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复兴范文

时间:2023-12-02 15:29:36

爱情复兴

爱情复兴篇1

1、爱情,原来是含笑饮毒酒。——香港女作家张小娴

2、爱情,是我们都相信的谎言。——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壹周立波秀》

3、习俗是爱情的天敌。——英国小说家布尔沃·利顿

4、男人和男人的关系更加长久,像一种没有肉体的爱情关系,也许就是因为没有肉体才更长久。——原名吴红巾,摇滚师,当代艺术家左小祖咒

5、无酒之处无爱情。——尤里披蒂

6、爱情只能用爱情来偿还。——爱·芬顿

7、朝随而出,暮隐而入。——唐代诗人元稹《莺莺传》

8、芳横无终日,贞松耐岁寒。——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望江亭中秋切》

9、先自掘坟墓,再埋葬爱情。——原名张辛,华裔女作家六六

10、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隰桑》

11、爱情不过是一种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

12、爱情须用爱情来报答。——尼日利亚作家约翰·克拉克

13、不太热烈的爱情才会维持久远。——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

14、爱情是不讲法律的。——圣哲罗姆

15、有情不管别离久,情在相逢终有。——北宋词人晏几道《秋蕊香》

16、真正的爱情,绝对是天使的化身;一段孽缘,只是魔鬼的玩笑。——台湾女作家,原名陈懋平三毛

17、为爱情而赌气,就丧心病狂了。——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

18、爱情的野心使人倍受痛苦。——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

19、爱情的萌芽是智慧的结束。——布霍特

20、真正的爱情故事从来不会结束。——RichardBach

21、爱情从爱情中来。——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

22、爱情往往从小事开始感觉。——

23、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焦仲卿妻》《焦仲卿妻》

24、爱情没有特定的法则。——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25、爱情是我最大的骄傲。——香港女艺人刘嘉玲

26、爱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印度诗人,作家,哲学家,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

27、爱情不是索取,而是给予。——荷兰语言学家范戴克

28、勇气如爱情,需要希望来滋养。——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拿破仑

29、培育爱情必须用和声细语。——古罗马诗人奥维德

30、爱令智昏。——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培根

31、热得快的爱情,冷得也快。——威瑟

32、失去的爱情,总是令人怀念的。——台湾女作家,原名陈懋平三毛

33、爱情和智慧,二者不可兼得。——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培根

34、爱情怎么他妈的就贬值了。——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

35、在我的眼里,你是我的一切。——美国作家马克·吐温《镀金时代》

36、爱情总是无言地迫害着友情。——台湾绘本作家,本名廖福彬几米

37、没有爱情的人生叫受罪。——英国剧作家威·康格里夫

38、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北宋词人晏几道《阮郎归》

39、拌着眼泪的爱情是最动人的。——英国历史小说家和诗人司各特

40、爱情和战争都是不择手段的。——弗·斯梅德利

41、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

42、他和你玩暧昧,就是不够喜欢你。——中国知名主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教师何炅

43、爱情像条狗,追不到也赶不走。——原名陈矗台湾女作家琼瑶《夜玫瑰》

44、一方素帕寄心知。——《山歌》《山歌》

45、有钱,爱情就能长久。——卡克斯顿

46、舞蹈音乐是爱情之子。——美国政治家约·戴维斯

47、爱情是无邪的,神圣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48、爱情比软件还要难开发!——美国微软公司的董事长比尔·盖茨

