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翻译范文

时间:2023-10-23 04:10:49

词语翻译

词语翻译篇1

关键词: 汉语四字词语翻译

一、汉语中的四字词语

四字词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由四个词素构成,通常分为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自由词组是临时组成的,可随意拆散,例如“经济繁荣”、“弘扬文化”等。固定词组则是一个整体,不能拆散使用,其中的任何词语都不能随意更换,也称为成语,如“三心二意”、“曲高和寡”等。汉语中的四字习语由予其长期习惯、形式简洁、意义精辟、相对定型、富予含蓄,意在言外,音节优美、韵律协调。四字习语的描绘语言极具汉语的特点,特别有感染力。四字词语不仅大量地出现在文艺作品里,在政治和科学论文中也同样经常遇到。四字词语翻译的好坏对整个译文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四字词语是翻译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二、汉语四字词语的英语翻译方法

(一)把四字词组带译成英语的一个单词

一部分汉语西字词组译为英语时只需要一个英语单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替换就足以表达它的意思:有一些四字词组前后两部分意思重复,就只需译出其中一个意思;而英语里的有些动词或名词,已经把汉语里修饰名词或动词的形容词或副词的含义包括进去了,在翻译成英语时就可以把这些形容词、副词略去不译。

例如:虽然我们前面的路崎岖不平……

Although the road before us is rough...

解析:按字面翻译崎岖不平应该是rough and bumpy,但只用了rough,是因为两个词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选择其中一个即可。

(二)将四字词组译成短语

这种方法就是把四字词语译成短语。如介词短语、副词短语、不定式短语等:

款式繁多with various patterns

出类拔萃above average

驰名中外to be popular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德才兼备with both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品种齐全in complete range of articles

(三)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

四字词组中有一部分是成语。成语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而英语里也有一些和汉语的成语采用相同或者相似的形象或比喻的习语,它们都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在这种情况下,就可借用英语里同义的习语来翻译。

(1)双方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比喻

捧上天去to praise to the skies

混水摸鱼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火上加油to add fuel to the fire

如履薄冰to be on thin ice

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

(2)双方有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

沧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

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害群之马a black sheep

七上八下at sixes and sevens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

(四)综合整合法

当一个长句或自然段落内连续出现几个四字词组时,适合采用综合整合法,也就是打破四字词组的形式。兼用各种技巧于一体的翻译方法。它既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又能较好地体现原文的风格。

三、四字词语在汉英翻译中的优势

从内容上看,使用四字词语可以使译文言简意赅;从形式上看,使用四字词语可以使译文通顺流畅;从语音上看,使用四字词语可以使译文节奏感强、铿锵锐耳。

四、使用四字词语需要注意的问题

汉语的一些四字结构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而这些具有民文化色彩的四字结构,为数不少,笔者简单将其归类如下。

(1)反映汉语动植物名称方面特有文化观念的四字结构,如“望子成龙”、“李代桃僵”;

(2)反映中国特有物质文化的四字结构,如“拂袖而起”、“罄竹难书”;

(3)反映中国的四字结构,如“苦海无边”、“立地成佛”;

(4)反映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四字结构,如“刻舟求剑”、“愚公移山”;

(5)反映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四字结构,如“暗渡陈仓”、“完璧归赵”。

在英译汉时,译者要避免运用这些具有鲜明民族文化色彩的四字结构,否则,一不小心,落入文化陷阱,便会使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不忠不信。使用时须充分考虑到语境、四字词本身的感彩,以及说话者的身份、性格特点等。使用四字词语进行翻译决不能脱离原文的意境而勉强生成,必须依照原文的语义结构进行构思。原文节奏缓慢,译文则不可明快,原文平直朴实,译文也不必纤巧生动。无论是选择已有的四字词,还是创造新四字词,对原文深刻的理解和对语境的准确把握都是必不可少的。

五、结语

翻译是语言的再创造过程。译文对原文的反映不应是机械的、被动的,而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翻译不仅仅是原作各个部分与汉语的生硬组合,它应该蕴含更多的内容,使译文充满生气。四字词语的使用在许多时候都能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标,使译文既忠实于原作的内容,保持原作的风格,又通顺易懂、符合规范。以上分析说明,汉语中四字词语的运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传统的,也是积淀;是特点,也是优势。它在人们的语言交往中和文学作品中广泛地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善芳.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词语翻译篇2

关键词: 商标词;文化差异;翻译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is a kind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y. Every trademark implies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While translating it,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have the version comply with the consumers’ cultural psychology, language rules and the regional culture.

Key words: trademark; culture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1.引言

商品的商标就如同人的名字,是产品形象的代表,质量的象征,又是知识产权的保证,这就要求商标代表的这种商品不仅要有优良的品质、合理的价格、精美的包装,还应要求它的译名个性鲜明、优美响亮、内涵丰富、富于联想。驰名商标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就是可靠的质量和优质的产品,就是合理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由于商标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折射出有关国家与民族的文化、风俗、经济、政治、宗教。因此译好商标名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实践证明,成功的商标翻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不成功的翻译会给公司或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公司或国家的形象。因此,译者在翻译商标时一定要考虑英汉文化差异,使译名符合民族的语言特点、宗教信仰、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价值等。本文通过分析商标词的文化属性,来探讨商标词翻译的文化处理。

2.商标词的文化属性

首先我们应看看何所谓商标词。根据美国经济学家R·海斯的观点,A Brand, i.e. trademark, is a name, term, sign, symbol, design or a combination of them that tells who makes it or who sells it, distinguishing that product from those made or sold by others. A brand name is that part of brand that can be vocalized。(刘法公,2003)好的商标名寓意深刻,引人注目,易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商标词的制造者禅思竭虑,揣摩消费者的心理,尽可能迎合广泛的消费者,因此,时代风气、社会心理、公众意识等社会一文化因素必然成为商标词们的一个重要影响源。任何商标词都有自身的文化涵义,商标词的文化属性首先表现在受一时形态制约上(2001,彭石玉)。商标词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遵守道德规范,否则商标不能注册或者会造成严重的法律后果。其次商标词必须符合特定社会的风俗、习惯尊,重宗教传统,如果在命名时一味求新、求奇、贪大、图全、唯美、超雅,忽视了社会文化主流的接受标准就可能事与愿违。

从来源看商标词更是从其孕育之口起便浸润于文化之中。文化作为一种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商标词的理据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英语商标词具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特征。比如有的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名家名作、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名、地名等‘如Du Pont(人名).Avon(莎士比亚Stratfort-on-Avon的Avon河)等。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文化积淀丰富,如“孔府家酒”、“杏花村”等,就有很丰富的文化内蕴,体现在商标上,也显现出浓重的东方文化色彩。

