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诗词讲座范文

时间:2023-09-29 18:22:29

于丹诗词讲座

于丹诗词讲座篇1

他想了想,说:“小时候经常看到我妈用的那种‘靛青色’颜料就产自荷兰,上大学时崇拜的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就是荷兰人,还有梵高,工作以后谈成的第一份广告是‘荷兰乳牛’,去过的第一个欧洲国家也是荷兰,那宾馆的早餐,太丰盛了!”

趁他还沉浸在对荷兰早餐的垂涎追忆中,我想了想自己喜欢荷兰的理由:也许因为是“娥娜似仙子”的“荷”与“鲜枝如新沐”的“兰”这两株花结合在一起,“荷兰”这个词带给我的总是亭亭立默默香的安静之感。

台湾女作家丘彦明曾用一部《浮生悠悠――荷兰田园散记》,让安静的荷兰留香纸上。隐遁在荷兰东部小村庄,度过了九年田园种植生活的丘彦明夫妇,宛如沈三白与芸娘的再生,她的书也堪称现代人的《浮生六记》,在众多田园情趣中,尤其喜欢她写种花:培土、追肥,剪枝,两年后,月季长得叶繁枝茂,花朵历历,取花瓣入茶,香气沁入心脾;将花瓣揉进面里做馒头,更觉齿颊生香……屋里岁月静好,安逸多姿,屋外河水泠泠,牛羊安详,丘彦明夫妇带领读者一起享受着荷兰乡村的简朴宁静。

然而,读过荷兰作家赫布兰德・巴克的小说《上面很安静》之后,会明白:在荷兰乡村住了几年和几十年的人,体会到的静是不同的。《上面很安静》讲述的是荷兰农夫赫尔默的故事,因为双胞胎弟弟亨克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一心想离开农场的赫尔默被迫中断大学学业,从此与牛羊为伍。三十年单调无变化的生活,宛若一张白纸,除了四季的轮替,连时间都停滞了,那种静,如死水一般。

在文学史上,荷兰一直以安静之姿存在着,很少听说哪位荷兰作家横空出世,除了赫布兰德,凭借《上面很安静》一书,赫布兰德摘得全球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评委会对其评价是小说以“稳定的节奏与自然而然的风格呈现出讲述者淡淡的冷酷、简明的幽默以及令人吃惊的温情”,“静静地吸引着人们”;而《洛杉矶时报》的赞美更为诗意:“赫布兰德的作品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清澈,清澈到每个句子都能留下涟漪。”

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看过女导演娜诺克・利奥波德根据小说拍摄而成的影片《一切很安静》,那是一曲献给荷兰乡村的影像赞歌:单调凄冷的田野、一道道沉默的沟渠、缓缓移动的牛羊以及无垠的灰色天空,初看时觉得剧情实在是沉闷平淡,读过原著小说,才懂得男主角是在用隐忍克制的表演,宣读着赫布兰德冷冽含蓄的行文,不过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影片真的太安静了,安静得我觉得自己更寂寞了。”

弟弟去世后,父亲的一句话:“至于你,阿姆斯特丹的一切到此结束”,让赫尔默放弃了一直向往的城市生活,成为了父亲的儿子。然而,现实生活中,众多写作者对阿姆斯特丹的向往却从未结束,阿姆斯特丹,它无私地为写作者提供了创作灵感、故事舞台,甚至将他们送上领奖台。然而,“安静”“孤独”与“绝望”的气息,始终与阿姆斯特丹相伴相随。

阿姆斯特丹普林森大街263号,二战期间德国人秘密吞并荷兰时,是安妮弗兰克和她的家人躲避纳粹的藏身之处,也是她完成著名的《安妮日记》的地方,一处最悲伤的所在。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但到处都是年轻人”,然而再多的年轻人也没有让这座城市欢乐起来。在艾登・钱伯斯的小说《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中,英国少年雅各布来到这里,为祖母寻找祖父最后一段生活的踪迹,一天,陪他的荷兰少年唱起一首忧伤的歌曲,歌词是诗人布拉姆・韦尔默朗的诗句:“我一生都在寻寻觅觅,现在终于知道,最后我找到了你,你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孤独”孤独啊,真是荷兰人挣不脱的精神底色,这部小说获得1999年“卡内基”奖。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也曾借自己的作品《阿姆斯特丹》中主人公克莱夫的眼睛,观察着这座平静与文明的城市:充满智慧和幽默的荷兰人骑着自行车驮着他们头脑冷静的孩子,甚至连店主看上去都像教授,街道清扫工看上去就像爵士乐家……折桂1998年“布克奖”的《阿姆斯特丹》是一部描写堕落的小说,书中的主人公都处在“下降的轨道上”,好吧,在“低地之国”荷兰,他们的命运再无可降的空间,最终,生命走到尽头,而阿姆斯特丹为这出黑色喜剧走向高潮提供了最后的舞台。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好像你已远去/……你就像黑夜,拥有寂静与群星/你的沉默就是星星的沉默/遥远而明亮”――我曾用聂鲁达的诗句,描摹从未谋面的荷兰的样貌,后来我找到有关阿姆斯特丹的最好的介绍文字:三年前,他去荷兰采访,到那里的第二天发回一条短信,那短信我留存至今:

于丹诗词讲座篇2

关键词:周哲辉;当代旧体诗词;创作启示

丹江六月正是莺飞蝶舞、百花盛开的时节,我市著名诗词家周哲辉又一部作品集即将面世了。这已经是他继《风鹏集》、《若水集》、《梦蝶集》、《沁园春》之后的第五部集子了。欣喜感喟之余,心下不禁惴惴。在牡丹江当代旧体诗人的创作群体中,周哲辉可谓开山一代,声名早已远播遐迩,在全国的诗词界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和他相识的这六、七年,我徒有评赏其作品的心念,却深叹自己才浅笔拙,故始终未能行诸笔端。更何况一个毫无建树的普通诗词爱好者,要对一个牡丹江文化界名流的作品乃至人品置评,我总觉得实难把握好分寸,生怕漏掉了什么,又多说了什么,意会错了什么,反倒贻人口实。

如今在他当了近三十年诗协主席即将离任之际,我不免又想到:当代诗词热已持续30多年,涌现出大量的作者、作家,创作出版了大量的作品,然达到一定水平、可称“家”者甚少,作为一个有才华的诗人、有修为的学者和有贡献的人物,周哲辉理应添列其中,得正其位,这当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对传统诗词的学习、创作、欣赏定位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对生活、事业、爱情、友情、亲情、风光、时事等有所感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周哲辉的几部诗词集,无论是《风鹏集》的感怀时世,《若水集》的咏史怀古,还是《梦蝶集》的抒情怀述,亦或《沁园春》的登山临水、吟风颂雅,其诗词都已然成为他生命与事业的编年史,读懂了作品,也就能“从中读出其价值取向和奋斗轨迹,亦读出其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读出其胸怀、气度、风骨、品性。”[1]从这个视角来解读周哲辉的几部作品集,就找到了一条欣赏其诗词的最佳路径。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周哲辉筹唱诗词为例进行分析评价。

