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比赛评分标准范文

时间:2023-12-07 15:11:41

器乐比赛评分标准

器乐比赛评分标准篇1

为了全面贯彻《纲要》的精神,提高全园幼儿的身体素质与活动技能,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竞争意识,生动体现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精神面貌,增强了他们积极锻炼身体的意识,让健康愉快常驻孩子心中。我园将开展全园幼儿操节比赛。具体方案如下:

一、比赛内容:

徒手操《彩虹的约定》

二、参加人员:

大、中班所有幼儿及全园老师

三、比赛地点:

园内户外

四、比赛时间:

2012年X月X日(星期五)下午2:20

开始

五、比赛程序:

1、大班幼儿比赛,每三个班为一组,顺序比赛(由主、副班老师同时带操);

2、中班幼儿比赛,每三个班为一组,顺序比赛(由主、副班老师同时带操);

3、大、中班配班、英语老师比赛,每六个人为一组;(3:20—3:30)

4、小班老师比赛,每三个班为一组,顺序比赛(主、副、配班老师同时做操);

六、评分标准:

1、幼儿能听着音乐神气地依次排队,不拖拉,不讲话,能达到快、静、齐的要求。听音乐进行热身训练或其他准备动作,无等待现象。(10分)

2、幼儿能听乐曲和口令做操

。要求动作优美、准确、合拍,协调、舒展、有力度。表情自然大方、精神饱满,具有一定的表现力。(50分)

3、教师能有始有终地认真对待和组织幼儿活动,领操时表情自然大方、面带笑容、动作舒展、有力、到位。(30分)

4、比赛结束后能遵守纪律,保持安静,同样做到安静的离开比赛场地。(10分)

七、评分方式:

1、由园中层领导组成中心评比团,年级主任、副主任参与评比,采用推磨式进行,小班评中班、中班评大班、大班评小班。

2、分年龄段评比出:

小班组:一等奖*名、二等奖*名、

鼓励奖*名

中班组:一等奖*名、二等奖*名、

鼓励奖*名

大班组:一等奖*名、二等*名、

鼓励奖*名

强调:

u

各班请按指定时间、地点进入比赛场地,不得延误。

2012年X月8日

幼儿园操节评比方案二

操节活动是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在发展幼儿基本动作、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群体意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切实加强操节的规范管理,不断提高操节的质量,本园经过研讨,觉得举行幼儿园操节评比,现将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2015年X月X日——星期    上午9:00

二、地点:幼儿园操场

三、准备:

(1)场地准备:各班按区域划分、4张评委桌子、8把小椅子

(2)材料准备:评分表、笔、操节音乐、音响、话筒

四、参加对象:幼儿园所有老师及幼儿(统一穿园服)。

五、出场顺序:

大大1——4

大班1——3

中班1——3

小班1——2

六、评委:园领导及一位老师。

七、评分标准:

(1)幼儿进退场有序、列队整齐、口令动作完成度好,声音响亮。(20分)

(2)教师口令完整正确,小班组2组口令,中大班至少3组口令。(20分)

(3)操节动作连贯协调、富有节奏感、整齐统一,能掌握90%要领。(20分)

(4)器械制作合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且用器械进行游戏活动。(20分)

(5)师幼统一着装、情绪愉悦、精神饱满富有朝气。(20分)

八、评委算分,教师组织幼儿有序收拾整理器械。

评比标准

得分

(1)幼儿进退场有序、列队整齐、口令动作完成度好,声音响亮。(20分)

(2)教师口令完整正确,小班组2组口令,中大班至少3组口令。(20分)

(3)操节动作连贯协调、富有节奏感、整齐统一,能掌握90%要领。(20分)

(4)器械制作合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且用器械进行游戏活动。(20分)

(5)师幼统一着装、情绪愉悦、精神饱满富有朝气。(20分)

100分

评分人:

评比标准

得分

(1)幼儿进退场有序、列队整齐、口令动作完成度好,声音响亮。(20分)

(2)教师口令完整正确,小班组2组口令,中大班至少3组口令。(20分)

(3)操节动作连贯协调、富有节奏感、整齐统一,能掌握90%要领。(20分)

(4)器械制作合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且用器械进行游戏活动。(20分)

(5)师幼统一着装、情绪愉悦、精神饱满富有朝气。(20分)

100分

器乐比赛评分标准篇2

器乐教材安排科学合理,但一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欠缺灵活性和趣味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大课环境下乐器学习的特性。经过课堂实践,笔者认为,如果能充分利用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孩子“趣学”,将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把兴趣引入教学中

“比一比”:在竞争中“激趣” 孩子们喜欢比赛和竞争,在器乐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比一比”的形式使其“兴奋”,提高练习的效率。如初学竖笛时吹奏7、6、5三个长音,要求每个音符吹奏4拍,既要吹足拍子,同时控制好音色,把握演奏姿势。练习之初,学生兴致盎然,但没过多久就感到枯燥,学习热情降低,课堂还时不时出现吹破的噪音。此时,笔者让学生来做“超越自我”的游戏:延长吹奏的音符,从4拍过渡到5拍再延长至6拍,每次结束后教师点评和打分。并且在小组间竞赛,之后评出“长音能手小组”“音色冠军小组”“姿势优雅小组”等,而后用“如果能……”的话鼓励孩子继续练习。通过比赛,学生的热情被点燃,练习效率提高了,甚至下课了还有学生在比赛和练习。“比一比”改变了比赛的方式方法。

“秀一秀”:在表演中“促趣” 搭建器乐表演的舞台,让每个孩子在舞台上“秀”一把,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每学期笔者都在音乐课堂上开设几节器乐汇报课,以“我是小小演奏家”的舞台来展示孩子们的进步。具体做法为:提前两星期让学生准备演奏的乐曲,节目形式不限,可以是独奏,也可以是合奏,由学生主持,教师总协调。表演的节目琳琅满目,除了独奏齐奏曲,还有乐曲和歌声、空弹吉它、乐曲诗歌、乐器大杂烩等学生编创的节目,展示了他们的风采。“秀一秀”的形式,可以单独在一节课40分钟里,也可以机动安排在平时课堂的几分钟展示。

“创一创”:用创作来“引趣” 当学生们器乐演奏有了一定的基础时,可以在课堂上运用乐器“创作”,给教学“添彩”。讲解音乐小故事《小雨滴回家》,表现雨点由小变大再变小时,笔者让学生思考如何用竖笛声来表现雨点的变化,学生献计献策:有建议用音阶的变化来表现:2M4拍11 22 |33 44 |55 66 |77 |、77 | 66 55|44 33|22 1||;有的建议单音伦啵表示雨滴声,以小组为单位逐渐加入再逐渐减少,用音量的逐步变大和变小来表现雨滴的变化;还有的学生建议老师用钢琴声(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的琶音变化)配合笛声来表现雨点的变化……课堂上,孩子们思绪飞扬,个人灵感和集体智慧不时地发生激烈的碰撞。之后,师生对每条“创作”都作了试演,尝试的过程,孩子们脸上写满了惊喜――原来自己的想法还是有点门道的。在品尝喜悦的同时,也对乐器有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器乐课堂上,教师要打破传统,开动脑筋,用乐器为孩子们提供音乐想象的空间和创作的机会,也许正是这样的启蒙课堂,会成为未来“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摇篮。

教学中用表格、客串“融趣”

评价在音乐课堂上有重要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课堂上,笔者借评价来 “督趣”。笔者采用“器乐学习自评表”和“器乐学习互评表”让学生填写,来检查反馈教学,表格如下:

表一“器乐学习自评表”安排在学期中填写,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表二“器乐学习互评表”由同座学生互相评价,以“分”量化练习效果:一方面相互促进,认真投入器乐的练习,另一方面评价别人时,能以此为“镜”照出自身演奏的不足而加以弥补。学期末互评表汇总到笔者这边,作为学生期末音乐成绩的依据之一。

新课标提倡“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音乐课堂上,笔者经常用器乐“客串”别的教学内容。如在歌唱《美丽的黄昏》这首三声部歌曲时,开始合唱效果不佳,笔者改变方法,让学生用竖笛分别吹奏自己的声部,之后合奏,合奏成熟后,再让一部分学生的吹奏为另一部分学生合唱伴奏,然后对换,最后全班合唱。经过器乐的协助,合唱音色音准大有起色,“演奏+歌唱”加深了学生对多声部歌曲的立体印象,提高了听力。在音乐欣赏中,笔者也经常让学生练习演奏乐曲的主旋律片段。器乐教学灵活地穿插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单一学习的单调枯燥,另一方面能提高孩子的音乐理解能力。

器乐比赛评分标准篇3

活动主题:c调青春--rainbow life 活动时间:10月5日往后两个星期(初定)

