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讲诗词范文

时间:2023-12-07 21:12:06

于丹讲诗词

于丹讲诗词篇1

21CBR:怎么想到今年春节期间在央视做新节目《丹韵词音》。连讲8天诗词?

于丹:诗词40多年来伴我左右,我讲过的所有内容中,感情最深的是诗词。用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诗歌几乎是中国人的宗教”,我只想用讲座作为一个引子,让我们回到对诗意的信任。

21CBR:这些年你是否感觉到新媒体方式对于传统、经典文化的冲击?

于丹:我教的专业是大众传媒,作为一个研究者不愿意将两者对立起来。其实大众传媒越发达,对于中国文化的激活越有好处。我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把传统以新的形式延续下来。现在有写诗的软件,也有软件教小孩读诗词,我的小孩就经常在iPad上面读诗词。这不是很好吗?

21CBR:你身上的角色很多,如何定位和平衡?

于丹:我内心认定我就是老师。我属于那种上课有瘾的人。临产前4天还在学校上课,刚刚生完几天就照常开学,一天产假都没休过。

21CBR:名声会给你带来压力吗?

于丹:压力一部分转化成良性动力,一部分忽略掉,你的生命就仍旧能平衡。

21CBR:你怎样看待和维护你的个人品牌?

于丹:Brand这个词的本意是烙印,一种不可复制的识别系统,内有品,外有牌。我认为品牌是从内在建立,不仅从外在维护。我的身份很杂糅,能传递的就是坦率、真诚做自己。

21CBR:你觉得当下的人们应该如何阅读?

于丹:我明确地说我希望无用的阅读能多一点。有用的阅读是为知识,无用的知识是为成长。我的包里总是会放几本闲书,出差不带几本闲书,就会觉得跟没带洗漱用品似的。

21CBR: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于丹:我小时候崇拜鲁迅,大学后觉得他太激烈,开始喜欢徐志摩、周作人,都是他骂过的人。35岁以后又开始敬重他,不敢说自己懂得他。对诗人的看法也一样。相比李杜,苏轼的坚持和旷达后来成为我最喜欢的中国知识分子人格。有时觉得,比朋友更靠得住的是古人,他们永远都在,可以用一生去懂得他们,不定在哪个年龄突然热泪盈眶,懂了他们的一段心情。

21CBR:日本的时尚、饮食。印度的瑜伽都以文化为载体,取得商业利益的同时也成功地传播了价值观念,你觉得中国文化的传播能否兼顾二者?

于丹:当然可以,前提是文化价值不要被商业淹没。中国文化要想输出,一要看我们能否把文化本源的意义激活,接地气,有一种跟普通百姓生活相连的价值。另外,要将这种与民生相关的文化价值和一种全球化体系的商业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两种价值就能兼顾。

21CBR:你如何看穿越小说的流行?

于丹:我看穿越小说,也看穿越剧,穿越只是换一种视点。对古典有兴趣未尝是坏事,前提是不能杜撰历史。思想无止境,创新有规则。如果让人对历史文化价值观出现了巨大的混乱和颠覆,这种穿越就有杀伤力了。

21CBR:在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上,女性应该如何认知自己?

于丹:我觉得女性生命当中,幸福其实是一个比成功更重要的指标。做女人首先是心平气和,理性地改进。职场上的事,我相信文明的递进会让它越来越趋于公平;而家庭中,女性不能光看见付出而看不见所得,比如孩子对母亲那种依恋。

于丹讲诗词篇2

鉴赏篇

牡丹是毛茛科灌木,也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被誉为“花中之王”。它品种繁多,花色十分丰富,有白、黄、粉、青、紫、蓝、绿、橙、玫红、紫红、棕红、乳黄、金黄、淡黄、墨紫、墨红等色彩。此外,牡丹的花形与花姿也是千变万化,就花瓣的层数来讲,分为单瓣与千层之分;千层型中又分荷花型、型、蔷薇型、台阁型、绣球型、金杯型、皇冠型等。

牡丹雍容华贵、落落大方、富丽多姿,熟谙国人热闹喜庆之道。它的艳丽与妖娆,可以用唐代诗人徐凝“虚生芍药徒劳妒,羞煞玫瑰不敢开”来形容。还有人作诗曰“春来谁做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因此得了“花中之王”的美誉。唐代的诗人李浚在《摭异记》中对它万紫千红的风华赞不绝口,写下了“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诗句,故牡丹又被誉为“国色天香”。人们常把牡丹称为“富贵花”,大多喜欢在庭院里栽种玉兰、海棠和牡丹,或者将这三种花木的主题融合在一幅画中,并称为“玉堂富贵”。

知识篇

在我国,虽然各民族的习俗千差万别,但对牡丹的喜好却是一致的。种牡丹、赏牡丹、唱牡丹、绣牡丹、画牡丹、写牡丹以及牡丹花会,已经发展出各自的规模和特色。比如湖北、贵州的土家族,云南的白族,以及甘肃、青海、宁夏少数民族家中庭院内,都栽有不同种类、数量不一的牡丹花,为的就是讨个吉祥富贵的好兆头。风行洛阳、菏泽、北京、杭州、四川彭州市等地的牡丹花会和灯会,都具有丰富的民间特色。直到现在,山东的菏泽、河南的洛阳,每年4月中旬,都要隆重地举办“牡丹节”,人们赏牡丹姿,吟牡丹诗,唱牡丹戏和歌,展牡丹作品,不仅提高了地方知名度,而且达到招商引资、洽谈贸易的目的,真是“牡丹搭台,经贸唱戏”。