酬唱诗词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相互应酬、唱和、赠送、对答的诗歌。因此,酬唱赠答之作历来是诗学的“重头戏”。很多流传千古的绝妙佳作,正是应酬之作。与《贺初林诗社成立》相类的酬唱诗词,在周哲辉《风鹏集》《若水集》中各收入2卷近130首之多,在《梦蝶集》《沁园春》二部集子中也占相当篇幅。周哲辉的筹答诗作,有写给亲属、爱人和孩子的;有写给同学、台胞和商界朋友的,但更多的则是写给诗友,和写给各个诗词协会、诗社、会议及团体的。如以诗赠友:黄运军、王启忠、曹玉清、韩忠纯、韩宇霆、范英杰、肖广森、贾福林、孙永纯等。以诗贺赞:中华诗词学会成立、黑龙江诗词协会成立、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家协会成立、牡丹江市诗词楹联协会成立;龙吟、春雷、北韵、萧乡、五松亭、宁古塔、西阁、北国等诗书社成立;以及牡丹江日报镜泊风诗词专栏创办、牡丹副刊300期创办、牡丹江市图书馆建馆40周年、京剧团成立50周年等等。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周哲辉这些筹唱诗作乍看起来难免流于琐碎,但闲暇之余展卷细读,一种深挚的人文关怀扑面而来。实际上,周哲辉的酬唱诗词,不仅感情真挚动人,而且大都有相当的艺术水平,脍炙人口,或催人奋发,或引人深思。如其《中国・穆棱第一届吴大澄学术论坛步原韵》就是一首艺术水准很高、充满含蓄蕴藉之美的名篇佳构。

督边行馆抱江楼,雨蚀风侵百载秋。

梁栋巍巍遗迹在,功名赫赫美名留。

忠奸毕竟横峰岭,和战终因隔堑沟。

临难庙堂轻自毁,堪悲弃隼做闲鸥。

这首诗作选自周哲辉2013年出版的第三部诗词集《梦蝶集》,诗中对开发东北之祖吴大澄一方面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之意,另一方面对他晚年的潦落充满了深深的叹惋之情,堪称其筹唱诗中的精品。彼时的周哲辉不仅在诗词内容题材上有所开拓,而且更加注重内在心灵的抒发,感情含蓄蕴藉,艺术上已臻化境,有一种苍凉婉约之美,这绝对是对他自身创作风格的一个突破,一个六十多岁的人尚能执着于此,不禁令人叹服!

一以贯之,诗词筹唱早已是周哲辉沟通心灵,切磋诗艺的社会交往手段,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以上所列举的诗词活动外,他参与的国内诗词大赛总在五、六十次之多,每一次他都取得骄人的战绩。当1987年,当他在牡丹江日报社工作的时候,随着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中华诗词协会的成立,各个省、地县级的诗词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于神州大地,传统诗词呈现出蓬勃的复兴景象。牡丹江市的诗词家、诗词爱好者们,以周哲辉等人为代表,积极鼓动,振臂高呼,在时任市委书记贾福林的大力支持下,历经一年多的酝酿筹备,于1989年端午节成立了牡丹江市诗词学会,发起了全国端午诗词大赛,并一发而不可收,各地诗稿像雪片一样飞来,有29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诗词组织2500余位作者3万多首诗词参赛,一时间诗界沸腾,文坛震动。正如已故诗坛泰斗臧克家高度赞扬的那样:“白山黑水境界高远”“一夏飞来万首歌”。此次大赛自消息到结束,全国各地150多位著名诗人参加了镜泊湖颁奖仪式,采风、切磋诗艺3天,诗词结集出版后,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新空气。由此观之周哲辉简直就是一个卓越的社会活动家,通过诗词这个纽带桥梁,他与海内外众多诗友与团体建立了广泛的交往和联系。

雅士好结社,诗人爱酬唱。我与周哲辉的认识也是从结社开始的。大概是在2010年初吧,以打造我院诗词精品课为契机,我们组建了一个由师生共建的文学社团――初林诗社,还组织了二次全院范围内的经典诵读大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与周哲辉的鼎力扶持是分不开的。

记得诗社成立那天,我邀请好友兼诗人陈大友、高万红来捧场,令人欣喜的是时任牡丹江市诗词楹联协会主席的周哲辉也来了。会上他做了简短而精彩的发言,并当场宣布接纳初林诗社为牡丹江诗协的团体会员。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和其它诗社成员趁着这股兴头互为唱和庆祝诗社成立,会场不时迎来阵阵掌声,气氛开始活跃起来。这时再看周哲辉早有准备,他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即席赋诗一首以表贺枕:

莘莘学子入初林,陶冶心灵德艺馨。

诵读声声斟韵律,推敲句句见精神。

师生联袂兴诗教,院校讲坛开雅音。

国粹传承新一代,喜听遍地虎龙吟。

这首贺诗语言朴实,内容明白晓畅;风格爽朗,富有时代气息。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胸襟与视野,的确不输诗家风范!大家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现场空气一下子热烈起来,接下来的经典诵读活动也是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真是一场空前的盛会,连我自己也没想到会有如此好的效果,心里难免就多了那么几分感动。诗人无长物,骚歌一曲寄相知。还有比诗更好的贺赞吗?他关心扶持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诗词爱好者,最后扶持他们走上诗词这一康庄大道,这难道不是一种大爱无言的境界吗?

周哲辉的诗词创作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古典精神的存活,或许不是靠经典呈现,而是靠生活方式呈现。“我们要吸收古典精神的营养,首先自己要有与古人相呼应的生活方式。”[2]现代人往往容易慨叹生活中诗意的东西太少,难以找到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在我看来,诗词酬唱不失为文人雅集交流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这大概就是现代所谓的自媒体古代所谓的“人联网”吧?

参考文献:

[1]孙朝成.诗意人生耐吟哦.周口日报,2013.11.1.

于丹诗词讲座篇3

停泊在早春的栀子花开的是那么的旺盛,香气四溢。

或许,再晚些时候的栀子会更香,但却缺少了早春栀子那种独特的高洁美,香气清淡悠长。大凡香气总是非常浓郁熏人,但是栀子香气却略显脱俗淡雅。清雅成诗,爱淡成词。

诗词之美,美源于人;美人诵词,更显别具一格的美。

我与丹相识在别样的二月,往年的二月时常略带些隆冬的寒意,因此,万物也往往还在沉睡中,等待着二月的春雷打响,便争着含苞开放。可今年的二月不同,春天来的格外的早,早的几乎使万物无法再沉睡,个个伸着懒腰,迎接新的一个轮回。

栀子花当然也不例外,丹喜欢栀子,尤其是早春的栀子,她说早春的栀子很美,就如她一样高洁淡雅,一尘不染。我当时便笑了,丹没有生气,轻轻的拉着我的手去栀子园里欣赏栀子。

二月的栀子园里人迹很少,因为不是盛开的月份,所以显得格外寂静与荒凉。丹对着一朵还未开放的栀子对我说:“让我们一起等着它静静地开放吧!”我微微点头,望着眼前这位如栀子香气那般纯洁的女孩,我真的有吻她的冲动,浓情的五月迟早会丹新心中到来,栀子花开的季节,香气四溢的季节,究竟会把这位天真的女孩熏染成什么样?我突然拥她入怀,丹也听话的俯在我怀里,一动不动。丹是一种需要人来保护的女孩。未经风雨的她,能抵得住世间的考验吗?我默闭双眼,握着她的手,无心伤害憔悴的水晶瓶,轻轻问道:

“当然会,我要采摘好多好多花瓣,送给我最爱的人。”丹俏皮的回答。、

“那你最爱的人是谁呢?”我故意挑逗她。

“那…那…我想想哦,爸爸、妈妈、姐姐,还有老师,当然还有你。”她天真的答道。

我满意的点了点头,丹不觉中闭上了双眼,静静地在我怀中睡着了。

一丝微风吹过,风中夹杂着点点栀子香气,我有种被陶醉的感觉。其实,我此时才注意到,早春的栀子香气的确很特别,有茉莉的淡雅,也不乏玫瑰的那种娇艳。栀子香气,弥漫在空中,愈来愈浓,醉醒了在我怀中熟睡的丹。丹醒来的第一句话便是说好香,然后悠然诵道:

“采花处,一抹愁深;香无边,爱无言,幽幽早春时。”

诗词之美,美源于景。栀子湖畔。美人诵词,的确别具一格。

“临园处,一对顽童;赏花意,心无邪,惶惶五月时。”我与她对诗一首,诗中有意。

你静思一会,仿佛懂了我的意思。先一怔,然后便把那粉红色的小嘴对在我耳边。

你说:放心吧。我不会变的。“

我愕然,风吹许久,我都未能清醒过来,直到你拉着我的手,向栀园深处走去……

天空仿佛一下子变的很蓝,几朵白云悠悠浮动,阳光下的栀子园林,充满了生机。就如人的青春,一个充满活力的岁月,一个栀子花开的的季节,人能走多远?又能延伸多久?我突然觉得人的青春有多么的重要,似早春的栀子花香,现在虽淡雅无为,却是为了五月的成熟积蓄更多的美丽。反之,现在过早的开花,那么等到五月盛开的季节,还会开吗?不会的,你已在寂寞的二月开过了,开的是那么的悄无声息,稍纵即逝,以致酿成了五月的凋落。花是这样,人亦如此。

我真希望丹不要在青春的路途中迷失方向,能永远永远的像今天一样天真快乐。

那天,丹很开心的离开了栀子园林,我也一样,陪了她一整天。迫于黄昏,我叫了辆车,亲自把她送回了家。

丹和我青梅竹马,两下无猜的玩了许多年。我比她大两岁,因此,我一直把丹当做自己的妹妹一样看待。今天是寒假的最后一天,所以我和她去了栀子园林,约定五月的时候一起再去看盛开的栀子花。今天过后,我和她便要上不同的高中,她一直天真可爱,但往往这样的女孩最脆弱,最容易受到伤害。过去十几年,一直都是我在保护她。但高中,谁还会保护她呢?我一直都很担心,真希望她能像往常一样,开开心心的过下去。

那日晚上,突然下起了大雨。电闪雷鸣,不禁让人有点不寒而栗。

我静静的躺在床上,听雨声,品雨声。雨哗哗而下,打在被曝晒一天的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声音。声音铿锵有力,激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曾几何时,也是同样的一个晚上,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还依稀记得那时的丹独自在家打电话给我,说她害怕,我便去陪她。那夜无眠,雨下了一整夜,丹与我也听了一整夜的雨,脆弱的她蜷缩在我怀里,我搂紧丹,给丹讲一个又一个关于公主与王子的故事。故事里出现的总是美满的结局,如花的岁月在一次次奋斗与波澜之后,终有归宿。寂寞的牧笛不知何时在雨中传来,伤感的笛声传入我们的耳中,那是时无言,如今我才明白,那刻的牧笛声正是对我与丹结局的预示。不是童话里美满的结局,而是这样悄无声息的、寂寞伤感。如一阵风一样,匆匆来到,匆匆而过。留下了有什么?莫过于伤心、流泪,再次之,便是一场无言的结局。结局过后,便是我对丹久久不去的担心与牵挂。

雨依旧下着,屋外的嘈杂丝毫没有影响到屋内如死水般的寂静。此时的我,真希望如曾今一样,能够再陪一次丹,再和她听一夜雨声,再给她讲一个关于公主与王子的故事,再能牵着她的手在二月的栀子林里散步…。。可是这已经不可能了。岁月已经褪去了她曾今的,雏鹰不再,折断的翅膀已重新健朗起来。此时的我,无法挡住她对梦想的追求,只能默默的让她从我怀中飞走,给她祈祷,给她祝福。除此之外,我又能做什么?

那夜无眠。独自听了一夜的雨,等待了一个晚上的电话。可一夜过去,屋里依旧寂静的可怕与凄凉,屋外已经放晴了,昨晚经受一夜风吹雨打的白杨树又重新焕发起了活力。朝东的天空上,隐隐的出现了一道浅浅的彩虹。我无暇于此,等待了一个晚上的我,静静地睡着了。总希望能够在梦中遇见丹,可周公难解,天意难违,那日,我睡的很沉、很久,丝毫也没有留意到手机铃声在一声声的响起……

一觉醒来,我看了看手机:30个未接来电,1条未读信息。

30个号码一模一样,那一串串数字是如此的熟悉与温暖,我看了看那条短信。一怔。

之后,我哭了。坚强的我也哭了,哭的是那么的无助。

丹在最后一条信息上这样说:哥哥,我要走了,手机也被妈妈没收了,我不知道我们以后是否还能再见面。对了,我要和我父母一起离开这个城市了,去那所陌生的城市里那所陌生的学校。我本想早些告诉你,但我一直不希望这样。哥,我好害怕、好孤独。哥,还有一件事早就想对你说,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我喜欢你,事情侣上的。

我用含泪的手拨打了这串熟悉而又冰冷的数字,等了好久好久,如几个世纪般漫长,可最后还是无人接听。我抛开手机,带着泪水跑过镌刻记忆的家门,跑出那个熟悉的巷子,一眼望去,曾今灯火?亮的古宅寂静如死水,大门紧锁,门上有一张非常显眼的字条,上面写着笔墨尚未风干的两个大字:

出租。

我再一次流出了泪水,卧在那扇苍老的门前,用手捶打着地面。房屋被出租了,我和丹的感情难道就这样了断了吗?不会的,这只是一场梦,一场恶梦我把头狠狠地撞在墙上,想惊醒这个伤心的梦,可强烈的疼痛感让我昏倒了。

昏迷中,我知道自己一直在喊丹的名字,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可总是没有人回到。也直到那一刻,我才知道,我和丹,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兄妹之情,我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她。

一天过后,我醒来了,我没有再流泪,没有再哭泣。我费力的把身子转向窗外,一眼望去,景物依旧没有变,但这对我来说,却显得格外的黯淡,不止是这些景物,是这座城市都对我已经毫无意义了。丹走了,丹离开的城市我还要一直待下去吗?

