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分类范文

时间:2023-12-10 12:05:35

词语分类篇1

1、对于汉语的名词子类划分,语法学界已有不少研究。但至今缺乏一个统一的划类标准,各家划出的子类也不尽相同。

2、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依据名词的意义,将其分为本名和公名,公名又可细分为群名和通名。同样是基于意义标准,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中则将名词分为三类:通名、专名、单位名词,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分为四类:人物、物件、物质、无形。

3、朱德熙则明确提出划分词类的本质依据只能是词的语法功能而不是词的意义或形态变化。按照名词与量词的选择关系把名词分为5类: 可数名词:有自己适用的个体量词, 不可数名词:没有自己适用的个体量词,只能选择度量词、临时量词, 集合名词:只能适用集合量词和不定量词, 抽象名词:只能适用种类量词和动量词, 专有名词:一般不受数量。

(来源:文章屋网 )

词语分类篇2

【关键词】现代汉语;外来词缀;多角度分类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03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外接触的日益密切,出现了大量外来类词缀如“吧”、“的“、“门”。这些类词缀以其强能产性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可以说外来词类词缀化现象已经成为现代汉语发展的一大特点。这种现象引起广大汉语言学者的关注,吕叔湘、任学良、张静、沈孟璎、刁晏斌等大家先后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所以本文在整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分类角度对外来类词缀进行多角度探究。

一、从词缀位置上分

关于词缀,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曾明确的提出“词缀都是定位语素”、“真正的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成分上头,他跟词根成分只有位置上的联系,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因此,按照熙先生的分类标准,从构词位置上我们将词缀分为前缀和后缀。前缀有:第~、初~、老~、阿~。后缀有:~子、~头、~儿。但汉语中同时还存在大量的虚化程度不高,处于由词根向词缀转化过程中的成分,我们称之为“类词缀”。关于类词缀吕叔湘先于1978年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将其分为“类前缀”和“类后缀”,主要指“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缀或后缀”。但“因为他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候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所以只可称之为类前缀和类后缀。”按照吕叔湘先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外来词缀基本都是类词缀。它们大多是在翻译英语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翻译英语的过程中,其词缀的构词位置与意义一定程度上与其对应的英语成分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现代汉语外来词缀在形式方面具有了一定的定位性。如“非”可以对译英语中的un(unofficial非官方)in(inhuman非人道),用在名词、形容词等词前表示“否定”意义,因此在汉语中具有类前缀的功能。

按照此分类标准类词缀有以下分类:

类前缀:非:非官方、非人道、非金属、……;软:软饮料、软实力、软环境、软登陆……;多:多渠道、多层次、多视角、多媒体……;零:零风险、零事故、零伤亡、零口供……;

迷你:迷你裙、迷你电视、迷你汽车……;超:超自然、超现实、超音速……;后:后工业时代、后现代主义、后冷战……

类后缀:吧:酒吧、网吧、淘吧、氧吧……;门:拉链门、伊朗门、档案门、艳照门……;化: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军事化……;性:应用性、主动性、准确性、欺骗性……;领:金领、白领、粉领、蓝领……;客:黑客、闪客、拍客……;族:追星族……;的:摩的、面的、板的……

二、从外来词缀的直接来源上分

直接从英语中翻译。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其构词方式主要是复合,词缀较少。与汉语不同英语是典型的曲折语,其构词方式主要是派生,存在大量的词缀。如《英语百科全书》收前缀约170个,后缀约200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接触日益密切,与之相适应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汉字系统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大量英语词汇被引入到汉语词汇系统中,同时在语法方面由于翻译的需要则出现了大量外来类词缀,从而使汉语系统中派生词数量增加。如类词缀“~化”、“~性”、“~度”等都是来自于英语。其中“性”相当于英语名词词尾“~ty,~ce,~ness”。再如“迷你~”来自英语“mini”,“~领”源自英语“white collar(白领)”、“blue collar(蓝领)”,“~吧”源自英语“bar”等等。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现代汉语外来类词缀,绝大多数来自对英语的翻译。因此,在下文我将从英语翻译角度对外来类词缀进行另一角度的分类。

从日语借入、翻译。其一,从日语中借入。在现代汉语外来词引进过程中,有一种方式是从日语中借形,也就是借用日语中的汉字词,汉语借回来不读日语的读音而读汉字音。如:景气、瓦斯、茶道、主观等。同样,在这种吸收方式的影响下有一些类词缀也被引入到现代汉语体系中。如“~性、~主义”。正如刁晏斌先生所说“它们大都先是在同语中用来对译印欧语的词缀,然后作为‘回归词’而重回汉语”[1]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这一部分词虽然是从日语中借入到汉字系统中的,但其根本仍是对英语的翻译。而且这些汉语类词缀在意义上与英语所指仍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仍然可以看做是印欧语词缀对汉语词缀的影响。其二,日语外来词的词缀化。日语中一些词由于其意义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丰富性,同时满足当下人求新求简的心理而被引入中国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类词缀,形成一系列词族。如“~族”、“~控”。“族”是中国词汇中的固有词,其在汉语中就有“品种、种类”的意思,但并不常用。随着中国与日本的接触增多,日语“ぞく”译为“族、一族”被引入了普通话,指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人。如“上班族”、“月光族”、“飞车族”等。再如,新兴的类词缀“~控”,就是音译日语“コン”。在网络的影响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一些列“控”词族,如“女王可控”、“妹控”、“眼镜控”等。在网络上外来类词缀“控”表示“具有某种情结或极度喜欢某种事物的人”也指“喜欢某一事物”。如“制服控”表示具有制服情结的一类人。“名牌控”指喜欢搜集名牌或者具有名牌情结的人。

三、从吸收方式上分

汉语在翻译外来词上,主要采用了音译、意译、音译兼意译、音译加注、借形等四种方式。结合现代汉语外来词缀的特点,本文将从音译、意译、注释成分等三个方面对外来类词缀进行分类。

