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自述范文

时间:2023-11-30 00:45:06

爬山虎的自述篇1

大家好!我叫爬山虎,又叫做飞天蜈蚣、地锦、小虫儿卧草等等。我的名字很多吧,你听一听也知道我喜欢爬墙吧!不过你千万别以为我跟壁虎是同一类哦!我可是植物。你可知道我的适应性很强,喜欢阴暗潮湿环境,但不怕强光,不仅耐寒,耐旱,而且耐贫瘠,我对气候适应性广泛,在暖温带以南冬季也可以保持半常绿或常绿状态。我耐修剪,但就是怕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阴湿环境或向阳处,均能茁壮生长,但在阴湿、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最佳。而且我对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抗性。

别小看我,我的价值可大了。首先是我的药用价值。我的根和茎可入药,有破瘀血、活筋止血、消肿毒之功效。果实可酿酒。其次是我的绿化作用。我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而且由于叶片与墙面之间的空气流动,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我作为屏障,既能吸收环境中的噪音,又能吸附飞扬的尘土。我的卷须式吸盘还能吸去墙上的水分,有助于使潮湿的房屋变得干燥;而干燥的季节,又可以增加湿度。瞧瞧,我厉害吧!

你们一定很喜欢我吧!那你们可要好好保护我哟!

爬山虎的自述篇2

嘿!大家好!知道我吗?从小院西墙爬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的绿色的小精灵爬山虎的得力助手----脚。

我的家住在爬山虎的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来的就是我,我可是很苗条的,我喜欢穿嫩红的衣服。跟刚刚长出来时的叶子姐姐们一样,叶子姐姐们长大了就对绿色短裙情有独钟了。叶子姐姐们长大之后就来遮挡弱小的我不让我被太阳暴晒。因此我很喜欢叶子姐姐。

对啦!我可不像你们人类的脚可以四处乱转悠。我的头触着墙的时候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我原来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我就可以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了。如果你仔细看比较细小的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像蛟龙的爪子。

看你是个好人,告诉你,我也是有弱点的,如果你不让我触着墙,过不了几天我就枯萎了。后来就会连痕迹也没有了,所以你就不要“背后使坏”了。触着墙的我们就逐渐变成灰色的,不要瞧不起灰色的我!如果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劲儿,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自述篇3

随着我省公路工程事业的飞速发展,路基土方高填深挖越来越普遍的存在于工程施工中,挖方路基高边坡的防护工程数量也越来越大。在路堑上边坡砌筑工程施工中靠以往人背肩扛的施工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目前施工进度及质量要求,随着机械化施工的在工程中的普及,砌筑用“爬山虎”应用而生。

爬山虎简介

名称由来:爬山虎的名称来源于绿色植物“爬山虎”,砌筑用爬山虎只取其意,其名称包涵有优异的爬高能力及旺盛的生命力的意思;

用途:路堑上边坡砌筑工程材料运输;

结构组成简介:卷扬机(电机功率:3kw-4kw)及开关、钢丝绳(直径8mm)、轨道、定滑轮、料斗(30×80×100cm)(见附图1)

载重爬高运输速度:8-12m/min(边坡坡率1:0.75时的竖直高度)

载重爬高高度:单套爬山虎爬高竖直高度为8-16米,多套接力爬高可达爬高高度为8×n米(n代表路堑上边坡的平台数量,接力形式见附图2)

爬高载重量:0.25-0.5t

配套劳动力数量:每套爬山虎需配套劳动力5-7名,其中地面上料人工2-3名,顶面砌筑人工3-4名。

爬山虎在工程进度、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

以下对爬山虎、吊车、人工的运输能力及费用进行简单对比计算:

(一)爬山虎运输能力及费用计算

以竖直高度8米,边坡坡率1:0.75时计算爬山虎每小时的运输片石数量。首先进行爬山虎运料过程时间统计,经多组统计数据对比能反应平均先进性的统计结果如下,首先进行操作环节耗时统计:

1、人工装料时间1.5min;

2、载重爬高时间1min;

3、卸料时间0.03min;

4、空回时间1min;

故每套爬山虎每小时运输片石数量为:

V1=60/(1.5+1+0.03+1)×0.2=3.4 m3;

每台爬山虎工作1小时消耗的费用为:

F1=(爬山虎购置费摊销,每套爬山虎购置单价为3200元,按照每套爬山虎可砌筑3200方砌体摊销)1+(电费,含临时输电线路)1.5×4=7元

因此可得爬山虎运输每方片石的费用为:

