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6:33:01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指出,爱情由亲密、激情、承诺这三要素组成,爱情的三要素就像一个三脚架,三者缺一不可。真正的爱情是具有其积极意义的,爱情是一种平衡结构,其核心是自信,爱情能推动自我完善,爱情是人性的学校,在爱情中最大的收获莫过于通过爱情来认清自我,完善自我,学会成熟地去爱。[1] 而针对大学生来讲,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往往呈现浪漫性、易变性、多元性、突击性的恋爱特点。[2]也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常伴有轻视恋爱结果、注重恋爱过程;缺乏理性、盲目跟从;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摆脱孤独寂寞、填补心灵空白的心理误区。[3]究竟这些心理误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查阅相关的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章从哲学层面探析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从心理学层面探析的文章分析很浅显。处于“第二次断乳期”的大学生们,产生这种心理误区不仅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并且还和其自身内在心理因素存在密切联系。

因此本文着重从人格特点、依恋方式、认知偏差、人际交往能力的角度探析大学生产生恋爱问题的原因。目的是为了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能力、恋爱观和心理成熟程度、对异性或恋人的关系有一个比较客观、正确、全面的估价。进而能够通过恋爱问题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学会合理地分析解决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人格特点与大学生恋爱

心理学界将人格定义为,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景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模式(内隐的以及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4]。人格特征是大学生恋爱心理活动的重要心理基础,人格特征包括气质类型和性格倾向,而不同的性格和气质类型又影响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发展及恋爱表达方式与程度。在大学生的恋爱交往当中,人格更是其中重要的心理基础。它就像一个潜藏在内心的“自我”,无意识地影响爱情的价值观、恋爱态度、恋爱方式等方面。

首先,人格特点对大学生恋爱的影响表现在人际吸引方面。健全人格的大学生较容易得到异性的喜爱,在人际交往的理论中,个性品质是决定人际吸引的重要条件[5]。或许有些同学有这种疑惑:“为什么他(她)有那么多人真心地喜欢,但我就没有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她)的人格特点起了关键作用。因此,在渴望一份真诚恋情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另外,除了人格完善,具有吸引力之外,性格相似与互补也是恋爱得以长久的一个因素[5]。但由于我们的情感来之匆匆,因此,相互了解后因为性格不合而最终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也体现出了大学生恋爱草率的特点。

其次,人格对恋爱更为深刻影响的表现是,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对待恋爱的方式、恋爱表达的方式、处理与恋人关系的方式、恋爱情感的表露程度大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如性格内向者在恋爱中多表现为情感体验深、被动、冷静、悲观和谨慎;而外向者往往主动而狂热、开朗而冲动[6]。有研究表明,在人格特质方面,易冲动、任性、喜欢浪漫幻想、稳定性差、敢为性强、独立性差、紧张性强的个体更容易陷入“网恋”[7]。

再者,恋爱双方已有的人格状况往往直接影响着恋爱的质量,不良的人格特征甚至会导致恋爱畸形发展或失败。如有些大学生由于过去形成的诸如孤僻、退缩、冷漠、自卑、冲动、暴躁、骄傲、虚伪、自私以及不负责任等不良人格特征,对恋爱有消极的影响,在失恋的处理上表现得更为明显[8]。其中,自卑的人格特点容易导致产生孤独和压抑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情感采取敏感的态度。这种人格的个体还容易在处理恋爱关系时孤芳自赏,又或者发展为爱情虚荣心理,进而掩饰自己的自卑情绪[6]。又如,叛逆型人格的大学生,在处理恋爱关系时,通常以“叛逆行为”“对立态度”来作为表达与众不同的恋爱个性方式,以借此获取他人的关注,如过分开放、滥交朋友、过分追求性体验、只追求“曾经拥有”的恋爱等。

依恋方式与大学生恋爱

依恋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最初专指婴儿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后来逐渐扩展到了成人领域。依恋一般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依恋具有安全性(即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感到安全愉悦)、分离焦虑性(面临分离时则会产生分离焦虑)、对象的有选择性、身体的亲近性、深层性、持续性等特点。在儿童依恋的扩展上,成人依恋指成人对其童年期依恋的回忆和再现,即当前对其依恋经历的评价[7]。因此,孩提时我们对母亲或其他主要照顾者的依恋模式是影响成人以后依恋风格的关键因素。

1987年,心理学家Hazan和Shaver发表了一篇论文《浪漫的爱情可以看成是一种依恋过程》,第一次将依恋理论运用在成人恋爱关系的探讨上,随后研究也逐渐发现,依恋理论是成人恋爱、婚姻关系最具有说服力的依据之一。依恋模型预测当一种关系能满足重要的、在任何他人那里都得不到满足的需要,那么人们就比较可能要保持这种关系[4]。依据依恋理论,审视当前大学生在恋爱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发现依恋风格对大学生的恋爱模式、特点有很大的影响。

当前,广泛认为成年人的依恋有四种类别,即安全型、过分投入型、淡漠型、恐惧型。其中,后三种类型都属于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成人恋爱关系最为持久。这四种不同的依恋风格通过与恋人的沟通方式、解决冲突的方式、情绪调节的方式、认知归因的方式来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和效果[9-12]。

安全型。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研究发现,此类型的个体对待恋爱的方式是比较成功的,其会更多看到与恋人在一起的好处,不回避遇到的矛盾和冲突,以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正由于对恋人的充分信任,发生婚前的情况也比较多。成人依恋是其对以往依恋经历的评价,因此,若处理不当,也很容易由于婚前的不良后果这段痛苦经历而导致安全型个体改变自身的依恋方式,逐渐对感情及他人抱以怀疑的态度。

过分投入型。这种类型的人具有焦虑和情绪化的特征,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是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以接受的。过分投入型个体常扮演依赖者的角色,且因为对自己的消极看法,因而容易向自己的恋人施加压力,控制冲突解决的过程,表现出更多不友好的情绪,但冲突后又感觉到内疚和伤害,从而导致恋人的疏远,恋人的疏远行为又会强化他们的不安全感和担心。他们为了寻求安全感,在交往中又会更加控制。

淡漠型。此类型的人崇尚独立、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否认渴望亲密关系,该类型的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作为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的手段。他们较少与恋人亲密接触,认为恋爱关系不必刻意维持也能很稳定,回避情感的卷入、自我表露和相互依赖,压抑与依恋有关的想法和情感。

恐惧型。这种类型的人常表现出焦虑和信任、害怕和拒绝。他们投入爱情的程度不高,也较少主动与恋人发生亲密的接触,也不愿倾听和处理恋人的烦恼;在冲突解决过程中容易退缩,对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表现出不自信,常对恋爱进行灾难性的归因,从而容易导致消极的情感反应和冲突不断升级。

认知偏差与大学生恋爱

认知偏差即认知失真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在恋爱过程当中也更为常见。容易导致恋爱出现问题的认知偏差主要有:以偏概全、角色认知偏差、过分理想化、自我中心等。

心理学中有“爱情地图”的说法[13],指我们会容易爱上或追求那些与预先设置在我们大脑中信息最符合的人。或许正因为如此,晕轮效应,即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常出现在我们的恋爱交往中。由于晕轮效应的影响,我们很可能只因为对方某一个特征被深深吸引,而忽略了另外你不喜欢但对方却具备的特点;还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失恋观,如失恋后认为“天下的男(女)人都不可信”“再也不会有人爱我了”“世界没有真情在”等,这是以个别事物、个别经历推测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此的认知偏差。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处在社会中是具有不同角色和身份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认识其不同的社会角色及正确表现这个角色所应有的行为和心理品质。如作为子女的角色时,爱护家庭、孝敬父母;作为学生的身份时,认真学习、尊敬师长;作为国家公民时,爱护环境卫生等。在恋爱关系中,我们对恋爱双方所应该扮演的角色认知不足或错误时,也很容易导致恋爱问题。如缺乏责任感、缺乏平等性、缺乏互相关心、认为男生一定需要负主要经济及恋爱责任、恋人不是朋友关系等,即是对男朋友或女朋友这个角色产生认知偏差而出现的错位爱情价值观。

富于理想化是我们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13],在爱情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倾向于把它想象得过分美好,表现为将恋爱“理想化”、恋人“理想化”等。但是万物总是过犹不及,过分追求完美就很容易因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过远而导致心理不平衡。如有些同学认为恋爱一定是浪漫的、纯洁的,不容许有任何杂质,若恋爱及恋人的现实与理想中的不相符,他们就很容易对这段感情缺乏信心,以致不满对方的任何表现,甚至会错误地将恋爱失败归因为他(她)不是自己的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而导致的,而忽视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大学生常见的恋爱认知偏差还有过分的自我中心[14]。自我中心过强对一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利己主义方面,恋人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信任、爱慕和给予,应该是真诚地、平等地相处的关系。因此,若在恋爱中有较强“自我中心”的人,总要求对方围着自己转、言听计从,且很少考虑对方的需要、兴趣、处境和心理承受度,甚至还以对方的俯首贴耳为骄傲的资本,长期以往,恋爱关系难以和谐发展。