译音成分的类词缀化。音译是指照着外语词的声音用汉字的同音字对译过来,其意义上并无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这些原本无意义只是用来记音的成分逐渐获得了它所依附的外来词的部分意义,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意义丰富性,在语言类推机制和经济机制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词族,逐渐发展成具有类化意义的词缀。其一,音译词的类词缀化。音译词的类词缀包括很多如类前缀“迷你”、类后缀“的”、“吧”、“秀”等。以下我将从“秀”入手,对这一类型的类词缀化进程进行分析。“秀”是翻译英语show而来的。由于脱口秀的流行,使得这一词在社会上迅速被大家熟知并广泛使用。随着使用的数量和频率的增多,“秀”摆脱了单纯的记音符号,被赋予了“展示、表演”的含义。之后“秀”的语素义被进一步虚化,派生了大量词族,如时装秀、英语秀、风采秀等。这样“秀”从一个音译成分逐渐发展成汉语中的一个新兴类词缀。其二,音译词某个音节的类词缀化。音译词的某个音节本来无意义,并不能单独使用只有在与相对应的音节使用过程中才被赋予意义。但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这部分音节逐渐代表了整个词,获得了整个词的意义。如“的”、“巴”就属于这一类。例如“的士”中的“的”原本无任何意义,是粤语音译英语taxi的一个音译词音节,不能单独使用。但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它逐渐承担了整个词的意义,如“打的”中的“的”已经具有了“的士”的意义。同时在语言类推机制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系列“-的”词如“面的”、“板的”等。

意译成分的类词缀化。意译是指汉语在翻译英语的过程中用和英语词表达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曲对译英语成分。当这个成分被广泛使用,并大量参与构词是,这个语素的意义被不断虚化,从而发展成为现代汉语的一个类词缀。如“超”、“性”、“化”、“领”等。如“软”本身就是表示物体性质和状态的词。其本义是“柔和”表示物体内部的组织疏松,受外力作用后容易改变形状(和“硬”相对),这种意义与英语中的“soft”有相近的意义。因此在翻译“software”时,翻译者将其译为了“软件”。之后“软”超出了计算机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其意义不断虚化,逐渐在汉语中发展为一个类前缀。如“软饮料”是效仿西方“soft drink”而产生的指“不含酒精成分的、没有刺激性的饮料”如果汁;“软实力、软水平”中的“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软原则、软处理”中的“软”具有“灵活、弹性”的意思。这样“软”的意义被不断虚化,成为汉语词汇中一个能产性较强的类词缀。

注释成分的类词缀化。注释成分是为了明确音译外来词或意译外来词的类别性质,在翻译的时候特意加在外来词后的语素成分。因此我们说注释成分的类别属性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得以不断虚化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类词缀。如“族”、“员”表示某一类人。“坛”、“界”表示某一领域。

四、从现代汉语外来类词缀发展过程中语素义的变化上分

其一,义素未发生变化。一些外来成分如“咖”、“啤”、“领”等在成为类词缀的过程中逐渐语素化,参与构词。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其原有的义素并未发生改变,而是不断强化为类概念。如由“啤”构成的词族,大都与啤酒意义相关。如“冰啤”、“扎啤”、“生啤”、“黑啤”等。再如“领”最早源于白领(white-collar)、蓝领(blue-collar)分别表示从事非体力劳动者多是企业、政府职员。后者多指体力劳动者如场地技工。随着社会的发展,“领”逐渐发展成一个类词缀,往往与颜色词搭配用来指从事某一工作的人。如“粉领”指从事秘书、护士、礼仪等工作的女职员,“金领”指高级管理人员,如企业经理等。

其二,义素发生改变的外来类词缀。在外来词发展成类词缀的过程中,一些外来成分表示的语素义不断扩大。如“吧”、“的”、“门”等。如“吧”最初是由汉语音译兼意译“bar”而来的,表示酒吧,在这一翻译过程中“吧”并没有实在意义,只是一个音节成分,只有在与前面的“酒”结合才构成语素。之后“吧”被广泛用在“吧台”、“吧女”等词中,此时“吧”已不在是单纯的记音符号,而逐渐变成了一个音译兼备的语素,即“吧”表示“酒吧”。之后,在语言类推机制的影响下,出现了大量“吧”词群,如“网吧”、“氧吧”、“淘吧”、“股吧”等,此时“吧”的语素义进一步扩大,发展成为“酒吧”的上位词,表示一个场所。因此我们说“吧”的语素义在不多类化,由表示词性的功能,逐渐发展成一个能产性高的类词缀。

综上,现代汉语外来词类词缀化已成为新时期汉语发展的一大趋势,对外来类词缀进行多角度分类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研究这一现象。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贾泽林,王继中.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形成及其与外来词的关系探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2).

[3]李萌.谈汉语中来自外来语的类词缀[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词语分类篇3

【关键词】汉语借词 中国艺术文化 构词法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hinese characters have been borrowed in various field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lexical and culture features of Chinese loan words on art which illustrate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as well as on the English language .

【Key words】Chinese loan words;Chinese art and culture;word-building

一、引言

英语是开放性和包容性很强的语言,大多数词语都源自于其他语言,如拉丁语、德语、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等五十多个语种,其中也包括汉语。汉语借词要进入英语的词汇系统,必须接受英语的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英语的发音习惯、语法和词汇规则。从汉语借来的英语词语通常采用音译、意译、音意合译和音译加词缀这四种方式产生。这些词语进入英语后都必须经历“英化”改造后融入英语语言的词汇体系和语用表述系统。1989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里收录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语一千三百多个,加上日常生活中未被收录的词,估计在两千个以上。这些借词涉及中国的艺术、科技、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本文通过自己收集语料,就英语中艺术类汉语借词从文化和构词法两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加深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感悟更多的语言现象。

笔者从媒介的角度把收集到的艺术类汉语借词(不包括派生词、功能转换词)分类如下:

二、英语中艺术类汉语借词的历史成因和文化影响

上面列举的艺术类词汇基本属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范畴,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艺术对英语国家和英语语言的重要影响。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出于海外扩张的需要,与当时中国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1637 年中英两国开始直接建交后,随着西方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了解的深入,一些反映中国传统艺术的汉语借词应运而生。pipa(琵琶)、Peking opera(京剧)等艺术类英语词汇都是在那段时期里出现的。二十世纪至现在的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几次重大社会变革,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大量反映文娱生活的艺术类借词涌入英语。可以说,中国国力的增强,频繁的国际往来促使这段时期艺术类汉语借词得以快速增长。

三、英语中艺术类汉语借词的构词法

艺术类汉语借词渗入英语后,一方面逐渐为英语同化,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其特有的语法特征。从拼写形式来看,两个音节的艺术类汉语借词一般不采用分写式,而采用合写形式,如penjing(盆景)、erhu(二胡)、qinyi(青衣)、daomadan (刀马旦)等,如为专有名词,一般第一个字母大写,如Yuju (豫剧)、Erhuang(二簧)、Yi Ching(易经)等。从数的形式来看,借词中的名词多反映英语名词的曲折变化,即多数可数名词通过加后缀 -s变成复数,如sheng-shengs,erhu-erhus等。从借用形式和词汇特征来看,艺术类汉语借词主要采取音译法和音译混合法等。音译法指通过汉语词汇的发音转变成英语词汇的方式,艺术类汉语借词大多数使用这种形式。如 xun是汉字“埙”的音译,Jingbai(京白)、wudan(武旦)、qinyi(青衣)等都是根据汉语拼音拼写而成,而且通过对语料进行分析,艺术类汉语借词的发音转化语主要由中国官话(普通话)的发音为主,另外,有少数音译词是由方言的发音转化而成的,如 tao(道)、Wu-ts'ai(五彩釉)都来自于方言的音借词。音译混合法是将原词一分为二,一半音译,一半意译构成借词的一种方式,如音译混合词Peking opera(京剧),它由汉语借词Peking和英语词汇opera组成;Nuo dance(傩舞)有汉语借词Nuo和英语本土词汇dance复合而成。

