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白领范文

时间:2023-10-09 14:46:54

贵族白领篇1

6月20日,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贵州省中药现代化领域首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半夏、何首乌、金钗石斛等八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和野生保护抚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进行课题验收。

其中,由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半夏、何首乌、续断、头花蓼4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课题共制定了种子种苗质量标准12个,申请专利14项,建立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近2万亩,带动农户创收3526.50万元,并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五方协作的成果转化新模式。

由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承担的“淫羊藿、白及、金钗石斛、杠板归4种药材野生保护抚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课题,共制定了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8个,申请专利12项,初步建立杠板归修复石漠化技术体系。

自2001年与四川、吉林、云南一同进入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的大盘子以来,贵州中药现代化进阶之路徐然打开。

异军突起的黔地中药

2009年,当西部民族药业整体处于低谷期时,贵州民族药业率先反弹,异军突起,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此后几年,平均以31.2%的速度递增,如今已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后续支柱产业。

谋定而后动。贵州中药的崛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基于贵州科学合理的长期规划和审时度势的发展动向。

去年以来,贵州先后出台《加快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中药材产业发展扶贫规划(2012—2015年)》等文件,全面建立了“研发、种植、加工、监管”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此前出台的《贵州省“十二五”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从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民族医药制造、中药相关产品、中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贵州中药产业发展依托突出的资源优势和民族医药优势,主推中药民族药。目前,生产中药民族药的企业多达88家,占全部药业企业的53%。

中药材种植面积、医药制造业总产值迅速发展。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75.29万亩,同比增长30.9%,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种植面积上万亩的品种有杜仲、金银花、厚朴、花椒、五倍子、银杏、黄柏、刺梨、喜树、桃仁、钩藤、香桂、吴茱萸、薏苡仁、艾纳香、太子参、石斛、百合、鱼腥草、玄参、党参、白术、天麻、葛根、淫羊藿等30个。而太子参、金银花、金钗石斛、刺梨、钩藤等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首位。

贵州作为我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中药材种植已成规模。全省共有中药材品种4802种,其中太子参、半夏等品种在全国居于主导地位。

6月23日,来自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会上的消息称,贵州省从今年起每年将投入2亿元以上发展中药材产业,规划到2015年实现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将围绕天麻、太子参、石斛、半夏、何首乌等23个重点发展品种和山药、玄参、刺梨等27个鼓励发展品种,形成中药材产业集中区,带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截至去年,贵州有41个中药材品种建立了规范化、标准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4个中药材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12个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药现代化的独家出品

贵州在世纪之交就启动了中药现代化的征程。

1999年设在贵州省科技厅的“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见证了贵州中药现代化的起步到壮大。

2005年,贵阳医学院承担了“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项目,并于2009年建成。这为贵州中药、民族药的研发构建了一个开放型现代中药、民族药技术研究平台。

在一系列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推动下,贵州中药企业呈集群式发展。目前,已形成以益佰、百灵、同济堂、神奇、信邦、健兴等中药龙头骨干企业为代表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

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代表。该公司主要从事中成药的生产与销售,2004年成为贵州省首家上市的民营企业,2005年年连续7年跻身全国医药制造业企业100强。公司董事长窦啟玲告诉记者:“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益佰一直坚持在新产品的研发上下功夫。”益佰研发的银杏达莫注射液是治疗心脑血管及外周循环障碍的有效药物,“克咳”系列产品深受百姓信赖。现在,益佰已申请发明专利200件,涉及产品的处方、工艺、质量控制方法、新用途、联合用药等方面。

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仙灵骨葆胶囊”填补了中成药治疗骨质疏松的空白,荣获“世界骨伤科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贵阳德昌祥药业有限公司拥有数十个专利品种和独家品种,妇科再造丸、芪胶升白胶囊、妇科再造胶囊、复方枇杷叶膏等品牌名声在外。据公司董事长姚厂发介绍,目前公司正致力于将领头产品妇科再造丸打造成妇科用药领先品牌。

独家制造,是贵州中药、民族药企业在现代化过程的明智选择。在中药和中成药市场庞杂的现状冲击下,突出贵州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叫响市场的强力“操盘手”。这在贵州民族医药界已成为公认的事实。

推出独家品种,烙上贵州印记,塑造产品生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立足“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贵州)基地”的建设,着力改变过去对仿制改剂型新药品种的研究取向,将重点放在中药、民族药原创性新药品种的研发上,实现从“模仿秀”到“原创秀”的蜕变。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制造优势,将“本土存在”打造成“本土出品”。贵州中药民族药企业依据民族药理论,进一步完善古方,优化工艺,明确疗效。一批“原生态”、“贵州味”的品牌名声鹊起:克咳胶囊、天麻头风灵胶囊、乙肝散、银杏天宝、热淋清颗粒……目前,有154个民族药(苗药)成分制剂或独立知识产权的独家品种已收录进入国家药品标准。

贵州中医药作为后起之秀,为顺应市场发展,加速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贵州省药学会理事长罗小刚在谈及贵州医药产业发展时指出,贵州医药产业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集中度不高,药企整体呈散弱状态;产品结构较单一,且中药(民族药)的大品牌较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不强;地道药材资源紧缺,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缺乏中药材专业市场。

贵族白领篇2

贵州彝族服饰的通行款式

贵州彝族主要分布在本省西部的毕节、六盘水等地。贵州的彝族服饰,依然保留着固有的民族特色:

男子头缠黑色或白色头帕,上穿右大襟长衫,下着长裤,多为黑、青、蓝色。外套白色麻布对襟短褂或坎肩,系白布腰带,脚穿绣花高钉鹞子鞋或绣有涡纹的凉鞋。在威宁、赫章等地,男子曾喜欢穿裤腿肥大的宽脚裤,披羊毛披毡。

妇女通常将头帕缠成“人”字形,在额头带上“勒子”,佩戴耳环、手镯、戒指等银饰,已婚妇女则改戴耳坠。上穿右大襟长衫,下着裤脚绣花的长裤。女上装的领口、盘肩、袖口、衽边、下摆及围腰等处,均装饰彩色花纹组合图案,系白或黑色绣花围腰。围腰长至小腿,与长衫下摆平齐,上缀两条花飘带从腰前或腰后垂下。

威宁马街的彝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蓝色百褶长裙的古老习俗。她们喜欢以青布缠头,红色绣花宽带,少女再外包花头巾。上衣改为大襟、右衽绣花衣,盘肩、衽边、镶嵌宽约20厘米的装饰带,上以刺绣、镶补等手法装饰多层花纹图案。衣袖装缀有缎袖,袖口皆装饰以多层花饰,不系围腰,腰缠绕数圈白布腰带。

盘县彝族妇女则头缠白帕,上穿蓝色右大襟长衫,下着长裤,扎黑色围腰,两条长长的白色花飘带垂于腰前。通身花饰较少,风格素雅。

现在流行于贵州地区的彝族男女服装款式,大都是在清代初期“改土归流”以后,吸收或借鉴了满族旗装的款式特征而逐渐形成的。从历史角度看,是彝族与周围汉、苗、满等兄弟民族长期交往、互相学习的结果。

传统彝族服装的演变

清代“改土归流”之前,贵州彝族服装为贯头衣款式,与现今通行的款式明显不同。这些区别,从两件传世数百年的彝族女服上可见一斑。

其中,珍藏于贵州省博物馆的“方袍”,为赫章县可乐区大坡乡安氏大土司之妻的嫁衣。其长、宽各240厘米,据传由其陪嫁丫头所绣制。尽管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方袍”已显陈旧,但依然展现了服饰豪华、大气、精美的特点。对此,清代《大定府志》有详细的记述:“又有方袍,以诸色帛为细方块,绣花卉、鸟、兽其上,连缀至方,二尺一幅,方袍用数十幅为之。其为衣前短后长,四周连缀,上开一孔,自头笼下,亦有里,其里,贫者用布,富者用帛。是袍也加于诸衣之上,惟新妇于初,至之三日衣之,以陪客,平时不用。”

