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格式范文

时间:2023-11-30 23:17:59

前言格式篇1

[关键词]尼采;语言观;格言

1、在尼采那里,生命本身与对于生命的表达已经被清晰地意识到和严格地区分开来。在这种区分之后,尼采立刻面临两个问题:第一,能够体现生命的存在特性的理想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怎样的?第二,如果这种语言存在的话,那么它可以是公共可理解的吗?换句话说,作为个体生命的表达形式的语言表达,能够直接将读者引入存在之境,亦即本真的生命体验之中吗?这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前一个问题是尼采作为思者的问题,而后一个问题是尼采作为作者的问题,只有前一个问题的化解,才会造成后一个问题的凸显。尼采对于前一个问题思考的结果得出的答案是肯定的,这问题的答案也就是诗性的语言。而尼采对于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则是否定的,也就是说,作者在直接将读者引入存在之境,亦即本真的生命体验之中,这一点上是无能力的。尽管如此,尼采却并没有遁入存在与生命不可言说的神秘之境,而是认为,尽管直接的传达和诱导方式并不不存在,而间接的方式却是可能的。而这种方式就是格言体的表达策略。

格言意味着什么?格言意味着对于形式逻辑的强力控制的自由,意味着作者的自由,也意味着读者的自由。由于格言的表达特性,它可以通过大量的修辞手法来传达思想,将形式逻辑的作用,限定在非常有限的范围之内,它可以通过对照和反转,矛盾和悖论,惊吓和暗示等修辞手法起到一种激发和诱导作用。凭借这种激发和诱导作用,读者的主体性得以解放,唯有如此,读者才可以凭借自己的个人的生命经验进入到本真的生命体验之中。因此,我们可以说,尼采在相当的程度上并不信任文字语言。我们甚至可以说,在尼采那里,语言是存在的家门,而要进入存在之家,就要破门而入。也就说,对于尼采哲学的真正理解必须建立在对于尼采具体哲学表述的的突破的基础之上。只有当我们通过尼采哲学著作中大量出现的反盾和悖论,处于一种惊异和困惑之中,我们才有可能突破形式逻辑的有限边界,进入到尼采哲学向我们展示的领域之中,进入本真的生命体验。在此,我们有必要对格言的表达特性的做出一种较为完整的理解。因为只有通过这种对于格言特性的理解,我们才有可能去把握尼采的格言式语言和格言式思想。

2、一般而言,格言的内容具有未被证明性和不可公证性的特征。而其之所以具有这种特性,恰恰是由于格言的内容本身来自于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因此它不可能在经验的意义上加以普遍的证明。这也是它的反常识的本性的原因之所在,因为常识本身是一种普遍经验的总结。而格言的主观化色彩同样是由于其来自于独特的生命体验,并因之对于那些未能有此体验的读者造成理解的困难。但是,反过来说,如果读者具有了这种生命体验,那么这些格言也就显得极易理解了。并且由此构成了格言在语义上的一种梯度:对于同样的一句格言,基于不同的生命体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此外由于格言注重修辞的特性,它又表现出一种既通俗又高雅的特性。而格言既可以脱离具体的语境,独立的表达意义,也可以同其他格言共同构建意义单位;既可以独自地加以理解,也可以整体地加以理解的特性则构成了格言在表达方面的一个重要优势,即它既可以单独的发挥以上所述的单个格言的特点,也可以通过众多格言的协调,在更大的句群中制造矛盾悖论等反形式逻辑的表达效果,从而使形式逻辑降低到一个较低一级的位置上来发挥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格言式表达所具有的强大张力和包容性。在格言式表达中,读者和作者都是既主动又被动的。作者的的主动和自由在于,他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摆脱形式逻辑的束缚,将个人体验置于高位,而不必受制于逻辑推论的要求。而他的被动在于,他在将大众的一致意见作为进攻对象的时候往往使自己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读者的主动和自由则在于它能够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来相对自由的阐释语义并不固定的格言。而他的被动则在于他接受的是一个似乎无需证明的“绝对命令”,他要接受它,却不是连同它的理由。格言的另一个优势在于他对于形式逻辑既有所克服又有所保留,不同的格言在组成一个整体时,形式逻辑可以以特殊的方式发挥作用。由此,造成的是一种格言文本在语义上的巨大伸缩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尼采的格言式语言其实奉行了这样的一种语言观:语言是存在的家门。在这种语言观看来,要想进入对于存在的原初体验,就必须突破语言文字的束缚。

尼采哲学通过他的格言式语言表达出来,宣告了一种新哲学的诞生。这种思想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格言特性,它显示出一种对于传统的反抗和对于主体性的解放。这种思想根植于本真的生命的体验,并致力于使人类整体回归这种本真的生命体验。格言式思想和格言式语言造成的是一种灵魂的转向和生命力的转向。它期待生命力的转向,它希望以此促成生命意求的方向从保存性转向提高性,从否定性转向肯定性。这正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描绘的那样,骆驼变成了狮子,但狮子将进而变成孩子。不堪重负的文明需要的是一种疾风暴雨式的批判,但这批判的目的是迎来文明的新生,而不是一切的毁灭。

参考文献

[1][德]F.尼采,田立年译.朝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院成纯.尼采的“生命”与语言[J].化工学报黑河学刊,2011,173(12).

[3]吴增定.尼采与“存在”问题[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24).

[5]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尼采著.田立年译.哲学与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7]孙周兴.尼采与启蒙二重性[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1).

[8]罗素,戴维森等.《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陈波、翰林合主编,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9]海德格尔著.《尼采》上、下卷[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0]海德格尔著.《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前言格式篇2

《学写留言条》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练习四。留言条写作属于应用文写作的范畴,教学内容可分为写作格式与写作内容两个部分,其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留言条书写的格式,难点在于要把需要给对方留言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话写下来,即要让学生明白留言条的内容具有信息全面、概括性强的特点。

因现代通讯科技高度发达,留言条、书信等应用文写作日渐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留言条写作格式中的注意点比较多,说教也容易乏味。因此,无论是教师的口头讲授还是PPT的呈现,这种单向的知识传输形式一方面难以吸引学生持久的注意,另一方面对于留言条格式这类记忆型知识点而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也很难通过教师的一次讲解或观看几张PPT图例,就完全掌握和熟记全部的学习要点。

设计

1.达成目标

留言条的写作格式属于客观、识记类的知识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外自学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相较而言,写作内容部分,则属于操作性、实践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练习和反复修改,才能提高自己提炼、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并总结出留言条写作的规律和特点。而微课视频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无法在几分钟内集中展示大量的实例,供学习者进行分析、比较和练习。因此,本节微课只将目标锁定在写作格式的指导上。

2.学习任务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笔者设置了如下四项学习任务。

任务一: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目标是一种约束力量,明确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从教学视频中获取更多更重要的教学信息,还可以维持学生的关注度,使学生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配合下,提高学习效率。

任务二、任务三既是本节微课学习的重点所在,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方向的一个引导和提示。一张留言条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留言条的整体概念,提升学生思维的整体意识。留言条在格式上有哪些特殊要求,则是在整体框架下的具体细化。这项学习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进行综合、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任务四:改正留言条中出现的错误格式。这是一个巩固性的及时练习。通过对重、难点知识的巩固操练,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练习运用中对自学效果进行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从而及时查漏补缺,更好地掌握留言条写作的相关知识点。

制作

本节微视频使用软件Camtasia 8.0进行录制和后期加工处理,时长为5分3秒,分四个部分进行留言条写作的一般格式的教学。

第一部分:情境引入。通过樱桃小丸子放学后要去同学家玩,给妈妈写留言条的例子,引出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留言条,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留言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以学生们熟悉的卡通人物樱桃小丸子的故事作为大背景导入,将知识点的学习融入到故事情境中,为学习情境创建积极的角色模型。

第二部分:明确格式。以小丸子写给妈妈的留言条为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留言条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在写作时的特殊格式要求。

第三部分:回顾总结。用一段简洁的话帮助学生梳理本次教学视频的主要内容。

第四部分:巩固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找出留言条中的格式错误。

应用过程

针对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任务单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化知识为能力,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基于上述的前置学习,笔者将课堂学习形式分为以下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学生汇报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答疑解惑。这个环节是帮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所得。在学生进行成果汇报的时候,教师进行适当有效的点评,包括纠错、表扬,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板块:火眼金睛大擂台。这一环节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留言条中的错误,得分多的小组获胜。这一板块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在实例中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同时由于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方式进行比赛,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那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能在组内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和指导,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第三板块:助人为乐小雷锋。学生根据具体设定的情境,帮助小明写一张留言条。这是一个课堂练习环节,要求人人参与。这个环节不仅可以帮助每一位学生进一步内化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再一次检测和巩固自我学习的效果。

