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作息时间的通知范文

时间:2023-09-20 01:59:53

调整作息时间的通知

调整作息时间的通知篇1

一、重视课前信息反馈,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在上英语课前,对教师备课有决定性影响的反馈信息,主要包括教材、教学大纲以及考纲等指令性信息。这类信息是教师备课的根本依据。教师只有熟悉、掌握、吃透这类信息才能做到心中有底,方向明确。备课时才能明确中心、突出重点。其次,反馈信息包括来源于教学对象的信息,如学生实际的英语基础知识水平、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这类信息是教师决定授课内容的深浅及选择教学形式的重要依据。获取这类信息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调查研究。查看学生的入学成绩,明确学生的整体水平,通过摸底测试的形式调查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程度,明了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个体之间的差别;通过抽取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谈心的形式征求学生对英语教学的意见和要求,明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与班主任、班干部交谈等形式广泛了解学生的特点、特长。只有把握信这类信息,才能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定好教学基调,把握住英语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抓准难点,突出重点,解决疑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备课质量。

二、重视课堂信息反馈,适度调整课堂教学

课堂信息反馈是教学信息反馈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对课堂信息的反馈是否敏锐,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课堂教学的效果。我有很深的一点体会,就是在同时担任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学时,上同一内容的课程时,常常是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分外轻松,觉得胸有成竹,许多知识点,教学例句是信手拈来,从容不迫,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学效果良好。殊不知,这是因为在给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已根据第一班学生的信息反馈,有意识地或情不自禁地开始了教学方法调整的结果。

教室的空间有限,45分钟的教学时间有限,这是一个恒量,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不可忽视的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因为及时反馈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或者技能的情况,有利于教师及时高速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知识掌握上的不足,有利于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水平发展的过程,组成这个过程的感知、知记、理解、运用等各个阶段是相关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拓展。及时反馈就是要将学生掌握知识的全过程作为整体,对整体的各个阶段进行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教案施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临时调整教学内容。例如:为讲解重点和突破难点而临时选用更具典型性的例句;为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而临时选用更具典型性的例句;为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而临时变换教法。对于这些调整,我们都应在课后认真思考,反复推敲并记录下来,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宝贵借鉴。有一次在复习lookfor和find,listen to与hear两组词的区别中时,正巧有一学生因丢失了MP4而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我马上把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资料作了临时调整。我对学生说了这样几句话:I’m sorry to heara piece of bad news.Li-Kailos this MP4 yesterday.He had looked for it everywhere.but he couldn’t findit.

Although he is nows it ting here and-listening tome,ye the may nothear what ls aidbe-cause he is very up set.接着,我又重复几遍上述几句话,并利用板书让学生区别这两组词,学生很快神会了。

三、重视作业信息反馈,合理调整教学环节

每个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掌握程度,都会在作业中直接反映出来。所以,教师通过作业批改可以看到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和不足,从而做到胸中有数,及时指导和完善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及时了解作业的结果,看到自己的缺失,明确努力方向。因此,在作业的批改中,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作业,教师应写下以鼓励性为主的批语,并且在讲解时要具体详细,对课堂教学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难度较小,作业中一般不应该出现的问题,批语应该严肃恳切,并指导学生及时纠正。同时,教师可利用批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征求对课堂教学,尤其是单元教学的意见,使自己的对教学方法和教材处理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提出新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在中下等水平的学生作业里用批语征求意见:Do you thi-nk this unit is difficult for you?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dif-ficu lt point?或者What’s your suggestion on how to deal-with then ext unit?坚持这样做一段时间后,学生会主动向教师反映上一个单元中没有弄清的教学内容和在新课文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所以说,批改作业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声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教师可以从中得到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若批改作业时,只打对号与错号,学生会只看对几题、错几题,不会留意错在哪里,更不去追究错的原因,也不能起到师生“对话”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每次作业批发时把学生最容易错的题编人错题库,就其内容分为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的理解等方面,效果更好。教师在教完一个系列的教学内容后,把这些平时作业中易错的题印发给学生,再次让学生操练,然后教师逐项评讲。这不仅是一个公开批改作业的过程,而且是指导学生如何摆脱困境,强化纠错的过程,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同时也可以培训学生正视错误,从作业批改中学习好的方法,在知识的掌握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视课外信息反馈,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反应,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途径。但这种征询意见的方式忌问卷式的一问一答,而应在教师与学生轻松而随和的交谈中进行。这样,教师会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当你了解到学生觉得这节课特别有趣,学得既轻松又愉快,不知不觉就到下课时间了,那么,这节课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便可以说已基本达到了协调一致,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好。

英语课外活动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如兴趣小组、情景对话和表演,英语活动角等。与课堂上课相比,英语课外活动有气氛宽松的优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无拘无束。因此,信息反馈的内容也就十分丰富,层次也不同,个性化强,而且有实用性。同时,教师在课外活动中还能够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更具体、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并及时解答,从而使课外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调整作息时间的通知篇2

近年来随着各省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1];预示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质量的将开始质的飞跃,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开展及深化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职业化教育已能够和一般企业的职业要求、素养进行对接;对于一些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且高素质的“蓝领”高职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为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高校就业工作有必要借助“网络服务平台”以提高就业管理工作效率。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2],在搭建就业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其交互功能,促进碎片化就业信息的集成已成为进一步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毕业生对区域化产业结构调整敏感度较低

区域化产业结构调整是现阶段国家广泛提倡的,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地方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也将影响到区域内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发展方向。单就河南省产业调整对就业的影响为例;笔者在所任职高职院校2015届毕业生中开展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届毕业生对本省产业结构调整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缺乏基本了解,调查中对省内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仅有13%的学生表示了解,其中仅0.9%表示对其调整内容及产生的影响深入了解,40.4%的学生表示仅从新闻及其他媒体渠道听说过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但对调整所产生的影响不了解,而表示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一无所知的学生却占到调查总数的45.7%。“在选择专业时是否会考虑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中有60.7%的学生选择“重点考虑”;59.3%的学生“在就业行业选择时,将所就业行业能否符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列为主要考虑因素。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产业结构的敏感度过低,大部分学生将自己对于专业、行业的选择原则肤浅的放置在“眼前”并未过多的考虑产业调整对于其日后就业的影响。

