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的养生观

时间:2022-04-06 06:44:56

于丹的养生观

道家养生:顺应自然的调理最智慧

从道家观念讲,健康就是人与自然的匹配和顺应。按照道家观点,世界上有四样东西为“大”,天大,地大,人大,道也大。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是指人要以大地为法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健康就是顺应这个规律。春天,大地阳气升腾,地力恢复,人就要去耕种,去顺应百花生长。夏天,万物蓬勃、葱茏、茂盛,人体与整个大地都处在一种“旺盛”的状态之中。秋收冬藏,秋天果实成熟,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讲的“贴秋膘”,就是说要在这个意味着成熟的季节及时修身养性。冬天,一场大雪覆盖大地,整个地力进入滋养休息的状态,为来年的恢复做好准备。

为什么大地会遵循这样一个节序呢?这就是地法天。春天百花盛开,是因为天上下雨;夏天万物葱茏,是因为阳光最酷烈;秋天果实成熟,经过了春生、夏长,到这个时节自然就该收获了;冬天万物休养,是因为天上下雪,覆盖大地。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就是人与世界的和谐。按照这样的规律,顺应整个自然的调理,才是最健康、最智慧的。眼下,大家经常提起“中医养生”,它讲究的是调和,是系统中的平衡,是循环调理。因此,如何把我们的个体生命当做整个科学系统去调养、去平衡,是非常关键的。

健康需要一种敞亮的心情

其实健康是一件最朴素的事情,它需要一种智慧,尤其需要一种敞亮的心情。

你看所有的植物,都要进行光合作用。人也一样,经常去接接地气是最健康的事情。就说小孩子补钙,吃了钙最重要的是要到外面晒太阳,不晒就吸收不了。一个婴儿的生长,是最接近本初的那种植物动物的状态。人类就是一种哺乳动物,我们在世界上生存的法则,和所有动植物一样,不要人为去打破这个法则。让我们回到一种和自然更亲近、更融合的状态,而不是更防范,更抵御。

在人与自然之间,我们不妨效仿古人,多去外面世界看一看,春花秋月,就会从你的生命中穿行而过。

我们总是封闭在喧嚷的都市中,怎能有古人的心境,怎么能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似古人般心能安静到桂花落地都听得见。

因此,拒绝喧嚣,复归宁静,拒绝奢华,返璞归真,这大概是我们现代人能够做到的一种养生的功课。当整个世界都在用加法的时候,健康是需要用减法的,要学会剪掉繁复的外在东西,以最简单的方式顺应自然。

同时,想要健康,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热爱”。要对春花秋月保持一种纤细的敏感,保持孩子一样的天真,那么这些古诗文中描绘的境界,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嵇康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一个人,手上挥着琴弦,眼睛随着归鸿断雁消失在天边的时候,就会“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些都表达出古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他们健康而朴素,他们自信而蓬勃,他们怀着孩子一样的明亮与天真,在千古之前以他们的方式启迪着后人。

儒家养心:有一颗“心”在,精神疾患就会少很多

如果说道家的观点适合于养生的话,那么儒家的理论更适宜养心。现代人很多都有心理疾病。孔子的学生曾经问过他,老师,什么叫做“君子”,孔子给“君子”下的定义就四个字:“不忧不惧”。“不忧不惧”是为君子,就这么简单。学生听后说,这似乎太简单了吧。孔子说:“内省不疚何忧何惧。”他说一个人叩问内心,反躬自省,了无愧疚,那何忧何惧其实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心理的健康。保持一种内心的反省,让自己不受他人的指摘,做到了无遗憾愧疚,晚上睡觉时想想自己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坦坦荡荡,凡事尽心尽力了,做到这些,哪还有那么多忧和惧啊。

客观世界现在忧惧之心很重,但是我们可以用主观去提升自己。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三达德”。也就是君子最重要的三点: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其实从心理健康来讲,“忧”、“惑”、“惧”都是负面情绪。我们不能左右所有的负面情绪,但可以把握自己的内心,就像孔子说的那样,用“仁”、“智”、“勇”去提升、去平衡。一个人仁爱之心更宽广,自然就少忧思;一个人智慧判断更理性,自然就少疑惑;一个人有大勇在心,他就少恐惧。

我们的心理,要建设,要蓬勃,要健康。这就是中国儒家的观念,一个人从自己的生命发现开始,秉乎于心。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认为老师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就一条,那就是两个字“忠”和“恕”。什么是忠恕呢?其实这两个字有一个共同的密码,就是下面都有一个“心”。宋代大儒朱熹对忠恕的解释特别好,他说“中心为忠”,意思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忠诚,不是要你忠于一个外在的制度,忠于他人,忠于标准,而是要你忠诚地面对自己内心的良知。“如心为恕”,人怎样才能变得宽容,不是要求自己咬牙去忍耐和忍受,而是与他人换位思考,当他人心如我心的时候,你自然就宽容了。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一个人好好尽到自己的心,那就是忠;一个人用自己这颗心推及他人,那就是宽恕。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尽己和推己,有一颗“心”在,那我们的精神疾患就会少很多。

据《健康之友报》

上一篇:你应该知道的性秘密(一) 下一篇:降压用药四点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