第四板块:组内互评、教师点评、归纳总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批改点评,并修改完善。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选择一两则有代表性的典型例文进行讲评。学生再次修改完善留言条。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节内容之前,笔者通过班级QQ群,分享微课视频与自主学习任务单,倡导家长指导孩子在家观看学习。经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学生通过课前对微课视频的学习,留言条写作的正确率达到了91.8%,比平行班高出了28个百分点,学习质量明显得到了提升,也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好评。

1.转变了学习方式,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支架

微课的应用体现了翻转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互动评价为主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支架,体现了自我选择、自我识别、自我培养、自我评价的“自主性学习”原则。在“活动”“合作”“反思”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中,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降低了学习负荷,优化了知识吸收的过程

由于留言条写作格式中的注意点比较多,说教也容易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微课视频的直观化效果,恰好缓解了传统教学中的这一尴尬现象。它不仅能将留言条的格式做可视化呈现,而且还能以更直观的方式突出重点,帮助学习者迅速找到知识的着力点。与此同时,微课视频动态化的演示效果,能在吸引学习者注意力、提升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吸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

留言条写作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其书写的格式,难点在于把留言条的内容写得简洁、清楚。对于留言条格式这类记忆型知识点而言,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都能很好地掌握。这样,就能节约出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留言条内容书写的练习,能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更多课堂练笔和即时指导的机会,也能让那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从教师或同学那里得到更多实质性的帮助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可以说,微课视频的前置学习,减少了课堂中对记忆型知识点的重复教学时间,增进了对教学重难点的深入学习和消化吸收,更关注对实践性操练内容的指导、反馈和评价。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使教学主题突出、教学活动精彩,又能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而教师又能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之间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差异,从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措施,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换言之,微课提供的前置学习方式,改变了课堂低效学习的状态。它使课堂内外的学习变得更为简洁、高效。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学写留言条》 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语文《练习四:学写留言条》

2.达成目标: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了解留言条的作用,掌握留言条写作的一般格式。

3.学习方法建议:

①“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观看教学视频时,要做好笔记,将留言条写作格式中的各项要点和注意事项记录下来;

②自主学习法,通过微视频中的留言条例子,自主反思与检测所学内容;

③先学后用,学以致用:自己尝试写几张留言条。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 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任务二 什么是留言条?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留言条?

任务三 留言条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任务四 留言条写作在格式上有哪些特殊要求?

任务五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你能改正留言条中出现的错误格式吗?

三、困惑与建议

评委印象

《学写留言条》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练习四。吴老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把教学内容分成写作格式和写作内容两部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吴老师的学习目标设置得合理,难度适中,又具挑战性;学习任务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教学视频内容贴近生活、画面清晰、视听一致,能有效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使用“看―学―练”的学习方法,快速切入知识点,让学生直达核心知识,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微课的使用减少了低效重复的教学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互动评价为主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体现了自我选择、自我识别、自我培养、自我评价的“自主性学习”原则。

执教者的教学设计,在降低学习负荷、优化知识吸收过程方面也颇具匠心。由于留言条写作格式中的注意点比较多,仅靠教师讲授较枯燥,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执教者利用微课视频的直观效果,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不仅将留言条的格式做了可视化呈现,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缩短了课堂中重复、低效的教学时间,而且还能以更直观的方式突出重点,帮助学生迅速找到知识的着力点并掌握新授知识。

微课视频的前置学习,突出了教学的主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也有充足的时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指导。

总之,本设计利用微课提供的前置学习方式,使课内外学习变得轻松、高效,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前言格式篇3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攻克了在传统语言观中的很多不足和所在的弊害,对于他来说无疑是全新的。这种超越从其具体思想来看有五方面:第一,在语言的基础方面,传统语言观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工具,在逻辑的基础建立的。传统语言观是以逻辑为中心的,这种逻辑的语言观在前期或者后期都没有受到海德格尔的赞同一直持反对态度[3]。在前期,他把言谈作为语言最基本的东西,对于逻辑、判断等词语对于言谈而言不过是派生物;在后期,那种所说的词语整体的语言他认为是可以将他们逻辑化,海德格尔对诗与思是有一定的强调,但本原的语言像这样是一定不可能的,它不能被逻辑化只能由思来把握。由于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在语言的本体性和特殊性基本都消除了,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克服了逻辑中心主义的倾向,使得后现代主义的一些重要代表,进一步走向完全对立的解构语言中心论。第二,从语言的内涵的角度来看,在传统语言观的世界中,语言是一种能够表达感情与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将他对象化并理解为学科、能力、行为;海德格尔将他语言观则归于了形而上学的范畴,语言不是一种表达,语言不是存在者也不是工具,不是可言说的东西,语言与存在相连,语言就是语言,进而对传统语言观的认识实现了超越[4]。第三,从语言发展的角度解析,人们对语言常常认为是一种能够表达的方式且人具有使用“说”这种语言的能力,人们就把传统语言观看作是语言的说。而海德格尔却认为“语言是不可说”,给予传统语言观坚决的反对,如果非要认为是说也应该称为“道说”,进而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我们只有超越了主客关系之对象性思维,在审美意识中与在艺术中,这些都超越了人们传统语言观,从而也基本上实现了在语言发展的道路上的超越。第四,本体论的语言观基本表现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在他看来,语言的真实本性与存在是直接相关的,语言就是本体论、存在论的语言。在这个问题上他的观点完全相反,在海德格尔的前后期都持反对观点,在前期,他认为情态和理解同语言现身是同一个时期,是此在的展开状态。在后期“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存在是走向语言的路途”[5],海德格尔把语言同存在的关系比作家园和家园的路的关系[6]。在传统的哲学中人们却认为,人的认识与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关联的,语言经常同命题、概念、判断有密切联系,传统哲学中语言不属于本体论的范围。海德格尔明显的说明语言是本体论的。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来看,特别是后期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语言观,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是有重大意义的。传统的语言观中把语言理解为是一种能发出声音的器官与听觉器官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视为一种工具。海德格尔对人的本质多方面的思考,提出“语言是存在之家”这个命题观点,在其中存在是这个命题的首要叩问的命题,它说明了存在的守护者与拥护者是人,人不可把语言当作简单的工具使用,人只能居于语言之中,人们常常陷入闲言、闲听与闲谈这些方面却不去集中精力认真地听寂静之音,这样对回家的路就找不到了,人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集中精力认真地听语言之“道说”,人才能居于家中。

二、海德格尔语言哲学观的困境:五问海德格尔语言观

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的一大特点是把语言和存在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哲学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遗忘存在的历史。海德格尔为了弄清存在这一哲学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采用了现象学的方法来剖析存在的问题,他把存在理解为一种显现,而这种显现又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他认为语言和存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把语言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当作自己语言哲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

(一)海德格尔语言观生涩深奥难懂困境

海德格尔极为重视的哲学这方面的语言,他常常将一些与自然的语言与存在论有关的,都被称之为“道说”的语言[7]。他把存在论观点突破口以这样的语言作为基础来展开和解释的尝试。他寻根于东方哲学摈弃西方传统哲学,比如和我国道家学说,对于这些成果来说对东西双方都是深奥的,是由于这种海德格尔式的生硬与生涩的结合[8]。海德格尔在展开一个命题时使事情更为复杂的,同义反复或一词多义是惯于常采用伎俩,这个过程使读者没有“诗人”气质的凡夫俗子会感到很痛苦不容易抓到实处。例如,“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这是他的一句名言,得其用意先必须理解“道说”、“语言的本质”、“有声表达的词语”等概念,弄清了这些就方便多了,他把作为语言(道说)的语言(语言的本质)带向语言(有声表达的词语)。海德格尔本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变化也是令人难以应对的问题。从他完成教授资格论文的早期一直到《存在与时间》的诞生,早期海德格尔思考问题还是按着传统语言学的方法来的,比如“仅有话语才存在语言,反之则不成立”。前期他认为只有人的存在即“此在”才能更好的显现存在及其根本意义,而且语言性是人的存在的主要方式;在后期海德格尔开始进行转向,注重对语言本性、思想的重要性和语言之于存在的揭示,不再谈“此在”。后期海德格尔正好相反,且不再应用话语概念。

