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报告范本范文

时间:2023-12-02 00:57:59

清算报告范本

清算报告范本篇1

一、政策层面:对企业单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监管正在进一步加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财政部门负责对各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施监督。财政部相关部门近年来一直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有关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常规检查,并公开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果。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和保监会等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也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所管辖的上市公司、保险公司的年度报告编制或者披露要求作出规范,并实施监督。多年来,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和保监会等一直是敦促企业单位贯彻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质量的重要力量。而在2003年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和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的成立,加强了对国有资产、银行的监督管理,这其中包括对国有企业和银行财务会计报告监管的加强。而执行什么样的会计标准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影响深远,目前对于国有非金融企业和银行企业,财政部已经制定了相应的《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但是在执行时间和范围上尚有差异。正因如此,2003年有关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与所执行的会计制度标准休戚相关。

按照中央的部署,所有国有企业在《企业会计制度》后,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于2005年完成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工作。为此,国资委在成立后不久,即与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做好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工作的通知》,要求其所管辖的189家大型国有中央企业加强财务会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随后,为了保证《企业会计制度》的贯彻落实,国资委发文要求这些企业做好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工作。具体安排是:(1)对于2002年前已申请执行或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中央企业,按照财政部规定的有关工作要求,只需做好有关资金核实工作,直接向国资委申报资产损失处理,可不再组织清产核资工作。(2)对于申请2003年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央企业,清产核资主体工作时间为2003年9一12月,资产清查时间点为2002年12月31日,全部工作于2004年3月底结束。(3)对于申请在2004年或2005年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央企业,清产核资主体工作时间为2004年1~6月,资产清查时间点为2003年12月31日,全部工作于2004年10月底结束。

由于2003年仍然处于向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过渡时期,所以,国资委于年末发出通知,就如何做好2003年度中央企业财务决算的工作作了部署,要求各企业在进行财产清查、债权债务确认和资产质量核实的基础上,组织好企业总部及所属子企业财务决算编制和报表合并工作。按照国资委的部署:(1)各企业要在2003年度财务决算编制工作中,结合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认真清理以前年度的潜亏挂账,如实反映历史遗留问题,经审批后合理消化和处理,并认真总结经验和查找原因;(2)企业在2003年度财务决算编制中严禁出现新的潜亏挂账;(3)所有境内外各级子企业(含全资、控股)、分支机构都应纳入年度财务决算编制范围;(4)企业所属经营性事业单位,应按规定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尚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所属事业单位,应将资产和财务数据并入企业财务决算报表中;(5)企业所属基建工程项目要与企业财务并账,尚未并账的应将基建项目的相关财务决算内容一并纳入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中;(6)除特别规定外,年度财务决算应当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毫无疑问,上述举措,一方面表明2003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标准等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将可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换,财务会计报告正日益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和出资者获取企业有关财务信息,籍以评价企业绩效、实施监管的重要手段。除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外,我国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亦正在进行中,有关法规对于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提供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信息的透明度也正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今年已经生效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即将出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均对民办教育机构、基金会以及其他有关非营利组织要求提供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作出了严格要求,从而会对相关机构、组织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产生较大影响。

二、技术层面:提高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质量

按照我国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企业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保证真实、完整。这就意味着任何企业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至少应当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提供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其中,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提高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编报质量至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从基本概念角度,企业应当严格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范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定义来确认和计量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交易事项,并如实反映于会计报表中。比如,对于那些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产”,实际已经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应当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现时义务,或者潜在义务已经转化成现时义务,并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及时确认为负债等。

清算报告范本篇2

1.扣除项目金额的确认和计算

包含在清算的项目之中,但是已扣除的金额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文件上的规定进行归类集合,再按照起哦实际的成本费用进行合理的分配;另外,对于扣除的金额一定要提供其有效且合法的凭证进行证明,否则一律不能记在扣除的金额之中。

2.土地增值税应纳税金额计算

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增值税的征收过程中一般会采用两种计算方法:一是按照其开发的房屋面积分开项目来计算其增值额和增值率,其增值税的计算则要使用与之相应的使用税率来进行;二是先整体计算增值额的增值率,将增值税进行确定,然后再使用面积分别计算其土地的增值税。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在增值税的计算时可以先通过预算来将两种计算结果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然后取有利于企业的计算方法进行清算操作。

3.土地增值税清算审核鉴证

国家在《土地增值税鉴证业务准则》明确要求,在清算土地增值税时一定要附送税务中介机构所出具的清算鉴证报告,作为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也要对其所呈现的清算鉴证报告进行审核,审核的内容一方面是内容是否完整,鉴证报告是否合法,另外就是其格式是否合乎规范,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是否逻辑清晰等。6.土地增值税的申请清算清算有细分为两种:要求清算和自行清算。要求清算就是纳税人(房企)在受到税务机关的书面通知之后按照税务部门要求的清算内容进行清算的操作;自行清算顾名思义就是房企自己将清算所需要的所有资料和鉴证报告全部准备完毕,然后在税收部门所规定的时间限定之内向税收部门主动提出增值税的清算请求。

二、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中的问题

1.计算方式复杂

在对土地增值税的计算时一般采用超率累进税的方法进行,因此清算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比如企业销售收入的总金额、扣除的项目和需要交纳的税金等三个部分。三部分任何一个部分的核算难度和复杂程度都比较高,更何况是要清算全部的三项内容,这就表明需要耗费许多人力物力,对于那些业务繁杂、产品开发周期较长、投资的活动更为复杂的企业来说,要对其每一个项目进行清算,所要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和可操作性上君是一个难题。

2.房地产项目的特殊性

房地产行业和企业的产品销售类公司有着一些明显的区别。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为了规避风险越来越多的房地产项目更趋向于合作开发。为了钻政策的孔子甚至可以临时组间一个空壳的建设公司,在项目完工之后直接进行注销,所以导致房地产企业的账目越发的复杂和混乱,经过长时间的清算终于得出最终结果时,两家或者多家企业早已分道扬镳,不知所踪导致税款追缴困难。

3.资料和鉴证报告不规范

税收部门对于房地产企业所呈现的相关资料和鉴证报告要求内容准确合理,格式规范。但是某些中介鉴证报告机构的人员专业技能不过关,导致企业所委托出具的报告不合乎规范,因此在具体其清算过程中需要税务部门进一步的进行审核和修改,影响其工作人员的进度,也给清算工作增加了难度。

4.故意逃避和拖延

部分企业为了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采用违法的手段进行逃税和漏税操作,一般惯用的手段是分期开发和保留尾盘等方式,另外还有可能在财务会计账目上进行改动,一般的对于房地产企业其项目销售比例在超过85%以上则需要缴的税金,而通过做假账的方式可以人为的将销售比降低到85%以下,这样按照规定不必进行税务清算。

