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3 17:13:18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第1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1)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

(2)识别字型。

(3)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1)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2)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段

l.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3、4题。

(九)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教案点评:

1.教师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变化的观察方法和抓住特点细致入微的描写的表达方法,从而了解爬山虎的叶子、脚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时要有认真、仔细的态度。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参与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又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另外,法国的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从这些前人先哲的观念中不难看出,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而适当的教学方法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呢?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1.增加导入的趣味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前提。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首要的是在课文的导入上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导入的手段有很多种,比如在进行《恐龙》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搜集一些关于恐龙的图片资料,在课堂开始前给学生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于神秘的物种有很大的兴趣,教师就是利用这一点,先通过介绍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接下来再给学生进行课文讲述,学生自然会全神贯注。除了使用图片,教师还可以使用音乐、美术等增加导入的趣味性。

2.教学手法多变

教学手法多变,一是采用不同的教学工具,二是使用变序式教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工具,给课堂教学增加一些新意。在进行《春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春笋的出土过程。学生对视频资料的关注力比较大,并且对这种趣味教学的参与性高。在播放完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大家说说春笋是怎么长出来的啊?”待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完后,教师再开始进行课文的教授,让学生对课文和视频进行对照。比如,在进行《五彩池》的教学时,打破常规的教学顺序,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五彩池的图片,然后问学生:“五彩池是什么颜色的?”“五彩池真的是五彩的吗?”然后引导学生读文章中关于五彩池颜色介绍的部分。最后再让学生通读一遍,整个文章的教学就完成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一直参与其中,学习也就轻松愉快。

3.板书要有趣味,有启发性

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板书的设计与书写不能呆板,而要富有新意,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还是以《春笋》为例,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大片的竹林与春笋,然后学生就会思考:“老师为什么画竹子和春笋呢?老师画这些是想讲什么?”老师让学生对板书的画发表一些看法后再进行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一个解决疑问的过程,而且板书作画比起文字来更有直观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小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对于能够表现出自己优秀的课程有最大的参与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供表现机会,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对此,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手段:

1.多举办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管是分角色朗读还是各种课文扮演活动,在学生的扮演过程中多夸赞其独特性与优异的地方,让学生知道教师在注意着他,并且发现了他的优点。

2.让学生帮忙设计教案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案的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文章来划分小组,让每个小组参与到某一篇文章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而言,能够和教师一起制订教学方案,那是对自己的莫大认可,并且能参与到教学的工作中,对学生而言是很大的荣誉。学生为了能做好这份工作,肯定会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

3.让学生准备教学道具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帮忙准备一些道具。比如,在教《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可以让能拿到爬山虎的学生帮忙准备一些,在讲解课文时展示给学生看,并特别申明:“这是某某同学为大家准备的爬山虎。”这样,在这个学生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是我准备的爬山虎,我对这节课有贡献”的心理,而其他学生会在心里想“某某同学居然带来了爬山虎”等等,不自觉地就会对文章的学习多投入几分关注。

总之,只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产生了共鸣,学生就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就变得更容易。

参考文献:

[1]曹建伟.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兴趣的几点思考[J].东方青年:教师,2010(5).

[2]吴丽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J].华章,2011(36).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来工子女课堂有效性备课授课拓展

如何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呢?这是我在蓝塘小学任教以来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我所任教的蓝塘小学,每班几乎有75%学生是外来工子女,这些外来孩子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背景都与我们当地孩子有着巨大的差别,以往的教育方式在这群孩子身上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他们问题凸显为这四方面:一是基础差。这校外来工子女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学前教学,给了小学老师的教学带来巨大的负担,这些孩子也学得非常吃力。二是课余学习时间少。由于外来工子女家庭的经济状况普片较差,父母忙于工作养家,根本没有时间监督孩子们的学习,而且文化水平低,毫无能力对孩子们进行辅导,孩子放学后完全是放任自由。三是阅读面窄,课外知识少得可怜。这样群体的孩子,他们都没什么机会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偶有一两本属于自己的课外藏书已是很了不起的事。四是学习意识不明确,积极性差。

以上的这些问题就造成了外来工子女的学习成绩远不如当地城区的孩子,那该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对他们家庭的情况,作为老师的我们是没能力改变的,但在课堂上的这些孩子,我们是有办法掌控的。对于这些小孩来说,学校几乎就是他们唯一的学习场所,所以课堂上的效率显得尤其重要。那如何在课堂上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呢?我根据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的几点教学心得。