49、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五代词人牛希济《生查子》

50、真实爱情的途径并不平坦。——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

51、爱情是两颗灵魂的结合。——约翰逊

52、恋人的争吵是爱情的更新。——古罗马喜剧作家忒壬斯《安德罗斯女子》

53、爱情献出了一切,却依然富有。——英国作家菲·贝利

54、爱情是一种宗教。——台湾作家罗兰

55、怕爹是孝顺,怕老婆是爱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于丹

56、爱情是生命的盐。——约·谢菲尔德

57、爱情耻笑了锁匠。——科曼

58、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氓》

59、爱情的欢乐中掺杂着泪水。——英国“骑士派”诗人罗·赫里克

60、发号施令在爱情中是行不通的。——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思想家蒙田

爱情复兴篇2

【导语】

作为五四精神核心内容的爱国主义,始终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历史动因。正如强调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是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不遗余力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自己的贡献。“五一”是劳动者奋斗者的节日,“五四”是青年人的节日,两者比邻,为奋斗中的青年人坚定爱国情怀营造了良好氛围。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是每一个劳动者的共同奋斗出来的。在革命年代,先烈们怀着一颗颗爱国心誓死保卫祖国,面对这鲜血淋漓的革命历史,就更应体会到新时代中国和平的不易、发展的艰辛。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有了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有利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和团结多数人的新内涵,成为了指引奋斗方向的明灯。只有深爱祖国,才能甘愿为祖国奉献,奋斗中的青年人要坚定爱国情怀,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把爱国报国的热血斗志投入祖国高质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来,融入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中去,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爱国从来都是具体的,是需要用奋斗去书写的。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等各方面,都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青年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秀爱国主义情怀,主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与时俱进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清醒判断,让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强国拥有足够的后备力量。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斗什么时候都不算晚,但若能在青年时便开始奋斗,定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成绩。青年干部作为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更要让“五一”的奋斗情“五四”的爱国心激励爱国爱党的精神力量,满怀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成真的勇气去奋斗,以生死不移的爱国情怀、矢志不渝的报国志向,为民族复兴大业砥砺奋进。

爱情复兴篇3

大学生关于爱国的演讲稿

国,何为国?国就是一定的领土疆域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以及人们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爱国,何为爱国?顾名思义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忠诚于引领我们不断前进的党,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热爱广大的人民群众和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爱国不能只是说,还要用实际行动展现出来。

回顾历史,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人不计其数。在祖国母亲生死存亡的为难关头,是他们用一股股豪情,一腔腔热血,发出了一声声震荡环宇的呐喊,谱写了一首首大海回波的状歌。为挽救我沉沦的中华民族,他们求索奋斗,折戟沉沙,浴血沙场,马戈尸还……林则徐虎门消烟的熊熊大火,王小二血撒山头的悲歌,刘胡兰宁死不屈的回音,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气吞山河的壮举……无不让我中华儿女呐喊奋起。

捐区付国难,视死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母亲的强列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割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文化而尽心尽力。

今天,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现在,已经是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在当世及其重要。这关系到祖国的进步与发展,繁荣与昌盛,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就是跨世纪的一代举旗人。五星红旗是祖国的象征,不管风云怎样变换我们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失志不移。国旗,我们永远的信念。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是建设祖国的强大力量,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正确的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的把爱国之志变成爱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斗,明天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旗下的演讲稿:弘扬爱国主义 立志为国进取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已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的灿烂的文化。

同学们,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来爱国呢?

"热爱祖国"不一定要气壮山河,但我们可以高昂地唱出国歌;"为人民服务"不一定要惊天动地,我们可以力所能及,从小事做起;可以专注于科学,热爱劳动,让无知与懒惰远去,以真诚之心,满怀着爱心去对待每一个人,让身边洋溢着其乐融融的真情;在学习环境中,不知疲倦地去奋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时此刻,在这猎猎的国旗下,我们每一个大学生,从唱响国歌做起;热爱祖国;从乐于做人做起,服务集体;从快乐学习做起,热爱知识;从辛勤劳动做起,培养习惯;从抚贫救困做起,关爱社会;从言而有信做起,锤炼真诚;从严守校规做起,遵纪守法;从节约开支做起,艰苦奋斗。这样,才会使自已的心纯净而热忱,善良又智慧,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有力风帆。

少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贡献自已的力量!

同学们,爱国是至高无尚的品德,是民族的灵魂。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我们肩上的重任,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让我们努力学习,做一个无愧于人民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立志为国进取的大学生,为学校增辉!

有关爱国的演讲稿

面对高山,你一定会感慨她的气势磅礴;放眼大海,你一定会惊叹她的汹涌澎湃;仰望青松,你一定会赞美她的高大苍翠;俯看小草,你一定会称颂她的坚韧不拨……因为,在她们身上,孕育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不屈的精神!在她们身上,隐含了中华民族数百年顽强的意志!我们应深感欣喜的是,在二十世纪,这精神凝成了伟大的五·四精神,鼓舞着中华儿女从文明走向文明;这意志化做了坚定的意志,领导着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血雨腥风,到这一个世纪之交的国泰民安,民族精神一直支撑着中华民族的铁骨脊梁。白色恐怖没有吓倒我们,洋枪洋炮没有击败我们,霸权势力没有压垮我们。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三峡精神、王伟精神……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光辉典范!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xx同志指出:在新世纪里,中华民族将在完成祖国统一和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实现伟大的复兴!这是新世纪向中华民族的召唤!这是中华民族面向新世纪的宣言!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我们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复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情复兴篇4

