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2:04:51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本文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心理学课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对心理学课认同感的策略。

一、学生的认同感是心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心理学是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培养未来优秀教师良好素质的重要基础课,它既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只是,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发展的基本事实;同时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也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以便为未来的教师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学课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实现心理学教学目的的基本手段。所谓课堂教学是指一种尊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意志自由,把学生看成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和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1]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学生的认同感就成为了教学成功的关键。所谓认同感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是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感使人在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认同感越强烈就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认同感越强烈就越容易影响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判断,让学生接受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应的价值观;认同感越强烈在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 大学生的特点

从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看,大学生正处于成年初期。从成年期开始,伴随着逻辑思维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个体逐渐表现出一种相对的、实用的并且具有背景性的思维形态,这种形态开始出现在大学阶段。

在自我意识上表现出了对自我的关心日益强烈,促进了对“本来”的“我”的追求意识。在人格的发展上处于了自我同一性的确立的时期。由于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在这一时间内,青年可以一时合法地延续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青年期又被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大学时代正处于这一时期。

成年初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稳固时期,也是最为迫切、最为认真的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一。

青少年期所萌发的对性、对异性的好奇,到成年初期逐渐发展为一种强烈的愿望,由此开始将对某一异性的情思发展为爱情,并导向恋爱的轨道。

三、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作为90后的一代大学生,他们除了具有成年初期一般的特点外,也表现除了他们这一代人独有的特点。在学习上表现出了更强的实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体不高,学习方法有待于改善,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利用学习资源的意识差。性格鲜明张扬,自主自信,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大多数90后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中心,其他人一定要围着自己转而且要按着自己的想法来满足自己。他们早熟干练而又叛逆,关注朋友忽略父母,同窗隔阂显现,代沟矛盾冲突加剧,追捧火星语言,保护个人隐私,推崇民主平等,积极维护权益,珍惜发展机遇,向往美好未来,努力适应校园,职业目标务实,发展规划明确。[2]

四、培养学生认同感的策略

根据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心理学课的认同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心理学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学生对这一门课充满着好奇,但是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它本身的内容显得有点基础性、理论性和平淡性,慢慢让学生丧失了原有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总增加更加实用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个体对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一般采用肯定的、积极的态度。

2、形式更具有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唤起学生的体验,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活动的设计,满足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愿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学生不但了解了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也使他们认识到记忆是有技巧的。通过参与活动,不但增加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认同,更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愿望,掌握更多的记忆技巧。

3、管理更具有激励性。曾经有学生在课下问我“老师:我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你为什么不表扬我?”也曾经有学生在课上问我:“老师:为什么要让我回答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使我认识到了建立课堂管理规则的必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课堂也是不被学生认可的课。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有课堂管理的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同时在制定规则时,要使规则具有激励性。具有激励性的规则可以极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师更具有睿智性。心理学教师的特征也是影响学生对心理学课认同感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如今学生的知识丰富,知识来源广泛,他们会不时提出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比如讲到联觉,有学生举手问“杀人音乐”的现象怎么解释。讲到性格时,学生会问乐嘉的色彩性格说等等。因此老师要不断学习,增加自己的学识,增加学生对自己的认同。

影响学生对老师认同的第二个方面是老师的人格特征。心理学课是大学的公共基础课,老师和学生接触比较少,关系有点疏远,老师用各种办法增加与学生的沟通,比如电话、qq号码等。同时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批改,有可能的话给学生一个回话,这一切都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也会赢得学生对心理学课的认同。

五、结束语

心理学是师范类院校的公共课,它不但教给了学生心理学知识,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想使心理学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仔细研究心理学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找到有效的办法,赢得学生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院校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世界大学城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2篇

>> 浅谈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及正确恋爱观的培养 高职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及调适 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及对策 浅析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及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恋爱心理实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群体不良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与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 高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及健康恋爱心理的培养 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与教育 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干预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表征与教育对策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浅谈 浅析我国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的表现及对策 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加强信仰教育 浅析高校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及教育途径 大学生恋爱心理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赵晓敏 刘歆")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爱情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给大学生带来成长的同时也会带来伤害。当今大学生的恋爱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进行归纳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心理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147-02

在当代大学的校园里,爱情一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样子,成为每位大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学生恋爱也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爱情是那样的独具魅力,拨动着每位大学生的心弦。肖晓鸿的研究结果显示有85%的大学生谈过或者正在谈恋爱。赵锦权于2011年对广州市10所高校300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1.7%的大学生正在谈恋爱,有23.1%的大学生表示还没有找到合适人选,仅有10.6%的大学生表示目前不打算谈恋爱。而且职业院校、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比理工类院校的学生谈恋爱比例要高。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没有完全成熟,使得他们在感受爱情魅力的同时,极容易受到伤害,小则情绪低落、伤心难受,大则人格扭曲,精神失常。因此,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本文在阅读文献和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 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

经过日常教学工作中与学生的接触、对学生的观察,我们发现大学生恋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恋爱动机多种多样

恋爱动机指恋爱行为产生的原因,即一个人为什么要恋爱,它能反映人的恋爱价值取向。当被问及恋爱动机时,大学生的回答各式各样。大多数人认为大学生活太无聊,如不谈场恋爱就无聊透顶了。这类学生谈恋爱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有的是为了排遣寂寞,而有的则完全是因为生理需求,有的仅仅是因为大家都谈了,自己不谈会被笑话,这纯粹是虚荣心和攀比心在作怪。当然也有学生是抱着非常认真的态度谈恋爱的,这类学生不仅仅是想谈场恋爱,而是想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

蔡融指出,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包括:(1)生理需求;(2)心理需求;(3)物质需求;(4)社会影响;(5)家庭影响。李奕慧等列出了大学生恋爱的七种动机:(1)寻找人生伴侣;(2)因寂寞而寻找情感寄托;(3)证明自己的价值和魅力;(4)生理和性的需要;(5)同学和社会的影响;(6)恋爱游戏;(7)其他。总之,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多种多样,早已不再单纯。

2.轻视恋爱结果

当被问及有没有想过两个人毕业以后怎么发展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没有想过,过一天算一天,也许毕业那天就分手。这类学生对恋爱抱持的态度是注重过程而轻视结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少数的学生回答说这个问题真的想过,可是越想越纠结,引来很多烦恼,结果就不愿意再想了。也有少数的学生回答说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两个人将来是要结婚的,会一起努力到同一个城市打拼,但是做出这种回答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宋迎秋等的调查显示有39.3%的同学认为恋爱“不一定会结婚”,13.4%选择“不会结婚”,36.8%选择“希望会结婚”,只有10.5%的同学肯定地回答“会”,也就是约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恋爱不一定会走向婚姻。赵锦权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65%的学生同意或基本同意“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淡化了传统的爱情道德观念。可见,大学生在谈恋爱时并不看重恋爱结果。

3.爱情与学业难平衡

在大学校园里经常看到一对情侣每天都在一起,不管是上课还是吃饭。上课的时候总是一起坐在教室的某个角落,不停地聊天。课余时间,两人往往相约外出约会。爱情成了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情,学习不再被重视。在大学中,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很多大学生因为谈恋爱而心系对方,无暇顾及学习,难以保持爱情与学业的平衡。赖小林等的调查发现30.8%的大学生认为恋爱肯定影响学习,58.4%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可获得学习动力。赵锦权的调查发现在对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上,80%左右的学生认为“学业高于爱情”,只有9%左右认为“爱情高于学业”。虽然调查结果似乎是爱情对学业影响不大,但有研究者认为这正是大学生恋爱的一大特点,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第一。这往往也成为一些大学生的苦

恼,他们主观上想把大好的时光用于学习,可是谈了恋爱之后不由自主,很难再专心学习,导致成绩大幅度下滑。

4.难以应对爱情中的挫折

对恋爱中可能发生的挫折如表白被拒、长期追求无果、失恋等,大多数大学生难以应对。当这些问题出现时,往往导致他们情绪极度低落、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无心学习、无心交友、陷入痛苦的泥沼而无法自拔。有的同学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完全消极颓废。极少数的同学甚至产生病态心理,做出极其过激的行为,触犯法律,毁人毁己。赵锦权的调查显示,54.7%的学生有过失恋经历,面对失恋挫折有半数以上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心理才能够逐步恢复正常,而有26.8%的学生陷于失恋的痛苦情绪中难以自拔,有的甚至走向极端或轻生。宋迎秋的调查也表明,面对失恋,有27.5%的同学选择“接受不了失恋的打击和痛苦,要求对方说明原因或追究责任”,10.2%的学生选择“远离爱情,避免再度受伤”。

