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也风流范文

时间:2023-10-05 23:18:36

校长也风流篇1

(1.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1;2.哈尔滨学院科研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3.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中国 上海 200444)

【摘要】人才引进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央部委直属高校相比,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困难很大,也存在许多风险,如选择风险、配置风险、效率风险和流失风险等。要降低人才引进风险,地方高校需要科学规划,有效测评,合理配置,加强配套条件保障和人文关怀,为引进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关键词 地方高校;人才引进风险;风险规避

作者简介:徐娟,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扬州大学商学院人事秘书,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马洪丽,女,山东汶上人,助理研究员,哈尔滨学院科研处主任,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管理。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人才引进在学校建设中的特殊作用越来越被高校重视。受多种因素影响,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实力普通较弱,人才引进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困难,也更加重要。人才引进对于优化师资队伍,改善学缘结构,促进学科建设,增强学校活力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在人才引进大潮中,依然存在投资风险,只有减少投资风险,才能更好发挥人才作用。

1地方高校人才引进难点

作为地方高校,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比,在人力资源、政府投入、科技创新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人才引进存在诸多难点,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陈旧。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与国内、国际高水平大学交流合作有限,同时受到所在地理位置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在办学观念、引智理念、竞争意识和长远规划等方面较中央部委直属高校较落后;二是资源匮乏。人力资源流失、财力资源紧张、品牌声誉等无形资源有限、信息资源滞后等都给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带来很大困难。

2地方高校人才引进风险

2.1人才引进阶段的选择风险

选择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盲目引进。地方高校对人才“求贤若渴”,为短期目标驱使,人才引进计划的制定没有广泛征集学科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没有经过认真系统地分析认证,没有从具体的人才需求部门出发,出现盲目引进现象,引入的人才与学校教学科研发展实际有差距,这种风险不仅阻碍学校发展,也限制人才个人成长;二是逆向选择。在人才引进阶段,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人力资本的自利性,高校对应聘者具体情况往往不会完全了解,比如真实的教学科研水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等,这种信息缺失会导致逆向选择,阻碍学校发展。

2.2人才引进后的配置风险、效率风险和流失风险

2.2.1配置风险

这一风险发生在人才引进后,在对人才专业特长没有深入了解,对人才引进没有长远规划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人与岗、人与专业、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配置不当,使得引进人才无法发挥作用,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当人职相符,但不注意科研团队建设,没有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无法发挥团队效应,也算不上是好的人才配置。

2.2.2效率风险

地方高校普遍重引进,轻培养,忽视精神激励,无法调动人才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有效发挥引进人才效能,使用人高校达不到预期引进效果,产生效率风险。

2.2.3流失风险

经济待遇、科研条件、发展动力、人文环境等都会导致人才流失,产生流失风险。人才流失给高校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不仅仅是学术精英或骨干的流失,更是关键技术和学术思想等无形资产的流失。

3地方高校人才引进风险规避

规避人才引进风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针对地方高校,我们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科学规划,避免盲目引进

为建立高效、高水平人才队伍,科学规划地方高校引智政策应遵守以下原则:

3.1.1全局性原则

人才引进是高校整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引进规划制定的前提就是符合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并与学校各阶段发展目标相匹配。比如,研究型大学,引进人才以高水平科研人员为主,教学型大学引进人才以高层次教学人员为主,大多数地方高校属于教学研究型,人才引进要注意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的协调。作为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时还要考虑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相结合。

3.1.2适应性原则

首先,人才引进规划要适应学校现有工作环境和经济条件,搞清楚是否拥有引进和培育人才的资本,如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为人才提供的进修机会等;其次,要适应学校学科和专业发展,对外了解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变化,对内了解在校生数量和专业需要求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分析和预测人才需求。

3.2有效测评,避免逆向选择

对引进人才的有效测评,首先审核简历的真实性,了解应聘者学历、学位、经历、研究方向和专长、取得成果等。这一过程要避免一味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应聘者研究方向和专长一定要与学校人才引进规划相符合;其次,考查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由于多数地方高校属于教学研究型,不能只考核科研能力,还要考查教学技能,非结构化面试和专业课程试讲是这项考查的主要手段;最后,测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这一点最为重要,却往往因为其难掌握而被忽视,笔者建议通过档案查阅、推荐信、网络信息等方式进行测评,还要以到应聘者曾经工作学习过的单位进行实地考察。

3.3人职相符,避免配置风险

人职相符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的前提。地方高校人才主要分为管理人才、科研人才和教学人才,不同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各不相同,管理型人才要求有较强的管理能力、领导水平和决策能力,科研型人才要求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教学型人才要求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人才引进要坚持人职相符,避免盲目引进和无效培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才不仅适合科研工作,同样适合教学工作,或是管理工作,用人单位要善于发现人才的优势,提供给人才更多机会和施展能力的平台,如聘任知名学者进入学校管理层,他们的视野、知识储备和对学科发展的深入理解无疑对学院乃至学校的长远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4有效激励,避免效率风险和流失风险

3.4.1条件激励

(1)兑现待遇。要及时兑现人才引进前的承诺,如科研启动经费、住房、医疗、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解除人才后顾之忧,使人才对学校产生信赖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同时也为学校树立良好信誉。

(2)加强配套。根据人才的层次和特点,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设施设备,如办公室、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等硬件配套。