F2=7/3.4=2.06元/方

(二)16t吊车运输能力及费用计算

相同条件下16t吊车的每小时运输数量计算如下,首先进行操作环节耗时统计:

1、人工装料时间(以斗容量1方的料斗计算)7.5分钟;

2、提勾、转动大臂、爬臂、落勾时间0.5min;

3、卸料时间0.5分钟;

4、提斗、空回时间0.5min;

每台16t吊车每小时运输片石数量为:

V2=60/(7.5+1.5)=6.7m3;

每台16t吊车工作1小时消耗费用为:

F3=(月租费)21000/30/8+(油耗)5.6×7=126.7元

因此,用吊车运输片石的费用为:

F4=126.7/6.7=18.9元/方

(三)人工运输能力及费用计算

人工背料每小时运输数量计算如下,首先进行操作环节耗时统计:

人工将石料上肩时间0.5min;

人工将片石扛至坡顶时间2min;

人工卸料并空回时间1min;

再次扛料等待时间0.5min

故每人工每小时运输片石数量为:

V3=60×0.02/(0.5+2+1+0.5)=0.3方

人工每小时的工费为:

F5=150(砌筑市场工费均价)/8=18.75元

人工运输每方片石费用为:

F6=18.75/0.3=62.5元/方

由此计算可见:

两台爬山虎的运输能力与一台16t吊车的运输能力及22名人工的搬运能力相当;

吊车运输的成本是爬山虎运输成本的9倍;

人工运输片石的成本是爬山虎运输的30倍;

经以上计算爬山虎运输材料在砌筑施工中的施工效率及经济效益显而易见。

爬山虎运输对砌筑工程质量及安全方面的积极影响

经过上述计算,爬山虎降低了高边坡砌体施工的材料运输难度及材料运输成本。砌筑工程为劳动力密集型工程,砌筑进度的快慢取决于投入劳动力的多少及工序的合理安排,爬山虎运输材料使得劳动力在运输环节大大节省,从而可以腾出更多的人工进行挖基、片石砌筑或砂浆拌合等工作,从一定意义说上可集中更多的人力去保障砌筑厚度、砌筑质量及砂浆拌合质量(图3,由爬山虎砌筑成型的挖方段落)。

在安全方面,只要定期对爬山虎进行维护,爬山虎运输可以避免由山顶下料造成的意外高空坠落伤害,避免落石对边坡的破坏;爬山虎运输可以避免人工运输中由于劳动量过大造成的劳累型突发事件或人工操作失误等意外事故。

由以上分析比对可知,在砌筑工程中爬山虎运输材料相对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爬山虎普遍应用于高边坡砌筑工程中是大势所趋,随着爬山虎的大量应用,爬山虎将向着大容量、可横移、自动化等方向发展。

附件:照片

图1,爬山虎的基本结构

图2-1、爬山虎的接力形式

图2-2、爬山虎的接力形式

图3、由爬山虎砌筑完成的挖方段落

爬山虎的自述篇4

而现在学生之所以阅读效果不理想,关键在于学生没有全心全意地去记所学知识,也就是说学生的兴趣并没有在课堂上。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下面以《爬山虎的脚》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作法和体会:

一、利用各种电教媒体、激发学生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的起始环节,其效果与课堂教学一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用投影打出墙壁上爬满爬山虎的图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画面上都有什么?叶子是什么形状?树叶是什么颜色?它生活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一般对观察都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给学生以观察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借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所谓,“留心天下皆学问”正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接着,老师对爬山虎进行介绍:这种植叫爬山虎,它和葡萄苗相似,葡萄苗我们给它搭个架子它就可以向上生长了,然而爬山虎却不用我们来帮助,它自己就能向上生长,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生长的呢?

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小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对事物感 知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课堂演示,能具体形象地展现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增强了直观性的趣味性,加强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描述式讲解、设置悬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发生了农厚的兴趣。

二、利用生动的讲解,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很容易产生分心,使注意分散。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后,教师应当利用生动活泼的讲述,清晰悦耳的语言,真实朴素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保持学习兴趣。

教师用幻灯打出爬山虎的脚的特写,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文结合,回答问题:文章重点写的是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在什么位置?是什么颜色的?它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它的脚有什么变化?脚有什么作用呢?再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图:从图上看,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长势如何?你看了有什么感觉?

