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事范文

时间:2023-10-26 17:01:20

为人处事篇1

利弊得失

利与弊、得与失总是相互联系的,有一利必有一弊,有一得必有一失。例如,为官作宦者忙于公务,但缺少自由;平民百姓有充分自由,却无尊贵和享受;从政者有名誉权势,但赚钱不多;从商者地位不高,却拥有官员难以企及的财富;说到旅游休闲,往往有时间者没有金钱,有金钱者没有时间,有时间有金钱者却年事已高,难以出行。可见,人要想得到什么,就必须准备失去什么。在许多情况下,失去本身就是一种得到,得到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失去;得到的东西越多失去的也越多。

所以人既不能因得到而满足,也不要因失去而惋惜。因得而失,因失而得,或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都是平常事。能够做到利大弊小,多得少失,便是上上大吉。

人在生活中要正确权衡利弊得失,关键要有高尚的品德。德高才能有远见、德高才能心系百姓、德高才能分清轻重。不能设想,一个利欲熏心的人会牺牲个人利益去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也不能设想,一个巧取豪夺的人会情愿舍弃小团体的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可以肯定,那些为了一已之绳头小利,不惜“千斤拨四两”,慷国家之慨的贪官污吏是绝对不可能正确处理利弊得失关系的。

无论什么人,利弊得失都会伴随他的一生,能否正确处理将是人生的一大考验。希冀无弊尽利、有得无失,只是痴心妄想。能舍弃私弊赢得公利是一种美德,贪图小利招致大弊是一种愚蠢,因谋取一己之私利而酿成公弊则是人生之奇耻大辱!

喜忧义利

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但最能影响人的心绪。困扰导致心理失衡者有之,因喜而乐极生悲者有之。人切忌大喜大悲,因为大喜与大悲都不利于心灵的宁静。人要经常意识到喜中有忧,忧中有喜。当好事落到你头上的时候要看到忧的影子,当坏事不幸降临时要想到喜已离你不远。生活中绝对的好事和绝对的坏事都不多见。在多数情况下,喜与忧都会结伴而行。正因为如此,好事连连者,不要冲昏头脑,注意喜之有度;坏事不断者,不能丧失信心,也要看到希望之光。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人最容易失去理智,使原本和谐的生活变得紊乱,美丽的人生失去韵味。

人之喜忧无不与名利相伴。众所周知,人皆有名利之心,但对待名利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持正确态度者既不为获得名利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失去名利而痛苦不堪。他们也珍惜名利,但从来不为个人争名争利。他们靠奉献赢得名利、靠诚信呵护名利,并能把个人的名利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因而,他们虽有名利之心,却无贪图名利之嫌。

持不正确态度者以追名逐利为己任,把名利看得很重,以得到名利为喜,失去名利为忧,被名利两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种人的可悲之处在于,既不知名利为何物,也不知应当怎样去获得名利,更不知怎样驾驭个人的名利。由于诸多“不知”,往往把名利颠倒过来看,因而总是看不清名利,也得不到名利,甚至还会走向反面,被名利所捉弄。

真假美丑

新理财CORPORATE FINANCE 2007.6 6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有真假美丑问题。当你袒露缺点时,你是“真我”,是内心美的表现;当你把自己装饰得很完美时,你就可能是“假我”,是内心丑的反映。正因为如此,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良知都要求我们多一点真诚、美好,少一点虚伪、假丑。与人相处要真心实意。有的人“礼贤下士”想听别人的真话,而他自己讲出来却都是假话,这种人永远不会有朋友。要知道,人是万物之灵,直觉极强,讲的人清楚,听的人更清楚,言语表达中倘有半点儿虚情假意对方都能觉察到,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

做事也来不得半点虚假。做老百姓需要做的事,是一种责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是一种探索;做自己想做、又喜欢做的事,是一种快乐。但不管做哪种事,都应当实实在在。做表面文章,是对责任的亵渎;做虚假文章,是对群众的欺骗;做违心文章,是对自我的讽刺。

生活中的美和丑,随处可见。生活告诉我们,美丑有内外之别,若以美的表象掩盖丑的实质,是真丑假美;而美的实质被丑所掩盖,则是真美假丑。作为智者,不但自己要成为真美,同时还要以金睛火眼,对真假美丑加以识别,切不可被虚假的表象所蒙蔽。

上下进退

生活中有不少涉及上下进退之事。电梯的时上时下,对乘客来说是一种方便,是一种享受,人生的上下又何偿不是如此呢?

然而,人在生活中,特别在仕途上,总是追求上,以上为荣,以上为乐;总是躲避下,因下而忧,因下而悲。其实,就每一个人而言,上升不仅会受高度空间限制,即使你有机会到达高峰也是暂时的,无论谁,最终都要返回地面。人皆由平凡开始,最终又回到平凡,小人物是这样,大人物也不例外。高处有高处之美,低处有低处之乐。并且低处的温馨往往是高处难以比拟的,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学会感受。

至于进与退,一般地说,进比退好,但当该退而不该进的时候,退则比进好,因为退一步或许以后能进两步。其实,无论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应当有进退,只进不退或只退不进,都容易招致挫折和失败。

大小长短

生活中常常离不开大小长短。就大小而言,犹如汉字之“尖”,小在上,大在下,正确排列方有尖锐之力。人生的大小亦不例外。有些事,乍一看很大,多少年后回过头来看,其实很小。仔细想想,曾经让你烦心的所谓大事,今天看来竟成了不足挂齿的小事;当年让你悲伤过、叹息过的事,如今反而成了你一生中具有历史意义的追忆。

