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浪淘沙范文

时间:2023-12-10 11:29:58

李煜浪淘沙篇1

我们先来瞧瞧李煜怎样说不明白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的心事我们猜不透,但是,对他的词我们都津津乐道,因为我们都心有戚戚焉。我们隐约能体会李煜不堪回首的故国之思,雕阑玉砌上改了朱颜的亡国之恨,永不了结的春花秋月、年复一年准时到达的东风催生的宇宙人生之叹,还有天上人间的无奈……这些愁恨与感慨并不难以理解与承担,可是对于心智不够成熟的亡国之君――李煜来说,接受与理解起来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困难,它们不是那风花雪月般的清浅,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它们挤压得李煜喘不过气来,充塞得李煜再也无法宁静如常了。但是,它们到底有多大,有多长,有多深,有多重呢?不知道。反正不像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不像白发有三千丈长,甚至不像舴艋舟载不动的愁那样概括而又具体的多与重。他不说清楚,当然,也不可能说得清楚,只待我们想象,有的甚至在我们想象之外。

因此,我们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李煜作为君王时的尊贵与单纯,想象李煜沦为阶下囚的屈辱茫然,想象君王与阶下囚之间的落差有多叫人心寒。

李煜不是称职的国君,却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词人,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可是那些伤痛来得太突然,太违背李煜的逻辑,从贵为天子到贱为阶下囚,千古几人?我们或许能稍微体会鲁迅先生由小康而没落的大众失落情感,但天子之贵与阶下囚之贱这种鸿沟式的落差却不是常人所能感知,这转变过程中的心理煎熬与痛苦我们更无法体验。怎一个“日夕以泪洗面”了得?怎可称?怎可量?罢了罢了,不说了,也说不清,让它们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吧。是啊,他还没做好描摹他心理情感的准备,你尽力想象吧。

国破了,家亡了,痛苦,无奈,后悔,当然更有羞愧。谁之过?“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即使“长于妇人之手”,李煜也不可能完全不知道,但怎么说呢?“寡人之过也。”李煜不是唐太宗,他没有这样的胸襟;大臣不力,李煜不具备这样的锐利;乱臣欺君,李煜没有生出这样的魄力。这是可以说的吗?于是,只得把这无奈叠加在身改国灭、天上人间的伤痛上。此时,李煜愁怨深深深几许呢?没有了想象,我们还真不容易理解。

李煜是诗人,而诗人是天真的。李煜对未来天真的期许,也加剧了他的痛苦。他对赵匡胤这样的政治家心存侥幸,就如谭嗣同对阴险的袁世凯心存侥幸一样,必然引火烧身。但是,李煜没有料到这样的结局。他以为只要做了不威胁你的阶下囚,就还可以长久地像以前一样妃从嫔绕,花前月下,还可以像以前一样风雨不来,山水不摇,他怎也料不到,像他这样的阶下囚是必须抽筋断骨的;他只知“朱颜改”,却怎么也料不到会被斩草除根。所以,当冷遇袭来,监牢铸就,他才终于真实地意识到:“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这种脚踏实地的认识得出的结果盘踞在他心头脑畔,伴其行,随其止,并随着时日的推移,渐多渐深。这样的日子,何时是尽头?最可怕的是,亡国是否意味着能存身,此时也要打上大大的问号了。这一无可更改的悲凉现实和无法预知的无望的等待,使他明白:不必清楚言说了。所以,一到关键处,他就玩起了深沉,把所有的伤痛都交给一江春水,向东流去吧。您说,这愁这痛这恨,广袤几多,轻重几何?或者干脆隐而不语:“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更有甚者:“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想都不能想,遑论说出来?

李煜浪淘沙篇2

关键词:李煜 词 艺术赏析

一种文学形式,从萌芽到定型,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这种已定型的文学形式,还需要另一个过程,才能确定其名称。词也亦然,它和乐府歌辞一样,是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是从诗分化出来,逐渐发展而成为脱离了诗的领域的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故有人说词“源于唐朝,产生于民间,而盛行于宋”。唐代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词”,曲子就是指一首歌词的音乐形式。词,是心绪文学,言情文学,它最能够最擅于传达词人幽约细腻、深婉复杂的内心情绪,后来简称为词。词的名称由此而来。在唐五代词人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的当推李煜。

李煜,南唐最后一个皇帝,在位十四年,世称“李后主”。作为皇帝,李煜是一个昏懦无能的亡国之君。李煜虽是个失败的皇帝,但他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画,知音律,能诗文,而成就最高的是词。

李煜的词,从内容和格调看,可以他亡国被俘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前期,他是一国之君,帝王之尊,沉湎于宫廷的清歌艳舞、缠绵恩爱,主要抒写其宫廷生活的情绪,后期的词,绝大多数写他亡国的深哀巨痛和抚今追夕的悔恨,如:《望江南》、《相见欢》、《浪淘沙》、《虞美人》等,词人的内心情绪外化于词中,便成为词作中的情感意蕴,“词心”,即是表达于词作中的心灵感受。词心之成在于蓄极积久、不得不发的真情,是作者以语言的形式表现词作中的自我感受。这类词即是作者内心真实感受的自然流露,至今它们仍旧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浪淘沙令》正是李煜被俘北上之后的词作,这时期的词风发生改变,由清丽闲雅进入深沉悲怆。以准确的文字、深切的情感、绝妙的比喻、压抑的心绪,写他的亡国之音、思乡之愁。在这首词里,没有典故,也没有深奥难懂的句子,给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明白如话,像是伴随着淅淅沥沥的春雨,飞洒着、飞洒着,那么自然,似一幅凄美、伤感的画面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淌进读者的心里,那么具体、真实的感受,令人心动!

