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校服范文

时间:2023-10-04 16:28:46

贵族校服

贵族校服篇1

相比之下,上海延续两代人的贵族教育传统虽有中断,但改革开放后城市心态重拾自信,贵族教育再度焕发生机。

策划/主持:《沪港经济》执行总编 唐晔

嘉宾

李杨:学者,上海资深财经评论员,供职于中欧工商学院。以下简称(L)

欧伟民:教育家,香港耀中国际学校顾问。以下简称(O)

上海:贵族教育初具链条

在多元社会,贵族学校是公立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上海的贵族教育经历改革开放而再获新生,如今已初具规模。

老上海的贵族教育传统

上海的贵族学校从何而来?

L:晚清新政中最富积极意义的就是教育改革。老上海能有延续不到两代人的贵族学校传统,与清末民初的教育改革密切相关。其实,传统的私塾也多有可取之处,西式的精英教育更成为了公办教育的补充。

当时的贵族学校主体是世俗化的教会学校,收费远高于国立、私立学校。上海教会学校起步于19世纪,到20世纪初叶已从免费教育转变为谋生求职的途径,生源相应地从下层贫民转为社会上层的富家子弟。随着避难于租界的江浙富户越来越多,教会学校的学费越来越贵。美国圣公会创办的圣约翰大学是最早的教会大学。当国立北京大学一年学费20银元的时候,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学费是160银元。

1949年后,贵族学校是否在上海绝迹了?

L:难以笼统而言。以市三女中为例,1881年6月,美国圣公会将原有文纪、俾文两校合并,成立了圣玛利亚女校。1923年,该校迁址并改名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招生对象多为中上等家庭的女子,一年学费从84元到168元不等,前者相当于普通工人10个月工资。1952年,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了圣玛利亚女中和中西女中这两所贵族学校,合并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经历冲击而保存至今。

教会大学圣约翰、沪江、震旦等,经过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集体消失。但即使处于意识形态最激烈的时代,上海人依然保有对贵族教育传统的一丝认可。对精英教育的理解与尊重,为这个城市重新启动私立教育保留了火种。

需求再度萌发

上海的贵族学校是怎样再度出现的?

L:改革开放之后,尤其开发浦东以来,上海在经济与文化领域逐渐重拾自信。心态开放的社会,不再排斥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公立学校是义务教育的标志,私立学校则是教育民主化和多样化的反映。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上海贵族教育的需求再度萌发。

上海的贵族教育首先以外企高管子女学校的形式落地。考虑到吸引境外企业进驻上海的需要,为了免除外企管理层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家落户,势必采取不同于公办学校的教育模式。家庭背景的多元化要求教育服务的多元化、深层化。外籍人士、“海归”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是应试教育无法满足的。上海的贵族学校,最初就是一批多语种学校,专门招收港澳台、日韩乃至欧美外企的高管子女。

上海市场为何能支撑一批贵族学校?收费情况如何?

L:精英教育的需求和购买力,是贵族学校成功运作的两个方面。外企对管理层有丰厚的住房和儿女教育补贴,后者通常在每月2~3万元以上,这就培植了强劲的教育购买力。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家、高级经理人、高收入自由职业者家庭,成为贵族学校源源不断的支持力量。

如果经营成功,贵族学校可以成为投资方的现金奶牛。在上海,一般贵族学校的初中学费每学期不低于3万元。到了高中,IB(国际文凭)班的学生学费稍贵一些。平心而论,由于收费标准的管制,此类学校收费绝非高不可攀。另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收费则远高于此,学费约每年20~40万元人民币。这些××国际学校主要面对外籍人士和华侨,教师配置比例很高,“保姆式服务”的教学质量见仁见智。

按照一般贵族学校每年不低于10万元的子女教育投入来看,岁入30万元以上家庭即可问津;基于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的高净值人口标准,当前仅上海一个城市就有4.7万人,年费50万元以上的子女教育投资对这个人群并未成为负担。

教育链条初具雏形

当前上海的贵族学校发展情况如何?

L:上海的贵族教育逐渐自成体系,成为公力教育的良好补充。

贵族学校的特色除了收费较高――通常不低于每年6万元人民币,更在于与国际接轨的教育链条。如果说私立幼儿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有点家长自我陶醉的话,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上海的贵族学校链条已经初具雏形。比如位于浦东碧云的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设有小学部、初中部、IBDP高中部和国际部,现有来自于26个国家和地区、26个省市的1550余名学生。位于浦东康桥的上海尚德实验学校,如今已有3900名学生。

贵族学校的教育水平如何?

L:伊顿公学是全球贵族学校的样板。目前上海的私立学校刚刚起步,还无法提升至伊顿公学那样的水准,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有目共睹。

在北京、上海、广东,贵族学校以国际化的IB班实力为水准的标杆。IB班既要有经济条件,也要学生能读书。2005年,上海平和学校IB班第一届12名毕业生中,有10名被世界名校录取,说明这些贵族学校学生在智能上并不逊于来自平民家庭的同龄人。该校学生获取奖学金的比例,占毕业生总数的40%以上。

贵族学校不仅是收费高昂的私立学校,也带来了学生交际圈子的贵族化。学校的分布与高尚住宅区的分布是暗合的。在上海,浦西虹桥、青浦和浦东碧云地区的别墅区,散布着若干贵族学校。同样是别墅区,松江九亭、新桥被戏称为“解困别墅”。差距不仅来自于房屋房型的建筑设计,也来自于缺乏周边贵族学校的支撑。

大学:“冷链”的缺失

当前贵族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在哪里?

L:高中毕业后,成长的“贵族”往何处去?如同优质冷冻产品需要运输“冷链”,贵族式精英教育面对高考指挥棒,也存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尴尬和忧虑。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就职演说中如此表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遗憾的是,内地高等学府虽集聚了大量财富,学术水准却无法相匹配。从日前某高校的“官本位校庆”,到南方科大步履维艰的试验班,都可以看出内地高校在精神气质上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巨大差距。

高中比毕业后,一些人遂选择出国留学,以避免精英教育的链条在大学这关键一环被打断。高等教育改革的滞后,“毕业即失业”的黯淡前景,都对贵族式精英教育起到了驱逐作用。在缺乏高品质本科院校选择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境外大学成为

内地贵族中学的延伸。

“用脚投票”、放弃高考,不是少数贵族学校学生的选择。上海的高考报名人数从2006年的11.38万人逐年下降,2011年已经不到6.12万人,致使录取率达到了可笑的90%以上。

在相关的高等教育领域,上海有何尝试与亮点?