5.收入确认不规范

企业的收入在确认上不够规范,主要的表现为对工程款推迟结算,不能够及时的将预收的房款和当期的销售所得的房款进行转入和登记;或者将房子的销售款当成建筑施工的工程款进行转偿;刻意的降低房价来间接的降低增值税的税基额度等。上述这些问题均是影响房企土地增值税正常、及时、准确、公正的清算的原因,从而使国家的利益受到损伤,需要严厉打击。

三、做好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的措施

1.提高清算工作的准确性

在对房地产公司进行土地增值税的清算时,首先将清算的对向进行区分,将该企业的产品分布全部了解清楚,同时要将其销售的总收入金额进行准确的核算。在清算完毕之后对于目前未清算且刚销售的房源也要进行土地增值税的核算,并要求企业及时缴纳该部分的税金。

2.准确计算工程项目的竣工面积

税收部门对于房企中那些非货币转让的房源,比如用于投资或者赠送只要房源的所有权完成转移,那么就应该当成其销售完毕,然后征收税金。

3.房源销售收入的确定

在进行销售收入的确定时,为防止其故意降价,可以将企业的房源价格进行横向对比,在了解市场的均价之后然后有一个相对较为准确的判断,同时对于其销售方式要清楚的了解,避免房企依靠预售等方式来拖延土地增值税的缴纳。

4.严格控制扣除项目审核

同样为了漏税部分企业甚至铤而走险通过虚开发票等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建筑成本,从而造成微利或者亏损的假象,所以税收部门在审核时要对其所开出的发票进行审核,确保其真实性然后控制扣除项目的金额。

5.把握成本控制分摊

房地产项目的成本费分摊的依据是按照建筑面积进行的,因此在清算时一定要遵循其相关的原则处理,避免所应征收的税款出现流失。

6.土地增值税的计算过程要规范

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和审核过程非常的复杂,稍不注意便会导致错误的出现,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坚决执行,确保税收的清算过程规范科学。

7.提高清算工作的质量

清算工作质量的提高要从税收工作人员抓起,税收部门在聘用人员时务必要提高门槛和,加强对专业技能的考核制度,确保每一位工作人员熟知并掌握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和税收制度,保证每一项核算的结果的真实和准确。

四、结语

通过对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其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旨在帮助国内的地产行业能够稳扎稳打,健康的持续发展,避免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所以希望税收部门和房地产企业能够通力合作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开展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工作,促使国家经济正常的发展。

清算报告范本篇3

第一条 为加强事业单位监督管理,规范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工作,保护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监督管理机构)登记的事业单位法人。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是指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被撤销、解散的事业单位,终止事业单位法人的行政许可行为。

第四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注销登记。

(一)举办单位决定解散的;

(二)因合并、分立解散的;

(三)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章程,自行决定解散的;

(四)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责令撤销的;

(五)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依法被撤销,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依法被吊销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登记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 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方便事业单位的原则。

第六条 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实行分级管理,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指导、监督本级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工作,具体工作由各级监督管理机构承担。

各级财政部门及事业单位的举办单位应当加强对事业单位清算工作的监督指导。

已办理税务登记的事业单位法人,应在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前,按规定注销税务登记。

第七条 事业单位在办理注销登记过程中,尚未提交注销登记申请前,举办单位发生变更的,举办单位承担的相应职责由变更后的举办单位承接。

第八条 经监督管理机构注销登记的事业单位,自核准注销登记之日起事业单位法人终止。

第二章 清 算

第九条 事业单位在申请注销登记前应当完成清算工作。自出现第四条所列情形之一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在审批机关、举办单位的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确定清算组织负责人,开展清算工作,清算工作结束后形成清算报告。

第十条 清算组织的主要职责是:对事业单位的财产、债权、债务等进行全面清理,编制财产目录和债权、债务清单,提出财产作价依据和债权、债务处理办法,做好资产的移交、接收、划转和管理工作,并妥善处理各项遗留问题。

第十一条 清算组织的人员组成,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职工代表、财务人员和举办单位的相关人员。

第十二条 清算组织负责人,主持和协调清算组织的日常工作,一般由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担任,也可由其举办单位指定。

第十三条 清算组织应当自成立之日起10日内书面通知债权人,30日内在网站或报刊拟申请注销登记的公告。采取网站方式的,应当在举办单位网站醒目位置,公告期至核准注销登记之日结束,债权人应当自网站注销登记公告之日起90日内,向清算组织申报债权;采取报刊方式的,应当在本行政层级公开发行的报刊上,至少三次拟申请注销登记的公告,债权人应当自报刊第一次公告之日起90日内,向清算组织申报债权。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清算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事业单位概况、清算依据、清算组织组成、公告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清算审计情况、资产评估情况、资产确认情况、债务清偿情况、完税情况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十五条 清算结束后,事业单位将清算报告报送举办单位审核,举办单位对清算报告及相关材料审核合格的,于5个工作日内予以批准,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清算期自清算组织成立之日起至举办单位批准清算报告之日止,一般不得超出120日。

第十七条 清算期间,事业单位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三章 注 销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程序依次是申请、受理、审查、核准、收缴证章、公告。

(一)申请。申请人向监督管理机构提出注销登记申请。

(二)受理。监督管理机构对申请人提交的注销登记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

(三)审查。监督管理机构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规定的注销登记条件。

(四)核准。监督管理机构对申请人作出准予注销登记或者不予注销登记的决定。

(五)收缴证章。监督管理机构向核准注销登记的单位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及单位印章。

(六)公告。监督管理机构对核准注销登记的有关事项注销登记公告。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应当自举办单位批准清算报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通过山东省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网向监督管理机构申请注销登记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备案)申请书;

(二)撤销或者解散的证明文件;

(三)举办单位批准的清算报告;

(四)该单位拟申请注销登记公告的凭证;

(五)《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及单位印章;

(六)监督管理机构要求提交的其他相关文件。

第二十条 监督管理机构对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申请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办结。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工作情况作为对事业单位举办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和执行情况审计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未按本办法规定申请注销登记的,机构编制部门暂缓受理事业单位举办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监督管理机构给予事业单位警告,责令限期补办注销登记手续;逾期不补办的,由监督管理机构建议对该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经审批机关同意,予以撤销登记,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在清算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财政部门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施行前被撤销、解散,尚未办理注销登记的事业单位法人,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10日内成立清算组织,按本办法规定完成注销登记工作。事业单位人员已分流,无法成立清算组织的,清算工作由其举办单位牵头完成。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7年12月31日。E:FQJ

清算报告范本篇4

一、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政府会计体系是以财政预算为核心,以核算、反映、监督政府各项财政资金预算执行情况为主要任务的预算会计,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其他相关部门会计。这种会计制度对于反映预算资金的收支情况,加强我国公共财政资金的管理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20世纪以来,我国开展了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以及收支两条线等多项改革措施,进一步规范了财政的支出管理。在这种大环境下,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显示诸多问题和不适应性。政府急需对现有的会计政策进行变革,从而更为精确地核算行政成本、衡量政府绩效,提高运行效率。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转变也是推动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发展的要求,采用多种融资方式进行公共基A建设,在形成许多优质的公共资产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政府性债务,引发各界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担忧。