经验告诉我们,当生活中冒出一些不顺心的小事时,你千万不要过分在意,能处理就快速处理,不能马上处置的就放一放再说,有些小事甚至可以一笑了之。千万不可因想化解这些不顺心之事而过分与自己较劲,明明无法挽回还死死纠缠下去,其结果只是徒添麻烦,对自己造成新的伤害。

一般来说,工作和生活中涉及的问题不会都是不可变通的原则问题,涉及到某些事的处理,常常既可这样也可那样。人不可只能拿得起,而不能放得下,该放下的就要放下。适时地放开自己,就等于解放自己。

荣辱勤懒

人生在世,谁都会面临荣辱勤懒

的考验。就荣辱而言,人总是喜欢荣誉,而害怕耻辱。荣誉是个双刃剑,如果视荣誉为一钱不值,那他可能是一个毫无进取心的人;而视荣誉为一切,那他就有可能成为荣誉的俘虏。

要获得荣誉既离不开天赋的聪明才智,也离不开个人的勤奋努力。机遇首先迎候的是勤奋者,天分首先偏爱的是勤奋者,命运首先光顾的也是勤奋者。以机遇不好、天分不够、命运不佳为自己的懒惰和失败开脱,是站不住脚的。多一分勤奋,才能多一分成功,勤奋的多少与成功的大小总是成正比的。你想取得成功,就要远离懒惰,因为懒惰荒废的不仅是时间,而且包括人生乐趣和宝贵的生命。

动静曲直

犹如比着尺子画出的线也会有不直,地球上自然形成的江河没有不弯曲的那样,人生道路有曲直之分;江河海洋既有碧波荡漾的宁静,也有恶浪排空的动荡,人生同样会有相似的动静之变。

其实,生活就像一杯放久了的水,虽然每天都会有灰尘掉进杯中,如果静静地待着,灰尘就会慢慢沉淀到水底,杯中之水依然清澈透明。而如果不断地摇晃,那么整杯水就会变得混浊起来。与此相似,如果你能让烦心的事也静静地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你的心境也会变得敞亮起来。相反,你每天都想着这些烦心事,心情就会变得十分混乱和烦躁。

人生的曲与直是和谐的统一。对于人的成长来说,环境复杂坎坷就是曲,环境简单顺利便是直。犹如汽车司机高超的驾驶技术只有在崎岖山路上、在环境复杂的地方才能练就一样,人的意志、胆识与才能也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才能检验。在逆境中奋斗过来的人,不但能经受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锻练,还能体会到曲的艰辛,直的可贵。遇到困难时,他们比常人更善于迎战惊涛骇浪;在顺境中,更能感恩知足,比他人拥有多得多的快乐和幸福。

善恶爱恨

爱与善,恨与恶,是谁都不得不面对的孪生兄弟。因为一个人有了爱心才会有善的行为;反之,一个人心里有了仇恨,才会有恶的行为。人之初是善是恶,各有不同的说法。西方基督教文化认为,“人有原罪”,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那一天开始人的罪名便已成立;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观点则与之相反,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其实,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人世间,对于犯错误者的不法行为谁都厌恶,谁都会产生仇恨之心。若一概用以牙还牙的办法来处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心”,人与人的关系就会走上冤冤相报的不归路。倘能把仇恨之心化为疾首痛心,那你就会痛惜他的堕落,产生爱心,随之就会想到如何开动脑筋,更好地帮助犯错误者改邪归正,从而善行也就会油然而生。可见,为人处事须“以人为本”,对触犯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而失足落水者,对一切犯有错误者,我们既要有一股恨心,也要有一股痛心,还要有一股爱心,这样人世间的恨才会转化为爱,恶才会转化为善。

(作者系中国财税博物馆馆长)

南京市财政局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推进企业会计准则贯彻实施

[本刊讯]为确保新旧准则的平稳过渡和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南京市财政局建立了学习研究、宣传引导、人才培训、贯彻实施等工作机制,取得了较好成绩。

由于会计人员队伍庞大、分布广泛,宣传工作难以一次到位,因此,南京市把新准则的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引导企业和会计人员重视和加强新准则的学习。财政局有关领导多次认真听取准则学习、宣传等工作情况汇报,在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为会计准则宣传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会计管理部门主动加强了与国资委、市委组织部等单位的沟通联系,开展分工合作。建立多层次的会计人才教育培训模式,采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题培训以及高层次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为新准则的顺利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2006年10月,市财政局联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办了企业会计准则师资培训班,组织区县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和全市继续教育培育机构的80名师资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为全市开展普及培训培养了一批素质过硬的师资力量。

2006年11月,邀请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司长举办学习报告会,南京市企业领导、财务人员、会计行业相关领域400余人听取了对会计准则有关内容的重点讲解。2007年4月,与新理财杂志社合作举办专题讲座,邀请财政部会计司应唯副司长着重对准则执行中的有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南京市上市公司财务人员及区县财政干部等400多人参加了培训。两次讲座对财会人员从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两个层面准确理解和把握准则内容,对会计实务工作发挥了较强的指导作用。

