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任我行范文

时间:2023-10-19 19:54:43

相声任我行篇1

我国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近80%就业岗位,生产力占国民经济收入约60%,贡献近50%的税收财政收入,极大推动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使“中国制造”享誉全球。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普遍不强,引发“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仅对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同时拉低中国市场环境的整体信用评级,影响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因此,如何激励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改善中国市场环境至关重要。

二、 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的关系存在四种观点:Fraiziner和Ingram(1983)提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增加经营成本,降低企业利润;Elsayed和Paton(2005)认为美国企业的环境责任和会计利润两者不存在直接关系;张建同、朱立龙(2007)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短期会降低企业利润,但长期会提高企业价值;Werner Hediger(2010)指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积累声誉资本,从而提升企业价值。

张兆国、梁志钢、尹开国(2012)指出,企业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同时,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政府和社会环境也必须承担相应责任。李华?觥⑽饧谊睾屠罹┪模?2011)指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的意愿逐渐强烈。

三、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本文以Werner Hediger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为基础,通过声誉传导路径,研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 企业可持续发展。

定义1: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且公司价值(H)不随时间递减;即企业当前经营活动能带来可持续增加的利润,并且始终保持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Werner Hediger将跨时期的企业利润最大化问题演变为时间从0到T,不同时期公司股东净现金流在初始时间T=0的现值问题。根据差分方程,构造引入声誉资本Rt后企业价值的现值Hamiltonian函数:

2. 企业社会责任。

定义2: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系列将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改善社会福利的活动。

W(x)代表企业活动对整体社会产生的福利,则?驻W(x)代表企业活动对社会福利影响的净变化量。当?驻W(x)>0时,代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则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为:

四、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建立声誉资本传导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两者具有共同的目标函数maxH(xt,kt,yt,Rt),但两者约束条件不同。通过声誉资本传导机制可将两者联系起来,即声誉资本既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机会成本的产出量,也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投入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付出机会成本,而这部分机会成本产生的社会正外部性如何转换为企业的声誉资本从而影响企业价值,是本文进一步探讨的重点。

假设1: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期望值E(W)与企业的声誉资本存量R成正比。

声誉资本存量不同的企业投入相同机会成本(W)履行社会责任时,由于社会期望E(W)的递增,W的边际效用递减,声誉资本存量低的中小企业的边际声誉增量最高。因此,随着企业声誉的提高,企业外部性对声誉的影响参数是递减的,即?鬃′(Rt)

推论1:在信息完全情况下,企业声誉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投入的成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符合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即随着企业声誉资本存量的增加,企业要维护声誉资本增长率稳定不变,需投入更多的企业责任成本(图1)。

假设2:在信息完全情况下,企业声誉资本R影响企业可持续收入P,且遵循边际报酬递减原则。

Pt=P(xt,kt,yt,Rt),且?坠P/?坠R>0,?坠2P/?坠R2

根据边际报酬递减原则,企业的声誉与企业可持续收入呈正相关,且声誉越大,声誉对企业收入的影响参数越小。其中,R作为中间传导变量,在成本曲线中作为W的产出量,在收入曲线中作为P的投入量,且W满足边际成本递增规律,R满足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图1)。

因此,通过P与W的差值得到R与企业利润(H)之间的关系(图2),即随着声誉增加,企业利润先增加达到最大值(H*)后呈递减趋势。当利润减少为零时,企业以服务社会特定群体为经营主旨,属于非营利性组织的范畴。

推论2: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随着声誉资本的增加,企业可持续利润先增加后减少,当利润为零时,企业性质为非营利性组织;(2)存在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值(H*)的声誉资本,且在一个阀值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积累企业的声誉资本,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假设3:在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消费者)对企业的声誉认知有偏差,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和马太效应,使中小企业的声誉资本不易得。

推论2是建立在信息完全的有效市场假说上,然而现实情况是建立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由于信息不完全,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消费者)无法完全认知企业行为和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并将有限的关注度放在已经有一定声誉资本规模的企业上,产生选择性偏好。同时,社会舆论和大众媒体机构也重点关注具有一定行业地位的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行为,这使声誉对企业收入的影响不再符合规模报酬递减的假说,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和马太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期望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应用到企业管理,指利益相关者对声誉资本高的企业赋予更多期望和关注,使声誉资本高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易获得声誉回报,边际声誉回报率上升使企业更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马太效应指在某一领域获得成功会产生积累优势,将更有可能取得进一步成功。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即便投资回报率相同,行业中龙头企业也能更轻易获得更大收益。从而解释为何很多企业放弃短期利润,追求市场规模和行业地位。

因此,在企业发展最初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声誉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但随着企业声誉的增加,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和“马太效应”,使企业在成长期阶段,其履行社会责任成本对企业声誉的边际报酬是递增的,即所谓的“品牌效应”。此时履行社会责任的机会成本对企业声誉资本的边际报酬最显著。随着企业声誉资本规模进一步增大,机会成本与声誉资本再次符合边际成本递增的规律(图3-左)。另外,在企业发展初期,由于信息不完全,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偏差也使中小企业的声誉对企业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当企业产生品牌效应时,声誉资本对企业收入的影响开始显著,且随着企业声誉规模的进一步增大,声誉和收入的关系再次符合信息完全的规模效应递减假说。(图3-右)

因此,声誉资本和企业的可持续收入(P)、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会成本(W)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阴影部分的无谓损失是企业由于信息不完全导致声誉回报率损失而减少的利润。本文在此不探讨成本曲线与收入曲线的交集问题,仅通过图表曲线凹凸性可知,在市场信息不完全情况下,企业利润可能在初期产生无谓损失,导致企业利润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投入增加而减少,从而解释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推论3: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声誉资本不易得有缩小镜效果,使规模较小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能会减少企业价值,产生无谓损失(图5)。

在信息不完全市场下,由于利益相关者对大型企业关注集中度高,产生放大镜效果;而对中小企业经营行为的忽视导致缩小镜效果,使中小企业的声誉不易得具有双重性:当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中小企业声誉的增量被弱化;当中小企业对社会产生负效应时,其声誉资本的损失也被弱化。因此,中小企业声誉不易得的双重性使中小企业更加失去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

五、 推动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

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发展初期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引起声誉资本的增量对企业价值影响并不显著,甚至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减少企业价值。企业只有不断积累声誉资本,产生品牌效应,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1. 政府层面。首先,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公开奖励等激励措施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中小企业进行适度补贴。其次,政府应对中小企业加大监管力度,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第三,政府应鼓励利益相关者关注并支持履行社会责任的中小企业。最后,政府应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法律等支持。例如,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的推出为中小企业融资扩容带来新的机遇,不仅帮助“上市”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也通过加强监管和社会关注规范中小企业经营行为,激励其履行社会责任。

