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07 04:20:44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1

(人教版第七册《爬山虎的脚》)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阮美好《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词语并不是并列关系,自主是合作与探究的根本前提,合作是探究的某种方式。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案例。[案例一]出示爬山虎的全景图,引导观察。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它生长茂密的样子。请大家仔细看图,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隐藏着什么?生:叶子下面隐藏着爬山虎的脚。师:同学们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请找出描写脚特点的语句读读。师:请同学说说爬山虎有哪些特点?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生1: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颜色是……生2: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样子是……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然后老师让学生画爬山虎的脚,共同纠正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合作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的过程,理解体会“一脚一脚”。……[案例二]师出示课题——《爬山虎的脚》,指导审题。师:请同学们反复读题。课题中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生:爬山虎的“脚”。师:请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有关段落,朗读文段,边读边想,跟同学交流你的发现。接着,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发现,如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等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反思]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所区别的,前者遵循文章的思路,步步引导,通过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者则用直奔重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先研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并在读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学习课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这样设计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吗?显然,这样的设计过于简单了,未能真正触动学生内部的探究欲望。因为,教师仍未完全顾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自主也只能是浅层次的。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设计:在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有关爬山虎的彩色图片。正当学生被爬山虎碧绿、浓密、生机盎然所深深吸引,由衷赞赏,联想翩翩的时候,教师出示爬山虎的仿真枝条……师:是啊,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机,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请看,这就是“爬山虎”,我们让它也长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师请学生演示爬山虎长在墙上的样子。学生很快发现它很难“长”在墙上,一脸疑惑)师(也一脸疑惑):咦,爬山虎顾名思义会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难能把它扯下来。是什么东西在帮了它的忙?生:是爬山虎的脚!师(拿着那根仿真爬山虎):假如这跟爬山虎是真的,它的脚一定能帮它爬上这块墙壁了。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师: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几米的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墙上扎根。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除了“厉害”、“不简单”等等词语,学生大多会说到“神奇”一词。教师可借此词进一步引导。师: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这么神奇?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了解它的神奇?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实地考察,以便距离接触;查找课外资料,以研究它的生长原理;钻研课文,因为作者的观察与描写都很细致……师(商量的口吻):看来,最快的办法就是借助我们收集到的小资料深入地研读课文了。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课文当中“寻宝”吧。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画图、写旁注……教师来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一起研读,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引导性的,帮助学生疏通思路的话语)。在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急于得到别人认同的情况下,合作探究的时机成熟,师于是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看法,通过多种途径(抓住关键的词句说,画,演等等),达成共识,如有不同见解,要以充分的根据说服对方。在合作探究逐渐成熟之际,教师及时让出讲台和投影仪,让它们成为学生的展示台,从各个角度展示爬山虎脚的“神奇”…………[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学生共同的关注点,精心创设情景,学生的学习才会积极主动,学生的在课文中的体验才会真情流露,全情投入,再加上教师精妙的点拨与充满信任的激励话语,学生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战,深入探究,顺利地实现了旧知与新知的连接,不断迸发出创造的智慧火花,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开放而又充满创新活力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2

1.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设计出课件,创造出一个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成理想效果。

例如,在教学叶老的状物美文《荷花》一文时,我利用配乐朗读来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之后,通过简便的操作方式,在屏幕上显示文题(《荷花》),鼠标点击经艺术处理的标题,接着就是配乐朗读课文。学生欣赏着画面、聆听着朗读,很快便进入课文情境之中。这种形象直观的声像显示朗读,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拨学生有意识地模仿范读,既感知了文本,又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奠定了课堂基调,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2.突破重难点――投石击破水中月。多媒体技术在解决一些传统的教学中不易解决的实际问题、打破传统的教学局限方面显示出其独到的优势。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课文《爬山虎的脚》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怎样爬及其变化。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发挥多媒体的展示功能,引导学生读、画、议、评。先让学生小组自读第三、四两节,然后发给学生事先画好的爬山虎叶蔓图,让其生依据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选择合适的彩色笔,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将部分学生作品投影显示,由学生自主解说,从位置、形状、颜色几方面来评议,深入体会叶老的语言表达的生动准确。“在枝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有点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和新叶子一个样,也是嫩红的”。第四节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句,学生较难理解。我先请生动作演示,大家观察比较,了解人的行进是两替前行,而爬山虎则必须长出新的脚,才能向上爬。此时适时播放一段配上优美音乐的动画,动态展示爬山虎怎样生出新脚,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与播放功能,课文重难点迎刃而解,可谓“一石击破水中月”。

