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9 02:28:15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篇1

服务管理创新概念是在熊比特的创新理论上发展的。利用熊比特对创新判断的两个标准:创新是被应用于实践的新思想、新方法;创新能给它的实施者提供收益。Bilderbeek等学者在1998年提出了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该模型是一个适用于服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一般创新模型。该模型将服务创新的概念具体到四个维度,是服务创新内容的深入和细化,该模型的提出给企业服务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很大的支持。维度1:新服务概念。在制造业创新中,产品和过程是有形可见的,但在服务业中,创新大多具有无形性,创新结果并不是一个有形实物产品,而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新的概念或方法,因此服务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概念化创新”。维度2:顾客界面。服务创新的第二个维度是顾客界面的设计,包括服务提供给顾客的方式以及与顾客间交流、合作的方式。维度3:服务传递系统。“服务传递系统”维度主要指生产和传递新服务产品的组织。该维度侧重于服务企业的内部组织安排,即通过合适的组织安排、管理和协调,确保企业员工有效地完成工作,并开发和提供创新服务产品。维度4:技术选择。由于服务创新可以在没有技术参与的情况下发生,因此技术并不是服务创新的一个必要维度,它在模型中只是一个可选维度。虽然不是必要维度,但技术仍在很多服务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民办高校服务管理概念创新

服务管理创新的第一个维度是服务概念的创新。那么,什么是服务概念呢?如果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看,在校学生应是学校服务的对象,学校应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服务。什么是高品质的教育服务?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服务产品,它有-个提供和接受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适应性。笔者认为,高品质的教育服务就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供适应的教育计刬,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目前,进入民办高校(本科)的学生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本科):有一定的基础,有较强的上进心,且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希望在大学阶段学到有用的知识;第二个层次(本科):基础一般,上进心一般,学习积极性不强;第三个层次(专科):基础较差,缺乏上进心,学习积极性较差。这些生源的特殊性在公办二本以上的高等院校是较少遇到的,然而,民办高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从公办高校引入,而公办高校的生源由于录取分数线的限制,基本上要高于民办高校学生的层次,这个高层次的教学模式用于民办高校的教学,自然会给教和学带来一些问题。据调查,在给民办高校本科班上课时,认真学习的学生大概是1/3,较认真学习但还是到课的学生大概占1/3,而经常逃课,即使到课也讲小话或睡觉的学生也占1/3。而在给专科班上课时,听课的可能只有1/4的学生了,绝大多数学生是在辅导员的要求下来到教室的,书包有时都不带,只带一个手机上课玩。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讲到中途往下一看,听课的学生屈指可数,教学的积极严重受挫。有些教师在公办高校任教,到民办高校兼课,感受更深。一名教师讲,他在公办院校很受欢迎的本科课程,到了民办高校反应一般,难以达到共鸣,再给民办高校专科生上课,情况就更差了,讲课时眼睛不敢往下看,若往下看,课都无法讲完,只好自我陶醉,望着窗外或望着天花板讲,一鼓作气、不停顿地把课讲完,讲台上是教师大汗淋漓,声音不断地讲课,台下是讲话的讲话、睡觉的睡觉、玩手机的玩手机,真是教与学的两重天,这名教师讲他一进专科班的教室就心里害怕,不知道这两节课如何完成。究其原因,应是教学模式与教学对象不适所造成的,进入民办高校的本科生和专科生这个群体在学习上有他们的特殊性,最主要的特征是基础差,但产生基础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想学好,但能力有限的;有不愿意学的;有受环境影响而没学好的等。其次是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因为基础差,学习不是他们的强项,在学习上较难超越他人和超越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丧失了。对于这样的群体,把公办一本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他们,自然会产生教与学不适应的现象,其结果是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要办好民办高校的教育,形成民办高校的教育特色,必须从民办高校教育对象的特点入手,应用服务创新的概念,重新设计民办高校教育模式。根据笔者的深入调查和多年的教学体会,再结合服务创新的概念,提出以下三种教育服务管理概念:

(一)考研型教育计划

对进校的本科学生,按其高考成绩,在班级较多的专业中编一个高考分数较好、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考研究生为主要目标的学习班。这个班的教学模式可按公办高校教学模式实施,并且増加考研指导和考研课程的开设。

(二)应用型教育计划

对于没有编入考研教育计划的其他本科学生,全部编入应用型教学计划。该教学计划应以应用型的课程开设为主,全面采用案例或实验教学。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皆要重新设计,不能完全采用公办高校的教学模式。

(三)操作型教育计划

对于专科的学生全部编入操作型教学计划,该教学计划以实际操作为主,设置一系列的实际操作课桯,以动手为主,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皆要针对专业特点进行重新设计。这三个教育计划,是以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为基础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为民办高校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基础上真正地学到东西,也为社会各个层次人才的需要提供培训。

三、民办高校服务管理创新体系

为了支持这三种教育计划的实现,本文提出三个配套的服务管理子系统来给予支持,形成民办高校服务管理创新体系。这三个子系统分别是:教育服务管理子系统、教师服务管理子系统、就业服务管理子系统。

(一)教育服务管理子系统

该系统的任务是:提出新的教育概念,设计新教育概念下的教学方案,实现新教学方案的组织计划和新教育计划的技术支持。结合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该系统的四个维度创新如下:笫一个维度:根据民办高校的持点提出新的教育服务管理的概念。以上提出的三种教育计划就是民办高校教育服务管理概念的创新。第二个维度:新教育服务管理概念实现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创新性设计。第三个维度:新教育服务管理概念实现的组织保证,即实现新教育服务管理概念的教师队伍和组织安排。第四个维度:新教育服务管理概念实现的网络技术支持平台建设。

(二)教师服务管理子系统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计划实现的基本保证,以上三种教育计划分别需要三支不同的教师队伍予以支持,需要针对民办高校教师管理的现状提出相对应的教师服务管理概念和管理方案,为新教育计划的实现提供组织保证。结合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该系统的四个维度创新如下:笫一个维度:根据新的教育服务管理的概念提出配套的教师服务管理概念。第二个维度:教师服务管理概念实现的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内容的创新性设计。第三个维度:教师服务管理概念实现的传递系统和组织保证即学校与学院两级教师管理组织方案。第四个维度:教师服务管理概念实现的网络技术支持平台建设。

(三)就业服务管理子系统

三种教育计划培养的学生各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为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管理服务和为社会提供适应的人才,民办高校的就业管理需根据三种教育计划,依据培养学生的特点进行优化设计,结合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该系统的四个维度创新如下:笫一个维度:根据新的教育服务管理的概念提出配套的就业服务管理概念。第二个维度:新就业服务管理模式的管理结构、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的创新性设计。第三个维度:新就业管理模式实施的传递系统和组织保证建设即新就业管理模式织组体系的建设。第四个维度:新就业服务管理概念的网络技术支持平台建设。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农民人均纯收入

公共服务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1]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

从整体来看,陕西省公民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还处于低水平和不均衡的状态,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供给结构不合理,城乡分配不均。陕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落后,核心原因就在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服务体制不完善、不健全。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理论研究,为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从目前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有关农村公共服务在数量分析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大多都是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计量分析,大多是进行定性分析,很少有人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正是基于上述的发展背景,并鉴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极端重要性,笔者在大量借鉴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这对于认识和改善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促进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制定科学的经济评价指标及合理的政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内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现正成为学界和政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李燕凌和李立清(2005)从公共支出角度,分析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等多个方面中国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的客观差距,并从提高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建议。[2]苏时鹏和张春霞(2006)以福建为例,在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差距的基础上,认为差距产生的原因除了农村公共服务自身的公共性与无形性外,更为关键的是政府体制因素,并从城乡经济社会系统的角度提出建设公共服务的体系构想。[3]王小林等(2003)在考察了西方公共服务制度的安排后,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意见:政府在农村改革服务中的主要角色是安排者,其职责是制定好的政策;农民在农村改革服务中主要角色是消费者,其关键是形成畅通的需求表达机制;多重主体都可成为农村改革服务的生产者,其关键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4]在实证分析中,彭代彦的计量分析表明,乡村道路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在降低农业生产支出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而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却起到相反的作用。[5]?