“后进生”并不是绝对不变的,优等生也有缺点,后进生也有优点,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对此给予明确肯定和鼓励,使后进生建立起学习和生活的信心。我们只有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分析研究每一个“问题生”的成因,科学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差措施,关注每一位学生,才能使我们的“问题生”转化工作越做越好。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教师无私的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热爱后进生,才能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由于后进生身上的缺点多,常常遭到冷淡、歧视,很少得到同情和温暖,普遍地背着思想包袱,产生自卑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转化后进生时应该特别热爱他们,多方面地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大多数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虽然差,但自尊心很强,最初的时候,都希望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但一贯遭到冷落,白眼太多,就会自暴自弃。然后就意志薄弱,稍受挫折,便心灰意冷,失去学习兴趣。这时,他们便通过别的途径,如课堂上搞小动作、与别人打架、顶撞老师,以其来满足自己争强好胜的虚荣心。我们教师应善于摸清差生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要厚爱差生,热情耐心地帮助差生树立信心,做差生的良师益友。

后进生对批评习以为常,而对表扬却很少得到。他们有自卑感,批评对他们不起任何作用,所以我们要用表扬来转化后进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观察、多表扬,把握教育的契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感兴趣的事情,而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又往往能做得很好,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国家的一些专家和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成绩最大和成绩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旺盛的学习兴趣、较强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要使后进生做到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要求班内每一名同学都和后进生做朋友,开展小组互助合作活动。要求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他们共同进步。为学困生的转化创设一个温暖的集体氛围,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家庭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要密切联系家长,对每个后进生建立档案,记录好及家庭情况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特长等 。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为学困生的转化创造多方位的条件,注重对孩子的情感智力的投资,拓展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努力创设宽松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消除种种心理障碍。把后进生在学校的点滴进步反映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及时表扬、鼓励孩子。也让家长将孩子在家中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反映给我,让我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动向,结合他的特长和优点进行沟通教育,使后进生感到被重视。满足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自信心和学习内部动力。

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对后进生进行辅导,对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应多复习旧知识,并且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在教学中,如果出现一些集体性的错误,教师就要作再次讲解,以便纠正学生的错误。全班同一个教学进度,但要给学生布置不同类别的作业,对后进生,学什么内容留什么作业,并作必要的补习,要求较低,对中等及中等以上的学生,不仅要按照教学进度留作业,还要作进一步的提高。教师批改作业,尽量做到面批,要让他们知道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适当的还可以让他们参照优秀作业。这样更便于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正确理解。

后进生在进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现象。对后进生的辅导要持之以恒。因为后进生的思想转变,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发展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要正确对待后进生转变过程的反复。要深入调查了解反复的原因,坚持不懈地、耐心细致地做好反复教育的工作。

爱情复兴篇5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复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给我们提出的历史使命。惟有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用扎扎实实的行动去实践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爱情复兴篇6

关键词 民族精神 中国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DING Xiaoli

(Colle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National spirit is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a nation, it's a powerful spiritual motive of the promotion of the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it's the gene sequencing for our nation. The new generation has the duty to contribute their strength to help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stablishes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urriculum aimed at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and fostering their patriotism as well as their national spirit.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s unique advantages i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rough this curriculum, we can acquaint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our national history, enhance their national emotion, build their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and enhance their national sense of prid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reat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 should make unremitting efforts.

Key words national spirit; Chinese dream;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和“遗传密码”,它深深扎根于本民族的历史土壤之中,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表明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作为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行文中简称“纲要课”)主要讲授近代以来抵御外来入侵、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以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培养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1 “纲要”课教学需阐明中华民族精神的演变过程

纵观“纲要”教材的体例设计,正是通过上、中、下三编,即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演变历程,所以在“纲要”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中阐明中华民族嬗变有其必要性。通过“纲要”课教学,使广大青年学生从历史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特别是理解近代以来在爱国主义传统中实现民族精神的塑造,体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塑造。

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①中华民族在遭受世所罕见的屈辱和苦难的同时,其民族意识也被惊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应运而生。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扛起爱国主义大旗,不断进行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挽救民族危机的艰难斗争。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从到辛亥革命,广大爱国人士一系列的救国主张,如“苟利国家以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不绝于耳;“采西学”、“谋富强”的努力洋洋洒洒;终君主、倡立宪、行共和以为振兴中华的壮举彪炳史册;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来压迫的过程中不断积蓄力量,蹒跚向前。