(二)海德格尔对词语原初意义的论证出现了困境

海德格尔曾多次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定义,从表面来看似乎是对古希腊文的翻译,但实际是对“zoon logonechon(会说话的动物)”来说是阐释与表达它的形而上学,不只是对拉丁文的简单翻译这么简单。在海德格尔看来逻辑毫无限制的弥漫和理性的无限扩张,正是这一灾难性解释所导致的这场由古希腊文化向拉丁文化的转变,这进而又对当今时代的技术统治与思想贫乏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了巨大影响[9]。海德格尔此时陷入了论证困境:第一,海德格尔用“逻格斯”的原初意义否定“逻格斯”日后的新词及其他意思,比如理性、定义、根据、判断、概念、关系等,对于批判“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主义的,是否显得太过于牵强与绝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随着时间的推进也会相应的发展,词义是客观存在变化反映会相应的发展与改变,词义均有它合理存在的意义。因此“逻格斯”日后具有新的词义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第二,我们对先有带声的口语、后有书面语在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先后顺序不反对,但从存在论的视角来说,那时的口语今天不存在了消失了,书面语却存在。后世的古希腊文是海德格尔的主要依据,对此海德格尔应该做出合理的阐释。第三,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的需求开始说话,后来社会进一步发展便形成了简单的文字,后来逐渐形成意义完整的语言,这是得到大家的认可的。但对于人类今天大部分是依靠文字来交流和传递知识而不是“言说”,对这个问题海德格尔没有进一步理清与解释。

(三)语言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认识困境

在现代西方国家中海德格尔对哲学思潮的批判与挑战,其中包括传统的理性主义、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使得海德格尔思想深受西方国家的重视。从而也可以看出他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的态度从肯定走向否定,发生根本的变化。前期他提出的观点与存在论的观点还算和谐,对技术也是持肯定态度。后期海德格尔提出,技术从他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框架”或“座架”,此观点的提出标志着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0]。那么在他的理论中座架的又有什么作用,海德格尔是这样阐释的,“人被一股力量引领着、规定着,并被座架牢牢的束缚着,这股力量是人自己无法控制的却能在技术的本质中显示出来的”。我们从海德格尔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突出了技术的“框架”力量;人受制于技术的“框架”力量还会对技术失去控制。作为存在物显现的现代人,在存在物与自身的所有的关系中,都以贯彻、实现的制造者的身份并建立为绝对的统治。他对至高无上的存在怎么没有管住受限于他的存在物没有做出具体的说明,尽管这个局面是海德格尔不愿意见到的。

(四)主体与客体的认识困境

为了实现反对传统客体的观点与哲学中主体的目标,必然会反对人使用人的语言来传递经验和知识,人对客观世界的主体作用与积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是海德格尔为了实现而做出的努力。“人栖居在语言所筑之家中”任命“诗人与思者”为守护者,这样人为语言效劳,语言到不为人服务,海德格尔把“语言”与“人”分离了。既然“诗人”与“思者”都被任命为“守护者”,那么诗与思是顺理成章有“亲戚”关系。诗与思两者之间真正的相互面对是最广大的分离中遮蔽着自身的分离[11]。为了满足他的观点的需要海德格尔于是进一步提出“相互面对”的本原,并将神本主义引用到了他的理论中,“在辽远之境那里有天、地、神、人彼此通达,切近之现身是为‘世界四重整体’诸地带的‘相互面对’作为近的切近开辟的,切近本身是大道的一种运作不是距离。”但海德格尔又是反对神本主义的。可见,海德格尔的立场捉摸不定。

(五)自然语言与人的语言统一论证困境

海德格尔不赞同人以语言来表达情感、表述和交流对世界的认识,与关于传统语言观是人创造语言的观点。海德格尔否定人具有语言能力的观点。传统语言观遭到海德格尔的否定,为此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语言观来替代传统的。便提出了“语言在说话,人在说话”的观点,按照海德格尔的设想的思路我们不难发现,将两者的有机结合是要需要解决的问题[12]。对此从多角度分别对自己的理论进行论述。从属与命令关系,“语言是人的主人”,在他看来人“必须首先听从命令”,因为“道说”的具体内容在未显示之前都是没有表达的、无声的、隐蔽的。试图说明人是被动的,使无声的说变成有声的语言。按照海德格尔的阐述,他认为人只是听从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行驶传递消息的媒介,进而他又提出人要主动“抢先”,化被动为主动“必须已经向消息走去”。他力图构建的人只能听话不能当主体,这个说辞未免太牵强赴会了,不符合他的一贯论点。海德格尔不管怎样不得不要求人去向消息走去发挥主动性。这使得海德格尔陷入了自然语言与人的语言统一论证困境。

三、海德格尔语言哲学思想对濒危语言保护的启示

(一)语言与人的方面,在这方面的阐述对保护濒危语言

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启示的在语言与人的关系上,语言被看作是人的活动,人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语言,人用以交流思想、表达意义的工具这是传统观念对语言的阐述。人是“语言的”存在者这是海德格尔的观点,这表明了人性本质结构的语言性。语言的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意识也不断自我反省,将“生活世界”置于社会中,并将他作为意义建构与认知发展的基础,进而推动存在与语言活动社会的发展,因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语言的民族本质可以在人的语言本质得到极其深刻地阐释[13]。海德格尔指出,如果让“说”对“讲”说出来,“讲”作为对语言的听,这样的发生只能在我们的本质批准进入在特定条件下“说”时才得以发生。正是语言的本质作为这样的允许而在“说”中出场。丰富性、独特性才是语言的真正特性。语言是一种适合人们需要产生的沟通工具,对于命名没有一定的限度也决定了语言的多样化。当人正在进入一种语言的同时也进入了一种文化,人的语言规定也可以看作是人的文化规定性。每个民族是以对世界系统的认识为基础的,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的这种语言,一定的人类生活方式总有某一语言形式与之相呼应,一定的世界观。每个民族的人对世界的看法都不一样的视角所以也决定了他们独特的语言文化,由于语言控制人的思维反之也是成立的。对濒危语言保护海德格尔给我们很多启示,多数少数民族的语言濒危,每一族群的文化都有独特的存在的价值与对人类世界的认知图式,也是该民族的文化底蕴独特积淀。语言与人、语言与文化人类没有理由任其自生自灭而不加以拯救和保护[14]。在世界生活中对语言进行传授、学习、运用其实也是一种对文化的认同工作。我们去分析语言也是有文化限度的,一旦失去了这种限度就会偏离语言的基本含义更严重的可能危及到人的本质,所以拯救和保护语言是人类的责任与义务。为了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我们应义不容辞,其中从根本上拯救语言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将民族语言哲学思考成果化,丰富和扩大自己的存在方式并使之融入自己的语言,提高对世界的认识能力与有效的保护民族文化。

(二)语言与存在的方面,在这方面的阐述对保护濒危语

言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启示的传统语言观认为语言是存在在意识中流动的工具,是客观存在的表达。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理解使语言丧失生命力降低了语言的意义。在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上,传统语言观的“工具说”和“表现说”深受海德格尔的批判[15]。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生活在世界上”是人的存在,人生活在语言中语言是人的世界,这是他们的关系,人拥有世界永远是以语言的方式。海德格尔始终强调语言不仅是一种可以使用的简单工具,而是第一次使人有可能处于存在的展开状态之中,语言也包含有对存在的显露,应当把语言看作是存在的“家”。在对濒危语言保护方面海德格尔对“工具论”的批判具有很好的启示价值。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多数人都承认,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从多种角度而言,人类语言的多样性与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是一致的,和人类社会是唇与齿的关系。“工具论”是一种忽视了语言的主体性与语言价值观是见物不见人的。如果按语言“工具论”的逻辑推理,必然会导致丧失民族选择语言的自主性,以便利为价值取向是从工具的性能而言,这样必然的理想选择就是“语言大同世界”,进而一些人认为濒危语言没有抢救的必要[16]。海德格尔对“攻具论”的批判:透过一定的语言形式可以将特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社会经济等文化内涵都可以反映出来,并不是单纯的大家都可以使用的一种交流工具。人们透过某种语言材料不仅可以得知这种观念文化对该语言的制约和影响,而且还可以看出一定的制度文化、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一定的行为文化。每种语言都是民族在其发展过程所创造出来的产物都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没理由任由这种文化成果走向濒危而不去保护与挽救。