5.恋爱方式不文明

热恋中的大学生感情比较丰富,情绪十分强烈,渴望与对方有亲密的身体接触,于是在教学楼、食堂、操场、校内景点等经常看到大学生旁若无人地过度亲密,行为不检,令行人心中生厌。调查发现,对于公共场所的亲昵行为,有13.7%的大学生认为是“很正常的事”,男女之间有性别差异,有20.3%的男生选择“很正常的事”,而女生只有5.5%选择这一项。这种行为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形象,给他人带来不良印象,影响校园文化。

6.发生率增高

大学生生理发展成熟,然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面对性的生理需求,有些大学生难以控制自己,过早地偷尝禁果。再加之受到西方性解放观念的影响,对性抱持开放的态度,觉得发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导致大学生发生率增高。李奕惠于2011年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32.6%的恋爱中的学生有发生过,远远高于赖小林于2003年对大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的男生的5.5%,女生的6.4%。有些同学甚至仅仅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去谈恋爱,这往往给年少的大学生带来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

二 教育对策

1.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与性知识的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和性知识的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式,向广大学生讲解正确的恋爱观和性观念。使他们明白什么是爱情,高质量的爱情是怎样的,如何去恰当表达自己的爱,如何去经营、珍惜一份爱情,以及大学生需要了解哪些性常识,明白什么是健康的,远离危险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教会女生在恋爱中保护自己。

2.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恋爱中的挫折

恋爱中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挫折面前不知如何应对或是错误地应对。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应对教育,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栏、团体活动、讲座等向大学生传递有效应对挫折的方法。使得他们在恋爱中遇到挫折时,知道哪些方式是万万不能采取的,哪些方法是有效的,以及要去哪里寻求帮助,找谁寻求帮助或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自己。

3.教育大学生养成文明的恋爱方式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讲座、宣传栏等教育学生学会文明的恋爱方式,使学生们明白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的过度亲密行为是不文明的,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使他们学会表达爱要分场合,适时适当表达。

4.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作用

每个高校都设立有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面对恋爱中的挫折以及平衡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无疑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从新生入学开始的新生适应讲座、心理健康课到心理讲座,都可以向大学生传递恋爱心理知识,教会他们什么是爱,如何表白,恋爱中如何沟通,如何面对恋爱难题等。另外,心理辅导中心也可以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有情感困惑的大学生。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3篇

1.1教学目标的不明确与对象范畴的狭隘

目前许多高校将心理学这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本意是希望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好,教学的要求很低,理论与实际的脱离,缺乏了针对性等各种原因,令公共心理学的作用于价值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在另一方面,现今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大多是针对师范与教育类的学生,承载了许多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而心理学探讨的是人类心理行为发生的规律,其适用范围远不止学校教育心理。将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对象范畴扩大,能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到关于人、关于自身的知识,充分发掘与利用个人资源,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实践成功的人生。

1.2教材的不完善

我国《心理学》教材存在:对心理学原理和理论进行哲学式阐述多,操作性的阐述少;对一般意义上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大学生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调控的操作性知识少。理论色彩和普教色彩过浓,实际操作的案例过少,无论体系还是内容都可视为对《普通心理学》的简单模仿,缺少非专业特色和应用操作性。

1.3教学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绪论课”是《心理学》课程与学生的首次相识,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对改课程的学习态度。当老师和学生在认知和判断时,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常常以偏概全。学生本来对心理学的学习寄予厚望,希望心理学课“心理化”,神秘的谈心理,真实的讲自己,实用的指导生活。但是,教材中的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对心理学神秘的好奇感和轻松的兴趣,被缺乏“心理化”的惯例绪论模式忽视了。

1.4考核的不足

心理学考成的考核分为两种方式:一种式眼科的闭卷考试一种是相对宽松的论文检查;不论是哪一种的考核,现在的教师只是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当心理课程学完之后,学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就很难排解焦虑紧张;面对紧张的人际关系,不能妥善的处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没有足够的挑战能力。

2高校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

2.1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虽然已脱离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其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下面从思维、情绪、性格等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2.1.1思绪

虽然大学生的思绪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品,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更加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显著提高;但是,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基础不够深厚,因此在观察、分析事物特别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容易出现脱离现实、主观、片面、固执、过于自信等。

2.1.2情绪

当代大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人际变化、学习成绩的好坏都会引起大学生的情绪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大学生的情绪还具有内隐外显性并存的特点。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社会适应力的增强,在某些环境因素影响下,大学生会表现出与内心体验不一致的外部行为。有的大学生还会有爱情的体验,由于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家庭、毕业分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部分大学生大多有过爱情的烦恼。

2.1.3性格

大学生的性格已相对稳定和成熟,但仍有一定的可塑性。有人认为,我国大学生表现出三个突出的性格特点。一是聪慧好强,喜欢表现;二是恃才傲物;这是第一个特点的极端表现。三是紧张困惑,虚假老成;由于学习、生活压力及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常常产生紧张感和困惑感。另外,为避免给别人造成幼稚的印象,大学生倾向于追求成熟、老练,但由于本身经验不足,所以表现出虚假成。

2.2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健康是人类生活、学习、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条件,它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置身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不少研究者指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此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群体。

3教学改革的探讨

3.1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其它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奠定基础,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与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3.2教学方法

心理学的教学应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可以采用课堂讲授,教师讲、学生听;有的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课堂上教师提问并进一步总结、归纳;有的可以采用试教法,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让学生扮演教师走上讲台进行教学;有的可以采用讨论法、团体活动法教学,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活动课的形式;有的可以开展心理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符合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达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心理学的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改变单一的黑板、粉笔、教科书的教学手段,利用投影片、幻灯片、录像、多媒体等进行教学。有人在心理学教学中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结果发现,多媒体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教学的双边互动。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感受到教学内容的生动、直观、形象,而且可以重复使用,对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3改变考核方式

逐渐改进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突出实际心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如果课程成绩评定按百分制核算,可分为20%案例分析报告或深度访谈报告、30%实训表现和50%课程考试三大模块。案例分析报告主要是对相应案例进行深度分析;深度访谈报告则是围绕某一心理话题对一个或多个个体的深度访谈记录;实训表现则由小组共同评定;课程考试以真实教学案例的材料分析和综合性的论述题为主。

4心理学教学完善人才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对大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四种不同方式的调查。调查显示,心理障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部分学生中,并日趋严重。我们认为图书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针对性读书”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我们采取了问卷、晤谈、自我评价报告、网上调查等四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已达30%"之萄对这种状况,图书馆仅仅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是不够的,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图书馆自身的优势,力所能及地为大学生减缓或排除心理障碍.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及读书治疗的作用

多数大学生都有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是区别于其他心理障碍群的重要特征。读书的娱乐作用不言而喻,它为读者提供的联想空间,远大于影视;读书的益智功能显而易见,它为读者带来智慧和灵感;读书加大信息量的储备,它为读者积蓄终身受益的能量。读书用于心理治疗所起的暗示作用易于被读者接受,如你孤独悲枪时,一篇挽歌式悲剧作品会让你产生心理置换,对情绪有改善作用。当你失意低落时,一部充满激情,健康向上的传记,会唤起心底的愉悦,这为多数学生认同。特别是图书馆书刊资源丰富,它为对症阅读治疗提供了便捷、灵活等诸多方便。最近,美国学者在实验中证明了精神状况对免疫系统起作用,乐观、豁达、健康的心理状态能抑制或治疗疾病。因此,用对症读书来治疗或减缓大学生心理障碍是有效的,是医生、辅导员、父母、同学、朋友无法替代的。通过分析调查资料,我们把心理障碍患者归纳为三个类型:

1.理烦赚型

心理烦躁是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所造成的一种明显的阶段性情绪波动.它的诱因是学习压力大、考试紧张、缺少沟通,主要表现为郁闷、自卑、烦躁、焦虑,如得不到疏导和排除,任其迁延,势必会加重痛苦,影响学习。此类学生占心理障碍患者的1/2,问卷中反映,为了放松身心,摆脱困惑,排遣烦恼,选择到图书馆读书是最多的。读书中领悟作者的意图,理解文章的内涵,与人物、事件、理念产生共鸣,从而得到感情的升华和美的享受,使郁闷减轻,焦虑缓解,这是调查中大学生普遍认同的。为此,我们提出了“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服务目标。信息反馈表明,“烦躁型”学生在针对性读书和听音乐的过程中,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