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发展其观察能力结合起来,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引起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增强学生学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的最基本的方法。这就是说,作为教师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去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观察,逐渐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观察的目的任务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的印象的反映就愈清晰,愈完整,因而,观察的效果也就愈好。要使学生观察有所收获,教师必须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教学的直观性是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学生的注意与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密切关系。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水平,把新知识的讲解和旧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循序渐近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把讲授新知识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还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把住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保持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

三、利用多样训练方式,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

记忆是心灵之仓。为了使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使之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我在巩固练习中设立了这样的问题:1.朗读课文第二段。朗读追求的目标是达到熟读或顺口背颂的程度。这样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彩,写作特色,甚至小到句式,修辞,用语等才会有较深的领悟。生动的词语,精彩的语段,巧妙的构思才会铭刻心中,使之发展成为自身的语言,并在实际写作和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2.让学学生看图复述第三段。复述是使输入的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输送。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进行精细加工,用自己的话复述老师所讲的内容,这样才能收到更有效的长期的记忆效果。在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很容易出现疲劳。分心,根据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的心理特点,采取朗读,复述的训练方式,既促进了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持续。

四、利用小练笔,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讲完后,我要求学生课后观察一棵树,以你观察的树为题,抓住这棵树的特点仔细观察,运用贴切的比喻,合理的联想,把这棵树的根、茎、叶、花的特点写出来,这样,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教学中,加深对所这知识的记忆,并实现了能力的迁移。

爬山虎的自述篇5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请根据这段话,再加上你的想象,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2)“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之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詹天佑》)根据文字叙述,发挥自己的想象,分别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山势及开凿隧道的简明示意图。

细细比较、口味上面两道题,有三个显著特点值得借鉴。

其一,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导向性。

“对学生的评估,要有得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的发展”。两道题正是基于上述目的,以新大纲和课本所确定的要求为内容,做到教什么考什么,怎么教就怎么考。《爬山虎的脚》课题点出了重点,“预习”“思考.练习”都要求仔细研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詹天佑》一课着重讲了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开凿隧道”等几处关键工程的施工情况,表现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突出了他“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大纲重新审定的人教版教材,不约而同地新增了“画爬山虎的脚”和“画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示意图”的练习题。编者的意图达成度如何,教学中如何改进和完善,考查一下学生画得怎样便一目了然了。

其二,重视语言感悟,注意思考性。

“阅读分析”的考点是了解和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包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上述两道题虽然是笔试题,但是一改以往机械记忆式的文字叙述和猜谜式的选填ABC,要求学生“画”出答案来,不过,若不认真默读,用心思考,就不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就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也就不能把答案“画”正确。

题(1)所引的4句话,依次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形状——“枝状”“六七根”“细丝”,颜色——“嫩红”。忽略哪一个细节都会出错。题(2)所引的4句话采用对比的方法介绍了两个隧道不同的施工方法,因为居庸关“高”,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因为八达岭“长”,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中部凿井法”。山势的不同特点和开凿的不同方向都要正确地“画”出来,如果不能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是不行的。

其三,体现学科沟通,注意综合性。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这个意义上看,两道试题不失为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有益尝试。“画”答案的方式,既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又使学生意识到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提高给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除了共同涉及的美术学科以外,题(1)还沟通了“语文”与“自然”的联系,通过画爬山虎这种植物加深了对“茎”“叶”“叶柄”这些植物学名词和知识的理解;题(2)则把“语文”和“地理”,乃至建筑学的一些知识联系在了一起,“山势”“隧道”“凿井”这些不容易的词读读、想想、画画就明白了。【案例】

课件展示“池塘里的荷花”,让学生初步感受满池的荷花千姿百态,生机蓬勃,在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形态之美。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谈谈欣赏荷花后的感受。

生:我看到荷花很美丽,真想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飞到荷花池中。

生:荷花太美了,看着看着,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朵荷花。

……

师:课文哪一段具体地写出了荷花的美?

(生答第2自然段)

(出示段,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抓住“挨挨挤挤”读懂了荷叶很多。

生:明明是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呢?

生:荷花在绿叶衬托下会显得更美。

生:我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而且荷花的形态很多很美。

师:荷花那么美,你能读出它的美来吗?

生:我还会加上动作呢。(生一边读一边加动作,非常生动、形象)

生:老师,“冒”可以换成“伸”吗?

师:你真会读书。你们说说“冒”换成“伸”,好不好?