中国人的“牡丹情结”更多体现在歌曲或其他艺术形式上。“花儿”是流行于青海、宁夏一带的民歌;而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民歌词曲中,牡丹是长盛不衰的主题,人们习惯把聚集歌唱“花儿会”的时段叫作“牡丹月”或“浪牡丹会”。“花儿”曲牌中就有《白牡丹令》《绿牡丹令》《十朵牡丹九朵开》,脍炙人口。河南民歌《编花篮》,曲调俏皮活泼,把一群上山采牡丹的姑娘的欣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歌中唱道:“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开遍了红牡丹,朵朵花儿开得艳。”听着歌,人们仿佛来到了一片景色宜人的山野中。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红牡丹》中的插曲《牡丹之歌》,以激情洋溢的旋律和积极向上的歌词,给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们以巨大鼓舞。

在中国人民眼中,牡丹是一切喜庆美好、富足安康事物的化身,因此,在民间一直流传着结婚“陪嫁牡丹”的习俗。就连康熙皇帝也曾将御花园里的一株牡丹花作为陪嫁之一,送给自己的堂妹特固伦郡主。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邮电部门陆续发行的牡丹邮票,到北京出产的“牡丹牌”电视机;从我国老牌名烟“牡丹”,到中国工商银行发行的“牡丹卡”;从云南大理的“木雕”,到福建惠安的“石雕”、甘肃临夏的“砖雕”以及江西景德镇的“瓷雕”,多以牡丹为原型;在我国的纺织品、刺绣品中,牡丹题材出现最为频繁,在中国处处可见牡丹的身影。

在唐代,牡丹就是宫廷花卉,歌颂她的诗篇大量涌现,刘禹锡的《赏牡丹》,更成为千古名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中不仅赞美了牡丹的花姿、花容、花香,而且记述了倾城观赏牡丹的盛况。还有诗句“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之人皆若狂”,也是形容她的魅力非凡。唐宋时期,还曾培育出众多牡丹优良品种,如“姚黄”“魏紫”“欧家碧”均被誉为上品,有些品种一直流传至今。

盛唐大诗人李白在沉香亭咏牡丹的《清平调》词三首,为后人津津乐道。相传,某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梨园子弟奏乐歌唱。玄宗不悦,召李白来写新词。李龟年找到李白时,李白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圣旨不得延误,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抬到马上,推到唐玄宗面前。玄宗见李白醉如烂泥,便叫侍臣扶他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亲自为其调试。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李白这才从醉梦中惊醒。唐玄宗叫他快快作诗助兴。李白闻言,微微一笑,提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风骨篇

我国至今还没有正式确定“国花”,但是,许多人都倾向以牡丹作为“国花”,对牡丹的推荐理由是这样的:

第一,牡丹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唐代诗人刘禹锡赞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皮日休题诗曰:“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北宋韩瑜诗又以“国艳”嘉誉牡丹。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

第二,牡丹象征着人们对富裕生活的期盼与追求。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有:“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的记载。明画家徐渭题墨牡丹诗写道:“五十八年贫贱与,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

于丹讲诗词篇3

1984年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准备出版《启功书法作品选》,启老带着纸笔去请朴老题写书签,走到了赵家门口,忽然打起了喷嚏,感冒了。启老心想,朴老身体弱,耳又重听,经常听不清别人讲些什么,要贴着他的耳朵大声讲他才能听得清楚。想到这里,启老便决定不去见朴老了,怕把感冒传给他,便在赵家门口打电话请秘书出来,他给朴老写了张字条,说明情况,拜托秘书代办了。

1989年秋,启老突发心肌梗塞,在北医三院住院。一天,小护士到病房在启老手臂上抽血注入试管后摇晃不停,启老好奇地问:“为什么要那么摇晃呢?”护士说:“您还爱吃肥肉呢!血脂这么高,不摇晃它就凝固了。”这时,赵朴老迈步进来,借着助听器听到了护士刚才的话,就对护士说:“我吃了60年的素,血脂也不低呀!”小护士尴尬一笑,知道是开玩笑,拔腿跑了。见到朴老进来,启老百感交集,对朴老说:“我这小病竟劳您挂念!”二老亲切交谈后,启老赠给朴老一幅和玩具在一起的照片。朴老回家后作了一首七绝,亲自书写后又请秘书送到北医三院。诗曰:“忘年忘我物能齐,情与无情共乐嬉。绣虎兔鸡登几榻,老翁真个似童儿。一九十一月六日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访元白翁,翁赠以近照,戏题一绝录呈粲正。”

1992年,北京居士林恢复活动,请赵朴老担任名誉理事长。召开代表大会时,代表们一致要求增补启功先生也为名誉理事长。当牟小东先生把这个要求报告给启老时,启老严词谢绝,他说:朴老是当代中国佛教领袖,德高望重,自己决不能接受与朴老同样的职位,如让他担任名誉副职尚可考虑,若一定让他担任正职,一定要把聘书退回。鉴于启老的态度如此恳切、坚决,会议最后尊重启老的意见,聘请他为北京居士林名誉副理事长。先生的高风亮节令人钦佩。

启老和朴老同是诗人和书法家,他们交往中常有诗词唱和,也成为书法界的佳话。

1997年春节前夕。山东菏泽园艺家晁中继从自家的牡丹园里选了两株盛开的白牡丹,移植在花盆中,专程赴北京给赵朴老和启老拜年。不巧,朴老因病住进了北京医院,在夫人陈邦织女士的帮助下,把牡丹送进了医院。数九寒天,朴老在病房中看到生机盎然的牡丹花,十分惊喜和感动,即兴挥笔,作了一首七绝,赠给晁君:“正是一年将近夜,不期病室现三春。感君巧夺天工手,为我争来粉黛新。丙子除夕作。”

晁先生把另一盆牡丹送到启老家中,并把启老的诗展示给启老,启老十分高兴,立即和诗一首,用日本软笔写给晁君:“南国水边初一见,燕都今见满园春。纷纷黄紫看兽惯,诗老高吟雪色新。菏泽晁君以白牡丹一窠见赠拈此为谢次赵朴老韵。”