人际交往能力与大学生恋爱

恋爱关系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很多恋爱关系的确立都是从正常异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俗话说:“相爱容易相处难。”这里的相处即是人际交往。因此,个人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恋爱关系的发展,如果一个人善于交往,与同伴的友谊关系也比较深厚,他(她)就很容易与恋人处好关系[15]。

概括而言,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包括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人际吸引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等方面[3]。而恋爱过程也可简单分为“认识、了解、相容”三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和基础,且这三个阶段对我们的交往能力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有助于增加我们的人际吸引能力从而获得他人的喜爱,从而增加相互认识的机会和可能性;其次,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助于我们相互准确的了解;再者,较强的人际冲突解决能力有助于我们快速、理智、正确地解决在相互了解之后出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达到和谐相容的恋爱关系。

但很多大学生在恋爱交往过程中很容易忽视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相互沟通及冲突解决的能力。如有些女生在恋爱中总喜欢让对方猜测自己的心思,而男生却不太注意细节,这样信息就不能有效地传达,因而很容易在双方之间产生沟通的障碍;或者信息没有被正确传达给对方,使对方不能准确理解或误解了传递的信息,因而不能作出令恋人满意的行动;又或者使用的沟通方式不恰当,如拒绝沟通、缺乏沟通、不平等沟通、沟通时间、地点、语言不适当等也是导致大学生恋爱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另外,很多大学生由于认知的偏差,并未意识到沟通对恋爱的重要性,因而忽略了与恋人的经常沟通,更不会创造恰当的机会增加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与人相处的过程难免会遇到冲突,若冲突能及时、恰当地解决,则可以进一步增强双方的关系,反之,问题日积月累之后,则很容易变成使感情瓦解的蚁穴。而一个人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他的人格相关联的,不同的人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我们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再者,由于认知的偏差、依恋风格的影响,以致于我们对待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出现错误或偏颇的归因,进而阻碍了我们准确地解决冲突。

综上所述,新世纪的大学生恋爱和自身的心理特点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大学生只有通过挖掘自身内在的心理因素,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大学生的感情观,才能实现爱情的积极意义。进而在恋爱的过程中,能通过爱情来认清自我,完善自我,学会成熟地去爱。

参考文献:

[1]林艳艳,李晓旭.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42-43.

[2]肖晓鸿.当代大学生恋爱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

[3]欧阳江宁.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及其引导.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24.

[4]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506.

[5]章志光.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何希耕.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探析.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2):56-60.

[7]程燕.大学生“网恋”心理研究――“网恋”与传统恋爱大学生自我表露、情感体验及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7.

[8]王东莉.恋爱: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契机.当代青年研究,1993(2):35-38.

[9]杨吟秋.成人依恋风格和婚姻质量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8]江琴.早期依恋对个体未来人际关系的影响.当代青年研究,2003(3):42-44.

[10]骆珊.运用成人依恋理论改善情侣亲密关系的探索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古玉.恋人依恋型的交互作用初探.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12]张玲等著.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19-344.

[13]秦维红.对大学生恋爱现状的一点思考.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89-91.

[14]黄颖,陈.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心理世界,2004(10):26-30.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开展的丰富多彩心理学科普宣传活动

1、科普宣传工作

*年3月14日第二届女生节活动之“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办法”座谈会。此次活动特邀请了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主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心理学博士闻素霞老师主讲。到场观众170余人。

*年4月-6月为加强我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会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对全校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培训活动。活动分四期进行。

*年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宣传活动。学会积极组织会员、我校心理系教师和学生开展了活动,主题为“和谐心灵,和谐校园”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系列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好评。使我校全体师生树立起“保持心理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进理念,关注和谐心理,共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本次活动共有现场心理咨询、现场心理实验、现场心理测评现场、心理健康知识有奖问答、主题签名、校园表情秀展评、现场采访、现场广播、现场花式轮滑表演等环节。现场发出宣传彩页4000余份,心理知识小书签6000余份。此次活动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是实实在在为全校师生服务的大好事,增强了大家增强心理健康的意识,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各阶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心,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增添了亮丽的一页。

*年10月21日。面向全校同学开展了“塑造健心康理,营造和谐校园”——梦随心动大型心理系列活动。活动包括在田家炳广场举办的趣味心理竞技大赛,在学校主干道上的现场咨询和心理测量,和晚上在田家炳地下活动中心的颁奖晚会。活动当天有*职业大学的传媒技术学院的同学前来做评委,并参与活动。这项活动集专业与趣味于一体,展现出了协会与众不同的别样风采,让心理学走进校园,走进同学们的心中。

*年11月30日。心理协会会长林琳在文科综合楼401心理活动室组织开展了一场题为“我们这一班”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此次心理辅导课由*心理学会副秘书长、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教师贾永萍硕士具体指导。学校党委杨海萍副书记、部分学院的书记、辅导员及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观摩了心理辅导课。该辅导是针对教育科学学院心理07-6班做的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旨在建立班级成员之间信任感,增进班级凝聚力。活动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参与热情高涨。活动结束时,每一个成员用他们的手印,表达了对团体的信任和希望。

*年12月15日,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讲师李莉莉老师面向全校同学开了——我的大学之路<<爱情篇>>特色讲座。

通过以上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很好地宣传和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使许多学生学会了科学地认识自己,树立了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好评,也使我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更加深入人心,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和宣传效果。

2、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工作包括电话咨询、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及其接待在教育科学学院心里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田家炳610室进行,值班时间是每晚20:00---22:00。自开放至今接待求助者149人次,其中少数民族占36.2%。

3、“心灵影院”活动

利用每周周六下午6:30---9:00的时间,为全校同学播放与心理学有关的著名电影大片,以及一个心理学科普片,并在电影结束后为观看电影的同学们运用课件的形式做影片点评。这项活动开展的很成功,得到了广大师生好评。共播放心理影片30部,心理科普片30部。

4、广播宣传活动

每周二、四早晨9:00---9:20在我校校园之声广播上,都会有关于心理学的不同形式的文章,内容分别为汉语、维语。加强了民族学生对心理学的了解。

5、《师大心声》的出版及发行

*年10月出版我校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师大心声》。主要包括心理动态新闻、心理学人物介绍、心理案例分析、心理测评和咨询导航等。

6、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掌握新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为全面科学地了解我校*级入校新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在*年10月14日至21日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SCL-90量表对我校*级3140名本科生进行了心理普查,获得有效问卷2706份,施测率达97.5%。并于11月下旬全部完成了此次普查的各项工作。包括:完成全校及13个院系的普查报告,通知院系普查和筛选情况,听取反馈意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工作。通过此次普查为我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和建议,也为下一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提供服务。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及论坛活动

为了推进*心理学科发展,调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自治区科协的支持下,*心理学会与*乌鲁木齐市教育教研中心联合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征文及评选活动。此次活动得到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共收到参评论文63篇。经过专家评审,并将评出的优秀作品20篇网上进行了公示。

首届*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在12月20日拉开序幕,这将意味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学会将一如既往的支持心理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并努力为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在提交的9篇论文中,受到了老师们的极大认可,显示了心理学研究生的整体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三、积极组织参加自治区科协等会议,认真贯彻会议精神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我学会积极组织参加各种会议,并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1、积极响应中国心理学会的号召,参加全国社会公共事件应对专项工作研讨会。学习和了解了其他省、市、自治区有关社会公共事件应对的先进工作经验,并正在与科协有关部门进行联络,积极筹备和制定*有关社会公共事件应对方案及对策。

2、积极推荐参加科协“七大”委员及代表:根据科协有关“七大”学会代表名额分配方案,经与部分理事长协商讨论决定推荐闻素霞、吐尔逊两位同志为大会代表,闻素霞为委员代表。后经科协学会部的争取特为*心理学会增加一个名额,专门下发与秘书长贾德梅。会议增选我学会副理事长闻素霞同志为科协委员。

3、切实做好自治区科协“七大”的宣传材料工作。在工作繁重和任务紧急的情况下,积极主动按时完成科协布置的工作及任务。

4、配合科协“七大”,我会积极策划有关科技宣传周活动。

四、认真执行自治区有关规定,进行社团管理的有关培训以及网上注册

积极配合民政厅进行*心理学会的网上注册工作,此次学会民间社团网上注册在*还是首次,因此,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资料需要整理,工作进行很艰难,现已顺利完成此项工作。

五、有关学会日常管理工作

1、发展和吸收新会员,我会经过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重新进行了会员登记工作并发展新的会员。

2、积极推荐和发展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按照中国心理学会的会员发展原则及要求,积极推荐新的会员。现推荐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11名。

3、发放有关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议光盘及会员证等工作。

六、学会财务状况

1、收入: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费收入27200元,会员费收入10050元,科协资助学会学术交流及科普宣传项目经费4000元。