3.升华情感――披文悟情入佳境。动画演示是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能促使学生深化理解。

例如《回声》一文,是介绍回声产生原理的科普文章,其语言优美,富有童趣。在引导学生理解回声是如何产生的内容学习之后,我设计了模拟招聘解说员环节,让学生结合制作的flas来现场解说,运用文中的语言,并加以创造。小导游解说绘声绘色,小观众也情绪高涨。

教学实践中,我还常利用多媒体的放映功能,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影视资料片段来投影播放,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升华认知情感。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插播《火烧圆明园》电影镜头,让学生如同亲历了这座万圆之园被八国联军毁灭,感受到了那场熊熊大火烙在我们心上的耻辱和爱恨情仇。适时有效的声像补充,能引导学生欣赏、感悟,使课文教学呈现亮点,从而达到披文悟情、文道合一的效果。

4.实现迁移――为有源头活水来。《月光曲》一文的情节曲折、意境优美,学习由实在的事物展开联想是本文的训练重点。抓住这一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发散点,让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运用。在深入理解第九节之后,学生了解了《月光曲》的旋律特点,分清了实在事物与产生的联想,知道皮鞋匠听着优美的琴声,联想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的画面。此时多媒体出示练习:《月光曲》时而轻柔舒缓,犹如( );时而沉稳刚健,好像( );时而高昂激越,如同( )。在《月光曲》的旋律中,让学生放飞想象,练习说写;在说写之中激活了思维,强化了知识点与能力点,也为学生课外的读写引来了源头活水。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3

一、以课文为依托,创设学习平台

“走进大自然”这个内容学生比较喜欢,他们听说可以离开课堂到野外去,心中无比高兴。我细想一下,学生很可能到了大自然中就会漫无边际地东看看、西瞧瞧。如果就这样让孩子们讲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有什么发现,这节课就有可能上成只讲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课。这样怎能体现综合性学习课的特点呢?将自己的困惑跟教研室黄老师一说,他觉得有道理,并认为要抓住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得先找到一个切入点,既能激发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真观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相互合作的学习平台。我们想到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三至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只限观察研究一种动物或植物。比如,爬山虎、狗尾巴草、蜗牛、蝙蝠、蜻蜓等。就是要让孩子们找到自己所观察研究的对象有什么特点,并且说说它们的这些特点如何运用到人类的生活中来,为人类服务。于是,想到了三年级学过的课文《爬山虎的脚》,就有了这样的导入:

(一)引出观察探究学习的对象——爬山虎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观察爬山虎(板书:爬山虎),重点观察研究爬山虎的脚。在观察研究之前,老师先给大家看两幅图(多媒体出示爬山虎满墙爬的整幅图及爬山虎的脚特写镜头图)。下面请大家思考:

1.这是一种叫什么名字的植物?

2.这种植物为什么能往陡立的墙上爬呢?

师:爬山虎为什么能爬上墙呢?原来爬山虎长有脚。它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听了我的讲述,你不想说些什么吗?(小结出示学习要求: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动物或植物观察;2.抓住这种植物或动物的特点进行深入地研究。

(二)同桌交流,确定观察研究的对象

师:回想以下,平时你到山间地头是否发现很特别的动物或植物,你想不想对它观察研究一番呢?