2.毕业生求职途径单一无创新性

目前以校方推荐、熟人介绍、各种形式的就业招聘会、人才市场、中介或就业网站等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在调查问卷中回答“求职时主要采用方式是什么”问题时,参与调查的毕业生有65%选择“参加各项招聘会”;40%选择熟人介绍;可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业招聘会和熟人介绍这两种方式是毕业生主要选择的就业渠道,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甚至于经熟人介绍的单位这种方式有拉低就业质量之嫌,经调查采用“熟人介绍”入职的毕业生其辞职率远高于经招聘会应聘的毕业生。另外一个显著问题就是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体现在毕业生在就业准备过程中无法正确地剖析个人性格特点、优缺点、职业兴趣、等实际客观条件[4],更谈不上结合自身优势或者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推销”;导致就业过程中“随大流”,盲从其他人。

3.“就业期望”与“实际待遇”之间的差距

就业期望过高是无论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通病,其具体表现为:希望自己毕业后找到得工作是薪水高、福利高、发展前景好,能坐办公室决不下车间等。高职学生以“蓝领”的身份入职。其主要在中、小型及国企一线生产岗位就业,在初期入职时,福利待遇较低、培训提升机会较少、劳动强度大,根据企业对入职一线生产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工作状态反馈,发现部分毕业生始终存在眼高手低、过分苛求待遇高低、对自身的定位不准、对自己工作前景缺乏长远考虑,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造成“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现象,使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实际待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而也解释了高职院校毕业初期就业数据良好,但毕业后毕业生离职跳槽多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问题分析

1.就业信息平台页面和功能单一

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平台的雏形主要来自于就业服务网站,大部分的信息都是用人单位通过电子邮件,通讯软件(QQ、微信)等方式将用人信息发给学校的就业部门,随后就业部门再将信息在就业信息网站或者平台上,学生再通过浏览学校网页得知就业信息;此阶段的平台中信息是单向的,缺少了基于网络平台上的学生与企业的双向互动及选择;平台的作用仅仅是取代了传统的“告知栏”,通过网络从新告知在网页上,缺乏交互性,功能单一。

2.平台信息资源分散,缺乏集成

近些年各大高校的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从而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了保证本校毕业生优先就业,因此各高校的就业信息平台往往都设置在校内局域网中,信息就成了独家资源只有本校学校才能浏览;这也限制了高校就业平台信息于外部或其他高校就业信息的互通与交换。

3.数据缺乏规范,无统一标准

现有就业信息平台系统并无统一标准,建设初期各高校都以自己的需求为主要参考标准;在汇总及上报就业数据时各高校的“分数据”和“总数据”之间存在偏差;造成了就业管理工作上的诸多不便;很多高校为顺利完成就业工作,至少要设置2-3名就业工作专干,分别负责数据的收集、整合及平台运行;无规范化的工作造成数据对接异常、多次递交不同格式的重复数据等问题,耗费人力物力严重影响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

三、对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的部分建议

1.扩展就业信息平台的功能性,使其从单一模式转为交互模式

即时通讯软件是现阶段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应考虑在就业信息平台上利用这种先进的通信技术、软件以扩展平台功能;为用人单位、毕业生双方提供所需的相关数据、音频、视频等较为完整的信息交互技术支持,通过技术、软件让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进行基于网络的双向选择。在“网络双选”的过程中,企业与学生用户还可以通过通讯软件互通数据,随时随地查询对方信息,并有互动过程;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高校就业工作效率,同时也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新技术。

2.分散就业数据整合,共享就业平台数据

调整作息时间的通知篇3

关键词:调度员;行车指挥;可靠性;

1 引言

随着铁路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的发展,列车调度员(以下简称“列调”)的作业模式已经从“一人一图、一笔一尺”演变为“一人一机”,人机结合的方式在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可以说,机器设备的运转状态是列调正常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列调的工作质量则关系到铁路运输的安全和效益。因此,列调行车指挥(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值得分析。

2 选立分析事项

鉴于列调工作的复杂性,为便于阐述清晰,相关内容均以列调(特指负责区段行车指挥的列调)处理红外线激热信息为例。

其基本作业过程是:根据热轴信息确定车次,然后传达给相应车站值班员,并通知热轴列车司机立即停车检查;同时逐站通知后续列车停车,甚至转告相邻列调;由于司机在区间鉴定热轴的时间不确定,还可利用空挡调整停车区间前方各站的运行方案。从作业性质上划分,这是一次突发性的列车调整。

3 基本可靠性

基本可靠性R是指在外部环境理想状态下,系统功能不因人体差错而降低的成功概率。

其计算公式为:R=a1×a2×a3 (1)

式中:a1—输入系数,感知信号及其意义,时有失误;a2—判断系数,进行判断时失误;a3—输出系数,输出信息时运动器官执行失误,如:按错开关。a1、a2、a3的取值范围见表1。

在本次列车调整中,列调对热轴列车、后续列车所接收的信息、判断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前后是因果关系可视为串联,则列调基本可靠性计算公式应为:R列=R热×R后 (2)

式中:R热—布置热轴列车时的基本可靠性;R后—安排后续列车时的基本可靠性。

3.1 R热取值及依据

a1取0.999,热轴信息包括:通过时间、探测站名称、运行方向、客货类别、编组辆数、故障车位、车号、左右侧、轴位、热轴等级、停车要求及处置办法。

a2取0.999,列调根据热轴信息判定热轴车次。

a3取0.9995,通知相关车站:热轴车次、故障车位、车号、左右侧、轴位、热轴等级、停车要求及处置办法。

代入公式(1)中,R热为0.9975。

3.2 R后取值及依据

a1取0.9999,考虑后续列车的列车等级、客货类别、运行区段、最近车站及其侧线状态。

a2取0.999,判定客车可停于车站正线,货车最好停于车站侧线,尽量减少区间停车,以及线路开通后列车放行次序。

a3取0.9999,通知相关车站立即采取措施。

代入公式(1)中,R后为0.9988。若需调整n趟列车,则需通知n个车站,连续作业可视为串联,即R后=0.9988n。

将上述分析结果代入公式(2)中,则列调的基本可靠性R列=0.9975×0.9988n。

4 作业可靠性

作业可靠性RH是指考虑外环境因素给人的作业带来的影响。

其计算公式为:RH=1-b1×b2×b3×b4×b5×(1-R列) (3)

