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范文

时间:2023-11-20 05:05:38

爱与自由篇1

2016年陆续迎来多个国家对持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提供入境便利待遇的好消息,这一年新增的免签国家就有厄瓜多尔、汤加、摩洛哥、突尼斯、秘鲁,新增的落地签国家包括阿塞拜疆、文莱;11月1日,阿联酋落地签证进一步为中国公民提供便利,连签证费都免了――是免签证费,不是免签;普天同庆的“双11”那天,中国与以色列双方10年多次往返签证协议正式生效,成为继加拿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对中国开放10年签证的国家;此外,塞尔维亚和中国即将开始互相实行免签制度,这可是中东欧第一个对我们免签的国家,正式实行时间可能是2017年,还有待官方公布。看吧,仿佛全世界人民都在张开臂膀欢迎中国游客,但说走就走的旅行真的能实现吗?不少热爱旅行的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扑向这些目的地,然而,这个世界上,所谓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弄清楚这些入境便利待遇的前提条件和限制,才不会空欢喜一场,尤其是喜欢自助游的背包客们。例如,秘鲁的免签是有条件的,“持有效期6个月以上的美国、加拿大、英国及北爱尔兰、澳大利亚或申根签证,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有长期居留,可免签进入秘鲁进行旅游或商务活动,有效期180天”。搞明白免签、落地签、有条件免签等概念,出行才不会茫然和慌张。

本文所涉及的情况均适用于持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如果你是持外交护照、公务(官员)护照的人士,请自动忽略本文,因为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你都可以痛痛快快地入境。

什么是免签?

免签(Visa-free),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另一个国家免除签证制度,无须提前办理目的地国家签证,抵达目的地机场或口岸时仅凭护照或简单的手续即可入境。免签分三种情况,一种是互免签证,即双方公民进入对方国家或地区均无须办理签证,如毛里求斯、塞舌尔、巴哈马、斐济、格林纳达、圣马力诺,还有2016年新增的厄瓜多尔、汤加;第二种是单方面免签,就是目的地国家单方面给了我们免签待遇,但是我们国家的边检不一定会放行,解决方案是要么保险一点仍然办签证,要么绕道从第三国或港澳台入境;第三种是有条件免签,这就要看各个国家或地区具体的免签条件和要求了,有的是必须通过有组织出境旅游资质的旅行社自由行或跟团游才能免签入境,个人或通过不具备资质的旅行社组团时,仍需办理相关签证,比如法属波利尼西亚、法属留尼汪,而2016年新增的免签国突尼斯的条件是10人以上的旅行团免签,10人以下的旅行团则需办理落地签,单人出行只能正常办理突尼斯签证。还有的是必须有返程机票或前往第三国机票才能免签,如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有的则限定某个地区免签,比如韩国济州岛,有的是限定从特定口岸入境才能免签,例如海地,可自太子港免签入境。

什么是落地签?

落地签(Visa on Arrival),就是不用在国内申请签证,而是在抵达目的地出入境后再办理签证,这往往也是单方面的。落地签与免签最大的区别就是,你依然要像申请普通签证一样去准备各种材料,而与普通签证不同的是,你无须递交这些材料到大使馆签证处、焦虑地等待回音。各个国家或地区办理落地签证的条件和要求不一,行前需进行详细的了解。总的来说,需要做好两方面准备,一是材料,除了有效护照、指定规格的证件照、足够多的旅行经费、完善的个人信息或申请表之外,有些国家还要求出示其他文件,如邀请函、证明信、返程机票或第三国机票、酒店订单等;二是做好心理准备,边检处通常会排长队,会等待2~4小时甚至更久,通常需要填写入境申请表,缴纳一定的签证费,停留时间越长签证费越高,也有的国家不收签证费,例如11月刚实行的阿联酋落地签免收签证费,可停留期30天,而且只需缴费600迪拉姆(约合人民币1130元 )就可以再延期30天。最后的心理准备―― 最糟糕的情况是你被拒签,虽然这种情况非常少,但准备材料不足或者出境记录不良,都是有可能被拒之门外的。根据小编自行办理过多国签证的心得来看,只需严格按照官方提供的清单和要求去准备材料,并且在填写个人信息时或回答签证官问题时保持诚实,前后信息保持一致,逻辑条理清晰,不管是办理普通签证还是落地签证,通过率都不会有问题。另外值得提醒的是,有些国家或地区实行免签或落地签政策是不持续的,有可能实行一段时间就会取消,比如乌克兰在2016年6月20日~9月30日实施过对中国游客从基辅机场入境落地签,但后来又取消了;厄瓜多尔几年前曾对中国免签,后来停止,如今又开始实行免签。所以还需要留意这些目的地签证方面的实时消息。

爱与自由篇2

这是一本我几年前看过的书。那是我第一次那么想读一本书,当我从图书馆借来之后,我还不由得紧紧抱着,我知道有些东西吸引着我,但我却不知道是什么。粉红色和黑色相互交缠的书的封面,总给我一种什么的感觉。

那是讲述几个漂泊的异乡人的故事。一个失忆的青年被海水冲到岸边,被一个医院院长的女儿相救,但一年后这个失忆的青年又逃出了医院,四处漂泊,这个青年叫默多。他在漂泊的生活中遇到了性格如男孩,同样漂泊的安薇,两人又开始的同情,到卸下心里的防御,最终走到在寒冷冬天相依为命的程度。但若只是这样,生活平淡地可以让人接受,至少可以让我接受。医院院长的女儿,琳达,通过不断地找寻,找到了默多。没错,这个自默多逃出医院后,就萦绕在心头的名字,这个自默多逃出医院后就模糊的人,终于满足地站在他面前。但琳达的到来给安薇和默多准备开始却又未开始的感情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本应该是这么一个平淡地可以让人猜出结局的剧情。

但,在外漂泊的生活是不容易的。他们三个的感情纠葛只是次要,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该有多幸运,才能选择到底该折磨还是该珍惜?”这是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句话。确实,生活给我们的其实很多,但我们都不能摆脱命运的唆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已经被操控,真的我们可以有多少机会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我们何时才能做到像漂泊者一般的潇洒?