一、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备课,确保课堂的有效性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备好课便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想要有一堂成功有效的课,先决条件就是要有成功有效的备课,对于像我校的学生而言,老师备课时对资源调配是否合理充分显得尤其重要。像老一套只根据《教师教学用书》配上教案在书中点划勾勒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这些外来工子女学生,他们的阅读知识面原本就窄,要是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单单照本宣科,那他们的视野就得不到开拓。那如何在授课时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呢?多媒体的普及运用,为教师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我在备《富饶的细沙群岛》一课时,我通过制作课件进行备课,备课的重点突出了西沙群岛的“美”与“富饶”,我的学生都没去过西沙群岛,甚至大海都没接触过,要是单靠文字的表述,孩子们是很难真正领略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因此,在制作课件时,我出示了大量能体现西沙群岛美丽富饶图片,并配上相关的视频,让孩子们用眼睛与耳朵直接去感受。当我用多媒体平台把这些图片与视频播放给他们看时,孩子们不约而同的发出“哇!”、“真美!”、“好漂亮啊!”等感叹,这样一来,不用老师再说什么,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就已经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我还运用多媒体对我国其它岛屿作了简单的介绍,这样就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

由于多媒体在课堂是运用,把文字抽象的描述转化为直观体会,这样不单减轻了教师的授课压力,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对于物质资源缺乏的外来工子女学生来说,他们比别的孩子更为渴望能从老师那得到知识的拓展,教师运用上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备课不仅满足了这些孩子的需求,还为课堂效率提供了有效保证。

二、高质量地利用授课40分钟,确保课堂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要在课堂40分钟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课堂几乎是外来工子女学习时间的全部,课堂质量的保证即意味着他们学习效果的保证。

1.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知识达到量的积累

现有教学经验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充分尝试历经困难之后获取到的知识,比起教师的详细讲解所获得知识,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因他们获得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观察、思考、推导的过程。小组合作探究,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达到资源有效地共享,知识量适度扩展的目的。

例如教《桂花雨》时,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探究精神,让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后,小组讨论,根据课文提出自己不能决绝的问题,小组内消化,小组成员不能解答者再在班中提出。我设了个“最会发问”奖,奖励大家一致认为提出最具价值问题的那位同学,我还设了个“最佳解答员”奖,表扬那位最能解答问题的人,我最后设了个“最佳合作小组”奖,奖励本节课合作得最好的小组。我事先把奖项与奖品告诉大家,激励起孩子们我热情,这样,整一节课不单高效地完成了这课书的教学任务,还调动起了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是一节课下来都是有学生自己主导完成,教师仅仅需要把握时间而已。外来工子女质朴纯真,他们极其珍惜老师每一次表扬,每一份肯定,在这节课中我备的奖品并不珍贵,但却令他们欣喜如狂,通过这种授课方式他们不但在这节课中学到了要学的知识,还得到了身心的愉悦!

2.因“地”施教,拓展课堂空间,知识落到实处

蓝塘小学因地域问题,确实在很多方面不如城区学校,但也有着城区不能媲美的地方优势。课堂不仅仅局限在一座几十平方米的屋子之内,在标准意义上的课堂之外,还有一种天然形成的“大课堂”――大自然。自然和社会都是一部巨大的“无字之书”是语文教育最好的教材,运用得当会为我们带来无尽的惊喜。例如在上《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时候,我带着学生们走出课堂,直接面对一大墙的爬山虎,从而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叫做《爬山虎的脚》,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到好好观察一下爬山虎的脚,好吗?”

生(齐声回答):“好”

师:“那现在你们就细细去观察一下爬山虎,特别是它的脚,然后告诉老师你的观察所得”。

没过多久孩子们纷纷来报告自己的发现。

生1:“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时是红色的”

生2:“爬山虎的叶子都往下长的”

生3:“爬山虎的脚长的像个小毛球”

生4:“爬山虎的脚贴在墙上贴得可紧了”

……

这样教《爬山虎的脚》不仅能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的有效性基于它的实效性,实境学习就是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求一种实际效果,亲近自然因地施教,有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把握实际生活,通过标准课堂之外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细致地观察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认知能力。

3.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大多数老师最为头疼的难点,那对外底子薄,积累少的外来工子女而言就更是难中之难了,面对这个问题该如何应对?我们在基础性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比如要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必须要让他认识词句的修饰作用,要想他们能认识词句,他们必须要学会这些词句,要学会这些词句,就必须要学会如何拼音,如果再往下细分的话,拼音之中又有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经常所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三年级的写作课上,我采取了一下方法:(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讲一讲写作文,写作文对大家来说难不难啊?

生(齐声地):难。

师:是的,写作文很难,但是写作文也有方法的。农民伯伯原来用肩膀扛面粉发现又重又累,所以他们就开动脑筋发明了推车,有了推车就发现再多的粮食也能轻松地运完。写作文也要有方法,也要开动脑筋,让难写的作文变得轻松有趣。大家要不要学一学啊?

生(齐声地):要。

师:好,我们仔细读一读屏幕上的两篇作文,然后说一说你们的感受。

大家都认真地开始读屏幕上的作文。老师让学生依次说自己的想法。

生1:这篇文章的语句很优美。

师:对,语句优美,你们知道这些语句是从那里学的吗?

生1(摇头):不知道。

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好呢?

