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小文章范文

时间:2023-12-05 14:54:54

爱情小文章

爱情小文章篇1

关键词:父爱 哀伤 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小说被收录在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的七年级下册中,也是《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章。小说的背景是1923年到1929年间的北平,《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小说写得是我即将毕业,回想起爸爸在生活中对我严格要求的种种以及含蓄的爱,而也就在我回忆爸爸以及爸爸的夹竹桃的时候,爸爸也因病辞世永远离开了我。全文无处不透露着淡淡的哀伤,以及对爸爸深深的爱。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情感朴实深厚,结构严谨,在插叙中将事件更加饱满感人,寓意深厚,表达了我与爸爸之前深深的父女亲情。本文讲述的是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了细节描写和插叙手法。以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娓娓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①

一、情感

爸爸的情感和妈妈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不同,从现有印象来说,妈妈都是给人以慈祥的感觉,而爸爸的爱就比较深沉和含蓄。小说中所描绘出来的父亲形象也是较含蓄的,是从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体现出来,从爸爸的严格要求、做事高标准中凸显出爸爸对女儿给予的厚望,实际也是在帮助女儿成长。从表面看爸爸对“我”很严厉,但实际上他是关爱孩子的,正是在爸爸的严厉下才教会孩子坚强地面对困难,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够勇敢闯过去。

在小说开始前,编者对文章的介绍中也透露出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欢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文章感情细腻深厚,虽然字里行间只是简单地记叙生活的点滴,但是表达了爸爸对我深深的爱意和情感。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也极具深意,令人展开联想,爸爸的花儿是什么?爸爸的花儿为何落了?在一种凄清的情感下,引人遐想。在对全文进行阅读之后,可知,文章表达了对爸爸怀念之情,爸爸的花儿象征着爸爸以及爸爸对我的爱。爸爸的花儿落了,也代表着爸爸的离开,这使我长大,决心肩负起人生的责任和重量,也蕴含着我即将成长、成熟。

通过写爸爸对“我”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时“我”的人生体验,表现了“我”从中感悟到爸爸去世后自己虽然还小,但也应承但起许多原属于爸爸的责任。

二、文章主线

文章的主线其实也贯穿在题目之中。《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一语双关,一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落了,二是象征着爱花的爸爸辞世。小说以此为题,含而不露,哀而不伤。爱花,是爸爸的禀性。但作品中,它并没有把爸爸写成一个花匠或园艺家,也没有着重描写爸爸怎样种花、悉心照料花朵,只是把它作为线索贯穿小说的始末。

爸爸的花儿贯穿了全文,是全文的核心,以这朵花儿来作为线索,将整篇文章链接在一起,记录了我的成长。课文第一段就交代了爸爸的花儿是“夹竹桃”,是爸爸亲自种的,通过花儿来回想起父亲和我曾经的故事。在文章的中间,写到爸爸很喜欢花。文章最后前后呼应,写我毕业典礼回家后,看到爸爸的花儿落下了,也被告知爸爸在医院去世了。文章看似在写爸爸的花儿,其实是在写爸爸,通过爸爸的花儿牵引出生活中的爸爸,是一个不许我赖床逃学的爸爸,是一个关心我怕我生病的爸爸,是一个鼓励我给我信心的爸爸。实则全文都在围绕着“花”进行描写,也在用“花”记录了我的成长足迹。本文原题叫“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显然“ 成长”是本文的主题“,花”是为主题服务的,她的成长足迹就通过花来体现。②

三、文章结构、语言

文章是以插叙的结构完成的,在我的毕业典礼时插入了我的心理以及过去爸爸和我的故事。也正是从这一个个故事中,体现除了父亲对我的爱。《爸爸的花儿落了》,虽说是小说题材,但篇中多次写到花,它以诗意的笔法让情感溢满全文,特别是篇末用“爸爸的花儿落了。”点题,既使文章在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作用,又似在不经意间营造了一种浓浓诗意。③

开头以我与父亲的对话来展开,从父亲的语言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严厉的、认真的、坚强的父亲。

毕业前夕,父亲叮嘱我“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课不能迟到!”“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在这个对话后,“我”想起了六年前的事,让我未曾再迟到过。插入的第一个事件是一年级是我赖床不起,但爸爸不允许坚决要我去学校。从“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这些句子中可见,虽然父亲严厉地打我骂我,可是他依然深深地教导着我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正是父亲一丝不苟的精神,在成长的路上教会我从今以后不迟到、不逃避,迎接每天的清晨。即使爸爸打了我,可是“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从这个细节中,我们看到了爸爸对我默默的付出,他依旧是那个爱我、关心我的爸爸,他做的一切只是希望我能够成长。