L:上海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经验,集中于适应经济发展的中外合作办学。

成立于1994年11月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由中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共同创办,办学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和EFMD(欧洲管理发展基金)。该校最早在内地开设全英语教学的MBA、EMBA和高层经理培训课程,至今培养了1万多名MBA及EMBA毕业生,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培训逾9万人次,收费也是中国商学院中首屈一指的。

当前引人注目的项目是上海纽约大学。该校于2011年1月19日获教育部同意筹建,选址于浦东陆家嘴,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合作举办,是国内第一所中美合作的国际化大学。该校2011年启动招收硕士生,2013年有望在全世界范围内招收首届本科生。

由前述可知,这一高等教育领域的尝试,对弥合“被迫出国”的精英教育链条可能颇具意义。

香港:国际学校需求甚殷

香港的贵族学校,最早叫作国际学校,追根究底,是为外国驻港工作人员的孩子而设,模拟国外学校的教育方法,并以晋升国外大学为目标而设定教程。国际学校的师资、校舍、设备及人脉均优于本地学校,所以,尽管收费不菲,但仍然门庭若市。要就读香港国际学校的轮候名单很长,经常有跨国公司和外国商会对此提出投诉。

如今,香港的贵族学校有哪些呢?

O:香港的贵族学校分两种,一种是国际学校(私立的),即授课形式和语言、学制都不囿于本地的学校。这些学校的授课语言,各有千秋。例如韩国国际学校,其授课语言便是韩文。不过大多是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亦有一些是中英双语(如汉基国际学校)。学制方面,有些是跟从某国的体制,如德瑞国际学校便是跟从德制和英制;另一些学校,例如汉基和英基学校,则跟从国际文凭组织所订立的课程(即IB)。

至于另一种,则是这些年出现的直资学校。这些学校不是私立的,其教学语言、学制均和传统学校类同,只是教法新颖、课程灵活、用英文教学。直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而自行设计课程,亦可自行录取学生。由于政府给予的是整笔拨款,学校在教师编制、人手安排及资源运用方面更具弹牲,以符合学校需要和家长期望。学校可收取学费筹集资源,提供高于一般标准的设施或服务,但必须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奖/助学金。不过这些年来,直资学校的财政状况惹人关注,有报道指大部分直资学校的帐目不清不楚,有学校负责人甚至吞没学校一大笔款项后失踪。

香港知名的国际学校有哪呢?

O:有耀中国际学校、汉基国际学校、英皇佐治五世学校等,可谓人才辈出。比如香港著名的财经界名人冯国经,便是英皇佐治五世学校的校友;富商罗康瑞的太太、香港小姐冠军朱玲玲,以及于电影《李小龙》中饰演李小龙的李治廷,也是其校友。

说说香港国际学校目前的状况吧。

O:这些年来,香港的教育体制一,改再改,“三三四”学制、国民教育课程,不胜枚举,令人无所适从。鉴于此,本地的家长担心政策朝令夕改,会影响子女前途,所以纷纷替子女报读国际学校。如今,本港共有56所国际学校,开办英国、美国、澳洲、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法国,新加坡及国际文凭组织的课程。现时就读国际学校约有3.2万名学生,其中本地学生及非本地学生的数目,分别占国际学校学生总数的13%和87%。本港规模最大的国际教育服务提供者――英基学校协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约40%的英基学校学生来自华语家庭。这亦说明,不只是外籍家长,本地家长亦对国际学校需求甚殷。

会不会有供不应求的趋势?

O:过去两年,共有九间国际学校曾向政府申请扩建校舍,预计未来数年可增加约5000个学生名额。而以首间国际寄宿学校为卖点的哈罗香港国际学校,将于2012年正式营运,校方将动用7亿元(港币,以下同)打造新校舍,学校将提供1500个学额及560个宿位。

另一方面,近年出现了一些“直接资助学校”,这些直资学校本身有着非常好的声誉,可以向学生收取高昂的学费。直资学校享有高度办学自主,包括教学语言、收生方法、学费、课程及聘用教职员等。学生家长都对此等学校的独特教学方式趋之若鹜,那些学校的学费也较普通学校高出好几倍。

香港贵族学校教授些什么课程呢?教师的来源呢?

O:由于不同学校会开设不同的科目,现只能以耀中国际学校为例,其小学课程包括英文、中文、数学、自然科学、信息与创意科技、艺术与设计、音乐、体育和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这些学校多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所以课外活动远比传统学校多元化,例如有报纸制作、香港模拟联合国、无伴奏合唱团等。教师方面,国际学校的老师来自不同国家,令学生更易掌握外语,而且多数都是小班教学,有些学校的师生能维持在1:10的比例。

耀中教育机构在1980年代,已创办国际学校,这是香港最早一批吗?办学原因是什么呢?

O:我们应该是最早的一批。你知道,耀中于1932年在香港创立,明年将举办80周年校庆。至于办学原因,我想这是鉴于校监陈保琼女士的视野。陈校监于1970年代在美国接受教育后回到香港,继承母亲曾楚珩女士所创办的耀中学校――这给了她一个空间,引入外国的学习方式,然后慢慢拓展国际教育的事业。香港国际学校的CEO,大都有国际视野。

有很多人认为。贵族学校的学费只有富裕人家才能承担。你怎么看?

O:我们的收费是这样的,小学每年学费13.4万元,中学每年是12万元。普通小学学费约6万元,中学则是9万元。学费方面,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学校纯粹由学费支撑。其实,香港的国际学校有不同类型,收费各有不同。

香港国际学校的教育水平,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差距大吗?

O:香港的可爱之处,就是在于教育有多元化的空间。我们至少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普通的本地学校,只跟从教育局的指引和系统;另一条则是国际学校,自主性会高很多,较有弹性。不过,未必所有孩子都适合国际学校,这要视乎他们的性格和特点。我认为两者属不同模式,不能比较,只是让家长有更多的选择罢了。

内地人来港产子。已是一个趋势,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内地学童来港读书。这对香港国际学校有什么影响吗?

O:我估计影响不大。根据教育局的条文,本地与内地生的比例是有规定的。就以中学为例,外地生最多只能占学生总数的三成。换句话说,你想多收几个外地生是不可行的,除非教育局愿意改变政策。

听说英国的哈罗公学即将来港办学,这对国际学校的冲击大吗?

O:我只担心先前所说的“贵族化”问题,因为各大传媒都在吹捧这所学校,说有多少名人的子女报读,学费如何高昂。这是扭曲了办国际学校的原意。办国际学校的出发点是:我们要令学生觉得,自己在道德操守方面与众不同,而并非金钱、地位。

香港国际学校有何不足?

贵族校服篇2

论文题目名称:水族数学文化初探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选题背景应对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研究意义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要求字数在800字左右)

水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总人口40万左右,主要居住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市,少数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云南富源、彝良等县也略有分布。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水族是为数不多既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又有自己的文字、历法的民族。水书中关于数学概念的记载较少,与没有文字的民族数学文化差不多;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水族有其瑰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情,有独具特色的水族民歌与民间习俗,也有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等。水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用自己的勤劳努力和智慧创造出不少属于水族特有的文化,承载着水族文化的水书、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在2006年入选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水族生活中有许多与数学有关的记数、运算法则、几何概念上和在生活用品及生产工具中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表现出来,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其主要表现在水族人们的建筑、服饰、绘画、竹编、石雕、银饰、天文历法、节日活动等方面;使之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现象,这些特征体现了本民族的数学文化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逐步形成并得以发展。