生2:老师,我感觉这篇文章的读起来很流畅。

师:对,但是为什么流畅呢?我们先放一放,再听下一位同学的看法。

生3:老师这篇作文中写到了“旋转木马”可我们从来都没发现过。

师:恩,很好,这种旋转木马只有在城市的公园里才能看见。

……

先让学生自己体会好作文究竟好在哪,最后老师作总结:①好的作文都是语句优美的,而这些词句都来自于书本,教学生要善于记录,还要多读多练。②好作文读起来都是很流畅的,因为它们的结构好,教学生抓好开头与结尾。③要学生写真实的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不是他们没有题材,而是不会组织词语,不懂布局谋篇,我从两篇范文入手,指出写作文的关键所在,从刚入手学写作文就要掌握好写作的方法,这样就铺顺了他们以后写作的路。

三、结合地方资源,课后拓展,巩固课堂的有效性

我们学校位于蓝塘村内,学生都居住在村子里,离校近,放学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20分钟,这20分钟的就是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拓展时间。我常组织他们在小学的图书室内进行,或小组通读一本书,谈谈读后感受;或记录书中的好词佳句;或找到与当天所学相关的资料阅读等。课后的延伸起到了知识延续加温的作用,是课堂有效性落实的一个好保证。

外来工是目前很多城市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子女教育是学校面临的新挑战,针对他们的特殊性,找出一套保证他们学习成效的办法,不仅是作为老师对学生应有的态度,更是教师作为这个社会成员该尽的责任。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探究,力求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课堂。

参考文献

[1]罗丹语《实验・探索・创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卷。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1-5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8月

[3]王松泉《语文教学探步》,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1年 5月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第4篇

一、以课标为航标

“四、谁再有《课标》不看、不懂;有《导语》不看不想;有课后思考题不管、不用,将教学建立在什么也‘不知道’的基础上,凭‘感觉’教学,俺就跟他急!”

“五、谁再教什么不清楚,为什么这样教不明白,在什么起点上教不了解,教到什么程度不知道,教得怎样不反思,‘没有航标乱行船’,俺就跟他急!”

“没有航标乱行船”是当下常态语文课低效的最根本原因之一。那么,小学语文课的航标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标)。课标对语文课的性质地位、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等都做了明确的阐述,对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以及各个学段的阶段目标都做了明确的要求。一学年、一册教材应该完成哪些教学目标,各项目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些东西只有熟记于心,才能潜移默化地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从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而实际教学中,虽然年年备课标、备计划,但却很少有教师静下心来研读课标,只是抄一遍,应付检查而已,抄了什么恐怕连自己都不知道。课标的纲领性指导作用自然要大打折扣,因此,我行我素,跟着感觉走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以课外阅读为例,课标对第一学段课外阅读的要求是“喜爱图书,爱护图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的要求则提升至“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则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从5万到40万再到100万,这是一个逐步提升的量变过程,而从喜爱到习惯再到探究性阅读,则是在量变基础上发生的质变。如果按照这个目标培养,小学阶段就能基本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然而,事实却不尽然,60%的学生没有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更不要说探究性阅读了。因此,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第一步首先要研读好课标。通过研读课标,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和阶段目标要求,领悟课标的精神,这样行动起来才不会“乱行船”。

同样,“没有航标乱行船”的还有课后练习题的泛滥。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了对知识技能的训练,一册教材通常要配三四套练习题,课上练,课下练,周检测,月检测,正是这些课外练习题的泛滥,致使语文教学喧宾夺主,把课堂教学简化为做题对答案的过程。一篇课文认认生字,读读课文,回答回答课后题就算完事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都被边缘化了。如课标在第一学段就明确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而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走进教室,放眼望去,正确的写字、握笔姿势几乎是凤毛麟角。因为最后的考试只注重写对,难怪陈至立部长发出这样的担忧:将来12亿人,将无人驾驶飞船飞越太空。再如课标在不同学段都提出了这样的阅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能做到,因为考试有按课文内容填空;而有感情朗读则实在不敢恭维,走进课堂,很少听到声情并茂的朗读。不难看出,在教师的心目中,“考试就是教学的航标”,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从这个意义说,不适宜的考试制度就是桎梏教学发展的锁链,是它使语文课程标准变成了一纸空谈。

二、以教材为舟

“七、谁再把一篇精读的长课文,匆匆忙忙、蜻蜓点水、浮皮蹭痒地一节课讲完,学生什么也得不到,俺就跟他急!”

“九、谁再只教学生自己就能知道的,自己就能发现的、自己就能理解的,就是不教学生意识不到、发现不了的、认识不深的。有痒痒的地方不挠,专挠不痒痒的地方,俺就跟他急!”

“拎”起课本就上课,是眼下多数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他们可能认为自己苦读诗书十余载,教小孩子还不是小菜一碟。网络信息的流行,更使他们把备课简化为复制、粘贴的过程。网上下载,拼凑组合,图省事,走“捷径”,就是不自己钻研教材,不愿意独立思考。一篇课文,读个一两遍,再看看教参,在书上简单勾画勾画就算完事了,这样的备课怎会有深度?他山之石固然要学,但倘若一味地“东施效颦”,反倒会弄巧成拙。“老”教师则往往凭着经验教学,以前怎么教的,现在还怎么教,很少有教师静下心来,研究教材教法,这样的课怎会与时俱进?