一、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目前,我国对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农村公共服务得以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是适应了进入新世纪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农村公共服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能够有力地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它不仅能够通过对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及组织形式的影响,直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农村非农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村贫困,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

(一)公共服务与农村生产的关系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公共服务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在农业生产方面,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等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促进农业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如农村道路建设能够缩短农业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减少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降低人流与物流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使农业生产者更容易进入市场,诱使其更多地使用商品性投入,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经济作物的专业化。在非农业生产方面,农村道路、交通和科技信息设施通过扩大市场范围,提升交换能力,能增加产品需求量,并促使需求多样化和需求结构的变动,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

(二) 公共服务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农村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直接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2)农村信息设施、农村道路、能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获得其他公共服务的机会以及非农就业的机会,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3)农村公共服务的改善可以在农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4)农村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本身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诸如信息通讯条件的改善可以增加农民的生产信息,提高农民的生产和投资决策能力,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劳务信息等公共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最终增加农民收入。

(三) 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农村公共服务能显著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农村公共信息与科技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村生产生活的成本与风险,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体娱乐公共服务能够丰富农村居民生活内容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促进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分析方法与数据、变量和模型

(一) 分析方法 ?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影响的多,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少;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多,研究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少;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一般性”的多,研究地方特征的农村公共服务少;定性的抽象理论研究多,定量实证研究的少。[6]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计量分析,大多是进行定性分析,很少有人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虽然现有研究探讨公共服务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多,较少涉及其对非农经济的影响;但在实践中,农村地区非农经济的发展在推动农民脱贫、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上发挥了支撑性的作用,因此,笔者把农村公共服务对非农经济的影响纳入到研究范围内。?

笔者依据农村公共服务历史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农村道路、电力、教育、农业水利等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服务与陕西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内在关系,测算各类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各方面的作用效果,从而为陕西制定农村公共服务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二) 数据、变量和模型?

1.样本数据的选择。数据来自于相关年度的《陕西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乡镇统计年鉴》。收集的数据期限为1985-2006年年度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2.变量的定义。按照理论模型的要求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所用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农业生产总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教育投入、道路长度、农业水利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等。

3.模型的选择和建立。建立模型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函数形式,因此对函数形式进行了适当的选择。常用的生产函数模型有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替代弹性恒等(ces)生产函数及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等。其中超越对数最为灵活,但它只是一个近似的生产函数,十多年前不少学者对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性质提出了质疑(chambers,1988;pollak and wales,1992)。替代弹性恒等(ces)函数的标准型是非线性的,在估算上有很大的困难,而且ces的近似型又不能很好地用来量化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对三种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比较和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笔者选用双对数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公共服务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模型如下:?

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μ?

在模型中,被解释变量y分别表示农业总产值、非农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变量;解释变量x1、x2、x3是对应于y而用于进行分析的各类公共服务; μ是随机误差项; β?0、β1、β2、β3是待估计的回归系数,其中 β1、β2、β3是弹性系数,分别反映了各类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运用eviews统计软件对上述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和分析如下:?

(一)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ay=-10.085+1.508ln(edu)+1.065ln(road)+1.379ln(water)(1)?

(-5.521)(2.285) (3.154)(5.394)?

adjr2=0.773f=24.77

回归式(1)测算了公共服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805,调整后的r?2=0.773,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三个回归系数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教育、道路、水利设施在陕西农业生产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尤以农村教育的作用最为突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道路和农业水利投入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分别增加1.508%、1.065%和1.379%。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农业生产增长中,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二) 农村公共服务与非农生产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ny=8.135+1.597ln(edu)+1.442ln(elec)+0.313ln(infr)(2)?

(1.140)(3.133)(1.362)(2.025)?

adjr2=0.938f=106.164

回归式(2)测算了公共服务对非农生产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9465,调整后的r2=0.938,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edu的回归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elec的回归系数通过20%的显著性检验,infr的回归系数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通讯设施在陕西农村非农生产增长中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其中同样尤以农村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用电量和通讯设施投入每增加1%,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增加1.597%、1.442%和0.313%。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非农生产增长中,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三)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民收入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ni=8.125+0.775ln(edu)+0.763ln(elec)+0.155ln(infr)(3)?

(3.241)(2.085)(4.262)(2.852)?

adjr2=0.966f=199.6

回归式(3)测算了公共服务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971,调整后的r2=0.966,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edu的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elec和infr的回归系数均在2%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通讯设施在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前两项估计结果一致,农村教育的弹性系数仍居首位,但解释能力有所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用电量和通讯设施投入每增加1%,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0.775%、0.763%和0.155%。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仍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1.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三方面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结果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道路、水利和通讯设施建设水平对陕西省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并且农村公共服务在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都发挥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陕西省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以带动陕西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2. 在所分析的五类公共服务中,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这为陕西省合理调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政策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陕西省的农村发展资金极其有限,但更多的是重视与农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追求投资的短期效益,忽略了具有长期效益的教育等设施的发展,导致陕西省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突出作用,因此陕西省应重点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各种技能,充分发挥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

3. 除教育设施外,农业水利设施比道路设施在农业生产的作用更显著;农村电力设施比通讯设施在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更显著。因此陕西省的各个农村应根据各自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首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促进陕西省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良性运转,保证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03-30.

[2]李燕凌,李立清.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

[3]苏时鹏,张春霞. 农村公共服务的差距分析与体系建构——以福建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1).

[4]王小林,苏允平. 西方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对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3(8).

[5]彭代彦.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j].经济学家,2002(5):79-82.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篇3

按照*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要求,围绕“两新两带头”学习实践主题,社会事业局班子成员带领全局党员干部,按照要求顺利启动了学习实践活动。结合社会事业工作实际,积极开展了学习动员、在线培训、专题讲座、基层调研、问需于民(企业)、问政于民(企业)和做好学习实践活动与“服务、履职、效能、作风”结合的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第一阶段学习活动,我们共收集到了各类希望改善民生,服务民生的意见和建议25条,找到了自身在履行职能、服务科学发展观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在局班子如何率领全局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更好地服务*区的科学发展方面,有了一些思考。社会事业工作,更多的是服务企业,服务民生。对于征集到的宝贵意见,我们将作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具体的思考和解决的措施,将在较为成熟的专题调研报告中上报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下面,我就如何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做好当前,特别2009年的重点工作,尤其是民生工作,给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2009年,是推进落实*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关键的一年,围绕*区党工委管委会中心工作,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区党工委管委会决策部署,以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为指导,“主动服务世界一流园区创建,主动服务*区和谐社会构建”。以创建世界一流园区和天府新城建设为契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社会事业“四化”建设为重点,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主动有为,超常工作,争创一流,全面提升教育、卫生、文化、社区建设等各项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专项工作方面