又过了一天,我已经是在北上的火车上了。带着父母亲人的反对,带着对丹深深地思念,我去了哈尔滨,那座冰之城市,把我的感情与泪水,冰冻住。火车在飞速的行驶下渐行渐远,把我和丹的距离拉的越来越远。

我在哈尔并呆了三个月,便又回到了这个曾今给我无限回忆的城市,因为一个约定,一个关于栀子花的约定。

五月十九号早上。

我独自来到栀子园林,此时的栀子园林已经是人山人海了,浓浓的栀子香味在风中飘落,成千上万朵栀子花在浓情的五月竞相开放,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无暇于此,我心中有的只有丹。我在约定的地点来回踱步,希望能够遇到丹。

依稀记得三个月前,我与丹在栀子园林游玩的情景,尽管没有现在这样繁华,但彼此都觉得很满足很快乐。可如今,五月之约的时间已经到了,可丹在哪呢?要知道,对我而言,没有你的栀子园林,一片荒芜。

时间在匆匆而过,游客渐渐少了起来。我依旧坐在那个老地方,那个只属于我和丹的老地方。我望着漫天遍野的栀子花,闻着浓浓的栀子香气,我流泪了,泪水夹在风雨香气之中,弥漫开来,给这深情的园林一次灵魂的洗礼,我止住了泪水,我不想在这个曾给我们快乐的地方流泪,我要坚强,我要继续等下去…

又是一个栀子园的黄昏,游客已经很少了。可是丹还没有来,或许她不会来了,她已经把这个约定忘了,忘的彻彻底底。唯独我这个痴情的人还在这痴痴地守候,可我无悔,即使丹忘了我,忘了这个约定,我也无怨无悔。因为,这片栀子园林,起码鉴证着我和丹曾今来过这里,曾今有过那么一段幸福的日子镌刻在彼此的心中。只要有这一点,我就满足了。

那日,我很晚才离开了栀子园,但我没有离开这座城市,因为我要守护着这座城市,永远永远等着丹的到来。

又是三个月过去了,日期推到了八月末,我再一次栀子园林。

夏末初秋的栀子园林已经很少有人了,曾在五月风光过的栀子花也已凋落,园中的香气也淡薄了不少。淡淡的香味久久在我鼻中环绕,或许,我和丹都喜欢那抹淡淡的栀子香,不必那么浓烈,清幽雅致的香气虽不能让我和丹在一起,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彼此之间靠近了一点点。

栀子花开,栀子花落。凋凋零零,四季轮回。如花的季节里,不曾有轰轰烈烈,但却是彼此间真挚的情谊。其实,在友情和爱情之上,还有一种情感,这种感情生来就是用来仰望,用来守候的,没有话语,没有誓言,用心去等待,就会有结果花开的季节。

岁月在不断流逝,栀子花开在一次次盛开后又一次次凋落。亲爱的丹,枫叶之国的你,究竟在哪里?我永远等着你。

End

于丹诗词讲座篇4

人之爱花,或藉此消遣赋闲,或藉此赏心悦目,或藉此怀德明志。花有品之高下,不同的花卉,不同的人品,不同的心境,寄托和体现的主体精神和情感又不尽相同。伟人同样爱花、赏花、感悟花,与之交流、与之沟通,寻找那相通的灵性、高尚的品格、独有的气韵,言不明言之事,达不直达之意,显不张之志。

爱花:诗文相随显伟人之大爱

有一阕著名的咏梅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阕词是喜爱梅花的最好写照。

喜爱梅花。瞻仰过遗容的人大都看到过,在纪念堂里,水晶棺前摆放着五盆梅花。这是根据生前酷爱梅花的性格而摆设的。生前,无论是居室还是工作室,都要摆上几盆梅花。

不仅喜爱梅花,还喜欢许多其他的花,留下了许多关于花的诗词句。1906年,13岁时曾写《咏指甲花》诗,他说“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赞其“叶小枝又弱”、“惟婢傲火天”。战争年代里,他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扭转乾坤的气概,写过“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咏菊佳句。他在1949年的《和柳亚子先生》一诗中有“落花时节读华章”之句,在他手稿之初曾为“暮春时节”,后改为“落花时节”。春末夏初,仍是花繁时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英缤纷的日子,读美丽的诗句,诗花人相悦。他写《蝶恋花・答李淑一》,为“我失骄杨君失柳”,让“吴刚捧出桂花酒”。他笔下有过“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以梅品格悼赞亡友。他曾诗赞“桃花岭上风”,也曾诗评陶渊明“桃花源里可耕田”,还曾诗叹屈原“艾萧太盛椒兰少”。1966年6月,“正是神都有事时”,他却“又来南国踏芳枝”。他希望伟大祖国“彩云长在有新天”、“江草江花处处鲜”。

还在不少地方称赞过牡丹,提倡“牡丹精神”。

战火纷飞的延安,几次和、偷闲到当地的万花山欣赏牡丹。万花山,因多牡丹又称牡丹山,距延安城南20公里。1939年和1940年春,、、曾两次来这里观花。据有关回忆文章说,领袖们穿行于牡丹花丛,评评点点,兴致盎然,还不时地凑近牡丹嗅嗅花香,什么战争呀,“围剿”呀,好像都抛在了脑后。在听了有关牡丹的传说后,还对当地的同志说,这里是一座天然大花园,是我们民族的财富,一定要保护好,不要使牡丹受到侵害,待赶走了日本鬼子,解放了全中国,我们可以在这里修建公园、疗养院,作为劳动人民休息、游玩、娱乐的场所……“”中,曾指示把住所院里的盆花都撤了,惟独留下几株大牡丹。工作人员问为什么要留下牡丹,他却说要树立一个对立面。并讲起了故事,唐朝有个武则天,有一天她下了道命令,叫御花园的百花在一个早上统统开放。其它的都遵命开了,惟有牡丹不开。武则天一见大怒,喝令太监把牡丹连根掘起,推出午门斩首。结果刀劈不折,斧砍不断,又架火烧,也烧不死,无可奈何,只得弃置路旁。而牡丹却说:“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于是,我就把它请到这里来了。工作人员问牡丹为什么不开。告之,这个老太婆的命令不对,违反了自然规律, 牡丹就是不听她的。工作人员又问这是不是真的。说能照牡丹那样做就行了,我们应当向牡丹致敬。牡丹劲骨刚心,不畏,勇往直前,正是所提倡的精神。

是爱花人,也是护花人。在延安时,有一次,勤务员在王家坪桃园折了三根桃花枝,插在房间里,供观赏。但他看到后,便把勤务员找来,问明了在哪里折的桃花枝,又要勤务员数了三根桃花枝上的花苞。勤务员数后说有40多个花苞。听后认真地对勤务员说:“一个花苞结一个桃,有的花苞还能结双桃。你想想,群众今年又要少收多少桃子呢?咱们是中央机关,机关的同志要带头遵守群众纪律, 你们不能为了让我看花,就去干违反群众纪律的事,你们这不是要我也犯错误吗?”爱护一花一卉,充分表现了一代伟人对人民之爱,对大自然之情。

爱花:花品人品两相宜

爱兰花,“举世闻名”。

据说早在战争年代,就开始收集培养兰花,有株手植兰竟然还陪伴他度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岁月。在井冈山地区,群众中至今仍流传着当年引种兰花,香飘湘赣边界的美谈。有首歌谣中还唱道:“朱军长挑来湘江水,浇得井冈兰花放……”解放后,广泛采集,精心培育了上千盆兰花,并赠送给园林部门、植物研究机构和战士。

1960年3月,他和、邓小平等看望北京某部指战员后不久,为了鼓励他们奋发向上,特地赠送给他们400盆名贵兰花。1962年,他一次送给龙华苗圃的兰花就有9个品种。1964年,他送兰花给盆景专家周瘦鹃。周瘦鹃感慨之余,以诗记之:

兰蕙争荣压众芳,滋兰树蕙不寻常。

元戎心事关天下,要共群繁赏国香。

还曾倡导在几个地方建立了兰圃,如广州越秀公园的“兰圃”、杭州花圃的“国香室”、上海植物园的“兰室”等,并为广州越秀公园“兰圃”题诗:

越秀公园花木好,百花齐放各争春。

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晚年更是把精神和情操寄寓于朴实无华、清香淡雅的兰花上,他为兰花拍了很多照片,经常戴上老花眼镜一张一张欣赏。爱兰成癖,有关他爱兰的故事广为流传。他爱兰似乎有一种灵感。1961年2月,他到福州鼓山浏览,路过一棵古树,翘首一望,便说树上有兰花,众人不信。当时,有个小僧爬上树察看,果然从树上采得兰花一束。“”期间,为养兰花受到批判。据工作人员回忆,后来撤走兰花时,他用一种近乎痛苦的声调说:“它不是资产阶级的花呢!”孔子曾有言:“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当在荒僻之地见兰花独放,孔子又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用独茂,与众草为伍!”兰花被称之为君子之花, 是坚贞、美好、高洁的象征。一生惜兰如宝,敬佩兰花高洁淡雅、正气清远的性格。兰花的性格象征着的品格。

爱花:珍惜多于品赏

也是一位爱花之人。

他十分关心洛阳牡丹。1959年秋,首次来洛阳,就问起牡丹的情况,当他得知牡丹已濒临绝境时,很是着急,说牡丹是中国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指示赶快抢救。1961年秋,陪同尼泊尔贵宾游览,再次来到洛阳,又问起了牡丹。1973年深秋,陪同加拿大总理又一次来洛阳,得知牡丹得到发展、繁荣,十分高兴,但又很惋惜,说自己与牡丹无缘,每次都是秋天来洛阳。科研人员没有忘记的话,通过研究,终于改变了牡丹的自然花期,延长了花时。如今的洛阳牡丹基本上可以做到“四季花开随人意,春来春去不相关”。

1954年4月,在日内瓦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在居住地看到一种树盛开白花,形似鸽子,煞是喜爱。一打听,得知此种花树引进于中国。回国后,他立即向植物专家了解,才知道这是一种产于云南名为鸽子花树的珍贵花树种。后来,鸽子花树被推广种植。如今鸽子花树已成为世界著名花树。

1957年2月1日,应邀访问斯里兰卡,在这里,曾亲手栽种一株美丽的凌霄花,当作和平与友谊的象征。20年后,1977年4月邓颖超也应邀访问了斯里兰卡,在种植凌霄花的附近,又栽种了一棵“花后树”。两棵凌霄花象征着中斯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世代相传。

于丹诗词讲座篇5

教学目的:

1.把握冲突三方杜丽娘、春香、陈最良的性格特征。

2.学习饶有机趣而富有个性的宾白语言。

教学重点: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富有情趣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一、教学导入: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世界的东西方各出现了两位戏剧大师:一位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另一位就是我们中国的汤显祖。汤显祖善诗文词曲,在戏曲方面贡献尤著。《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闺塾》又是《牡丹亭》中的精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汤显祖的《闺塾》吧。

二、介绍作者与作品:

1.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明代戏曲作家。所居名玉茗堂。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时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34岁中进土,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因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执政宰相的专横与任用私人,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以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从此隐居家中,专事写作。

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宰相张居正的拉拢而落选。中进士后,拒绝与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合作。晚年淡泊守志,不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浙江遂昌知县期间颇多善政:抑制豪强,打击恶势力;放囚犯回家过春节,出狱看花灯;五年没有拘捕过一名妇女和打死过一名犯人。

汤显祖政治上的开明是由于他思想上的进步。他的老师是左派王学的进步思想家,对他有较大影响。他很崇拜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李贽,与有名的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交往密切,尊他们为一“雄”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李贽和达观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反抗和蔑视权贵、揭露腐败政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

汤显祖的作品较多,流传下来的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诗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和诗文集《玉茗堂全集》。明传奇是对明代南戏的称呼。在当时,传奇创作方面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以汤显祖为领袖的“临川派”,注重文采,忽视韵律;一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注重音律,忽视文采。风格各异,成就不同。

2.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共五十五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梦》)是剧作家在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鲜明地体现了反礼教、反理学的进步倾向,在“情”与“理”的冲突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叛逆色彩的杜丽娘形象。壮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即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

《闺塾》是其中的第七出。它前面写太守杜宝决定请塾师,让年已二八的丽娘读书,以便“她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做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后面写的是丽娘偷偷走进了后花园,与梦梅在梦中结合,真正走上了反礼教与争取个性解放的道路。《闺塾》反映了丽娘对封建教育的厌恶、抵制与个性解放的要求,反映了她心灵的初步觉醒。这是全剧的基础。在这一出戏里,作家把主要矛盾冲突安排在春香与塾师陈最良身上,而其中隐伏着主线即丽娘初步觉悟、反礼教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在这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细腻地体现了春香、塾师和丽娘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三个鲜明的形象。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2.选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C)

A.依《孟子》上样儿,做个“不知足而为屦”罢了。

B.得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

C.怎辜负的这一弄明窗新降纱。

D.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

3.对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目下平头六十(现在)生受了(有劳)

B.止不过识字儿书涂嫩鸦(画小乌鸦)唐突了师父(冒犯)

C.杜衙设帐(教书)有甚光华(光彩)

D.洗净铅华(妇女画妆用的脂粉)应文科判衙(科举考试)

4.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论六经《诗经》最葩(指《诗》、《书》、《礼》、《中庸》、《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B.有风有化(风俗)

C.桃李门墙,险把负荆人吓煞(指教师)

D.伴诗云,陪子曰(诗歌)

四、朗读课文,然后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教学中问题化)

春香

《闺塾》的剧情较为简单。只写了陈最良讲《诗经》、丽娘习字和春香受罚三件事。春香无视封建礼教的威权,插科打诨,逗引说笑,显示了活泼、机智勇敢的性格。就像《西厢记》莺莺身边少不得红娘一样,丽娘身边也少不得春香。作者也借春香之口,剥下了程朱理学“假道学”的外衣,给予无情的嘲弄。

陈最良讲《关睢》时,她骗得陈学鸟叫,又故意曲解“在河之洲”的诗句;丽娘习字时,她竟取来画眉的笔墨。因私自溜去花园玩耍,顶撞、戏耍塾师,眼看要挨荆条、受责罚,她仍不放在心上,顶撞、调笑不已。这个活泼率真的少女,鲜活灵动,逗人喜爱。

杜丽娘

囿于大家闺秀的身份,表面上丽娘确乎显得文静、顺从,似乎愿意循规蹈距,不越封建礼教的雷池一步。但责罚春香时,她是“刀子嘴,豆腐心”,实际上是保护了春香。事后又向春香打听花园的去处与景致,这正说明丽娘心中充满对自由和美满爱情的渴望。所以,后来才有游园惊梦,与柳梦梅生死相爱的故事发生。

陈最良

陈最良在杜太守家设帐教书,杜家便是他的衣食父母,更兼丽娘母亲对他款待周到,故而他并不想过分苛责丽娘与青香。但他视程朱理学为正宗学问,不遗余力的宣讲,显得迂腐至极。

更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传授的诗经《关睢》及《汉广》、《桃夭》、《鸡鸣》诸篇,大多原是歌咏男女爱情、婚姻生活的,他却偏要给予牵强附会的解释,但最终仍是这些诗恰恰引动了丽娘的思春之情。这不仅是对陈最良,也是对整个封建教育的绝妙讽刺。五、品味语言特色——语言中的情趣。

学生精读春香对塾师讲解《诗经》的诘问与取文房四宝后的一段文字,体会妙趣横生的宾白语言。

通过“谐音”激趣,如塾师陈最良讲解《诗经》中的《关雎》时,春香把“在河之洲”自作聪明地解释为衙门里放出一只斑鸠,飞到何知州家去了。通过“误解”生趣,如春香故意问塾师为什么君子要好好地去追求淑女呢。通过“错拿’”增趣,如春香取文房四宝时因不明而拿来了画眉的螺子黛、画眉用的细笔等,语言不可不谓幽默,动作也地道的滑稽,令人捧腹大笑。