1919年爆发的,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它推动着广大民众特别是爱国青年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催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生,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自此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巨大的精神动力并且焕然一新;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开始向着曙光不断迈进。在这一反抗的屡次围剿中、在长征的漫漫征途中、在抗日的腥风血雨中、在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我们铸造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接续奋斗,进行、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的三大运动;开展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催生出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爱国主义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的壮丽乐章,奏响中华民族复兴的新诗篇,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会精神等,它们为中华民族注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了增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生命,构成实现民族复兴的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

在“纲要”课的学习过程中,应自觉做到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正如邓小平所说:“要懂得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2 “纲要”课教学需注重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核心。通过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其具有爱国情感、爱国精神,是民族自强的力量之源。“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②

“纲要”课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环节应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不但使其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还需不断增强自身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为了切实有效地发挥“纲要”课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中的独特优势,就需要教师在有效处理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关系,宏观驾驭教材,有效设计教案,充分利用彰显民族精神的典型材料。如讲述辛亥革命时,可以选用林觉民的事例,他在《与妻书》中饱含深情地写道:“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此外,还可以介绍方声洞的《禀父书》,他在其中毅然写道:“夫男儿在世,若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通过这两个典型材料可以清楚地看出,革命烈士们将炽热的爱情、浓烈的亲情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再如讲述西柏坡精神,可利用关于“进京赶考”的一段话。他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今天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③这一材料会加深学生对“两个务必”思想的认识,在解读历史中,增强爱国情怀。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还需发挥大学生在“纲要”课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单一讲授模式,充分发挥各类教学方法的效用,并结合近现代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组织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演讲会、辩论赛、专题讨论等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纪念体验活动方面,可选取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在专题讨论方面,可充分挖掘“纲要”课中相关民族精神教育的典型题材,如抗日战争等;同时也要善于抓住当今社会和“纲要”课有关的重大活动,如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等,这有利于大学生在讨论中感受民族历史教育,体会民族精神,并认清所承担的民族复兴伟业。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如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等。如讲述“上篇综述”时候,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片段展示出中华民族优秀遗产,如“精美的陶瓷鼎器”、“傲人的四大发明”、“雄伟的万里长城”、“恢弘的兵马俑”以及“奇妙的石窟雕塑”等等,使学生懂得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中曾创造出无比璀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亦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不可泯灭的贡献,从而使他们树立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在讲“鸦片战争”的内容时,可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西方列强的裸的掠夺行径,将学生的对侵略者的悲愤之情转化为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可见,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有效选取相关多媒体资料,以增强历史真实感,激发学生激情,培养学生民族情感。

3 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 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雄厚基础支撑,是维系民族团结的文化纽带、催人奋进的思想力量,为中华儿女构筑了永久的精神家园,为各族同提供了牢固的价值认同,为每个国人注入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奔向中国梦的伟大征程,离不开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民族精神的激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既呼唤着中国力量和中国自信,也呼唤着中国精神和中国软实力。

青年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富朝气、富创造性、富开拓精神的一群,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和中流砥柱,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当代青年重任在肩。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④

总之,“纲要”课程资源丰富,要以“纲要”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有深刻认识和理解,并实实在在地确立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正确的人生道路,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祖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起来;自觉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志存高远、胸怀全局、脚踏实地,谱写无愧于民族的璀璨篇章,为中国梦的实现,积聚正能量,并在托起“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和实现“中国梦”伟大征途中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

项目来源:本文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与“中国梦”的实现》,项目编号:J130904

注释

①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113.

② 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121.

③ 传(1893-1949)(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917.