上片写欢乐的梦境,而梦醒时正感到五更寒气的侵袭,帘外传来那潺潺的雨声,让作者想到春天即将逝去,带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呜夜啼》)的哀叹,春意已经消歇了。“五更”,作者自梦中醒来,可见他梦的短暂,也证明他不能安然睡眠的痛苦。“烛残漏滴频欹枕,起坐不能平”(《呜夜啼》),“帘外芭蕉三两棵,夜长人奈何?”(《长相思》)等也证明这一点,这是李后主成为亡国之君后痛苦心境的真实写照。薄薄的罗衾,抵挡不了寒气,这不仅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气温,同时还指更加难以忍受的心中寂寞,“寒”带有了双关的意义。“罗衾不耐五更寒”与下面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相照应,形成对比,便更可看出这个“寒”字包含了比字面上远为丰富的情感。梦里,他是欢乐的,没有寒冷;而梦醒了,冷酷的现实一再提醒着他“身是客”的地位,想到欢乐的生活已经不再,这使作者此刻更深切的感到“五更寒”了。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冷暖的交替,他岂能不倍感寒冷呢?

李后主被俘后,他的词中常常写到做梦,梦见南国的芳春,南国的清秋,“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表现了他对故国的美好回忆和过去生活的深深留恋。然而,“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子夜歌》),“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梦里他忘掉自己俘虏的身份,寻得片刻的欢乐,而梦中越是欢乐,醒来则越是凄苦,亡国之恨越是深切。在这首《浪淘沙令》中,这种悲剧心理刻画得更为深入、细致。

现实是真实而残酷的,但又必须面对。下片写作者凭栏远眺,那望不见的故国山川,更添加了惆怅之哭。“莫”字是对作者心理活动的描写,“独自莫凭栏”是作者的自戒之词,想要暂时忘却自己是个失去自由的亡国之君,这表现了词人孤独、愁苦的情愫!“无限江山”饱含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赞美。“别时容易见时难”是作者哀叹无限江山如此匆促、草率、轻易地丢掉了,想要再见却已是困难重重了。这让我想起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与此相比,沦落的故国,相见之难,亦是难于蜀道,难于上青天!独自伤悲,无限留恋与感慨,早已于是无补了。“别时容易”是作者对亡国的懊悔与痛苦,大好河山轻易地别离了,却永无相见之期矣!以常言常语道出了作者无可奈何的亡国之哀。

这首词的收尾甚为巧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与上阙的“春意阑珊”相呼应,既是指春,也是说人,伤春且悼己。“天上”即是那曾经天堂般的帝王生活,而“人间”则是指梦醒之后回到残酷的现实的亡国之君的囚居生活。落花随着流水飘散、远逝了,春天也将匆匆地逝去,一片凄然,是在喻国破家亡的处境,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的比较,已有了天上人间的差别。同时,也暗示了梦境与现实的对照,照应了“梦里不知身是客”。梦境里,是欢乐,是过去的那种安逸、舒适的享乐生活,“一晌贪欢”暂时忘却了现实的悲苦处境,而梦醒了,却依然要面对冰冷残酷的人间生活。作者长叹“流水落花”,春去人逝,“天上人间”是词人对亡国后生活现状的哀叹,暗示了词人悲痛欲绝的内心世界。

梦境和现实,过去和现在,欢乐和悲哀,概括起来便是“天上人间”,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梦境如此短暂、欢乐,却暗示了现实的漫长、痛苦,反衬手法的运用,极其生动地反映了词人痛苦悲怆的心境。身陷异国,“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感到失国的悲哀、处境的艰险,使这位敏感的词人体会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痛苦。恍如一梦,而历史已改写了朝代,对故国的思念令他痛彻心肺,却只能寄托于梦中了!

“流水落花”春意阑珊,充满了忧伤与怨恨,给人一种凄楚、清冷而凄美的意境,启发感动读者。李后主词中,常以水喻愁、以水喻恨,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等。这首词中同样写到流水,那遮不住、切不断的流水,承载着落花把春天给带走了。水不倒流,时不再来。暗示了“故国不堪回首”,江山易主,难再相见的现实。“春去也”饱含了词人的多少留恋、惋惜和无可奈何的悲哀!春归何处?天上?抑或是人间?谁能告之呢?这“天上人间”的感叹,让人感到空间的广阔和时间的悠长,在不尽的余味中留给读者以无尽想象的广阔天地。

这首《浪淘沙令》沉挚深刻地抒发出李后主国破身亡发深哀巨痛,让读者深深感染了词句中的血泪,潮湿了我们的心,似乎一幅清晰、凄美、冷落的画面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在这凄冷的下着绵绵春雨的深夜里,一位满怀着哀伤惆怅的落魄的亡国之君,身上单薄的罗衾抵挡不了五更天的寒冷气温,他发髻凌乱了,依靠着栏杆,听着帘外潺潺的流水声,望穿春愁,独自感伤。哀叹春即逝,落花随流水,且有故国梦魂中的悲愁情怀。天上人间的变更,人生境遇的变迁,那断人肠的相思,正似那淅淅沥沥、绵绵不断的春雨折磨着这位敏感的词人的心。梦回故国,人生天上人间的改变,怎能不令他心碎沉痛呢?

