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范文

时间:2023-11-30 15:23:25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篇1

通安全知识,我喜欢的风味食品,给老师的一封信,我的小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迹个到

没有敢抬头看一眼太阳,只觉得到处都耀眼,空中、屋顶、地上,都是白亮亮的一片,白里透着点红,由上到下整个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条都是火镜的焦点,仿佛一切东西就要燃烧起来。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迹个到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一串地掉在雨水汇成的水洼上面。春雨纷纷,染绿了山,;染绿了水,染绿了石板小路。星期天,我去排队买米。在我前面的是一个男青年,他算不上胖,但也够健壮的了。圆圆的脸庞上,两道细眉,一双大眼睛,配上稍小了点的鼻子,也还算匀称。就是嘴唇厚了点,像非洲人似的。心中的美好家园,感恩父母,感

整个城市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鲜红的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他虽然只四十刚出头,却早已两鬓飞霜,瘦削而蜡黄的脸上皱纹密布,青筋暴露的双手长满了硬生生的茧皮。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篇2

汶川地震灾区三周年参观记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强化对党员的教育,在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xxx全体党员走进灾区,见证人类灾后恢复重建史上的奇迹,见证汶川灾区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坚强,学习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感恩奋进,为xxx追赶跨越加快发展而奋发向上。

6月9日,我们一行30余人,从xxx出发前往汶川地震灾区。

在车上,我的思绪回到了三年前: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让四川遭受重创,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到处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从城市到山乡,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受灾程度之深,受灾范围之广,财产损失之多,救灾难度之大,重建任务之重,前所末有。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特大灾情发生后,党中央迅速对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部署,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紧急动员,坚决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在余震不断、险情频发的危急时刻,5月16日至18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灾区指导救灾。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震后立即赶到灾区,国务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13万大军以最快速度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冒着余震频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危险,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生命的长城,在抢险救人、安置群众、抢通保通、堰塞湖除险等各个战场上,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重大作用。大爱无疆。危急关头,中华儿女同舟共济、生死与共,纷纷奉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社会捐助和国际援助,接踵而至, “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援建,形成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让灾区浴火重生,化危为机,崛起危难!

三天时间,从老北川县城地震遗址博物馆到新北川县城,从都江堰到汶川县城,从映秀镇到水磨镇,从绵阳到青川东河口地震公园。一路走来,一路感动;一路走来,一路振奋……

老北川县城地震遗址博物馆,老北川中学孤零零的旗杆、蓝板,被大量泥石流、山体滑坡掩埋阻断的进汶川唯一的生命线原213国道遗址、桥梁的垣残壁,映秀中学倒塌的房屋,东河口遇难天冢,北川、映秀万人坑……在哭诉着天灾的惨绝人寰……

三年了,那猝然而至的地动山摇,举国上下的生死营救,以人为本的国家信念,万众一心的民族理念,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影像,就在眼前。

此时此刻,在地震灾区,我们看到的是丰饶的原野、巍峨的厂房、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一片片崭新的房屋拔地而起……锦绣山河充满生机与活力。此时此刻,走进映秀、北川、水磨……看到的是一张张充满自信、写满幸福的脸庞,会听到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此时此刻的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在我眼里,灾区每一幢新建筑,都是一面飘扬的国旗!

我们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5·12”汶川特大地震带给中华民族巨大的痛苦,也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磨砺得分外鲜明。“汶川不哭,中国加油”“我们都是汶川人”——地震发生后响彻中华大地的呐喊,在灾后重建中化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举国援建行动。18个对口援建省市10万多名援建人员克服天气恶劣、水土不服、次生灾害频发等诸多困难,呕心沥血,顽强拼搏;冒寒暑,战洪灾,昼夜施工,不误工期……特别是第一时间奋起自救的灾区人在重建家园中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青川县农户墙上的标语,表达了灾区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大爱崛起碑”,一个大写的“人”字,寓意着灾后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这一价值最生动的体现,莫过于3年间灾区大地站立起来的大写的人。正是人民群众迸发出强烈的自主性、持久的能动性和非凡的创造性,书写了世界抗灾史上的壮丽篇章。

