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范文

时间:2023-11-11 07:21:51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篇1

儿子当当在读大班。周五晚上,我发现当当在《家园联系手册》末页的“身体情况记录”和“综合评价表”中,自己填上了一些栏目。这个表格本来应该由老师在期末填的,当当误以为是要自己填。他填得很潦草,妈妈开始都以为是乱画的。但我知道当当平时比较怕老师,而且很在乎自己在幼儿园的形象,所以觉得这是当当对自己的真实自评。第二天早上当当刚起床心情特别好的时候,我跟他聊起了这个评价表。

问:“当当,你的身体梃强壮的呀,为什么健康只是较好?

答:“我最近感冒了,有点咳嗽。”

问:“爸爸觉得你的科学挺好的,为什么只打了较好?”

答:“因为我还不明白为什么地壳会破,不知道为什么会火山喷发。”

问:“那艺术为什么只是尚好?”

答:“因为我的手工画还需要老师的帮忙。”

问:“能告诉爸爸你为什么把语言评为好吗?”

答:“因为我会讲普通话,也会讲**话(方言)。”

问:“那么社会方面为什么只是“尚好”呢?”

答:“因为我讲话老插嘴。”

聊完之后我挺惊讶,昨天还觉得他只是个小小孩,今天竟然这么有板有眼,有理有据地跟我讨论起自我评价来。我觉得他的评价反应了几个事情:

1.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

“身体情况记录”,当当填上24公斤,这是现实情况,他知道自己的体重。“血色素”一栏是空着的,这个词当当显然不懂,说明他没乱填。关于视力,他在“左眼、右眼”打了勾,可能是想表示自己存在左眼、右眼,也可能表示自己做过检查。又在“是否及格”中打了叉,说明当当知道自己视力不太正常。

2.评价受父母影响很大

细看他填表的内容,我发现我们平时不经意的语言和表现,对孩子形成自我评价有很重要的影响。比如他虽然知道自己的体重,但不能判断“是否合格”,因为我常常跟他开玩笑,抱起他的时候装作很吃力的样子,说他“超重了”或者说他是“好重的小孩”。但是当当妈妈又常说孩子是壮实而不是胖,存在争议,所以他就没填这栏。

3.充满美好的愿望

他在期末的视力栏打勾了,说明当当希望到期末的时候自己的视力能够恢复正常。

4.与父母心中的评价有差异

当当的评价与我心里对他的评价还是有一些差异,说明我和孩子的认识是不同的。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心理健康”有6条指标,其中第一条就是“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感到欣慰,保持自尊、自信,又不因自己的缺点感到沮丧。”这充分说明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虽然孩子还小,但我们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开始认识自我。

1.抓住孩子想要自我认识的机会

当当平时会看《家园联系手册》里老师和父母的评语,这一次他有样学样,也自发地给自己来了一次自评。令我高兴的是,他并不是随意给自己全打满分,而是有理有据,说明他平时还比较关注自己的优点缺点和整体情况。这也是一个机会,顺应孩子自我认知的愿望,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

2.具体的表扬有利于孩子的自我认知

空泛的表扬会使孩子审美疲劳,落到实处的评价有利于孩子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例如我以前多次夸过当当,说他的方言也讲得很好,他就把这事记在心上了。又例如,我夸当当强壮是很具体的,他现在立定跳远能跳到1.25米,跳成功那一次,我很陶醉地拍了视频留下来看。如果不是有点咳嗽,估计他会给自己的健康评满分。

3.让批评落到实处以便孩子改进

对孩子的教育最好是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宏观的负面评价破坏性大,会伤害孩子的信心,让孩子忽视已有的优点。泛泛的批评,比如说“你不乖哦”,没有建设l生,孩子也不知从何做起。与表扬相比,批评更应落到具体的实处,以便孩子改正,增强信心。

其实我很明白,当当的语言能力在班里只是平均水平,甚至更低。上个月老师给他的书面评语中有一句:“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当时我理解的是他的表达整体都比较差,但我告诉当当的是:“你讲话的方式还不够好,经常讲‘我有一句话想说’‘妈妈,我想说’,这样效率太低,以后改过来。”于是当当理解为“语言表达的习惯不够好”,因此信心并没受打击。而我提出的整改意见,当当很容易做到,经过—个月的时间已经有了很大改善。

4.内紧外宽、不给孩子贴不良标签

“内紧外宽”,也就是自己认真地想办法,但不给孩子压力。不贴不良标签,能让孩子有足够的自尊与自信,不知不觉地快乐成长。

刚才说的语言能力的事,我在他面前虽然轻描淡写,实际上我是高度重视的。我对他的语言情况作了分析总结,查阅了教科书,搜索相关资料,还自己总结成文,这一切默默在后台运行着。孩子长大了,他不光是通过语言来获取信息,还会察言观色。

5.重视过程和因果,而不仅是状态

重视过程和因果关系,能促进孩子努力强化自己的优点,能使孩子坦然面对弱点和接受失败。例如,别人夸当当认字很厉害,我会接过来说:“嗯,当当看书很认真的。”这就强调了看书的过程,强调了认真看书有利于认字的因果关系,能促进他的努力。当当写字不够工整,我没有明着批评他,而是让他在培训班欣赏同学参加书法班的作品,他感觉到自己的差距,更让他知道别人是参加了培训班努力练字才写好的。

6.加强沟通,及时采取措施

自我认知篇2

一、充分相信和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认知的能力

我们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指导他们有效地开展工作,考察他们工作的得失,并且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及时进行表扬,表扬既有精神奖励,也有物质奖励。实践证明,他们具有较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