式中:b1—作业时间系数;b2—操作频率系数;b3—作业危险度系数;b4—培训教育系数;b5—工作环境系数;(1- R列) —作业的基本失效概率或基本不可靠性。b1、b2、b3、b4、b5的取值范围详见表2。

b1取3.0,激热信息要求立即停车,而且后续列车也必须果断处置。

b2取1.0,2011年1-11月北京局管内共预报货车激热20件,与26个列调台相比,平均不足1件/台;

b3取基数1.0加上调整列车数(n)与管辖范围内(单向)正在运行列车总数(N)的比值,即:1.0+n/N,调整的列车数越多,作业危险性就越大。

b4取1.0,调度员都受过严格的业务培训,并通过部、局考核持证上岗。

b5取1.0,部、局一直对工作环境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并有明文规定,年年验收、均已达标。

根据以上取值,公式(3)可为:

RH=1-3×(1.0+n/N)×(1-0.9975×0.9988n) (4)

5 设备可靠性

设备可靠性SM计算公式为:SM=BF/((BF+TR)×Y) (5)

式中:BF—工作时间;TR—故障时间;Y—设备台数。

根据北京局调度所京沪二台相关统计,2011年1-11月份日常使用的3台电脑和2部电话发生故障的时间共计0.37小时,代入公式(4),则SM为0.9999。

6 人机系统可靠性

每名列调及其使用的设备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人机系统。也就是说,只有在列调与设备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时,这个单一的人机系统才能高效运转,因此列调与设备可视为串联,其计算公式为:RS=RH×SM (6)

将公式(4)、(5)代入,则:RS=[1-3×(1.0+n/N)×(1-0.9975×0.9988n)] ×0.9999 (7)

7 关键因素分析

7.1 计算公式分析

通过公式(7)可以看出,影响列调行车指挥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需要调整列车数量的多少,调整列车的数量越多、通知车站的次数越多,可靠性就会越低;二是管辖范围内正在运行列车的数量,在调整列车数量相同时,管辖范围越小,正在运行的列车数量就会相对较少,其比值就会越大,对可靠性的影响就会越大。

上述两个因素无论取值的大与小都会降低可靠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从一个人的承受能力、工作效率等方面综合考虑,列调管辖范围既不能无限大也不可过于小,这就间接地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列调工作量配置的合理性,即:在确保运能最大化的前提下,每一名列调管辖多少个车站最合理、最安全。

7.2 管辖范围分析

假设繁忙干线平均每个区间内都有一趟列车在运行,当列调管辖范围分别是9、17、25个车站时,其调整列车数量与可靠性对应情况详见表3、表4、表5。

从表3、表4、表5中可以看出:当列调管辖范围较小时,即使调整管辖范围内的全部列车,其行车指挥的可靠性也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之上。当列调管辖范围较大时,虽然可靠性递减速率变缓,但与管辖范围较小的进行同级对比,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准。

若取可靠性在0.9000以上为衡量标准,在理想状态下,列调处理一次较为普通的行车故障时,调整列车的数量最多在15列之内为宜。也就是说,为确保列调行车指挥的安全可靠,每名列调的管辖范围应控制在15个车站以内,管辖范围过多,出现失误的几率就会越大。

8 结论

在现有的调度指挥模式下,繁忙干线与否、客车对数多少、车站间距大小、放行货车密度等都是配置工作量的重要指标,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还要特别考虑到在紧急情况下人的应对能力,才能使工作效能达到最大化,确保安全生产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调整作息时间的通知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任务导向型教学模式;整合

一、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给学校教学改革中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数学教学更是受益者。然而,信息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手段,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改革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已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与数学任务导向型教学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整合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可以优化我们的数学教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本身就构成了对学生莫大的吸引,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驱动力。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课堂上的资源限制,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大大提高课堂参与的有效性。

由于网络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并茂的多种感官刺激,以及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标;而且网络资源内容丰富,又不受时空限制,所以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需求和目标决定数学学习进度,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和内容进行学习。这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齐步走”的弊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学生通过自测反馈信息能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以确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与目标。在这样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整,并学会独立使用网络资源、对数学题目进行取舍、加工、组织和调整。因此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元认知能力,并逐步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学生参与的过程就是他们通过真实的探讨而进行数学研究的过程。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能真正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任务导向型教学模式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任务导向型教学的整合重要包括以下五个模块:理论知识模块、任务模块、过程模块、展示模块和总结模块。

(一)引入知识。对理论知识的一个引入与讲解,构筑一个产生任务的真实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应通过各种手段引入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用信息技术来达到时学生投入的目的,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数学学习的先前条件。

(二)生成任务。任务的产生来源于学生真实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并且是真实的、可行的和有吸引力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学生更好地获得信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完成这些任务,并不仅仅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这是整个网络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应该是导航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让学生在广博的资源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尽可能利用网络互动的功能,进行网上交流、协作及共享。而每个学生都要通过活动实践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尝试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并且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成果展示。在这个模块中,学习者以最终解题展示上述的研究成果。这种成果是个载体,学习者以正式的解答或简单写研究成果的方式,向老师或同学阐述,并在阐述解答过程中通过一些数学语言来与听众互动,在表达中修正自己的解题表达。在这个环节中,多媒体和网络依然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发挥其优势。