另有盘县彝族君长之大儿媳的礼服,象征着封建宗法制长房继承权。此衣以蓝为底色,只开领口,不开襟,两只衣袖不缝合,左、右肩部各镶三行六角形织锦。它与“方袍”一样,都为婚礼服,为新娘婚后三天内套于长衫外面的礼服。

这两件极为珍贵的古代彝族女婚礼服,虽装饰各有特色,款式也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样式都继承了彝族古老的贯头衣款式,这也是古代彝族地区较为流行的服装款式。

三百多年来,贵州彝族地区的男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贯头衣改成了大襟衣、对襟衣,百褶长裙大部分改成了长裤,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汉、苗、满等兄弟民族的服饰特点。但彝族服饰固有的传统特点、艺术风格、技艺手法,作为彝族文化的基因,依然通过各种形式,顽强地保存下来。

传承千年的服饰特色

贵州彝族服饰,在花纹图案、装饰手法及头饰等方面,都呈现出浓郁的民族传统特色。

贵州彝族服饰的传统纹样,以动植物变形纹为主,如威宁多用虎、蜘蛛、杜鹃、杜鹃花等变形纹;也用几何纹,如:涡纹、虎牙纹等。涡纹在贵州彝族地区的运用非常普遍,从头部的装饰到长衫、围腰以及男子所穿的云纹虎头鞋上,随处都能看到精美的涡纹。

在一些彝族地区,涡纹成为女装的标志性纹样。例如威宁等地,女衫与围腰的下摆处,都装饰有用白色布条或细线盘绕成的三组涡纹组合图案,状如虎头。这三组涡纹图案,经过精心绣制,十分精美,再以红色花卉纹相衬,显得极为突出,成为彝族女装的重要部位。其中,白色涡纹,彝语称“木普木古鲁”,意为“天父”;黑色涡纹,彝语称“米莫米啊娜”,意为“地母”。这种纹样,象征了彝族的宇宙观,是崇虎观念的反映。

贵州彝族服饰的装饰工艺以镶补(贴花)为主,挑花、平绣次之,特别喜欢在服饰装饰上,将各种技法综合运用。

镶补是彝族地区运用广泛、特色浓郁的传统工艺,风格古朴,成本低廉,易于操作。只要有两种不同的布,就能剪出各种纹样,组成图案,装饰服装。

彝乡山村的妇女,善于利用简陋的物质条件,装点服装,美化生活,表现出高超的审美情趣。她们将镶补手法运用自如,用各色彩布按需要剪成各种纹样,或锁或滚,将纹样定缀在另一种颜色的底布上,组成各种图案。镶补图案粗犷豪放,乡土气息浓重,抽象、夸张,色彩对比强烈,有表现动物、植物等的变形纹,以及涡纹、云纹等不规则的几何纹。

例如,毕节地区彝族女装上的虎头图案就主要运用了镶补技法。而纳雍彝族女衫,其环肩、衽边、袖口等处,都用镶补手法装饰花蝶变形纹,造型古拙、设计奇巧、线条流畅,以蓝布为底,以白布剪成轮廓,红布点缀其中,整个图案鲜明、生动、清新、明快。

贵族白领篇3

我们要以贵州馆为窗口,高质量展示贵州新形象,高水平展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为贵州精彩亮相世博,走向世界再立新功。

谌贻琴(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世博会是件大事,要做好相关筹备工作,要在全国大格局中找准贵州省的定位,既要符合上海世博会的要求,又要突出贵州的特点和亮点。

蒙启良(贵州省副省长,省参博领导小组副组长):要用最少的钱,办最大最好的事。

申晓庆(贵州省商务厅长,省参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我们要全力做好参博工作,达到宣传贵州发展理念、树立贵州发展形象、扩大贵州影响、增强发展信心、吸引国内外资源和经济力量的目的。

袁仁国(贵州茅台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省世博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兼召集人):国酒茅台将充分张扬东方文化魅力,增强中国白酒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实现中国白酒成为国际白酒消费主要潮流的发展梦想。

周晓云(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相信世博会开幕后,贵州馆将会是最吸引人的场馆之一。这也是一次贵州对外树立形象的难得机遇。

傅迎春(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全省旅游部门将牢牢把握机遇,把世:博会的举办作为拉动贵州旅游的一大契机,时刻准备着迎接观博者来黔进行“二次旅游”。

徐圻(贵州省文化厅厅长):世博会自8月22目开始将会有为期5天的“贵州文化活动周”活动,我们将抓住机会,开展精彩的舞台演出、民族工艺传习区、踩街巡游以及庆典广场活动4个部分的演出和展示,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张剑(贵州省建设厅风景园林处副处长):贵州不是花钱最多的,但却是最用心的。

_吴冰(贵州省贸促会秘书长,世博会贵州馆副馆长):两年多的筹办工作,有艰辛,有困难;但更多的是自豪,是感慨。

人与自然的和声

2010年3月22日,由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世博论坛・和谐城乡互动发展”,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举行。

贵族白领篇4

伊顿公学(Eton College)

伊顿公学坐落在伦敦20英里的温莎小镇,是1440年由英王亨利六世创办的寄宿制男子学校,也是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地处白金汉郡的泰晤士河河畔,与温莎宫隔岸相望,伊顿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世界,也素以管理严格著称,学生成绩大都十分优异,被公认为英国最好的中学,是英国王室、政界经济界精英的培训之地。这里曾造就过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是英国王子威廉和哈里的母校。

亨利六世将之命名为“公学”的原意是为贫穷学生提供免费教育。从17世纪开始,伊顿公学逐渐成为英国最著名的贵族学校,贵族子弟都以能够进入这所学校为荣。现在,学校里的贵族所剩无几,所以“贵族”实际已变成“昂贵一族”的代称。伊顿原则上是面向公众招生,但要符合“财”“才”二字才行。据统计,英国每1500名男孩中只有一人能进入伊顿就读。

伊顿公学要求所有想来伊顿的男孩在10岁半之前必须提交申请,经过笔试面试层层筛选后,录取最优秀的260名男生。每年学费加住宿是两万多磅,合人民币20来万。绝大部分申请伊顿的男生都是13岁入学,在学校待满5年。

伊顿公学有个特色就是体育。学生每天下午都有体育运动。伊顿宿舍和教学楼的后面都是大片的运动场地,有足球、网球、英式橄榄、赛艇,还有传统板球之类的。学生在运动时统一穿着米白色短袖上衣和短裤。

伊顿公学还以古老传统和非常特别的校服而闻名。伊顿公学为不同职位、不同等级、不同荣誉的获得者设计了不同着装。伊顿的校服类似绅士的黑色燕尾服、白色衬衫、圆领扣、黑色的马甲、长裤和皮鞋。这套行头就要700英镑,加上成打配套的衬衫、领带等,装扮一个伊顿人,至少要好几千英镑。在黑色燕尾服中,有一些带披风的,那是国王奖学金获得者的标志。穿其他颜色马甲的是明日之星,都是学校里的佼佼者。

伊顿重视并且主要教授古典课程,比如,拉丁文、古代历史、古希腊语,还有男生的一些必备技能。19世纪以后伊顿的课程变得范围广了很多。伊顿并没有礼仪课,在伊顿,到处弥漫着高端大气低调有内涵的气氛。伊顿的课程本身就能提升人素质修养和气质。这些东西和学校的氛围就把学生陶冶得差不多了,因此也不需要专门开个类似的课。只懂礼仪没有内涵的贵族算不上是贵族。

哈罗公学(Harrow School)