当前我国对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研究者从不同的民族的生产实践出发挖掘出各个不同民族的数学文化,得出了不少的成果。例如在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侗族、苗族等的数学研究都有一定的成就,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本案例。依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贵州省先后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省教育厅、省民宗委关于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各有关单位要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工作,要求有关学校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文件并未在贵州省水族地区得到普遍贯彻落实,水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等措施在水族地区没有被完全实施。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认识不到位,二是没有相应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对实际操作进行指导;在上世纪80年代,贵州师范大学在吕传汉教授与张洪林教授的带领下对三都水族的跨文化教育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得出了不少成果,但在水族数学文化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空白,故对这方面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对水族数学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继承与发扬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对水族历史和完善水族的文化理论资料体系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开发,也有助于改进地方性少数民族数学教学,为少数民族数学教育提供很好的教学资源,让人们感受到民族数学的魅力,使我们的数学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内容

主要通过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的水族人民在日常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所反映出与数学有关的活动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走访民间的老人学者,拍摄一些图片与收集有关资料,挖掘其内在的数学知识,以此来开发水族自己的数学文化。发现在水族的建筑、服饰、石雕、竹编、银饰、天文历法等方面,以及日常生活中在记数、运算法则、几何概念上,都蕴含大量的代数与几何知识,以此来发掘水族人民的数学文化精髓,为水族的数学文化教育提供帮助,为开发少数民族地方性课程提供资源,也为继承与发扬水族文化提供帮助等。

(二)研究方法

通过田野调查,了解水族生活中涉及到的数学计算、几何图形以及建筑上所用到的数学知识。根据本人是水族出生,从小就受到水族文化的影响,利用自身条件对数感、空间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理解,类比凯里学院罗永超、肖绍菊、张和平等对侗苗族数学文化的研究手法进行研究。

(三)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水族生活文化现象中,如何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水族生活中的数学文化;如何把形象的物体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

三、完成毕业论文所必需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一)工作条件

1.专业的代数学知识和比较牢固的数学基础,有做科学研究的素养和能力,以及认真的工作态度。

2.对水族地区、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的了解,会用于交流的水族民族语言。

3.便利的网络和图书资源,和丰富的下载平台。

(二)解决办法

1.走进水族民间,进行实地考察、收集资料。

2.学校的环境提供了便利的网络图书资源和丰富的下载平台。

3.本人是出生于贵州省三都县境内的水族山村里,是土生土长的水族后代,能用于交际的水族民族语言及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四、工作的主要计划、进度与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20xx.07—20xx.9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并形成初稿。

第二阶段20xx.09—20xx.10对初稿仔细查阅和反复修改。

第三阶段20xx.11—20xx.12对论文进行后期完善。

第四阶段20xx.01—20xx.4形成论文并进行答辩。

五、论文写作提纲(要求至少到二级标题)

   0.引言

1水族文化中的数学元素

1.1基数、序数及其运算

1.2度量运算

1.3数字习俗

2水族干栏式建筑的数学文化

3水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3.1服饰中的几何知识

3.2代数在服饰中的体现

4水族其他生活用品中的数学知识

5结束语

6参考文献

六、参考文献目录(参考文献量不少于15部/篇,近五年的文献量不少于8部/篇)

[1]张文材,凌鸿春,陈信传,段应全.水族数学史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2).

[2]岑燕斌,李子国.水族数学史初探(续)[J].黔南师专学报(哲社版),1994(1).

[3]韦程剑.贵州三都水族干栏式建筑民居及建筑文化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4).

[4]杨先模.水族民间工艺美术试析[J].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8(3).

[5]胡萍.水族服饰中的吉祥文化[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5).

[6]刘世彬.水族背带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1).

[7]潘淘洁.水族刺绣中蕴含的古文信息[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2(1).

[8]罗永超,张和平,肖邵菊,肖铃.苗侗数学文化与数学情境教学[M].民族出版社,2012,5.

[9]肖邵菊.苗族服饰的数学因素挖掘及其数学美[J].贵州民族研究,2008(6).

[10]罗永超.鼓楼人类文明“童年时代”数学文化结晶[J].数学通报,2007,46(11).

[11]肖绍菊.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研究概述[J].凯里学院学报.2010,28(3).

[12]黄胜.水族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策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1).

[13]代世萤,张振江.双星水族的建房习俗初探[J].民俗研究,2012(1).

[14]张和平,罗永超,肖绍菊.研究性学习与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实践研究—以黔东南苗族服饰和侗族鼓楼蕴涵数学文化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09(6).

贵族校服篇3

进入“古堡”,一眼就能看到楼梯间和墙面上满满地挂着各种服饰和人物仪态的老旧图样。Angelina告诉我,这些图样是她祖母的祖母传下来的,是她们言谈举止的礼仪规范,这些图样是她的启蒙读物。我问她,图上的很多服饰早都过时了,这样世代相传有什么意义呢?“气质,”她说,“外在的东西永远都是变化的,再流行的东西也会有过时的那一天,唯有气质来自于数代的积淀和修炼,历久弥新。”后来,我才知道,她出身英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岁月的变迁让他们失去了原有的财富与社会地位,但那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依旧令人动心。

在英语中,“贵族气质”的本义是“贵族血统”。也就是说,气质经由血脉传承,流淌于血液之中,渗透在骨髓之内。但再怎么强调贵族的历史悠久,贵族总有第一代,中国财富精英究竟该如何培养他们后代的贵族气质呢?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就让我们来看看西方的“贵族教育”吧。

寄宿学校。设法将子女送入欧美最好的寄宿学校,不仅使他们远离父母的娇宠,也避免父母周遭环境的某些不良影响。这些寄宿学校不仅仅是传授和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成为个_生发展、人格完整的独立个体。

崇尚运动。健康的身体与阳光的心态是成为绅士或者淑女的基本要求。对贵族而言,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励人们恪守已经建立起来的规则,培养人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团队成员。 周游世界。游历各国不仅是为了培养子女的开创和冒险精神,更是为了了解社会和自然,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周游,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带着兴趣指导老师同游同学,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艺术怡情。不懂得欣赏音乐、雕塑、绘画、舞蹈、戏剧、诗歌和文学作品的人绝不属于贵族之列。贵族也许会三缄其口,不与人争辩,但却满腹经纶,深谙修辞辩术。

参军受训。军队培养的是贵族的国家精神和奉献意识。贵族之所以成为贵族,精英之所以成为精英,恰好与他们所承担的社会和国家责任相符合。他们绝非贪图安逸享受,不顾国家兴衰、民生疾苦之辈。

参加社交。社交是贵族子女实践和提升礼仪素养、谦恭品质和优雅风度的场合。各种各样的贵族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心灵的优雅。

贵族校服篇4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156-03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现有民族成分49个、世居民族18个。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到2010年底,贵州常住人口3474.6468万人。其中,汉族人口2219.8485万人,占63.89%;各少数民族人口1254.7983万人,占36.1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各族儿女在贵州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生共荣,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民间文化。

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盲目开发和轻率遗弃,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己处于无人传承和消亡的境况,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本文以贵州为例,探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认识性问题。

一、民族民间文化的界定

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民俗学家把社会文化分成两个层次,上层为统治阶级的文化或称精英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属于中下层文化,又称市井文化、乡村文化。所以,民族民间文化主要是指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保留的文化。如民众的生产技术和仪式、衣食住行、人生礼俗、文化娱乐、民间信仰、节日文化等。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多样、五彩纷呈、生动活泼,在民间有旺盛的生命力,并具有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鼓舞人们奋进的功能和效果。