(五)教学总结。这个模块主要是鼓励学生对整个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让学习者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还有些什么地方值得改进。整个过程也为主动研究和思维的循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学生生成他们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任务导向型教学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实现真正的整合,而不是停留于添加水平。在传统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仅仅停留在“添加”水平,知识把信息技术简单的混合于数学课堂教学,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是教案、板书和教材电子化,并没有达到“整合”的目的。整合不是混合。混合只意味着将两种或多种事物简单相加,混合的各个事物本身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而整合则强调事物之间彼此融合,各构成部分发生质的变化并最终形成新的统一体。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是以数学课程为基点的。因此,那些在课堂上简单地将数学课本或课本上的习题或函数图像搬到屏幕上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所追求的是一种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地适应。

(二)数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促进了学生自主性与个性化学习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消弱了教师的作用,而是提高了对数学教师的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能够合理正确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调整作息时间的通知篇5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与学的工具,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还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海淀区信息技术与北京市地方课程的整合实验,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北京市地方课程互为载体的整合模式。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地方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和北京市地方课程的学习成果以计算机作品的形式呈现,在探究地方课程任务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地方课程目标的新型教与学方式。

在整合研究过程中,每所实验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开展具有特色的整合研究。例如,北大附小结合北大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系列活动;五一小学利用参观禁毒基地,邀请家长进入学校开展社会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深入了解预防教育的内容,并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现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实现两个学科教学目标的落实;北航附小在创建博客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东北旺中心小学引导学生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创建和使用博客等方式向身边的人宣传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内容;理工附小通过引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了解身边的环境;育鸿学校通过制作电子报刊,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了一些防范措施和逃生方法……在实验中,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在解决专题课程授课质量问题的同时,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结合学校优势资源开展课程整合研究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何立新 李岩

结合北大数字图书馆资源,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系列活动

在结合地方课程开展预防教育的过程中,北大附小根据学校的信息特色,倡议学生以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作为搜索资料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深入研究预防知识,并扩大教育面向的对象范围,向全校学生开展宣传,开展“禁毒宣传小课堂”活动。

系列活动一:利用少先队广播进行意识渗透

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就无法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无法引起学生内心深刻的思索。活动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和研究环境。教师利用每周一下午班队会时间和中午广播时间,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广播宣传,向学生普及预防的常识,宣传“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系列活动二:利用信息技术课进行案例研究

只有对预防形成自发的认知,才能真正在行为上得以体现。因此,除了在课堂上介绍预防知识之外,组织学生形成研究小组,利用课下时间主动研究、分析法律案例,自发学习、深入探究,为最后的“禁毒宣传小讲堂”做准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北大数字图书馆收集、筛选资料,利用网络向法律专业人士请教课堂的重点,并用各种数字化手段,如画电脑画、制作PPT演示文稿、制作宣传小报、拍摄视频等,向其他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系列活动三: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

教师组织所有学生参与研究,然后从小组合作研究的成果中筛选出优秀案例,对案例进行合理规划与整合,成为“禁毒宣传小讲堂”的基础材料。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分配角色,将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头准备。在“禁毒宣传小讲堂”中,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展示优秀作品,也可以根据作品内容拍摄成小电影。教师指导学生演讲和表演,在全校进行直播或者录播。

系列活动四:制作“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主题展板,进行全校展示和宣传

在开展“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的同时,教师和学生及时整理、搜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每一节小讲堂结束之后,由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禁毒宣传小讲堂”相关的主题展板。在学校的阳光大厅进行展示、宣传,加强“禁毒宣传小讲堂”活动的宣传力度,更强化了全校师生预防、远离禁毒的意识。

开展课程的实践研究,探究了解学情的新模式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停留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阶段,更加重视整合教学的实践探究,把理论与实际教学真正结合起来。北大附小独立承担了地方课程《四课》的教学设计和海淀区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合的方案。

1. 明确“前测”思路,精心设计课程,实现“生本”教学

为了更有效地把握学情,做到教有所依、有的放矢,我们在每一课独立设计了教学前测。教学设计从学生入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前测主要采取的是课前座谈与课上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精心设计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的地方课程。以下是北大附小承担的地方课程《四课》的教学设计。

2. 总结前期研究,展示课题成果

随着对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在研究后期对整合课程的设计进行反复地修改,力求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特点,即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借整合东风 扬课改之帆

北京海淀区五一小学 张雪刚 庞盛

五一小学在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项目的带动下,通过北京市主题教育“预防教育”与海淀区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实验,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北京市地方课程及其他学科整合,形成具有五一小学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

参观禁毒教育基地,初步获取信息素材,将信息技术与德育有机结合

2012年3月,五一小学五年级师生来到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参观了禁毒教育展览。

学生们在聆听讲解员讲解的同时,参观了橱窗中的展品,还向讲解员学习了“参与禁毒,人人有责”的手语,并就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提问和讨论。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被形象、生动的雕塑作品、实物展品以及“鲜花与蛇”等互动游戏所吸引,这一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感性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体会到什么是以及带来的危害。这次参观活动不仅是一节生动的预防宣传教育课,同时达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学生们还纷纷把展品的文字说明、实物以及禁毒手语用照相机和DV机拍摄了下来,获取了初步的信息资料。

利用多方资源,开展社会大讲堂,确定研究主题与方向

五一小学学校规模较大,家长资源丰富。学校利用家长资源搭建了能够拓展学生视野的“社会大讲堂”。 在筹划“社会大讲堂”活动时,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将要进行的“演示文稿制作”学习,提前布置好任务,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记录感兴趣的内容,初步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演示文稿作品打好基础。学习任务布置之后,学校邀请了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以及海淀区禁毒大队从事法律工作的家长走进“社会大讲堂”,他们带来了鲜活的案例与学生们一起分享。生动的案例、精彩的讲解,将枯燥的预防知识转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这样的活动引发了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使学生确定了各自的研究主题与方向。

夯实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凸显课程整合优势

通过参观禁毒教育基地、专家讲座等课外活动,信息技术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播引领,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参与中,产生了与同学交流分享的强烈愿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培养他们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技术与预防教育整合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既帮助学生形成对的正确认识,又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交流和展示认知成果的技术平台的特点。

课改实验实施过程中,项目组专家以及海淀区信息技术教研室教师多次来校进行指导,为我们明确了目标,解答了阶段性的困惑,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帮助。最终使五一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绽放了新的活力,凸显课程整合的优势。