“如果你知道爱有多珍贵,或许你会对它另眼相看。”这句话其实说得我是有多惭愧,有多少人可能会像我一样,总以为自己感受不到爱。其实,是我们自己把爱贬低了,父母的爱,朋友的爱,情人的爱,究竟我们还想要什么?究竟我们期待的所谓的爱是什么?如果我们可以把所有的爱都看得如宝贝一般,或许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多那么几分感恩的存在。

这本书以一种相对悲情的笔调描写角色们的生活,在外漂泊的他们像是早已习惯了生活对他们的刁难,对他们的折磨,但他们没有将他们的意志交给生活,他们没有。那颗永远渴望自由的心,永远地沧拍切篮愕钠分剩用不磨灭,永不放弃。就像默多最后跟安薇在广场的那一段表白,他们是自由的,他们是相爱的。

爱与自由篇3

那可是卡门的魅影?高挺的胸膛耸立媚人的骄傲,挥舞的长发将自由高高标举,那双闪亮的眼眸只轻轻一瞥,你便如惊鸿般被摄去了魂魄!是的,卡门,敢爱敢恨的西班牙女郎,用浪漫和激情点燃生命,酣畅淋漓地爱,义无反顾地走进命运的大门……追寻卡门的魅影,我踏上了西班牙的大地。

马德里:生活的激情

马德里,蔚蓝的地中海散发着明朗与富丽,阳光慵懒地洒下来,人们在宽敞的露天茶座上品着纯情美酿和浓情咖啡。仅有百年历史的城市,没有厚重的历史包袱,到了这里,我与每一个游人一样,不经意地融入到这种驰放之中,灵魂不再被凡俗撕咬,心尖不再被欲望包缠,轻灵的风穿越身体,我被带到无欲无求的快乐天堂,忘了自己。

西班牙人是奔放的,城市布局亦不例外。整个马德里以太阳门为中心,道路犹如万道光芒,热烈地辐射开来,而这种热烈绝不浅薄,它用艺术、文化和宝藏来装点自己,于是获得了厚实的内涵――在这如支支光箭的道路上,博物馆、教堂、广场逦迤而列,我信步走去,尽享西班牙热情的馈赠。

西班牙皇宫是欧洲第三大皇宫,仅次于凡尔赛宫及维也纳皇宫。皇宫建于18世纪中叶,那是一个艺术复苏的年代,随之苏醒的,还有人性。曼萨莱斯河左岸的山岗上,精美的宫殿巍然伫立,静静注视着300年来人性的复苏。宫殿内的墙壁上有刺绣和壁画,天花板上更是绘满了宗教、历史、社会和人文。数不尽的金银器皿和瓷器、皮货、壁毯、乐器,诉说着那个金碧辉煌的时代。卢浮宫式的外观和意大利式的内部装潢,罗织出波尔梦王朝的历史迷梦,我轻移脚步,将此番豪华静静地摄入眼中,生怕惊醒了那个已陷入烟尘的美梦。

西班牙皇宫的对面便是西班牙广场,它专为塞万提斯所建。这位举世闻名的作家一生都在遭遇无妄之灾,在战争中失去左臂,被海盗掳去北非长达七年,回到祖国后又经常因为无力缴税而被迫下狱。一部《堂吉诃德》为作家赢得了殊荣,却未能摆脱贫穷的噬咬。所幸的是,作家死后成为西班牙民族冒险和执著精神的典范。广场上的塞万提斯像,瘦削的脸庞、沉思的眼睛,手中握着笔,正从语言中捕捉思想。望着雕像,我深味命运的悖论:伟大总是生于困苦,而光荣却总在生命消蚀之后才姗姗来迟,也许这便是作家的宿命吧,用自己伤口的脓血酿造出更多人所需的精神食粮。塞万提斯的视线中是他的堂吉诃德像,勇敢的骑士自身窘迫,却自不量力地与风车作战。在荒诞的笑声背后,谁又能说执著是一种错?

终于在此生有幸亲眼目睹了西班牙的国粹――斗牛。这个曾让毕加索、海明威、比才倾心不已的节目究竟有怎样的魅力?我曾一度迷惑。圆形的场地上,黑色的蛮牛从横冲直撞到一命呜呼只有个把钟头,而在短短的个把钟头中,一身骑士装扮的斗牛士试探、、追逐、躲避、刺杀,无所不能。观台上的我不忍卒看牛的惨状,却不得不被斗牛士的魅影所诱惑:安静时舞蹈,激烈时搏杀。血腥的暴力中,斗牛士将复杂气质挥洒到极致,浪漫和疯狂,高雅和凶蛮,它们相悖着结合。我忽然明了:斗牛是一场华丽的死亡之舞,奔放如卡门,冒险如塞万提斯,执著如堂吉诃德,它正是西班牙的民族性格。

夜晚的马德里,演绎着歌和舞的升平,让我们这些一向保守的中国人心生想望。随意走进一家灯火粲然的酒馆,里面人声鼎沸,水泄不通,座位特意排得很满,不留更多空隙。西班牙人不仅能说会道而且慷慨大方,坐在他们的中间,我不会因为是异国客而感到寂寞;酒馆中歌舞的热烈也容不得丝缕的寂寞。这是西班牙特色的弗朗门哥表演艺术,歌唱、舞蹈、吉他珠联璧合,疯狂的激情须臾间充盈了视觉、听觉和知觉,所有的情绪都被它轻松地攫了去。歌者站在台上,嘹亮的嗓音背后有一种坚定不移的情感。让我想起本土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不用任何扩音设备,自我的力量足以震撼空间中的每一个分子。弗朗门哥的吉他是明快、清晰的,抛却了古典吉他的深沉和厚重。弗朗门哥的舞蹈更是将激情演绎到底:但见舞者随着音乐翻飞长裙、颤动腰肢,她血管里的那团火在美的腾挪中被激发而出,在同样火红的裙裾上点燃,那热度足以撩人。我坐在疯狂喝彩的人群中,忽觉周身燥热,生活的倦怠此刻被这歌、舞和乐轻易瓦解,无从抗拒。

歌舞骤歇时分,一个半通中文的西班牙男子向我聊起在中国的短暂工作经历。几杯啤酒揭起了属于异乡的乡愁,那是一个注定别离的爱情故事,清丽的浙江女孩,带着东方的内敛婉拒了他,从此带走了他对中国的全部记忆。“但是,我不后悔,因为我爱过。”男子的眼中隐有泪光,那是带着痛感的幸福。

未等我的安慰出口,男子便融入下一轮歌舞的激情中――并非忘却,而是释然。我明白,洒脱,同样是西班牙的性格。

自从哥伦布自15世纪发现美洲新大陆以来,西班牙的昌盛便撩拨起这个民族奔放洒脱的性格。这便是西班牙人了,既然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何必期期艾艾,何必沉默地匍匐,歌以言志、舞以悦己,要在分分秒秒中将爱与自由尽揽怀中――如那个美貌的女郎――卡门。

巴塞罗那:天才的执著

如果说马德里处处是生活着的激情,那么巴塞罗那或有艺术的沉静,而在这沉静的背后,仍然是西班牙式的执著。

在巴塞罗那哥德老区的毕加索纪念馆,大师正通过墙上的一幅幅画作与我们进行思想深处的对话。太阳是一只惊恐而硕大的眼睛、两只战栗着举向天空的手臂、一张嘶叫着变了形的脸,这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图解式的畸形造型糅合在一起,大师在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对人类的暴行进行着末日审判。《和平鸽》却是另一番简明风格,寥寥几笔白描,安详的鸽子与娴静的少女融为一体,战争的控诉之外,是对和平的渴望。