“后进生”是职校的一大群体,转变他们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先要肯定他们的优点或进步,让他们真正感受老师的关心;然后由他们自己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最后我们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肯定学生的智慧和能力,激励他们改正缺点弥补不足,用行动关心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进行表扬。通过这种形式对“后进生”进行个别教育,学生感到老师既尊重他们,又信任他们,明白了老师是在尽力塑造他们,帮他们改掉坏习惯,形成好习惯。这样就提高了他们自我认识、辨明是非的能力。这对于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开展主题班会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认识的能力

班会主题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现自己各种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的交流架起了桥梁,使他们能很好地相容、互助。活动激发了他们拼搏向上、积极进取的劲头,同时使他们的人格受到了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班会让学生们开展了《自信心的重要性》等主题活动,通过“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学生受到了教育,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认识的能力。

三、构建职校自我管理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认识的能力

学生是活生生的群体,是有个性的,能力再强的教育工作者,如果只靠自己单枪匹马,就想把独具个性的学生管理做好是不可能的,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职校自我管理模式。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样做教师相对轻松,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能力和积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方面的工作我们正在积极探索。

引导学生自觉地遵守和执行这些规范,增强了管理的主动性。目前,正在摸索制订《职校文明班级评比细则》《职校礼仪规范》,以

增强职校校风、学风、班风建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相信随着各项制度、措施的建立、实施和完善,我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认识能力一定可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类比赛,在比赛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信心和责任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上学期我校已经举办了职校男子象棋比赛、男女乒乓球比赛、男女羽毛球比赛、演讲比赛等。在比赛中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强化了学生的校纪观念和规范意识,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

通过实践,我校常规管理逐渐显现出自己的特色,我们依据“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养成了“自我管理”的习惯,这对于推进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五、建立激励机制,促进良性竞争

激励能使学生产生新的更高的成就动机。它对人的成才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公平激励方式。在班级管理中,一是使管理标准尽可能数量化,特别是在考核奖罚中,更要以数量作依据,切忌凭想当然办事。二是在班级管理中要增加透明度,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班上事务公开,进行民主管理。如选举班委、选举先进分子都要学生参与。同时,不因学生成绩优劣、纪律的好坏、家庭情况差异,而歧视学生。要让学生感觉公平,因此可以在班中设立特别进步奖,让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选举(学习、纪律、劳动等各方面)进步的同学。其次,强化激励方式。在管理中,应奖惩结合,奖励能使人产生积极向上、喜悦及满足的心理。惩罚(批评)可以认识错误、吸取教训,纠正不良行为,又可以使周围的人接受教育,引以为戒,它能起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

职校生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应该是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林冬桂,张东,黄玉华.班级教育管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光存.谈高校班主任的工作方法[J].职大学报,2006(2).

自我认知篇3

[关键词]自我认知;匮乏;大学生就业;负向影响

自1995年高校教育实行“并轨”以来,随着招生的不断扩大以及就业市场的压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无法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呈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状态。调查显示,许多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目标的过程中,对“我喜欢做什么,以及自己的需求理想是什么”等问题非常茫然,甚至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这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在自我认知发展的层面上有模糊不清的特征。数据表明,仅有不到20%的高校毕业生能够清楚认识并遵从自己的兴趣、性格、择业能力;80%的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里,分辨不清自己想要什么。此外,能够清晰分辨出自身优劣势的毕业生不足15%。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求职时广撒网,简历都比较模式化和概括化,并没有针对求职需求制作自己的自荐信或者简历,很少考虑是否能够胜任该项工作。这也就表示很多学生并不了解自身优势及劣势,更不能扬长避短。导致这一局面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约23%的毕业生不愿意深入分析自己,认为深入了解自己是无聊的事情,对此表现出不屑,还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够接纳自己的缺点和劣势,甚至还有20%学生表示不曾考虑这些问题。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想法,反映出认知定位不准,例如很多人有如下想法:“我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我应该比其他人找到更好的工作”、“我怕老板挑剔我”或者“工资待遇一定要达到5000元我才考虑”等等。产生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的原因正是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过低自我评价和过高自我评价。过低自我评价容易造成过分不自信,妄自菲薄,错过很多就业机会;过高自我评价又是大学生对自己有较高期望,一旦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严重的压力,甚至抑郁。[1]大量的毕业生由于自我认知的匮乏而导致就业失败。自我认知的匮乏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负向影响日益明显,分析并解决自我认知匮乏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负向影响,以改变学生在就业中的被动局面,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然而,笔者认为,必须将自我认知能力进行细分,即自我认知分为能力认知、性格认知和兴趣认知,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分析,才能充分认识并解决这一问题,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益参考。

一、能力认知匮乏导致就业失败

能力认知是自我认知中最重要的内容。大学生要想在就业中牢牢抓住主动权,就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这里的能力包括学术水平和业务操作。只有学术水平和业务操作都出类拔萃者,才较为容易获得心仪的职位。对目前的大学生来说,能力认知的匮乏表现为绝大多数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这种高估必然会导致自己就业受挫。大学生自我高估尚且情有可原,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出于对子女的爱,也经意或不经意间高估了自己孩子的能力。当然,也存在一部分大学生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从而丧失了较好的工作机会。例如,王晓婷(为尊重隐私,案例中的人名均为化名)为中国北方某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1级毕业生学生,学习成绩为全学年前20%。在我和她的第一次约谈中,她流露出自己的想法,想进入长春的三甲医院就业,月薪不低于6000元。然而,两个月之后,在我和她的第二次约谈中,她表明自己打算放弃以前的想法,因为她听说长春地区三甲医院的就业门槛非常高,该同学认为自己不够资格进入长春地区三甲医院,再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其它原因,她更改了就业意愿,降低了自己就业标准,最终就职于要求相对较低的社区卫生所月薪2500元。然而,同届中几名学习成绩不如她的同学却进入了长春地区的三甲医院。王同学非常后悔就业时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导致过低地估计了自身的能力。王晓婷同学的案例表明:能力认知匮乏是导致就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唯有当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之后,才有可能使就业更加顺利。