2.沮丧失意型

这类学生多知识面较窄,视野不够开阔,能力不强,观念不够开放.他们的心理困扰主要来自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冷漠和人生目标不明确,由此而产生厌世、颓废心理,持续时间长,负面作用大。我们认为这与社会大环境有直接关系。现代社会生活使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降低了,利益冲突加剧,乍习、生活方式与高中不同带来的不协调,使之产生迷茫和困惑,对他们来说,适应社会变化发展是必要和必须的。交流中不少学生提到,有时一本书,一个人物,一个情节能改变人的一生,可见学生对书本的认识并不亚于教师,只是他们还没有找到对症的书刊。对此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心灵鸡汤》、《做人与处世》、《谁动了我的奶酪》、《你准备好了吗》、《100个成功的策划》、《失业下岗问题对比研究》、《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四海为家》等一大批实用性的图书入藏,深受学生欢迎。

3.萦张胆怯型

这类心理障碍表现为考试紧张、上体育课紧张、交流胆怯、交际困难、单相思、害怕当众讲话等,它的成因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主要是后天环境造成的。据我们了解这类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期望值高,潜移默化中被强加了巨大的压力,人与人交流少。大学前教育基本是死读书,读死书,特别是高中阶段有70%的学生没有体育课,"90. 9%的学生没接受过有组织的心理卫生教育和性教育”,幻显而易见,这是传统文化的禁锢和应试教育的弊端造成的能力欠缺。对此,我们建议学校基础课在注重个人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为学生组织意在提高自制力的报告会和专题讨论,又选择购入了《卡耐基交际大全》、《交际与口才》、《爱情婚姻家庭》等书刊。在我们设置的“回音壁”信箱中,不少学生投来了谈读此类书的收获并要求继续增加此类书刊的信函。

二、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步骤

已经做过的调查只能说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了初步的了解,正在进行的针对性读书治疗心理障碍也刚刚开始。学习和探索中我们翻阅了大量资料,其中最具权威性的《医学心理学》对读书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没有涉及,因此,读书治疗如何开展,怎样进行,尚无借鉴的方法和步骤。从我们探索的一点经验来看,开展阅读治疗是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下一步我们的工作步骤是:(1)做好基础工作。请我院的心理学、卫生学、神经医学的教师,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办一个较为固定的、长期的学习班,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应对能力及综合素质。(2)利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针对调查所反映的大学生心理状况,分类编纂一本有关心理问题的专题书目。(3)利用广播、院报、新书介绍专栏等宜传工具,对阅读疗法的好处、作用广而告之。(4)在图书馆开辟一个心理交流园地,鼓励学生讲述针对性读书解决心理障碍的切身感受,或以文字形式交流读书治疗中的体会(5)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一个长期规划。

在高校图书馆开展针对性阅读疗法,是一种心理素质教育,它是图书馆职能的延伸,对预防心理障碍的形成,提高自制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自我修养是必要的。尤其是这种方式方法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对心理障碍患者由被动找人治疗变为主动自我治疗提供了可能。

三、建议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课程

一、前言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可以预见,在此推动下,职业教育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一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阵地,更负担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等重要任务。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而如今,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又该怎样创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呢?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困境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学术研究的主题。2011年5月,辛自强在中国期刊网以“大学生”和“心理健康”为主题词搜索发表的文章发现,1979至1990年12年间共156篇;1991至2000年10年间,共2019篇;2001至2005年5年间,共5411篇;2006至2011年共16956篇。

然而,对于占全国高等教育人数高达40%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却严重滞后。2013年,彭赛红通过万方数据、知网与维普等检索到的以“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论文仅70多篇。这表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的关注远远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也从侧面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一项通过信函对浙江等六省42所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所做的调查研究显示,42.9%的学校仅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选修”或“讲座”开设,重视度不够,而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人数仅占44.1%,且具备“双师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不足。符丹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不完善、缺乏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学生的主动性不高、教学实效难以评估、教学科研匮乏等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吴建斌指出,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包括:重视度不够、管理欠规范、师资较薄弱、教法缺灵活、考核单一、教改匮乏。

综上所述,笔者将影响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

从宏观角度看,高职院校普遍对心理健康课程缺乏重视。这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时被压缩,课程管理建设落后,心理健康队伍建设落后的现象。因此,要解决当前困境,首先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从微观角度,即课程本身看,由于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受到影响;而考核方式的缺乏更加使得教学效果难以评估;教学科研匮乏也阻碍了心理健康课程发展和创新的脚步。

当前,随着政府重视的提高,职业教育将迎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作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必须把握机遇,创新思维,跟上发展的步伐。

三、新形势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

1.像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一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一项针对中国、日本和韩国数据(CHARLS,JSTAR, KLOSA)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受教育程度和身体健康等人力资本形式而言”,心理健康对劳动参与的影响会更显著,其中心理健康状况对自雇群体生产率的影响要大于对受雇群体生产率的影响。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有效提高中国社会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将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与对国民教育、国民健康同等的高度。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水平对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专业技能水平。“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要像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一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像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一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意味着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必修课形式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并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安排足够的课时。

像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一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意味着要着力加强心理健康师资力量,对现有教师队伍提高技能要求,加大培训力度,没有配备专任心理健康教师的院校要尽快配足一定数量且有心理健康教学与咨询资质的专职教师。

像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一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意味着要努力科学架构课程体系,规范管理课程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必要的咨询室、实训室,将实训拓展纳入课堂教学体系。在专业技能领域里备受推崇的校企结合机制也可以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适应职场。

2.以学生为本,提高教学实效性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对象是高职学生,因此,我们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站在学生需求的角度,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作为教学推力,达到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原理、掌握提升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技能的目的。

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大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内容依次是人际交往(58.4%)、音乐治疗(48.4%)、情绪调节(48.1%)、爱情心理(45.1%)、心理电影(42.2%)、完善个性(34.2%)、常见的心理问题识别(33.0%)及性心理(21.8%)。而大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主要为:团体活动(55.4%)、看心理电影(51.0%)和心理测试(55.4%)等活动式、体验式的教学形式,而对于课堂讲授(17.9%)和课后作业(2.1%)等传统教学方式比较冷淡。现有的大多数研究也都提出,应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影视片段、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引入各类心理测验等,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并强调学生对各种心理知识的内化和体验,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然而,除了教学形式与方法,很少有人关注到更深入细节的课程创新。只有杨婷对音乐与课堂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在课堂教学加入背景音乐,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降低大学生的非理性信念。

3.应用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对课程效果进行考核

系统科学地评价与考核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考核方式仅仅是以学生期末总评成绩,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来判断教学效果的优劣。事实上,心理健康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既然教学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那么对课程效果的考核评价应该落脚在学生各项心理指标,如情绪调控、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等能力的提升上。

杨婷的实证研究中采用了SCL-90量表、课堂反馈调查表和心境情绪量表对课堂效果进行前后测比较,并通过对SCL-90各项因子、正负性情绪、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中的非理性信念因子等项目进行比较,对课堂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

张琴初步提出了二级评价标准的结构框架对心理健康课程进行考核与评价,该框架中包括课堂目标、教师、教材、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课程效果等六个一级指标,以及将近一百项二级指标。

事实上,现有的心理学研究已经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提供了大量可供利用的量表与评价指标,我们只需将其系统化、标准化地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之中,就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和创新指示方向。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关乎高职院校整体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与专业课一样同等看待,安排充足课时,引进专业师资,加强培训,并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方法、科研成果、考核评价方面的创新。唯有此,才能不断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国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

参考文献:

[1]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5):664-679.