少年时候的我不能领悟毕加索的非理性,今天,站在毕加索纪念馆中,我终于读懂了那个以思想为工具来进行拓展的天地。毕加索从巴塞罗那走向世界,重新定义了人类想象力的边界。毕加索之外,巴塞罗那还孕育出高迪、米罗等一系列大师级人物,他们共同诠释了西班牙的执著。

远远眺望巴塞罗那,神圣家族大教堂坚定地插入云际。这便是高迪家族的跨世纪建筑杰作,其宗旨是在工业革命时代呼唤基督信仰的回归。那无从复制的个性化设计、难以尽数的宗教象征性装饰,令它获得“石头砌成的梦魇”之美誉。它的美也许部分地来自于缺憾: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高迪本人已经倾注了四十余年的心血,如今,已是第五代建筑师在这里忙碌,从1883年到今天,百年有余,据说还要经过50年才可完工,真令人难以想象。站在圣教堂的脚下,我想起一种极其缓慢的化学反应:任凭时间无情奔驰,它只是沉默地酝酿,百年等一回,终于到了那个迸发的时刻,它投出那无比厚重和浓情的一滴,然后,如释重负。高迪的天才正是巴塞罗那的天才,高迪的执著正是西班牙的执著。

日暮时分,夕阳不忍离去,认真地将最后一束热情投向巴塞罗那。我们趁着这残余的热情,闲逛巴塞罗那重要的商业休闲中心――步行街。大师们的灵魂聚集在纪念馆里,聚集在瞩目的建筑中,而平民艺术家们则聚集在步行街上。画家撑开画布,一丝不苟地为路人构建肖像,海风吹乱了他的头发,他却没有知觉;音乐家们引吭高歌,陶醉于自我,并不在意报酬有多少;雕像模仿者们更是执著如斯,除了眼睛的间或一轮,一动不动,全身涂满石膏或青铜色染料,让人真假难辨。站在这些街头艺术家的面前,我再次品味巴塞罗那的执著,那是天才们对于艺术的执著,那是纯净如处子的执著。

夕阳中,卡门的魅影再次显现。吉卜赛算命人已向她展示了命运那无所不在的威严,她仍然深深地陷入爱与恨的纠缠,热烈如斯,执著如斯。

阿维拉:古朴的魅力

马德里拥有现代的激情,巴塞罗那饱含艺术的沉静,阿维拉则尽揽古老的魅力,它折射着西班牙古朴的一面。

与许多西班牙城市一样,阿维拉城的起源早已迷失在古老的传统和美丽的传说之中。希腊神话中,阿维拉是大力神海斯科利的妻子,她为大力士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Alcideo,Alcideo征服了半岛中心,并用他母亲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城市。

回望遥远的中世纪,阿维拉刚刚成为卡斯提尔王国的最强大城市之一。千年以来,王室和平民、骑士和奴隶,犹太人、摩尔人和基督教徒,在阿维拉的城市日志上踩踏出不同的节奏,共同创作了这座古城的历史进行曲。今天,人们可以从那些沉默孤独的石头上窥见时光的飞逝,世事的沧桑。

如今的阿维拉,将中世纪的魅力与新时代的靓丽两相结合,令你不由得心生怜爱。走在阿维拉的大街上,这种双重气质时时闪入眼帘。

古朴的代表作是阿维拉城墙,全长2000余公尺的城墙是欧洲现存中世纪城墙里最完整,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城墙的作用是宗教防御,依据陡峭的山势和高低不同的水平面而建。城墙由88个圆形碉堡和2500个城碟组成,还有9个巨大的城门,蔚为壮观。与中国的长城相仿,它也从军事工事走向了历史遗迹;所不同的是,阿维拉城墙的规模和知名度无法和中国的长城相比。在领会西班牙历史的同时,古城墙还让我们这些游览阿维拉的中国人心中充满了豪情。

在阿维拉城墙南侧,默默伫立的修道院也是阿维拉的一大历史看点。16世纪的西班牙女诗人德蕾莎的故居也在此地,那个巴洛克式的礼拜堂便是诗人出生的房间。在记录这个中世纪国度兴衰荣辱的同时,德蕾莎还追求宗教所域定的精神天地――诗人在18岁成为修女,在修道院度过了长达三十年的纯净生活。

阿维拉大教堂是另一个历史遗迹。这座建造了长达五个世纪的宗教建筑,标志着古西班牙人的信仰和寄托。它是一座罗马式和哥德式的混合体教堂,教堂后方还有一座西摩洛塔,于是,教堂在宗教功能之外,还具有了防御的功效。教堂的外形质朴简单,外壁已经斑斑驳驳,却透露着一种来自远古的典雅和不容分说的尊严,我想,也许这种气质来源于时间和宗教的力量吧。教堂内部拥有浓厚的艺术氛围:绘画、雕刻、建筑,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

在标志古老历史与宗教文化的看点之外,阿维拉也不乏现代城市气息,那是一幢幢伟楼华宇,是一片片工业和商业区,是一座座时尚娱乐场所。白雪皑皑的格雷多斯山为阿拉维提供一个恢宏的城市背景,让你把这几个关键词联结在了一起: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代。

健康美食与热烈节日

有句谚语说得好:住在法国,行在美国,吃在西班牙。西班牙的美食也炫放着西班牙人的自由与驰放。

传统的西班牙美食常以橄榄油和猪油来烹饪,用阿拉伯人引进的水果、蔬菜和美洲引进的番茄、马铃薯为佐料。在马德里的餐馆、酒吧,随处可见称为Tapas的开胃小菜。坐在巴塞罗那的餐馆里,最先上来的就是这种源自19世纪的传统美食。据当地人讲,起初它是用来配雪利酒的小菜,后来变成在盘子里放一些乳酪、橄榄等小菜来下酒,再后来小菜种类愈来愈多,从火腿、乳酪等冷盘到各式海鲜、蛋饼、肉丸等热食都有。

西班牙还是世界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国之一,其中安达鲁西亚的雪利酒不可不尝。雪利酒有许多不同的口味,有的清淡无甜味,适合冰镇过后饮用,拿来配小菜味道很不错;还有年份较久、酒精浓度较高的种类,适合搭配熏火腿。于是,我便要了那种清淡型的雪利酒,边喝边品尝各种小菜。胃口被引诱开了之后,正餐便端上来了,这是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菜,爽朗的地中海风味,鱼、蔬菜、稻谷、橄榄油――都是健康的天然食品,然后是蘑菇汤、甜点,可以涂抹西红柿酱的面包片,一道道有条不紊地端到我的面前,令我像孩童般不愿掩饰地快活起来。

