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类文章范文

时间:2023-10-08 06:48:51

爱情类文章

爱情类文章篇1

关键词:英美经典文学文化差异赏析人物刻画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许多语言学习和应用上的障碍。因此,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通过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经典文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外文化差异。鉴于此,笔者在介绍西方英美文学赏析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分析了英美文学的特点、灵魂,并进一步对如何进行英美经典文学赏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学习研究中重视英美经典文学赏析的重要意义

作为学者或者文学研究者,只有阅读原著,才能捕捉西方文学阅读的经验,为日后的文学研究和文学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英美经典文学的阅读赏析,不仅可以了解英美经典文学的基本架构,而且可以熟知欣赏、评价西方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文字所蕴含的艺术魅力是源于文本自身的,这就要求必须从文本出发,来品味,来体会。此外,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对文中所描述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情感加以琢磨,在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对西方文学的学习兴趣,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英美经典文学的特点

西方英美经典文学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其一,善于利用社会生活实际来展现广阔的文化背景,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二,擅长将现实主义的刻画与浪漫主义的氛围巧妙融合;其三,作者常常将情感寓于故事情节和人物描述之中,自然表达。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许多经典对白,就体现了上述特点。经典对白展现出众多唯美的文化蕴涵,细细品味,也许其中的一个词语的巧妙运用都使得整个句子意味深远,进而展现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个性所在。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名著《简·爱》,自1847年问世以来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也曾被多次改编为影视和音频作品,成为文学评论界的宠儿。当前,《简·爱》的影视、音频作品还被应用于教学活动,受到普遍欢迎,既可以让学习者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还能够体会到英美文学的经典浪漫。作品中,男主角罗切斯特要去爱尔兰,女主角简与他告别时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主动向罗切斯特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虽然语言平淡无奇,但是作者却生动地展现了女主角内心火一样的热情,更加不乏赤诚。简的爱情观、追求自由平等的内心情感以及坚强的个性,统统展现在读者眼前。此外,作品中铿锵有力的语言,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一个女性强有力的内心。事实证明,《简·爱》是一部永不褪色的经典作品,它以自己独特的美感吸引着众多文学爱好者的眼。夏洛蒂在《简·爱》的写作风格上简洁传神,质朴生动;第一人称的称谓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主角的所思所想。同时,作品也不乏欧洲浪漫主义的特征,显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英美经典文学的灵魂所在

英美经典文学的灵魂是指写作手法的精炼,通过语言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情感态度,辛辣讽刺抑或俏皮幽默等。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总以性格的丰富、复杂而取胜,而这些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的丰富多彩、清新隽秀,既含哲思,又体诗意。加之修辞手法的运用,作品显得更具韵味,有力地推动作者和读者达成共鸣。例如,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就是其独特之处,很多处都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比喻在语义层次上往往偏离常规,却都达到形象化、易于理解的目的,比较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更好地传达作品的美感。这是因为“规范化的语言能准确地表达现实世界,但往往滤去了感觉的变异味道,容不得原初经验的古怪,也因此摒弃了鲜活。”

四、提升英美经典文学赏析水平的对策建议

1强化主动进行文学赏析的意识

通常,提到英美经典文学赏析,许多人都以为去图书馆查找一部经典著作回来慢慢品味。其实,只要具备文学赏析的意识,我们随时可以进行文学赏析。例如,对通常所接触到的文学性、思想性比较强的文章,就可以从文学赏析的角度来体会,还可达到丰富自我语言修养和鉴赏能力的目标。诚然,文学赏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强化文学赏析的意识,从日常工作的点滴做起,透过语言材料去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从而产生智慧的启迪和性情的陶冶,则我们的文学赏析水平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2积极拓展自己的文学知识面

对经典文学赏析不是凭空的读或者想,它是以一定的文学知识为基础和前提的。虽然平时我们接触到的许多文章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是它们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涉及到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所以,以此为线索,可借机去多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例如,文章“PublicAttitudesTowardsScience”中涉及到了英国作家玛丽·雪莱所著的《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怪物肯斯坦。那么,我们就可以去了解与此相关的更多文学知识: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主要描述了科技、道德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人性的矛盾以及善恶转化,贯穿其中的“科学发展失控会毁灭人类自身的担忧”对以后的科幻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此种担忧已经成为科幻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也是西方经典科幻电影的主题。

3注重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分析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作家只有通过语言的运筹才能创作出经典的作品,才能塑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才能勾勒出婉转的故事情节,所以,无语言何谈文学。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分析可以有多种角度:

第一,从修辞的角度。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段有明喻、暗喻、引喻、讽喻、拟人、反语、夸张、对比等,相当丰富。在阅读时,有意识地认知这些修辞手段,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语言的生动形象、含蓄幽默以及新颖多彩之处,进而加深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例如,文章“TheTrueHEight”中就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比如其标题就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表达迈克尔所梦想的飞翔与他在比赛时的飞翔的明喻。时常分析这些语言修辞手法,能够做到虚实的结合,进一步赏析文章美的意境。

第二,分析人物语言的角度。众所周知,人物语言是作家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人物语言都因人而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例如,文章“TheWateryPlace”中,作者采用了两种迥异的人物语言风格,即卡默伦与外星人所分别代表的两类群体,前者的语言大量地以口语来表达,句式简短,语言表达方式随意,有很多的缩略句,从而也就描绘出此人随意、不修边幅的人物特征;后者的人物语言则与前者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外星人所采用的语言较为正式,多以长而且复杂的句式来表达,还用较多的被动语态和If句式来展示他们对此次访问的重视。通过分析卡默伦与外星人的人物语言风格去揣摩这两类人物,可以更好地理解双方的身份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4注重总结类似主题文学作品的赏析技巧

英美经典文学作品按不同的主题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比如说爱情的、亲情的、友谊的、科幻的等等。其实,每一主题的作品都有其普遍之处,所以在平时进行赏析时要有意地解构文学作品,注重总结一类主题的文学作品的特征,同时,发现不同作品的个性。

以爱情类文学作品为例。爱情是文学的不灭的主题,英美许多优秀的爱情文学作品以歌颂真诚、美好,抨击虚伪、丑恶为主线,深刻地反映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导致此类现象的社会根源,成为我们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在赏析这类作品时,首先,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文中的爱情描写,在思想上接受爱情美的熏陶;其次,要把握好赏析爱情文学发展的线索:

(1)爱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可以说,爱情也是照亮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灯塔之一。若以起初的爱情文学来诠释,主要有以下几部标志性作品,14-15世纪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9世纪霍桑的《红字》、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2)爱情是透视社会文化、本质的窗口。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著的经典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表面上讲的是小说主人翁的爱情悲剧,实则是为了抨击资本主义虚伪的婚姻、法制、宗教以及道德。小说中,因为亚雷有资本做后台,所以他才敢放肆地侮辱苔丝,而为资本家服务的资本主义法律当然不会保护贫穷的苔丝,当苔丝杀了亚雷这个两次破坏自己爱情、婚姻的仇人时,法律的行动又是那么地“高效”;另一个决定苔丝命运的男人克莱代表的是资本主义的双重道德标准,他视苔丝为己物,不容她失去纯洁,但自己却可以风流成性,不受任何道德底线的约束。所以,克莱是害死苔丝的一个间接的隐形杀手。这部小说正是19世纪资本主义生活基本特点的真实写照。