3.4.2环境激励

(1)政策环境。制定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校内政策,淡化“官本位”,弱化行政级别和行政权力,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人才排除干扰,脱颖而出;加强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简化行政审批手续。

(2)人文环境。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上下级之间、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之间的矛盾;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承认价值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跨国性,营造宽容、包含的文化氛围;倡导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形成互帮互助,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组织氛围;提供多元化发展途径,提供培训进修机会,帮助人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降低效率风险和流失风险。

校长也风流篇2

【关 键 词】名校建设;软件建设;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32-02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名校,仅仅有漂亮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是远远不够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师资等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和保障,基本解决了“有学上,能上学”的问题;现阶段,要着力打造质量名校,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基于此,学校的软件需要“硬”起来,突出内涵发展,成就质量名校。

一、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名校?

在应试教育观念中,我们对名校的评价更多注重学校的硬件建设和学校的升学率,而忽视对学校的师资水平、校园文化、制度管理等软件建设和学生在学校成长过程的评价。事实上,所有的名校都有一个最本质的成分:学校的生源质量也许不怎么样,甚至是差的,但经过几年学校教育后,走出去的学生素质好、能力强,这样的学校才堪称真正意义上的名校。香港有不少名校,外表看起来并不起眼,有的学校挤在民房堆里,篮球场只有一半,这样的学校虽然硬件“软”,但因为软件“硬”,毕业出去的学生德才兼备、素质全面,使它们成为了名校。所以,评价名校不能忽视学校的软件建设,要把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放在首位,看学校教育是否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否最大化地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符合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每个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特质——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学校的软件建设能落实到人的发展和完善上,则这所学校就是当之无愧的名校。

二、软件“硬”起来:成就名校的基石

软件“硬”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更富有实质内容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更难更重要。一所学校如果忽视软件建设,则这所学校的教育就是失败的。要让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过程,就必须“以生为本”强化学校的软件建设,端正学校办学方向,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都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操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基于此,学校软件建设的基本内容是:

1. 提升校长专业素质和领导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倡导教育家办学。这是直接针对某些教育管理者违背教育规律,把学校等用于企业、官场,严重侵蚀教育事业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校长要确立由“一校之长”到“一行之家”的职业理想。作为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专业化的教育者,其次才是职业化的领导者。基于此,校长对自身定位要高,要加强学习,努力促进自身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不断更新和丰富,使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提升为一个专业化的教育者——教育家。作为教育家的校长,只有更懂得按教育规律办学,更明确教育管理的专业特性才更懂得怎样才能办出真正的名校。反之,真正意义上的名校肯定有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堪称教育家的好校长。这样的校长对学校的领导主要不是上级授予行政权力的领导,而是自身的专业思想、专业技能和人格魅力等非权力的领导。我们从江苏洋思中学、山东安丘四中、杜郎口中学等品牌学校的成长经历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共同特点:一是学校有一个好校长;二是学校领导班子精干;三是校长善于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善于以扬弃的态度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求得学校发展。所以我们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把校长培养成教育家,让教育家办学是解决当代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关键。

2. 立足校本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名师工程。名校出名师,名师造就名校。作为学校软件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立足本校实际,从本校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出发确立研究课题和教改思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充分体现在解决本校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上,这是打造本土化教育家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此,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加强师德建设,使教师以“人样子”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开展活动为载体修炼师德。学校要通过开展议师表、定师规、听讲座、评优师等活动,使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追求。二是通过优质课竞赛,教学能力评估定级活动,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三是组织教师开展自主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使教师人人崇尚学术。学校要通过组织学术沙龙、设立学术讲坛、评选首席学科教学名师活动,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学校支持“拔尖”教师优先外出培训学习和参与各项课题研究,从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研能力。四是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选拔骨干教师进入学校领导层,“逼”他们自觉学习和自主研究,向教科型人才发展。

3. 强化“三风”建设,支撑学校内涵发展。“三风”建设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社会影响力和师生的价值观念,是一种潜在的实力。校风是全体师生在共同的目标激励下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特有风尚。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标志。教风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的集中体现。学风,对于学生而言,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品质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学校的“三风”建设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项艰巨工程。抓好“三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学校自身发展与提高的需要。校长要把“三风”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根本的大事来抓,要认识到没有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就没有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校长要紧密联系全体员工的思想实际,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活动,要以领导作风转变带动教风转变,以教风转变带动学风转变,从而实现校风的根本转变。

4. 培植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是弥漫于整个校园的潜课程,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校风以及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范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发全体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建设分两个方面:一是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二是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显性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外在的、能够明显看出来的物质文化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美化校园外部环境,规范室内环境布置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来实现。当师生走进校园,名人挂像、名人名言随处可见,育人功能的景点错落有致,校园处处体现着人文内涵。置身于这样的校园,教师、学生何来精神空虚?隐性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内涵,体现着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人际关系和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隐性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多年来以一贯之而秉承下来的融入师生精神血液中的惯性力量。显性的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建立在隐性的校园文化的支持之上。我们强调环境育人,让墙壁说话,让草木含情,但前提必须是建立在学校隐性校园文化作用的发挥上。如果学校软件建设水平低,管理不从细节入手,显性校园文化的教育价值就不能最大化地发挥。所以,培植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既要重视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更要重视隐性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杨家福教授的观点:“一流的学校,并不取决于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大楼,而取决于‘大家’、‘大爱’。”我们要成就一流的名校,需要软件“硬”建设,提高软件建设水平,造就“大家”、“大爱”,进而推动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学校内涵发展,成就本质意义上的名校。 听讲座、评优师等活动,使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追求。二是通过优质课竞赛,教学能力评估定级活动,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三是组织教师开展自主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使教师人人崇尚学术。学校要通过组织学术沙龙、设立学术讲坛、评选首席学科教学名师活动,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学校支持“拔尖”教师优先外出培训学习和参与各项课题研究,从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研能力。四是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选拔骨干教师进入学校领导层,“逼”他们自觉学习和自主研究,向教科型人才发展。

