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丝”的由来

时间:2022-09-13 10:57:39

摘 要:近年来,网络语言风起云涌,如,“XX style”、“学霸”、“晒幸福”、“完爆”、“逆袭”、“丝”等。由于网络用语的盛行,读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深度分析“丝”的由来。

关键词:网络语言;历时;丝

一、“丝”的出现与使用

“丝”出现伊始,是指那些出身卑微的青年男性。一般表现为“矮穷搓”,相貌丑陋,收入微薄,工作低贱。随着“丝”一词的流行,其使用和含义变得更加宽泛,使用者并不一定青年男性群体,对女性有时候也会使用该词,称为女丝。比如,2013年4月2日的北京商报一篇财经新闻――互联网企业掘金“丝经济”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报纸上。

二、“丝”的由来

“丝”是由脏话“毛”演变而来,表示“见不得光、上不了台面”的意思。“毛”一词出自《后汉书・岑熙传》:“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有蟊贼,岑君遏之;狗吠不惊,足下生。”“”是指动物周围的毛,形容很渺小,再怎么吠叫也无法掀起大风大浪。

“”:《汉语大辞典》:“”,《字》丁了切。“”字,从尸吊声。《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①男性的生殖器官;②詈词,表示恼火或反感。老舍《四世同堂》:“他妈的,饿成了样。”

“丝”:《汉语大辞典》:“丝”《广韵》息兹切,平之,心。①蚕丝。②泛指像蚕丝一样的细缕。③食品切成丝状者亦称丝。④线。⑤丝织品。⑥缫丝;纺丝。⑦喻指白发。⑧比喻极微细的东西。由“丝”的解释可以看出“丝”字的几个义项之间是有联系的,都是围绕又细又长这个基本义项。

三、语言学角度分析“丝”产生的原因

1.新词的产生

语言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展,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势必会产生新词新意。通常情况下,新词的产生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造成的。“丝”作为一个网络新词,有其一定的因素。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随之带来的是物价上升飞快。80后和一部分90后的青年人正面临着毕业压力、工作压力、结婚压力等各种现状。同时房价狂飙,普通工薪家庭已经很难负担得起一套房子。

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人们精神层面越来越开放。比如,以前人们羞于说出的“裸”字,也越来越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前年流行的电视剧《裸婚时代》、亚洲著名成功学大师的陈安之一本著作《绝不裸奔》。同样,“”是指男性生殖器官,这样的词语是非常隐晦,早些年人们难以启齿的。我们知道“丝”最开始出现的时候,是一个含有强烈贬义的词语。可是,这个词语后来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甚至,“丝”这个词语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等这些高端平台上,这些平台是展示给全国人民的,它们向来提供一些高雅文化。

究其原因,是文化的萎缩还是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目前,整个社会都处于高速运转中,当然,语言也不例外,整个语言背景是朝着经济适用的层面发展。如,国家公务员考试被称作“国考”。民众尤其是当代年轻人更是追求这种轻便的语言,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高雅文化的涵养,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整个社会的高速运行,造就了民众的急躁心理。当代社会,不是每个人都懂莎士比亚,不是每个人都认真研读四大名著。很多为了追求利润的出版社和作家,将长篇名著简之又简,来迎合当代人的心理。而同时,这种行为更加加剧了人们的急躁。可以说,庸俗文化的流行既是文化的萎缩,同时又是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目前,青年人在工作上郁郁不得志,感情不顺利,便寻求一些娱乐自己和娱乐大众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郁闷之情,这就更加促使庸俗文化的产生与流行。所以,“丝”一词的盛行,正是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时代产物。

2.类词缀“丝”

“丝”是由两个语素“”和“丝”组成,作为一个合成词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这个词语是附加式的合成词,由词根“”和词缀“丝”构成。“丝”通常在词根后面,称为类后缀。

类词缀是一类介于汉语实词语素和典型词缀之间的动态发展中的构词成分。类词缀是构形形态的一种,是现代汉语派生词的重要构成成分。“词根+类词缀”的附加构词方式近似于传统的派生构词,构词方便快捷,能产性较强,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于是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新兴类词缀。

“丝”就是作为一个类词缀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它通常出现在词根后面,被称作类后缀。近年来,“霸”、“热”、“货”“体”也是作为类词缀广泛的出现的人们视野里。如,考霸、学霸(XX霸指最受欢迎的、最突出的、最优秀的);旅游热、足球热(XX热指某种热潮);吃货、二货(XX货指某种人);甄体、陈鸥体(XX体指形式)等等。“霸”、“热”、“货”、“体”等类词缀是在网络语言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这些类词缀使用之初,只用在个别的领域。后来,它们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类词缀正是现代汉语里新出现的语言现象,目前研究类词缀的学者进行研究,希望可以规范类词缀的用法。

四、总结

照目前形势看,“丝”这个词语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流行。可是,网络语言的生命力很短暂,如,前几年随处可见的“雷人”,慢慢地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尤其“丝”,一个这么不雅观的词语,它到底会不会长久地存在下去?我们不得而知。2013年2月26日,冯小刚导演在微博上炮轰“丝”群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上一部分人在抵触“丝”这个词语的流行。但是,它作为一个网络新词,确实是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下催生出来的。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够让读者对于“丝”这个词语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邵凌力.《现代汉语类词缀鉴定标准及语法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2

作者简介:

杨丽(1989~)女,河南商丘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皇甫炳坤(1989~)男,河南商丘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TPS系统一种转换方法 下一篇:A Historical Look at the Roles of First N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