(一)积极创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

(二)积极创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示范点。

(三)积极创建教育现代化城区。

(四)推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建设。

(五)开展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六)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健康水平。

(七)开展城乡清洁大行动。

(八)开展法制*创建工作。

二、机制创新方面

(一)推动教育社会化进程。探索“管、办、评”分离,引进或购买社会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推动教育社会化进程,筹建*区职教中心和*区教育服务中心,外包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等业务。

(二)探索*区卫生执法监督体制新模式。依托市上卫生资源,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健全*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确保*区食品卫生、公共卫生安全。同时,加强卫生市场管理,推行“餐饮店铺公示制”,提升社会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及服务水平。

(三)在20*年成功实施社区卫生综合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转向强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夯实管理机制狠抓内涵建设。推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全面开展,着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四)率先实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及载体全覆盖,带动园区企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

(五)创新社工队伍建设举措和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创新社工队伍建设举措,建立社区工作者统一集中公开招聘工作机制,实施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工作制度。以社区综合效能建设和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为抓手,完善基层治理结构,探索实施“居站分离”的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社区管理体制。积极推动*市首家高档示范社区(神仙树社区)创建工作。整合社区建设资源,依托与XX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建的社区建设实践基地,组建专项课题组,推动社区工作者培训、教育和能力建设体系建构;“一居一品”社区整体规划、打造,以及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六)深化和推进文化服务体制改革。继续以社会化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拓展与社会专业机构、企业和媒体的合作,提高公共文化阵地利用率。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组建文化发展顾问团,扶持行业自治组织发展。在全市首先试点引入网吧监管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开展体育产业普查。与XX音乐学院、体院等专业学院建立合作关系,设立社会实践基地,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依托协会、俱乐部和专业机构,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文体活动,以社会化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设立*区“虚拟图书馆”,全区公共藏书量增长20%。

三、民生工程方面

(一)政策引导,机制创新,促进西部园区繁荣。在西部园区创建邻里中心或社区工作站,将社区管理服务延伸到工业园区,为企业职工提供医疗、卫生和文体等服务。依托园区企业和高等院校,吸引社会力量构建“共驻共建”工作体系。以农迁安置小区为重点,全力推进社区建设,加大社区各类公共设施的配置密度和容量,在卫生、医疗、餐饮和文化事业发展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配套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吸引居民子女就近入学。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开办民办教育培训机构。

(二)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加快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和全市中小学规划布点新要求,加快新学校规划建设及开办工作。确保石墙小学、神仙树大院、丰收小学、晨风学校四所学校顺利开学。加快推进仁和小学二、清河小学、三瓦窑小学、软件园学校、玉林中学石羊校区等新建和扩建项目的建设。

(三)积极探索构建优质教育体系。重点关注玉林中学、七中初中、电子科大实验中学、银都小学的发展,争取1-2所学校进入*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行列。继续打造优质学校,推动*七中高中*校区规划和建设,确保2010年投入使用。高水平启动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办学工作,争取省教育厅的支持,高中面向全省招生。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力争南苑小区配套学校引进市内优质小学(泡桐树小学)领办。高水平开办*区金苹果小学。继续办好与部属师范大学签订的优秀毕业生实习实训基地,面向部属师范大学招聘优秀教师加盟*教育。

(四)扩大社区卫生综合改革试点的成果,夯实管理机制狠抓内涵建设。一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区级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管理;二是对医护人员实施“内培外引”,加强继续教育,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及公共卫生质量和水平;三是规范中心医疗设备配制标准,提高医学检测水平;四是全面推广社区卫生适宜技术,实施基础医疗,卫生应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等五大职能对社区的全覆盖,优化15分钟健康圈,提高惠民、便民服务水平,力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达到中西部地区一流水平。

(五)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民生工程。继续实施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继续实施计划生育三结合户帮扶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工作,积极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女孩,帮困助学”行动。

(六)继续实施教育民生工程。继续实施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学费补贴、帮困助学等教育民生工程。积极推动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共同体的发展。

(七)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直属学校办学条件,实现技术装备实验类和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装备达到*市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按标准改造玉林中学、和平学校、大源学校和顺江学校。

(八)加强卫生市场管理,提升社会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及服务水平。完善人口计生服务体系,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九)推动老年福利中心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和规范运营,打造一流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项目。推动“两中心”二期建设和*区福利中心建设。

(十)夯实困难群众医疗、低保和就学救助等托底性保障措施,强化受助者能力建设,推动个性化救助帮扶,指导街道着力打造“小兰在行动”日间照料和心理慰籍等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十一)推动公证处和婚姻登记处规范化建设。

(十二)加强文体队伍建设,发展文体事业。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培训和建设,重点向农转居小区倾斜。开展普及与提高并举的“国民艺术教育推进工程”,引导群众文化创品牌上档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辖区群众尤其是农转居小区居民的公共文化权益。继续发展垒球、跆拳道等特色体育项目。继续做好广电、旅游业务工作。

(十三)积极争取依托现有在建项目达标建设*区文化馆和图书馆,推进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农转居小区和薄弱区域的公共文体设施配套,加强对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指导,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管理水平和利用率。

四、服务企业方面

(一)主动服务企业,解除企业员工子女就学后顾之忧。(社会事业局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局党员干部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用真心和真情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以优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实现与现实工作结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处党员干部立即行动,在义务教育、企业子女读书等工作上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得到企业和群众称赞。一是简化免费义务教育程序,率先实施农民和失地农民子女全免费义务教育,优化报销程序,将报账审批权限下放各街道办事处,实行随时报销,变承诺为即办。二是改革学校拨款体系,实施教育“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根本上规范学校的教育收费行为、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收入,使学校集中精力抓教学和管理,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是主动上门服务。仅从去年秋季以来,就解决了地奥、华为、京东方、恒风动漫等企业员工子女近60批次约200人次入学问题。特别是为解决*中芯国际公司、*成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员工子女幼儿入学需求,特事特办,设立临时过渡幼儿园;帮助*美国学校解决了学校登记更新困难,组织专人联系,积极协调关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申报、办学场地扩迁等具体问题。)

(二)强化社区建设进园区工作,推动园区社区管理和服务载体建设。积极探索律师服务企业和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着力抓好法律进企业活动。组建律师服务团队,在软件园、孵化园、创新中心以及各类企业社团组织设立服务窗口,通过建立服务档案、举办讲座和跟踪服务等方式开展“一对一”服务企业活动。

(三)在企业及出口加工区设置医疗站点,同时与*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建立企业职工就医绿色通道。

(四)丰富和深化“文化服务进园区”服务的内涵,打响“文化快乐时光”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交流活动,推进*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前期策划,设立园区图书阅览室,拓展企业文化交流平台,变不定期的服务为经常,变以活动为主体的服务为以阵地为主体的服务,为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天府新城建设营造浓郁文化氛围,服务产业发展。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篇4

 

一、“垂衣裳而天下治”——资源库建设定位

 

中国先秦时期工艺专著《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说明工艺设计与生产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在自然系统中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构成设计条件;《易经》中“垂衣裳而天下治”,蕴含了衣被天下、衣美天下之意;“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建设定位,表达了在传承服饰发展史的基础上,将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环境、衣料质地和剪裁手法等和谐统一,形成精妙设计产品,以满足人民对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愿景的追求。服装艺术教育资源库就是将服装艺术教育资源,按学科特点组织资源,形成以图形、图像、音视频、文本、动画、网页等文件方式储存的信息管理系统。

 

