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11-03 22:10:25

冬至的古诗

冬至的古诗篇1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本文将围绕《古诗十九首》在抒情艺术上是如何通过自然朴素而情感饱满的诗歌语言、现实与人生相结合的抒情手法和塑造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抒情形象来表情、达意着手,体味《古诗十九首》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特色;语言艺术;抒情手法;抒情形象一、自然朴素而情感饱满的诗歌语言

具有“五言之冠冕”①和“一字千金”②美誉的《古诗十九首》绝非浪得虚名。但是这种美誉并不是说《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处处炼字斟酌,辞藻华丽,妙不可及,相反《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给我们带来的而是一种“真”。《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的“真”首先表现为自然,它有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那种自然朴素的基本民歌精神。但是“诗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语言”③,自然朴素的语言往往不具高度的概括性,当然也不容易做到精粹,更不容易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那种情感上的饱满。但是集民歌和文人语言两种血统的《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既做到了自然、淳朴而精粹,又做到了情感饱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抒情性。为何《古诗十九首》“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质而不鄙,浅而能深”(胡应麟《诗薮》)④,是因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是文人,但是他们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民间底层,饱经人间沧桑,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蕴,熟识人民的生活和语言,自然而然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对民间文学自然也情有独钟,逐渐形成一种自然生动的语言风格。比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孟冬寒气至》)”又如“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明月何皎皎》)”无论是写“游子”还是写“思妇”,这些语言就像一把亮锃锃的利剑直插人的心灵深处,让人毫无防备,因为这些语言是多么的自然而有力。诗人透过现实生活的面纱,用看似直白的语言自然生动地将栩栩如生的诗歌意境抒发的淋漓尽致,让读者内心产生共鸣。这样的语言情真意切做到了真正的“言之有物”,“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十九首》自然朴素的语言不是偏偏一律的“直”而是富于变化的。正可谓是“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曲直成章”。但是这种曲直之间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露骨之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浑然天成,正如前人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文心雕龙》)⑤。

二、现实与人生相结合的抒情手法

现实与人生的结合表现为现实与人生的碰撞和现实与人生的融合两个方面,现实与人生的碰撞最终走向的终点是融合,但碰撞和融合依然是现实与人生的两个方面且没有两者都不存在的中立状态。《古诗十九首》里现实与人生的结合主要表现为:独自身在异乡的孤独感,追求功名的失落感,忧患人生无常的生命意识以及天各一方那种思念的苦楚和寂寞。

《古诗十九首》无论是表现现实与人生的碰撞还是现实与人生的融合,都显得天衣无缝,加到好处。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讲到“一诗止于一时一事,自《十九首》至陶、谢皆然”⑥的抒情手法能让我们感觉到《古诗十九首》是如此的集中,说明诗人善于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的概括。现实与人生的相融合表现为借与之情感思想相对应的现实来达到抒感的目的。试看《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人借“天天牵牛星”和“皎皎河汉女”双星恋爱的形象来抒发“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这样一位思妇因“河汉”一水相间而“泣涕零如雨”的悲楚和“脉脉不得语”的压抑的人生。思妇的情感本身就是低落的,而面对现实的阻隔让情感低落的思妇更是受尽思念之苦。诗人将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与现实的状态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该诗的凄美形象。正是因为将这样一个思妇放到这样的现实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悲寂和苦楚,不但抒发了该诗本身的相思之情也具有了真实生活意义的美感。这种结构的结合还包括《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等。

三、塑造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物形象

“浪漫主义偏爱表现主观文学、主观理想……,主观性是其本质特性……喜用夸张等手法。”⑦在《古诗十九首》中很多人物的塑造上就非常具有这样的文学特征,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等浪漫主义因素。诗人在这些人物的创作上给予丰富的想象,大胆夸张,特具浪漫主义的人文情怀。比如《孟冬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首先,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是与诗歌融为一体的。在本诗中,诗人已经将自己塑造在了诗里的人物形象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诗中人物在“孟冬”(即十月,进入冬天的第一个月)“寒气”刚到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北风”的“惨”,这无疑是作者在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这个凄凉寂寞思妇形象。然后在这个凄冷的漫漫长夜,思妇夜不梦寐便出来“夜观天象”,从“三五”十五月圆看到“四五”二十月缺,在天气阴霾的季节看到月缺月圆无疑也是诗人替思妇充满浪漫悲情的想象。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是接下来思妇“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的幻想。思妇在日日夜夜的思念、苦苦等待并不幻想所思之人能马上回来,而是在期许能有一位“客”从远方带来也在思念自己的郎君的“一书札”。这样的期望说明思妇是多么的思之深、思之苦。作为思妇曾经肯定也无数次的幻想过自己所思之人的归来,可就是在这样无数次希望破灭后,思妇只能幻想“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哪怕是知道“他”也在像“我”思念对方一样思念着自己那就足够了。当看到“书札”里“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时,思妇是幸福的,我们仿佛看到了思妇脸上久违的笑容。类似的还有《凛凛岁月暮》等。