1.出示:你想观察研究什么?(动物或植物)__________

2.先和同桌说说:我想观察研究学习___________(动物或植物),为什么。(随机点拨引导:这种动、植物有什么特点确实值得观察研究学习,并填在卡片上)

3.归类分组。根据学生填写的卡片,筛选出有价值的观察研究学习对象四种(动物或植物各两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种,分别组成四个合作学习小组。

二、以范例为载体,开拓学习舞台

第一试教还是挺成功的,因为笔者成功地借助了三年级的课文《爬山虎的脚》这个有效的切入点,打开了学生兴趣的大门。兴趣之门一旦打开,自然界中美妙神奇的故事就一一浮现在眼前。有的学生想到了蜗牛也会向上爬,但没弄清楚它靠什么爬;有的学生想到了蝙蝠睡觉时是倒挂着的;有的学生想到了学校有的桂花树四月份开花而有的却在十月份开花,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讲了自然界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但就是讲不出所以然来。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每小组的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课外书本中去寻找答案。

【反思:如果就这样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究学习,可能效果不理想,必须要有一个合作学习的范本,教会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于是,便设计了一个环节:多媒体出示:“五夷山文化”综合性学习的范本。】

学生看范本,明确任务。

师:你们看了范本后,想说什么?

A组代表:我看了范本后,觉得他们学习某方面的知识是很全面的,真正是综合性知识。多方面的知识靠一个人来探究很难形成综合,小组成员应分工合作,探究学习一个知识点。

师:你们小组怎样分工学习?(各小组成员明确任务)

B组代表:我们是这样分工的:一个收集蜗牛的属类及生活习性;一个研究蜗牛是靠什么、怎样往上爬的;一个画出蜗牛往上爬的距离时间图,计算出它的速度;最后一个探究我们应从蜗牛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发明创造的想法。

师:下面大家用这样分工合作的方法去学习某一对象的综合性知识。

三、以评价为机制,提高学习质量

因为有了学习的范例,学生学习中仿佛有了引航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活动,他们对自己的知识点了如指掌。可是,试教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课堂是很活跃,每位学生都有话说,但是他们只局限于说自己的知识点,完全走入了小组分工的圈套中,并没有做到小组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真正得到综合性知识。问题出在哪呢?原来我忽视了学习中的评价和引领。针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确定了本次教学评价方向——学生是否对本次探究学习的对象做到全面的了解,是否发展创新,是否形成完整学习报告。

又在一节试教课上,笔者提示学生着重对以下几点进行评价。

1.说什么。看看小朋友所收集到的资料是否真实,探究学习的知识是否符合对象的实际,创造发明的想法是否可行,如何改进。学生有没有按照这个要求讲述,就是评价的尺度。

2.怎么说。听听小伙伴在表达上是否顺畅,是否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形成完整的学习报告。

3.激励机制。为了使课堂评价更具诱惑力,根据教学内容设立了“金话筒”和“小博士”奖,提高学习交流的质量和积极性。

【反思:教学时,在每个环节的交流互动后,教师都应该留出时间开展生生点评、师生点评。教师不仅要亲自点评,更应该在生生评价时该出手时就出手,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评价,使各小组之间的学习内容得到共享,获得真正的综合性知识。】

四、以教学为契机,提升学习内涵

这节“走进大自然”的综合性学习课,从接到任务到正式展示后,前前后后试教了五次,反反复复地在磨课修改中,综合性学习学生该怎么样学在笔者的脑海中日益清晰起来。就在全市综合性学习汇报课时,我们闽北正遭受着一场巨大洪灾,损失惨重,震惊全国。大家都想到了灾害中的生命、财产、公共设施。这是一次难得的教学契机,抓住这个机会可以让学生综合性学习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不但有它无私、美好的一面,也有残暴无情的一面。那么,人类应如何保护自然环境,这将是对本节综合性学习课内涵的又一次提升。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环节。

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家既学会了独立学习,又学会了合作探究,懂得大自然的奥秘,同时也感受到大自然是上天馈赠人类的礼物,它是人类的好朋友。但你们知道吗?这个朋友也有发怒的时候——6月18日,我们闽北那场特大洪灾。在这场惨烈的巨大灾难中,数以万计的房屋倒塌,道路被冲毁,许多人承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在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许多子弟兵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与洪魔斗争的赞歌。你一定看到或听到这场洪灾给当地人民造成损失的事例,能和大家说说吗?(配乐讲述)

1.山体滑坡,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例。

2.房屋倒塌、道路被毁的事例。

3.营救老百姓的事例。

师:是呀,地球是母亲,她是伟大的,她把无私的爱给予了我们,我们应懂得保护环境,给母亲一点回报,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子弟兵更是伟大的,在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的紧急时刻,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大家说该不该尊敬啊?我提议——全体起立,向那些在这场洪灾中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用不放弃的子弟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敬礼!