3. 强化“三风”建设,支撑学校内涵发展。“三风”建设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社会影响力和师生的价值观念,是一种潜在的实力。校风是全体师生在共同的目标激励下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特有风尚。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标志。教风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的集中体现。学风,对于学生而言,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品质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学校的“三风”建设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项艰巨工程。抓好“三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学校自身发展与提高的需要。校长要把“三风”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根本的大事来抓,要认识到没有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就没有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校长要紧密联系全体员工的思想实际,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活动,要以领导作风转变带动教风转变,以教风转变带动学风转变,从而实现校风的根本转变。

4. 培植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是弥漫于整个校园的潜课程,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校风以及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范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发全体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建设分两个方面:一是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二是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显性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外在的、能够明显看出来的物质文化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美化校园外部环境,规范室内环境布置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来实现。当师生走进校园,名人挂像、名人名言随处可见,育人功能的景点错落有致,校园处处体现着人文内涵。置身于这样的校园,教师、学生何来精神空虚?隐性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内涵,体现着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人际关系和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隐性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多年来以一贯之而秉承下来的融入师生精神血液中的惯性力量。显性的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建立在隐性的校园文化的支持之上。我们强调环境育人,让墙壁说话,让草木含情,但前提必须是建立在学校隐性校园文化作用的发挥上。如果学校软件建设水平低,管理不从细节入手,显性校园文化的教育价值就不能最大化地发挥。所以,培植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既要重视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更要重视隐性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杨家福教授的观点:“一流的学校,并不取决于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大楼,而取决于‘大家’、‘大爱’。”我们要成就一流的名校,需要软件“硬”建设,提高软件建设水平,造就“大家”、“大爱”,进而推动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学校内涵发展,成就本质意义上的名校。

校长也风流篇3

一、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监控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落实不到位,风险监控不力

1.经济责任制落实难,审计流于形式

针对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出现的一系列财务方面的问题或案件,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00年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教财[2000]14号)的文件。对此,一些高校虽然根据文件精神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并没有重视落实和执行。同时,针对高校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也由于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而无法追究个人责任,或因审计本身的独立性存在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不敢揭露,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

2.总会计师制度和会计委派制度的作用未被重视,财务治理结构有待创新

大多数高校建立了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与的财经领导小组体制,这对统一领导和协调学校的财经工作、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高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面临办学多元化、筹资渠道多元化、经济业务复杂化的环境,由主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院)长代行总会计师职权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财经工作领导的要求,需要设置一个不仅精通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善于管理、协调和沟通,而且擅长理财的总会计师来行使这一职权。另外,由于对二级单位财务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实行会计委派制度,监管不力,导致二级单位尤其是一些校办产业或后勤部门出现私设“小金库”、贪污受贿、挪用资金等财务问题。

3.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导致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一方面,从整个学校来说,不少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领导决策随意化,为后面的风险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学校内部财务制度、管理制度不健全,在业务操作和管理上缺乏应有的控制流程,非程序化行为严重,造成学校资产大量流失,比如私设“小金库”、商业贿赂、挪用国家资金等。存在问题最突出的是基建、图书采购、设备采购等管理部门。如,江苏高校教材采购回扣一案就牵出101个“商业受贿人”;南开大学下属的公司出现4亿元资金黑洞,根据审计结果显示:一部分被贪污、挪用,其他则属于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债务。

(二)风险管理未成体系,监控制度不完善

1.缺乏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导致风险监控存在较多漏洞,财务问题不断发生

由于高校产生财务风险的领域涉及了包括投资、融资、资金运营和利益分配在内几乎所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其牵涉对象包括学校领导、各部门、各下属单位、教职工个人等。因此,必须从“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角度去考虑如何监控财务风险。但是目前,不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在实务操作上,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监控多是从具体的业务或制度着手,缺乏全局观和系统性,高校将从整体上把握和控制高校财务风险措施还是非常欠缺。

2.缺乏与风险监控相关的运行机制,导致风险监控实施困难

高校财务风险监控的有效运行,必须借助于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和有力的风险监控工具,但是,目前高校的财务信息前瞻性不强、指导性不高。原因在于高校将财务工作定位于“核算型”,注重财务数据的核算正确与否,忽视了效益分析、管理决策的功能,无法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更不用说风险的大小和影响的范围。而以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等风险监控工具相结合形成一个监控网络,有利于全面、快速地发现和控制风险。但是,目前高校除因为行政隶属关系或发展需要必须认真应付政府审计外,内部审计流于形式,而社会审计几乎从未考虑。