《古诗十九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国的诗坛上,它不仅让我们见证了我国文学发展史上那一段光辉历史,更给我们带来了清新自然、浑然天成的艺术享受。《古诗十九首》理所当然成为我们研究我国诗歌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它的艺术光芒将永远闪耀它耀眼夺目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版。

[2]刘勰著《文心雕龙》,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马茂元著《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王夫之著、戴鸿森注《姜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5]朱维之等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四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注解:

①刘勰著《文心雕龙》,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②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③马茂元著《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页。

④胡应麟《诗薮》,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页。

⑤刘勰著《文心雕龙》,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⑥王夫之著、戴鸿森注《姜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7页。

冬至的古诗篇2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佑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2)干支纪日法。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冬至的古诗篇3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宋人周南《十月十日立冬》有诗句:“立冬前一夕,聒地起寒风。律吕看交会,衣裳出褚中。_疡时作唬怀抱岁将终。汗手@牙笔,晴檐共秃翁。”立冬已至,寒冷将近,要保证身体健康过冬。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立冬》诗中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立冬之夜,笔墨都冻凉了,诗人只好与炉火琼浆相伴,微醉中竟将一地月光当成了雪迹。从诗句中我闻到了立冬的酒香,天冷了,酒已成了驱寒的必备。从这些诗句中,也可以感知到古代的冬天要比现在冷得多。

中医学认为,立冬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宋人仇远《立冬即事二首》有诗曰:“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小雨带来寒意,但还没冷到结霜,房子前面的树,叶子已经一半绿一半黄了。寒冬闻到梅花飘香,似乎又已经嗅到了春意。

明代人王稚登有首《立冬》诗:“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诗下笔下的立冬则见些许禅意,秋去冬来,树叶落尽,客居他乡的旅人唯有禅月相伴,读来颇有人生的意味的。宋代的钱时有一首绝句极美,题为《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昨夜清霜冷絮n,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马上立冬,红叶纷纷落下,西风吹过,黄花却依旧在,黄花给立冬也增添了几分诗情,让立冬多了一份情调和色彩。

冬至的古诗篇4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原诗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译文

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2、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

原诗

《春夜宴桃李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译文

天地是万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来时间的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的不同,纷纭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火炬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

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罚酒三杯。

3、家园十亩屋头边。正春妍,酿花天。

出自宋代诗人吴潜的《江城子·示表侄刘国华》

原诗

《江城子·示表侄刘国华》

园十亩屋头边。正春妍,酿花天。杨柳多情,拂拂带轻烟。别馆闲亭随分有,时策杖,小盘旋。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一品高官人道好,多少事,碎心田。

译文

屋子旁边有田园十亩,春光正好,百花都酝酿竞放娇颜。多情的杨柳,随风披拂摇摆,笼着淡淡轻烟。幽馆闲亭随处可见,我时时拄着手杖,稍作流连。采山货,钓河鱼,味道既鲜而美,我是那酣饮中的酒仙,醉倒后的禅人。在闲居的日子里,日上三竿我还酣睡不起。人们都说做一品高官好,但有多少事,聒碎心田。

4、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出自宋代诗人戴复古的《初夏游张园雨》

原诗

《初夏游张园》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译文

小鸭在池塘中或浅或深的水里嬉戏,梅子已经成熟了,天气半晴半阴。在这宜人的天气里,邀约一些朋友,载酒宴游了东园又游西园。风景如画,心情格外舒畅,尽情豪饮,有人已经醉醺醺了。园子里的枇杷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正好都摘下来供酒后品尝。