2、支出:用于会议费用支出16996.5元,邮寄会议光盘以及会员证等费用3027元,开展科普宣传以及参加会议路费等513元,合计支出为20537元。下半年支出:论文评审费2000元,奖励900元,证书144元,打印纸张200元及餐费243元,邮寄中国心理学会会费33.2元,出租车费50元等。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本文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心理学课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对心理学课认同感的策略。

一、学生的认同感是心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心理学是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培养未来优秀教师良好素质的重要基础课,它既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只是,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发展的基本事实;同时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也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以便为未来的教师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学课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实现心理学教学目的的基本手段。所谓课堂教学是指一种尊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意志自由,把学生看成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和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1]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学生的认同感就成为了教学成功的关键。所谓认同感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是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感使人在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认同感越强烈就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认同感越强烈就越容易影响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判断,让学生接受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应的价值观;认同感越强烈在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 大学生的特点

从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看,大学生正处于成年初期。从成年期开始,伴随着逻辑思维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个体逐渐表现出一种相对的、实用的并且具有背景性的思维形态,这种形态开始出现在大学阶段。

在自我意识上表现出了对自我的关心日益强烈,促进了对“本来”的“我”的追求意识。在人格的发展上处于了自我同一性的确立的时期。由于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在这一时间内,青年可以一时合法地延续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青年期又被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大学时代正处于这一时期。

成年初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稳固时期,也是最为迫切、最为认真的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一。

青少年期所萌发的对性、对异性的好奇,到成年初期逐渐发展为一种强烈的愿望,由此开始将对某一异性的情思发展为爱情,并导向恋爱的轨道。

三、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作为90后的一代大学生,他们除了具有成年初期一般的特点外,也表现除了他们这一代人独有的特点。在学习上表现出了更强的实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体不高,学习方法有待于改善,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利用学习资源的意识差。性格鲜明张扬,自主自信,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大多数90后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中心,其他人一定要围着自己转而且要按着自己的想法来满足自己。他们早熟干练而又叛逆,关注朋友忽略父母,同窗隔阂显现,代沟矛盾冲突加剧,追捧火星语言,保护个人隐私,推崇民主平等,积极维护权益,珍惜发展机遇,向往美好未来,努力适应校园,职业目标务实,发展规划明确。[2]

四、培养学生认同感的策略

根据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心理学课的认同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心理学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学生对这一门课充满着好奇,但是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它本身的内容显得有点基础性、理论性和平淡性,慢慢让学生丧失了原有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总增加更加实用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个体对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一般采用肯定的、积极的态度。

2、形式更具有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唤起学生的体验,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活动的设计,满足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愿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学生不但了解了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也使他们认识到记忆是有技巧的。通过参与活动,不但增加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认同,更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愿望,掌握更多的记忆技巧。

3、管理更具有激励性。曾经有学生在课下问我“老师:我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你为什么不表扬我?”也曾经有学生在课上问我:“老师:为什么要让我回答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使我认识到了建立课堂管理规则的必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课堂也是不被学生认可的课。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有课堂管理的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同时在制定规则时,要使规则具有激励性。具有激励性的规则可以极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师更具有睿智性。心理学教师的特征也是影响学生对心理学课认同感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如今学生的知识丰富,知识来源广泛,他们会不时提出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比如讲到联觉,有学生举手问“杀人音乐”的现象怎么解释。讲到性格时,学生会问乐嘉的色彩性格说等等。因此老师要不断学习,增加自己的学识,增加学生对自己的认同。

影响学生对老师认同的第二个方面是老师的人格特征。心理学课是大学的公共基础课,老师和学生接触比较少,关系有点疏远,老师用各种办法增加与学生的沟通,比如电话、qq号码等。同时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批改,有可能的话给学生一个回话,这一切都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也会赢得学生对心理学课的认同。

五、结束语

心理学是师范类院校的公共课,它不但教给了学生心理学知识,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想使心理学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仔细研究心理学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找到有效的办法,赢得学生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院校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世界大学城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爱情心理;爱情的概念;结构;测量;影响因素

1.引言

爱情是复杂多变的,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丛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并在理论和实际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与分析,爱情心理的结构及其测量、影响因素等方面。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爱情心理的研究,并就以往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展望。

2.爱情的概念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学家从自己的理念基础出发,对爱情给出了很多的定义。Wstson(1924)认为爱情是由一种性带感引发的天生的情感。Freud(1922,1952)认为,对性结合的欲望是情感的中心。当这种欲望被限制的时候,作为对这种挫折的补偿,人们对就会将其他人理想化并坠入爱河。Frommn(1956)认为爱是一种工具,用来减少人的分离感和孤独感。Rubin(1970)将爱情定义为一种指向他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人以特定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动。Swenson(1972)认为爱情就是行动,例赠送礼物、共同活动和坦露私密信息。Centers(1975)认为爱情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被回报时引起的反应。Skolnick(1978)将爱情定义为一种由情感、想法、文化表征建立起来的建构的体验。这些定义有的关注的是爱情的起源,有的关注爱情的功能,有的则关注对爱情的描述。总之,爱情是一个复杂的东西,每个人对它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3.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

爱情是人生的重大课题,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处在青春妙龄、充满着幻想与浪漫色彩的大学生更是有着独特的魅力。

3.1大学生爱情观所存在的问题

身处大学校园的爱情,由于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爱情观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常泓,侯赞华(2008)认为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对爱情真谛缺乏理解。2.恋爱动机的偏差。3.恋爱道德观念的弱化。4.恋爱行为的非理性化。而对于大学生的爱情心理问题,王素珍(2003)认为主要有:1.爱情价值观错位;在其对100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随机访谈后,发现大学生在爱情价值观方面,从总体上看是能够正确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和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但调查同时显示,也有一些人存在一些问题:①看重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②为了爱情影响学业。③推崇“爱情至上”。④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排他性”认识错位。2.爱情挫折。3.恋爱行为不当。。让人关注的是:如今的大学生“恋爱族”中,真正为爱情而相爱的人并不太多。詹灶福,汪琴(1997)据一项对11所大学近千名大学生的关于“你恋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调查发现学生回答的依次顺序是:满足生理和发展的需要、充实课余生活、双方接触产生爱情、作为一种消遣、寻求一种刺激、孤独、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对一行的好奇心、积累经验、为建立理想的家庭而选择伴侣。这一结果应该说是令人担忧的,。黄家兵(2005)认为有必要结合当前大学生恋爱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探讨其中的心理问题:1、恋爱普遍化与焦虑感并存。2.恋爱“过程体验”的空虚感。3.恋爱轻率而导致的无聊感。

3.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面对如今大学生爱情观所存在的问题。常泓、侯赞华(2008)认为应该采取如下对策:1.深化对爱情本质的理解,增强恋爱道德观念。2.培养健康的恋爱行为。3.正确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4.加强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王素珍(2004)则从爱情价值观、爱情挫折和恋爱行为不当方面阐述了调适方法,认为在爱情价值观方面应该做到以下自我调适:1.要学会思考。2.要学会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爱情与成才的关系。3.提高爱情的道德修养。在爱情挫折方面,要做到:1.要端正爱情认识。2.要分析失恋的原因。3.要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爱是道德的表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大学生的爱情必须健康、文明、高雅、大方,有利于促进身心发展。

4.爱情的测量

综观国内外有关爱情的测量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爱情观念的测量、爱情成分的测量、爱情类型的测量。

4.1爱情观念的测量

Rubin最早开始对爱情进行科学的测量。Rubin(1970)认为爱情是可以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不仅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还包含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Rubin通过项目分析、信效度考验建立了13个项目的爱情心理量表和13个项目的喜欢量表,这是第一个区分喜欢和爱的研究;并确定了恋爱中人们思想的三个主题:依恋、关心和信任。这三个主题创造的爱情心理量表可用来测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爱情思想强度的大小。研究者们常在问卷研究和实验室实验中评估RLS的有效性。

4.2爱情成分的测量

1)Davis(1985)曾对爱情和友谊进行了比较和区分,认为友谊之中的喜欢包括8个主要元素:欢乐、互助、尊敬、无拘无束、接纳、信任、理解和交心;而爱情除这些因素外还包括集束:激情和关怀。研究发现这可以让人觉察到什么时候友谊已经转化为爱情关系,或爱情关系正在逐渐降格为普通的友谊。Davis和Todd在此论基础上设计出了关系评定表(Relationship RatingForm),此量表共包括6大方面由19个分量表组成,它被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友谊,并能预测不同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属于哪种类型的友谊。2) Sternberg(1997)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爱情的三角形理论,他认为人类爱情包括三种成分: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 (decision/commitment)。Sternberg通过比较爱情类型的结构模型和评价这些模型中对多种亲密关系的有效性发展了36个项目、3个分量表的三因素爱情心理量表。3)Yela(2006)使用stemberg的模型作为指导,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最常使用的爱情维度:关爱、、激情、亲密、尊重、承诺和依恋这些维度可以被合成为只有四个成分:激情、浪漫激情、亲密和承诺,并编制了相应的爱情测验量表。量表包含55个项目用来测量爱情模型的四个因素,每个因素分别用15个项目来评价,每个项目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方式作答。4)李朝旭等人则依据激活扩散模型,采用“爱情”一词为刺激,让278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自由联想,再基于亲疏程度实施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内隐爱情理论包含以下5个方面:①伦理与责任;②浪漫体验;③冲突及痛苦; ④理性;⑤朋友式关爱。5) 王娟(2006)采用问卷法,以中国五个地区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为被试,通过开放式问卷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了中国人爱情心理的结构,包括接纳、关爱、激情、爱情价值观和浪漫5个维度。编制了包含26个项目的中国人爱情心理正式问卷,采用6点计分,4个项目设为反向计分。