结合学校科技节,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落实德育目标

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我们充分利用交流、展示等学习环境要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应用和发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学校科技节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将学生制作的演示文稿作品制作成展板,并通过班级作品展评,选拔出禁毒志愿者,向其他年级同学进行禁毒知识宣讲,从而实现由“远离”、“拒绝”向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参与禁毒宣传”的逐步转变,树立社会责任感,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整合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具有可充分拓展的课程空间,这些优点无一不让我们感到欣喜,但我们深知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我们刚刚启程,期待更多同行和我们一起走在课程改革的路上。

网络:开拓课堂教学新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 方东

小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各种发展需求,引导学生从家庭、上学路上、社区中发现环境问题,尝试研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从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引发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处理各种媒体信息,实现人机交互功能,而且能够将多媒体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传递与共享,从而形成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们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

运用网络广播教学功能提出新需求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绿色环保宣传——创建博客》一课时,教师利用网络广播功能,回忆了前几课与别人交流的方式:小组合作、QQ聊天室、电子邮件等。接着提问:“还有环保的与别人交流方式吗?”学生回答:“飞信、博客、微博……”这时,教师提出今天的任务是:我们要更广泛地宣传环保知识,创建属于自己的博客。

在创建博客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当学生对博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便可以布置任务: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博客建立后,将《绿色家庭环保公约》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在发表过程中学会博客的使用。同时,在阅读其他同学的博客时既可以借鉴别人的公约内容,又可以学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提高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在博客展示中加深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在博客展示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广播将每位学生的博客通过“学生演示”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请他读一读自己的博客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的认识,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整合的教学,通过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促使教师由以前的“讲”转变为“导”,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的有机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势

促使学习效能最大化

北京海淀区东北旺中心小学 苏岩

研读教材,恰当选取整合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重视结合学科领域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在北京市地方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材中涉及了许多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同时又与学校的主题活动、校园景观寓意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决定将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发送邮件”与“创建、使用博客”等教学内容与之有机整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活动入手,在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合理应用,课堂凸显整合优势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教学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引导其对“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开展讨论和探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途径,可以将讨论和探究开展得更加深入和有效。我们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绿色家庭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抛出“什么是绿色家庭?”“你们的家庭是否属于绿色家庭?”“怎样做才能成为绿色家庭?”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和搜集到的资料,利用即时通讯工具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发讨论,进而形成共鸣,使接下来深入的交流变得顺理成章。

学生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进行探讨,并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创建和使用博客等方式向身边甚至更多的人宣传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使用已有的知识来搜集、整理、加工、传递信息,不再只是为用而用。

巧妙延伸,促使学习效能最大化

通过学习,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有了初步的理解,同时也认识到利用网络交流工具能够扩大宣传范围,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为了将教学内容得以延伸,我们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的太阳能集电设施、垃圾分类回收活动进行深入的了解,将整个过程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这一安排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相关内容在博客上不断更新,资料性内容逐渐被身边的实际问题取代,关注度节节攀升。在学期末,精心组织学生开展了“东北旺中心小学绿色长廊——优秀博客展评”活动,通过加关注、写评论、网络投票等方式,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学校全体学生的参与率达到60%以上,三到六年级参与率达到了75.2%。经过整合的教学内容在活动中得以有效延伸,学生利用网络工具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其进行其他的学习和活动奠定基础,这些都使得学习效能最大化成为可能。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王杰

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理工附小的“手拉手地球村”成立于1998年,14年来,学校坚持每月回收一次,将可回收的资源再利用,通过向学生讲解地球变暖的知识,认识地球形态及现状,以保护环境、节约回收、帮助伙伴为主题,以环保教育和组织环保实践为目的,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主题班队会。学生将多年来的成果汇总,建立了关于地球村的网站。学生通过网站,更多地了解了环保知识,在环保方面人人争做“环保达人”,从小树立了环保意识。

利用信息技术课撰写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众所周知,北京的生态问题非常严峻,我们面临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垃圾处理、合理绿化等一系列问题。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教师布置调查任务,力求多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方向。在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做事的计划性,不盲目地去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学会分析问题,练习设计方案;指导收集资料,明确调查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收集素材,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管理。其中一组针对北京理工大学校园内的环境进行生态调查,撰写了调查报告《关于北京理工大学生态环境的调查与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自己所居住的环境,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调查问卷、处理调查数据、制作调查报告的能力。

重交流,培养学生的相互学习与合作的意识

信息技术与地方课程整合,并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展示《调查报告》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教学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的调查结果,认真倾听他人的汇报,对一些有争议的数据结果,大家会认真讨论,评价的内容也越来越准确。一方面,从调查报告的过程与结果去分析是否合理,另一方面,学会了从技术与制作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极为重要,它是学生再提高的前提。选择的题目不一样,评价的方式及内容就不一样,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有些课题需要教师提前查找相关资料,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它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促进了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乘课程整合东风 为生命安全护航

北京育鸿学校 李效庆

立足信息技术课堂,找准契合点

北京市地方专题课程涵盖预防、安全应急与自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每册教材独设一个专题。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模块化结构使得任务载体选择范围非常灵活。两种课程的特点为整合找到了契合点。针对学校特点,我们选择六年级信息技术同“安全应急与自护”专题开展整合研究。

教学中,通过学生用Word软件制作电子报刊,以安全专题课程为任务载体开展整合。首先,教师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找到大量意外伤害或自然灾害案例和数据统计。学生切身感受灾难降临时生命的脆弱,而儿童则是主要受害者。然后,教师展示印尼海啸中一名10岁的英国女孩通过自己课上所学知识提前发现海啸前兆,挽救了几百条生命的案例。使学生懂得了灾难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预防或逃生。

在此之后,学生开始制作电子报刊,搜索、保存和整理资料,进行素材准备,综合应用Word软件的技能,完成报刊制作。其间,学生之间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在教师的点拨与帮助下,共同完成了电子报刊作品。在同学们的提议下,将优秀作品利用校内显示屏、橱窗等进行展示,在全校宣传安全知识。