李煜虽是不幸的一生,悲剧的一生,却创造了不朽的词作,艺术也给了他不朽的生命!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以此点评李煜的词是十分精当的了。

参考文献:

[1]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卷四),古籍出版社,1986。

[2] 曹余章:《历代文学名篇》,教育出版社,1990.6。

[3] 曹础基:《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

[4] 史仲文:《中国隋唐五代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94.1。

李煜浪淘沙篇3

[关键词]李煜 词 悲剧意识 空虚梦幻 消解努力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69-02

李煜的词,无论在他的早期,还是在他贵为帝王时,或在他沦为亡国之君后,都充满了一种尘世的苦难气息。李后主用他的词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同时也为自己编织了一个苦苦寻求灵魂归宿的精神世界。

一、这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历史的误会

李煜做帝王,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是一位那个时代的艺术天才。“后主才识清赡,书画兼精,尝观所画林木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李后主才高识博,雅尚图书,蓄聚既丰,尤精鉴赏。”“后主善书,道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清异录》)李煜的音乐才能也很高,这在他与大小周后的交往中可以得到印证。

李煜是中主李的第六个儿子,按说帝位是轮不到他的。他生得阔额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这种所谓帝王之相,却使他颇受太子弘冀的猜忌。李煜为了避祸,自号终隐,别号莲峰居士、钟山隐士,一心邀游在自然和艺术的天地里,无心参与政事。“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声,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这是李煜早期所写的一首《病起题山舍壁》。山居生活,炉开小火,沟引新流,主人公杖藜中褐,颇有隐者风度。“浪花有意千重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这是李煜写于早期的两首《渔夫词》。风波江上,独来独往,天地之间,自由出入,何等的闲情逸致,又是何等的气派非凡。

李煜任情率真,毫无顾忌,纵情声色。“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云水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柏栏杆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这首《玉楼春》展示了豪华富丽、神采飞扬的宫中景象。晚妆初了,肌肤如雪,一队队宫娥鱼贯而入。风箫龙吟,歌乐喧天,在一片扑鼻的芬芳馥郁中,这位年轻的后主神驰心醉,连击栏杆。如此这般,却仍未尽兴,归时不许烛光照路,而要纵马踏月,独作清夜之游。

他写艳情生活写得最生动、最形象的要算《菩萨蛮》了。词中写道:“花明月暗茏轻雾,今朝好向郎边去。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这首词叙述小周后私会后主时的情形。全词在精细地描绘环境氛围和刻画人物活动的同时,更注重表达人物的心态意绪,因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具有艺术魅力。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也可以看出李煜作为一个帝王的奢侈豪华。他纵情地生活,只是为了用片刻的欢愉来抵御无常的人生。“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因为看到了青春和美丽的转瞬即逝,所以有种及时行乐的想法。他看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所以及时行乐,潇洒人生,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许没有什么值得去说的,可是他是一国之主,他的人生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他还属于他的百姓,他有他作为一国之主的职责,可是他做得不够好。

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浓郁的悲剧意识

命运是捉摸不定的,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包含两种甚至多种极端的反差,李煜一下子就从至尊至贵的天子滑落到“臣虏”的地位。李煜亡国的痛苦更让他对于人生的不能自主有比常人更深的体会,因而他的词就常常由对自己一生的忏悔扩展到对整个“人生”的悲悯和怀疑,升华为对生命本体的感受。亡国后李煜的痛苦开始绵绵不绝,这是他创作源源不断、自然流畅的源泉。

当他过起屈辱的“臣虏”生活时,除了“日夕以眼泪洗面”外,就只是拿起词笔“长歌当哭”,抒写内心无尽的悔愧哀思。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词的开头四句,从大处落墨,极力渲染立国前后四十年的鼎盛繁华。然后,作者笔尖横折,写出一句自艾自叹的“几曾识干戈”。于是,富丽堂皇的帝王气象以及处处生辉的美好景象顷刻间淹没在“几曾识干戈”的无奈中。词的最后三句,李煜不无悲伤地描述了他出降时的尴尬:人轻命贱的宫娥们,尚能为他演奏最后一曲“别离歌”,而他信任的大臣们,却不知逃至何方。面对这悲哀的场面,李煜一肚子悔恨的苦水都化作酸楚的泪水,无可奈何地洒向宫娥。降宋后与徐铉相见日,“后主相持大哭,乃坐默不言。忽长吁叹日:‘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默记》)由此可见,他悔恨的心情有多浓、多重。此外,他的《浪淘沙》中的“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子夜歌》中的“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等词句都深含着一种自责自怨的愧疚感。

尽管李煜是懦弱的,但是在现实的苦难面前,他并非逆来顺受,无所作为。他时而低回,时而悲怆,时而呐喊,时而痛哭,如孤雁哀唳,如杜鹃啼血,不甘心自己被桎梏和毁灭,苦苦挣扎,尽管微弱,然而执着。他以纯粹的眼泪吟成了反抗悲剧命运的哀歌。席勒认为:“哀歌在自然与艺术,理想与现实中描写那已失去的自然和不可企及的理想,哀伤和惋惜是主调,必须在理想的照耀下,使有限的个人悲伤变为无限的内容,使对象越出有限的束缚而获得永恒的意义。”李煜落花流水的哀歌正是通过自己对生活悲剧的人生体验,转化为深层审美体验,从而使人世无常的悲苦获得诗意的普遍性。

三、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空虚梦幻的感受

李煜在遇大不幸后,把所有的生命热情都转移到文学创作中来,用词叙说自己的悲剧人生,抒发自己的悲剧体验,这种生命价值实现途径的转移,生命能量的移置确实给词人以倾吐过后的暂时的心理平衡与宁静甚至畅快,起着消解词人心中凝重的悲剧意识的重要作用。除此而外,中国封建社会特定的社会结构使这个时代的文人极易滋生出英雄末路、怀才不遇、生命苦短的悲剧意识,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应地积淀了诸如酒、仙、梦、山林之类的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在悲剧意识的这些消解困素中,李煜偏爱的是梦,他的词中有关梦的意象很多,如:

《望江南》其一:“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

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望江南》其:“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明月楼。”

《浪淘沙令》上阒:“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清平乐》下阕:“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子夜歌》中有:“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这5个梦都是归国之梦。重回故国的向望对于身为阶下囚的李煜来说,是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性的。为了缓和这种因主观愿望受阻而生的痛苦,词人只得选择梦作为对现实追求落空的补偿,但梦毕竟只能给予词人痛苦的心灵以一晌的慰藉,而梦中的情境常与词人梦后眼前的现实构成鲜明的对比,反而使先前的悲剧性体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李煜对梦不停歇的追逐,除了表现他的颓放、对现实苦难的逃避外,同对表现了他对重回故国这个愿望的精神上的坚持、不放弃。因为梦“除了表现为对现实追求的放弃外,还有另一方面的功能,即表现为对现实追求的执着。梦以表现为对现实悲剧意识的提醒执行着执着追求的功能。”从这一层面说,梦也表现了李煜在生命无常的悲剧中一定程度的对抗。这种对抗,无疑是极大地增强了李煜词中那种悲剧体验的感染力的。