生:“伸”的意思是舒展开;“冒”是向外透,往上升。我觉得在这里用“伸”不够恰当。

生:我觉得用“冒”字好。因为“冒”写出荷花的动态美,还让人感受到荷花奋发向上的精神美。

师:荷花如此娇艳动人,你想用什么方法再次感受荷花的美呢?

生:我想用笔把它画下来。

生:我想配着音乐美美地朗读。

……

【反思】

爬山虎的自述篇6

文眼在文章中的位置不同,则文章的叙述方式也不同。文眼在前,文章后面内容必须顾及到,如《白鹅》开头段中的“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一句总领全文,是篇首“点眼”,下面五个自然段分别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来表现白鹅高傲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文眼在中,则前注之,后顾之,如《秦兵马俑》第三自然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既是对前面第二自然段介绍兵马俑规模宏大的概述,又是对后面五个自然段将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导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眼在后,则前必注之,如《乡下人家》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前面内容就都紧紧围绕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特点从不同时间、不同季节进行具体的介绍,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突出课文要表现的中心。

巧抓文眼进行教学,可以治繁从简,制杂从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标题中找文眼

很多课文的课题其实就是文章的眼睛、窗户,更像隐藏在树叶丛中的瓜果。只要顺着“文眼”这根藤去搜索,一定能摘到丰硕的果实。文章的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设计教学,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在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可以从题眼“变化”切入,引导学生讨论: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使学生明确文章主要是写:黄河的变化及其原因。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课文的欲望,接下去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又如我在教《爬山虎的脚》时,觉得这篇课文的文眼就是“脚”。上课时,我问学生:“脚大家太熟悉不过了,谁有脚?”学生说:“人有脚。”“还有一些动物也有脚。”我又问:“你能画出人或者某些动物的脚印来吗?请上台来画画。”有的画了人的脚印,有的画了小鸡小鸭小马小狗的脚印。于是,我话锋一转,说:“爬山虎的脚,你们见过吗?”同学们有的说:“没见过。”有的说“见过爬山虎,但不知道它还有脚呢!”“是啊,爬山虎是一种植物,植物也有脚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并画出爬山虎脚的简图。”学生很快结合课文和画图,了解了爬山虎脚的基本情况。我接着又说,其实爬山虎的脚跟人的脚一样,也是会走路的。那么它到底是怎样走的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吗?学生很快用自己的话说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在墙上爬的以及它的变化。学生这样学起来,无须老师口干舌燥地讲解,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悟,学得更踏实。尤其是,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美丽。怎样导到学习爬山虎叶子上来呢?刚才不是有同学说见过爬山虎,但不知道它还有脚吗?于是我就问学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难以发现爬山虎的脚呢?”学生说:“是爬山虎铺得均匀的层层叠叠绿得发亮的叶子挡住了爬山虎的脚。”“是啊!这么美的叶子我们来美美地读读。”这篇课文,围绕“脚”这个“文眼”展开教学:脚的样子――脚的颜色――脚的变化――脚隐藏在叶下。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明朗,老师教起来轻松自如。真的是顺藤摸瓜,水到渠成啊!还如《富饶的西山群岛》《大自然的启示》《桂林山水》,可以分别从“富饶”、“启示”、“山水”,去思考梳理“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自然走进了理解、分析、品味、体悟的习得过程。

二.从课文词语中找文眼

中心词是理解语言的突破口,抓住了中心词,就能更加深刻地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如,在执教课文《触摸春天》这课时,可以抓住每个自然段的关键词“奇迹、灵性、感动、热爱”设计如下几个环节:(一)读解课题,初读课文。(二)细读课文,感受“奇迹”。(三)用心品味,体验“灵性”。(四)自主朗读,抒发“感动”。(五)拓展延伸,表达“热爱”。这种巧妙的设计,也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中“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再如,我在执教课文《长城》这课时,就想:怎样在文中找一根主线,把课文串起来呢?我反复通读课文,发现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咦!“奇迹”这个词岂不是串起文章的一根主线嘛?它不就是引领全文的“文眼”吗?课文就这样开头:“同学们,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那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请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答案,并说出你的理由。”于是学生纷纷读文,说远看长城怎样怎样,近看长城又怎样怎样,踏上长城又是怎样一番滋味。就像满头蓬乱的头发,因为有了“奇迹”这个“词眼”,让学生一下子梳理得顺溜光亮。这样不但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大教学容量,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从课文句子中找文眼

