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婚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3:23:13

爱情与婚姻论文

爱情与婚姻论文范文第1篇

可是导师告诉他不要把这个问题理解得如此简单,最好还是经过多方面的实际调查研究后再下结论。于是博士生开始按照平常撰写论文的程序着手准备毕业论文了。写论文的程序不外乎几个环节: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从中提炼大量的有效信息——最后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因为是自己的毕业论文,而且选题又是导师建议的,所以博士生虽然最初有些轻看这个选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他一直非常认真。

越是深入这个选题的准备,博士生就越感到导师当初对自己的告诫是多么明智。在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提炼时,博士生发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一种结论是来自于一家家庭咨询机构提供的调查表,将近8 000份的调查表显示,约有90%的人认为爱情是决定婚姻能否维持下去的决定因素,这个结论与博士生当初的想法是一致的。但是,当博士生自己在对一些离婚夫妇的实际调查以及看到法院提供的相关资料后发现,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导致婚姻破裂的决定性因素根本就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也就是说,常常导致婚姻破裂的决定性因素根本就不是爱情的消逝。

博士生对许多离婚夫妇进行了深入调查,他的调查与法院提供的资料信息反映的结论基本一致:在实际生活中真正破坏婚姻的往往是那些根本就不值一提的鸡毛蒜皮小事。其中有一则案例表明,一对夫妇离婚的直接原因是丈夫喜欢吸烟,妻子却对此非常讨厌;妻子从来不吃快餐和肉食,这令丈夫感到无法接受。另一对夫妇离婚的原因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夫妇二人都特别喜欢吃鱼头,但是丈夫喜欢吃红烧的鱼头,而妻子则喜欢吃清蒸的鱼头,两人经常为此吵架,最后实在没有办法调节只好离婚。还有一则案例,丈夫习惯清早起来洗澡,而妻子却习惯在晚上睡觉前洗澡,其实只要各洗各的就可以了,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矛盾并不那么容易解决——妻子认为丈夫清早起来洗澡耽误了大家上卫生间的时间,这样很容易导致自己上班迟到,孩子上学也要受到影响,而丈夫则认为妻子晚上睡觉之前洗澡,身上的清香味道会破坏自己的睡眠,结果他们也各奔东西。

后来,博士生在他的论文中写道:“从理论上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爱情是决定婚姻是否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真正破坏婚姻的罪魁祸首根本就不是爱情本身,而是婚姻生活中点点滴滴无法言说的小事。这些微小的事情几乎让我们无法察觉,可最后它们却能破坏历经千辛万苦才构建起来的婚姻。”

爱情与婚姻论文范文第2篇

选题的意义: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 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我主要是想分析在那样的而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她们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教育致使她们在面对爱情时做出的不同的选择。 时代在变化,文化在发展,现在的我们在面对爱情时,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又该怎样选择。两个时代的女性面对婚姻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研究综述:

前人对于《围城》的研究大都是关于方鸿渐及其中的女性形象。有人从中西文化 的不同分析文中女性的不同婚恋观,有人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文中的女性,有人从传统文化角度来分析文中女性,有人从对比艺术的角度来分析文中女性。著名学 者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小说发生的年代 极富意义全民族抗战爆发的一九三七年。

它以留学生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 展现了一幅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在中国失败的历史画卷。那么什么是围 城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 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 ? 的城中, 极力想要冲出城去。但小说更有其深刻的含义, 不仅隐喻婚姻、家庭, 更隐喻旧中国的社会。小说中的人物千奇百怪, 各有各的外貌形象、性格特征, 作者均用不同的词汇描绘出来, 无一雷同。从前人的研究中给我留下了很多的启发,我即将从她们的生活文化背景的角度来分析她们不同的婚恋观,价值观。面 对爱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但每个选择都是有原因,有依据的。随着时代 的改变,文化的发展,现在的我们在面对爱情时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研究内容:

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它以留学 生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 展现了一幅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在中国失败的历史画卷。文中说婚姻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小说中的人 物千奇百怪,各有各的外貌形象、性格特征,作者均用不同的词汇描绘出来,无一雷同。我认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刻划实为叫绝,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刻分析。

《围 城》对女性人物的设置是独具匠心的,她们的存在具有双重意义,既是独立的艺术 形象,同时又是作者刻划人物、推进情节的道具。小说中的鲍小姐、苏文纨、唐 晓芙、孙柔嘉四位女性就是作者为主人公方鸿渐设置的道具式人物。本文将从她 们不同的文化背景角度来分析她们不同的婚恋观以及不同的价值取向。 我觉得每 个人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婚恋观都是因为她们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文化 环境的影响,所以我想从不同的层面来分析,从而来清晰的看出她们在那样一个大的背景环境下不同的婚恋观,面对爱情,她们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态度,这些是因为什么造就的。最后再来论述自己的观点,自己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看法。随着时代的改变,文化的发展,现在的我们在面对爱情时会怎么做,该怎么 做?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几个主要女性,来和现代女性做一个对比。

写作提纲:

一、文章从作品的地位,文化背景开始,先主要介绍作品中那个年代下时代 环境,作品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方鸿渐是那个年代的代表人物,和他有关的女性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我主要分析鲍小姐,苏文纨,孙柔嘉,唐晓芙,她们不 同的婚恋观。比如说鲍小姐是一位风流放荡的女人, 在归国邮船上她只穿啡霞 式抹胸, 海蓝色贴肉短裤, 漏空的白皮鞋露出深红的指甲。这近乎赤身 的包装, 以及 长睫毛下一双欲眼似醉, 含笑带梦的大眼睛 往往使得男士们 心头起火,口角流水。她受了外国文化的教育,同时她从小不同的生活环 境造就了她的与众不同。每个不同的人物都要她们不同的生活环境,所受的 不同的文化教育来分析,最后再论述我的观点。

三、对所有拥有资料进行归类,大致分为四类,分类方法和四大板块一致。 确定每一个版块的关键字。

四、分版块写作。先写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生活情况两大板块。这是整篇文章的重点。 先把它们完成, 有助于文章的宏观把握。然后进行剩下两个版块的写作。

五、按论文的写作要求进行组合。主要是过渡段和句与句之间的梳理,达到逻辑的完整连贯。

六、论文形式的调整。从格式上符合论文规范。

七、根据老师的指导,适时进行调整。删减和增添,直至符合要求。

完成论文的条件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前期准备情况:

全方位阅读钱钟书的所有作品,对自己的论文内容进行评估,对于可能要用到具 体的实例,在阅读过程中要予以加强,并做详尽的读书笔记;找到指导老师和相关老师,请他们开出相关的理论阅读书目的书单,借阅和购买书籍,做详尽的读 书笔记;查询相关的期刊杂志,对自己的理论知识进行查疑补漏。

研究工作进度安排及各阶段预期达到的目标:

第一阶段:理论积累。对钱钟书作品的全方位掌握,以便在理论阐述时,能 够用最为恰当的实例进行佐证。同时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以便在阅读具体作品 时,能够熟练地运用理论,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能从宏观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 第二阶段:将文章大致分为四块,分别完成四块内容,构建文章框架;再按 论文要求对论文进行组装、修改,完成初稿; 第三阶段:将初稿送交指导老师审查,并按老师的指导意见,结合自己的理 解,对论文进行一改、再改直到论文定稿。

主要参考文献:

[2]《女人的自爱与尊严》,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5

[3]《〈围城〉的女人,女人的围城》 ,张岩冰,杨幼力, 《甘旁社会科学》1994年第 3 期

[4] 《〈围城〉四女性》 ,方道文, 《河北学刊》

爱情与婚姻论文范文第3篇

把关键词“婚姻”“爱情”“婚姻观”联结在一起的一个“桥梁型”或可称“中间型”的关键词是“金钱”,谈婚姻、爱情自然离不开“金钱”,当然还有“财富”“财产”和“社会地位”,因此,探讨作者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金钱”观也是研究者绕不开和感兴趣的话题。2)以图2最大的顶点书名《傲慢与偏见》为中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联结它另一个顶点的高频关键词分别是“简•奥斯丁”“婚姻”“婚姻观”“爱情”“情感”“婚恋观”“反讽”“言语反讽”“讽刺”“情节”“女性形象”“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性格”《简•爱》《红楼梦》等,归类以上这些关键词,基本上为“婚姻情感”类和“文学创作技巧、特色”类。分析表明,很多研究者从艺术创作手法上对简•奥斯丁作品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反讽”“言语反讽”“讽刺”是其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研究者认为奥斯丁把这种“反讽”技巧灵活地运用在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以及所描写作品女性形象的婚姻、爱情中,以此来评判当时以追求金钱为目的的婚姻观念;再看图2中出现18次的“合作原则”这一高频词,刚开始分析时笔者一时也很难判断其准确含义,通过查阅论文库相关研究论文得知:有一些学者借助美国哲学家H.P.Grice于1976年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应遵守一种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简称CP)[5],以作品中人物对话对于“合作原则”的遵循与悖逆为切入点来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尝试运用语用学的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探讨语用学运用于文学批评领域的可行性与意义(对“合作原则”这个高频词的研究分析令人欣喜地验证了“知识图谱方法是可能可以自动地发现知识的”这一功能)。

另外,《简•爱》《红楼梦》的出现,则表明近年来还有一些研究者已把奥斯丁作品和英国另一19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以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的《红楼梦》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视角有了进一步的拓展。3)再以另一个顶点作者名字“简•奥斯丁”为中心进行分析发现,联结它另一个顶点的高频关键词分别是“傲慢与偏见”“傲慢”“偏见”“女性主义”“女性意识”“女性”“伊丽莎白”“英国文学”“理智”“金钱”“财富”“财产”“婚姻”“婚姻观”“爱情”等,这表明,撇开前面已论述的“婚姻爱情是研究的主要主题”不谈,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还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认为其在英国文学中,作为女性文学的先驱,以其敏锐的女性视角,将备受冷落和歧视的女性带入了人们的视野,通过对妇女的地位、权利、禀赋等问题的理性思考,奥斯丁在男权文化传统下努力构建起女性文学的王国,从而走出了以男权思想为中心的男权传统的樊篱,表达出明确的女性意识、前卫的婚姻观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6]。从女性主义研究视角出发,研究者认为奥斯丁通过她塑造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消除她认为的因为社会地位差异而对她傲慢无礼的男主人公达西的误会和偏见,最终缔结美满婚姻来展现她理想、前卫的婚姻观:恋爱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关,但又不完全取决于财产和社会地位,幸福的婚姻应当建立在相互爱慕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是愚蠢的。4)仔细观察图2的其他一些关键词,并通过查阅论文库原文,还可发现:有一些论文已开始从语用学的角度、叙事学的角度、文学文体学的角度、翻译的角度、跨媒体批评的角度、跨文化批评角度去研究该作品,但从总量看这类论文还不是很多,尚处在研究的初始阶段,但也预示着这些方面有可能是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

综上所述,本研究借助现代化的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从科学计量学的角度,综合运用词频、共词、社会网络分析及信息可视化等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十多年来国内《傲慢与偏见》研究做了主要侧重于揭示该研究领域产出模式及研究主题结构的计量分析,获得了一些较为客观有益的研究结论。如就研究主题而言,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对《傲慢与偏见》的研究主题较为集中,主要是在对作品的婚姻爱情观和创作技巧方面的讨论;就产出模式而言,则发现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的期刊结构问题,核心研究队伍的培养问题等;同时也略微探讨了今后研究的一些可能发展方向。这些研究结论将有助于学者了解国内目前《傲慢与偏见》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走向。将进一步讨论的是,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作为一种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的探索性尝试,是否合适和如何做到合适的问题。因为,本研究采用的这种定量研究的基本方式,也许会令一些读者怀疑:第一,感性的文学作品研究是否可以用图形、列表、统计等量化的方法来评价,文学界是否能接受这种新颖的研究方法;第二,如果可以引进这类研究方法,那么在使用时又应注意哪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应用信息手段解决信息时代的各种问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监测和评价)已成为“可能”和“必须”。说“必须”是因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既为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通往新信息源和交往对象的通道,极大地改变了科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但同时也要求科研工作者必须提高对海量信息的检索、选择、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否则就会如同在绝对的光明中和在绝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7]!而从本研究所使用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和所要研究的问题直接结合的背景看,这种方法既“可能”又“可行”。对一个领域的研究进行研究主题和水平、产出模式、研究整体概况及特征的评估,事实上是一种学术史的研究,而学术史的研究显然既可以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也可以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且最好是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因为这两者既各有侧重又各有利弊,更无法以一种方法去取代另一种方法。再具体到一个问题,如对于一些宏观性、整体性问题的研究来说,如果单凭个别专家的定性判断显然难免会有所偏颇,而随着数据库的完善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对这一类问题可以采取更为全面和客观的文献计量学方法。

诚然,使用定量研究方法仍免不了它的局限,如学科性质的软硬、定量的困难、数据库可能存在的偏差等,但这些应该都不是文学研究领域尝试使用这些方法的障碍。第二个问题,即使用时需注意的问题,应高度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基于文献数据库的文献计量(知识挖掘)是一项综合性的,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做好的工作。因为从过程看,它包括获得充足而可靠的数据、掌握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知识挖掘软件、有一套适合的文献计量框架体系、能够理解用户的需求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中缺了哪一个都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的质量,但要同时做好这么多环节,掌握这么多知识,单靠个人的力量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如本研究就是一个分工合作、学科交叉的结果。本研究第二作者主要负责“方法和数据”部分,第一作者则主要负责“文学角度的数据解读”,正因为有两个不同专业人士的合作,才完成了本项研究。二是对“数据库”的高度熟悉。文献计量研究是一项用数据发言的研究,一分数据一分结论,无数据就无结论。因此数据的正确性非常重要,这就必须要求研究者对数据库非常熟悉,对数据的来源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极易发生偏差而得出错误结论。三是对数据的解读要慎之又慎。计量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统计而统计,不是单纯为了“论文的表述”而表述,而是为了“发现问题”。因此,对数据的解读是一项重要工作。但“数据”本身往往又是抽象的、脱离了原来语境的一种“符号”,因此要对它进行正确解读,就必须要求研究者多多回到“原文”中去检验或者去寻找和发现它的意义,可以说没有经过这两者之间的多次往复运动和迭代,是很难做好这类研究的。

作者:程永艳 汤建民 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树人大学

爱情与婚姻论文范文第4篇

有人讲了一个玩笑。奇怪,我没有把它当作玩笑。这是一则不荤不素的测验题,内容很简单,就是在任何一句中国成语前冠以“新婚之夜”状语时,肯定有另类歧义。比如褒意的成语“生龙活虎”、“水到渠成”、“一日千里”、“锲而不舍”等等;再比如贬意的成语如“狼狈为奸”、“鸡鸣狗盗”、“贼头贼脑”、“鼠目寸光”等等。好笑之余且慢一笑了之,我似乎觉得这谐谑玩笑的背后,表明人们对爱情的不再神化和充满困惑的含意。有一次到西安某学府拜访一位著名性学专家――一位极具魅力的老太太。她说:爱情是一种精神体操,它的教练是情感,而展示的舞姿却是性感的,是欲望的线条。她给我看了篇大学四年级心理学本科生的论文,其中一段话被指导老师画了个大大的问号,称心理学家的指导老师的批语竟然是“下流”。原文是这样一段话:“爱情恰恰是驯化的欲望,它从欲望中来,还要回到欲望中去,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因为狂热激情而全身心投入的恋人,嘴里不住地说‘我爱你’,而行动却是在欲望支配下的攻坚战,粗野的说法就是‘你’。”老太太很幽默地指出:该论文的指导教师也许是个高尚的道德家,却不是个称职的学问家。学生的错误全在于真话说多了,而老师的错误只在于渴望听见把假话说成真话的声音。后来,我打听到那位论文指导老师我竟然认识,是我当年的同班同学,即我们全班男生讴歌过的女班长。她曾经因为堕胎事件而丢失了班长的位置,我至今还珍藏着女班长极为舒心的美女照,偶尔还向妻子炫耀当年与她特别亲切的友好交往。

