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范文

时间:2023-11-18 17:28:07

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篇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名言。是呀,人的一生,只有认识自我,克服困难,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我没有男孩子的大大方方,却有女孩子的多愁善感,我喜欢独自哀叹自己的家境、自己的着装、自己的谈吐、、、、、在期中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会忧虑得睡不着觉。

我没有男孩子应有的活泼开朗,确有女生的矜持。有时,在学校活动上、班级大会上,甚至是小组活动中,我都会害羞得不敢大声说话。

执着,这是我的一个闪光点。有时,我会为了一道难解的数学题,与同学讨论不休,直到我完全弄懂为止。

其实我发现,我们身上也有许多的优点,我为自己的有点而自豪,我为自己的优点而骄傲,我也有比他人更强的一面。认识自我,才有机会抵达胜利的彼岸。

认识自我篇2

关键词:现象学 还原 意向性

一、现象学的还原

胡塞尔是接受了近代西方的科学精神的,他试图在使自己的理论中成为一个真正的“实证主义”的。因此在这里,与康德相同,他试图找到一种无前提的,非经验的并且作为一切知识的奠基的先验存在,并且,在此,胡塞尔用了类似笛卡尔式的方法。他悬置一切存在事实的信念,将其加上括号,不做判断,这些包括日常生活事物,自然、社会、历史的科学研究的事物,以及的超验世界,甚至数学、逻辑学的对象。之后,他得到了一个自明性的存在,即纯粹自我,自我的纯粹在于其是自我显现的。在自我的意向过程中指向是对自我的。这里,胡塞尔克服了笛卡尔的“我思”混淆了纯粹的我与经验的我的局限性。

二、意向性活动

胡塞尔认为,“纯粹自我的意识是时间意识,在这个流动过程中,现在的状态环绕着一个‘边缘域’,既包括了对过去的保存,又向着未来”[1],而当我们在一个相对静止的视域中,就有了一种意向的指向过程。

意向性指的是一个意向、指向过程。“表示的是意识活动与意识对象之间的一种必然的,结构性关系……意向活动包括了意向性质和意向质料,性质是区别活动种类的内在规定性,包括有知觉,想象,回忆,判断,希望,怀疑等,质料即是意向活动的内容。意向性活动同时分为理想的和实在的两种类型[2],并且,胡塞尔认为,理想的因素是实在的因素的前提。“理想的”在此并非是想象的,而是一种必然的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本质的过程,是一种概念或本质联系的判断。实在则主要建立在“理想的”意识活动上的想象和判断。

意向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是意向事物的本质意义,达到事物的概念。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在面对一棵树时,我们指向了这棵,达到“树”这个概念,进而达到树的本质,这里,我们知觉的是一种意义,即树本身可以被烧毁,可以被砍伐加工为其他木制品,但是我们知觉的意义,不可能因为烧毁或砍伐而消失,他没有实在的属性,因此,这种树的意义是永恒的。

其次,在更高层次的意向中,我们通过一种范畴直观,达到了事物的本质联系。在这里,胡塞尔继承了康德意义上的先验过程,并且具有一种类似休谟式的先天判断,同样在上面的例子中,但我们进行范畴直观时,可以达到一种必然联系,例如在这里可以形成“树是有重量(或广延)的”或者表述为“如果有一棵树,那么他是有重量(或广延)的”,树在此作为一个主词,重量作为一个谓词。这个意向活动是一种判断性质的,正是有了这类意向,知识的形成成为可能。然而,这里同时面临一个问题,这里的谓词经验与判断有经验心理性的局限,如例,“树是有重量的”这个判断过程是一个经验心理性的。无论是休谟,还是康德,都没有摆脱这个局限。胡塞尔后期在《经验与判断》中用“前谓词经验的概念”得以克服。“‘前谓词经验’作为谓词经验与谓词判断的最明见的奠基,是一个不可言说的东西。在“前谓词经验”中,已经包含了一种判断的扩展,这种经验中判断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对对象的主动把握。”[3]这使判断成为一个自明性的过程。或者说自明性来自于意向性中的本身的知觉兴趣。这种主动的过程,是判断成为一个先验的过程。