牡丹花的花期很短,过了两天,朴老盆中的花开始掉花瓣了,洁白的花瓣散落在地上,被朴老珍惜地拾了起来“置之案头,对立终日”反复把玩,又吟诗一首:“碎玉偏留眼,余音特恋人。花落良有意,片片扣诗心。丁丑正月初二日。”

于丹讲诗词篇4

在《后会无期》之前,王珞丹和韩寒就认识了很久,很熟,熟到没有剧本,韩寒只是大概给她讲了讲故事,她就答应演出。而且最开始,韩寒只是请她过去“客串”,说十天内戏就拍完了。王珞丹觉得没什么问题,就把自己的“客串处女秀”拿了出来。后来,王珞丹生生从一个客串,演成了女生戏份最多的女一号。

因为韩寒不是学院派出身,他有很多出其不意的表现方式,这个是现在比较难能可贵的地方。我是学院派出来的,如果我来导戏,我还得想这个镜头为什么要这么放,前景这个东西的意义是什么,挺累的。而且这些设置观众未必能看得到、看得懂。没准他也会想很多,只不过他自己是用挺放松的状态完成的。

至于说到韩寒的风格,王珞丹说,只能说他不太像处女座,他没有那么纠结,或者说他的纠结只在跟摄影师和其他工作人员那,跟演员的沟通过程中他还是蛮直接、蛮明确的,他会在剧本里写他希望这个地方有一点爱意,演的时候就是有一点爱意,就不会是那种“我不知道要什么你自己来吧”。我觉得他跟别人相处的方式就是这样,看似没有攻击性,但其实知道自己要什么。第一天拍我戏的时候,我问他“你想要什么样子”,他说“你想把它演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记者问:《后会无期》里很多经典台词,你喜欢哪个?王珞丹回答:苏米的经典台词挺多的,“从小到大都是优,你让我怎么从良”,“听了很多大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还有贾樟柯的“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记者问:有人说你是文艺青年,你觉得你文艺吗?王珞丹回答: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坚定地认为我是一个文艺青年,后来“文艺”变成了带贬义的词,别人一说我文艺我就不高兴,不开心。再后来我慢慢发现,现在拍的很多作品,很难说文艺或不文艺,包括《后会无期》也有喜剧成分。文艺只是一种情怀。前一阵有帮《后会无期》宣传,去给大家读诗,我觉得挺好的,古诗文绉绉的也要看,现代诗也有很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我现在经常晚上在微博上发诗,把我喜欢的作品都发微博上。别人可以看到很精神分裂的我,白天的我特别逗,晚上就会沉寂在自己的世界了,我觉得这样挺好的。而且网络平台很多,有微博、微信朋友圈、instagram,我可以把我文艺青年的情怀抒发在一个特定的平台上,不一定每时每刻都要释放。

于丹讲诗词篇5

非是杜丽娘只魅惑男子,象汤显祖这样在当世后世有那么多的纯情狂热、会心知音的女性“粉丝”的剧作者是不多的。说到汤显祖的女“粉丝”,很多人便会想到《红楼梦》中的林妹妹。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妹妹过梨香院,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那《牡丹亭》艳曲深深吸引了她,使她“感慨缠绵”,使她“心动神摇”,乃至“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于是干脆在山石上坐下来,细品曲辞,不禁“心痛神驰,眼中落泪”。然历史现实中的“闺阁痴人”要比林妹妹“痴绝”得多。

从诋毁《牡丹亭》的材料中,我们就能发现为这部惊世之作心醉乃至肠断的多情女儿。史震林《西青散记》曾载凤岐之语:

才子罪孽胜于A臣,A臣误国害民,数十年耳;才子制,传后世,炽,坏风化,不可胜计。近有二女,并坐读《还魂记》,俱得疾死。一看演杂剧,不觉泣下。此皆缘情生感,缘感成痴。人非木石皆有情,慧心红粉,绣口青衫,以正言相劝,尚或不能自持,况导以淫词,有不魂消心死者哉?

这里讲到的痴情女子还不具体,我们来看具体的。汤显祖生前,一个痴迷《牡丹亭》的女读者竟然找上门来,声称非剧作者不嫁。这种狂热的“追星”劲头,丝毫也不逊色于现时的“某某姐姐”等超级粉丝。这事见清焦循《剧说》引《黎潇云语》:“内江一女子,自矜才色,不轻许人,读《还魂》而悦之,径造西湖访焉,愿奉其帚。汤若士以年老辞,女不信。一日,若士湖上宴客,女往观之,见若士皤然一翁,伛偻扶杖而行,女叹曰:‘吾生平慕才,将托终身;今老丑若此,命也!’因投于水。”

这个女子嫌汤显祖老而失望死,可还有不嫌他已有家室,定要做“才子妇”的女子在。邹|《三惜庐笔谈》记载:

汤临川《牡丹亭记》,脍炙人口。相传扬州有女史金凤钿,父母皆故,弟年尚幼,家素业鹾,遗赀甚厚,凤钿幼慧,喜翰墨,尤爱词曲。时《牡丹亭》书方出,因读而成癖,至于日夕把卷,吟玩不辍。时女为字人,乃谓知心婢曰:“汤若士多情如许,必是天下奇才,惜不知里居年貌,尔为我物色之,我将留此身以待也。”婢果托人探得耗,知若士年未壮,已有室;时正待试京师,名藉藉传人口。即以复凤钿,凤钿嘿然久之,作书寄燕都达意,有“愿为才子妇”之句。年余亡覆书,盖已付洪乔公矣。复修函寄之。转展浮沉,半年始达。时若士已捷南宫,感女意,星夜来广陵,则凤钿死已一月矣。临死,遗命于婢曰:“汤相公非长贫贱者,今科贵后,倘见我书,必来相访,惟我命薄,不得一见才人,虽死目难瞑。我死,须以《牡丹亭》曲殉,无违我志也。”言毕遂逝。若士感其知己,出己资力任葬事,庐墓月余始返。因理金氏产,并其弟悉载以去。后弟亦成名。――杨云生为余述。