二、性格认知匮乏阻碍成功就业

性格认知是自我认知中的第二项重要内容。性格认知即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和性格。性格是与生俱来的。性格认知不是要求大学生改变性格,而是要求他们在就业中扬长避短,发挥性格的优势。性格认知在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它是隐性的,所以常常被就业者所忽视,因而很容易导致就业失败。例如,刘晓龙(化名)是中国北方某大学汽车工程专业2012级学生,学习成绩为全学年前10%。在一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中,一家汽车4S店向他抛出橄榄枝,并且提供两个岗位供他选择:一是汽车修理部,月薪5000+奖金;二是汽车营销体验部,月薪6000+提成。在金钱的诱惑下,他选择了后者。在和他的第一次约谈中,他对这份工作充满着憧憬。但是,刘晓龙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而4S店的营销体验部将销售业绩视为衡量员工优秀与否的唯一指标,要求员工必须“不惜一切手段”推销出小轿车。在和他的第二次约谈中,他告诉我,由于工作业绩不佳,他已经连续三次收到经理的“黄牌警告”,并面临着被踢出营销体验部的危险。经过心理疏导,刘晓龙重建了自我认知,这一次他把性格认知纳入考量范围,最终选择进入这家4S店的汽车修理部。由于他头脑灵活,基本功过硬,基础知识扎实,很快就成为这家4S店的业务骨干,月薪已达13000元左右。刘晓龙的案例显示,性格认知上的匮乏对大学生就业中的负向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性格认知虽然是隐性的,但却是就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

三、兴趣认知匮乏阻碍事业发展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在就业中,兴趣也是进步的动力。兴趣认知指大学生在就业中,要把自己兴趣爱好和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许多大学生在就业中遵循“从众效应”,即倾向选择大家都从事的岗位;或者遵循“金钱效应”,即什么岗位薪水高就竞聘什么岗位。殊不知,长期工作易产生疲倦感,如果没有兴趣做先导,终有一天会厌倦自己的工作,导致事业上难有大的发展。[3]数据表明,就业5年之后,就业者由于对本职工作不感兴趣进而对工作前景丧失信心的占26%;由于对本职工作不感兴趣进而辞职的占17%;由于对本职工作不感兴趣进而与领导和同事相处不融洽的占13%。这些数字显示,兴趣匮乏会使工作变成一种煎熬,进而阻碍事业发展。[4]徐丽珊(化名)是中国北方某师范大学生物专业2010级毕业生,学习成绩全班前5%,最大的兴趣就是在实验室做实验,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生物学领域有所创新和发明。但遵从父母的意愿,回到了家乡,成为一名重点中学的生物学老师。面对着每天枯燥的工作,她渐渐变得自闭,不善于沟通,和同事、领导矛盾重重,最终发展为轻度抑郁症。在我的建议下,她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并被当地农业局病虫害研究所录用。虽然要经常实地考察,或者在实验室加班,但她却找到了成就感。最近,她的一项种子转基因抗病虫害技术正在申请国家专利。这一案例显示,有了兴趣作为先导,事业更容易有所发展。

四、结语

自我认知匮乏对大学生就业的负向影响显而易见。以上毕业生的案例表明,只有毕业生在就业中客观地认识自己,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兴趣,才能有效避免上述因各方面的认识不足导致的就业挫折和就业失败。

[参考文献]

[1]李德福.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5).

[2]刘中亮.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4).

[3]赵宇.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知及对择业的影响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7).

[4]庞东霞.自我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7).

自我认知篇4

关键词:自我;大学生;社会

个人的一生中,一方面要取得社会认同,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要逐渐认识和发展自我,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以及与其他人的差异,认识自己的形象,发展出具有个人独特性的对自己的观念――自我。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观念和看法,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的觉知。乔治・格罗代克说,我们称之为自我的那个东西在生命中基本上是被动地行动着的;佛洛依德说,自我是通过知觉意识的中介而为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所改变的本我的一个部分。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

伯恩斯在《自我概念发展和教育》一书中系统的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保持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和决定期望等三种功能。(1)对自我概念理解积极的学生比对自我概念理解消极的学生更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功。(2)一千个人对同一个哈姆雷特有一千种理解,这是由于对自我概念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自我概念相当于一个过滤器,每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感知都要通过这个过滤器才能产生。随着人们越来越追求民主,自我,尤其是正处于现实和理想,排斥与接收自我,同一与分离自我,获得与丧失自尊,以及由此而致的希望与失望、信任与怀疑、喜悦与忧伤、成功与失败等诸多复杂的情感体验,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产生的主旋律。艾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表明:大学生处于自我统和时期,而自我统和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中心问题。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进一步的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但同时又因为他们年龄、能力、经验、家庭背景、性别等因素的不同,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有人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有人却将问题进一步严重化,从而产生角色模糊,即个人方向迷失。(3)人们对于在不同的在情境所发生的事情的遇见、期望以及自己在事情发生时的一系列行为动作都是由自己的自我概念所决定的。列如,随着对高校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扩招生集聚各个高校,从而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一个越来越棘手的社会问题,再加上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依然顽固蔓延,对大学生学习心理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冲击。