我毕业了,预示着长大,爸爸也一直告诉我要做大人。插入的第二个事件就是爸爸把我当作大人,“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闯练,闯练,英子。”爸爸的这些话也在鼓舞着我,学着做个大人,学着肩负起家里的一切,当父亲不在的时候。

最后“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证明我真正地长大了,爸爸的离开促使着我真正的成长蜕变,也将肩负起在家中的责任。

在读完文章之后,父爱早已深深地种在“我”的心里,也种在了读者的心里。全文情感深厚,在读完文章后令读者被这种朴实、默默的父爱所感动。其实爸爸就是那朵花儿,爸爸离开了,花儿也落了。然而爸爸的花儿虽落了,但是“我”的成长足迹仍将继续,留下的花儿将越开越盛,伴随着作者的成长而花香满园。

参考文献:

[1] 王秀菊,花开花落淡淡伤 物换人非促成长―《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案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 雷诗慧,析《 爸爸的花儿落了》中“ 花”的作用[J],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2月.

爱情小文章篇2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学习,增强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最近,老师看了一则公益广告,感慨颇多。你们有兴趣欣赏一下吗?

(课件展示视频《大家都在忙》)

师:看完短片,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问题)

师:是啊!关爱老人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就让我们随同莫怀戚先生一家去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对衰老生命的呵护吧!我相信,你一定能收获那份永恒的感动!

(设计意图:在课堂导入阶段,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后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1)给生字、难字注音。(2)想一想本文围绕着哪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认读字词

3.抢答(屏幕展示问题)

(1)散步的人有?(作者,作者的母亲,作者的妻子和儿子。)

(2)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3)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4)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用原文中的一个词回答。(分歧)

(设计意图:用动画的形式展示问题,学生回答完后,点击屏幕显示答案,答案不单包括文字,还配以图片,让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本文人物、时间、地点的印象和认识。)

4.引导学生“说事”

5.明确文章大意

文章讲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南方初春田野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最终“母亲”迁就了孙子,改走小路的事情。

(三)深入文本,读文寻情

师:你们听得很认真,值得褒奖,但要想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还需多读。请看清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屏幕显示要求:朗读时把握好语气、语调,注意停顿)

1.小组讨论

(1)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呢?(妈妈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那么,“我”如何决定的呢?(走大路)“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3)假如,“我”当时决定依从儿子走小路,那会怎么样呢?

(4)文中能表现“我”孝敬母亲的句子还有那些?

师:其实,一个家庭要想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家庭和美,还需要家庭成员间相亲相爱。下面,请分小组交流一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这家人的相亲相爱?试着用一个词语评价文中人物。

2.回答问题

例如:“我”孝顺;妻子贤良;母亲慈爱、谦让、有涵养;儿子乖巧、可爱;这是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和谐的家庭、令人羡慕的家庭……)

(设计思路与意图: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结果以小组为单位显示在屏幕上,小组之间竞争,比哪一组回答的词最多,答案直观显示在屏幕上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积极开动头脑,思考近义词。)

(四)品味语言,探寻美点

师:这篇文章之所以感染力十足,是因为它的语言。如果我们细细咀嚼、品味,会感受到它的非凡魅力!下面请同学们赏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

(提示:(1)把握好角度:遣词、修辞、句式、情感表达、写作方法等角度;(2)交流时请用上“我喜欢的句子是……因为它……”或“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它……”等句式。)

师:请同学们说说喜欢的句子。

(屏幕显示示例:我喜欢的句子是“她的[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因为这句话描绘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学生积极发言)

师:这篇散文太美了!美得让人沉醉!这里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这里有崇尚美德的人,这里更有动人心弦的情!老师也深爱这篇文章。我最喜欢文章最后一段,尤其是最后一句话。

(五)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1)屏幕显示文章最后一句话,全班齐读。

(2)师:请同学们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我”背“母亲”是尊老的表现,“妻子”背“儿子”是爱幼的表现。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一家人尊老爱幼。

生:母亲老了,容不得什么闪失;孩子太小,不得不小心。

(3)着重谈“整个世界”,顺势谈谈“以小见大”手法。

师:是啊!中年一代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大。他们既善待衰老生命,又呵护幼小的生命!有了他们,我们的传统美德才能得以发扬,我们的家庭才能日趋和谐!他们真了不起!