4.3爱情类型的测量

关于爱情类型的测量主要是爱情态度量表(loveattitudesscale,LAs)。美国心理学家Hendrick和 Hendrick(l986)依据 Lee(1977)爱情类型理论,编制了包含42个项目,每个类型7项目的爱情态度量表,包括浪漫爱、游戏爱、伴侣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6个分量表,采用李克特5分的作答方式。

5.爱情的影响因素

爱情心理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爱情心理的影响因素。

5.1不同文化中的性别因素

David(2003)的一项涉及52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在世界十个主要地区中的人们,男性普遍比女性要求性方面的变化和多样性。Roy,Jean(2002)认同在多种文化背景下,女性的都是受到压抑的。国内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例如李志和彭建国(2000)在对婚前性容许程度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常常使用“双重标准”,即男女标准不同,男人可以比女人更开放些。

5.2家庭氛围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因素

Donnellan,Larsen-Rife,Conger(2005)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考察青春期的家庭特点如何预测成年早期的爱情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家庭关系状况会导致爱情关系能力的不同。家庭中父母的冲突对青少年的恋爱中的认知和情感都有影响。并且,早期的家庭关系能预测人们恋爱关系和婚姻是否持久。王娟(2006)采用Olsont等1982年编制的家庭亲密度量表第二版,共16个项目,后由我国研究者费立鹏等(1991)对该量表进行了三次修订,使其适用中国的家庭环境状况。该量表为5点计分,根据被试得分的高低,家庭亲密度量表将被试的家庭亲密度分成四种类型:松散、自由、亲密和缠结。研究发现中国人爱情心理的结构包括5个维度:接纳、关爱、激情、爱情价值观和浪漫,来自于亲密度过高家庭的被试在爱情心理上更倾向于对各个维度有高的感受。

5.3其他因素

综合近年来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他一些因素也对爱情心理产生影响,比如恋爱状况、恋爱目的和动机、家庭收入等。根据王素珍(2004)对100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随机访谈,发现大学生谈恋爱的目的、动机大多是为了情感的寄托。大部分学生认为,谈恋爱是情感的依恋,他们重视恋爱的情感体验,注重恋爱的过程,对恋爱以后有什么结果并没有太多的思考。

6.爱情心理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关于爱情心理的研究在国外已较为普遍,而国内爱情心理研究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爱情心理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因而研究就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6.1研究对象有待扩展

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大多以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而研究中学生和研究生的爱情心理的较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青少年发育成熟较早,中学校园频频出现学生早恋现象,有关其对爱情的认识,因此,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而研究生虽然在年龄和心智上都比较成熟,但现有很多研究生处于单身,并从而有过恋爱关系,其原因和对策的研究也有现实意义。

6.2研究内容有待丰富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国内对于爱情心理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存在问题和教育对策的理论研究和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研究上,对于爱情心理形成的原因机制的分析较少,也没有具体探讨不同社会人群中的爱情心理。如何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以当今中国人的爱情恋爱观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国人幸福满意度应该是研究的最终目的。

6.3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单一

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质的研究虽然能够发现和说明一些问题,但要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还需要做出大量的实证研究。从研究工具来看,还没有统一的、权威的量表可以使用,大部分测量工具要么借鉴国外的量表,要么是研究者自编的量表,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来研究结论上的差异,甚至得出了相悖的结论。

针对以上不足,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关于爱情心理的理论问题,如恋爱观、爱情心理教育、结构模式、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将一如既往地受到关注,但是更应该关注中国人的爱情心理原因机制。同时,对爱情心理的教育对策的效果评估也同步展开。

第二、探索并编制出结构合理、信效度高的中国人爱情心理量表,为有效地诊断和预测不正确的爱情观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

第三、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将量表法、实验法、访谈法、观察法结合起来,相互验证和补充。

[参考文献]

[1]王娟.(2006).中国人爱情的心理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张于.(2009).爱情心理及其与人际关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武汉:化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常泓,侯赞华.(2008).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问题与对策.中国商界,10,223-224.

[4]王素珍.(2004).大学生爱情心理调查与思考.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14-17.

[5]林艳艳, 李朝旭.(2006).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40-44.

[6]黄家兵.(2005).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与心理健康. 经济与社会发展,6,87-89.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当今信息时代,公众的注意力越来越成为稀有资源,注意力经济因而被广泛地关注,影视媒体处在当今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其广告设计需依据心理学的法則,关注观众注意心理,研究影视广告设计的心理策略,从而实现注意力经济下的影视广告目标。

在信息时代,注意力越来越不够用,注意力经济被广泛地关注。信息的广泛传播,公众的注意力已成为接受和筛选各种信息的关键,注意力已成为稀缺资源,具有经济学价值。因此,如何研究注意力的属性和特点,在众多泛滥的信息中赢得人们的注意力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影视广告处在当今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不再是影视选择观众,而是观众选择影视。所以,我国影视广告业应重视注意力经济的研究,针对性地做好影视广告的设计。

一、精选语言,恰如其分

影视语言不仅是电视广告的信息传达手段,也是电视广告形象得以形成、体现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因而它是电视广告的基础和生命。

影视广告策划和设计中,要首先分析研究相关资料,明确广告定位,确定广告主题。在主题的统帅下,构思广告形象,确定表现形式和技巧;另外,运用蒙太奇思维,用镜头进行叙事,语言要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容易化为视觉形象:按镜头段落为序,运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一个个广告画面,必须时时考虑时间的限制。镜头不能太多,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出所要传达的内容;影视广告是以视觉形象为主,通过视听结合来传播信息内容的。因此影视广告文案(脚本)的写作必须做到声音与画面的和谐,即广告解说词与电视画面的“声画对位”。

如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广告作品的“100年润发,重庆奥妮”就是通过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情节,讲述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从而升华了“百年润发”的品位。同样,孔府家酒以其主题曲“千万里,千万里,我回到了家……”和《北京人在纽约》主演王姬的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的广告语深深打动了的观众。

二、出奇不意,巧妙构思

“科学的广告术是遵循心理学法则的”。现代广告心理学认为广告活动最终是为消费者服务的,所以打动和征服消费者是广告成功的关键。遵循心理学法则,加强广告创意,力求构思巧妙,从而做到出奇不意,是影视广告设计的心理策略之一。

广告创意是指广告为达到广告目的创造性的主意。广告活动中的“创意”其实质是根据产品的情况、市场情况、目标消费者的情况,来制订广告策略,寻找一个说服目标消费者的理由,并根据这个理由,通过媒介传达产品的信息,来影响目标消费者。因此,广告创意的核心是提出理由,然后说服大众。

香港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则汉堡包的广告:一个小孩胖胖的两条小腿在沙滩上走,留下两行脚印,连续15天,都是同一画面,没任何文字和声音,到了16天仍是这个小孩的两条腿在沙滩上走,所不同的是,每留下一个脚印,便从脚印中跳出一只汉堡包。这则广告,利用悬念,可谓巧妙构思,出奇不意。

三、重点突出,简明易记

从广告心理学中的“过滤器的注意理论”的角度看,影视广告“重点突出”符合消费者的注意习惯和记忆心理。消费者的注意过程是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进行筛选,即把无关紧要的信息过滤掉。

所以诉求点往往要单一,传达对消费者最有用的信息。如德国的设计家伯哈特为伯拉斯特火柴公司设计的广告,他的第一个方案是一张圓桌上有方格桌布,上面的烟灰缸里有一支点燃的雪茄,还有一盒火柴。伯哈特感到形象太孤单,在背景上画了一些跳舞的女孩,但其后他发现形象太复杂,把女孩们盖了。但一位朋友问是不是为雪茄做的广告时,伯哈特涂掉了雪茄,考虑到台布和烟灰缸太突出,又把它们盖住,只剩下了一对火柴,结果伯哈特的这个广告非常成功。尽量减少广告记忆材料数量也是增强广告记忆的策略。在同样的时间内,需要记忆的材料越少,记住材料就越容易。比如“妈妈,请洗脚!”充分利用广告有限的时间,做到了广告标题、文稿的短小精悍、简明扼要,在突出产品特性的同时,让人们记住最重要的内容。