三、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角色,当我们扮演某一个新角色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开始自我觉察。无论何时,就像发生在生活大舞台上的事情一样,该角色逐渐的被我们的自我感觉接受,最终角色演变成事实,形成我们的自我概念。(2)社会同一性,人们越来越清晰的地根据自己生存的环境,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所依附的群体来界定和评价自己。社会群体的价值有积极地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个体总是在坚持不懈追求一种积极的社会同一性。如果通过与群际比较,发现自己的群体优越于另一群体,个体就体验到积极的社会同一性,从而感到满意。(3)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大众心理现象。人人都想要对想要了解自己所处的地位,解决事情的能力,以及自己的水平如何。而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不断与他人进行比较,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只有社会这个大的环境里,才能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社会比较能够使人在不断的与他人的复杂关系的处理中,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找到自己和别人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而更好的完善自己,认识自己,激励自己。(4)自我概念也决定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尝试挑战不同的任务并取得了成功会使我们感到自己很有能力。列如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做出更高的评价,从而激发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如果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遇到问题甚至失败会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消极评价,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越来越低迷颓废。(5)他人评价,他人的评价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所忽视的缺点,能更好的反省自己。他人的评价对大学生来讲是一面镜子,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反省。米德也指出,与我们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6)社会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家杨国枢认为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使得中国人的自我和西方人的自我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的文化受集体文化,受耻感文化和家族意识等文化的影响,自我所包含的范围大于西方文化背景下个体主义文化中的自我概念范围。一个具有相互依赖自我的人会有更强的归属感。在集体文化中,自我概念是具有弹性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个人文化中的人,特别是那些少数不太在意别人意见的人,认为他所在的群体没那么重要。

作为一个大学生要怎样明确的了解自己的自我概念呢?首先,作为大学生要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这是自我意识塑造和完善的基础。要对自己的优缺点,理想,性格爱好,愿望,价值观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从而能够取长补短,调控、发展、完善自我,协调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提高自己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力,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我”。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要在自省中认识自我。其次,要在在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我。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鉴,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在与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有比较才有区别,才有特色,才能进步。最后,要以活动的成果来认识自我。一次活动完成后的成果往往直接标志着自身的价值,而社会对一个人价值的衡量也主要是通过活动成果认定的。个体能够在理想的活动成果中进一步认识自我的能力,发现自我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开发潜能、激发自信。(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 佛洛依德.自我与本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2] 米德.心理、自我和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3] 杨鑫.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与教育[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2(4):57-58.

[4] 金盛华.自我概念及其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30-36.

自我认知篇5

在心理学中,“认知”和“认识”是两个概念。谈到“认识自我”更多的是较为浅的层次,认识自己也称为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而“认知自我”却不一样,它在包含了认识的份上,又添加自省的成分,甚至还囊括对未来自己道路的预想。读卢梭的《忏悔录》可以了解优秀文学家的生活及思想也是提升自我的捷径,从而达到反省自己的目的。 

2内容概要 

《忏悔录》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与其说《忏悔录》是一本思想启蒙教育书籍,不如说这是卢梭对自己的“辩证稿”。本书从1766年一直写到1770年,他已54岁的时候开始写作,是在饱受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将自己的思想公之于众,将自己的委屈尽情抒发,让大众来评判对错。前后4年方告完成,但由于续写传记完结时受限,直到1782年才出版上卷,1789年出版下卷。 

《忏悔录》全篇以第一人称撰写,用回忆的方式贯通全文。按时间顺序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全书共12章,分上下两卷。前6章为上卷,后6章为下卷【1】。对于内容而言,《忏悔录》全文展示出悲剧的色彩,并且用“回忆录”方式引发人的深思。表面上是在忏悔自己的过错,忏悔自己的一生,事实却是引发对人性的思考,让读者思想上得到提升;对于意义而言,其社会价值、文学价值以及教育启发都是不可估量,不愧为卢梭一生中的“经典”。 

3将卢梭《忏悔录》中各要素对个人的影响深入解析 

3.1社会是改变个人的重要因素 

在卢梭《忏悔录》全册中,第一个让读者感触最深的就是当时所处的社会。也是卢梭一开始选择写这本书的重要因素。在文中,作者初步进入社会,刚开始并不懂得别人之所以阿谀奉承的原因,加上从小寄居人下,没有人告诉他应该如何去做,懵懂中吃了很多亏,为此他拼命的逃离教堂。接着又游走在贵族之间,慢慢的懂的一些“规律”。但是作者对这些戳之以鼻,可是在社会环境下不得不照做,这也是作者在《忏悔录》中忏悔自己的部分。下卷中,作者已经有了名气,贵族对待他的态度变的不一样,这让他感触很深,接着社会弱肉强食的事情层出不断,作者在这些“悲情”中,正直的心要替他们抒发,所以写下了《爱弥儿》等著作,由此引发了贵族对其的不满。 

在文中,作者用幽默讽刺的语言,写出社会可以培养出“卢梭”,但是同时也可以毁掉“卢梭”,他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笔与社会上邪恶力量斗争,希望借此美化自己的社会,但是结果被遗弃。在文中结尾处,作者用直接的言语向社会宣泄自己的苦闷,表达自己委屈。同时引发读者对社会的思考,很明显的揭示社会是改变个人的重要因素,即便像卢梭的人很多,决定权却在腐朽的手中,社会也不会发展,这是相互制约的。 

3.2经济对个人的影响 

经济对人的影响也是在文中体现较多的一方面。追根究底,社会的发展也就是经济的发展。在文中,经济的重要性不单单在一方面。由于需要谋生,他学习钟表技术,虽然不感兴趣,却为了谋生,不得不这样做。由于没有金钱,放弃自己原本的宗教,加入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教派,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最终被教会抛弃,而自己所鄙视的那群人却当上了传教士等到,这些使卢梭明白经济的重要性。在文中他游走在贵族中,有了经济支持,他尽情创作,那段时期文笔也很活泼,没有过多的煽情片段,可是等过了这段时期,他决定回归“自我”,断了经济来源的他,被人们所厌恶。而那些经济好的贵族,做的再令人失望还是有人游走在身边等等,看出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但是这种现象却是一种变态扭曲的现象,这是在古老的封建继承制的演变下而来,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种陋习下,平民的怨恨与不满在生活中表达,也是卢梭著作中故事的来源。 