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像一艘艘承载人类文明的小舟,而课标正是通过这一艘艘小舟,使各项要求得以落实。潘新和先生说过:“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时常有徒弟向贾志敏教师请教怎样才能备出一节好课?贾教师总是反问:“课文你背下来了吗?“”备课,首先要能把课文熟读成诵。”――这是贾教师备课的“座右铭”。贾教师教了五十多年语文,已经七十岁的他,凡教过之文,均能张口就背,朗朗成诵。于永正教师执教公开课,不管课文教过多少遍,临上课前的晚上,他都一定要手捧教材,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五遍方止。然后凝神静思,细细体悟。王崧舟教师备《长相思》细细读之,却一时没有感觉,于是,跳出词外,他研读了几乎所有能够找到的《长相思》的评鉴文字,写下了1万多字的评鉴笔记,由此他又一步步走入了作者纳兰性德的世界――他的生平,他的性格,他的爱情,他的人生细节……最后将1万多字的评鉴浓缩为1493字的感悟。由此可见,课堂的精彩更多的是来自课外的功夫。我们虽不能和这些大师相比,但是细细解读文本,把教材吃透,对提高教学水平却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把教材装入心中,才能把住语文教学的脉,面对课堂上的各种生成问题才能游刃有余,从而悟出语文教学的真谛。而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只能是水过地皮湿,不会留下太多的痕迹。

三、以学生为舵

“十二、谁再为赶时间、走教案,为完成教案服务,就是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把赶时间、走环节看得比学生的学习、发展还重要,俺就跟他急!”

“十四、谁再把教学当作显摆教师的“口才”,用教师的强势压倒学生,把学生压倒成“弱势群体”,看不到学生的变化、发展,俺就跟他急!”

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掌握着课堂教学的方向,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而实际情况却不尽然。“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口号虽然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教师的主体地位却从未动摇过。突出表现在教师对教案和模式的盲从,学生对教师的盲从。教师上课完全让教案牵着鼻子走,一堂课只要把教案走完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很少有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执教《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课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围绕这个问题,结合课文内容,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长在什么地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理清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按理说,弄清了这两个小问题,前面的那个大问题也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不久后的单元测试中,学生做对这道题目的并不多。反思整个教学过程,笔者感觉最大的失误就在于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弄明白了,学生也就明白了。而实际则不然。如果能在教学过程加上课前实践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文章的描述,实际观察探究,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效果肯定要好得多。被动接受和主动接受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眼下我们的课堂缺少的就是这种充满智慧的“扶”和”放”。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下面笔者就习作教学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观察生活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事情发生,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似平常,看似普通,只要用心观察,都会闪出珍珠般的光彩。

1.在观察中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生活因子,开展生活化的教学。现行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极富生活趣味的、学生在生活中能听到、见到、说到的内容作为教材内容,如《爬山虎的脚》《翠鸟》《猫》《长城》等。这样的内容既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教学时善加利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如学完《爬山虎的脚》一文,布置学生去找找爬山虎的脚,除了作者所写的,你还能有新的发现吗?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这样既将书本的知识直观化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告诉了学生原来习作就是从生活而来。

2.在观察中作文。

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种种病态,归根到底是缺乏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是实现生活化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的生活积累主要来自直接生活经验和间接生活经验两条途径。要引领学生读无字之书,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从中获取直接经验,从而完成生活作文中最为关键的原始积累。直接生活经验的体验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亲历生活实践中用心体验生活,眼看、耳听、心想,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视为自己作文的源头活水。为此,在作文课中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如让学生描写自然景物,我布置学生看看美丽的夕照,变化多端的火烧云,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让学生写观察日记,我和学生一起种豆,观察并记录豆子的成长过程。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他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观察人物,可抓住肖像、衣着、神态和言谈举止进行观察,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等。老师还可引导学生及时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作为习作的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景物,突发的事情,有些画面如不及时捕捉,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些机会进行习作训练,如下雷阵雨,第一次下雪等。

二、感受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可见,要让学生写好文章,首先就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1.选择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

有人说作文最难的就是命题作文,那是因为有些命题作文没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没有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假如选择的是学生乐意交流的内容,那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比如,我新接了一个班,我布置的第一个习作就是自我介绍,要求是看谁能让老师最快记住他,学生们挖空心思,把自己的外貌、性格、爱好、缺点,一一尽数。一次拔河比赛之后,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所见、所感。尽管没有写作技巧的指导,但一篇篇佳作孕育而生。学生对于这样发生在他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新鲜话题,很有说话的冲动,这样便打破了学生习作无话可说的瓶颈。

2.选择生活中的大事。

选择的话题,不应仅仅局限于小生活圈子,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关心集体、关注社会的习惯。生活中除了自己、同学、父母这个小生活圈子,还要上至世界、国家,下至学校、社区这样的大生活圈。我往往还会选择一些生活中的大事,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如“嫦娥一号”奔月、汶川大地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典礼等重大事件都会出现在学生的话题中。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第6篇