在这一出戏里,宾白饶有机趣,曲折如意。在语言上,富有文采又雅俗共赏,充分地表现了作品的意趣与神色。

六、创新练习:

1.写一段200字以内的对话,要求既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又有风趣。(课内完成)

于丹诗词讲座篇6

大凡学者,大都是某一学科的领军人物,对所研究的学科有深刻的开掘和发现,学科知识全面,见解独到,占有优势,具有权威性。但他们一般只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并不广泛。可当我翻开摆在案头的赛仓·罗桑华丹浩浩九卷文集,我不禁瞠目结舌,惊叹不已,对自己的上述看法产生怀疑和动摇。想不到这位赛仓·罗桑华丹教授正是学识广博、知识全面、佛教“五明”(源自古印度的佛教五类学科,包括: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都精通的今还健在的大“班智达”(意为大学者)。

我算了算,全集共有5460页,如果每个页码为700字,则全集就有380万多字,真是宏篇巨著,令人仰止。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坚定不移的理想追求,没有扎实丰厚的学科知识,没有埋头苦干的钻研精神,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数量的浩瀚可观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内容的渊博广大、深邃精湛,众多学科的展示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不胜钦佩。理论功底的厚实严谨,思维思辨能力的睿智发达,我惊叹一个饱经极左思潮摧残,受过牢狱之苦有着残疾的人,却以顽强的毅志和精力给后人留下如此丰厚灿烂的文化财富。

第一卷是关于藏文化中修辞学的研究成果,书名为《诗学修辞明鉴》(简称“明鉴”)。通过两章45节洋洋55万余字,系统全面地介绍、传授了修辞学的整个知识体系。从修辞的定义、概念、意义、价值到如何精确精妙地形容描绘世间万千现象和事物,达到修辞与事象天衣无缝,从而在语言表现能力上达到神形有机结合、准确无比、精妙无比。藏族僧俗民众雄辩的口才、滔滔不绝的表达能力、栩栩如生的形象比喻,都是离不开修辞学的熏陶的。这本厚厚的藏族诗论,已经成为我国各民族院校中藏语言文学专业系选修课教材,是当今藏族古典诗歌理论权威专著之一。

第二卷为我们打开了藏传佛教作为藏文化核心组成之橱窗一扇。通过对天地佛祖的礼赞、祭祀、诵词,以优美的语言、诗的辞藻向世人披露了藏民族 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理想追求、审美情趣,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信仰藏传佛教诸多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坦荡心怀。

历史学科是赛仓·罗桑华丹的又一学科优势。尤其对藏传佛教历史,他更是情有独钟,研究精深。第三卷主要讲述了以甘丹寺为标志为代表的格鲁派的历史,其形成渊源、特征、仪轨、学习制度、活佛分布、对藏区的辐射影响等等,全面地予以追溯探究。该卷还捎带介绍了藏传佛教著名活佛、历世土观活佛的演绎史;青海热贡地区瓜什则寺院的发展史,让读者从微观处窥探到藏传佛教中小寺院的生态环境和成长历程,从而对寺院文化状态有个全面的印象。

第四卷也是有关历史的论著。主要介绍佛学界的著名导师、学者,先从佛祖释迦牟尼论起,再到不同历史阶段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涌现的优秀学子和学者,逐一给予历史的评价,使后人铭记其的学识、贡献、功德,并做为楷模学习,激励自己奋发上进。

第五卷着重阐述佛教的戒律、戒律的意义、戒律与佛法僧三宝之间的利害关系、戒律如何帮助人类解脱由烦恼带来的罪孽、持戒人自己从恶趣及生死轮回中的解脱过程、戒律的价值等等。

第六卷围绕藏传佛教经典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展开,也就是如何使人类从愚昧、野蛮的兽性中解脱出来,通过信仰佛门后如何达到佛的觉悟境界的方法途径。此卷还涉及到藏传佛教各流派、甘青藏区部分寺院的珍藏典籍、创建年代考证等。另外包括对佛的信念之坚定、对佛的敬礼、对各种社会功德贡献方面的表达颂词。

第七卷集中讲授的便是修辞遣句的知识,从文章的结构布局,遣词造句、词组的结合,给予细致、科学的讲述。这是语言学方面的基础工作,使僧俗民众灵活自如、又准确精到地掌握修辞方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成为思维敏捷、口才流利、词能达意的智者。藏族社会不论僧俗,都特别崇尚语言学的研习,讲究以美妙的诗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信仰、情感、事象、与人交流。所以藏人的语言修饰也就成了一门学科。另外,该卷中还具体指出了各种文本的写法,如祈祷煨桑的诵词、祝福祷词等。

第八卷收集了作者撰写的有关历史事件、密宗心得、祈祷桑祭诵词、赞美十方之佛诵词及其他各种论文。

最后一卷是作者这几十年中积累撰写的涉猎藏文化方方面面的心得笔记。就如一滴水辉映太阳的光芒,折射出了作者学识的广博、眼光的远大、思维的睿智、树立起了智慧的形象。

十世班禅的秘书藏区高僧的教授

关于赛仓·罗桑华丹的学识,我们还可从其他方面领略到其风彩。

1986年夏季,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则重要消息:十世班禅副委员长视察四川甘孜、云南迪庆等西康藏族地区。镜头中,紧挨副委员长身后的是个中等个儿的中年活佛。他圆脸亮眸,胖瘦适中,神色谦恭善良,浑身透泄着青春活力,气度不凡,他就是赛仓·罗桑华丹。

这次,班禅副委员长特意邀请他同往康区视察,做他的佛学顾问兼宗教事务方面的秘书。视察期间班禅大师频频向僧俗群众讲经传法,其文稿大多是赛仓草拟的。

一路行程近万里,历时两个多月,他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完成的文稿少说也有七八万字。

十世班禅在世时,亲手倡导并筹建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地点选在北京名胜之一的黄寺内。黄寺是大清顺治帝为接待地方“甘丹颇章”政教法王五世达赖来京特意兴建的行宫。那儿环境幽雅,房舍整洁,设备齐全。来这里学习深造的,都是全国各藏传佛教寺院中有前途爱学习的中青年佛僧,包括有声望的少年活佛。没有深邃博大的佛学知识,没有出色的教学才能和经验积累,是很难胜任这儿的教学任务的。可这样的学者、教授到哪儿去寻找?

大师思忖良久,筛来滤去,最后选准了赛仓活佛。

大师面谈、函告、电话动员,赛仓只能应允下来。但他清楚这个担子的份量。要把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弘扬光大,还要把新的知识、新的见解,通过新的方式揉合进教学中,这样教出的学生,才具有创新思想,才会对后代有裨益,藏文化也才会出现后浪推前浪的喜人势头。但这一切,得依赖教材呀!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于是,他摸索着自编教材。

在黄寺他的单身宿舍中,那盏台灯晚上熄得最迟,早上亮得最早。案头上的教材纸稿越摞越高。他边讲授边征求意见边进行修改,尽量做到学生满意,自己满意。现在,他的部分教材已经公开出版,成为各地佛学院和寺院的必读本。

高级佛学院成立的最初6个年头,每年春天,赛仓活佛候鸟般准时飞往北京,落在讲堂上,年复一年,培养了一批佛学知识分子。如今,他们活跃在世界屋脊、内蒙草原、内地藏传佛教寺院的宗教活动中。大昭寺、白居寺等不少著名寺院中,民管会主任都是由高级佛学院培养出来的高材生担任。提起赛仓活佛,他们都交口称赞,无比钦佩。

为藏区民族教育呕心沥血

人品决定素质。我一直思索:他这样全身心地投入知识的海洋,他这样执著地热爱民族教育,与佛道又有什么渊源关系?