文中描写“经济”的意义在于更加贴切形容“人性”。也许环境的影响是改变一个人,而经济的作用却是考验一个人。可以说卢梭经受住了考验,目的除了肯定自己更重要的是间接引起读者对自己道德素质的思考。 

3.3文化是影响素质的基础 

一個国家的潜力离不开人民,一个人民的辩证离不开自身的素质。文中用大量的文笔都在描述一个词“素质”。在孩童时期,被人诬陷偷了女主人的梳子,人们理所应当的认为是作者偷得,因为除了他并没有人接近这把梳子,这让作者第一次看清文化的重要性。也许就是这件事,卢梭往往对周围人都保持一种“礼貌”。在文中有个精彩的故事:他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为了生活离开放弃原本的宗教重新加入教堂,在传教士进行洗脑式的传教士,他将问题抛给传教士,却没有一个人能辩论过他,这也是为什么觉得自己教派“混乱”的原因,而后面接触到真正有思想的人士时,他的感受态度完全不同,他愿意去分享去交往,而哪些人说的话做的事也让他信服。 

文中运用了大量对比的方式,让读者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一个有文化的人走到哪里都有人接待,人们愿意与他交往。而不懂文化的往往做的事让人厌恶。而卢梭之所以成为“卢梭”最根本的就是他的文化涵养,有了文化有了知识才有他后面的辉煌,才有揭示腐朽的动力。所以“文化”也是全书的主干线,连接着因果。 

3.4生活环境是成长变化的推动力 

《忏悔录》是按时间顺序编写,但这些时间的改变恰好是作者环境的改变,也就是生活变迁。开篇,他处在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所以整个人也是温柔的,有着良好的习性。而到了后面由于生计,他当着钟表学徒,他也因生活环境变得圆滑。接着他改当家庭教师,他在文中描写的环境也是优美恬静的。后来到了人文发展的集中地巴黎,那的生活让作者充满了激情。最后颠沛流离的生活的时候,环境脏乱不堪,也充满着污浊。不同环境对人的影响由此看出。

        这跟中国“孟母三迁”的故事有相似之处,直到现在还依旧保持着这种习惯。父母们为了自己的孩子成长将住房安排在学校旁边,希望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熏陶。归根究底也就是环境影响个人成长。 

3.5思想是个人发展改变的直接因素 

在美术中有这样一个说法“画如其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绘画方式,这种绘画方式也可以显示出个人的性格、心情等等。换用到文学中也可以用同样的词语形容,《忏悔录》本来就是思想家卢梭撰著,所以启蒙性、思想性就应该是这本书的特色,而在全文中,每个故事都体现启发性的特征,充分表现作者的用心。如果看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落寞也许会感到可惜,但是我们体会不到他的真正心境,但是在看过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以及心理发展的历程时,就感同身受了,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会想要揭示社会恶习。也许是到了巴黎,在思想上得到升华后,才有动力去向暗黑势力斗争,在之前虽然有众多不满,但是只是心中的旁白,到了后面却是用实际行动抨击,用生活中真实现象揭秘,这是卢梭生命中的转折点,也是思想中的转折点,可以看出一个成熟的文学家就此产生。 

全文突出“思想性”的意义在于编写目的,希望人们用正确的价值观去评判自己,同时怎么才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一系列的铺垫,也就是《忏悔录》的上卷,刚开头用强硬的语气说没有人能像他一样将全部的自己展示在公众面前,从思想上给读者一个打压,引起兴趣,最后首尾呼应,让人渐渐理解自己,思想上随之变化,达到目的。而文中故事的连串性也是有意安排,让读者慢慢从思想上靠近自己,当作者反省自己的同时读者也在反省自我,达到与读者交流的目的。有了较多的“互动”,后面抒发自己的苦闷、委屈,有些不被读者看好的被渐渐遗忘,记住的只是对卢梭的惋惜,同时警醒读者,达到启发的目的。 

4学习卢梭《忏悔录》中的表现的优良品质以及积极思想 

4.1自信是获得成功的本钱 

卢梭敢于写这本书的目的第一就是他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比較出来的,而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他有自信将自己的全部剖析给大众,这是对自我的肯定,而我们就需要这种自我肯定。 

在当今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从他的“表面”就可以看出,因为自信的人在哪都是焦点。在发展阶段的我们,习惯性会制定一个目标,而制定目标的同时就是对自己的肯定,有信心能达到目的,而没有自信的人,就会一直停留在原地,所以差距会越拉越大,《忏悔录》中,卢梭和表哥在一个环境中长大,但卢梭成为文学家,而表哥却是普通工人,这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卢梭在时刻提醒自己“是不一样的”,这份源于内心的自信是表哥所没有的。所以自信是获得成功的本钱,肯定自我永远是实施计划第一步。 

4.2坚强是打败挫折的力量 

“挫折”,每个人都会遇到。在成长阶段,无论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受到打击,而度过这个阶段的就是坚强。卢梭的打击很大,他从另人敬仰的著名作家变成流浪者,可以说这个打击是巨大的,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化成动力,坚定了向腐败斗争的决心,可以说这一过程体现了作者的坚强。在我们所处的生活中也是这样,坚强一直支持着我们。 

4.3坦诚是提升自我的保障 

读了这本书学到的最大一点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坦诚。一个伟人,在群众的心目中可以说高高在上,而编写了《忏悔录》可以说是卢梭的突破。他将全部的自己剖析给大众,好的不好的,留给他人判断,单单从这点是很多人所不能比的。所以我更佩服敬仰的是卢梭的坦诚。 