有人说现在是个情人大客串的时代,友情出演了爱情,爱情则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战争,战场已从公园移师在床上、从内心移师到肉体。真这么惨吗?TMO(国骂的汉语拼音声母缩写)!科利华总裁宋朝弟说现在是量子时代,我同意。但是量子时代的爱情如何呢?我想大概也会是量子化的吧。量子爱情的特征是:爱得快,变得快,爱得多,爱得怪,爱得狂,爱得呆,爱得无忧无虑,爱得痛且快乐,总之是爱得来去自由无牵无挂。19世纪末尼采喊道“上帝死了”,现在该上帝对21世纪的人喊“爱情死了”。试图从哲学上解释心的独身老夫子克尔恺郭尔,自己没有达到、任何人也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找一位举世无双的女人,既能够点燃又让心儿狂跳,让灵魂有大欢喜的女人。

只不过“每个女人都有她自己的妙处,这一个决不会照抄另一个。”我相信,对照克尔恺郭尔所设计的理想女人图像,我仍根本找不到真正的爱情,即使偶尔闪烁了一下爱情的火花,也不能将爱情进行得如火如荼。事实上,爱情的命运向来是半途而废,不是终于婚姻,就是止于金钱。短暂的爱情就如同瞬间的一样,不缺乏实例。永恒到让上帝也目瞪口呆的爱情,只能向小说家要,向导演们要,向神话和童话要,真实的生活是给不出和给不起的。生活往往应验了这么一句话:相爱无故事,分手是长篇。那些长痛短痛死去活来悲欢离合的所谓爱情故事,说白了就是把心情搞得一团糟。还是美国佬来得裸的痛快:纽约大街上有个叫“流氓商店”的熟食店铺,进去购物的可不是流氓,而是上帝一样的消费者。他(她)们付钱购买各种“流氓造型”的食物,吃个威猛,仿佛爱情和都是可以调动食欲的。你看这样无所遮掩的生活,不是比酸酸甜甜真假难辨的爱情空手道来劲得多、提味得多吗?

不懂爱情的人,以诗人、学者、演员、作家的身份,对爱情给予了廉价的吹捧。然而,充塞我们眼帘或耳畔的真实却是“生命之箭已丧失了生气,将生命吹入人体的创造者已不知去向,气势磅礴的酒神宴会已人去楼空,狂热的舞蹈、令人感奋的神迹已杳无踪影,甚至田园般的陶醉也随风飘散。现在的确是一个十足的花花公子,是一个纵饮百事可乐的无聊酒徒!”(罗洛・梅)我认为,世上男人女人都有极聪明者,都很适合爱情,只是爱情的确不是怎么摆弄都成的。恋爱中的人只有三种道路,在爱情中短暂停留、被爱情狠狠地击打和把爱情沉重地撕毁。不管哪一种道路,每走一步都是胜利,勿论成败。极聪明的女人多于极聪明的男人,都应列在12生肖外属黄花鱼,因为她们自由自在活泼可爱而且永远是看不够的风景,并让世界也因为她们而赏心悦目。突然想到“黄花闺女”这个词是很好的奖励用语和优质恭维,得好好保鲜使用。我忠于这个词,便情不自禁地要献给她们,不管是未婚还是已婚,因为她们配。我的一位非常要好的属黄花鱼的女友已经离婚。她造了婚姻的反,为了爱情。这一年她35岁。35岁的女人不是爱情的宠儿,但也不是婢女。她说:稀里糊涂做了多年原配夫妻,发现还忘不了自编自导的原创爱情,所以我起义了。女人到了35岁,四舍五入可以约等于40岁了,“中年”这个妖怪像支野蛮的毒箭,咄咄逼人,扰乱了刚刚还青春着的心态。我的女友大学时代是有名的才女,整个儿一个“量子女人”,想得多、说得快、写得好、做得棒,大学四年不是奔跑在赞美中就是奔跑在爱情里。在一次非常过瘾的大专辩论会上,她一马当先喊出了举座皆惊的名言:放男人一马,让他们去掌管世界,我们去掌握男人就行了。好像男人全是子公司,而她是控股母公司似的,威风折倒了须眉。毕业后,同班女生都被不同层面的男人重组了家庭,而她红旗飘飘入了党做了官并改造了一个男下级成为点头哈腰的丈夫。据说她私下里管自己的丈夫叫“寸夫”。我常写信埋怨她,怎么能叫他这么难听的绰号呢,叫“村夫”都比这个好,反正他家除了他不是农民再找不着一个城里人。她回信拒绝了我的提议,扬言那是她的绝对隐私,我必须三缄其口不得妄言。等我的孩子都9岁了,还不见她生个一男半女,就催促她“春播万颗粟,秋收一粒粮”。很长时间不见她来信,以为她执行了我的建议。然而去年,上个世纪最后一天,她扯回来一张离婚判决。我无言地聆听她在电话里叙述她如何造反有理:“寸夫”嫌她不是处女,质问她的那个一次性的膜被谁用掉了。她特坚贞不屈,一言不发任他修理。有待倾向的“寸夫”,其实还性无能,把一吨的伟哥喂给他也还是那样,就这么个蔫茄子却不依不饶地折腾她,人五人六地状告她破鞋什么的。她已经做到了副局级,管着偌大一家旅游集团,实在无暇让他旅游似地走到哪儿就跟到哪儿,于是就两条腿走路:先是离婚,紧接着辞职。现在她只身一人,打算回江南老家住一阵,然后准备从过去的情人堆里找个彼此惦记的人生活。我问她为什么不再发展一个新面孔干嘛吃回头草,她的话坦率极了:“恋爱、婚姻、婚外恋、婚外性统统经历或尝试过之后,像我这样的约等于40岁的女人已经不想起波澜了。在这个年龄光景,是花也凋零了,是草更枯萎了,幸运点的被婚姻钉在了幸福柱上,不幸的干脆就是被婚姻判了个终生监禁。对我来说,婚姻就是自由的反面,我还是找个不在婚姻中爱的人吧,想要孩子就生一个,不想要了就弃权,我已经过了什么都在乎的年纪……”我听着听着,仿佛她就在我眼前,而我正在她的泪水里荡着惊奇的桨。不管她今后的命运能不能跑赢人生,我都预感她会非常吃力地瞄准岁月的经纬,发现一个极其普通而真实的生活坐标――也许那就是不能进行彻底却分明能够永远行进着的爱吧!M

(责编 阿人)

爱情与婚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厢记》 《墙头马上》 爱情观

Abstract:BothWang Shifu’sThe West Chamberand Bai Pu’s Ideal Setting For a Couple In Loveare love masterpiece winning universal praise. The public also speak approvingly of protagonists’ spirit of pursuiting affection regardless of difficulties. However, we can not ignore the fact that whether it is worthwhile for us to imitate? What kind of status is love in our life? Whether modern people ispursuiting this kind of supreme love?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this paper analys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ncient and modern concept of love, so as to analyse the significant of love and the way to pursuit love reasonably.