活动地点:河滨体育馆

活动对象:文学与艺术学院全体师生

活动目的:我们团委学生会本着创新精神,向文学与艺术学院新生推出一台精彩纷呈的迎新晚会,向新生展示大学校园内丰富多采的生活及对他们的加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给新生们一个难忘的晚上,并寓意他们大学生活的美好开始。

1. 代表学院对新生的到来表示欢迎,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文学与艺术学院的魅力和师生的综合素质。

2. 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展示学院的文艺水平,以及新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并且从中可以发掘才艺之星。

3. 丰富新生的业余生活,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4. 在新生中造成良好反响,发掘文艺人才,给同学们创造一个锻炼自我的舞台,提高同学们的艺术欣赏水平,陶冶情操,让同学们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健康成长,将来为社会做贡献。

活动开展:开会讨论各部门之间需要负责的工作:

文娱部:①部长负责租借场地,写策划书、申请书。文娱部各成员通知自己所在的班级或到时分配的所在班级宣传迎新晚会,尽量让多点学生报名参加比赛;

②派几位同学负责与学校各社团﹙如街舞协会,交谊舞协会,跆拳道协会等﹚联络,邀请他们在迎新晚会上表演,增加晚会的可看性;

③推荐2~3人作为节目评委员,选出10至12个较优秀的节目;

④文娱部分配每个成员各负责带一个班进场,并协助管理好晚会的纪律;

⑤晚会当天负责布置场地,安排好表演人员的出场,退场;

⑥文娱部最好能出一个节目以代表学生会

⑦邀请文学院的老师们出席,与学生们同乐。邀请才艺大赛的评委,尤其是要安排好专业的评委老师。

⑧晚会结束后,负责收拾东西,搞好卫生;并且清点所以音响灯光仪器,交还给所借处

体育部:①负责协调文娱部布置晚会当天的场地;

②划分好晚会当天各班所安排的位置区域;

③负责处理好音响,灯光的问题;

④负责协助文娱部在晚会后收拾东西

组织部:①询问各班有没有同学想做晚会当天的主持人,先报名,再挑选。

②征集晚会当天的文学院口号,安排每班的交稿人数,从而挑选出最优秀的3-4个

③晚会当天负责给各班派荧光棒

学习部:向各部门拿在迎新晚会上有帮忙的同学名单,到时每人给两张学分票当鼓励及感谢他们的付出

新闻部:①负责晚会筹备期间所有活动的拍照;

②晚会当天负责采访老师,同学的感受,写新闻稿,交到校报投稿。最重要是做好晚会后的善后工作,要将相关的报道和相片整理好。

实践部:拉赞助,尽量拉大商家,毕竟本次晚会规模较大。文娱部协助拉赞。

宣传部:①负责设计迎新晚会的宣传单,贴在宣传栏上

②.同时在校远内派发宣传单

生活部:①协助文娱部当天晚会的场地布置

②负责派发当晚嘉宾的饮料

③负责协助文娱部在晚会后打扫卫生

秘书处:把晚会当天的节目单打印出来,每班两份,给各班班长及文娱委员保管

晚会结束后两至三星期内开一个总结大会,各部门要提前写好心得,各部门必须要在大会上总结迎新晚会,使大家在以后工作中更好的协调和改善自己的缺点。

活动安排:

晚会的节目是由才艺大赛最终进入决赛的节目组成的,这既是一场比赛,也是一台晚会。所以晚会开始前,我们会做好筛选节目的工作。才艺大赛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初赛,第二部分是决赛。另外在晚会之外还有书画、设计和棋类的才艺比赛,这也是才艺大赛的一部分。这部分比赛会在晚会前进行,比赛详细请看附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初赛

(一)时间:晚会前两个星期

(二)地点:河滨校区舞蹈室,器乐室

(三)初赛前的准备工作

1. 找各班的文娱委员开会,把才艺大赛的情况通知到位,派发参赛报名表。报名时间为5-7天,收齐报名表后统计参赛的节目类型,安排初赛。

2. 在学校相关地方张贴海报和派宣传单张,加大宣传并及时解答同学的疑问

3. 把具体的初赛时间、地点和相关事项通知到各班的负责人。

4. 邀请三位在声乐、舞蹈、话剧等具有相关专业素质的嘉宾和辅导员老师担任评委,对节目进行精心挑选。

(四)初赛流程

1. 主持人简单引入主题,宣读相关的注意事项和宣布初赛开始。

2. 初赛开始,对所有节目进行一轮挑选,强调节目的质量和多样性。

初赛形式主要由参赛者自由发挥自己挑选的节目,把自己最好一面展现出来。

3. 评委点评,宣布当天晚上的成绩。具体的入选节目两天内通知到各参赛者。

(五)评分标准:采取100分制

初赛对节目的挑选由两部分决定。

第一部分是由初赛当天节目的具体情况决定,占总分的80%。(参考附表一)

第二部分是就节目的发展空间,由评委商量判断节目发展潜力的大小,占总分的20%。

(六)初赛后节目跟踪

对于入选班级的节目定时派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跟踪指导,解决参赛者的相关问题,保证节目的质量。(初赛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复赛)

第二部分 决赛(晚会)

(一) 时间:10月5日往后两个星期的其中一晚7:00~9:30

(二) 地点:河滨体育馆 (三)宣传与通知

1.在学校相关的地方张贴海报和派宣传单张。一定要做好宣传,才能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到这个比赛,才能为商家赢来个多的关注。

2.通知决赛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要各参赛者做好决赛当晚的啦啦队工作,并且落实决赛当晚需要的一些道具和特殊效果准备。

(四)参加人员:

全体新生,邀请其他学院的学生会成员前来做嘉宾指导观看,也欢迎其他同学前来观看。另外,各节目单位可以自行组成10~15人的拉拉队,并选定一个啦啦队队长,由队长组织班啦啦队打气,营造良好的气氛。到时还会现场选出一个最佳拉拉队,获得奖金和证书。其他同学以自愿的形式决定是否参加。

(五) 决赛流程

(1)主持人开场倒数,宣布比赛开始并引入大赛主题。

(2)邀请领导或嘉宾讲话

(3)比赛开始。

a.选手表演,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选手自选节目的表演。

自选节目能够让参赛者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节目形式与风格表演,从而充分地展现选手最佳的一面。分开各个不同的表演方块(如:歌唱类,舞蹈类,戏剧类等,但是否分方块要看节目情况而定)

注意:每个参赛者表演完后,都会邀请相关的专业评委作出点评,为参赛者提供一些宝贵的意见,以利于参赛者未来在其才艺上的发展;也让在场的同学接受一些关于艺术的教育,提高同学们的鉴赏水平。同时这样能让活动更加吸引人,更具有专业性。

第二部分,选手的临场表演。(如果以晚会形式出现,我们可以考虑不设置临时表演部分,这样会可以有更多的节目呈现给大家,而且方便评分)

这部分要根据初赛后的具体节目类型安排,看操作性是否比较强,或者是能否通过改变一下实行这种形式。

例如:一个擅长乐器的,如吉他的选手和一个擅长唱歌的选手,他们的“临场表演”可以是由这两个人临时抽签搭配(赛前场下抽取,节约时间,让各组搭配的组合有时间进行练习,增加默契),再临时抽选主题。这时他们就要临时合作起来,一个是弹吉他伴奏,另一个是在吉他的伴奏下唱歌。如果是擅长舞蹈的个人,可以是临场抽选歌曲即兴表演。

注意:选用的主题(如:挑战经典,生命初歌等)是大赛前通知各选手先稍作准备,最后比赛时再从众多主题中随机抽选一个。这是为了选手在比赛时能相对保证表演的质量。

之所以在才艺大赛决赛上计划设置这一部分是因为临时表演更能看出选手的才艺实力和他们的综合水平。

b.在比赛过程中会插入嘉宾节目或是一些与观众互动的环节(初定为问答环节,考虑到赞助商的宣传效应,我们会提出一些与该赞助商有关的问题,让到场的同学回答,答对的可以得到一些小礼品。这样既可以达到互动的效果,也能为赞助商增大宣传力度),让到场的同学都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c.在比赛计分时段,邀请嘉宾表演。这样既能丰富晚会,又能让晚会主题“才艺”更加突出。

(4)比赛结束后由领导∕嘉宾点评

(5)最后宣布比赛结果、颁奖

(六)评分标准:

决赛评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专业评委,主要由老师和一些艺术特长生担任。第二部分,大众评委,来自不同的基层班(这样就可以更加公平公正,符合大众的口味,也增加了比赛的刺激性和未知性,为比赛增加一份神秘感)

1.专业评委团:以80分为满分,占总分的80%。具体的评分标准参考评分表。(详见附表一)