3.缺乏对关键领域的重点监控,导致风险监控效率不高

高校财务风险发生的关键领域主要在对外投资、贷款、基本建设、大宗物资采购、校办产业等方面,但是目前高校对于这些方面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未采取事前重点监控的措施,导致其财务问题不断发生。如不少高校借扩张之名,过度负债,导致“破产”风险;天津大学原校长将学校的1亿元资金交给某公司用于在股票二级市场进行运作,导致至少损失3758.83万元。

二、新形势下高校财务风险监控的思路

(一)纳入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整体运作

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的监控,必须从全校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整体运作,从系统的角度构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监控纳入其中。其核心思想是“风险监控”和“风险管理”:风险监控通过采用合适的组织架构、制度安排、风险监控工具和风险预警模型对全校各个领域的财务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风险管理则通过科学的流程设计和管理活动来实现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

(二)财务风险监控的内涵

1.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监控,主要是通过相关的制度设计、岗位安排和职权划分来实现的;2.从财务监督的角度(审计、监察和纪检)进行风险监控,主要通过内部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社会审计等手段来实现。

(三)实施财务风险监控的原则:关键领域,重点监控

从系统的角度将风险监控纳入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全面发现问题。但是,对于整个高校来说,由于涉及的经济活动和业务都比较多,要及时发现问题还必须遵循管理学原理,实施“关键领域,重点监控”的原则。这不仅能够提高风险监控的效率,对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将风险消灭于萌芽阶段、尽量减少学校的损失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也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高校财务风险发生的关键领域主要在对外投资、贷款、基本建设、大宗物资采购、校办产业等方面,在这些领域通过设置相关的权限控制、完善内部控制以及不定期实施审计等手段进行督促和监控。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监控的对策 一)财务风险监控的组织结构创新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来实施风险监控和风险管理活动,从业务流程和财务监督两个角度实现风险的控制和化解。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经工作领导小组

在这一组织结构中,学校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与,受学校党委常委会领导。其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主要有两个方面:(1)统一和协调学校的财经工作,研究重要的经济事项,提交学校最高决策机构讨论决定,从财务管理的业务决策上即从源头上监控风险;(2)在其内部成立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专业小组,负责全校的财务风险管理事务,从风险管理的具体业务上即财务监督的角度监控风险。

2.风险管理专业小组

风险管理专业小组由校领导、审计、纪检、监察和财务等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专业人士(包括审计、财务和经济等)组成,受财经领导小组或校党委常委会委托,可以领导内部审计、引入外部审计或配合政府审计完成相关事项或人员的审计,从财务监督和检查的角度监控风险。

(二)财务风险监控的制度安排

1.总会计师制度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财务收支数额也大幅增加,经费筹资渠道多元化,经费支出也多样化,经济活动涉及面更为广泛,其内容愈加复杂,这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另外,高校内部各级核算单位的创收能力不一,导致出现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财务自的争夺现象。因此,推行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势在必行。应设置副校(院)长级别的总会计师,对校(院)长负责。

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财经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改善和加强财务管理,讲求经济效益,并对学校的财务状况负责,对学校经济、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负责。总会计师代表校(院)长直接领导学校财会部门开展业务工作,并可受校(院)长委托,领导学校内部审计机构或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

2.会计委派制度

会计委派制是指独立核算二级单位财务机构的负责人(会计主管)由学校委派,并实行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的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取消了会计人员对被派往单位的依附关系,把二级单位的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学校对所属二级单位的财务管理,理顺学校财务与二级单位财务的关系。健全二级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监控其财务风险。

为保证会计委派制度的有效执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实行岗位聘任制,在同一单位不得连任;(2)定期交流轮岗制度,根据需要有计划地进行交流或轮岗;(3)实行回避制度,凡与所派单位领导有亲属关系的,不得派往该单位任职;(4)委派的会计主管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报告制度。

3.内部审计

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的现代内部审计,不仅对高校财务收支活动、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纠错防弊,更重要的是可以系统的方法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对学校风险管理进行审核、评价和监督,为学校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合理的保证。现代内部审计不仅对审计的内容进行了拓展,而且对审计方式和控制关键点进行了革新。内部审计的控制重点前移,把事中、事后审计和事前审计相结合,能够发挥好预防性和建设性作用,把审计工作贯穿于高校运作的全过程,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预防。

高校实施现代内部审计,除了一般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合同审计、基建项目审计外,校领导的任期(或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尤为重要。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核查财务收支及重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资产的安全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程序与效果,领导干部本人遵守廉政规定的情况等,形成审计报告,并建立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交接制度,将审计报告列为高校领导干部工作交接的内容。通过审计报告的交接,高校领导干部能够更加明确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增强履行经济责任的自觉性。同时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专项检查,督促学校进行认真整改和落实,并对整改情况组织专项检查,建立检查监督和整改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校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提高财经工作管理水平。

4.外部审计:内部审计外部化

校长也风流篇4

听说深圳大学校长有个电子信箱,专门用来加强师生交流,互通信息,受到学生的欢迎。全校师生、员工,可以就学校公事或一己之事给校长写信,校长不假他手,亲自披阅、回复、处理,并公之于众。大量的来信中,有最新动态、改革措施、学术交流、人情世故、喜怒哀乐、柴米油盐,乃至芝麻绿豆、伙食车辆、诗词酬唱……可谓丰富多彩,气氛愉悦。