二、政府会计的改革进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指出了政府会计改革和政府控制财政债务风险的必然联系,并将“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写入国家的重大规划,开启了政府会计改革的大门。《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进一步健全会计制度,准确核算机关运行经费,全面反映行政成本”,明确提出了政府会计改革的成本核算目标。2014年修订的《预算法》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呼应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从法律层面为政府会计改革提供支撑。

到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分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一是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架构科学、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和财务报告制度,从而实现摸清政府家底、控制财政债务风险、核算行政成本等改革目标;二是继续完善相关的配套工作,为政府会计改革打好基石。在宏观上,2014年国务院批准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对全面推进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做出部署,标志着我国政府会计重大改革正式启动。2015年11月,财政部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提出了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概念框架,确立了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界定了预算会计要素、财务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构建了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为制定各项具体的准则提供了指导。2016年7月,财政部依据《基本准则》制定并了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四项具体准则,对上述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进行规范。

在微观操作层面,2015年财政部修订并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重新定位总会计核算目标,不仅要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也要反映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为下一步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设提供了基础性制度保障。12月,财政部《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试行)》和《政府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试行)》,基本搭建了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的制度框架。2016年,财政部下发《财政部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全面启动全国性资产信息采集工作,摸清国有资产的家底,为将来政府会计的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三、政府会计改革对国家审计的影响与对策

(一)对国家审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影响与对策。随着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审计对象和审计技术规范等也相应的发生变化,为适应政府会计改革的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应以政府会计改革为导向,重新构建与政府会计体系相适应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体系,研究修订当前适用的《国家审计准则》,从审计计划安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等多方面考虑,增强与现有的政府会计准则的衔接性,增加政府财务报表审计的相关内容,研究制定相应的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指南和政府财务报表审计实务手册,为政府财务审计提供相关业务操作依据,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提供行为规范,为执行审计业务提供职业标准。

(二)对审计目标的影响及对策。我国《国家审计准则》明确规定国家审计主要就预算收支方面的信息进行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审查。随着权责发生制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的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出台,国家审计将不仅要提供预算执行的信息,还提供财务状况的信息,要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这要求审计机关调整思路,将审计目标的设定不仅局限于揭露查处违法违纪问题,更要有全局的观点,可以公允地体现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行政运行成果,体现预算、受托责任和内部控制等的要求,从而监督政府及相关部门高效廉洁行政,提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三)对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影响及对策。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之前,国家审计更多地依照收付实现制对财务收入和支出进行审计。根据新出台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我国将建立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适度分离的二元核算体系,未来可能建立“双分录”的核算方式,即对同一项经济业务,既要通过收付实现制记录预算信息,也要通过权责发生制记录会计信息,从而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情况。在这种体系下,国家审计要更侧重资产和负债的审计,关注政府资产的核算和使用情况,监督地方政府债务的举借和管理情况,更好的服务于财政风险的管控和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审计也将更多的立足于财务会计的收入和费用要素,合理分析政府的运行成本和绩效,从而更加科学的评价政府的运行效率。

(四)对审计人员的影响及对策。政府会计改革之后,政府审计将从合规性审计发展到合规性与真实性、公允性审计并重的模式,传统的审计思维方式需要转变。同时,根据《改革方案》,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将由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政府会计制度组成,内容广泛、体系复杂,审计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和职业判断,这也给审计机关和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国家审计机关应积极响应政府会计改革的要求,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养,提高审计干部的职业胜任能力,加强政府会计和审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程度和培训力度,更好的提升现有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国家审计机关也可以加强与高校和社会审计机构的联系,建立政府审计的专家库和人才库,为财务报表审计等相关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清算报告范本篇5

第一条为了规范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业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87号)以及《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是指税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纳税人土地增值税清算税款申报的信息实施必要审核程序,提出鉴证结论或鉴证意见,并出具鉴证报告,增强税务机关对该项信息信任程度的一种鉴证业务。

第三条纳入税务机关行政监管并通过年检的税务师事务所,均可从事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工作。

第四条在接受委托前,税务师事务所应当初步了解业务环境。业务环境包括:业务约定事项、鉴证对象特征、使用的标准、预期使用者的需求、责任方及其环境的相关特征,以及可能对鉴证业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交易、条件和惯例及其他事项。

第五条承接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接受委托的清算项目符合土地增值税的清算条件。

(二)税务师事务所符合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等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三)税务师事务所能够获取充分、适当、真实的证据以支持其结论并出具书面鉴证报告。

(四)与委托人协商签订涉税鉴证业务约定书(见附件1)。

第六条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的鉴证对象,是指与土地增值税纳税申报相关的会计资料和纳税资料等可以收集、识别和评价的证据及信息。具体包括:企业会计资料及会计处理、财务状况及财务报表、纳税资料及税务处理、有关文件及证明材料等。

第七条税务师事务所运用职业判断对鉴证对象作出合理一致的评价或计量时,应当符合适当的标准。适当的评价标准应当具备相关性、完整性、可靠性、中立性和可理解性等特征。

第八条税务师事务所从事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业务,应当以职业怀疑态度、有计划地实施必要的审核程序,获取与鉴证对象相关的充分、适当、真实的证据;并及时对制定的计划、实施的程序、获取的相关证据以及得出的结论作出记录。

在确定证据收集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当体现重要性原则,评估鉴证业务风险以及可获取证据的数量和质量。

第九条税务师事务所从事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业务,应当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在获取充分、适当、真实证据基础上,根据审核鉴证的具体情况,出具真实、合法的鉴证报告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条税务师事务所按照本准则的规定出具的鉴证报告,税务机关应当受理。

第十一条税务师事务所执行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业务,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十二条税务师事务所应当要求委托人如实提供如下资料:

(一)土地增值税纳税(预缴)申报表及完税凭证。

(二)项目竣工决算报表和有关帐薄。

(三)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地价款凭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转让合同。

(四)银行贷款合同及贷款利息结算通知单。

(五)项目工程建设合同及其价款结算单。

(六)商品房购销合同统计表等与转让房地产的收入、成本和费用有关的其他证明资料。

(七)无偿移交给政府、公共事业单位用于非营利性社会公共事业的凭证。

(八)转让房地产项目成本费用、分期开发分摊依据。

(九)转让房地产有关税金的合法有效凭证。

(十)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的其他证明资料。

第十三条税务师事务所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业务时,应当对下列事项充分关注:

(一)明确清算项目及其范围。

(二)正确划分清算项目与非清算项目的收入和支出。

(三)正确划分清算项目中普通住宅与非普通住宅的收入和支出。

(四)正确划分不同时期的开发项目,对于分期开发的项目,以分期项目为单位清算。

(五)正确划分征税项目与免税项目,防止混淆两者的界限。

(六)明确清算项目的起止日期。

第十四条纳税人能够准确核算清算项目收入总额或收入总额能够查实,但其成本费用支出不能准确核算的,税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三章的规定审核收入总额。