(3)爱情是阶级关系的特殊印证。爱情作为人类活动,肯定带有时代的印记。例如,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描述的就是特别诡异的爱情故事。由于无法脱离维多利亚时代阶级关系的束缚,女主角凯瑟琳以为林顿年轻、富有,嫁给他将成为当地最高贵的妇女,而与希斯克利夫一个弃儿结婚则会降低身份,尽管她的心却属于希斯克利夫。他们之间纯洁的爱情被建立在财富上的阶级偏见所玷污了,她的背叛导致了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及对后代的爱情折磨。这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压迫与被压迫者之间人性关系的忠实记录。

(4)主义公性格与精神在爱情上的反映,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进步性与价值观。《简·爱》表达了英国妇女对平等的强烈要求。没有美貌、没有金钱的孤儿——简·爱在一乡绅家做家庭教师,以其人格魅力征服了男主人罗切斯特。当得知他还有妻子时,她不想沦为情人,为了尊严,放弃了富裕生活,毅然离开了罗切斯特,纵然简在一直爱着他。当简凭着心灵感应再去找罗切斯特时,他已失去了财富,并双目失明,但却得到了简的爱情。离开罗切斯特,简是为了保护自己,寻求平等;回到他身边后,简获得了平等的真爱。真正的爱情就是两个灵魂平等、真诚地结合,而不附带任何的物质条件。在英国文学中,这是一部倡导男女平等的小说。

五、结语

爱情类文章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反收购 章程 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d4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我国1993年发生的“宝廷事件”拉开了

参考文献

[1] 爱使股份是我国股市上少有的“三无概念股”。正是爱使股份考虑到本身股权的特殊性,在公司的章程中曾制订了反收购条款。1998年上半年,爱使股份的股权分散,大港油田及其关联企业选中爱使股份购入其股票,并合计持股5.0001%,而一举成为爱使股份的第一大股东,爱使股份的董事会以其章程67条、93 条之规定为由拒绝大港油田等入主。爱使股份章程67条规定:进入爱使股份董事会必须具备二个条件,一是,合并持股比例不低于10%;二是,持股时间不少于半年。其章程93 条规定:董事会由13人组成,董事会任期届满前,股东大会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针对上述反收购条款的有效与无效,收购方和反收购方各持己见,最后双方才相互妥协,大港油田入主爱使,爱使原有董事保留。一场收购大战以敌意性收购开始,以友善性收购结束。

[2] 在该起事件中,北京裕兴公司的收购行为与方正科技的反收购行为引起颇多争议,特别是方正科技股权之争所涉及的反收购条款,方正科技现有章程规定,董事会有权对董事的资格进行审查。收购方北京裕兴公司及一致行动人举牌方正科技,要求增补董事,方正科技董事会依据章程规定,以北京裕兴公司等推荐的董事资格不符为由,拒绝将裕兴公司提出的增补董事的议案提交股东大会讨论,使收购方无法入主方正科技,反收购成功。

[3] 我国《公司法》第11条规定: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

[4] 此处限制股东表决条款是指直接限制股东提名权、表决权的条款,累积投票虽然也限制大股东的投票权,但这是法律许可的,因此不予考虑。

[5] 2006年8月新大洲《关于修改〈新大洲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的议案》,该议案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连续18个月以上单独或合并持有公司发行在外有表决权股份总数5%以上的股东,才有资格提名董事;对独董提名的相关连续持股限制条件则降低为1%。第二,股东提名董事和独董,应“提交公司董事会提名委员会进行资格审查”。此外,“由公司经营管理层提出一名非独立董事建议名单”。根据公司章程的新增条款,收购方即使长期高比例持有目标公司的股份,也难以获取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6] 王建文、范健:《论我国反收购条款的规制限度》,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7期。

[7] 大体内容为:董事可以根据公司成立文件或者最初的组织细则,或由股东表决通过组织细则,分成一类、二类、三类;第一类董事职位的任期于下一次股东年会结束,第二类董事职位任期于第一类董事任期结束时的一年后结束,第三类董事的任期于第一类董事任期结束时的两年后结束.

爱情类文章篇3

关键词: 言外行为 《穆斯林的葬礼》 阐述类 表达类 指令类解读

一、引言

文学语用学(literary pragmatics)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内含众多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受到语言学家和文学家越来越密切的关注。文学语用学将语用理论与文学理论相结合,研究文学语言系统与文学语言使用的社会意义和文本产出与理解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以及文学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共性条件(涂靖,2004:52)。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一种应用,并非和其他语言运用对立,我们可以像分析其他言语活动一样分析它。

言语行为理论从动态的角度看语言,其分析的核心在于了解话语的言外之意,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努力开掘回族生存意识和文化心理的有悲剧色彩的史诗。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如白蕊(2002)、徐其超(2002)、赵慧(2000)、董秀芳(1996)和李跃红(1995)等从文化、民族和艺术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但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的还没有。多数学者从语用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主要研究反讽或幽默等语言风格,对于像《穆斯林的葬礼》这样正面描写人物性格、直抒胸臆的爱情小说的分析还不多见。其实直陈对话式的真情表露更能有效、清晰地反映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和体现作品主题。笔者按塞尔对言外行为的分类,分别对不同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言外行为进行分析。

二、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是奥斯丁(Austin)于1955年首次提出的。在批判Austin对言外行为分类的基础上,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提出了自己的分类。他找出了不同言语行为相互区别的12个侧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三方面:(1)言外之的(illocutionary point),(2)适从向(direction of fit),(3)所表达的心理状态(expressed psychological state)(何兆熊,2000:103)。言外之的指一类言外行为所具有的共同目的。适从向指言外之的带来的后果,指言语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有的言外行为使说话人所说的话和客观现实相符,有的言外行为相反,使客观现实与说话人所说的话相符。说话人在实施一个言外行为时总会对话语中所包含的命题内容表示出自己的态度和心理状态(Searle,1979:2-4)。以以上三方面为主要依据,塞尔把言外行为分成五个大类:(1)阐述类,(2)指令类,(3)承诺类,(4)表达类,(5)宣告类。