Key words:The West Chamber,Ideal Setting For a Couple In Love,vision of love

在政治经济高速发展,思想解放,意识自由的现代社会,人们在最基础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之后,就开始了对精神层面的向往与追求。作为现代的年轻人,我们无比渴望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不掺任何杂质的纯粹爱情。但是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如何去追求这份爱情,成了我们心中最大的困惑。现代人的烦恼,古代人有吗?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呢?于是古书中的爱情成为了我们探讨的内容。

众所周知,王实甫《西厢记》和白朴的《墙头马上》表现了“为爱情勇于反抗,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这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性格鲜明,卓然不群,为了爱情,能够敢于向封建传统说“不”,能够努力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并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她们对于爱情的执着和忠诚在封建礼教重重绞杀的当时,是无比难能可贵的。那么在思想解放、意识自由的当今,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考虑到所有人都读过这两部作品的可能性,我小组决定将其中的女性形象的表现通过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到以下问题: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门第不同的爱情能否实现、择偶标准的第一点、是否接受“爱情至上论”、愿意在一段爱情中付出多少、如何看待女性为追求爱情而私奔、在一段爱情中有一个名分是否重要、如何看待并能否主动追求喜欢的异性、是否相信一见钟情的爱情以及开始一段婚姻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等15个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调查。

问卷涉及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参与者共计300人。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参与者愿意主动追求爱情,不会因为门第不同、经济条件等外在因素影响而放弃,比较看重对方的性格和品质,认为爱情并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不能为了爱情不顾一切。这让我们看到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爱情观有很多共同点,而且现代人能够更为理性地思考爱情对于我们的意义和价值。

其实关于作品中主人公的爱情观,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第一,像作品中两位女主人公那样至情至性、不考虑门第地追求爱情实属难得,值得敬佩。我们发现当今社会中,人们在寻找自己终身的伴侣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无论是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或是家庭反对、现实距离等等,都可能成为彼此无法坚守的原因。这两部作品让我们明白,爱情是纯洁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只要两个人能够彼此相信,相互坚守,再多的坎坷也是可以跨越的。第二,爱情并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追求纯真的爱情固然值得人们赞许,但是为了爱情抛弃一切的行为也发人深思。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不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身边布满了社会关系。一个人生下来就肩负着一定的责任,无论是对于爱情,友情还是亲情,我们都要有责任心。在做出行为前,有责任心的人会加以深思熟虑,考虑由此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作出最合理最恰当的决定。为了感情头脑过热,不顾及其他的行为是不理性的。毫无顾虑地驰骋在自己未知的道路上有可能将自己推向无尽的深渊。

由此看来,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勇于追求爱情的精神固然值得我们敬佩,但是她们为了爱情可以抛下一切的举动又让我们有些无法理解;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最终换来了大团圆的结局固然令人感动,但是没有一个名分的保证就随人而去又让我们觉得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由此看来,她们的性格和为人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有所保留有所抛弃,我们才能成为更杰出、更有人格魅力的新时代女性。

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墙头马上》中李千金“敢爱敢恨”的个性[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1,(10).

[2]田希寅.兰心会质情切切――《西厢记》与《墙头马上》女主人公形象浅析[J].青年文学家,2009(12).

[3]冉江军.漫谈《西厢记》的爱情主题[J].网络财富, 2009,(4).

[4]云峰.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杂剧之爱情婚姻剧研究[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67-71.

基金项目:

科研及资金来源:国家创新创业项目支持

爱情与婚姻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金钱在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连爱情也因为有了金钱的参与而变得不再那么神圣,还有什么是永恒的呢?简·奥斯汀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她那个时代的爱情及婚姻。

人们的择偶动机决定人们的择偶标准。择偶动机不同,人们的择偶标准也不会相同。简·奥斯汀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对《傲慢与偏见》里的婚姻以及与婚姻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进行了诙谐的描述。男士们如何挑选妻子,年轻的女子及她们的母亲如何为其挑选未来的夫君,构成了这部小说许多精彩的场景。在这部探讨婚姻关系的作品中,作者着力刻画了几种不同的婚姻和爱情关系。尽管他们都走进了婚姻的围城,但是婚姻的幸福度却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奥斯汀笔下的婚姻,不仅涉及到感情,而且还和经济紧密相关。“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1]本书的第一句话就点出了影响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金钱,然而,这

果真是一条真理吗?通过对小说的分析,可以将书中的婚姻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境界。

一、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激情之爱

在《傲慢与偏见》中,如果要选出一桩最荒诞且最不被看好的婚姻,无疑就是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了。两个人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爱情,即使勉强有,也只能算是“之爱”产生的盲目激情。简·奥斯汀对他们的婚姻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莉迪亚轻浮、卤莽和无知,而威克姆狡诈、有野心又肤浅。理智、感情与道德可以说是婚姻精神层面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对婚姻不具备其中的任何一项,他们婚姻的失败结局早已注定。

威克姆选择莉迪亚的原因,金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威克姆作为地位稍低的中等阶级,并没有大量的财产可以继承,因而更加重了他对金钱的贪婪欲望。最终是达西先生出面,替威克姆偿还了债务,另外给了莉迪亚一千英镑,并给威克姆买了个官职,最终换来了威克姆和莉迪亚的婚姻。可见在这段婚姻中除了盲目的激情,金钱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二、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为了巩固家庭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地位

在《傲慢与偏见》中,金钱和爱情婚姻往往是形影不离、难分难舍的。小说里人们谈婚论嫁时总少不了金钱的影子,而阐述金钱对于婚姻的选择,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林斯牧师和夏洛特·卢卡斯的结合了。

柯林斯选择夏洛特做自己的妻子,显然不是因为爱上她,在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就已经详细阐述了他要结婚的理由:第一,给教区在婚姻方面树立一个榜样;第二,增进我的幸福;第三,那位贵妇人特别劝嘱我要结婚。因而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他毫不犹豫地把结婚对象转向了夏洛特小姐。柯林斯急着完成结婚这项任务,至于结婚对象是谁,对她是不是有感情这些并不重要。

夏洛特·卢卡斯可以说是《傲慢与偏见》里有头脑并富有理性的一位女子,她清楚地认识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上层阶级婚姻的普遍本质:“婚姻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私人结合,而是一种确保家庭和其财产永存的制度性策略。”[2]因而,属于破落贵族家庭的夏洛特没有多少可观的嫁妆,也无法攀高求贵,被迫嫁给柯林斯实际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且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这也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男女不平等,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法律规定,女性不拥有财产继承权,家庭生活被认为是最适合妇女的天地。妇女要生存,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和“财政保证”,婚姻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这就导致了当时的婚姻不仅仅是作为爱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也就难免出现一些看似荒唐的事。

三、伊丽莎白和达西:为了个人的感情、友爱和情谊

16至18世纪英国上层阶层的择偶标准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注重婚姻的物质基础,强调门当户对,但是并不否认爱和感情是婚姻的前提。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傲慢与偏见》中最美满、最成功的理想婚姻,二人的结合是真正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的。

伊丽莎白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有如出污泥而不染的白荷,有着丰富的个性和内涵。她认识到了当时社会上以财富和社会地位来谈婚论嫁的风气,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婚姻也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但她并没有迷失自己,而是选择继续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正是伊丽莎白的这种不凡的谈吐和高贵的情操吸引了达西,让达西对她渐生爱意。这也体现出英国的传统的择偶观念,因为在美貌、血统和财富之外,社会上层也一直注重性格和美德。

伊丽莎白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小姐,受过中等教育,是一名绅士的女儿。但同贵族阶级相比家庭地位还是低下,亲友又没有教养,常常在公共场合丑态百出,使她自惭自愧,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为她性格中的偏见奠定了基础;而达西性格偏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再加上他出身豪门,拥有巨额财富,难免会给人以傲慢的印象。但随着两人接触的增多,慢慢被对方身上的优点所吸引。但是当达西自以为肯定会得到个满意的答案,脸上流露出一副稳操胜券的神气时,却激起了伊丽莎白的怨恨,并断然拒绝了他的求婚,还毫不留情地指责他的傲慢无礼。这里表现了爱情对于婚姻的崇高意义:哪怕再富有、再英俊,如果以一种居高临下甚至傲慢的姿态对待另一方时,那两者很难产生爱情,没有爱情就不会再有婚姻。后来达西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接受了伊丽莎白的指责,并改正了自己傲慢自负的缺点。在达西挺身而出解决了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危机后,他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尊重。伊丽莎白逐渐接受了悔过的达西,两人之间终于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并最终结成了美满的姻缘。

通过几桩婚姻的描写,奥斯汀揭露了当时社会中金钱利益在婚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人的感情会受到它的控制。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不仅完全是受金钱的左右,而且两人的结合,最初也只是因为低俗的的吸引。这样的婚姻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幸,更会给各自的家庭造成伤害,简·奥斯汀最为反对这样的结合。对于夏洛特和柯林斯充满了现实色彩的婚姻,作者也是不赞成的。不过通过描写,我们也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的感情不得不服从于金钱的无奈,让读者对他们多了一丝理解和宽容。那是否婚姻就是以经济因素作为衡量的标准呢?简·奥斯汀以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为例给出了否定的答案。金钱固然重要,“没有金钱的婚姻是愚蠢的”,但是作者也同时指出“没有爱情千万不能结婚”,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无疑是奥斯汀推崇的婚姻模式。

参考文献:

[1]简·奥斯汀著.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1.