3.商标词翻译的文化处理

商标在产品的销售中起着重要的广告作用。驰名商标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就是可靠的质量和优质的产品,就是合理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好的商标名寓意深刻,引人注目,易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胜,把自己的产品更好地介绍给目标市场的消费者。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要取得商标翻译的成功,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商标词的翻译要注意符合消费者的文化心理

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繁衍发展过程中文化积淀而成的心理特征。东西方人由于地域环境、种族渊源、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商品的认知角度、审美情趣、费观念和心理联想等方而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商标命名方而表现的求雅弃俗.取吉避凶的社会心理各国则是相同的。因此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符合消费者的文化心理。

一个好的商标译名,对消费者心理所产生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消费者可以通过商标词的表层意义去领会寓于其中的深层文化意义。好的商标词对消费者能产生相当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起着广告促销作用。否则再好的产品也会因其商标不能被消费大众心理所接受而无人问津。译者对商标词不仅需要斟酌推敲,而且需要把握消费者的心理精选翻译词语。例如:Bowling是人们喜爱的运动器材,译者将其巧妙译为“保龄球”,运动可以健身,“保龄”是“延长益寿”的同义词语,保龄健身的好名字符合广大消费者的心理谁会不喜欢?名牌自行车Giant,其字面意思是“巨大”、“大汉”,音译为“捷安特”,喻其性能快捷而安全。迎合了消费者心理。美国著名的饮料“Coca-Cola”最初被译为“可口可腊”就很难激起国内消费者的欲望:“可口可腊”令人费解,“腊”又吸引人们对腊的联想,更觉“食之无味”。而换成“可口可乐”情形就迥然不同。该译文吉利、风趣、简短而又响亮,易被大众心理接受,立即产生轰动效应。但由于翻译工作者文化知识欠佳商标误译事例也不少。例如:爱妻牌(洗衣机,广东产)这个商标给懂汉语的人以美好的印象。丈夫买回这个牌子的洗衣机,标志着丈夫深爱自己的妻子,一心要免除妻子的洗衣的劳苦,妻子每次看到或使用这台洗衣机会联想到丈夫对自己的爱,因此这种商品深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而“爱妻牌”洗衣机的译 AiQi washing machine .汉语里“爱妻”的丰富寓意在外国消费者心理则意义全无,AiQi变成了一个冷冰冰的符号,可想而知其带来的经济后果。

3.2 商标词的翻译必须符合民族语言特点

世界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汉字亦复如此,堪称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之一。但我们的产品要走向世界,单纯用汉字或汉语拼音制作商标词是行不通的,语言障碍会迫使我们的产品徘徊于国际市场之外。汉语文字具有很大的理据性,对语义表达的依赖性很大,而英语文字则是完全根据语音的任意性符号,音素组合的任意性程度很大,对语意表达的依赖性却很小。且汉语商标词具有“双音化”的倾向〈关于次向研究详见胡安琳的专文论述〉,而英语商标词在组成音节上没有任何约束和规定,表现出较大的任意性(朱凡,2002)。虽译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但必须符合民族语言特点,译出其内涵。如“金利来”就是意译+直译的佳作。“金”直译英文“gold”,“利来”却是“lion”的意译,这种译法迎合人们祈望“财运亨通”的心态而敲开了市场大门。“护舒宝”卫生巾的音译商标“whisper”情趣盎然,译者采用音译的形式,一个 “whisper”既尊重了西方民族性器官的禁忌,又让人感受到体贴入微的呵护。“安琪儿”自行车倍受国内消费少女喜爱,“安琪儿”意为“天使”与英文“Angle” 同音,再加上车身上“彩云追梦”的注释,中西合璧,平添浪漫气息。采用谐音双关发音译的商标词大多数都是考虑了音韵效果,读来顺口,听来悦耳。它们利用汉语特有的种种美音手段,诸如与音强有关的平仄或四声),与声音一致有关的双声和叠韵。例如:Dunhill(时装)——登喜路,Squibb(农药)——施贯宝, Librium(药品)——利比安。平仄相同可以使语音具有抑扬起伏的变化美。采取谐音双关法译出的商标词大都平仄相同。其中“平仄仄”与“仄仄平”更是符合中国诗词三句常用平仄模式,如:Safeguard(香皂)——舒肤佳,Rolex(手表)——劳力士,这三例妙用了汉语的另一中特有的美音手段即双声与叠韵。

但如果译者过分拘泥于汉字,用汉语拼音英译商标不仅难以传递汉语原文寓意的问题,有时音译会恰巧译出不良的英语词形引起英语读者的误解。这是因为汉语拼音与英语字的读音相似的也不少。巧成的英语词词义不佳,效果就可想而知。请看实例:西子香皂——原译“Shitze” Toilet Soap是杭州产的一种肥皂,Shitze正巧与英文词Shits(泻肚子)谐音。”西子“可翻译成west lake(西湖)寓意就全反映出来了。再如:普科牌手电筒——Puke Flashilght( Puke 与英语词puke “呕吐”同形),都可能造成不佳商业效果的商标译名,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3.3商标词的翻译必须符合人文、地域风情

东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种族渊源,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思维定势、审美情趣、消费观念、价值取向及对商品的认识角度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由此商标词的翻译既要符合消费者的文化心理,符合民族语言的特点,又要尊重销售市场消费群体的民族感情、宗教信仰、符合人文、地域、风情。

文化渊源不同,词语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就必然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氛围中所引起的语义联想不同,日常生活中借物喻义,触景生情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各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蒋磊,2002)。但由于人们对事物的偏爱、价值取向的不同在商标各方面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反应。如: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凤凰”是一种吉祥的鸟,许多出口商品的商标或图案喜欢用凤凰作标记。名牌产品上海凤凰自行车的商标直译为Phoenix, 在汉文化中凤凰给人以“吉祥、如意、高贵”的联想。而在西文化中Phoenix意蕴“再生”,以此为商标势必使人产生“死而复生”,“死里逃生”的不良联想。因此,各国商家在商标的翻译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到不同环境文化中动、植物名称的不同寓意,应适当的处理,如:尽管孔雀在汉语言文化中是象征“美丽、青春”的吉祥动物,国产“孔雀”彩电的出口商标名却没有直译为英语的“Peacock”,而是换用了一个汉语词义完全不同的词“Anaras”。这是由于在西方文化中孔雀可指邪恶的化身,不会给人带来美和青春的联想。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特点,若将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商标词成功地换为词汇意义和文化意义尽可能对等的词语,就必须在汉语翻译过程中注意译名的当地化,即在汉语中随时注意表现和丰富商标词译名内在的文化内涵,这样才有利于国际竞争,有利于使企业树立国际形象走向世界。陕西彩虹集团是我过最大的彩色显像生产家,他们用“Irico”作为出口商标。Irico一词利用英语商标词的典型构词法将Irix+Co(-rporation)构成。Irix是希衲昔腊神话中的彩虹之神,专传播美好信息。该词所具有的优美词义和西方文化内涵有助这种传播好信息的产品为国际市场所接受。商标翻译者还常常在译名中使用与中华文化中美好事物与行为关系的词Bossini(堡狮龙)、Hazeline(下士莲)、Xerox(施乐)、Holsten(好顺)、Bisquit(百事吉)、PespiCola(百事可乐)。“龙”华民族崇拜的祥瑞图腾,再加上“宝与狮”二字更让人想到逢年过节舞龙舞狮的喜庆场面,“莲”是中国人喜爱的植物之一,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君子”。“施乐”蕴含的“仁”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美德,“好顺”、“百事吉”和“百事可乐”更是对生活与工作的美好祈盼。