“实在的”意向过程,是知识的判断,幻象的想象。在这类意向活动中,我们达到了事物的整体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本质意向的基础之上。又如例子,我们通过范畴直观得到“树是有重量的”,“树是有广延”的,因此,我们得出判断,“有广延的东西就有质量”,这是一个实在性的判断。并且,这个判断不管真假是有意义的,因为这里我们是对知识的意向,是对意义的意向。这里,我们拿出分析哲学中罗素逻辑原子主义中的一个问题。罗素认为,“个人感官能经验到的最小最基本单位,即感觉材料,他的逻辑构造就是世界的逻辑结构。逻辑原子即感觉材料,对原子的陈述是原子命题。但是在这,罗素遇到一个问题,即在复合句比如“托勒密相信太阳绕地球转”中,原子命题“托勒密相信”为真,而“地球绕太阳转”为假,在这里,前者和后者是蕴含关系,根据逻辑运算法则,蕴含前件为真,后件为假,则命题为假。而这个句子,其本身是一个意向句,意向的内容的真假对于意向过程来说是无妨的,即显现的过程无论事物是否存在,都能以某种方式所意向。”[4]但是,这个问题在胡塞尔的现象学构造中,是涉及到一个“境域”的问题。事物的显现可以是这样的,也可以是那样的,显现是没有问题的,是永远有意义的。但显现是可以在不同境域内发生的。“境域”由事物没有在知觉中直接给予的、而能在进一步的知觉或反思行为中给予的种种可能性或潜在性组成,这些境域是我们原始经验本身隐含的结构方面。胡塞尔后期指称这种“境域”为生活世界。在一定的境域中,我们进行知觉。同时知觉又涉及到一个预期的问题。胡塞尔的意向是围绕着一个“边缘域”展开的,他面向未来,又依存过去,即不断地有预期与记忆。意向在一个时间的意识流中不断前行,预期同时被肯定或否定。在罗素的例子“托勒密相信太阳绕着地球转”,这是一个意向性的过程,是为真的。但这里同时包含的现有境域中的预期,即“太阳绕地球转”。其后,在意识的流动中,我们不断地从各个境域去意识这个对象,同时肯定或否定这个预期,建立新的预期,如“地球绕着太阳转”或“太阳绕着月亮转”甚至“太阳根本就不转”。这里,罗素的逻辑矛盾得以解决,即逻辑正确性的建立是意向性时间意识流的结果,在这里,罗素将意向的预期与预期的肯定混淆了,本初的意向是正确的,且是绝对必然的,但这里的预期在后来被否定了,逻辑上的正确只是预期的正确,不涉及到意向的关系。

胡塞尔现象学是研究现代西方哲学不可避开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话题。在其整个现象学的研究中,意向性学说是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是胡塞尔认识论的核心。本文主要对胡塞尔现象学中主体意向性哲学思想进行了粗略的介绍,想通过此来介绍在胡塞尔的意义上的认识过程,文章有少许地方与意向性活动联系不大之处阐述不够仔细,希望有深究的学者可以查阅相关论文。

参考文献: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p113

[2]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p108

[3]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p82

认识自我篇3

时长:6分

前后期设备:DVCpro摄像机、监视器、道具、化妆器具、苹果电脑、PC机、扫描仪、拷贝灯

完成时间:2005年

动手前的游思

对于认识自我而言,我的意识里是不完全的,有时能够到达很深很广阔的地方,有时又是不着边际的。我相信,任何人都不能完全认识自己。当然,人生最好的状态是既在意料之内又在意料之外。这个世界上有如此多你我无法达到的境界,当你只触及到它的冰山一角时,你也许只能马上抽身而返,惧而远之,但偶尔一次接近一回,你就会从那个角度发现一些问题或者得到一些别样的解答,为此,我不断在寻找一种方式和媒介及达到这种媒介的路.

门的后现代解析

短片《瞬间》,源于我对门、时间、空间的一些思考。门是人们生活中最平常之物,却包含了每一个人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喜怒哀乐乃至不同的态度,承载了时间和空间的多维变迁。每一扇门里都有不一样的故事,也许千奇百怪,也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打开每一扇门,穿梭于不同的时空场景,它同时又与发生着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门里发生的一切好像不同的时空片断,而所有的片断又叠加着存在于这个复杂的世界,形成一个关联交互的网。我们在絮叨着对这个世界的所谓认识,却很多时候不为他人所理解。就像后现代的思想者福柯所说,“事物没有本质,或者他们的本质是用事物的异化形式零碎地拼凑起来的。”事实正是如此,我们正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企图全新地追问、回归艺术的本质,来触摸它的边界。