总之,通过英语中艺术类汉语借词,可以看到英语借词构词法的一些规律,以及影响中国和英语国家交流的艺术方面的社会文化因素。从英语语言学研究这一角度考虑,借词能促进民族语言的创新和发展,能丰富语言的内涵和表达方式,还能填补借入语言的语义空白,丰富构词方式。由于英语词汇发展很快,笔者能力有限,收集的语料不够全面,还做不到完整反映英语中艺术类汉语借词的全貌。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增强,中外艺术不断融合,大量艺术类汉语借词正在进入英语,将作为笔者日后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课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陶岳炼.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中国文化的影响[J].台州学院学报,2006,(2).

词语分类篇4

关键词:叶斯柏森 英语语法 汉语 词类

一、引言

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柏森(otto jesperson)是西方语言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代表人物,对普通语言学和语法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主要从事英语语法、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哲学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英语语法精义》《语法哲学》《分析句法》《基于历史原则的现代英语语法》等等。这些著作对后来的英语语言学研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拉波夫评价叶斯柏森“叶斯帕森是其著作在当代被最用心去阅读,最注意去引用的语言学家”。(胡明扬,1988)

事实上,叶斯柏森的很多英语语法体系和理论已经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中国语言学家陆志韦、吕叔湘、王力等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关汉语语法的著作如《中国文法要略》《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都采用了叶斯柏森在《语法哲学》中独创的语法体系“三品说”。

叶斯柏森的另外一本著作《英语语法精义》对英语语法做了非常系统和有见地的阐释和归纳。其中,对于英语词类划分的见解,如果能被借鉴在汉语上,唤起对汉语词类划分的思考,也应该是有意义的事情。

二、叶斯柏森对英语词类划分的阐释

在《英语语法精义》中,叶氏表明了对英语词类划分的理解和看法。他认为:“想要判定某个词的词类,考察该词的形态是不够的。我们不该独立对待该词的形态。事实上,判定词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该词在特定句子中间和其他词之间的关系”。wWW.133229.cOM首先,他确定了英语语言的特质——形态。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化。例如,名词有单复数形式,动词有时和体的变化,形容词有级的变化等等。英语的形态变化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词性,所以英语可以借助形态变化来划分词类。

同时,他又强调了在句子结构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判定词类的决定因素。因为特定的词类对应着特定的句子成分。比如出现在主语位置上的词类,要么本身就是名词,要么就是其他词类已经被名词化。

这样看来,英语词类划分的标准似乎是不确定的,形态变化可以决定其词类,句子结构也可以判定其词类。其实不然,叶斯柏森明确说:“这并不意味着英语词类标准界限模糊,因为在特定的上下文组合中某个形式总是确定地属于特定的词类”。但仍然存在一个问题,难道要判定一个英语词的词类,脱离了它的上下文,脱离了它的组合形式就难以确定?

事实上,在叶氏使用“词类演变”一词的时候就隐含承认了这样的大前提:某个词语首先属于某种特定的词类,要不然所谓的“演变”也就无从谈起。

在英语中可以纯粹按形态划分词类,这对于那些靠后缀形成的词汇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另外一些没有后缀的词汇而言,要想予以归类,碰到的问题和纯粹依据语法功能分类是一样的。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英语词的形态和语法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三、对汉语词类划分的启示

上文叶斯柏森对英语词类划分的阐释,仍然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面对的是两个系统——独立的词和出现在语句中的词。我们总想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把两个系统联系起来。换言之,我们想把词类划分运用到句子成分分析中去。但是出现在语句中的词,也需要将其分类。而要把两个系统联系起来,需要有两套分类,进而才能寻找这两套分类之间的联系。事实上,给出现在语句中的词分类,我们用的是句子成分;给独立的词分类,则采用词类的概念。句子成分和词类属于两套系统,除非这两套系统的标准是统一的,或确实有着很多共通的地方。如果两套分类的标准是一样的,就没有建立两套术语的必要了。可见,划分词类应该是独立于句子成份的,因而也就不存在所谓按词语的语法功能分类一说。而按形态分类,对汉语显然不可能,因为汉语根本就没有“时、体、态、格”等各种曲折变化,且不说形态和语法功能密不可分。这样看来,如果要划分词类,只能根据意义。

但若是根据意义标准来划分词类,对汉语而言,又是难以把握的。比如“战争”和“战斗”、“智慧”和“聪明”,如果单从意义上来看,很难说出它们的区别。若把它们归为一类,则不符合汉语的实际使用情况。有些词,单

从意义上,可以对其词类进行划分,比如数词。根据意义标准来划分词类也仅仅只能解决极少数词类而已。而对于绝大多数兼类词,比如“改变”“可能”“根本”“爱”等等,就无法对它们的词类进行划分和归类。

四、结语

根据叶斯柏森对英语词类划分标准的解释,无外乎三条:意义标准,形态改变以及在句中的组合关系或又称语法功能。对汉语而言,形态改变完全不适合,意义标准也很难适用,只能按照语法功能划分词类。但对于博大精深的汉语而言,语法功能是否就真的适用汉语词类划分?汉语语法或是句法,与词类这两套体系标准的统一,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jesperson,o.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m].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1933.

[2]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3]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张高远.“叶斯柏森”课题——理论意义、学术价值、研究可

行性几预期成果[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6).