围绕准则的贯彻落实,南京市在为企业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收集、反馈以及研究解决执行中遇到的问题方面,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并在帮助企业执行好新准则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首先,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意见》,围绕新准则的实施范围、首次执行新准则的工作流程以及新旧准则转换中应注意的事项等,提出指导意见。其次,主动与各上市公司接触,及时收集新准则执行中的问题,做好差异分析,为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同时,分别从工交、商贸流通、房地产开发和金融四类上市公司中各选择1至2家设立联系点,深入基层跟踪了解新准则实施流程、方法、措施等有关问题。通过持续跟踪了解,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有针对性开展研究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最后,成立会计实务问题研究专家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及时解决准则执行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整理、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有关问题的参考意见》,受到了企业和广大会计人员的欢迎。

为人处事篇2

1、人可以不美丽,但要健康;人可以不伟大,但要快乐;人可以不完美,但要追求。

2、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比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更重要;有一种良好的习惯比有一种熟练的技巧更实用;有一股青春活力比有一副健全的臂膀更有力;有一身勇气和胆识比有一门知识更强劲。

3、财富是一时的朋友,而朋友才是永久的财富;荣誉是一时的荣耀,做人才是永久的根本;学历是一时的知识,学习才是永久的智慧!

4、当你对自己微笑时,世上没烦事能纠缠你;当你对自己诚意时,世上没人能欺骗你。

5、听从命运安排的是凡人;主宰自己命运的是强者;没有主见的是盲从,三思而行的是智者。

6、“吃亏是福”不但是一种人生策略,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吃小亏不但可以赢得人们的景仰,还可学到人生大智慧。

7、用知识的浪花去推动思考的风帆,用智慧的火星去点燃思想的火花,用浪漫的激情去创造美好的生活,用科学的力量去强劲腾飞的翅膀!

8、心里有春天,心花才能怒放;胸中有大海,胸怀才能开阔;腹中有良策,处事才能利落;眼睛有炯神,目光才能敏锐;臂膀有力量,出手才有重拳;脚步有节奏,步履才能轻盈。

9、有的人不管年纪多大,却永远年轻;有的人不管是荣是辱,却波澜不惊;有的人不管是富是贫,却朴实为人;有的人不管受讥遭讽,却依然阔步前行!

10、在人生征途中有许多弯路、小路、险路、暗路,只有意志坚定且永不停步的人,才有希望到达胜利的远方。

11、你可以忘掉失败,但不能忘掉教训;你可以忘掉昨天,但不能忘记历史;你可以忘掉苦难,但不能忘却艰辛;你可以忘掉伤疤,但不能忘却耻辱。

12、过于欣赏自己,就发现不了别人的优点;过于赞赏别人的优点,就会看不见自己的长处。

13、敢于面对困境的人,生命因此坚强;敢于挑战逆境的人,生命因此茁壮。

14、有了成绩要马上忘掉,这样才不会自寻烦恼;有了错误要时刻记住,这样才不会重蹈覆辙;有了机遇要马上抓住,这样才不会失去机会;有了困难要寻找对策,这样才能迎刃而解。

15、安乐给人予舒适,却又给人予早逝;劳作给人予磨砺,却能给人予长久。

16、要感谢给你提意见的人,他使你成熟;要感谢给你造困境的人,他使你坚强。

17、在人之初,别拿人当幼欺;在人之暮,别拿人当弱辱;在人之前,别拿己当众扬;在人之后,别拿人当猴谤;在人之上,别拿人不当人;在人之下,别拿己不当人。

18、行路不仅仅在于快慢,还在于是否能够持续;前进不仅仅在于速度,更在于能否保持正确方向。

19、没有激情,爱就不会燃烧;没有友情,朋就不会满座;没有豪情,志就难于实现;没有心情,事就难于完成。

20、没有运动,生活等于昏睡;没有思考,生活等于盲从;没有节制,生活等于毁灭;没有快乐,生活等于凝固。

21、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22、做人要地道,好人有好报;做事要踏实,步履才坚实!

23、我们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对机遇的把握;我们缺欠的不是财富,而是创造财富的本领;我们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学而不厌的态度;我们缺少的不是理想,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

24、要留下人生足迹,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要少走人生弯路,就必须三思而行。

25、什么路都可以走,唯独绝路不能走;什么路都可以选择,唯独歧途不能选择。

26、什么都可以丢,但不能丢脸;什么都可以再来,唯独生命不能再来;什么都可以抛去,唯有信仰不能抛去;什么都可以接受,唯独屈辱不能接受。

27、不点燃智慧的火花,聪明的头脑也会变为愚蠢;不践行确立的目标,浪漫的理想也会失去光彩;不珍惜宝贵的时间,人生的岁月也会变得短暂;不总结失败的经验,简单的事情也会让你办砸。

28、事物是辩证的:当你得到一些东西时,同时也会让你失去另一些东西;当你失去一些东西时,同时也会让你得到一些东西。

29、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

30、把工作当享受,你就会竭尽全力;把生活当乐趣,你就会满怀信心;把读书当成长,你就会勤奋努力;把奉献当快乐,你就会慷慨助人。

31、财富是一种寄存,你不能将其带走;荣誉是一道亮光,你无法将其留住;成功是一颗硕果,你无法四季品尝;生命是一种过程,你不能让其停步。

32、如果你想快点成名,那么就得慢点睡觉;如果你想快点长智,那么就得慢点骄傲。如果你想慢点老化,那么你就得快点学习;如果你想慢点淘汰,那么就得快点迈步。

33、只有使自己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弯曲的身躯才能挺直;只有使自己懦弱的体魄健壮起来,束缚的脚步才能迈开;只有使自己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短视的眼光才能放远;只有使自己愚昧的头脑聪明起来,愚昧的幻想才能抛弃!