目前,关于民族民间文化的内容和范围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我国的文化实践活动中,民族民间文化只是长期以来使用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在内容上,它包括民族民间流传的诗歌、音乐、舞蹈、戏曲、绘画、说唱、谣谚、剪纸、皮影、刺绣、编织、印染、服饰、首饰、雕刻、工具、器具、建筑、标识以及特定的文化区域或场所等。在形态上,既包括大量的有形遗产,又包括丰富多样的口头无形遗产,如口传文学及语言、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技能、传统民俗节庆、传统知识、特定的文化场所或空间等。因此,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构成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完整范畴。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民族民间文化特指保留至今的贵州各民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根据《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2、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学、戏剧、曲艺、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工艺美术等;3、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传统工艺制作技术和技艺;4、集中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习俗和历史发展的民居、服饰、器具、用具等;5、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筑物、设施、标识以及在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使用的特定自然场所;6、保存比较完整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区域;7、具有学术、史料、艺术价值的手稿、经卷、典籍、文献、契约、谱牒、碑碣、楹联等;8、具有民族民间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民族体育和民间游艺活动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民俗活动;9、民族民间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就是要采取措施确保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命力,包括民族民间文化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为此,2002年贵州省教育厅、省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十年来,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正逐步走进全省各级各类校园。

二、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国外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北欧国家、日本、韩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并付诸教学实践。如日本的小学教育部就开设有乡土民俗课程,课外还组织学生到民间去采集当地的口头传承与民俗文化实物。日本冲绳的读谷村还有自己的民俗博物馆,其中部分展品就是中小学生自己收集的民俗实物。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广西、内蒙古和云南等少数民族遗产丰富的省区,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贵州省政府实施了一项政策性措施,确保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自2002年以来,以项目资助的方式,先后在23所学校试点,非项目学校也在不同程度上自觉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民族地区有431所中小学相继开展了此项工作。目前,贵州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得到了国家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赵建武的肯定:“贵州省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在全国开展最早,成果最丰硕。”截止2013年12月,贵州省评选了四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共计84个。

1、三个阶段

自发阶段: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最早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4年,榕江县车民小学把民族音乐引进课堂,成立侗族金蝉歌队。

第二阶段:以2002年省教育厅、省民委下发的《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为标志,全省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

第三阶段:以2008年省教育厅、省民委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为标志,全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进入了规范阶段。

自此,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学校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本世纪初期,全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学校大约有100所,2005年发展到500所左右,2007年增加到1500所左右,2009年达到4000所左右,2011年底已达到5300多所。

2、主要成果

(1)贵州省民委和省教育厅高度重视,积极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

黎平县与贵州师范大学以及凯里学院联合举办侗族大歌班,分别培养本科生和专科生。从2008――2013年,省教育厅和省民委已连续六年,在贵州民族大学对来自市州县的300多名民族民间文化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2)定期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评选,全面深入推动活动的开展。

2007――2011年,全省评选了三批共56所项目学校。2013年4月开始评选第四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到“十二五”末,全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将达到100所。

(3)很多学校的教师勤于钻研,积极编写适合当地情况的校本教材。

安顺市民族中学编写了《话说安顺》、《屯堡文化》,赫章县珠市民族初级中学编写了《乌蒙彝族音乐》、《乌蒙彝族舞蹈》,望谟民族中学编写了《民族体育运动与健康》、三都鹏城希望学校编写了《水书(初级版)》、凯里三小编写了《家乡,我成长的摇篮》等校本教材。

2010年8月,贵州首部以民族民间文化知识为专题内容的基础教育课本《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读本》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秋季已向全省各民族地区中小学免费发放。

3、问题分析

自2002年省教育厅、省民委联合下发《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以来,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当地民族、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本地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尤其是对濒临失传的民间口头文化进行收集和整理,将教学、科研、传承融为一体,使这些民族民间文化有序地融入校园、走进课堂,有效地实现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普遍受到经费、师资、教材、场地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整体上推进工作的步伐还比较缓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

(1)思想认识不深,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推进工作的力度不大。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没有保证,民族民间文化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很多学校课外活动的摆设和应付上级检查的临时课程。同时,由于部分学校、教师、家长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教育活动的开展。

(2)师资严重匮乏,缺乏一支专业教师队伍,推进工作的效果不好。虽然省教育厅和省民委已连续六年培训民族民间文化课骨干教师300余名,但平均到每个县市也不过3人左右。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师资严重匮乏的问题。

(3)经费投入不足,缺少场地及基本软硬件设施,推进工作的条件不够。当前,很多学校主要依靠相关职能部门财政拔款,解决一些临时性的活动经费,缺乏较为稳定的经费保障,影响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迫切需要弄清楚两个认识性的问题:为什么要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现实意义。

三、为什么要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

民族民间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各民族共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民间文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濒临消失或失传,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通过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从小培养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逐渐把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由自然引向自觉,由家庭引向学校,由分散引向集中,进一步拓展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渠道,进而从源头上解决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1、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识和灵魂。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没有了民族文化就会灭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根子,什么都能丢,文化不能丢。文化是与人种、土地这些物质要素同样重要的精神要素。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的发展史,民族文化的彻底摧毁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人类历史上那些创造出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但他们的民族却随着其传统文化的消失而灰飞烟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上连续传承5000年而经久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留住了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

2、文化能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文化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能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教育也同样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近20年来,民族民间文化之所以流失和面临冲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的缺失,即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只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致使民族民间文化缺乏生存土壤。文化的力量在于血脉的延续,把教育作为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就可以让孩子们从小耳闻目染家乡地方文化,并与之建立血肉联系,使文化传统借助教育的薪火代代相传。

3、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核心是树立文化主人意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更是其精神家园,文化的力量就在于血脉的延续。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传承方式每分钟都在消亡,假如无法保留活的形态,再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也只能是一种流于形式的“文化空壳”。为此,通过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可以从娃娃抓起,逐步培养孩子的文化主人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实现多元民族文化和谐共存,打牢民族根基,丰富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这就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使中华特色文化走向世界。正如鲁迅所说:“有地方色彩的东西,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四、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现实意义

民族民间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各民族共同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贵州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

1、构建贵州特色文化教育的需要。贵州各级各类学校聚集了各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他们担当着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重任,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者。通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把当地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中小学的文化活动项目引进校园或作为教学内容引进课堂,不仅丰富了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吸引力,还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够熟悉、运用、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又具有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和强烈民族自信心的高素质人才,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模式,同时又为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有效的途径。

2、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需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大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提高,打造了极具影响力的“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树立了贵州的良好形象。极为丰富、独具魅力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多彩贵州”永不枯竭的源泉。随着“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不断延伸,对各类民族民间文化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通过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加深广大师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也为“多彩贵州”繁荣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拥有民族民间歌舞表演技艺的技能型人才。