四、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途侵――消解苦难的努力

李煜出生于一个信佛佞佛的帝王之家。南唐烈祖、中主都崇奉佛教,精通佛理。到了李煜,随着国运的衰危,其信佛佞佛之举更甚,史料笔记多有记载,如《十国春秋》记:“国主与后顶僧伽帽,衣袈裟,诵佛经,拜跪顿颡至为瘤赘。”李煜如此信奉佛教,对其创作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唐圭璋先生曾在《屈原与李后主》一文中将二人思想进行比较,认为屈原属儒家,后主属佛家。文章说:“后主以酷好浮屠,受佛家之影响甚深,故于创剧之余,则方产生人生悲悯之念。”这一体认虽源于王国维,却比王氏之论更为明晰具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叹白发》)国事的衰危、性格的懦弱、经历的奇特、家庭的影响等,都促使李后主走向佛门,寻求解脱。他由“背世返能厌俗态”(《九月十日偶书》)、“栖迟背世同悲鲁”(《秋莺》)的厌世心理,发出“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病起题山舍壁》)的感慨,由“前缘竟何似”的思索,进而提出“谁与问空王”(《病中感怀》)的诘问,最后跪拜在佛门面前,“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途侵”(《病中书事》),这就是李后主皈依佛教的心灵轨迹。佛教思想影响了李后主的人生和创作,而从其创作又可反观其佛教思想。

佛家所谓“一切是空”的观念此时深深地影响着李煜,“天上人间”的生活落差带给李煜无法言说的悲凉和痛苦,他选择了皈依佛教,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他把这种愁肠百结的哀伤和痛入骨髓的悲怆都融注在一种风行草原、马驰平板的吟唱里,并创造了洗尽铅华的高远意境。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所以他的后期词大都从大处落墨,开阖纵横,不作点滴细琐的摹写。他忆及往昔的美好生活时,有“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望江南》二首),“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可谓神泰气畅、意远境阔;他写愁恨时,更具有一种深沉浩渺的宇宙意识,如“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子夜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由此可以看出,李煜的后期词体现出境大意远的审美特色,这和他对佛教中“超脱”的领悟是有很大关系的。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又说“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很多人对这句话很不以为然,甚至觉得这样的评价实为太过。俞平伯先生也说:“此皆推许太过,拟不于论。”其实,我们仔细考虑一下,王国维的话不过是一种借喻手法。血书者,是说后主词中所表达的感情,其哀伤真挚有如血泪凝铸而成,并非真指用“血”来作词也。“担荷人类罪恶”,也不过是比喻后主词中所表达的虽系个人一己之悲哀,然而却是包容了所有人类的悲哀,正如释迦基督之以个人一己承担了所有人类的罪恶,并非真的说后主完全承担天下罪恶的意思。这样看来,王国维的批评也是一个独到的见解。

[参考文献]

李煜浪淘沙篇4

关键词:水意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内涵和审美解读

刘勰曾说过:“登山情则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历代文人诗客登山观瀑,临江泛舟,仰观天宇,俯视山川,一草一木,一江一水都成为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水,作为一种自然物质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经历了漫长的民族文化积淀成为一种独立意象存在于中国文学之中。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水”意象也屡见不鲜地渗透于所选录的经典诗词之中,带给我们以无限的遐思。下面我结合教材中的一些诗词作品就“水”意象的内涵和情意作一些较为基本的分析和鉴赏。

一、路途艰难,所谓跋山涉水,水意象的难跨越和阻隔意义是最常见。

汉末《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句承上启下进行过渡,一下子将孤独、哀怨、痛苦、不幸的织女推到了读者面前,与她日夜相思的牛郎却因隔着天河而不能相见,天河水清且浅,两岸相距并不遥远,却无人给他们搭上一座小桥让二人相会,织女只能默默凝视,欲语不能,盈盈粉泪,柔肠寸断。这真是“凄凄惨惨戚戚”,让读者感慨哀叹,唏嘘不已。

二、俗语有“大吐苦水”之说,由此可见,“水”意象有苦之韵味。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题红叶》韩氏)这两句诗,妙在只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一个少女长期被幽闭在深宫之中,有时会有流年侯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就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

三、悠远流长,绵绵不绝是水的特性,水意象亦为古往今来的许多诗人常用来表达对友人和亲人的怀缅之意。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不言自然自明了。

四、人们常说“柔情似水”,沟通情感的水自然又成了多情之水。

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千帆过尽,仍是江楼独倚,如同斜晖脉脉含情,依依不肯离开,可恨江水毫不所动,悠悠远流而去。何尝不会肝肠寸断?一位孤苦无依、哀怨忧伤却又情思不绝女子形象便跃然于读者眼前,实在令人同情。

下面从水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两个方面作一个鉴赏:

一、营造的意境

1、激越雄壮之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如娇 赤壁怀古》苏轼)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让人们体味词人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地营造了激越雄壮的壮阔意境。

2、感伤无奈之境。“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水总是给人漂泊的印象,一帆一桨、顺流而下,生活自由而不羁。当诗人们把"落拓江湖"与"封侯"相对时,其实抒发的正是不得用世的苦闷。当漂泊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后会变得难期,这时乡愁与离情交织,将那种对未来前途无所凭依的悲怆忧思演绎得愈发沉重。李煜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姜夔的“废池乔木,尤厌言兵。”(《扬州慢》)王安石的“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凝绿。”(《桂枝香 金陵怀古》)无不是营造了一种深入肺腑的感伤和无奈意境。