西班牙人的奔放与激情在节日上可以得到集中的宣放,我们可从中窥见其民族性格。正值金秋十月,徜徉在西班牙,我有幸遇上了这个国度所特有的盛大娱乐活动――非利亚。

西班牙的非利亚,是类似中国庙会性质的一种娱乐性节日。每年4至10月份在西班牙的城乡举行,西班牙的南部城市塞维亚是每年首先举办非利亚的城市。这里,非利亚的规模最大、最热闹、时间也最久。塞维亚的非利亚落幕后,再依次由各个城市来举办。

爱与自由篇4

爱情自由带来的惊愕

曹伟和前妻的老家都在山东聊城。1987年,头脑灵活的夫妻二人,带着3岁的儿子曹铭城到广州闯荡。在广州开餐馆仅两年多,他们就有了一笔积蓄。但1990年,曹伟的妻子因车祸去世,留下了年仅6岁的儿子。

当时曹伟只有30岁。他既当爹又当妈地把儿子拉扯大。饭店的生意一直很好。2000年,曹伟已是拥有几百万元家产的富翁了。

儿子曹铭城渐渐长大成人,虽然聪明勤快,却不喜欢读书。2002年,18岁的他彻底厌倦了读书,就从高中退学了。曹伟也没办法,只好把儿子安排到自己的酒店工作,让他从打杂做起,为的是锻炼他的能力。2005年,由于曹铭城工作一直认真努力,时年21岁的他当上了酒店的副总经理,成了爸爸的左膀右臂。

此时的曹伟已45岁,看着儿子也算成人了,他认真考虑起自己再婚的事来。2005年8月,酒店需要招一个楼面经理。曹铭城带来了年仅20岁的朱小雁,说是他同学的妹妹。曹伟刚开始觉得,朱小雁年龄太小,又没有在酒店工作的经验,做楼面经理肯定不合适。但他与朱小雁一聊,竟聊得非常投缘,觉得朱小雁聪明干练,将来肯定会是个优秀的管理人才 ,再加上又是儿子引荐的,曹伟就留下了朱小雁,任命她为楼面经理。

为了让朱小雁尽快适应岗位,曹伟尽心地给她指导。在此过程中,曹伟的脑海里开始经常浮现朱小雁的音容笑貌,与她在一起就心情愉悦,稍长时间见不到她就心神不定。曹伟意识到,自己喜欢上她了。而朱小雁又特喜欢接近曹伟,无论是谈工作还是闲聊,两人都非常默契。自然地,两人间的眼神和举止亲密起来,别人就有了闲话。

2006年1月的一天,曹铭城问曹伟:“爸,听别人说你跟朱小雁关系不正常,是不是真的?”

曹伟说:“这怎么可能,我比她大20多岁呢!别听他们乱说。对了,我最关心的是你恋爱、结婚的事,我就你这一个儿子,指望着你早结婚让我抱孙子呢,一直没听说你恋爱,你得抓紧点!”

“爸,这就不用你操心了。”曹铭城说,“我自有打算,说不定哪天我就把女朋友带给你看了!”

这次谈话,父子双方是愉快的。当时曹伟跟朱小雁还没有确定恋爱关系,他确实也不知道跟朱小雁会有什么未来,所以他跟儿子说的不能算是撒谎。

但其后的两个月,曹伟与朱小雁的关系进展迅速。2006年3月,朱小雁主动向曹伟表白了她想与他恋爱、结婚的愿望。曹伟非常惊喜,却还是问:“我比你大25岁,你真的爱我吗?如果咱俩结婚,别人怎么说?”

朱小雁说她真的爱曹伟,说恋爱自由,她与他恋爱、结婚是完全合法的事,不必在乎别人怎么说。她又说她爸爸的性格很细腻,没有男人气质,她家又都是女孩,她可能从小就有恋父情结……

曹伟与朱小雁从此确定了恋爱关系。曹伟却始终是有顾虑的,毕竟女友比他儿子还小了一岁,他担心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尤其担心儿子知道这个消息后会有什么反应。曹伟与朱小雁约定暂时不公开恋爱的事,他想等一等,拖一拖,他知道现在的女孩多变,说不定哪天朱小雁就移情别恋了。即使要公开恋情,也等确定要结婚时再说。

2006年7月中旬,曹铭城兴奋地对曹伟说:“爸,我暗恋了5年的女孩,终于答应做我的女朋友了。她在北京读大学,马上就大四了,现在放暑假回广州了,我与她约好过两天见见你这个未来的公公。”

曹铭城继续高兴地说:“她是我高中同学,叫朱紫雁。对了,就是咱们酒店朱小雁的姐姐。”

曹伟听了,脑袋“轰”的一声,惊愕得说不出话来……

爱情自由引发激烈矛盾

原来,朱紫雁是曹铭城的高中同学。高一入学后不久,曹铭城就暗恋上了朱紫雁。但那时的朱紫雁专心学习,喜欢的也是学习好的同学,曹铭城根本不敢向她表白。曹铭城退学后,把对朱紫雁的爱压在心底。直到朱紫雁考上了大学,他才从同学那里打听出了朱紫雁的通信地址,写信向她表达了长期压抑的爱。当时朱紫雁以仍要认真学习,不想过早谈恋爱为理由,没有答应曹铭城的求爱,却一直与曹铭城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大三快结束的时候,朱紫雁可能是觉得曹铭城已经成熟且事业有成吧,终于答应了与他恋爱。

曹伟一边听儿子的叙述,一边考虑,自己是不是要与朱小雁断绝恋爱关系?想来想去,他决定先把情况告诉朱小雁。听了曹伟说的情况,朱小雁问曹伟该怎么办。曹伟说不行就分手,朱小雁一听就流下泪来,说自己非常爱曹伟,不同意分手。无奈,他与朱小雁商量后决定,继续向众人隐瞒他们的恋情,观察一下曹铭城和朱紫雁那边的情况后再说。

两天后,曹铭城带朱紫雁来见曹伟。聊了半个小时后,曹伟觉得朱紫雁同朱小雁一样,是个懂事、干练、对感情认真的女孩子。曹伟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朱紫雁过完暑假回北京上学后,曹伟的心情才稍微舒缓些。

2007年5月,曹铭城说:“我和紫雁商量好了,等她大学毕业我们就结婚,从现在开始就要准备婚礼的事了。”几乎同时,朱小雁也得知了姐姐要与曹铭城结婚的事。她问曹伟:“他们要结婚了,他们的事定了,咱们的事呢?既然不想分手,就也定下来,公开吧!”曹伟却认为这时公开会闹得沸沸扬扬,怕影响儿子的婚事。他坚持等儿子结婚了,稳定了,再公开他和朱小雁的事。

2007年8月,曹铭城和朱紫雁在自家酒店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9月,曹伟对曹铭城说:“你结婚了,我去了一桩心事。我辛苦了这么多年,一直没再娶,现在我该考虑自己结婚的事了。我准备和朱小雁结婚。”

“谁?朱小雁?”曹铭城跳了起来,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声色俱厉地说:“爸,你怎么能这样呢?你再婚我支持,你找个年龄小的我也不反对,可你为什么要找朱小雁呢?你要娶了她,我怎么称呼她,要叫她‘妈’?”