5、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原诗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译文

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冬至的古诗篇5

【关键词】东西南北风;意象;地理季节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表情达意,形成了凝练、含蓄、形象等特点。意象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表现物,很好的满足了这一需要。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得意而忘言,得意而忘象。意象的表意性、暗示性,让形象丰富、立体、多极。在几千年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积淀中,一些意象被古代诗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具有了固有的表意表情功能。比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风这一意象,在诗歌的应用过程中,不同的风被赋予不同的情感、思想。本文从这一思路出发,试着浅谈一下东西南北风的各自被赋予的内涵和成因。

一、东风

东方旭日东升,为一日之始,预示着生机活力,诗人们往往借东风表达温暖、和煦、热闹、喜庆、欢乐之情。东风往往又和春天联系在一起,变成了春风的代名词。如李商隐的“沛国东风吹大泽,蒲青柳碧春一色”(《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青玉案》)。作为春风,还有唤醒万物、破旧立新的功能。如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中“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东风催化万物,诗人们或喜或愁,表现各部相一,但春风的意义是很明确的。有时诗人为了反衬对比,往往又借东风表达忧伤、烦恼之情。如欧阳修《青玉案》中的“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再如晏几道《玉楼春》中“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谁知错管春残事。到处登临曾费泪。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东风既可以欢愉,又可以伤情,往往一忧愁居多,尤其在宋词中,这和那个时代是紧密相联的。

二、西风

和西方相关,夕阳西下,日暮途穷,诗人们往往用以表达忧愁、寂寞、孤独、凄伤、惆怅之情,往往和秋天联系在一起。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如晏殊的《少年游・重阳过后》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诗人有时又以西风表现昂扬乐观、雄壮豪迈之情。如贺铸的《六州歌头・少年侠气》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蓬。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i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借西风表达悲壮慷慨,无非是西风意象自有苍凉萧瑟之意,方可托起诗人的胸襟气魄。诗词中东风西风相反相成,往往对立又相互转化,全在于诗人的所处境遇,所达心思所决定的。

三、南风

南风的意象比较模糊,诗人用得也少,但通常是比较温暖,舒适,幸福的意象,多写暖春以及夏天。比如: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此诗中南风似老友,趣味盎然安慰诗人淡淡寂寥。立夏后是农忙季节,是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所以夏季温暖的南风合乎时令,可以增长老百姓的收成,在诗词中的意象也往往是积极美好的了。南方湿热,所以往往和夏天联系在一起,表现温暖、舒适、幸福之情。如李颀的《送陈章甫》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写庄稼写收获往往和南练习在一起,固然和南亩等传统意象有关联,更重要的是南方适宜、温暖有关,才会有辛福、美满的意味。如宋・刘(bān)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还有宋・沈瀛《减字木兰花・棋枰响止》棋枰响止。胜负岂能全两喜。不竞南风。忽尔三生六劫通。客方对酒。一片捷音来自寿。甚快人何。大胜呼卢百万多。饮酒猜卢,南风送爽,何其愉快。

四、北风

北风是冬季肃杀凛冽的意象,但诗人又往往以北风的磨砺来表现人的坚强或是表现豪迈情怀,尤其是边塞诗之中。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是冬季大雪纷飞之景。又比如: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树将何为?北风吹,能几时!这是以物咏志了。北方寒冷,北风往往和冬天联系在一起,表意肃杀凛冽。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种气候的寒冷,也只有北风将其表达的更加深彻、形象,给人切身临境之感。如宋代苏庠的《菩萨蛮・北风振野云平屋》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e。落日送归鸿。夕岚千万重。荒坡垂斗柄。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北风在表达苏庠离别之情时显得更有气魄和广度,全诗才会体现出畅达之感慨,洒脱之气度。

五、东北风、东南风

(1)东北风也有寒冷的意味,比较北风略轻,往往表现忧愁凄伤。唐代白居易的《送兄弟回雪夜》日晦云气黄,东北风切切。时从村南还,新与兄弟别。但有时在困难中,表现出了诗人的豪迈之情。如王安石的《定林寺》城市少美蔬,想今困捶佟G移径北风,持寄岭头云。