本来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可是,曾几何时,老师们对教学兴趣不大,对“科研”却趋之若鹜。为什么?无非一可以出名,二可以搞到科研经费,但由此带来的负作用就是教学质量的下降。总理在视察北大时说:要让教育家办教育,学校应以教学为中心。这是很发人深省的。

以教学为中心,就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现代社会有个了不起的发明:光纤。无论远近,信息交流可以在指间分分秒秒进行,快捷又方便。章必功校长很好地利用了这个优势,从2005年4月30日开始,建立了校长公开电子信箱,五年多来,共收到信息30369件,其中公开信21075件,不公开信9294件。

校长其实是个大忙人,校内校外,活动排得满满的,阅读来信大都是中午和晚上下班之后,回复有长有短,但他坚持几年不间断地“鸿雁传书”,正如他给学生回信中所说:我对“拼命”的理解就是尽心尽力。他努力给校园营造一个鲜活的公共空间,师生之间互通声气,学习生活变得有趣,有生气,有活力,和谐校园已不再是一个口号。

当年,牛顿获得成功后,人们问:牛顿的老师是谁?很快有了结果:他就是贝若。但如果问:牛顿的学生都是哪些人?就很难找到。这就说明,只有学生的成功,才有老师的成功。

最近读到一个材料,谈到哈佛大学关注学生人生的成功,认为只有学生的成功才有哈佛的成功。基于这一点,哈佛建立了庞大、紧密而高效的校友网络,强调同学间的互助、扶持、关心、友情和合作,使哈佛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和温馨惬意,给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说白了,就是一个校风问题。校风好坏,有时直接决定学校教学的成败。日本熊本大学、韩国大田大学和深圳大学三所大学的校长在一起交流时,日本校长说他们也有与学生直接联系的渠道,也是电子信箱。

校长也风流篇5

论文摘要: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加强学风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

学风有二种含义,一从学校的角度讲,学风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从学生的角度讲,学风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目前在职业技术学校中,一些学生在思想上表现为理想、信念淡漠,对不良行为习惯、不良社会风气的抵御力差;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_[进;在生活上贪图安逸,追求高消费;在求职择业仁表现为不切实际,高不成低不就,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学风建设,倡导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势在必行。优良的学风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科学的学习方法、坚强的学习意志、严格的学习纪律、健康的学习动机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综合体现。学风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更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学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中职学校的学风状况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加强学风建设,使中职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形成优良的学习行为。

加强学风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学习,只有培养优良的学习习惯,才能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宝贵时间,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力,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良好的学风,我们的中职生是直接营造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当前从中职生整体来看,学风的主流是勤奋上进、刻苦认真的。但是,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同程度的厌学、课堂纪律松懈、抄作业等现象相当普遍;学风问题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而且还是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管理的问题。虽然学风不正问题出在少数同学身上,但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不容忽视。这些学风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中职生心无理想,缺乏自控能力,没有考虑过怎样过好职校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在行动上,缺乏组织纪律观念,学习散漫,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不在乎。平时学习不用功,考时打夜工,甚至在考试中采取各种手段作弊,情节十分严重。

2.学习目的不正确,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有些中职生只看重学习成绩,以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有好工作,导致应试倾向严重。思想上只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忽视道德品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集体观念和劳动观念淡薄,不讲究个人与公共卫生,仪表、举止、语言缺乏文明,这对自身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3.贪图玩乐,追求享受。有些中职生不能处理好学习与休闲、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一直沉缅于谈情说爱、上网、玩游戏、聊天、看小说等等,只求活得潇洒、快乐。可以说白白浪费了青春时光,严重破坏了学风和校风。

形成以上学风问题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由于学生无敬业和爱业精神,没有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有些中职生则受到社会不正之风影响,有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从而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使学风衰退。当然其中也有教师和学校方面的原因。少数教师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上课敷衍r事,责任心不强,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学校管理不力或办学指导思想上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倾向,忽视了中职生的育人工作,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学风的不正。

二、学风建设工作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风建设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提升学生的理想定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重点还应放在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上,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学风建设需要“教、学、管”三管齐下,而且必须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1.教—教师如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去,这就是“教”的问题。逐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教”的质量,包括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加大对一线教师的业务培训力度,加强开展教师的教学研讨工作;还要逐步形成针对教师教学的考核审评制度,对教师的责任心、教学态度、教学水平等进行评价,如组织学生每个学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开展评价,对于连续两次被学生评价为不合格者,学校将暂停其教学活动等,这对激励和约束教师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学生传授知识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有积极的作用。

2.学—也就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要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工作,包括新生人学教育工作和各类奖惩机制。如为帮助新生尽早适应中职学校生活,热爱所学专业,新生人校开始,就制定一系列新生人学教育工作,教育内容包括“认识学校、热爱专业、端正态度”、“认识自我、关爱自我、明确目标”及“人格倾向和心理调试”等等,人学教育的效果还是明显的。

3.管—在奖励机制上,主要抓住奖学金评定和优良学风班建设两项工作,努力在学校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风竞赛等。

在“管”的方面,学校建立以学生科、团委、学生会、班主任为主的一支抽查队伍,定期不定期抽查课堂和宿舍,将抽查情况认真详实记录并直接与班级和个人的奖惩挂钩。从实际情况看,“管”是必要的,不管绝对不行,需要讨论的问题仅是如何管的问题,而不是要不要管的问题。