(六)畅谈收获,畅叙亲情

师:那么,三十年后,各位同学也人到中年,你们会以文中的“我”与“妻子”为榜样,善待老人,勇敢地挑起那份沉甸甸的担子吗?

师:是啊,这篇文章内涵丰富,阅读品味之间我们仿佛进行一场高尚的旅行。同学们,旅途中你一定受益匪浅吧?请谈一谈你的感想。

(多媒体播放轻音乐,学生积极发言)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我们应尊老爱幼、珍惜亲情。我们要做个有责任感的人。我们还应热爱生活、关爱生命。我们要留意那些让我们感动的平凡小事,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饥饿时母亲送来的一块面包,失落时父亲的一句安慰,寒冷时,奶奶送来的一件棉衣,这些,都饱含深情。

师:只要我们用心发现,就一定能感受到平凡世界中的和谐、美好。善于发现的你们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亲情了吗?你们想借此机会表达一下对家人的爱吗?

(同桌交流,学生畅叙亲情)

(七)课堂总结,深化情感

师:不经意间,这节课已接近尾声了。这节课里,我们作了一次愉快而高尚的旅行。我们领略到了如诗如画的景物之美,我们体会到了古朴动人的人情之美,我们也品味到了秀美隽永的语言之美,我们还学习到了以小见大的技巧之美。

师:亲爱的同学们,请珍爱亲情,传递亲情,勇于担当,让我们的家庭更和睦,让社会更和谐!最后,将一首歌曲送给大家,愿爱住万家!

(多媒体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

(八)创新作业,感恩亲情

(1)可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给远方的父亲发一条感恩的短信;为操劳的母亲捶一次背;替年迈的爷爷奶奶洗一次衣服……

(2)写一首感念家人的小诗。

四、板书设计

爱情小文章篇3

生和死的探讨,似乎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在《情人无泪》这篇文章中,谈到女主人公苏明慧小的时候,当看到了关在动物园的动物的处境时,想到了自己曾经在辽阔的非洲和动物们玩耍嬉戏做朋友的情景,一种悲伤之情冉冉升起。因为当它们年迈的时候,就会遭到遗弃和杀戮,当生命并非掌握在自己手中时,何异于卑微的小丑?有动物我们很自然的想到了我们人类,它到底是不断的死亡还是不断的永生呢?张小娴说:“人一旦化为骨头,就不在会变老,也许比活着老,也许比活着的人还要年轻。生命的奥秘,岂是我们渺小的人生所能理解的?”文章张小娴对生和死的探讨很有自己的见解,不仅仅是张小娴,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先也都在探寻什么是生?什么是死?生和死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文章中还提到了出生的婴儿,出生的婴儿并不好看,皱巴巴的像个老人。这团小生命会渐渐长大,皱纹消失了,直到有一天,她就会变回一个老人,然后归于死亡,化作尘埃。书中还提到白芮玛克罕的《夜航西行》有这样一句话:诞生是最平凡不过的事情,当你翻开这一页时,就会有一百万个生命诞生或死亡。世上万事万物都会枯槁,唯独超然世外之情,不虞腐朽。然而,如果在生命中出现了爱情,这个神奇的东西,对生和死的理解又会不同了。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当我们如此倾心的爱着一个人,就会想象他的死亡。到了那日,他会离她而去。”笔者认为,这样的事情,只有在爱情的国度里才会发生吧。爱情的伟大穷尽世间最美妙的语言也无法描述,它只在我们心里的最深处,只为那个人仅仅那个人而留。