四、以情动人,投其所好

影视广告可把单调的抽象产品认知成分变为多彩的画面和动人语言,以求得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改变消费者的态度:影视广告还能充分展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意图,用各种表现手法突出消费者形象,反映消费者的生活,使消费者深深体会“自己人效应”。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日益重视情感方面的需求。爱情的甜蜜感、家庭的温馨感、事业的成就感、地位的荣誉感等,都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广告商通过感性诉求广告引起消费者的某些体验,通过人们的感情过程来控制人们的消费行为,从而达到实现广告促销的目的。大多数成功的广告都善于挖掘人性的心灵深处,满足人们心灵深处的渴求与祈盼,对人的价值肯定、对和平安宁和幸福美满的憧憬等都成为了广告表现的新主题,它是显示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诉求。如美国贝尔电话公司一则以“情感沟通”为主题广告:一天傍晚,一对老夫妇正在进餐,这时电话铃声响起,老太太去房间接电话,回到餐桌后,老先生问:“是谁打来的?”老太太回答:“女儿打来的。”老先生:“什么事?”老太太:“没有”。老先生:“没事?几千里打来电话?”老太太呜咽道:“她说她爱我们!”两位老人相对无言,激动不已。这时,旁边道白“用电话传递你的爱吧!”我们也会被广告中流露的深情所触动。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 键 词】谈心 存在问题 对策 心理咨询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指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开展谈心活动。在资讯发达的网络时代,形势复杂多变,学生面临着各种诱惑和迷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谈心教育的资料比较少,国内外迄今未见有系统的研究专著,相关的研究论文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笔者于2011年3月17日,使用SODL、ISI Web of Science、Springer Journal数据库,以“heart-to-heart talk”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论文0篇。使用清华CNKI数据库进行跨库检索,以“谈心”+“高校”为关键词,共检索到相关论文31篇,其中期刊论文30篇,硕士毕业论文1篇;以“谈心”+“大学”为关键词,共检索到期刊论文8篇,其中相关的有3篇。纵观已有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论述:一是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教育存在的问题,二是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教育的方式方法。可喜的是,有部分研究已经开始尝试把心理咨询技巧引进到谈心教育领域来了,论述了心理咨询技巧在辅导员谈心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式,有效的推动了谈心教育的发展。[1][2][3[4]

但是,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辅导员谈心教育的研究较少,且大多流于宏观论述,对问题和对策的阐述太过于笼统,缺乏个案研究和实证研究,以往的研究很少把谈心教育与辅导员队伍的自身的培养结合起来,极少把谈心教育作为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培养。

二、辅导员与大学生开展谈心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自2007年8月开始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大学生谈心教育工作,2010年9月,厦门大学在辅导员中开展“心语计划”,把辅导员谈心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笔者更加规范的开展大学生谈心教育工作。结合笔者自身与学生谈心教育经验,笔者发现以下问题:

(一)谈心环境较差。良好的谈心环境是辅导员和大学生顺利沟通交流的根本保证。一般正规的心理咨询有专门的会谈咨询室,谈心要选择合适的场所,能够保护谈心对象的隐私,最好是能选择“面对面,一对一”的谈话环境。但在目前条件下,多数高校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辅导员常常选择办公室当着其他教师的面与学生谈心。

因此,辅导员在与内倾型学生谈心时,尽量不要在办公室进行。可以约见他们于谈心室、食堂、咖啡厅等干扰较少之处谈,也可以在校园里边走边谈或一僻静角落交流,这可以使对方放松心情,无拘无束,谈心自然容易进行,有利于深入交流。当然,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环境,一定要注意私密性,避免谈心内容的传播。

(二)谈心准备不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次有效的谈心教育就是一堂思想政治课,上课就必然要备课,谈什么,怎么谈,如何导入,如何引起共情,如何引导,如何收尾,都要有所计划。笔者在曾经在学生干部反映学生郑某有参加南普陀佛教活动后,约谈郑某。郑某陈述他在老家的时候感觉身边的人都想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在学校时宿舍同学总是讽刺他,因此很烦躁才去参加宗教活动的。根据这种情况,笔者初步判断郑某有伤害幻想,需要进一步确定,进行心理干预。但是,笔者在对郑某的家庭背景、宿舍环境、学习生活现状等情况调查后,并带郑某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发现郑某是正常的心理反映,未出现心理异常。

因此,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前,不能仅仅通过学生干部了解情况,要认真做好调研,摸清谈心对象的性格、家庭背景以及近期情绪、行为变化的内外部原因,做到胸有成竹。另外,在与学生谈心前一定要事先安排好日程表,腾出专门的一段时间,避免与学生的谈心过程,被其他事情打断。[7]

(三)谈心技巧缺失。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且呈明显上升趋势:2004年7月《中国青年报》的一项针对12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成为困扰大学生的四大心理问题。”[5];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6%~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另据广东高校学生心理普查的结果显示,约20%的大学生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其中一半学生需要立即安排辅导,另一半学生则有间发性的精神问题,需要精神咨询。精神障碍已成为每年大学新生退学的主要原因。”[6]

三、改进高校辅导员谈心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谈心环境,保证谈心时间。前文论及谈心教育对环境、时间的要求非常高,目前,许多高校未配备专门的辅导员谈心室,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辅导员只能利用自己的办公室或者校园、食堂、咖啡厅这样开放的场所开展谈心工作,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果有自闭症或者其他心理问题的学生,可能会拒绝交流,或者是不完全放开的交流,出现交流障碍,导致辅导员不能真正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而由于没有专门的时间,辅导员只能利用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或者其他临时约定的时间来和学生进行谈心,让学生无法把握约辅导员谈心的时间规律。

因此,高校要为谈心教育提供硬件保障。建议高校要有专门的谈心室,辅导员可以借鉴心理咨询中良好谈话环境的营造,如轻音乐、饮水供应,辅导员与学生座椅位置保持人际交往的1.5米左右谈话最佳距离,便于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袒露心声。[2]建议高校要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辅导员可以在这个时间里,约谈学生,一来保证了谈话不会因其他因素而中断,二来让学生有了一个固定的可以和辅导员沟通的预约时间。

(二)加强专业培训,规范谈心制度。前文论及了辅导员在谈心时准备不足和心理学知识欠缺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首先,高校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高度重视大学生谈心教育工作。增加心理学教学科研人才的编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引进更多的心理咨询师充实到高校心理健康辅导岗位上来,让这些专业的心理学人士在谈心教育中起到带头人的作用,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规范,做到以点带面。

其次,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培训,特别是谈心技巧方面的培训。不是短期的入职培训,而是形成长效机制,针对心理咨询知识、谈心技巧、沟通方式等方面,以专题培训、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促进辅导员素质的全面提高。

最后,高校要有规范的谈心制度,对谈心作出具体要求,特别是谈心前的准备方面。厦门大学实施的“心语计划”,就对谈心前准备和谈心后的跟踪都做了详细的要求,规范了谈心教育的模式。

(三)加强队伍建设,实现角色转换。辅导员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关系到谈心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辅导员要不断充实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无论工作之前是什么专业背景,既然选择当一名辅导员,就必须要掌握谈心的技巧,必须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这些知识,不能仅仅停留于学校组织的培训,而是应该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主动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做好谈心教育工作。

其次,辅导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如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身体语言的表达能力。要关注形势与政策的变化,把握大方向,关心时事新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才能贴近学生,走进学生,在谈心中引起共情。学会换位思考,让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关注、学会引导,从而让学生能放松的交流,达到谈心教育的目的。

(四)利用网络平台,创新谈心形式。信息时代的来临,为谈心教育提供的新的平台。加强谈心教育与网络教育的结合,已经成为辅导员工作研究领域的共识,也已经引起高校辅导员的重视了。但是,如前文论述,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平台,网络还只是停留于单方面的消息,很难实现真正的无障碍沟通。

笔者通过和学生的访谈,总结出两点主要原因:一是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对于老师,有一种自然的隔阂,他们在网上的时候,有种自我私隐世界的感觉,一旦老师闯入,自然引起了自我保护意识。二是网络的沟通,太过于随意,往往流于碎片化、表面化,很难长时间、深层次的交流,经常被其他事情打断。

打开学生戒备心理,共情很重要。根据笔者经验,辅导员可以对学生开放自己的博客、qq空间、人人网,让学生了解真实的自己,从而引发学生交流的兴趣。有些时事或者体育赛事等,辅导员也可以在自己的空间发表评论,邀请学生跟帖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走入学生的网络世界。

网络沟通的随意性,是网络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而且,网络谈心,也由于不能通过表情、眼神等身体语言的交流来加强谈心效果,也更增加了谈心的不可控性。因此,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尽量的网络谈心时,保证谈心时间,保证谈心质量,通过语言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如果有需要,还是要约学生面谈的。

总之,网络谈心是谈心教育的一种有效的必不可少的形式,在面对面谈心受到时间、地点诸多方面限制的情况下,网络谈心是一种必要的谈心形式。

在高校师生交往中,辅导员谈心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心理过程发生变化,学会自己走路,用自己的意志力去调节自己的行为,并进行自我反馈,促使自我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的技巧,从而提高谈心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冯萍的.心理咨询在高校师生谈心活动中的运用[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65-66.