关于学风建设,要真抓实干,切忌走过场;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并为之建章立制;要不断分析学风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实事求是地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抓学风,应该同时注重“教”“学”“管”三个方面,否则,从长期来看,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

三、具体措施

(一)营造校园学习氛围,加强学校文化长廊建设

校园氛围,包括校园的建筑、景点、绿化等物质文化,校园文化长廊上的名人名言、励志格言等等这些都能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

(二)召开学生座谈会,提高对学风建设的认识

应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才”,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勤奋好学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同时,由于每个人都注重维护这种环境,使得这种好的班风和学风持续下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有收获就必须要有付出,学习也是如此。而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但学风也是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学风的建设直接反映出整个班级乃至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而且对每个人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人是在群体中生活的,处于一个良好的学风环境中,学习气氛浓厚,会有一种无形的竞争在推动你不断努力,使你不敢有所松懈。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在教室里的文化园地增设一个“手抄报”栏目,班干部轮流地把同学们写的生活感悟、学习体会等文章分类张贴,让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在互相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动员大家积极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课外有益活动,如征文比赛、读书活动、学术讲座等。

(四)成立学习竞赛小组,举行专业技能竞赛

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学风的建设应在一个班集体刚形成时就开始进行,创设良好的学风就要抓准时机促使同学们一开始便接受良好的群体心理的影响,目标是成功的动力。

应针对班的具体情况制定总的学习目标,围绕总目标确定每一阶段的奋斗目标,从而使全班有一个明确的共同目标,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奋斗。比如组织学生成立学习竞赛小组,不定期举行一些活动,如辩论赛、诗词鉴赏赛等。

另外,我们还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举行专业技能竞赛,让每位同学都能“英雄”有“用武之地”,以此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气氛。

(五)开展学习经验总结交流会

每个学期开展一次关于学习经验的总结交流会,让每位学生作一次自我小结,然后听取别人的经验,以取长补短,并邀请教师进行指导,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

通过开展学习经验总结交流会,让每个学生认识到,在校读书不是一个人学习的终点,它只是一个过程,可能我们所学的专业跟以后的工作并不对口,但重要的不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多寡,而是我们在校期间要学会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这些都会给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出我们素质的高低。

(六)推广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机、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及建立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项目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每位专任教师都要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改革,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找出1个项目、1个单元进行试点,进而逐渐推进,让学生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中真正受益,感受到项目教学法的创新与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组织主题班会活动

每周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活动,由班主任组织,每一项主题都要与学生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以使同学们在每一次主题班会中有所收获,得到提高。

(八)组织“校友与企业文化论坛”

不定期地邀请校友及企业界人士到校作报告,就当前农业最新发展信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规章制度、人文理念、怎样做人、如何做事及如何适应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并与在校生交流互动,倡导企业文化理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习态度的转变等。

(九)组织家长会

学校每个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一次成功的家长会,不仅能促进学校与家长很好的沟通,而且“家校合力”将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家长会上要向家长阐述学校的工作思路和教育理念,以得到家长们的认同,接受学校的工作方法,有的班主任觉得自己的工作只是一些繁琐的小事情,用不着向家长喋喋不休地汇报。这样想就错了,因为家长对我们的工作内容未必十分了解,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家长会这个与家长交流的好机会,尽量让家长了解我们工作的性质和细节,调动他们配合学校工作的积极性,争取家长和学校很好的配合,教育要求一致,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此,家长会对我们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校长也风流篇6

关键词:中职院校 学生流失 思考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职教育的发展,中职院校办学规模发展迅速,招生人数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学生的流失率也不断上升,学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笔者结合自身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的工作经验,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了学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中职学生流失问题的调查情况

笔者通过对淄博市几所中职院校学生发放调研问卷,了解到中职院校学生流失的情况。经过整理,笔者发现学校之间、城乡之间、专业之间、班级之间、男女生之间学生流失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办学历史悠久、教学设施先进、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学生流失率低,而办学时间短、设备落后、教学质量差的学校,学生流失率高;位于城市中心、交通方便的学校,学生流失率低,而位于郊区或偏远地区的学校,学生流失率高;管理严格、校风正的学校,学生流失率低,而管理松懈、校风差的学校,学生流失率高;就业质量好、比较热门的专业,学生流失率低,而就业质量差、冷门的专业,学生流失率高;班主任管理经验丰富、班风学风良好的班级,学生流失率低,而班主任管理经验欠缺、班风学风不正的班级,学生流失率高。从整体来看,男生比女生流失率高,高年级比低年级学生流失率低。

二、中职学生流失的原因分析

引起学生流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又有外界因素,而外界因素主要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

1.学生流失的自身因素

一是文化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入学成绩要求较低,学生主要是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生,甚至有些学生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大都选择读高中,进入高一级的学府继续深造,以完成自己的大学梦想。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只能选择就读职业院校。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在小学、初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文化课基础比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进入中职院校后,更加厌学。这些学生上课心不在焉、无精打采,根本学不进去,时间久了,就有了辍学打工的想法。

二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个人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去学习、去钻研;如果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就无法激发学习的动力。新生入学报志愿时,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盲目跟随别人填报,入校后随着专业课程学习的逐渐深入,发现其实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无法激发学习的热情、调动学习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学生也可能辍学。