2.大众评委:以20分为总分,占总分的20%。每个人手中将会拿到两张牌,上面各有一个“√”和一个“×”,“√”表示得一分,“×”表示不得分。(考虑到评分简便,大众评委只参与自选节目表演环节的评分,分数会作为人气得分算进最后得分)大众评委分数直接决定“最具人气奖”得主。

3.参赛者最后得分为两者相加的分数,即:专业评委分数+大众评委分数

注意:大众评委得分将由工作人员记录好,最后收上各评委的评分表后,在“人气”那一栏记上分数,再分别算出各评分表的最后得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最后取平均成绩。再用总得分表分别归总。(详见附表二)

附加部分(书画类和设计类部分,棋类部分)

一,书画类和设计类部分

1. 作品有规定主题,各参赛选手可以根据主题来进行书画或设计。

2. 上交作品时要同时将作品的电子版交到指定邮箱,方便老师评委进行初赛评分。

3. 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初赛时专业老师根据上交的作品进行评分,按分数高低选出15~20份优秀作品进入决赛。决赛会在本部举行一个小型的展览,将所有进入决赛的作品展出,并附有老师评委的专业意见,考虑到本部有艺术系的同学,所以大家可以对作品进行欣赏及评分,将个人喜欢的作品选出来进行投票。最后的票数会转化成分数算进参赛作品的最后得分。

注意:如果出现视频类作品,会直接按照老师的专业评分为准,不作展览的一部分,如果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我们会尽量在晚会时播放,如果争取不到就会让学院想办法未作品作宣传,确保这次比赛绝对是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如果是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具有高难度,综合性强的作品,我们也会考虑作品的数量及质量进行评审,确保比赛的公开公平。

二,棋类部分

1. 按照参赛者的填报进行分类,即可分为象棋类,围棋类等。

2. 比赛按照淘汰赛进行,逐级递进,最后选出第一名为“最佳棋手”。

注意:棋类比赛是比较专业的,所以我们也要再学院召集一批懂各种棋类的同学协助开展比赛,届时会看情况进行对工作人员的培训。

注意:介于书画类,设计类和棋类的比赛耗时比较多,所以这类比才要在活动筹备好第一时间进行,并且要与其他部门积极配合,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有条不紊,讲求效率。

奖项设置:

1. 一等奖(1名)50元+证书

二等奖(2名)50元+证书

三等奖(3名)50元+证书

优秀奖(多名)证书奖励

2 设计之星(1名)50元+证书

书画之星(1名)50元+证书

最佳棋手(1名)50元+证书

3. 最佳具创意奖(1名):50元+证书

4. 最具人气奖(1名):50元+证书

5. 最佳拉拉队奖(1组):50元+证书

比赛参选内容:

表演组:

参选内容:表演(小品)、模特秀、相声、戏曲表演、武术、跆拳道、乐器表演、朗诵表演

参选要求:参赛选手均需要自备服装。模特组正装(西服/旗袍),走一段秀,展示个人魅力。共分男、女两组,男身高1.70米以上,女身高1.60米以上。戏曲表演者伴奏带,唱、念、坐、打、舞均可,表演一段,时间不超过8分钟。武术、跆拳道表演的自备服装,刀、剑、枪、棍、拳种类不限。乐器表演要自备服装、乐器。朗诵表演的要故事、散文、诗歌等,选手自备服装、伴奏带,展示时间不超过4分钟。

声乐组: 参选项目:通俗、民族、美声、演唱组合、原创通俗、原创民族、原创美声、原创演唱组合、原声态等

参选要求:参选选手只允许唱一首歌,自备服装、伴奏带

参选内容:唱一首擅长的歌,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可以是自创歌曲,展示个人创作才华的好机会。

舞蹈组:

参选项目:舞蹈(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国标舞)、舞蹈组合

体育舞蹈:国标、拉丁、恰恰、牛仔舞等参选要求:自备服装、伴奏带

书画组:

参选项目:书法类(隶书、楷书、行书)

绘画类(国画、水彩、水粉、儿童画)

艺术设计类(图标设计、平面设计)

参选要求:国画、书法的纸张不小于四尺对开(110 x 32cm)水彩、水粉,同时自备笔、墨、纸(宣纸)、砚及毡子做现场书画。平面设计作品不即场比赛,设计内容待定。

设计组:

参选项目:室内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

参选要求:按主题设计一款作品,可以是视频类作品。

棋类组:

参赛项目: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等。

资金预算:

一, 初赛

宣传

1. 海报和横额同决赛中用的一样,不用重新预算。

2. 报名表:0.08*500=40

二, 决赛

(一)宣传

1.海报:12*5=60

2.横额:200

3.宣传单:1000*0.08=80

4.节目单:500*0.08=40

5. 布场:

(1) 气球:30*3=90

(2) 西草:3*15=45

6.背景:1000

小计:1515元

(二)场地

场地 400

音响+泡机+烟机=1500

小计:1900元

(三)劳务杂费

工作人员餐饮:400

小计:400元

(四)车费 700*2=1400

小计:1400元

(由于文艺学院10级新生是分布在本部跟河滨校区,因此在迎新晚会决赛当天需要租车把本部艺术系的新生送到河滨校区。)

(五)其他

1. 互动小礼品:100

2. 零散:20

小计:120元

(六)奖励

1. 一等奖(1名)50元+证书

二等奖(2名)50元+证书

三等奖(3名)50元+证书

优秀奖(多名)证书奖励

2 设计之星(1名)50元+证书

书画之星(1名)50元+证书

最佳棋手(1名)50元+证书 3. 最佳具创意奖(1名):50元+证书

4. 最具人气奖(1名):50元+证书

5. 最佳拉拉队奖(1组):50元+证书

小计:450元

总计:5785元

附表一

才艺大赛决赛评分表

评分项目

所占分值 参考标准 最后得分 形象 10% 服饰搭配恰当,且与所表演的节目相符,相衬。(10%) 才艺实力 70% 表演的节目内容、形式新颖、创新性较强(20%) 节目的内容积极健康,有深刻的意义,能够引人深思,给人留下良好印象(20%) 节目表演的质量较好,语言标准流畅,所用道具适合、恰当(20% 演员的投入程度较高,团体协作性较好,感染力较强(10%) 参赛选手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较好(10%) 人气(大众评委分数) 20% 比较受欢迎,得到较多人的肯定,观众的反应较热烈 总分 附表二

才艺大赛总得分表

器乐比赛评分标准篇4

(一)“比赛”成果实证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卓越成就

为了推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音乐师资,更好地为国民音乐教育服务,全面提高在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开始举办了“比赛”。从1999年至2012年,历时14年共7届,地域遍及我国中、东、南、北几大区域,各届“比赛”都显现了不同的特征。与第一届相比,第二届比赛项目的设置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征,提倡和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更趋全面。第三届突出的特点是介入了学术研究,大赛期间召开了题为“钢琴伴奏教学与教材建设”和“音乐教育专业改革与建设论坛”两场学术研讨会,为大赛实践建构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第四届比赛项目主要围绕“高素质”音乐教师目标而设置,评委专家不仅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评选、评点和指导,还开办了专题讲座,导入了理论教育特色。第五届强调了通过选手以合作项目方式突出“师范性”特点;突出了对选手间接关联知识的评价,注重对选手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测试。第六届比赛开始有了更大的变化:参赛选手一律限定于本科生,大赛强调由中国教育部主办,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协办,其导向性、权威性非常明显。第七届“比赛”正值十召开,在新的形势下,大赛提出了更高标准的开赛目的。参赛54所院校中有26所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类)本科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学校。至此,“比赛”臻于圆满成熟,表现了目标明、规格高、地域广、影响大的特征,比赛系列成果实证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卓越成就。

(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不足

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个别方面已进入瓶颈,主要表现为师资、生源、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毕业生出口质量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七届“比赛”都暴露出同样的问题,即优秀与落后的选手两极分化严重。出色的选手可以唱与弹融为一体,但不少的参赛同学却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唱,甚至还有既不能唱,也不能弹的。尤其是随机抽签曲目的考核,全部都来自于人教版的中小学教材,曲目难度系数并不高,节奏也不复杂,调式、调性多为C、F、G,但不少选手表现不佳。有的选手唱与弹不在一个调上,有的伴奏编配以一个和弦从头贯穿到尾。在150分的专业基础理论综合考试中,最高分的选手是138.5分,而最低分的选手却只有41分。比赛成绩呈现梯度,本身是正常的。但上述分差,明显超出正常范畴。分析悬殊成绩的背后,会发现那些在比赛中成绩遥遥领先的学生,所代表的学校总有一个共性———关注音乐专业本质特性,注重依从音乐教育特殊规律而施教。对他们的追踪调查也显示,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走入社会后也总是最为优秀突出的。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特性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

将艺术教育与一般学科教育性质等同划齐,是阻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原因。高师音乐教育是集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必须遵从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

(一)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注重音乐学科的特殊本质

除了艺术的共性之外,音乐还具备三大特征:

1.表达的时间性。音乐首先是一种时间艺术,它可以用节奏、强弱、速度、旋律、和声、音色等手段,在乐器或声乐上进行组合,通过一段时间里营造的艺术效果在听觉上感染听众。所以,时间是度量音乐的基本尺度之一,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音乐那样重视时间上的精妙配合。音乐的表现受制于时间,时间是音乐的主宰。音乐作品在一定时间里展开,时间结束艺术形象便随之而去。时间是实有形无的,音乐也是实有形无的。

2.传达的听觉性。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是以声音作为基础的一门综合艺术。与绘画、文学等艺术相比,音乐的材料是声音,既不具有空间造型,也不具有语义符号,它是通过声音传递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宇宙的物质世界和人类的情感世界。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绘画、舞蹈、雕塑、戏剧、摄影、建筑等都是视觉艺术(舞蹈稍涉一些触觉),具备一种真实可见的直观感,其形象化特征可以通过视觉判断而准确甄别接受,音乐则是一种纯粹的听觉艺术。

3.感知的不确定性。音乐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获知的内容方面,音乐不同的旋律与节奏,会给不同的接受者传达不同的内容并起到不同的作用。这种感知形象的不确定性便是音乐在各艺术门类中最为特殊的个性。音乐是独一无二的声音的虚拟想象空间,具有非语义性,没有直观画面感,没有视觉空间,理解上也就更容易纷呈万象。时间上的严格制约、不可捉摸的无形的听觉、感知形象不易确定,音乐学科的这三大基本特征决定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特殊的教育模式,特殊的教育内容以及知识传授方面特殊的限定性。

(二)高师音乐教育必须遵循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特殊的教育方式和知识传授上的限定性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以下从形式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和课程设置的个别性三个方面分析探究。

1.形式内容的综合性

①内容的跨学科性。高师音乐教育首先跨音乐、教育两个大学科,同时又集文学、历史、心理等多重学科内容要素于一体,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点。从事高师音乐教育的人,不但要精于本专业音乐,还必须熟悉教育,懂得心理,擅长文学、历史等其他综合知识。②形式的多样性。音乐除了专业理论以外,便是作品的创作和表演。音乐作品主要形式是声乐曲和器乐曲两大类。仅就声乐表演中的歌唱方法而言,就有通俗、美声、民族等演唱方法,这还不涉及演唱过程中情感表达、呼吸发声、咬字吐音等歌唱表演共性知识;器乐更复杂,高校里一个交响乐团或一个民乐团动辄就需要数十种乐器。无论是西方乐器还是民族乐器,常见常用的也总有一二十种。一个音乐教育专业高校生学习的专业技能,除了声乐外,还必须掌握钢琴和至少1至2样的中西任选乐器。③技术的艰深性。要熟练掌握歌唱方法和1至2门乐器的演奏方法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果不是童子功,仅在大学四年内要求学会钢琴和1-2门其他中西乐器,并要达到一定水平,其艰难可以想象。知识层面的“深”和“广”,加之技术层面的“难”和“精”,提高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入学对象的招收要求。

2.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

①特殊的教学实施主体。鉴于音乐教育的跨学科性综合性,除了有相应的各类课程师资构建外,还要求每一位教师具备丰富的学识,而且,在教书的同时更要育人[1]。按这个标准,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②特殊的教学客体对象。高师音乐教育学生队伍也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除要完成沉重的专业学习任务外,还必须在短短的四年里夯实其他必要的知识。在读期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群体除了承受来自异乎其他专业的特别压力外,还要承担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就业竞争压力。

3.课程设置的个别性

除了理论大课设置之外,高师音乐教育还有钢琴、器乐等许多各类专业小课。大课可以由30-50人开设定班,进行集体形式授课;各类专业小课则需要按照师生比1比1、1比2、1比5、1比10,甚至1比更多的方式授课。小课授课种类繁多、所占课时多、知识要求细、技术要求高。以1节课40分钟为例,师生比在1对2以上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以保证有效传授知识内容;如何科学地将专业程度较为一致的学生列为同一节课授课对象;传授内容多少;教学时数要求;年级高低限制等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都与课程设置密切关联。随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已成为重点改革对象。哪些该列为必修课,哪些该列为选修课;专业课所占学时多少,怎样科学安排公共课课时;怎样合理调整选修课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据专业特征而精心处理。高师音乐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和课程设置的个别性都给该学科的教育界定了自身的特殊规律[2]。若不遵循这些特殊的规律实施教学,其后果是严重的,这也是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遭遇主要障碍的关键原因所在。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三个“不一样”

遵从音乐学科个性规律以实施教学环节是目前改革高师音乐教育之关键。为此,要坚持做到三个“不一样”。

(一)坚持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不一样

各专门音乐高校和各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均有不同的培养方案。对应“比赛”成绩悬殊的学校,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培养方案。这些方案决定了所培养学生的“入世”能力。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3]但对照一下各高校据此所做的培养方案和设置的课程,就不难发现课程设置与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错位。在学时与课程内容难以调和的情况下,坚持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不一样”势在必行。高校音乐教育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首先应与中小学音乐教育需求联系在一起,凡与后续毕业就业工作要求关联不大的课程尽可删去,以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学生工作后的需要严重脱节;同时要兼顾音乐专业大量耗时的特殊性而考虑减免或合并某些课程;还要兼顾音乐专业的综合性质而增设某些必需的关联课程。我们随时要想到:我们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音乐教师,需要广博的理论知识和示范的动手动口能力。

(二)坚持师资队伍的要求和结构不一样

1.更新教育理念,加强综合能力,注重精神养成。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多方面综合水平的提高与品格修养的完善,是高师音乐教育师资应该着力打造的三个方面。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问题在于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教学热情不足,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等等。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首先,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改换理念,准确认知师范性的标准。在高校,一般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主动参与;重技能训练而轻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结果而轻教学过程的愉悦;重课程的辅德内涵而轻审美价值。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专业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具备新的教育观念,再不能把音乐教育仅仅当成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去对待。其次,建构更为严格的教师考核考评制度,督促其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部分教师文化知识积淀不够宽厚,所以要因势利导将教师的热情充分发挥到教学和科研上。认真考核考评每一位在职教师,让他们随时养成对思想品行、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进行总结与思考的好习惯。

2.根据课程内容合理设置并固定师资结构。一个常规建制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该专门设置几个跨学科的教师岗位。比如,与声乐、歌词创作和鉴赏专业必修课配套设置的专业发展选修课“汉语语音”,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个部分中的第一个部分内容的展开;“歌词创作与鉴赏”专业选修课大量涉及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创作知识;“艺术概论”必修课大部分离不开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概论”知识;“戏剧欣赏”选修课更是紧密结合了元明清和现当代戏曲文学知识。同样,音乐之于心理,音乐之于舞蹈,音乐之于表演,音乐之于传媒的相关性都需要大大加强。

(三)生源来源途径和要求不一样

1.宏观政策改变生源来源。学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生源来源应该比其他专业讲究,音乐教育专业的跨学科性、综合性对生源的来源具有更高要求。学生毕业后,不仅是一个音乐人才,更是一个音乐知识的传授人才。这除了对学生入校时丰富的基本功知识与能力有特别要求外,更有人品上、道德上的高标准要求。但是,由于艺术类特殊专业学习耗时多、功夫深,专业好的学生往往文化课成绩较差。相关部门为此专门降低了艺术类的文化课分数线,为的是让专业水平高的考生有机会进艺术高校深造,但分数线下降就意味着学生文化水平低于其它普通专业的学生。一些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较差,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相当欠缺,这就给音乐教师的专业教学(特别是音乐技能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这些现象,从第六届“比赛”的抽签选拔赛手开始,就表现得非常明显,“赛手基本功不足、自身质量不理想的事实”始终得不到改变。笔者曾对所任教的教育部直属211综合大学音乐学院200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做过一些调研,就为什么选择我校该专业报考进行了问卷调查,有些数据是令人震惊的。A.你真的喜欢音乐?准备以后从事这个专业的相关工作?答“喜欢,但不一定”占85﹪;B.你是否有童子功?何时开始学习音乐?答“不是。为了考大学,初高中才开始学习音乐”占90﹪;C.你是否真的想以后当中小学音乐教师?答“不是很想,但没办法,已经签约了”占70﹪;D.你为什么报考我校音乐教育专业?答:“因为文化课要求不高,又想读重点本科”占85﹪;E.比起其他专业,你怎么看待自己的专业课成绩和文化课成绩?答“专业成绩不够理想,文化课成绩不算好”占80%;F.比起音乐表演专业你觉得自己怎样?答:“我专业成绩不如音表,但文化课比他们大多数都好。”占85﹪。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非同于一般音乐专业,它既是培养音乐人才,又是培养教育人才,必须把好综合素质的入门关。在文化课统考前的艺考过程中,只注重专业能力的选拔,而忽略综合素质的考核,只相信视听到的表面成绩,而不做较深程度的调查,是会导致不良后果的。所以,应创设各种行之有效的面试形式及面试过程,检测学生真实知识的集合量、真正的修养底蕴。综上所述,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须尊重音乐学科的个性,注重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遵从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坚持做到“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的要求和结构”以及“生源来源途径与生源本身要求”三个方面“不一样”。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能和其他普通学科一样整齐划一地解决诸多共性问题,而应该特别关注解决个别之处所引发的系列问题。高师音乐教育全国“比赛”已连续开展七届,长达14年,反观那些久久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回到对音乐本质属性的思索与探究上来。