我国语言学界也有对言外行为进行重新分类的尝试,然而,塞尔在几十年前提出的言外行为的分类迄今为止仍然是比较合理的,是本文讨论的理论基础。

三、《穆斯林的葬礼》中的言语行为分析

文学语用学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和说明文学语言在输出与输入过程中,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因素,与作者、读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交互作用。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浪漫主义的爱情小说,能有效地展示主人公的真情、刻画人物性格和体现作品主题。《穆斯林的葬礼》描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曲的爱情悲剧。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感情、深刻的内涵,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又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本文以《穆斯林的葬礼》为例,说明言语行为理论对以爱情为主题的浪漫主义小说的解释力。

笔者按塞尔对言外行为的分类对第12章进行分析发现,在479句话语里(个人统计),阐述类有158句;表达类104句;指令类99句;承诺类31句;宣告类5句;表示感叹等的句子归入其他类。其中阐述类占总数的33%,表达类占22%,指令类占21%。这三类话语在此章中对表达主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直抒胸臆的手法更直接体现了楚月恋的圣洁和伟大。第12章“月恋”是小说最唯美和最感人的一章,楚和新月的爱情在此定格,出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崇高事业的热爱,他们与生命和厄运不断地较量,通过重重阻碍和艰辛走到了一起。读者无不为二人真挚、纯洁的爱深深打动。毫不掩饰的阐述类语言,表达了楚的真情和对爱情的信念,而表达类语言表明了亲人和朋友对新月的关怀,指令类语言则体现了二人彼此相互支持、相濡以沫的感人情景。

以下就《穆斯林的葬礼》第12章来具体分析言外行为。

(一)阐述类

阐述类的言外之的是使说话人对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实性作出承许,也就是说他必须相信自己所说的话的真实性。这一类言外行为的适从向是从话语到客观世界,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相信,如陈述、断言、结论等。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往往有大量表达人物信仰和感情的阐述类话语。作品中表达说话人信念的言语很多,请看下面的例子:

(1)“爱情,是一种信仰,”楚雁潮踏着亭边的积雪,缓缓地说,“它贮存在人最珍贵、最真诚的地方——贮存在心里,它和生命同在,和灵魂同在……”

(2)“…你问我爱是什么?我告诉你: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块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

(1)句是楚雁潮面对学生谢秋思对爱情的询问时,表达自己对爱情的信念。谢秋思本以为通过自己的询问,会达到使楚说出“我爱你”的语用目的,谁知却被楚把握机会,表达了他对自己心中知己的爱慕和对爱情的信仰。楚这句话的心理状态是相信,此真诚的话语表达了楚对真爱的追求和向往,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充满希望的青年。(2)句是楚用激烈的言辞,以爱情激励新月重新坚强地活下去的爱情告白。当新月无意中看到父亲的《内科概论》,得知自己可能无法医治后,决定和楚断绝来往。楚用自己炽烈的感情和真诚的话语深深打动了新月,这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让一个弱女子感到了实实在在的依靠。这感情的爆发,不但不让新月觉得委屈,反而痛快淋漓地冲刷着她心中的悔恨。达到了楚的言外之的。

文中阐述类话语很多,非常生动地刻画了楚雁潮——一个充满热情和信仰的正直青年。

(二)表达类

表达类的言外之的是对命题中所表明的某种事态表达说话人的某种心理状态。这一类没有适从向,命题内容的真实性是它们的前提条件,如祝贺、道歉、欢迎等。由于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道歉、感谢及安慰等表达类在作品中占了很大比例。请看书中的例子:

(3)“哦,楚老师,谢谢您!”她轻轻地说。

(4)“谢谢你,淑彦”,楚雁潮强制着自己,把痛苦咽到心里,脸上做出笑容。

(3)句是新月在病房枯燥时,楚给她送来了留声机。播放着《梁祝》那优美的旋律,她沉醉在那梦境诗情之中,醒来后感谢这位令人爱慕和细心的老师所说。对新月这样一个爱好音乐的年轻人来说,这首令人如痴如醉的名曲,无疑给她寂寞的病房生活带来生机、热情和希望。(4)句是韩母要求楚不再和月继续交往后,楚为了尊重家长和出于礼貌,也为了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表现出一种平静和对淑彦的感谢。韩母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但她盲目遵守教规,视女儿的生命于不顾,是愚昧无知的表现。楚和韩母针锋相对,表现出楚坚定、炙热和始终不渝的爱情观。感情的快速转变,表示了他对合作原则的遵守。言语行为的分析使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指令类

指令类的言外之的是说话人试图让听话人做某一件事,它的适从向是从客观现实适从话语,如请求、乞求、命令等。作者正面描写人物的话语,使主人公的性格特色跃然纸上。请看下面的例子:

(5)“新月,把那封信收回!”楚雁潮几乎是在命令她……

(6)“……不要低估它,不要放弃它,要珍惜属于我们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楚雁潮用宽大的手掌为她擦去眼泪,……

(5)句是楚看到新月写的绝交信后,强烈地呼唤新月好好活下去,要求她收回自己那封绝望的信。其实这时新月心中的防线早被他冲垮了,楚的言外之的已经达到。楚用自己真诚和炽热的情感激发新月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6)句是新月认为自己的心脏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不愿楚为她殉葬而放弃两人的感情,楚讲了一个与命运做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来激励她,充满激情的讲述又一次地感染了新月,成功实现了言后行为。

这一章中有很多楚对新月的请求,要求她坚强地活下去,一次次的鼓励充分体现了楚对新月执著和真挚的爱。

(四)承诺类

承诺类的言外之的是使听话人对某一未来的行为作出承诺,它的适从向是从客观现实适从话语,如允诺、威胁、保证等。请看文中的例子:

(7)“韩伯母,您什么话都不必说了,我……答应您!”楚雁潮匆匆擦去眼泪。

(7)句是楚和韩太太关于是否与新月继续交往的交谈结束后,楚痛苦地忍受这沉重的压力对韩母的承诺。由于楚汉族人的身份,直接被排除在回回韩家的大门外。在韩太太的价值天平里,维护宗教的道德规范,哪怕是害人的条条框框,都比人的生命重要(徐其超,2002:26)。当然,出于对她的尊重及对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遵守,楚答应她,也实现了韩母的语用目的。

(五)宣告类

宣告类的言外之的是使客观现实与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一致,这种言外行为使客观现实按照所说的话语发生的变化是即刻的、瞬息之间的。一般说来,这类行为的执行要求有相应的非语言性规约,要求发话人有执行行为的一定权力和地位。请看书中的例子:

(8)“新月,我们之间,用不着说这些话,”楚雁潮似乎不假思索地说,“爱情,就是奉献,就是给予!”

(8)句是楚向新月的第一次爱情表白,从此两人真正地走到了一起。两人的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他们两人从此成为互相的支柱,永远不可分离。

(六)其他类

作品中也有一些其他无法纳入以上五类言外行为的话语,如混合类,其实此类更能表达主人公复杂和深刻的情感,更好地表达主题。例如下面的阐述性表达类的句子:

(9)他为妻子的失言而深感不安,尴尬地对楚雁潮说:“楚老师,她这个人没有文化,被新月的病弄得头昏脑涨,爱女心切,急不择言,冒犯之处,还请您不要介意!”