2. 社会层面。政府的激励政策对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着重要的影响,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媒体和社会舆论应通过媒体、互联网公众平台等渠道加大市场透明度,对中小企业经营行为进行社会监管。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员工、消费者、周边居民)也应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相声任我行篇2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听声识人”的说法,比如《红楼梦》中林妹妹初到贾府时听到的王熙凤那一连串标志性的笑声,给林黛玉留下了深刻印象。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每个自然人的发声是由胸腔中的气体冲击声带,使声带振动,从而发出声音。由于声带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每个人的音量、音色也不尽相同。正因如此,声音也成为辨识不同个体的重要手段。

 

由于我国目前并未确立声音权的保护制度,因此对声音权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仅在理论上对声音权的概念进行探讨。不同学者对声音权的界定均有所差异。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教授将声音权称之为“声音语言权”,在其《侵权行为》一书中有:“声音语言系个人的重要特征,与姓名、肖像同应属其他人格利益。”我国学者杨立新教授认为:“语言权作为宪法上的概念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含义。宪法学者认为,语言权的观念与普世接受的理念价值(如自由权、平等权等)不同,它是来自处理国内各族群间和国际间和谐问题而产生的妥协。语言常是少数族群获得文化从属感的主要载体,语言权则可以说是实现少数族群与多数族群在社会文化上平等保护的重要途径。语言权为基本人权之一种。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保护声音人格利益的权利形态称为声音语言权,容易与基本人权的概念发生混淆,使人误解。”

 

笔者赞同杨立新教授的观点:声音权是指自然人自主支配自己的声音利益,决定对自己的声音进行使用和处分的具体人格权。声音权具有以下特征:(1)声音权的基础利益是精神利益。(2)声音权具有财产属性。(3)声音权具有专属性。

 

2 确立声音权的意义

 

2.1 有助于人格权法体系的完善

 

确立声音权,首先为声音利益的保护提供了人格权法依据,在法律上为声音权的矛盾、冲突提供了解决思路。其次有有助于完善我国的人格权法制度,使民法典及人格权法的体系更加完整,逻辑更为严密。最后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稳定、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还能树立我国尊重和保护自然人人格权和人权的国际良好形象。

 

2.2 声音权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

 

确立声音权,能使权利主体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进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声音同姓名、肖像一样具有人格标识的作用,并且比图像、文字更具有穿透力,对其进行商业化的开发利用可以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声音的商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个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质,有人的声音是悦耳的,有人的声音是沙哑的等。所以不同人的不同声音都有可能被用到商业中,带来商业利益。比如,某个孩子的声音为大众熟悉,广告商就会把这个孩子的声音用到某个广告中;还有就是对名人声音的采用。有些名人活跃于大众视野,他们本人的高知名度也给自己的声音带来了可利用的商业价值。这些名人的声音有极大的辨识度,能让大众感知这些名人的人格魅力和品位,从而为商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例如《动物世界》解说员赵忠祥,小品演员赵本山、范伟,配音演员石班瑜,这些耳熟能详的声音使我们闻其声如同见其人。

 

3 声音权的要素

 

3.1 声音权的主体

 

(1)自然人是声音权的主体。声音无疑是人的一项重要的人格要素,其对于人来说具有很高的标识性。声音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能够自由利用自己的声音是一个人独立和尊严的体现。(2)特殊主体的声音权保护。此处的特殊主体包括胎儿和死者。声音权保护的声音应是具有一定特色且能鉴别人的身份关系的。胎儿刚出生时只会哭泣,因此不能作为声音权的保护对象。但是如果由于遭受不法侵害,导致胎儿在出生前或者出生后不能发声或发声有障碍,胎儿可以就侵害声音权要求侵害人承担责任。自然人死亡后,其生前留下的声音一样受到保护。死者的近亲属或利害关系人可以针对死者留下的声音被非法使用的情形,向侵权人主张权利。(3)声音权的主体不包括法人。

 

3.2 声音权的客体

 

所谓声音权的客体,就是自然人声音的利益,它包括财产利益和精神利益两个方面。声音利益是为了维护自然人人格尊严所应运而生的,与自然人人身密切相关,不能分离。声音权保护的对象是声音,而不是声音的表现形式,其不是声音权的客体。声音的表现形式是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

 

3.3 声音权的内容

 

声音权人享有以下四项权利:(1)声音录制专有权。该项权利是声音权的首要内容,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侵犯声音权的方式和途径就是录音。声音权人有权决定是否录制及如何录制自己的声音。同时,独特声纹特征是声音不尽相同的根源,利用现有技术,声音可以被克隆合成,加工制作出与声音权人相同的声音。所以,对自己声音的合成和制作应专属于声音权人。(2)声音使用专有权。声音权人有对自己的声音以任何方式进行使用的权利,他人未经许可非法使用权利人声音的行为都应被禁止。对声音精神利益使用和对声音财产利益的使用均属于此处所说的使用。权利人有权通过商业化途径使用自己的声音,从而获得收益。(3)声音处分专有权。声音权人享有对自己的声音进行处分的权利,例如通过合同等方式许可他人使用声音,并获得财产收益,且这种权利只有声音权人可以行使,并排除他人的干涉。(4)声音利益保护请求权。在声音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行使请求权而加以保护。声音权人享有的请求权包括:声音权请求权和声音权侵权请求权。当声音权受到侵害时,声音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以及赔礼道歉等。

 

同时,声音权人也负有以下义务:(1)保证声音的显著性,即保证声音具有识别性。(2)声音权人许可他人使用声音后,应积极维护被许可人的合法使用权,当出现第三人侵犯声音使用权的行为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3)声音与公众熟知的名人的声音相似且会误导公众时,不得许可他人使用。

 

4 我国声音权保护制度的设想

 

4.1 声音权的保护范围及限制

 

声音无疑是声音权的保护范围。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应该对声音权的保护进行一定的限制,这是维护公共利益的必然需求。具体而言,对声音权保护的限制包括以下情形:(1)基于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的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声音权人的声音;(2)出于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声音权人的声音;(3)国家机关为了履行公务而在必要范围内使用声音权人的声音;(4)其他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而确有必要使用自然人的声音的情况。

 

4.2 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

 

声音权属于精神性的人格权。在侵权责任法中,对该类人格权的侵害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和认定标准。针对声音权的侵权行为就应采用该归责原则。

 

基于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应采用四要件说: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主观过错。第一,侵权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第二,有损害事实存在。这种损害既包括经济性利益损害,也包括精神损害。第三,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第四,行为人具有主观上的过错。

 

4.3 举证责任和证据形式

 