《瞬间》描述了一个人在不同时空经历的故事。主人公在清晨仍沉浸在睡梦中,却同时进入了另一个时空,遇到很多具有隐喻意义的事物,它们在现实生活中都会对应为不同的人与事,最终,在另一个时空中的遭遇在此一时空中发生。

没完没了的后期

在先期制作的阶段中,策划、团队构成、预算、流程安排、选择拍摄场地等等都要列入计划并确认。最感动的是在工作中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至今难忘和教育频道的朋友们一起彻夜工作,为了拍摄我们不得不一起熬夜等待天明。而如果说前期拍摄是一次历练,那后期制作就是一次蜕变,最终完成了蛹化蝶的过程。

在后期中我开始按照设想的一切绘制每幅画面,每幅镜头,在拷贝灯上绘制一个连续动作中每个分镜头的12帧画面,之后将其扫描到电脑中,用相应的软件进行编辑。我按照不同的情节阶段分割完成每个部分,将它们连接成完整的动画部分的画面。对前期拍摄的影片和做好的动画进行合成剪辑与配音之后,放到DVD的播放界面中制作成DVD光盘。

手绘的效果好像是心灵声音的自然记录,我着意于追求一种自然的表现而不是做作的粉饰记录。我对笔尖划过纸质媒介所产生的变化很感兴趣,在片中也体现着这种表达的倾向。前面拍摄部分的画面笼罩着一层暖色,而后面动画部分统一在青灰的冷色中,我用色调的变化区分两个不同的时空,使影片具有不同角度的起伏变化。在情节方面我将节奏设计为先缓再起,第一个起伏后接连着一系列起伏,最终将高潮定在最后一个画面,给人最强的震撼与思考。

围绕这一短片,我制作了海报与光盘带等一系列平面包装系统。在创作概念上与短片是相同的,但在艺术风格方面我试着用不同的手法反衬出影片的特点,形成一种差距,就像是两个平行的点,但却有一条影影绰绰的线将它们连接起来。

认识自我篇4

真实看待自己,勇于直面人生,不断奋斗,不偏离心之轨道。共同阅读演讲稿认识自我初中600字,请您阅读!

演讲稿认识自我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通向成功的路有很多条,当你无意间进入一条岔路甚至死路,你是否取敢于回头,认清自己,明确目标,找回真实的自己?

让我们先来看一张成绩单:修身35、算术100、经学96、几何85、国文55、植物78、生理98、历史87、图画35、地理92、体操85。且慢!我们暂且不就科目的繁复作讨论——这似乎更像素质教育,这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在16岁的成绩单。那时的郭老,似乎有着严重的偏科现象,在现在看来,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科男,所以选择向理科发展似乎是他唯一的出路。但是(成功大多要经历几个“但是”),他却勇敢而执著地向文学挺进,在时人讶异的目光中成为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艺术鉴赏家,他的成长经历不可谓不传奇。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外界的评价使用的并不是你的标准,标准常在你心。一次次地服从表象,一次次地逾越内心底线,你的标准也会一降再降,到最后,你终于迷失了自我,变成一个处处中庸,实则一事无成的自己。

当今社会,人们最初的目标都被社会这个不规则多面体或折射,或散射,甚至被吸收,回馈给自身以无用的长波辐射。而那些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就像一束激光,不论周围是有多耀眼,多昏暗,自身与目标间的空气有多汹涌,多污浊,他们,就像一束笔直的激光,冲破层层阻碍,无视周围影响,以气贯长虹之势直抵目标。就算被雾霾削弱?没关系!我的方向就是我的目标!被磐石阻挡?哈!我要用每秒脉动十亿次的小宇宙把它蒸发!有了对自己的认识,再遥远的目标也能以光速达到;迷失自我,定错目标的人,再近的目标也只是镜中虚像!

一个人一旦能认清自我,明确目标,其前途是无可限量的。爱因斯坦投身科学,世上从此少了一个蹩脚的小提琴家;鲁迅弃医从文,一颗新星从此照耀中国文坛;比尔·盖茨为了创新也辍学,世界从此进入计算机时代。一旦认清了自我,鸡群中的雄鹰再度翱翔天际。

认识自我,找回真实的自己,改写历史的人可能就是你!