[2]彭赛红.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职工教育,2013(20):93-94.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6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阐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反思、听课记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追求教学业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以自身的目标追求,以自己的生命状态,向学生展示生活的意义,以一种开放的视野关注时代前沿的信息,关注社会、民生、政治等。诸如《南方周末》、《环球时报》、人民日报网、凤凰网等,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例如,教学高中语文教材第一课,笔者向学生传达“用心处,处处皆语文”的理念时,举了利郎商务男装的广告“取舍之间,彰显智慧。简约而不简单”的例子,这不仅是一个很好的议论文素材,而且还传递着朴素的人生哲理。

再比如,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可进行如下的拓展阅读:首先让学生阅读2012年9月20日《安徽商报》刊出的一则新闻:“安徽怀宁拟投27亿元建中国爱情之都……”然后设置问题:你如何看待保留着焦仲卿和刘兰芝合葬墓的安徽怀宁欲花27亿元打造中国爱情之都?最后经过师生的思维碰撞、激发,达成共识――小序中讲明了叙事的意图“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意即不要让这样的爱情悲剧再次上演。我们要记住的是爱情悲剧本身,而不是再上演新的民生悲剧。我们可以将当地规划成文化景区,但不能如此劳民伤财。

由此观之,要关注语文教学的外延,教师自身就必须转变观念,努力扩大视野,多思多想,架设连接课内知识与课外资源的桥梁。

二、眼中有学生,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约从十四五岁开始到十七八岁结束。高中生的生理及心理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以关注“自我”为核心的需求使得他们的个性表现出了独立性、自主性、好奇心以及平等、尊重的价值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保护好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望和情感需求,构建一个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

(一)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比如在教授《再别康桥》时,笔者精心挑选了黄磊朗诵《再别康桥》的视频。借助该朗诵视频,学生的朗诵感情到位,效果很好。又比如积累议论文写作的人物素材时,笔者播放了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和张泉灵在北大演讲的视频,尔后让学生自主提炼话题角度,达成了学习目的,不经意间又对高三学生进行了励志教育。过后,很多学生都表达了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喜爱之情。所以,教师如果能够借助一些外在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能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二)构建一个可以让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参与者,所以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品质等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

笔者在进行《故都的秋》一课拓展教学时,设置了让学生到黑板前画出秋景图的这一环节。先让四位学生描绘静观秋晨、秋槐落蕊、秋雨话凉、秋日胜果四幅图,并让他们讲述对文本的理解和绘画思路,既展示出四位同学的绘画才华,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和作者感情的体会。在此基础上,笔者向学生讲述了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故。同样,有老师把《装在套子里的人》编成情景剧让学生表演,学生在忠实于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表演效果令人拍手称赞。当然,诸如课前几分钟的学生演讲、好书推介等,都是简单易操作的形式。只有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的才华、能力有用武之地时,他们才能以更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师生共筑的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有可能实现。

三、教师应把握课堂教学机智,关注即时生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一个教师如果缺乏教育机智,他无论怎么研究教育理论,也永远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上的好教师。”而所谓的课堂教学机智,即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课堂出现的意外情况作出迅疾的反应,并促进课堂走向新境界。笔者的课堂,每节课都有一个五分钟的课前演讲。有位学生讲到邓飞为山区孩子发起的“免费午餐”活动,他认为这是一种爱心、一种公益。我播放《杨澜访谈录》中对微博打拐和免费午餐的发起人邓飞的专访,他的恻隐之心让学生震撼。由此,我又播放白岩松专访台湾慈济证严法师的视频,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感想。因前面的铺垫和证严法师的普渡众生情怀,学生大都有感而发,谈得特别深刻到位。最后一步,让学生课后把证严法师的若干名言整理到笔记上并写随笔。这一环节虽然意外地多花了近20分钟,课堂生成与预设出入较大,但却构筑了一个良好的师生对话的课堂,对学生的情感升华多有裨益。而且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如果有这样的契机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何乐而不为?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情感教学 心理健康课程 教学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战场,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健全健康人格、挖掘心智潜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攻手。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各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但是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将心理健康课程通过传统教学方式授课,其实效性受到人们的诟病。心理健康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形成健康心理,保持积极情绪。而传统教学模式非但难以实现目标,甚至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起到反作用。

笔者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法,于2015年10月份对华中地区5所高校的共计896名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期待值高,同时失望度也较高。在课程设置方面,80.91%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非常重要,87.72%的学生认为所有在校生都要掌握基础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大学生认为最应当学到的心理学内容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情绪管理(50.89%)、学习心理(46.65%)、人际关系(46.21%)自我认知(40.40%)、爱情心理(33.59%)和网络成瘾(27.34%);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有80.47%的学生认为不应当设置试卷考试,84.6%的学生认为应当多种教学模式并用。

可见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确实存在问题,学生的满意度较低,传统教学方式传授心理学知识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贯彻情感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及课程的实用性。

情感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从而达到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目的的过程。情感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提升教学效率。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学习行为中伴随着产生的情感与学习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情感态度上对课程认可,就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特殊性,目的在于给学生减负,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因此只有学生情感上认可,态度上接受,才会把学习心理健康看成乐趣,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情感教学模式应用原则

要保证情感教学有效应用到实际,需要设置凸显人文关怀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富于情感和意志的教学过程,更需要贴近现实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因此,教学中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因素。

情绪情感对学习的影响在很多方面是显著的,正面的、积极的情绪情感能有效提高学生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而传统传输式教学模式,将知识死记硬背式灌输给学生,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有违情感教学模式的初衷。另外,传统课堂环境严肃而生硬,学生的天性受到压制,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教师应当调动课堂内的有利因素,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

(二)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减少学生功利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前传统课程考核模式如考试、论文反而加深学生学业负担。学生的学习具有强迫性和功利性,使学生对此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多样化、更轻松、更实用的课程考核体系应当被积极地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

(三)引导学生应用知识,体验知识获得的愉悦。

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各方各面都能得以应用,要突出这个特点才能使得学生内心真正接纳和喜爱这门课程。教师应当积极地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更倾向实用、高效、有趣的教学模式,喜欢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笔者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学生更喜欢情景模拟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轻松教学氛围创设(15.1%)和角色扮演法(12.8%)等可以模拟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法。

(四)转化教师角色,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负责传授教材上的知识。而心理学课程理论知识丰富,传授方法不当教师容易成为机械的灌输者,从心理上被学生排斥,引起消极的情绪。所以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转变,加强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做学生人生的导师及生活的朋友。

二、情感教学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具体操作建议

现有对情感教学应用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方面,都是一些概括的、笼统的而非具体操作性的研究,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情感教学应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要真正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将情感教学应用到实际中,贯穿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就必须将理论转化为操作,将操作量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情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巨大价值。笔者通过一个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初步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种实际操作方法,旨在为后继研究提供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为案例引发讨论与思考。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完成知识的讲解。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第四讲――情绪控制,以本校学生刘某某(化名)为例,介绍其面临的两难困境(学业压力与异地的女友),一天晚上终于爆发出情绪问题,提问引发思考“假如你是小刘,应当如何处理情绪问题”,“小刘的处理方法是否合理”。

问题情境讨论平均每两个课时一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优点在于引发主动思考,学生积极性高。

(二)巧用课堂内外因素,调动学生积极情绪。

灵活多变地利用课堂内外因素引发学生积极情绪,例如:在绪论部分,介绍心理学之前提问学生是哪个星座,讲出这个星座的种种特性,再提问同学们相信不相信,最后将星座与科学做对比;第十一讲挫折应对中,引入肯德基创始人的案例,讲述挫折应对的重要性。平均每节课一次,课前充分准备,学生反应较明显。

(三)以教师自身为例,举出现实案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以教师自身为例举出案例,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的效果更加明显。另外,以自身为例可以避免学生出现投射反应,清晰地认识到人格的界限。

(四)组织分组对抗,引发良性竞争。

分组对抗可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对抗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学期共计4次,效果显著。

情感教学模式需要深入探究,影响情感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焦虑、抑制、性格、学习动机等。笔者虽然给出情感教学模式实际操作的建议,但是太过笼统,也不可能写入教学计划中去。笔者考虑,如果从影响情感的因素入手,将情感教学分维度地进行实际操作,可能会给情感教学模式一个明确的方法。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很适合情感教学模式,两者的结合会让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产生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要怒从根源上排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就必须加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建立公平的竟争机制和富有人文关怀的校园风气,提高大学生战胜心理疾患的能力。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之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

大学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障碍、交往障碍、爱情障碍、就业障碍等。这些障碍如不及时排除,易引发许多心理疾患,如引发神经衰弱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同时,这些障碍还易导致大学生人格障碍症,如因过分追求完美导致的强迫型人格,嫉妒心理导致的偏执型人格,自卑心理导致的回避型人格,缺少竞争意识导致的依赖型人格。虽说患有以上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约占大学生的27%左右),但是其潜在的危害性是非常严重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丝毫也不能放松,因为稍有松懈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