爱情与婚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荆钗记;研究;综述

《荆钗记》居四大南戏之首,自1980年以来的研究论文虽然不多,但是却涉及到了研究的许多方面,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对《荆钗记》的研究作以综述:版本、作者、本事、主题、结构、形象、艺术、改编。

一、关于版本研究

俞为民在其《的作者与版本考述》中认为,《荆钗记》现有全本流存的共有六种,皆为明刊本,分别是题作《影钞新刻元本王状元荆钗记》的嘉靖姑苏叶氏刻本、题作《新刻出像音注节义荆钗记》的万历金陵唐氏富春堂刻本、题作《重校古荆钗记》的万历金陵陈氏继志斋刻本、题作《李卓吾先生批评古本荆钗记》的万历刻本、题作《屠赤水先生批评古本荆钗记》的万历刻本、题作《荆钗记定本》的毛氏汲古阁刻本。他将这六种版本按时代的先后、与元本的关系以及具体曲文划分为两个系统,即影钞本为一个系统,其余五本则为另一个系统。他还指出,两个系统之间有着承继关系,并比较了两个系统的版本在剧本形式、曲调形式、语言风格、场次安排及故事情节上的差异。

接着,他又指出,在上述六种版本以外,还有另一类明刊本,是收入《风月锦囊》之中题作《摘汇奇妙戏式全家锦囊荆钗》的节选本。

接着,他又列出了全本之外收录有《荆钗记》单出的明清折子戏选集,他将这些选集列表作以汇总。

吴琨在其硕士论文《论及其传播》中也讨论了《荆钗记》的版本问题,他认为流传的全本《荆钗记》主要有八个版本,除了俞为民先生在其《的作者与版本考述》中论及的几种外,还有明万历十三年题作《新刊重订出相附释标注节义荆钗记》的金陵世德堂刻本。接着他又列出了明清曲选中散出的《荆钗记》以及收录有《荆钗记》散出的曲谱。

二、关于作者研究

关于《荆钗记》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李景云、吴门学究敬先书会柯丹邱、朱权、温泉子等,均未成定论。

俞为民在其《的作者与版本考述》中认为《荆钗记》的作者为宋元时人。他举了三条理由:一是《南词叙录》将《荆钗记》列入“宋元旧篇”之中,而在“本朝(明)传奇”中,也列有《王十朋荆钗记》一目,且注为“李景云编”。由于李景云为元代人,而他的《荆钗记》又是根据前人的《荆钗记》而改编的,所以作“宋元旧篇”《荆钗记》的作者当然又在李景云之前了,不可能是李景云之后的朱权。二是《南曲九宫正始》之中所引录《王十朋》的曲文,都题作“元传奇”。三是四大南戏除《荆钗记》之外的三种都是宋元时期的作品,所以位于四大南戏之首的《荆钗记》,产生年代肯定不会比其他三种晚。他的结论是:《荆钗记》的作者为宋元时人。这里俞为民先生论证了作者的年代,但也未指出作者具体是谁。

侯百朋在其《从方言俚语谈的作者》中认为,《荆钗记》的初作者,只能是温州的书会才人。这里也只是论及了作者的籍贯和职业,并未指出作者具体是谁。

三、关于本事研究

钱志熙在其《王十朋与本事之谜》中列出了流行的三种说法:一是因王十朋的弹劫而罢相的史浩子侄衔怨编造的;二是陈留人报复永嘉人之说;三是说钱玉莲和孙汝权都确有其人。最后他指出:上述三种说法……它们有可能都是虚构出来的。当然,也有可能都是有事实依据的。而且至少有两种是可以同时存在。也就是王十朋或许真有类似的故事发生,被史浩子侄所利用,编写传奇,添油加醋。也许,这永远是戏剧史的一个谜。

四、关于主题研究

赵景深在其《谈》中认为,《荆钗记》是在突出封建社会的婚姻悲剧,同时它又揭露了一些有关封建制度的本质的东西。例如它批判了当时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批判了继母对前妻子女虐待的这一不合理现象,同时它又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和社会恶势力改人民带来的危害。

徐祝庆、马美信在其《关于的评价问题》中则认为,《荆钗记》实质上是一首封建道德胜利的赞歌。

金宁芬在其《略谈的主题思想及艺术成就》中则认为,《荆钗记》歌颂了爱情的胜利,歌颂了为了爱情而与社会恶势力反抗的精神,并揭露了权相富豪的横行不法与贪财爱利之徒的低劣卑下,并激励人民为了自己的爱情进行不屈的斗争。

李国显、夏洁在其《伦理道德下蕴涵的悲剧精神——新解》中认为,《荆钗记》是在表现敢于反抗的悲剧精神。“将文作赋,虽无好句,自有奇功”,《荆钗记》写作的目的就是期待奇功。当时读书人的理想都是出仕,而当时的环境让他的理想难以实现,所以他便借此抒发对社会的不满。

五、关于结构研究

金夕中在其《浅谈的结构艺术》中认为,《荆钗记》在结构上最显著的持点是主线突出,简洁凝炼……在结构方面的成功,还在于非常巧妙地组织戏剧冲突……在结构上的另一个持色是针线细密,结体谨严……《荆钗记》在结构上也有它的缺点。这主要表现在戏的后半部后劲不足,有嫌拖沓,有些情节,如十朋母亲的“祭江”……有些出则由于作者阶级和历史局限,在歌颂男女主人公反抗恶势力的坚强不屈的性格的同时,又不恰当地把他们当作“义夫”、“节妇”来赞美,从而又增加了乏味的情节。

六、关于形象研究

关于《荆钗记》中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人公钱玉莲和王十朋身上。

关于钱玉莲的形象,于海鹰在其《万千心事诉与谁——说中的钱玉莲》中概况了两种评价:一是“节妇”形象,正如作者在开宗明义“家门”中所言,此剧宗旨在使“义夫节妇千古传扬”。钱南扬先生在其《戏文概论》中就持这一观点。而近人多赞其品德高尚,也可以说是与这一观点一脉相承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钱玉莲的“守节”实质上是“守情”,她传导给观众的主要感受就是她对爱情的忠诚。邓绍基先生主编的《元代文学史》中就持此说。

而于海鹰自己则认为,钱玉莲的“守节”实质上是对自己追求的一种执着和固守。她所做的是对自己生存状况的主动把握,是对关乎自己终身大事的主动追求。

关于王十朋的形象,吴琨在其硕士论文《论及其传播》中认为,王十朋的身上体现的是普通人的思想与道德立场,而这种立场能与普通人产生共鸣。在当时的封建文化中,对于男女双方来说,婚姻是不平等的。而在王十朋身上,普通老百姓看到了婚姻的平等,看到了男女双方都应该对婚姻忠诚,夫妇双方应该相互扶持。

七、关于艺术研究

吴琨在其硕士论文《论及其传播》中认为,《荆钗记》的语言风格是俗中有雅与情文相生。

金宁芬在其《略谈的主题思想及艺术成就》中则认为,明徐复祚《曲论》云:“《琵琶》、《拜月》而下,《荆钗》以情节关目胜”。此言可谓中肯。情节的曲折,来源于一个接一个的矛盾冲突,关目的动人,取决于作者新颖、别致的构思……《荆钗记》作者已注意到以人物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冲突中的不同表现来刻划人物的不同性格。

同时,他又认为,《荆钗记》在艺术上也有许多粗糙、不足的地方。例如,人物形象还欠丰满,有些次要人物性格自相矛盾,语意重复或与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关系不大的冗词赘句较多,针线不够严密等等。

八、关于改编研究

王宝云在其硕士论文《的现代改编研究》中对其改编概况、艺术创新、艺术缺陷和舞台呈现分别作了论述。简要如下:

现代改编本主要有:李丹林藏京剧本《荆钗记》 、赵循伯改编川剧本《荆钗记》、范正明改编昆剧本《荆钗记》、 翁偶虹、王颉竹、何异旭改编昆剧本《荆钗记》、 洪兰、马赛、盛燮改编越剧本《王十朋》、张思聪改编越剧本《荆钗记》、河南省曲剧团演出本《荆钗记》、黄文锡改编赣剧本《荆钗记》、王菲改编潮剧本《荆钗记》。

现代改编的艺术创新主要表现在:情节结构的变更、关目漏洞的弥补、人物形象的变化、伴唱手法的运用。

现代改编的艺术缺陷主要表现在:关目漏洞的“合理”延续和情节简化时的容量受损。

现代改编的舞台呈现主要表现在:古典韵味与现代舞台布置、传统造型与新的形象设计、以虚为实与充分的虚实结合。

综上,本文对1980年以来《荆钗记》在以上几方面的研究略作综述,其中有些是客观事实的研究,有些是主观取向的研究。客观事实同归于真,以实证逻辑为经;主观取向各求于美,以百花齐放为纬。后之学者,把经揽纬,共同携手,织就明日的锦绣斑斓。

作者简介:

爱情与婚姻论文范文第8篇

■禁忌话题得以公开讨论

——两岸专家论文简介

11月11日,“孙中山与宋庆龄”研讨会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中山讲堂举行。因为是周末,慕名前来的普通听众也为数不少,容纳百余人的讲堂座无虚席。中国荣誉主席吴伯雄、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齐鸣秋、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许水德、孙中山纪念馆馆长王福林以及两岸学者出席研讨会。

两岸专家回忆了孙中山与宋庆龄相识相知的过程以及在动荡岁月中艰苦奋斗的历史,对孙中山和宋庆龄的感情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国史馆”馆长吕方上教授在他的论文《民初孙中山、宋庆龄的情谊》中,首先回顾了台湾史学界对待孙宋婚姻态度的变化,以史料展现孙宋恋爱到结婚的全过程。他认为,宋庆龄追求爱情的过程,表现了新式女性“寻求自主人格,坚持理想,而敢于蔑视传统与偏见的勇气。这一行动,甚至可视为是五四时期青年一辈,走在时代前沿,打破吃人旧礼教,争取婚姻自主的前驱”。

社科院近代史所赵庆云副研究员的论文题目是《论宋庆龄对孙中山事业与思想的阐述》,论文通过分析宋庆龄撰写的几篇论述孙中山生平思想的文章,通过与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认识和评价的差异相对比,进而分析宋庆龄自身思想发展的轨迹。他认为,“宋庆龄本人更愿意被视为孙中山思想事业的忠实继承者,而不愿被视为后来突破了孙中山的思想局限,而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台湾政治大学邵明煌教授在他的论文《幸福飞上天——孙中山与宋庆龄革命姻缘术论》中,从孙中山送给宋庆龄的结婚礼物——手枪谈起,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介绍了孙中山和宋庆龄结合的过程及患难与共的情谊,肯定了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婚姻是革命的婚姻,两人的情缘是革命的姻缘,并详细记述了我国首架自行研制的飞机研制、试飞、以宋庆龄英文名字命名的过程,用“幸福飞上天”这种浪漫的比喻描述了孙中山和宋庆龄的革命情谊。他认为,“天定缘分加上共同志向,促成孙宋跨越年龄鸿沟、勇敢克服挑战,而缔结了革命姻缘,感性与理性结合,乃成为广受传颂的民国掌故。”

上海师范大学邵雍教授的论文《宋庆龄与孙中山的婚姻生活》中认为,孙中山与宋庆龄克服重重阻力毅然结婚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大重要事件。婚后两人艰苦奋斗,相濡以沫,亲密无间,共同经历过陈炯明变乱的生死考验,充分诠释了革命者的爱情观与幸福观。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的何大章先生的论文题目是《孙中山、宋庆龄与叶恭绰》,论文回顾了孙中山与叶恭绰因铁路结缘的友情,孙中山逝世后叶恭绰为完善中山陵建设、整理出版孙中山信件所做努力,以及建国后宋庆龄关怀叶恭绰及家人的故事。

台湾政治大学刘维开教授在他的论文《孙中山、宋庆龄与国共关系》中,首先介绍了台湾对于宋庆龄的影像资料公开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末首次出现孙中山和宋庆龄在大元帅府的合影,90年代末才有其他单独合影公开展示。刘教授从宋庆龄与黎照寰的通信寻找线索,分析了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对孙中山晚年思想,特别是国共关系的诠释。

台湾政治大学林家有教授的论文《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宋庆龄的共同精神遗产》,着力阐释孙中山的和平观,提出“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训是孙中山、宋庆龄共同的精神遗产。

台湾师范大学黄城教授的论文是《宋庆龄在国共之间的政治选择一角色理论的初步分析》,他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了宋庆龄在国共之间的政治角色选择,认为她的选择影响党运、国共关系和国家发展。

总体来说,研讨会达成了一些共识:客观看待台湾对宋庆龄研究的禁忌,台湾逐步开放禁忌、在史书中写入孙宋婚姻,以及开始出现孙宋合影,这是此次研讨会在学术领域的重大突破;确认了孙宋联姻的历史意义,认为孙宋婚姻是革命情缘,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对国共关系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对孙中山宋庆龄的历史地位基本形成共识,表明两岸学者观察历史的历史观在接近,这对于推动两岸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共识起到积极作用。

对台交流实现新的跨越

宋庆龄研究在台湾自不用说,在大陆也无法与孙中山研究相比。而近年来连孙中山研究也成为了显学,因此推动宋庆龄研究势在必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作为以宋庆龄名字命名的机构,承担和推动宋庆龄研究责无旁贷。

研讨会交流过程中,两地的专家见到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人员带去的《宫崎滔天家藏》和《挚友情深》两册书,都争相索要,并对基金会所做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大加赞赏。两岸的学者均表示希望这样的研讨活动持续举办下去。

中国荣誉主席吴伯雄肯定了研讨会的开创性意义,认为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与宋庆龄基金会的接触首先就是突破。他以亲身经历,回顾了两岸关系从敌对到友好交流的变化过程,从当年金门服役枪炮相对,到如今金门厦门人来人往;从当年遥祭黄陵,到现在亲自到延安、新郑去祭黄帝;从当年“消灭”、“蒋帮残余”的提法,到如今正确看待在抗战中的作用,和正确看待共产党的功绩。他指出,两岸和平环境得来不易,不要走倒退的路,要稳步向前。巩固互信、深化经济合作、深化文化交流是推进两岸关系稳步向前的途径。这其中,追求共同价值观念更为重要,客观解读历史可以拉近两岸人民的关系。他希望研究历史要跳出政治的局限,客观看待历史,以同理心来看待彼此。文化和血脉是维系两岸的纽带,他深信两岸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争议,实现和平统一。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齐鸣秋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不仅是对2011年孙宋文物展览积极影响的延续,更是在精神思想层面的一次新的跨越和提升,说明两岸在孙宋研究领域积累了更加广泛的共识,打开了更加恢弘的视野,这对两岸今后加强在学术界、思想界和理论界的交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爱情与婚姻论文范文第9篇

《曼斯菲尔德庄园》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主题,可与简・奥斯汀其他五部作品相比具有明显的两大新特色:首先,它是奥斯丁唯一有详细戏剧表演描写的小说;其次,该作女主人公形象独特。《曼斯菲尔德庄园》因而被评论家称为奥斯汀最复杂、最有趣的小说,它对奥斯汀的艺术创作之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特色;范妮;女性形象

1.引言

1.1 简・奥斯汀和她的文学成就

简・奥斯汀出生于牧师家庭,她有8个兄弟姐妹,排行老六。她从未受过正规教育,父亲对他进行了启蒙教育,她热爱阅读和写作。她所生活的小村庄有着静谧而舒适的生活环境,所以她的作品没有主要社会矛盾。她描述她周围的小世界,尤其是男女之间的婚姻和爱情。她19岁时开始从事写作,她写了许多小说,比如《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爱玛》,《诺桑觉寺》,《劝导》等。其中,许多作品都被制作为影视剧。