哈罗公学位于伦敦附近的哈罗区,跟伊顿公学一样,是一所寄宿制男校。它由哈罗当地的一个农民约翰・里昂创建于1572年,最初的目的是为当地的男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今天的哈罗公学是英国最富盛名的私立学校之一。

哈罗最多招收830名学生,与伊顿一样,学生也是13岁入学。本国学生在11岁之前申请,海外学生在十岁半之前申请。哈罗公学同时需要一封之前学校的推荐信。初选通过之后,学生还要来到学校参加评估,8人一组参加测试,测试包括智力测验、作文、两次面试,最后是对推荐信的评估。哈罗的学费也是每年30万左右。

哈罗有两项著名的传统,音乐和体育。音乐主要是校歌,这些歌曲大多编写于1870年代,学校认为大合唱能让男生们团结,所以每学期学校都组织全校大合唱,邀请学生家长、王室成员、地方官员等等来参观。

哈罗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壁球和哈罗足球。哈罗公学拥有各种兵乓球场地、高尔夫球场、网球场等,占地共计160公顷。学校有12各宿舍,每个宿舍里能住70名学生, 这12个不同的宿舍都有不同的设施和传统,每年运动比赛中这12个宿舍会单独成队变成竞争对手。学生通过赢得比赛来提高自己宿舍的声誉。每个宿舍里还有生活负责人和医务室。

哈罗公学有两套校服。一套是日常着装,白衬衫配黑色真丝领带,浅灰色长裤,黑色皮鞋,和一个蓝色套头毛衣,外面是一件深蓝色呢子夹克制服。此外还有可选择的白蓝色围巾,和一件深蓝色羊毛外套,跟呢子大衣一样都是天冷时穿的,必不可少的还有帽子。第二套是周日礼服,是在周末和重要场合穿的。黑色燕尾服,深灰色细条纹长裤,黑色马夹,黑色领带,和白衬衫。身在优秀体育队伍中的男孩子可以穿灰色马甲,艺术社团的可以带黑色帽子。

每个进入哈罗的新生在入学伊始都有两个礼拜的适应期,这段时间内他们要熟悉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每个新生都要服从一名指派的老生的管教,他们管这个老生叫牧羊人。之后,每个新生都要在自己的宿舍楼下独唱一曲,唱了歌表了忠心就正式加入哈罗公学了。

作为一所国际化的贵族学校,哈罗比伊顿要开放许多,哈罗还为有语言才能的学生提供希腊语、汉语普通话、德语和西班牙语来代替法语和拉丁语,其他还有日语俄语的选修课。

圣保罗女子中学(St Paul's Girls' School)

与前两个男子中学不同,圣保罗女中是一个走读学校,不是寄宿制的,只招收女学生。学校成立于1904年,当前世界许多著名模特儿、电影演员、女经济学家、社会名人都是出身于圣保罗女中。这是唯一一所不设校服的“贵族学校”。

圣保罗女中分三个部分,lower school,就是小升初,只有两年,每个女孩子进校都有两个学姐,也就是sister带领,教她们校规还有日常生活的经验之类的。然后是middle school,就是中学,这个阶段就可以自由选课,学习中学的内容。最后是senior school,高中,这个阶段开始A-level的课程。在这个阶段,社交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女生要开始和校内以及校外的人建立联系,要开始逐步融入社会,了解成年人的世界是怎么回事。此外,女孩子们还要学会如何自己组织一场社交活动或者宴会。

英国社会以前也是重男轻女的,女性没有投票权,女贵族也不用学多少知识,顶多看看文学作品,举办各种宴会。这些公学即使在今天也是保留了这样的一些传统。男校的课程明显比女校的技术含量要高,并不强调社交技能,女校以圣保罗为例,比较重视传统,以文科为主,尤其重视文艺这方面,学校里出了很多社会名流以及文艺界人士。

圣保罗女校11岁就可以入学,测试由笔试和面试组成。初试通过电脑测验完成,通过之后去学校参加笔试,考英语数学和理解能力。最后是15分钟的面试,面试最重要的可能不是看你的答案,是看你整个人的气度风范和表现出的仪态潜力等等。

学费每学期是六千多磅,一年三个学期,约20万人民币左右。高中每学期是七千多磅。学费含午餐,但是课本、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等等都是额外收费的。

多年以来,圣保罗女校沿袭开明教育传统,致力于女权自由,务求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此外,校方还鼓励学生有创造性以及宽容心和群体精神。

圣保罗女校的课程除了传统贵族学校的课程以外,比如各种古典语、语言类、数理化类的以外,还有音乐、戏剧、写作之类的文艺课。从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就能看出来,学校突出女生的文艺气息,重视音乐戏剧美术方面的培养,所以说圣保罗并不适合所有女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贵族学校都有开放日,希望家长到学校来参观,看看是否适合这个学校的理念和氛围。

威斯敏斯特公学 (Westminster School)

威斯敏斯特公学坐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圣玛格丽特和威斯敏斯特宫的中间。由伊丽莎白一世于1179年建立,最初是一所男校,现今已成为男女混校。以前学校里的学生都是战功赫赫的贵族子孙,课外时间也不受约束,周围的警察慑于他的背景也不太会管他们,所以那时候那里的男生都很骄纵。成为公学以后学校做了很大改动,订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1967年学校接收了第一个女学生。威斯敏斯特也没有特别强调校服,男生黑色西装,白衬衣,领带,女生一般穿深色套装,都是英国学校比较普遍的校服样式。威斯敏斯特喜欢粉色,女生运动服都有粉色的条形边边,就连学校的主页都是粉色边框。这是因为学校跟女王有渊源,学校里到处种着女王的粉色玫瑰,所以粉色是威斯敏斯特公学的代表色。

威斯敏斯特公学男生在13岁入学,女生在16岁入学。男生入学要参加全国统考和学校的内部考试,还有一个面试。女生要参加学校具体科目的考试和面试。学校为男孩子设立了一个奖学金,参加挑战并通过就能获得奖学金,比如大家熟悉的史蒂芬霍金,1952年参加挑战,结果挑战当天他病倒了。

威斯敏斯特公学的宿舍楼是用不同颜色来mark的。学校共有11个宿舍楼,有的是day house,只供走读的学生休息,有的是住宿和走读的混合在一起的。英国的宿舍楼一般都是以人名命名,一般都是杰出人物,有巨大贡献的人之类的。不同house对应不同颜色,学生也带着相应条纹颜色的领带。粉色条纹的领带只有全校最优秀的人才能佩戴。在公学中,学校一般都鼓励将优秀学生区别于其他学生,并给与其特权,比如以不同颜色领带、衣服、配饰等区分,可以居住在特别的house里,学校以此鼓励学生争当优秀者,也使优秀的学生获得自豪感,更具责任感,更自信。这种突出自我的激励措施和寄宿制的集体生活结合在一起,强调自我的同时也培养了集体责任感,同时还保有体罚的惩罚措施,传统的甚至有类似鞭刑的措施,刚柔并济,培养了很多的有担当的翩翩君子。

贵族白领篇5

关键词 大理洱源 白族服饰 文化传承 发展

大理洱源位于大理市北,洱海之源,是大理洱海的发源地,位于大理苍山脚下,是部级风景名胜区大理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历代朝代的更替也为它遗留下了很多遗迹。洱源各族人民勤劳智慧,能歌善舞,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一、大理洱源白族服饰的传承

古时候的白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较少,因此文献记载也较少。直到唐朝时期,双方的联系才来往密切,文献记载也越来越多。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唐朝时期——南诏、大理国时期

在唐初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中,关于白族服饰的记载较为详细。文中可看出在唐朝初年,洱河地区的白族男女都披毡,女性则穿用粗缎子做成的裙子和衣服。