(2)东南风。中国的大江大河大多向南流去,东南风即是顺风,有顺成助长帮扶之意。如白居易的《续古诗十首》虽有东南风,力微不能吹。宋代仇远的《留饮筱坞承隐君山庄》东南风顺帆上桅,一转瞬间行十里。人生交契无故新,他日停云从此始。

六、西北风、西南风

(1)西北风,略逊西风,也有寒冷凛冽的意味,往往表达悲愁凄婉之情。如唐代崔曙的《山下晚晴》云尽山色暝,萧条西北风。故林归宿处,一叶下梧桐。苏轼《与秦太虚参寥会于松江而关彦长徐安中适至分》浮天自古东南水,送客今朝西北风。都有伤感之调,而无贬义,和现在的西北风相去甚远。

(2)西南风,和东南风比,虽也有顺成助长之意,但往往是被动消极的,往往表达忧愁情感。曹植《七哀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赵崇蟆豆嗜恕饭嗜宋髂戏纾遗我一束诗。长哦结幽想,慌惚若见之。

七、结语

由上述可知,不同的风是和地理季节相关联的,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季节特点:东方(春天)温暖,西方(秋天)凉爽,南方(夏天)湿热,北方(冬天)寒冷,与之相对应的东西南北风也就有了程式化的欢快忧郁,豪迈婉约,奔放深沉等。意象要形成特有的表情物,必然是在人民共同的感悟体会下,润如千姿百态、千人千面的个性,形成各自代表的特有的、固有的、可转化的内涵,方可绵延长久,发扬播越,为一代又一代诗人继承创新。东西南北风的意象不仅体现出了古人对于地理气候的直观感受,更传达出的是中国的诗歌文化的深邃内涵及所蕴含的精神、气质和传统。

参考文献:

[1]王祝英.敦煌辞书的集大成之作――读《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小学类》[J].辞书研究.2013(04)

[2]雷华,王祝英.大国大典盛世丰碑――《汉语大字典》编纂、修订、出版历程侧记[J].辞书研究.2011(05)

[3]江非.推进“诗歌岛”建设,打造21世纪“诗歌海军”――“海南・澄迈诗歌创作基地”授牌仪式暨首届海南诗歌文化研讨会综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4]张延文.世纪之交诗歌传播之考察与思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冬至的古诗篇6

关键词: 邢P 竟陵派 渊源

邢P(1590―1653),初名忠卿,后改为P,字孟贞,高淳薛城人,明诸生。少负大志,“9岁能作文,16岁即能写诗”[1],然屡试不第,崇祯五年孟贞第六次参加乡试,被主考斥为“太狂”愤而作《太狂篇》,此后摒弃功名,忘情山水间,与友人诗文酬酢,直至终老。生平著作有个人诗集《石臼前后集》、《唐风定》刻印行世。

启、祯年间是邢P诗歌创作的活跃期,诗学思想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以谭元春为中心的竟陵发展后期,考察诗旨以复古为宗的邢P与以幽深孤俏为旨的竟陵派的渊源,对我们理解邢P诗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邢P与葛震甫

葛一龙(1567―1640),字震甫,洞庭人。赀授云南布政司理问。诗有盛名,有《尺木斋》、《修竹篇》、《筑语》等集。早在万历四十六年八月十五日,葛震甫即与钟伯敬、李维桢诸人集于俞园,有诗唱和。次年,谭元春出游吴越前,与震甫会面,并有诗相赠。先是,一龙有诗寄友夏云“君到白门予到山,相去四五日之间”[2],可见震甫为见友夏,特从山间返回,天启甲子年间在北京与友夏过从甚密。其诗风颇受竟陵派的影响,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载“(震甫)已而年渐长,笔渐放,楚人谭友夏之流相与尊奉之,浸淫征逐,时时降为楚调”[3]。

据汤之孙《邢孟贞先生年谱》载“崇祯九年,邢P与顾与治、方文、葛震甫、杨日补、史若翁等数十人结社秦淮”[4]。此后方有往来,至崇祯十三年震甫离世,二人相交四年有余。

崇祯九年,秦淮结社,适逢谭友夏北上过宁,有《同葛震甫、今度、无补、见末、与治集邹满字节霞阁与郑千里邻喜闻谭友夏至共用邻字》、《同葛震甫送谭友夏北行看友夏题郭圣仆墓》。