《曼斯菲尔德庄园》于1814年发表。女主人公范妮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10岁时被叔叔托马斯先生收养。她和四位年长的哥哥姐姐汤姆,埃德蒙,玛利亚和茱莉亚一起在曼斯菲尔德庄园长大。汤姆经常,玛利亚和茱莉亚都很爱慕虚荣。范妮经常受到不公正对待,只有埃德蒙对她很好,范妮渐渐地爱上了埃德蒙。这部小说也是描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但情节更加复杂。

2.《曼斯菲尔德庄园》特点

2.1简・奥斯汀唯一一部有详细描述的剧作

简・奥斯汀本人也非常喜欢业余戏剧表演。但令人惊讶地是,在她众多小说中,她只在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进行了戏剧描写。小说中,在托马斯先生出差期间,他的两个女儿和他们的朋友排练了戏剧《情人的誓言》。

2.2 .三种女性形象

女性意识一定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反映出来。简・奥斯汀擅长描写人物形象。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她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来表达她自己的女性意识。这些女性形象可以根据年龄划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她的人生经历。

2.2.1 正统旧形象

《曼斯菲尔德庄园》采用倒叙的形式,沃德家的三个女儿都到了结婚的年龄,玛利亚・沃德仅仅凭借美貌和七千英镑嫁给了托马斯・贝特伦并被封为男爵夫人。她拥有一座大房子和巨额收入,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沃德小姐等待了六年之后嫁给了一无所有的牧师,弗朗西斯小姐嫁给了一个没有受过教育,没有财富和关系的海军中卫。

30年前不同的婚姻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显然,上流社会的婚姻规则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尊严并向下层阶级表现不屑,不同的生活环境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生活角色。生活富裕的女人变为了享乐主义者,生活贫困的女人则变成家人或小孩的奴隶。

2.2.2 新一代女性形象――爱情与婚姻的分离

正统的旧女性形象在小说中占据次要地位,目的是区别新的女性形象,展示新女性形象的艺术魅力和独特性。

玛丽・克劳福特因她叔叔和姨母间失败的婚姻而认为婚姻只是儿戏,她不相信爱情,对爱情也产生怀疑,她认为男女之间只有纯粹的交易。 在选择婚姻时,她不仅考虑爱情,还考虑其他方面。对于自己的婚姻,她权衡利弊。她知道自己应该倾向于汤姆,因为汤姆拥有继承权、宽敞的花园和漂亮的大房子。 汤姆离开庄园后,起初她很沮丧。但与埃德蒙相处一段时间后,她渐渐地发现他有出色的交流方式。她对埃德蒙有了好感,在家庭戏剧排练时,她极力劝埃德蒙扮演她的情人。 当她知道埃德蒙想要当牧师时,她放弃了埃德蒙。因为她已习惯奢侈的生活,而埃德蒙并不能满足她。得知埃德蒙生重病后,她又开始关心汤姆,她希望汤姆病逝好让汤姆获得继承权。最后,埃德蒙看清了玛丽的本质,他们毅然决然地分开了。

2.2.3 独立的女主角形象

范妮10岁时离开父母来到曼斯菲尔德庄园,她以养女的身份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在她到来之前,长辈们聚集在一起讨论该如何定义范妮的身份。最后,托马斯爵士提出几点要求:他的女儿们不可以傲慢,希望他们可以成为朋友,同时又不能是同样的身份。毕竟他们之间存在地位,财富和前途的差别,所有这些都使范妮很忧郁。当安提瓜的种植园遭到损失时,范妮拒绝了亨利的求婚,这使托马斯爵士很生气,他甚至想把她驱逐出庄园。

当她来到庄园的时候,她的姨母命令她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她从来没有反抗过这种不公正对待。当她无助的时候,她得到了埃德蒙的帮助。从那以后,诺里斯夫人和她的姐姐们经常刁难她。只有埃德蒙为她着想,像妹妹一样对待他。当她需要一匹马时,他设法为她找到一匹新马。在积极的影响和引导下,她渐渐地成长为一个优雅、聪明而又温和的小姑娘。当托马斯爵士不在的时候,一群无聊的年轻人想要排练戏剧,但她认为这违反了公共道德和家规。她拒绝参演戏剧凸显了她出色的判断力,范妮没有违背她的真心而去迎合他。虽然她并未改变现状,她尽力去遵守托马斯先生的道德准则。只有还有一个人尊重托马斯先生,这让他感到很欣慰。

范妮的经济条件很差,但她勇敢地向女性婚姻发起了挑战。她没有从财富和身份角度选择丈夫,而是凭借她的独立和明智的标准。这打破了社会的真理。虽然她的爱经历许多坎坷,它依然充满了女性主义色彩。范妮对事情看得很透彻,她知道亨利是个虚伪的人,所以她一直没有接受亨利的追求。她拒绝没有爱情的婚姻,她很珍惜建立在尊重和平等基础上的爱。事实上,她早已看清玛丽的真面目,但出于善良她不在再埃德蒙面前谈论玛丽。范妮一直都坚守正义,最终,她得到了应有的幸福。

简・奥斯汀赞赏范妮的冷静、敏感、自省、温柔和聪慧。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与真理和道德准则相比,金钱一文不值。主人公的婚姻一定是幸福的,因为它有两个必要因素――平等和互助。

3. 结论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很有意义的代表作,本文分析了它的两个特点:一,它是简・奥斯汀唯一一部有详细的戏剧描述的小说。二,它有独特的女主形象。通过比较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范妮便凸显出来,她拥有丰富而强大的精神世界,其他人物都凸显了她的善良。她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品质,它表明了作者的想法。总之,它也为我们展示了个人关系,女性地位和价值。她的想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喜欢阅读研究她的作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Jane Austen. (1814). Mansfield Park [M].

[2]Syrie James. The Lost Memoirs of Jane Austen[M].

[3]傅桂香. (2012).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女性意识.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贺宇慧. (201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人公范妮. 东北林 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爱情与婚姻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了情感与理智中两姐妹的经历以及奥斯丁本人的婚姻,分析了婚姻中金钱和门当户对的重要性,并揭示了其对现代女性婚姻的指导意义。

在奥斯丁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得庄园》(1814),《爱玛》(1816),《诺桑觉寺》(1818)和《劝导》(1818)中,有五部是关于年轻人男婚女嫁以及他们的感情纠葛的。每篇都写得入木三分,可见爱情婚姻在作者头脑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她作品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范妮、安妮、艾丽诺、玛丽安、凯瑟琳与自己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奥斯丁为每位女主角安排了美满的婚姻,而自己却~生未嫁,创作了这六部美满而又无奈的故事。其中《理智与情感》非常明显地提倡:女人在感情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地分析感情,金钱和婚姻的关系。

无论什么年代什么国家,女人的婚姻都与所处的社会时代以及家庭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众所周知,奥斯丁生活在18,l9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国被称作“理性的时代”。该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人是理智的而社会是理性的,特别是人受了正当的教育,社会经过贤明的设计之后”。一个理性的人意味着他凡事必须“依靠理智,而不是感情和本能的感觉”。此时的英国,工业革命虽然把资产阶级推上了统治地位,但封建残余势力的代表贵族阶层在社会生活中仍维持固有的特权和影响。在这一时代里,财产的所有权决定着人的价值,而财产都为男性继承,女人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生活来源,出嫁前靠父亲,出嫁后靠丈夫。所以对于父权制社会的妇女来说,无论从情感上、社会上还是经济上,婚姻都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也是赢得幸福的唯一出路。

尤其“对当时的中产阶级女性而言,选择一个理想的丈夫对她们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就成了步入结婚年龄的中产阶级女性关注的首要问题了。”(刘霞敏,2006)“奥斯丁生于英国南部小镇斯蒂文顿的一个教区牧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书香门第的严格教育。但正规教育却很少,全凭父兄指导,”(何树、苏友芬,2005)尽管生在中产阶级,父亲也有着受人尊敬的职业,但由于人口多,奥斯丁并无多少嫁妆,她所拥有的只是非凡的才智和清高的品行。由于收入微薄,年轻时的奥斯丁也免不了考虑婚姻大事。《爱玛》中的一番话:“单身妇女,若收入微薄,当然令人耻笑,惹人讨厌,是儿童取笑的对象。单身妇女若有财产,总是令人尊敬的,完全可以做到通情达理,讨人喜欢。”