词语分类篇5

关键词:词类 划分标准 词汇・语法范畴 语类

一、引言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最初是受西方语言学中词类划分的影响。西方印欧语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形态变化以此来表达语法意义,但汉语表达语法意义主要是通过语序和虚词,形态划分的标准并不适合汉语词类的划分,因而需要根据汉语本身的特点进行词类划分。马建忠《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法体系的初步建立。自此以后,人们对汉语语法一项重要的内容――词类问题,尤其是词类划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就从未停止过。我们希望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述评,能发现一些有用的价值,推动汉语词类的研究,为汉语词类划分尽绵薄之力。

二、各词类划分标准评述

由于每位研究者观察和研究词类划分标准的角度和采用的方法不尽不同,因此划分的标准莫衷一是,难以达成共识。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到熙的《语法讲义》,再到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期间关于词类划分的标准多种多样。产生了几种有重要影响的划分标准,主要有意义标准、形态标准、句法功能标准、功能标准、分布标准、词汇・语法范畴标准、综合标准。下面就各标准作简要介绍及诠释,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提出笔者的拙见,希望能对汉语词类的划分有所帮助。

(一)意义标准

依据意义(概念)标准划分词类,是传统语法理论指导下关于词类划分的标准。这个标准在我国语法界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力的《中国语法理论》《中国现代语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语文学习》。

意义标准最早可追溯到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故字类者,其义焉耳。”①

马建忠认为:“凡实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省曰名。”②

王力的《中国语法理论》说:“至于中国的词呢,它们完全没有词类的标记,正好咱们纯然从概念的范畴分类,不受形式的约束。”③

吕叔湘《语法学习》则说:“中国话里的词没有词形变化,划分词类主要凭词的意义和词与词之间的关系。”④

意义标准的优点是:比较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吕叔湘曾说:“假如有人说出一些词来问咱们,哪些是名词,哪些是动词,咱们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是想到它能不能用在这个格式的这个位置上,那个格式的那个位置上,前头能加哪些字,后头能加哪些字,等等一切,还是先想到它的意义?各位的情形我不敢胡猜,我自己,不怕见笑,第一个反应是意义。”⑤意义标准对于语法初级阶段的教育和学习,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另一方面,马建忠说:“凡实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此定义的缺陷显而易见。这里只是单一地把能描述具体事物的词才归为名词,而把那些本身是名词但表示抽象意义的排除在外,比如:思想,思维,意识,悲伤等。这是意义标准的一大缺陷。此外,意义标准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依据意义来划分词类,实际上把语言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绝对化了。在汉语中,有一些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是恰好对应的,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是不对应的。我们以名词为例来进行分析,先看下面几个例子:

(1)木头可以用来做家具。

(2)这是一张木头桌子。

例(1)中,“木头”的词汇意义是名词,其语法意义作主语;例(2)中“木头”的词汇意义也是名词,在这里却带有形容词的性质,其语法意义作定语,是名词用作形容词的词性活用现象。

通过简单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有些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对应不是高度吻合的。

此外,有些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在语法上却属于不同的词类。如:“偶然、偶尔”和“接近、将近”这两组词,每组的意义都基本相同或相近,但“将近”“偶尔”是副词,“接近”是动词,“偶然”是形容词,可见划分词类与词的具体意义无关。

意义标准其实是分离了词法和句法,它不可能成为汉语词类划分的科学标准。

(二)形态标准

形态标准即依据狭义的形态标准来划分词类。狭义的形态标准指依据词头、词尾和重叠形式来划分词类,代表人物是陆宗达和俞敏。

陆宗达在《汉语的词的分类》一文里说:“实词怎么分类呢?咱主张按‘形态’分。汉语的词有形态没有呢?有人说没有,因为写到纸上的那一个一个的方块儿上实在看不出什么形态来。可是咱们语言是谈嘴里说的话,这里头形态变化可丰富哪!”⑥

俞敏在《形态变化和语法环境》一文中,认为重叠式是狭义的形态变化,我们要给实词分类,就得根据狭义的形态变化。

许多印欧语系的语言有比较丰富的形态。如:在英语中,加上后缀-s,-es来表示名词复数,在多音节的形容词前加“more,most”来表示比较级、最高级的意义。汉语也有形态,但汉语的形态和印欧语的又不完全一致。汉语中词的形态可以分为两种:一指构形形态,例如:动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试试”的意思。例如:“讨论”重叠为“讨论讨论”“看”重叠为“看看”。这个形态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动词和其他实词区别开来。比如,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区别动词和形容词,这是因为形容词虽然也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非常”“程度进一步加深”义。二指构词形态,例如:加词缀,加词前缀“阿”这个语素,可以组成“阿姨”“阿婆”等,这个前缀“阿”一般就是构成名词的构词形态;加后缀“化”可以组成“现代化”“规范化”等,这个后缀“化”一般是构成动词的构词形态。另外,汉语中还有的用“们”来表示复数,比如:“我们”“他们”。动词后加“了”“着”“过”分别表示动作的完成、进行和过去。由于汉语是孤立语,这些形态变化虽然对汉语词类的划分有一些帮助,但不是对所有的汉语词语都适用,普遍性差,所以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标准,而不能作为主要标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汉语的词可以分类。

2.汉语词类分类的标准以“语法功能标准”为主。

3.汉语词类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对汉语词类问题的种种研究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对词类本质及划分标准问题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接近其科学本质的长期过程,这也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透过现象抓住实物的本质。要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注释:

①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3页。

②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0页。

③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年

版,第33页。

④吕叔湘《语法学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版,第4页。

⑤吕叔湘《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选自《汉语语法论文

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52页。

⑥陆宗达《汉语的词的分类》,《语文学习》,1953年第27期,

第15页。

⑦胡裕树《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版,第

222页。

⑧王力《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55年第

2期,第146页。

参考文献: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

[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1954.

[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

[5]吕叔湘.语法学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

[6]俞敏.形态变化和语法环境[J].中国语文,1954.

[7]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8]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刘向东.汉语词类的分歧与和解――来自生成语言学的启示[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词语分类篇6

[关键词]猜测 动词 语用功能

1 前言

“猜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推测,凭想象估计”。本文所研究的“猜测”类动词主要是指理性意义与此相近的动词。这类动词表示说话者基于一定的客观事实,带有主观性的猜测。也就是说,该类动词都具有 [+可能性][+/-肯定性][+/-客观性]的语义特征,构成了一个意义相互关联的聚合群。

本文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同义词词林》、《动词用法词典》、《同义词词典》以及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等,共确定了11个具有代表性且使用频率较高的“猜测”类动词,分别是:

A类:认为 以为 觉得

B1类:推断 预见

B2类:估计 推测 预料

B3类:猜测 揣测 捉摸

2 语用功能分析

2.1语用前提与动词的选择

语用前提的制定以词汇意义为基础,但并不受词汇意义的制约,而受语境的制约。通过语料可以看到,在含有猜测类动词的语段中,语用前提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出现的语用前提我们称之为显性语用前提,不出现的语用前提我们称之为隐性语用前提,二者对猜测类动词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1.1隐性语用前提

请看下面的例句:

(1) a.我认为他明天回来。b.我推断他明天会来。

c.我估计他明天会来。d.我猜测他明天回来。

如果忽略一定的语境,只单从四个句子本身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这里的四个小类的动词完全可以互换。因为在隐性语用前提下,a、b、c、d四个句子在语义序列的延续关系中属于相同的关系序列。