(9)句是韩子奇对妻子阻止新月和楚来往的无礼话语,向楚道歉。他明显认为妻子的话没有道理,对其予以否定。梁君璧由于世事的磨炼和颠簸,家里的任何一件事情她都要主宰。这次又严厉干涉楚和新月的交往,置新月的生命于不顾,作者对梁君璧的愚昧无知而深感痛苦、惋惜和无奈。

四、结语

《穆斯林的葬礼》既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又是一部努力开掘回族生存意识和文化心理的史诗。作品通过大量直抒胸臆的阐述类、表达类和指令类的话语表达了主人公的真挚情感和性格特点,使读者更直接理解和把握作品人性化的主旨。直陈话语具有的直接性和感染力使文本的意义大幅增加,使不同视角下人物的矛盾心态、多重性格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的视域中,并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去参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作品寓意的建构。通过对《穆斯林的葬礼》中直陈对话的分析,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随着对作品的情节一步步深入,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因此,言语行为理论及相关语用学知识应用于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的力量,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正面描写人物的作品,更能说明其理论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Austin,J.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3–151.

[2]Searle,J.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2–27.

[3]白蕊.文化皈依中的艺术收获——《穆斯林的葬礼》和《心灵史》之比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9).

[4]董秀芳.《穆斯林的葬礼》的意境探寻[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4).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5-108.

[6]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7]李跃红.理想价值的极地之光——论《穆斯林的葬礼》及在当前文学中的意义[J].云南学术探索,1995,(5).

[8]涂靖.文学语用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外国语,2004,(3).

[9]徐其超.回民族心灵铸造范型——《穆斯林的葬礼》价值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9).

爱情类文章篇4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文章中心意思、作者思想感情有密切的联系。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一把钥匙。综观近几年的中高考阅读试题,关于文题的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故此,很有必要来探究此类题目的设题类型和答题技巧。

一、明确文章标题的主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文章标题的作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个标题交代了闻一多先生品质的两个方面:一是说,二是做。别人是说了再做,而闻一多先生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中的“花儿落了”暗示“爸爸”病逝了。

2.点明行文线索。线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感情变化等等。如《背影》这个标题点明行文的线索是父亲的“背影”。《我的老师》的线索是 人物魏巍的老师蔡芸芝先生。《最后一课》是以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3.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交代了作者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

4.确定文章描写的对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如写的《回忆我的母亲》,标题确定了文章的描写对象“母亲”,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对母亲的怀念和深爱。又如《丑小鸭》一文的线索是丑小鸭的经历和心理历程。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如《喂――出来》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以环境污染为题材,记叙了被扔进洞的东西又飞出来的经过,警醒世人: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以“洞”为线索梳理情节:洞现议洞填洞 洞满 。

6.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如杨振宁写的人物传纪《邓稼先》一文,作者以人物邓稼先为中心,把邓稼先这一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实,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的“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产生的根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二、分析标题含义的方法

1.字词分析法

字词分析法,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的一种方法。如《伤仲永》这一标题,运用析词法分析,标题中只有两个词,“仲永”是本文的描写对象,而重点要分析“伤”,标题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但由于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太可惜了!如果现在的学生是神童,他们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他们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2.修辞分析法

修辞分析法,就是从理解标题的修辞入手,来理解标题含义的一种方法。如《白杨礼赞》这个标题,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的正直无私、坚强不屈的品格。再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是指现实中爸爸养的花凋谢了,另一方面暗示爸爸的生命像他养的花一样结束了,包含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无奈的心情,同时也引起读者深深的同情, “花”在文中起着贯穿全文的线索。还有像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拟题,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象征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是新奇而美妙!他的这个标题又是多么的深刻而醒目!

3.主旨分析法

主旨分析法,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所揭示的思想内容的一种方法。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标题中的“秋天”点明了时间,“怀念”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秋天引起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再如,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标题采用了反复的手法。“走一步”是起点,“再走一步”是发展和深入,揭示了“只要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最后的大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这个主题,标题富有意蕴,引人入胜,引发思考。

4.背景分析法

背景分析法,就是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来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一种方法。如牛汉写的现代诗歌《华南虎》,这首诗写于1973年6月,那时正处在中。诗人牛汉当时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被囚禁着的华南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触动了他的诗情。回到干校的当天,他就写下了这首情绪愤激的诗。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后,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作者写华南虎的目的:用华南虎来象征作者本人以及所有身陷险境但仍胸怀大志的人;也用来讽刺那些像观众一样,冷漠无情、愚昧无聊、市侩可笑、乃至人格堕落的人。

爱情类文章篇5

关键词:语文;爱情;教育;人文性

一、爱情题材与背景

近几年随着网络和手机的兴起,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向青少年爆炸而来,又逢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现阶段青少年意志力不强,随大流,但又不加选择地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容易学坏的特点尽显无疑。这就异常强调学校教师的引导作用。而语文教师则因自身学科的特点肩负起引导学生正确高尚的价值观。当然家庭和社会的引导也是必要的。

这些年语文课本爱情题材的相关的作品大幅增加,以2003年人教版高中课本为例,有《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边城》、《孔雀东南飞》、《氓》、《致橡树》等,在2010 年新课标语文必修课本中,又加入了柳永的词《雨霖铃》以及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等。爱情题材文章的比重较大,因此教学的意义和方法不容忽视。同时,这也给教师提供了素材,愈发显示出了工具性之外的人文性。而教师对待类似爱情题材的文章也不能像过往那样避难就易,对于爱情讳莫如深。因为时代环境的关系,文化更加开放,现在的学生成熟较早,吸收知识的能力快,对于爱情的态度更加直接,不像以前的学生“呆头呆脑”。因此,如果不加以疏导,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应该抓住爱情题材的文章因势利导,不仅不能束之高阁,反而要像朋友一样坦诚客观的表述,并向高尚的爱情观引导。

在如今比较开放的文化环境下,面对爱情题材的教学,教师更应该把握重点、讲究方法,注意到教学的对象,有取有舍,既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真情、学会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纯洁美好的感情。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社会的重要任务,首先是家庭和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道德高尚的、美好的爱情”。