一、确立小学生的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生本思想影响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生本课堂重点体现出“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换句话说就是,将课堂的主体教给小学生,只有教师由教的“主角”变为学生学习的“同伴或配角”时,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渐渐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教学目标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当然了,小学语文老师也要放弃原本设定好的教案,在课堂生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应变,做到“眼中有学生”。只有这样,老师才可以及时捕捉到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可以算作是有效的。此外,老师还要同时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让小学生拥有一个能够充分展现自己想法的舞台,让他们在回答问题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取他们要学到知识,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享受成功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为了更加有效地将生本理念完美地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上,完美地显现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老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还可以结合多媒体等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让语文课堂的氛围变得生动,取代以往的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引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实现生本理念的教学目标,让生本课堂发展得更好。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中的《赵州桥》这一课时,首先老师要引导小学生组成小组对这篇文章进行整体的了解,然后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接着是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与视频,带领小学生感悟课文重点,细细品味与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最后再组织大家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并对课文进延伸。通过课文的学习,促进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也培养小学生的沟通能力,引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实施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教学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能够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实现生本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比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在讲解第四自然段时(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扒住墙……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和交流:1.仔细读这段话,你认为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2.请找出这段话中的动词,并把它圈出来,反复读一读这几个动词,试着用换词读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如将“触”换成“贴”是否合适?3.小组成员合作,一人读这句话,其他人表演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这样,我通过实施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而且做到了使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是对生本教育理念的一种良好的贯彻和实施,对于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的构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设计展示评价环节,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舞台

小学阶段学生,有着善于表现的特点,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在给学生布置了合作探究任务之后,设计展示评价的环节,即让各个小组对本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由同学和教师做出评价,如此,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学生也会通过小组的展示迅速成长,这是对生本教育理念的有效实施,对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充足的保障。比如,在学习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之后,要求学生分组准备介绍自己喜欢的桂林山水,介绍之前,我对学生的介绍提出要求:以“导游”的身份进行介绍,要介绍得清楚明白,如果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词语会加分。随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准备,准备完毕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对本组的准备成果进行展示,然后由我们进行评价,如,“不错,说得有板有眼,语言也很诙谐。”“非常好,条理清晰,口齿伶俐,俨然是一位真正的桂林山水小导游。”“很好,不过我认为你们使用的语言再生动形象一些会更好。”等等,总之,对于每组的合作成果,我都尽量使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从而让学生尝到对小组合作成果进行展示的喜悦感,调动学生日后继续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本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总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小学语文生本课堂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帮助学生走入语文世界,进行语文知识和情感灵魂的双重熏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在丰富学生内心情感的同时促进知识理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考、交流、探究与实践的舞台,在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第7篇

一、视频情境的自由点播,使学习方式更加自主

学习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从不同感官刺激学生,激励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日月潭》一课,是一篇地理知识的说明文,主要描述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的美丽景色。但是,课文中所提及的我国的台湾省的日月潭是学生未曾到过的。那秀丽的风光、童话般的仙境更是许多学生难以想象的。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利用多媒体能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进行综合处理和强大交互式的特点,向学生展示了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名胜古迹和美丽的日月潭。把学生带到了令人向往的宝岛,领略着风光无限的日月潭,刺激着他们的视听神经,令他们目不暇接,从而自然而然地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随意点击自己喜欢的景点的视频,进行欣赏,进行阅读,进行感悟。这就改变了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教师“一味讲解”、学生“一味听讲”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并体验到当主人的种种快乐。

这就是信息技术所营造的人文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优课平台的点式操作,使教学环节更加灵活

多次参加教研活动,听老师公开课。教师事先多数精心制作课件,设计好了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有些事先也演练过,但临场的紧张、设计的线性操作、使用的失误,都使教师手忙脚乱,让课堂变得散乱。尽管教师有谦恭的风范,在出现差错时,能及时道歉,但能改变课堂过程不流畅的过失吗?能挽救“重播”给学生兴趣的挫伤吗?

此前,大多数教学课件中往往预设了演示程序,而在教学中演示程序又等同了实际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课件的内容设计越细致,可能对教学的制约性越强。因此,要运用信息技术把教学课件中的演示程序设为点式而非线性的,能够随机调用独立的教学资源。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如消防设施的设计一样,应有多个出入口,因为教学时机的突发性,教学内容随学生理解水平的跳跃,若单向操作,都将使课堂尴尬,失去应用的作用。优课平台的运用就能达到“条条道路通罗马”,不至于“自古华山一条道”。