对自己而言,坦诚也是相当重要。因为每个人都不是优秀的,而是在不断取长补短之中变得优秀。对自己坦诚也就是真正的认清自己,知道自己有什么优势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还欠缺什么。在研究生阶段的我们更要坦诚。我们只是初始阶段,并没有将自己的领域深入,把心静下来,深入研究,才能有所突破,这是对自己的坦诚。 

4.4学习是取得胜利不变的基石 

《忏悔录》中,卢梭也多方面表现了一个词“学习”。明确的表示学习是自己的兴趣,在工作的时候,任何打工都没有兴趣,唯有阅读能坚持到底。在下卷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从而有了著作产生。并且当今社会是个改陈换新速度极快的社会,如果没有学习现状,很快就被别人淘汰,所以学习也是跟上时代的脚步,知道自己研究领域现状,从而更好的确定自己的位置,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5阅读感想 

读《忏悔录》,学习卢梭的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吸取好的一面,重新认知自我,反省自我。就像卢梭,没有后悔和暗黑势力斗争,因为他在做正确的事情,做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哪怕一再打压,总有人会为他辨明。在我们身上也一样,与其浑浑噩噩度过每一天,回过头来会为自己也会后悔,那不如充实自我,一步一个脚印,哪怕在艰难,目标在那里,总有一天能实现,而“自信”、“坚强”、“坦诚”会成为我们的垫脚石,在学习的路上也会勇往直前,那时候,我们也会敢于在公众面前说出:“我就是我,我有自己的选择,没有遗憾没有后悔!” 

参考文献: 

自我认知篇6

自我认知帮助宝宝健康成长

自我分为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主体自我是人认识自我的过程和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机制。客体自我是主体作为客观存在的个体所认识到的自我,是在个体与环境、他人之间的作用中产生的,是主体通过客观反映和评价而认识到的自我。

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婴儿与物理世界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我认知的发展有助于儿童妥善处理自己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如认识到他人的态度、体验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的关系、实现共同目标等。

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标志,也是社会化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宝宝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关系到宝宝一生的发展。自我认知偏高就有可能自负,偏低就会自卑,正确的自我认知让宝宝看到自己的优点,又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让宝宝充满自信地不断完善自己。

0~2岁自我认知的发展

刚出生的新生儿没有自我,在他的思维里,世界是没有界限的,直到他体会到自身的局限性,他才明白自身的世界是有限的,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将自己与周围的环境区别开来。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婴儿自我认识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

第1阶段(5~8个月):无我状态

婴儿对镜子里的影像感兴趣,但是对自己的镜像或他人的镜像并不分化,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婴儿不能区别自己与他人。

育儿建议:这时候的宝宝会努力地伸手去够一些想要的玩具、物品,逐渐意识到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姿势来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家长可以在宝宝周围放一些他能拿起来的、轻的、大小合适的玩具,玩具离宝宝身体的远近可以有所区别。

第2阶段(9~12个月):初步的主体自我

婴儿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子中影像的动作,主动以自身动作与镜像匹配,这说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有了初步的认识。

现在爸爸妈妈离开,宝宝会开始啼哭。过去陌生人谁抱都可以,现在宝宝会躲避甚至哭闹。对于宝宝的这些行为,家长不必惊讶,也不要觉得宝宝怎么越长越没出息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此之前,宝宝对于自己的认识和他人的认识不那么清晰,现在他的自我意识发展了,可以分清了,这对宝宝来说是一种成长。

育儿建议: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安抚宝宝,温柔轻声地告诉他你一会儿就会回来。不要生硬地让不熟悉的人抱宝宝,可以让宝宝和不熟悉的人先玩一会儿,再慢慢试着让不太熟悉的人抱宝宝。

第3阶段(12~15个月):主体自我发展

婴儿能区分由自己做出的活动与他人所做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有了明确的分化,主体自我得到明显发展。

育儿建议:这时候宝宝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对周围人和环境都有影响。宝宝开始对扔东西的游戏感兴趣,手边的玩具、物品拿到后就扔出去,看到爸爸妈妈帮他捡起来会觉得很高兴,递到手里又扔出去。看到这一幕,家长不要呵斥宝宝,这是宝宝的成长过程,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

第4阶段(15~18个月):客体自我初步发展

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题特征(如自己鼻子上的红点与镜像中的红鼻子的关系)。

宝宝开始渐渐理解身体是属于自己的,但可以把爸爸或妈妈当做自己的延伸。比如,当宝宝看到一个自己想要的玩具,他想拿,但是拿不到,他就会推你,或用手指着想要的玩具,直到你明白他想让你把那个玩具递给他。

育儿建议:这个阶段,宝宝感觉到自己很有力量,而且是世界的中心。宝宝试图拎起远远超过他负荷能力的重物,或者设法摆弄结构复杂的物品,尽管失败,宝宝还是坚持要尝试。这时候宝宝需要的不是帮助,而是赞赏。

第5阶段(18~24个月):客体自我形成

婴儿开始用语言标示出自我,如使用代词“我”、“你”表示自我与他人,在此之前,婴儿只能用自己的名字表示自己,而不能使用代词。这是客体自我形成的重要标志。这时候的儿童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照片中认识自己,用语言表达自己。

育儿建议:

1.让宝宝开始对自己的物品负起责任来,比如:玩过的玩具要放回原处,穿过待洗的衣服要放进洗衣筐。

2.鼓励宝宝在家中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将瓜果皮放进垃圾桶。

3.描述宝宝的一些情感体验,如:“你看起来真高兴”或者“你一定感到难过吧”。

4.可以带宝宝一起照照镜子,做出“快乐”和“悲伤”的神情。

5.宝宝在不断长高,妈妈可以在墙上贴一张高度表,定期标出宝宝的高度,让宝宝看到自己的成长。还可以帮助宝宝在纸上画出自己的手印和脚印。

6.把宝宝婴儿时期穿的小衣物拿出来,跟现在的衣服比较一下,跟宝宝讨论他不断长大,衣物也在不断更新。

7.给宝宝展示孩子自己的相册。

3~6岁自我认知的发展

3岁之前,孩子更多的是把自己和外在的世界、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逐渐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体,能够把自身动作和动作的结果联系起来。3~4岁更多的自我发展体现在自我评价上,4岁左右是自我体验阶段,4~5岁是学习自我控制的阶段。

育儿建议:

1.儿童的自我评价常常依赖于成人对他的评价,他们对成人的评价毫不置疑。同时,幼儿的自我评价一般都过高,认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这是幼儿自我认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因此,父母对幼儿的评价应尽量客观,对幼儿的表扬要恰如其分;不能当着他人的面过多批评幼儿,以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还应树立多元评价标准。给孩子积极的评价,帮助孩子逐渐客观认识自己,是家长此阶段的重要任务。

2.成功体验对于4岁儿童的良好自我的形成、自信心的培养至关重要。要让幼儿在实际活动中获得成功经验的积累,父母要多给孩子创造一些获取成功的机会,让孩子体验胜利的喜悦。对孩子所受的挫折与失败、所犯的错误,父母不宜过分责备,而应以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们分析原因。

3.与同伴交往也是幼儿获得良好自我认知的重要条件。让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不断获取有关自己的信息,而且为保证交往的顺利进行,他们必须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言行。在此年龄段,家长给孩子提供更多合作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中得到成长。

4.6岁孩子已能有意识地把自己和其他孩子相比较,并常常公开批评他人。他们开始模仿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树立榜样而不是直接批评来纠正孩子的一些行为。

父母应注意的两件事

1.和睦的家庭氛围比优越的经济条件更能助长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有研究表明,父母离异会让孩子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父母才分开的。温暖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产生安全感,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可爱的、幸福的,从而建立自信。

自我认知篇7

关键词:班主任 培养 学生 自我认知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一个学生心智成熟的重要表现,在当今社会,在校的青少年表现出诸多的实际问题和心理问题,近年来,心里健康日益成为社会和教育机构关注的重点,相对于其他问题外,心理问题表现得没有预期性,心理的疾病不宜被人发现和察觉,有调查显示,在对3万现代大学生的调查中,有59%或多或少有心理问题,自卑和自负心里普遍存在,从心里学角度来说,这属于自我认知问题,因此对学生自我认知的培养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内容。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1.自我认知的定义。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2.自我认知的作用。自我认知的心理认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对于教育程度低,或者智力程度比较低的人,也许终身也不具备这种自我的认知。而对于有些人,则能够超越这种心理认知。心理认知一般来说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为心理活动本身是无限的,它会跟着个人经历和记忆以及思想和想象力不断地发展。因此凡是出现和前一阶段或者时期不同的心理活动后,个体对自我的心理将会有一个总结和重新的调整。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优点,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二、当代学生自我认知存在问题的诱因

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堪忧。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3万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科学检测发现,32%的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又据某种心理测检组检测,只有43%的中学生自认为朝气蓬勃的,27%的学生认为有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心理承受能力差,责任心不强,面对难题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受不了委屈、挫折,导致行为极端,厌世自杀,自残;学习上缺乏自信,厌学和学习困难的现象普遍存在;性格内向孤僻,不与人交往,沉迷网络;亲情淡漠,对父母没有感情;依赖他人、固执任性、多动症、焦虑、胆小、说谎、注意力不集中、打架;自我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尽管现代学生在心里健康方面表现得问题复杂多样,但归结其诱因,我们可以发现主要的诱因并不复杂。

1.社会原因。当今社会日益深刻发展,道德缺失、违法犯罪率升高,各种人口问题、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凸显,虽然学生在社会中的涉足不深,但或多或少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可能很小受到社会的影响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校攀比、炫富现象严重,因此,直接或间接地加大了许多家庭背景好一点的学生存在自负心里,而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可能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都是自我认知的不足。另外,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条件更加优越,物质生活更加丰富,而情感生活相对缺失。

2.家庭原因。在现代的家庭中,一般都是只有一个子女,由于其独特的生存环境,例如父母亲人的溺爱以及从小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等原因,独生子女也有其显著的特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作为新的一代,新的宠儿,他们一出生就受到亲人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他们的细微表现父母都表现得非常在乎,加上爷爷奶奶等的溺爱,他们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习惯,他们注重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别人的感受,容易形成自私习惯,从一定层面来说,这个可以归于自我认知的衍生问题;其二,由于他们没有亲生的兄妹,从小经常独来独往,认为自己可以处理一切,因此,他们容易性格孤僻,心理早熟,这也是自我认知的问题;其三,现代学生在由于教育的极大普及和教育资源的更加地廉价,他们往往在学校和家庭的要求下需要学的东西实在比较多,学习压力非常大,就幼儿园的学生而言,许多学生除了在幼儿园的基础学习之外,还会报各种培训班,例如舞蹈班、围棋社等等,就中学生而言,他们主要面临的学习压力来自于中考和高考,就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课程,还要学习更多的社会能力,就业压力也非常之重,因此在这些重压之下,他们往往表现得喜怒无常,比较神经质。

三、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

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班主任作为老师的“加强版”对学生的影响力可以说远远超过父亲的影响。