唐宋时期,南诏国的纺织技术逐渐发达,刺绣技术也十分出色。在《新唐书·南诏传》中记载:“尚绛紫,有功加锦”,“金波罗,虎皮也”,就从中可推断出:南诏贵族的服饰以红色、紫色为主,并以此为贵。质地为锦缎,外面套有虎皮,色泽鲜艳。在唐朝樊绰的《蛮书》中,有关白族服饰的记载为:“其蛮,丈夫一切披毡,其余衣服略与汉同,唯头囊特异耳。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皂绫绢。其制度:取一幅物,近边撮缝为角,刻木如樗蒲头,实角中,总发于脑后为一髻,即取头囊都包裹头髻上结之,羽仪以下诸动有一切房甄别者,然后得头囊。若子弟及回军罗茴以下,则当额络为鬃,不得戴囊角,当顶撮髽髻,并披毡皮。俗皆跣足,虽清平官、大将军亦不以为耻。曹上以下得系金佉苴,或有等弟占功褒奖得系者,不限常例”。这些资料显示出了南诏宫廷的服饰。

又有记载:“妇人不施粉黛,贵者以绫锦为裙襦,其上仍披锦方为饰。两股辫其发为髻,髻上及耳,多缀珍珠、金贝、瑟瑟、琥珀,贵家仆女亦有裙衫。常披毡及以缯帛韬其髻,亦谓之头囊”。这展示出古代白族百姓的服饰。

在贞观十六年,南诏国向唐朝进献了《南诏奉圣乐》这部大型乐舞。当时的演员身着当时南诏的主流民族服装,边歌边舞,“舞人服南诏衣,绛裙襦”,裙襦上画有鸟兽草木,绣有五颜六色的图案,而服饰上的色彩、图案及舞者所戴头饰也含有深刻的寓意。

(二)元、明、清、民国时期

元朝时期的服饰与南诏时期的十分相似。关于这一点,在李京的《云南志略》中服饰的记载为:“男子披毡,椎髻。妇人不施粉黛,酥泽其发,以青纱分编绕首盘系,裹以攒顶黑巾;耳金环,象牙缠臂;衣绣方幅,以半身细毡为上服。”

自明清以来,民族的融合,让少数民族的文化趋于汉化,毫无疑问地,白族服饰也受到汉族的影响。清代《康熙大理府志》中记载:“男妇悉蒙青布帕,覆以毡笠”的寻常白族百姓的服饰情况。男子改穿对襟衣、宽腿裤式的汉装,而白族女性服饰的改变最为突出,“花边服”成为基本特色,衣服领口、袖口、襟边、下摆、裤脚都镶有花边,但唯一不变的是白族服饰一直保持着简单大方,颜色、式样单一、朴素的特点,且也保留了戴项链、耳环、手镯等银质品的传统。总体来说,他们对服饰的要求不高,只要穿着舒适,便于劳动即可。

二、现代大理的洱源白族服饰

大理洱源白族服饰一直演变到今天,才有了现在颜色鲜艳,式样优美的款式。

(一)大理洱源白族服饰的形式

洱源白族女性服饰由头饰、衬衫、领褂、围腰、裤子和鞋子等构成。男性服饰主要由包头、马褂、衬衣、裤子和鞋子组成。

1.洱源中老年人服饰的形式

洱源中老年妇女一般将头发用黑布或丝网罩住挽于发顶,再插上银簪,包上头帕。穿右襟圆领长衣,襟沿边多用灯芯绒缝制的深红色与深青色的领褂,系绣花腰带,衣袖口和裤脚都镶绣着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再系蓝色或青色围腰,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银质首饰。脚穿船型绣花鞋。

2.洱源青年人服饰的形式

(1)洱源青年女性服饰

白族少女戴金花头饰,这个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头饰内部有银色、蓝色和黄色的布条,色彩分明。少女的衬衣多为白色长袖,袖口和领口一般绣有金色或其它颜色的花纹,但多为花朵和绿叶图案。

领褂做工精细,难度很大,一般为无袖,领口式样多为鸡心领、方领等,领子和袖口上都绣有图案,但有时也绣在领褂的居中。为方便穿着,常在领褂侧面配有一条中长拉链。围腰是在衬衣和领褂的最外层加上的一层装饰,有腰带、围裙和飘带三个部件。裤子较为简单,是白色直筒长裤,裤脚绣花,看上去简单而又大方,清爽而又舒适。洱源少女的绣花鞋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种是船型绣花鞋,以鞋体像木船得名;另一种是圆口绣花鞋。二者都绣有梅、桃、山茶等花卉图案。

(2)洱源青年男子服饰

洱源白族男子头缠白色包头,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多穿着白色或青色的对襟上衣,且领上勾勒着一些规则的图案。外面穿镶花边的黑领褂或羊皮褂,俗称“三滴水”。腰上系着蓝色土布腰带。穿白色或蓝色宽大的裤子,裤脚也绣有花地图案。肩上一般都会挎着集工艺和实用于一体的绣花挎包。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和鞋帮上往往都缀上缨花。男子服饰受汉族影响较大,现多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白族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总之,白族老年人服饰的款式简洁、大方;而青年人服饰较为活泼,更为突出了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特点。

(二)大理洱源白族服饰的色彩

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与情感是联系在一起的,白族人民常认为“清白传家”,为人清白、厚道,所以他们崇尚白色。

老年人服饰的色彩单一,颜色较为暗沉、素雅,主要以深蓝色、灰色或黑色为主。穿着这样的服装给人以宁静、淡泊的感觉。而青年人不同,他们年轻、朝气蓬勃,要求颜色鲜艳,尤其是女子服饰在色调上追求明快、大方、对比强烈,再与白色的裤子搭配,显得色彩协调。

(三)大理洱源白族服饰的图案

大理白族服饰的图案种类繁多,动物以虎、鸡、蝴蝶为主,植物以山茶、莲、佛手、豌豆、桃子居多,还有些把带有吉祥含意的文字刺绣在服装上,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同时也是对幸福的祈祷。这些类型的图案,象征了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愿望。

三、大理洱源白族服饰的文化传承与变迁的原因

大理洱源白族服饰从最初的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目的,到讲究服饰的质量,再到注重服饰的审美,这里的种种变化不仅体现了服饰在大理白族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体现了服饰文化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

(一)内部因素

内部原因主要是由本民族内部的变化而引起的。白族人民根据上一辈白族先民遗留下来的经验,再结合本民族日益发展呈现出的特点,来创新他们的服饰。

1.崇宗敬祖

白族崇敬自己的祖先,故有“本主节”、火把节。他们在节日中不断地改变节日礼仪和穿着打扮,除去繁文缛节,精简服饰,在不断地创新中,服饰变得简单、大方而且实用。这种简单的服饰受到了大理洱源白族的一直推崇,他们觉得即使服饰如何变化,都能很好的表达他们对于祖先的崇敬。

2.求吉心理的变化

趋利避害,求吉纳福,是社会中一种普遍的心理趋向。白族人民把这些愿望寄托在了服饰的图案上,希望这些图案能给他们及家人带来好运。而服饰的图案从最初的祈求丰收,到希望多子多孙,再到婚姻家庭幸福。

3.民族的自我意识的提高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意识,他们认为穿白族服饰的人,是在互相传递一个信息:他们同是白族,并且具有同样地内聚性和认同心理。所以他们在发展自身民族的同时,不断地改进服饰,以扩大其在白族人民之间的影响力。

传统民族文化的态度、价值判断、文化认同都属于民族的自我意识,它们的变化,也影响了服饰文化的变迁。当沿袭古老民间文化信仰的传统民俗表达遭到一定程度的怀疑,当民族原有的文化符号被解构,就会改变民族原有的价值观念、审美理想,最终引起白族文化基因的改变。

(二)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引起的。

1.人口的迁徙

白族人民因为战争等原因,与汉族共同生活。汉族的生活习惯和服饰深深地影响了白族,白族在本民族服饰的基础上,加上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服饰元素,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服饰。而经过改变的服饰,不仅比以前更加简便,而且美观。所以,很快就在白族人群中普遍推广,穿得人也越来越多。