曹伟近两年来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一直怕儿子会有激烈反应,而儿子现在的反应比他预想的还要激烈。曹伟痛苦地说:“铭城,你去年问我的时候,我确实还没有跟她确定下来。跟她确定关系时,我又不知道你在和她姐姐恋爱。现在她爱我,我也爱她,我找个自己喜欢的也不容易。”

曹铭城吼道:“你们一定要分开。反正你们的事现在没人知道,你就当白占了她便宜还不行?”

儿子说这样的话,反而激发了曹伟的心志,他同样怒吼道:“我20多年辛苦都是为了你,你现在长大结婚了,我反而要被你管了。我决定了,我要跟她结婚!”

合法婚姻造成严重后果

终于,曹伟和朱小雁将结婚日期定在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那一天。婚礼前,曹伟和朱小雁都给亲友打电话,让他们来参加婚礼,但大家似乎约好了,一致表示坚决不来。婚礼当天,除了有些普通朋友到来外,曹伟和朱小雁的亲友一个都没来。由于曹铭城的激烈反对,婚礼甚至不能在曹伟一手创立的酒店里进行。这一切,都给婚姻蒙上了阴影。

婚后,曹伟和朱小雁努力去与亲友改善关系,但没什么效果,反而经常引发冲突。结婚一星期后,朱小雁像往常一样去酒店上班,却被身为副总经理的曹铭城当着众人的面大声训斥辱骂,搞得她无地自容。恰在这时,曹伟来了,对儿子说:“铭城,怎么说也是一家人了,你心里不高兴可以理解,可不能当着人对她这样,怎么说,她也算是你长辈了。”

曹铭城回应说:“屁,她最多就算我小姨子,她还真想当我妈不成?”

曹伟火了:“你是我养大的,这酒店也是我一手创下的,这里还轮不到你撒野,滚……”

曹铭城当场提出辞职。几天后,他真的离开了酒店,并带着已怀孕的妻子离开了家。只不过,他临走时带走了酒店的全部流动资金。朱小雁提出报警,要将曹铭城带走的钱追回来。曹伟不同意,说已经够丢人了,就不要再折腾了。

儿子的离去,对曹伟的打击很大。此前十几年他与儿子相依为命,全部的希望都在儿子身上,可现在却闹到这种地步!他没心思再经营酒店,朱小雁在众人的议论之中,也不能有效管理酒店,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到来,酒店的经营状况在几个月中迅速恶化。2009年元旦刚过,曹伟就暂时关闭了酒店。

2009年春节到了,对曹伟和朱小雁来说,这是个从未有过的冷清、悲伤的春节。曹伟算计着,朱紫雁早该生了,他一直盼着早抱孙子,可现在自己连他们在哪儿都不知道。亲情离散,酒店关闭,让曹伟迅速变老了。看着六神无主的丈夫,朱小雁说:“趁着你还年轻,咱俩尽快生一个孩子吧,这样将来也有个安慰。”心神不定的曹伟却说:“现在已经够乱了,别想这事了。”

曹伟随口一句回应,断绝了朱小雁仅有的一点希望。她意识到自己可能真的错了,以前她想,只要自己真心追求幸福,再大的困难也会过去。可当爱情的热度减退,而现实的压力还在增加,事业不顺,亲情离散,夫妻间也开始出现矛盾的时候,她决定放弃了。

2009年3月,曹伟与朱小雁达成了分手协议。 4月,两人办了离婚手续……

爱与自由篇5

摘 要: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基督教“博爱”的思想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两者都是世界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泉。本文从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和基督教“博爱”思想内涵入手,从语言外在结构角度试着对两者思想异同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言结构形式;仁爱;博爱;异同

一、历史背景和内涵

首先,就儒家“仁爱”思想而言。儒家 “仁爱”思想的根本乃为“孝悌”。孝也者,孝顺。为人子女孝顺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悌也者,敬也。是为兄弟姊妹之间友爱互助。广而言之,即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孔子认为爱人首先是要爱最亲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君子凡事都要在根本处下功夫,一心一意的把根本处做好。根本做好了,由根本而生的事物的方方面面,自然就会顺顺利利的做好。就像树木一样,根本牢固的,其枝叶没有不繁茂的。“仁爱”的核心在“爱人”。儒家的“爱人”具有双重性质,即“爱亲”和“爱众”。“泛爱众,而亲仁。”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爱。“爱众”,孔子用孝悌作为“仁爱”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以至于爱朋友,爱周围更多的人,达到从“爱亲”到“爱众”的目的。

“仁爱”的方式为“忠恕”。其实质是“推己及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是谓“忠”。所谓“恕”,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他人。其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其次,就西方“博爱”思想来说。“博爱”是基督教文化的精神,是现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原则和社会情感之一。基督教博爱思想早在公元前后古罗马帝国和犹太民族矛盾尖锐的社会背景下,经耶稣主动汲取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古犹太文化的精华创造产生。可归结为三种爱:上帝对人之爱(上帝爱人);人对上帝之爱(人爱上帝);人对人之爱(人爱人)。西方现代社会的“博爱”源于基督教的“博爱”,两者又有所不同,它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增添现代的一些内容,赋予其现代性。基督教的博爱 “爱人如己”就是体现。

二、语言结构看“仁爱”思想与“博爱”思想之异同

“仁爱”之说可有二。一为“仁”与“爱”。二者之关系为平等并列之对等。“仁”重要,“爱”亦重要。从语言结构言之是谓并列结构关系。二为“仁”之“爱”。二者之关系为前偏后正之偏正结构。重点在后面之“爱”。基督教之“博爱”,或曰“爱”,为广博、博大之爱。重点在“爱”。若与“仁爱”相对言,则近“仁”之“爱”之结构。意义仍有差别。