前言格式篇4

摘 要:成都方言中的三字格重叠式是一种较能产的构词方式,其三字格重叠式形容词具有鲜明的个性。通过大致归纳成都方言中三字格重叠式形容词的结构类型,说明其造词方式的多样性。它们大部分与“X+得很”同义,语义重心多在形容词性词根上,总体呈现灵活多样、形象可感的特征。

关键词 :成都方言 三字格 重叠式 形容词

成都市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方言属西南官话分支,其内部又有口音的差异。本文所述成都方言以成都的主城区为代表,又以其中的老派为主,且不计成都方言内部存在的特色以及听觉上的细微差别。成都方言语音系统如下:

声调4个:阴平 55;阳平21;上声53;去声213

声母20个:p ph m f;t th n;ts tsh s z;t th ;k kh x;

韵母36个: i u y ; a ia ua;o yo;e ie ue ye;ai uai;ei uei ii;au iau;u iu;n un;in yn;an in uan yan;a ia ua;o yo

成都方言三字格重叠式形容词有着鲜明的个性,本文从结构形式、造词方式及表义特点、语用功能三个方面对其加以分析、说明。

本文所选语料出自《成都方言词典》(梁德曼、黄尚军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为行文简便,下文采用以下符号代表音节和语素:X、Y分别代表音节,N代表名词性语素,V代表动词性语素,A代表形容词性语素。各词素的性质由方言性质决定。本文一律采用宽式国际音标。由两个及以上音节组成的形容词连读时不变调,因此重叠语素注音从略。如:“白生生”[pe21sn55sn55]略为[pe21sn55]。

一、结构形式

在成都方言中,三字格重叠式形容词有XYY式和XXY式两大类,又以XYY式为主。本文将根据词根语素的性质进行分类,以便说明。

XYY式可大致分为若干小类,例如:

(一)形容词性词根语素小类

包括三种结构方式(其中A1表示词根):

1.A1/A2A2式

醒垮垮[in53khua213] 言语不认真,信口雌黄。醒,方言,形容人的行为不可靠。

臭汹汹[tshu213io55] 臭气难闻。

冷稀稀[nn53i55] 冷丝丝,有冷的感觉。

2.A1/V1V1式

白生生[pe21sn55] 形容白得像雪一样。

长甩甩[tsha21suai53] 长而笨的样子:这根棒~的,不好耍。

脆生生[tshuei213sn55] ①很脆(在这个意义上也说“脆绷绷”);②声音清脆。

3.A1/N1N1式

神壳壳[sn21kho21] 形容傻乎乎:你给他说什么,他总是~地望着你,也不作声。

光架架[kua55tia213] 形容人或动物太瘦,瘦得只有骨架。

直杠杠[ts21ka213] 说话直爽、性情耿直:他说话~的,最容易得罪人。

(二)动词性词根语素小类

也包括两种结构方式(其中V1表示词根):

1.V1/A1A1式

打偏偏[ta53phian55] 站立不稳,左右偏倒的样子。

泡酥酥[phau213su55] 松软;酥脆。

2.V1/V2V2式

打闪闪[ta53san53] 脚软无力,走路有些晃动:上坡脚杆软,下坡~。

斜垮垮[ii21khua53] 形容人态度不端正。

(三)名词性词根语素小类

包括两种结构方式(其中N1表示词根):

1.N1/A1A1式

沙革革[sa55ke213] 形容吃起来或摸起来感觉有沙,含贬义:这菜没掏干净,吃起来~的。

雨稀稀[y53i55] 下着小雨的样子。

2.N1/V1V1式

眼鼓鼓[in53ku53] 目不转睛地盯着。

肉挤挤[zu213ti21] 形容人肌肉丰满:这娃儿长得好,~的。

绵扯扯[min21tshe53] ①十分柔韧,不易断:红烧肉~的,啷个吃得下去。②优柔寡断:他那个人~的,够打整了。

三字格重叠式形容词中XX/Y式(Y是词根)的数量极少。《成都方言词典》中三字格重叠式形容词XX/Y式只收了3条。如:

麻麻亮[ma21nia213] 天色刚有些亮,微明。

捞捞轻[nau55thin55] 很轻:这车柴看起来多重,其实捞捞轻,拉得动。

粉粉亮[fen53nia213] 天刚刚有点亮。

除以上类型外,还有部分词包含表语气、量度、象声的词及形容词后缀等成分。如:

贼呵呵[tsuei21xo55] 贼头贼脑的样子。

黑呼呼[xei53xu55] 起串串[thi53tshuan213]成串,络绎不绝。

酽咚咚[ian213to21] (汗液、粥等)很浓︱白哕哕[pe21 ye53]形容略白。

肥溜溜[fei213niou55] (动物)肥得油光水滑的样子。

短杵杵[tuan213tshu53] 短而齐的样子。

干吱吱[kan55ts55] 不润滑、干瘪。

从结构上看,三字格形容词的音步模式多为X/YY,如“长甩甩”是“长/甩甩”而不是“长甩/甩”。结构方式丰富多样,以偏正结构为主,如:“白生生、直杠杠”是偏正结构,“毛耸耸、心慊慊”是主谓结构,“憨痴痴、矮矬矬”是并列结构,“温嘟嘟、堆尖尖”属于述补式。

二、造词方式及表义特点

成都方言三字格重叠词XYY式中后半部分的重叠语素YY大多有特殊意义,其重叠语素YY有成词与不成词之分。有的YY可以单独成词,且YY词性及意义与XYY同,如“阴悄悄”中的“悄悄”,词义与“阴悄悄”相同,均为形容词,表示“偷偷的、秘密的”;有的XYY式中的XY能够成词,如“枯腊腊”中的“枯腊”,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程度略深。

按重叠成分的性质可以将三字格重叠式形容词分为若干小类,以下举例说明(X表示词根语素)。

(一)X+相关联的重叠语素YY

X/YY中的成分X与成分YY在意义上相同或相关。如:

“绵/扯扯”,“绵”与“扯”意义上相关联,“扯”是表示使某物韧性得以显示、切断事物之间联系的一个动作,“绵”则有“柔”“韧性”义。因此,两个相关联的成分“绵”与“扯扯”组合成词之后,形容词整体有了“不果断”的意义。另外,成都方言中的“肉扯扯”也包含“不果断,拖拖拉拉”义。又如,“干吱吱”[kan55ts55](不润滑、干瘪)。因干燥、不润滑的物体接触,摩擦所发出的声音类似“吱吱”。因而,“干”与“吱吱”有关联而组合成词。“悬吊吊”:形容不牢实、不稳固、要掉下来的样子,比喻问题悬而未决。动词性语素“悬”与“吊”同样包含“没支点,摇摆不定的”的意义。

又如:“火巴/跩跩”[pa55tsuai213](形容体弱无力)。“火巴”与“跩”语义上相关联,成分“火巴”表“软”义,“跩”表示“走路摇摇摆摆的样子”。两个相关联的成分“火巴”与“跩跩”组成新词,便有了“不稳,摇摆”之义。同类型的词列举如下:“阴悄悄、冷沁沁、乱翻翻、悬吊吊、萎缩缩、火熛熛、火爆爆、长甩甩”。

X、Y是意义有关联的两个单音节语素有条件地组合在一起,它们必须在重叠式中组合并不能以“XY”形式单独构词(绵扯* /干焦*)。

(二)X+修辞性重叠语素YY

X/YY中的语素YY表示的一般是引申义、比喻义。

如:“光架架”(极言人或动物太瘦)。“光”和“架架”是通过隐喻手法联系起来的,把名词性成分“架架”的干、瘦特点同人的身材瘦联系起来,形容人或动物瘦得只有骨头架似的,略带夸张,但能使人联想到瘦的程度。又如:“直杠杠”指说话直爽,性情耿直。由成分“杠”的特点“直”,引申出“干脆、直爽”义。“瘦壳壳”:“壳壳”指坚硬的外皮;“病壳壳”[pin21kho21]:长年生病因而身体瘦弱的人,皮包骨头,犹如干壳一般。以“壳壳”来隐喻人之“瘦”。成都方言中形容人瘦小的重叠词还有:“干筋筋、干蝦蝦(身材瘦长)”等。同类型的词还有:

横撇撇[xun21phie21](说话生硬或粗暴)

水酢酢[suei213tsa53](微微被水浸湿的样子)

笔端端[pi21tuan55](笔直,不转弯。)

(三)X+古语重叠成分YY

X/YY一词中,语素YY为与语素X同义的古语成分。如:

“矮矬矬”[ai213tshuo53]形容人个子矮。“矬”本有“矮”义。《广韵·戈韵》:“矬,短也。”《唐韵》:“身短曰矬。”(见穆旋,2013)“矮矬矬”见《蜀语》(明·李实):“谓人形短曰矮矬矬”。今成都方言多谓人矮为“矮矬矬”,不用于物短,谓物短通常为“短杵杵”。可见,“矮矬矬”一词包含古义语素,“矮”与“矬矬”同义并举。又如,老革革[nau53ke21]形容人面容苍老或蔬菜不嫩。语素“老”与“革”同义。《方言》:“悈鳃、干、革、耇、都,老也。”郭璞注:“皆老者皮色枯瘁之形也。”“革革”表示“粗糙”义。又如“沙革革”一词中的“革革”亦同义。再如,“重”[tso213thn53]即沉甸甸。《蜀语》:“重曰。”另有,“奄軃軃”[in55tho53]形容没精打采的样子。古语素“軃”义为“下垂”。《蜀语》:“下垂曰軃,軃音妥”。“奄軃軃”则摹状人弯着腰没有精神的样子。“[na55]筋筋”,形容身材瘦小。古语素“”义为身小貌,《玉篇·身部》:“,身也。”“”表身材细长,“筋筋”则从修辞角度表瘦,结合成表“身材瘦小”的词。

成都方言保留了许多古语素,除了前面提到的“矬矬”“革革”“”。还有“蔑蔑”(小义)、“莽莽”(大义)、“董董”(丰盛貌)、“惨惨”(昏暗貌)、“慊慊”(心不满足貌)等。前人研究已有涉及,兹不详述。

(四)X+近义语素重叠成分YY

X/YY一词中语素Y与语素X互为近义关系。如:“干焦”,形容十分干燥。语素“干”有“缺乏水分”义,语素“焦”有“干燥”义,“干”与“焦焦”组合成词同样表示“干燥”义,属于近义语素连用。又如,“憨痴痴”形容人痴呆、不聪明。语素“憨”与语素“痴痴”意义相近,二者并举组成的词语整体意义与各语素意义大致相同。同类型的词还有:

昏浊浊(糊里糊涂)

萎缩缩(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乌喧喧(十分吵闹的)

湿鲊鲊(水湿透而黏黏的样子。)

短杵杵(短而齐的样子。)

三、语法功能及语用修辞

成都方言中的三字格重叠式形容词同一般形容词一样,功能包括作定语、谓语描述主语的性质和状态;作状语表示主语动作行为的某种状态或方式;作补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等。三字格重叠式形容词表情达意细腻、贴切,同义词颇多。例如:

作谓语:醒垮垮:你呀,这么大人了,还一天~的。︱稀朗朗:稀饭~的,人影子都照得见!

作定语:绵扯扯:~的他,做啥子事都不着急。︱油:~的地面容易打滑。

作状语:贼呵呵:对面阶沿上有人在~地看着我们。︱阴缩缩:姐姐向门外的暗处~地看了一眼,仍旧绣她的花。

作补语:汗鲊鲊:衣服穿得~的,还不换么?︱短杵杵:这支铅笔写得~的了。

成都方言总体风格具有幽默、灵动的特点。大多数三字格重叠式形容词的语义重心在形容词性词根A1上,但每一小类的语义重心又有其特点。如:A1/A2A2、A1/V1V1、V1/A1A1、A1/N1N1等小类的语义重心均在形容词性语素A上,而其余语素分别承担不同的语义角色,且有一定的规律,比如:短矬矬“短”义︱白生生“白”义︱打偏偏“偏”义︱直杠杠“直”义。

试分小类如下:

1.含形容词性词根语素的A1/A2A2、A1/V1V1、A1/N1N1式的语义重心在前形容词性语素A1上,表某种性质或情状,重叠部分多为附加成分,用以补充说明形容词所描述情状的程度等,相当于一个副词作补语,可理解为“A1得很”。比如:满秋秋=满得很︱肥溜溜=肥得很。在成都方言中,“A1得很”与“很/非A1”语义基本相同,但前者通过补语来说明程度之深比后者更有感染力,重音常常在“很”字上,并且音长稍长。

2.含动词性词根语素的V1/A1A1、V1/V2V2式(多为述补结构)的语义重心在后半部分。述补短语的语义重心多在补语而不在述语上,如:“打破、战胜”。同样,重叠成分A1A1及V2V2多描摹动词性成分V1的状态,动作所表现的情状才是整体所要表达的重点,动词性词素在前,则语义重心在后面的补语上。比如:“堆尖尖”,形容堆起来的物体具有顶部尖形的特点,“尖尖”描述“堆”这一动作的状态,即具有尖形的样子。“飞叉叉”形容动作迅猛、粗野的样子,“叉叉”描摹了“飞”这一动作的状态,即“两腿交叉状”。“悬吊吊”形容不牢实,不稳固,要掉下来的样子。

3.含名词性词根语素的N1/A1A1、N1/V1V1式的语义重心在前半部分N1上,后半部分的重叠成分多运用隐喻来修饰前一成分,比如:“沙革革”中“革革”就含有“粗糙”这一语素义,用“革革”来形容其程度,能够让人联想到其情状。“油浸浸”形容被油浸过的物体有一种湿透的情状。

语义方面,三字格重叠式的产生往往出于语义表达的需要,一个意义通常有多种表达方式。形容词所表示的意义大多可以用“X+得很”式来表达,但为了使表达灵活多样,创造出丰富的三字格式重叠词,强调其中的某一成分。如:表达“黑”这一语义的三字格重叠式形容词就有“黑碜碜、黑浊浊、黑墩墩、黑麻麻、黑瓮瓮”等9个,当然每个词各有其侧重,程度有所差异;含有“干”义的就有“干把把、干瘪瘪、干焦焦、干筋筋、干沙沙、干扎扎、干吱吱”等8个词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成都方言在用词上注重语义的微殊,在言语交际中选择最贴切的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形象、直白。

三字格重叠式形容词在表意上十分丰富,感情色彩突出,褒贬分明。据统计,《成都方言词典》中的三字格重叠式形容词共有287条,其中以中性词居多,共155条,占54%;贬义词其次,共112条,占39%;褒义词最少,仅20条,只占7%。例如:

齐普普[thi21phu53]<中>人来得多而整齐。

干吱吱<中>形容缺少水分或油脂。

疯叉叉<贬>形容行为冒失,或嬉戏无度。

萎缩缩[uei55so55] <贬>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木楚楚[mu213tshu53]<贬>形容人反应迟钝或物体漆得没有光亮。

贼呵呵[tsuei21xo55]<贬>形容贼头贼脑。

蓝幽幽[nan21]<褒>蓝而发亮

白生生[pe21sn55]<褒>形容像雪一样白。

语用方面,三字格重叠式形容词是一种特殊的构词现象,不仅有一定的能产性,而且有其潜在的灵活性。说话人可以根据语境灵活地创造出大量的三字格重叠式形容词,把重叠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在形容词性词根的前后都可以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词缀构成生动形式,表示各种不同的状态和色彩。例如:以“溜溜”为词缀,形容尖锐可以说“溜溜尖”,形容肥胖可以说“肥溜溜”,形容酸的味道可以说“酸溜溜”。

另外,成都方言中部分重叠词及形容词后缀具有相对稳定的意义,同时带有附加义。大致包括:(1)表程度深浅,例如:“嘟嘟”表程度较浅,如“温嘟嘟、粉嘟嘟”;“稀稀”作为词缀,常用于单音节形容词、动词之后,含“稍稍”“有一点”的意思,可以组词:哭~/烂~/冷~/薄~/病~。除此之外,成都方言中的重叠词XYY式所表程度往往比XY式、XXYY及XYXY式略深,可比较以下几组词:齐崭崭/齐崭,稀朗朗/稀稀朗朗,松垮垮/松垮松垮。在实际运用中,方言区的人们也倾向于使用XYY式重叠词。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词缀放在形容词前后会使程度有所差异,如:溜溜圆/圆溜溜、捞捞轻/轻捞捞。XXY式程度略深,XYY式程度略浅。(2)XYY重叠式属原形容词的生动形式,同双音节词相比,使用三字格重叠式词语的语气较为轻松、俏皮,所表情态比原形容词更形象生动、诙谐幽默。例如:“酸叽叽”形容味比较酸,是“酸”的生动形式,程度又略甚于“酸叽酸叽”。又如“平展展”是“平展”的生动形式,但程度略深。(3)含褒贬义色彩,且贬义色彩居多,例如:“垮垮、扯扯”常含贬义,“水垮垮、醒垮垮、笑扯扯、疯扯扯”都表贬义。又如“幽幽”常表积极意义,如:“弯幽幽、蓝幽幽”均表示美好的、积极的意义。在具体语境中,语言使用者会根据所需灵活选词进行重叠,例如:同样表示“红”义,出于褒扬的需要可以选择“红彤彤”表褒义,而贬义则可以选择“红扯扯”或者“红哕哕”;又如同样表示“软”义,出于褒贬的不同需要可以选择“软酥酥”表褒义,而贬义则要用“软稀稀”等。有时出于修辞的需要,也会把双音节词变为三字格重叠式,以便突出语意,使语言表达更为形象、贴切。

总之,三字格重叠式形容词在成都方言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灵活的构词方式使得成都方言形象生动,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也使现代成都话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方言。

参考文献:

[1]梁德曼,黄尚军.成都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2]缪树晟.成都方言词语汇释[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3]穆旋.浅析《蜀语》中的重叠词[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

(12).