文学作品里面有关爱情的题材是永恒的主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爱情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同样,从人文性的角度,这也是不应缺失的教育。但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似乎已经是“谈爱色变”“闻爱丧胆了”,在教学方面发现了不少类似的现象。一些语文老师在教学有关爱情的经典篇目或者相关的内容时,总是躲躲藏藏,对于一些知人论世的文章背景也是完全照搬教参说教,或者避重就轻,甚至有些老师直接上成了一堂干瘪瘪的翻译课、政治课,什么都往政治上靠,最明显的就是诗词,明明可以借此更好地让学生充分品味到诗词的美,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健康的爱情观。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宋代袁文在《瓮牖闲评》记载:苏轼贬为团练谪居黄州时,邻家有位美丽贤惠的女子,每当夜晚苏轼读书的时候她便会偷偷到苏轼窗户下,十分仰慕苏轼,而苏轼每每读完书察觉的时候,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很快消失。女子的双亲打算给她相亲,女子说:“须得读书如东坡者乃可。”得和苏轼的一样才行,这要求得多高,现在看来,找一个像苏轼一样的几乎不可能,可谓是非苏轼不嫁。后来,那位痴情的女子因此郁郁而终。苏轼后来是知道的,但他不能。终于再次被贬谪到惠州,念此,深深共鸣女孩的不易,这不就像现在的自己,爱妻王弗走了数十年了,自己不断被流放,连一个安稳的容身之处都没有,那些当时在黄州善良知心的朋友邻家也不在了,于是写下了《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但一些人非得与政治相挂钩,仅说是以词自喻,表达苏轼自己被贬的政治失落。而对于其人文性的一面全然不顾,更不用提有关爱情的东西了,使学生没能感受到诗歌的的乐趣,慢慢厌倦这种本身很具有审美性和情感教育的文体。而许多高中生也觉得爱情这种东西是禁忌,在禁止早恋的校园,爱情这个词都是讳莫如深。在爱情这类人文性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常常一场凄美感人的情感净化却遇到一个个石头,没有多少反应。哪怕听得津津有味,下来遇到类似的具体问题的时候,要么手足无措,伤人伤己,要么走向另一种偏激。原因有许多方面,主要源于社会网络的引导以及教师受限于传统的教学意识,在爱情观逐渐形成的时候不能及时的引导,使学生没有一个很好爱情观作为标准。就算讲了也是泛泛而谈,一笔带过,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方面来看,此时的学生正是第二性特征发育的时候,不管是心理还是身体。而此时高考的严峻形势,迫使家长老师像对待猛虎丑闻一样的去遮掩有关性相关的问题,这使得学生将对于异性的交往呈现两种不受控制的,对人格健全不好的分化。一是追求异性,利用大量时间偷偷摸摸,既影响学习,又不好管控;二是把异性当做猛兽,对于性有一种罪恶感,严防死守,自我封闭,不利于交朋友以及乐观开朗的心态的养成。这尤其使得中国的绅士教育和女性的自我防护意识都有很大问题,这点尤其是到大学后最为明显,一个人不能很好的与异性社交,要么抵触,要么受了太久的压制,一点甜言蜜语便把自己的了出去。面对现在多元的文化,现实世界的一些爱情观点以及行为使传统的爱情婚姻伦理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甚至已无立锥之地在这样不疏导的情况下,学生更多的就是靠自己原始的欲望和媒体舆论的自有导向,当学生面对此类问题的时候可想而知。因此,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利用自己独特的教学内容,利用爱情文学来有意识的教育,尤其是要通过爱情的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非说教式,免得适得其反,从而使学生在迷茫困惑的青春期能更科学的认识爱情,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在体现人情美人性美的婚恋作品中得到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平。

二、爱情教学与爱情教育

爱情这个主题内容在学生心目中因为好奇和目前的教育现状,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这也向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对教学内容处理不好,变得低俗无聊或者教法引导不正确,反而有可能成为早恋的导火索,也是肯定不行的。关于课本里以恋情为主题的文章,上课时可以预设有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沉溺于充满情感的教学氛围里,让他们的情感油然而生。例如在 《雨霖铃》中,可以让学生配乐结合动作朗读,来体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难分难舍,品味凄美动人的离情美。如诗经《静女》中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姑娘的一次约会时,“爱而不见,搔首踌躇。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黄,询美且异”。那一份矜持、痴迷、含蓄情态描述,实在让人醉迷。从而提出从古至今女孩子就应该懂得矜持,有原则,不应该被甜言蜜语冲昏头脑。又如《红楼梦》中贾、林初次见面,便彼此获得了一种“似曾相识”的异常感觉,其实际上是平时生活中得到的一种美的观念,钟意的就是对方那个样。正是这深刻感受的相互认同,构成了爱情审美的认识底线的意义,但爱情的本质还应该是彼此性格、理想、观点的契合。另如《给女儿的信》中所揭示的爱情观――相互爱慕、彼此忠诚、生死不渝,无论何时都应该是值得追求的爱情最高境界。而当下我国爱情婚姻方面的问题令人忧虑:非法同居,未婚先孕;家庭不和,离婚率上升;一些人视婚姻如儿戏,闪恋、闪婚、闪离,还美其名曰“好合好散”,有的还标榜“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因此教学爱情题材作品时就特别需要联系社会现实,有针对性地强调正确的爱情观的重要性。再如通过对《边城》翠翠爱情憧憬心理世界的品味。那一份娇羞、细腻,构成的少女朦胧的幸福梦幻,给人所带来的一种灵魂由此及彼的飞渡感觉。讲解爱情题材的文章一定要强调欣赏爱情的“审美意识”,因为爱情是人永恒的感情,这样学生在隽永人性的光芒的怀抱中,为他们的“白日梦”提供翱翔驰骋的天空,使之在虚幻中体验一种表达生命和宣泄情感的形式,进而获得某类青春童话般或某种爱情体验替代性满足。

同样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德育,强调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思想成熟,经济独立,平等尊重,有责任感的基础上,惟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爱情才是有意义的爱情,不然对于双方家庭,父母孩子都是一种折磨,所以找对象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先让自己成熟,不断使自己优秀才更有资格去拥抱爱情的幸福。因此,在学习有关的文章我们还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相互探讨:影响爱情的因素有哪些,社会上各种不良的爱情倾向和行为的看法。学校或社交广泛的班主任也可以请有关专家进行爱情主题的讲座,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让学生建立美好的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能够找到正确的爱情观。最后让大家一起总结,爱情是纯洁、真挚、理智而美好的情感。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披情入文”,而不是“因文造情”是因爱而谈爱,而从爱延伸出去,进人生命教育的领域,让学生拥有正确的爱情观,使之感到人生的美好,充满幸福感,真正在课堂上奏响爱的交响乐。

我们再进一步看《边城》这篇课文,翠翠喜欢上傩送之后,她的语言、神态都产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可以让学生从选文中寻找相关语句,看看作者是如何优雅自然地表现爱情之美的,如何表现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情的,品析这些文字的魅力。

“但是另外的一件事情,属于自己不关于祖父的,却是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中不如那个端午节所经历过的事情甜美”。

“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听得清清楚楚”。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以前的端午节的一切事情哪”。