在举证责任方面,应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般举证原则:谁主张,谁举证。有权提出声音权主张的人在相关案件中承担举证责任。首先是声音的属主,其次是相关亲属。相关亲属只有在特定的情形下才能提出权利主张:①属主已经死亡;②属主丧失了意思表达能力。同时,该侵权行为导致属主及相关亲属人格利益的减损。相关亲属的范围与民法中近亲属的范围一致,即: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在权利主张中对相关当事人有顺位的要求。

 

在证据形式方面,运用得最多的是视听资料。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视听资料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证据形式加以利用,例如负有举证责任的主体,使用手机、相机的录音、录像功能记录侵权行为,留作证据使用。

 

4.4 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

 

具体而言,对声音权的侵害行为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未经同意,擅自录制他人声音。声音权属于人格权的范畴,客体为权利人的人格利益,其与权利人的人身不能分割。权利人对自己的声音进行录制、使用、传播,是对自己权利的处分行为。如果其他人未经权利人许可,恶意对权利人的声音进行录制、使用、传播,是为侵权。

 

第二,未经同意,擅自利用他人声音。如上文所述,声音是声音权的保护对象,其专属于权利主体,因此使用他人声音应当征得声音权人同意,否则就是侵权行为。

 

第三,未经同意,擅自剪接他人声音。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在声音权人没有声音表现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已存的声音进行剪辑、拼接,形成新的声音。权利人自己对声音进行剪接,也是对声音的使用和处分。但他人未经权利人许可,恶意对声音权人的声音运用技术手段进行剪辑、拼接,是为侵权。

 

第四,未经同意,擅自公开他人声音。该种行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①未经声音权人许可,擅自录音并公开;②虽经声音权人许可录制,但擅自公开的;③应对声音做失真处理,但未做的。

 

第五,未经同意,以营利或者丑化他人为目的而模仿他人声音的行为。

 

4.5 声音权的保护方式

 

相声任我行篇3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郭任远音乐作品中丰富多样的和声手法进行论述,出他在传统和声与民族风格结合以及和声运用的感染力和丰富性三个方面的和声特色.

回国后长期任教于沈阳音乐学院,1 993年至今任烟台师范学院音乐系教授。1984~1997年间曾应邀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师大、东北师大、西南师大、星海音乐学院附中、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院等学校讲学及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其中在上海音乐学院讲学授课长达一年之久。讲学内容包括和声理论与键盘和声、钢琴曲、作品分析与视唱练耳、即兴伴奏等。郭任远的音乐作品包括钢琴、声乐、管弦乐,现已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及辽宁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四本作品选集。

郭任远的音乐真挚、热情、清新而淡雅。从作品的题材、主题、节奏、旋律、风格、形象塑造等各方面来看,都洋溢着新中国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他的作曲或编曲吸收了祖国各民族的优秀民歌、戏曲和优秀通俗歌曲的素材和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郭任远的作品题材丰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单从旋律方面来看,有民族风格强的,也有“洋”味较重的。这些差异反映在他的和声配置上,郭任远在传统和声的范围内寻求最佳的配置法,灵活的运用传统和声,与民族民间风格的旋律相适应,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种做法。本文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追求传统和声为民族风格服务

例 1.《藏族人民歌唱毛主席》

在例 1中,多用副三和弦,在第4小节本可用主和弦,这里却用了DNI,解决到VI,下属色彩较重,体现出对带有d羽调式的主和弦色彩的vI级和弦的重视,使和声在一定程度上和五声性d羽调式的旋律相接近,保持了民族风格原有的曲调韵味。在终止时用了F大调(F宫)的属到主,保持了传统和声的紧凑性。

例 2.《江河万古流》

[1]

在例2中,几乎全部使用副三和弦,只在结尾2小节处为巩固调性、加强收束感才使用K 、D,到T。值得注意的是第2小节DDVII 和弦没有正规解决到D和弦上,而是解决到III 功能减弱了,色彩加强了。低音声部却又解决到属音上,因此在和弦的功能衔接上低声部的走向还是遵循古典和声原则,保持了应有的性。

以上两例都是郭任远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上做了灵活的变化,使传统和声与风格的旋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既保持了传统和声的动力感与进行的严谨性,又兼顾了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格。

二、多用变化半音进行来增强音乐的感染力

郭任远在作品中通过运用各种变音或变化半音的手段来 增强音乐的感染力。这样的做法在某些地方会使功能、力度加强,推动音乐情绪的发展;在其它地方则是为了取得色彩性的增强与对比,以下试举两例:

例 3.《火红的年华》

例3是乐曲的中段,G大调,作者运用了半音阶上下行对比的手法。高音部由D开始,上行半音进行落到 F上,低音由A开始曲折下行,最后落到D音上。高低音基本成反向进行, 最后落在了D 和弦上。作者在主旋律上运用三组带下行半音辅助音的乐}亡,每组乐汇头一个音都比前面的乐汇高半个音, 再配合D .T 的功能动力,从而使乐曲达到了高潮,为再现本曲的主题做了准备,并符合乐曲所要求的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音乐形象。

例4.《岛》

例 4中,在一连串的七和弦的下行低音线条上,以带有变化半音的音阶进行,通过功能和声(其形成和下行半音阶的低音线条相辅)的推动作用营造出一种情绪连绵起伏的音乐情境。和声上总体来说是色彩与功能并重的。

从以上可看出,作者在运用传统和声手法时,除了注意功能运用外还相当重视其在色彩上的作用,他在需要色彩性时使用各种半音手法增强和声的变化与对比,以达到烘托气氛之目的。

三、追求丰富的和声效果

郭任远的和声手法基本上属于西欧传统和声的范畴。在他的作品中,很注重和声的表现效果,并且从内容出发,追求多种和声特点。尤其是在声乐作品中,他善于运用各种和声手法来表现歌曲的内涵和意境,塑造生动的音乐形象。

例5.《山花烂漫映笑颜》

[2]

例5是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首歌曲,是郭任远有感于瞻仰主席遗容所作。歌曲表达了作者对领袖的怀念及对领袖丰功伟绩的歌颂,旋律宽广,伴奏宏伟。和声与旋律紧密配合,使用了大量的七和弦、附属七、附属导七和弦,如 VI 、DDVII 和VII /Ill、DVII~NI。低音声部两次先下后上的音阶和半音阶混合使用,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线型走向,带有和高声部旋律对比的复调性质。右手钢琴部分大多是独立的,脱离了主题,有自己的旋律。因此,乐曲应分为三个层次来看,每层的旋律都有其独立性,同时又与其他层次互相依存、互相对比、互相衬托,缺一不可。这种创作手法所表现出的和声效果极为充实、咆满、变化丰富。