这堂课像十月怀胎一样,终于在悲壮的音乐声中比较完美地落地了。在得到同行肯定和批评的同时,笔者收获是最多的。特别是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道路上,看到了曙光,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教学系统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探究学习的对象和多媒体不是简单地、孤立地凑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整体。综合性学习是要建立一种更为开放、和谐的教学体系,它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教师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与同伴合作起来,获取某一方面的综合性知识。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放任自流,教师的组织引领是关键。具体步骤如下:一是教师应以课文为依托,提供学习平台;二是教师应以范例为载体,开拓学习舞台;三是教师应以评价为机制,提高学习质量;四是教师应以教学为契机,提升学习内涵。这个模式可能并不适合所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但是对笔者来说,在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道路上开了一个好头,同时我也将不断地探索综合性学习的内在规律。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 师生互动 合作学习 情境教学 竞争激趣

1 师生互动的理论基础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学习理论方面的基础是行为主义。该学派把人类学习过程解释成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部刺激,即理解和吸取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缺乏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 [1]。

而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则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那么教师究竟应为学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呢?要唤回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该营造一个民主化、兴趣化、生活化的课堂;激发学生的活力,发挥潜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释放情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一个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互动,简而言之就是交往。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相互建构。所以语文课堂应建构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2 师生互动的主要类型

2.1 情境互动

学习环境中的良好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应创设一个富于激发学生情趣、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将儿童引到情思的情境中。当学生的情思被激发起来,使之产生愿意读书,急于表达的愿望时,教学便能达到好效果。

2.1.1 角色扮演

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在教学时常可编排一些课本剧,让学生饰演文中的某一角色,从朗读或表演中体会各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品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要从朗读中让学生悟情,教师首先要有热情。这样才能做到从自己的感情去指导学生朗读,用真情感染学生。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游记文等写景的课文,“导游”的角色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如实习期间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课文,然后扮演一名导游,向全班同学介绍小兴安岭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景色。学生们可神了,不但将课文的优美描写介绍给大家,还说出喜欢的原因,甚至在复述时还添加自己的语言。这一角色的扮演将朗读、复述、背诵等要求融入所创设的“小导游”中,使整堂课变得情趣盎然。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如识字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寻找识字的方法及注意点。(课前预习又是重头戏)课堂上让学生当小老师,“教给”其他学生自己是如何从音、形、意上认识这些字的。教师此时起到总结作用,抓住关键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示,并且介绍学生中比较好的识记方法,让学生们明白如何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记住要学的生字。

教师所创设的角色还为学生创设了口语练习的大好机会,促进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可见,“创设角色”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体作用,实现愉快教学。

2.1.2 合作学习

师生互动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教师为学生之间创设的相互合作学习是师生互动的内在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讨论,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有两种:⑴同桌合作:主要适用于解决难度不大的问题。由于学生交往的范围小,占用时间短,易操作,所以特别适于低年级。⑵小组合作:邻座4-8人组合成的学习小组,适合于中高年级。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具体的教学思路,课堂上的指导也应与学生的学习进程同步。现引用《爬山虎》一文的教学,说明合作学习中师生、生生的互动情况 [2]。

师生共同提炼学习主题:主题一:弄明白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的?主题二:爬山虎的脚是靠什么爬墙的?

围绕学习主题,设计小组合作菜单:主题一:⑴读课文第三段,画出并读懂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颜色、形状的句子。⑵结合课文描写和爬山虎的实物,动手画画爬山虎的脚。⑶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的?主题二:⑴读课文第四段,画出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的词,动手做一做这些动作,体会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⑵爬山虎为什么是“一脚一脚”地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爬?