34、只有热爱生命,善于动脑的人,才算得上真正拥有生命。

35、不怕路远,就怕志短;不怕缓慢,就怕常站;不怕贫穷,就怕惰懒;不怕对手悍,就怕自己颤。

36、一切皆可以变,唯有我们的理想不能变;一切都可以长,唯有我们的傲气不可以长;一切都可以老,唯有我们年轻的心不能老;一切都可以退,唯有我们前进的脚步不能退。

37、健康的才是美丽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常新的才是迷人的,平凡的才是伟大的,坚韧的才是长久的,真实的才是永恒的。

38、世间的事情都是如此:当你刻意地追求时,它就像蝴蝶一样振翅飞远;当你专心致志之时,意外的收获已悄悄来到你的身边!

39、你可以用投机的方式赚到财富,却无法从财富中获得满足;你可以用欺骗的方法获得女友,却无法从女友心中获得爱情;你可以用作弊的手段获取高分,却无法从书本中获得知识;你可以用金钱买到荣誉,却无法从百姓口中获得名声。

40、宠爱的出发点是爱,落脚点却是恨;嫉妒的出发点是进,落脚点却是退;梦幻的出发点是绚(烂),落脚点却是空;贪婪的出发点是盈,落脚点却是亏。

41、成功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走向胜利;智慧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勤奋思索;快乐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用心体验。

42、运动使人充满生机活力,音乐使人充满浪漫快乐,思考使人充满智慧理智。

43、失去的我们不妨让其失去,因为它可让我们少些惆怅;得到的我们不妨少些满足,因为它可让我们多些清醒。

44、迈开脚步,再长的路也不在话下;停滞不前,再短的路也难以到达。

45、你可以不高尚,但不能无耻;你可以不伟大,但不能卑鄙;你可以不聪明,但不能糊涂;你可以不博学,但不能无知;你可以不交友,但不能孤僻;你可以不乐观,但不能厌世;你可以不慷慨,但不能损人;你可以不追求,但不能嫉妒;你可以不进取,但不能倒退。

46、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却并非每个人都能读懂生命;每一个人都拥有头脑,却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善用头脑。

47、梦虽虚幻,却是自己的梦想;位虽低微,却是自己的岗位;屋虽简陋,却是自己的家;志虽渺小,却是自己的追求。

48、最美的不一定是最可爱的,最可爱的才是最美的;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最高大的不一定是最受尊敬的,最受尊敬的才是最高大的;最优美的不一定是最动听的,最动听的才是最优美的。

49、感动往往发生在一刹那间:一个眼神可能让你忆念一世;一次资助可能让你感动一生;一句祝福可能让你温馨一世;一点宽容可能让你感激终生。

50、不要悲观地认为自己很不幸,其实比你更不幸的人还很多;不要乐观地认为自己很伟大,其实你只是沧海之一粟。

51、在人生道路上,走上坡路要昂首阔步,走下坡路要谨小慎微,走阳关道要目视前方,走羊肠路要俯视脚下。

52、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最易迷失自己;处在别人的关爱中,最易弱化自己。

53、当你习惯过一种日子,那么,你的一生只过上一天;如果你生活常新,那么你每一天都会过得很精彩。

54、拥有了一颗赤城的心,便拥有了朋友;拥有了一颗善良的心,便拥有了友爱。

55、如果你盼望明天,那必须先脚踏现实;如果你希望辉煌,那么你须脚不停步。

56、人生难免经受挫折,风雨过后就是彩虹;生活难免遭受苦难,雨过天晴终有阳光。

57、人生道路虽很曲折,()却很美丽。只要你细心观看,就能饱尝沿途美景。

58、生活的真谛在于创新,生活的理想在于远大,生活的艺术在于选择,生活的步履在于踏实,生活的乐趣在于追求,生活的安乐在于平淡。

59、没有清醒的头脑,再快的脚步也会走歪;没有谨慎的步伐,再平的道路也会跌倒。

为人处事篇3

古人云:“欲修其身正,必先正其心。”由于组织工作的特殊性,许多人对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往往“高看一眼”,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更是把组工干部作为“公关”的对象。所以,组工干部既需要“他律”,更需要“自律”,要从大处着眼,端正动机,要从小处入手,防微杜渐。既要自觉向孔繁森、郑培民等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又要吸取胡长清、成克杰等反面典型的深刻教训,引以为戒。

“打铁还须自身硬”。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纷繁变化,对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工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要求要与时俱进,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无异于盲人摸象。

“常养胸中浩然之气,常积公道正派之德”,才能抵得住诱惑、抗得住干扰、守得住原则!

常言道:“胸襟宽广,有容乃大。”既容人之长,也容人之短;既容人之功,也容人之过。能以博大的胸怀待人处事,不以个人恩怨辨是非,不以个人好恶识良莠。听得进逆耳之言,容得下批评意见,忍得住埋怨指责。要像郑培民那样,“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始终把党的事业、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公道正派的人格力量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人民的信赖!