服装艺术教育数字资源库建设围绕服装艺术教育专题,以服务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服务于提升学习型社会的公民素养,服务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服务于传承中国服饰文化遗产的文化战略作为主题资源包的选题、网站信息架构、制作等工作环节的指导思想,并本着突出特色、创新应用、共建共享、服务社会的原则,开发建设服装艺术教源包。到目前为止,我校已经完成52个主题资源包的建设任务,并通过网站向全社会。这些资源的推广应用,为民族服饰艺术的推广共享、服装文化的普及、传承与创新做出了贡献。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技术先进、持续改进”——资源库建设策略

 

我校服装艺术教育资源库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技术先进、持续改进”的建设策略。通过对学校学科优势分析,在充分考虑与学校信息化发展同步的基础上,规划资源库的建设内容。按照我校“科学、艺术、时尚”办学定位,艺工融合、实践创新的办学模式,资源库建设内容重点定位在“中国服装史、民族服饰文化、时尚艺术设计”三个方向,以相关领域学科专家作为主题包负责人,从而保证资源的质量和推广价值,形成自己的特色。

 

作为北京市教委特色资源库建设的一部分,服装艺术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自2005年启动,已经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赫哲族鱼皮衣、服装流行趋势、中国古代服装史、中国旗袍、中外刺绣艺术、民国服饰研究资源库、佛教雕塑艺术资源库、我国云、贵、川、甘多民族聚居区的传统汉族服饰、丝绸之路的美术之旅等52个主题资源包的建设,其内容涵盖服装、艺术和服装材料等专业领域,累计采集图片40多万张,视音频资料300多段,文本描述30多万字,网站访问百万人次以上,建设过程中培养各类人才400多人。曾4次被评为北京市属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优秀承担单位,有9个主题资源包为优秀资源包。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教学科研优势,为校内外教学及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参考作用的推广应用,为服饰艺术的推广共享、服装文化的普及、传承与创新做出了贡献。

 

在资源技术管理与展示平台建设上,通过建立统一的应用系统框架,为各主题资源包提供明确的接口规范与服务规则,实现资源库建设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资源管理平台开发,充分考虑资源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需求,结合元数据技术、NoSQL技术、Web2.0概念、分布式存储技术,设计了基于NoSQL数据庠构边特色资源库综合管理平台的解决方案旨在从系统角度分层解决当前资源库逑设中所面临的存储、检索、管理、组织与服务等问题.以保证高校特色资源的安全存储、科学管理、便捷使用系统地从功能ff!度分为基础数据存储与元数据层、管理功能层、数据处理层和信息服务,这畔功能层次的划分涵盖r资源存储、数据处理加n,资源管理与服务等方面,以资源库建设中数字资源的生命周期为主线,提供了实用易用的功能系统,可以满足特色资源库建设中对数字资源的管理、编目、检索、使用的需求。

 

从技术角度,引人Web2.0概念,采用体系上分层、功能上分块的结构设计,层级块间的通信格式统一为业界广为使用的XML标准和JSON格式,保证/系统具荷良好的汗放性,以便与其他机构进行资源的交换1j共享.此外,还充分考虑r技术的成熟稳定与先进性.参考了多家互联m企业的设计方案,集成r诸多开源界成熟的解决方案技术实现.保证了平台技术的先进性和稳定性,并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社会——资源库传播途径

 

服装艺术教育资源库以专题网站形式传播,向在校师生和广大网民等推广,关注时间持久对提升学校影响力作用显著。

 

服装艺术教育资源建设者都是服装艺术教育方面的专家,主题资源是他们多年教学科研工作中积累的不可多得经验总结,因此,在教学方面,主题资源为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提供r研究和创作的素材参加资源库建设老师参加2014年APEC会议领导人夫妇服装设比其设计APEC特色中式服装受到参会的一致好评。

 

主题资源包建设丰富的资源和完整的编n为丁.科专业师生提供了艺术欣赏渠道,存效的提高非艺术类专业师生的艺术索养,,例如在《佛教雕塑艺术欣赏》的公选课当中,本资源包为课程提供广系统、全面、详实的教学资料,深人浅出地展佛教雕塑艺术发展脉络,提高r人文学科的教学效果,充实r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4积极性:

 

在传统服饰课程中,将实地调研拍摄的第一手资料作为课程教学的索材,研究传统服饰的变化轨迹、文字符号以及结构、纹样与工艺教师利用资源包大贵阁片,为学生传达传统汉族文化,包括服饰的审美、地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等,提升了理论类学牛.的素搾;资源包中服饰细节展水了独特的民间服装技艺,对设计类学生提供了可以学习的专业技能。

 

在资源库建设促进科研方闹,资源建设与负责人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对申报其他课题已经形成很好的作用,并在这一领域形成一个良好的$动的科研生态系统。如大型运动会中闺纹样青花瓷服饰设计.是中国概念服装设计与研究资源应用的典型案例.

 

服装艺术教育资源痄痤设,不仅有利于服装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而且为服饰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有重要的意义如“丝绸之路的美术之旅”等资源建设服务“家-带-路”战略通过该资源解丝绸之路的艺术、思想.风俗的历史以及今日面貌的形成过程,增加民众对丝绸之路以及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提高民众的艺术素养,具有唤起文化认N、凝聚人心、稳定社会和谐的作川,达到长治久安的功效对丝绸之路思想、文化、感情和身份认同等问题的深入细致的研究也对我国制订“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战略下的具体政策具有较强的参夸意义。

 

四、层次管理、协同创新——资源库建设实施方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系统科学的层次观为实施方法论,按照管理学大师两蒙提出的以决策荇为主体的决策过程经历厂情报(Intelligence)、设计(Design)、选#(Choice):阶段埋论为指导,建立“眼装艺术教W资源庳违设系统”的管理模型,将资源采集、加编目等工作内容与信息技术管理平台建设内容独立,二矜之间建立统一的接口,并在多年项目建设过程围绕技术平台不断改进,以实现资源库建设的建设T.期与质具体做法如下:

 

1、统一组织、分工协作

 

服装艺术特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要工程,是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内在需求;为确保资源包建设任务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特色资源库逮设项目组,全面负贞服装艺术特色资源项目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学校由主管校长负责项目全局统筹、协调组织;学校科技处处长与项n负责人一起对项进行顶层设计,并对项目进行过程管理;资源包负责人采集、加丁.资源、对资源进行编目、设计资源展示结构及网站展示风格;信息技术人员负责平台架构设计、系统维护,技术支持和数据安全;项目负责人、主题包负责人、信息技术实施人员之间既有分又有协作,保证了项目的有序开展。

 

2、简单管理、提升服务

 

特色资源库建设作为一个教育信息化建设项项丨i过程管理决定着项H的建设质M。在本项H建设中,项B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违设哲理,项EJ负责人以“简单管理、提升服务”的管理理念,通过项R“启动培训、过程跟踪、令家咨询、定期研讨”的方式控制项目实施T期,并对主题包负责人提供信息技术对接服务,让主题包负责人全部精力投人到资源采集、加工编目等工作中,从而达到服务与管理的良性循环,保证资源包建设的可管可控。

 