演讲稿认识自我2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说明了想要成功,在了解别人的同时更要认识自我,凸显了正确认识自己的必要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中邹忌的妻妾、朋友认为邹忌比徐公美丽,但是邹忌通过照镜子和与徐公相比,发现自己并没有比徐公美丽,从而联想到治理国家的良策,使齐王广开言路,听取良谏,达到了“期年后,无可进也”的效果。周围的国家因闻齐“治于朝廷”而主动归附。这一切都是因为邹忌和齐王都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从而能作出正确地判断和正确的决策。因此说认识自我是成功的基础。

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国足球队首次披荆斩棘进入世界杯比赛,首场比赛就遭遇了赫赫有名的巴西队。虽然中国队员明白胜算不大,但仍然抱着兢兢业业的态度完成了比赛,获得了世人的赞扬。这是因为我国队员在赛前已经对自己的情况做了分析,比赛时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怀着自信和尊敬的心态完成了这场比赛。由此可知,认识自我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荀子的《劝学》中有提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博学”很重要,但是“日参省乎己”也很重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齐而内自省也。”所谓“省”就是反省,反省就是检讨自我而达到重新认识自我的目的。只有通过认识自我才能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扬长避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所以认识自我是成功的保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自我的事情我们往往就是那个“迷”的人。为了让自己不在自己的事情中迷惑,我们应该认识自我,看清自我。这样才能做到当局者不迷,并且比旁观者更清。唯如此,才能胜利在握。

演讲稿认识自我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做自己,这样一件简单明了的事情,世间却仍有千千万万的人在丢失这种本能。不知道这是人的悲哀,还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古希腊寓言中的驴,一时头昏脑热,殷切地向蝉讨教唱歌。可想而知,驴的想法超越了它自身的能力范围,当然,热爱唱歌,敢于挑战自我是一件好事,但反之,它未能认识自己,盲目追求,理想的破灭是理所当然,最后还因为一味地遵循只喝露水的要求而枉断了性命,教训真是发人深省!

如此之例古往今来不胜枚举,最著名的要数南郭先生了。郡中举盛会,南郭先生自告奋勇进了鼓乐队,自认为聪慧过人的他日日在吹竽队中混吃混喝,不勤学苦练吹竽的技术,最后在众人的嘲笑声中留下“滥竽充数”的骂名。在我看来,人贵有自知之明,驴之愚笨,南郭先生之笑谈,究其根本,都是缺乏自知。若连自身都未清晰地看透,何以有所成就?那浩浩江流,正因为知道要在途中不断积蓄力量,充实自我,才能踏过荆棘,穿越险阻;那柳绿花红,正因为知道要在冬日努力扎实根基,汲取营养,才能完善自身,生机勃勃。因为自知,这个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

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你创建了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玻尔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玻尔的成功正在于此:正视自己。正视自己是一种勇气。如玻尔一样,敢于承认自己有愚蠢一面,这本身已需要很大气魄。只有充分地认识自我,才能明白自身的长处和缺点,才能扬长避短,走向成功。

漫步历史长河,因为不能清楚地认识自我而命丧黄泉者不胜枚举。屈原曾咏叹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为一代浪漫诗人,却苦苦困于“救国救民”的思想枷锁之中,试想当时天下混乱,奸臣当道,怎能容得下他的一腔热血,他屡次上疏,却不知已是回天无力,最后以越职上疏的罪名流放,汨罗河畔,屈原在痛苦中迷失自我,在忧愁中郁郁寡欢,终于被自我扼杀。西楚霸王项羽的豪情、狭义堪称一代英雄,可他的自负、犹豫却害了自己一生。不能正面认识自己,一味逞匹夫之勇,虽重情重义却不能认清形势,终被刘邦逼入绝境,一向自负的他怎能受辱,在忧愤中长叹“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最后自刎乌江,落得千古长叹!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自我”认知几乎都会发生严重的扭曲和变形。这是因为现代商品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每每只见“物”不见“人”或只见他人不见自己,从而导致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常常如雾里看花,如隔江观景,不敢正视自己,不敢研究自己,不敢解剖自己。

纵观古今,驴之寓言不断上演,正确的认知是成功的前提,做回自己,是最好的选择,对自己准确的评估,是通往光明未来的路标!