[2]韩争艳.论心理咨询技巧在辅导员谈心工作中的启发和作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3).6-7.

[3]张平.论心理咨询会谈技巧与教师谈心水平提升[J].现代商贸工业,2010(3).215-216.

[4]符小灵.心理咨询在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活动中的应用[J].探索,2010(11).176-177.

[5]董伟.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惑[N].中国青年报,2004-07-05.

[6]林洁.广东掀卷大学生心理辅导风暴[N].中国青年报,2004-07-05.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沈研”;批判期;空白期;白热化时代;稳定发展期;心理批评

一、批判之声

沈从文创作时间早,数量庞大,几乎跨越整个新文学史,对他的研究和介绍的文章不计其数,“沈研”经过了批判期、空白期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白热化时代,最终迎来了稳定发展期。沈从文的创作,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受到文学界的关注,此后逐渐影响越来越大。这一时期的研究大多是对沈从文创作的个人经历及思想进行探究并作出相关批评,而对其作品的研究只停留在赏析的层面上,尚不深入。甚至出现批判的声音,如初读的《文艺骗子沈从文和他的集团》,巴人的《展开文艺领域中反个人主义斗争》,把沈从文放在抗战这个大社会背景中去考察,沈从文致力于希腊小庙构建和湘西世界描写的创作追求在民族战争的时代共名下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个人主义、反动文艺的嫌疑。大量的评论都试图在政治上进行定性,或者是仅仅从个别作品来做一般性的评说。

二、空白之期

往后的三十余年便是沈从文研究的一个空白,以“王瑶先生的《中国文学史稿》为开头,成书于11979年、由唐|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结尾” [1]。三十年的空白档,一直没有相关“沈研”资料,之后有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刘缓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然而在这两类文学史中, 只是在无关文学史的章节里引用了沈从文的相关事迹和文字,更多的是对其进行政治方面的批判而非客观公正的批评。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空白的三十年间,沈从文研究却能在海外学者和港台学者中找到踪迹。主要的研究学者是夏志清和司马长风以及金界甫等。这些人的研究抛开了政治批判的枷锁,以一种客观和“纯文学”的视角来评价沈从文的创作,认为沈从文“ 是与华茨华斯、叶慈,和福克纳等西方作家一样迫切的”[2],“是中国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3],表现出很高的评价和赞誉。然而这些批评也都只是停留在“鉴赏”的层面,虽然在对沈的作品在整体的感觉和描写艺术方面,不断涌现精彩之见,但是终究缺乏一种整体构架的完整的逻辑把握。

三、白热化时代

经过了批判期和空白期,“沈研”终于在80年代迎来了白热化时代,学者文人们逐渐从不同角度进行,形成系统,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众多的现代作家研究行列中。根据中国知网(CNKI)显示,截至2012年沈从文的研究论文已达三万余篇,这其中还不包括已经出版的著作和难以数计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其他无法统计的海外研究,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沈从文研究之风不仅在国内日益盛行,更在日本、韩国、美国等海外国家逐渐风靡。

四、新世纪“沈研”的突破和创新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起,“沈研”得益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政策,不断被突破,国内迎来了可观的研究热潮,研究视域逐渐扩展。在深入探究沈从文创作思想内涵及其中蕴含的人性价值的同时,也不断以更加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辨析其创作方法。九十年代的研究则不仅在深度上着力,更在广度上积极开掘新的视角。围绕着“沈从文特殊性”这一中心,紧密结合其特殊背景身世、思想文化、文体特征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更加注重比较研究。新世纪“沈研”的突破和创新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跨学科理论的运用

首先是运用跨学科文化理论来审视沈从文的创作。运用跨学科理论研究更适于打开思路,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给“沈研”开掘了更加广阔和系统的视角。例如杨瑞仁的专著《沈从文・福克纳・哈代比较论》,就有明显的比较文学的理论自觉 。[4]期刊文章则有何小平的《沈从文本土文化阐释视域的人类学分析》,从人类学理论视角来审视沈从文的创作,深入的论述了沈从文乡土文学创作中的人类学精神;而石柏胜的《建筑在“心与梦历史上”优美城镇―〈边城〉中的建筑美学意蕴阐释》,力图借用建筑美学的理论来解析沈从文在《边城》的构建的价值意义;覃新菊有论文《乡村弱生态―沈从文对湘西人生负面的生态思考》及专著《与自然为邻―生态批评与沈从文研究》,则翻出新意的找到了“沈研”与现代生态学的契合点;向洁的《论沈从文湘西文学世界与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从旅游文化理论视角进行探究。此外,还有从接受美学、现代符号学等角度所作的深入研究。

结合跨学科理论的研究,是“沈研”的新气象,这不仅体现了文学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创新,更显示了学界内学者勇于尝试与创新的可嘉精神,有效地拓展了沈从文作品的解读角度,彰显着文学研究的创新张力。

(二)多种体裁百花放

其次是调动各种体裁的全面研究。新时期的沈从文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对其小说和散文的研究,而是把研究范畴拓展到了诸如诗歌、书信、戏剧、杂文等体裁,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沈从文研究资料》和《沈从文全集》的发行出版。

在诗歌方面,有张德明的《沈从文诗歌论》、郝若萍的《沈从文新诗研究》等就沈从文新旧体诗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陆耀东的《论林徽因、沈从文的诗》从比较文学的理论角度论述沈从文诗歌。沈从文书信数量多,单是《湘行散记》中就有《沈从文致张兆和》三十四封,《沈从文致沈云六》一封,收录的全是1934年的信件,正值沈从文外出归湘路上,所写内容主要是对家乡变化的怀想,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即将抵达家乡的五味心情、对张兆和先生的念想等等。此外还有与丁玲、胡适、徐志摩等人的通信。沈从文的戏剧主要是早期的创作,其内容主要反应人道主义,反应相间喜乐之事以及家庭的琐事,大多以一种诙谐的笔调进行创作。近期学者的研究主要在于探寻“沈戏”的内容倾向,思想特征,艺术价值等。

沈从文创作囊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杂文、书信等多种文体,是现代作家中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多产作家,他的创作几乎横跨整个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作家。调动各种体裁进行沈从文创作的全面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给世人展示了作家更为真实的一面。

五、结语

“沈研”从起步到新时期的开拓创新,已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所做研究不仅在内容上纵深发展,而且在形式上也逐渐完善,从而正在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研究框架。然而纵观这些批评研究,就批评方法而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社会―历史式的实证研究、文本与意识形态批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映批评等,而在心理学批评方面也有涉及,例如姚艳玉的《爱情悲剧的心理学解读》,杨瑞仁的《老船夫的俄狄浦斯追求》以及韩国学者朴宰范的《沈从文

参考文献:

[1]凌宇:《沈从文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2期。

[2]杨瑞仁:《沈从文・福克纳・哈代比较论》,北京市: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5月版。

[3]金介甫: 《沈从文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域色彩》,台湾《联合文学》1987年3卷3 期。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精神分析法 文学批评 弗洛伊德 西方文学思潮 新视角

20世纪人类在政治、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尼采、康德等哲学家从各自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出发,对文学创作阐述了不同的观点与主张,成为西方文学思潮的重要思想源泉;l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以非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思潮在欧美国家粉墨登场,形形的批评流派精彩纷呈,形式主义、新批评理论、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解构论等风起云涌,潮起潮落,来去匆匆,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西方文坛。

在这股声势浩大的西方文学思潮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以其独特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对西方文坛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分析、解读文学作品中发挥出十分独特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虽然该理论存在一些诸如泛性主义等不足之处,但总的束说,它对西方文学批评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1精神分析法的主要理论建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为文学与心理学架起了桥梁,人们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它对文学批评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点:(1)赋予文学意象更多的象征意义;(2)心理学概念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借用与引入,开拓了文学批评家的研究视野;(3)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类型模式”与“心理过程结构模式”的思想为文学批评家对作品人物进行精神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4)他的有关生死本能论有助于分析作品中的死亡主题;(5)他提出的人本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剖析作家传记的传统思路框架。

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是白启蒙思想运动以来最大的人文解放,综观该历史时期的文艺批评,我们可以发现,精神分析法尽管面对像结构主义、现象学与原批评论等众多文艺思潮的不断冲击,它依然蓬勃发展,影响众多义学大家的创作,除了精神分析法本身的理论魅力之外,还得益于丁弗洛伊德的许多弟子,他们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了导师的学|兑,并为精神分析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精神分析法对文学批评的贡献