器乐比赛评分标准篇5

由于进入决赛即有奖,所以最终共计产生160个奖项。本届文华艺术院校奖在设奖规则上变“分级”为“分类”,取消了原“等次奖”中惯用的“金、银、铜(牌)”或“一、二、三(等奖)”,也取消了原“入围奖”或“优秀奖”。原“等次奖”现通称“演奏奖”,原“优秀奖”现通称“鼓励奖”。在笔者看来,这种新规则的积极意义至少有三点:1.减少主观争议,尊重客观差距;2.削弱等级观念,鼓励积极参与;3.构建和谐竞赛,倡导“以赛促学”。这是多年来部级赛事在评分制度方面的一个重大改革,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长期以来,“金、银、铜”评价机制所诱导出的等级意识以及由等级意识发酵产生的功利心,让多少选手在赛场诚惶诚恐,让多少家长、老师在场外焦虑不安。这不仅严重影响到选手的正常发挥,更严重的是使原本一个诣在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健康的竞技活动变质变味,成了某些人“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的追名逐利的跳板,也从根本上改变和违背了赛事的初衷。此外,“艺术院校奖”的参与对象是全国范围内的艺术类高校。在目前还无法彻底消除或缩小地域发展差距的情况下,如果再不适时调整评奖机制,再不适度调整平衡机制,地方院校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必定会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丧失殆尽,发展到极端就是干脆放弃。届时,舞台上可能只会留下少数几所优势院校的身影。此种“孤月独明”显然不是相关部门希望看到的局面!而现在取消了“金、银、铜”,并不是否定差距和掩饰差距,相反是最有效地抑制了偶然因素,最大限度地肯定优势、肯定成绩,最大范围地保护了选手参赛的积极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本届赛事评奖机制的改革显得更人性、更合理、更朴实。

在新的评奖规则下,今年共产生72项演奏奖和88项鼓励奖。其比例为1∶1.2,二者基本保持了平衡。

一、各学院的奖项数量及结构

1.奖项数量呈现出三个层次

在上述160个奖项中,九所音乐学院囊括116项,占总数的72.5%。其中演奏奖60项、鼓励奖56项。各学院具体的获奖数目及奖别见表1。

从表1反映的数据来看,九所音乐院校明显呈现出三个层次:

第一、以中央、中国、上海三所音乐学院为龙头的第一层次。它们共获得奖项77项(其中演奏奖48项、鼓励奖29项),占九大院校总额的66%。

第二、以沈阳和四川音乐学院为中间力量的第二层次。它们共获得奖项21项(其中演奏奖10项、鼓励奖11项),占九大院校总额的18%。

其他院校共同构成第三层次。

2.往届同类赛事的回顾

作为“文华奖”子项目的“文华艺术院校奖”设立于2005年,也就是第二届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的时候。那一年,对“全面开花”的各类冠以“全国性”名号的文艺评奖活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之后,便确立了此项政府奖。第二届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由沈阳音乐学院承办。当时设置的常规乐器赛项只有琵琶、古筝、二胡和竹笛的独奏比赛,另外还增加了小型民族乐器组合和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独奏及组合的比赛项目。当时全国共有1500名专业选手报名参赛。经初评后,有397位独奏类选手进入复赛,最终96名选手获奖。其中,89名为九大音乐院校的选手(45名等次奖,44名优秀奖),其奖项分类见表2。

2008年8月底“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三届全国民族器乐比赛”在西安音乐学院举行。笔者当时也对九所专业音乐院校的比赛结果作了一个详细统计,见表3。

3.三届赛事的比较

迄今为止,距第一届“文华艺术院校奖”的设立已走过8个年头。8年来,三次同类赛事一次比一次精彩纷呈,一次比一次更加催人奋进。当然,如果单从奖牌来看,分界的特点也很明显。

第一,总体的“三六线”。这是一条硬线,中央、中国、上海等三所音乐学院在三次比赛中所获奖项数量分别为75项、72项和77项,分别占九所院校总量的83.7%、73.4%和66.3%,显示出绝对优势。尤其是中央音乐学院始终当仁不让地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

第二,局部的“一五线”。相对而言,这是一条软线。它横亘于赛事承办方与其他地方院校之间,使赛事结果在局部体现出些许的差异。如第二届的沈阳音乐学院和第三届的西安音乐学院,特别是本届的沈阳和四川两所音乐学院,和上次相比,奖牌涨幅高达550%到1000%,在排序上分别为向前跃进了5个位次。

二、本次赛事的两大突出特色

与以往相比,本次赛事的现场呈现出两大特色。

1.少数民族特色乐器令人振奋

本届赛事继续沿袭第二届同类赛事的特色项目,即在传统常规乐器的基础上增加了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独奏组的比赛。在此项目中,新疆艺术学院、延边大学艺术学院等民族性艺术学院大放异彩,选手的才能以及某些平时难得一见的少数民族乐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据统计,该组共展示出15种少数民族乐器。其中,延边大学艺术学院的伽倻琴、杖鼓,云南民族大学的小闷笛以及西南民族大学的四胡的确鲜为人知。此次文华奖设立该项目的比赛,为弘扬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器乐艺术普及发展,传承少数民族乐器、乐种,挖掘、选拔优秀民族乐器演奏人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曾几何时,在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流行唱法的出现刚开始也是招来责声一片。后来又合并专业组和业余组,直至推出原生态唱法。面对这些革故鼎新之举,大家似乎再没有万炮齐鸣,而是逐渐从宽容到接受,从接受到欣赏,最后从欣赏到赞赏。这说明什么呢?第一,主办方在不断思考如何才能适应电视观众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探索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滞。第二,事实证明,新品种的推出,满足观众日益发展的审美需求。本次赛事设立的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独奏,体现的正是百花齐放。

2.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审美

音乐表演是一种舞台艺术。舞台艺术则意味着表演者要借助特定的舞台语言全面展示艺术的本质。对选手而言,技术的重要性当然是首当其冲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都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变化的趋势是评委们开始从单一对技术的评估发展到愈来愈重视舞台礼仪。也就是说先“形”夺人的视觉审美也在润物细无声地考量着评委和选手。

首先,关于服饰美。在这方面,大家一致认为,准备比较充分的还是上海和中央、中国三所音乐学院。服饰本身就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表演元素。音乐表演比赛都是未闻其声,先见其人。如何将良好的艺术修养全面呈现给评委,得体的服饰是重要一环。需要说明的是,服饰美绝对不是价格贵贱的比拼,更不是炫富,而是如何量体裁衣和量“曲”裁衣。尤其是量“曲”裁衣,里面包含着对乐曲风格的拿捏和音乐情绪的理解。综合来看,体现着选手及指导教师的艺术修养。

其次,关于动作美。舞台上的肢体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从选手走上舞台的第一步开始,其步态、手势以及一笑一颦均被评委尽收眼底。用“行内”的话来说就是“选手走上舞台,评委就开始在心里打分了”。在演奏过程中更是如此,要讲究动静适宜。太静,则不生动;太动又有哗众取宠之嫌。

总之,肢体语言虽然很重要,但无论如何都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应该服务于音乐内在的表现,是辅的表达。

三、比赛显示的三个平衡问题

比赛结果中的几组数据彰显九所音乐学院在办学中的诸多特点或现象。其中最主要的是三个平衡问题:

1.乐器品种设置中的平衡问题

本届赛事所设置的“吹、拉、弹、打”四个组别基本上包含了民乐中的所有常规乐器。中央、中国、上海等三所院校在比赛中之所以名列前茅,它们的选手本身基础好、实力强是一方面。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们注重各组别的乐器品种(除上海音乐学院的打击乐外)均衡发展,齐头并进,见表4。

上海音乐学院在这三所院校中为什么排第三位?很显然,最重要的因素是品种失衡——失利在打击乐!表4显示,这三所院校在打击乐组共产生20个奖项,其中12个为演奏奖、8个为鼓励奖。而所有演奏奖则完全被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包揽,上海音乐学院只在鼓励奖中占有1个奖项的份额。此现象所反映出的问题,无论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还是从专业(方向)设置的角度,上海音乐学院都要引起必要的重视。