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成员分好工,根据学习菜单,先个人独立读书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最后达成相对统一的意见。教师随时给学生提供资料、辅导、帮助。

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充分为孩子提供一个说话和讨论的机会,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一堂课还有几个闪光点:教师让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2.2 竞争互动

研究表明,人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学习效果要比平时的学习效果好很多。学生对即使是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竞赛活动,因渴望竞争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忘记事件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争中去。为此,教师应设法把课堂变为“智力竞技场”,积极创设竞争氛围,在课堂上开展各种自学比赛活动。

2.2.1 比赛竞争。课堂的比赛以小组间开展的集体比赛为宜,这会更有助于学生了解竞争的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培养良好的竞争精神,塑造热爱集体、志在必胜的竞争性格[3]。

现以小学语文第五册《群鸟学艺》一课的训练朗读为例。笔者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通过自读体会每一种鸟学习搭窝的特征,并用一个词来形容。然后让发言的学生读一读课文,把鸟搭窝时的表现读出来。这个时候,是最好的互动环节,让其他学生在认真听的同时思考:“他读的好不好?”自由发表看法。接下来让每一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扮演一种鸟,读出它学习搭窝的特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读得最好,最准确。经过个别到全班同学的朗读,实现朗读“以点带面”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2.2 辩论。辩论是一种竞争比较激烈,素质能力较量比较突出的竞争性活动。由于辩论对口语表达能力要求较高,比较适合四到六年级。

各种竞赛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率的最佳学习状态,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率,同时培养了现代人所需要的竞争意识。

3 师生互动方法的实施重点

师生互动需要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在表达语言时,语气要自然、态度要真诚,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学生也会高昂、无拘无束,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能在亲切、融洽、平等的氛围中进行。

3.1 在角色扮演中,以情入境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思维活动、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教师的情感与知识的传授有机组合的外显行为是促进学生情感认知协同发生变化的关键。其核心就是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要发展学生的情思,教师必须具有真挚的情感。教师有了真情,才能做到以自己的情感去体会教材中的作者之情,再以之感染学生。就如“小导游”一角色,教师以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把学生引导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向学生揭示自然奥秘,欣赏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进而能书写赞美大自然的美丽文章。此外,“小导游”这一互动类型要以充分的预习为前提。因为课时的限制,学生要想在八十分钟内能流利地朗读,较全面地复述,甚至达到最后的背诵,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必须制定预习提纲,使预习任务具体化、目标化。再者,教师的“点睛”也应恰到好处。每一个季节都有鲜明的特征,教师应捕捉学生语言中的关键字眼,做好板书。最后将一副条理清晰的画面展现给孩子,让他们能够从整体上认识。

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师为学生创设的角色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教师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去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有助于师生心灵的交流,实现真正意义的师生互动。

3.2 在合作学习中,以议促思

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之间是一种亲密合作的伙伴关系,他们会感到学习的轻松愉快,会全身心地参与。讨论中要提醒学生学会倾听,善于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发。合作学习对教师的课前准备要求很高,时间和内容都要精心安排。

3.2.1 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料。学生只有面对自己熟悉的材料才会产生讨论和探求的兴趣,才会有抒发自己感情和观点的需求,也才会有话可说。

3.2.2 时间分配要合理。老师用多少时间、学生讨论互动用多少等都应充分考虑。只有保证学生的互动时间,互动内容才会有深度,否则只能停留在表层,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另外,互动的时间也可由师生协商确定。这有利于增强监控意识和责任感,并提高互动中学生的参与率。

3.2.3 辩论,以问激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设计的问题应难易适度。“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让学生充分享受努力后顺利“摘到苹果”所带来的喜悦。所以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有以下几种方法:

(1)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及其认知的冲突,启发学生思维。

(2)抓住学生之间不能理解的矛盾,引起相应的争论。

(3)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即学生所学的新内容已经成了新的认知结构,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提取它来建构新知。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有着深层理解的问题主要是关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所以教师多多设置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从几个角度思考的?”[4]

从本质上讲,师生互动是一个包括发生在多情境中的,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体系。师生互动给了学生一个愉快的情感课堂,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EB/OL].edu. cn/jiao_xue_153/20060323/t20060323_13625.shtml.