首先,儒家之“仁”与儒家之“爱”的关系。(不可分,成“仁爱”)儒家无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没有高高在上、独一无二的神圣主体,即上帝。儒家之仁是整个儒家思想核心,延伸至万物浑然为一的道。“仁”即是为人之道。“仁爱”最高境界即为与天地万物为一。我与宇宙同一。所以才有陆象山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程颢也有“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且不属己。”“仁”不能与爱剥离,因爱是“恩、怜、宠、慕、好乐也。”“仁爱”建立在天地有情、厚德载物和“天地人谓三才”基础之上。概而言之,儒家之“仁”与儒家之“爱”不可分,“爱”与“仁”互为前提。

其次,儒家之“仁”与基督教之“爱”的关系。“仁”字从二从人会意,为人与人相接相处之道德总称。《论语・中庸》中有“仁者,人也。”言仁为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也。人初则渐有“我觉”而知我之为我,同时又有“他觉”,知我之外尚有他,于是发现其自我焉,是谓“自我意识”。继则渐由非我之他,认辩其孰为与我不同之“物”,孰为与我相同之人,而发现其自我之同类焉,是谓“同类意识”。由同类意识发生“同类情感”,此即孟子所谓“恻隐之心”,为人之端者也。由知自我而知与我同类之“人”,由自我之情感而有为我同类之人而发之情感,其作用全在“推己及人”。自消极方面言之,此即所谓“恕”也。自积极方面言之,……此即所谓“忠”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道”,即人道也,即“仁”也。……不仁者,但知有己,不知有人;但图利己,不恤害人;此由其同类意识由淡漠而至消沉,故其同类情感亦由麻痹而至丧失。孔子论仁之言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八佾》中的《里仁》篇、《述而》中的《卫灵公》篇等。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也不敢自承为“仁”,且其对“仁”的看法因人而异,如其答颜渊也以“克己复礼为仁”,其答仲弓也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是为“仁”,其答司马牛也曰:“仁者,其言也。”其答樊迟也,一曰:“爱人。”再则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其答子路、子贡也,以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中国不致沦于夷狄为仁。其答子张也,以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为“仁”。可见儒家之“仁”并不禁止杀伐。基督教“博爱”则忌杀伐,此从《摩西十诫》中可看出。其第六条为不可杀人。基督教之爱的观念服务于将人与人和人与上帝连接起来。其“爱”是上帝灌入人灵魂中去的、居于人的意志,非人的情感。不承认发自人本身的内在之情。与孟子所谓“人性善”相对,其更近于荀子的性恶论。在这里因其人类祖先的原罪,后代要救赎,所以就要“爱”。这种爱是人死后重新进入天国的自我拯救之法。上帝之爱为“真爱”。人所表现的是对他人之爱仅仅出于意志、使命。基督教的爱,既可以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情感,也可用来描述人神之间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爱人如己。爱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上帝爱人、人爱上帝和爱人如己。

再次,儒家之“爱”与基督教之“爱”的关系。就儒家言,以“爱”言,亦因所爱对象之不同,而异其名:夫妇之间,则曰“恋爱”;亲子兄弟之间,则曰“亲爱”;朋友之间,则曰“友爱”;至于仁民爱物,则曰“博爱”。其对象愈专一,则其爱愈笃厚,其对象愈广博,则其爱愈淡薄。《论语》思想体系核心之为“仁”,其为最内层的,“爱”为其延伸,为最外层的。“仁爱”合称,涵盖了《论语》思想。儒家之“爱”分对象、层次、薄厚、多少。《圣经》“博爱”则一视同仁,无差等。“爱人如己”为证。儒家又言:“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篇》又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告子》云:“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舍生取义”,孔子“杀身成仁”之说,意义相类。孔、孟则视“仁”“义”特重,竟为“生命第二”矣。此处为大义舍生,与基督教之“博爱”为大爱舍小爱,相通。儒家关注的是现世、现实世界的人。基督教“博爱”关注的是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人。

总之,儒家“仁爱”与基督教“博爱”都是一种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都是对人类的命运、生存状态、伦理道德信念及行为准则的关注,都主张爱人。二者在其各自文化体系中的地位相同。都处于各自文化体系的核心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由于各自产生的文化土壤不同,发展环境各异等遂产生了各不相同、又各有特点而又可以互补的特质。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

[2] 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

[3] 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4.

[4]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圣经[M].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南京,2008

爱与自由篇6

《音乐之声》是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年轻的家庭女教师玛利亚和七个单亲孩子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这部经典老电影,我依旧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热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借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用心地去了解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玛利亚是怎么样赢得孩子们的心的呢?

她热爱生活,如她热爱歌唱废寝忘食一般。她对生活充满激情,感染了孩子们,甚至是严肃的上校,让他们重新看待这个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是一个老师最难得的地方。

她宽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们就给她下马威,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说她衣服难看,长得丑,没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坚果,她并没有生气,全当是孩子们和她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她没有向上校告状,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尴尬和矛盾,让孩子们对她产生了信任和亲切感,感受到了温暖。

她没有老师的架子,有亲和力,和孩子们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

她真心地为孩子们着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对的时候,她坚持为孩子们做衣服,不是让他们穿着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们的生气都被扼杀在那些规矩里。

她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拘一格。无论是寂静的山坡草地,还是喧闹的城市小镇,都可以变成她的课堂,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释放的同时也很快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她们的交际能力,锻炼了胆识。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刚开始教音乐得知他们一窍不通时,她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东西与实际相联系,方便了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们理解并记忆。在教学的过程里,她无时无刻不把音乐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运用启发式,并不是生搬硬套,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她的教学,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一起演出木偶戏,让他们体验成就带来的快乐,让他们了解认识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还有很多优点,她平易近人,有爱心,善解人意,体贴孩子,让孩子们具有安全感,爱好广泛,能歌善舞。这些都是让她成为一个好老师的优点,我觉得好老师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可以培养,而一颗有爱的心却是不能的。玛利亚之所以是好的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爱别人。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能真正用心去爱,去了解我们的孩子,我想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喜欢我们、接受我们,从而像爱妈妈一样地爱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优秀教师的标准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体现,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

音乐之声观后感800字(二)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 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 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并在1960年获得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奖, 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曲)和奥斯卡。翰墨斯坦(词)的最后一次合作创作的作品。1965年的电影版也获得过5项奥斯卡大奖。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永远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 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 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

爱与自由篇7

关键词:《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3;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012-01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历来也是文学作品所青睐的主题。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处于同时期的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成为东西方爱情的代言人。

一、《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中西爱情对比

(一)汇聚点

1.表达的主题相同。爱情是人类最美的情感之一,一直都是文学作品所青睐的表达主题。汤显祖的《牡丹亭》中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是东方爱情的代表。在当时他们的恋爱不被许可,他们勇敢的站在了封建主义的对立面,为倡导自由恋爱开辟了先河。《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密欧与女朱丽叶相爱无法在一起最终殉情的故事。作者以此来鞭笞封建家族的内讧及封建社会中的包办婚姻制度。两部作品都表达了爱情这个主题,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为了自由恋爱而不顾一切,勇敢的站在了封建主义的对立面。