2.与其他民族的接触和融合

(1)白族和汉族融合,呈现汉化趋向

据历史文献和剑川石钟山石窟、《南诏图传》、《大理国张胜温画卷》等资料的记载, 在南诏和大理国时代,洱源白族先民的服饰早已出现汉化的趋向,但这种汉化趋向主要限于上层统治阶级而言。清末民国年间洱源白族民间百姓这一阶层的服饰也开始呈现出汉化趋向,这种汉化趋向既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其内部仍具有差别存在。

白族服饰受到了汉族的影响,在服饰上有了很大的改进,男子的白族服饰趋向汉装,尤以白族女性服饰的改变最大,白族女性服饰在衣服的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和裤脚都绣上花边,看上去比以前更显精致、大方。

(2)白族与满族融合,呈现满族化趋向

明清是民族的大融合时期,特别是满族统治的清朝时期,洱源白族服饰图案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满族图案文化的影响。

(3)白族与彝族和纳西族等民族为邻,呈现邻族化趋向

洱源与彝族人民相邻而居,其服饰不论是在款式、色彩、纹样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吸纳了彝族服饰文化的特点。特别是洱源山区的白族服饰最为明显,不论男女,其服饰都有一件羊皮褂,这既是适应山区气候的需要,同时也有受彝族服饰影响的因素。再有受纳西族妇女的服饰的影响,变化最大的是头饰,以前的洱源白族头饰也是和纳西族妇女头饰一样,是以毛线、银饰等与发辫相缠盘在头上,此种发饰沿袭至民国年间,在民国年间的老照片中还可见到这种头饰。

3.国家政治制度的改变

唐朝时期,唐皇实行对外贸易的政策,吸收了中外很多优秀文化,不仅是唐朝文化受到冲击,就连与其往来密切的南诏国文化也受到了影响。在唐朝和白族服饰图案上,改变了以往那种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虫、鱼进行写生。

4.现代文化和人们欣赏水平提高的影响

现代科技逐渐发展,人们对服饰的欣赏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商家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增加人们对白族服饰的购买力,他们在服饰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如:款式上,他们改变了以往的直筒裤,变成了市面上很流行的喇叭裤;色彩上,用色更为丰富、大胆,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图案上,增加了梅兰竹菊等,突破了原有的束缚……

四、结 语

大理洱源白族服饰成为了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它的图案融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它不仅反映了白族人民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也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白族文化和白族原始崇拜的重要载体。

大理洱源白族服饰在白族人民的努力创新和发展下,在形式、色彩和图案上逐渐日新月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它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大受欢迎,而且在未来的时间里,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61.

[2]樊绰.蛮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余嘉华.大理风物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4]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马曜.云南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7]王志芬.《南诏奉圣乐》的象征意义及文化阐释[J]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2009,(1).

[8]肖丽琼.大理地区白族女性服饰的类型[J].大理学院学报,2006,(5).

[9]肖丽琼.大理地区白族服饰的起源及历史[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5,(5).

[10]孟妍,徐人平.大理白族服饰图案的功能解读[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09,(14).

[11]赵淑琴.大理白族妇女服饰所蕴含的美学因素[J].大理学院学报,2008,(6).

[12]陈萍.大理地区白族服饰图案释义[J].大理学院学报,2010,(9).

[13]潘彦君,庄西安.白族服饰的文化意蕴[J]. 中国少数民族基金会博爱国际文化艺术学校学报,2010,(6).

[14]周静.民族文化对民族服饰发展的影响[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3).

贵族白领篇6

第一章

又一个大金

在我国的北方,“白山黑水”之间生活着一群人:女真人。这个民族挺有名气的,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宋朝时候的金国,就是这帮女真人建立的。原先女真人根本没有建立过什么国家,顶多也就是个大部落吧,是被辽国统治的。但辽国很不厚道,只是优待自己民族的人,非常排外。女真人在辽国的统治下生活得很不好,因为辽皇帝压根儿就不把女真人当做一回事儿,叫女真人年年给辽国交贡品,还必须缴纳数量超多的杂税。

终于有一天,一个叫完颜阿骨打的女真汉子不能忍了,带领寥寥两万个女真人士兵和辽国的十多万个士兵打起来了。女真人心底儿就憎恨辽国人,打起仗来特别卖力,很快就打败了辽国的军队,抢来军需,一鼓作气攻下了辽国的都城。辽国那个昏庸腐败的天祚帝,就是亡国的耶律延禧一听到这消息,哪顾得上抵抗啊,马上带着老婆孩子,叫上王公贵族,卷着铺盖连夜跑了。完颜阿骨打总算给女真长长出了一口气,女真人站起来了!完颜阿骨打又想,得给自己的民族建立一个国家,不能老是让女真人过部落游牧生活呀。叫什么呢?大金吧!从此,金国建立了,女真也开始出名了、强盛了。

前面这些话都只是引子而已。现在呢,我们要说说完颜阿骨打,不不,是女真人的好子孙努尔哈赤了。说实话,努尔哈赤的奋斗过程都可以当做励志典型给少年们看了。他以十三副盔甲起兵,最终把女真精神发扬光大,把中华民族再次兴盛起来。

努尔哈赤出生在嘉靖三十八年。这嘉靖皇帝啊,也真是不争气,不管政事,光管宗教,努力炼丹,努力成仙,把中国道教发扬光大了。结局也倒悲惨,只活到六十来岁,据说死时体内已经重金属含量超标,是吃仙丹吃的。不过他也警示了我们:不要迷信仙丹春药那一类玩意儿,很多仙丹里面都加了水银、铂、液态金属这种金属,反正也吃不死炼丹的道士,他们只要能糊弄过吃仙丹的人就大功告成。嘉靖统治时期,政治腐败,这也为努尔哈赤将来起兵创造了良好条件。甚至有史学家说,明朝不是真正亡在崇祯皇帝手中,而是亡在这个嘉靖皇帝手里。

这努尔哈赤,如果仔细算算,也能算是官宦贵族出身了。他爸叫塔克世,是原元朝左卫都指挥使。他家里的六世祖宗叫猛哥帖木尔,是元朝的万户侯贵族。这么说来,努尔哈赤也有个贵族的祖先了,算是家境显赫了。

女真人在原始社会氏族时期,就出现了一种制度,叫“牛录”(汉语“箭”的意思)。这“牛录”是干啥的呢?原来,古女真人在打猎或小规模战争时,把10名士兵编制在一起,按规定每人出一支有象征性的箭,这10名士兵由一名“牛录额真”统领,平时不打猎也不打仗,牛录里的士兵就回家去,根本得不到系统的训练,也无法统一武器和有效抗击敌人。牛录是原始女真人部落涣散、军纪不严、兵力脆弱的象征,甚至后来能够导致女真人的分裂。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牛录制度不但没有消失换以汉族兵制,反而日渐壮大,很多女真贵族都把牛录制度用在了自己的军队中,不系统地训练兵将,也不把十人小组结合成大部队。但努尔哈赤把牛录制利用得很好。他把“诛申”(就是自由民的意思)编到牛录里面并扩大牛录,规定300人为1牛录。5个牛录是1个“甲剌”,5个甲剌是1个“固山”,就是“旗”。

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开始建立清朝的专有部队:八旗军。八旗军的八旗是这八旗:正白旗、镶白旗、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努尔哈赤是这八旗的统领,并亲自统领正黄旗和镶黄旗。其他六面旗呢,还是让自己的子弟亲属统领比较放心一点儿。反正也是自家人,不大可能不听话,再说八旗都听自己的,真应该给同甘共苦的那些子弟们军队作为奖赏。