贵族校服篇5

一、音频修复项目建设成果

云南是世界上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近百年来积累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历史音频文献,特别是云南省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厅、广播电视厅、云南艺术学院等部门和单位都集中保存了大量历史音频文献,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予以妥善、完整地数字化保存,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也必将对整理、传播文化遗产起到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一)音频修复项目研究为各方人员搭建了交流沟通的平台2011年,云南艺术学院正式启动珍贵历史音频修复项目,在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整个研究项目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为音乐专业人员、社会历史研究人员、文化历史研究人员和相关专业工作者及音乐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交流欣赏的平台。首先,项目组已修复并数字化保存珍贵历史音频资料100套。项目组在保留原有介质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音频采集与修复技术,对一些珍贵的、使用胶木制作的戏曲资料和音乐老唱片资料进行修复,累计修复时长为100小时;对一些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磁带音响资料也进行了修复和调整,总时长为100小时以上。经过修复的唱片和磁带资料,从声学角度来讲,频响带宽由一般100hz~3Khz,扩展到70hz~6Khz以上;爆点噪声下降6dB;持续高频噪声下降3dB;背景低频噪声下降8~9dB。从听觉角度来说,所有唱片和磁带的音质明显得到改善,音声清晰度得到较大提升,已基本接近当代人的音响审美感。其次,项目组建立了“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文献资料库”。项目组在前期修复过程中,不仅整理并筛选出第一批急需抢救的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目录,且根据已修复好的音频资料,初步建立起了一个专门向专业技术人员开放的“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文献资料库”。该文献资料库主要包括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唱公司为云南歌手录制的一些老唱片,如黄虹录制的老唱片《弥渡山歌》[4]《小河淌水》以及中唱公司录制的民族器乐曲《大寨红花遍地开》等。文献资料库的管理系统对已经过数字化采集和进行过音频信号降噪、修复、输出的各种云南民族文化音乐资料音频文件提供主要信息编目、整理及存储等功能,同时对已存储的数字化音频资料进行综合利用,采用网上试听和下载格式[5],对访问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第三,交流平台的搭建。项目组修复珍贵历史音频资料和建立“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文献资料库”,除了传承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历史以外,还在于为各行各业人员提供一个可交流与探讨的平台。当代,随着修复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数字化、网络化、云技术等数字音乐技术的发展,已经完全打破传统音乐交流的模式。以往欣赏音乐只能亲临现场或者购买唱片、CD等,想要聆听老版或绝版唱片也有诸多不易,尤其是想要欣赏云南音乐历史上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及歌唱家的演唱等更为困难。而现代通过网络链接,各地专业技术人员、音乐教师、学生以及音乐爱好者随时可以登录资料库查找所需音频资料,选择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专业音乐人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展对音乐的欣赏、研讨、创作、制作等全方位的合作;音乐历史研究者尤其是民族音乐史的研究人员,则更需要这个平台来获取自己所需。可以说,这种为音乐的交流与合作而搭建的平台,不仅有助于将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推而广之,大大促进人们对云南珍贵历史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还将加强不同学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极大地提高民族音乐交流的范围和水平。

(二)“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的拟定珍贵历史音频修复,目的在于再现历史,原汁原味地向听众展示以往音乐作品的特点、歌唱家的演唱风格以及不同的民族风情。因此,历史音频修复对于修复后的音频资料有更高的要求,也就是经过修复后的音频和原有音响资料是否一致,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目前国家对于音频修复标准并没有确切规定,业行会也较少涉及,散见于报端及各行会网站的多为一些音响标准、建筑声学标准以及噪声标准等,而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6]及《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等书中也未找到相关规定。因此,在没有可借鉴的局面下,此次研究过程中项目组根据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7]、语言声学[8]、心理声学[9]及音乐声学测试[10]等,初步拟定出“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的拟定不同于目前国内一些高校正在进行的类似研究,例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古琴音乐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数字文献,它提供的是音乐数字化服务的标准体系;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历史音频修复与数字化保存”项目侧重的是音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发;贵州大学“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与研究中心”则关注的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创作;而云南艺术学院项目组着重研究了“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该标准草案对修复后的音响资料在频响带宽、爆点噪声下降、持续高频噪声下降以及背景低频噪声下降等声学评价指标上都有确切的规定。例如在使用频响带宽评价修复后的音频资料时,主要从相对于某一频率或频段的音高是否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且在要求的频率范围内、同一音量下,各频点的幅度是否均匀、均衡、饱满,频率响应曲线是否平直,声音的音准是否准确,是否忠实地呈现了音源频率或成分的原来面目等方面来进行。可以说,“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将结束目前修复技术和修复成果无据可依的现状,也将对规范未来音频修复产品的鉴定和认证起到积极作用。当然,随着修复技术的不断提高,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也将在专家及同行的努力下不断更新。

(三)音频修复项目研究对人才的培养此次研究中,共吸收了5位本科生和两位研究生参与初步的修复工作。这些学生分别来自不同专业,不仅有音乐学院声乐演唱、民族器乐演奏、音乐学(民族音乐和音乐美学方向)的学生,还有影视学院录音工艺及声音制作专业及美术学院艺术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参与。此外,为保障研究的顺利实施,项目组还专门聘请了声学专业教师以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教师作为指导,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帮助项目组草拟“云南珍贵历史音频文献处理与保护技术标准(草案)”。从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专业学习结合学科交叉、应用技术结合创新实验”的综合研究项目仅依靠自身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是多专业、多学科的通力合作才能保障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目前,项目组的7名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修复技术。此外,项目组除了培养出已具备基本修复技术的学生外,还建设完成了一个具备基本的声学测量分析仪器、专业录音话筒、音频采集卡、监听音响、监听耳机、64路数码调音台、乐器录音的专用话筒、录音机、CD播放机、老式留声机以及高性能的计算机等音频输入和输出设备的现代化音乐音响实验室。实验室的建立,不仅使老旧音响资料得到完整保存,还将形成一个服务云南及全国的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产业基地以及专业音频修复人员的培养基地。

二、特色研究项目对加快高校学科建设的意义

“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是云南艺术学院与云南省科技厅合作的一个特色研究项目,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对我院学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特色研究项目有助于加快高校特色学科的发展高等学校办学特色虽然具有多样性,但其最核心的体现还是在学科建设上。从某种意义上看,一所高校如果没有在国内外占据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那么要想在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则需拥有一批具备较高水平和较大影响力的特色学科,也就是特色学科的生成、凝练与强化,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在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中,特色项目的研究和建设既是特色学科建设的一种有效措施,又是特色学科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关系辩证统一。即特色学科支撑特色项目,特色项目又推动特色学科的发展,特色学科与特色项目在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从云南艺术学院的办学定位来看,学习民间并传承民族艺术文化是其办学特色,音乐与舞蹈学既是云南艺术学院的特色学科又是优先发展的学科,那么树立“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的理念,设计“独树一帜、人无我有”的加快学科发展之路尤为重要。应该说,“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特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第一,特色研究项目有利于特色学科地位的提升。特色学科与特色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学品牌形象的重要标志,二者良好的互动可以集中优势力量,实现共同发展。特色研究项目可以进一步提高特色学科的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增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以及培养质量。例如特色项目可以吸引一部分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参与研究,提高教师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借此培育一批科研水平高的教师组成学术团队,促进学科整体实力的提高。第二,特色研究项目有助于特色学科产学研结合。当代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大学的职能已不再是传统的教学、科研。随着高校功能从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高校更多的被赋予了服务当地经济的职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音频修复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音乐与舞蹈学特色学科与音像出版业的产学研结合。以往,云南的音像出版业空守着巨大的音乐资源,却苦于没有技术优势得不到开发,使许多弥足珍贵的音响资料随着年代和时间的侵蚀,濒临消亡,而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技术和现代化音乐音响实验室的建立将有效改善这一局面。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更加开放地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为云南音像出版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真正形成一个产、学、研一条龙的合理、优化的产业模式。