演讲稿认识自我4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生活是自己的,不要去复制别人的生活,因为只有自己的生活才是最绚丽多彩的。

从前,在一个村子里有两个女孩。住在村子东头的那个女孩取名为东施。住在村子西头的那个女孩取名为西施。东施非常羡慕住在村子西头的西施,所以西施无论干什么她都会模仿。有一天西施的心脏病发作了,她半蹙着眉,捂着胸口,正好被路过的东施看见。东施便也做出眉头紧蹙的样子,路过的人都问她怎么了。她说:“你们不觉得我很美吗?”众人听后都大笑而去。

西施再美,她也是西施;东施再怎么模仿西施,别人也不会认为她是西施,而是西施的影子。东施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她每天在费尽心思想要别人夸她美,想要把西施比下去。她不知道她也有她自己独特的美,如果不发挥出她自己独特的美,她就是模仿西施模仿得再像,也只不过是西施的复制品罢了,她永远不可能超过西施。

做人,就是要活出自信,活出自己的风格,活出自己独特的魅力,正如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一个人想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要多用点心,保持爱心,拥有慧心,保持耐心,自然就会流露出可亲可爱的味道了。

发现自己,既是一种德行,又是一种高贵品质,更是一种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智慧,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人生之路千万条,条条大路通成功。”要走向成功,只要不盲从也不随俗,展现出自我风格,一定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走向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成功。

西施的美是属于西施的,而东施效颦,再怎么模仿也不会获得成功,她也不可能会比西施美,因为她迷失了自我,没有发现自己独特的魅力,她模仿得再像也只是让西施的名声越来越大,最终她只是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柄罢了。

与其煞费苦心地去欣赏别人、复制别人,还不如做好自己,为自己而活,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风采。

演讲稿认识自我5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士大夫之族却是“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巫医乐师知道迷惑,相互请教,可那些士大夫却不解他们的行为,反而在嘲笑他们。这不也是对士大夫自己最大的讽刺吗?

由此可见,知道迷惑,认清自我,方能有所收获。可是,现在的人们自视甚高,自命不凡,汲汲于名利,用金钱来衡量一切。他们不知迷惑,只是一个劲地追名逐利,抵达名利场的巅峰,实现自己荒诞的梦想;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自己。多么可笑,多么可悲!

知道迷惑,就是一个审视自己的过程,在解决迷惑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升华自我,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然而那些不知迷惑的人,反而是最迷惑的,很容易被现实的浪潮裹挟而去,迷失了自我,因瞻前顾后而背叛了初衷,因追求名利而抛弃梦想,因趋炎附势而污染的心灵都在人们的不知迷惑中滋生出来,沦为社会的奴隶,就好比那洞穴中瑟瑟发抖的鼹鼠,可怜可叹。

承认迷惑,认清迷惑,并不是对自己的否定,而是一场心灵的修行。掸去心灵上的尘埃,让自己变得纯粹通透。弘一法师便是深谙这个道理的。三十年前,他是风流倜傥、潇洒多才的贵公子李叔同;三十年后,他是清瘦沧桑、精修律宗的弘一法师。他本可过着快乐舒适的公子生活,但他却能清楚地认识到迷惑,选择遁入佛门,用几十年艰辛的精神苦旅来解决迷惑,认识自我。青灯佛影,长夜漫漫,木鱼笃笃,苦难和困境都没有将他打倒,终成一代佛学大师。

知道迷惑,解除迷惑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过程。因为有迷惑,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狼狈,可能会失败,可能会迷失,但都不要放弃,不要让自己沦为那个可怜之人。当你最终走出迷惑的雾瘴,拨云见日,那将会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不害怕,不畏惧,迷惑在时,知惑、解惑,然后继续前行……

认识自我篇5

在出生的头一两年内,孩子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但他们自己却懵然不觉,意识不到自己在长大,因此,父母必须将自己看到的变化告诉孩子,使孩子也能意识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从而对自己有良好的自我感知。

How to do?

1积极喂养初生儿

在孩子自我意识薄弱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环境的反馈和刺激。在积极的环境里,婴儿能较快地耳聪目明起来;在消极的环境中,婴儿却久久地停留于混沌状态。初生的婴儿基本没有自我意识,只有生理需求提示着“我”的存在。这个时候,父母要对宝宝采取积极的喂养,刺激宝宝对“我”的感知。

2给婴儿多重刺激

对小婴儿,父母要想办法引起宝宝的注意,让他多看,从而逐渐意识到“这是我看见的”;多对婴儿说话,最好伴以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让宝宝听各种好听的声音,比如柔美、欢快的音乐,帮助他逐渐意识到“这是我听到的”;刺激婴儿的小手和小脚,让他的小手多摸、小脚多动,帮他逐渐感知“这是我的手和脚”。