从这一个个重生的剪影中,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我们见证了一场沧桑巨变,一幕人间奇迹!这个奇迹,是依靠灾区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所创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无私援助以及国际社会积极援助的结果,更是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灾后重建的奇迹,再一次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值此“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走进重建后的灾区,作为四川人,我们倍加思念逝去的同胞,倍加感怀无私的支援。走进重建后的灾区,我们手捧白菊,深切缅怀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我们胸怀感恩,深情致谢来自四面八方的无私援助和无疆大爱!走进重建后的灾区,我们去分享这片土地的荣光,见证这里的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奇迹,展望这里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年前,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大地震后的汶川,悲情满怀。一年前,红旗招展,机器轰鸣。重建中的汶川,大爱如山。 今天,天翻地覆,笑靥如花。重生的汶川,处处生机勃勃。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从物质基础到精神文化,经过三年重建的汶川地震灾区,站到了腾飞的新起点上。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迎难而上,用信心、智慧和汗水,奋力夺取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书写了人类灾后恢复重建史上的壮丽篇章!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篇3

到了下午两点二十八分,惨剧发生了!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这个地震来得快,走得却很慢。两三分钟过后,汶川县成为一片废墟,然而地震仍在继续,地震过后的余震连累了汶川周边的县城、省市。受灾较严重的汶川县、都江堰市、青川县、绵竹县、什邡市、江油市、彭州市、北川县、茂县、理县、黑水县、小金县和甘肃省的陇南市、河南省西部、云南省的昭通市、重庆市、湖北西部、陕西的汉中市等十几个省市地区,已经造成数万人死亡、无家可归。直到今天十八号,汶川大地震的死亡人数攀升到三万二千四百七十七人,二十二万零一百零九人受伤,三百一十二点八万间房屋倒塌,这是一些多么惊人的数字呀!但因为这次灾难,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叫爱。

5·12汶川大地震一发生就震惊中外,消息一传开,许多人都感到无比地痛心,纷纷加入到捐款的活动中来。许多国家也来支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句话已经家喻户晓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消防战士十分英勇,每次都冲在最前方,救出了许许多多鲜活的生命。当他们听到别人那无助的声音时,当他们看到那凄凉的手时,便以最快的速度去拯救别人。正是有了这些英雄,让人间有了爱,让华夏大地留下了他们的感人事迹,让炎黄子孙感动得留下了热泪。

通过收看新闻,我了解到,在受灾严重的什邡市,有一名消防官兵发现了一名小学生,正当他背着那名学生出来时,一个东西从空中掉了下来,砸到这名消防官兵,但他没有松动,继续背着那名学生。走不到六米,他就跌倒了。他的同伴就把他和那名学生送到了医疗区。但他却跪了下来,对同伴说:“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那情景是何等地神圣!我感动得留下了眼泪。

除了消防战士之外,被埋在废墟中的人,他们那顽强的生命力也值得我们学习。创造生命的奇迹,都是那些被埋在废墟中的强者。

有一位叫李克诚的老师,学生在睡午觉时,突然发生了地震。由于当时李老师在门的旁边开风扇,所以地震发生时,门压住了他,门也帮他挡住了许多庞然大物。但食物却没有。正当他着急的时候,他偶然地摸到了一个矿泉水瓶,他便用这个水瓶来接出自己拉出的尿,他又摸到一些没有批改的本子。为了生存,他就连尿带纸吃进了肚子里。这个动作他日复一日地做。直到地震发生后一百零八个小时,他才被人发现。人们询问他为什么活得那么久时,他就说出了原因,所有人都惊呆了!

在灾区的人民正是通过乐观的心情、坚强的毅力,才能让这个灾难充满了爱。这次灾难让无数位世界各地人民感到中国人是强者,不再是从前的“东亚病夫”,也让中国人学会了团结。这次汶川大地震还会余震两三个月,在这里,我只能深情地祝愿被埋在废墟中的人能坚强下去,也希望社会的人能对四川灾区捐款,使四川人民感受到一丝温暖。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篇4

很快,救援工作展开了,警察们在重重废墟里搜索生命迹象,一小时过去了……6小时过去了,被压在废墟下的人不时地被救出来,看着这些幸存者,再看看那些警察叔叔,我感动得泪流满面。

地震了,各个地区都举行了捐款活动。在学校里,我回想起那感人的情景,在学校捐款仪式上,我庄重严肃的把300元人民币放进了爱心箱。回到家,爸爸告诉我,今天他到人民广场捐款,看到了这样感人的一幕:一个瘦的皮包骨头的乞丐拿着100元塞进了爱心箱内。这个人虽然穷,但爱国精神使得此刻的他比世界首富还富!!!