二、淡淡的忧伤,浓浓的爱意

爱情和婚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情人无泪》全篇文章中都洋溢着暖暖的爱,如同泉水在慢慢的滋润我们的心灵,然而文中同时也充斥着淡淡的忧伤。张小娴的爱情故事自然,真实,反而更加容易触动我们的心灵。张小娴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以一个不完美的具有残缺美的故事结尾的,是不是这就是我们身边真实的爱情呢?苏明慧和徐宏志的爱情就像我们大多数平常人谈恋爱那样,相遇、相识、相知、相恋。男女主人公在彼此最落魄的时候没有离开彼此,而是相濡以沫。我们会以为故事情节会像“白雪公主和王子最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那样结束全篇的,幸福的终其一生,然而苏明慧还是死去了。文中还这样描写一个章节,C陪自己喜欢的女生冬泳,结果得了肺炎,当C康复过来后,那个女生已经和另一个男生走在一起。C把那张肺部痕迹斑斑的X光片镶了起来,时刻提醒自己,爱情的虚妄和女人的无情。现实就是如此吗?如果说苏明慧和徐宏志的爱情象征着都市男女,那么徐爸爸(徐文浩)和徐妈妈的爱情象征着他们那个年代的爱情,一个爱把爱隐藏起来的年代。不仅徐宏志和苏明慧的爱情令我们感动,徐爸爸和徐妈妈的爱情也会令我们感到温暖。徐爸爸是一个爱把心事藏起来的大男人,谈情说爱也摆脱不了命令的口吻,徐妈妈以为徐爸爸对自己没有感情,所以徐妈妈飞往加尔各答之前,把这件事告诉了徐爸爸。就在那时徐妈妈看到了徐爸爸眼里的不舍,读到了爱恋之情。徐爸爸告诉徐妈妈:“你不嫁给我,不会找到一个比我更好的,你的天国不在印度”。徐妈妈嫁给了徐爸爸,不过,后来徐妈妈为了追求自由,飞机失事,丧失了生命。然而,徐爸爸依旧过着正常生活,就像没发生这件事一样。那是因为他把这份悲痛深深的埋在心底,用男人伟大的、坚强的形象去默默的承受这一事实。寥寥数语就像我们传达了一个不善表达的男人的爱情独白。张小娴曾经说过:“我的作品中的没有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快乐的生活,我不想诉诸梦想,只想传达和现实社会息息相关的爱情真貌。”不管是《红艳露水》、还是《离别曲》都是活生生的在向我们诉说如同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就是笔者以及很多读者喜欢张小娴的作品的原因,那就是真实。苏明慧对徐宏志的爱,徐宏志对苏明慧的爱都是倾其全部的,毫不保留的爱。张小娴对爱情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她同时也在传递给我们她的爱情观。文中这样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跑得比时间和生命快。赛过光阴的,不足速度的,而是爱,是在两个灵魂之间的慢舞。”“我们为什么渴望照顾自己所爱的人,那是爱的延伸,想在对方的生活中留下自己的痕迹。”“恋爱中的人总是相信巧合,是无数的巧合让两个人在茫茫人世间相逢,也是许多微小的巧合让恋人们相信他们是天生一对,心有灵犀,早已注定。我们所有的不期而遇,不谋而合,我们所有的默契,以至我们相逢的脚步,也许都因为两个人早已经走上相同的轨道上。”这些那时平淡的文字的线性排实我们爱情的真实写照。

三、无尽的漂流,自由的渴求 像风一样自由,是多少代人们的追求。自由,既是人的起点,又是人的归宿点。自由,是我们人类不断探索的一个主题。特别是当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大发展的时候,自由就彰显了它独特的魅力。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自由的发展史。黑格尔说:“人类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书中苏明慧的妈妈就是一个对自由追求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的。在苏明慧的眼中,她母亲对自由的爱胜过了对孩子的爱。她父母在她两岁那年分开,她父亲是一个感情冒险家,以为婚姻和孩子会让自己安定下来,但是婚后才明白,还是单身适合他,所以他提着行李,坐上飞机就再也没有回来。她母亲爱上了一个在非洲野外拍摄危险野生动物的摄影师,也爱上了那一片荒芜的非洲,留下女儿去了非洲。在那里,这个经历过婚姻失败的女人,发现非洲大陆才是她向往的天地。徐宏志的妈妈也是这样的一个人。结婚后,徐妈妈为了去完成自己青年时的梦想,搭上了飞往印度的班机。然而,飞机失事,徐妈妈葬身火海。自由,是人类至死不渝的人生理想。正如裴多菲说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爱情小文章篇4

今天有幸听了赵西恒和刘芳老师的《一面五星红旗》,同一节的内容,两位老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设计了不同的课堂结构、风格,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各有不同,但却同样的让那一面“五星红旗”深入到学生的心中,激发了孩子们同样的爱国情怀。

一、融爱国情怀于感悟内容中

我们知道,文章是思想的载体,作者总是习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文章当中,也是作者与读者交流感情的渠道之一。课题既是对文章中心的概括也是整篇文章的眼睛。两位老师都能从课题开始挖掘爱国情怀,从认识不同的国旗导入,让学生们自由交谈对红旗的了解。两位老师均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概括能力的训练。两位老师虽然对课堂的教学设计不同,但是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却各有精妙之举,不管是赵老师采用四字词语的感悟,还是刘老师从句到词的解读,不管是赵老师的问题“为什么我宁愿饿死,也不交换国旗”的问题的设计,还是刘老师还原当时的情景,课文内容的凭借已经起到它应有的功能,都是从浅入深,扎实、高效。孩子们被文中的“我”打动着、感动着,爱国的情怀就这样融入学生的心中。