地方院校在乐器品种方面的不平衡更显突出,有些甚至有盲区。盲区主要集中在“吹”、“打”以及“组合”方面,见表5。

这既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田野。完全有理由预见,谁迅速调整结构,保持乐器组别的均衡发展,下一届比赛就有可能“突出重围”。

2.大学与附中发展中的平衡问题

对九所音乐院校参赛选手的年龄组别而言,青年组与少年组几乎就是大学部与附中的代名词。本次赛事中九所院校青年组与少年组的获奖数目见表6。

对于演奏类的比赛,获奖选手的年龄组别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的差别。一般来说,中央、中国、上海等音乐学院的青年组和少年组差别不大,而地方院校往往多靠少年组(即附中)的选手取胜,这是俗称的所谓“童子功”。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长期积累而成且“愈演愈烈”的现象和趋势。个中原因十分简单,也非常质朴。因为人往高处走,“附中的孩子向‘中央’,‘中央’的孩子向国外”。多年来,许多地方院校衡量其附中办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就是:今年有多少学生考取了北京和上海的音乐学院。而对于这个事实,这三所院校又似乎并不领情。但不论怎样,地方院校只要“闪”出一个出类拔萃的优秀选手,而且在某个赛事中“一不小心被上面盯住了”,则谁也挽留不了,谁也阻挡不住。就这样,地方院校的专业老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优秀的生源一个个“远走高飞”。这既是残酷的现实,确实也是常理常道。好比“山里的孩子想着山外,城里的孩子想着国外”,谁能抵挡?

从表6来看,绝大多数院校所表现出来的大学与附中的比例超乎寻常的平衡。但沈阳音乐学院的情况有些特殊,居然大学部与附中的实力相差如此悬殊。此现象委实耐人寻味。

3.技术与艺术的平衡问题

客观地说,能够进入复赛,选手的技术肯定不会太差。而能从复赛中脱颖而出,继续保持领先,则绝对不仅仅是技术的优势,而是综合素质、是艺术层面的东西在发挥作用了。艺术讲究超乎其技,得乎其道。无论是一名选手,还是一名演员,技术的高超都不是全部,艺术的魅力才真正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前面提到过,全国从复赛进入决赛的独奏类选手平均比例为2∶1,但北京和上海的三所音乐学院平均为1.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仅如此,它们进入决赛后的选手最终冲刺演奏奖的比例也高达1.6∶1。这充分说明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对技术的训练,也重视对素质的培养。相比之下,其他从复赛中出局或与演奏奖失之交臂的选手,其实技术上的差别微乎其微。究其因,普遍认为是缺少“艺术”含量。表演学科的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保持“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如何造就艺术家而不是培养技术员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课题!

“大赛承载的是希望,拼搏的是过程,收获的是经验;大赛继承的是传统,展示的是当下,开拓的是未来。”——这是沈阳音乐学院的感言,也是所有参赛选手的共识。评估一所专业音乐院校的办学质量,比赛的奖牌当然不是全部、更不是惟一的参照,它只是我们多维度认识问题的一个支点。成绩比奖牌重要,进步比成绩重要!提升实力、持续发展永远是硬道理,调整结构、合理布局永远是实现学科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推进民族乐器演奏艺术的创新,加强学术交流,谋求共同发展永远是比赛的主题。我们愿意怀着美好的愿景拭目以待,因为真正的比拼永远在“下一次”。

器乐比赛评分标准篇6

10月18日,2008卢森堡国际当代作曲协会第七届作曲比赛揭晓,奖项全部被华裔作曲家收入囊中。

旅美华裔作曲家黄若为笙与室内乐队创作的作品《MO》,独揽第一名和观众特别奖两个奖项。来自加拿大的林兰芝、马来西亚的钟启荣和中国四川的杨晓忠分别获得二、三、四名。获奖作品公布当天,中国笙独奏家吴巍与卢森堡小交响乐团(Luxembourg Sinfonietta)在马歇尔・温格勒(Marcel Wengler)的指挥下,首演了六首决赛入围作品。

2008第七届卢森堡国际当代作曲比赛共吸引了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美国、德国、英国、芬兰、法国、以色列、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共42个国家和地区的作曲家参加比赛,共有6部作品入围决赛。参加此次比赛的国际评委分别为:Fran?ois Bousch (法国), Wing Wah Chan (陈永华,中国香港), Cord Meijering (荷兰), Wu Wei (吴巍,中国)、 Marcel Wengler (卢森堡) 。

卢森堡国际当代比赛由国际当代音乐协会主办(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ntemporary Music,简称ISCM)。该协会最早创建于1922年的萨尔茨堡。该协会本着容纳各种不同审美和风格的创作为协会宗旨,力图在更大的听众范围内展现和弘扬当代音乐创作。如今,国际当代音乐协会已经吸纳了55个国家最前沿的当代音乐作曲家会员。

笙入主比赛――

为中国选手获奖提供契机

一年一度的卢森堡国际当代作曲比赛,要求作曲家递交的作品为专为该协会和比赛创作的新作,参赛选手不受国家和年龄的限制。每年比赛,评委会都会对参赛作品的编制和时间有特别要求。今年比赛要求指定为中国民族乐器笙和小型乐队创作。

有趣的是,在今年参赛的42个国家中的众多选手中,欧美作曲家不计其数,但均与该奖无缘。比赛的全部奖项被四名华裔作曲家所包揽,这也是该比赛自2002年创建以来的一个独有现象。为此,获得此届比赛第四名的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杨晓忠,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杨晓忠认为,华裔作曲家包揽全部奖项,除了他们本身所具有的扎实的作曲功底之外,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此次作曲比赛,特别指定了要用中国的笙做主奏乐器。由于欧美作曲家对该乐器无论从音色、演奏特性,还是到演奏技巧的熟悉程度等诸多方面,远不如华裔作曲家。因此,华裔作曲家包揽该赛事的全部奖项,也在情理之中。当然,比赛组委会决定用笙来作为制定主奏乐器,也可以看出作为当代作曲风向标的该赛事,越来越重视东方的声音,特别是中国的声音。虽说,华裔作曲家独揽此次比赛的全部奖项,也让不少欧美选手心存疑议。但毕竟,卢森堡国际当代作曲协会举办的这个比赛,目的是展现全球不同的声音和创作。

听众参评新作――

当代创作寻觅知音

我们一般都认为,当代音乐创作都是写给圈里人听的,这类比赛少有将观众评选也纳入到作曲比赛的机制中。因此,卢森堡的这届比赛设定的观众投票评奖机制非常有意思:比赛第一轮由评委来评选决赛的入围作品,在最后一轮比赛中,则是由评委、演奏家和观众来共同投票选举他们最喜欢的作品。结果,黄若的作品《MO》获得了第一名和观众特别奖。

杨晓忠认为,黄若的这部作品是将中国音乐元素与浪漫和现代风格结合得很好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的作曲功力很深,而且非常好听,因此自然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喜爱。这个观众投票机制不但兼顾了评委们的专业评判考量,还充分考虑到了演奏家和观众的感受,该届赛事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环节。当然,这个比赛毕竟是非常强调作曲技术的一个比赛,所以,评委的专业评判也是非常重要的。

频繁对话――

拉近创作表达的距离

此次参赛,杨晓忠也充分领略到了大陆参赛作曲家与欧美其他作曲家的创作不同方面:“尽管此次比赛都是华裔作曲家拿奖,但我是唯一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获奖作曲家。从这次参赛、观摩以及交流的情况来看,我发现,大陆作曲家在乐队思维、记谱法的标准以及对作品的风格把握方面,与来自欧美甚至包括来自欧美的华裔作曲家的创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可能与大陆作曲家参与国际作曲界在教学、比赛以及交流等方面缺乏经验有关。从第二名林兰芝和第三名钟启荣的作品来看,他们两人的作品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都很少,相反欧美风格的痕迹很深,但他们的音乐写法都很时髦、技术水平也很高、很老道。其实,参加这个比赛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个比赛平台,让我们所有的参与者,都有了交流、共享的机会,也更加了解了彼此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手法。交流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卢森堡国际当代作曲比赛从2002年4月举办第一届起,就吸引了41个国家的126名作曲家参赛。2004年我国旅德作曲家王琳(音译)曾经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叶小纲于2007年出任该赛评委。

■本报记者李瑾综合编译采写

参赛作曲家简介

黄若

作品《MO》一等奖&观众特别奖

1976年出生于三亚,6岁随其父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教授黄英森学习钢琴和作曲,12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就读,师从邓尔博教授。1995年,黄若连获瑞士国际音乐电影节亨利・曼希尼大奖和美国奥柏林作曲一等奖,同年从上海音乐学院赴美留学,就读于俄亥俄州奥柏林音乐学院,取得学士学位。其后,又进入全美最高音乐学府朱丽亚音乐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如今黄若正在随朱丽亚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塞缪尔・阿德勒攻读作曲博士。