例6.《离别之夜》

例6中,声乐与钢琴的创作形成浑然一体。和声的作用被推到极重要的位置上,大量副属和弦、七和弦及九和弦的使用平行大小调、同主音调性的转换,这些都使和声的浓度增强,与富有表现力的旋律相映生辉。值得注意的是第3小节的DDVII没有解决,而是下行到S,上,低音声部变化半音下行,充分表达了歌中恋人在毕业临别之际的难分难舍之情。第6小节高音内声部级进下行和低音内声部上行形成对比。充分表现了复杂、百感交集的心情。

结尾落在c大调主和弦上,则更是作者谙熟和声、运用得心应手的精心设计之作。另外,作者对于内声部流动的线条进行了精细的安排,7.f 的音型,随时在不同的声部交替出现,成为了全曲的 “粘合剂”,使作品无论在纵向、横向上做多么复杂的变化,都始终浑然一体。

郭任远的作品给人一种自然、纯真、朴实之美,如同内心的歌唱,自然的流淌着,深沉而内在,充满着力量、感召力,又带有浪漫主义的气息。郭任远在传统和声上的深厚功底,不仅使他在各种作品中和声运用的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而且更注重把传统和声与风格相结合,使西欧的传统和声融合在民族五声旋律中,既不丢掉传统和声原有的功能性及力量感,同时又给民族旋律风格注入新的活力。 和声的运用在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它能产生多种不同的音响效果,因此它可以成为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表现因索,如同绘画中的“烘云托月”的方法。和声可以烘托、补充、改变形象,也可以独立地构成形象。郭任远在尊重传统作曲理论与传统和声理论原则的同时。又不受传统理论规律的束缚 ,根据内容的需要,力求取得较丰富的和声效果来感染听众,同时又能与民族音乐风格相结合,这种做法对当今我国钢琴音乐创作无疑有着启发、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l】郭任远.郭任远声乐钢琴作品选.辽宁出版社。1990

【2】刘学严.评郭任远的和声手法.乐府新声,1991,(3)

【3】凯斯特莱尔·略林茨.键盘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2002

相声任我行篇4

下午好!

这两天的冷空气,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寒料峭,但是我们现在的会场却春意盎然,我们满怀热情地聚在一起为自己的个人素质提升,专业成长汲取必须的养分。

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中或多或少地一直存在着这样几个问号: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如何做学问?这三者又怎样去协调?怎样互融共通,实现我们完美的教育人生?

当我们满怀这些困惑的时候,我们非常幸运地邀请到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某某市教科室张主任来为我们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让我们用掌声来代替我们的心声,欢迎张主任的到来!

秦主任近年来积极倡导并努力践行“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做学问”的做人标准和做事、做学问的要求,我们相信,秦主任的讲座,一定会拨开我们心头的疑云,让我们更加明朗地大步前行!闲言少叙,下面,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主任为我们做精彩讲座!

时间飞快,就这么不经意地过去了,我相信大家都还意犹未尽呢。刚才秦主任用富有哲理的寓言,发人深省的故事,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诠释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真谛,这激情澎湃,诗意盎然,字字珠玑的演讲,让我们如沐春风,犹如醍醐贯顶,豁然开朗啊!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张主任真挚教诲!

我相信,我们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听了讲座后,不仅仅是豁然开朗,更会紧跟秦主任的身后,努力去践行“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做学问”,追寻终极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声任我行篇5

【关键词】 环境信息; 自愿披露机制; 应用状况

中图分类号:F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8-0061-04

环境信息披露除欧洲国家要求强制披露外,目前大部分国家实行的是积极引导鼓励的自愿性披露政策,如日本,虽然政府没有强制企业披露环境信息,但日本的企业很乐意主动披露环境信息,这除了与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有关外,信息披露的机制健全有效也很重要。目前我国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采取自愿与强制并存的方式,而促使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信息的机制主要来自声誉机制和信息机制。

一、声誉机制

(一)声誉机制的理论依据

声誉的潜在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自亚当·斯密开始,声誉就一直被经济学视为保证契约诚实执行的重要机制。交易双方缔结的合同迫于未来收益丧失的威胁会自动实施,即使每一方都出于自利狭隘的意识去交易,但基于声誉的考虑,未来包含潜在机会主义行为的交易仍会持续下去(Telser,1980)。标准的声誉理论是由Kreps,Milgrom,Roberts和Wilson(1982)创建,他们在重复博弈中引入非对称信息从而建立了声誉模型,该模型解决了有限重复“囚徒困境”博弈的悖论,又被称作KMRW模型。KMRW模型认为参与人的合作行为在完全信息条件的有限次重复博弈下是不可能发生的。在该情况下,由于双方参与人都没有积极性去建立良好的声誉,因而不存在对声誉的解释。他们的模型指出,在重复的交易过程中,长期收益的最大化是交易各方追求的目标,彼时交易一方一旦遭到另一方行为的损害,会引起对另一方声誉的失信,并导致对另一方的报复行为,从而使双方失去获得长期合作收益的可能,因此,交易双方基于未来长期利益的考量,各方均会对自己的短期机会主义行为进行约束,以便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看法”,最终赢得未来长期合作的收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Fombrun的观点逐渐占了主导地位。Fombrun认为,声誉不是一两个利益相关方单独的看法,而是整个利益相关方对企业认知的汇总,并且为此形成的声誉有一定的内在的可比标准。其后,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间同类产品的特征越来越趋同,凭借声誉获得优势成为企业与学术界争论的焦点。Williams(2000)提出,企业声誉是企业形象、个性与声望的整合。Gotsi等人(2001)则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企业声誉取决于各利益相关方依据企业的行为、各自的直接经验以及相关信息对企业作出的全面综合评价。Dowling和Roberts(2002)指出,声誉是一种潜在的战略资源,能够为企业创造未来价值。可见企业声誉这一概念是与利益相关群体密切相关的,它取决于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一种价值判断,这种判断会直接左右社会公众的下一步行为。

(二)声誉机制的作用机理

声誉是维持交易双方关系不可缺少的机制,在降低信息不对称或提供激励方面具有一些其他制度无法替代的作用。

声誉能够给其拥有者带来长期的收益,并提高市场的有效性程度,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声誉的信号传递功能、交易成本降低的功能、约束行为主体机会主义行为的功能及发展与规范市场的功能。而声誉机制实现这些功能的主要路径是失信惩罚和守信激励。其作用机理可以用图1说明。