3游戏中反馈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变化,并有意识地将这些发现反馈给孩子,特别是孩子的优势,告诉他:“我发现你的词汇很丰富哦。”“你搭积木,造型越来越多了。”“你对数字好像很有领悟。”……还可以跟孩子讨论和分析他的行为和优势,帮助孩子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

4主动询问引导

有时,父母还可以主动问问孩子:“你有没有发现你有些地方很棒?”年幼的孩子可能会不知如何回答,或者模糊地说:“我很听话。”这个时候,父母就要进一步带领孩子具体地说说自己听话表现在哪些地方:“哪些时候,爸妈会说你很听话呢?”引导孩子一步步感知自己的优点。

5打消孩子的气馁

有些时候,孩子看到别人的优点会感到气馁,特别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时,自己在某些方面一直比别的小朋友弱时,孩子更容易泄气。比如:小朋友们一起跑步,一直跑得最慢的那个孩子,很容易就气馁了,回家后还可能跟父母发脾气,说:“我最笨了,他们都跑得比我快。”这个时候,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自身的优点,并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厉害的地方,自己的优势我们继续保持,自己欠缺的地方我们可以更加努力。

6说完优势再说劣势

如果父母一味地说孩子的优点,也是片面的自我认识,还会造成孩子只能听表扬而听不得批评。当孩子对自己的劣势没有感知时,一旦遇到比自己强的对手,孩子受到的伤害及压力会更大。因此,当孩子对自己的优点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后,也要提醒他:你有没有哪些地方还可以变得更棒?让他知道人不可能只有优点,也不能总得到正向的评价。并引导孩子寻找解决劣势的办法,这样才是稳固内心正能量的有效方法。如果只发觉劣势,却没有解决的方案,只会使孩子感到挫败。另外,对孩子劣势的回馈一定要把握尺度,一次别说得太多,否则会让孩子很挫败,甚至觉得在父母眼里自己样样都不好。

妈咪微聊:

认识自我篇6

【关键词】自我;失去法

孩童时,我们经常把属于自己的东西看作是自己的,可能这是自我的雏形;长大后,我们慢慢懂得了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功,那就得学会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自省,于是出现了一个积极的自我,然而当遇挫,不顺利时,我们又会感到自私、自怜、自卑,于是展示一个消极的自我。为什么要了解自我?什么是自我?如何了解自我?

一、了解自我很重要

谈论自我的人很多,但真正认识自我的人却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关于自我的概念晦涩难懂,令人迷惑。哲学家把自我称为小我,心理学家把自我称为客观我,精神疾病学家把自我称为自我相关性,物理学家把自我看作量子缠绕,生物学家把自我看作神经反应,神学家把自我看作是神的处所等等,莫衷一是。

二、自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西蒙斯指出,自我是一个发展完善并经常使用的结构,它可以促进信息的精细加工和组织加工[1]。法国人类研究所的罗格朗教授,提出了很多带有调侃性的问题[2]。比如,哲学家眼中的自我是一个神秘小人,它住在人的心灵里,人的一切行为和心理活动都由这个小人暗中操纵,哲学家习惯把这个小人称作小我。罗格朗[2]质疑说,如果这个叫做自我的小人真的存在,那么在人的体内一定存在它的住所,因此,如果要证明这个小人的存在,一定要先找到这个住所才有说服力。

再如,精神疾病学家认为一切与自我有关系的事物都是自我的一部分,都可以代表自我。针对这种说法,罗格朗批评说,假如与自我相关的东西都是自我,那么这将陷入悖论,导致自我与他人没有区别,因为这个世界既与你有关,也与其他人有关,既是你的,也是他人的。

罗格朗认为,我们对自我的认识还停留建构主义的水平:即自我仅仅是人构建出来的一个概念。

三、失去法是一个有效了解自我的方法

只有通过“失去法”[3],才可能发现自我:如果失去一件事物会导致一个人不再是他自己,那么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人的自我。罗格朗认为,以人类目前的认知能力,人类可以给自我这个概念一个内涵,但无法给出外延,换句话说,自我对于现在的我们可能只是抽象的存在,我们找不到自我的实在。虽然罗格朗的观点对于言必谈自我的人来说,是一种打击,但并不影响“失去法”成为研究自我、发现自我的标准和出路。