[2] 党雪妮. 小学生合作学习运作程式的研究[EB/OL]. ccejpkc.ecnu.edu. cn/dedu/fwyl/books/gugan/42dxn.doc.

[3] 方晓敏. 增强语文课堂活力的策略研究[EB/OL]. ccejpkc.ecnu.edu. cn/dedu/fwyl/books/gugan/04fxm.doc.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5

一、以设疑导,用悬念吸引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种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课,课题本身就带有悬念色彩,再做如下导语:教师板书课题后,问:你了解黄河吗?你们通过俗柿现道黄河从古至今有哪些变化吗?黄河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会明白。教师通过一连数问,在学生平静的思想上,刹时激起层层波澜,促使学生去深思,诱发了学生急欲求知的动机。

二、以情境导,用美景吸引人

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上课时的导入应做到简洁、明快、新鲜、活泼。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以丰富渊博的知识,娓娓道来,吸引学生注意,同样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七课《尊严》时,可这样导入:小朋友们,孟子说过: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讲咱们中国人做人要有尊严。本课中,在一位外国年轻人的身上,也体现了这样的做人品质。想知道发生在这位年轻人身上的动人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课文吧。这种导入方式,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以故事导,用趣味吸引人

要使学生尽快了解该课的主题并对它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现代故事或时事新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在兴趣盎然中进入主题。如在讲《小英雄雨来》时,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小英雄,游泳本领很高,一个孟子扎进水里,可以游出老远。就是凭着他的这个本领,逃脱了敌人的枪子,你们想知道这个小英雄是谁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小英雄雨来》。学生非常爱听故事,这样的导入模式,最为学生所能接受,这种导入效果甚佳。

四、以联系导,用结构吸引人

人教版语文课文的编写,有其内在的联系性,每组各课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来设计编排的,都是围绕一个中心组成的有机的整体,在设计新课导语的时候可充分考虑前后课文的联系性,展示出其结构美。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的《猫》时,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不少作家妙笔生花,写下的动物栩栩如生。丰子恺笔下那高傲的白鹅叫人敬畏。而老舍先生笔下那活泼淘气的猫,更让人喜欢,不信?我们就来读读老舍笔下的《猫》。(板书课题及作者)这则导入,有如此优美的语言,配上老师那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语调,学生听起来,如坐春风,马上进入情境。

五、以实物导,用形象吸引人

实物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兴趣,一旦引入语文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描写植物的知识性文章时,可以这样导入:老师先出示实物爬山虎,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这一问,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他们争先回答,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是爬山虎。然后老师叫学生做近距离观察爬山虎的叶、茎、脚,再叫学生读书,与观察到的爬山虎作比较,激起了学生读书的欲望。

六、以调侃导,用幽默吸引人

调侃要诙谐明快,它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变异的诠释,可以给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幽默式的轻松和欢乐。是素质教育中乐教乐学的艺术体现。如在教学《郑人买履》时,可这样设计导语:“有位仁兄可真特别,买鞋不用脚试穿,这个人是不是有点问题?”学生一听这话觉得这个人很奇怪,马上对课文产生了兴趣,这正是谐趣美产生的艺术效果。调侃式的导语要讲究度,力求用时短用语精,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七、以课件导,用直观吸引人

如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吃水果吧!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水果,想看看吗?(出示课件),你以前看见过吗?吃过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杨梅――师板书)知道哪儿盛产杨梅吗?杨梅主要生长在江南――就是我们大家引以为自豪的故乡。作者爱杨梅,更爱盛产杨梅的故乡,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我爱故乡的杨梅》。这样的导入形象直观,能把学生吸引住,很快进入主题。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积极性;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64-02