为人处事篇4

【关键词】 重复处理行为 不可诉 区别 争议

一、驳回当事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的界定

2000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施行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第一次使用了”行政重复处理行为”的概念,第1条第5项规定:“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行政重复处理行为,排除在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外。”从此,行政重复处理行为正式进入到我国的行政司法实践中。

那么何为驳回当事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本人倾向于先将它拆开理解:驳回即反驳回绝,维持前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权利义务状态;当事人即行政相对人;行政行为即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申诉即相对人对已过复议和诉讼期间的行政行为不服,向原行政机关或其上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要求重新处理的行为;重复处理行为则为利害关系人对业已确定(通常为已过申请复议或者期限)的行政行为提起申诉,有关行政机关维持原行政行为的行为。

综上,驳回当事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对当事人提出的不服申诉请求的驳回,实际上是告知当事人前一个具体行政行为的正确性,是对前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权利义务状态的维持。

二、驳回当事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的特征

首先,该类行为是应申请行政行为。行政行为可分为应申请的行政行为和依职权的行政行为。驳回当事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是应申请行政行为。出于稳定现有法律关系的目的,行政机关一般对历史遗留问题、已过诉讼时效或行政终局裁决的行政行为不主动处理,而是由相对人提出申请(申诉)才作处理,驳回申诉的行政处理就是通常驳回当事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的情形。

其次,该类行为是自由裁量行政行为。行政行为可分为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和羁束行政行为。驳回当事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是自由裁量行政行为。针对相对人要求重新处理的申诉,法定的行政机关可以作出不予受理、受理并经审查维持原行政行为、受理并审理撤销或改变原行政行为等行政处理决定。而受理并经审查维持原行政行为就是本文中所指的驳回当事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第三,该类行为是重复行为。驳回当事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是对先前行政行为已确定的行政法律关系状态予以确定,属于单纯的事实叙述及理由说明,是对原行政处理行为的认可或重申,这是该类行为的表面特征。

三、驳回当事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不可诉的原因

第一,驳回当事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没有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新的影响,没有形成新的行政法律关系。重复处理行为只是对原行政行为正确性的确认,没有对行政相对人产生新的法律后果,这是该类行为的本质特征。即该类行为仅是重申原行政处理行为,实质上并没有改变原有的行政法律关系,不应视为新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二,防止滥诉,保障行政权威和司法权威。如果这类重复处理行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就在事实上取消了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的期间,这也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当事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申诉的方式重新将任何一个行政行为提交行政机关或法院进行重新审查,有悖于行政诉讼设定的目的。

四、驳回当事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与易混淆行政行为的区别

(一)与重复处置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各自所包括的范围不同。行政法学上的重复处置包括了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对已核准事项的证明行为、对已处罚者的强制执行等,而行政重复处理行为作为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引入变迁形成的新概念,其范围作了限制,仅指“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且其具体情形通常是“当事人对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行政行为,对已过诉讼期间的行政行为或行政机关具有最终裁决权的行为不服,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诉,行政机关经过审查,维持原有的行为,驳回当事人的申诉”。

(二)与第二次裁决的区别

第二次裁决,又称第二次裁定,是指行政主体作出第一次裁决(原行政行为)后,在事实与法律状态未有变更的情况下,对相对人重复提出的请求,重新进行实体审查,并予以裁决,其结果虽然与第一次裁决相同,但仍应视为一个新的行政行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1.行政主体对相对人要求重新处理的申请是否进行了实质性审查。

2.重新审查的结果是否产生了法律效果。

3.重新审查的结果在形式上是否具有完整性。

两者行为在概念上固然可分,但是实际操作中则有一定的困难,当难以区分时,应优先认定为第二次裁决,准许相对人提起行政救济,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其合法权益。

本人认为,驳回当事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不可诉有一定弊处,但利是大于弊的。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公平正义的最有力防线,我们必须尊重它的威严性。或许该类行为不可诉会使行政机关掌握申诉事件的绝对控制权,可能导致一些不公平的事件发生。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是,法律并不是没有给救济途径,只是当事人没有遵守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内进行复议或。

为人处事篇5

一个月的期限到了,毛泽东还没看完,但他还是把那本真迹用木板小心翼翼地夹好,交给警卫小尹,说:“送还吧,零点之前必须送到。”

毛泽东说到做到,兑现承诺,为人们树立了诚信的楷模。

还有一次,那是1961年的一天,毛泽东对章大钊说,共产党不会忘记做了好事的他。当时,章大钊支持留法勤工俭学的那笔二万元钱,在不长的时间内,毛泽东不仅“还了债”,而且,在1973年春节,章大钊住在北京医院期间,收到了两千元钱的“利息”。章大钊对家人说:“主席真讲信义!”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千百年以来,我国人民十分重视诚实守信。今天,诚实守信作为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自然也是每个少年儿童的基本思想。

我们希望别人以诚信对待自己,其实,别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希望我们也这样做呢?因此,“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的形成,要从我做起。我们每一个呼唤诚信的人都要以身作则.只有这样,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精神才能发扬光大。

为人处事篇6

一个月的期限到了,还没看完,但他还是把那本真迹用木板小心翼翼地夹好,交给警卫小尹,说:“送还吧,零点之前必须送到。”

说到做到,兑现承诺,为人们树立了诚信的楷模。

还有一次,那是1961年的一天,对章大钊说,共产党不会忘记做了好事的他。当时,章大钊支持留法勤工俭学的那笔二万元钱,在不长的时间内,不仅“还了债”,而且,在1973年春节,章大钊住在北京医院期间,收到了两千元钱的“利息”。章大钊对家人说:“主席真讲信义!”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千百年以来,我国人民十分重视诚实守信。今天,诚实守信作为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自然也是每个少年儿童的基本思想。

我们希望别人以诚信对待自己,其实,别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希望我们也这样做呢?因此,“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的形成,要从我做起。我们每一个呼唤诚信的人都要以身作则.只有这样,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精神才能发扬光大。