虽然“失去法”是否真的有助于发现自我还是个未知数,但这种方法的确是非常有效的认识自我的方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会与某个人扯上关系,这些事物与这个人的关系参差不齐,存在差异,这种差别就是自我距离。自我距离主要用于测量事物与自我联系的紧密程度,一个事物与自我联系得越紧密,这个事物的自我距离越近;一个事物与自我联系得越不紧密,这个事物的自我距离越远。通过了解事物的自我距离,人们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与其他人和物进行合理的交往和沟通。

当采用“失去法”认识自我时,失去的事物与自我距离越近,人就会感到越痛苦,失去的事物与自我距离稍远,人就不会感到太多的痛苦。通过比较失去事物后人的痛苦程度,我们可以判断失去的事物与自我的P系。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问大家眼睛重要还是耳朵重要,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觉随口给出答案。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就可以使用“失去法”,想象一下没有耳朵时和没有眼睛时自己的痛苦程度,如果你觉得失去视力更痛苦,那么眼睛的自我距离就近一些,如果你觉得失去听力更痛苦,那么耳朵的自我距离就近一些。

同一物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自我距离。还是上面的例子,有人觉得眼睛的自我距离近,有人觉得耳朵的自我距离近。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眼光去揣度别人,不能用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别人的快乐或痛苦。你轻视耳朵的作用,不代表别人也不重视耳朵。

另外,在不同的环境下,事物的自我距离会发生变化。在某个环境下与自我亲密的东西,在另一个环境下就可能与自我变得疏远。比如,大多数人会认为眼睛的心理距离要近于耳朵。然而,在矿难发生时,人们长时间被困在井下,没有光线,只有依靠听力才能获救。这时,人们会发现与眼睛相比,耳朵的距离更近。自我距离这种环境依赖性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才能真正认识自我。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学会“失去法”,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任何属于你的或和你有关的事物失去后,都不影响你成为你,也就是说,你能想到的任何东西都不是自我。这种认知与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的非我有些类似,自我唯独不是自我,自我只在非我之中。这种自我更像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中的自我,自我是不可知觉的存在于心灵的人类意识长河中的一部分。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自我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发展性》;项目编号:412559。

作者简介:刘沛汝(1986-),女,汉族,山西临汾,讲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认知。

参考文献:

[1]Symons, C. S., & Johnson, B. T. The self-reference effect in memory: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7, 121(3),371-394.

[2]Legrand D, Ruby P. What is self-specific?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and critical review of neuroimaging results[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9, 116(1): 252.

认识自我篇7

关键词:高中新生;适应不良;学习倦怠

高中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往往手足无措。了解关心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能帮助他们很好地成长。

一、一般资料

李某,男,汉族,17岁,是一位刚进学校两个多月的高中新生。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而产生了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并不时感到头疼、胸闷、心悸和入睡困难等躯体不适,常为前途担忧,无法安心学习,心情压抑,易与人发生冲突,为此自己感到很苦恼。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进入高中学习两个多月,因心情郁闷,情绪波动,不能与人进行良好的交往,感到焦虑、烦躁、痛苦,从而严重影响学习。

个人陈述:我是一名普通初中毕业的学生,在初中时过的也浑浑噩噩,但是也还比较开心,没有过多的担忧。老师平时比较严肃,甚至实行“大棒政策”。初中结束,我顺利地来到了咱们这所高中。一来就被老师任命为班长,勉强应承了下来。经过和同学一段时间的相处,管理也没人听,辞职不干了老师又不允许。我自己又一堆烦心事,也不知道跟谁说。家里也没人管我,干脆不想学习了。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通过老师和同学的调查反映,该同学学习比较认真努力,不经常与同学交往,有时候有些主观,偶尔有些自大、专断,有时候情绪比较低落。

四、来访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根据李某自述及与其交流,发现李某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从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过渡中所表现出来的环境适应不良,加之家庭关系的突然紧张,表现出来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李某短期的思维混乱及人格偏执,从而影响了他的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李某初中虽然感受到老师的严厉,但是班级成员之间尚能团结互助,某种程度上淡化了老师的严厉带来的心理压力。进入高中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联系到自我家庭的不易,再加之家中突然出现的关系紧张,使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于是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再加上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因而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发生了动摇,原先的那种盲目的快乐感,也就随之消失,由强烈的自尊心转变为自卑心理。

2.李某有争强好胜的个性,有正义感,偶有自大情绪,如强烈的正义感让他看不惯别人的说道,看不惯自己不干实事只知指手画脚的同学,希望凡事按着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发展,一旦事与愿违时就转而产生焦虑、烦躁情绪。