英汉民族的社会制度不同,一些反映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方面的词语对不熟悉中国国情的英语民族也会造成信息传递障碍,商标命名应尽量避免使用政治上特别含义引起误解的商标名称。如“大鹏”牌卷笔刀的译名为ROC Sharpners ,大鹏是汉民族神话中的一种最大的鸟,汉语中有“鲲鹏展翅,鹏程万里”之说,但ROC三个大字母同时也是“中华民国”的英语缩写,势必也会造成误解或产生不应有的联想,既不利创立我国出口商品的形象,也不利于维护国家的尊严。再如“白熊”译为“Polar Bear ”,但当今国际政治语言中Polar Bear 另有特殊含义,为避免误会而改成White Bear 。

商标翻译不仅仅是译名的问题,它涉及到出口商品的形象及商业机会。商标词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需要研究语言、地域文化、消费心理和审美价值等,决不是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机械翻译活动。所以在商标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注意顾及译语国文化的特征,这样才能成功地跨越文化障碍译好商标词。 参考文献:

[1] 刘法公.论商标汉英翻译的几个关键问题[J]. 中国翻译,2003,(6): 68-71

[2] 彭石玉. 英汉商标词的跨文化传通[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57-59

[3] 朱凡. 英汉商标词翻译研究述评[J]. 上海科技翻译, 2002,(4): 22-26

词语翻译篇3

【关键词】经济词汇中式英语英语翻译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不仅如此,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的经济词汇,这些词汇要么出自于中国的官方正式文件或专有名词,要么来源于人们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约定成俗。作为对外宣传和对内交流的手段,这些经济词汇不可避免地会被翻译成英语,然而要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可接受性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因为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互相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其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思维的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对于同一思维对象或内容的思维角度就不尽一致,从而在语言上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因而不同民族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于东西方两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结构的不同以及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和表达习惯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掉入“中式英语”的陷阱。 《译学辞典》曾对“中式英语”作出如下解释:中式英语(Chinglish,它是由Chinese和English两词掐头去尾拼缀而成)指口头或书面表达的不地道的英语。曾在外专局工作多年的美国专家Joan Pinkham曾对中式英语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Chinglish,of course,is that misshapen, hybrid language that is neither English nor Chinese but that might be described as ‘Englis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所谓中式英语就是那种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也可称其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中式英语的表达方法以及词汇的选择和搭配都是中国式的,它不符合英语的规律和习惯和思维方式;它是死译、硬译、字对字翻译的结果。因此,中式英语是不规范的,甚至是晦涩难懂的,更有可能令人产生误解。由此可见,透视经济词汇翻译中的Chinglish倾向,进行“中式英语”的分析与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经济词汇翻译的中式英语倾向的原因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信、达、雅”被封为是翻译的黄金标准,但在实践中要达到这个标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害怕出“政治差错”

经济类词汇大多首现在官方文件中,其翻译对忠实原文的要求就更为严格。一旦出现纰漏,后果严重,再加上 “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字当头,因此为了保险,译者认为直译比较保险,从而过于拘泥原文字句,机械地从字面上“对号入座”,因而译文常常迁就中文,易产生不符合英文词法句法的中式英语。

2、频繁出现带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词汇

Joan Pinkham在她编写的《中式英语之鉴》(《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一书中,将中式英语称为 Englis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中文特色的英文)。中国的经济词汇在中国的具体运用过程中有可能使那些原产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学术语的含义有所改变,从而更适合中国国情和反映中国的经济特色,更不用提中国的经济词汇,除少数借用固定的经济术语外,大部分是中国所特有,无法从英文词典中找到现成的对应词,也就不会有现成的英译法,更容易产生中式英语。如中文有“摇钱树”之说 ,有些人就把它按照中文习惯把它译成“money tree”, 然而英语中也有 “cash cow”(产现金的牛)的比喻。这二者虽然一个是“树”,一个是“牛”,但含义却是一样的,尽管在各自的语言中都十分地道,但是在对外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译成后者会更地道。再如与数字结合的词组很多都是中国专有的,在英文里找不到相应的词组,即使深刻理解了原文,用通顺易懂的英文译出来,也未必理想。英语专家王弄笙在其《近年来汉英翻译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中提议将“三条保障线”译作the system of three social security programs,既强调了数量的概念,the system又使三者浑然一体,还体现了社会保障的范畴,可谓言简意赅。

3、中英文本身的差别

英语要求句子结构紧凑、逻辑关系严密、层次分明、主谓关系密切,而中文(尤其是政府报告)句子偏长、句型结构单一,多用并列短句或并列谓语,“一逗到底”,连接成分使用不多,层次不太明显。

二、经济词汇翻译的中式英语的克服策略

1、翻译前了解相关经济领域的知识,熟练掌握同一概念的中英文表达法

比如要翻译“三角债 ”这一词汇,如果译者对于“三角债”的具体含义不清楚,根据字面意思直译成“triangle debts”,那就不太准确,因为很多情况下,三角债都不仅仅只牵涉到三方,这里的“三”是指“多”,所以不能与英文的 triangle 对应,应根据实际情况译成“chain debts”更确切。因此,了解经济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人员的语言理解力和翻译质量都有很大帮助。

2、掌握一些经济英语的翻译技巧

(1)要注意调整句子结构。要尽量吃透中文的精神,摆脱中文字面的束缚,从英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按照英语习惯,对句子进行重组。从东方民族重在综合思维形式,强调句子结构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语序链,形成“流水型”的句式结构跳到西方民族重在分析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直接表现于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各种短语和从句形成了“树杈形”的句式结构。如“眼下,咱只盼着有关部门对‘工薪族’们作一个详细的调查,对我们的收入心里有个数,别出来个咱累死也够不着的房价。”翻译成“Now, I am expecting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to survey on us “the salaried”, so as to gai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our income and abandon such a high price we can’t afford even if we toil to death.”就是一个抛弃了 “中式英语”,掌握了句子结构调整的较好的例子。