听了我提出的疑问,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反问我:“佛是干啥的?”

我不知该如何回答好。

他深沉地讲道:“佛是帮助众生摆脱愚昧、净化灵魂的。”

渊博的知识,锲而不舍的精神,都来自于他利他利众、利益众生的高尚人品、价值坐标和博怀。

赛仓?罗桑华丹最宝贵的岁月,基本是在讲台上度过的。赛仓活佛在讲台上整整站了25个年头,从州藏族中专到省民族师范学院,教出去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分布在各个行业。相当一批还做了不大不小的官,开会议事与他同坐一排椅子,同编一个小组,但他仍然是普通教师,仍然没有离开讲台、离开学生、离开学校。为了方便教学,方便求学的学生,他干脆把被褥搬进了教学楼,吃住都在学校里。

为了培养本民族人才,赛仓活佛真可谓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粉碎“”以后不久,他被聘请到甘南民族学校任教,但处于“民办”教员的角色,不在编制以内,不算国家干部,每月的工资只有80来元。就这,还是一些有远见的好心朋友冲破极“左”思潮的阻拦,帮忙谋划到手的工作岗位。

那份微薄的工资,对于他,真是杯水车薪。老家虽然不缺粮食,但阶级斗争弦还绷得很紧,“共产风”还刮得挺厉害,维持温饱已很艰难。劫后余生的阿爸在老家呆不住,跑到他身边来了,叔叔、弟弟、妹妹等亲属也相继来了合作。他们举目无亲,食宿无着,全靠他的收入来支撑。另一方面很多教民纷纷蜂拥来活佛住处,献供金、求祈祷、请诵经,一时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如果他愿意以全部精力全部时间投身佛事活动,收入肯定很可观,经济拮据的局面也会瞬时消除,但他没有那样做。他婉言谢绝了邀请他去做法事诵经的要求,选择了当应聘教师的路子,把宗教活动列为第二,安排在业余时间尽力而为。

从“”浩劫中复苏的民族教育举步维艰。“民校”招进来的学生中,有的文化水准达到招考要求,有的只会藏话,连30个藏文字母都识不全。真是骑的骆驼拉的鸡,高的高来低的低。面对这样一个参差不齐的教学班级,该如何办?赛仓没有气馁,也不去敷衍,而是认真备课,分别授课。

他准备了两套教案、两个不同档次的教材去授教。晚上,在那间小小的卧室里还给后进生补课。一天花费的心血比正常教学要多一倍多。到临进毕业时,他担任的教学科目,学生水平都已相互接近、大有提高。他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为其他老师树立了榜样,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学校风气。

时间往往是剔除偏见和无知的利剑。赛仓的勤奋、正直、博学、无私、赢得了各方面的好评。1985年他被任命为甘肃省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即现甘肃省民族师范学院副校长,主管教学并首先搞筹建工作。他颠簸奔走,在州府合作附近寻找一处理想的校址:既有发展前途,又不影响农牧民生活生产的平坦地方,还要靠近公路沿线。很快,校址确定下来了。剩下的是地皮价格。建校初期,百业待举,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而省上拨的经费很有限,活佛只得亲自出马,利用一切机会向当地农牧民做工作,要求他们为振兴民族教育、造福后代子孙,多做贡献。听活佛讲得很有道理,农牧民的心胸亮堂了,眼光也远了,把师专的前途和自己的前景牢牢连结成扣,要钱给钱,要地划地。一座占地近200亩的偌大校园,终于以最经济的方式建成了。

随着各项资金的相续到位,一幢幢以太阳能取暖的高层楼房青松般拔地而起,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也陆续购来。足球场,新饭厅、图书馆……如花点缀绿茵。师专的高楼成了合作地区引人注目的一景。

经过努力,师专还争取到了世界银行的贷款。各项基本建设齐头并进,合作师专成了具有一定现代化规模的师范专科学校。而赛仓活佛为此付出的心血,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民族高等师资教育,更是一个新科目,得积累经验摸索前进。作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他对系统工程的每一道工序操心备至。学科的科学设置,生源的合理分配,教学人员的培训使用,学风校风的建设,还有,不同民族师生的相互尊重、和睦共处,哪一样都得他花心血、绞脑汁。

事业得到了发展,他鬓角的白发越来越多,额头上的皱纹也变得更粗更深。他的行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立下誓言,毕生利益众生,帮助他人觉悟,让众生获得智慧。再苦再累再重也不怕。”

赛仓活佛还说:“拯救灵魂的道路是多样的”,原来,活佛的力量、智慧、韧性来源于这一理想。

于丹诗词讲座篇7

整个课文所选古诗的以律诗居多,其次是绝句和古体诗较多,所选古诗形式往往比较短小精于,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琅琅上口,单纯让学生背起来似乎也并不难。可是如何让学生在寓教寓乐的学习中背诵古诗?如何在古诗的学习中感受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又如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漫步古诗苑”则把以前学习古诗的课程转化为一系列的活动。它安排了三项活动,即:(1)分门别类辑古诗;(2)别出心裁品古诗;(3)声情并茂诵古诗。而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又归纳了学习古诗中的几项活动,即绘声绘色讲古诗、饶有趣味唱古诗、自编自导演古诗。

在多年的古诗教学实践中,我就是以这六种活动来贯穿整个古诗教学过程中的,它们对于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很有帮助。这里,我将自已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声情并茂诵古诗

在古诗学习中,我将此项活动放在首位,因为这是学生学习古诗的基础,学习古诗离不开诵读。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我常常在古诗课文上选择一两首学生喜欢的古诗,认真领会意境,揣摩语言,把握节奏,配上大家喜爱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后,学生模仿诵读。也可让学生自己根据意境来诵读,时间充足的话,还可以搞一次小小的诵读比赛,让人人来参与,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判诵读者,选出优胜者,给予适当奖励。此项活动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古诗的意境中去,同时对于提高他们背诵的速度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绘声绘色讲古诗

我国古代的文人骚客在写诗时,往往都会有自已的写作背景,或者诗中则蕴含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或生动的故事。因此,还是本着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引导学生学习一首古诗时,我总会用一分钟左右给同学们讲讲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或由这首诗引发的故事。如学习《赤壁》这首诗时,由于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当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学生学习时往往会把彼处当成此处。因此我先讲赤壁之战的故事,再讲作者来到赤鼻矶游览的背景,由此再谈到作者借题发挥带出东吴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这些故事一讲,学生诵读情趣非常浓厚,诗中赤壁之战,东吴大乔、小乔两位美女的典故也再用不着我赘述,学生在诵读中早就对号入座、自我消化理解了。整个古诗从讲解、诵读到背诵不过10分钟左右。当然,有的诗歌也可由学生由此及彼讲讲有关的故事。如学习《过零丁洋》时学生知道了文天祥的故事,可在同学们中开个小小故事会,举办一次“绘声绘色讲古诗”活动,讲讲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举办此类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汇编的资料,互相交流,然后勇敢上台讲诵,它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更能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感悟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自编自导演古诗