二、信息机制

(一)信息机制的理论依据

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契约的不完备,而信息是建立和控制各类契约的重要工具(Jensen and Meckling,1976),因此契约问题主要是信息问题。信息不完全是指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和共同知识的缺乏,人们无法准确掌握关于事物的所有方面,信息不完全增加了缔结契约的难度。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不同交易者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一方通常拥有他人所不知道的与交易有关的私人信息从而比另一方更具有信息优势。产生这种情况的缘由在于以两权分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中的委托—关系,奠定委托—理论基本模型框架的是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Mirrless)。1974—1976年间以激励经济理论见长的詹姆斯·莫里斯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即《关于福利经济学、信息和不确定性的笔记》、《道德风险理论与不可观测行为》、《组织内激励和权威的最优结构》,其阐述的委托—理论主要研究如何设计一个契约来驱使人为委托人的利益行动。委托—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使得帕累托最优的交易不能实现,在极端的情况下,市场交易甚至根本不存在。

显然,如果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办法把信息传递给对方,或者不知情者能够诱使另一方揭示其私人信息,那么市场就能够继续存在,社会福利就能够改善。通常前一种情形即通过信息优势方将信息传递给信息劣势方,这就是所谓的信号传递。信号传递理论通过一定的信号改变信号接收者对信号发送者的条件概率估计,形成对信号发送者的正确认识,有助于人们在观察和预测经济活动过程中降低不确定性,帮助拥有公共信息的一方作出决策,是对信息不完备、非对称状况的补充,从而降低市场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影响。而后一种情形是信息劣势方诱使信息优势方披露其私人信息,这就是所谓的信号甄别,以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限制市场失灵的作用。

(二)信息机制的作用机理

非对称信息的存在总会导致契约的低效率,原因就在于人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具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如果人保密私人信息会获得更大的效用,或者信号传递行动的最终收益不能弥补信号传递的成本,他就不会去披露自己的私人信息。如果人公开信息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效用,他就有动力去传递关于自身特征的信号。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激励机制的设计就成为促使人进行信号传递的必需。激励机制的核心就是,委托人怎样使人按照委托人的意志选择和行动。由于人获得对委托人的策略优势地位的不同,委托人设计激励机制的目标也不一样。针对人的隐蔽信息而面临的逆向选择问题,激励的目标是如何使人自觉显示其私人信息和真实偏好;针对人的隐蔽行动而可能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激励的目标是如何使人自觉显示自己的真实行动,而不会采取道德风险行为。其作用机理可用图2来说明。

三、企业环境信息自愿披露机制的应用状况

(一)声誉机制的应用状况

近些年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在实践与理论上的迅速发展,研究者开始考虑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企业声誉的关系。而环境责任作为社会责任中的主要内容,在各种企业声誉的评价体系中均是重要指标之一,社会各界对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对企业声誉的促进作用已形成共识。其中在大众媒体方面,评选全球最受欢迎公司(《财富》杂志)的九大指标就包括了“环境责任和社区”;在学术研究方面,Brammer等(2004)研究了227家英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和企业声誉间的关系,其中对社会责任采用了环境保护、社区关系和对员工责任指标评价,得出结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声誉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Basalamah(2005)研究印度尼西亚公司的社会和环境报告后发现,企业披露社会和环境报告与公司面临的重大威胁有关,如声誉损失和生存危机等。学者的研究证明环境信息的披露可以运用声誉机制的作用机理促使公司不断完善。声誉可以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具有良好环境责任感的企业能够获得越来越追求环保的公众的口碑,而这又促使企业积极进行环保投入,体现在信息披露上,也会披露更多相关信息。

可见,积极承担环境责任的企业,可以帮助企业获得良好的声誉。而企业的声誉具有信号显示的功能。企业出于对自己声誉资本和未来长期收益的关切,在披露环境信息方面,必然会考虑其制度执行的效率效果和对外提供信息的质量及其对自身声誉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有失信以及违法违规行为,其声誉会由此受损,结果致使企业减少未来业务量和收入,可见,越是声誉良好的企业其失信行为越少,所获得的声誉评级越高。表现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就会积极自愿披露企业的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环境管理情况以及企业对环境改善所做的努力等,以示与其他企业的不同。

但在中国市场上,这种良性循环的声誉机制尚未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李海芹、张子刚(2010)发表的《CSR对企业声誉及顾客忠诚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得出结论: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和对员工的责任对于消费者视角下的企业声誉没有显著的影响,而企业社会责任对顾客忠诚的影响则主要源于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法律责任、慈善责任、经济责任以及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作者进一步提出,该结果的出现是与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整体水平较低有关。中国社科院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09)》指出,进入中国百强企业整体社会责任水平仍旧偏低,处于“起步”阶段。基于企业整体水平较低,消费者要花费较高成本才能从众多企业中遴选、甄别出在环境和员工责任方面表现较好的企业,这就阻碍了消费者对企业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

因此,加强企业的环境意识,使企业关注长期可持续发展,通过承担环境责任,赢得声誉和组织认同,是促使企业积极披露环保信息的内在动力。

(二)信息机制的应用状况

信号理论认为高质量的公司通过传递信号将其与那些低质量的企业区别开来,从而引导优质资源流向企业。市场通常也因此做出积极的反应,使得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涨,而那些不披露的企业则被认为是有不好的消息,其股价将会下跌。因此公司通常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向市场传递能够抬高自身价值的信号。信号传递理论解释了企业即使没有强制性的披露要求,也具有自愿向市场进行信息披露的动机,如降低诉讼成本与风险、降低融资成本、获得管理报酬等。

信息机制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中的运用直接导致了环境信息的自愿披露行为,那么从环境信息自愿披露的效果可以看出信息机制在其中的利用情况。对于我国企业环境信息的自愿披露,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结论。万军(2003)以我国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各公司2000—2001年年报中所披露的环境信息为样本,将环境信息作为虚拟变量引进回归方程来检验我国A股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对其市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整体上还不会产生增值效应。汤亚莉等(2006)、何丽梅等(2010)通过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不同样本的选择,结果均表明上市公司规模和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因为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好的上市公司为改善企业的公共关系、减少外部对企业的误解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卢馨、李建明(2010)则指出上市公司基于自利性倾向行为主动披露环境信息,对于树立良好形象的正面消息往往详尽披露,整体披露情况仍以定性化描述为主。沈洪涛等(2010)的研究也指出很少有公司完整地披露了环境信息的全部内容,披露正面的和难以验证的描述性信息较多,可能有负面影响的资源耗费以及污染物排放的信息则披露较少。

从以上各位学者的研究结论发现,信息机制在我国环境信息披露中是发挥了一定作用,主要表现为关于信号传递机制的效用在我国部分企业中得到发挥的结论取得了共识,即根据信号理论,具有高品质商品(在这里指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公司有动机将自身环保的信号传递给买方。但是,公司在进行披露环境信息时存在操控行为,对自身有利的环境信息会主动披露,而对现金流量和会计盈余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环境信息不予披露,存在着选择性披露行为。此外,市场只能对特别重大环境事故有所反应,而对其他环境信息无法做出信号甄别,因而从总体看,我国企业在环境信息自愿披露方面还存在着信息披露意愿不强、程度较低、质量较差等问题,说明信息机制在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中发挥的作用还是有限的。

通过前述分析可以说明声誉机制与信息机制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是有作用的,但这种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完善的市场机制和良好的社会责任体系的建立,同时也依赖于一定程度的监管配合,完全依赖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信息很难保证其执行的高效率与高质量。

【参考文献】

[1] Jenson, M. and Meckling, W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60.