二、品爱国思想于深情朗读中

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感,品味祖国语言的音乐美。

教学中,两位老师都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赵老师在处理“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这部分内容时,结合动词“解、展”感悟文中的“我”对国旗的爱护、珍惜,再通过对这些语句以及重点词语的朗读,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再次感知国旗、了解国旗。刘芳老师在处理“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的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时,抓住描写“我”神情的词语“愣、凝视”理解国旗在我心中的分量,通过对这两个词语模拟情景的朗读,体会言语带给读者的震撼。让学生读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留在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三、践爱国行为于精巧设计中

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绝不是教师空洞的说教,学生盲目的服从,它应该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赵西恒老师的精巧设计让听者不禁拍手叫好。孩子们在理解了内容,感悟了语言后,赵老师通过课件展示,向同学们展现不同的场景中国旗的出现,再加上老师深情的解说,一下子拉近了听者与国旗的距离,原来五星红旗是这样的让人激动、让人振奋、让人难忘、让人骄傲,原来国旗就是祖国尊严、民族气节的象征,爱国行为原来就是这样,这样的让人敢于实践。爱国的情怀犹如一粒种子,在他们幼小的田地中开始生根、发芽。

记得著名的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儿童的心田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材的内容都富有思想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金色的种子。我们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

爱情小文章篇5

可自从读了《金色的脚印》这篇文章,使我对护理由狠转爱,由爱转敬。原来狐狸也是有感情的。

文章主要写了一只小狐狸被捉到正太郎家。小狐狸每天都不吃不喝,特别悲伤。有一次,正太郎发现小狐狸的妈妈晚上偷偷给小狐狸喂奶,由老狐狸放哨。过了几天,正太郎无意间发现发现老狐狸竟然在地板下面做了窝,照顾小狐狸。老狐狸的真情感动了正太郎,他把小狐狸给放了,一家三口终于团聚了。

读完文章,我被震撼了:狐狸竟然也有真么深的爱子情。它让我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

父母为了孩子不惜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这使我想到屠格涅夫笔下的那只麻雀。它为了救自己的孩子,挡在了比自己打好几十倍的猎狗面前,面对死亡,他毫不恐惧。这些行为使我很受感动:父母的爱胜过一切!

在我们身边,也处处有“爱”伴随着:当我们失败的时候,“爱”便安慰我们,当我们成功的时候,“爱”便表扬我们……我们要珍惜这份爱,因为他来之不易。

爱情小文章篇6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它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科学艺术……真可谓包罗万象,浩如烟海。它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双重使命。它既要传道文学知识,又要完成陶冶情操,塑造美好的重任。因此,它是一门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从这个角度出发,在语文教学中,借题发挥,寓德于文,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语文课中,努力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使命,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我在教学中刻苦探索,反复实践,得出下面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借题发挥,拨动心弦

小学语文课中许多文章均是名篇佳作。这些文章文笔优美,思想性、文学艺术性很强,甚至连题目也很有特色。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反复琢磨,不难体会文章的真谛。只要用巧妙的导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文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无形中也就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比如:《桂林山水》、《草原》、《林海》、《记金华的双龙洞》、《我爱故乡的杨梅》、《长城》、《美丽的西沙群岛》……等文章,都是描写祖国河山壮丽,物产丰富的文章。题目就明显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内容。教师在讲述这类课时,借题发挥,拓宽知识面,适当穿插介绍有关史地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内在美,拨动他们的爱心,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他们无比热爱祖国和养育自己的故乡。因为爱和恨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有爱必有恨,爱得越深的就愈想保护它,这就是爱憎分明。既然祖国河山那么壮丽,那么美好,谁还不为生在文明,伟大的祖国而骄傲和自豪呢?当学到历史上那些外国侵略者欺侮,侵略我国时,学生就会怒火填胸,无比愤慨,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满腔愤恨油然而生,禁不住产生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总想为保卫祖国而奋斗,总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拼搏。