此项活动是在前两项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在学生已经把握古诗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自己编剧、自己演出来活化诗中的人物形象,把诗中的人物形象具休化,这也是学生自我能力的一次体现。我在上《过零丁洋》时,学生把文天祥被俘,敌人威逼劝降和他宁死不屈,提笔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这些过程全都绘声绘色地演了出来,不仅博得了班上同学的掌声,在学校文艺汇演中也赢得了殊荣。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学古诗的劲头更浓了,哪怕只是一首纯的抒情诗,他们也往往会带你声情并茂地领略一番古人的闲情逸致。

四、分门别类辑古诗

这项活动是专门为古诗有着浓厚兴趣活动的学生准备的,有兴趣的学生可将已读过的古诗根据自己的爱好把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分门别类制成一本专题诗集。但作为小学生他们读过的诗相对来说较少,即使兴趣浓厚的学生编辑古诗的内容仍显单薄。因此,此项活动可视其情况让个别或少量学生课下辑录,教师可适当引导。

五、别出心裁品古诗

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许多诗歌只要你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许多诗歌都可以绘成画,谱成小曲,编成舞来欣赏。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根据王菲所唱的这首古曲和这首词的意境可请音乐老师指导学生编一段舞蹈。

六、饶有趣昧唱古诗

由于所学古诗被谱成的曲较少,这项活动往往可配合“声情并茂诵古诗”和“别出心裁品古诗”进行。如学习《蒹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泊秦淮》等这些诗词时,可给学生听听这些已编配了曲调的古诗,甚至还可教教学生唱唱这些古诗,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也领略了唱古诗的那一番别有的滋味。

当然,以上这六种活动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感兴趣的,尤其是小学生阅历和视野有限,他们更倾向于贴近自己生活的诵古诗,讲古诗演讲活动。因此,在学习古诗中我就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参与程度,把诵古诗和讲古诗放在首位,演古诗则让学生在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自编自导演出一则古诗故事。同时,在这三项活动的基础上可以有选择地选取其他三项活动,即辑古诗、品古诗和唱古诗。教学时由于时间有限,有些活动所需时间较长,教师每学期适当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开展一次时间较长的活动,如演古诗活动。

于丹诗词讲座篇8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导入方式

理想中的导入有着“药引子”,“开胃药”的作用,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比如设计带有悬念的“引子”,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目不转睛地听着老师好奇地猜想会给他们讲述怎么样的故事。可想而知,课堂上的气氛会是多么的活跃有趣,学生们也会被牢牢地抓住,这些都归于新奇有效的导入方式。这样的话,以往教师在讲台从头到尾独自授课或是课堂中只提问个别学生的古板教学现象也会一去不返。

一、复习与预习并用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需要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然而,在以往的强加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能够背诵诗篇记住诗文内容,但那只是短暂的,过后的记忆也是零零碎碎,效果并不明显。知识是需要理解透彻、举一反三的,预习与复习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在上每节课之前,先让学生们复习一下上节课讲的主要内容。比如: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讲了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谁可以带着我们分析一下的诗人情感,声情并茂地朗读一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我们再简单地回顾一下,这是一首送别诗,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的李白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只留下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可见诗人对好友的惜别之情就像那滔滔不绝的长江水一样,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情景当中。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种离别的忧愁之情。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学习让大家预习的另一首李白的离别诗――《赠汪伦》。学生只有提前做好预习,对诗文有个大致了解,效果才会更加明显,课上起来更加轻松,学生可以完整地理解诗文,老师讲解起来也很的得心应手,课堂效果不会像以前一样,像是只给个别学生授课一样冷清、无吸引力,课堂气氛也会十分活跃。最后,学生再次对本文进行背诵或是朗读,为下一次上课做铺垫。

二、学生联想和情感的融合法

学生可以将情感与联想很好地融合,是一种绝佳的理想状态。当然,这种效果可以运用诗词的导入。例如,课堂开始就讲述《将进酒》一诗,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激情澎湃的诗。教师先让同学背诵一遍,再问:“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母亲河是哪条吗?”同学会说:“黄河”。“是的,黄河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有多么的人杰义士都为之赞扬。那你们会唱《龙的传人》这首歌吗?”,教师可以起个头,(“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 它的名字就叫长江.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 它的名字就叫黄河, 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词,再加上一只激昂深情的歌,顿时把课堂气氛带到了高潮,感染了学生,他们会带着这种感情去理解《将进酒》这首诗,并会对诗中的情景加以联想,效果不言而喻。

三、幽默易懂贯穿法

中职学生他们的性格、爱好、心理,不尽相同,像大学课堂的那种严谨拘束的授课方式并不是他们喜欢的,也很难接受。将知识从书本中传送到学生脑里,需要一个“介质”,这个“介质”就是教师,他们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以一种怎么的方式传播知识,学生可以灵活运用,这是考验教师的难题。学生都喜欢幽默搞笑,一本正经的教师和富有幽默感的教师同时给学生授课,效果全然不相同。幽默的教师不是舞台上的小丑,那种只让观众笑笑就收场的职务,他们是借助这一方法把知识融入进去的调剂师,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剂。研究表明,在放松的场所,人们的大脑会集中精神去做事,那样效果事半功倍。讲课也是同样的道理。例如,先讲一则笑话:一个要饭的蹲在村口逢人就说:“刚才住在村头的财主和他说话了”,一个好事者就问“说什么了?”要饭的说“我站在他家门口要饭,他出来对我说声‘滚’”。在座的学生哈哈大笑,他们其实都理解笑话讲的是什么意思,但是理解不太深刻透彻。这时教师借助这个例子导入鲁迅的《阿Q正传》,这种导入方式效果较好。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现如今的学生,追求时尚,他们不太喜欢照本宣科书本和白字黑底的黑板,他们更愿意接受现代具有科技感的工具,比如:电视机、电脑、PPT、mp3、录音机等。无论是生动的画面还是有趣的对白都可以使学生更加直接地理解其意,激发兴趣。所以,朗读的《沁园春・雪》时,播放它的朗诵配乐,学生会慢慢感受到当时眼前的情景;观看电影《雷雨》后,再学习文章,学生们会容易对号入座,分析每个人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鲁迅作品《祝福》之前,观看一段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下载一下资料或是视频,如,《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以及“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段视频等,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借助艺术的方式讲解课题,带动课堂气氛,直观易懂地理解文章大意。

五、结语

事物都需要通过辩证的方法去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对象的爱好、性格、心理状况等问题,选择具体的导入方式。当然,导入方式只是一种途径,它还是要紧密围绕教材大纲的。高效的语文教学需要这种幽默易懂、巧用媒介的导入方式,这样的中职语文教学才有效、可行、成功。

参考文献:

[1]马骏. 优化语文课堂导入的原则与方法[J]. 新西部(理论版). 2012(11)

[2]丛贵慧. 浅谈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J]. 理论界. 2006(S1)

[3]许书明.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 青岛教育学院学报. 2000(04)

[4]赵惠. 万事贵乎始――浅谈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技巧[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年S2期

[5]覃丹. 试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J]. 华章 2010年06期

[6]. 中学语文课常用导入法及其例说[J]. 语文学刊 2010年12期

[7]高书昌.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J]. 文学教育(上) 2010年03期

[8]徐勇.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J].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 2010年06期

上一篇:关于期中考试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雪中送炭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