3、人员保障、技术创新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篇5

1技术条件———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网络方式高效获取计算资源的模式,这些资源来自一个共享的、可配置的资源池,能够迅速获取和释放资源。当信息服务向云计算领域拓展,可以有效提高性能服务架构、可用服务平台、数据处理与存储、高性能计算与实时计算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信息服务的可靠性和可用性。2006年8月,Google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SESSanJose2006)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Computing)概念。Google一举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云计算技术使用者。我国于2008年开始大面积使用云计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8年2月,IBM在北京和无锡分别启动了大型云计算中心,积极为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建立了新型实验中心,使用1000多个CPU开展云计算实验。中国人民理工大学通过自主研发,开发了一种新型的MassCloud云存储系统,能够支持3G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和数字地球原型系统。

2基础条件

从宏观中国网络基础资源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调查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0亿,拥有IPv6地址16694块/32。宽带作为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基础,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随着移动宽带和光宽带的普及,积极为用户提供超高速的光宽带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交换速度。二是为云服务的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必要的网络基础,保障了云端通信的效率和质量。从微观角度看,民办高校大多都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形成了教育信息化的局域网。目前,大多数民办高等学校都经历了以下三步:第一步,购买计算机,用于行政办公和教师备课。第二步,建立电脑机房,用于学生实验和基础学习,并逐渐发展为多媒体教室。第三步,建立校园网,并与因特网相连,充分享用网络资源。

3需求环境条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2014年7月)调查统计显示,截止到2014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到达了6.32亿,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网民比重为20.6%,在这些网民中学生群体占了25.5%,由此可知,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上网人数为3.3千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信息化的需求用户群体,民办高等教育必须建立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来满足用户需求。

二基于云计算的民办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构建

1整体逻辑架构

本文结合实际需求,参考国内外云部署的先进经验,总结出面向民办高等教育的云计算系统体系架构,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功能分层。该系统通过四类配适器进行资源整合,建立起了一个统一高效的资源池,完成了资源映射,将资源最终加工为虚拟计算资源、虚拟文件存储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通过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可将资源池内容提供给用户使用(I-aaS)。

2模块化管理

2.1区域范围模块化

根据“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建立起以区域行政单位为范围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实现层级化的分层模块化管理。以县市级为分层管理的基本单位,以全国31个(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次级教育云服务平台,再把全国分成七大区即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北、西南分区建立区域性质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实现跨省的教育信息资源的优化、共享和互动,最后建立全国性的信息平台,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信息化和公办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和发展。

2.2信息属性模块化

根据民办高等教育信息资源是否对外服务,建立私有云、共有云和联合云。其中,私有云是一种面向内部公众的云服务系统,其服务范围有限。联合云则是一种以公有云为服务对象的云服务系统,也可以包含私有云。地区民办高校之间可以形成教务系统资源的进一步合理优化配置,学生之间可以共享知识学习平台,逐步完善后,学生可以互选各民办高校的网络课程并修完该课程的学分。教师可以进行高校之间互动沟通学习、资源共享。

2.3用户主体模块化

根据高校主体的不同建立主体云即“教师云”和“学生云”。“教师云”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学校可以积极发挥其师资和科研优势,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师资云”平台,促进各民办高校间的人员流动,实现教师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师资人员结构多元化。“学生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可以借助“学生云”自主安排学习活动,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合理掌握学习进度。“学生云”平台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意愿,实现了传统教育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3保障措施

3.1资金保障

民办高等教育信息化“点———线———面”系统化平台的构建需要前期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后期平台维护的资金持续追加。民办高等教育的区域主管部门应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拨付专款专用资金。因为民办高等教育带来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效应,所以地区政府应建立“教育信息化专款专用”账户,保证资金不被挪用。对于教育信息化的主体学校而言,民办高等教育信息化云服务平台的构建节约了硬件成本、软件成本和人工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降低了人工信息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的出错的概率,所以教育信息化云服务平台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民办高校自身。因此,资金保障主要来源于三大主体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民办高校,三者可以根据资金前期投入和后期维护追加额度的一定比例进行统一管理和使用。对于资金的具体使用过程应建立相应的监督部门进行督察和执行。

3.2安全保障

民办高等教育信息化云平台的构建可以实现民办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主体的协同工作这一重要功能,与此同时会带来信息泄露、信息更改和信息丢失的机器系统的安全风险和以及知识产权问题。所以云服务平台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基于此,云平台应建立从宏观安全入手着眼于细节的系统化的安全策略,并对平台的使用主体和维护主体进行多重的身份认证和权限设计,形成整体网络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安全认证、系统访问控制、数据安全系列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安全体系,并建立健全日常数据的备份机制,以应付突发的数据丢失情况。

3.3协同保障

民办高等教育信息化云平台的数据牵涉到区域范围中的多个独立主体的民办高校,所以数据的及时更新和维护需要建立同步性的机制。同步性机制的建立需要区域内组织部门牵头,各民办高校参与协商解决。根据各民办高校实际工作安排,可以选定具体时间和具体工作程序。各民办高校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协调部门,以便彼此进行关于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具体事务的沟通和协商解决。

三结束语

基于云计算的民办高等教育信息化系统平台的构建依赖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同时平台需具备高度的软硬件的兼容性和超负荷的自我调整。随着民办教育主体对信息化平台的接受度的提高和网络计算的发展,平台的使用频率逐步提高甚至可能达到井喷状态,所以教育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建设具有长远性。另外,民办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构建的自我形成过程非常缓慢,所以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进行统一规划和组织安排,加快平台的建设的速度,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学和工作效率,及早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云服务;规划 

 

1 引言 

云服务的基础是云计算。目前,对于云计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Google、IBM、MicroSOft、Sun等公司根据自己的研究视角给出了不同的阐释 [ ]。阐释的差异性并不妨碍大家形成共识,那就是大家都承认这是一种依托互联网将计算分布在大量的远程计算机上,而非依靠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的新型数据处理方式。云计算的这种优势迫使一些对数据处理能力要求高的程序主动升级,一些新型服务理念和项目也纷纷出场,不断拓展云计算的应用范围,也为云服务的发展奠定的基础。同时,互联网不断拓展的疆域和日益稳定的特性,WEB2.0技术的日臻完善,用户应用本身的分布性和个性需求的强盛增长,以及云终端设计理念的提出,都极大地推动了云服务的发展。云服务的诞生和发展完全是顺应潮流的走向和时代的需求。对于民办高校而言,云服务有什么样的利用价值,前景如何,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2 云服务的实质和民办高校利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和云计算一样,有关云服务的分类也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云服务可以分为Saas(Soft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和DaaS(Data as a Service,数据即服务)四类[ ]。也有学者认为,可以将云服务大致归纳为3种:基于资源的云服务;基于软件平台的云服务;基于动态数据的云服务 [ ]。无论大家的分歧如何,但关于云服务是基于云计算和互联网进行的,却早已达成共识。其实,究竟如何给云服务分类,都不影响大家对云服务的理解和关注,因为云服务的基础虽然是云计算,但它的精髓却不是计算,而是提供高质量自适应的个性化服务。它能够根据用户的使用偏好、所在位置、在线时间等信息,实时地对用户的需求做出预期,为提供用户一个一致且连贯的终极体验。简而言之,云服务就是以云计算为基础,依托互联网,向用户(特别是新的创业公司)提供推广、支付、财会、客服、数据存储、平台支撑等多角度全方位服务,但花费低廉,以便让用户把更多的精力和资金专注于本身的核心业务。 