上面例句中,如果a句为真,则b句为真,c句为假,b句和c句不能同时为真,也不能同时为假。从以上语义延续关系可以看出,从事情是否发生的必然性来看,四个小类的动词后面的命题是否会发生,话者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客观来说,也存在不会发生的可能性。因而在隐性语用前提下,四个小类的动词的语义序列关系相同,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

2.1.2显性语用前提

在大多数情况下,猜测类动词的使用都要受到一定显性语用前提的制约,大致说来,有以下四种情况:

2.1.2.1说话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时,有一定的语用前提,可以是客观依据,也可以是常规或预期,说话人认定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同时也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选择A类动词,而不是B类动词。如:

(2)一伙人蹲在一起说笑,他会以为在编排议论他。(张胜利《八舅》)

(3)它未曾受过这般厚遇,总觉得怎么也报答不完。(刘兆林《雪国热闹镇》)

2.1.2.2说话者在表达意见或态度时,只根据客观依据猜测出肯定性极大的结果,这种情况下,选择B1类动词。例如:

(4)法医通过骨骼的X光透视和乳腺切片检验以及皮肤外观的观察,推断死者应是二十五至三十岁的妇女,尚未生育。(王朔《枉然不供》)

(5)在延安的窑洞及时系统总结着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他预见到大而弱的中国对付小而强的日本,必须坚持不折不挠的持久战。(《人民日报》95.08)

2.1.2.3说话人在表达意见或态度时,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但说话人对事件是否会发生并不持肯定态度,事件有可能发生,同时也存在不会发生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选择B2类动词。例如:

(6)他做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估计资料足够一个小时使用而有余。

2.1.2.4说话者在表达意见或态度时,常常是凭借不明显的线索或想象来猜测未知的事件,因而对事件是否发生完全没有把握。这种情况下,选择B3类动词。例如:

(7)宫中秘事,往往是永世之谜,那戴权往宁府与祭,引出许多的暗中猜测,其中的一种是与贾家容国府的大小姐贾元春有关。(刘心武《秦可卿之死》)

(8)一个人的生命剥夺与否,我、你、每个人都不能感情用事,妄加揣测或信口开河。(王朔《枉然不供》)

2.2句类的选择

猜测类动词对句类也有一定的选择。据语料我们看到该类动词都可以用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很少用于祈使句和感叹句中。

2.2.1对陈述句的选择

先看以下例句:A

(9)他认为儿童是通过感知和动作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富熹方格《儿童的心理世界》)

(10)她盯住同桌那只铅笔盒,猜测它来自遥远的大城市,猜测它的价钱肯定非同寻常。(铁凝《香雪》)

(11)洪塔山推测可能是要他们拿钱去赎回那些证词证物。(刘醒龙《分享艰难》)

B

(12)他觉得这个纪念没有意义了。(邓友梅《话说陶然亭》)

(13)他已预见到了飞机不会再上海降落。

(14)默里•澳尔夫估计自己在北京不会再有什么机会了。

(15)他让人捉摸不透。

从上面A、B两组的例句,我们看到猜测类动词后面的小句成分既可以是肯定陈述句(A组),也可以是否定的陈述句(B组)。这很好解释,因为猜测类动词使说话者对某一命题的主观评价,一般的命题都会采用陈述句的形式,因此它们可以用于陈述句中,猜测肯定命题其后的小句就用肯定陈述句,猜测否定命题其后的小句就用否定陈述句。

2.2.2对疑问句的选择

猜测类动词最主要的句法特征是可以带小句宾语,作宾语的小句既可以是陈述句,也可以是疑问句,所以猜测类动词绝大部分可以用于疑问句。

张伯江(1997.6)依据疑问域的大小给疑问句作了如下分类:(1)疑问域为一个点(某个事实)的特指问句;(2)疑问域为一个局部(析取集合)的选择疑问句;(3)疑问域为一个整体(整个命题)的疑问句。猜测类动词可以用于以上三类疑问句。例如:

(16)你估计现在几点了?

(17)你觉得我们应不应该去北京学习?

(18)你认为他们是广东人么?

戴耀晶(2005)认为,猜度句有二重性,它的特点是说话人心理上有疑,可以用于提问,将心理的疑惑提出来,寻求解答,在言语交际中是传疑(疑而且问);如用于回答,将心理的疑惑作为不确定的答案提出来,供听话人参考,在言语交际中是传信(疑而不问)。不论是传疑还是传信,猜度句的语义特点都是不确定。可以看到,猜度句在这一点上与猜测类动词的语义相近,因而猜测类动词基本上都可以用于猜度性疑问句。例如:

(19)我估计他仍在想那位妇女的事吧.

(20)你一定预见到了这股风潮会波及更多的地区了吧?(杨贵山《古曲名著廉价本席卷欧洲》)

2.2.3对祈使句和感叹句的选择

袁毓林(1991)认为,肯定式祈使句的句式义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做某事(有意识地),所以做谓语中心的动词必须是自主动词;而否定式祈使句的句式义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不做某事(有意识的)、或者提醒听话人别发生某事(无意识的),所以作谓语中心的动词可以是自主动词,也可以是非自主动词。他还认为两者除了语义上的区别之外,最突出的区别就是,自主动词前后能加“来”“去”,而非自主动词则不能。根据以上判定标准,我们认为A类动词属于非自主动词,而B类动词属于自主动词。如:

*来认为/认为来*去以为/以为去*来觉得/觉得来

来推断/去推断估计来/估计去猜测来/猜测去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A类动词只能进入否定式祈使句;而B类动词既可以进入肯定式祈使句,也可以进入否定式祈使句。例如:

(21)别以为别人都比你笨!

(22)不要觉得没人关心你!

(23)(你)估计一下!

(24)别胡乱猜测!

感叹句是用感叹语气表达强烈感情的句子,感叹这种方式只能在具有强烈感情的情况下才能够使用,而猜测类动词本身只表示对未知情况的主观猜测,所以猜测类动词很少出现在感叹句中。

2.3猜测类动词的人称使用

猜测类动词和人称有一定关系。如前所述,猜测类动词主要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其中,陈述句多用第一人称,而疑问句多用第二和第三人称。例如:

(25)我估计明天会下雨。

(26)我推测荷兰队会赢。

(27)我认为这件事应该立刻解决。

(28)你估计明天会下雨吗?

(29)你推测荷兰队会赢吗?

(30)他认为这件事应该立刻解决吗?