实现学科优势互补,拓展新视野

通过信息技术与安全专题课程的整合实践,避免了专题课程课时安排随意、无法保障的现象,为其找到了实施的园地。同时,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载体拓展了新视野。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对找到的数据和案例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电子报刊的过程中,对搜集的信息不断进行筛选、加工和梳理,并用所学技能予以整体呈现,其规划设计、技术应用、审美能力在报刊的制作过程中得以展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信息技术与安全专题课程的整合提高了课堂实效,使学生受益终生。学生通过制作电子报刊,得以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了一些防范措施和逃生方法。整合使两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信息技术在整合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其工具性作用。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一直是这几年素质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但是到底应该如何整合,怎么具体实施却难倒大批教育工作者。通过参与海淀区信息技术与北京市地方课程整合的课题,海淀区拥有了一批走在整合科研前沿的一线教师,对“整合”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实践体验,为进一步探究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找到了方向和实施的路径。

调整作息时间的通知篇6

关键词:教学反馈;教员;教学质量

教学反馈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时间、效果等有关情况的反映。通常由教员向教育对象直接调查中了解,或从教育对象向教员提出的意见、建议中感知,也可从分析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的应用情况中间接获取。通过教学反馈,可以了解和掌握教学情况,经过教员对反馈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对原有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相应调整或修正,重新组织教学活动,如此循环往复,以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教学反馈”是教与学双向交流沟通的动态过程,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应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

一、课前反馈

课前反馈,是指教学展开前,教员应及时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对所开课程的认识和已有基础,以确定教学重点和主要采取的方法。

一是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目前教员采用比较多的一种了解学员学习情况的反馈方式。覆盖面广,反馈信息快。因其不要求学员署名,学员可以实事求是地填写真实情况,所以获取的信息比较真实、可靠。

二是走访座谈。走访座谈是对问卷调查的补充。教员既可走访学员、学员队千部,使自己掌握的相关教学信息更具体、准确,也可走访同行及教务、督导等业务职能部门,加深对学员的整体了解,还可采取座谈会等形式,面对面地了解学员需求及知识掌握情况。

三是摸底测验。对于部分理科课程,教员很有必要在课前对学员进行一次摸底小测验,借此了解学员对课程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四是教学准备会。召开教学准备会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课目实施计划,提出教学有关要求,介绍学员基本情况,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研究制定加强教、学、管、保的工作措施。

二、课中反馈

课中反馈,是指在课程教学进行过半时,教员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对象对前期教学中存在问题和困惑,适时调整后期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率。

一是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员一方面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一定深广度和代表性的问题,运用比喻、反问、情境设置等方式,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发问形式,提问不同层次的学员,借以发现学员存在不足,进而决定讲课进度和指导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多创造机会,鼓励学员课堂提问,以便从学员提问的内容及难易程度来获取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及时矫正补救。

二是观察表情。授课过程中,学员会做出不同的反映。如理解顺利,其态度是积极的,表情是乐观自信的,如果理解不彻底,存在疑问,其表情是沉默、迷茫的,处于疑思的状态,如果完全不理解,或个别学员对新知识缺乏兴趣,就会表现出烦燥的情绪。因此,教员要善于捕捉学员表情反馈,驾驭好课堂氛围。同时,还要积累经验,善于辨别学员表情反馈的假象。如有些学员为了获得教员好感,在教员注意他的时候做出全神贯注的样子,转而又可能开小差去了。

三是动作反馈。教员不仅要观察学员的肢体动作表现,还要学会解读其藏在外显动作背后的信息。如坐姿不端、左顾右盼、伏桌等,说明学员对知识不感兴趣,思想上开小差,或教员授课方式不当,使之产生抵触情绪。再如许多学员上课时打哈欠,可能是学员累了或教员的授课吸引不了学员。据此,教员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要通过语言和动作适时提醒学员,从思想上给予积极引导。

四是课堂练习。课中,教员可设计相应的测试题,让学员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在学员答题过程中,教员应加强巡视和检查,了解学员答题情况。答题完毕,教员既可在黑板上集中讲解试题及关键知识点,也可以让不同层次学员到黑板上演示答题过程,以此巩固消化所学内容。

三、课后反馈

课后反馈,是指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员及时收集和整理教育对象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教学计划,指导下一班次的教学。

一是网络反馈。当前全军院校利用校园局域网络,纷纷在校园网上开辟了诸如教学论坛、网络课堂或网络精品课程等教学平台。因此,广大教员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这一及时、准确,且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通过在线答疑、校园Emai1及网络共享磁盘等方式,广泛收集教学反馈信息,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自主或联合研发“网络教学信息反馈系统”软件来更好地实施教学信息反馈工作。

二是跟课、听课与查课。各军队院校都建立了学员队领导跟课,各级领导、专家、教研室同行听课,业务部门查课等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他们所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更具权威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员应主动了解和掌握,及时贯穿到课程教学之中。

三是课后交谈。课后,教员应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到学员中间,与学员交谈,既可获取课程教学信息,也可拉近缩短师生间距离,增进相互了解,密切相互关系,从而激发学员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四是学员信息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我国地方高校逐步开展了学生评价教员课堂教学的工作。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聘任学生采集教学信息,参与教学管理,大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成为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军队院校教员也可以充分借鉴地方高校这一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

四、任职反馈

任职反馈,是指教学对象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经过任职岗位的实践锻炼,对在校期间所学课程有了新的认知,并及时反馈给教员,对于提高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通过调研。教员通常在教学空挡期,针对教学具体问题去毕业学员较集中的部队进行调研。调研前,应充分准备,将打算了解的问题,详细列出计划,明确调研对象,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学员的调查研究工作。

二是代职和当兵锻炼。代职和当兵锻炼在任职院校中已经称为一种新常态,院校定期组织教员赴部队代职或当兵锻炼,教员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深入基层一线,切实了解毕业学员对院校教学的新需求,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

三是学习培训,论文答辩。毕业学员进入任职岗位后,根据工作需要,还要返回院校参加在职培训,教员可利用这一时机,组织部分人员座谈,征求对以往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四是教员指导部队。部队组织大项活动时,常常邀请部分院校专家教授进行指导,教员可在参与活动期间,灵活采取个别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征求毕业学员对院校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五是网上教授答疑。利用军队院校校园网教授答疑平台,通过答疑解惑与毕业学员交流,了解毕业学员在校学习期间教学短板和弱项,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国军校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李纯钊 北京 蓝天出版社 2013.07.