二、 层层渗透,寓德于文

小学语文课中,有许多课文是描写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创业史的。在授课时,教师只要结合学生实际,寓德于文,用英雄人物的崇高品德感染,陶冶学生,就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教学《刘胡兰》、《草地行》、《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舍身炸暗堡》……等歌颂英雄人物的文章时,抓住重点,循循善诱,启发学生。那充满艰难险阻长征路上的故事,深深地打动学生;那些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光辉形象,会成为小学生们崇拜的偶像;他们壮烈牺牲的情景,在小学生们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英雄的献身精神极大地鼓舞、激励着天真无邪的小学生。有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连言谈举动都会模仿他们心中的偶像。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美化了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思想情操自然向美好的方向发展。这样,虽是一堂语文课,学生既学习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又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可谓一箭双雕,两全其美。

三、让课堂充满爱

因为小学生都处于天真、纯洁、幼稚的童年时期,而童年是充满好奇的,可塑性很强。他们幼小的心田还是一片干旱的荒原,犹如一张洁白的白纸,便于教师书写最新最美的图画。如果教学中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把一片爱心奉献给他们,在孩子们心中播上希望的种子,用爱的源泉浇灌纯洁的心苗,使之开出美的花朵,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渴望。在较长的教学活动中,改变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就会产生正确的良好导向作用。小学教材中,有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夜的工作》、《伟大的友谊》、;有长征途中舍己为人的《金色的渔钩》中的“老班长”;有表现团结友爱,协力互助过草地的《三人行》、《一个苹果》;还有叙述师生情谊的《在仙台》,以及表现人们相互关心、同情、帮助,充满友情的《渡船》、《穷人》等优秀文章。如果教学时不是单纯学文,而是通过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理解句子含义,使学生体会文中主人公的伟大精神,就会加深父子之情,师生之情,朋友之情,更加崇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心灵美支配行为美。学生自然产生文明、礼貌、正直、善良、团结友爱的良好行为。

四、 结合教材特点,适时加以点拨

纵视小学课本,的确编得很有特色,只要仔细研究,不难看出它的奥妙。单说五年级吧,九册(五年制)一开头就展现万里《长城》,它那雄伟气魄激荡着学生吸引着学生,无不为先辈的智慧和力量而惊叹不已,崇敬之心自然而生,都为有举世闻名的古建筑而兴奋;第二课又以秀丽多姿的《桂林山水》把学生迷住了。那甲天下的山水美景令学生流连忘返,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对学习以后的课文很有益处,真正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教材最后则以《一幅壮锦》的展开,阐明了幸福要靠勤劳、勇敢换得,学生被美妙的神话故事迷住了,产生了渴求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和憧憬,树立了奋发向上,寻求创造幸福的智慧和雄心壮志。

课本第十册开头就在《南湖》游船上,介绍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和功绩,学生更加熟悉和了解共产党,对共产党无比热爱。紧接着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刻画描写,加深了学生对沙俄的黑暗统治及人民悲惨生活的认识,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同情文中的劳动人民。课文结尾讲《鲁班学艺》的经过,教育学生要养成尊师好学、勤奋刻苦、重义轻利、为人造福的高尚品德。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非常必要,非常及时。他们学艺五年,即将别师出校,在告别母校后的人生第一个里程碑前,给予及时点拨,加强艺德教育,对学生终生有益。这实际是对学生的叮嘱和告戒呀!

爱情小文章篇7

一、巧妙的构思,深刻的主题

文章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为表现出文章的“亲爱之爱”这一主题做好了铺垫或者说打下了伏笔。当时父亲失业又加祖母去逝,家境衰败,真可谓是“祸不单行”。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变卖典质”,又借钱办了丧事。一切都笼罩在“淡淡的凄凉”中,然而父亲没有因此沮丧消沉,怨天忧人,更没有因此而忘记父亲之亲情,而是加倍呵护着儿子,体现出的是一个父亲所承当的责任与爱心,更体现出一个男人所肩负起的重担与胸怀,使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即便是天塌地陷,只要有父亲,这世界就还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从容。就是这个父亲,在办完丧事,奔走他乡谋生即将分别之时,虽嘱托茶房照料儿子,但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到车站为儿子送行,嘱咐之余又拖着较为肥胖的身子,从火车道轨间爬上爬下,去为儿子买桔子等。这些小事串连起来,虽然父亲为儿子所做的这一切,看似寻常,然而表现出的是一个父亲貌似体贴入微实则是割舍不下的一片爱子之心。作者就是通过细致描写,对父子间亲情之爱作了深刻体现与内心世界的刻画。