第十五条纳税人能够准确核算成本费用支出或成本费用支出能够查实,但其收入总额不能准确核算的,税务师事务所应当先按照本准则第四章的规定审核扣除项目的金额。

第十六条税务师事务所在审核鉴证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符合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外,可以终止鉴证:

(一)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

(二)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三)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确定转让收入或扣除项目金额的。

(四)符合土地增值税清算条件,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清算手续,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清算,逾期仍不清算的。

(五)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

(六)纳税人隐瞒房地产成交价格,其转让房地产成交价格低于房地产评估价格且无正当理由,经税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沟通,沟通无效的。

第十七条纳税人虽有本准则第十六条所列情形,但如有下列委托人委托,税务师事务所仍然可以接受委托执行鉴证业务,但需与委托人签订涉税鉴证业务约定书:

(一)司法机关、税务机关或者其他国家机关。

(二)依法组成的清算组织。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组织和个人。

第三章清算项目收入的审核

第十八条土地增值税清算项目收入审核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

(一)评价收入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二)获取或编制土地增值税清算项目收入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总账、明细账及有关申报表等进行核对。

(三)了解纳税人与土地增值税清算项目相关的合同、协议及执行情况。

(四)查明收入的确认原则、方法,注意会计制度与税收规定以及不同税种在收入确认上的差异。

(五)正确划分预售收入与销售收入,防止影响清算数据的准确性。

(六)必要时,利用专家的工作审核清算项目的收入总额。

第十九条本准则所称清算项目的收入,是指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以下简称房地产)并取得的全部价款及有关的经济收益,包括货币收入、实物收入和其他收入。

第二十条税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税法及有关规定审核纳税人是否准确划分征税收入与不征税收入,确认土地增值税的应税收入。

第二十一条土地增值税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为外国货币的,以取得收入当天或当月1日国家公布的市场汇价折合成人民币,据以计算应纳土地增值税税额。

对于以分期收款形式取得的外币收入,应当按实际收款日或收款当月1日国家公布的市场汇价折合人民币。

第二十二条有本准则第十六条第(六)款情形,但按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接受委托执行鉴证业务的,税务师事务所应当获取具有法定资质的专业评估机构确认的同类房地产评估价格,以确认转让房地产的收入。

第二十三条纳税人将开发的房地产用于职工福利、奖励、对外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人、抵偿债务、换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非货币性资产等,发生所有权转移时应视同销售房地产,其视同销售收入按下列方法和顺序审核确认:

(一)按本企业当月销售的同类房地产的平均价格核定。

(二)按本企业在同一地区、同一年度销售的同类房地产的平均价格确认。

(三)参照当地当年、同类房地产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确认。

第二十四条收入实现时间的确定,按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对纳税人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规定在售房时代收的各项费用,应区分不同情形分别处理:

(一)代收费用计入房价向购买方一并收取的,应将代收费用作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计税。实际支付的代收费用,在计算扣除项目金额时,可予以扣除,但不允许作为加计扣除的基数。

(二)代收费用在房价之外单独收取且未计入房地产价格的,不作为转让房地产的收入,在计算增值额时不允许扣除代收费用。

第二十六条必要时,注册税务师应当运用截止性测试确认收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审核企业按照项目设立的"预售收入备查簿"的相关内容,观察项目合同签订日期、交付使用日期、预售款确认收入日期、收入金额和成本费用的处理情况。

(二)确认销售退回、销售折扣与折让业务是否真实,内容是否完整,相关手续是否符合规定,折扣与折让的计算和会计处理是否正确。重点审查给予关联方的销售折扣与折让是否合理,是否有利用销售折扣和折让转利于关联方等情况。

(三)审核企业对于以土地使用权投资开发的项目,是否按规定进行税务处理。

(四)审核按揭款收入有无申报纳税,有无挂在往来账,如"其他应付款",不作销售收入申报纳税的情形。

(五)审核纳税人以房换地,在房产移交使用时是否视同销售不动产申报缴纳税款。

(六)审核纳税人采用"还本"方式销售商品房和以房产补偿给拆迁户时,是否按规定申报纳税。

(七)审核纳税人在销售不动产过程中收取的价外费用,如天然气初装费、有线电视初装费等收益,是否按规定申报纳税。

(八)审核将房地产抵债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或被法院拍卖的房产,是否按规定申报纳税。

(九)审核纳税人转让在建项目是否按规定申报纳税。

(十)审核以房地产或土地作价入股投资或联营从事房地产开发,或者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其建造的商品房进行投资或联营,是否按规定申报纳税。

第四章扣除项目的审核

第二十七条税务师事务所应当审核纳税人申报的扣除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的范围。审核的内容具体包括:

(一)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

(二)房地产开发成本,包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用。

(三)房地产开发费用。

(四)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

(五)国家规定的其他扣除项目。

第二十八条扣除项目审核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

(一)评价与扣除项目核算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二)获取或编制扣除项目明细表,并与明细账、总账及有关申报表核对是否一致。

(三)审核相关合同、协议和项目预(概)算资料,并了解其执行情况,审核成本、费用支出项目。

(四)审核扣除项目的记录、归集是否正确,是否取得合法、有效的凭证,会计及税务处理是否正确,确认扣除项目的金额是否准确。

(五)实地查看、询问调查和核实。剔除不属于清算项目所发生的开发成本和费用。

(六)必要时,利用专家审核扣除项目。

第二十九条审核各项扣除项目分配或分摊的顺序和标准是否符合下列规定,并确认扣除项目的具体金额:

(一)扣除项目能够直接认定的,审核是否取得合法、有效的凭证。

(二)扣除项目不能够直接认定的,审核当期扣除项目分配标准和口径是否一致,是否按照规定合理分摊。

(三)审核并确认房地产开发土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可售面积,是否与权属证、房产证、预售证、房屋测绘所测量数据、销售记录、销售合同、有关主管部门的文件等载明的面积数据相一致,并确定各项扣除项目分摊所使用的分配标准。

如果上述性质相同的三类面积所获取的各项证据发生冲突、不能相互印证时,税务师事务所应当追加审核程序,并按照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更可靠的原则,确认适当的面积。

(四)审核并确认扣除项目的具体金额时,应当考虑总成本、单位成本、可售面积、累计已售面积、累计已售分摊成本、未售分摊成本(存货)等因素。

第三十条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金额的审核,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审核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金额是否获取合法有效的凭证,口径是否一致。

(二)如果同一土地有多个开发项目,审核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金额的分配比例和具体金额的计算是否正确。

(三)审核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金额是否含有关联方的费用。

(四)审核有无将期间费用记入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金额的情形。

(五)审核有无预提的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金额。

(六)比较、分析相同地段、相同期间、相同档次项目,判断其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金额是否存在明显异常。

第三十一条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的审核,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审核征地费用、拆迁费用等实际支出与概预算是否存在明显异常。