[2] 任职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纵横谈 北京 人民武警出版社 2010.07.

[3] 教师的教学技能 严先元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09.

调整作息时间的通知篇7

第二、行政管理理念的重塑——行政管理思想、宗旨、意识的整合与超越。网络本身就是新的管理思想论文和管理模式的载体。在人——机——技术系统中,行政主体的管理理念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管理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从而产生什么样的管理后果。网络技术所提供的信息知识和技术手段。从不同层面撞击和涤荡着行政管理不同层级的管理主体长期养成的管理理念。网络对行政管理能力局限的突破,管理主体应改变对自身和管理系统的认识;网络对管理时效和管理投入的影响,管理主体应改变对管理的时空观;网络对先进管理思想、模式和经验的传播,管理主体应改变管理学习的观念和行为。网络技术促使人们管理思想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性走向多样和全面性,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直线性走向立体性,从孤立性走向协调性,从经验性走向理性,促使管理主体形成开放、超前、创新、科学的管理理念,确立知识化管理和管理人性化、柔性化观念,竞争与协同合作的观念,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相结合的观念,区域利益与整体利益统一的观念。要求主体必须注重网络理念的培植,创造有利于行政运行以及管理对象和国家公务员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氛围。在此基础上行政主体形成网络技术管理时代所必须的网络价值观:网络法制行政观、网络行政道德观、网络政府职能观、网络行政环境观、网络行政效率观、网络行政行为观、网络行政技术观、网络行政组织观、网络行政信息观、网络行政调控观以及网络劳动观、网络生活观等等,以适应行政实践的变化和指导行政实践的变化

第三,知识管理是行政管理领域的新拓宽——软化管理翩然而至。20世纪后半叶以来,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特别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使全球各国从经济增长方式到行政管理及不同层面的管理发生着根本的转换。传统的行政管理比较重视对人、财、物等有形管理,而忽视无形的知识管理。政府的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对象的行政管理,是政府对各种知识的连续管理过程,以满足政府未来和现在的需要,以确认和利用政府已有和新获取的知识资产,从而为政府管理拓展新的机遇。传统行政管理比较重视对有形的人、财、物等行政要素硬管理,而忽视无形知识性软的管理。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这反过来又可以增进知识的积累这就存在着如下可能:知识可以通过溢散,从而在几乎不用额外投资的情况下重复利用,以减轻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给国家所带来的压力。表明,知识成为行政运行中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要素,伴随着知识性的技术、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等相关科技的成长、繁衍,知识性工作成为行政效益、效率的基本来源,知识进入所追寻的行政目标的每一个环节。政府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运用政府系统知识和智慧的整合来提出政府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之下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知识管理着力于组织调整和管理方法的探索,通过消除交流障碍来营造知识共享的环境,同时,建立广泛的外部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转变成真正有竞争力的工具它要求,构建政府获取、开发、应用知识的管理系统和知识战略;组织协调好政府内外部人才和资源,实施政府的知识战略;有效利用知识,改善政府管理运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知识的角度来检测行政管理的状况,不断提高政府的知识管理的行政能力。第四,网络技术促使行政组织管理平等性一一等级森严权威的“金字塔”结构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使其由阶层(等级)型变为水平(自由)型,与信息传递方式紧密相连的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就从尖顶的“金字塔”型变为扁平的“矩阵型”,原有中层行政层次组织的传输的纵向职能受到很大挑战,分工细化的行政管理组织将不适应发展的需要,而职能相近的行政组织的整合成为必然。同时也表明,网络推倒了传统管理砌就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上级与下级之间等级森严的“金字塔”,拆除了横隔在他们中间的妨碍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藩篱,还他们平等地位。通过网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可以瞬间直接沟通管理幅度原则为信息幅度原则所取代,因此,行政组织将发生三个巨大变化:一是扁平化。行政组织内部为提高沟通效率,信息沟通方式,就要进行改革,减少组织层次。利用网络,行政主体可以在不减少甚至强化控制的情况下,将组织建制设置得更合理、有序,可以让网络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通过网络交互服务功能,可简化行政办公活动,包括网络交互收取回执、获取在线资料、行政会见等。使行政组织的管理层和机构明显减少,使上下直接沟通,最高决策者通过网络能够迅速对各种决策后果进行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决策采取纠正行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服务,目标变了,机构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如仍沿袭和维持层层上报、层层下达的机制,则许多机会将不复存在,将给有效竞争带来很大影响。二是分权化。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论是地方或部门都有了许多自主决策权。但在网络技术影响下,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渠道,使行政组织内部、各环节的信息传递可以直接进行,行政主体与行政对象之间将通过网络联结为一个整体。同时,在网络上,公务人员以知识工作者的身份出现,具有较大自,能够实施自主管理。网络促使行政组织扁平化,使每个人都成为网络上的一个结点,使直接平等沟通成为可能。当发现问题时,自己可以当机立断的处理解决,也可以直接向有关高层管理者请示和咨询。自主性管理体现了公务员的尊严,有利于公务员自我管理意识的增强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整个行政运行中的权力集中度还将进一步减弱,分权性还将进一步加强。行政控制主要是通过基层或部门承担必要的责任和制度化、规范化、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实现。三是虚拟化。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将通过计算机网络,纳入到联盟体系中,形成网络组织。虚拟行政机构,它是借助网络实现内部沟通并开放窗口为服务对象服务的。行政组织的核心是提供服务,以往必须在某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某人对某人的情况下服务才能实现,虚拟化取消了这种的繁琐,抽空时间、地点、对象,直接回归核心—服务。也就是行政运行可以实行虚拟运作,将现实的资源迅速整合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的临时性行政网络组织,实行相关行政资料的共享,优势互补,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行政对象变化的需求。虚拟行政运作产生虚拟行政管理,网络虚拟行政管理要求行政主体利用信息、知识去管理和协调各种协作关系,确保以最优的方式进行合作。行政组织内部也可实施虚拟管理,即借助外部力量,将一部分行政职能在有效、规范控制的前提条件下交给外部专业组织去处理。目前发达国家出现了虚拟办公室、虚拟工作小组、虚拟投票箱、虚拟议会等。