此后两年,孟贞与杨龙友久居华亭,震甫时在白下(孟贞《葛震甫挽辞二首序》“葛震甫久游白下,庚辰四月归”),未与震甫谋面。直到崇祯十二年三月,孟贞方从华亭返,临行时与龙友有诗作别《龙友在云间有退飞谷鹤巢数楹,余居其中,且三载矣,于其将去,黯然有怀,赋一诗贻龙友》。至是方与震甫再交游。是年,孟贞《过满字溪上阁观其近画喜震甫适至却赋》有“我亦崔徐侣,相逢忆旧游”以崔州平、徐庶自比,以孔明比葛震甫可见邢P对震甫的推崇。

同年冬,邢P、震甫、与治等秦淮舍友,再聚有诗《和震甫寒夜探梅与治斋中月饮闻迪得家字》、《仲冬夜月饮溪上同震甫今度无补见末与治共用舟字》、《冬日同葛震甫潘啸生顾与治弟亚贞游城南惠应寺分得芜字》、《腊月八日过震甫不波航索其画菊》,是日,邢P索画之后,再同震甫通往潘啸生处饮有诗《腊月八日同震甫饮啸生斋中辄成短歌》。先是,孟贞有《白下赠葛震甫》:

“几年赋草出燕关,双鬓青青尚未斑。只讶人间绛县老,不知家在洞庭山。辞乡荏苒田园隔,露苍凉橘柚简。最是旧游王谢里,朝朝犹得共追攀。”

可辅证震甫久辞洞庭,长游金陵。

崇祯十三年四月,震甫归洞庭,是年秋,顾与治有诗《寄葛震甫》

“葛仙洞庭去,怅然逐行舟。别时意凄恻,幽奇不遑搜。送予胥江上,相持泪双流。忍泪强慰别,期晤橙橘秋。秋来饥驱去,此约不获酬。前月初寄书,未知今达不。为言重阳后,后新当再邮。重阳今已过,客身滞他州。寄书难及尔,会面安可谋。”

极言与震甫惜别,期期于再会的心情。可见震甫与邢P、与治等人相处颇欢。

邢P于此前应龙友之邀前往括苍,回来时,震甫已故一月,著《葛震甫挽辞二首》,以寄哀痛。顾与治著《哭葛震甫》四首,有失知己之恸。

现今所存《葛震甫诗集》并无诗篇提及邢P、顾与治、方文等人。但从孟贞《酬葛震甫见怀》:

“禾犀穿本仙骨,故宅近龙宫。鸡犬相随去,田园在此中。雨残芝更紫,霜尽橘犹红。柳毅虽千载,清芬得似公。”

诗中所述尽是洞庭景物,可知,震甫回洞庭后有书记怀孟贞,故有此酬作。

另,顺治五年,孟贞有《冬夜读葛震甫遗草〈惠应寺看秋色同邢孟贞、亚贞、顾与治、潘啸生分得难字〉时己卯十月也,庚辰啸生震甫相继化去。去年丁亥予弟亚贞亦奄逝,悲感涕氵夷 , 援笔赋此并寄与治》,可知葛震甫曾有《惠应寺看秋色》之。

此外,顾与治《寄葛震甫》[5]中“前月初寄书,未知今达不。为言重阳后,后新当再邮。”亦可见震甫曾与与治有书信往来。

邢P与震甫相交虽短,却深相契合,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二、邢P与林茂之

林古度(1580-1666),字茂之,号那子,福清人,寓南京。在明末诗名甚高,与曹学缦嗌,从曹由闽来南京其所为诗多受曹影响。钟惺于万历已酉(1609)抵南京,即过访其宅,出游牛首山所作《天阙》三首相示,为其所喜,而由惺弟钟快书狭幅,张之斋壁,从此结成最亲密的同志,诗格亦为之一变。

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冬,谭元春赴南京。是年,钟惺将林茂之介绍给谭元春,是年冬末,谭元春至南京,先寻访林茂之有诗《抵白下寻茂之》,又同古度同作《瓶梅》诗。此后二人多有往来,《新刻谭友夏合集》中记录元春与茂之互忆酬答的诗篇达19首。