努尔哈赤的军队就这样建立了。努尔哈赤现在的目标并不是攻占万历皇帝统治的明朝,现在的女真军队也没那个能耐,建立自己的国家才是当务之急的事儿。反正努尔哈赤占领各个地区后也都把民心、资源这些基础给弄好了,现在只剩下起一个国号了。叫什么?“女真国”?不不,那样会让人觉得这个国家净是些女人。女真人的祖先建立了金国,那么这个国家何不叫“后金”呢?沿用祖先的国号,并发扬祖先的精神,这个国号合适!努尔哈赤就这么建立了后金。

但是,现在女真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写字时都是在写蒙古字,这件事成为了女真人文化发展的一大障碍。既然要有自己的国家,那就应该有自己的文字。努尔哈赤决定要为后金创造一种文字。努尔哈赤遂倡议有能耐的女真文人创制满文。努尔哈赤请来了两位蒙语专家——额盖和额尔德尼创制满文。二人结合蒙古文字,加入女真口音,模仿汉族拼读,终于创建了一种适合女真人使用的满文。

贵族白领篇7

侗族独特的民族服饰的制造别具一格。侗锦用木棉线染成五色,做工精细,采用对比强烈的色彩,配上绚丽多姿的图案,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侗锦主要用于衣裙、被面、门帘、背包、胸巾、枕头、头帕、绑腿、侗带等织物的镶边或整面之用。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女方用侗锦作为信物赠给男方,以表爱慕之情。

侗族自纺自染的侗布是侗家男女最喜爱的衣料。由于制作工艺复杂,侗布非常珍贵,侗族人民除了自己用外,还作为婚嫁馈赠的最佳礼品。侗布是用自家织好的棉布经蓝靛、白酒、牛皮胶等混合成的染液反复浸染、蒸晒、槌打而成。侗布先用织布机手工制成,然后用靛蓝(采用自种的靛蓝草叶加石灰发酵泡制而成的染料)每日浸染三到四次,每次染后清洗晒干,连续反复染晒1 0天左右,布才变成深蓝色。再将布用柿子皮、薯莨根块等捣烂挤汁染成青色后,又用靛蓝继续加染多次,使布透青而带红的颜色;将布晾干后叠在一起用木槌反复捶打半个多月,直至侗布被捶打得闪闪发亮,最后用牛皮熬胶浆染一遍,使布质硬挺不褪色。根据手艺和捶打时间的不同,侗布的亮度也不同,表面越亮的侗布就越贵,凝聚着侗族妇女千锤百炼的精华。

黔东南南部侗族地区的服饰由于地处山区,至今仍保持着较为古老的裙装。南侗善绣,服饰极为精美,黔东南侗族服饰约有近100种。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百褶裙,脚蹬翘头花鞋。髻上饰环簪、银钗、头戴盘龙舞凤的银冠,并佩戴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系腰带,银腰围,青布包头,下着宽大长裤,穿草鞋或赤脚。盛装时穿古老的百鸟衣、银朝衣、月亮衣等等。

南部侗族服饰的选料一般为自制土布,用植物染成棕色,由上装、下装(裙、绑腿)组成。分为盛装和便装,便装一般为黑色土布制成,只是少银饰装饰和挑花刺绣而已,盛装则配有银帽、银项链、银耳环、银围腰。北部侗族服饰和南部侗族明显不一,一般由上装和下装(裤)组成,颜色均为浅天蓝色,腰系红绸宽带。

黔南州北部侗族地区的服饰由于水陆交通较为便利,生产水平较高,男子服饰的演变与汉族服饰基本相似。唯妇女的服饰除县城外,仍保持着传统的特色。以锦屏县平秋侗族服饰为例,平秋地区妇女服饰的盛装,其穿着的布料从种植棉花、纺纱织布、种靛印染、缝纫织绣都是妇女一手操作,展示了她们的勤劳与智慧。外衣大多为青色,右衽圆领,钭襟开扣,托肩彩色滚边,衣长至大腿中部、衣脚有红色内套露出。衣袖平手膀,袖口镶花边。腰系彩色腰带的背后有两条带幛,随着人物走动而翩翩起舞。内衣为白色或月蓝色,袖长超过外衣袖口露在手腕上。下身穿青色裤子,脚踏翘鼻绣花布鞋。

侗族女子发髻与古代汉族女子相似,并插银簪,带银质耳环或耳缀,上身穿开襟敞胸衣,胸部罩胸围,胸围上齐脖部呈两岔,均绣有花纹,并以两红带挂过肩头系于背后吊一银质饰品,腹部罩以围腰,围腰带飘于身后,下身穿百褶裙。女子盘发,结于前额,发的尾端飘于脑后,插红木梳,耳吊金环、银环或玛瑙环,上身赤着对襟敝胸衣,罩围腰,下着百褶裙、裹腿,冬着父母装薄棉衣,套五彩短袖套。侗族妇女的银首饰大体可分为头饰、耳饰、项饰、胸饰、背饰、手饰及脚饰。头饰有鸟儿花丛状头花、头钗、银簪、银梳、发链、银围帽等;耳饰有耳环、耳坠、耳线等;项圈有“棱”“绞”“细印”“盘”等;胸饰有银胸牌、银锁链、银箍链和银珠链等;背饰有S形银锭和六面形、方包形银砣等;手饰有手镯、手钏、戒指等;脚饰有脚环、脚铃铛等;佩饰有鱼状银缀、飘篓腰带银缀等。

头饰和银饰是平秋妇女最讲究的装饰品。她们擅留长发,用红头绳扎发盘在头上再包黑纱帕,脑后别上银簪、银梳,头戴银盘花、银头冠,耳吊金银环;领口两组银扣对应排列,外加钭襟扣两组:颈戴五只大小不同项圈;胸佩五根银链和一把银锁用以镇魔压邪;手腕戴上银花镯,四方镯等。银饰品中有雕龙画凤,鸟虫花草等图案,均为当地匠人所造。此装古朴繁杂,银光闪闪,叮当作口向。

男装“对襟窄裤式”是侗族男子较普遍的服装,直领,对襟,袖窄,对襟上的纽扣一般为布扣,随年龄不同而扣子的颗数和口袋的个数均不同。裤子一般是宽档窄筒,老年的相对宽些。长巾包头,包头帕的式样有夸张造型的“角式”和端庄稳重的“团圆式”,多为紫色亮布长包帕或黑白相间的格子帕。从江龙图的男子盛装,头罩青布无遮阳帽,外系银箍,箍上满挂吊着一簇簇鱼形银缀的银篓,左右两侧各插一支红蕊绿叶的银花和一丛丛仙鹤羽,上身着对襟开领的白衣,外套银纽红夹褂,上缀银珠银片,腰系红缎带,腰带两端悬丝线飘须,下身着长裤,足穿布鞋。有些地方妇女为显示纺织手艺,在节庆集会集体社交时给家中男子穿上七件或九件单衣,下襟以外层短于内层一指宽,形成层层阶梯状的衣襟排列。

侗族银朝衣是黎平银朝侗族古老的盛装,绣饰精美华丽,婚嫁及重大活动时穿用,现今犹存其富丽堂皇的光彩。叶片式帘裙,令人追忆起原始时代人们编草叶为裙的情景。帘裙上绣饰的“滚圆形龙纹”,反映出侗族对龙蛇的崇拜。

2011年,贵州民族服饰文化进入了奢侈品牌的时尚殿堂。国际知名奢侈品牌爱马仕与贵州太阳鼓侗族服饰博物馆签订了5年的供货协议,来自我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同苗乡侗寨妇女的手工刺绣精品,将用于爱马仕的产品之中。