这很好解释,猜测类动词主要表示说话人主观的意见和态度,而不是表示听话人或其他人的意见或态度,所以陈述句一般用第一人称;而在疑问句中,一般不用第一人称是因为表示说话人对人或事件的不确定性,即传疑(疑而且问),第一人称与不确定性基本上是不能同现的,否则句子不成立。

2.4委婉口气与礼貌性原则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和文化中,在大多数社会里,都有一些特定的、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语言不当、甚至语言粗鲁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屡见不鲜,这足以说明礼貌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对此,英国语言学家Leech从语用学的角度提出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根据会话的礼貌原则,常用含蓄、温和、文雅、婉转、无刺激性的语言代替生硬、直率、恐惧、带刺激性的语言,帮助说话者克服交际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淡化和排除各种不愉快的联想。可以说,委婉是人们交往过程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有效的语言形式,体现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效果。

委婉口气表示的是说话人对相关命题的主观估计和含蓄的态度。猜测类动词其词义本身表示说话者对人或事件的猜测和估计,话者在说话前已经对所说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肯定程度,但为了避免直来直去,采用一种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肯定的推测,希望得到听者的同意。例如:

(31)我觉得这里的天,比什么地方都蓝;黑夜里的星星,比什么地方都亮。(鲍昌《芨芨草》)

例句(31)中,说话人主观上对“这里的天,比什么地方都蓝;黑夜里的星星,比什么地方都亮”是持肯定性态度的,但为了使语气变得和缓,而采用了委婉的表达方式。

猜测类四个小类的动词在表达委婉口气时,其不肯定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这一点上正好于语义确信度成反比,语义确信度越高的动词其表达委婉口气的程度越低。例如:

(32) a.据他过去的表现,我认为他能完成这项任务。

b.据他过去的表现,我推断他能完成这项任务。

c.据他过去的表现,我估计他能完成这项任务。

d.据他过去的表现,我猜测他能完成这项任务。

很显然,a句的语气强烈,说话人及其肯定自己的判断,给听话者留下的余地微乎其微,而d句仅仅表示说话人的“猜测”,语气最为委婉,语义确信度最低。因而我们认为,在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意见或判断时,其语义确信度越低,言者的口气就越委婉。因此,猜测类动词表达委婉口气的序列为:

B3类〉B2类〉B1类〉A类

3 结论

本文从语用前提、句类的选择、人称的使用、委婉口气和礼貌原则四个方面对该类动词进行了考察。根据语用前提的不同,对动词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制。另外,这类动词主要用于陈述句和猜度性疑问句,陈述句一般用第一人称,而疑问句一般用第二或第三人称。该类动词的使用使句子的语气变得委婉,其委婉的程度正好与该类动词的语义确信度成反比,即语义确信度越低,其口气越委婉。

参考文献:

[1]陈昌来.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3]范晓等.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J].中国语文,1995,(6).

[6]齐沪扬.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J].汉语学习,2002,(2).

[7]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7).

[8]温锁林.真谓宾动词带疑问句形式宾语的语气问题[J].语文研究,2004,(2).

[9]朱丽.揣测语气和揣测语气副词[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10]罗燕萍.谈现代汉语“V+到”结构的形式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

[11]褚智歆.能愿动词肯否不对称问题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

词语分类篇7

关键词:汉语;称谓;谦词;义素;类聚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一、多义类聚分析

多义类聚是词语多义现象,是义素在一个词语里类聚两次或多次,形成多个义位,即形成词语多义的现象。多个义位由于蕴含义素类聚的因素,所以这多个义位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

洪成玉(2002)的穷尽性语料抽取中共有六个称谓性谦词具有多义类聚现象,即家公、卑末、老仆、下官、贫道、奴。除“家公”是指称词(即称他人的词),其余五个都是自称词(即称自己的词)。

(1)“家公”作为谦词有两个义项:①谦称自己的祖父。“昔侯霸之子孙称其祖曰家公。”(《颜氏家训・风操》)②谦称自己的父亲。“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后汉书・传》)

“家公”的义位结构式一:(称谓)(指称)(谦称)k{(两层亲属)[(亲属)(生育关系)(男性)]的[(亲属)(生育关系)(男性)]}

义位结构式二:(称谓)(指称)(谦称)k[(亲属)(生育关系)(男性)]

“家公”的两个义位都包含有(称谓)(指称)(谦称)(亲属)(男性)的共同义素,这些就是贯穿在“家公”的多义类聚中的中心义素。通过对二者义位结构式的比较就可以区别其义位,从而构造其义项。

(2)“卑末”两个义项:①低级官吏。②谦称自己。“小娘子若不弃卑末,结为眷属,三生有幸!”(《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

义位结构式一:(人)(职位)(官员)(+地位低)

义位结构式二:(称谓)(自称)(谦称)(+地位低)

“卑末”的两个义位都包含有(+地位低)这一共同义素,这就是贯穿在“卑末”的多义类聚中的中心义素。两个义位通过这一中心义素类聚,通过其他非中心义素而互补分布。

(3)“老仆”两个义项:①老年仆人。②老年人谦称自己。“魏其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夺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义位结构式一:(人)(职位)x{(照料)k[(雇主)(雇佣)]}(老年)(男性)(+地位低)

义位结构式二:(称谓)(自称)(谦称)zh{(人)t[(老年)(男性)]}(+地位低)

“老仆”的两个义位都含有(人)(老年)(男性)(+地位低)的共同义素,并通过这些中心义素类聚。

(4)“下官”三个义项:①属吏对其长官或国主的自称。“下官每读其书,未尝不废卷流涕。”(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②官吏对自己的谦称。“下官昔承颜色,早蒙车骑之知。”③泛称自己。(唐陈子昂《薛大夫山亭宴序》)“下官禽鸟,不能致力生人,为足下转达桂家三十娘子。”(《太平广记》卷十八引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柳归舜》)

义位结构式一:(称谓)x(自称)zh[(人)(职位)(官员)(+地位低)]k[(上级)v(君主)]

义位结构式二:(称谓)(自称)(谦称)zh[(人)(职位)(官员)(+地位低)]

义位结构式三:(称谓)(自称)(谦称)zh[(人)(+地位低)]

“下官”的三个义位都含有(称谓)(自称)(谦称)zh[(人)(+地位低)]的共同义素,并通过其类聚。三个义项的差别体现为三个义位具有不同的义素。

(5)“贫道”两个义项:①(唐以前)僧人的谦称。“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世说新语・言语》)②(唐以后)男女道士的谦称。如:“贫道姓张,双名道玄。祖传道法,戒精严。三十七代,辈辈流传。”(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又如,“采秋便问道:‘炼师何来?’道姑笑道:‘贫道云游的人, 脚跟无定,是从来处来。’”(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八回)