邢P与茂之如何相识,相识的确切年份不可考。

崇祯十二年,邢P从华亭刚到金陵便去拜访林茂之,可见两人关系不凡,孟贞有诗《抵白下过林茂之》“岁时淹伏枕,江汛寄征鸿。莫讶相思久,霜华满镜中。”崇祯十一年至十三年,两人足有两、三年未谋面,故诗中有“莫讶相思久”。所以至少在崇祯十年两人已相识。从该诗“江汛寄征鸿”可知,此前,茂之有书赠孟贞,孟贞酬以《得林茂之书及新秋夜坐回文诗寄怀五首》。次年,茂之送孟贞还青田,孟贞有诗《白门与茂之别再往青田》。

崇祯十二年,己卯夏秋间,方文与范凤翼、黄居中、薛冈、林古度、顾梦游等百余人举钟山大社[6]。

龚贤《寄范玺卿社长》[7]:“十五年前曾拜翁,发如好女朱颜童。秦淮大社坛坫上,百二十人诗独雄。薛冈并坐白居中,郑魏张林位次同。词客锱铢不足数,衣冠剑佩联星虹。”(按:夏秋间,江南十四郡名士汇聚南京,钟山之集盖在此际。郑谓郑千里,魏谓魏之璜,张谓张隆父,林谓林茂之。方文时寓居南京,尝从黄居中问学。)

故方文结交林古度应在此前,孟贞与茂之相识是否由方文牵引不可知。

然邢P故友葛一龙,早在万历年间已与茂之有往来。《葛震甫诗集》载《腊月十五日同伯敬圣仆子丘茂之集虚野王孙潭上山居》,据钟惺《隐秀轩诗・黄集》[8]之《腊月十五葛震父要集齐王孙山居》一诗作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判断,可知在万历四十六年两人已有往来。从其诗《喜林茂之病起》“平生二三友,朝朝暮暮来”中可看出震甫与茂之交谊匪浅。那么一龙与孟贞秦淮结社后,将孟贞引荐给茂之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青田再别后,邢P与茂之的交游并未就此中断。孟贞《讯茂之病》中言“一岁一相见,唯怜骨有棱”道出孟贞虽常在龙友幕府中,两人却依然每年见一次面。直到孟贞暮年,仍有诗酬茂之,茂之古稀之年时,孟贞作《林茂之七十》。茂之亦与孟贞有书信往来,孟贞《答林茂之见讯》中言“临老具庚岁,随肩小十年。与君一别后,相见不如前”。说明茂之此时至少已有七十岁,邢P小茂之十三岁故云“随肩小十年”,孟贞作此诗时当在六十岁左右。二人相交十几年。

三、邢P与谭元春及其他竟陵派人士

明崇祯九年丙子,谭北上过南京,与邢P等会于邹典节霞阁。崇祯七年邢P已读过谭友夏诗集(《哀于司直》序“甲戌秋于谭友夏集中始识于司直姓字”),此次友夏来会,正值孟贞与一龙、方文、与治结社之后,孟贞等人与谭元春的结识因葛一龙与谭元春的交情而显得自然而然。孟贞作《谭友夏入燕相见于白门》、《同葛震甫送谭友夏西行看友夏题郭圣仆墓》。

崇祯十年丁丑,春初,元春赴京应试逝于长店。邢P与谭元春的交游也就到此为止。

此外,邢P与竟陵派人士张草臣也有往来。张草臣,南直吴江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9]卷一七:“吴人张泽、华淑等复闻声而遥应。无不奉一言为准的,入二竖于膏肓,取名一时,流毒天下。”竟陵派诗风的泛滥,张泽被认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泊舟阊门过张草臣斋中》“闻说灵和柳,风流一似君”,离开之日又作《云间得张草臣、邵僧弥讯泊舟吴阊即日解维怅然寄怀二首》表现出与二子惺惺惜别之情。

另一位竟陵派前辈于司直虽未与邢P订交,然从邢P《哀于司直》序中“甲戌秋于谭友夏集中始识于司直姓字,己亥冬顾与治书来云司直在白门酷嗜子诗,丙子七月与治又书云司直日夜盼子来定交,今逝矣。呜呼!余与司直交宁尚有未定者,叹作哀于司直诗”可知于司直对孟贞的诗十分赞赏,孟贞诗“神理虽不隔,眉宇劳相诹”表明自己与于司直神交已久。

于司直诗学竟陵,对邢诗酷爱,可以想见,孟贞在崇祯九年与以上诸子相交之前,诗歌有与竟陵相通之处。在以后与一龙、茂之、元春、草臣等人的交往中,邢P诗学思想很难说与竟陵诗学割断,其受竟陵诗学的影响亦是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薛兴祥主编,高淳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撰.高淳县志[Z].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8.