精神分析法为文学批评开辟了全新的研究维度,为长期困绕文学研究的许多难题提供了耳目一新且令人信服的解释。它对文学批评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20世纪西方文论虽然流派纷呈,但是大体上有一个共同点:注重文本解读。根据弗洛伊德解读法,文学作品里存存着普遍的象征意义,其中许多象征还与性有关。譬如,精神分析者大多把作品中凹陷、圆形的事物比作子宫。更有甚者,他们倾向干把一座空房予比作是女性生殖器,躲在空房子里的人则象征着试图寻求母性保护;同时,精神分析者通常还把作品里出现的像树干、塔、蛇、高山等意象看作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剧烈的运动,诸如骑马与飞翔,都被看作是性快乐的体现。

20世纪西方的主要作家在创作中或多或少无不受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文学批评家们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可以更好地挖掘出作品里的象征物及其内涵,有助于透彻地理解作品。

例如,象征主义大师、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也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别了,武器》(a farewellto arms)就是借用象征手法创作的杰作。他富有象征意义的书名中的arms一词,不仅表示“武器”,而且象征着“拥抱、搂抱”,也就是“爱情”。此外,小说还自始至终交织地表现了两种主题:一方面揭露战争的残酷、主人公的厌战情绪,另一方面描写爱不断遭遇的挫折经历。

但是,弗洛伊德式的解读法并非无懈可击,其中的对文学美学功能的忽略及其语言媒质的缺省是两大软肋,为此,该理论常常受到一些批评家的责难。西尼曾说过,文学是给人“教育与娱乐”的媒体。

搴缪尔主张,写作的目的是教育,诗歌的目的是寓教于乐。由此可见,文学的美学功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且,语言在文学作品中还起到组织结构的作用。

批评者从“自恋”(self—eroticism,即表示儿童对自己身体的欲望)以及“情结”(castration complex)等表示原始的生物需求等概念中找到更多的象征意义。

其实,弗洛伊德式的很多象征意义往往太随意、太主观,因而经不起深入推敲,有时难以置信。

第二,弗洛伊德关于“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独到论述,对于评论者剖析作家牛平与作品母题之间的关系大有陴益。根据弗洛伊德思想,其情结理论揭示了人类精神领域一个重要的渐变阶段,即自我、超我的出现,人格的发展,从家庭(自然)走向更广阔的背景(文化)。而且,弗洛伊德认为,外在的权威意识与内在的道德感将影响人的一生。由此可以推断,弗洛伊德理论并;限于个体的存在,它还指向更深远的外部世界。

弗洛伊德最早在他的巨著梦的解析》里提到了“恋父情结”这个概念,他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论释,称它为“想实现某种愿望的掩饰性表达”。梦的解析》是一本对“两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著作。

弗洛伊德通过对索佛克劳斯的俄底浦斯国王》与莎土比亚剧作哈姆莱特》进行独具慧眼的研究分析,创立了“恋父情结”理论。国内学者王宁(2ooo年)认为,“恋父情结”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是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法做出的最杰出的贡献,也是20世纪莎士比亚研究的一大突破。在弗洛伊德之前,评论家们对哈姆莱特迟迟不肯实施复仇计划,对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众说纷纭。他们禁不住要问:哈姆莱特真的疯了吗?他是不是装疯卖傻?著名英国精神分析学者厄内斯特·琼斯是第一位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莎土比亚作品的研究者。他在题为论运用恋父情结解释哈姆莱特之谜(19l0年)的论文中做出如下的惊人结论:正是凶手克劳迪休斯使哈姆莱特痛下决心报了弑父之仇,解除了童年时代的郁闷情结。为此,琼斯还列举了许多事实,力图证明哈姆莱特在实施报复计划的关键时刻犹豫不决、亢满矛盾与迟疑的心理状态。虽然哈姆莱特最终报仇雪恨,但他还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另一为名叫诺曼·霍兰的学者运用“恋父情结”论从其他的角度来分析哈姆莱特。霍兰认为,根据精神分析治疗的临床病例,每个儿童的潜意识里都有“恋父情结”,即使在其成长过程中,这种情形也依然存在。根据这个理论,哈姆莱特之所以迟迟下不了复仇计划,是因为他无法解开自童年时代就郁结的那个情结,其次是为他不能释放自己潜意识里聚积起来的欲望能量。所有这一切都为评论家们试图解释哈姆莱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设置了许多障碍。简而言之,用弗洛伊德(1899年) 的话来说,恋父情结所描绘的是一幅经放大、夸张了的儿童画版本。

琼斯与霍兰都着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研究哈姆莱特的心理过程,过分强调恋父情结,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剧中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其实,如果脱离特定的社会背景,单纯地去研读文本,那么,文学作品就会沦为一堆心理分析的材料,势必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有三个层次,即前意识、意识与潜意识。三者相互作用,互有重叠,可以转换。后来,他又提出“心理过程的结构模式”。他用“本我”,“自我”与“超我”等术语来表达“本我心理学”与“自我心理学理论。

批评家卡佛尔·考林斯在深入研究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名著《喧嚣与愤怒后指出,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有三大段描写细微、视角新颖的内心独白,就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理论影响的证明。作品中的本杰明的一段自言自语可以看作是源自“本我”的翻版,昆汀的独白反映了他的“自我”意识,加森的自白则是“超我”的表现。由此可见,如果把这三个人物的表白加在一起,就可以对应弗洛伊德有关人格的三个层次理论。虽然文学创作中内心独白的技巧先干弗洛伊德,但是他的潜意识理论无疑为作家充分利用前意识与潜意识而进行文学创作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卡尔·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他批判地继承了老师的精神分析思想,提出了“体现干原型中”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发展并重新诠释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文学批评家的研究视野。如果说弗洛伊德理论有助干文论家探索人物的个体心理,那么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后来,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原型批评论)使得文论家可以后退一步、全景式地解读文学作品,这样,从客观上讲,可以排除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许多障碍,展现作品所隐藏的原型。

借助荣格的理论,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无意识的语言结构。在荣格看来,“法乐士”(phallus)就是一种指代,而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男性生殖器,但是弗洛伊德的不足之处在于他过分强调了“法乐士中心”批评。

第四,弗洛伊德主张操纵“本我”的能量来自推动满足人类欲望的“本能”。而且,他进一步指出,死亡与爱情是人的本能的两种基本形式,因为死亡促使“恢复万物的早期状态”,即回到生命的起始地点,而爱情表明“保存能量”的另一方面,即“力比多”(1ibido)。

弗洛伊德称“力比多”为“取自情感论的一种表达”,因此,把它“看作是爱情的量化尺度”。用精神分析论的术语说,“这些爱的本能就是性本能”。可是,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们不能容忍这种含有“侮辱性”的称谓,他们批评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时简直是“泛性主义”大行其道。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由历史决定”。

为此,他举例证明自己的主张。他说,有些鱼在产卵期宁可历经千辛万苦,也要把卵播撒在离平时生活区很远的特定水域,自然界的这种奇特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概括地说有三种途径可以释放或者满足“力比多”:(1)直接投射到异性身上;(2)和心理医生交谈有助干减轻性压抑;(3)事业上的成就和精神升华可以一时满足或者平息的冲动。

《著名诗人艾略特的长篇诗作荒原》表达了人类的永恒主题一一爱情。作品开头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生活在荒原上的人们在极度的空虚与绝望中挣扎,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爱与性。

艾略特借助大量的独白、对话、描写与隐喻,诗意地向读者展现现代的人们如何渴求满足本能一一。所以,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如果“力比多”压抑时间过长,就会产生“情结”(castrationcomplex)。

最后一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研究作家传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传统的文学评论家很看重作家生平与创作背景,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为此,他们常常遭到形式主义批评家的严厉批评。然而,精神分析法可以为文学批评开拓崭新的视角:批评家不必置大量生动的人物心理描写干不顾而沉溺干烦琐肤浅的细枝末节。

运用精神分析法研究一些著名的作家传记,可以得出颇为新颖的结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譬如说,有些批评家认为杰克·伦敦只是擅长干写作动物题材的作家而已,于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都倍受批评界的冷落。但是,1977年出版的《杰克·伦敦传记》为杰克“正名”带来了契机。批评家们通过细读这本传记,并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惊喜地发现,他的小说里蕴藏着恋父情结。从杰克的传记得知,他的童年颠沛流离,历经r许多生活坎坷,他患过精神紊乱症,达对他以后的性格、情感与创作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批评家们通过解读杰克的传记,重新确立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他既是赫赫有名的小说家,同时又是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当然,运用精神分析法研究作家的传记并非是万能的,不过,只要使用得当,就可能在文论研究里取得新的成果。

3结语

总而言之,当我们从全方位考察精神分析批评时,就会得出以下的结论:弗洛伊德理论因其独树一帜的研究视角,对西方文艺批评确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他创造性地从心理学引进的“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等概念极大地丰富了文学阐释的内容与手段,有助干研究者独辟蹊径,努力揭示被长期蒙蔽的隐含意义,从跟以往不同的角度去评价文学作品,去重新审视文学价值,从而不断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connotation),甚至可以改变某些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弗洛伊德理论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其思想体系(连同存在主义与结构主义等思潮)对文艺批评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如此,弗洛伊德的许多弟子,如著名学者卡尔·荣格和雅克拉康,以各自的聪明才智发展、完善了精神分析理论。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后半叶精神分析论在西方思想界曾盛极一时,这无疑得归功干拉康在理论上的重新诠释与实践上的不断创新。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凭着热情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如何提高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课题。