为人处事篇7

 

关键词:民事诉讼 处分原则

一、处分原则的含义和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处分原则就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处置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的自由受法律保护。

处分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诉讼的进行。处分原则作为民事诉讼法特有的一项原则,是由民事法律关系的特点和民事权利的性质决定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财产和人身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民事主体为了自己的需要,有权自由处置民事权利,大多数情况下,国家不干预民事主体对民事权利的处分。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主体民事权利义务纠纷的过程,在民事诉讼中,自应使当事人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二、处分原则的内容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处分原则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享有处分权的主体仅限于当事人

处分原则是当事人可以自由支配和处置其他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原则。因而享有处分权的主体只限于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不享有处分权。诉讼人也不享有处分权,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事人实施处分行为。

(二)当事人的处分行为必须是自己真实意思的表示

任何因强迫、欺诈、利诱或重大误解形成的,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的处分行为都是不能成立的。如人民法院已经确认了这样的处分行为的效力,当事人可以主张撤销。

(三)当事人处分的对象既包括民事权利,也包括民事诉讼权利

对民事权利的处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原告在起诉时可以自由地确定请求司法保护的范围和选择保护的方法。例如,在侵害财产所有权的纠纷中,权利主体有权要求赔偿全部损害,也可以要求赔偿部分损害;可以请求返还原物,也可以要求作价赔偿。(2)在诉讼开始后,原告可以变更诉讼请求,也可以扩大或缩小诉讼请求的范围。(3)在诉讼过程中,原告可以放弃其诉讼请求,被告可以部分或全部承认原告的诉讼请求;当事人双方可以达成或拒绝达成调解协议;在判决未执行完毕之前,双方当事人随时可就实体问题自行和解。

(四)当事人对诉讼权利的处分的主要表现

其主要表现在:(1)民事诉讼程序是否开始,由当事人是否行使起诉权来决定。只有在当事人起诉的情况下,诉讼程序才能开始。(2)在诉讼开始后,原告可以申请撤回起诉,也就是放弃请求法院审判保护的诉讼权利;被告也有权决定是否提出反诉来主张自己的民事权利。(3)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都有权请求法院进行调解,谋求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4)一审裁判作出后,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提起上诉。(5)对已经生效的裁判或调解协议,当事人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决定是否申请再审。(6)对生效裁判或其他具有执行力的法律文书,享有权利的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申请强制执行。

当事人在诉讼中处分实体权利往往是通过处分诉讼权利来实现的。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民事权利,而行使诉讼权利是保护实体权利的手段。因而在民事诉讼中如果处分实体权利,就需要通过处分诉讼权利来实现。例如当事人减少或变更诉讼请求,一般都是通过调解或和解来达成协议,最终达到处分实体权利的目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处分诉讼权利就一定要同时处分实体权利。例如,原告以被告同意在限定时间内腾出侵占房屋为条件提出撤诉。在这种情况下,原告处分了诉讼权利,但并未处分实体权利。

(五)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处分权不是绝对的

当事人的处分行为应辅之以国家的依法干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中为保护国家和社会利益,可以对当事人违反和规避法律的行为予以干预,以保证当事人处分行为的正确性。

为人处事篇8

关键词:一事不二罚;行刑交叉;同质罚责;有限并科

中图分类号:D91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53(2014)02-0068-06

一、问题的提出:实践映射下的司法困境

案情简介:一日,孙某醉酒后驾驶一辆未依法放置检验合格标志的轿车,在市区道路行驶时被执勤交警当场查获。经血液酒精含量检测,孙某血液中酒精浓度为1.21mg/mL。法院在审理中还查明,孙某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交警部门处以暂扣机动车驾驶证6个月,并处罚款人民币1千元的行政处罚,孙某此次醉驾正处于机动车驾驶证暂扣期间,即在此次违法行为中孙某属无证驾驶。同时,孙某因本次违法行为被交警当场查处时存在开车顶撞执法人员、抗拒检查的情形,公安部门以妨害公务为由对孙某作出行政拘留九日的行政处罚决定。交警部门在移送刑事案件之前,对孙某作出了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处罚款人民币1千元的行政处罚决定。孙某未在其驾驶的车辆上依法放置检验合格标志,亦被处以罚款人民币50元的处罚。在移送刑事案件之前,因此次违法行为对孙某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均已执行。

一个如此简单的案例,却给裁判者带来了诸多困惑:孙某无证驾驶、醉酒驾车、驾车冲撞交警抗拒检查、不按照规定在驾驶的车辆上放置检验合格标志等究竟是一个违法行为还是数个违法行为?在将本案作为犯罪来评价的情况下,上述行为是否都会成为刑事案件的评价范围?对不纳入刑事评价范围的行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效力如何?应该纳入刑事评价范围的行为,但已经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并已执行的情况下,刑事部分是否应该再次评价?如果答案肯定,那么已经执行的行政处罚应该如何处理?效力又如何?对于同一违法行为,对行为人同时给予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是否合理、公平?如果刑事案件一律排斥行政处罚,那么行政机关的社会管理职能又能否及时、有效实现?简言之,在诸如孙某危险驾驶的行刑交叉案件中,“一事不二罚”应该怎样理解与适用,裁判者对此需要明确的理论指引,这即是本文的意旨所在。