[2]葛一龙.葛震甫诗集[M].四库禁毁丛刊影印明崇祯刻本四库禁毁丛刊.

[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邢P.石臼前后集[M].南京图书馆藏光绪十八年重刻本.

[5]顾梦游.顾与治诗[M].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清初林毛a所刻本.

[6]李圣华.方文年谱[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第1版).

[7]黄传祖辑.扶轮广集[M].清顺治十二年刻本.

[8]钟惺.翠娱阁评选钟伯敬先生合集十六卷[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崇祯九年陆云龙刻本.

冬至的古诗篇7

女:尊敬的老师们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女:首先,祝敬爱的老师们身体健康!

男:祝亲爱的同学们节日快乐!

女: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异彩纷呈的唐诗宋词。

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荡涤着我们的灵魂。

女:今天,我们诵读千古美文,与经典相伴。

男:今天,我们吟唱诗词歌赋,与圣贤同行。

女:在书香里

男:在辞赋中

合:我们茁壮成长。

合:金茵小学五年级组晨诵展示现在开始!

一班:

有人说,毛泽东是一位军事家,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有人说,毛泽东是一位哲学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五年级一班,走近毛泽东,传唱他驰骋万里江山、吞吐千古豪情的壮丽诗篇。

二班:

中国诗坛,群星璀璨。宋休的苏轼便是一颗耀眼的巨星。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他洒脱旷达的风骨。请欣赏五年级二班为大家带来的《走近苏轼》

三班:

梅花,傲雪绽放,高洁幽香。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赞美它,咏它风韵独特;吟它神形俱清;赞它标格秀雅;颂它节操凝重。请欣赏五年级三班的晨育展示《梅花颂》

四班:

轻叩古典诗文的大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古诗中的春夏秋冬,更是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财富。请欣赏五年级四班的晨诵展示《走过春夏秋冬》

五班:

望月抒怀,鸿雁传书;别情依依,归梦悠悠。思乡的游子低吟轻唱着一首首凄婉的歌。请欣赏五年级五班的晨诵展示《思乡组诗》。

六班:

从古至今,多少诗人对月低吟,抒发相思之情。望梅歌咏,赞颂傲雪风骨。请欣赏五年级六班的晨诵展示《梅月情怀》

结束语:

女: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男: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女:让我们学诗,用诗,赏诗,写诗,让经典诗词丰富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心灵

男:让我们生活有诗意,心中有诗情

女:让我们一起

合:把经典诵读融入每一天,展翅高歌飞向未来

冬至的古诗篇8

关键词:唐宋诗词;节气; 景物;闺怨;思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于这些浸润、涵养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节气,唐宋诗词中多有记载和描写,“节序词不仅在数量上于词林蔚称大宗,亦为词家创作的重要题材。”[1]节气为诗词创作提供了素材,而诗词创作也为这些节气平添了诗情画意。

一、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景

二十四节气与一年四季的变换紧密联系,每一个节气都代表了一段独特的物候。在唐宋诗词中,对每一个节气的景物均有描绘,文人墨客用诗词诠释着节气的独特美景与气质,将一幅幅节气的画卷铺就在我们眼前,展现诗情画意的岁时雅趣。

立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初绽的春意散发着活泼的气息。正如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整首小诗歌清新活泼,嫩芽、归雁、游鱼都在这天迫不及待地想与春天接触,“游鱼迸冰”展现了冬末立春之时的勃勃生机。立春,是冬春的分界点,“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冬天还意犹未尽,春天已悄悄到来,冬雪与春花的融合之美在立春时节完美地展现着。春季是生命的初绽之时,而夏季则是万物的繁茂之节。“绿遍山原白满州, 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江南的农历四月已进入“小满”,绿意盎然,烟雨蒙蒙。而到了夏至,“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这时,树木葱翠,绿荫静寂,翠竹和荷花昭示着盛夏的到来。炎热的夏季过去,便是凉爽的秋天了。杜甫《崔氏东山草堂》云:“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里,总会让人感受到“一枕新凉一扇风”、“满阶梧桐月明中。”(刘翰《立秋》)的凉爽与明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冬季给人沉寂、萧寒之感,但“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杜甫《小至》),在冷寂的冬日中正孕育着新春的力量。