(2)增词或减词的灵活运用。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许多差异, 汉译英时为了使译文通顺而且更加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往往需要增加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词或者减少原文中一些不符合英语习惯的词。增词的情况表现为根据意义或修辞的需要增加表示时态意义的词,增加英语不及物动词隐含的宾语意义的词或是根据句法上的需要,增加原文句子中所省略的词。由于英语是主要借助语言手段(词汇、句型、语法等)来实现语言的连接。而汉语不是依靠语言手段,而是靠意义上的连贯来实现的。因此,汉语在转化成英语时,增减词法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类词语的准确翻译、帮助克服“中式英语”有百益而无一害。如“一次性筷子的用量猛增,不但加重了环境的负担,而且加速了森林的破坏。”就可以省略连词的方法达到如下比较标准的翻译:Booming use of throw-away chopsticks increases the burden of our environment and accelerates the destruction of woods.

(3)使用近义词或同义词灵活替换翻译材料中的重复词。在一份报告中“上市”一词在同一段落里就出现三次处,但译者却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分别译成 “go to the market”和 “be listed”等。报告中还出现其他的“上市”,译者都根据上下文变换词汇、确定搭配,给出了不同的译文。如:“无氟冰箱一上市就领导了一场‘环保革命 ’”就被灵活地翻译成 Freon-free refrigerator leads an “environmental revolution” on its going to the market.众所周知,普通商品的“上市”可以说 go to the market,但金融领域的“上市”,如公司、股票、证券等的上市却要用“be listed”。如上市公司:listed companies,上市证券:listed securities等。

(4)用代词代替、使用概括性名词和变换用词等手段替代重复指称。中文为了结构的平衡经常有重复的现象,而英语不喜欢重复,所以汉译英时要想方设法避免重复。现举用代词代替的例子:在“实现了千百年来围湖造田、与湖争地到大规模退田还湖的历史性转变。”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原文“湖”出现三次,“田”出现两次并且原文中“围湖造田”“与湖争地”属同意反复等中国特色的句型结构,在克服“中式英语”后译成“This represented a great shift from the centuries-long history of reclaiming farmland from lakes to restoring it to them on a large scale.”同样我们很容易观察到译文中lakes和farmland只出现一次,再次出现使用了代词it和 them来代替。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连贯性。

(5)紧跟潮流,不断学习新出现的经济词汇和知识。举几个例子:Quickionary 扫描器字典,Telephovision 电视电话,Anot-for-profit group 非赢利集团,Megatrends Asia 《亚洲大趋势》,Quantum Fund 量子基金 ,Hedge Fund 对冲基金。一般说来,译者的综合素质越高,知识面越广,英语的造诣越深,越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其译文中的Chinglish就越少。

综上所述,尽管中国人用英语表达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词汇具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带有中文特色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如果我们能用好以上各种方法,就能达到既帮助克服中式英语,又提高译文质量,最终实现中国英语中的经济词汇在繁荣中国经济和跨交往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目的。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课题(2008y151);武汉市教育局市属高校科研课题(2008K060)。)

【参考文献】

[1] 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词语翻译篇4

关键词:文化语境;文学翻译;词语翻译

作者简介:翁珲珲(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院,讲师。(北京?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化语境与英语翻译的研究”(项目编号:1251207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156-02

翻译,是指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内在与外在含义的转化过程,要求既要有对源语(source language)和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深入理解,又要能够驾驭这两种语言的异化对应转换。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先生曾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而翻译之难事的解决途径,也是众多翻译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翻译是把跨文化交流联系起来的纽带。翻译和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特别是和文化语境密不可分。因此,翻译一定是与文化语境相结合的产物。

一、文化语境与翻译的内在跨度补偿

文化从学者的角度看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①我国出版的《辞海》对文化作了如下解释: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语境随文化的进化而改变,而“文化进化的主要趋势是趋同,即随着文化的发展各种文化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只要文化还存在,文化趋同的过程就是无止境的。”②文化语境是受到文化进化趋同影响最深的一个部分,因此对于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中词语翻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化语境与翻译最终需要内在跨度补偿予以解决。

著名的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把语境分为三类,即: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其中文化语境的定义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二是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文化中,人们的认知环境,该认知环境同样包括语言环境、具体语境和认知语境。这每一环都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是对文化的一种承载,是和文化密不可分的有机的一部分。美国著名汉学家李达三(John Deeney)教授在《熟悉两种文化与翻译》(Biculturalism and Translation)中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译成另外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感情方面的习惯。”中西方文化间的碰撞、结合、相互渗透、影响甚至趋同,使不同语言间的翻译进入一个新探求领域,无论是横向的跨度还是纵向的深度都处于不断胶着也分离的状态。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带来的语言跨度需要一个内在跨度解决途径,文化语境解析是首当其冲的重要解决途径。

由于翻译语境的主观性和动态性,文化语境的构建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是永无休止的对话过程,就其对话性予以翻译内在跨度解决。文化语境随时间空间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就其动态性予以翻译内在跨度解决。因此,译者在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中,特别是文学翻译,需要在文化语境和翻译之间做出内在跨度补偿,即用两种语言文化的内涵延展来补偿两种语言在内在文化性差异的跨度上带来的问题,最大限度使其译至信,信至达,达至雅。对于文化语境的理解受制于译者,受译者自身兴趣、需要、知识、经验、文艺修养、欣赏习惯、个人信仰的影响,因此可以就其主观性予以翻译内在跨度解决。即译者需把握好文化语境与文学词语翻译的转移关系。

二、文化语境与文学词语翻译的转移关系

有学者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特别是词汇,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也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签”。③如何把握词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就是如何把握文化语境内涵的问题。文化语境与翻译存在的转移关系在词语的运用上体现无疑,特别是针对文学翻译中的词语翻译。对于词语间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蕴意,如果没有对文化及其所处的语境的深入了解,是无法实现其内涵的转移的。翻译到另外一种语言的文字就会显得苍白晦涩,甚至词不达意。

1.内在含义转移(Differential transfer in connotation)

曹靖华教授在为北京大学的师生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文学翻译难定标准,它在某种意义上是文艺的再创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品,它是用形象来感染人,而不是用逻辑的论证来说服人。翻译工作者除应将原文本意完整地介绍给读者,使他获得与本国读者同样的概念外,同时还要照顾到语言风格,力求明白易懂,又要保存原作的丰姿。”④文学翻译是把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创作进行第二次加工。茅盾先生也曾就翻译提出:“好的翻译者一方面阅读外国文字,另一方面却以本国的语言进行思索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译文摆脱原文的语法和词汇的特殊性的拘束,使译文既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④这就要求译者有能力辨别词语受语境影响在内在含义上的转移。