爱情复兴篇7

一、 设计新颖教法

采用新颖有趣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这类教法有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对抗比赛法等,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教学效果。如对抗比赛法,它是把比赛的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运用竞争的心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手段。一般在单元结束或临近期末考试复习时使用,它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而且通过这种方法复习的效果比加大题目训练量好得多。具体的操作为:每学完一单元,教师事先拟订好题目写在投影片上,布置学生准备,然后组织学生按组与组或男生与女生进行对抗赛,教师打出投影片之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并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学生参与激烈的竞赛和角逐,他们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反复做题、讲题所无法达到的,它不仅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且学生的应变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二、 精心设计导语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个人的内心所产生的情感,触动了别人的心灵,有了相同或相似的感受。这就是感情共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活跃学生情绪,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应该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选准导入语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文章的背景资料,社会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古典名著、优美诗文、格言警句、经典歌曲等前人的思想和智慧结晶,增加教学的趣味,增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自我尝试的冲动。让课堂教学像磁铁,把学生吸引住。如学习《“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一文时,我将中国封建时代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旧思想与“天下为公”的博爱胸怀作对比,用自己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感染学生,引出课文。激发了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热爱之后,学习文章的热情和效益就自然而然的高了许多。再如:在上《等待散场》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爱情是一首永恒的旋律,自古以来有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涤荡着人们的心灵: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双飞、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相向和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壮美殉情无不是一段凄美的乐章。今天,我们将要欣赏到的是一个平凡、温馨而又感人的现代爱情故事《等待散场》。教师的导入主要利用学生熟知的材料,让他们能自然的进行新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引导他们进入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

三、 利用现代多媒体

除了阅读书本等有形文字增强语感之外,通过音乐、影视等现代传媒也能让学生更感兴趣并收获不浅。比如我在讲授李清照的词《一剪梅》和李后主的词《虞美人》之前,就找来以这两首词谱成的歌曲《月满西楼》和《虞美人》,让学生听音乐,学会唱这两首歌。在他们能唱之时,也就能很好地把这两首词背了下来,既轻松又倍感新鲜。再这么熟悉整首词的内容,也就慢慢想去了解和体会词人的经历以及情感。比起老师一个人在讲讲独感要来得生动和深刻得多,因为学生自身在非常强烈的情感下去收集相关资料,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点也不假。之后,学生喜欢上了音乐,也开始懂得从音乐里去体验生活。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求知欲更强了,而且也懂得了获得知识的渠道居然可以如此多。他们的思维模式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所以,利用好影音等现代传媒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课标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有很多的,笔者在此只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了一些体会。在新课标的热潮下,如何更进一步地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

爱情复兴篇8

论文摘要: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进行考察。以文化为参照,以人为基点,以道德主题嬗变的整理讨论为指归透析文艺复兴“人”的道德 图式。文艺复兴是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 的时代,其成为莎士比亚文学创作 的主要特征。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消弭邪 恶。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道德主题体现为神性超拔人性 、人文终极的图式。

一、 引  言

瑞士著名史学家、文化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称文艺复兴为“人”的发现时代。之所以被定义为“人”的发现,是因为相对于中世纪人是神的奴仆而言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 的大幅度提升。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服从上帝、信仰彼岸世界的安宁幸福,而且在于人本身是世间的上帝,勇于追求此岸世界的美好和谐 。 

人文主义(也叫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针对教会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罪恶的邪说,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因而有权追求知识,探索未知,了解自然和研究科学;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倡导仁慈、博爱 ,歌颂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总之,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 产生巨人的时代,莎士比亚便是该时期应运而生的巨人。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是莎士比亚文学创作 的主要特征。享受现世节制的 自然之爱,同时 以上帝 之爱的合理性消弭利欲滋生的邪恶,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集大成者,代表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最高峰。“从来没有比他的剧本更加全面地表现了人的 状态了。”莎士比亚的创作已经产生超出描述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意义和作用,其戏剧可以看成整个人类的缩影。他所具有的包 容性、前 瞻性使其成为文艺复兴的总结性人物,至今为止无人可以比拟。 基督式的上帝之爱守护古希腊式的自然之爱是莎士比亚不变的创作主题,虽然传承了世俗人本传统的文化内质,但是超世俗的理性指引着世俗的情感,这在他早期的诗歌和戏剧创作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二、基督爱的力量

莎士比亚早期的诗歌和喜剧多以爱情为描写对象。他热情地讴歌爱情,肯定人自然欲望之合理性以“爱情是天经地义的”来反对禁欲主义,这与前期人文主义相似。不同的是,他笔下 的爱情并非一 味的放纵、疯狂 、粗野,而是奔放又节制 ,激情又不失理智。莎士比亚指出,情欲是贪婪的——你容易变得嫉妒和专制。他主张用人的理性来约束原始欲望不让泛滥的本能毁灭自己。文艺复兴时期人固然冲破了禁欲主义的压制 ,但是却又陷入 自我情欲 冲动的牢笼 ,这是 他较早期人文主义先进成熟的地方这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也有表现 ,是他从始至终 的思想。 