“客观世界孕育了自然美,又促进诗词作家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创造出色彩纷呈的艺术美。”[2]在唐诗宋词中,节气不再仅仅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们已被赋予了审美的情趣与雅致。

二、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状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因此,在唐宋诗词中,对各个节气中的农事生产和生活也有较多的描绘。如梅尧臣《田家四时》:“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蚕女应自念,牧童仍我随。”“春雷响,惊蛰至”,人们进入了春耕季节。“农事不可迟”表现了节气之于农事的重要性。为不误农时,“农夫”、“蚕女”、“牧童”纷纷投入到自己的劳动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杨万里《插秧歌》)诗歌向我们展现了“小满”时节农事劳动的紧张、繁忙。

在唐宋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各个节气的农事活动,还可以了解到不少有关节气的生活场景。如:?刘辰翁的《鹧鸪天(立春后即事)》:“旧日桃符管送迎。灯球爆竹斗先赢。鹿门乱走团栾久,才到城门有鼓声。梅弄雪,柳窥晴。残年犹自冷如冰。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立春,代表着春天的降临,春色虽然未满人间,但人们“换桃符”、点“灯球爆竹”,热烈地迎接新春的到来。

在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清明”最受文人的青睐,清明时节的活动也总是被写进诗词当中,因为它不但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节日,包含着很多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宋代高菊卿在《清明》诗中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反映了古人扫墓的情景。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春风拂柳之际,女子三五成群荡秋千于郊野树下,正如韦庄的《长安清明》诗云:“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诗歌描绘了一幅“少女秋千图”,着实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唐宋诗词中,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清明活动都得到了再现。

三、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情

借景抒情总会出现于唐宋诗词的创作中,面对各色景物,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展现着四时景物的特色与变迁,也总会勾起敏感女子的伤感。春燕秋叶、秋雨冬霜都会引发女子的闺怨情怀。对于情感细腻的女子而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浸润着她们的酸楚孤独。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欧阳修《踏莎行》)春分时节,百花齐放,风光旖旎。但女子却无心欣赏这盎然的春意,诗人用“新燕成双”、“薜荔依墙”、“莓苔满地”与女子的孤身一人形成对比,显出了女子的孤独。用“敛皱眉山翠”表现了闺阁女子的蹙眉愁容。春光虽好,但女子心里却有万般孤独,春分时节万物成双的景物不但没有使她感到愉悦,反而更显她的孤寂。

春色满园的生机让闺阁女子感到自己的孤独,但待到春意渐消时,她们又对春天的逝去感到悲伤。“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清明、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两个节气,雨水打落春花,催促着春天离去。“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更深的情。”[3]李清照借花寓情,表现了女子看到暮春落花时,不禁自伤薄命,感叹青春易逝,芳华不再的悲伤之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夏末秋初之时,闺阁女子已心怀愁绪。处暑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道:“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马上就要进入深秋。“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仇远《处暑后风雨》)深秋虽未至,但一场秋雨一场凉,此时暑意已消,纨扇已无用处。窗外的疾风急雨不禁让女子忆起欧阳修笔下凄凄切切的秋声,与心中的悲凉相互唱和,显出几分悲苦与寂寥。

于内心敏弱者,春盛也愁,春逝也怨,夏去也忧,又逢寂寥凋零的秋,更添新愁。“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到了“白露”,湿气渐重,露水的寒凉让身着单衣的女子感到冷意,但即便如此,她也不想进屋。一句“心怯空房不忍归”把女子心中对独守空闺的寂寞与胆怯展露无遗。

唐宋的诗人、词人用二十四节气中景物的特色来述说女子的闺怨,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景与情对比、或情与景照映。闺阁愁怨在节气之景中得到抒发,也为节气增添了一些细腻、柔软的人文气质。■

参考文献

[1] 黄杰.宋词与民俗[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2] 赵爱平.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9(03): 8-9.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2.

上一篇:居民用电范文 下一篇:史铁生的母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