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字为例,中外作品中作家们对人物名字对作品所起到的作用大都给予了厚望,并且赋予其人物深刻寓意,人物名字往往极其鲜明的把作者的创作动机,通过作品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及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能反映创作者的立场,甚至昭示人物性格及命运。人物作品中名字因作品被广泛接受其内在含义也发生了转移。

词语翻译篇5

[关键词]程度副词 语义差别 对比翻译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030-02

日语学习中,副词是理解和翻译的难点。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日语的表达时常暧昧而微妙,而这些暧昧的表达在许多时候是通过副词来体现的。本论主要从副词“ちょっと”的语义着手,以此为例来研究日语程度副词在语义上的复杂性以及如何正确翻译。

对于“ちょっと”的解释,主要是表达语义为“程度小”的程度副词。而对于“有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表示程度不深,稍微。多用于不如意”,以及“程度浅”。从基本的词义上看,两者大致相同。但是,作为程度副词的“ちょっと”在实际使用时的语义远不仅如此。因此,有必要对“ちょっと”的各种使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比较、分析出它与“有点”在翻译方面的区别。

一、从接续上看两者的语义差别

在语言学上,对词汇的对比研究,首先要通过其在不同接续时的不同语义来进行分析,从而弄清其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翻译。

(一)“ちょっと”的接续与翻译

在日语中,作为程度副词的“ちょっと”,在接续上主要与动词和形容词一起使用。

1.“ちょっと”与动词接续时的翻译。“ちょっと”与动词接续使用时,主要表达“动作的少量”或者“时间的少量”的语义。

例如:

(1)L邪を引いたので、御をちょっと食べただけだ。(因感冒,晚饭只吃了一点)

(2)ちょっと待ってください。(请稍等)

在实际的应用中,“ちょっと”无论是表达“动作的少量”还是“时间的少量”,往往不是截然分开,而时常有表达暧昧的情况。如例(3)的“ちょっと”所表达的有“动作的少量”和“时间的少量”两者可能性。

(3)そして、ちょっと行くと、一の家があった。(于是,稍往前行,出现了一户人家)

2.“ちょっと”与形容词接续时的翻译。“ちょっと”与形容词接续使用时,主要描写或叙述“对象语的性质、状态的程度”,有时也有“对事物作评价、判断”的语义。例如:

(4)瞬gちょっと嫌な感じだった。(一瞬间感觉有点儿厌烦。)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ちょっと”无论是接续动词还是接续形容词时,不受其所接续词的感彩的限制。也就是说,无论“ちょっと”所修饰的形容词或动词是褒义词、贬义词还是中性词,都可以与它接续使用。

(二)“有点儿” 的接续与翻译

汉语中,程度副词“有点儿”在接续上也是主要与动词和形容词一起使用。但与“ちょっと”不同的是,与它接续的形容词,一般是状态形容词居多。

1.“有点儿”与动词接续时。在与动词接续时,“有点儿”的使用远不如“ちょっと”多,它不能够和许多表示动作的动词一同使用,因此,它所表达的语义就没有“动作的少量”。这一点与“ちょっと”明显不同。例如,“有点儿唱歌”,这样的表达方法在汉语中是错误的。而“有点儿”与动词一同使用时,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与表达人的主观感情、态度的动词一同使用。例如:

(5)他有点儿高兴,又似乎有点儿失望。

第二,与表达人的身体异常状况的动词一同使用。例如:

(6)那人骨瘦如柴,而且有点儿咳嗽。

第三,与具有变化含义的动词一同使用。例如体重有点儿增加,成绩有点儿增加,等等。

2.“有点儿”与形容词接续时。“有点儿”与形容词接续时,所表达的语义是接近于到达其所接续的形容词的状态,或者是还没有完全达到该形容词所描述的状态。与“ちょっと”与形容词的接续使用相比,不能用于描写“对象语的性质、状态的程度”,也很少有“对事物作评价、判断”的语义,因此,它的使用范围要远小于“ちょっと”。例如:

(7)她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自己有点儿灰白的头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在与动词和形容词接续使用时,词义和使用场合都有所不同。所以,两者在翻译方面有时可以互译,但在有些情况下不能够互译。

二、从表达语气上看两者的语义差别

“ちょっと”与“有点儿”不仅在接续对象和使用场合上有诸多区别,而且,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使得两者在表达的语气上产生了很多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表达劝诱、要求时

(8)田中さん、ちょっと来てください。(田中,请来一下)

这个例子中含有说话者劝诱和命令的语气。很明显,此种语气的表达不能够用“有点儿”。也就是说,“有点儿”与“ちょっと”不同,不能与动词一起来表达劝诱和要求的语气。

(二)表达描写、叙述的时候

在叙述事物的时候,往往会用到动词。在日语中,此时的动词可以用“ちょっと”来修饰。“ちょっと”表达的是柔和的语气以及轻松的心境,例如:

(9)出かける前に、便{にちょっといた。

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出门前,往便签上写了些什么”,而不能译成“有点往便签上写了”。

不过,对事物进行描述的时候,两者语义相同,即表达“稍微有点儿”或“较低程度”的意思。例如:

(10)彼女が来ている服は\でもなく、ブル`でもない。ちょっとvを・印半透明である。

这句话可以译成:她穿的衣服不是黑色,也不是蓝色,有点绿,半透明。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在进行客观描述的时候,“ちょっと”和“有点”的语义相同,而讲话者在进行包含感彩的主观叙述事物的时候,两者不能互译。

(三)表达愿望、意志时

在汉语中,表达主观愿望和意志的时候一般用“想……”(…したい)、“觉得”(…と思う)、“希望……”(…してほしい),或者“打算……”(…するつもり)等,而此时,日语可以表达为:

(11)秋~原にちょっと行ってみたいな。(有点想去秋叶原看看)

(12)番Mをて、博多にちょっと[びに行ってほしい。(看了电视节目,有点想去博多玩了。)

因此,可以看出在表达愿望和意志的时候,“ちょっと”和“有点”都同样有表达程度较低的愿望和意志的语气,因此可以互译。

(四)表达判断、评价时

对事物的善恶、好坏等进行判断或评价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带有主观上的因素。“ちょっと”在表达判断或评价的句子中,有“量较少、程度较低”的意思,如下例:

(13)味は良かった。ただちょっと甘い。(味道不错,就是稍微有点甜。)

同样,在汉语中,对事物的善恶、好坏等进行判断或评价的时候,也经常用“有点”来表达“量较少、程度较低”的意思。例如,“那个人有点讨厌”所以,“ちょっと”和“有点”对事物的善恶、好坏等进行判断或评价的时候,两者表达的语气相似,可以互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ちょっと”和“有点”的对比翻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出两者的异同:

首先,“ちょっと”无论是接续动词还是接续形容词时,不受其所接续词的感彩的限制。也就是说,无论“ちょっと”所修饰的形容词或动词是褒义词、贬义词还是中性词,都可以与它接续使用。

而“有点儿”在与动词接续时,它不能够和许多表示动作的动词一同使用,因此,它所表达的语义就没有“动作的少量”。在与形容词接续时,所表达的语义是接近于到达其所接续的形容词的状态,或者是还没有完全达到该形容词所描述的状态。与“ちょっと”与形容词的接续使用相比,不能用于描写“对象语的性质、状态的程度”,也很少有“对事物作评价、判断”的语义。由此可以看出,“有点儿”的使用范围要远小于“ちょっと”。

其次,从表达的语气上看更难看出两者的区别。在表达劝诱、要求的语气时,“有点儿”与“ちょっと”不同,不能与动词一起来表达劝诱和要求的语气;在对事物进行客观描述的时候,“ちょっと”和“有点”的语义相同,可以互译。而讲话者在进行包含感彩的主观叙述事物的时候,两者则不能互译;在表达愿望和意志以及对事物的善恶、好坏等进行判断或评价的时候,“ちょっと”和“有点”都同样有表达程度较低的愿望和意志的语气,可以互译。

比较“ちょっと”和“有点”的接续及语境,可以看出,只有在对事物进行客观描述、表达愿望和意志以及对事物的善恶、好坏等进行判断或评价的时候,两者可以互译。而在除此以外的许多情况下,两者的语义和语气不同,不可以进行互译。

因此,对于日语程度副词的翻译,应细分其使用情况及其所表达的语气、语境,在此基础上,根据其表达的不同情况做有针对性的翻译。

【参考文献】

[1]秋田美惠子.F代日本Zのちょっとについて.《大学》19号,2005.

[2]工L浩.程度副~をめぐって.《副用Zの研究》明治院,1993.

词语翻译篇6

【关键词】生态翻译 汉语文化负载词 异化翻译

随着我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西方的文学影视等作品被大量引进中国,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甚至已经成为汉语词汇,这与我们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在世界上扮演越来越重大的角色的现状极不相符。传播中国文化已成为我们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在吸收外国文化精髓的同时,也有必要把我们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对外进行宣传。而在文化传输的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不可缺少的。

一、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某种文化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2)。它们不仅有着词语的概念意义,而且还负载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汉语文化负载词,如“旗袍”“功夫”“饺子”“中国结”等被西方社会所接受。与此同时,更多的英语文化负载词融入中国社会,如“特洛伊木马”“阿喀琉斯的后跟”、卡拉OK、快餐等等。

二、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策略

以胡庚申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学者提出并论证了生态翻译学。所谓生态翻译学是指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该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揭示了“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适应与选择行为的相互关系、相关机理、基本特征和规律。该论以翻译即适应与选择为基调,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胡庚申,2008)。方梦子(2011:38)对“翻译生态环境”曾进行过阐述,将其定义为“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其中,翻译的外部环境“可包括与翻译活动有关的自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按照生态翻译学观点,翻译是“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整体互动”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占有中心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孙洁菡,2014)。译者会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期现翻译目的。因此,汉语文化负载词所负载的文化内涵的对外宣传既要依赖其翻译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取决于恰当翻译策略的选用。

事实上,中国的译者们往往关注源于与目的语之间的意义转换,而忽视了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因而,他们为了迎合目的语读者往往会选用“归化”策略来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在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普遍性原则的影响下,汉语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被过滤掉。例如土家人相信床有床神,结婚时要“安床”,“安床”属于土家族婚俗有的习惯,在英语文化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译为the minority group reverences a deity they call the “Bed God”; for, they believe that the bed must be set in just the right position at the time of marriage。因此,译者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以便西方文化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该词的文化内涵。然而,他们在翻译英语文化负载词时,在英语及其负载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下,则往往采用异化策略,被直译甚至被直接音译到汉语之中,比如说迪士尼(Disney)、星巴克(Starbucks)、亚马逊(Amazon)、阿迪达斯(Adidas)、桑拿(Sauna)等。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策略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生态翻译是指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研究。鉴于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全球化趋势,译者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要适当地适度地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不仅要传达出深层文化内涵,还要帮助译文读者最大化理解其含义,从而改变彼此语境的外宣现状不平等现象。因此,为了有效地传达这些词的意义和文化个性,促进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播,在翻译这类词汇时可以适当地灵活地采取异化翻译方法。

(一)音译

音译,又称转写,即用目的语来表示源语过程的结果。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语言含义丰富,汉语中所独有的特色词汇在英语文化中存在空白的情况下,许多汉语负载词在英译过程中被英语文化归化,导致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误解。如果我们广大的译者能采取音译的策略,创造一个词汇到英语文化中,这样它既能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又能延续其在源语中的含义。一旦这些新创词汇被大量地使用,它原本对译作读者来说比较陌生的意义也会渐渐被理解和接受。因此,对文化负载词采用音译策略,有利于维护汉语的文化的民族身份。比如Taoism (道教)、jiaozi(饺子)、kungfu(功夫)、mahjong(麻将),fengsui(风水)等已经被英语人士接受使用。

(二)音译加注

音译加注是先用汉语拼音转换成某词汇,再以文内作注或文外加注的办法将该词语有的文化内涵表述出来,达到文化信息传递的目的。例如,小道消息译为:but the XiaodaoXiaoxi, the news on the street, rings with fresh reports that quickly reach workers in other cities。“顿首”“百拜”是中国传统的礼仪方式,张培基在翻译《中年人的寂寞》一文时,分别被译为dunshou (Kowtow) or baibai (a hundred greetings) ,并以used after the signature in old-fashioned Chinese letter writing作补充说明。

(三)直译

直译是一种既保留源语内容又能保持源语形式的翻译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翻译主要遵循“凡具有色的独一无二的食物都宜用汉语拼音翻译,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金惠康,2003:299),以期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例如,“裤带面”是陕西关中汉族传统风味面食,制作时把面擀厚切成裤带样,表现出关中人爽快、心宽的性格气质故直译译为Belt-Shaped Noddles。再如,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日,他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赛马、摔跤等比赛,夜晚还会点燃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故直译为“the Torch Festival”。

(四)直译加注

直译加注以直译法再现源语文化专有项的民族特色,辅之解释性注释来弥补空缺、消除跨文化理解上的鸿沟。换而言之,使用这种翻译方法主要是当文化负载词涉及的中国文化不被外国读者所了解时,将暗中的文化信息补充出来,使他们简单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例如“江南”是指长江以南,故英译为the region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Yangzi River。“彩礼”是指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故可英译为the betrothal gifts which are prepared by the bridegroom’s side。苗族在农历六月至九月农作物成熟期间举行传统农事节日,家家买肉打酒,吃从地里摘来即将长成新米的禾苞,祈福来年丰收。俗称“吃新节”,因而可英译为“Green rice ear eating festival”或“Ripening grain tasting festival”。

四、结语

由于地域环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然而,英语及英语文化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继续选用归化为最主要的翻译策略处理汉语文化负载词势必会加速中西文化的失衡,进而影响全球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因此,从翻译生态环境出发,考虑到中西文化所处地位不平等,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采取异化策略既有利于保留汉语中的异质元素,从而维护了汉语在世界民族语言的身份。同时,又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促进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梦之. 中国译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8.