焦循《剧说》引沈名称《房蛾述堂闲笔》还讲了一个杭州女演员商小玲的故事,她擅演《牡丹亭》,这女子一次演出《寻梦》,感情太投入,以至哀伤过度,在舞台上气绝身亡:

杭有女伶商小玲者,以色艺称,于《还魂记》尤擅场。尝有所属意,而势不得通,遂郁郁成疾。每作杜丽娘《寻梦》《闹殇》诸剧,真若身其事者,缠绵凄婉,泪痕盈目。一日演《寻梦》,唱至“待打v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盈盈接口”,随声倚地。春香上视之,已气绝矣。临川寓言,乃有小玲实其事耶?

这些事有的年代明显不合,其真实性都待考,我们且来看有历史真实性的人物:当时有个娄江女子俞三娘,秀慧能文词,酷嗜《牡丹亭》,不但悉心捧读,而且蝇头细字,密密批注,多有独到见解,这个闺中女子“幽思苦韵,有痛于本词者”,乃至为丽娘故事“惋愤而终”。汤显祖从朋友口中听说此事后,感动不已而写下了《哭娄江女子二首》:

昼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

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

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

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杜丽娘为情而死,俞娘亦为“感情”而亡,为此,汤显祖在诗序中感叹:“俞家女子好之至死,情之于人甚哉”。 焦循《剧说》卷二有《俞娘传》:

娄江俞娘,丽人也,行二,幼婉慧。体弱常不胜衣,迎风辄顿。十三,疽苦左肋,弥连数月;小差,而神愈不支,媚婉之容,不可逼视。年十七,夭。当俞娘之在床褥也,好观文史,父怜而授。且读且疏,多父所未解。一日,授《还魂记》,凝睇良久,黯然,曰:“书以达意,古来作者,多不尽意而出,如生不可死,死不可生,皆非情之至。斯真达意之作矣!”饱研丹砂,密圈旁注,往往自写所见,出人意表。如《感梦》一出,注曰:“吾每喜睡,睡必有梦,梦则耳目未经涉者皆能及之。杜女故先我着鞭耳。”

更可靠的是张大复(1554―1630)《梅花草堂集》卷七《俞娘》的记载,这已为同时代文献所证实。下面是其原文:

俞娘,丽人也。行三,幼婉慧,体弱,常不胜衣,迎风辄顿。十三疽苦左胁,弥连数月,小差,而神愈不支。媚婉之客,愈不可逼视。

年十七夭。当俞娘之在床褥也,好观文史。父怜而授之,且读且疏,多父所未解。一日,授《还魂》传。凝睬良久,黯然。日:书以达意,古来作者多不尽意而出。如“生不可死,死不可生,皆非情之至”,斯真达意之作矣。饱研丹砂,密圈旁注,往往自写所见,出人意表,如《感(惊)梦》一出注云:“吾每喜睡,睡必有梦。梦则耳目未经涉,皆能及之。杜女故先我着鞭耶。”如斯俊语,络绎连篇。

顾视其手迹,道媚可喜,当家人也。某尝受册其母,请秘为草堂珍玩。母不许,日:为君家玩,孰与其母宝之为吾儿手泽耶。急急今情录一副本而去。俞娘有妹,落风尘中,标格第一,时称仙子。而其母私于某日,恨子不识阿三。吾家所录副本将上汤先生,谢耳伯愿为邮,不果上。先生(汤显祖)尝以书抵某:闻太仓公(王锡爵)酷爱《牡丹亭》调未必至此。得数语入《梅花草堂(集)》,并刻批记,幸甚。

这一段记载同汤显祖本人的《哭娄江女子》诗和小序相吻合。据徐朔方《汤显祖评传》言“他将三娘据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1年陈欣的硕士论文《冯小青故事源流与时代的折光》误记为二娘,不影响它的真实性。”我们也不必纠缠是二娘还是三娘这个问题上,且来看另一件有意思的事。

在2008年5月的北京保利的拍卖品中有一块“清乾隆白玉牡丹亭牌”,用极品和田羊脂玉精琢而成,正面开光处阳琢牡丹亭边,月门之外,芍药栏侧假山嶙峋,修竹清冷,杜丽娘神情戚戚。背面草书雕录“冷雨幽窗”诗文一首:“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这首诗的作者名叫小青,不知何姓,是明朝万历年间怨女,秀丽端雅,聪颖伶俐,好读书、工诗文,善于舞文弄墨、抚琴弹弦。幼年时她从一老尼那里得来“早慧,福薄,毋令识字,可三十年活”的机言。十六岁嫁与杭州冯生做妾,婚后不容于正室,被远置孤山佛舍,过着“幽愤凄怨”的日子,后来竟一病不起,于是仿照杜丽娘自画小像,请画师为其描下真容,像成之日,焚香设酒奠之,“一恸而绝”,死时年仅18岁。