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描写了男女青年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以及自私、欺骗等旧思想、旧观念 的束缚,运用个人的智慧、聪明和勇气,大胆地追求自由、纯洁的爱情 。这 当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的敢 作敢为的文艺复兴新女性艺术形象。她们年轻美丽、温柔多情 、乐观 ,敢于而且善于为实现美好理想而斗争到底。如《无 事生非》中的贝特丽思漂亮、聪慧、泼辣,好为人抱不平 ;《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有勇有谋;《辛 白林》中的伊摩琴美丽善 良、爱憎分 明,为了爱情不惜抛弃荣华富贵;《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为情人的死去而殉身等。 

莎士 比亚生活的时代,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 日益深人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 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人们开始摆脱 禁欲 主义,追求 自由和恋爱的权利。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执著、勇敢机智地与各种邪恶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反映出莎士 比亚对封建制度的残酷 黑暗及 对人性禁锢的批判 ,表现了人文主义歌颂 自由爱情 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和新兴 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这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还有另外一个倾向,即鼓吹“人类之爱”,认 为爱情拥有融化仇恨 的力量。这是因为处于人问“伊甸园”世界中的人们 由于接受人性理智的指引而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并且做到以宽厚和仁爱去消解怨愤。因此,美总能战胜邪恶是早期莎士比亚依据基督式仁慈的自信而产生的乐观。

“爱”是莎士 比亚戏剧的出发点 ,是莎士 比亚人文主义的中心内容 。莎士比亚的喜剧直接歌颂爱,他的悲剧也以爱为出发点,几乎莎剧中一切难题都可以用爱去解释。在这一时期,莎士比亚虽对其爱的理想充满乐观情绪,但他并不回避现实社会中在爱和善的对立面还存在着一股邪恶势力 ,这股势力时时在破坏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 ,莎士比亚的喜剧在歌颂爱的同时又揭露邪恶者。《无事生非》中的唐 ·约翰和波拉契奥 ,专事造谣生事,阴谋破坏;《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贪欲和嫉妒使他丧失人性,竞欲以屠刀置人于死地,并且毫无宽容怜悯之心,成为一个“恶魔”。莎士比亚认为,对于邪恶不仁的现象,应用爱的力量去消弭。他的喜剧证 明,正义可以战胜邪恶,人类之爱一定能普遍实施 ,邪恶者在爱的感召下,有可能弃恶从善,重新做人。《皆大欢喜》中的弗莱德里克、奥列佛篡夺权位 ,残害手足。但弗莱德里克在军队攻打隐居在森林里的公爵途中,经过一位修道士的开导,终于悔过 ,决定放弃非分之位 ,痛改前非。而在奥列佛生命危急之时,他 的弟弟奥兰多不念旧仇,舍身相救,致使奥列佛幡然悔悟,哥俩和好。即使对于顽 固作恶的,莎士比亚也不放弃爱的感化。在莎士比亚看来 ,基督正是爱 和善的化身。因此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扼杀人性的封建社会里发现了人性。 

三、英明的理想君主——亨利五世 

在莎士 比亚早期历史剧 的典 范《亨利 四世》及《亨利五世》中,社会历史背景被设定为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亨利四世首先凭借老练阴险的政治手腕实现了他勃勃的政治野心,登上了王位的宝座;然后利用他过人 的政治才能平息了大贵族叛乱,使国家安定统一。亨利四世为了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而狡诈、冷酷、奸猾甚至于残暴,这在权 力纷争时代为了国家利益是无可非议的,但却不是莎士比亚所肯定并寄予希望的理性君主。亨利五世的人物形象为人们提供了答案。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及《亨利五世》中精心塑造了亨利五世这个回头浪子式理想君主的形象。剧中的亨利五世要比历史上的亨利五世高大完美得多。他出身皇室贵族,明事理,有胆略,有超人的军事才能,有不凡的政治胸怀,能文能武,是个了不起的帝王将才,作者几乎把能够给予一个理想君主的品德 ,统统集中在他身上。但是,这样一位英明君主,在没登上王位之前,竟 是一个 “自贬身价,结交匪类”“放浪形骸”的浪子,只是在一个“光荣的 日子”到来时 ,他才一反往 常突变成非凡人物。在 即位后他立刻与过去一刀两断,忠心国事,取得对法战争的胜利 ,成为英 国历史上有名 的明君。为什么莎士 比亚要安排这样一个奇异 的转变过程来表现理想中的君主形象?人物史专家和学者们是这样解答的:“作者寄托了一个开明君主、民族英雄的理想。亨利五世改邪归正的转变过程反映出作者改造封建君主的思想。”[2 在《莎士比亚全集》的“前言”里是这样写的 :“《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描写了亨利五世为太子时在下层社会厮混 ,与流氓为伍,即位后改邪归正,成为英明的理想君主。”  又说:“这两个剧本体现了作者的人文 主义思想,认为道德改善可 以产生开明国王 ,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还有一些类 似的说法,都认为作者塑造亨利五世这个人物 ,是为了说明一条道理:只要君主进行道德改善,弃恶从善,改邪归正,就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贤 明君主。但是,从作 品的人物纠葛、戏剧冲突、剧情发展的始末来看,亨利五世这个人物所显示出的思想深度已大大超越作者的主观意图 ,他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改善 的君主形象。莎士比亚之所以如此评判是因为他认为以恶制恶的方法是不合理的,只有依据基督式 的上帝博爱才可以消除邪恶,清除污浊,创设人类世界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虽然仁慈与爱这些善 的力量的取胜过程不像早期喜剧中那样轻而易举,但用神圣的爱去化解恶使得作恶者弃恶从善是他自始至终的信念 。 