这一次大地震,使我长大了,我懂得了许多,也了解了许多。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才是真正的富,那个乞丐的行为是那样美妙,这件事将永远牢记在我心中!!无疑,那个穷人愿意自己挨饿,受冻,却不愿让汶川人挨饿,虽然,100元人民币也算不了什么,但那乞丐愿意为汶川人出一份力是宝贵的,汶川人是祖国的同胞,我们心连心,手拉手,共创一片美好的蓝天!

汶川的同胞,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永远不分离!!!

可怜的汶川人,在废墟下忍受这种痛苦,有的老人甚至因为饥饿而被饿死在废墟下。看着受难者们有的手残了,有的头受伤了,我不由想替他们忍受这种痛苦!

我看着报纸上那一条条感人的新闻,我想:汶川人没得吃,没得住,我们现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哪能和他们比呀!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说不定哪天我们这也碰上地震呢!

5.12大地震,使汶川人身无居所,但我们,却仍过着美好的日子,我真心希望,他们能像我们一样,快快乐乐地生活!!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篇5

长篇报告文学《惊天动地战汶川》是在总政宣传部直接组织、指导下,全军的作家队伍和出版社的领导、编辑们快速反应、深入一线的创作成果,这部作品信息量大,情感凝重,具有着震撼人心的思想艺术力量。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强有力指挥下,人民和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指战员迅即出动,十万平方公里震区土地上,来自全军各大军区、各军兵种的13万军人成为抗震救灾的主力军。中国军民万众一心、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也引发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惊天动地战汶川》的出版,就是来自我军抗震救灾一线的最权威而真实动人的报告。作品详尽地告诉我们,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里,党中央、中央军委当机立断作出了全国总动员的决策,总参谋部立即启动了紧急预案,从总部到一线的指挥机构随即建立。在军委、总部的统一调配下,全军各部队紧急行动起来,救援、安置、医疗、卫生防疫、心理救治等等人员物资全面投入,对于稳定灾区形势、鼓舞灾区人民的信心斗志起到了积极有力的作用。作品精心选择了全军抗震救灾部队紧急开进、生命大搜救、伤员救治、卫生防疫直至堰塞湖抢险等各个关键环节,穿插讲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小故事,描绘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一线官兵形象,使得整部作品宏观态势一目了然,重要细节生动具体,可谓是全景式的救灾报告、血肉丰满的战地写真。比如,对于人们极为关注的空降兵某部茂县空降的故事,作品就拿出了一节的篇幅,详细描写了空降兵勇士们从接受迅速进入与外界断绝了联络的灾区茂县的任务立即出动,到第一次空降因极端恶劣的气象条件而受挫,随后在一线指挥的空军副司令员景文春亲自进行气象侦察,伞降小分队抓住大雨间歇的时机在无地面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的情况下冒险跳伞成功,随即向指挥部报告了震区情况,并连续作战7天6夜完成了勘察2个县7个乡55个村庄的灾情,开辟空投场地、引导直升机机降任务的艰难过程,最后还把李振波等15位空降勇士的名字一一记录下来。这就极大地满足了读者了解空降勇士们所创造的传奇故事的心情。