义位结构式一:(称谓)(自称)(谦称)zh{(人)f[(宗教)(佛教)]}(+财力弱)(+唐代以前)

义位结构式二:(称谓)(自称)(谦称)zh{(人)(±男性)f[(宗教)(道教)]}(+财力弱)(-唐代以前)

“贫道”两个义位都含有(称谓)(自称)(谦称)(人)(宗教)(财力弱)的共同义素,并通过其类聚。

(六)“奴”三个义项:①男女通称,相当于第一人称“我”。“奴,第一人称代词,和‘我’相同,男女尊卑都可通用。”(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释称谓》)②女子美称。“妇人自称奴……盖始于宋时。……贵近之家,其女其妇,则又自称曰奴。是宋时妇女,以奴为美称。”(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九)③妇女的t称。例如,“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

义位结构式一:(称谓)(自称)zh[(±男性)(±地位低)]

义位结构式二:(称谓)(指称)k(-男性)(赞美)

义位结构式三:(称谓)(自称)(谦称)zh(-男性)

“奴”的三个义位都含有(称谓)(-男性)的共同义素,并通过其类聚。

应该指出的是,多义类聚中的非共同义素是呈互补分布的。如“贫道”一词中,其非共同义素“佛教”和“道教”就是互补的,二者不能共现。

二、近似类聚分析

义素的类聚不仅是一个义项内部的义素类聚,也可以是不同义项不同义位中的义素类聚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义位之间,其语义联系很紧,核心义素相近(似)而附加义素有别,范畴义素相近(似)而特征义素有别,固定义素相近(似)而临时义素有别,这么一种大部分义素相近(似)并且起着主导作用的现象,就是近似类聚。相近(似)的义素类聚在一起,其外化的表现就是同义词(近义词)的聚合。

在指称词中,如谦称自己的妻子的有“拙荆、拙室、拙妻、拙妇、贱内、贱室、贱房、贱荆、寒荆、敝房、荆人、荆布、荆妻、荆室、荆妇、山荆、山妻”;谦称自己的父亲的有“家父、家严、家尊、家公、家君、家府、家大人、家王”。以下笔者试就谦称自己的父亲的词语来分析义素的近似类聚现象。

义位结构式如下:

家父:(称谓)(指称)(谦称)k[(亲属)(生育关系)(男性)

(±有官职)]

家严:(称谓)(指称)(谦称)k[(亲属)(生育关系)(男性)(严格)]

家尊:(称谓)(指称)(谦称)k[(亲属)(生育关系)(男性)

(-地位低)]

家公:(称谓)(指称)(谦称)k

[(亲属)(生育关系)(男性)(+年

长)]

家君:(称谓)(指称)(谦称)k

[(亲属)(生育关系)(男性)(+贤

明)]

家府:(称谓)(指称)(谦称)k

[(亲属)(生育关系)(男性)(+有

房产)]

家大人:(称谓)(指称)(谦称)k

[(亲属)(生育关系)(男性)(+有

官职)]

家王:(称谓)(指称)(谦称)k

[(亲属)(生育关系)(男性)(+有

官职)(王侯)]

这八个义位都表示(称谓)(指称)(谦称)k[(亲属)(生育关系)(男性)]这一指称义,但它们的区别就取决于各自不同的隐含义素或者说特征义素。(称谓)(指称)(谦称)k[(亲属)(生育关系)(男性)]是它们近似的主要依据。

又如:

贫僧:(称谓)(自称)(谦称)zh{(人)(+男性)f[(宗教)(佛教)]}(+财力弱)

老衲:(称谓)(自称)(谦称)zh{(人)(+男性)f[(宗教)(佛教)]}(+年长)

这两个义位都表示(称谓)(自称)(谦称)zh{(人)(+男性)f[(宗教)(佛教)]},所不同的只是各自的特征义素不同,且这几个特征义素不具有对立性,即在一定的语境下这几个特征义素可以共现,因此也是义位的近似类聚。

这一类聚现象有助于计算机构建同义词库,并依据这一词库中义位的非共同义素来区分词汇之间细微的差别,在古今汉语机器翻译时做到精确。

三、对立类聚分析

郭伏良(1997):“与义素近似类聚相对的是义素的对立类聚。凡两个独立的义位之间,个别义素彼此互为对应,呈相反或相对的联系,即为义素的对立类聚。”对立类聚是客观事物矛盾性在语义层面的体现,同时也是义位联系性的表现。由于有了对立,义位就有了对立面,它的存在才有了价值和据以判断的依据。

研究义位间义素的对立类聚现象,同样有助于描述义位并区别义位间的细微差别,同时使计算机在判断词义方面、人工造句的选词方面更准确。

对立类聚以共同义素为核心,以区别义素为辅助。在义素类聚上,有否定对立类聚和角度对立类聚两种常见类型。

1.否定对立类聚

否定对立类聚即区别义素互相否定。比如:

贫僧:(称谓)(自称)(谦称)zh{(人)(+男性)f[(宗教)(佛教)]}(财力弱)

贫尼:(称谓)(自Q)(谦称)zh{(人)(-男性)f[(宗教)(佛教)]}(财力弱)

“贫僧”与“贫尼”的义位义素在(±男性)上就是否定对立类聚,(+男性)或(-男性)只能取其一,不可能有中间的模糊状态。换句话说,就是“贫僧”和“贫尼”二者之中任一个义位,不能同时共现(+男性)和(-男性)两个特征义素。而在上文提到的“贫僧”“老衲”两个义位中的特征义素是可能共现的,因此这二者是近似类聚。

2.角度对立类聚

角度对立类聚,在称谓性谦词方面,就表现为称谓时的指称方向的对立。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指称词称谓时是从说话人指向除说话人之外的他人的,是由本体指向外界,是外指;与之对立的是自称词,称谓时是从说话人指向说话人本体的,是由本体指回本体的,是内指。比如谦称自己的词和谦称与自己近亲属的词就可以视为这种情况的类聚。例如:

“蒙”的义位:谦称自己。“岂欲之而不能,将能之而不欲欤?蒙窃惑焉。”(《昭明文选・张衡〈西京赋〉》)李善注:“蒙,谦称也。”其义位结构式为:

(称谓)(自称)zh[(人)(±男

性)]

这是自称,是从本体指回本体。

“小婿”的义项之一:谦称自己的女婿。“员外道:‘令婿为何而死?’刘翁道:‘小婿不幸得了痨病之疾。’”(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