(二)特色研究项目有助于推动高校跨学科建设除了有助于加快高校特色学科的发展以外,特色研究项目还有助于推动高校跨学科建设。基于心理声学、音乐声学、艺术审美与物理声学相结合的“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属跨学科综合研究,它要求操作者具备深厚的心理学、美学、声学、物理学等知识背景、技术能力及艺术素养,也就是既要有技术、艺术还要有学术。而这样的专业人员,已不再是传统的某一个专业或者某一个学院就能够独立培养,必须是多专业、多学院、多学科的综合培养,才能铸就一个专业的音频修复技术人员。第一,跨学科建设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必然方向。从目前来讲,综合培养与学科专业建设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而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则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必然方向。现代大学的职能不仅是要进行知识创新、学科建设以及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新成果、新方法来培养人才,再通过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知识创新与学科发展。可以说,这是一个循环的、良性发展过程。诸多优秀高校得奖的科研成果都是跨学科、跨专业群体合作的结果。这说明符合社会需求和高校发展的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必须通过交叉学科或跨学科来培养。第二,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形式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尚属少见。纵观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办学历史和办学实践,长期都以单学科设置为主要形式,而这种带有明显社会产业分工烙印的单学科设置则是一种典型意义的专才教育。在以往,由于国家、社会的需求较为单一,专才教育亦能符合所需。但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渗透、联系愈来愈紧密时,社会经济和科技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而综合学科、交叉学科也随之层出不穷”[11]的局面下,以往的专才培养机制、常年以来的单学科组织结构以及狭窄的专业设置,已造成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当前社会和市场所需的人才规格格格不入。第三,特色研究项目有助于形成大学科意识,推动高校跨学科发展。艺术是一门范围很广的学科,除了艺术学科门类下各专业可以进行的交叉研究以外,艺术与医学、社会学、法学、军事学、工科、农学等学科门类都可以开展交流与合作。“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就是集声乐演唱、民族器乐演奏、音乐学、录音工艺及声音制作、艺术与信息技术、声学、音乐音响学等多专业人员共同完成。这样合作的结果不仅开阔了所有参与者的视野,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能动性和原创性,还可以增设新的学科和专业,培养新的复合型人才,推动艺术院校跨学科发展。

(三)特色项目研究有助于提升高校在优秀文化传承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优秀文化的传承在当代已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民族民间文化不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历史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守护、传承及创新文化,已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也可以说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已成为高校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个责任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高校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高校对国家及民族的意义。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以承载和发扬本土文化为己任,以抢救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助力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只有继承并掌握了民族文化的基本材料,进而赋予其新义,新文化才会产生。音频修复特色研究项目实践证明,高校在信息传播、人才培养和知识集合等多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可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智力支持。高校举办学术交流、民间艺术沙龙等多种活动,特别是运用现代化音乐音响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培训,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认识、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历史,还可以动员学生参与到保护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真正体现出高校在优秀文化传承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贵族校服篇6

江绍文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蒙山深处一个贫苦农家。自小到大,因为家贫,他总被人瞧不起。读完初中,他就辍学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即使上了高中,考上了大学,以他的家庭条件,也上不起,还不如早早走入社会,为自己的将来做些打算呢。

辍学在家后,他就动了去外边打工改变命运的念头。1988年7月,他收拾行装,来到了临沂市寻求发展的机会。几经周折,他在布匹批发市场找到了一份帮人看摊的工作。1992年,聪明的他渐渐地摸清了经商的门道,之后筹来资金,自立门户做起了布匹批发生意。那几年正是布匹批发生意最红火的时期,靠着天时地利人和,他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就拥有了600多万的财富。

有了钱之后,他在市区买了房,买了车。1995年,经人介绍,28岁的他与一家纺织厂的女工杨玲喜结良缘,一年后,有了女儿江思睿。

转眼间思睿长到了4岁。对女儿的教育,渐渐成了江绍文夫妻争论的焦点。依着杨玲的意思,将女儿送进普通的幼儿园,但江绍文却对妻子的意见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自小生活在贫穷的阴影之下,遍尝了别人的白眼,心中深深的自卑影响了自己的一生。现如今,自己有了钱,家里的生活条件好了,不能再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一定要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尽可能给她创造优越的条件,全方位地提高她的素质,将女儿培养成一个举止不凡、优雅有品位、人见人羡的“贵族”,为女儿打造一个光辉灿烂的前程。于是,在江绍文的坚持下,交了20多万,将女儿送进了一家各方面条件一流的寄宿制“贵族学校”。

“富爸爸”挥金如土全力打造“贵族”

将思睿送进贵族学校不久,国庆节就到了。趁着孩子放假,江绍文将生意交给父母打理,和妻子带着女儿去了上海,说是让思睿去长长见识,以便将来做个真正的“贵族”。

临行前,杨玲买了去上海的火车票,江绍文得知后,硬是让妻子将火车票退掉,改坐了飞机,一向节俭惯了的妻子对此颇有微词。对于妻子的意见,江绍文反驳道:“你见哪个‘贵族’是坐火车出行的?”杨玲说不过他,只得又一次妥协。

带着女儿来到上海后,在江绍文的安排下,他们住最高级的酒店,吃最上档次的美食,带着女儿逛了外滩、城隍庙、杜莎夫人蜡像馆,去了经贸大厦87层喝咖啡,虽然那咖啡对于极少饮咖啡的他来说,味道如同中药,又苦又涩,但是为了培养女儿的“贵族”气质,他还是玩了一把优雅……就这样,这个国庆节,江绍文一家在上海,尽享了“荣华富贵”,虽然花去了不少银子,但江绍文觉得值。

接下来的日子,江绍文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他打造“贵族”的计划。为了培养思睿优雅的气质,他花了1万多元钱,买来一架钢琴,花大价钱请来礼仪老师、芭蕾老师和钢琴老师,对思睿进行礼仪和艺术方面的训练。之后,又请了一个英语家教,给思睿教英语。为了照顾好女儿的起居和学习生活,江绍文征得学校的同意,请了一个保姆在校陪读,负责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让女儿过着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贵族”生活。

实施打造“贵族”的计划后,为了让女儿的服装与自己的“贵族”气质相配,江绍文还将女儿所有的衣服都换成了名牌。

就这样,时光在忙忙碌碌中匆匆流逝,转眼间2年过去了,思睿也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这个时候,江绍文才发现,在这2年里,女儿本事没学到多少,脾气却渐长。但对于这些,江绍文并不在意,他认为,女儿这个样子,可能是