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但错误的人生认知和道德迷失是引发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

1.人生认知误区引发心理障碍

(1)学习误区。学习上的第一个误区是过分追求完美。追求完美并不为错,但过度追求则会损伤人的身心健康,易导致强迫型人格障碍症。过度迫求完美的学生往往品学兼优,在高中曾是学校或班级的尖子生,来到高手云集的大学仍想名列前茅,有些学生能如愿以偿,但更多的学生却会因自己的实力定格于适当的位置。对这一间题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对待,但仍有少数学生不能悦纳自己。他(她)们不断给自己加压,以致于神经衰弱。2004年3月笔者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份,有效问卷396份。调查结果显示:

这是在未开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调查的,有呢6%的学生表示仍要“再努力”,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的奋乡‑.取精神,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缺少正确认识自己的心志。如果这一心态不及时进行教育,有少部分学生就会发展成过分迫求完美的心态。及时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将会使他们正确对待生活、交往和以后的就业,有益于健康人格的行成。另有7.1%的学生表示“自卑”,这种心态源于过分迫求完美,只要排除了这种心态,“自卑”就会消失。

学习上的第二个误区是缺少奋发进取精神。有一部分学生来到大学后自认为实现了理想不愿再刻苦学习,只要能及格就算完成了任务。由于缺少远大人生报负,这部分学生得过且过常处于甘居平庸的心态。(下面的表2和表3是对这一心态的调查)。

表2有14%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不如别人时不做任何努力便处于“知足”心态,有10%的学生感到“自卑”;表3有13.4%的学生对“无论办什么事情”抱“完成即可”的心态,这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少部分学生缺少奋发进取的精神。缺少奋发进取精神的原因是他们缺少远大的人生理想。他们缺少竞争意识,学习和生活上得过且过,缺少抗挫力和调控力。这其中有个别学生终日沉溺于网吧,在黄色和暴力信息的诱惑下不能自拔,有个别学生以不断更换情侣来填补心灵的空虚。他们缺少人生责任感更缺少奉献社会和他人的精神,他们关注的只是自己。马加爵是这其中典型的例子。

(2)交往误区。大学生进校后,困扰他们的常常是人际交往。农村来的学生性格较内向,不太主动与人交往,心里有苦闷之事也不愿与人诉说。城市来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幼养成以我为中心的性格,与人交往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另外封闭心理、嫉妒心理、冷漠心理也是造成大学生走进交往误区的重要原因。在座谈中,大部分学生都谈到同学之间普遍缺少一种信任感、坦诚感,缺少互爱互助精神。有的同学不善解人意,缺少爱心和同情心,有的同学嫉妒心强,对学习成绩、工作能力、家庭条件比自己强的同学常存不平衡心理,有的同学心胸狭小,对同学们之间无意的伤害常常耿耿于怀,有的同学家庭条件优越,总想凌驾他人之上,有的同学经济困顿,总有一种自卑心理。

(3)爱情误区。谈恋爱在大学校园已是普遍现象,至于走进伊甸园后的结局怎样很多大学生是不考虑的。目前大学生的爱情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跟着感觉走;寻求寄托;攀比;从众;爱情之上。以上这些认知错误导致诸多心理障碍。前五种属于不负责任,把圣洁的情感视为儿戏。“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时髦话语,许多大学生怀着浪漫的心情追逐过程的美丽,至于过程之后是什么他们很少考虑。这种恋爱观虽然损伤了许多大学生的心灵,但后来者仍义无反顾,这种怪圈不仅反映了大学生恋爱观的不成熟,更反映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享乐观。最后一种是把爱情看作人生的惟一,这对心理的损伤最大,大学校园里的自杀案件多与此有关。

2.道德迷失引发心理危机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传统的道德观念日益衰微,人们的价值观念走向多元。多元的价值观念一方面打破了昔日僵化的价值体系。使人们开始新的视野,另一方面又使人们利己的自然属性在失去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下恶性膨胀。为富不仁、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充斥社会。这些不良风气无时不在侵蚀着宁静的大学校园,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选择。下面是笔者的一组调查向卷,它反应了大学生对当前世风的评价和对道德境界的认同。

表4有39.6%的学生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价值不大或没有价值。当然,无论在哪个时代要做到这一点都需要道德的崇高,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学生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价值不大”?说明传统的道德观念已被不少人所抛弃,经济利益超越道德规范之上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并且这种风气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由表5、表6、表7可见,大学生对道德境界的选择逐渐呈下滑趋势。一个人知道感恩就会乐于回报他人和社会;一个人懂得知耻、能反躬自责,就会远离罪恶;一个人有博大宽容之心就会化解人世间的仇恨。大学生做为社会的优秀群体,应该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大学生中有10. 1%的人不能宽容别人的过错,这个数字令人担优,它正说明了马加爵事件的悲剧根源。

大学生的道德危机主要表现在学习、交往、爱情方面。 学习方面的道德危机主要表现在无故旷课、考试作弊。考试作弊目前已成为学校的大害,作弊的学生不被老师发现则沾沾自喜,不以为耻,一旦被老师发现,不反躬自责反迁怒老师,全然没有一个大学生的道德底线。

人际交往方面的道德危机主要表现为不讲诚信、抵人利己,缺少爱心、同情心、宽容心。爱情方面的道德危机主要表现在对爱情不负责任和越轨。目前各高校都有在校外悄悄租房同居的学生,他们怀着青春的萌动偷食禁果,全然不知这会毁了他(她)们的一生。造成大学生越轨的主要原因是网上黄毒,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对大学生正确爱情观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二、心理障碍干预措施探究

1.加强人生理怨和人生责任教育

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着一个重新确定目标的问题。初入大学他们雄心勃勃,但往往到大二便开始松劲,因此对学生要及时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和人生责任教育。许多荒废学业的学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人生理想和人生责任感。

2.加强道德和审美教育

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导致道德观念的混乱,尤其社会过分宣扬的张扬个性、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价值使人生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不知所措。他们误认为我行我素就是张扬个性、和传统决裂就是自我实现。有些学生甚至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可以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如果对此不加强教育,将会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滑,并危机到民族的未来。加强道德教育除了依靠学校教育外社会还应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加强舆论监督规范网络道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抵制各种不良现象的能力。

审美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是非常重要的,高校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审美教育尤如一个富有张力的生命舞台,它以丰富多彩的画面为受教育者展现出一个斑斓的世界,激发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超越平庸向崇高的精神王国飞升。正如18世纪德国伟大的戏剧家、美学家席勒所说:“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而来”。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人文精神教育会让学生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认识自我,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并学会如何排遣心中的苦闷、如何保持乐观豁达的心胸。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靠(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学》两门课,但这两门课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并不多,建议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增开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

4.加强课外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课外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也很重要。课外心理健康指导主要指定期举办心理专题讲座,结合学校实际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还包括校院网上的心理知识介绍、心理问题解答等。

5.加强主体自我教育

主体的自我教育、自我排遣是防范心里危机的重要保障,只有主体的自我觉悟才能从根本上排除心理障碍。心理咨询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咨询师的任何启发解答都是为了让咨询者释放心中的压力,自己走出阴影。因此加强主体自我教育除了人生观教育外,还要教育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战胜逆境,迎来柳暗花明。加强主体自我教育还可采用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情景剧的形式,让他(她)在自编自演中充分体会自己战胜心理障碍的快乐。这种形式不仅喜闻乐见还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运用这种形式时,老师要给以指导。

6.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三级心理健康机构包括校级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目前各高校都有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并有专人负责,但缺少院系和班级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容易造成心理防范上的疏漏。院系和班级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要由专职辅导员负责。三级心理健康机构形成对学生自下而上的关注,容易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把可能引发的心理危机扼制在萌芽状态。

7.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2004年6月24日教育部在中南大学召开直属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对2004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无疑,这将使全国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新台阶。在做心理健康测评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测评表的科学性和合乎国情性,二是学生填表时的诚意性。另外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不能仅凭此表,还应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因为这才是最实际的。一般说来学生的心理障碍随学年的推进递增。这将是一个浩繁的工作,它需要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工作者的敬业精神。