(二)审核支付给个人的拆迁补偿款所需的拆迁(回迁)合同和签收花名册,并与相关账目核对。

(三)审核纳税人在由政府或者他人承担已征用和拆迁好的土地上进行开发的相关扣除项目,是否按税收规定扣除。

第三十二条前期工程费的审核,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审核前期工程费的各项实际支出与概预算是否存在明显异常。

(二)审核纳税人是否虚列前期工程费,土地开发费用是否按税收规定扣除。

第三十三条建筑安装工程费的审核,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出包方式。重点审核完工决算成本与工程概预算成本是否存在明显异常。当二者差异较大时,应当追加下列审核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真实的证据:

1.从合同管理部门获取施工单位与开发商签订的施工合同,并与相关账目进行核对;

2.实地查看项目工程情况,必要时,向建筑监理公司取证;

3.审核纳税人是否存在利用关联方(尤其是各企业适用不同的征收方式、不同税率,不同时段享受税收优惠时)承包或分包工程,增加或减少建筑安装成本造价的情形。

(二)自营方式。重点审核施工所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管理费支出是否取得合法有效的凭证,是否按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

第三十四条基础设施费和公共配套设施费的审核,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审核各项基础设施费和公共配套设施费用是否取得合法有效的凭证。

(二)如果有多个开发项目,基础设施费和公共配套设施费用是否分项目核算,是否将应记入其他项目的费用记入了清算项目。

(三)审核各项基础设施费和公共配套设施费用是否含有其他企业的费用。

(四)审核各项基础设施费和公共配套设施费用是否含有以明显不合理的金额开具的各类凭证。

(五)审核是否将期间费用记入基础设施费和公共配套设施费用。

(六)审核有无预提的基础设施费和公共配套设施费用。

(七)获取项目概预算资料,比较、分析概预算费用与实际费用是否存在明显异常。

(八)审核基础设施费和公共配套设施应负担各项开发成本是否已经按规定分摊。

(九)各项基础设施费和公共配套设施费的分摊和扣除是否符合有关税收规定。

第三十五条开发间接费用的审核,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审核各项开发间接费用是否取得合法有效凭证。

(二)如果有多个开发项目,开发间接费用是否分项目核算,是否将应记入其他项目的费用记入了清算项目。

(三)审核各项开发间接费用是否含有其他企业的费用。

(四)审核各项开发间接费用是否含有以明显不合理的金额开具的各类凭证。

(五)审核是否将期间费用记入开发间接费用。

(六)审核有无预提的开发间接费用。

(七)审核纳税人的预提费用及为管理和组织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是否在本项目中予以剔除。

(八)在计算加计扣除项目基数时,审核是否剔除了已计入开发成本的借款费用。

第三十六条房地产开发费用的审核,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审核应具实列支的财务费用是否取得合法有效的凭证,除具实列支的财务费用外的房地产开发费用是否按规定比例计算扣除。

(二)利息支出的审核。企业开发项目的利息支出不能够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审核其利息支出是否按税收规定的比例计算扣除;开发项目的利息支出能够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应按下列方法进行审核:

1.审核各项利息费用是否取得合法有效的凭证;

2.如果有多个开发项目,利息费用是否分项目核算,是否将应记入其他项目的利息费用记入了清算项目;

3.审核各项借款合同,判断其相应条款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4.审核利息费用是否超过按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

第三十七条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审核,应当确认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及附加扣除的范围是否符合税收有关规定,计算的扣除金额是否正确。

对于不属于清算范围或者不属于转让房地产时发生的税金及附加,或者按照预售收入(不包括已经结转销售收入部分)计算并缴纳的税金及附加,不应作为清算的扣除项目。

第三十八条国家规定的加计扣除项目的审核,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取得土地(不论是生地还是熟地)使用权后,未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即转让的,审核是否按税收规定计算扣除项目金额,核实有无违反税收规定加计扣除的情形。

(二)对于取得土地使用权后,仅进行土地开发(如"三通一平"等),不建造房屋即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审核是否按税收规定计算扣除项目金额,是否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支付的地价款和开发土地的成本之和计算加计扣除。

(三)对于取得了房地产产权后,未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改良或开发即再行转让的,审核是否按税收规定计算扣除项目金额,核实有无违反税收规定加计扣除的情形。

(四)对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售房时代收的各项费用,审核其代收费用是否计入房价并向购买方一并收取,核实有无将代收费用作为加计扣除的基数的情形。

第三十九条对于纳税人成片受让土地使用权后,分期分批开发、转让房地产的,审核其扣除项目金额是否按主管税务机关确定的分摊方法计算分摊扣除。

第五章应纳税额的审核

第四十条税务师事务所应按照税法规定审核清算项目的收入总额、扣除项目的金额,并确认其增值额及适用税率,正确计算应缴税款。审核程序通常包括:

(一)审核清算项目的收入总额是否符合税收规定,计算是否正确。

(二)审核清算项目的扣除金额及其增值额是否符合税收规定,计算是否正确。

1.如果企业有多个开发项目,审核收入与扣除项目金额是否属于同一项目;

2.如果同一个项目既有普通住宅,又有非普通住宅,审核其收入额与扣除项目金额是否分开核算;

3.对于同一清算项目,一段时间免税、一段时间征税的,应当特别关注收入的实现时间及其扣除项目的配比。

(三)审核增值额与扣除项目之比的计算是否正确,并确认土地增值税的适用税率。

(四)审核并确认清算项目当期土地增值税应纳税额及应补或应退税额。

第六章鉴证报告的出具

第四十一条本准则所称的鉴证报告,是指税务师事务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在实施必要的审核程序后,出具含有鉴证结论或鉴证意见的书面报告。

第四十二条鉴证报告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

(一)标题。鉴证报告的标题应当统一规范为"土地增值税清算税款鉴证报告".

(二)收件人。鉴证报告的收件人是指注册税务师按照业务约定书的要求致送鉴证报告的对象,一般是指鉴证业务的委托人。鉴证报告应当载明收件人的全称。

(三)引言段。鉴证报告的引言段应当表明委托人和受托人的责任,说明对委托事项已进行鉴证审核以及审核的原则和依据等。

(四)审核过程及实施情况。鉴证报告的审核过程及实施情况应当披露以下内容:

1.简要评述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

2.简要评述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的各项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3.简要陈述对委托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及纳税资料等进行审核、验证、计算和进行职业推断的情况。

(五)鉴证结论或鉴证意见。注册税务师应当根据鉴证情况,提出鉴证结论或鉴证意见,并确认出具鉴证报告的种类。

(六)鉴证报告的要素还应当包括:

1.税务师事务所所长和注册税务师签名或盖章;

2.载明税务师事务所的名称和地址,并加盖税务师事务所公章;

3.注明报告日期;

4.注明鉴证报告的使用人;