小学生生性好动,对安静严肃的课堂十分反感,他们只对好玩有意思的东西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考虑让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在本文中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设计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生都对新鲜好玩的东西充满好奇而且彼此都不甘示弱。教师可以在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引导,运用学生对新事物的新奇,让他们在上课开始的时候就被深深地吸引,集中注意力,主动地参与课堂研究,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种子的力量》这篇课文时,我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到石头下一颗种子成长的过程。之后,我们一起探讨:为什么种子能够在岩石下发芽成长?通过精彩、有趣的视屏课程,学生都对学习有了浓烈的探索兴趣。学生主动学习,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部分。在这新奇有趣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烈,对未知的课文充满了好奇,促进了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中的乐趣,进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利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生学习最初的能源。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弄懂他们的想法,用丰富多变的教育模式来激起孩子们对学习的喜爱。例如,可以通过讲演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策划疑团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充满热情,主动学习。像《日月潭》这篇优秀的文章,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先和学生讲一讲和日月潭有关的传说,之后启迪大家:"同学们想看一看美丽动人的日月潭吗?"在此之前,大家想了解日月潭的什么呢?这样的话,大家就会抢着提问了:"我想知道它为什么有这个名字?""我想知道它哪里最动人?""我想知道它都有哪些地方最美丽?"在这样的交流中,许多困惑都可以得到解答。这也正好证明了,激起学生的兴趣,找到交流的入口,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找到困难点、提出困惑、解决难点。在这之外还有许多的教育模式,那些可以引起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都可以用到日常教学中。教师在以后上课时,要探索、创造、发明更多的教育方式,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3.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积极参与性

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让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要充分地把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学生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合理利用,把问题从实际生活中引出来,通过组织教学,使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作为教学知识开端,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更好地认知与掌握,通过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小学生学到的知识基本上来自生活,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就能让学生觉得语文知识和生活有联系,以此就会更加积极地去学习语文。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文章中有一句"爬山虎一脚

一脚地往上爬"形容爬山虎脚的特征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学校内找个有爬山虎的地方,让学生去观察爬山虎的形态特征,及爬山虎具有独特的脚。如此,学生根据观察真实事物以后,对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行就更加了解清楚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事实证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消化自身所学的知识体系,还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体验,从而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更好的提高,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4.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模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用科学技术,使课本中的文字变化成图像、声音、影片,这些好玩好看的东西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比如,在学习陌生字时,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将陌生字变为多彩的形式,并加上注释图片。像"山"字,教师可以用一些形似"山"字的图形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还有就是在学习一些寓言故事的时候,教师事先在互联网上搜集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放给学生欣赏,让大家在看视屏的同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总而言之,对学习产生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就好比催化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让他们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参加课堂活动,调动课堂气氛,这样才是一节合格的课。教师可以依据上课的目标使用不一样的上课模式,用具有启迪效果的话语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以此获得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7

其一,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导向性。

“对学生的评估,要有得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

有效地促进的发展”。两道题正是基于上述目的,以新大纲和课本所确定的要求为内容,做到教什么考什么,怎么教就怎么考。《爬山虎的脚》课题点出了重点,“预习”“思考.练习”都要求仔细研

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詹天佑》一课着重讲了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开凿隧道”等几处关键工程的施工情况,表现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突出了他“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大纲重新审定的人教版教材,不约而同地新增了“画爬山虎的脚”和“画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示意图”的练习题。编者的意图达成度如何,教学中如何改进和完善,考查

一下学生画得怎样便一目了然了。

其二,重视语言感悟,注意思考性。

“阅读分析”的考点是了解和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包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上述两道题虽然是笔试题,但是一改以往机械记忆式的文字

叙述和猜谜式的选填ABC,要求学生“画”出答案来,不过,若不认真默读,用心思考,就不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就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也就不能把答案“画”正确。

题(1)所引的4句话,依次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形状——“枝状”“六七根”“细丝”,颜色——“嫩红”。忽略哪一个细节都会出错。题(2)所

引的4句话采用对比的方法介绍了两个隧道不同的施工方法,因为居庸关“高”,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因为八达岭“长”,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中部凿井法”。山势的不同特点

和开凿的不同方向都要正确地“画”出来,如果不能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是不行的。

其三,体现学科沟通,注意综合性。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

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这个意义上看,两道试题不失为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有益尝试。“画”答案的方式,既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又使学生意识到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提高给水平也是不容忽