目前,民办高校对于云服务的利用比较滞后,只有个体的零星应用,也主要集中在与个体学习工作较为密切的服务上,比如金山公司的快盘,360公司的云查杀,了解和关心云服务应用前景的人并不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一是由于资金有限和专业人才贫乏,民办高校的信息建设步伐相对缓慢。以至于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网络(带宽和网络稳定性)建设滞后。在公办院校都迈进千G网络的门槛时,他们还在百M的门口徘徊。二是民办高校教师缺乏关注新技术的热情。缺乏热情的原因一方面是源于民办高校教职工工作量比较大,常常是一人身兼数职,无暇顾及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民办高校激励机制不健全,教职工缺乏探索发现的动力。三是民办高校还没有意识到云服务将给学校发展,特别是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新机遇。 

 

3 云服务在高校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云服务的不断发展,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界的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开始研究云服务在教育领域应用方向和应用前景。 

3.1 云服务在教学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秦亚玲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就Google云服务下的校本教研活动设计与应用进行了研究。她归纳了Google云服务在校本教研活动上的优势,主要有:操作界面简单,易上手;使用者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学校不需要添置专门的服务器;使用者可以自我掌控进度;更利于使用者互动、共享和协作。她归纳Google云服务的优势,也是云服务在教学教育研究上应用的有力依据。不只Google,很多公司都提供这样的服务,例如百会、Zoho等公司也提供这样的服务。和Google一样,他们也提供一定的免费使用权。 

3.2 云服务在科研协作中的应用 

云服务在科研协作中将发挥的作用无疑对传统的相关应用软件及科研协同模式形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南凯等以Duckling软件为例,探讨了Duckling 1.2和Duckling 2在适应云服务方面的差异,重点分析了后者核心技术、科研在线等方面的优势,指出Duckling 2下一步可能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基于云服务的科研协作软件将是发展的主要方向。 

3.3 云服务在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 

云服务在图书馆的应用已有先例,比较典型的有OCLC的“Web级合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和美国国会图书馆与DuraSpace公司共同启动的DuraCloud项目。在国内理论研究方面,孙坦、黄国斌等从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策略方面进行了研究,反思了图书馆在云服务中应扮演的角色,探讨了基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内容下的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策略。这些为高校图书馆云服务的应用提供了借鉴的思路和研究的方向。 

 

4 民办高校云服务的利用规划 

从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和结论中,不难发现云服务在高校中应用的广阔前景,民办高校作为高校的一部分不可能置身事外,应积极的筹划利用云服务的蓝图。笔者以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4.1 积极关注,扩大共识 

民办院校一方面应该通过政策和专项资金鼓励相关人士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通过他们向全校教职工宣传云服务的益处和价值,扩大共识;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有实力的团队设计基于云服务的新型软件或论证这类软件在学校应用的前景和性价比,增强云服务引进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4.2 加强基础网络建设 

云服务对网络速度和稳定性的依赖性很高,民办高校可以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将计划添置服务器的资金用到改善基础网络建设上,为云服务进校园奠定基础。 

4.3 构建学校私有云,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 

构建私有云是一个美妙的想法,因为它不需要太多的额外付出,因为这种资源所依赖的硬件原本就属于学校。学校要做的只是通过新技术将不同部门的服务器整合在一起,灵活的利用它们的空闲资源。这种整合在技术层面的解决方案已经成熟。它的障碍主要来自服务器使用部门,他们出于数据安全、使用便捷性、所有权、固有的使用习惯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很少愿意和其他人共享自己的服务器。这是学校构建私有云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4 推动云服务在学校相关领域的应用 

如果学校前三步都进展的不错,学校就可以推动云服务在学校各个领域的应用,例如教学科研、文献服务、个体自学、科研协作、资产管理等方面。同时,在软件引进时将是否基于云服务运行作为评价软件性能的指标之一。 

 

5 结语 

毋庸置疑,云服务是一个新型事物,就像十几年前的互联网,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似乎有些过于遥远,但这绝不意味着它会像一个裹脚的老太太步履蹒跚,发展缓慢。事实上,2009年全球云服务的收入是586亿美元,预计2010年云服务的收入将是683亿美元,据行业预计2014年云服务的收入将是1488亿美元[ ]。一些面向普通大众的免费云服务也逐渐兴起,例如金山公司推出的快盘——就是云服务中的数据即服务(DaaS),2个多G的免费存取空间,无缝的硬盘对接方式,便捷的文件存取形式,让使用者摆脱了随身携带U盘的束缚,也减少了感染病毒的几率。一推出就吸引了大量的拥护者。这些都昭示着云服务的发展劲头势不可挡。 

相对应公办高校,云服务在民办高校应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云服务关注顾客需求,强调个性化服务,简便易行的架构方式,流量计费的廉价模式,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资金相对紧张的民办高校无疑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福音,这是其一。其二,民办高校灵活的制度设计和人事安排,也有助于扫清云服务进校园的障碍。因为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而言,最大的障碍是观念和习惯的障碍。其三,云服务对规范的要求比较高。云服务的引进过程也是民办高校进一步优化各部门工作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过程。总之,对于云服务这根极有可能成为缩小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差距的得力杠杆,总有一天会倍受青睐。 

 

参考文献 

[1]秦亚玲.Google云服务下的校本教研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2]杨小燕.对微软云计算的三点质疑[EB/OL].(2009-06-10)[2010-11-11].http://www.jz123.cn/text/1017342.html. 

[3]孙坦,黄国彬.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策略[J].图书馆建设,2009(9).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篇7

一、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区社会事业局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文体、卫生和计生的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享受优质教育、卫生和计生服务的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为服务全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完善了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全区教育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全面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加强专项督查力度,大力推进学校主动发展战略,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课堂效益不断提高,严格执行好各项“减负”规定,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自十六大以来,全区教育累计投入达10多亿元。优质学校数量不断增加,现有省优质幼儿园14所、市优质小学11所、市优质初中9所、省三星级高中3所,优质学校的比例达61.7%。完成了北郊中学、河海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积极打造一支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培养省特级教师3人、市级特级教师后备人才2名、区级以上优秀教师440名。教师待遇逐年以较大幅度提高,解决了教职工的住房补贴和年终奖金发放问题,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

2、体育运动勇创佳绩,文化工作得到加强。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全区共建有各级各类健身点105个,136行政村建成“百村体育工程”。对区内文物进行抢修,先后修复了万绥东岳庙及碑廊、万绥古戏楼、梅村古戏楼、费伯雄故居,移建了吴氏中丞第,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文物点222处。建立了*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万绥猴灯、太平龙灯入选省级保护名录,有7个项目进入市级保护名录。积极开展体育竞赛,组队参加十六届省运会获10.5金。全区共有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86人,其中2人达健将级,6人达一级。音乐剧《雪花飘飘》获第五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大赛金奖,小戏《花园会》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银奖,摄影作品《大漠深处驼铃声》获省“五星工程奖”金奖,《天唱地和》获省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摄影大赛金奖。