3、冷寂清凉之境。“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姜夔)既往杜牧曾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展示“二十四桥”的胜景:明月朗照,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箫声悠悠。而如今,盛极一时的“二十四桥”,只剩下“冷”的境:冰冷的湖水无言荡漾,清冷的月色无语弥散,还有就是词人“冷”的情了。词人化物象为情思,托名桥、静波、冷月寄托哀怨,情境极为冷寂凄凉。

二、传达的情感

1、家国兴衰、人生悲欢之情。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词人的愁思如春水的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人生啊人生,不就是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为了这首写尽自己人生悲欢的词,李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谋而合了法国作家缪塞的名言:“最美丽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2、命运无常,人生苦短之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这两句是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其实更是指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当然也更是发自己人生苦短,命运无常之情,暗示了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李白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认为,世间行乐,总是乐极生悲,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明白地抒发了自己面对无常命运,苦短人生的伤感和逃避情绪。

3、缠绵悱恻,柔肠寸断之情。“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鹊桥仙》秦观)“相见时难别亦难”,佳期相会,便是依依惜别。“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像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才相间,而又要别离,怎不令人心碎。词人在此以无限辛酸抒发了无限惜别的悱恻缠绵之情。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词典》

2、《宋词鉴赏词典》

李煜浪淘沙篇5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教学设想

本课文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的篇目,重在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和把握意象、关键词句以及艺术手法来感受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和动人的音乐美。

李煜被誉为“词中之帝”,其词开一代词风,他的作品深深地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回顾旧知,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另外结合课后习题引入他的《浪淘沙》进行拓展阅读。

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播放配乐朗读和歌曲版《虞美人》,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美和音乐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3、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交流法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夏天到了,我们校园的白玉兰也开得灿烂,校园处处飘香。有一种花,也是在夏天盛放,它还有一个动人的名字,叫“虞美人”。不过,今天我们接触的“虞美人”不是花,而是一首词,它的作者是李煜。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李煜的《虞美人》。

(二)知人论世

让学生回顾作者生平,教师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解到汴京,辱封“违命侯”,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过着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978年七夕之夜,李煜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李煜毒死。可以说《虞美人》是他的绝命词。古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词前期:多写宫廷逸乐生活,风格绮丽,轻靡婉转。代表作有《浣溪沙》、《玉楼春》、《更漏子》、《菩萨蛮》等。

后期:追忆往事,伤怀故国,词风沉郁苍凉。

(三)整体感知——诵读

1、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正所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其韵律和情感。请同学们齐读本词。(生齐读)

2、师:请一位同学起来给我们朗诵此词,请其他同学认真感受,然后对他的朗诵做出评价。

3、师:同学们请说说,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

提示:入情入境地读,把自己想象成李煜,诵读时一定要把握感情基调和节奏。

感情基调:凄凉哀伤

节奏:低沉缓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听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

5、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出情感。

6、再找一学生诵读。

7、学生再次齐读本词。(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分析鉴赏——品读

1、师:刚才大家诵读了这首词,已经感受到作者凄凉哀伤的情感,那么词中哪个字能直接抒发这种情感?

词眼:愁

2、说一说:李煜有哪些愁?

往事之叹

愁亡国之痛

故国之思

3、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分组合作探究): 李煜是怎样展现愁情的?

提示:从意象、关键词句、艺术手法入手,把握愁情的写法。

4、展示交流:

(1)品读意象

意象: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

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春花秋月:美好景象——亡国之痛

往事:锦衣玉食,九五至尊——往事之叹

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故国之思

(2)品读关键词句

①又

“又东风”点明他降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②改

改:朱颜、地位、感受

不改: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

③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运用了设问、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突出愁思的广、长、多,把无形的愁思具体化,沉重的情感飞动化。

比喻: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2、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息,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情感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④拓展:写愁思的名句。

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列举一二: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3)品读手法

①诘问(自问)

宇宙永恒有常 昔日九五至尊

②对比

人生短暂无常 今日阶下囚

③设问、比喻、夸张

④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 ----自然永恒----景

虚写: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人生无常----情

(4)课堂小结

①、通过抓意象、把握关键词句和艺术手法,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满腔愁绪:往事之叹、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一个亡国之君对他曾经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自然会惹来忌恨,招来杀身之祸,《虞美人》自然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

②、归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诵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品读——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缘景明情(意象 关键词句 手法----感情)

(五)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思考讨论: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点拨: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梦醒之后身份错位的漂泊无依之感,离别之痛,对青春易逝、繁华不再、人生无常的无奈之情。

(六)课堂总结

1、小结:

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虞美人》中表现出来的盼望春花秋月早日了结的绝望之情,回首故国物是人非的凄凉悲慨,像春水那样奔流不息、汪洋恣肆的愁绪,都浸透了词人的血泪。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就写不出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可能打动人的心灵。这也就是《虞美人》千古传诵的重要原因。

2、播放歌曲《虞美人》,学生小声跟唱。

(再次通过视听觉的感受加深体会词的意境。)

3、学生背诵全词。

(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七)课后作业

1、必做题: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以写一个片段也可以写成随笔,也可以仿诗填词。要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略)

2、选做题:

李煜作为一个文人是很出色的,但作为一位帝王,他不务朝政,纵情声色,是相当失败的,对于他的遭遇很多人认为不值得可怜,你怎么看呢?