四、活力主义者——福斯塔夫

约翰·福斯塔夫作为莎剧 中塑造得最出色的人物 ,不仅历来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喜剧形象,同时浸染着作者的心 ,是莎士比亚精神苦役的具体表现。福斯塔夫这一角色最早出现在《亨利四世》中,他暴露出的丑恶形象是一个拦路抢劫 的山林大盗,是不务正业的浪荡太子的亲密伙伴,这时的他,是一个 目无法纪、胆大妄 为的亡命之徒。他寡廉鲜耻,恣情纵欲,酗酒狎妓;他贪财贪吃,欺诈行贿;他出乖露丑,作恶多端。而在另一出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他充当了主角。这回,他已经是一个奇丑的白头翁,但老不正经的性格仍使他淫气未减,因而人们在此剧中,又见其以一副老色鬼的面貌登台亮相。于是“道德败坏者”“寄生虫”长时间成为扣在他头上的帽冠。然而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戏谑又饱含深情地赐给读者一个这样的福斯塔夫 :坚定忠实的个人 主义和享 乐主义者 ,代表文艺复兴时期强烈的个人实现方式和价值理念。“为 自己活着不是大逆不道”是他的信条。他重视现世,对满足世俗世界里的情欲具有无 以比拟的热情,并从不怀疑当下的幸福作为自由之路的神圣性。由此,他已经从观念到实践都在自觉地尊奉内在的生命。他的宣言是明确的,在人多的地方还更加响亮 :“一个人在自己本分 内忙活可不是罪过。”一种压倒一切的内在性此时正用鲜活的、具体 回归的生命之身来证 明生命这一庄严主题。他礼赞生命,热爱 自己的信仰这一点任何人干涉不了。 

然而,值得探究的是 ,这样一个吹、嫖、抢、骗,无恶不作的兵痞 ,本当令人憎厌 ,但相反 ,生活在他周围的人并没有把他投入道德 的监狱,甚至还有些喜爱他。他身上真正 的精髓是福斯塔夫式 的昂扬精神。他是个伟大的活力主义者,具有高度的活力 主义,把自己的权威建立在充满自信的个性上。为了充分地自我表达,他宁愿把世人的毁誉当成是享受并认为那是对他的赞扬。福斯塔夫 的求变意识 已经觉醒,他的机灵秉性使他不再受惑。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文主义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提倡重人生,反对崇神性,信科学、讲实际。福斯塔夫作为过渡时期的社会一员,文艺复兴的新风必然也吹拂着他。因此 ,在他 的鲜明个性中,也或多或少地散发着时代的新气息。如他老而不衰,精力充沛,而且有着不知忧愁的乐天性格,这些都和早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乐观进取精神有所类似;他无拘元束、敢做敢为的行径,有着个性解放和冒险主义的因素;他放纵肉欲的人生观和中世纪的禁欲 主义两相对立 ;他毫无信仰的精神状态又和神权主义大相径庭。 