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我们党和政府的领导能力和向心力、共和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的凝聚力的严峻考验,也是对于我们军队快速反应和实战能力的严峻考验。我们看到,《惊天动地战汶川》一书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使命意识,用无可置疑的事实报告回答了人们的关注。作为人民的子弟兵,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建设发展,正规化、现代化水平已经大为提高,实战能力已经今非昔比。作品中满怀激情地描写了我军的中原铁军部队、地处南海边陲的海军陆战旅、空军空降兵部队、陆军航空兵部队以及医疗救治、后勤保障部队等快速集结、远程机动开进的过程,展现出战争条件下多兵种大兵团联合作战的壮观景象。对比30年前唐山大地震时担负救援任务的情景,今天的指挥、通信、编制、装备、机动能力等等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同时,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却始终不变。武警部队某机动师参谋长接到抢险救灾命令后,率200名官兵冒着余震徒步21小时强行军90余公里赶到汶川县城,迅速把震中情况报告党中央国务院,并就地展开紧急救援;某工兵团担负国家紧急救援队的任务,震后10天里连续转战都江堰、绵竹、北川等地,夜以继日地抢救出一个又一个幸存者,有力地发挥了突击队作用;某陆航团长余志荣家在汶川灾区,他强压下心中对家人安危的牵挂,连续超负荷飞行,创造了陆军航空兵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飞行架次、运送物资数量、转运伤员数量等多项第一的记录;空降兵15勇士创造的5000米高空伞降的奇迹,令世界各国的空降兵同行们也为之叹服……在祖国召唤、人民危难的时刻,共和国的军人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忘我战斗在最危险的第一线,这是军人的使命与光荣,这是军人的责任与骄傲。把13万军人惊天动地战汶川的事迹真实地记录下来,就是记录了一页光辉动人的历史,弘扬了我们的军队和人民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无论从现实意义还是从历史价值的角度看,《惊天动地战汶川》一书的问世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篇6

6月5日上午,我们院全体同学一齐在省人民礼堂听全国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于9点半钟准时开始,整个收看过程无一人喧哗,能听到的只有热烈的掌声和女同志的抽泣声。报告团的37位同志都来自抗震救灾第一线,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叙说了师生患难与共的感人事迹,老师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无私的行动,诠释和升华了人民教师的不朽师魂。同样,勇敢的学生们团结互助,顽强坚持,用青春热血和老师共同筑起了一座爱的丰碑。“就是爬,也要爬到汶川;就是死,头也要朝着汶川的方向。”武警某师参谋长带领600名武警官兵冲过一道道生死险关,经过31小时生死挺进,终于抵达震中汶川。广东省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跟时间夺生命,跟鬼神做斗争,争分夺秒,全力救人,给灾区人民以生的希望。都江堰市向峨乡党委书记罗鸿亮在报告中说,我们的基层政府、基层党组织在地震中肩负重担,对人民负责,“党员就是种子,撒向哪里,哪里就有希望。”成都市公安消防总队支队长孙国利带领消防官兵迅速出击,全力救人,“不放过每一个角落,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全体官兵共成功营救出981个生命……七位抗震救灾英模报告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通过英雄模范们朴实无华的叙说,我们感受到抗震救灾军民生死大营救的英勇悲壮,感受到全国人民同舟共济抗天灾的英雄气概,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报告会期间,我们眼含热泪,情难自已,经历了一次心灵的全面洗礼。 在报告团成员中,有的是武警官兵,有的是公安干警,有的是医护人员,有的是学校师生,有的是干部群众,有的是新闻工作者。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但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面前,他们临危不惧、自强不息,舍己救人、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精诚团结,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他们不愧为党和人民的骄傲,不愧为全社会学习的楷模! 地陷天不塌,大灾有大爱,这场无情的灾难压不倒也摧不垮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这场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显示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力量,锤炼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要认真学习抗震救灾英雄模范事迹,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把这种精神转化为工作、学习的源源动力,激励我们开拓进取、顽强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篇7

到今年6月24日,中山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映秀社工站(前身是广州市民政局支持建立的广州社工站)已经在四川省汶川灾区坚守近两年时间。作为社工站的负责人之一,我既是5・12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参与者,也是这一过程的见证人。在映秀社工站建站两周年之际,我想从5・12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的亲身经历,反思“中国式救灾模式”。

国际社会的救灾经验告诉我们,完整的灾难救援及预防体系应该包括震前“防震减灾”,震中“抗震救灾”和震后“灾后重建”等三个相互依存的重要环节,要构建科学而有效的救灾机制,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抗震救灾”的主要目标是紧急救援和过渡安置,“灾后重建”的核心任务是社区民众生计和生活的恢复重建,而“防震减灾”则是平时倡导民众居安思危,当灾难来临时,通过自救减低危害。