提示:①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

②李煜的“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

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④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化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从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

(八)教学反思

李煜浪淘沙篇6

李煜与李清照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人生的经历和词的创作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家破国亡的苦痛之后,才登上词的艺术巅峰,走上了词史上一流大家的位置的。

先看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第六子,史称李后主。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煜继父位为南唐国主,奉宋正朔,开宝八年(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赐牵机药,中毒而死。

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奢靡,常形之于吟咏。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这些后期词作,多折射出词人内心巨大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

其中最著名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当这曲《虞美人》写成之后。拿到七月七日他生日那夜,叫歌伎演唱,饮酒作乐,拨弦弄瑟,名声大振。宋太宗知道后,恨其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国之思,一怒,赐予毒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

也许是同情李煜的遭遇,也许是惋惜他的才华,所以就有前人叹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于是就有今人假设历史:如果南唐后主李煜不当皇帝的话。他会怎样?言下之意,似乎李煜只是因为做了皇帝,他的艺术才华才遭到了浪费和毁灭,似乎李煜如果不当皇帝,他就会在文学史上留下更多的杰出作品。

但李煜如果真的不当皇帝的话,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创作颇丰,并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词人,但他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着“词中之帝”美称的一流大词人的,他的词作,也绝不会成为脍炙人口、倾倒历代人的千古绝唱的。因为艺术创作,绝不仅仅靠天才,靠灵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要靠的是人生阅历的丰富与否,靠的是人生体验的深切与否。他当皇帝之前写的那些叙写宫廷豪华奢侈生活和男欢女爱之情的词作,又有几篇能称得上是“杰作佳构”的传世之作?又有哪一首能够和他做了亡国之君后表现深哀巨痛的血泪之作相媲美呢!而奠定他文学史上杰出地位的成就最高的词作,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二年多时间里创作的,如《虞美人》、《子夜歌》、《望江南》、《清平乐》、《浪淘沙》、《浪淘沙令》、《相见欢》等等。这些词作,无一不是抒写亡国之痛的血泪之作,也无一不是与他做皇帝的经历有关的。

可见,正是有了这一段“国中之帝”的惨绝经历,他才有可能成为风流一代的“词中之帝”,他才有可能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传颂不衰的血泪文字,他短暂的一生才有可能在艺术上取得大成功。而这成功与失败,显然都与他当皇帝的命运息息相关,真是“成也皇帝,败也皇帝”。

王国维《人间词语》评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试想,如果没有囚禁的不幸,贬逐的悲哀,他又怎能“感慨遂深”、“书之以血”?充其量也只能是继续写就“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的陈词滥调,又怎能成为一位承前启后、可追唐诗的大宗师?

再来看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期金兵入据中原,李清照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创作成就,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男性词人。宋代文人对李清照就已经拳拳服膺。王灼说:“若本朝妇人,(李清照)当推文采第一。”(《碧鸡漫志》卷二)历代众多心高气傲的文人墨客更是倾倒于她的卓越才华。清代执文坛牛耳者王士祯,也自豪地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日婉约,一日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李清照俨然为婉约词的宗派大师。其他赞美之辞,比比皆是。

李清照以其天才的文学创作、无穷的艺术魅力,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王僧保作《论词绝句》总结说:“易安才调美无伦,百代才人拜后尘。比似禅宗参实意,文殊女子定中身。”

与李煜一样,李清照词的创作同样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她出生于贵族家庭,其父母能文善词。她十八岁便脱离了她的少女时代,和赵明诚结为连理,这算是她一生生活中最美满的时代,她的许多词有许多描写爱情,其中有捕摹少女初恋和生活的,也有撰写自己与丈夫离别的相思。由她的词“绛绡薄,水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帱枕簟凉。”(《采桑子》)“绣幕芙蓉一笑间,斜偎宝鸭依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浣溪纱》)“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等可以看出。这样的描写,总是能够深深地烘托出少女的情致和心绪,这样的生活,可算是人生最美满的了。

李清照前期之词,主要通过闺中生活的鸟照,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靖康之难”后,除了与当时许多士大夫有着同样的流亡经历外,李清照的生活还发生了一连串特殊的不幸事故。先是丈夫病逝,接着便是被人认为有通敌之嫌。受此重重磨难,她的思想和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与摧残。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生灵的涂炭,个体的不幸,这一系列的变故使李清照的后期之词在思想与风格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在她的后期作品中普遍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所见所闻所想:抗金愿望、乡都之念、身世之感。如以下一首词:

风住尘香花巳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在金华写的。时值金兵侵犯。她避难到金华,那时已是51岁。我国的抒情词本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但概括起来说,可大致分为直抒胸臆的写法和曲折见意的写法。但李清照在宋代体现这个传统是独特的,她的抒情词所透露出来的艺术力量是不可多得的。如上词的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仅仅七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落红满地的凄凉环境。生活在这个环境的词人是“日晚倦梳头”。这说明,在这样一个凄凉的环境中,词人内心是充满愁苦的,而不只是空虚无聊了。再加上国破家亡,强敌当前,丈夫逝世,自己孤身飘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个有着满腹心事心酸重重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作者本身。

纵观作为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一生,她前半生为喜,后半后为悲,像一条分水岭被划得清晰如水。她的词也应以她南渡人生的这条轨迹为界,分为前后二期,这样我们就更能清晰地看到李清照的抒情词里表现的各种抒情主人公形象。她前期人生得意,其词里的人物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热烈,多是写在少女的闺阁及爱情生活。后半期失意,其词里人物也多半是带着沉重的乡愁与破败之感,多抒写对国陷家亡的伤感之情及个人与社会的水火不容。

李清照个人生活的影子和那个时代的背景,深深地印在了她的作品里。她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诚非偶然。

所以当我们在惋惜李煜的亡国亡家,感叹李清照的不幸遭遇同时,也不妨来个假设,假设两位大词人的后半生一如前半生般顺风顺水,换句话说,就是将二人作品中的后期作品去掉,那会是怎样一个结果?如果真的那样,恐怕文学史就没有了“词中之帝”、“婉约之宗”。