作品引人入胜之处正是通过这几件小事使我们看到了人生中父亲伟大的爱子之心,看到的是父亲的博怀,更看到了人间最珍贵的无私亲情。困难再大,世道再艰难,父亲总能在艰难困境和沮丧心情下,依然能够撑起一片天,肩负那种责任;仍然对儿子照料得那么周到,呵护得那么细致,这是极为可贵至上的亲情所在。文章选择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背影作为刻划的重点,正是作者独具匠心之所在。这一背影,并非是普通的背影,而是凝聚着父子深情的背影,是体现着人类高尚情感的背影,是让人铭刻于心的背影,更是催人泪下的背影。当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眼泪很快流下来时,当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儿子的眼泪再次流下时,此时儿子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一片爱心。作者在文章中对一连串“小事”的描写叙述,特别是对父亲穿过铁路给儿子买桔子时对背影作了如此刻画:“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以及爬月台的情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活脱脱地把一个身体略为肥胖,行动不便的父亲爱子之心呈现在读者面前,更把一个内心痛苦但还以坚强挺住为爱子操心的父亲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文章的主题一下子得以升华。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得知父亲身体不佳,儿子自然想到了饱经忧患、在生活的困境中挣扎的情景。因而儿子又为之伤心落泪,在泪光中又再现出父亲的背影,把作者真挚感人的思父之情表现得情真意切,使我们学习起来总觉得文章余意未尽,深切感人。在《背影》这对父子亲情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勾起对自己父亲的回忆与思念,是啊,天下哪一个父亲又不是为自己的子女如此奉献爱心、关爱有加的!他们的哪一个背影不是让我们长想长思长念的呢!这个背影会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奋斗,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升华自己。这种亲情的感染与感动,正是《背影》所兼备的文学影响力与感情再现。

二、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

作为中国的文学大师和语言大师,在《背影》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并没有用大量华藻的词句堆砌,而是写物写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朴实的语言吐露出父子、亲人之间的亲情,构成文章的又一写作特色。文章中语言虽然平实简洁,但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一种深切的思念之情和感恩之情。如文章开头起笔就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而不说“我没见到父亲已二年多了”,这是因前种说法中的“不相见”即有“我见不到父亲一直想念他的意思,又有父亲见不到我而惦念我的意思”,父子间相互的怀念之情由此可感。语言质朴但感情淳厚。直白中透着感情、真情与思念,让人一读便有了强烈的认同感。作者在文章中,虽然用的字眼极为平常,但平常的字句却运用得恰到好处,真切地体现出了父亲的大爱,那种爱子之心跃然纸上。正是这些朴实、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人间最真挚的感情、最感人的亲情。平铺直白的语言,信手拈来的字句,看似普通,但作者在文章中对语言文字的细雕细琢,简练的语言,准确的字眼,对烘托主题、表述感情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使全文的主题在这些朴实无华的词句中得以体现,使表述的真情感动我们,感染我们并在读者心中激荡。

爱情小文章篇8

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给读者塑造了两个典型形象

男主角江波离婚后,从镇百货站调进县商贸商场副食部工作。工作任劳任怨,深得公司副经理肖调春的赏识。他,江波与同事柳姿在工作中渐渐地产生了感情,后来互相追求,爱得深,爱得真,爱得虔诚。

女主角柳姿是一个情窦初开的漂亮少女,因招工而招入商贸商场百货部工作。在工作和学习中认识了江波。经过一段交往,她把大于自己很多的江波当成了意中人。她用惯有的、毫不动摇的信念追求意中人。她能和周围的亲友、同事周旋,抵挡住外界的流言蜚语、蓄意中伤。但却无法挣脱父母双亲的情感桎梏。父母采用高压的手段,迫使她和江波分开,和伪装正人君子却吃喝嫖赌样样齐全的邻村痞子莫文结合。结果恶运连生,终于离婚。此时的江波对柳姿不鄙、不弃、不离,主动接近她,直到柳姿病危,奄奄一息,他还是陪护在她的身旁,乃致满足她实现登上云山的宿愿。“云山之行”的成功,可谓“两颗心撞击的火花”。特别是作品最后一章(第十三章的第一小节):“恍惚间,柳姿飘然而至,在他眼前晃动着,他努力地伸出手想抓住她。眼前又是一片空白。柳姿像被传说中的风神抓住了,向远处飘去,她拼命地挣扎着,拼命地向他招手,发出绝望的呼救:‘江波——江波——’”(作者展开了想像的翅膀,让人物喊出了真情。至于结尾的“追魂”,既浪漫又现实,不是象征而胜似象征,是想像的创新。)