从5・12汶川大地震到4・14玉树强震,两年来世人不断热议“中国式救灾模式”。主流媒体在讨论此模式时认为中国特色的灾后救援创造了“抗震救灾”的伟大奇迹,“展现了一种举世罕见的救灾能力和国家精神”。从汶川和玉树两次大地震的经验来看,中国式救灾的奇迹主要发生在“抗震救灾”阶段,而在“灾后重建”和“防震减灾”的环节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

“抗震救灾”的奇迹

无论在四川汶川,还是青海玉树,中国式“抗震救灾”精神令世人称奇。奇迹首先发生在当灾难一旦降临,国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此所谓“兵贵神速”。在震后第一时间国家领导人亲历现场,直接促成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大好局面。从震后第二天开始,冒死进入震中映秀的打出“铁军来了,汶川不哭!”的旗帜鼓舞民众,激励自己。从这天起不到10天,士兵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挽救生命、掩埋尸体、清理废墟、搭建帐篷、安置群众。一个月之内,映秀的每一位幸存者在军用帐篷前埋锅造饭,在野战医院里免费看病,在野战军车上免费洗澡……

玉树震后部队用兵更是神速。据报道,“震后10分钟,驻玉树部队850人展开救灾;不到3小时,第一支救灾部队4000人从西宁出发;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110人,11小时抵达灾区;震后30小时,从后方仓库紧急调运10万人份的野战食品到灾区;第一支医疗队灾后12小时抵达灾区,48小时内又有9支医疗队、3个医疗防疫小组、1个饮食装备技术保障队抵达灾区,做到了行动急、到位快。”

除此之外,举国体制下的对口支援也在“抗震救灾”中创造着奇迹。震后60余天广州援建映秀2500套板房交付使用,几乎所有幸存者都住进了过渡安置房。一时间“广州”成为映秀人民心目中最闪亮的一张名片。

汶川地震震出了国人的社会良心。在“抗震救灾”阶段,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纷纷登台亮相,他们用行动诠释自己的角色。在映秀,社工充当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将最宝贵的资源送达最需要的人群,发挥了政府救灾拾遗补缺的作用。志愿者们用“帐篷小学”陪伴幸存学生度过最难熬的日子。

总之,正是依靠举国体制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将国家机器和社会各界快速动员起来,大家协同作战,夺取“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无论是汶川,还是玉树,没有发生骚乱,政局稳定,民众最基本的需求得到及时满足――第一时间挽救生命,第一时间住进帐篷,第一时间吃到热饭,第一时间穿上棉衣,第一时间防御疾病……重获新生的民众,内心充满感激,这切实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威信与合法性。当士兵们深入映秀最偏僻的一户人家帮助清理废墟时,村民热泪盈眶地说:“你们是党中央派来的,共产党好啊,要像1933年那次地震,我们早就死光了!”一位玉树的老人说:“今天玉树的藏族群众一看到就喊‘神’,一看到民政就高兴,因为从山上看结古镇全是‘民政’两字(帐篷)。”

“灾后重建”的尴尬

“抗震救灾”是短期内大面积的紧急救援,是非正常状态下的超常规运作。一旦紧急救援、过渡安置、清理废墟、搭建板房等工作完成后,便转入漫长而细致的灾后社区恢复重建阶段。就汶川灾后重建的经验教训而言。当部队等救援大军一旦撤离灾区(进入灾后重建阶段),社区重建便面临两方面的考验:

一是“抗震救灾”时期遗留下来的诸如资源分配不公,补偿政策落实不到位、盲目拆迁等关乎民生的问题立刻浮现出来,此时群众不断挑战基层政府(上访等)。例如,面对群众提出的“豆腐渣工程”,物资、帐篷、板房等分配不公平等问题,基层干部不是回避,便是以大帽子压人,导致群众普遍反映:“中央政策太好,地方干部乱搞”。干群关系持续对立。

二是灾后重建除了房屋、道路、水电等硬件设施的恢复重建外,最艰巨的任务是社区重建。汶川和玉树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在临时安置区内社区基层组织(居委会、村委会等)几乎瘫痪(发挥不了作用)。一位玉树的民政干部气愤地说:“基层什么家底都不清楚,原来报上来的数字是500人,到分发帐篷时竟然冒出来1500人。”一位汶川的干部说:“基层组织连辖区内的常驻入口都不清楚,别说流动人口了。”此外,灾后社区重建的核心目标是社区民众生活的重建,这既包括生计重建,也包括社区组织、社区关系、社区支持网络、社区文化、社区生态等方面的恢复重建。汶川灾后社区重建近两年的实践证明,上述漫长而细致入微的社区日常生活(软件)的重建,举国动员式的灾后应急机制是无能为力的。