这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李煜浪淘沙篇7

【关键词】李煜词;艺术特色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原名李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依“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为李煜。他是中主李第六子,多才多艺,尤笃好文学,二十五岁时嗣位为南唐后主。可年轻懦弱的帝王李煜,在国事日蹙的残酷现实面前,不思振作,不知进取,只图厚纳金帛、殷勤事宋,以苟安免祸。以声色自娱,借以忘忧,做一个诗酒风流的皇帝。金陵城破,李煜由南唐国主,沦为降臣,天上人间的沧桑巨变,终于使他领悟到了失国亡家的深悲巨痛,领悟到了一个弱者的悲哀,三年后结束了他可悲可叹的人生。“四十二年间,做个一个繁华凄凉的梦”,清人余怀因此有言:“李重光风流才子,误为人主”。

郭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对于李煜的评论,有人予以同情,有人指责他荒淫酒色、自亡其国。然而,作为词史上的李煜,确是五代词坛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他的词,今存虽不多,但其词感人力量之深,艺术成就之高,古今罕有,显示出永久的艺术魅力。

李煜词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言坦率、真切动人

词是抒情的艺术,其最大感人之处,就在于它的抒情。一个成功的抒情诗人,他必定有一颗独一无二的心灵。李煜,就是这样一个抒写“真”性情的伟大诗人。

《浣溪沙》这首词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醉眼朦胧的君王,拈花赏舞,逸乐之情,毫不掩饰的展露出来了。只有李煜这样真性情的词人,才能把他的宫廷享乐生活如此真实、典型地昭示于人。

再如《菩萨蛮》,毫不隐晦,直言情事,把自己的密约,男女恋情,逼真动人的坦告于世。能如此抒写自己的情怀,李煜真是一个主观纯情的诗人。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词,最感人处在于其真情流露、纯任性灵,不夸张、不掩饰,把自己的真实感受直言坦率地表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永久的艺术魅力。

(二)忧愁深广、感慨遥深

试读李煜词总有一种深挚沉郁、令人难以承当的苦痛,特具感人魅力。在国势危艰面前,李后主实是欢少苦多,表面的繁华掩饰不住内心的沉痛。至于其失国后作,就更实突破花间题材,感慨今昔、身系家国,关涉宇宙人生,写尽人间的忧伤情感了。

如《阮郎归》就是后主的无奈、苦闷、彷徨、忧伤的心情的体现。那赏春饮宴、笙歌醉舞,只能是一种“忘忧”的表现,一种强颜欢笑罢。结尾两句,就从极平淡语中道出了一颗沉痛的心。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就是指他的后期词作而言的。如《破阵子》、《虞美人》、《子夜歌》、《浪淘沙》等名作中,完全突破了一亡国之君的情怀,而是表达出了一个同类弱者、文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生命运的一种深沉思考。

(三)情景交融、意境深美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的创造,其实就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艺术。好的诗人,总能够做到景中有情、情中含景。李煜就是这样的一个好诗人,即景生情,融情于景,创造出含蓄蕴藉、深美闳约的艺术境界,使读者沉浸其中、深感其韵味无穷。

如《临江仙》同样以景物传情、蕴藉凄婉。“樱桃落尽”,喻写国之将危;“子规啼月”,暗寓杜宇失国。作者写景从室外到室内,从白天到夜晚,从所见到所闻,把金陵被围,国之将危的衷心哀情融于景中,化为杜鹃啼血。“凄凉景况曲曲绘出,”余味绵远,不忍卒读。

总之李煜以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段,把自己的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景象交融互渗,营造出一个凄婉深美的艺术世界。

(四)善用赋体、工于白描

李煜词,无论写艳情,写景物,或写内心隐痛,皆善用白描。不假雕饰,用最经济的笔墨,传神写意。

如写人物:“云一,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长相思》),形容含怨的美人,光彩照人;“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斛珠》),虽品味不高,但歌女妖冶之情、逼真形象,描画精绝。

又如描述景致:“花明月暗笼轻雾”(《菩萨蛮》);“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渔父》)等,以白描的笔法写景言情,完全不用比兴寄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重”(《子夜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等,简洁的语言中,传达出无穷的失国之悲。用白描的手法为词,艺术造诣相当高。

(五)譬喻新颖、语出天然

李煜很善于就近取譬,用新颖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形神兼备、语浅意深,其词语言的魅力,于此可见一斑。

从总体看,李煜词的语言,雅俗得当、自然贴切,他用最明丽、最清浅的句子,表达出最深厚曲折的感情,却又自然天成,如:

“酒恶时拈花蕊嗅,沉檀轻注些儿个”,虽用俗语,却仍不失文人雅致。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东风吹水日衔出,春来长是闲”自然浑成,明白如画。

“乱头粗服、不掩国色”,不用香草美人的寄托,也无错彩镂金的藻饰,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真切、明白晓畅、清怡无华、流走如珠。

(六)雄奇幽怨、哀婉动人

后主失国后,被封为违命侯,忍受着人世间最难堪的俘虏生活,词风因之而大变,表现出“雄奇幽怨”的特点,气象广阔,气势沉雄,郁郁惆怅中有一种悲愤痛绝之意,不乏阴柔阳刚之美。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如《破阵子》纵观全词,语奇境阔,气魄沉雄,直露豪放气象。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煜的失国,于人生是一大不幸,而于其词作、则是一极大幸事。这一人生巨变,明显影响了他的词作,如《虞美人》、《破阵子》等,那沉重与哀伤情感,非任何词家所能企及。尤其是突破了词的哀愁风格,为后世词作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如果说,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李煜便当得上是最伟大的词人。他的小令词作,或清便婉转,或雄奇幽怨,阔大深远,无论在思想感情,艺术手段,还是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为后世读者所钟爱。综上所述,李煜以其小令词作。独领于千年词坛,备受后人推崇,流传千古,李煜词之巨大魅力,由此可知矣。

【参考文献】

[1]周介存.介存斋论词杂著[M].人名文学出版社,1959.

[2]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陈廷焯.词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蔡厚示.李李煜词赏析集[M].巴蜀书社,1996.

[5]吴熊和.十大词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周丽霞.至情至性真词人[J].长春大学学报,2002(3).