其义位结构式为:(称谓)(指称)(谦称)k{(两层亲属)(+男性)[(亲属)(生育关系)(-男性)的(配偶)]}

这个指称,是从本体指向外界。两个义位从指称角度而言是角度对立类聚的。也可以看出,这种角度对立类聚的义位,义位间的义素重合性不高,差异甚大。

第二种情况是:一种是指称词,称谓时由他人指称来确定指向该义位,该义位代表了客体;另一种是自称词,称谓时由自己指称来确定指向该义位,该义位代表了主体。例如:

“小婿”是个多义项的词,除上文言及,还有一个义位:女婿在岳父母前谦称自己。“蒋兴哥道:‘小婿不好说得,但问令爱便知。’”(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因此其义位结构式有二。义位结构式一:(称谓)(指称)(谦称)k{(两层亲属)(+男性)[(亲属)(生育关系)(-男性)的(配偶)]}

义位结构式二:(称谓)(自称)(谦称)zh{(两层亲属)(+男性)[(亲属)(生育关系)(-男性)的(配偶)]}

这种情况下的角度对立,义位之间的义素基本重合,而由一个义素就决定了二者的差别,这是与第一种情况的不同之处。

这里的(+男性)和(-男性)是在不同的义位层位次上共现。针对这样的情况,现有的编程技术使得计算机也可以实现识别的任务,就是制定一条规则:当互补的义素共现时,取外不取内。

具体解释:当互补的义素在不同的义位层次上共现时,取处在义位结构式最外层的那个义素。这一条由规定的()[]{}优先级别可确定,因为我们规定()级别低于[],能被[]嵌套形成[()];[]级别又低于{},能被{}嵌套形成[],整个可能形成的基本层次是{[()]},这样,处于更外层位置的义素的相对内层的来说就是更上位的,代表的是更上位的概念。

在计算机程序中,只需要把这套规则写入程序并通过该程序来告知计算机根据{[()]}这一符号的优先级别为识别共现的对立义素的层次性,这是可以做到的。“小婿”一词的两个义位中,(+男性)相对(-男性)而言是更外层的,因此也是更上位的,(+男性)才是决定该义位的义素,(-男性)是(+男性)的下位概念,没有(+男性)的层次高。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指称和自称角度的对立类聚,但从上文分析的过程来看,将它们细分为两种情况是完全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郭伏良.义位间的义素类聚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1).

词语分类篇8

关键词: 日语动词 态 使用方法

动词的态对于日语的初学者来说,很容易被其变形及应用弄混。因此,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日语中动词的态的使用方法。

一、可能态

表示具有某种能力或外部条件,「有可能的意思。

变化规则:五段动词把词尾的う段假名变成该行的え段假名,再加「る;一段动词去掉「る+「られる;サ变动词词干加「できる的形式;カ变动词的未然形+「られる。

由他动词构成的可能态句型为:~は~が~动词谓语句;自动词直接构成即可。如:

私は刺し身が食べられます。我能吃生鱼片。

明日は8時に来られます。明天8点钟能来。

二、被动态

表示主语处于承受动作的立场,相当于汉语的「被、「挨、「受等意思。

变化规则:五段动词未然形+「れる;一段动词去掉「る+「られる;サ变动词的被动态是词干+「される;カ变动词的未然形+「られる。

1.在主动句中宾语是人或动物时。句型为:

甲は乙に~(ら)れる。

昨日弟は母に叱られました。昨天弟弟被妈妈骂了。

2.在主动句中的宾语是带有以人做定语的事物时。句型为:

甲は乙に~を~(ら)れる。

バスの中で、私は隣の人に足を踏まれた。在公共汽车里,我被旁边的人踩了脚。

3.主动句的主语可以忽略,宾语是非人物时(多用于活动)。句型为:

甲は(みんなに)~を~(ら)れる。

会議は8時から開かれました。会议从8时开始。

在这一类被动句中,主动句的主语一般消失,如果一定需要,可用「によって表示。

諺は、いつ、何処で、誰によって作られたか、分かりません。

弄不清楚谚语是在何时何地,被谁创造的。

4.自动词的被动。句型为:

甲は乙に~を~自動詞(ら)れる。

有部分自动词,可以用被动式表示,这种情况只用在主语受到损失的情况下,多用来说明后面动作或状态的原因。

雨に降られて、風邪を引いた。因为被雨淋了,所以感冒了。

如果主语没有受到损失,就不能用自动词的被动式。如:

主动句:友達が来て、楽しく遊んだ。朋友来了,我们玩得很开心。

被动句:友達に来られて、宿題ができなかった。朋友来了,害得我没有完成作业。

自动词的被动式的使用范围很受局限,不是任何自动词都可以变成被动式的。

三、使役态

表示主语让别人做某事,相当于汉语的「让、「使等意思。

变化规则:五段动词未然形+「せる;一段动词去掉「る+「させる;サ变动词词干+「させる;カ变动词未然形+「させる。

动词的使役态有两种:

1.当主动句的动词是自动词时。句型为:

甲は乙を~自動詞(さ)せる。

学生が病気になったので、先生は彼を帰らせた。学生生了病,所以老师让他回去了。

2.当主动句的动词是他动词时。句型为:

甲は乙に~を他動詞(さ)せる。

母親は子供に薬を飲ませた。母亲给孩子吃了药。

四、被役态

当一个人被迫或不由自主地做某件事情时使用被役态,被役态是一个动词先变成使役态后再变成被动态。

变化规则:五段动词未然形+「される;一段动词未然形+「させられる;サ变动词词干+「させられる;カ变动词未然形+「させられる。但是,五段动词以「す为词尾的五段动词不约音。如:「話す(はなす)的被役态是「話させられる,而不是「話さされる,句型为:

甲は乙に~される∕させられる。

私は飲みたくないです、でも飲まされたのです。

不是我愿意喝(酒),而是被别人灌的。

与前一讲被动态里讲到的内容联系起来看,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当动词后面出现「される时,一定要看前面的动词,前面的动词是五段动词时就是被役态,译成“被迫”;当前面的动词是サ变动词时就是被动态,译成“被……”。如:

私は母に病院へ行かされた。

病院で私は医者に検査された。

这两句话里都有「された,是「される的过去时。上面一句中「される的前面是五段动词的未然形,所以是被役态,整个句子译成:“我被母亲逼着去了医院。”而下面一句的「される前面是サ变动词的词干,所以是被动态,整个句子译成:“在医院里,我被医生作了检查。”

五、结语

日语中动词的态的变形及使用方式很复杂,特别是被动、使役和被役特别容易弄混,在使用时一定要弄清楚各种态的变化规则,进行区分,做到灵活运用,巧妙翻译。

参考文献:

[1]周平,陈小芬.新编日语(第1、2册)(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周平,陈小芬.新编日语(第二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3]刘文照,海老原博.日本与能力考试3级语法解说篇.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生活趣事范文 下一篇:寻找幸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