3、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能力得到增强。加大投入,新建孟河人民医院、薛家人民医院落成,*人民医院、春江镇中心卫生院、罗溪卫生院等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引进力度和结对帮扶力度,有效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队伍能力的提高,各基层卫生院的服务水平在管理中得到规范,河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省城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孟河人民医院和薛家人民医院被评为省农村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被评为市级示范单位。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通过五年来的规范管理和不断完善,人均筹资标准和补偿比例不断提高,有力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卫生局多次获得“常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优秀组织奖”表彰。2003年抗击非典战疫后,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加快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强化培训演练和基本物资储备,重点加强对流感、非典、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预警,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4、计生工作有序开展,计生法规全面落实。积极开展避孕节育等人口计生系列优质服务工程,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督促落实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负责制,完善了利益导向机制,积极做好人口计生依法行政工作,扎实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确保了全区人口计生工作的有序发展,使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得到全面落实。积极推进“世代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河海街道、三井街道、龙虎塘街道世代服务中心已改造到位,改造后的计生服务站环境温馨,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建成了薛家镇生育文化园、春江镇新魏社区婚育新风文化园2个生育文化园。目前,全区常住人口548368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98814人,孕前-围孕期保健率达90%,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达85%,依法管理、优质服务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95%,计生奖励政策兑现率达98%,出生婴儿性别比例保持正常。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建设有待完善。我们要进一步对教育、文体和卫生加快基础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西部乡镇的扶持力度。我区社会事业的发展,在实施规划上力度不大,速度偏慢,特别是分层推进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使新城区的优质资源向品牌迈进,使中西部的资源合理整合。目前全区范围内存在着1000多名幼儿在30多家非法幼儿园上学的问题,有一些非法幼儿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然而取缔这些非法幼儿园又必须建立在有足够的幼儿园供孩子就读的基础上。

2、队伍建设困难较多。一是人员编制偏紧。区教研室的教研员一人要管几门学科,工作辛苦,同时也给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基层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缺少,特别是护士和公共卫生专业的医师严重缺乏,随着近期卫生院重点工程的推进,全区卫生院服务的床位数将大幅度增加,对卫生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将进一步增加。我们要建议区政府适当增加卫生技术人员编制,以应对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医疗服务需求,确保政府全面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二是基层教师医生职业道德水平不高。有的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不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热衷于课后搞有偿家教;少数医务人员仍然存在服务意识淡漠、工作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等情况。

3、热点难点问题仍有。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群众需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区外“择校”现象还比较严重;少数学校违规收费现象损害了教育的整体形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问题有待进一步落实和解决。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反映仍然比较强烈,医疗安全责任事故和医患纠纷时有发生。文化市场管理中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执法的力度还需提高,区域内网吧游戏机室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计生优质服务与育龄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成效还需进一步提高。

4、民本民生有待落实。一是在政策惠民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在职乡村医生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退休乡村医生养老待遇。对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育龄群众实行一次性奖励。二是实事利民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文教、卫生惠民工程和计生“世代服务”体系建设。针对银河幼儿园因为经济困难发展陷入困境的现状,把银河幼儿园由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单位转变为差额拔款单位。三是在服务为民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作风行风建设,提高机关工作效能,严格执行“五条禁令”和“五项要求”,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5、正面宣传缺乏力度。目前,被动的、应付的宣传较多,深入的、系统的正面宣传较少;特色宣传挖掘不深,宣传缺乏亮点,缺乏宣传的有效载体和阵地,宣传工作缺乏力度。在去年作风行风考核时,在对区级9个党群部门和27个行政部门开展的满意度评价活动中,社会事业局的满意度评价得分为81.44分,在回收的4518张有效票中,对社会事业局不了解的票有869张。

6、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不够。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不够到位,没有有效地形成推动社会事业科学发展的合力,导致部分问题长期不能解决。如局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和基层卫生院编制不足;教育、卫生事业经费不足;三井医院建设因拆迁工作困难延误了工程进程等。诸方面问题仍需要与各部门进一步沟通协调。

深刻剖析这些问题和不足,既有社会事业系统内部体制,也有社会事业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更多是由于我们在主观上还存在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三、主要原因分析

1、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理解不够全面深刻。虽然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但思想还未能完全扭转传统发展观念,影响社会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仍较多。存在片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没有真正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有机整体,有时还会把“发展是第一要义”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的要求割裂开来,强调加快发展,忽视科学发展。譬如近两年学校、卫生院硬件发展较快,但人的素质和日常管理还跟不上,影响科学发展。

局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限于上面布置的内容,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系统性,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自觉性相对欠缺,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和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等方面尚有欠缺。

2、谋求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领导班子成员平时忙于日常事务多,真正深入基层解决问题做得还不够,对一些重点项目的推进力度还不够,在工作中有点安于现状,存在既想大胆改革,又怕风险过大的思想。对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研究不深,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缺乏忧患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譬如教师和医护人员的分配制度改革,力度还不大,还存在着吃大锅饭的现象。

3、对“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贯彻不到位。在“以人为本”的问题上,重视了“人民群众的实惠”,但是对教师、卫技人员的全面发展缺乏深层次的认识,教师和卫技人员的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区社会事业的发展,在争创区域教育现代化区、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文化体育工作特色区和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的过程中,对于硬件建设抓得比较紧比较实,但对于软件建设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加强教师和卫技人员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办法不多。对硬件建设有硬指标,对软件建设缺乏硬措施。

4、统筹兼顾的方法运用不够成熟。在思考和解决眼前问题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建立长效机制,解决长远性、深层次的制约和影响科学发展问题的力度不够,未能深入探索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未能很好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譬如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问题。

5、推动科学发展的作风不够扎实。一些决策部署有时只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抓落实的力度和措施跟不上;关心干部、群众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机关干部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调动不够充分;对机关干部和基层职工的要求不够严格,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少部分机关干部和基层职工的服务意识淡薄,机关和基层的服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识

十六大以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达成如下共识:

1、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战略。班子成员深刻认识社会事业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教育工作在全区经济社会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文体工作承担着满足全区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体育生活需要的重任,卫生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直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面对60多万市民群众的厚望,肩负5万多学生的明天,每个班子成员都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社会事业工作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必须尊重科学规律。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体育生活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切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要树立协调的发展观:处理好社会事业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要注意处理好社会事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区域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关系、城区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三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在保证经济、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事业自身的改革创新与持续发展,从而让人民群众受惠,让人民群众满意。

3、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夯实公平这块基石。

社会事业工作体现公平公正,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方面。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社会发展的均衡器,是促进社会公平、缩小社会差别、改变社会分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学校之间“硬件”差距缩小的基础上,要加强相对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等“软件”建设,关注贫困生、外来务工子女、特殊学生等弱势群体平等受教育的权益和条件,努力保障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卫生工作在公共卫生保障和群众医疗保险方面,也涉及到全区群众公平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补偿的问题,我们在努力解决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前提下,还要在充分体现公平的基础上,研究一些重大疾病的补偿新方法,开展二次补偿和有针对性的健康体检,进一步缓解部分群众“因病致贫”问题。社会事业的公平,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永远都是我区社会事业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永远是我区社会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五、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通过这次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尤其是通过深入学习、检查对照和征求意见,对社会事业实现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解决思路和措施:

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设廉洁队伍。要使一岗双责落到实处,与各单位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规定。领导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创新教育形式,丰富廉政文化,开展廉洁文化进学校进医院活动;不断完善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度;强化重点监管,加大公开力度,建立权力阳光运行机制,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通过进一步加大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和惩治的威慑力,全面完成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任务。