晚明张岱《西湖梦寻》中有“小青佛舍”条等记载其事。小青故事及其读《牡丹亭》有感而发的诗句,给明清小说家、戏曲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敷演女性情感故事的绝好素材,徐野君的《春波影》、陈季方的《情生文》、吴石渠的《疗妒羹》、朱价人的《风流院》等作品皆由此而来,以致卓人月大为感叹:“天下女子,饮恨有如小青者乎?小青之死未几,天下无不知有小青者。”(《小青杂剧序》)我们来看看《疗妒羹》在《题曲》一出中描写小青在雨夜挑灯读《牡丹亭》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震撼。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的幽会,深深地打动了一腔痴情却无处宣泄的小青:“好笑杜丽娘,悄然废书而叹,道圣人之情见乎词矣。春心拖逗向花园行走,感得那梦绸缪。你看柳梦梅,悄地把他抱去,软款真难得绵缠不自由”;“虽则想边虚构,也是缘中原有,梦得正好。那不凑趣的花片,偏要闪觉他来。似这小花神妒色惊回,到不如后面的老冥判原情宽宥。最妙是寻梦一出,恨风光不留,把死生参透,只要梦魂守”。读完《牡丹亭》后,小青顿悟道:“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临川序语,大是解酲。”她由杜丽娘而想到了自己的凄凉处境:“似俺小青今日,怕不待临川泪流。”

明清女性评点《牡丹亭》成就最突出者,当数《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吴吴山,姓吴名人,又名仪一,字舒凫,生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钱塘人氏,因居吴山草堂,故又字吴山,他跟创作《桃花扇》的洪N有亲戚关系。“三妇”指吴早夭的未婚妻陈同及前后二妻谈则和钱宜。三个女子,彼此从未谋面,但她们都发自内心地喜爱《牡丹亭》,而且爱得如痴如醉。

先说陈同,酷爱诗书的她,曾得《牡丹亭》剧手抄本,视为至宝,有七绝云:“昔时闲论《牡丹亭》,残梦今知未易醒。自在一灵花月下,不须留影费丹青。”1665年,一病不起的她,更是藏《牡丹亭》于枕下,日日相伴,死后留下了经她评点的该剧上卷,其夹注、眉批,“密行细字,涂改略多。纸光,若有泪迹”。1672年,吴娶谈则,后者偶然得见陈同评本,竟爱不释手,于是仿照陈的思路及笔法,补评《牡丹亭》下卷,“杪茫微会,若出一手,弗辨谁同谁则”,令人惊叹。可惜谈氏体弱,婚后三年亦命归黄泉。

又过了十余年,吴吴山再娶钱宜。钱并非书香门第出身,但她聪明好学,数年间便有长足进步。一日,开箱见到陈同与谈则的《牡丹亭》评本,“怡然解会,如则见同本,时夜分灯,尝倚枕把读”。她劝丈夫将评本刊刻出版,并且表示“愿卖金钏为锲板资”。1694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三年,《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付梓问世。元夕之夜,她虔诚地“至净几于庭,装递一册供之上方,设杜小姐位,折红梅一枝贮胆瓶中,燃灯,陈酒果为奠”。夜里,她真的梦见了杜丽娘,醒后为之描像一幅,并吟诗曰“从今解识春风面,肠断罗浮晓梦边”。

汤显祖这位跟西方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同年逝世的东方戏曲家,在当时中国没有哪一部戏剧作品能够象他的《牡丹亭》一样,如此地激发出女性内心的情感。普通的女性没有“升天入地求之遍”的可能。正因为得不到,又极其渴望,无数和杜丽娘处境相似的女性由此而产生了强烈的伤感和共鸣。诚如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记》中所说:

天下女子有情,宁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嗟乎!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隔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作品能感人首先是作者自己的情感投入。据说汤显祖在写作《牡丹亭》过程中“运思独苦”,一天他家里人一时不知道他到哪去了,四处寻找才在自家庭中的柴垛上找到他,汤显祖悲不自禁地卧在柴垛上偷偷痛泣。家人吃惊地连忙问他怎么了,他说:“填词到‘赏秋香是旧罗裙’句也。”由此可见那杜丽娘何尝又不是汤显祖自己的“男子作闺音”的“为诗章,讲动情肠”的代口呢?

于丹讲诗词篇6

关键词:雅克;悲剧;现实;冲突

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叶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包括:《小东西》《磨坊书简》以及《月曜日故事集》等;他善于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复杂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风格、嘲讽现实的眼光和亲切动人的艺术力量深受读者喜爱。“他的创作,真实与诗情,欢笑与泪痕,怒焰与悲苦,交流并泄,构成他区别于同时代作家的独特风格。”

《小东西》发表于1868年,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了丹尼尔・爱赛特的故事:他出生于一个布商家庭,自他出生后这个家庭便不断发生不幸。由于破产,全家人被迫卖掉工厂,搬到里昂生活。在学校里,小小的丹尼尔总是穿一件破旧的袖衫,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小东西”。家里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小东西”在15岁时离开学校,来到萨朗德一个初中做学监来谋生。丹尼尔受尽了同事和学生们的嘲笑,感到非常的痛苦,只能在“黑眼睛”卡萨涅小姐和日尔玛纳神甫身上感受到一丝温暖。在巴尔贝特咖啡馆,丹尼尔认识了虚伪的维奥,丹尼尔替他给区长夫人的女仆写情书;在他的怂恿下,丹尼尔借了不少钱以便与他一起过“潇洒”的生活。情书事件暴露后,丹尼尔出于对维奥的友谊,成了维奥的替罪羊,但丢掉了自己的工作;此外他还欠一笔自己无力偿还的债务,由此陷入绝望,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幸运的是,日尔玛纳神甫救下了他,替他偿还了所有的欠款,鼓励他去巴黎谋生。