3.对于李某来说,身处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处处感到不适应,无法将自己的苦闷向人倾诉,就容易形成强烈的孤独感。

4.初中升高中,环境的转变,人际的重新调整,念旧情绪的不时出现,都是人之常情,各种小的冲突和不愉快的事情不可避免会发生。这就需要高中生学会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心境,与人交流、倾诉,也倾听别人的心声和建议,并力图在一定的环境变化中求得自己情绪的稳定。否则,必将影响学习和生活。

五、咨询方案

1.人本主义疗法。帮助来访者适应环境,克服情绪低落的心境状态,接受现实,接纳自我,建立自信。

人本主义疗法主要有三种技术:一是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技术;二是坦诚交流的技术;三是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这三种技术都是围绕着与来访者建立开放信任的相互关系而进行的。

2.合理情绪疗法。求助者最明显的问题是:对自己不能适应环境归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他甚至有点消极地认为,家庭现状无法改变,自己的情绪也就无法改变。使求助者产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不是生活事件,而是他对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使其产生情绪困扰。选用合理情绪疗法给予其认知的引导,使他在改善其信念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意志能力,这样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六、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第一次咨询主要运用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思想,着重和来访者建立信任的咨访关系。

2.帮助他分析,进行心理帮助。指导他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分析自己,树立符合自身能力的新目标,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以适应新环境,促进学习。

3.结束与巩固阶段。在多次沟通中,贯彻人本主义疗法,使李某逐步认识生活的真实性和现实性,逐步接受了现实生活状态,情绪状态明显改善。

七、咨询效果评估

一个多月后,再次与李某交谈,他说自己有很大改观,学习热情有所提高。

认识自我篇8

近几年,拓展训练已经在中国逐渐普及起来,参训的单位也由最初的外企、MBA学员发展到国企、事业单位,参训人员也从高层领导发展到了普通员工。如今,每年参加拓展训练的人数不断增加,拓展训练自身也进入到了多元化的发展阶段。与该产业繁荣的发展相对比,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即使对其有所了解的人也无法准确的定义它到底是什么,只能模糊地勾勒出一个由各种户外游戏活动组合而成的学习或培训模式。《拓展训练》一书作者钱永健是位教育学硕士,也是我国较早涉足拓展训练这一领域的前驱,著有《学校拓展训练》和《休闲体育》等书,并担任了多家知名公司和多所高校的拓展训练专业教师。作者把他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在授课时得到的深刻感受和体验进行归纳总结,以原创的理论,亲历的案例,严谨的考证,详实的图片,创作出版了这本论述拓展训练的专著。作为国内首部详细论述该课题的书籍,它的出版填补了这一领域在国内的空白。

本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大部分。在理论篇,作者考证了中国拓展训练的起源和发展,界定了拓展训练和其他相关体验式学习模式之间的关系,并对拓展训练的定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详解了拓展训练的深刻内涵和理论基础,并按照拓展课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整体性,从选择拓展训练机构、制定课程目标,完成课程试验,课程回顾与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拓展课程的实施方法。

在理论篇中,作者并不是一味教条地阐述定义、方法,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让读者在体验中了解这些枯燥的理论。拿拓展训练的课程模式这章为例,作者先在开篇阐述了拓展训练的一般课程模式,之后,列举10个典型实例阐述了如何对不同行业、不同环境、不同年龄层次的参训者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式。大到怎样为不同人群设置相应针对性的课程目标,使其达到更显著的训练效果,小到怎样布置场景,怎样为男女学员分组,都在本章节中详细地进行了说明。另外,在各章节中,作者还穿插了很多生动而又寓意深远的拓展训练小故事。

在实践篇中,作者从学习目的、场地器材、项目布置、重点细节、课程总结等几个方面重点介绍了30项常见的拓展训练。主要有以锻炼学员的心理素质,挖掘学员自身潜能为主的独木桥等高空项目;以培养协作能力,强调“团结就是力量”的盲人方阵等地面项目;以及培养在困难面前冷静思考,充分发挥心智的抽板过河等水上项目。另外,在每章结尾处都附有技能培养训练,给读者一次亲身体验简单拓展训练的难得机会,而点缀在章节中的名人名言和各种小贴士,也为本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上一篇:太空旅行范文 下一篇:折飞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