林兰芝

作品《Threnody for the Earth》二等奖

林兰芝出生于中国香港。曾于香港中文大学学习作曲。现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音乐学院攻读作曲博士。林兰芝于2004年和2007年获得多伦多大学音乐学院两项作曲比赛大奖。目前是多伦多的当代音乐舞台上颇为活跃的青年作曲家。

钟启荣

作品《Phoenix calling》,三等奖

马来西亚非常活跃的作曲家。曾经在西安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并获得艺术学士学位,后进入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学习作曲,获得硕士学位。钟启荣曾经于2002年、2004年、2006年、2007年获得多项国际作曲比赛大奖。

杨晓忠

作品《Horsetail Whisk II》第四名

器乐比赛评分标准篇7

高三音乐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落实《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结合我校“激发求知欲望,倡导自主学习,坚持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打造特色音乐教学品牌,使我校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主要工作

1.落实教学常规

组织好备课组教师对新教材的研究,掌握新的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学好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同时,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积极开展教学工作,把每一节课上得有声有色。

认真落实高中学生模块学分认定工作,抓好备课组集体备课、备课组教研活动,促进老师做好个人备课、听课、教案书写、教学计划、教学总结等教学常规工作,学期结束要做好学生期末成绩统计工作。认真组织好老师上好科组公开课、学校公开课以及各种交流研讨课。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市教研活动,争取机会输送部分老师参加大型的全省或全国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做好新加入本备课组的年轻老师孙莹瑛老师的辅导工作,帮助她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与教研学习,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以保证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2. 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学校优质课的评比

本学期我校将开展优质课评比。高中音乐备课组将根据学校下发的通知,尽早选定参赛的老师以及课题。组织备课组其他老师积极帮助上课者听课、修改、提高。要在比赛中体现本学科特点,以充分的准备应战,赛出水平、赛出风格,为备课组争得荣誉。

3.推进第二课堂的学科培优工作

积极开展学科竞赛,通过第二课堂的培优活动,培养一批艺术尖子,排练、储备精品节目。第二课堂计划开设两门校本课程,曾倩雯老师开设《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孙莹瑛老师开设拉丁舞课程。

积极扶助学生会和团委做好各种艺术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并积极参与活动的各个环节。继续举办“师生同乐”每月歌会活动。

4.做好音乐高考生的辅导工作

继续做好音乐高考生的辅导工作,主要抓好20xx届两名学生广东省专业联考的考前辅导冲刺。同时还要开展高一年级新生音乐水平情况的调查统计,音乐高考相关政策与常识的普及宣传等工作。确定初期培养目标,每周两次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培训课程,培训音乐联考所有专业都必须要通过的必考科目《乐理与视唱练耳》

5.做好艺术社团指导工作

辅导、协助学生会和团委做好艺术社团的辅导工作,是艺术科老师的常规工作之一。尤其是由音乐备课组负责指导的社团,一定要落实好各项目的辅导工作。在新学期的新生中,要做好招收新的社团成员工作。积极扶助各社团搞好各种演出、排练和校外联谊活动,使我校社团活动再上一个新台阶。

6.严格音乐专用室的管理

音乐专用室的管理工作要做详细的安排,责任到人,并定期检查。要确切落实专用室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做好各场室有专人开启、保管、负责。使各器材既要充分运用,又要爱惜保护,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7.做好天河区科研小课题“和声引领旋律创作教学法”的课题研究工作。

8.继续完善高中办学水平评估的资料整理工作。

高三音乐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开展好音乐教研活动和兴趣小组训练

1、要求组内音乐教师能认真备好音乐课,形式多样的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在音乐课堂中,体现音乐的审美价值,引领学生体验音乐音响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2、学期结束,在音乐评价上采取灵活的手法,把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期终的音乐考评结合在一起,并且鼓励学生去创新音乐的表现手法,努力做到全方位的去评价每一位学生。

3、组织音乐备课组全体音乐教师学习新课程,全体成员进行集体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并积极进行校本教研,在本学期本组教师要人人争创优质课,上好公开课,做好公开课评价标准与评价总结。

4、进一步加强兴趣小组的训练,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总结。本学期重点是舞蹈队、合唱团和器乐兴趣小组的活动。

5、做好音乐艺术生的高考前期指导工作,全组教师要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做好此项工作。

二、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相关活动

1、五四唱校歌比赛

2、第三届校园文化T恤设计大赛

器乐比赛评分标准篇8

此次受邀担任评委的还有加拿大著名指挥家、教育家、世界行进管乐团协会主席Robert Eklund,美国音乐教育博士Andrew Dougharty,丹麦警察乐团团长、小号演奏家Jan Hansen以及来自德国、日本、泰国、意大利、韩国的15位管乐专家、学者。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泰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中国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4支优秀乐团参加了比赛。

大赛从8月12日开始到15日结束,历时4天,前3天分别进行初级组、中级组、高级组选拔赛,第四天,15支代表队进入决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最后美国队以近乎完美的超群实力夺得第一,表演上同样无懈可击的两支日本队分获第二、第三名。祖国大陆首次派出的北京理工大学附中金帆乐团不负众望,以中级组选拔赛第二的成绩晋级决赛,最终荣获大赛一等奖。

除比赛之外,15日晚上24支参赛队的乐手们兴致勃勃地参加了组委会主办的主要街道的巡演活动,受到韩国民众的热烈欢迎。

纵观整个比赛,印象比较深的一是参赛队伍多,他们来自世界各地,表演风格多样。二是整体表演水平高,参赛队大多是在本国、本地区比赛中获大奖的优秀乐团,代表了当今世界行进管乐的最高水平。三是亚洲队进步明显,尤其是过去名不见经传的泰国队令人刮目相看,他们派出4支乐团参赛,竟然全部顺利进入决赛,最后获得了多项集体奖和单项奖,水平之高出乎我们许多评委的意料;四是韩国官方非常重视,赛事组织工作严密、规范、公正、高效,赢得了评委会和各参赛队的一致好评。

行进管乐,也称行进乐,国内习惯称之为“队列行进吹奏表演”。它集管乐演奏与各种表演于一体,题材广泛、形式灵活,极富动感和视听冲击力,深受大众的喜爱。行进管乐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只是管乐队、军乐队演出中的特色节目,后来逐步发展成为独立于交响管乐之外的一种表演形式。美国作为主要发起国,至今依然引领发展潮流。在亚洲,日本紧随美国之后,经过30多年的推广和普及,日本行进管乐的整体水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的行进管乐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1990年军乐团在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推出的600多人参加的大型管乐行进表演给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作为职业管乐工作者,近些年我有机会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多个国家考察学习,也曾多次带队赴欧洲、亚洲参加各种音乐节、管乐节演出活动,对行进管乐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在此结合这次比赛,谈谈我的粗浅理解和看法。

首先,行进管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青睐。行进管乐这种表演形式兴起的时间并不长,如今美国、日本已经非常普及,他们每年都要举办不同组别的大规模的全国性赛事。在美国每年都要举办“世界行进乐锦标赛”,美国总统每年都要发送贺信,2005年4月27日乔治・布什总统在给第33届世界行进锦标赛的贺信中写道:行进乐能够锻炼青少年的组织能力,培养良好的公平竞争、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能够展示参与者艺术才华的多样性,能够使青年人懂得团队精神和纪律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并通过努力去实现。据了解,日本行进管乐协会正式注册的乐队就有2300多支,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社区到各种社团组织都有行进乐团。政府对于这项活动十分支持,日本每年举办的全国行进管乐大赛的最高奖项是内阁总理大臣奖和由文部省颁发的大奖。泰国过去行进管乐基础较差,现在的综合国力、经济基础都远不及我们,但泰官方高度重视这门综合艺术形式,国王都亲自过问,此次大赛评委和观众公认进步最快的几支泰国乐队都是由泰政府出资派往美国进行过长时间的培训。主办国韩国及我国的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些年都十分重视在各级学校中推广行进管乐,他们每年都要在本国、本地区举办大型交流、比赛活动。行进管乐为什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青睐呢?究其原因我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