5.附送与土地增值税清算税款鉴证相关的审核表及有关资料。

第四十三条税务师事务所经过审核鉴证,应当根据鉴证情况,出具真实、合法的鉴证报告。鉴证报告分为以下四种:

(一)无保留意见的鉴证报告(见附件2)。

(二)保留意见的鉴证报告(见附件3)。

(三)无法表明意见的鉴证报告(见附件4)。

(四)否定意见的鉴证报告(见附件5)。

上述鉴证报告应当附有《企业基本情况和土地增值税清算税款申报审核事项说明及有关附表》(见附件6)。

第四十四条税务师事务所经过审核鉴证,确认涉税鉴证事项符合下列所有条件,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鉴证报告:

(一)鉴证事项完全符合法定性标准,涉及的会计资料及纳税资料遵从了国家法律、法规及税收有关规定。

(二)注册税务师已经按本准则的规定实施了必要的审核程序,审核过程未受到限制。

(三)注册税务师获取了鉴证对象信息所需的充分、适当、真实的证据,完全可以确认土地增值税的具体纳税金额。

税务师事务所出具无保留意见的鉴证报告,可以作为办理土地增值税清算申报或审批事宜的依据。

第四十五条税务师事务所经过审核鉴证,认为涉税鉴证事项总体上符合法定性标准,但还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出具保留意见的鉴证报告:

(一)部分涉税事项因税收法律、法规及其具体政策规定或执行时间不够明确。

(二)经过咨询或询证,对鉴证事项所涉及的具体税收政策在理解上与税收执法人员存在分歧,需要提请税务机关裁定。

(三)部分涉税事项因审核范围受到限制,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真实的证据,虽然影响较大,但不至于出具无法表明意见的鉴证报告。

税务师事务所应当对能够获取充分、适当、真实证据的部分涉税事项,确认其土地增值税的具体纳税金额,并对不能确认具体金额的保留事项予以说明,提请税务机关裁定。

税务师事务所出具的保留意见的鉴证报告,可以作为办理土地增值税清算申报或审批事宜的依据。

第四十六条税务师事务所因审核范围受到限制,认为对企业土地增值税纳税申报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以至于无法对土地增值税纳税申报发表意见,应当出具无法表明意见的鉴证报告。

税务师事务所出具的无法表明意见的鉴证报告,不能作为办理土地增值税清算申报或审批事宜的依据。

第四十七条税务师事务所经过审核鉴证,发现涉税事项总体上没有遵从法定性标准,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税收规定的情形,经与被审核单位的治理层、管理层沟通或磋商,在所有重大方面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不能真实、合法的反映鉴证结果的,应当出具否定意见的鉴证报告。

清算报告范本篇6

关键词:现代企业;破产清算会计;问题;对策

1破产和清算会计概述

破产主要是指债务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由债权人或债务人诉请法院宣告破产并依破产程序偿还债务的一种法律制度。在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各个债权人会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将破产人的资产进行平均受偿处理,从而会使得破产人能力范围外的债务被免除。当前,社会范围内的破产清算现象广泛存在。通过强化对破产清算债务的有效管理,能够更好地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为市场经济长远、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破产清算会计的基本操作流程如下:第一,获取破产企业的破产凭证、破产报表、文书档案资料,整合资料设置新的账目,对整个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资产进行破产清算,并根据破产企业的资产管理和负债情况来对会计核算进行分类。第二,全面清算破产企业的财务、账务,对破产企业的资产债务全方位计量管理,在全面清查处理之后制定出对应的统计表格。第三,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核算各项费用,对企业破产之后产生的收益与破产执行过程中的消耗相抵消,抵消后的收益就是整个企业的破产损益。第四,按照法律程序标准进行破产债务的清偿管理,对偿还之后的剩余资产进行重新分类利用。第五,编订出科学合理的破产清算会计报表,报表编订的完成意味着清算工作的结束;第六,在清算工作结束之后,按照会计科目来对资产进行清算管理。

2企业破产清算会计的基本目标

一般财务会计和企业破产清算会计的信息对比情况如下:第一,财务管理内容的不同。企业一般财务会计能够提供企业一定日期范围内的财务信息、经营成果信息、现金流量信息。企业破产清算会计会为破产企业提供一系列的资金处理、债务清偿等服务支持。第二,使用对象的不同。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一般是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人员。破产清算会计信息的使用人员包含一般债权人、劳动债权人、破产管理人员、政府和其他部门的利益关联人员。第三,提供的信息用途不同。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需要向投资人、债权人提供必要的资产使用情况,还会向未来投资人员、债券人员提供能够预测企业未来发展盈利情况的信息,从而使现在或者潜在的投资人、债券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破产清算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对投资者来说,一般体现在投资损失的计算和投资损失程度的分析。

3某企业破产清算会计的处理实例

3.1会计主体的假设

在企业被人民法院宣告破产之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也会发生变化。企业破产后,财产从企业所有者转移至破产管理人,会计主体也随之从企业法人主体转变成为破产管理人员。企业进入破产清算时,虽然会计核算仍然是原来的企业,但是企业本身的会计主体地位失去存在的意义。在破产过程中存在“人格混同”情况,破产管理人还可能接管其他纳入破产财产会计主体,从而扩大原会计主体范围。

3.2终止经营的假设

企业破产本质,是企业按现阶段的形式和管理方式无法生存下去。终止性经营管理成为破产清算会计的一种假设,企业在假设基础上,开展对破产企业资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基础不同于持续经营假设下采用的历史成本等,而应在终止经营假设下,按最可能的变现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财务报告。

3.3不确定会计期间产生的假设

从企业破产通知下发到破产程序终结的全过程都是企业会计计量的期间,在这个期间整个企业的会计管理会呈现出不确定的特点。受企业自身的影响,不同破产企业会计清算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也不同。按照会计法及破产法要求,破产企业应编制破产日清算资产负债表及相关附注。清算期间应按人民法院、债权人会议要求提供清算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编制涵盖的会计期间,由人民法院及债权人会议确定。

3.4相关会计的处理

在公司破产清算之前,公司资产负债科目余额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长期股权投资减去成本;(2)预计负债余额。如公司破产后没有剩余财产分配,就要将账面长期股权投资余额和预计负债余额全部冲减,记入投资收益科目。如文章所研究的东方公司因破产而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100万元,在当年该公司年度汇算清缴时,可以向税务局申报,作为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候进行扣除。东方公司破产清算后,应计算的所得税纳税影响金额为-1,000,000元,所得税费用影响金额为-250,000元。在该公司进行破产清算时,除了要将对其的投资成本减至零,更要注意长期股权投资损失对企业所得税产生的影响。在该公司进行年度汇算清缴时,务必按照税法相关规定,将所有申报抵税的证明材料提交给税务机关。

4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4.1会计主体和会计期间不明确

在执行破产清算时,会采取以往的政策性破产做法,上级部门对破产清算作出决策,经营管理决策则依赖清算小组,会计事务所中介机构无法有效处理会计工作,模糊了会计主体的概念。