……

翠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她的爱慕,这正是一个15岁的少女展现出来的美感,它有一丝忧伤又带有几许甜蜜,这种感觉穿越了湘西、跨过了时光,直达我们的心灵世界,带给读者阅读的美感,这种含蓄温婉的表达方式,正是我们可以学习,也是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的。对比今天的爱情快餐,粗俗的字眼、盲目的追求,少了美感而多了疯狂,少了温暖而多了炫耀。我们学习《边城》或者其他的以爱情为题材的篇目,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也为了让学生感受情感的真挚,学习情感的表达。当这些学生长大想谈恋爱的时候,脑海中回荡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是“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而不是“死了都要爱”、“爱情像糖,甜到忧伤”“爱情不是你想卖,想买就能卖”……

三、爱情教育的完整案例探究

以《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作为教学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具体阐述,供人分享探讨。在讲《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高二的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审美鉴赏能力,学生对苏轼的豪放词有一定了解,但对苏轼婉约词接触较少,而且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故在教授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苏轼对于亡妻无限怀念的真挚之情。所以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创设情境,反复诵读体会,让学生既要体会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同时,也要看懂词人委婉地抒发了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而后者也是凸显王弗对于苏轼的重要性,学生能更好的“披情入文”,深刻的体会到苏轼对于王弗深沉的爱,这种爱超越了时空的界限,而这种高尚的情感的表达也不是像现在一样“浓妆艳抹”的世俗,学生应该学会怎么去真实动人的表达爱。

对于本文背景的介绍至关重要,但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放在最开始,而是穿插在文章里,不断创造情境。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这种伉俪情深的具体事例建议翻转课堂,让学生下去自主合作寻找,并适时适度引入与之相关较短的微课视频。

接下来围绕着教学目标之一的爱情的美育和德育展开主问题的设置,并反复诵读。比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尘满面,鬓如霜”,作者当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明确:作者十载来宦海沉浮地悲痛际遇,对故去妻子长久怀念的心灵折磨,十载的光阴与体态的朽迈苍老。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其中,“纵使”用得很妙,这是一个退步假设,在这里有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这不但照应了诗题中的“记梦”,也暗示了自己对亡妻深厚的思念之情――希望见到亡妻。作者为何“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明确:“顾”即看。相互看着,说不出话来。这一句是情感的停顿,是情感的凝固,也是情感升华到极点。“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的以对恰是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述清楚的。词人在此留下了审美空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最深沉的感受,而且使词作的想象空间拉出来,有效地提高了词作的审美意境。无言以对,却“唯有泪千行”。无声有形。以泪洗面,伤心之至,千言万语,唯在这无言的“泪水”之中。作者写“小轩窗,正梳妆”有何用意?明确:在内容上,词人选择梳妆的细节,侧面表现出了王弗是一个端庄的好女子,同时也是以乐景写哀情,表现出了作者对失去亡妻的怀念与哀痛。从艺术特点来看,上片是实写现在。下片写词人进入梦境。写在梦中见到了亡妻王弗,看到王弗和生前一样在镜子前面梳妆。白描的质朴语言想象虚中见实的生活细节。

四、结语

教师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语文教育中爱情选文的涉入,可以帮助教师在学生全面人格的塑造方面,产生有效的帮衬作用。

参考文献:

[1]张Z.苏词接受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21-68

[2]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3-221.

[3]苏轼著,刘石导读.苏轼词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1-17.

[4]何文祯.苏轼婉约词的创作特色[J].南开学报,1995,(6):57-63.

[5]唐冬娥.透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爱情题材[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0,(2):65.

[6]刘艾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爱情题材选文的分析及反思[J].教学与管理(理版),2011,(5):77-78.

爱情类文章篇6

一、记叙文标题类型

1.把握象征意义:《海燕》

2.语带双关:《爸爸的花儿落了》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

4.文章线索:《背影》

5.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喂,出来》

二、中考题型总结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对文题的理解?

2.说说题目的含义?

3.题目这样拟的好处是什么?

4.题目的两层含义是什么?

三、答题技巧解读

技法一:析标题字词。就是从

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例:2009年哈尔滨市中考试题《心灵折旧费》中的第21题:你是如何理解文题“心灵折旧费”的?

【分析点拨】题目为“心灵折旧费”,关键词为折旧,“折旧”的字面义为打折,那么心灵怎么打折呢?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是大哥因收取借车人20元折旧费而内心打了折,再结合文章的主旨想一想,自然就有了下面的答案。

【参考答案】20元自行车折旧费使大哥的人品打了折扣,这让他自责,作者借此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

技法二: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例:2008年哈尔滨市中考试题《父爱是金》第21题: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一说“我”为什么认为“父爱是金”?(3分)

【分析点拨】首先这个题目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父爱是本体,金为喻体,要想知道为什么父爱是金,就先要了解金有什么特点,即为贵重、珍贵,那么父爱也就是贵重、珍贵的。再想一想为什么父爱是金,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所以有了下面的答案。

【参考答案】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以及父亲对我产生的影响,让我体会到了父爱像金子一样厚重,贵重,值得珍惜。

技法三: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例:2011年哈尔滨市中考试题《盲道上的爱》第14题: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的“爱”主要指哪两种爱?(2分)

【分析点拨】这篇文章写的是方老师想把眼睛捐给女儿而自己适应盲道上的生活,这是表层含义,再结合文章的主旨,上升到对盲人生活的重视。答案即如下:

【参考答案】一种是母爱,一种是正常人对盲人(残疾人)的爱。

技法四:析结构作用。就是先从文章内容入手,再考虑标题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考虑表达效果。

例:2011年哈尔滨市道里区三模试题《我的初恋》第20题:本文题目是“我的初恋”,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3分)

【分析点拨】先思考文章的内容是什么,进行概括;再考虑这个题目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最后总结表达效果,自然就有以下答案。

【参考答案】1.作者借十三四岁时自己对篮球的挚爱,表达自己要以“初恋”之爱对待人生和事业的思想情感;2.有利于突出主旨;3.设置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总之,不管面对哪一种针对题目的出题方式,只需牢牢记住以下内容,便可轻松得出答案:四、实战演练

《你是我最笨的学生》毕业后我留在北京教书,父亲闲着寂寞,便打电话托我买台电脑,他要和我视频聊天。我笑他,都50岁的人了,对电脑一窍不通,可得专门请个老师才行。父亲说,几年前你是我的学生,现在让老爸做你的学生好不好?我说那老爸你得认真学,我可没时间手把手教你。父亲呵呵笑着说,那是当然,我得争取做闺女班里最聪明的学生,就像你给爸爸争了光一样。

以后的每个周末的晚上,我都被老爸硬拽到电脑前,起初是打长途教他申请到了QQ号,然后是终于让他学会了使用视频。到了这一步,父亲就有些懈怠,每天我扯着嗓子教他如何搜索资料、如何盲打、如何储存东西,我觉得自己所费的劲,几乎比教班级里最笨的学生还要多,但父亲的电脑知识,却始终停在开着视频,对着话筒和我呵呵说笑的程度。

老爸似乎对自己的愚笨没有丝毫的察觉,他胖胖的脸在视频的镜头里,始终是心满意足地笑着。我说老爸你要实践啊,只是每个周末听我讲,之后一个星期就再也不摸电脑,那怎么行?父亲照例在视频里笑开了花,说,老爸其实很聪明的,姑娘你只要有耐心,老爸肯定会进步飞速。我看着每一个指令需要我重复N遍后才会点头的一脸茫然的父亲,突然有点泄气,心想究竟是我这个老师不合格,还是父亲真的太笨,对这样先进的知识,完全没有学会的细胞?