自己打造“贵族”的火候欠佳,以后得加大投资才行。

“富爸爸”遍尝“富养”恶果

思睿上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为了女儿上学方便,江绍文花了一大笔择校费将女儿弄到了市区最好的学校一小上学。从贵族学校一下子来到了贫富差距很大的普通学校,思睿接触到了形形的同学,在做了一番比较后,优越感使得她与班上的同学们格格不入。班上的同学谁的家境好,花钱潇洒大方,她就跟谁玩,对于那些家境一般甚至贫寒的同学,她不但不跟他们接触,还当面嘲讽挖苦人家。学校的卫生大扫除,她也是能躲则躲,不能躲就花钱雇同学替自己做。

为此,老师曾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就思睿在学校的种种不良表现跟江绍文谈过,让他对孩子多加管教,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气。得知这一切后,江绍文心里很是震惊,想找女儿谈,但由于生意上的事一直没顾上。

之后的一天,在上体育课的时候,班上的一位女生弄脏了思睿的衣服,思睿不依不饶,上去就将人家打得嘴鼻出血。老师见状,严厉地批评了思睿,让她向那个同学道歉,然后做出深刻的检讨。然而思睿自忖家里有钱,当着老师的面,丢给那个同学二张“老人头”,鼻子里“哼”了一声,扬长而去。

思睿的表现让老师很恼火,他当即打电话叫来了江绍文,并让江绍文将思睿领回家深刻反省。回家后,江绍文严厉地批评了女儿:“你这孩子怎么搞的,同学蹭脏了你的衣服,你至于对同学大打出手吗?你打了人家就摔给人家钱,你以为钱能解决问题吗?你知道不知道,人家也是有尊严的!”“爸爸,你平时不是给我说,要穿得漂亮点,才能被人高看一眼吗?她穿得那么差,家里那么穷,我凭什么要尊重她?我身上穿的衣服可是名牌,弄脏了,她穷叫花子赔得起吗?”女儿的话,将江绍文噎住了,半天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女儿的抢白,让江绍文困惑了。他开始认真审视自己打造“贵族”的计划,是不是哪里出了纰漏。最后的结论是,自己打造“贵族”的计划没错,女儿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女儿还小,等长大一点,懂事了就好了。

江绍文家有两辆车,一辆大奔自己开着,另一辆奇瑞QQ杨玲开着,用于接送女儿上学。有一天,杨玲跟往常一样开着车去接思睿回家,没想到,思睿看到她,头也不回地自顾自走。杨玲开着车追上思睿,经过再三询问,才得知,女儿跟班上的一个同学因为车的事吵架了。因为与人相互攀比,而跟同学发生了矛盾,那个同学揭起了思睿的短:“我妈妈开着大奔来接我,你妈妈却开着一辆破QQ来接你,你还吹牛说你们家多么有钱,现在,扫大街的也能买辆QQ,你以为你家有这样的车就有钱了啊?”同学的话,让思睿很生气,见妈妈又开着那辆QQ来接她,更是气上加气。

那天晚上,思睿回家后对父母宣布,要求父母从此以后开着那辆大奔来接她,不然,从此以后自己就不上学了。女儿的话,让杨玲很生气,她训斥女儿:“你这孩子越来越不像话了,那车是爸爸进行商务活动用的,用它来接你,爸爸开着那辆QQ,像什么话,人家谁肯将生意给我们做?”

在娘俩的争论声中,江绍文沉默了一会对杨玲说:“算了算了,不就一辆车嘛,孩子喜欢就让孩子用,我开那辆QQ也行!”杨玲坚决不同意,并说这样会将孩子宠坏,孩子小小年纪就这么爱攀比,将来如何了得?但江绍文还是认为,孩子年纪小,等大点懂点事,知道父母赚钱不易,就懂得珍惜了,自己富养出来的孩子无论是素质还是能力,都差不到哪里去。

但这之后思睿的表现,却让江绍文夫妇越来越担忧。女儿不但爱攀比,还越来越奢侈,买衣服要最贵的,旅游要去最好的地方,住酒店要非五星不住,吃零食也要上档次的,非名牌不用。见女儿花钱如此疯狂,江绍文劝女儿:“你别这么乱花钱,我们现在赚的钱以后还不全是你的,来日方长,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听了江绍文的话,思睿头也不抬地说:“那你们今后少给自己买东西,花我的钱要省着点儿!”女儿的话让江绍文很震惊,也很生气。这就是自己花钱培养出来的“贵族”?她的优雅气质就是这么体现的吗?看着女儿漠然的表情,江绍文的内心感到很不安。

磨难教育让女儿迷途知返

经过痛苦的思索,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打造“贵族”的教子计划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在他的教育下,女儿不但没变成“贵族”,反而变成了一个问题孩子。那天晚上,他们夫妇一夜未眠,一直在讨论教育女儿的事。经过一夜长谈,夫妇俩达成一致意见:放弃打造“贵族”的计划,对孩子实施磨难教育。

为了彻底改变女儿,他们将女儿转到了老家的学校,还一对一帮扶了一位跟女儿年纪相仿的贫困同学,并让思睿住到了那个同学家里,体验人生的不易,使她懂得珍惜。

起初对于父母的安排,思睿内心里很是抵触,认为是父母不喜欢她了,要抛弃她。后来,经过江绍文夫妇和学校老师的再三劝说,思睿极不情愿地住进了那个同学家里。

住进这个虽然贫穷,但却洋溢着浓浓温情的家里后,思睿的思想渐渐地发生了变化。刚开始的时候,同学家里的生活条件,让她很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和她的家人的勤劳与努力,感恩和珍惜深深地影响了她,她将自己的生活与同学的生活做了比较后,很为自己曾经的行为后悔。感慨之余她发现,没了漂亮衣服,没了“肯德基”、“麦当劳”,没了芭比娃娃,没了父母的宠爱,她一样可以活。自己和别的小朋友相比,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她根本就没有资格看不起他们。她甚至觉得那些家庭贫穷的孩子无论是在素质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比自己优秀。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一个只知道躺在父母的金钱上睡觉的“寄生虫”。

想通了这些后,思睿在同学面前就没了以往的孤傲,她开始试着与农村同学沟通,而这些朴实的农村孩子也给了思睿很多帮助。农村生活的体验,让思睿好象变了一个人,不但性格开朗了不少,还变成了一个有理性、有思想、懂得感恩与珍惜的孩子。

女儿的变化江绍文夫妇看在眼里,喜在心头。2007年国庆节,鉴于女儿一年多出色的表现,江绍文决定带女儿去三亚旅游,算是对她的奖励。然而,懂事的思睿却对父母说:“去三亚太破费了,省下钱来多帮几个上不起学的小朋友吧。咱们就去影视城玩玩吧。”

贵族校服篇7

如果从源头上考证,世界许多国家的校服,都与英国的校服有些渊源。英国校服的款式被很多国家学走了,但校服所具有的社会分层和身份象征的功能,则只在英国保留着。英国学生的校服从款式、质地到设计理念都充分反映了英国的历史、政治以及习俗的变迁。