2.浪漫主义手法的成功运用。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除了有吸引人的内容以外,还需要运用具有表现力的形式展现给受众。《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对表现手法运用极为成功。《牡丹亭》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凄美的爱情故事,他们的故事被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当时中国女性被禁锢在自己的闺房内,几乎没有机会和异性接触。所以,在汤显祖笔下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现实中没有见过,梦中却悄悄相爱而不被他人知道。梦终归是虚幻飘渺的,最后生病而死。死后又因为爱的执着无法放手,竟然又死而复生。最终冲破种种阻挠,实现爱的美梦。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素材来自意大利民间的真实故事并参照许多青年男女的不幸遭遇和传说,本作品具有相对典型的时代背景。作者对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赋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两大家族渊源的世仇因二人的殉情而化解,实现爱的理想好像仅需要牺牲两条生命就可以获得。

(二)分离点

1.爱情道路上的阻碍因素不同。两部作品都表达了相同的主题:对自由爱的渴望和追求。但二者间又存在差异:一个为爱死而复生,一个为爱生而复死。

《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是不被外人知晓的爱。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上时期,自由爱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作者将这种美好的愿望安排在虚幻的梦中得以实现。显然,阻碍杜丽娘和柳梦梅在一起的正是封建礼教,他扼杀了人性中最真实最美好的东西。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讲述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虽然二人生活的环境是允许男女公开交往的,却因两大家族间的世仇,二人的婚姻而得不到许可。罗密欧和朱丽叶作为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代表,他们不顾家族间的矛盾改姓秘密结婚私定终身。很显然,是两大家族间的世仇阻碍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最终结束了两条鲜活的生命。

2.两部作品产生的意义不同。《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都诞生于生活在16世纪末期的艺术大师之手,表达着相同的爱情主题,但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牡丹亭》中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作者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至真爱情和自由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同时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残酷的扼杀。汤显祖在剧中安排大团圆的结局,不仅符合了观众的接受心理,一定程度上象征着追求自由爱情和幸福的胜利。诚然作者在于歌颂男女间真挚爱情的同时,揭露封建礼教的残酷和无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诞生于倡导以人为中心,倡导个性解放的文艺复兴时期,此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和宣传了资产阶级的这些主张和思想。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一次公开的舞会上相识并相爱,两大家族间的世仇成为他们婚姻路上最大绊脚石。他们用两条鲜活的生命换来了两家族的和解,一定意义上象征着人文主义新道德可以战胜封建主义的旧道德。

二、总结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成为了东西方爱情的经典,他们因为各自的生活的环境不同,虽然都以爱情为题材都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但其所描写的爱情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及其所产生的意义有所不同。但最后又都不约而同的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扼杀,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敢于追求自由爱情和幸福权利的胜利。

参考文献:

爱与自由篇8

【关键词】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经济独立;婚恋观

一、关于婚姻自由与经济独立

涓生和子君狂热地追求个性解放,憧憬婚姻自由,在完成了自由结合后在经济面前却表现得如此软弱和无计可施。其原因是:子君只从表面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将奋斗目标局限于婚姻自主,局限于反对封建势力对自己婚姻的干涉和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以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家庭主妇,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破裂。生活流于平庸,思想流于空虚,以喂油鸡和养狗阿随来遮盖平庸,为油鸡和房东太太明争暗斗以填补空虚。平庸和空虚使爱情渐渐褪色,导致涓生对子君逐渐冷漠,子君对涓生也失去了先前的体贴,甚至子君因为怕官太太取笑而把难得吃的羊肉喂狗,使得涓生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是在叭儿狗和油鸡之间。子君为失去油鸡和狗阿随而颓唐、凄苦和无聊,并因此和涓生的感情走向破裂。

子君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但狭隘的个性解放的爱情小舟是经不起社会风浪冲击的,涓生虽然略为清醒一点,知道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失业以后能检讨自己,但由于经济上的窘迫,他对子君的感情减退得非常迅速,他以超过她的冷漠对待她,把子君看作自己的累赘。鲁迅正是通过主人公经济困顿方面的原因,充分展示了狭隘个性解放思想使子君和涓生结合,狭隘个性解放思想又使他们在经济压迫下离异而酿成了悲剧的原因。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影片从正面着力表现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获得了自主婚姻后的社会迫害的继续存在,和由此产生的经济物质矛盾导致自主婚姻破灭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指出了婚姻自由不只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只有经济的解放才是婚姻自由解放的根本。

二、关于经济权利与婚姻家庭

(一)经济的丧失改变了子君

子君是单纯的。为了能与涓生在一起,子君毅然走出家庭和亲人断绝关系,为了获得婚姻自主以牺牲亲情为代价,为了和涓生生活在一起,与家中没有了联系。但是与涓生同居后,她的生活空间变得非常的窄小,她唯一的倾诉对象只有涓生,为了这同居的婚爱,她表现出空前的无畏,虽然只要一出现在公共场所便会抢遭冷眼,然而她竟一无所视,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子君是狭隘的。子君和涓生同居之后就一直在家里,只做一些煮饭烧菜之类的家务事,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专职家庭主妇。她没有什么爱好,开始还会听涓生讲述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来则连这么一点热情也丧失了,更不用说去阅读书籍了。子君是盲目的。随着经济上的窘迫,子君长时间受压抑而丧失了求生的意志,她被涓生的变化困惑了,面对涓生她除了点头就是沉默,终于不得不离开涓生。子君是悲哀的。诚然,子君的沉默导致了悲剧,但这并不否定她身上的闪光点,她有着强烈地反抗意识,她对于爱情是忠心的,对于这个家她也是极为珍惜的。

(二)为争得物质生活的涓生

涓生对爱情的追求,在灰色的表层叙述背后,始终纠缠着对希望、绝望和虚妄三者关系的心灵搏斗。涓生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对婚姻自由的追求是热情的,表现出他在那个特定时代的敢作敢为,他藐视封建势力,大胆地热恋,大胆地同居,与种种迫害和压力抗争,在家庭遭遇挫折生存遇到障碍时,他敢于承担起责任而开始自己的挣扎。然而涓生的情感是复杂的,实现了婚姻自由与子君同居以后,他表现出的是一种对生活的厌倦,正当有些怯弱的子君向他寻求爱的支持时,他冷漠,他背叛了共同爱情,他对子君的离去又极度地自责,婚姻的死亡把涓生从希望与期待中抛入了寂静与空虚,让他感受到了无尽的悔恨和痛楚。影片的隐喻和象征呈现出人生追求和物质需求的二重结构,离开了物质需求,生命、爱情、觉醒,一切都在终极的意义上归于虚空,在现实面前呈现出不真实,而由这样的虚空唤起的自责和忏悔恰恰成为涓生探索新的人生路或作绝望的抗争的心理力。