笔者认为自我督导是中小学一线心理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最主要途径。

一、利用专题培训资料,自我督导构建并理清业务管道

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结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试用)证书》管理办法,笔者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面向学生层面。即承担和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各种形式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训练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控、个性发展、青春期性健康、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促进学生心理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建立相关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二是面向同事及家长层面。指导和协助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和指导。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学习辅导、升学就业、家庭心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

三是面向学校层面。为提高学校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向学校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开展相关的工作。

以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将业务能力分类,参加相关的专题培训。在网络中搜寻更多的专题培训资料,如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的心理健康栏目下,就有许多省级培训的课件和讲座。通过专题学习,逐项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有效地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可将这些学习材料分成活动课课件、咨询技巧、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介绍、家庭教育等不同类别的文件夹。对于相同的主题,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诠释,这对心理教师个人成长非常有好处。在笔者的个人电脑中,活动课课件近六十个,专家讲座九十多个。在仔细研读这些专题培训材料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管道就通畅了许多,在实际操作中,就能牢牢地抓住尊重、同理、真诚、合作、体验、助人自助等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提高工作实效。

同一个讲座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实践后,重新研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曾聆听台湾林家兴教授讲咨询技巧,他说心理辅导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对方说出来,学会说:“嗯,你说!”当时不解其意,心想学生总会向教师求助,该怎么办?来访者不说怎么办?几年心理辅导工作下来,当咨访关系建立起来,学生感受到辅导教师的真诚、接纳和关注后,“嗯,你说!”一句充满温情和关切的话语出口后,咨询也就成功了大半。每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有自己偏好的辅导理论和辅导模式,在构建起自己的业务管道后,隔一段时间应展开自我反思,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

二、结合专业杂志研读学术专著,自我督导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一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在自我督导过程中常常会想:“对于这个案例,我这样做对吗?”谁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可能经常有专家督导,也不可能常都有同伴支持,这是一线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现状。对此,笔者收获最大的方法是,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的研读,去学习专业论著,以此来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为例,“一线快递”“咨询方略”“辅导个案”“活动设计”等栏目所刊登的内容,常常是我们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平时的工作内容,我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是很自然的。这些栏目常会推出让我们可模仿的活动设计、辅导方式方法。“学术空间”“研究实践”“国际传真”等栏目,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理论前沿或对理论的思考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能引导我们的阅读方向。就笔者个人来说,它引导我研读了《积极心理学》《团体咨询与实践》《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家庭治疗》等专著,进一步去学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空椅子技术、沙盘疗法等辅导技术。这些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心理学理论之外的专著,能明显地促进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出现迷茫是很正常的。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研究实践”“一线快递”等栏目的启发下,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举办心理讲座和印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等单向引导的活动方式,发展为心理健康活动周、自信历程的电视访谈、超级团队PK大赛、纸桥创新大赛等以学生为主体、双向互动、有着强烈内心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辅导教师个人行动,到开办班级心理互助员培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如2005年,在阅读了周红五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后,笔者拟定了《遂昌职业中专心理危机预警方案》,而后结合方案的运行撰写了《对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良性运行的几点思考》一文。2006年,在阅读了叶一舵、余香莲的《台湾学校“教训辅”三合一辅导体制及其实施建议》后,颇有感受,立项市级课题探索学校的教导、训导、辅导的整合,撰写了《台湾“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模式在农村职校本土化实践研究》《“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机制下对四例偷窃事件的处理反思》等论文,上述论文均已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

录用。

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贴近学校工作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能引导我们一线教师研读学术专著,让我们从根本上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自我督导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提升活动课操作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操作能力,是一线心理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目前对于心理活动课也已经形成了众人相对认可的评价体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将平时的活动课与评价体系进行自我对比,察觉并改进活动课中的不足,不断积累心理课中出现的亮点,提高活动课的操作能力。

在浙江省中职校《心理健康》教师用书中,对于心理活动课的评价有四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十九个观测点及评价标准,而一线心理健康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所限,不可能对自己的每节活动课按评估项目,逐条进行自我督导。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的自我督导,可围绕心理活动课的课堂氛围营造、活动设计与展开、学生参与及体验、课堂意外与亮点等四个方面,紧紧抓住课前预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把握心理活动课的“活动、体验、成长”这个中心,展开心理活动课操作能力的自我督导。

结合有关文献和自己的实践,本人常用如下表格(见下页表一)来引导自己活动课教学能力的提高。对表格中十二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次活动课的自我督导过程。在这张表中,笔者最关注的是课中调整、课堂意外与亮点这一纵一横。心理活动课,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现场生成,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体验,于是就会有许多的课中调整,对课中调整的思考,提升的是心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一次青春健康主题课中,故事推演到女生意外怀孕,这时出现了一张推演的纸条:“给女生钱,叫她去流产,然后换个女朋友!”全班女生群起而批判故事中的男生A不道德,现场有些混乱。笔者让她们宣泄了近两分钟,引导学生对此事发表看法,“早恋时根本不懂爱情,电视中常报道这种事,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于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笔者什么都不用做了,听着就行。这节课的效果,是很多班会课和班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所达不到的。这就是课中调整。

有一次三分钟自我介绍的演讲,女生小亚因先天原因说话含混不清,笔者原计划在轮到她演讲时不作强求。然而实际操作中,这位女生满脸通红地站在讲台前,足有30秒没出声,笔者正准备示意她可以回到座位时,她开始演讲,内容自然听不清楚,教室里先是一阵掌声,而后一片寂静。这位女生回到座位后,我点评说:“你感动了我,我为你骄傲!”示意全班再次鼓掌。这就是意外的亮点。

四、自我督导个案咨询的过程,提升个案辅导能力

个别咨询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另一个重要的专业能力。要进行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应从两个方面切入。

1.咨询理论与咨询技术的自我疏理

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疏理一下自己对各大流派咨询理论的理解。如当事人中心疗法,以尊重、同感、真诚、接纳为基础,相信来访者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精神分析疗法的童年创伤、意识层次论、人格的结构论、防御机制、投射等咨询理论;完型疗法的未完成事项理论、空椅子技术;行为疗法的系统脱敏、代币制、强化、惩罚、消退等理论,以及理性情绪ABC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等等。作为心理教师,应当精心研究其中的一两个理论体系,掌握该理论体系下的操作技术,了解其他咨询理论的基本内容。这能为专业咨询能力的扩展打下基础,有利于理解焦点短期治疗、意向对话、沙盘游戏、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等派生疗法。

在一定的理论支持下,一线教师应着手督导构建自己的基础咨询理论架构。建立咨访关系和了解情况必备的理念常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尊重、共情、真诚、接纳)。寻找问题根源可以用需要层次论、精神分析理论、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常涉及的几个方面: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调节情绪必备的理论是情绪ABC理论,贝克的认知疗法。

同时,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有一本常用的心理咨询技术用书,每个月定期翻看一下,了解诸如倾听技术、简述语意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共情技术、立即性技术、自我表露技术、面质技术、角色扮演技术、空椅子技术等学校心理咨询常用技术。

专业咨询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学习与巩固,是一线心理教师专业咨询能力自我督导的基石。

2.咨询过程的回顾与反思

学生前来咨询的绝大部分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青春烦恼、自我认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不可轻易下结论,要用积极的、发展的辅导导向给学生以支持,引导他们调节自我、改变情绪、健全心理。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是一个初级层面的自我督导,是对咨询方向、常用技术、咨访关系、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自我反思。可结合如下问题,进行自我提问。

(1)学生从来到辅导室到离开辅导室,有什么变化,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2)尊重、共情、接纳、倾听等这些咨询的基本要素,是否得到了落实?

(3)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哪些话,当时是如何处理的?现在想来,是否有新的理解?

(4)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哪些肢体语言,表达了什么含义?

(5)在咨询过程中是否指导过多,有没有落实“助人自助”原则?

(6)来访者究竟想咨询什么,辅导方向是否正确?

(7)是否要列入心理危机预警范围?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

对于一线心理教师来说,开展以本校学生为对象的心理课题研究,对提升自我的业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情绪状态、成长背景、自我认识等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素得以理清,有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与同伴的专题研讨中,由于面对大家都熟悉的研究对象,最容易产生思维火花。所以,同课异构、个案探讨、活动设计、心理测量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是一线心理教师最可能出研究成果的地方。

结合自身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撰写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探索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过程,撰写心理活动课设计方案;对个案辅导进行总结与反思,撰写心理健康教育个案。以浙江省为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优”论文评选及推广活动,不但有力地提升了一线心理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可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活动,是一线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上一篇:心理学与生活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心理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