1.学科教育方面。一般来说,班主任也是代课老师,或语文、或数学,因此在学科内,班主任是学校选出的优秀者,因此,班主任的授课一般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其次,由于班主任的特殊身份,班主任的课往往都比较有“影响力”,许多学生在其他课程可能不是很认真,但在班主任的课上还是不敢不认真,因此班主任的课程一般在学科教育效果方面,相对其他课程,都会收到较高的效果。

2.班主任管理方面。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表现在日常的生活方面的点点滴滴,班主任由于其职责的特殊性,在管理方面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因此,学生一般可以不听任课老师的话,但在班主任的“威慑力”下,学生往往会更加听班主任的话,这在中学中非常常见,因此,班主任的合理管理,对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影响不可忽视。

3.在班主任本身人格影响方面。优秀的班主任一般都会发挥自己人格上的魅力,从而来影响学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显著,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也最好。老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心智影响非常显著。

四、对班主任针对学生自我认知培养工作的几点建议

1.授课中结合正确的自我认知知识,对学生进行间接地心理认知教育。由于班主任的课程效果比较好,因此我们的班主任在授课的时候,要抓住这一特性,加强认知教育。

2.制定合理管理方案,减轻学生压力。在学生管理方面,应该尽量减少学生的压力,特别是初、高中的学生,这样有助于他们心智的正常发展。

3.提升自我素养,加强老师的示范效果。老师的道德影响力对学生的影响力上文已经说明,这里不在多说,老师需要的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才可以做好示范作用。

五、结语

在以上的论述中,都只是针对“学生”这一个大群体来说,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还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特性,制定更加细致的工作方案,这样才能收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美龙.教师自我管理的方法[J].中国教育学刊,2006,(04).

自我认知篇8

【关键词】  认知重建;自我效能;乳腺肿瘤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指人们成功地实施和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付某种困难情境能力的信念[1],其功能主要通过行为的调控对个体的健康结果产生影响。乳腺癌作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之一,病情与治疗手段除影响患者的躯体功能外,给患者心理和社会功能带来极大的影响[2],导致其自我效能降低。本研究通过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认知重建教育,改善患者的错误认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达到提高患者认知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促进患者的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在普通外科住院的乳腺癌患者100例,均为女性,已婚,配偶健在,年龄42~76岁,无其他严重躯体疾病与精神疾病,知情同意参与此研究,所有病例经病理学确诊,治疗方法为乳腺癌根治术。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癌肿分期间有均衡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对干预组患者实施认知重建教育,具体步骤:(1)了解患者的心理,帮助患者找出对疾病的不合理认知;(2)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是不正确的,帮助患者重建信念系统;(3)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教育,讲解良好的心理、正确的认知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所产生的影响,使患者相信重建信念系统;(4)随着患者不合理认知的消除,帮助其完成认知重建,使患者产生健康行为,积极配合治疗。

1.3 疗效判定 2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后3~5 d和术后3周采用由张建新和schwarzer研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中文版量表(gses)[3]对患者进行测评。gses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主要涉及个体对自我、环境挑战和控制感的认知,共1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总分10~40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入院后3~5 d 2组gse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认知重建教育后干预组的gses评分有所提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2组干预治疗前后gses测评比较

3 讨论

3.1 认知重建教育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自我效能 认知重建教育通过帮助患者改变认知不合理成分,消除其错误的思想观念,树立健康合理信念,以消除其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反应。乳腺癌患者由于受到生理、心理和诸多家庭社会因素的影响,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导致自信心降低,生活满意度降低,自我效能感差[4]。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自我效能与其行为水平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动态发展关系,个体所拥有的自我效能越大、强度越强,预测度就越高,对行为的坚持和努力程度的正性影响作用也越大。护士可以向患者的不合理信念提出质疑,使患者认识到自己想法的不合理之处,进而放弃不合理信念,重建健康信念系统。本研究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认知重建教育,结果发现,2组干预前自我效能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认知重建教育后干预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认知重建教育对自我效能的提高影响明显,这是因为患者接受认知重建技术后,其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洗涤,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明显增强,使心理应激的影响明显降低,从而达到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作用[5]。

3.2 认知重建教育是促使患者产生健康行为的基础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即注重患者的期望、思维、推理、信念以及在认知中所持的态度等对行为的主导作用[6]。健康信念的形成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7]。因此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认知重建教育的过程中,护士应首先帮助患者发现自身的不良行为,找出患者对疾病的不合理认知,使患者明白不良的情绪和认知对治疗的效果会起到消极的影响[8],明确导致其自我效能降低的原因。然后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特征和能力,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应用自我效能理论有针对性地开展认知重建教育,如进行乳腺癌知识的辅导、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建立家庭与社会支持、放松训练疗法等,使患者产生健康行为,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才能促进其功能康复和心理康复,提高生活质量[9]。本研究结果提示,虽然2组干预后gses评分都得到了提高,但认知重建教育较常规的健康教育更能有效地达到促进患者健康信念的产生,继而使患者产生健康行为,提高自我效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andura aed.selfefficacy:the exercilse of control.new york:freeman,1997.351.

2 刘桂英,刘世梅,马晓秋,等.心理干预对乳腺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现代护理,2006,3:201.

3 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第1版.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187188.

4 赵勇,柏玉萍,臧明翠,等.心理干预对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及t淋巴细胞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3542357.

5 林海萍.认知重建技术在老年抑郁症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05,19:527.

6 杨云英,伍淑文,莫雄飞.认知行为干预对乳腺癌化疗病人焦虑状态的影响.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929.

7 高春兰,朱红,顾俊敏.乳腺癌诊疗与护理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干预.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618.

8 彭新兰,雷球英.认知重建对高知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现代护理,2008,14:567.

上一篇:香蕉的功效与作用范文 下一篇:正方形面积公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