[4]王文虎.成都方言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

[5]肖萍.赣语吴城方言的XA式状态词[J].语言研究,2008,(2).

前言格式篇5

一、话语方式的个体性和普遍性

话语方式指小学教师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对语言形式的积极选择和组合,其个体性和普遍性通过语言形式和手段来表现,并且是各种语言格素彼此融合中的体现。

(一)语言形式

1.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表现教师语言风格的重要物质材料。由于教师主客观条件的差异、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不同等,他们在语音的选用上总会带有个人色彩,于是往往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有的教师喜用叠音、拟声等形式,使语言富有清新鲜活的色彩;有的教师爱用儿化韵,显出亲切柔美的色彩。这样,不同的语言风格在语音上就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具体反映在音质、音速、语调、节奏等方面,如铿锵激越的语言风格往往是抑扬顿挫的;庄重典雅的语言风格则是低缓沉稳的。同时,小学教师语言的声音形式往往都具有儿童化特点:亲和甜美、抑扬顿挫,语调起伏多变,并通过各种手段显出天真的韵味。这种富于变化的儿童化音调,就是小学教师语言风格的普遍性特征。

2.词汇。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显著的语言风格要素。汉语词汇丰富,不同的形式往往蕴含不同的风格色彩,有着巨大的风格潜势。于是,教师对不同风格色彩的词语进行个性积极地选用后,便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征。试看同样是诗歌《瀑布》导入,却因词汇的不同选择而表现出了不同的语言风格。例1:师:小河轻淌;长江滔滔;大海更是波涛翻滚着奔腾着。不管是小河,长江,还是大海,都是日夜不停地向前流着。然有种水,却不是向前流,而是从很高的山上倒下来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回答后)有谁见过瀑布?有同学一定想,明明是水,怎么叫瀑布?还有同学可能想,瀑布从高山上直接往下倒,一定美妙极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瀑布的诗。例2:师:同学们,谁见过瀑布?谁能简单介绍下瀑布?(生回答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瀑布》。这两段教学语言不同的格调和气氛,表现在这些风格词语的综合运用中。例1中轻淌、滔滔、波涛翻滚、奔腾、日夜不停、美妙这些词的综合运用形成了这位教师诗情画意、娓娓动听的语言风格;例2中则表现了这位教师干净利落、质朴简练的语言风格。可见,小学教师语言风格的个体性突出地表现在一系列词汇的个体性中,而词汇系列的个体性又体现在它们的语音、语义和色彩中。同时小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词汇量少,理解力弱,教师在词汇选择时便会相应地趋于儿童化和浅近化,所以小学教师语言中的词汇整体看来具有浅显化、感性化和形象化的特征,是照顾式语言特点的具体体现。

3.句式。汉语句式丰富,不同的句式系列又具独特的表现功能,蕴含不同的风格色彩。这样丰繁的句式域就为教师提供了极大的选用空间,如简约明媚的短句;活泼灵巧的倒装句;情感强烈的感叹句;等等。小学教师为适应小学阶段特点,句式运用往往都具有通俗直接、情感突出的风格特点,且还会尽量避免复杂长句的使用,这也都是小学照顾式语言特点的具体体现。同时,不同的小学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又会呈现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试看于漪老师讲授《春》时如此导入:我们一提春,眼前就仿佛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当于老师深情描写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娓娓叙述无限的生机时,这种春意融融、勃勃生机的情与景跃然脑海,她将这份春意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于老师的这段导入,正是在有力而深情涌现的肯定句和情感浓挚的感叹句的综合使用中,呈现了她娓娓动听、声情并茂的语言风格。

(二)语言手段

语言手段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要素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言语表达方式,它同样是体现风格的重要因素。这里专指修辞。郎吉努斯《论崇高》中就指出形成风格手段之一是修辞格的妥当运用。教师语言风格与修辞运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小学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常化深为浅,化静为动,于是常会选用各种不同的修辞;同时基于小学生的特征,教师又往往会倾于选用浅显直观的修辞。小学教师语言的语言手段格素具有浅显性、直观性和童趣十足的风格特色。当然,不同的教师在修辞选用中也会有所偏好,从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如含蓄柔婉的语言风格,在修辞上往往多是婉曲、双关、比喻等的运用;繁丰疏宕的风格,则多是反复、排比、联用等修辞的使用等。试看窦老师抒情的语言风格,在修辞运用中是如何体现的:你已感受到,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春色满园你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所以我的朋友,你热爱我的红杏,我这一枝的特别让你想象那份春色满园。刚才,让杏花和你们说话,这红杏和这花草真会说话吗?叶绍翁和园主人真能对话吗?那为什么我们能感受那么多?全在于我们的想。想象园子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想象园子怎么热闹,园子就怎么热闹。这些都源于那一枝红杏。所以就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但闹中我们却突然发现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想的。突然我明白了,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一切都还是全凭我们的心啊!那就让我们静静地轻轻地回去,把我们所感受到的,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中吧!

窦老师交叉运用了押韵、反问、设问、排比、引用等各种修辞,且浑然一体,她通过这样情感充沛的语言,使学生体会到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一切都还是全凭我们的心啊!。而且也充分表现出了窦老师生动形象、娓娓动听的抒情语言风格。

二、小学教师体态语的个体性与普遍性

小学教师语言风格还体现在体态语的展现中。教师体态语是教师语言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教师传递信息、表情达意使用的一种无声语言。小学教师体态语有普遍性特征。小学生对事物及学习的注意力时间短,对动作的敏感度又强于对语言的敏感度,于是学生会从教师的体态语中获取更为丰富也更为形象的信息。所以小学教师的体态语具有开放性、丰富性、情感性的特点,且极具表现力,总体呈现出儿童化的风格特色。

同时,不同的教师有其自身的习惯特点,有自己喜好的体态动作,又基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科特征,往往会选择不同的体态语,从而呈现不同的风格趋势。如夸张多变、幅度较大的体态语,容易呈现幽默或生动的语言风格;表情平和、幅度较小的体态语则往往形成温婉的语言风格。如著名于永正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就离不开他惟妙惟肖、活泼有趣的体态语的使用。

三、小学教师书面语的个体性和普遍性

小学教师语言风格的个体性和普遍性还体现在书面语上。小学生刚开始规范汉字书写,又有极强的塑造性和模仿力,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呈现书面语时一定要规范整齐而准确。所以小学教师书面语具有整齐规范,要求笔顺、笔画清晰准确的普遍性特征。不同的教师,即使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或表达同样的观点,其书面语也有十分明显的个体性特征。其个性体现首先表现在板书形式上,如有的教师板书较丰繁,陈列性强,显现形象的风格;有的板书则简约大方,显现直观简明的风格特点。教师书面语的个体性还在文本形式上有所体现,如批阅、评语等。如有的教师批阅时喜简略少言,有教师则喜欢多言多语,呈现了不同的书面语风格。另,基于教学内容的不同,理科教师因其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往往选用简约大方、图表式的书面语;文科教师则常选用关键词罗列的书面语,等等。

前言格式篇6

关键词:微格教学模式;语言艺术课程;有效应用

微格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微型化教学,它的教学方式先进,符合当今社会,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职业院校语言艺术课教学中应用微格教学模式,可以将语言艺术的基础理论与实践两者相结合,不仅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大提升,使教师积累更多的经验,提高教师教学效率,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使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目的。

1 浅析微格教学及其点

微格教学模式:

微格教学指的是微型化教学,也可以成为“微型教学”,意思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运用一系列的现代设备,使学生能够掌握一项技能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理念就是把原本及其复杂的课程内容分为一系列的简单技能,对这一系列的技能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其中语言艺术课教学的过程和要求与微格教学理念都基本吻合。

其一,语言艺术课主要是对学生掌握语音、语言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这个过程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其二,在语言艺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对语言技能进行由浅到深的逐步练习,比如语音发声、语言技巧、气息掌控等。

第一,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的整个过程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学生和学生交流来进行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方面比较重视,课堂上往往忽视师生交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微格教学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第二,微格教学模式主要就是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基础知识转换为技能,在语言技能教学中,不仅仅是训练学生发声器官,还是培养学生的发声习惯及状态。微格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还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训练有效的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

第三,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及演艺主持与表演的就业状况来看,我国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演艺人才要具备播音主持和表演创造应该具备的综合素养,还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空间。微格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使原本枯燥的课堂气氛变得活泼,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激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1]

2 微格教学模式在语言艺术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1 微格教学模式在语言艺术课的教学过程

(1)微格教学的设计。此过程就是一个备课的过程,它与传统的备课不同,微格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对整个学期有一个合理的计划安排,根据语言艺术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其教学目的、手段、措施及方式,尤其是教学任务,一定要具体。其次就是计划性的使学生通过一些相关的影音资料或者多媒体课件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使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并且还要时刻照顾学生感受,以学生为本,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

(2)微格教学的示范。在微格教学中,示范是一个整体过程,也是一个片段。此示范是由教师来进行的,教师可以播放预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或者音像资料,有计划的请班级中专业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现场示范。此教学示范一定要科学、合理,并且可执行。此目的主要是为了教学中的问题和教学任务能够相连接,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学习知识的薄弱环节加强,还为了学生能够掌握当节课学习的技能知识。在示范之后教师可以精心设疑,这对于学生在今后演艺主持工作中遇到突发状况可以临危不惧,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3)仿真教学。在微格教学中,制造仿真教学场景(如演播室等)进行现场教学是其主要环节。是由教师精心设计其内容,大部分都是课程内容中的难点及重点。在进行仿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全程进行录像及记载,便于学生能够通过视频了解自我及自身的缺点,可以即时改正,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一个有效的依据。仿真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一个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成了课堂中的课堂。

(4)评估过程。在微课教学中,评价评估是使学生能够再学习的过程,主要内容是播放学生的录像进行自我评价、师生讨论、教师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客观认真地对待,以便能够找出问题。教师理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模拟现场的表现进行肯定,然后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有声语言创作,对于学生在仿真教学中的声音技能、语言技巧等方面,教师要提出更加精准的改进方式。

(5)教学结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结束之后就没事了,但是在微课教学中,其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后,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及项目。教师在对于下节课的安排及计划时,一定要提前给学生说明,使学生有准备,并且积极配合,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效果。[2]

2.2 微格教学模式在语言艺术课教学中的方式

(1)叙述方式。此种方式主要是教师对课程中重点内容及新内容进行叙述及分析。这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有先进的思想及归纳能力。

(2)演示方式。此种方式是由教师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课程中的内容通过实际事例进行设计,作为教学事例,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此实例掌握更多的知识。

(3)赏析方式。此种方式就是使学生欣赏历届优秀的实例,以便培养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理念,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意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及主持能力,加强学生的播音主持素养。[3]

3 结语

在各职业院校语言艺术课程中应用微格教学是非常合适的。通过微格教学的特点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得以运用,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并且使演艺主持与表演专业的学生能够适应目前社会,也为我国培养出大量优秀、专业的演艺人才。

参考文献:

[1] 童谦益,高放.微格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3):79-81.

[2] 孙碧U.微格教学法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探讨[J].戏剧之家,2014(17):292.

前言格式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 主持人 语言风格

电视新闻节目要想留住观众,主持人应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使观众闻其声知其人,抓住观众的耳朵,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让电视新闻在这信息时代得以生存发展。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特点

精准性。电视新闻主持人的首要语言风格就是精准性,因为新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节目,新闻在播报的过程中要求用直白、简练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精准性应放在第一位。所以新闻主持人在播报具体的新闻节目时首先应把握发音的准确性,这样才能避免因语音问题影响观众对新闻的理解。其次在用词上应用简练、恰当的语言准确地将新闻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表达出来,保证所传播的新闻是准确而真实的。最后,在播报的过程中要注意语句和语段间的衔接,在准确传达内容的同时增加其紧密性。

传播性。新闻节目的特点决定了主持人语言的传播性,因为新闻是信息的载体,主持人在播报的过程中就是将新闻内容与思想传达出去,再现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这就要求主持人在传播的过程中应保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还原新闻事件,提升新闻的价值。

审美性。主持人给新闻赋予生命,能体现新闻的审美性。新闻主持人在播报的过程中是否能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前提下,给新闻以生命力就是新闻主持人的魅力所在了。只有结合新闻的特点并融入个人的语言风格,才能留住观众,让观众愿意观看,因为观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希望得到美的体验。

生动性。新闻主持人只有将新闻事件以生动的方式重现,才能使新闻变得丰富有趣。因此,新闻主持人只有在遵守语言的规范与准确性下将新闻内容生动地表达,才能将新闻事件错综复杂的关系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不是让观众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昏昏欲睡。

创新性。在信息膨胀的当下,要想留住观众已不是易事,必须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因此,主持人在播报的过程中应展现节目的创造性,将新闻节目的形式用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展现出来,并结合时代特点融合一些新词、热词,或结合当地的语言特点或主持人的语言特点来吸引观众。

稳定性。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特点一旦形成,就基本处于稳定的状态。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这种长年累月所形成的语言风格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甚至会贯穿主持人的整个主持生涯。同时该稳定性的语言特点不仅表现的是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也彰显着主持人的说话魅力,是一个主持人风格形成的标志。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类型

简约型。简约型是指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用非常简练的方式准确地传达新闻的讯息,并且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声音没有很大的起伏,用非常沉稳的姿态来展现新闻内容。这是大多数新闻主持人播报新闻的状态,呈现的是一种沉稳、端庄的姿态,并用字正腔圆的腔调进行播报,以及处变不惊,在任何场合下都不受影响地准确地传达新闻的信息,使得观众能迅速抓住新闻的中心内容,准确接受信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大多保持着这种语言风格。

纪实型。纪实型的电视新闻主持人一般出现在纪实类或故事类的节目中,其要点是能保持故事的本来面目,不扭曲故事或事实,准确地传达纪实性内容。这种语言风格一般通俗易懂、质朴,和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并从中传递出一种人文关怀,以娓娓道来的形式转述事件或故事本身。

诙谐幽默型。诙谐幽默型与简约型或纪实型有着巨大的不同,因为简约型与纪实型较为严肃,但诙谐型使得主持人有更多发挥空间,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方式来传达信息。这种语言风格通常出现在各地的地方电视新闻中。主持人能较好地融入当地的语言特色,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语言特点,并能用诙谐搞笑的方式拉近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喜欢该新闻主持人,从而喜欢上这档节目。

哲理型。哲理型的语言风格需要新闻主持人自身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准确地把握新闻的脉络。通常这类新闻主持人会以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将新闻的深刻内涵展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的深思,让观众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作为这类新闻主持人的代表白岩松,就是在处理新闻的过程中能深入挖掘新闻的内涵,从而发人深省,让观众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动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深入了解新闻背后的深层次内涵。

解说型。解说型的语言风格通常是用干净利落的方式解说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力求不拖泥带水,用自然明快的方式陈述整个事件。这种语言风格比较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能在一定时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并且这种语言风格通常是在第一时间内融入事件当中进行解说,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

亲民型。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是民生新闻节目的重要特色。节目可通过质朴亲民的语言迅速拉近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像是在听自己的朋友拉家常,让观众自然地融入到电视节目当中。

电视新闻主持人应明确新闻类节目的播报特点,在遵循基本的新闻语言风格中,用主持人特有的魅力打动观众,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不仅能接收到有效的信息,还能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得到美的或愉快的享受。但新闻主持人切不可顾此失彼,而应在把握新闻节目准确性的情况下充分展现个人语言魅力,并在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语言风格,高效、生动地传达新闻内容。

(作者单位:宜春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1.王 颖:《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西部广播电视》,2015(10)。.

2.张艳军:《关于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的研究 》,《视听》,2015(3)。.