1.行进管乐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比较易于普及和推广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一点从行进乐队的组成,包括乐队编制、乐器使用、演奏员性别、年龄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行进管乐队的组合形式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模式。过去我们很容易把行进管乐和军乐、军队联在一起,而如今在管乐发达国家,行进管乐的主体是大、中、小学生,其他年龄层次的也都能参与其中。就本次参赛的乐队来看,乐队成员既有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又有社区的成年人,既有男女混编的乐队,又有更具特色的女子乐队;从编制上看,有的沿用传统交响管乐队的配置,有的是纯铜管乐队,有的是打击乐与木管的组合,更多的则采用现代行进乐队的编制。从这次比赛的乐队规模上看,既有60人左右编制的,也有100人左右编制的,但更多的是150人左右,像在决赛中进入前10名的乐队大都如此。从参演人员年龄上看,过去我们认为行进管乐是年轻人的专利,这次美国队让我们改变了固有的看法,他们的社区乐队竟然是三代人的组合,与充满阳刚之气的青年学生一同表演的有些人已经进入中老年了,其中一位老妇人已经64岁,乐队中年纪最小的仅有8岁,他们一举手一投足同样充满灵性与动感。现场观赏这些高水平的行进表演的时候,我内心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和震撼,很多次都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审美的角度讲,行进管乐属于大众文化或称俗文化,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质,所以它的表达形式最直接、最单纯、最真挚,它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带来的力与美的碰撞,带来的表演者与观众心与心交流所产生的强烈共鸣是任何一种音乐形式无法比拟的。因此说行进管乐是一种灵活、开放,易于亲近大众,易于普及推广,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文化娱乐活动。

2.行进管乐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参与者多方面的艺术素养。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国民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在这方面行进管乐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载体,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行进管乐队的成员,既要具备良好的乐器演奏水平,又要具有较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既要具有较强的表演意识,良好的身体协调性,又要掌握各种舞蹈性很强的表演技能;既要熟悉一些必要的美术构图、色彩常识,又要了解节目编导、舞台服装道具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乐团成员还是现场观众,在那排山倒海般的音乐面前,你会下意识地调动你的知识储藏,张开艺术的翅膀自由翱翔。你会联想到滔滔的江河,无边的大海,想到“大江东去”、“乱石穿云,惊涛拍浪,卷起千堆雪”等千古绝唱。你也许会被其巨大的声浪感动得心跳加快,热血上涌,在这一刻,你的内心世界会感到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了急剧的对立和冲突,巨大、有力、奇异等一系列感知信号都会给你以强烈的刺激,起初你也许会被它特有的威严、豪迈的气势所压倒,但很快你会从表演中发现自己的力量,感悟到人类的伟大与尊严,这时候你得到的是一种惊心动魄、振奋激荡的审美感受,这正是美学领域中非常典型的崇高、壮美的形态。正如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可以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因此,行进管乐能够潜移默化地给参与者多种艺术的熏陶和启迪,对培养和提高参与者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艺术感和文化修养十分有益。

3.行进管乐有利于培养参与者的团队精神和健康的体魄。行进管乐属于典型的集体艺术,编导、指挥、演奏员、舞蹈演员以及服装、舞台、道具各个环节组成了一个统一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乐手为例,演奏的音准、音色、节拍、速度、力度必须协调一致;表演动作、表情也要整齐划一,要真正做到这些就必须牢固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强烈的团队精神。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比赛中许多乐队都采用“蜂拥而至”、“撒腿就跑”的进、退场方式,试想一百余人的表演队伍,连人带乐器,十几秒钟之内一下子布满了舞台,表演结束后,连人带乐器、器材眨眼间踪影皆无,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这个细节很直观地展示了表演者良好的身体素质、强烈的团队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由此我想到我们的下一代――祖国的花朵们,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孩子们衣食无忧,一切由家长包办……导致我们的孩子们整体上缺乏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精神,缺乏阳刚之气,缺乏争强好胜、一往无前的意志品质,孩子们的这些表现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今后无可回避的激烈竞争的社会,对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将产生负面影响。反观亚洲各参赛队的乐手们,从身体条件看他们和我们差不多,有的甚至比我们还要弱小。比如日本的一支女子乐队,看上去个头不高、身体很单薄,可一旦进入表演状态,是那样的英姿飒爽、气势如虹, 20多斤的行进大号在她们手上和别人使用小号、圆号没有什么区别,上下乐器,快速行进间演奏是那样的轻盈自如,你会被她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所震撼,你也会想象出她们在底下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在那一刻你很容易联想到她们未来的发展,想到我们的孩子们的未来……。日本行进管乐协会会长元田原吉先生曾对我讲:“我们让孩子们参加行进乐队,主要是想让他们学会配合,学会协调,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吃苦耐劳,对孩子们来讲,人格的培养超出了他们参加乐队本身。”这句话让我思考许久。

其次,要从艺术和技术的层面全面认识和把握当今行进管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如今行进管乐在作品的选择、乐曲创编、吹奏方法、声部搭配、形体动作、各种配合表演、乐队指挥形式以及服装、舞美、道具设计的运用均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编导演系统和完备的审美、评判标准。

1.突出音乐在整个表演中的灵魂作用。综观整个比赛,各乐队依然是把“乐”作为“行进”的前提和基础。从选曲方面讲,过去我们一般认为进行曲和节奏性强的作品比较适合行进表演,这次比赛使我们改变了认识,古典的、浪漫的、爵士的、流行的,进行曲、舞曲、序曲、歌剧片段、音乐剧主题……任何一种风格,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作品,都可以为行进乐所用,比如日本Seika乐队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加拿大乐队演奏科普兰的芭蕾舞剧《牧场竞技》的音乐等等都与行进表演结合得非常完美。再就是各乐队大量使用了本国的民族音乐,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目前美、日等国的作曲家中有一批人专门从事行进管乐的编配,也已形成了一套与交响管乐明显不同的配器技法和手段。从音响的角度看,多数乐队包括小学生乐队的音响都比较成熟了,无论是表现大场面的持续强奏,还是展现优美抒情的弱奏,都是那样得心应手。事实证明,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乐”是行进管乐不可取代的基础和灵魂。

2.表演动作难度系数不断增加,戏剧化、情节化趋势明显。由于担心演奏受影响,过去行进表演中演奏员肢体动作一直比较规整,动作幅度较小。而如今从口令、姿态、各种转法、身体前后移动的基本要领等早已标准化、规范化了,似乎已经没有完成不了的动作了,有时编导还会要求乐手们在行进间连续做出360度的旋转动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观者的角度看一是“齐”,小到上下乐器,一个转身一个跨步,大到二三十人的大排面,八九十人整体移动,齐唰唰地像一个人似的。二是“难”,比如一百多人的队伍在快速奔跑中边演奏边变换队形,依然能够保持整齐划一。香港的参赛队甚至用《歌剧魅影》的音乐表现音乐剧的主要情节。在队形变换上,编导们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排面和方队结合的编排方式,转而强调点与线的结合,每个乐手都是一个点,点的整体移动带动图形不断变换,而动态中的图案与旋律交织在一起的确令观众目眩。

3.多种表演形式的融入提高了行进管乐的观赏性。在传统的行进吹奏表演中,为了增加节目的动感与活力,常常加入旗队表演,与打击乐结合在一起,被人戏称为“站住阵脚,摇旗呐喊,擂鼓助威”,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的行进吹奏表演采用的就是这一思路。现如今随着表演形式、手段的不断增多,行进管乐中已经融入了舞蹈、枪操、花式棍操、军刀等表演内容,这些表演不再处于从属地位,它们与乐队密切配合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次参赛的美国乐队更是不惜巨资专门从本国运来了大量的舞台道具和完善的设备,使他们精湛的表演更加具有观赏性。

此外对于这届比赛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各乐队对打击乐器的开发使用。如泰国一个女子乐队的打击乐声部,竟用了8架木琴、6面大鼓、7个小鼓、4组邦戈鼓、4个排鼓、1套定音鼓、1面交响大鼓、1副大镲等,丰富多彩的打击乐群的运用,大大提升了行进管乐的感染力和视听冲击力。同样,服装、舞美、道具等辅助手段的巧妙设计使用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行进管乐引入我国已经快20年了,就总体而言发展比较缓慢,与美、日等国相比差距比较明显。我作为专业管乐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应加倍努力工作。中国管乐学会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两度组织人员赴日本考察学习,这次又组团赴韩国观摩交流,今年年初管乐学会在京举办了行进管乐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分音乐教师参加了集训。军乐团等专业管乐团体,努力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屡屡在国际间的交流演出中有上乘表现。北京市教委、上海管乐学会等已经着手在本地学校中开发这一表演形式,一批起点较高的行进乐队已经建立起来,相信不远的将来我国的行进管乐水平一定会有较快的发展和提高。

最后,我呼吁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加大对行进管乐新的艺术形式的扶植、培养和支持。从美国、日本的经验看,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应是我国推动行进管乐发展的天赐良机,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还希望越来越多的专业艺术工作者尽快加入到行进管乐的创作、编导中来,这里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作曲家、策划、编导、演奏家、指挥家、舞蹈家、服装设计师、舞美师、音响师包括乐器制作、经销商们,这里同样可以施展你们的才华,实现你们新的梦想!

上一篇:大自然的神秘力量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修改病句练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