[7]田居俭.李煜传[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8]余怀.玉琴斋词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李煜浪淘沙篇8

【论文摘要】:亡国之音的表达,使李煜与李清照后期的词具有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作为在中国古代文坛占有很高地位的两位词人,他们同样表达亡国之音,却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他们两人词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作比较,可以更清晰地聆听李煜与李清照对亡国的叹息,更准确的了解当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个是把"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路山河"拱手送与他人的南唐后主。一个为身单体薄,经历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坚强女子。他们都同样经历过一段美好的生活时光,也同样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日子。他们都经历过亡国之难,他们通过词传递出的亡国之音必将更为深刻,更为被人们所关注。比较李煜与李清照的词在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方面的差异,感受两人的"亡国之音哀以思",聆听两位伟大词人的叹息。

一、思想内涵的比较

公元975年,宋军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次年,李煜被押解到汴梁,从此开始了阶下囚的生活。李煜这一时期的词,把自己作为抒情主人公和描写的对象,追忆过去美好的时光,感叹今日的悲愁苦况,发出悲凉的亡国之音。

(一)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音

1.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音,首先主要是通过追怀故国表现出来的。他的词给人一种泪痕盈面,凄清、空廓、深沉的画面。如: "人生愁恨何能免? ……故国梦重回,觉来双泪垂!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① "不堪回首",道尽多少人世无常的悲慨和亡国之痛!

2.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音,许多通过"梦"来表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入宋后,李煜做的"梦"特别多,为了追忆一次次美好的梦境,他陆续写了四首小词,《望江梅》(二首)、《忆江南》和《望江南》。《忆江南》描写了梦中车水马龙、花月春风的繁华景象;《望江南》一连用了三个"泪"字,可谓泪水涟涟,是词人内心深处痛苦的表达。李煜通过梦境的描写使得饱含亡国悲情的词,句句感人肺腑,语语情真意切,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追忆之词虽美,虽悲,虽血,却会多少让我们感觉少了些什么。同样是亡国之音,李清照却有别一种思想内涵。

(二) 李清照词中的亡国之音

1. 表现形式。

(1) 表现在怀念故土思恋家乡上。"靖康之变"后,在30余年的漂泊、流浪的生活中,尝尽了寄人篱下的疾苦,对故乡、往夕的思念自然是难免的。如其南渡后的早期作品《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从上已节前起笔,以"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的词句写词人长夜难眠,思念家乡之苦。抒发作者失望、苦闷的思乡之情,表现了她对故国家园的殷切怀念。再如《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词以芭蕉"阴满中庭"渲染浓阴的幽暗,衬托出了环境的凄凉。从听觉上点染了雨打芭蕉的寂寞冷清。词人以"北人"自称,道出了她怀念故土、不惯旅居的彷徨与悲切。

(2) 表现在悼念亡夫,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上。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的突然病逝使李清照颠沛流离的生活雪上加霜,与丈夫的生死相别使她这一时期的创作大一部分以悼念亡夫为内容。如其悼亡词《浪淘沙》(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词情凄绝,似有多少血泪在其中,令人不忍卒读。感情真挚深厚,动人肺腑。特别是尾句"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将鸿雁传书的典故用出了新意,对亡夫的那种深切思念的情感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表现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李清照的词表达亡国之音,充满人文关怀,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就比李煜的词,在思想上更为出色。她的词《永遇乐》,过今昔盛衰的对比,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她后期的词突破狭隘的个人世界,表现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这真正体现了博大的中国文化和向上的民族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社会意义。

亡国之君李煜追忆,流泪,悲出了血,而李清照却悲家愁国恨,表现出了对人民,国家的关注,使人肃然起敬!

二、艺术特点的比较

(一) 词的语言风格的比较

1. 李煜词的语言隽永,表现力强。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说:"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艳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艳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2. 李清照词语言极具创造性。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她遣词造句,自出机杼。在《声声慢》中,会词一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勾勒出作者悲伤欲绝的愁苦心情。正是由于词人的独具匠心,使词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常见而又觉得新鲜。<<声声慢>>还是公认的具有音乐美的杰作,前人借白居易形容瑟瑟曲的语言来赞美它: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并非过誉之辞。

(二) 创作手法多样性的比较

从创作手法上来说,李煜后期的词善于运用工细的白描,鲜明的对比,悲欢的映衬来表达亡国之音。亡国后,他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亡国之恨、故国之思,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以及伤春悲秋来倾诉,一景一物,"触目柔肠断",字血声悲。

相对而言,李清照后期的词作表现手法就更加绚丽多彩,千姿百态。李清照经常运用铺叙的手法丰富人物形象,又能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感情。李清照的词还常用白描手法,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渲染环境,将景与情自然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亡国之音,更能感人肺腑,引起我们的共鸣。

李煜后期的词"无论就思想内容说,还是就艺术技巧说,都达到了小词的最高境界……意境大,感慨深,力量充沛,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是凄清,而且是悲慨,不仅是沉着,而且是郁结,成为李煜词的最显著特征,成为李煜词的独特风格"。②李煜倾其一生的心血著词,并醉心、徜徉其间,以至误国、亡国。无怪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也"。③李煜在艺术风格上的独创,广为后世传诵。这也是他积极影响后来人创作的主要原因。

李清照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才女。她靠着自己敏锐细腻的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揭示出宋代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传递出了悲凉的亡国之音。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具有炽热爱国情怀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世界。她那正直、刚烈的人格魅力与其独辟蹊径的诗词艺术相得益彰。在那个只有男人吟风弄月的舞台上,是她填补了宋词的一处空白,他的词经受了历史长河的冲刷、久传不衰。

注释

① 李煜词. 《虞美人》.

② 王国维. 王国维文集[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③ 张璋. 历代词话[M]. 郑州: 大象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2] 詹安泰. 《李?李煜词》,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1982年重印.

[3] 王国维. 《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上一篇:鹿特丹规则范文 下一篇:文明密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