前言格式篇8

关键词:辞格;语境;认知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126-02

辞格,又称为修辞格,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修辞学这门学科建立的基础。王希杰先生就说了:“把修辞格当作修辞学的中心的组成部分,这不但是修辞学的传统,也是深入人心的一种观念。”①虽然如此,人们对于辞格作为一个整体的特点的认识却并不深刻,或者说没有达成一种广泛的认同。因此,本文想就这个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辞格的定义

虽说辞格是修辞学研究的中心部分,但是要给辞格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还是比较困难的。什么是辞格?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难以找到满意的答案。

唐钺先生的《修辞格》是我国最早讲述修辞格的著作,此书给修辞格下的定义是这样的:“凡语文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有效力,不用通常的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②

陈望道先生则在《修辞学发凡》中说:“把词语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张大了,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美丽。在修辞上有这种魅力的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同内容贴切的,其魅力比较地深厚,叫做辞格,也称‘辞藻’;一种是比较同内容疏远的,其魅力也比较肤浅的,叫做‘辞趣’。两种之中,辞藻尤为讲究修辞手法的所重视。”③

林裕文先生在《词汇・语法・修辞》一书给辞格下的定义是:“为了使说话生动有力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④

濮侃先生在《辞格的运用于分析》一文中说:“所谓辞格,这是具有特殊表达效果(或作用)的语言结构格式。”⑤

王希杰先生给辞格的定义则为:“顾名思义它是修辞活动中的一种格式,一种有效地运用语言的手段。”⑥

骆小所先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得出了自己的定义:“我们认为,修辞格是为了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特定的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⑦

从以上各位先生对修辞格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修辞格具有变异性的特点;再者,如濮侃、王希杰、骆小所三位先生所认为的那样,修辞格是一种格式,它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此外,辞格的运用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否与语境相符也决定着它是否属于辞格,所以辞格应有切境性的特点;最后,辞格的使用与人的认知是存在着密切联系的,所以辞格还应有认知性的特点。

二、辞格的特点

(一)变异性

所谓辞格的变异性,就是通过辞格的运用,对常规化使用的语言文字进行一种超常规的使用。我们都知道,修辞是对语言的一种超常规的使用,使语言变得清新脱俗,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修辞的这一特征也就使得辞格具有变异性的特点。

例如,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并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按常理来说,用“浓黑”来形容“悲凉”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但是在这里,这种移就的修辞方式通过对常规语言的变异使用,却使人感到新颖别致而又耐人寻味。我们可以从“浓黑的悲凉”中生动、深刻而又形象地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当时黑暗社会统治者的痛恨。

再比如刘再复《奋斗之歌》中的一段话:

湍急的河流,扬起它的拳头,为自己开拓着前去的路。它日日夜夜俘虏着那些散乱的、轻浮的沙石,却打不倒扎根于河底、高昂不屈的头颅、屹立在中流的砥柱。

河流怎么会有拳头?怎么可能懂得开拓前去的路?毫无疑问,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的作家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河流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的思想、感情和活动,使得情境交融,写出来的文字充满了抒情的味道,也使得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显得生动活泼起来了。这也是对语言的超常规使用,体现着变异性的特点。

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就不赘述了。总的来说,像比喻、拟人、夸张、移就、通感……等辞格都体现着变异性的特点。

(二)稳定性

王希杰先生说:“辞格往往被认为是美化语言和增加表达效果的积极手段,其实它是偏离语言和语用的常规之后历史地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格式。”⑧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辞格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格式,如果不够稳定的话,也难以形成一种格式了。

就像各语言要素一样,辞格也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说比喻,于广元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产生得很早,历代碑人们广为运用,直到今天仍是人们最常用的手法。”⑨

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原始形态的比喻:“王曰乃若。”有人认为,“乃”是本体,“”是喻体,“若”是喻词,比喻的三要素完备。此后比喻被汉族人民长期运用,例如:⑩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史记》)

“新愁知几许?欲似丝千缕。”(秦观《菩萨蛮》)

“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贯石云《双调・清江引》)

虽说现代比喻的内容更加丰富,形态更加变化多样,但比喻的基本语言结构形式却没有多大,例中的“若”、“如”、“似”等喻词在现代汉语修辞中依旧使用着。

(三)切境性

所谓的切境性就是说辞格的运用必须要与语境相符合,否则就不能算作是对辞格的运用。语境与修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语境制约着修辞的优劣,而有些修辞离开了特定的语境则会使语言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是莫名其妙。

骆小所先生认为:“修辞格的成立和语境有很大的关系,脱离一定的语境,它是不可能成为修辞格的。”例如:

这是一株早已凋谢的桂花。

这句话它只是一句一般的陈述句。但是它在下面的语境当中就不一样了:

香芝如今不同往昔了,她年轻的时候确实很吃香的。没有想到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老同学都说她,这是一株早已凋谢的桂花。

同样的语言单位,由于特定的语境,它却变成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再比如说:

炊事员同志放弃了春节休假,大年初一专门为我们包饺子,我们都十分感动:这一碗饺子里都浸透着炊事员的心血啊!

这种情况,我们一般来说会使用“包含了……心血”,却不能回说“浸透着……心血”,这很容易让人想到真正的血,加上这里是形容饺子,有谁能吃得下这样的饺子呢?如果我们换一下:

彦虎从父亲粗糙的手中接过那3000元钱,心里感觉沉甸甸的,因为,这里面浸透着父母亲的心血啊!

这这样的语境之下,我们就不会觉得“浸透……心血”会有什么不妥了。同样的句式也从一个病句变成了修辞。

(四)认知性

王希杰先生说:“每一种修辞格其实都是思维的方式,是人们解释和表达世界的一种手段。修辞格也是构思和篇章结构的模式。”伍铁平先生的《修辞学在西方认知语言学中有跃居首位的势头》一文说的是整个修辞学,其实核心部分却正是修辞格。可见,辞格与认知的关系也是极其密切的。

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隐喻是我们用来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它指用一事物暗喻另一事物,是用一个熟悉的概念投射到另一要表达的概念的结果。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隐喻的这两个概念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一点与比喻、比拟等辞格是相对应的。例如: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为什么我们不说“老师是豺狼虎豹”?为什么我们不说“老师是初升的太阳”?原因就在于我们把小孩比喻成祖国的花朵,老师教育小孩就像园丁在浇灌花朵,老师和园丁之间具有相似性,我们常常把老师和园丁联系在一起,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性思维。

转喻理论也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转喻是相近和相关事物间的替代,如局部替代整体,容器替代内容等。我们的辞格其实也常常是转喻的表现。例如:

红领巾朝我们走来。

我们知道,这里用“红领巾”来代小学生,是典型的借代。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红领巾”表达的是“戴着红领巾的人”,因为小学生都佩戴着红领巾,所以人们就将“红领巾”作为一种认知的参照物,使人们将目标与实体概念联系起来。再比如:

鲁迅非常难读。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转喻,句子表达的意思是鲁迅的作品很难读懂。在我们关于鲁迅的概念中,相对于作为作家的鲁迅而言,鲁迅的作品常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属于次认知域,因为我们提到鲁迅的时候,首先想起的是鲁迅这个人。例子中以鲁迅这个人来代替鲁迅的作品,也是一个典型的借代。

类似于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隐喻与修辞中的隐喻是有区别的,认知语言学里的隐喻、转喻只是在词汇层面进行研究,而修辞学中的隐喻则需要放在篇章、句法之中去研究。

总之,我们会发现,很多辞格的运用都是人类认知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认为,辞格是具有认知性特点的。

三、结语

辞格研究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我们只有对辞格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才能更好地为修辞学研究服务。我们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认为辞格具有变异性、稳定性、切境性和认知性的特点。修辞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辞格的种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多,有时候也凸显出一种混乱的现象,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辞格特点的研究来制定一些确定辞格资格的标准,符合标准的,给予其辞格的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则将其开除出辞格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修辞学健康、良性地发展下去。

注释:

①王希杰.二十世纪汉语辞格研究[J].毕节师专学报,2005(1).

②③④⑤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117-118.

⑥王希杰.二十世纪汉语辞格研究[J].毕节师专学报,2005(1).

⑦骆小所.修辞探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64.

⑧王希杰.二十世纪汉语辞格研究[J].毕节师专学报,2005(1).

⑨于广元.汉语修辞格发展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6.

⑩陈炯.论辞格[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1).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上一篇:爱情复兴范文 下一篇:电影飞夺泸定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