有些课文中的“文眼”,不只是一个词,而是一句话。透过这句话可以窥视文章全部的内在气息,映照出整个作品的精神风貌。抓住了这样的句子,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感悟、想象,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内在情感水融。因此,抓住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全文的钥匙。通过围绕文中某个句子,把全文串起来导读,读得一遍比一遍深刻,一遍比一遍富有情感。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学得深刻仔细。例如:执教《呼风唤雨的世纪》这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我觉得这句话就是课文的“文眼”,围绕这个句子,我说:“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有的学生说:“因为20世纪,人类已经登上月球,潜入海底,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我接着用手指着那句话:“所以说……”学生顺着我的手指读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有的学生又说:“因为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我又指着黑板上的那句话,学生感情递进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还有的学生回答:“因为20世纪,人类实现了古代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腾云驾雾’的梦想,幻象纷纷变成了现实。”“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样,学生对第一段这句话,由毫无情感的朗读到赞美,到惊奇,再到赞叹。感情层层递进,对课文的了解层层深入。理解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之快之大。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技术创造的兴趣。又如:《普罗米修斯》一课中,第五自然段普罗米修斯的一番话“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是文章的文眼。教学时,以普罗米修斯的这番话为支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自由探究中聚焦“造福”和“痛苦”,反复感受文本语言,潜心研读、品词析句,感悟普罗米修斯的伟大形象,从而巧妙地突破课文重点。我把整篇课文分成三个板块展开,利用第五自然段中普罗米修斯的话:“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把各个板块巧妙地串联起来。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反复地适时地将普罗米修斯的这番话进行呈现朗读,让课堂中常常回荡着普罗米修斯坚定的话语,带给了学生一次次的震撼,普罗米修斯善良、坚强、伟大的英雄形象也深深地烙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上。

总之,文眼是能统摄整篇作品内容、揭示全文主旨,能帮助读者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或脉落层次的关键性词句。它是文章的精要所在,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阅读教学之眼。抓住“文眼”来进行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以简御繁的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总揽全文、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准确领会文章主旨的一条捷径。

爬山虎的自述篇7

关键词 复述 训练 方式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018-02

在最近的作文复述训练一些课例中,我发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教师朗读完语言材料后,课堂一片寂静,偶尔有一两个学生在老师的“逼迫”下站起来勉强复述,有的支支吾吾、断断续续;有的则是寥寥几句概括课文内容;有的在老师的“穿针引线”下续半句补半句。复述训练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走过场”,难见实效。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随着课堂观察的深入,我发现,很多复述训练中,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要复述原文中的语句,只提要求,没有方法,没有策略,机械地复述使学生容易厌倦和抗拒。如何才能让学生乐于复述并有实效?我认为应该从形式和方法上作改变。

一、改变复述方式

例文有特定的叙述人称与顺序,转换人称或者变换叙述的方式,会让学生有新鲜感。让学生融入课文角色,参与创造,进行想象,使其感兴趣,愿意说,喜欢说,并且在换位复述中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如:《乡下人家》一文,语言朴实生动,清新秀美,呈现出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作者还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感情。训练复述时,可以抓住“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句话大做文章。

师:“现在你就是那一颗鲜嫩的春笋,一场春雨过后,你从土里探出头来。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可以用文中的语言,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生:“我是一颗春笋,春雨过后,我从土里探出头来,一看!身边全是大哥哥、大姐姐。它们长得细长、挺拔。”我对他们说:“你们长得这么高,一定看得很远吧,能和我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吗?”大哥哥说:“我看到的景色可美了!前面有一条美丽的小河,鸭子们在河中戏水、觅食……”我羡慕地说:“我也要快快长大,只有长高了,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换角色进行复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拉近了学生与例文的距离,而且能真正做到将文中的语句变成学生自己组织的语言,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组织语言的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其实教材里有大量这样可以做“文章”的课文。如学习《爬山虎的脚》,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是“爬山虎的脚”,结合课文内容自述:爬山虎是植物界的攀爬高手,我就是长在爬山虎身上的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时又一村”,转变方式,转换角色,让学生改变人称、变换叙述顺序,变机械的复述为一种创造与享受,使得学生乐于进行复述训练,真正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二、授予复述方法