三是没有学习目标,胸无大志。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会失去前进的目标。一部分学生由于以前学习成绩差,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学习目标,不求上进,整天在学校混日子,无所事事。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业余时间泡在网吧,更有甚者逃课、旷课去网吧。还有些学生拉帮结派,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打架斗殴。家长和学校很是头疼,对于严重违反纪律者,只好作退学处理。

2.学生流失的外界因素

首先是家庭方面的因素。第一,家庭经济困难。从调查结果看,中职院校的学生有一半以上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偏远的山区,家里孩子多,父母都是农民,收入微薄。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例如,减免部分学费、发放助学金等,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家庭还是无力承担住宿费、生活费、校服费等费用,学生只好辍学打工。更有学生突遇家庭变故,家里经济陷入危机,只能无奈辍学。

第二,家长的教育理念问题。家长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动态。有些家长不能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学生在中职院校只是学技术,只要按时去学校,学习好坏无所谓,只要熬上三四年,到时毕业拿个文凭就业就行了。在这种思想驱使下,家长把学生交给学校,不管不问,学生也就在学校混日子,学习纪律很松散,难以达到学校的要求,最后无法继续自己的学业,只好退学。

其次是学校方面的影响。第一,学校教学硬件设施不足,教学质量差。部分中职院校教学设施不足,主要表现在实训设备较少,有的还比较落后,一直用着多年前的设备,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的新技术。有的学校教学环境差,教室陈旧,宿舍简陋,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部分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有些教师是从大学调过来的,动手能力欠缺,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所占比例少。

第二,学校管理力度不够,校风不正。有的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学校管理不到位,对学生缺乏有效的监管,学生中时常发生东西被偷、打架等恶性事件,更有甚者敲诈勒索、威胁同学,部分胆小的学生不敢告诉教师,不得已只好辍学。这些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损坏了学校的形象。

三、关于中职学生流失问题的思考

中职院校学生的流失问题,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需要学校、家庭、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共同努力,降低学生的流失率,保证学生正常完成学业。

1.进行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中职院校可以借鉴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先进的教学模式,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既学习了企业的先进理念,又与市场接轨。同时,在课程设置上,本着实用的原则,开发校本教材,调整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要加大对学校硬件办学设施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进修,提高业务水平,以提高教学质量。

2.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机制

中职院校要采取措施,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机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一是除了国家减免学费的优惠政策外,学校要积极为特困学生申请助学金。二是在校内给特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减轻其家庭负担。三是让特困学生选择订单培养的单位,这样既可以获得企业的奖学金,又解决了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3.建设平安校园,保证学生安全

学校领导要重视平安校园的建设,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学生要凭校牌进出校门,外来人员不能随便出入校园,进出校园时,门卫要做好登记。保卫处要做好校园巡逻工作,白天、夜间、节假日要有专人负责校园安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班主任做好班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班风,引导学生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4.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W校要起到主导作用,一是做好宣传工作,让家长更好地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了解学校的真实教育情况。二是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环境、经济状况、教育情况等。班主任通过召开家长会、家庭访问、电话沟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学生的流失。

校长也风流篇7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成才 途径

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景观、绿化美化和建筑等等,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行为准则。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育人任务的需要。高等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2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还没有形成共识,特别是对新形势下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缺乏专门的研究和部署,还将思想局限在校园文化仅仅是搞搞活动,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塑造、调适、娱乐等功能,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普遍存在着计划不能完全实施、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还有就是很多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存在功利性的追求,而过浓的功利性,使大学把更多的资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去研制新型的科学技术、如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实用性成果、如何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上,而对人文精神大为忽视。没有认识到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以及学生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

3 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的途径

3.1 注重校园环境建设

在校园物质环境的营造中大学院校应注意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指导下,做到校园建筑的使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力求教学与生活设施相对完善,兼顾校园环境中软、硬件工程的共同发展,以实现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布局合理,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使人从中获得方便,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启迪,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大学院校在继承和发扬各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经验的同时,需注意在校园的设计和布局中应将象征学院特有的价值观、审美情趣、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在色调、造型和组合的交融中,让人油然感悟到一种理念、一种特质和一种精神。

3.2 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树立校园文化全民共建意识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作为生源情况复杂的大学院校,制度文化更显得尤其重要。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一要建立健全制度,在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强化激励机制。二是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出台前,可根据师生的实际思想情况进行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舆论引导,制度出台后,则要大力宣传建立制度的目的和意义等,组织师生学习制度规定的具体内容,甚至还要详细解释。通过舆论宣传,扩大教育效果,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最终成为制度的执行者和传播者。三是要认真组织实施,规章制度一经建立,就要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从严”、“求细”和“与人为善”。

3.3 加强“三风”建设

所谓“三风”就是指校风、学风和教风。首先,要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良好的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好体现。正确认识校风对学校和校园文化发展的作用,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用精神力量来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服务,更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其次,要加强学风建设。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树立良好学习风气进行有计划和有系统的实践活动并有针对性地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为方式达到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学习动力教育。最后,要加强教风建设。加强教风建设时我们应注意建立民主性教学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重视集体作用,关注个体特点,用民主方式讨论和解决问题,教师不应该以权威自居,不应滥施惩罚而应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另外,必须强调树立教师的职业道德,这是“教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3.4 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展示校园文化、繁荣校园文化、发展校园文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传播优秀的校园文化。文化交流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力所在,而充满活力是校园文化生存发展的根本。交流的范围可以是校园内部各院系的交流,也可以是学校和社会各界的交流,包括跨国界的中外文化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就校园文化本身,也可以是泛文化的交流,包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举办学术会议、承办文化活动、开办学术讲座、招收留学生、引进人才的“引进来”,也可以是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参加社会活动、出国留学、输出人才的“走出去”。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必然带来校园文化魅力四射的繁荣。