实际上,除了收藏与旅游品市场之外,民族服饰作为设计元素,也开始被融入到了大众品牌服饰的设计之中。在举行服装博览会的贵阳西南国际商贸城,可看到一些女装品牌也因融入了民族元素而格外受到市场的青睐。当前女装常见的民族服饰体现手法有织锦刺绣,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绣被直接运用到品牌服装面料上,增加了面料的立体感;体现东方女性魅力的中式服装,在立领、袖口上被加入了民族经典元素;民族图案,体现到牛仔服饰上,粗犷之中体现出独特的细腻美。当前民族元素在女装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从正装到休闲服饰,适当地使用民族元素,都能够起到醒目效果。从顾客的反馈来看,加入了民族元素的休闲服饰往往更加别致而且上档次。一些带有民族元素的服饰尤其受到不少中年消费者的青睐。行业人士认为,时尚服饰之中,融入民族元素设计,既能够通过不断的创新为民族元素注入活力,同时也在实用性上有了进一步的延展,民族服饰也由此具有了更广阔的传承空间。

贵族白领篇8

【关键词】伊丽莎白 宫廷政治文化 女王崇拜

伊丽莎白宫廷充分利用了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历史上的宗教神话等各种资源,在回避君主制度的关键性问题后,在王权中找到一个模糊的象征与符号,塑造了不朽的女王和女王崇拜,女王被称作“人间圣母”,从而把英国各阶层、各种思想团结在一起,“没有哪个欧洲国家能够像英国那样集中宗教改革前的忠诚和热情于国王身上”,开创了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神圣化的女王

在前市场时代,君主的人格魅力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统治至关重要,君主的神圣化与对君主的奉承歌颂成为都铎王朝的风气。伊丽莎白宫廷重臣沃尔辛厄姆说:“人们需要有高远的东西供自己敬仰崇拜,需要在人世间能触摸到。”当时的人们需要信仰与君主。为了整合当时英国社会各阶层与各种思想,女王伊丽莎白必须具有神性,必须威严与神圣,就如同圣母玛利亚。在英国历史上,圣女开创的和平与富足的黄金时代传说久盛不衰,是世世代代英国人向往的理想境界。因此,宫廷通过文学、绘画、仪式等形式构建女王的圣女形象,到伊丽莎白统治后期,圣母崇拜在英国逐渐被“童贞女王”――伊丽莎白女王崇拜所取代。女王被比作玫瑰、星星、月亮、凤凰、貂、珍珠,而这些以前一直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伊丽莎白万岁”也取代了“玛利亚万岁”。肖像画在女王神圣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文艺复兴以来,画家就十分强调君主的肖像画作为可见范例的作用,他们希望统治者的形象能够促使人们对统治原则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肖像画是艺术和权力的结合,是权力的表达。正如宗教画像能够激起人类的虔诚信仰,君主的肖像画应该激励观者的模仿和效仿。因此,欧洲各国便有意识地把君主肖像画作为重要的资源,强化君主的神圣。16世纪末,随着宗教改革、新大陆的发现、旧的宇宙论的破灭,各国君主希望自己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因此,君主画像神圣化趋势愈演愈烈。英国对肖像画的兴趣主要受到法国影响,到英国宗教改革开始时逐渐增强,目的是强化基督教会崩溃后的王权,伊丽莎白女王继承了这种传统,女王肖像画成为统治的有力政治工具。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关注的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而是作为理想国王身份体现的统治者,一个崇拜的对象。为此,画家努力完善君主的特征,使君主以一种尊严、高贵的姿态出现,即使这位统治者从本质上讲缺少那些风度、仪表,从而使其地位永远都不受质疑。伊丽莎白的宫廷画家关心的不是画出来的作品像不像女王,而是关心如何把女王塑造成“充满光荣”的形象,旨在唤起观者对女王及其政府所代表的原则的认同。16世纪80年代后画家都在强化女王神圣的观念,成功地塑造了女王的神圣形象,消除了她身上人类的特质,女王越来越具有中世纪皇帝的神圣特征,她被赞颂为第二个圣母,正如一些诗歌所赞颂的,“她是人间第一个、天堂第二个圣母”。基督、圣母、圣徒的画像从教堂中被清除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女王的神圣画像。女王肖像画的宗教本质被保存下来,成功填补了宗教改革后偶像崇拜留下的空白。伊丽莎白崇拜回归神秘的中世纪宗教传统,人们把镶有女王画像的饰品戴在身上作为护身符的热情高涨,女王被当作神来崇拜,人们赋予她各种美德,每个人都能在女王身上能找到自己崇拜的东西,她被称作光荣女王、正义女神阿斯脱利亚、月神狄安娜,她成为黄金时代美德、和平与正义的象征。

女王统治时期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反宗教改革的感情还很强烈,天主教叫嚣她,因此宫廷竭力把女王形象设定为爱好和平、坚贞纯洁的新教统治者,女王被神化为和平与正义女神。作于16世纪70年代的一幅画中,女王脚踩战神的剑、矛、盾等武器,和平女神和富足女神紧随其后,其中的寓意是女王统治时期的和平与富足。貂在欧洲一直是纯洁的象征,在一幅画中,女王的左手袖子上有只脖颈上带着金项圈的貂,不仅暗示了英国的和平,同时这里的貂也寓意女王的童贞与纯洁。

到女王统治的中后期,随着国家政权的逐渐稳固,帝国思想在宫廷文化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女王不断被称作黄金时代传说中的圣女阿斯脱利亚。这是英国梦想取代西班牙在新大陆建立帝国,攫取工业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反映。

在一幅木刻画中,女王被贵族簇拥着驾驶基督教之船航行在大西洋上,岸边跪着布列吞人,沙滩上散落着一只骷髅;十颗星星、月亮、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这意味着上帝对女王事业的支持,以及建立帝国的良机。同时,天上还有一个写有代表上帝名字的四个希伯来字母的发光体,圣经七天使之一米迦勒手持盾和剑,在天空保护着女王一行。这幅画实际上是敦促女王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履行实现布列吞人愿望的神圣义务,而地球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挠她;女王必须抓住机会,加强王权,成为基督教世界之船的领航人。皇冠、权杖和宝球向来就是皇权的象征,在一幅画中,女王身着国袍,头顶王冠,手握权杖和宝球。暗示着女王建立海权之上英帝国的使命。在另一幅画中,女王的左边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戴过的王冠,右边是象征皇权的宝球,英王国在舰艇无数的大海上熠熠生辉,女王直接被置于帝国主张的框架中。

在打败无敌舰队后,英国海外扩张的愿望更加强烈,在画家的笔下,女王被神化为海神,又称月亮女神,女王的海神形象在绘画作品中占了主导地位,表达了英国人建立海上帝国的理想。女王头上佩戴着月形的宝石,这是广阔海洋上的女皇辛西娅的象征,《无敌舰队》画与以往不同的是,宝球被女王握在手中,就像罗马皇帝手握宝球一样,这不仅暗示着女王被提升到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一样的地位,同时表明建立帝国的野心得到了实现。在另一幅画中,女王脚踩牛津郡,头戴一球形珠宝饰品,在这里王权和英吉利岛融为一体,“女王”与“英格兰”实现了互换。在彩虹画中,女王左手握着彩虹,彩虹是和平的传统象征,源自圣经:上帝在洪水泛滥前曾用彩虹暗示诺亚。另外,女王身披金色斗篷,它用珍珠镶边,上面布满了眼睛和耳朵。斗篷象征着国内实现了和平与统一。女王的左袖上有一个盘绕的蛇,它口衔一个带有心形的红宝石的金链,蛇的头部上方是球体。蛇是智慧及工艺之神密涅瓦的传统象征,在这里隐喻女王的智慧。画中的眼睛与耳朵,则暗示着女王在群臣的鼎立辅佐下,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然后把智慧付诸实践。