第二部分讲述了丹尼尔在巴黎的生活:哥哥雅克就像母亲一样温柔细心地照顾他。雅克非常喜爱诗作并觉得丹尼尔很有才华,便让他专心于诗歌创作。雅克经常拜访母亲的朋友皮埃罗特并喜欢上了他的女儿卡米耶,但当他意识到卡米耶对丹尼尔很有好感时,便做出了让步。丹尼尔创作结束后,雅克自费帮助他出版诗集,希望他能取得巨大的胜利。雅克出差期间,丹尼尔被一名交际女勾引,此外,没有人买丹尼尔的诗作,丹尼尔自我放弃了。雅克在获得丹尼尔失踪的消息后辞职来找他,偿还了债务,尽心尽力安排所有的事情。生活似乎恢复到往常的状态,然而雅克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不久后便离世了。雅克的离去给丹尼尔致命的一击,丹尼尔病得很重,幸运的是最后痊愈。后来丹尼尔没有再沉浸在幻想中,变得脚踏实地,他请求皮埃罗特雇佣他;最终丹尼尔与卡米耶结婚,继承了皮埃罗特的遗产,过着平淡而幸福的日子。

小说的第一部分对雅克没有过多的描述,但总体上来说,雅克是整部小说的一个核心人物,雅克是一个悲剧性人物,谈及一个悲剧性人物,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此人物的意愿与选择是完全冲突的,他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采取行动。

雅克从小便很喜欢诗歌,十三岁时写了四句短诗便很开心;虽然对诗歌有很大的热情,但实际上雅克没有创作的才华,这是命中注定的;家庭的财政困难也不允许雅克投身于诗歌创作。对诗歌的热爱与现实是难以调和的,最终现实占据了上风。与丹尼尔相会后,当他看到丹尼尔创作的诗歌时重新燃起了对诗歌的喜爱,认为丹尼尔很有才华,并想通过丹尼尔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尽管雅克赚得不多,但他不让丹尼尔外出工作以便他能安心创作诗歌;雅克劳苦工作从来不抱怨;他对丹尼尔充满信心,把他当做自己全部的希望。即使缺少资金,雅克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自费为丹尼尔出书。雅克的期望是好的,然而现实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样:事实上,丹尼尔并没有成为一名真正诗人的能力。雅克借了不少钱为丹尼尔出书,而又没有人购买,雅克负债累累;在现实面前,雅克的希望被摧毁。

至于雅克的爱情,他爱上了卡米耶;但他知道女孩不爱自己。雅克不敢采取行动来获得自己的爱情;即使当雅克知道丹尼尔是卡米耶所爱之人时,雅克也不相信丹尼尔背叛了自己。思索之后,丹尼尔做出让步,完全放弃了对卡米耶的爱情。对悲剧的雅克来说,他的爱情注定是失败的,一方面,他比较软弱,只是默默地爱着卡米耶而不敢采取任何行动,另一方面,他“应该”对丹尼尔负责,牺牲自己的爱情。

工作方面,当雅克开始秘书工作时,他便立下决心重建家庭。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的话,雅克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不错的未来,某天会实现自己的决心。然而,对于一个悲剧性人物来说,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进展地很好,意外总会降临其身上。在他出差期间,丹尼尔失踪不见;当雅克了解到消息后,他立刻请假去寻找丹尼尔,但老板让他要么继续工作要么辞职。如果雅克辞职,他必然会丢掉这份稳定的工作,他的未来会变得闪烁不定,他实现重建家园的愿望的可能性也更小了。出于对丹尼尔的责任心,他不再考虑其他的事情,毅然决然地选择辞职去寻找丹尼尔;对雅克来说,丢掉这份稳定的工作是一件悲剧性的事情。

雅克回到巴黎后尽心尽力安排所有的事情;生活重回往日的平静,但是悲剧的雅克注定有一个悲惨的结局。出差期间他已经得了重感冒,由于劳累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他再也坚持不住,静静地离开人世。雅克是一个感动读者的人物,他对诗歌的喜爱,他的爱情,他的工作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因为无可躲避的现实,出于对弟弟丹尼尔的“责任心”,雅克没有选择的权利,总是在现实面前做出让步。他隐藏着自己的情感,承受太多的事情,忍受不少的煎熬。对丹尼尔来说,雅克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没有私心而是全心全意地为丹尼尔奉献着。从另一角度来看,丹尼尔本身是造成雅克悲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没有丹尼尔,雅克很有可能获得自己的爱情,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不错的未来,最终实现重建家园的愿望。每次当雅克面对现实时,在对丹尼尔的“责任心”的推动下,他便不再考虑自己的梦想,只简单得希望丹尼尔能事事顺利。实际上,正是由于丹尼尔,雅克无法做出符合自己希望的选择,在现实与愿望之间,雅克不得不每次都屈服于现实,雅克的悲剧也是无可避免的。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雅克的悲剧,同时也能感受到幽默感和温情,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悲剧。看门人的儿子“小红毛”是丹尼尔儿时忠实的“星期五”,更逗的是“小红毛”能生动地模仿野人的叫声。丹尼尔的叔叔送给他一只非常爱讲话的鹦鹉,然而这只鹦鹉在丹尼尔面前从来不开口。雅克小的时候是个滑稽的孩子:不管什么原因不管什么时候,他总是哭个不停,爱赛特先生曾说雅克就像一条长河。此外,皮埃罗特先生讲不了三个字便会重复“确实应该这么说”这句说,在读文章的时候,读者既会感动的哭泣,也会因为幽默而微笑。

虽然爱赛特一家破产了,但是忠诚的老仆人阿努没有离开,而是陪伴他们一起去里昂。丹尼尔做学监期间,在卡萨涅小姐和日尔玛纳神甫身上感受到很多温暖。皮埃罗特先生没有忘记爱赛特夫人曾给予他的帮助,对雅克和丹尼尔都非常地友好,尽心地帮助他们。雅克去世后,他信守诺言,好好地照顾爱赛特夫人和丹尼尔。卡米耶是一位安静的小姑娘,虽然丹尼尔曾伤害了她,她还是宽容地原谅了丹尼尔。除此之外,我们能在雅克身上感受到最大的温情。雅克只比丹尼尔大两岁,但他就像母亲一样细心地照顾丹尼尔;雅克是一位合格的“妈妈”,正是因为他的“儿子”丹尼尔,他放弃了爱情,丢掉了工作,失去了重建家园的能力。雅克无私地为丹尼尔奉献,他的所作所为很令人感动,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