4.2会计科目设置和报表附注不完善

在公司破产清算会计处理过程中,没有对有关会计科目进行设置,使得会计处理不容易区分会计分录对应明细。破产企业在破产清算的初期阶段,实施新旧会计科目的转换,需重新设立资产、负债、清算损益三个科目。文章所研究的东方公司,按照新企业破产法的要求,在企业破产后设置对应的会计科目,却没有在破产清算核算中的一级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对转入清算费用的应付款项也没有设置二级科目,最终使得公司破产清算要素不明确。

4.3破产资产的清查和评估过程不完善

第一,企业破产过程中可能存在无效财产处置行为,使得破产资产清查工作开展十分艰难。一些破产企业为了逃避高额的债务,在破产宣告之前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转移资产,清算组的工作人员会低估整个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清算组在编制清算日财务报表时可能未完整记录破产财产。第二,破产清算时,破产资产在评估、变现过程中缺乏公正性、权威性,可能导致清算组对破产企业的财产的价值评估、管理不够科学,最终影响到债务的清偿,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债权人的利益实现。

4.4破产财产关联管理制度缺乏

企业破产法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债务人财产对所有债权人的清偿,并在财产分配管理的过程中科学明确破产企业的破产范围,在企业宣告破产之前需要提前保护好破产企业的财产。经过查找分析一系列资料发现,多数企业对破产财产的管理不够乐观,在进入到企业破产程序后,整个企业的资产运营会处于一种停滞状态,和企业生产运营相关的设备也会停止运行。

4.5清算费用预提、支付没有节制,无形中加大了成本消耗

破产费用是指在破产程序中为破产债权人的共同利益而由破产财产中支付的费用。虽然这些费用可以从破产财产中拨付出来,但是具体拨付的金额没有详细的规定,在拨款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资产管理控制不完善的问题,加之清算组成员对费用的使用没有进行控制,无形中加大了破产成本,无法实现对破产清算的有效控制。

4.6破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一定的缺陷

破产企业之所以破产,是因为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和其他企业不一样的地方,这些不同的特点会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独特性,在彼此的相互作用下体现出治理结构上的特殊性,使得破产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对象和披露内容上呈现出较大的不同。

5企业破产清算会计管理优化对策

5.1打造科学完善的资产评估管理体系

当前,企业破产清算会计管理工作,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估体系,由此使得整个企业的监督管理缺乏完善的标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如果仅是通过人的主观想法来看待和评估,就会使得整个企业的资产评估不够完善。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破产清算评估的精准性,需要打造系统化、完善化的评估办法,加大对破产清算资产评估体系的建设,从而使得破产企业的资产评估更加规范。

5.2对会计主体和会计期间设定不明确的建议

新企业破产法对破产清算会计主体、会计期间的范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文章所研究的东方公司在破产清算过程中仍然遵循现有系统内部的经济规范,从而使得会计主体、会计期间与新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形,最终影响了清算报表的编制。为此,国有企业需要强化对新企业破产法的推广普及,在会计破产清算处理的过程中积极落实新企业破产法,确保企业的破产清算管理不触碰法律红线。首先,要懂法。在实施破产清算的时候,国有企业需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通过讲座、交流、自主学习等方式来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在常规业务工作中引入法律意识。其次,要守法。国有企业财务人员在工作中需要严格遵守法律底线,并定期在系统内部实施合规检查。

5.3强化对破产费用的综合管理

在开展破产清算管理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管理破产经费,即要求破产费用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而不是完全按照个人的主观想法随意设置所需要消耗的破产费用。在进行破产清算管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节约的原则,减少浪费,始终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作为一个重要工作目标,并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进行资产的管理。

5.4完善破产清算管理法律法规

通过完善破产清算管理法律法规,能够给予破产清算管理工作规范的制度支持。在破产清算管理过程中,要严格将破产清算的内容纳入其中,完善破产清算管理,为破产清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明确的参考支持。另外,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破产清算在破产企业管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在破产清算管理中进一步制定出规范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的支持下监督和约束相关人员的工作行为。

5.5强化对现行企业破产政策的宣传

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破产政策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好破产企业的财务清算工作,需要在破产清算管理工作中加强对现行破产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为破产企业的清算管理创设一个和谐、积极的环境。在宣传破产政策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先进的法律制度引导破产清算管理更加透明、规范,并在破产清算工作中打造出规范化的监督体系,更好地提升破产清算信息质量。

5.6完善破产清算的会计科目和报表的编订

破产企业的财务清算工作与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工作存在差异。为了保证破产清算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在现行的工作内容和科目上新增加一些项目,通过新增项目来使得破产清算工作更加清晰明确。在优化破产清算会计科目的过程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面记录一系列的债务关系和债务数目,通过整合债务数据信息为相关人员做好财务清算提供重要支持。第二,在企业实施破产清算管理时,需要将员工的个人利益纳入其中,也就是说企业的破产清算要注重保护员工的既得利益,不能损害员工的个人利益。第三,在破产清算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还需要将一系列的虚拟财产、专用技术等纳入到破产财产清算中,并立足于整个企业的情况来开展财务清算。第四,对跨国企业,在财务清算过程中需要注重协调多方面的利益,通过协调多方面的利益来提升财务清算处理能力。在编订财务报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科目。在企业被宣告破产之后,可以沿用企业以往的资产、负债会计科目,并增加负债类、清算类的会计科目。基于所研究的东方公司的破产情况,可以在固定资产一级科目下按照种类设置明细。如对评估增值的房屋,在调账时需要借记处理。在“应付破产费用”科目下按照支付的用途设置明细,如企业申请破产中,需缴纳的法院审理费用,在破产宣告日进行余额结转时,应贷记“应付破产费用——审理费”科目。

5.7在清算过程中需要强化对会计事务的账务处理

在实施资产清算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重要会计事项的账务处理。对破产财产,可以采取拍卖、招标、协议三种方式处置变现,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好财务管理,具体表现在应收账款债权管理、材料资产的变卖管理、产成品的存货管理。通过一系列的资金管理将一些无法看见或其他资金转变为能够被应用的资金。

6结束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破产的现象层出不穷,但破产企业的负面影响,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制约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企业破产,企业需要在被宣告破产之后及时整理破产信息,做好企业信息资源融合,在破产清算的过程中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利益。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提升企业的财务处理能力,增强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适应力。

参考文献:

[1]李同国.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21(16):118-119.

[2]孙娜,陈红江,王保平.我国破产会计体系建设的演进逻辑:溯源与优化[J].国际商务财会,2020(11):3-7.

[3]成璐婷.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会计,2020(16):131-132.

[4]郝茁婷.浅谈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当代会计,2020(13):131-132.

[5]池爱弟.企业破产清算中的会计和税务实务研究[J].财会学习,2020(12):99-100.

[6]王美元.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会学习,2020(5):123-124.

[7]栾甫贵.破产会计理论与制度框架的重构研究——基于破产法与破产会计制度的再思考[J].商业会计,2020(1):4-8.