16世纪80年代英国曾一度产生了女王有可能被谋杀的恐慌,政府起草誓约,要求所有的英国人发誓要保护女王,并摧毁针对女王的谋杀或者谋杀企图。1584年,盖有政府印章的通知传遍了英国各地。此后,佩戴女王头像的饰品的风尚流行起来,金质的、银质的、金属的纪念章的流行反映了女王崇拜已经扩大到社会各阶层,在面临着英国与其他基督教世界决裂的情况下,英国人把女王像饰品作为护身符说明了女王作为一个强大的符号给英国人提供了精神上的安全感,这些饰品的流行把女王崇拜推进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浪漫骑士化的女王

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文化的特点是多元主义,既有浓厚柏拉图色彩的黄金时代氛围,又有中世纪骑士游侠传统,而骑士精神的复兴是女王宫廷政治文化的突出特征。在肖像画中,女王脖子上的蓝色绶带上就挂着骑士的庇护神圣乔治的嘉德徽章。①骑士精神复兴旨在赋予生活以新的含义与崇高的氛围,骑士仪式是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英国宗教改革前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宫廷娱乐的重要传统之一,女王作为嘉德勋位的首脑,已经成为都铎赞颂君主的工具和载体。同时,中世纪流行的骑士浪漫爱情故事风靡宫廷,女王成为英国贵族、骑士争相献身、效忠的最闪耀的崇拜目标。

伊丽莎白在有效挖掘骑士传统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方面比亨利八世要强。随着统治的稳定,英国在国内和平、统一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外部战争的威胁逐渐超过了内部叛乱的威胁,民族情绪相应提高,新骑士精神应运而生。

自16世纪中期起,骑士冒险故事被争相传阅,贵族和乡绅偶尔还会从事与骑士制度有关的军事练习,剑术、骑马、马上长枪比武仍然被看作是特别适合乡绅的运动。到16世纪后期,英国同西班牙的战争直接刺激了英国老一代乡绅和贵族的骑士理想,爱国主义和宗教热情结合在一起,使战争具有的性质,为英国上层社会把自己想象成新教骑士提供了可能。同时,那些成长在伊丽莎白时期的年轻一代乡绅看到了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新世纪:新大陆上的土地、人民、新的思想与充满机会的世界,这是一个很适宜释放浪漫情怀的世界。在充满渴望的氛围中,这些近代的骑士们在追求权力和财富的同时,也渴求荣誉,这种渴求在骑士游侠行为中找到了表达。这样,反对西班牙和探寻新航路产生的野心,在骑士术语下得到了表达,诉诸骑士传统不仅影响英国贵族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还使那些贵族之外的英国人接受贵族价值,激励他们有时作出自我认为是贵族的行为来。骑士精神因满足了伊丽莎白时代贵族和乡绅表达个人的、民族的希望与担忧的需求,遂在英国宫廷文化中迅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大文化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女王统治时期英国的骑士精神同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已经有了本质上的不同,骑士精神被国家有意识地利用和开发,成为以女王为中心的新骑士精神,骑士理想已经具有了新的含义。在英国乡绅和贵族看来,美德不再是骑士的个人决斗,或者个人完善,而在于公共服务;荣誉是对公共服务的回报,骑士传统被赋予了时代的含义。这是因为16世纪后半期,随着民族国家的崛起,君主和臣民都需要承担新的责任,这些责任在传统的骑士语言中很难得到表达,需要改造骑士精神的传统价值从而服务国家利益。这样,新骑士精神被赋予了新的维度,新骑士精神与人文主义的市民观念联系在一起,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人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公共责任上,“而非传统骑士的个人价值。”骑士理想和人文主义的整合,大大扩展了骑士的荣誉理想,公共义务感成为以后几个世纪中英国乡绅的主要符号。

嘉德勋位仪式提供给伊丽莎白女王时代急需的某种东西――中世纪等级制原则的强化以及对骑士理想的认同。在都铎民族国家背景下,忠诚意味着超出简单的封建性忠诚,忠诚的对象不再是个人,而已经转变成民族国家。这样嘉德勋位被适时地改造,代表一种全新的东西。圣乔治在中世纪是嘉德勋位的庇护神,他的敌人是毒龙。现在他的敌人是教皇,嘉德勋爵们代表的则是“为打败圣乔治的敌人――教皇而联合在一起的虔诚的新教骑士”。圣乔治日举行的嘉德勋爵游行仪式,成为重申民族性、新教理念下骑士理想的手段。这样,伊丽莎白宫廷消弱骑士精神效忠教会的一面,把骑士忠诚集中到民族利益的象征――女王身上,利用骑士精神中的荣誉观念加强王权,女王成为骑士荣誉的源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嘉德勋位代表的是一种人为的崇拜与古风的更新。

伊丽莎白女王的骑士表演给予那些渴望与西班牙进行战争的英国贵族和乡绅提供了一种绚丽多彩的表达,武士贵族传统的世俗符号被巧妙地演变成适应宫廷和战争的文化形式。马上比武大会仍然是骑士精神的展示,是骑士象征的最权威的工具和手段。同时,它也给宫廷比较年轻的乡绅把自己戏剧化的一个机会。在一个通过外在的富丽堂皇来衡量威望和权力的时代,这种展示和表演具有相当的政治意义。因此宫廷大力开发嘉德骑士资源,与嘉德骑士仪式相关的节日和活动受到了宫廷的高度重视。骑士精神的复兴,露天表演的频繁,特别是马上比武和骑士游行,主宰了都铎宫廷的仪式生活,成为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一年一度的女王登基日表演,巧妙地利用骑士表演的传统,树立女王作为新教圣女的神话,并且把骑士对女王的崇拜表演作为一种半宗教、常规化的节日形式,骑士表演对所有骑士开放,不再是排他性的高级骑士节日,女王被赞颂为民族传奇女英雄、新教事业和与西班牙争霸的象征,女王登基日实际上成为嘉德勋位崇拜的扩张和延伸,效忠女王及其所代表的国家取代了中世纪骑士狭隘的个人忠诚。

同时,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人仍然痴迷于中世纪的英雄传奇,骑士爱情传统迅速与新柏拉图理想结合,在上层贵族中流行开来,骑士爱情传统成为女王崇拜的最流行、最政治化的表达。此时服务于国家、宫廷中的贵族和乡绅,就像骑士冒险小说中骑士追求贵妇一样,在骑士浪漫爱情文化中表达对女王乃至对国家的忠诚。女王最大程度地利用骑士传统典雅的一面,在宫廷文化中,廷臣成为中世纪的骑士,她则是骑士献身的最纯洁的对象。女王不止一次地在庆典活动中非常投入地扮演危难中拯救人类的女骑士;在打败无敌舰队的前夜,她亲临蒂尔博里督战,实践了骑士理想。

结 语

无论从稳定统治还是对外扩张的角度看,统一的基督教世界分裂、教皇作为全欧洲的精神领袖地位被摧毁后所造成的政治、宗教压力,需要英国重新造就一个救世主,从而维持贵族的忠诚,寄托乡绅的理想,维护民族国家的团结。女王适时地担当了这一角色,女王崇拜整合了宫廷、骑士、新教信仰等宗教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想,女王既是“圣经中的朱迪斯”,又是率领英雄的骑士,反对西班牙、镇压国内叛乱而献身的女英雄,正如丘吉尔所说,“臣民对她报以忠诚,几乎达到崇拜的程度”,女王成为英国音乐、文学的主题,以及美德、高雅等贵族理想的象征,“和平与富足、正义与美德、爱与和谐的品质都在一个卓越的女性身上得到了体现”。在当时背景下产生的女王崇拜,既能够服务于宫廷理想,又能够服务于爱国主义宣传,巩固了君主统治,塑造了“光荣女王”的不朽形象。“她(伊丽莎白女王)是伟大成就的象征,培育了英格兰的一代英华”,开创了英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作者为德州学院历史系教授;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计划项目《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早期政治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07WF36,并且得到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经费资助)

注释

上一篇:只有回忆范文 下一篇:读西游记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