1.关键词抽取法。用关键词抽取法指导复述,既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精髓,降低复述的难度,同时又为学生留下了表达的空间。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开天地》一文,复述“开天辟地”,抽取描写动作的词语:抡起、猛劈、顶着、蹬着、上升、下降、升高、下沉。让学生紧扣词语想象画面,边看边想、扩词成句、串句成段、连段成篇、步步扩展、练习复述。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复述做好准备,同时也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2.列表填空法。列表填空法能提炼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尤其对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说更为合适,便于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又可以显示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短时间内理解与记忆。如: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借助表格,复述文成公主进藏时遇到的神奇的事。通过对表格的填空,学生不仅迅速掌握了故事的内容,牢记了故事之间的联系,理解了文章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复述全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文本扩充法。这样的复述难度较高,它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复述的同时充实内容,发展情节,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形象。如: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嫦娥在蓬蒙的威逼下,是如何周旋的?课文简略了这一过程的描写。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对画面进行情节扩充。抓住描写蓬蒙动作的词语,理解他的凶残、奸诈、贪婪,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在这个灵动的过程中,学生悟得了抓住人物描写烘托人物个性的写法。这样的复述训练过程既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发展了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

4.图片观察法。图片的出示,能使文章内容更为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文章,让冗长的文章变得简单明了。观察图片进行复述,可以丰富学生想象的空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开天地》一文中,学习语段“……头顶着天……脚蹬着地……升高……下沉……”时,指导学生用课文的语言来复述插图的内容,图文结合,学生的复述也变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爬山虎的自述篇8

新的课程观认为:“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像一个喋喋不休的“管家婆”,一节课四十分钟始终把持着课堂,眉飞色舞,口若悬河,学生没有机会动脑、动心、动情、动手,只能被动地“被安排着说或者听”。新的课程理论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自练自改的时间;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还给学生质疑问难、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还给学生课堂上与教师平等的人格尊严。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观点一经提出,就有人错误地认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老师就被解放了,就一身轻松了。”其实不然,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上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师如何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组织教学。这依然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每一堂课,甚至于教师要比传统的语文教学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智慧。一年来,我不断地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努力实现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一、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鲁迅说过,要想造就天才,首先必须准备天才生长的土壤。

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言九鼎,教师认为学生是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压制学生的思想,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思维的发展。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我开始注重师生间平等地进行知识上的交流、思想上的碰撞和情感上的磨合,有意识地去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常常面带微笑让教学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中进行。师生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轻松愉快、富于人情味的气氛,让学生兴致勃勃、畅所欲言。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勇于探索、质疑问难、大胆求异,呈现出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良好状态。

二、注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质疑并探讨自己想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学问”的意思应该是“学习怎样问问题”。当你学会了怎样问问题,才是真正的有学问。曾经的语文课,教师一问到底,很少关注学生有什么问题。如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操作,却一直是个大问题。

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学生读过课题之后,我就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有学生说:“想到了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我接着又问:“现在你们最想知道什么?”有学生回答说:“想知道‘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叶圣陶老人有关系吗?”于是,我就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去找寻答案。学生读完课文,告诉我课题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叶圣陶老人院子里的爬山虎,也许正是叶老观察了这片爬山虎之后才写出的《爬山虎的脚》。我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又问:“你们还有疑问吗?”一个学生说:“我很奇怪,这篇文章里写到爬山虎的地方很少,显然不是主要写爬山虎,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做题目?”于是我又问:“其他同学有没有同感,想不想知道原因?”接着我又引导着学生去探究、研究这一问题。

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感受,根据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实际情况,尽可能选择贴切的教学流程,并力争及时地把握师生互动中“生成”的一些新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使教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课堂提问中减少获取结论式的问题,增加生生互补修正的机会

新课程理论提倡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教师的课堂提问依然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科学的设计并在课堂上灵活地把握。曾经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不重视课堂提问的质量:有的提问过于浅显,偏离课文主旨;有的提问所指向的思维空间过窄,或者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或者以追问或提供一些词句让学生读、说,目的只为了获取教师心中的答案。我在教学中注重把语言权、思维权交给学生,减少获取结论式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问、自己答,学生各抒己见,生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修正。

四、让学生充分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学生的经历与体验中提炼方法

新课程理论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我在阅读课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轻松地练、科学地评,让学生充分经历整个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体验、形成自身的经验。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了多元的、延伸的思维,有了丰富的、创造性的语言,有了本真的、浓厚的情感,也有了大量的“生成”。于是,我引导学生从这些洋洋洒洒的“生成”中概括、提炼出一些阅读思考的方法。其实,教学不是教知识,也不是教方法,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在体验、尝试中揣摩方法、归纳方法,继而迁移运用方法。

我知道我在语文教学中所做出的这点探索还很浅显,但我会努力地做下去,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更适合学生。

上一篇:写给老师的一封信作文范文 下一篇: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