二、“一事”、“二罚”在行刑交叉案件中的关联关系

论及行刑交叉案件中“一事”与“二罚”的关联关系,必然涉及大陆法系普遍适用的两大法治原则――“一事不二罚原则”与“一事不再理原则”。“一事不二罚原则”主要是指对行为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以相同的事实基础和同一的法律依据,给予两次以上的处罚。该原则作为行政法一项公认的理论原则而被坚守,这在一方面有效的制约了可能恣意膨胀的公权力,另一方面也保障了行政活动的高效性。“一事不再理原则”则是指对于同一罪行,法院不得多次作出处罚;控诉方也不得对同一罪行再次,即使提出,法院也不得受理;同时,对同一罪行依照不同法律条款提讼亦被界定为非法。在刑事诉讼中贯彻此原则的意义就在于对诉讼程序的自治性保持足够的尊重,防止刑事追诉程序的随意性以及维护裁判结果的安定性。由此可见,“一事不二罚原则”与“一事不再理原则”在实质内涵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笔者看来,就价值追求而言二者仅作行政、刑事领域的不同称谓的区别。在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一事不二罚原则”直接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24条的规定上,“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在刑事司法中,“一事不再理原则”既包括对法院生效的实体裁判的约束力,也包括对某些特定的涉及一定实体内容的程序性裁判的约束力。从总体上看,“一事不二罚”与“一事不再理”的共通之处在于:对于各自领域的同“一事”,执法主体已经作出实体的处罚结果或者与实体处罚结果紧密相关的程序性结论,即不得针对该“一事”再次启动处罚程序。

(一)行刑交叉案件“一事”的关联

行刑交叉案件中基于“一事”的关联直接关系到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能否并存的问题,但究竟何为“一事”,不管是在行政法领域还是在刑事法领域都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课题。在行政法上确定“一事”的代表性标准有:自然行为说、行政法益说、构成要件说;在刑法理论上,确定“一罪”(即“一事”)的标准更是层出不穷:行为说、法益说(结果说)、犯意说(主观说、意思说)、构成要件说、个别化说等均各有理论支持。综观各学说,在如何确定“一事”的问题上,根据目前行政法与刑法理论界各自形成的通说来看,以构成要件个数为基础,在进行个别判断时综合评价法益侵害、行为数量等特殊案情的区分标准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构成要件的该当性、违法性以及有责性是行为应受行政处罚或刑罚处罚的三个判定标准,只有行为人的行为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对行为人施以惩戒。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单一的自然行为即满足了行政法、刑事法“一事”的构成要件,此时的“一事”为单纯的一事,比如从着手实施到实行终了之前一直处于持续状态的继续性违法行为,案例中孙某醉酒后驾车从某酒店行使至其被查处的路口即为单纯的一事,其可以构成独立的行政处罚、刑罚处罚的处罚事由。但出于“一事”的构成要件与处罚成立条件的不对等性、处罚的公平合理性以及政策上的考量,行为人的某一特殊行为即使符合行政处罚或刑罚处罚的多个构成要件,在处罚上仍然作为“一事”对待,比如法条竞合行为、想象竞合行为、连续行为、集合行为、结合行为、牵连行为等。案例中如若孙某醉酒后从A地行使至B地,在B地休息半小时后又继续驾车行驶至C地被查处,对孙某的两次醉驾行为仍然作为行政法或刑事法上的“一事”处罚。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实践中“综合考量因素”的开放性,一些非构成要件的独立行为亦可能成为行政处罚、刑罚处罚中“一事”的组成部分,即使该行为与处罚的主行为之间并不存在吸收、牵连、竞合、连续等特殊关系,而仅仅是偶然的结合。比如孙某的妨害公务行为(假定该行为尚未严重到成为独立的行政处罚事由)。由于其妨害公务的目的在于抗拒交警的执法检查,体现了其醉驾行为的主观恶性或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执法部门就有可能基于此行为的客观存在而对孙某的醉驾行为给予相对较重的行政处罚,换言之,孙某妨害公务的行为也被间接纳入到了醉酒驾驶这“一事”的行政处罚范围。在这一点上,孙某的无证驾驶在其此次危险驾驶的刑罚处罚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诚然,孙某的无证驾驶行为与其此次醉驾行为之间相互独立,在行政处罚上属于“二事”,无证驾驶亦不是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但孙某无证驾驶源于前次的酒后驾驶,此次再犯说明其主观恶性及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均较大,由于无证驾驶行为偶然介入到此次醉驾的危险驾驶行为之中,因此,无论是出于教育、警示,还是预防的目的,必然将孙某的无证驾驶行为纳入到对其此次醉酒危险驾驶行为进行刑罚处罚的“一事”评价范围,并作为对孙某量刑的重要指标。综上,行政法与刑事法在如何确认“一事”的问题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三、“一事不二罚原则”在行刑交叉案件中的具体适用

在处理行刑交叉案件的实践中,“以行罚代刑罚”、“只刑罚不行罚”“行刑处罚叠加”等不合理现象的存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立法不完善,但笔者认为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在适用上不能有效衔接才是导致这些现象的症结所在。在无具体适用规则的情况下,很多法律条文沦为“死亡条款”,执法者或裁判者转而求助于自由裁量,这难免出现行刑处罚互换适用、叠加适用的情况。笔者认为处理行刑交叉案件,应该引入有限的“一事不二罚原则”,在操作上应该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一)罚责内容上的有限并科原则