三、关于躁动时代婚恋悲剧的原因

(一)封建伦理道德导致了婚姻的悲剧

涓生和子君的反抗只是希望得到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这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但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他们是不允许有叛逆者的,他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谁也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封建伦理道德,于是涓生和子君便是生活在了这样一种遭人白眼的孤立而孤寂的环境里,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封建势力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抑人的个性,涓生的失业说到底就是封建伦理纲常势力所导致。“雪花膏”添什么谣言,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的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和同居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子君的叔子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就是因为在他看来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时,就是因为违反了封建伦理纲常而被托词拒之门外的。走出了这一步,社会就不会给他们任何机会,既然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最后只有被逼迫而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这是多么的可悲啊!社会流言似虎,涓生和子君的同居招来多少白眼,激起多少议论,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社会不给他们爱和婚姻的自由空间,他们只有抗争,否则就只有灭亡,企图得到永恒的自由,只有彻底一切沉滞腐朽制度,争得独立的经济权利。

(二)缺损的爱情观导致了婚姻的悲剧

涓生和子君虽然真诚热烈地相爱,但他们爱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爱情观决定了他们的心态和行为目的,决定了他们面对生活变故时的不同态度和价值取向,最终导致各自不同的归宿。浪漫使涓生随着新鲜感和神秘感的消失不无他意地体会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涓生的爱子君,是仗着她的逃出这寂静和空虚,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本能的欲求和情感的需要,对涓生而言爱乃是找一个可爱的人来爱并以此使生活充满色彩,爱是生活的点缀,是手段而非目的,所谓男女平等,恋爱自由,是男女间交往分合来去的平等和自由。这乃是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下掩盖的一种不愿负责任的自私、怯弱与虚伪,是一种特有的中国式大男子主义的心态流露。面对生活的困境他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分离,同时冷酷地认为子君应该决然舍去,尽管他已经考虑到子君可能会因此而死去。由于社会环境对自由恋爱的排斥使涓生失业,他不得不承受起社会和金钱的双重压迫,面对家庭物质生活的压力,在经受了一番艰难的折腾后,他终于明白人生的第一要义便是生活,不解决物质生活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婚姻的自由解放。

子君是的爱情观是现实的,现实的爱情观决定了子君对婚姻的态度。子君全力以赴地寻找自由爱情,寻找自由婚姻的归宿,为了实现目标她无畏,对子君而言,爱乃是找一个爱自己的人以托附终身,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她看来仅仅是择偶权利的自主。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是纯洁的,他们彼此依偎,互相鼓励,勇敢抛弃世俗的眼光决意逃脱那个沉滞的社会,一往情深地去追求共同的爱情,他们的爱是甜蜜的。可悲的是他们同居之后,许多弱点在社会和物质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显露出来,由于生活的压力接踵而来,在生计面临断绝的困境中涓生自如的心情没有了,自私和虚伪的心理膨胀起来,爱情也在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淡。如果说爱情观的不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存在差异和隔膜而难以长久相爱的话,社会的压迫和金钱的困扰则更加剧了这种差异和隔膜,并导致了他们思想情感的分歧冲突,走向破裂,走向崩溃。他们从轰轰烈烈充满生机开始,以凄凄切切的悲剧结局。值得庆幸的是,在爱情理想的追求与生活所作的抗争中,涓生从浪漫走向了现实,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向着新的生活跨进。

(三)经济的困顿导致了婚姻的悲剧

人的生理生存的物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求,每个人希望在一生中要有一番建树首先应该解决生存的生理问题,生存的问题解决不了,一切都归于空谈。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最起码的也要有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他们在任何时候的当务之急都必须解决物质需求这个问题,只有解决了物质需要然后才有机会让爱情更加牢固,才能维持婚姻的存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虽然在开始的时候有着很深的土壤,但是没有了物质基础,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终究也悄然凋落。

在除了社会根源和他们双方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原因之外,物质的缺乏使他们失去了斗志。当涓生被辞退的时候,子君原本的无畏变了颜色,涓生也只能忙碌于那求生的道路,先前的那些轻松没有了,由此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由于无端地陷入了经济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他们不能忘却经济在这个时候对他们来说是那么地重要。生活告诉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得到一切,肚子问题,饥饿问题同样得解决,否则脚下的路便是难走了很多。

四、关于鲁迅婚恋观给我们的启示

完成了婚姻之后爱情如何发展,这是一个谁也回避不了的课题。对于爱情的双方来说,爱是心心相印,爱是两情相悦,爱是男欢女爱,爱需要无畏,爱需要无私和付出,但爱更需要理性。涓生和子君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共同奋起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在同居之前他们以全身心的爱去拥抱,去理解人生,完成了爱的自我觉醒。同居以后涓生的失业,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生活变得越来越具体,琐碎的生活首先把子君彻底地改造,她和涓生开始没有太多的精神上的交流,不再与涓生如婚前一样热烈地讨论人生,讨论文学,她感兴趣的是如何打理好这个家,她把自己推向了非此即彼的非理性的生命归宿,在同居之前所有思考所未完成的这个时候毫不留情地摆在了面前,在拥抱了爱情之后生活开始逼迫着们必须作出反思,向理性回归。子君在现实面前败了下来,在涓生看来子君变得越来越俗,爱情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开始了裂痕;在涓生则决意从这个围城里逃离。在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之前,涓生是否有能力为爱情准备一切?没有!子君为爱情牺牲事业,当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以后,爱情也失去了依存之所。涓生的态度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不负责任,更多的是对爱情理性思考的不足,在恋爱转入婚姻后由于不能整合生活的现实,不能对自己心灵进行扩容,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更新、生长、创造的心理能力。面临生存危机如何处理基本的求生的难题时,涓生虽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摆脱不了男权意识,最后还是改变不了以女性为牺牲品抛弃了子君,导致子君死去。涓生虽然在他的悔恨和悲哀中自责,但还是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最后导致由爱情浪漫转入婚姻现实的男女由此而收场。其实,爱情和生活一样,平平淡淡才是它的真实内核,当我们把爱情看得不再平淡,给爱情赋予了太多的内容的时候,否则一旦爱情演变成婚姻,危险便会随之而来。所以天地之间这个爱字,并非如我们年轻时想象的那样只要两情相悦就行了,也不是如前卫主义者那样,爱情是一种游戏。爱情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需要我们用毕生去思考和演绎,当我们忘乎所以地我行我素时,生命就会给你开一个要你用一生去承受的玩笑。

上一篇:群众路线教育范文 下一篇:世的部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