比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在“品析马宝玉”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找出所有描写马宝玉的句子,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处,用心品读、圈画、批注,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马宝玉。”由于本课作者详写了马宝玉这一人物,通过马宝玉这一个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精神的方法。这部分学生在交流的时候非常灵活,因为每个人感受深刻的句子都不尽相同,这就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优课平台上面的教科书功能,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交流到哪一句,授课教师可以直接点击拖拉这一句放大,呈现在大屏幕上,所有学生都可以直接关注到这名学生交流的内容。课堂效率极高。而在观察课文插图时,我想让学生都关注年纪最小的战士胡福才,优课平台的“聚光灯”功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名人物身上,从他的神态、动作观察这一人物,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师教学起来游刃有余。也脱离了从前背教案、背环节这样的教师“一言堂”现象,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紧扣教学目标,灵活处理生成性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我校已经基本实现了wifi覆盖,老师在上课时可以即时拍下学生的书写姿势、好的学习方法,上传到屏幕和同学们分享。这既是对优秀学生的有效激励,也是对待提高学生的“榜样教学”,方法灵活实效性强。

三、知识动画的动态启发,使教学效果更加直观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位同学都酷爱“动画片”。而多媒体正是从小学生的爱好出发,用声、光、电、画等媒体制作动画,配以不同的色彩,增添画面的可视性和美感,创设出一个美妙的教学空间。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没有感性认识,特别对爬山虎的脚在爬墙时的一系列动作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对文中的有关动作描写的词语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时及时出示教学录像,让学生一看便明白了爬山虎脚的形状以及满墙绿叶在风儿吹动时的动态美。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是将爬山虎的脚在“爬”时的形状及动作的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的理解。再比如,在教学《玩出了名堂》一课时,学生对于微生物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对于这群“小人国里的居民”充满了好奇,这时候,我随即出示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活动的视频,学生立刻就明白了显微镜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微视频的适时运用,使课堂教学实现翻转

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但有可能会因为课堂突况或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转移而偏离重难点教学。微视频的运用就能很好解决这一难题。同时,微视频不仅可以课中学习,也可以课前学习、课后学习,特别是可以反复学习,这样就使翻转课堂成为可能。

比如《翠鸟》一课,文中作者多次使用了比喻句,而对于小翠鸟外形描写的三个比喻句写的尤其传神,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理解比喻这种修辞方法是很困难的,所以我在教学时,专门制作了一段学习比喻句的微视频,让学生课前预习时自己学习。微视频中一张天空的照片,一张海平面的照片对比出现,这时候老师解释说“大草原像海洋”,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这两者在颜色、样子上都有相似之处。几个小例子就能让学生明白比喻句到底是怎么回事,使本来要耗费大量时间来讲解的教学难点,轻易地被突破了。课中我再讲《翠鸟》中的三个比喻句时,学生们很轻松地理解了,并且会根据情境说比喻句了。通过课后小测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微视频播放图片:

微视频将新型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优化了课堂的资源配置,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它的出现,解决了一大部分因传统教学的束缚而让语文教学在学生教育中呈现出的缺陷,帮助教师提高了教学效率,帮助学生重拾了对语文学习的激情,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我校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还不仅于此,每天都有不同学科的教师带学生到微机室上课,拿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来说,每次到微机室上课学生不需要带任何学具,连教科书和文具也不需要。因为“传奇”师生互动系统可以直接控制学生的电脑,教师只需打开电脑就能看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控课堂十分容易。学生打开“优课”学生客户端,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切换到答题学生的电脑屏幕,使其他学生都能看到该学生想要交流的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学科课程学习方式。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使教师在常态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习惯,将复杂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第8篇

一、课堂生成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时,当讲到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同庆贺傣族新年时有位学生却说:“老师,他们泼掉那么多的水不是浪费水资源吗”我在表扬他的环保意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让他们充分讨论,再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心领会,认真揣摩。最终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在特定情况下,水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同时也让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自然懂得水的珍贵。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展现了自我,表达了观点,还接受了一次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二、课堂生成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观察是对儿童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思维训练的入门课程。有目的的对儿童的观察能力、观察方法进行训练和强化,对儿童的发育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此外,观察还是培养、训练人的思维能力的有效活动方式。在教学叶圣陶先生《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时,我正指着黑板上的挂图介绍爬山虎的根、茎、叶的时候,有同学举手高声说:“老师,我们学校里就有爬山虎。它们就在那边新教学楼后面的围墙上,长得可好了!下了课大家可以去看看。”话一说完,同学们的脸上纷纷露出惊喜的目光。听了他的话,看着他那得意的样子,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生活中真实的美一定更能感染学生。”于是,我改变了让学生看图理解的初衷,手一挥说:“别等下课啦,我们现在就去。”孩子们涌出了教室。到了围墙边学生们兴趣盎然,仔仔细细对爬山虎进行观察,除了达到课堂的要求外,还有了一些自己的发现。这个小插曲,不但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深刻的体会,而且激发了学生们观察外界事物的兴趣,这难道不是课堂生成的魅力所在吗?