8.加强学校管理,建立公平的竟争机制

良好的校风、科学的管理、公平的竞争机制是从源头防范学生心理障碍的最好屏障。营造富有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学业的成功,更有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目前有些高校疏于管理也是造成恶性事件的原因之一。像马加爵连续一个礼拜不去上课,在寝室上网无人过问,这是严重疏于管理的表现。而他每天杀一个同学,连续失踪4天的学生无人问津更是不可思议。学校对马加爵事件应负疏于管理的责任。另有一些高校教学松散,老师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并且存在不公平的竞争机制,也是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9.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温馨的校园气氛,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排除他(她)们心灵的孤独感,让他(她)们在新的大家庭中获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还会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一般说来每个大学都有她的校园文化特色,只要充分挖掘这一财富,她就会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发挥重大作用。

10.建立心理擂导网站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43-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科技事业上也有“天宫”“神八”;文化上欣欣向荣;唯独教育,一直在前进,一直在探讨着正确而合理的前行路径。大学是由学生时代迈入社会的桥梁,单从大学的角度来透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大学青年,他们的价值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他们的恋爱观上,我们即可见一斑。

运动场上,一对对耳鬓厮磨,互吐甜言蜜语;林荫道中,一双双挽手并肩,相谈人生幸福。仿佛这就是他们两个人的世界,真正地心无旁骛,这就是走进大学校园普遍的情景,似乎与学习的氛围很难相容,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形在大学校园里不得不称之为司空见惯。一个大学生的第一节恋爱课上,老师如是说:学校不赞成但也不反对谈恋爱。从当今大学生恋爱的趋势来看,女生远远多于男生,而且结果都与初衷相违背,于是发生了一幕幕诸如大学生为情所困,被同学孤立,被老师批评,被恋人抛弃,甚至有了轻生念头的现象。到这里我们不能再以恋爱自由来看待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不能再由他们用其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他们所谓的幸福。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疏漏。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长廊中很少正式提及人类的爱情,倒是一些古诗中常有倾诉衷肠的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大部分的教育则是家国大义、人生理想等。更何况是家庭,自小父母长辈的训诫就是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久而久之,对于恋爱教育和性心理的启蒙则成了空白,所以当大学生远离家庭之后,恋爱早已成为了不可逃避的课题,他们只能自己摸索,很容易陷入误区

2.学校教育的欠缺。翻开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历程,从小学到初中,再升至高中,最后千军万马奔赴考场,成绩合格方能进入梦寐以求的象牙塔,为自己搭建一个更高的平台面向生活。他们从前的课本上有文学、自然科学,单单缺乏心理学,即使有的学校开设心理课,面对升学压力的老师和学生不得不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转瞬又是夜雨秋窗,黄卷枯灯下的莘莘学子。学校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更是锻炼和培养人才的摇篮,不仅仅只是增长大脑的知识储备,更要完善学生的做人原则。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都很遥远。当学生摆脱应试桎梏,自然长舒一口气。

3.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带给人们效率和方便的同时,也挟杂着许多糟粕。打开电视,一部部赞美讴歌青春男女爱情故事的电影,一档档充满作秀和炫酷的娱乐爱情节目,一首首作词不当营养不良的爱情歌曲。更别说大学生接触的最平凡的网络了。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即使是一个健康有为的年轻小伙也难以保证不被其诱惑。

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作为教育者,往往提及学生问题,总会第一步想到教育体制或者教育环境和教育者自身的不足。可我们不能回避的真理是问题主体就存在着不和谐的思维。前面提过应试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偏向发展,不能全面塑造一个有志青年。但就国情而言,应试教育是一种相对公平选拔人才的考场。大学生在踏入大学之前自然有过艰辛和压力。然而,他们在摆脱这种压力的瞬间,没能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松懈不得,这是一种缺乏自制力的表现。我国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9~24岁之间,这是青年性心理由萌动到成熟的时期,对异性的向往和对性的渴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而谈恋爱则是接触异性的开始,故恋爱往往是青年最频繁的话题。笔者从多年的观察发现,恋爱其实是刺激消费的一种强大外力,在我所教育的学生之中,谈恋爱的花费远远超出一个普通学生的正常消费,这些资金来源大部分就是学生的家庭。谈恋爱的他们大都迷茫空虚,缺乏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动力,没有规划,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走。

为了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心态,恋爱观的疏导尤为重要。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第一堂恋爱课。在大学生进入校园的时候,给他们上一趟恋爱课,对于这堂课,老师或辅导员应该重视,因为,新生的大学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大学之路宽阔而分支多。上好这堂课,能有效地规避将来出现的恋爱问题。学校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必须囊括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位置。

2.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制定大学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从狭义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主要是职业的准备期,主要目的是在于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做好准备。客观而言,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而能够担此教育重任的人应该具备丰富的职场经验和并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训练。有了规划,大学就不再是一场迷茫朦胧之旅。

3.组织积极向上的活动。在学习的间隙,老师或班委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关于大学生恋爱的活动。如,老师可以请一些有名或者有经验的教授讲师进行一次恋爱讲座,借以疏导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学生团体或班委可以组织以大学生恋爱为主题的辩论会或班会,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吐露心声,同时还能让老师和同学了解他们的恋爱心理,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可以单独进行引导,从而减少不正确恋爱观造成的后果和危害。

4.净化周边环境。对周边的不良环境,学校有必要与相关部门联合,打击一些违规违法的宣传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同时开展相关法律讲座,让大学生明辨是非,自觉自主远离不良诱惑。

大学生恋爱不是一个绝对话题,对于它的讨论永远不会有定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对所存在的现象进行合理分析、合理引导。在教育的改革征程上,积极探索,积极提出合理建议,这样才能让我国的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璐.浅析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J].广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

[2]卢红辉.浅谈当前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9,(5).

[3]赵娟.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和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7).

[4]吴承越.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恋爱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10篇

心理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正因为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状态,所以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与心理学联系起来。如今在电影以及电视剧里的心理学应用越来越多,随着时代变迁和更多研究成果的出现,这些应用也越来越有趣好看,有一些甚至十分严谨,有科学依据,实在是令人刮目相看。

潜意识与梦

从历史上来说,精神分析学派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文学和艺术家就深深迷恋这一学说。比如说萨尔瓦多・达利,他的画作都是超现实的梦境,如果你细看这些画作,会看出他对精神分析学的迷恋――潜意识、梦、被压抑的本能和欲望,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诡谲出现的大量抽屉代表的就是隐藏的欲望。后来也有很多影视作品用到这些概念,比如说早期的神片《穆赫兰道》――未看之前我一直以为这个名字是一个人名,后来看了电影,才知道说的是好莱坞的一条道路,上次去洛杉矶还在这条路上走了好几次。《穆赫兰道》和《去年夏天在马里昂巴德》并列我看过的最云里雾里的片子之首,当然前者还有纹理可循,仔细看能看出女主角在梦中与现实中真实处境的对照。这部片子就像是《梦的解析》的一场银幕注释,讲述隐藏压抑的欲望是如何在梦境或者说幻觉中得到实现的,每一处细节都有其在现实中的对照和深意。

关于潜意识和梦境的片子很多,前几年大热的《盗梦空间》就是一个例子。电影之中主角要潜入他人的思维创造梦境,用来偷盗秘密,或者植入一个念头,影片的名字“Inception”便是这样而来,意为源起或奠基。《盗梦空间》里面最有趣的概念是梦境有多少层,是文学家们喜欢的意识有多少层面的拓展。从电影情节来看,进入他人梦境自然是科幻,或者不如说是奇幻,在故事之中创造一个合理的世界设定,是颇为考验作者功力的,这一点不用深究,就好像不用深究在新片《地心引力》(Gravity)里面宇航员是否能靠一个推进器就漫步到国际空间站。在现实之中,其实也有媲美Inception的方式,比如说Priming Effect(启动效应)。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有很多使用Priming的实验,通常是通过刺激物(stimuli,比如展示特定图片)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人的判断或反应。耶鲁大学教授John Bargh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是我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参加实验的人在看过与衰老有关的词汇之后,相比看过一些中性词汇的人,走路的速度显著变慢。参与实验的人并没有意识到Priming的影响,但是其反应、判断或情感倾向都受其影响。还有一种Priming是Subliminal Priming,就是说刺激物在屏幕上呈现的时间短到人无法察觉,却对之后的判断起到了影响。举例而言,有一个实验让被试者通过照片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在看照片之前,以快到无法察觉的速度呈现了一系列能引起强烈正面或负面情绪的图片,研究发现这种不被察觉的“启动”可以显著影响被试者对照片中人性格的判断。《盗梦空间》之中还有些好玩的应用,比如“不可能图形”,一直向上走却与起点连接起来的楼梯――我喜欢的艺术家埃合尔有很多这样的画,它们完全挑战了人类的认知,细看十分有趣,几乎令人起了一些哲思,比如我们所认为的世界不过是以本身认知为参照系,最简单来说,如果是在太空中,何所谓上又何所谓下呢?