2、加大改革力度,激发事业活力。努力推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要有大动作、大手笔、大突破。教育方面,要进一步提升整个地区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硬件条件,增强实施规划的力度和分层推进的意识,加快四星级高中创建,加快新城区配套初中和小学的建设,规划好人口密集区幼儿园的建设;二是加强东西部人员交流,提升软件水平,领导层、管理层要交流,教师层面也要打破老观念,合理调配,使各校学科结构更加合理,特别要做好部分中学超编人员的分流工作。三是实施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提高学校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四是以创建优质教育为平台,实现全区学校在更高水平上的均衡,进一步促进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地区教育品牌快速迈进。卫生方面,一是要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我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贯彻《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切实解决医院内部运行机制上出现的市场化倾向和以药养医的局面。三是适当增加医卫人员编制,强化队伍建设,强化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文体方面,要增强对文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新建区文化活动中心,加强对文体站和各级各类文体设施的建设,在不断丰富基层群众文体生活的基础上,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做好备战十七届省运会工作。要大力发展娱乐休闲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娱乐市场规模化经营。人口计生方面,要进一步规范计生行政行为,提高计生服务质量,有效巩固低生育水平,落实计划生育一系列奖励优惠政策,在让广大群众得到计生实惠的同时,让新型婚育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3、积极加强沟通,寻求各方支持。社会事业是公益性事业,需要财政的投入,虽然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但与社会事业的需求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争取财政投入力度不够,客观上是因为财政支付能力有限;主观上,领导班子存在畏难情绪,在目前政府财政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请求财政对社会事业加大投入,缺乏坚韧努力的精神。乡镇卫生院医疗卫技人员缺乏,区教研室和区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缺乏,客观上,受到高新区小政府大服务理念的影响;主观上,局领导班子在这方面工作努力不够。要进一步加强与财政、人事和组织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多向区委区政府领导请求报告,积极为社会事业发展寻求多方支持。

4、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要通过下发《作风行风简报》、《社会事业局服务指南》,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事业的知晓度。要以服务质量取得全区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进一步拓宽宣传的渠道,加强宣传力度,让*区人民了解我们工作的新成绩、惠民的新举措、发展的新进展。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科学发展上水平。

5、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1)要加强学习。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向先进区、兄弟区学习,不断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转变小绩即满的思想。要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广泛了解群众意愿,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发展思路、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真正反映民意、符合实际。

(2)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要大胆解放思想,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大胆破解难题,放下包袱,承担责任,集中精力抓大事,集中智慧抓发展。要充分发挥班子成员作用,严格落实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要鼓励探索,支持创造,充分调动和保护好广大干部开拓创新的积极性,激发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通过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团结,形成合力。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工学结合;航空专业课程体系;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254-02

航空服务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极具特色的专业之一,要系统论证航空服务专业专业面向和定位,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切入点,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有效形式,必须重构课程体系。笔者就“工学结合”的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谈点浅见。

1 航空业的快速发展呼唤开发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伴随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民航客货运输及旅游服务产业链已成为最活跃、吸纳劳动力和专业人员最多的行业群之一。中国民航2008年旅客运输量一亿八千八百万人次,排全球第二。“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计划增加运输飞机136架,预计到2020年运输飞机总量增加到4000架。保守估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企业至少需要增加技能型人才约7.6万人,每年对空乘人员的需求将达到3000人左右。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空中乘务、地面服务、航空货运、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现代服务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航空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民航运输企业深化体制改革、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航空企业数量变得越来越多,急需一批懂得航空服务业务的新生力量。另外,近几年随着国内民航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外各大航空公司也纷纷进驻中国,各大外资航空公司、民营航空公司、民航业衍生的航空服务企业等都有急需大量的外向型的基层管理人才和操作型人才。

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未来20年我国需要民航类人才24万人;若以每架飞机需30名左右的空乘人员计,加上相当数量的自然减员,未来20年我国空乘人员缺口将超过10万,市场呼唤大量高素质的民航服务管理人员。

随着我国航空业的发展,今后将不再聘用未经接受专业院校系统学习与培训的空中乘务员,“大学专科”将成为主要的学历要求。业内企业期望本专业高职毕业生集必备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专项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于一体。懂技能、会操作、通外语,的空中乘务高技能人才已成为热门人才;业界专家预测,武汉地区空乘人员缺口接近1000人/年。这些都为本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空乘服务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行业依托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航空服务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虽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其专业体系并不完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对于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来说,该专业的建设时间短,办学经验少,必须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专业特色建设,通过武汉地区该专业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工学结合等问题进行探究,逐步形成品牌专业,成为学院办学的特色。并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力图将武汉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航空服务专业特色建设纳入一个科学、健康的轨道。

从区域内开设同类专业的院校来看,武汉市内有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湖北省旅游学校、武汉工商职业学校、武汉市财经学校等7所,年输出学生约1200人。人才培养数量基本吻合空乘人才需求,但由于院校培养条件的差异,导致人才质量“良莠不齐”。针对企业旺盛而迅速“升级”的人才需求,如何培养高质量的空乘高技能人才成为各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相关院校对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已开始起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航空专业在校企结合上对航空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开发已取得了成果,但对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还缺乏整体的调研与推广性的成果,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构建“工学结合”的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也需有关专家、学者共同研究。

2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特色

按照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全面、深入地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各阶段、各方面工作,努力争取达到或接近评价体系,构建适合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能力要求的核心课程体系。

2.1 本课程设计特色

2.1.1 设计理念特色

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出发,以学生职业意识引导、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1.2 设计原则特色

(1)行业“零距离”。在本课程体系设计的全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资源,邀请企业一线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商讨确定行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构成,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情境,选择与序化教学内容等。

(2)强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真实(仿真)工作情境,聘请行业一线管理人员作为课程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训教学。实践教学活动“四位一体”,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仿真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第二课堂与项目活动相结合。制定严格的专业实践能力考核标准,提高实训教学课时量,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凸显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特色。

(3)职业生涯可持续。课程体系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养成“严以律己”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修养身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气质,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1.3 职业岗位特色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带动服务业活动频繁,各种会议旅游、会展等活动的增加,航空服务人才需求的结构也在发生一些变化,也对航空服务专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根据人才需求调研,本专业既立足于当前行业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际,又兼顾到了未来专业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因此,职业面向包括:航空乘务、地勤服务、候机服务、机场餐饮及宾馆服务、民航运输企业客货运输组织与管理等相关岗位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2.1.4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特色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参与下,深化和完善航空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职业素养,形成阶梯式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工学结合,采用情境教学。

根据航空服务专业对应的岗位,深入岗位工作第一线,通过对完整工作过程的跟踪调研,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对其工作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及能力的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以此归纳出工作岗位群的行动领域,建立起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基础开发平台。

2.2 实践教学体系特色

2.2.1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特色

重点是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能力培养,专业的职业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比例,占到全程教学计划的50%以上。通过民用航空法、航空概论、航空旅游地理、民航职业道德、民航乘务英语、民航旅客心理学、空乘服务礼仪、客舱设备运行与管理、民航旅客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导游业务、形体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和岗位专业技能。同时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已基本形成体系,各种类型的实验室正在紧张筹备之中,校外实习训练基地也正在积极筹划中。

2.2.2 实施双证教育特色

为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达到高素质与高技能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服务应用能力技能上比中专学生技高一筹,在职业综合能力素养上比本科生服务意识更强,鼓励学生参加资格考证,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有关职业技术课程的比重,包括的六大知识模块,职业道德、旅游常识、机务知识、形象礼仪、救护处理,客舱服务等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航空职业道德、旅游文化、航空运输地理、空乘服务概论、乘务礼仪与训练、客舱运行及管理、舞蹈与形体训练、乘务员化妆技巧与形象塑造、机上急救医护常识与训练等对应课程。将航空企业的职前培训下沉到专业教学中,做到专业与职业的有机结合,突出了办学的特色。

2.2.3 创新教学模式特色

本课程体系针对来源于企业实践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紧紧围绕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和行动导向原则进行教学模式设计,在培养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观玉.民族地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发展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陈玉华等.民航服务专业校企全程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2).

上一篇:一切顺其自然范文 下一篇:师范生实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