奥斯丁初恋时的对象是年轻英俊的汤姆·勒佛伊,但勒佛伊们是流亡的法国胡格诺教徒的后代,家境窘困,一大家子人都把希望寄托在汤姆身上,他可没有权利娶个没有嫁资的穷姑娘。随后,汤姆离开了奥斯丁,杳无音讯。之后的几位追求者都不能打动她的心。快27岁的时候,她受到哈里斯,曼尼唐庄园的继承人的求婚。哈里斯求婚时,奥斯丁同意了。然而,那天晚上她苦思了一夜,第二天一清早就表示歉意,撤销了婚约。因为执著,因为信念,奥斯丁宁愿单身也不愿意向世俗低头,怕前一刻嫁给了委曲求全,后一刻遇上了真命天子。出于对汤姆名声和未来的考虑,奥斯丁最终未选择汤姆,让爱情永存于心。在财产和爱情面前,奥斯丁还是倾向于后者,在情感与理智的较量中,理智输给了情感。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她无法忍受没有爱情的婚姻。爱,带着无奈的期待,永远都不会疲倦和衰灭。如果没有了当初的隐忍和理智,又怎会有最后的伤感和美好。曾经那些和汤姆爱的记忆和创作的六部流芳的作品足够让她忘却了时间,绵长了一生。

理智与情感是简的第一部小说,主要描绘了一对姐妹如何选择如意郎君的故事:姐姐埃丽诺“有一副极好的心肠。她性格柔和而感情坚强,但她知道如何控制它们”,而妹妹玛丽安“在许多方面都比得上埃丽诺。她聪明灵巧,但她对每一件事情都很热切;她的忧愁,她的快乐,都无法节制。她慷慨大方,和蔼可亲,逗人喜欢,除了不够谨慎之外,她什么都好。”可以看出,姐姐埃丽诺是理智的代表,妹妹玛丽安是感情的代表。父亲逝世后,房产归属同父异母的哥哥约翰,使得母女不但经济拮据,还得寄人篱下,最终她们在德文郡一座乡间别墅找到新居,这同时也导致了埃丽诺和她心爱的爱德华分手,而玛丽安迷恋的威洛比也突然去了伦敦。姐妹两种对立的性格特征,自然就导致了她们面对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做法。在同样遭遇爱人的离开和背叛的时候,埃丽诺虽然非常痛苦,可还保持着理智。特别是在听到露西向她故意说已经和爱德华订婚四年的时候,埃莉诺“挣扎着,顶住感情的压力”,遇事非常地冷静。而她充满智慧的性格也最终为自己赢得了幸福,帮助了她的家人。

而她的妹妹玛丽安却不同,她任由感情的泛滥,蒙蔽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威洛比一味地迷恋,却没有理智地了解她所爱的人。最后惨遭威洛比的背叛,深受打击。埃丽诺强压痛苦去安慰妹妹并帮她振作起来。最终,玛丽安战胜了自己的感情用事,认清了威洛比的丑恶面目,接受了默默爱她并一直关心她的布兰顿上校。最后,爱德华不听从母亲的婚姻安排而被剥夺了财产,露西也与爱德华的弟弟勾搭上。此时的埃丽诺敞开心胸接受了爱德华,有情人终成眷属。

小说中,姐姐理性的隐忍总能牵动读者的心。她把对爱德华的爱深深的埋藏在心底。由于姐妹性格的迥然不同,在面对爱人的背叛时所做的表现也很不一样。最终证明理性的姐姐更能经受住爱情失利的打击,她没有迷失自己,一蹶不振。而感情用事的人往往会伤得很深,妹妹不顾生病的危险淋雨,足以看出这份不足挂齿的感情在她生命中却占据最重的分量。对于爱情,她们都没有错。小说的结尾,看似理智战胜了情感,但奥斯丁的用意并不简单地停留至此。理智和情感缺一不可!幸福的婚姻应该融合了理性与感性,没有责任和经济基础的婚姻不是完整的,而没有感情只有金钱的婚姻更不会幸福。当幸福来临的时候,女人们不要奋不顾身,一意孤行地向前冲,这样只会伤了自己。学会理智的隐忍吧!在爱的面前,隐忍是一场多么艰难的个人的战争,人的感性如同一剂难以名状的毒药,期待爱的纯美的同时又摆脱不了现实给予的波折。所以,酣畅淋漓的爱得来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让这样一个过程牵动人心就要隐忍其中的压抑和伤悲。只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和感情的进发相结合时,才能收获美满的婚姻。

一直以来,奥斯丁被一些浪漫主义者贴上“理性”的标签。夏·勃朗特曾经指责奥斯丁“全然不知激情为何物”,而劳伦斯更把奥斯丁说成是刻薄的老处女,是“势利眼的意义上的英国人”。而我却认为,奥斯丁并非不懂感情的现实势利之人。奥斯丁确实强调婚姻中金钱和门当户对的重要性,但毫无感情的理性拜金者更为之所唾弃。相反,在奥斯丁的笔下,情感充沛而理智不足的妹妹,虽然最终选择了理性,但她为爱不顾一切的性格却冲动的有些可爱。

曾有评论家指出,简的小说对于现代女性来说,无疑是一本婚姻宝典。小说中所体现的门当户对的思想,以及经济对婚姻的影响,都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简·奥斯丁一定程度上接受传统婚姻观念,认为财富和门当户对在婚姻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她在一定程度上正视了现实,也维护了传统的爱情婚姻观。”“作者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以金钱与地位所主导的婚姻观持反对态度,并通过爱情小说表达自己的婚姻观,即爱情才是美满婚姻的基础,拥有爱情的婚姻才能长久的美满幸福下去,而不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拥有幸福只可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高飞,刘洋,2009)奥斯丁站在女性的角度,理性地分析了社会和婚姻,与现代女性的婚姻观不谋而合。她的每部作品都犹如一盏启明灯,为在感情中飘忽的人们照明了一条智者的道路。

对于当代女性来说,婚姻无疑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她们往往心目中想成为埃丽诺那样理智与情感相结合的女性,可现实行动中她们常常成为玛丽安那样被爱情冲昏头脑而失去理性的女性。俗话说:女怕嫁错郎。奥斯丁告诫女性们:在爱情中,意气用事,一意孤行是行不通的。学会理智的隐忍才能收获爱情。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外界固有的社会秩序是无法避免的。婚姻中,经济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幸福程度。女性有权追求有保障的生活,在新时代,有经济基础不光是对男性的要求,女性同样要做到实现自我价值,在经济上独立。其次,门当户对也很重要。这里不仅仅指狭义上的家庭条件门当户对,而是价值取向,性格爱好,文化程度等都要相似。试想一个满腹经纶的富家小姐和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夫结合,婚姻怎能美满呢?奥斯丁相信,理想的婚姻应该包括这些因素,并在合理的范围内努力是它们得到满足。奥斯丁认为不能把深思远虑的婚姻同惟利是图混为一谈,正如不能把建立在理情上的婚姻同一时冲动混为~谈。这两个因素同时也是现代女性在择偶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今社会,理性地对待婚姻问题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比如一些西方国家开始流行婚前心理、人格测验,男女双方要了解彼此的性格特征及接纳程度等。目前开始在我国出现的婚前财产公证,从本质上讲,也反映了人们在婚姻问题上日趋理性化。没有和谐的婚姻,就没有和谐的家庭,又何谈和谐社会。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婚姻,应该是我们时下要倡导的一种生活态度。婚姻要理性,首先应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婚姻不单纯是爱情,它还需要责任感和经济基础。而这样一种观念要深入人心,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相关教育是分不开的。爱情是感性的,而婚姻是理性的。我们不要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耿耿于怀,坟墓也可以理解为安葬与永恒。爱情需要婚姻这座坟墓来终结花朵的艳丽,继而成长为孕育着爱情花朵的果实。试想如果没有婚姻,爱情也将死无葬身之地。

上一篇:家庭暴力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