如何运用心理学探案

我非常喜欢看推理剧集,也看了很多,发现现在另辟蹊径的推理探案片很多。传统的福尔摩斯用的是演绎法,犯罪痕迹学,如今的CSI《犯罪现场调查》系列靠的是更进一步的科学探案手法,包括弹道学、气液相色谱、痕量分析、统计学和法医学。有一段时间火得不得了的《别对我撒谎》(Lie to Me),走的则是利用心理学与微表情破案的路子。日剧在科幻路线上走得更远一些,比如有一部《神探奇奈》,靠的是女主角的摄影机记忆快速阅读海量资料然后得出结论,感觉女主角是一部超级计算机,然后靠大数据计算来探案。还有一部日剧Mr,Brain,讲的是脑部受伤的男主角,忽然得了天才综合征,脑力爆发,成为脑科学天才,然后利用各种脑科学研究来破案――这题目听着很玄,不过现实中确实有这种脑部受伤而激发某方面天才的案例,当然概率小之又小。基本上脑部受伤因受伤部位不同而都会影响认知、运动或语言功能,若前额叶受伤还可能引起性情大变甚至发展出行为,所以要靠某天砰的一声砸到脑袋变为天才,几率估计跟被蜘蛛叮咬变为蜘蛛侠差不多。另外还有东野圭吾笔下的神探伽利略,是一位利用物理学知识破案的天才教授。

我记得一九九九年左右有一部由漫画改编的日剧《感应少年》(在凤凰台播出时叫《灵幻小子》),便引入了犯罪侧写这个概念(Profiling),其中的女警擅长使用侧写抓住犯人,那时候犯罪侧写还是一个十分新奇的概念。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小说和影视作品用到这个领域,比如说已经播出好几季的美剧《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便是使用犯罪心理学侧写来抓获连环杀手,日剧中《Control犯罪心理搜查》也是如出一辙。犯罪侧写其实并不是魔术,像旧小说里某某掐指一算便知天下大事。大家看到电影或电视剧里,侦探们悠闲地说出,犯罪者多少岁到多少岁之间,做什么样的职业,有何种性格甚至外貌特征,住在什么样的地方,几乎将罪犯描述到毫厘不差。这些犯罪侧写听起来很神奇,其实背后实实在在是各种科学研究,包括行为分析、人格心理学、地理位置分析、临床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等。而种种研究分析背后,都有统计学。如今大家言必称大数据,其实大数据也没有说起来那么玄,并不是多少字节或者云计算最厉害,而取决于手握数据的人,能从中得出什么样的信息,这便是分析科学的力量。那么怎样从犯罪模式和犯罪现场提取出有用的数据来判断罪犯特征呢?其实都是通过过往发生的海量案例,从中提取出各种相关因素,比如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经济能力等,再建立模型或者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这些因素是否在某一类犯罪中出现。这样根据现有罪案的信息,便可推测出犯案者有多少百分比的可能具有某种特征,从而帮助破案。举例来说,极端一点,假设过往案例中百分之百的儿童绑架犯都是二十多岁、经济状况差、有暴力史的青年男子,那么再发生绑架案,侦探们一定也会寻找同样的人。

在研究生时期,我做的研究有部分是关于面孔识别中的同种族偏向(own-racebias),就是说人对自己种族的面孔记忆最好,对其他种族的容易认不清,比如中国人看外国人觉得长得都一个样,外国人也觉得亚洲人很难区分。这个效应对目击者证词的可靠性有很深重的影响。有一个著名案例,一个白人女子被黑人男子,后来她指认Ronald Cotton为罪犯,他因此入狱服刑十年,之后DNA技术却证明他并不是犯。当时被害人曾努力地试图记住案犯的面孔,并且十分肯定地指认了Ronald Cotton,但由于这种跨种族指认的困难,最终还是使人蒙冤入狱。这个理论和类似的案例后来给跨种族的嫌犯指认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是发生在错认案犯的惨痛经验之后了。这个效应也在某集Lieto Me里出现了,情节类似,但因为心理学家知道这一效应,剧情产生了反转。

微表情心理学

在这些使用了各种新奇科学概念的推理剧中,美剧一般来说是最为严谨的,相比之下,日剧更加天马行空,而港剧的科学成分相对较低。这大概得益于美剧强大的创作团队,在背景知识上美剧还是很扎实的,且经常会找专业人士加入顾问队伍。前几年Lie to Me十分走红,使用微表情心理学,从嫌疑人或证人的微表情之中找到蛛丝马迹,从而追寻线索破案,是十分新颖而又激动人心的题材。微表情心理学并非创造,而是真有这样一种研究,微表情理论的提出者是PaulEkrnan教授,是不是跟主角Cal Lightman的名字很像?Paul Ekman也是很传奇的一个人,他十五岁时高中未毕业就上了芝加哥大学,他的同学包括苏珊・桑塔格,后来他拿到学士学位是在纽约大学。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跨越文化和国界的表情,研究情感的量表,从微表情和身体语言探查谎言,等等。我们如今经常提到的基本表情分类:愉悦、愤怒、恶心、惊奇、悲伤和恐惧,便是他提出的,后来研究情感的领域也经常会使用他的量表和表情照片作为刺激物。他于二00四年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退休,之后便建立了Paul Ekman Group,向大众提供探查微表情的训练工具。他建立了情感的版图,包括上万种微表情,是微表情领域的鼻祖,在情感这个领域,没有人可以绕得开Ekman。不过他的微表情理论和应用,包括使用微表情测谎和在机场安检时使用微表情判断危险乘客,都也备受诟病,或者因为他的实验无法被重复,或者因为他的研究控制条件做得不够好。Paul Ekman还与人合作研究过原始部落如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居民的表情,这些研究都扩展了人们对于情感领域的先天与后天影响的理解。

在Lie to Me里自然有很多创作成分,利用微表情测谎,即使经过训练,也未必能达到Lightman博士那样神乎其神的状态,而现实中Ekman的工作室也并不提供个体案例分析。剧中天然具有微表情测谎能力的人这一说,Ekman倒是做过实验,据说两万人中只有五十人表现了这种能力。前几年在旧金山的心理学大会,有一个论坛即是采访Lie to Me的主创,还请来了Ekman一同作采访,里面提到为了剧集精彩起见,作了一些修饰和夸张,所以真真假假,令人难以辨别。比如里面有一个“摸鼻子代表说谎,因为血液会涌入鼻部令鼻子很痒”,这个就是主创人员自己编出来的,编得还挺有说服力。这个剧是请了Ekman来当顾问的,所以里面的情节虽有夸张,但是大体上还是站得住脚的。

脑成像能够帮助破案么?