父亲所谓的进步,也只能和我打字聊天为止。此后不管我怎么地努力,他都停在原地,再不会前进半步。隔壁的同事每每听到我声嘶力竭地在房间里吼,就知道准是又在教父亲上网了。有一天,她无意中笑着说,对待笨的学生,冷落有时侯比耳提面命地教导更管用的,为什么不试试呢?我欣然采纳。

老爸对我的这项政策显然有些不适应,没过一星期,他就撑不下去了,说姑娘你还是手把手地教教老爸吧,我这么一大把年纪,比不上你们年轻人。后来见我无动于衷,终于急了,竟然和我开始冷战。我打电话给母亲,让她转告父亲,像他这么笨的学生,我还是第一次碰到,都三个月了,打字还像牛车的速度,照这样下去,我岂不是教他一辈子也教不会?母亲听完我的抱怨,叹口气,小声道:孩子,其实你爸哪有那样笨呀,他只是想多听你说说话罢了,他要是什么都学会了,还怎么能认你做老师?你每次在视频上不耐烦地朝他嚷,他都不急不躁,还笑着听你讲课,如沐春风。他花几千块钱,只是买了个能看见你的模样的电话而已,他这么大年纪了,学会上网又能做什么呢?能和你面对面地聊天,对他来说,就已经是精通电脑了呀!

最笨的那个学生原来是我,笨到和父亲面对面,看见他温柔地冲喋喋不休的我笑啊笑,都不知道,他心里想着的,只是看看千里之外的我,是不是还好好的,是不是还像他想念我一样,将他放在心里最温暖的地方。

:通读全文后,想想作者为什么以“你是我最笨的学生”为题目?(4分)

爱情类文章篇7

一、立足教材,自主归纳

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大多学生并不会应用教材中的素材,如以青春年华为主题的写作中,学生多是记叙往事,而没有突出对美好的青春的赞美主题,也很少有学生会结合教材中的《往事依依》《十三岁的际遇》等课文来写作。结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来看,每个单元有不同的主题,以七年级下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所选文章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月迹》《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柳叶儿》,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童年的可贵,而在文章阅读后,也可整理关于童年的素材。

在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整理时,要分单元分课文进行,要根据单元主题和具体的课文而进行整理。如要写“至爱亲情”类的作文,那么,教材中选择了哪些文章,每篇文章又是如何表现至爱亲情的,这在整理中就可分类进行。如《背影》中通过记叙父亲送“我”去车站过程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写父子情深,学习该文后就可整理出父子情深的素材。同时,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选课文的方法进行整理。如《松鼠》《松树金龟子》等课文的学习后,就要对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进行整理。

二、分点整理,逐点积累

在素材整理过程中,很多学生还是显得较乱。如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江山多娇”的学习后,学生在整理过程中要么是记下一些风景名胜,要么是积累一些描写祖国山水的句段,不够系统。提倡分点整理,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教材所选文章或材料而逐点归纳,形成积累。如以“咏物抒怀”为主题的文章学习中,先整理作者所采用的咏物抒怀方法,再结合具体的文章,从词汇、句子、诗句、段落等方面进行整理。如《海燕》中对作者所采用的修辞方法的积累,如摘抄“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句子,摘抄后写出自己的感悟。

分点整理中,要引导学生逐点进行整理。如学习关于描写春天的文章,要学会积累描写春天的诗句、词汇、好句、好段。如“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如“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在整理这些素材时,不能简单的抄写,要抄写的同时识记,并写出自己的感悟。如描写春天的诗句的整理,哪些是写初春的,哪些是写暮春的,引用时要如何选择,都可做好相应的标记。

三、分类整理,归类积累

分点积累素材是为了让学生把握好零散的素材,这是素材整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进行分类整理,所谓分类整理是要结合素材而把素材分类,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整理。如分为人物类、景物类、抒情类等不同的类别。又如按生命、道德、人生、社会、自然等类别来进行整理。整理好大类后,要对不同的大类进行细分,如对生命素材的整理,又可细分为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珍惜健康、生命教育等不同的小类,结合小类而整理相应的素材。如生命教育的素材整理过程中,可选择一些富有典型的案例。

在分类整理素材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分析。以“珍爱生命”的素材为例,素材来源于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面对失明,命运多舛,但她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选择热情地对待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向我们展示的,是一段生命的拼搏史,是一首和生命抗争的颂歌,告诉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那么,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就可有“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感恩生活”“对世人强烈的爱和热切的希望”的写作角度的启发。如此,学会分析素材,在写作中才能灵活应用。

四、系统整合,应用写作

在素材整理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素材的提取方法,否则,杂乱地抄写一些素材是无的。以叙事材料的素材提取为例,首先要弄清事件中的主人公做了什么,即要弄清起因、经过和结果;接着就要分析主人公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即建立在自我认知上对主人公的行为进行判断,而这也是通过作文来表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方法;最后则要结合事件而生成出感悟,确定好应用素材的角度。

无论是对教材中的素材整理也好,分点分类整理也好,素材整理是为写作服务的,在引导学生整理素材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素材。以写参观游览的文章写作中的素材为例,在确定游览经历后,首先要从素材库中快速找出描写景物相关的素材,接着精选好的诗句、词汇和段落,结合游踪而将素材中的这些内容渗透到作文中。素材是死的,在写作中,只有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积累的素材来写作,这样才能让作文变得更好。

爱情类文章篇8

一、抓题目——我高高在上

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是明显的;“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它居于最上端,实为文章之首,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文章的题目常常先行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显或隐地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抓住明显的文题,常可以读题析文,从而快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文章的主旨,透过这双“眼睛”,走进文章灵魂的深处,提高阅读速度和得分率。

例如,2007年安徽卷《乡村的风》。从题目上看,考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明确本文的写作对象——风,并在此基础上先行一步,从总体上大致把握文章的中心:风是“乡村”的风,而非城市的风。这样一来,“风”便与“乡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考生可以紧接着思考“风”与“乡村”的关系,再联系农村生活生产的实际,可以很容易地考虑到本文的主题极有可能是要表现“风”对“乡村”的重要性,从而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作品的灵魂,即农村的人、物、事都离不开风,与风息息相关:风给乡村带来生命与活力,给平常之物带来诗意,让我感受到乡村的温情,表达作者对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有了这些认识,再来解答下面的题目就有了主心骨,就能抓住最核心的东西,从而方向明,答题准。