上述情况下,政府组织在精减人员和机构的基础上,要以服务对象为导向,以高效优化为原则,利用网络,建立以行政运行主要环节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行组织内的柔性化管理,繁捷化的决策,对行政组织内部机构职责、权限重新调整和设定,设置科学合理的内部信息交流网络。建立人本管理机制,如人才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监督监控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等多种合理机制。

第五,精确性改变着行政管理载体工具——数字化管理的跃然出现。以往的交流,信息不是类比的就是实体的(尼葛洛庞帝谓之曰“原子的”)。而信息时代,信息以数字形式(即bit,位元)存在,一切信息都可以转化为数字0与1,这样就实现了A(atom)到bit的转变。统一性、可压缩、光速传递、传输品质优良是数字化的突出特征。因此,行政组织内部在沟通上将由类比式(备忘录、报告书、打电话、图形图表、照片、模型、会议记录等等)转变为数字式。政府方案的实施和运作都将记入到浩渺的数字海洋之中。

在行政管理手段上,它将过去的人工模拟系统,发展成为数字神经系统,将复杂的事物都变成数据信息在网络上进行有效的处理,加快了行政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使信息资源可得到(上接第47页)可靠的保存和有效的利用,及时为行政决策等各行政管理环节提供相应数据。如利用决策支持软件,可以采集和保存数十年的历史数据,并在巨大规模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决策参考方案。再如:电子数据交换(EDI)的发展把报关、审单、征税、核销、查验、放行等进出口贸易通过海关的各个环节整合在一起,从管理模式上加以革新。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数字化工作的开发研究工作,科技部“九五”期间重点投资了“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分布式数据库共享系统”的专题研究,一大批科技文献数据库及信息服务系统(如ChinaInfo)已经投入使用。在行政管理领域数字化、信息化的进程正在加快,逐步建成网络传递与沟通的平台与网络数据库。同时,数据仓库的开发研究,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技术的完善,为行政管理的精减和效能提供了技术力量的支持。今天行政管理通过进入网站浏览资料获取信息,明天通过web来搜索数据仓库。网络技术将行政管理导入数字化的趋势昭示着行政管理精确化程度的加强,也将对国家公务员的工作作风与素质提出更加规范和更高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网络技术行政管理趋势变化

调整作息时间的通知篇8

根据上级有关安排,结合学院实际,现将学院2015年中秋节、国庆节放假及作息时间调整事宜通知如下:

一、中秋节、国庆节放假安排

(一)中秋节放假时间

9 月27日 放假。

(二)国庆节放假时间

10 月1日 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 10月 10日 (星期六)上班,教师上课按单周五课表执行。

(三)假期有关要求

1.各有关单位要做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师生员工祥和平安度过节日假期。

2.各有关单位要做好在校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

3.学院公务用车按规定停驶并停放指定位置。

二、作息时间调整有关安排

从10月8日(星期四)起,上午上班时间8时至12时不变,下午上班时间调整为2时30分至5时30分。请各单位根据时间变化做好相应的调整与安排。

各系部、各单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201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明电〔2014〕28号),现将我院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15年中秋节9月26日(星期六)、9月27日(星期日)放假,共2天;补休并入国庆节假期。国庆节10月1日至10月7日放假调休,共7天;10月10日(星期六)上班。

二、有关课程调整请教务部负责安排。

三、节日期间,各系部要加强值班,认真做好安全保卫等各项工作。

四、节假日期间一般不组织校外集体活动,如确需组织,应事先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同意,明确负责人,并做好妥善安排,务必确保安全。

校属各单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现将2015年中秋及国庆节放假安排通知如下:

1. 放假时间:9月26日(星期六)、9月27日中秋节(星期天,法定节假日),共两天;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放假期间全校停课。

2. 9月28日—30日、10月8日—9日正常上班上课,10月10日(星期六)上班上课(按当天课表上课)。因放假停课不能按期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务必按程序办理补课手续。国庆期间,2014级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按原计划如期进行,2015级新生按照有关安排开展军训活动。

3. 10月1日起,全校按冬季作息时间表安排作息(见附件)。

4. 各经济实体根据生产和工作情况自行安排。节假日期间,各单位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等工作,其中保卫处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如遇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各单位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师生员工度过一个愉快、祥和的节日。

5. 请校属各单位于9月25日前将本单位国庆节值班安排表送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综合科(电话:)。

特此通知

附件:湘潭大学冬季作息时间表

__大学校长办公室

各单位、部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明电〔2014〕28号)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将2015年中秋节、国庆节放假安排通知如下:

一、放假时间

(一)中秋节:9月27日放假。

(二)国庆节:10月1日-7日放假调休,共7天。10月10日(星期六)上班上课,补10月7日(星期三)的课。

二、相关要求

(一)放假期间,不能停止生产、工作的岗位,由其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工作。

(二)放假期间,保卫部门及各相关单位要切实加强校园安全保卫等工作,学生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外出的师生员工要注意安全,确保广大师生员工度过平安愉快的节日假期。

__校长办公室

各部门:

根据国务院中秋节、国庆节放假通知精神,结合实际,现将我院2015年中秋节、国庆节期间的放假及教学安排如下:

学院中秋节、国庆节放假安排与国务院放假通知一致。

1.中秋节:9月26日(星期六)、9月27日中秋节(星期天,法定节假日),共两天。

2.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10月8日(星期四)至10日(星期六)上班、上课。

教学活动安排调整遵照教务部通知执行,10月10日上10月5日(星期一)的课程。

节假日期间,请各部门认真做好值班和安全保卫工作。遇有情况,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师生度过平安愉快假期。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禁组织外出

上一篇: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范文 下一篇:好久没回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