三、课堂生成让学生写作激情喷涌

大多数学生都对写作感到头痛,比如在要求写一件有趣的事情时,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表现“趣”,而课堂生成却让学生在这方面大有收获。有一天上课后,有一位平时表现比较淘气的同学迟到了,当我生气地叫他进来,严厉地地看着的时候,发现他的肚子鼓得圆滚滚的,我以为他又在捣什么蛋,准备好好教训他一下,于是冲过去,把他的衣服掀起来,没想到里面竟然是五颜六色的花朵,被我这一掀,洒了一地。下面的学生哄堂大笑,我也忍俊不禁。那孩子低着头:“外面下雨了,我怕把花打湿。明天是教师节”听了他的话,我心里一阵激动,我抚摸着他的头说:“谢谢你的礼物,可是迟到这事可就不对了,下不为例,下去吧!”看着学生乐成这样,我问:“很开心吗?”“开心!”“有趣吗?”“有趣!”学生齐声答道。“哪个地方有趣?”“他一肚子的花”“他的表情!”“老师,还有您,脸色变得太快了!”“他为什么迟到?”“为什么把花藏在肚子里?”……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激情高涨,于是,我要求学生马上自拟题目把这件事写下来,任务布置后,所有的同学都埋头沙沙沙地写着,还不时传来呵呵的偷笑声。最后的作文结果表明,这次课堂生成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有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有了写作的激情。

四、课堂生成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曾经在一次聆听心理学教授授课时这样形容不同年代的人们:五十年代的人犹如胡杨,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坚如磐石的意志。六十年代的人如“豆腐”,任何环境都可以悠然处之,炸豆腐,烧豆腐,卤豆腐,甚者久至不管它也可成为香香的臭豆腐。七十年的人如柑橘,周身都宝。八十年代的人如草莓,美丽而不经重创。九十年代的人如“棉花糖”——甜蜜的一代,而又那么的自我膨胀。而我们面前的这些跨世纪的小学生,又该拿什么来形容他们呢?这天上课,我进入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作文的教学——观察照片(1938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在观察过程中我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图中的这个小孩,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纷纷回答:“害怕”“不知所措”“恐惧”其中还一个学生起立大声说:“老师,周围这样恐怖,我要是那个小孩干脆死了算了!”周围的学生也有的附和着。这时,我意识到了孩子内心的脆弱,也让我想到了开学不久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位家长反映,班上的几个女同学互通电话说2012年地球毁灭的预言,害怕得躲在被窝里哭泣。想到这些,我开始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学们,这张照片里的孩子身上的血迹说明什么?那可能是他的爸爸妈妈牺牲自己的性命换来了他的生命。你能自己放弃自己的生命吗?”“不能。”“为什么不放弃?”“为了打日本侵略者!”“为了给爸爸妈妈报仇!”“对了”“敌人不让我们活,我们就要更好的活着。那大家想想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环境中,只要我们能坚强一点,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的?”接着,我又通过许多案例、事实让学生们知道了生命的可贵,人要坚强,特别是处在逆境中,更应该坦然面对,昂首前行。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放弃生命,要坚强。这次的课堂生成让学生感悟良多,应该说可以受用终生。

此外,课堂生成对教师的成长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课堂生成是有生命的课堂。怎样让课堂生成不断,精彩呈现呢?首先是教师要做到有备而来。古语有云:不打无准备的仗。课堂教学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有备而来,因势利导才能有真正的课堂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每个篇章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把教材吃透,准确无误地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才能在教学过程捕捉到课堂生成的灵感,并促使课堂生成的实现。同时,这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机智等能力的即时检验。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精心准备,才使得教师的知识储备日趋丰厚,教学能力日渐提高。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整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学生;课程;课内外知识

“整合”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整合”的意思是完美、和谐、有机地结合。它的内容应该还包括: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师与教材内容的整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师与学生的整合、学生与学生的整合……一节课如果能将这些内容完美、和谐、有机地结合起来,那将是非常成功的一堂课。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一方面可以串连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重难点尤其是在突破难点的时候起到形象化、具体化的作用,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例如,一次公开课,一位教师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没有触着墙的脚又是怎样枯萎的”,学生一看就明白了。另一方面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现在常用的flas,声形色并茂、情景意交融,确实优化了课堂结构。

要做到多媒体向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教师必须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做一些关键性的东西,让学生易于可感、可视、可听。

二、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的整合

我们现在备写教案常见的弊病就是没有认真地注意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与所授内容是脱节的,目标不能正确反映所授内容。二是教学目标没有可测性。我们在定教学目标时最常用的词有“理解”“了解”“掌握”“懂得”“熟练掌握”等。其实,这些词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样的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一位教师在备写《凡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是这样定的:“在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凡卡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并说说通过这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像这个目标就很具有质和量的可测性。所以,我们在备写教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目标尽量能够正确反映所受内容,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模糊词,要尽量运用一些具有可测性的词,做到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

三、教师与教材内容的整合

教育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教材则是很重要的媒介。有两种意义:1.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熟悉教材、挖掘教材。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意外生成的时候才能够轻松自如地驾驭。2.教师要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对有些不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内容可以舍去不用,做到“因地制宜”。