在雅克身上,我们既能感受到他的悲剧,又能感受到他的伟大和温柔,雅克深深地感动着我们。都德成功地构造了雅克这一人物,米歇尔・莱蒙曾说过:“都德的成功应当归功于他的文笔流畅,他在作品中倾注的美好感情;他唤起读者的怜悯心;热情所至使作者频繁地介入其间,由于风格生动,故不乏动人之处。”

参考文献:

[1]Alphonse Daudet, le Petit Chose, Librairie Générale Fran?aise, 1983, pour la Préface, 1985 et 1997 pour les Commentaires et les Notes.

[2] 阿尔封斯・都德,《小东西》,姜依群译,漓江出版社,1998

于丹讲诗词篇7

诗歌鉴赏作为必考题近年已渐趋稳定。

首先是内容趋向稳定:一般从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来命题。

其次是考查的形式趋向稳定:即主观简答取代客观题成为主要形式。02年把客观题改为主观表达题,并由Ⅰ卷移到Ⅱ卷,这就出现了完全意义上的诗歌鉴赏,即对诗歌既要理解透彻又要表达清晰。06年至今只有北京上海两卷设计了选择题和简答题。11年北京卷另有200字的小作文,12年则是 “由景及理”诗歌技巧拓展赏析。题型稳定的同时数量也基本稳定在两小题,分值则普遍从09年之前的6分上升到8分。

第三是诗歌的样式趋向稳定:选材以诗为主、词为次、曲最少。06年17套试题中诗占12套之多,词3套,曲2套。08年18套试题中考查词的有3套,09年升到6套,曲两年都只有2套。近三年(2010——2012)则渐趋集中考查律诗、绝句和词三种体裁。

第四是取材范围稳中有变:以唐宋诗词为主,其它朝代作为点缀。唐诗高地名家辈出佳作如林。除了李杜双峰对峙的艺术颠峰外还形成了流派纷呈群星璀璨的局面。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另一支奇葩。宋人一生勤奋创作,著作等身,宋诗自有其独特魅力。唐诗代表了高度成熟的典范,宋诗则代表了求变求新的典型,形成了两大系统。宋人以议论理趣入诗,其哲理诗成为诗歌史上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感忘忧国。”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等满怀赤诚地唱出了忧国忧民的时代最强音。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和国家命运完全融为一体。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结晶的作品受到重视也就不奇怪了,这也正是宋代诗歌渐受重视的原因。09年的江苏卷以岳飞的《满江红》入题,四川卷以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入题就是明证。

09年的出题者也和08年的一样依然对唐宋诗词青睐有加,宋诗均占到50%,10年和11年分别有9首和10首,2012年有所下降考了7首,却也占了比例最高的41%。甚至在同一年有诗人的两首作品均入选(10年陈与义、12年杨万里)。唐诗则基本稳定在3首或4首,因此宋代诗词的复习应成为我们备考的重点。同时,从作者来看,以名家作品为主,但作者的范围在逐渐扩大。例如,09年的试卷中,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辛弃疾等名家大家的诗占到18套试题的77%。10年之后名家名作淡出,作品陌生化渐成命题者的共识。2012年“李杜欧苏”等著名诗人一个都没有,比较熟悉的仅贾岛、杨万里、元好问等六七个,学生少见甚至老师也感陌生的则不少:晚唐的修睦(大纲卷)、金朝的王寂(重庆卷)、元朝的白珽(广东卷)和曹伯启(四川卷)等。

以上简要梳理了近年诗歌鉴赏的几个变化,它是复习备考的基础。下面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和复习迎考要点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之有方、习之有得、用之有效。

一、积累

感性积累对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笔者常引用香菱学诗鼓励学生乐于积累勤于积累。我们不妨来重温一下天才作家曹雪芹的高见:“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当明白诗歌得用王、李、杜三家共计五百首左右的名作作为底子时,他们再次悟到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复习

授之以渔,纲举目张。高考多从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来命题,下文就前三类进行举例分析。

(一)表达技巧历来是主要题型,我们要熟悉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答题时要准确全面地判断并规范地表达。典型例题:裴潾的《裴给事宅白牡丹》。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白牡丹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题思路: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要先整体把握从诗作的艺术构思入手。其次指出表现手法及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分析该手法的效果。参考答案:用“玉盘”作比形象地写出了白牡丹的高洁。以冷露、月白、风清衬托了白牡丹的超凡脱俗。观赏紫牡丹时车水马龙、观者如云的喧嚣情景与下联无人问津白牡丹、庭园寂寥的冷落景象构成了鲜明对比,写出了二者迥然不同的际遇。表达了作者对白牡丹冰清玉洁却无人赏识的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无人赏识的幽怨之情。

(二)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和诗歌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首先理解记忆参考资料中那些具有象征和比兴意义的自然物象即自然意象。它们往往是喻人之物,或是寓志之物,或是寄情之物,诗人借助特殊意象抒感。比如,诗人欲抒发闲情雅致,多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意象入诗;诗人想表达高洁坚贞之志,多借助松、菊、梅、竹等意象写意;诗人要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孤独惆怅之情,又多凭冷雨、梧桐秋蝉、落日、古道等意象传递。意象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诗歌中人和物的形象。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融合。所谓“意境”就是寄托诗人情感的一系列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而成的意蕴丰富的境界,具体包含景、情、境三方面内容。唐代诗人王昌龄就提出“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同时,他把境界分为三类:物镜、情境、意境。意象是诗歌的基础,意境是诗歌的画面,诗情是诗歌的内涵。鉴赏一首诗歌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诗歌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常用的意境术语有“雄壮开阔、壮阔深远、生机勃勃、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等。