源自女王的突发奇想

英国的校服,与英国曾是世界头号海上强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英国在全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帝国”,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突发奇想,将海军制服的样式改成了小王子与小公主们可以穿的“迷你版”。王宫贵族的孩子纷纷效仿王子公主们的新衣裳,这种款式的服装后来便逐渐成为英国贵族学校的制服。

1891年,英国已经实现了对全国儿童的免费教育,接受免费教育的孩子主要上的是教会学校。由于学校都是由教会创办的,校服的款式也带有当时教士装扮的风格:蓝制服外套长及脚踝,外套里面必须配上有丰富褶皱的衬衣。

贵族学校竞相攀比校服

其实英国最初推行统一校服,是希望能借此平衡家境不同的孩子的心理,但统一着装并不能让社会就此看起来公平更多。长久以来,英国社会形成的不同阶层落差,还是体现在校服上。在普通中学,学生们穿的是羊毛和化纤混合质地的西服套装,但在著名的私立学校伊顿公学,学生们至今所穿的还是质地优良的19世纪风格的燕尾服。按照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学生穿燕尾服是对未来的国家管理者进行的一种训练。

面对咄咄逼人的伊顿校服文化,一些不甘落后的名牌私校也纷纷投出自己的撒手锏。位于英格兰苏塞克斯郡的基督学校,干脆让男生们身着一直可以拖到地上的蓝色外套、黄色长袜,校方认为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校充满贵族气息。伦敦切尔西花园别墅女校的校服是一件精心剪裁的碧绿色花呢外套和一顶别致的小贝雷帽,每个女生从你身边走过,都让你以为擦肩而过的是一位年轻的女王。

校服是流动的校训

校服本身包含着很多信息,除了地位阶层之外,还反映着学校的治学理念。位于英格兰伯克郡的英国著名私立中学惠灵顿公学,是由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于1853年发起并创立的,是英国四大公学之一。该校的校服主题色是黑色和黄色,黑黄相间的颜色代表肃穆和荣耀,这也是这所学校自建成以来的校训理念。英格兰的利兹大学将校服的主色调定为黑色和绿色,这样的设计反映出这所在工业革命之后成立的英国大学所倡导的稳重和发展的治学理念。

除了各个学校有自己的校服主色调之外,多数学校的校服上还会绘制校徽图案,来显示学校最初的治学方向。比如牛津大学里的一些主攻工程类专业的学院,其徽章图案中就会包含一些抽象的测量仪器,而如果你仔细观察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校服上的校徽,就不难发现代表捍卫自由和荣誉的盾牌图案。

近些年,英国校服又增加了高科技含量,比如有一种用特强人造纤维布料制成的校服能防利器。另据报道,前几年,英国还生产出能实现全球定位的校服,以确保孩子和家长的联系。

贵族校服篇8

遵义:在上海举行旅游推介会

9月11日,由遵义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醉美遵义・山水传奇”旅游推介会在上海举行。针对“山水传奇”的全新定位,上海泡泡海国际旅行社为遵义量身定制的“遵义赤水情茶意酒香浓”特色线路同步上线。同日,“醉美遵义・山水传奇”遵义旅游进社区活动在上海江宁路街道文化中心启动。这是遵义开发国内旅游市场一次新的尝试,把遵义的旅游资源、旅游促销优惠政策等全方位推广给上海市民,通过系列活动建立旅游企业与社区开展营销服务的桥梁,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遵义记者站)

黔东南:《美丽黔东南》在央视开播

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华民族》栏目和贵州省委宣传部、黔东南州委宣传部、黔东南广播电视合制作的六集系列节目《美丽黔东南》于9月21日至10月26日期间,每周一晚12点半档在央视综合频道《中华民族》栏目播出,每集20分钟。《美丽黔东南》主要精选了黔东南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美丽村寨,“西江苗寨”、“肇兴侗寨”、“岜沙苗寨”、“小黄侗寨”、“郎德苗寨”、“反排苗寨”,分别从黔东南最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歌舞、民族建筑、民族风情、民族习俗等全景式地展现黔东南美丽多姿的民族文化。(黔东南记者站)

毕节:织金洞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9月19日,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中心,成为全球第112个世界地质公园,贵州从此结束了没有世界地质公园的历史。有“溶洞之王”之称的织金洞,洞长6.6公里,最宽处175米,相对高差150多米,全洞容积达500万立方米,洞道石峰四布,流水、间歇水塘、地下湖错置其间,洞中石笋、石柱、石芽、钟旗等堆积物形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是中国西南高原峡谷区岩溶地貌形成及发展演化的典型代表。(毕节记者站)

六盘水:原生态民歌《打亲》获西部民歌歌会金奖

9月5日至7日,第十三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举办。六盘水六枝特区选送的箐林之声歌队《打亲》歌舞演艺节目喜获金奖。活动以“以歌会友、心相映,情相通,爱相融”为主题,设置民歌专场比赛3场及原生态专场1场,来自全国20多个民族的近1000名歌手相聚宁夏,以歌会友,唱出中国西部最响亮的民族之歌。(六盘水记者站)

安顺: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开赛

9月19日,第十届“兴伟杯”2015贵州・镇宁黄果树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在镇宁自治县正式开赛。来自美国、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俄罗斯等22个国家和地区及来自国内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3700名选手参赛,创赛事历年之最。镇宁黄果树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自2006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十届,与往届不同的是,此次比赛的线路经过独特设计,从镇宁北门(安庄卫)出发,途经红星大道、白马大桥、黄果树迎宾大道、红岩路、半边街等处,最后到达终点黄果树风景区牌坊,全长21.175公里,参赛选手既可以看到安顺的田园风光、壮美瀑布,又能感受镇宁、黄果树的发展变化。(安顺记者站)

铜仁:举办全国舞龙大赛

9月23日,中国・思南第二届(全国)舞龙大赛开幕。铜仁市舞龙传统源远流长,基础广泛,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本次舞龙大赛有来自安徽、广西、湖南等地的27支舞龙队参加。其中竞技舞龙队伍10支,南狮3支,北狮3支,传统舞龙11支。思南县组织了30支传统舞龙队伍1000余人参与展演。(铜仁记者站)

黔西南:前8月引进千万元项目390个

1月至8月,黔西南州新引进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省外合同项目390个,完成目标任务500个的78%,签约投资总额1211.7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500亿元的80.8%。截至8月底,全州3000万元以上省外项目到位资金510.3亿元,完成目标任务700亿元的72.9%,各县(市、试验区)完成进度均在65%以上,基本达到前三季度的目标任务。(黔西南记者站)

黔南:举行贵州茶产业发展大会

9月22日至25日,贵州茶产业发展大会暨都匀毛尖世博名茶百年品牌推介活动在黔南州都匀市举行。本次活动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以“绿色发展・传承跨越”为主题,以庆祝都匀毛尖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为契机,旨在宣传推介以都匀毛尖为代表的贵州茶叶品牌,推动贵州茶叶走出大山、走遍全国、走向世界。活动期间,还举行第六届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都匀毛尖国际茶叶经贸发展论坛、都匀国际茶叶展销会等活动。(黔南记者站)

贵安新区:举办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

上一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范文 下一篇:奥巴马经典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