[2] Roberts, P.W.Dowling, G. R.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sustained superior financial performanc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12):77-94.

[3] 李海芹,张子刚. CSR对企业声誉及顾客忠诚影响的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10,13(1):90-98.

[4] 卢馨,李建明.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研究:以2007年和2008年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3):62-69.

[5] 沈洪涛,程晖,袁子琪.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年报还是独立报告?[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6):5-12.

[6] 汤亚莉,陈自力,刘星.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6(1):158-159.

相声任我行篇6

实践证明,声誉是一个媒体获得持续稳定发展乃至生存的重要保障。声誉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媒体的当前及长远发展,并对其生存状态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产业化的背景下,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声誉管理已经越来越成为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遭遇央视周末连续两天播出的百度竞价排名积弊的新闻后,百度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百度目前遇到的质疑,表面上看是搜索引擎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产生的局部问题,但推而广之,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个更具普遍性的重要问题:媒介的声誉管理问题。

一、什么是媒体的声誉管理

媒体声誉是一个媒体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声誉的核心是信任。良好的声誉是媒体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关键性资源,它本身并不直接产生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但它却具有极强的价值再生能力,它能在媒体经营的各个方面提升媒体的竞争力。2000年6月,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道:“如果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引擎,那么声誉就是使之运行的燃料。” 实践证明,声誉是一个媒体获得持续稳定发展乃至生存的重要保障。声誉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媒体的当前及长远发展,并对其生存状态具有重要的影响。

声誉管理是对媒体声誉的创建、维护和发扬,是媒体以媒介专业主义为核心,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建立、维系和提升与用户(包括受众和广告主等一切媒介的消费、使用者)信任关系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当在媒体中实施这种方法时,它便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过程。声誉管理包括声誉创建、维护、巩固、扩张、挽救、修复等环节。管理学者霍尔(Hall) 在1992年进行的调查中发现,英国的经理们把声誉作为13种无形资产中最重要的一种。2001年,管理学者Hutton和Goodman等人对《财富》杂志评选的500家“最受尊敬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声誉管理已经成为这些企业各类沟通与公关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活动。事实上,媒介业是较之一般产业部门对于声誉的依赖度更高的产业,没有声誉的媒介几乎和“垃圾信息的制造者”是同义词。因此,在产业化的背景下,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声誉管理已经越来越成为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胜任、公开、关切、可靠:媒介声誉的内在构建维度

媒介的声誉是通过用户的体验表现出来的。研究表明,构成人们对媒介声誉体验的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而是一个多维度的感受。艾尼尔・K・米什拉(Aneil K .Mishra)从组织学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指出,人们愿意对某一组织表现信任并使它赢得声誉的基础在于:这个组织在人们的体验中是:a能胜任的、b公开的、c被关切的、d可信赖的。即一个组织的声誉构建包含着是否胜任、公开、关切和可靠四个维度。

胜任:一种对于媒介责任的担当能力及其实际表现。这种能力及表现集中在媒介是否在其生产内容产品中表现公平、无偏见,报道完整、正确和及时。在这里,媒介的声誉部分地是被人们从胜任的角度来判断的。胜任,意味着媒介在处理各类内容和社会关系的时候,应该做到“理性、建设性”――理性就是注重思考、讲究方法、客观公正、准确如实,同时具有职业精神;建设性最核心的东西是理解、尊重、未来导向和互相承认;主张以积极的心态看事物,以渐进、重过程、可持续并留有余地的技术方法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强调扩张性、非零和、用增量来解决存量问题的思维方式,最终实现目标群体的利益最大化。

公开:公开是指对于媒体运作及决策过程的某种披露。它能够在媒介的使用者中产生一种亲近感和认同感,是建立媒体声誉的一个重要维度。换言之,“内幕”的公开有助于声誉的建立。但公开是一柄双刃剑。如,有时候公开超出了某一限度,也有可能削弱而非提高声誉度。比方说,告诉某人一个杰出人士做事的每一个细节,他(她)个性中的缺陷便可能会降低其声誉――所谓“在拿破仑仆人的眼中,他不过只是一个身高1.67米的矮个子。”

得到关切:这个维度意味着,用户依其此前对于媒介的接触可以相信,自己对媒介的使用和信任不会被媒介方不公平地利用。即用户认为媒介方不仅会避免不公平地利用我,而且它也会关心我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一点实际上是说,媒介的声誉源自于媒介作为时的利益均衡和兼顾。不急功近利、不只顾短期效应,也许是构建媒介声誉的题中应有之义。

可靠性:主要是指媒介行为的前后一致、宣示和行为的一致两个方面。可靠性是信任的一个维度被很多学者都作了论述。如,麦克格雷戈尔(Mcgregor)认为语言和行动的不一致性降低了信任,大内(Ouchi)发现信任的预期取决于一致性或可靠性行为。换言之,我们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把媒介的声誉定义为“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模式。

三、媒介地位尺度、同类平均线尺度和社会动员尺度:媒介声誉的外在舆论尺度

一位公关大师曾经指出:对于一个人、一个媒介乃至一个政府的社会评价而言,事实本身也许远没有被人们感知的那个“事实”更重要。因此,把握人们的认识和评判的规律,对于媒介构建自己的社会形象无疑是重要的。

一般来说,舆论对媒介声誉的评价是基于以下几点:

1.媒介地位尺度:这是按照媒介大小不同,其所承担的责任大小亦不同的一种评价尺度,这里通行的是“影响越大,责任越大”的原则。换言之,舆论所期待中的媒介的专业操守、社会公益性投入,是与其规模、社会地位、盈利状况等成正比的;规模越大、社会地位越显赫、盈利状况越好,人们期待的“数量”和责任就越高;反之亦然。