五、道德高尚的上帝子民——哈姆雷特 

早期 的戏剧反映莎士 比亚理想的“人”,但当他亲眼目睹高贵的仁爱被污浊的邪恶大肆践踏的残酷事实后 ,他曾经创造的美德世界变得虚幻而遥远,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也随之黯淡。这促使其悲剧创作的繁荣。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f-i》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的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 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 。他的悲剧描写了一幕幕仁慈与宽厚遭到蹂躏的惨剧,那是一个失落了上帝的时代。于是他笔下出现了与当初美好世界相反的局面: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 ”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 回天。奥赛 罗正直淳朴 ,相信人而又疾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 、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 ,丧失理智 ,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 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磨难 。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 ,性格 中有善和美的一面 ,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 ,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 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理想的君主只能以魂灵的方式 出现并倾诉悲怨 ,而具有宽仁人性 的哈姆 雷特也在恶人 当道 的宫廷 中挣扎烦恼 ;现实的君主要么像麦克白般被自己的贪欲吞噬天良,沦为政治奴隶 ,要么像李尔王一样丧失理智,居功 自傲 ,流落民间。“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是恶欲大行其道的生动写照。莎士比亚的人文理想几近破灭。“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这样被赋予高贵理性的“了不起的杰作”,也沦为恶欲冲动的动物性占上风的人。即使是哈姆雷特这种作者心 中理想的、具有神性的上帝的子民,也只能发出世界变成“一堆污浊瘴气的集合 ”的悲叹。道德高尚的哈姆雷特悲痛欲绝,而在果 断杀死继父 ,了却父亲遗愿,尽了身为人子 的责任后,他内心又变得更 加沉重 ,因为 自己成为新 的暴力不公的制造者。惩 罚罪行 的暴力违 背他 内心 的反省和谐。由此可见 ,理性 的呼唤在那个时代精神 的熏蒸下显得微弱苍 白。“重重 的疑虑使我们全变成 了懦夫 ,决心 的炽热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  宗教信仰认为,人在神的面前等于无 。抱有这种信仰的人不为变化的事件所扰,因为变化是上帝 的产物。而 当仆人成为主人 时,他便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世界,但同时 ,这骄傲与信心遭到的挫折又引起一种可怕的虚弱感。

正是因为莎士比亚看到了人 自身的堕落与恶欲的放纵并且描绘了恶欲践踏仁厚的现实 ,他才对博爱这种基督式理性精神的重要意义更加依恋,对世界抱有一线希望。在晚期传奇剧中,和解、宽恕、道德感化成为基本主题 ,悲剧中人的神性在 道义上取得胜利到创作晚期真正变成现实,拯救已经趋恶的人,使其弃恶从善。哈姆雷特认为原本的人是行为上的天神 ,因为是上帝 的造物而分有上帝的神性,有高贵的理性 ,这也是莎士比亚关于“人”的一种理想对人存在意义 的追寻,使得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有共通之处 ,都体现出对人的超验存在意义——超越现世存在的永恒意义的追求。但是,在对超验性的理解上,它们之 间有着本质 的不 同。基督教是神学本体论 ,即先验地设定超验上帝 的存在 ,将人 的自由意志置于上帝的 自由意志之下 ,所 以它 的超验性其实是对人 的自由意志的遏止。而莎士比亚戏剧所体现 的是宇宙本体论,它的超验性来 自于主体的理性作用 ,来 自于苦难的净化和对现世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体现为人性升华后所达成的精神超越,以及人在对 自我有限性的触摸中所生发的对宇宙的神秘感和敬畏感。人既是自然欲望的人,又具有趋善本性用理智抑制贪欲 ,用上帝 之爱去感化并战胜邪恶是他的人文图谱,因此他笔下 的人物与基督教的理性型人有着血缘关系,其成就非前期人文主义所能比拟。这也决定了他从世俗关照神圣,主张以神性规约人性。实现人 的超拔,使人成为人间 的上帝是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反思,他自身也成为无人企及的文化巨人。 

参考文献 : 

[1]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63. 

[2]姜椿芳,梅益 .中国大百科全书 .夕国文学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 ,1993. 

[3]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九)[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五)[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57. 

[5]张薇.亨利五世形象新探[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38—40. 

[6]郭华敏.圣经背景中的亨利五世形象[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3):63—65. 

[7]续枫林.莎士比亚笔下的亨利五世[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2):70—76. 

[8]沈  红.福斯塔夫的艺术魅力 [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1999(3):29—31. 

[9]方放.病态社会中一个畸形的混世魔——莎剧中福斯塔夫的形象剖 析 [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3)18—23. 

[10]恩斯特 ·卡希尔.人论 [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上一篇:燕麦的营养价值范文 下一篇:前言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