四、学生与教材内容的整合

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贴近生活实际,做到让教材真正为学生服务。我们到兰州政法学院听课,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在他的《到位的指导是习作成功的扶手》报告中指出:“习作要满足孩子兴趣和使用的需要……”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带入课堂,如《吹鸡毛》。不论是什么教材内容,教师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整合在一起,这样学生才会有极大的兴趣投入。

五、教师与学生的整合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通过情感的相互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人格关系。

六、学生与学生的整合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往往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将学生与学生整合在一起,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让他们在小组内通过相互探讨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让学生体验共同完成任务、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的快乐。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学科与学科的整合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有交叉联系的。我们常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课程内容的整合首先就是学科间的整合。例如,作文教学可以欣赏音乐和图画,等等。只要我们善于整合课程,相信时间一长,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八、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整合

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这几年语文教学的特点首先就是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遇到优美的词句、感兴趣的古诗可以抄一抄、背一背,目的就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的时候,因为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说话时总能够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为自己的话题服务,而且用词恰当,语句畅达,不离中心。可见,只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得当,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整合起来,总能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总之,一堂好课必须是本节课各个教学元素的有机整合,尤其是语文课更应该如此。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第10篇

一、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效率低

目前的小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讲得苦,学生学得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首先表现在教师角色:“传授型”,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强调“齐步走”、“一刀切”。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只需要“传授”,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施,不利于因材施教。班级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一般是一样的,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质量则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有人研究发现,学生获得分析课文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小部分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分析课文的全过程,大部分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全篇课文的机会,还有小部分学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课文的机会。现代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

其次表现在课堂教学密度量小、质量差。课堂教学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特殊密度。在一般密度中,属于教学合理运用的时间不仅包括学习新材料所用时间,而且包括了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等其他环节所用的时间。特殊密度则指学习新教材所用时间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比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尽量提高一般教学密度,又要适当掌握特殊密度。但是,小学中,普遍存在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谓动作等现象。有些片面强调提高特殊教学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同时,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以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时间减少,使教学密度量大质差。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保证。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把备课重点细化,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来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

1、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2、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如一位教师备古诗《赠汪伦》一课时,搜集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抓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其次是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资源。第三是网络资源。网络把整个世界缩小了,在课堂里轻点鼠标,就可以发现大量有价值的资源。一位教师备《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在搜集到威尼斯城的迷人风光、小艇的图片、课件中精选一部分,使得从未见过小艇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对见过水城的学生也激起了新鲜之感。

3、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也需要生成。在备课中考虑的问题生成,主要还是预设性的,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

4、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即倡导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法。

值得提醒注意的是备课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单指写教案、做课前准备、搜集教学资料,也包括教师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对于后者,我们如何进行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过,那就是读书学习。

三、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进行深层的学习活动、

目标适宜了,我们再选择教学方法。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呢?应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选择。需要特别注意选择能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并且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就要看能否使学生进行深层的语文学习活动。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本人在教授《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时,采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结果学生们对我的这种做法颇感兴趣,他们能敞开自己的胸怀,尽情地谈论自己的观点,在谈论的过程中,他们解决了课文中难点、重点。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再看看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五、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情感的投入。

当我们看到上课时部分学生恹恹欲睡,提不起精神;教师提问,少数人回答,思维积极的往往只有几个。到老师确实在认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些精彩的词句也在着力推敲,可学生不承情,没能打动学生的心。这样懒散的课堂气氛,教育资源浪费,师生的精力与时间也浪费了不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共同存在着一点,那就是缺少一个字“情”。平静中冷冷的,冰冰的,缺少青少年的勃勃生气,缺少学习中的热情洋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通过课标,我们知道了重视情感的培育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之一。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

首先,要先感动自己。即教师要情动于中,要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中去,深受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先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然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特别是在分析内容中,我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情不自禁地把学生带入到小女孩的悲惨的境界中。是的,正是老师被这篇课文感动了,才能感动学生。教学,就是求其真,教师真爱学生,真倾心与语文,真受到课文中的景物、崇高的思想、精辟的间接、珠玑的语言的感染,必然精神抖擞,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流淌,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引起悦耳的共鸣。

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北京的春节》一课,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网络展示当地的节日风俗,通过创设视听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根据“流落街头,几次檫燃火柴产生幻想,冻死街头”几个情节制作课件,课堂展示给学生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的目的。如《语言的魅力》一课,学生理解重点句意思是比较困难的,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制作两组课件进行对比,一组是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并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另一组则是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出现了一片漆黑的画面,这样的对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课文中“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的意思,更进一步体会到“春天来了,可是…”这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产生的魅力。超级秘书网

小语第七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脚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实物投影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投影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感知语言,培养语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强调抽象思维而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发展。这就造成了语文课上的“老师讲学生听”。如何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能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呢?如何才能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呢?如何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御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呢?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训练语感,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感的训练不能凭教师的三言两语,而是要以形象思维理论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上一篇:幼儿园游戏教案范文 下一篇:土地的誓言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