在行刑交叉案件中,如何处理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关系,理论界大致有三种主张:互为替代(代替主义)、合并适用(二元主义)、附条件并科(免除替代)。在笔者看来,在引入有限“一事不二罚原则”的前提下,三者之间的争论便可迎刃而解。首先,应该肯定在行刑交叉案件中,针对“一事”合并适用行政处罚与刑罚是主流适用规则。行政犯罪(即行刑交叉案件)的双重违法性决定了其责任和处罚的双重性,即既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又要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在性质、形式、功能上实现互补,也只有这样才能与我国现行立法相协调。针对孙某醉驾之“事”给予孙某吊销驾驶证且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的行政处罚,是一项长时间预防再犯的保安处分措施;判处孙某拘役刑,则重在对潜在违法分子的警示教育;二罚同时并用,实现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与《刑法》的有效衔接,避免一法架空另一法。其次,针对“一事”的同质罚责不得并科二罚是合并适用的必要限制;但如果“事”不同,同质罚责亦可并科,换言之,同质罚责在处罚对象不重合的情况下可以并处。对于孙某醉驾之“事”、驾车顶撞交警的妨害公务之“事”以及无证驾驶之“事”,由于其隶属于刑事处罚“一事”的评价范围,因此公安部门对上述之“事”给予行政拘留或罚款的行政权力应予以剥夺。而对于孙某未按规定在车辆上放置检验合格标志之“事”或者未随车携带驾驶证之“事”,由于其与刑罚处罚评价的“一事”无涉,故交警有权依法对孙某的此“事”径行作出罚款的行政处罚,在对孙某醉驾行为判处刑罚时亦无需在罚金中对该笔罚款予以“折抵”。如此操作既符合“互为替代”的经济原则,也避免过度牺牲个人权利造成罚过其责,亦避免了对违法行为的漏罚现象。同时,针对“一事”的同质罚责不并科,也避免了“重罚吸收轻罚”还是“有利行为人宜从轻”的两难抉择。最后,对于有限的“一事不二罚原则”如何化解“附条件并科”形成的处罚权力归属、处罚效力、处罚效率等矛盾将在下文论述。

(二)同质罚责刑事优先,相异罚责各自适用原则

在行刑交叉案件中,针对“一事”的同质罚责在“二罚”上受到限制,但究竟谁享有处罚权?刑事免罚行政已罚行为是否会延续以罚代刑?刑事处罚是否必然产生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效力?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在有限“一事不二罚原则”项下,可以通过贯彻“同质罚责刑事优先,不同罚责各自适用原则”予以解决。行刑交叉案件中,同质罚责刑事优先适用的理由与刑民交叉案件中刑事优先的理由有几分相似:第一,刑事犯罪与行政违法、民事侵权相比,社会危害性更大,应该优先审查,这也有利于打击犯罪,实现刑罚的社会防卫机能;第二,刑罚处罚是最严厉的制裁手段,在处罚的谨慎度上、裁判者的中立公平度上、证据应用的严苛程度上相对于行政处罚、民事裁判来说,都更为严格,应该优先施行;第三,刑事优先的处罚规则可以避免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对案件事实作出分歧认定,从而造成案件行刑回转、久拖不决或处罚不当;第四,刑事优先可以实现刑事诉讼证据与行政执法’证据的有效衔接,避免了行政机关收集的证据材料能否在刑事审判中适用的争论,也避免了司法机关重新调查、核实证据、证据转化等造成的资源浪费。行刑交叉案件中,针对“一事”的相异罚责各自适用主要在于实现法律适用的效率价值以及促成行政机关社会管理的有效实现。行政违法行为一经发现并确认就应及时通过责令停产、停业或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措施制止违法行为的继续,而无须也不应当等待漫长的刑事诉讼程序终结。交警部门在对孙某危险驾驶进行现场查处时,在证据收集完成后即可及时对孙某作出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行政处罚,而无须等待法院对孙某犯危险驾驶罪的判决结果,从而造成行政处罚程序的拖延。相异罚责互不干涉也能有效避免赋予刑罚处罚附带行政处罚的功能,进而形成司法权干预行政权的局面。

(三)及时移送原则

行政机关在处理行政不法案件的时候,发现已经构成犯罪的,应当及时将构成犯罪的案件移送司法机关立案追究。已于2001年7月9日公布实施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第5条对此进行了细化:行政执法机关对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的案件,应当立即组成专案组,核实情况后向本机关负责人提出书面报告,本机关负责人应当在接到报告之日起3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移送的决定,决定移送的应该在24小时内移送案件。行政执法机关必须严格执行该规定,据此,交警部门在对孙某的醉驾行为完成取证后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审查,移送审查的范围包括醉酒驾驶、妨害公务、无证驾驶等刑事“一事”所囊括的所有事项,并不得因孙某的某些行为应受行政处罚而拖延。与之对应,对于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违法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后果不大、行为人具有悔罪表现等,因而其行为不构成犯罪或可以免予刑事处罚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行政执法机关对行为人作出行政拘留、行政罚款的行政处罚,以避免行政违法行为因不受刑罚处罚而逃脱法律制裁。行政机关在作出处罚过程中可以直接采信经法庭质证、认证的证据,行政处罚决定可以直接根据人民法院裁判认定的事实作出。具体到孙某案,如果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对孙某醉酒驾驶行为可以宣告无罪或者免予刑事处罚,那么在判决生效以后,法院应及时将孙某案移送行政执法机关,并由行政执法机关依据刑事裁判认定的事实对孙某的醉酒驾驶行为、妨害公务行为、无证驾驶行为分别作出行政拘留或罚款的行政处罚。

四、行政处罚法第28条的性质――代结语

上一篇:好好先生范文 下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