2.同类平均线尺度:这是比较级意义上的评判尺度,即在同类媒介、同级别(指不同行业,但在规模、影响力等方面相仿)媒介的各自表现中取中值(即平均线)作为衡量的标准尺度:高于平均线的,报以美誉;符合平均线的,判为合格;低于平均线的,则给予恶评。因此,达到平均线是舆论对于媒介责任担当表现的最低限。这条平均线由舆论期待和社会惯例构成,媒介要做的,是尊重平均线,使自身的行动尽量高于、至少不能低于平均线标准。这是媒介履行社会责任、保持其声誉的“底线”。

3.社会动员尺度:这是一种情境性的社会评判尺度。对于不同的事件和不同的对象,社会的卷入程度和动员尺度是不同的,在社会卷入度越高的事件中,舆论要求媒介的公共性参与强度就越高。如果不能与这种社会动员尺度相吻合,就会招致恶评。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人生最紧要处往往取决于你如何迈出那至关重要的三两步。”媒介声誉的培育当然是一件天长日久的事情,但其在民意印象中的形象构建却往往就在“那至关重要的三两步”。而这“至关重要的三两步”往往发生在社会卷入度高的事件之中。

相声任我行篇7

关键词:音乐艺术;流行歌曲;艺术创作;配器形态;伴奏;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文献标识码:A

Morphology Traits of Accompaniment Instruments in Reviving Period of Chinese Popular Songs

HUANG Qing-kui

(Arts College,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经过“”的,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盒式录音机开始在内地大面积地普及。与此同时,港台歌星的录音盒带纷纷传入内地。邓丽君、刘文正、凤飞飞、张帝、谭咏麟、徐小凤等港台歌星开始成为内地流行音乐的主要模仿对象。《酒干倘卖无》、《万里长城永不倒》、《我的中国心》等流行歌曲在全国广泛流传。在纷至沓来的港台歌星中,影响最大的是邓丽君。她的歌声传遍了大江南北,对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她的歌曲伴奏的乐队配器成为大陆流行音乐创作者模仿和学习的摹本。受港台歌曲的影响,百废待兴的内地歌坛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复苏的景象。一些中青年作曲家创作出了第一批流行歌曲,如《请到天涯海角来》、《军港之夜》、《小螺号》、《妈妈的吻》等。本文以邓丽君演唱的流行歌曲《何日君再来》,以及在其影响下大陆一批中青年作曲家创作的第一批流行歌曲中的《请到天涯海角来》伴奏的配器形态作为分析的对象,以便了解我国在流行歌曲复苏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流行歌曲伴奏配器形态的特征。

《何日君再来》这首带有浓重探戈舞蹈特色的歌曲,创作于1936年,是由创作多首爱国抗战歌曲的作曲家刘雪庵为一部广告宣传歌舞片《三星伴月》所写,在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丽君翻唱后,此歌重返大陆并再度走红,以下将对这首歌曲伴奏的配器形态进行分析研究。

一、歌曲《何日君再来》伴奏的配器形态

《何日君再来》伴奏配器五个层次的分析:

曲式结构:前奏 +A + B + A1 +间奏 +A + B + A1 +尾声。

主旋律:中速、节奏规整、旋律跳跃性不大、非常流畅、旋律线较长;情调舒缓、悲伤。前奏、间奏和尾声的主旋律是在歌曲的主题动机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属于主题型,主要使用了弦乐音色。弦乐音色的艺术表现力丰富、音色优美、表达含蓄、具有歌唱性,适合表达长线条的旋律。把歌曲恋恋不舍的情绪表达得恰到好处,意境优美而又略带伤感。

副旋律:副旋律声部主要由弦乐音色和电吉他音色担任,弦乐和吉他演奏的旋律与主旋律你走我停、你停我走,形成错落。使音乐显得充实、流动而没有停顿感,吉他音色较清脆、显得活跃,弦乐音色和谐,显得柔美。主旋律和副旋律的乐器音色形成了较大的对比,起到了相互突出和相互陪衬的作用。

和声:主旋律、副旋律、低音共同构建了和声织体,和声以调式自然音的三和弦为主。

节奏声部和低音声部:从乐曲的第一小节开始使用固定的节奏型贯穿全曲,没有变化对比,使音乐显得较平淡。电贝司演奏的低音为典型的探戈舞曲节奏。

为了说明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配器形态的变化,本文在这里介绍这首歌曲在20世纪30年代周璇演唱版本的配器形态。歌曲伴奏使用典型的探戈舞曲节奏。“探戈(tango)是阿根廷的一种舞会舞蹈,曲调为2拍子或4拍子,中速,突出切分音”。①采用顿挫感非常强烈的断奏式节奏。该曲具有很强的探戈舞蹈律动感,没有给人以舒缓流动的旋律线条感。整首乐曲伴奏以手风琴音色为主,一台手风琴担任节奏声部,演奏顿挫的探戈节奏。另一台手风琴担任副旋律声部与歌声相呼应。副旋律声部的旋律取材于主旋律,节奏声部与副旋律声部形成和声,没有单独的乐器担任和声声部。整首乐曲伴奏在配器手法上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对比。音色使用单一、音响单薄、缺少低音,节奏表现比较生硬,音响显得单调。

邓丽君演唱的版本和周璇演唱的版本相比,速度较慢,探戈舞曲节奏声部由爵士鼓和贝司担任,节奏的顿挫感在演奏及音响上被柔化,这样显得节奏平缓,与抒情的主旋律相协调。音色的使用相对多了些变化,弦乐与电吉他的相互交错赋予了乐曲一些变化,但音色使用还是较单一,前后对比度不强。比较而言,这种配器手法在当时内地的流行乐坛已经是很有时代感了。

二、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伴奏的配器形态

下面再来看看我国内地流行音乐复苏阶段的流行歌曲伴奏的配器形态,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郑南词、徐东蔚曲、沈小岑演唱)于1982年录制并发行,红遍大江南北。歌曲的配器(亦称作编曲)是广州乐手邱有为。邱有为用当时刚流行起来的电子琴给歌曲配器编曲,使用了最时髦的迪斯科作旋律节奏,迪斯科节奏四平八稳,一小节四拍,一拍一个鼓点。它使整首曲子具有轻快而时尚的特征。

曲式结构:前奏 + A + A1 + B +间奏 + A1 + B +尾声。

前奏:前奏是整首乐曲的导入部分,是形式的确定、内容的提示、情绪的铺垫。该前奏的旋律没有取材于歌曲主旋律,是非主题型的前奏。伴奏从第一小节就交代了作品的情绪与风格。1-4小节旋律声部用一只小号奏出,铜管音色的使用显得活跃而高亢,小号旋律休止符处,用弦乐演奏快速而短促的上行滑音,与主旋律相呼应,增添旋律的跳跃性。钢琴担任和声声部,伴奏音型是跳跃的柱式和弦,贝司担任低音声部,以四分音符为一个单位演奏和弦低音。5-10小节主旋律由小号音色转变为人声,演唱长音,弦乐演奏长音担任背景与人声形成和声,增添乐曲厚度,钢琴和贝司不变。打击乐:在小号与人声的衔接处,鼓声响起,进入人声旋律后,三角铁每两拍敲击一次,增添了伴奏的玲珑感。