视的。除了共同涉及的美术学科以外,题(1)还沟通了“语文”与“自然”的联系,通过画爬山虎这种植物加深了对“茎”“叶”“叶柄”这些植物学名词和知识的理解;题(2)则把“语文”和

“地理”,乃至建筑学的一些知识联系在了一起,“山势”“隧道”“凿井”这些不容易的词读读、想想、画画就明白了。【案例】

课件展示“池塘里的荷花”,让学生初步感受满池的荷花千姿百态,生机蓬勃,在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形态之美。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谈谈欣赏荷花后的感受。

生:我看到荷花很美丽,真想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飞到荷花池中。

生:荷花太美了,看着看着,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朵荷花。

……

师:课文哪一段具体地写出了荷花的美?

(生答第2自然段)

(出示段,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抓住“挨挨挤挤”读懂了荷叶很多。

生:明明是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呢?

生:荷花在绿叶衬托下会显得更美。

生:我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而且荷花的形态很多很美。

师:荷花那么美,你能读出它的美来吗?

生:我还会加上动作呢。(生一边读一边加动作,非常生动、形象)

生:老师,“冒”可以换成“伸”吗?

师:你真会读书。你们说说“冒”换成“伸”,好不好?

生:“伸”的意思是舒展开;“冒”是向外透,往上升。我觉得在这里用“伸”不够恰当。

生:我觉得用“冒”字好。因为“冒”写出荷花的动态美,还让人感受到荷花奋发向上的精神美。

师:荷花如此娇艳动人,你想用什么方法再次感受荷花的美呢?

生:我想用笔把它画下来。

生:我想配着音乐美美地朗读。

……

【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空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如,谈谈欣赏荷花后的感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你读懂了什么、“冒”换成“伸”,好

不好?等等。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教师引导学生你想用什么方法再次感受荷花的美,学生的创造热情空前高涨,画画、朗读……创造力得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30-01

一、促进自主,转变说话的方式

过去的传统教学着眼点是教师的教,语言多是指令式的,要求是确定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着眼点应是学生的学,因此十分重视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应该主动去学好,如“默读课文,找出几个问题和大家讨论”;“默读课丈,说说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你为什么感动”;“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等。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喜好的这些课堂语言,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度,谁都想做自己的主人,在这样的氛围中,主动性的激发就水到渠成了。

二、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增强学生主体性,互动教学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方向。师生进行阅读对话互动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播放、录音渲染等手段展示与文本相应及相关的生活情境,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缺乏或空白,为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体验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从而优化学习过程。例如,我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笔者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和多媒体录像,设置了以下几处情境:①多媒体出示大榕树上百鸟鸣、群鸟飞的录像,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了“我”来到大榕树下的情境;②伴随着音乐,播放大榕树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我”欣赏大榕树的情境中;③伴随着音乐,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中。

此外,动手绘画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所以他们最喜爱图文并茂的课文。图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让学生根据所阅读的课文动笔来画一画,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我在进行《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时,课前设计了以 “绘画”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先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有 9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读出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你能动手画一画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几分钟后,巡视了一下,发现学生基本掌握了结果。

三、鼓励学生质疑,积极解疑

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让学生在读中质疑的问难入手,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进行《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教学中,我结合课文的特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片断:师:上节课,大家预习了课文,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你们明白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请提出来。

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纷纷举手,敢说敢问,有的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谈了理由,有的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归纳起来主要有:父亲为什么一定要 “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 ‘鱼’”。这“鱼”指的是什么?父亲告诫“我”的话该如何理解?笔者以旁敲侧击的方法,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去争议、去讨论、各抒己见。如此下来,大家不仅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而且学习的积极性更高,纷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

四、教师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分析、综合的要求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以小学低年级阶段阅读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一定要结合文本旁边的插图,认真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分析图画的具体细节,再联系文本,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进而掌握文本内容与思想。而到了高年级阶段,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也便可以联系上下文与具体的生活实际和心理感受来对文本进行理解了。

上一篇:师恩范文 下一篇:课后辅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