[2]郭旭明.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3]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02).

[4]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299.

[5]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

词语翻译篇7

关键词:颜色词,翻译,语境

 

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渗透于语言的各个要素之中,尤其是词汇这一基本要素。英汉两种语言都分别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两个民族在各自漫长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形成了极有民族文化代表性的颜色词。颜色词作为词汇的一个类别,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颜色词不仅广泛的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口语习语中,在文学作品中也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是中英两个民族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在两国的文学作品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古今中外,不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这其中都免不了会出现一些颜色词,因为颜色词可以表现或衬托语境,能达到不一般的表达效果。在平日教学中,学生遇到颜色词时也会因为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表达习惯而无法准确的进行翻译,因此,要想尽可能准确的翻译颜色词,必须结合语境和各自的文化习惯。

在汉语中,有的颜色词的词义涵盖面很宽,英译时一定得根据上下文准确的判断词义后再进行翻译。例如,在汉语中,颜色词“碧”可表示绿色、蓝色和白色等多种意思。“碧空”是指“蓝色的天空”,因此应译为the blue sky;“碧玉”是“绿色的玉”,可译为the green jade;“碧云”指的是“白色的云”,译为thewhite cloud。汉语中的另一个颜色词“青”,也有很多种意思。作为蓝色这种意思时,有“青天”“青空”等,都表示“蓝色的天空”,因此可译为the blue sky;“青”还有绿色的意思,如“青菜”表示的是“绿色的菜”,译为the green vegetables,“青椒”可译为thegreen pepper,“青山绿水”则应该译为the green hills and waters;“青”在古代还有“黑”的意思,“青丝”指的是“黑头发”,可译为the black hair,“青布”是“黑色的布”,可译为the black cloth。此外,“青”在形容人的脸色时,还常常表示灰白的意思。例如“他气的脸发青”应译为His face turned pale from anger。而这种情况往往是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问题和犯错误的地方,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进行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也要培养学生汉语的文学素养,以便准确的了解汉语语言文化,进行翻译。

在汉译英时,我们往往会碰到一种汉语颜色对应很多的英语颜色词的情况,这就需要译者要熟悉了解这些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和不同用法,这样才能在翻译时有一个恰当、正确的选择。例如汉语中表示人的肤色用“黑”或“白”,而在译成英语时则不能用black或white,而是用blond(blonde)或dark 。在英语中,blond(blonde)和fair通常是用来表示金黄色或浅色头发、白皮肤的人,dark用来表示棕色的皮肤。但如果是晒黑的,就不能用dark了,而要用tan。比如“她晒的很黑”就要译成“Shegot a good tan”,而不是“She got a good dark”。当white在英语中用来修饰脸色时,通常是苍白(pale)的意思,而不上皮肤白皙,而汉语中表示不健康的脸色或情绪激动受到刺激时的脸色时,除了用“苍白”“煞白” 等一些和“白”有关的颜色词外,还通常用“黄”“蜡黄”等等一些和“黄”有关的词语,这也是汉英两种语言表示脸色不一样的地方之一。英语中偶尔使用sallow(淡黄色),yellow(黄色)来形容这种不健康的脸色。例如鲁迅《奔月》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觉得她脸上仿佛比往常黄瘦些。这句话在译成英语时被译成Her face struck him as paler and thinnerthan before。这里,汉语的“黄”就翻译成pale了。再比如“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这句话也翻译为Her face turned ashy pale like a corpse…,同样是这个道理。

修饰不健康脸色的颜色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不相同,同样,修饰健康的脸色所用的颜色词也是不一样的。汉语中表示健康、红润的脸色通常会用和“红”有关的颜色词,如“红扑扑”“红通通”等等。而英语中修饰健康脸色的词与red没有什么关系,却与性别有关系。英语中通常用ruddy这个词来修饰男性,如ruddy checks(红润的脸颊),而修饰女人和小孩通常rosy。此外,汉语中说“红色的的嘴唇”,英语中也习惯用coral lips来表达。汉语中说“白头发”,英语中说 grey hair或grey-haired。类似的情况还很多,例如:红糖——brown sugar(raw sugar),黄油——butter,红茶——black tea,红木——black wood,黄酒——yellow ricewine,红酒—— port wine(red wine),红宝石——ruby,红绿灯——traffic lights,红鲤鱼——paradise fish of China,绿宝石——emerald,蓝宝石——sapphire,白熊——polarbear,白菜—— Chinese cabbage,白蚁——termite,等等。

从上面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英两个民族在观察事物、给事物命名或描写事物时,着眼点是不同的。有的重颜色特征,重颜色的联想意义,有的则不然;或者着眼点相同,但所得颜色印象却并不相同,因此表达同一事物时用了完全不同的颜色词。这些都是和该民族的文化个性、语言形成的历史习惯是分不开的。因此翻译时必须考虑颜色词的文化因素和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结合语境,正确、准确的翻译。下面引用一些在文学作品中颜色词的运用和翻译的例子,并简要说明一下具体的运用。

1.他穿着一身浅灰色底子淡蓝色条纹的西装,打着一条玫瑰红的领带。

He was dressed in a suit of a pale-grey material withpale-blue stripes and arose-red tie.

原文中的“浅灰色”“ 淡蓝色”“ 玫瑰红”都是英语中常用的颜色词,因此直译就非常合适了。

2.服装再不是灰色的,一律是草绿色的,和春天田野的色彩一样,娇嫩美观。

The uniforms were no longer of grey cloth, but weregrass green through-out, as delicately and attractively colored as the fieldsin the spring.

原文中的“草绿色”是为了表达颜色的鲜艳、明亮,又和春天相呼应,因此可直接翻译为grass green。

3.封面和封底是重磅的米色道林纸,边上打上两个眼。

The covers were of heavy weight, buff-coloredcalendared paper with two holes punched in the edges.