这一章的第4节,卒章显志,揭示题旨追魂,简直是神来之笔。

曲折有致的情节,使男女两个主角活脱脱地站在读者的身前。

二、批判了在婚姻问题上的拜金主义、唯父母之命等封建残余的落后意识。

他们爱得深,一片真情,且举几例说明:

第六章:柳对江表示:“我只为你而生存,无你的存在,我虽生犹死”;

第十章的第2、3节:柳遭父毒打,但二者依然甜蜜不动摇;6、7两小节,江波失望后却得到柳姿动人天籁的真情的信;

第十二章的第7小节江要求(嫁给我),柳应允(我愿意)。

尽管男女双方爱得深,爱得真,如漆如胶,水融,血浓于水,这是新社会赋予青年一代的权利,但由于世俗的偏见(第六章江柳之爱遭到领导与同事的非议),特别是柳家父母那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第十章第二节柳遭父毒打)的迂腐,却成了破坏这一对钟情男女的祸首,成了棒打鸳鸯的罪魁。这是封建残余的流毒对青年一代的残害,应该引起警觉:尽管我们生活在今天的和谐社会中,男婚女嫁自觉自愿,神圣不可侵犯已成主流;但世俗的偏见和僵化了血缘关系,仍然在残害人的美满姻缘。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不可忽视。长篇小说《追魂》的悲剧,客观上就是对这些封建残渣余孽的批判和否定,也是江柳等一代青年对封建残余的强烈控诉。

三、新潮的 艺术 风格,使读者耳目一新,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

1、出色的环境描写,做到了情因景生,景因情深,给人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差不多每章都有出色的环境描写:商业大厦的构建、平溪江畔的美丽、江波家住处的美景。第四章最后一节(第4节)从柳姿眼里流露的心情和她说的(实则是早、晚的环境描绘),而肖霞美得喜不胜言,上楼看到的屋外环境,都把人物爱美的情操写真了、写活了。第八章的第2节夜间郊游,景物衬出人物由害怕到开心的心理变化,推动了情节的 发展 。

2、以文为媒的情节很有特色:江波的《梦之一》、《梦之二》与柳姿的《鸳鸯坟》都是相匹配的、曲折有致的美文,他们互相欣赏而钦羡。二者具备了“志同道合”、“门当户对”爱恋相结合的前提条件和思想基础。

3、有血有肉的典型细节描写非常突出。十二章第3节在病床上江波对柳姿的宽慰全是细节描写。先看人物的动作:江波坐(着重号是笔者加的,以下同)在床上,给沉睡中的柳姿理了理已剪短的头发。握着她羸弱的手……柳姿醒来后,她以为自己仍在作梦,她眨了眨眼,再定眼看他,确信这不是梦,喜悦的眼泪顿时涌上眼眶。

他看着她,她变得瘦枯如柴,昔日的风姿荡然无存……他攥着她的手,轻轻地摩沙着……他心痛地直流眼泪。(这些动作是深情真情的流露,可谓动人天籁!)

再看富有个性特点的人物对话:

“江波——”柳姿未说先噎(真是情到深处)

“柳姿——你会好起来的。”江波语言哽咽。(这是宽慰的深情)

“你恨我么?”柳姿说(担心)

“恨,但恨不起来,只觉得悲——悲伤。”江波柔情地将她拥抱在怀中……

“谢谢!”她愉快地含笑凝望着他……(作者把“情”写到人物的心里去了)

“不要灰心,你的病会好起来的。”……温存地吻吻她的前额,(只吻“前额”而不是“脸”,不是“嘴唇”,作者用词斟酌很有分寸,表现了人物有修养、举止有分寸)柳姿顺从地点点头。

江波依然攥紧她的手,柔顺地说:“睡吧,我在这儿陪你,我会一直陪着你。”(表现他们之间,关系和谐,水融,恩爱有加,是一往情深的一对,却没有好的结果而成悲剧,令人深思:这是为什么?)

类似上述的细节描写很多很多,它有效地表现了人物,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深化了主题。

4、用活了“比喻、借代、想象、拟人、排比”等各种修辞格,龙其是对比。(这里我只谈“对比”)

①大对比:“自由相恋”与“棒打鸳鸯”(新旧思想的对比)

“江柳真爱”与“莫文柳姿”(假爱的对比)

②小对比:柳姿--柳姿--他在拼命的喊我(真情流露)

江波--江波--好熟悉的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真情)

江波提出要求(嫁给我)

柳姿应允(我愿意)

上一篇:报恩记范文 下一篇:游戏名字霸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