古诗中有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诸如沙场将士与居所闲人、得志官宦与失路文人、建功立业者与报国无门之人、积极仕进者与江湖隐逸者等。这些知识多用于解答用典类题目。例如,08年浙江卷中“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中的“大夫”和“司马”各指谁?12年江苏卷第二小题“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三)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历来讲究“炼字”“炼句”“推敲”,所以“诗眼”的考查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例如06年福建卷的“只有空床敌素秋”的“敌”,11年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以及12年简要赏析“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精妙的描写。09年四川卷中分析“入”和“摩”的表达效果以及12年简析“空”字(11年天津12年湖北安徽均为炼字题型)。其次是语言风格的考查,答题术语: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壮、简练生动、都用口语等。

三、追本溯源,以简驭繁

复习当然不能集中突破,而应细水长流,讲究润物细无声的涵咏陶冶。12年所学的古诗是个重要宝藏,尤其高中三年的所学应充分挖掘其价值。分析讲解时要尽量联系课本知识,追本溯源以期源清流明。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免于题海跋涉。下面以2005年全国卷Ⅱ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为例,说明如何在课内外架设知识之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甜头。

第一小题平易而直接,学生也多能从许多学过的思乡念亲的诗歌中推断出表达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寂之情。第二问是“作者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一是通过“抱膝独坐”的细节来表现;二是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三语言特色是朴实无华。这里考查了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语言风格不难,“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爱唱《琵琶行》”白居易文如其名,老妪能解自然明白晓畅。前题难度较大,学生的答题情况也说明了这点。但笔者感到很遗憾,毕竟我们类似技巧的诗学了不少了。笔者开始引导他们温故而知新:很快找到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和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种手法很重要,想象出来的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感将延续到未来而不断绝。对面落笔,往往虚写,诗人不从自己的角度着笔,而从对方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杜甫的《月夜》堪称典范。安史之乱,作者妻离子散,自己身在长安,妻子却远在鄜州,两地阻隔,生死莫测,诗人内心情感激荡,如波涛汹涌;但表现时却从对面落笔。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也都用此法。经过这样的举例联系使学生看到了希望和方向,最重要的是克服了他们恐惧、浮躁心理。前者是从无从下手到无所是从最终无所事事一塌糊涂;后者是急于求成抛弃课本最终欲速则不达。

无独有偶,06四川卷又考了这一知识点:第二小题问“‘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所以,只有真正扎实地掌握了技能,方可以不变应万变。

诗歌是美的,即使作为考题也无损她的艺术魅力,所以教师要授之以渔使之纲举目张、善于追本溯源教会以简驭繁。我们要突破诗歌鉴赏这一难点,使之成为亮点、兴奋点和审美点,既要学习继承灿烂的古代文化又要提高解题的技能技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斌.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盘点[J].语文建设,2012,(07—08).

[3]傅治平.浓妆淡抹,诗景如画——唐诗中色彩的魅力[J].古典文学知识,1992,(05).

于丹讲诗词篇8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耳闻目睹身边学生的文学修养,同时出于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在语文课堂上,我尝试着将文章讲解与古诗词联系起来。无论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恰到好处的古诗词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以《纪念刘和珍君》为例,在讲解完课文之后,我提问了学生一个这样的问题:“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刘和珍,我们会永远怀念你的!”“人们热爱刘和珍,人们痛恨反动派!”……忽然,班里一个十分调皮的学生轻声插言道:“不就是玩完了么。”听到的学生有的向他投去反感的目光,有的却禁不住笑出声来。看着好不容易才营造出的课堂气氛即将功亏一篑,我的大脑顿时进入了高速的运转。我没有批评他,而是不动声色地说:“的确,人固有一死。但死的意义一样么?大家一定都知道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吧?他的死和秦桧的死一样么?“不一样!”“为什么?”学生纷纷议论起来。看着学生的争论渐入佳境,我挥笔在黑板上写下了:“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联语,然后给学生加以解释。无须要求,学生主动把这副对联写在了“课堂集锦”本上(自从我教这个班,要求大家都准备一本“课堂集锦”本,以备随时记录)。然后,我又写下了文天祥的千古绝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时,已经有几位平时博览群书的孩子要求自己解释了。我又引用并解释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斯人虽已逝,千载有余情” 等相关诗句。当我把这些诗句陈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声情并茂地讲解的时候,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渴求的目光。当他们往笔记本上抄录的时候,许多孩子都在轻声默背着。我让孩子们展开联想,自己说出与黑板上诗句异曲同工的妙词佳句,孩子们顿时举起了小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时,我又将孩子们的思绪拉回到课文中,请刚才那个调皮的孩子再谈谈对“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的理解,他的脸红了,忽然,他提高声音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珍虽已逝,千载有余情。”台下,顿时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由于平时的启发点拨,学生对诗词越来越感兴趣,主动积累了大量的名句、名诗、名段,说起话来,经常挂在嘴边。班内形成了学诗词、用诗词的小气候,同学们从学习中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乐趣。就是在作文的时候,也一改过去满篇土言土语的特点,而是能够根据语言环境,非常自然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为自己的文章增姿添彩;就连作文题目,也能化用诗句,比如“莫让感情遮望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乱花渐欲迷人眼”、“靡不有忙,鲜克有得”、“春风偏度玉门”、“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让我们为学生插上诗词的翅膀,在祖国灿烂的文明里翱翔,相信学生们的明天一定更精彩!

上一篇:高一历史教案范文 下一篇:口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