A段:主旋律声部由歌唱者唱出,小号以短促、零碎的衬腔式旋律紧随主旋律乐句末尾处。使旋律更活泼、灵动。钢琴继续担任和声声部,伴奏音型较前奏稍作变化。贝司的低音声部和打击乐的节奏有了改变。节奏的变化带来音乐律动感的变化。也给听众带来音响上的新鲜感。A1段几本是A的重复(仅最后一小节不同)。

B段副旋律音色由弦乐拉奏,音阶式的快速上行旋律为长线条的主旋律增添了流动感。和声层和低音层继续分别由钢琴和贝司担任,伴奏音型和前奏相同。打击乐一拍一个鼓点加入进来。B段是乐曲的副歌段及高潮部分。该曲推进高潮的方式:1、在进入高潮部分的A与B的衔接部分,运用快速的八分音符节奏的鼓点进行推进;2、改变副旋律及其音色;3、改变和声声部的伴奏音型。但是A、B段的对比性和音响上的新鲜感不强。

间奏照搬了前奏,其后是A1和B的重复。

《请到天涯海角来》的配器特点:

1、歌曲配器功能的构成因素有主旋律、副旋律、和声、低音、打击乐声部。可见歌曲伴奏配器功能的这五个基本要素在内地流行音乐复苏阶段的流行歌曲的配器形态中就已经形成。

2、主旋律声部(除了歌唱者的演唱部分)和副旋律声部使用了小号和弦乐音色,小号吹奏的副旋律声部增强了乐曲的跳跃感和灵动感,弦乐奏出的副旋律声部增添了乐曲的流动性。小号音色与弦乐音色的色彩对比性较大,旋律声部在歌曲配器中占非常重要又突出的位置。

3、和声声部由钢琴演奏较快速的柱式和弦伴奏音型,具有跳跃性。

4、该配器形态中打击乐使用较少,使用了当时70年代流行的迪斯科旋律节奏,节奏四平八稳、音型简单,一拍一个鼓点。可见当时还没有把节奏声部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

5、乐曲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衔接处运用加入鼓点推进音乐情绪的手法。

6、段与段之间无论从音色的使用与增减还是和声伴奏音型的选择、节奏声部的节奏型等方面没有较大的对比变化。

三、结语

《何日君再来》和《请到天涯海角来》这两首歌曲同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复苏阶段在内地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两首作品情绪不一样,一个柔情、一个轻快,但是从配器形态来看,两者有着许多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这也是我国流行歌曲复苏阶段流行歌曲伴奏的配器形态的特点:

1、旋律声部在配器功能要素中占有最为突出的地位。和声和节奏、低音声部起陪衬作用。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旋律声部。2、和声运用简明,采用的是西方大小调功能性和声。3、节奏单一、平稳,没有过多的变化。打击乐的演奏技法非常简单。4、织体分明。各配器功能层次分明,不同的层次使用不同的音色,没有出现音色重叠现象。5、声部对比鲜明。为了突出主旋律,副旋律在演奏方式、音色选择、旋律性格上形成对比,比如长线条的、连绵的、气息悠长的主旋律,副旋律就是音型密集型的,活跃的、细碎的。(责任编辑:冯健民)

相声任我行篇8

【关键词】企业声誉;利益相关者;企业间合作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普遍存在。作为一种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有效机制,企业声誉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企业界在企业管理中对企业声誉越来越重视。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对企业声誉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目前美国已经有了专门研究企业声誉的杂志“Corporate Reputation Review”。

国内学术界直到21世纪才开始逐渐接触西方声誉理论,并尝试从不同视角去梳理声誉理论。余津津最先将国外声誉理论进行了梳理;宝贡敏与徐碧祥着重从企业声誉的价值及其评估、测量维度与方法、企业声誉的管理模型等方面对声誉理论进行了述评;皮天雷则采取了较为独特的视角――微观、宏观视角来分析国外声誉理论;李延喜等从集体声誉与个体声誉两个视角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本文从声誉核心的定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评述,以期能够为企业声誉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参考。

本文通过对声誉理论发展的回顾,厘清国内外学者对声誉做出的定义,将声誉定义的演变与发展脉络进行清晰的呈现。

1、国外学者对于声誉定义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声誉定义,我们用表格的方式对其进行比较(如表1)。

企业声誉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利益相关者根据自己的直接经验、有关企业的行为及其主要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对企业作出的全面评价。Manfred(2004)拓展了学者们对企业声誉的定义,认为企业声誉有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他认为在评估企业声誉时,不仅仅要评估对企业特征的主观理解(如“成功企业”,“高质量的产品”等),而且要评估这些特征对人的内在影响(如“企业是不成功的,但我就是喜欢它”等)。

2、国内学者对于声誉定义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声誉定义,我们用表格的方式对其进行比较(如表2)。

国内学者对于声誉的定义,多从利益相关者及企业行为的视角进行论述。从企业间合作视角来看,声誉与信任间最大区别就在于如果交易双方没有交易记录,但是存在一个声誉市场,参与双方就有可能开展交易活动。声誉的基础在于第三方信任,声誉是网络组织成员合作的一个有效激励。Desgupta认为,所有的信任都基于声誉。Kreps也认为,合作行为受声誉效应的控制:行动者不愿意欺骗另一个成员。正如2000年6月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哈佛大学演讲所说,“如果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引擎,那么声誉就是使之运行的燃料”。

综上,本文作者从企业间合作的视角给出声誉的定义:声誉是企业合作者对该企业形象的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此评价以企业过去行为和结果为导向,代表了企业为合作方所提供有价值产出的能力。是企业合作者基于企业过去行为相关的一系列特征集合基础上所形成的合作信任。

参考文献:

[1]余津津.国外声誉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3(10):60-63.

[2]宝贡敏,徐碧祥.国外企业声誉理论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7,28(3):98-107.

[3]皮天雷.国外声誉理论:文献综述、研究展望及对中国的启示[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9,11(3):95-101.

[4]李延喜,吴笛,肖峰雷,姚宏.声誉理论研究述评[J].管理评论,2010(10):6.

[5]徐涛,张昭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信任与声誉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8: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72085);国家软科学项目计划(2009GXS5D108);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博士生论文资助(200906018)。

作者简介:曹文红(1975-),女,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上一篇:英语教师培训心得范文 下一篇:银杏银杏小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