附题目:第一题,“作者为什么说风是乡村的魂”,第三题,“第④段写歪脖子黄栌有什么用意”,第五题,“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第②段举出一句加以赏析”。

又如:2007年辽宁卷《炉火》。题目“炉火”,能驱散冬日的寒冷,象征着温暖、活力、热情、蓬勃、希望等。抓住了这些,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再解答下面的第五题,就简单、快速、高效得多了。

附题目: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答案:不是。文章有怀旧情绪,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抓关键句——我鹤立鸡群

除文章题目外,正文中有很多关键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有助于简单而快速地抓住文章的主旨。这些关键句从表达方式看,多是议论句和抒情句;从在文章中所处位置看,多是段落或全文开头、结尾和中间的句子。因为作品的主 论文题常常在议论和抒情时便明显地表现出来;开头常总领全文,结尾常总结全文,中间常勾连上下文。抓住这些,对于抓住文章的灵魂、把握整体内容意义重大,作用非凡。同时,这些关键句相对其他句子而言,都是比较明显的,有利于视觉快速捕捉。

例如前面所举《乡村的风》一文,文章一开篇便是一个非常吸引目光的句子:“风是乡村的魂。”此句处于文章开头处,且兼具议论性和抒情性。此句特别重要,可以说,抓住此句,就抓住了全文的灵魂。“灵魂”之重要,人尽皆知。无魂则无生命、无精神、无情感、无生活、无生命的灵动、无生活的幸福。而“风”是“乡村”的魂,非言其对乡村之重要而为何?是为议论。对如此重要之物,非爱之惜之思之念之而何为?是为抒情。“风是乡村的魂”,此句实乃文章的魂。抓住了这一显眼的句子,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魂,大大提高了整体把握全文核心内容的效率。

又如: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文章结尾处四个字单独成句——“他很快乐”。此句是个总结句。既是作者对主人公的描述,又是对主人公的评价。此句要抓,因为根据写作逻辑,上文必然要通过具体内容说明“他很快乐”的原因。抓住这一明显的句子,就很容易抓住文章的灵魂,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各局部内容的作用——必是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即表现“董师傅”“很快乐”的原因。此句一抓,勾连各处,如此,岂能方向不明、思维不清、效率不高呢?

附题目:“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

三、抓“复现”信息——我一唱三叹

“复现”信息即反复出现的信息,或为词,或为句,或为某一意思。

某一信息反复出现,乃至贯穿全文,当然是明显的,也必然是作者着意强调的,是所涉范围或大或小的内容的核心。抓住它们,对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局部内容或全文内容的灵魂作用极大。

如教材中《蜀道难》一文,由道路之艰险,写到行路之艰难,最后结于世事之凶险,核心是一个“难”字,其间包蕴着李白对现实环境深切的体味。而文中出现三次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谓是对这一核心的非常明晰的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反复体会,抓住李白这一名篇的灵魂。又如冰心《谈生命》中“我不敢说未来,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出现,意在强调不要寄希望于未来或来生,那么怎么做?当然是把握今生,善待生命,从而表现主题。

例如2005年全国卷Ⅰ《一日的春光》反复出现“我不信了春天”。之所以“不信了”,是因为作者苦苦等待,春天却迟迟不来;越不信,期待、喜爱之情越强烈。这便抓住了主旨。

附题目:“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2005年全国卷Ⅱ《春天的梦》。“梦”代表着理想和希望。她是灵魂的寄托,又是精神的安慰,也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文中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凸现了本文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呼唤真情的主旨。

附题目: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中,老人反复说着担心他所养的几只动物的话,意在强调老人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并在此基础上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痛苦及反对战争的主题。

《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重复了三次,表现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浓浓的爱国之情。

这些反复出现的信息,可谓显而易见的线索,线索把相关内容串联成了一个整体,使文章条理化、简约化。抓住文章的线索,就能把握文章的核心,抓住了核心,就能大大提高理解文章和解答题目的效率。

四、抓前后内容——我手足情深

这种方法,是从前后文间的关系角度着眼的。前文内容和后文内容,无论差别多大,都是有机的整体,总有着某种联系。而有弱种情形是比较明显的:一是前后文内容在某一方面或从某个角度看极为相似,属于“同类”;二是前后文内容紧挨在一起,从表面看却差别很大(前后差别很大,自然也容易吸引目光),属于“异类”。阅读时,学生可以抓住这种明显的“同”或“异”,前后勾连,加以聚合。具体操作方法是:前后文内容属于“同类”的,可以化散为整,即把相同的加以概括;前后文内容属于“异类”的,可以化异为同,即把不同的加以联系。在此基础上,抓住“核”“灵魂”就简单得多了。

例如教材中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前文谈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后文谈他作为革命家对人类的贡献,前后勾连,属于“同类”,加以概括,都是谈其对人类的贡献。这其实就是全文核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又如,2011年皖北协作区高三联考中的大阅读《转身 》一文中,作者分别写了四个人(年轻人,小女孩,中年乞丐,老年乞丐)的四个“转身”的画面,这四个画面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是容易吸引读者注意的。四个画面的诸多共同之处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与他们都是偶遇;都表现着人性的真善美;都“转身”从“我”视线中消失了。对这四个画面加以聚合概括,能够快速准确地提炼出文章的核心,即美好易逝,抓住眼前,倍加珍惜。这样再来解答文后的第三、四两题,就快速准确多了。

这是勾连前后文,化散为整。

同是《转身》一文,文章第四自然段,前面描写秦岭深处的自然环境(尤其细写小河水),后面则转而写一个小女孩——前写景,后写人,可谓差别很大,容易吸引读者目光。如果学生习惯于将前后文不同内容联系在一起分析则不难发现小河水与小女孩有着共同之处,即都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作者就是要用小河水的自然纯净之美引出小女孩的自然纯净之美。抓住美,基本上也就抓住了这一层次的灵魂,文后第二题第一问的答案也就自然形成了。

这是勾连前后文,化异为同。

五、抓“常情常理”——我四海皆准

这是根据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或题材,联系阅读经验,大胆推断文章主题的一种方法。

作品的写作对象或题材,是很明显的。而某种写作对象或题材,常常表现相对特定的主题这可谓是“常情常理”。因其“常”,故为“显”。抓住这些“常情常理”,有时也能快速把握整体内容,抓住文章的主题。

如上文所举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属于战争题材,而这类题材的作品常表现反对战争和揭露战争给百姓带来灾难的主题,联系作者海明威反战思想的知识背景,作品的主题是不难快速抓住的。

又如2006年全国卷Ⅱ《绵绵土》。只看题目,一股“故土”之风便扑面而来。由此可以猜测,文章内容极有可能与“故乡”有关。那么,再进一步猜测出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的核心主题便顺理成章了。

上一篇:微博营销策略分析范文 下一篇:万圣节采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