[8]任江.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全国流通经济,2019(35):181-182.

[9]栾甫贵.破产会计的美丽与价值[J].财务与会计,2019(23):83-85.

[10]张啼烨.企业破产清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12):224-225.

清算报告范本篇7

1《.暂行规定》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目前我国还未制定企业破产会计准则,企业破产依然以《暂时规定》为法律依据进行破产清算。从现状看来,这一规定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不能适应时下企业的破产清算。《暂行规定》主要设置了资产、负债、清算损益等三类会计科目以及清算资产负债表、清算财产表、清算损益表、债务清偿表等四张主表,随着新破产法的出台,该规定的局限性随之显现出来,规定的范围过于狭窄,未与新破产法一致;科目设置不能满足会计报表编报,而报表编报又不能满足会计信息需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

2.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未真实反映破产资产债务的处置情况

在当前破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中明显存在核算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及账务调整工作方面。例如:实施破产的企业在资产已经处置后,因相关手续凭证未及时完整传递到会计部门,会计不能按照清算会计制度进行核算,造成企业清算会计信息的失真。另外,有些破产企业的债权在已经具备坏账损失的核销条件后,企业并没有及时办理核销手续而长期挂账,而部分债务已经豁免或偿还,会计却未进行相应的处理,导致会计核算账实不符的现象发生。此外,由于企业破产关联单位之间的往来账务缺乏常规的会计核对,也导致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以上问题的出现,都使得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破产资产债务的处置状况,会计监督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3.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

与企业正常经营时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的内部监督一样,破产企业会计核算也应实施相应的内部监督机制。通过大量的破产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调查发现,很多破产企业之所以出现会计核算不规范行为,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会计核算工作中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而致使会计核算工作出现流程不规范、工作随意性强等行为。有的破产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资产清算的过程中甚至出现操作性或原则性的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了破产清算中资产的流失以及清算留守工作难度的增大。

二、完善破产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对策建议

1.完善破产企业会计工作的相关制度

针对我国企业破产使用的《暂行规定》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在新破产法的要求下,应该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规范破产企业会计核算处理工作。一方面,针对新破产法规定的破产和解、重整、公益债务等新制度,应该增加和解、重整费用、公益债务科目及相关清偿辅助报表等破产清算项目,解决其规定范围过于狭窄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破产清算会计规范问题上,根据新破产法的内容应将破产清算会计与和解会计及重整会计联系起来,建立一套完整的破产会计制度规范,并制定有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面的规则及内部监督机制,从而规范会计核算工作行为。

2.正确处理破产企业核算账务

企业在宣告企业破产清算后,破产企业财务部门首先要对企业的会计核算账目与原企业账目进行核对与结转,其次要做好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主要会计事项账务处理工作。破产企业在实施破产清算期间,其财产在通过拍卖、公开招标及签订协议的方式处置的过程中都需要会计人员如实的核对并进行核算。另外,破产企业清算时对其未收回应收账款、债权资金及原材料、产品等物资存货的变现和转让与企业固定资产的处理等都需要会计进行及时的相关税费缴纳和结转清算等财务处理,会计必须加强对核算费用的管理与登记,以防出现虚报等违规行为的发生。通过规范破产企业的会计核算,降低企业破产清算成本。

3.完善破产企业会计核算的各项报告编制

在破产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其清算资产负债表主要记录的是企业至破产清算之日起的各类资产、损益等各方面内容的反映。其中企业破产清算财产是该表的附表,企业破产清算财产主要反映破产企业相关财产的初始账面价值、本期变现价值等,对于企业破产清算至关重要。因此,企业破产清算会计核算的报告需要会计人员认真的进行清算核实并进行科学完善的编制,以此为企业破产清算后的债权核实与偿还等相关工作提供依据。

4.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及经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破产企业来说,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企业破产清算的实施至关重要。尤其针对当前一些破产企业会计核算极为不规范的现象,破产企业有必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建设,这也是实现破产企业会计核算的必要保证。企业要全面贯彻其内部会计制度,对在岗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的会计培训,宣传新的会计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规范。在企业实施破产清算时,领导人员还应对会计人员进行企业破产清算相关工作的引导与帮助,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效率。最后,破产企业领导应对会计核算工作加以高度的监督与管理,规范其核算工作流程与工作细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破产企业会计核算是一项复杂、工作量大的任务。为了维护债权人、职工等各方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破产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必须依法开展。这就要求国家要在新破产法的指导下加强对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制度的探讨,进一步完善企业破产清算制度,规范破产企业会计核算行为。与此同时,破产企业还应在破产清算工作细节上对会计核算进行改进、监督与管理,并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破产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的提升,提高破产清算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的破产清算成本,最大限度的保障债权人和职工的利益。

清算报告范本篇8

一、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发文文号:财政部令第68号。

生效日期:2012年4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财力可能,结合事业特点、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事业单位收支及资产状况等确定。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可以为零。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收入管理(事业单位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支出管理(事业单位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其他支出)、结转和结余管理(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当年剩余的资金。经营收支结转和结余应当单独反映。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专用基金管理(专用主要包括修购基金和职工福利基金)、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负债管理(事业单位的负债包括借入款项、应付款项、暂存款项、应缴款项等。应缴款项包括事业单位收取的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应缴税费,以及其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的款项)、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事业单位报送的年度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等主表,有关附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财务监督(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附则(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应当执行本规则,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财务管理制度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适用,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另行规定;接受国家经常性资助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性组织和社会团体,依照本规则执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可以参照本规则执行)。

废止文件: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1996〕8号)。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发文文号:财政部令第72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内容概览:总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全面性、及时性、可比性、相关性、清晰性)、资产(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负债(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缴款项等;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净资产(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收入(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支出或者费用(支出或者费用包括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等。事业单位的经营支出与经营收入应当配比。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支出或者费用,应当在其发生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附则(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准则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废止文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发文文号:财会〔2012〕22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下列事业单位除外:按规定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制度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内容概览:总说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按照本制度规定处理。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不设本制度规定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在进行账务处理时不考虑本制度其他科目说明中涉及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置48个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和支出类)、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按月度和年度编报,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和附注按年度编报)、财务报表编制说明。

废止文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

四、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488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等学校)。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上述学校可以参照本制度执行。

内容概览:总则、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财务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80号)。

五、中小学校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489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和接受国家经常性资助的社会力量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工读教育学校、成人中学和成人初等学校。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上述学校可以参照本制度执行。

内容概览:总则、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财务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81号)。

六、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第502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内部成本费用管理、财务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第25号)。

七、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503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文化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71号)。

八、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504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553号)。

九、体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505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体育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体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73号)。

十、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506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文物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72号)。

十一、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507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与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计划生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74号)。

十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发文文号:财会〔2012〕21号。

生效日期:2014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等)、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单位应当单独设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业务层面内部控制(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

上一篇:专科考研的条件范文 下一篇: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