几年前我还在耶鲁读博士的时候,给一门认知心理学的课做助教,学生需要写一篇小文章,探讨认知心理学在现实中的可能应用。本科生们写出了很多有趣的作品,其中包括如何将认知心理学应用在图像设计上,如何将心理学应用在政治学和政策制定之中,还有一个很有争议的论题,便是将脑成像应用于测谎和罪案调查之中。以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我认为将脑成像应用于测谎还是远远不能实现的。

在很多影视作品之中,确实用到了脑成像进行破案或测谎,比如安吉丽娜・朱莉演的《特工绍特》(Salt)、日剧Mr.Brain以及港剧《谈情说案》。《特工绍特》里面的场景近似科幻,CIA还是FBI将女主角关在一间审讯室里,然后用MRI(核磁共振)来探测她是否说谎。如果说这个设定改成热成像测试她的体温变化来测谎,还稍微合理一些,但是用MRI实在是充满了破绽。首先MRI相当于把人放在一个巨大的磁铁中,几个特斯拉的机器,如果被扫描的人身上有金属物品,在磁场中会“砰”的一声以极快的速度飞出来,所以做MRI之前一般都要过金属探测门。剧中女主角还从身上掏出隐藏的匕首,如前所说,要是一般匕首早就飞出去将审讯室玻璃砸破了。其次做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不可能即时出结果,即使即时出结果,还存在很多问题,下面会详细说到。

后面两部电视剧里都用了这样一个概念,利用海马体破案。电视剧里的逻辑是,大脑里的海马体(Hippocampus)掌管记忆,所以嫌犯看到有记忆的景象,比如犯罪现场,海马体就会有反应。海马体确实与记忆有关,但是后面的逻辑就很难行得通了。现实中确实有案例试图用神经科学和脑成像的方式帮助断案,比如说给嫌犯看犯罪现场的照片,然后如果跟长时程记忆有关的海马体活动高于控制图片,就说明嫌犯到过犯罪现场。但是理论跟实际操作起来差得非常远,首先能有这种精度的是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而非EEG(脑电图)。Mr.Brain至少用了fMRI,而《谈情说案》就是太阳穴上贴了两个电极,这样用EEG脑电图的方式两个电极就能定位出海马体,是完全不可能的。使用脑成像定位脑区,空间精度比较高的是fMRI,而EEG脑电图的时间精度较高,即使是使用一百二十八个电极的高精度脑电图,也等于是在一个暗箱之外试图推测暗箱之内的信号/声音来自何处,空间精度无法达到太高。只有癫痫病人需要直接在大脑皮层上安置电极,才能精确定位信号来自于哪个脑区哪个结构。

其次,这样的测谎或者调查,基本上都是基于个体的,从实验设计上来说,这样的判断至少需要一个基础准线,或者需要一个明确的对照组。举例来说,如果你要知道一种药是否有效,不能让一个人吃药然后痊愈就说这种药有效,因为这个人痊愈有可能是因为他自身体质或者其他不可控因素,而非服用的药产生效果。因此至少需要两组人,一组吃药,一组吃安慰剂或白水,通过统计检验判断这种药对这种病是否有显著的疗效。同理而言,若要知道一个人的海马体对有记忆的照片应该是什么反应,需要设定一个基础准线,这就像那些喝白水的对照组,需要找到一些确定被测试的对象有记忆以及确定其没有记忆的照片,这样才可将其脑部反应与这些基准对照,来判断其是否见过罪案现场。这样的控制照片是很难找的,即使你知道这个人肯定见过某处,也很难找到完全合适的对照组,因为你不能完全控制两组照片在其他影响因素上完全一致。假设说海马体对某组照片非常兴奋,但是这也很有可能是由无关因素引起的兴奋,例如情绪。比如犯案现场照片很阴沉,而对照组照片十分明朗,即使不是案犯也可能对令人反感的照片反应更大。这种只能证明相关性(correlation)而不能证明因果关系(causality),甚至相关性也不能确定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实验手段,是很难应用于实际的。

还有一点,做心理学的都知道个体差异问题,而学过统计学的都知道样本量足够大才能接近整个群体,所以在一个人身上做这种实验,误差是很大的,实在无法用作法证。最后讲一个好玩的故事吧,有一篇文章曾写过,给一条死三文鱼看令人讨厌的照片,fMRI显示部分三文鱼组织激活高于水平线。那么这是否证明死三文鱼对令人厌恶的照片起了反应呢?当然不可能,这其实是由于fMRI有一个统计学上多重比较(multiple comparison)的问题,因为fMRI的空间精度高,扫描一条三文鱼都可能有上万个单位,这样上万个单位都作比较,必然会有一定的显著差异是所谓的假阳性(falsepositive),就是说本来没有差异,但是对比了无数组,总会有搞错的。这样才会有“死三文鱼对照片产生反应”的奇闻出现,做那个实验的科学家就是为了引起大家对这些假阳性的重视而采用了如此激进的方式。一般做实验都会控制各种其他因素,以及在多个人身上做实验以避免个体差异。基本而言,想要在一个人身上用海马体脑成像破案,在目前尚属于天方夜谭。

虚假记忆

如今很多悬疑片都爱用心理学知识,像上面说的微表情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还有比较明显的是《记忆碎片》(Memento),讲的是顺行性遗忘(Anterograde Amnesia),即短时程记忆(Short-term Memory)无法写入长时程记忆(Long--term Memory),新近存储进来的记忆会缺失,就像硬盘满了存不进东西一样。这是很好的悬疑片题材,还是很好的爱情片题材。有好几个爱情片便用了这样的桥段,如《初恋五十次》,以及(《我脑海中的橡皮擦》,想象一下情人不断忘却所爱之人,一千次见面还似初见,确实浪漫又令人心痛。记忆丧失有很多种,除了短时程记忆丧失,还有类似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带来的记忆丧失――有如通向过去的断桥一段段坍塌,最终回到小时候,不记得所有的亲人与爱人,这种题材在电影里也经常出现,另外由头部受伤造成的失忆,也是小说和影视作品非常爱用的桥段,当然电影中头部受伤造成的失忆,经常由于头部再次受到撞击而恢复,这就比较接近编造了。

还有就是错误记忆(False Memory)以及被隐藏的记忆。我记得很久以前有一个美国电影,讲一个小女孩童年被犯过,因为情绪太强烈就被强制遗忘了,有点像一种自我保护程序,如果一段记忆太具有杀伤力,就会有白细胞一样的保护程序将之删除,以保护系统的稳定。然后小女孩长大后总觉得有些自己不复记忆的片段会偶尔闪回,随后女人不断挖掘过去,终于找回了失去的记忆,发现了这段被隐藏的罪恶。这件事还有一个尾巴,据说看了这个片子以后,好多女人都声称自己小时候也被侵犯过,然后终于找回了“失去的记忆”。这个其实就是所谓的错误记忆了。她们之中大多数人其实儿时并没有被过。很多人在被暗示和引导下,会相信他们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是真的发生过的,因为我们的记忆其实是非常强大但是也非常容易被误导的。关于虚假记忆有一系列的研究,最有名的研究者是Elizabeth Loffus,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使用各种暗示,诱导参与实验的人认为,自己小时候曾经在商场中与父母走失过――而其实这样的事从未发生过。由此可见暗示所造成的虚假记忆有多么强大。还有人拍了个探索虚假记忆的纪录片,揭秘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自己被外星人劫持过――他们采访发现,受访者描述的飞碟形状与自己家的某个家电非常相似,这其实也是错误记忆的一个例子,生活中各种影像暗示与记忆的碎片被连接储存错了,导致人们误以为他们曾经经历过从未发生的事。

关于精神疾病

各种精神疾病也常常出现在虚构类作品之中。很多恐怖或者悬疑电影,最终的凶手有精神分裂症,或者干脆是受害者因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药物作用产生了幻觉,比如《禁闭岛》(Shutter Island)。有一些电影则专门讲述精神上的疾患对于人生的重创,比如可能导致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或者认知功能不断下降伴随记忆丧失的阿尔茨海默病。这些病症都十分悲哀,精神上的疾患对患者和其亲友造成的杀伤力并不低于身体上的病变。在战地片以及讨论战争对人类创伤的电影中,创伤后应激综合征(PTSD)出现很多。而孤独症(Autism)与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s Syndrome,目前还算孤独症的一种,患者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也经常出现在电影中,比如很久以前的(《雨人》和十分好看感人的动画电影Mary and Max。有一个词汇叫SavantSyndrome,就是用来描述这种有精神疾患、但在某一方面有特殊天才的人群,比如虽然智商测试低,但在数学或艺术上具有超越普通人的天赋。这个词来自法语idiot savant,意思是博学的。另外就是一个被用滥但是很好用的情节――多重人格,有一个悬疑片就是走这个路子,但是说出名字就剧透了,因为其悬疑处就在于那个片子里发生的所有凶杀都是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人做的。

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题材并未谈到,比如前额叶或杏仁核受损的病人,造成性格大变或情感障碍,还有诸多视觉幻觉,道德上两难之境的心理过程(比如著名的缆车问题Trolley Problem),各种恐惧症(现在叫anxiety disorder),刻板印象和偏见(Stereotype),它们有些出现在电影之中,有些也许将来会被用到,期待未来可以在银幕之上看到更多熟悉的心理学研究与应用。

上一篇:大学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