原文中的“米色”在英语中不常用。对于英国人来说,描写淡黄色他们更习惯用buff的颜色,因此,译者将汉语的“米色”换成英语buff,就更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有利于英国人体会这种颜色。

4.他激动的脸通红,冲进办公室。

Flushed with excitement, he hurried into the office.

在例4中,可以看出原文的颜色词都和脸的“红”有关,但在译文中用的词却不一样。前文我们曾经提到过,表示面色的红词,rosy多用于女人或小孩,ruddy则用于男人。那么,其它修饰脸部表情的颜色词在英语中是不是也有区别呢?答案很明显,的确存在着区别。像to blush, to redden,以及to color up之类都表示因羞愧、狼狈或窘迫而脸红,而to flush则表示因兴奋、喜悦、刺激而脸红。可见表示颜色的不同词语或词组,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不同的含义时,译成英语时要加以区别,正确翻译。

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不仅数量繁多,而且相当多的颜色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不同的语境下,一个颜色词往往能兼指一种以上的颜色概念,这就给翻译增加了一定难度。如果翻译不妥当,不仅原文的神韵会有所减损,甚至可能连意思都表达错误。那么就要求我们要遵循翻译理论的标准,在翻译这些颜色词的时候要弄清上下文意义,结合语境、各民族文化表达习惯来选择尽量贴切的词语来翻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使颜色在译文中得到生动准确的表达。

参考书目:

1.《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陈宏薇 编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 刘宓庆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

3.《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等 编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4.《英语学习》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主办 1997年

 

词语翻译篇8

关键词:新词 政治等效 翻译策略

词汇是最活跃多变和敏感的语言组成部分,受到各种社会及文化因素影响,其中也包括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活。语言作为一种动态的文化不断从各类政治事件中获得新词,政治新词是政治文明发展的缩影。国际社会通过政治新词了解到中国的现行政策和外交时事,因此,政治新词在国际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新词简单明了,内涵丰富,却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或者意思一致的表达,政治新词的翻译成为语言翻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词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近年出现的新词的英译体现出了翻译策略上的微变化。

一、政治新词的语言特点

(一)多词缀

词缀是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政治新词中经常出现后缀。词缀是政治新词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翻译中的难点。政治新词中的词缀有很多,最常见的“化”“主义”“体”“力”“型”等。比如: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公信力、执行力;人类生命共同体;“服务型”等。

(二)多缩写

缩写是对于常用的词组,或者一个较长名称所采用的简便的写法。在政治文献中使用缩写形式是为了简单扼要地表达和快速地被理解和领悟,也符合当今社会语言发展的要求。在十报告中,常见政治新词缩写,例如:五位一体,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三)多四字短语排比

四字短语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被大量运用于口语与书面语中。自由四字词组不同于固定词组,它们是可以随意拆散,随意组合。政治新词中的四字短语言简意赅,节奏明快,读起来有韵调,能使文章更有渲染力。而且很多情况下,四字短语都以排比的形式出现,比如: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二、政治语言的翻译策略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1964年在《试论翻译科学》一书中提出了“形式对等”的概念。奈达认为,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争取找到最接近原文的对等成分。形式对等将注意力集中于信息本身的形式与内容,即可以将一些词语直译或套译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直译和套译保留了原语形象生动的文化特色和汉语思维方式,以及我国的政治形势、方针政策、体现了中国英语的鲜明特色。

上世纪80年代,奈达对其翻译理论进行修正,在《翻译的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等效”概念,即“功能对等”。他对此做了系统界定:“语言翻译就是把原语的信息用译入语中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传递出来,首先是就含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奈达的“等效”翻译原理仍有完善的空间,外交语言的翻译如沿用一般的“等效”标准很难达到理想的等效。奈达所强调的“等效”忽视了外交语言的特殊性,忽略了原文和译文在政治立场和政治内涵上是否相当或一致的重要性。政治语言具有时代性,它是随着说话者当时的语境、政治倾向和时代背景而不断变化的。

三、政治语言的翻译策略

(一)对等翻译

对等词是指在译文语言中找到同原文语言意义上对等的词汇来进行翻译,是常用的翻译技巧之一。虽然中西方在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仍能在英语的词汇中找到和某些汉语政治新词在意义上,无论是在指示意义还是联想意义上都和汉语的某些政治新词的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词汇,因此在翻译中直接使用不会影响读者的理解。政治新词中使用对等词的比如:瓶颈bottle necks,思想库think tanks。

(二)增词法与减词法

在很多情况下,英汉词汇的语义范围往往宽窄不同,并非一一对应。如果汉语词义比英语宽,汉译英时要采用增词法,使原文中隐含的意思得以充分表达;反之则要采用减词法。十的词汇增补主要出现在中文缩写或当汉语语义比英语宽时,如:五位一体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一体。“一府两院”译为人民政府、法院、检察院。减词法还可以避免词组的重复翻译,如: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两个四字短语所表达的意思一致,用动词短语work diligently(勤奋工作)即可。

(三)抽象化与具体化翻译

词义抽象化是把原文中某些意义比较具体和形象的词在译文中引申为一般的词以弥补词典释义的局限性和不足。汉语历来有使用形象加强表达的传统,即使在正式的政治材料中需要这类生动活泼的表达。译者应把所用意象有机地揉进译文当中,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内涵,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如:血肉联系close ties with;让权力在阳光下进行power is exercised in a transparent manner。

由于受到历史、地理、文化、人文等因素影响,中华民族形成了形象思维的方式,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内容。如:“责任重于泰山”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直译为“responsibility is weightier than Mount Tai”可以说是形神兼备,一方面借隐喻的表达方式,说明我党目前任务艰巨;另一方面也鼓励党民合作,艰苦奋斗。这些政治词汇把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方式引入英语表达之中,让外界社会体会到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脉搏。

(四)约定俗成

各种类别的文化都是开放的体系,对外来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吸收、为己所用并逐渐约定俗成,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这类新词汇表达了中国社会特有的政治体制及其发展形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在英语中缺乏表达相同事物的同义词。十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所以翻译中用了“complete the building of”,“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官方译文被定为“Complete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四、结语

政治新词是一个特殊的词汇群体,它是动态的,敏感的,随着政策的需求和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包涵了时代特征和中国思维方式,丰富了表达,体现了文化语言的再生。翻译工作者应该在遵循政治等效基本翻译原则的前提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政治新词,充分理解其特性,运用灵活的翻译策略,在使译文更加国际化更受众的同时严把中国特色关。

参考文献:

[1]杨明星.论外交语言的“政治等效”――以邓小平外交理念“韬光养晦”的译法为例[J].外国语学院院报,2008(05):90-94.

[2]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5.

上一篇:晏子治东阿范文 下一篇:繁华落尽见真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