3.5 健全价值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学说、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又势必影响到校园的莘莘学子。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和辨别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完全作出正确的判别。通过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定期观看爱国教育影片,让学生了解自己、把握人生方向,争取美好未来如此等等。开展有组织的班、团、学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活动中校正观念,在实践中认同价值,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制订校训、编写校歌以及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等。

校长也风流篇8

关键词:学校管理;择校热;区域师资均衡 ;教师流动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9—0025—03

近年来,针对“择校热”所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其成因、对策,专家、学者们有诸多研究成果见诸报刊,但“择校热”却愈演愈烈。笔者认为,造成“择校”的关键原因是教师资源的不均衡,根本对策在于推动区域内教师队伍的有序流动。

一、“择校热”现象检视与成因剖析

在我国很多城市里,人们常发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两所学校(尤其是小学和初中)相距不远,但其中的一所因为占据了优质教育资源被冠为“名校”,在每年大笔收取动辄数万元择校费的“支援”下,优质生源爆满、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教师薪高水平也高;而另外一所学校却由于是所谓的普通校,不用说几乎没有择校生,片区内的学生还在不断流失,校舍凋敝缺少文化味、教师无奈缺少精神气,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普通校”与“名校”的差距越来越大。

对于家长的选择,本无可厚非,毕竟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但过热的“择校风”破坏了义务教育的平等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使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由于部分学校班额太大,根本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教育资源大量浪费(由于部分学校生源不足,教学设备大量闲置),加剧了学校间的差距。

造成“择校热”的原因在于义务教育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硬件不均衡,即办学条件、教学设施、校园环境的不均衡;二是软件不均衡,即教师、校风、校园文化上的不均衡;三是生源的不均衡。在这三者中,关键是教师不均衡,“择校”则“择师”。由于办学条件、生源的不均衡导致教师的成长环境受到制约,使得教师的发展在不同的校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

二、“教师轮岗制”的问题反思

为了缓解择校热,在绩效工资背景下,部分城市采取“教师轮岗制”,但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1)有些地区的教师轮岗停留在极个别人层面上,轮岗的作用并不大,反而将优质资源稀释了,没有起到好的效果。(2)有些地方出现了校长、教师交流过于频繁、无序的现象,导致校长办学理念短期化、教师教学行为浮躁化等问题。(3)有些地方的轮岗、支教,实际上校长们把那些优秀教师留下来,而把那些工作业绩一般、不受学生及家长欢迎的教师轮出去。这样的轮岗制不但解决不了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问题,反而使优质教育资源更加集中。(4)有些地区由于教师轮岗,出现了校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助长一些不正之风。(5)有些轮岗的教师,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教学效果大为下降。

造成“教师轮岗制”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在哪里呢?笔者进行过调查分析,主要原因是:(1)由于校长和教师均要轮岗,导致他们对学校缺乏归属感,极易出现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反常现象,对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2)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支健康、稳定、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绩效工资背景下,各学校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不明显,但由于轮岗,可能导致教师不能决定自己的去留,教师的个人权益得不到保护,教师轮岗的心理调适问题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师的劳动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很可能教学效果要比以往大为下降,给自身带来比较大的心理压力,这样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就会下降。(3)各个学校都有其自独特的办学风格,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校长的教育理念和多年形成的管理个性,如果轮岗操作不当,对于那些正在发展中还不太强大的学校而言,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始终处于一种相互磨合、适应的状态,学校的教育教学风格势必要受到冲击,显然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由此可见,教师轮岗做不好,非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很可能变成种劳命伤财的形式主义。

三、对策:推进区域内教师队伍有序流动

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教师应该如何流动才能保证效率优化?笔者认为:绩效工资背景下,教师的待遇实现了均衡,重要的就是通过一些配套措施的跟进,建立起教师自由流动的规范机制;通过建立地区内的“大学区”管理体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内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只有操作得当,教师合理流动才有了成熟的土壤,教育公平才更有希望。笔者基于对本区学校情况的调研与分析,对推动区域内教师的有序流动提出以下对策。

(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教师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美国学者卡兹在其组织寿命学说理论中,从保持组织活力角度论证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他通过对大量的科研组织所进行的调查统计发现:组织的最佳年龄区为1.5到5年,低于1.5或高于5年,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水平就不高了,相应的出成果的情况也就不好。因为组织中的成员共事不到1.5年,相互之间还处在熟悉、适应的过程,很难畅所欲言,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共事超过5年,已失去了新鲜感,可交流的信息已交流的差不多了。卡兹的组织寿命学说告诉我们:相同的一批人在一起工作的时间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时间长了组织就趋于老化,时间短了互相没有适应就分开对组织不利。教师作为人才的一部分需要实施合理流动。

上一篇:石龙三中范文 下一篇:雷锋的日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