众所周知,要保证社区重建落到实处,必须依靠基层组织扎根社区,与民同行。但无论在汶川还是玉树,安置区基层组织要么瘫痪,要么形同虚设,无法上情下达,无法为人民服务。以汶川社区重建为例,现在的两难困局是掌握资源的基层政府无力或不愿意扎根社区(走进千家万户)组织群众从事长期而深入的社区工作,而愿意扎根社区推动社区重建的组织(NGO、志愿者及专业社会工作者)却没有资源,这些组织要么很快夭折,要么依靠国际基金苦苦挣扎。据我所知,汶川地震的民间组织包括社工站几乎没有拿到政府资源。

南都公益基金会徐永光先生指出:“民间捐赠的资源,拐个弯就到了政府。特别极端的是汶川地震,760亿捐款,八成进入政府财政。”徐总结汶川地震的捐款出现四个看不见:第一个看不见是捐款到底用到哪里,捐款人看不见;第二是灾区群众看不见捐款;第三个看不见是比较糟糕的,灾区政府看不见捐款到底哪里去了:第四个看不见是灾区的民间组织,特别是从事灾后重建的民间草根组织,他们根本就得不到捐款。

玉树正进入灾后重建阶段,此时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是否会重蹈汶川的覆辙,这需要执政者有足够的智慧去破解上述两难的困局。

“防震减灾”的缺失

完整意义的“中国式救灾”还应该包括风调雨顺时期(震前)“防震减灾”意识的培养和忧患意识的养成。尽管灾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减低危害是切实可行的。这方面国际民航组织对安全的定义最具说服力:“什么是安全?一般的看法是,安全就是不出事,而国际民航组织有个比较科学的定义,安全是一种状态,即通过持续的危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过程,将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至并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

四川两年触目惊心的经验告诉我们,地震既是天灾也是人祸。无论是成都、都江堰,还是众多的村寨,震前人们几乎没听说过“龙门山断裂带”,更没有紫坪铺大坝有威胁的丝毫危机意识,没有危机和风险意识是我们民族最大的悲哀。这导致一旦灾难来临,中国人变得束手无策。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村民们说:“地震来的时候。都乱跑,聚在一堆,望着山崩地裂像个木头,看到娃儿女人家在废墟里头不知道咋个办,连灭火器都没碰过……要是我知道这里是断裂带,要是知道地震了抱头钻到桌子里头,就不会死那么多人……”玉树地震后很多人才听说“巴颜喀拉地震带”。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篇8

度过了春夏秋冬,熬过了严寒烈日,一都都在追寻一个信念!从小定下的信念是不是该努力实现它?

信念是一颗珍珠,闪闪发亮。我想当一名朴实的教师,用知识灌溉心田,这个信念从小时候就开始了,看着一位又一位老师脸上露出的笑容,我知道,那是老师们欣慰的笑,我也想从学生身上得到那份欣慰!

泰戈尔说过: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信念,是催人奋进的良药,又是希望之光。尽情的释放信念,你会丰收硕果,深情的绽放信念,你会汲取生命的力量,有这么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

曾经有三个守护羊群的农民,他们不幸遭遇了地震,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他们拼命地往外跑,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但是第三个农民没有跑出去,而是被倒塌的土压了下去,事后医生说:“在那样稀薄的空气中,能够存活半小时就是奇迹了,可他却坚持了十几个钟头!”是什么让他创造了奇迹中的奇迹?是信念吧!第三个农民相信逃生的农民会找人来帮忙,所以他努力撑下来,努力争取时间,如果不是那个信念,这个农民当初不会坚持那么久,如果他放弃了希望,他可能也难逃厄运!

先不说别的,说一下汶川大地震吧!

这次汶川大地震,老百姓在好几天都不能吃饭的情况下依然活了下来。我们的民族被一种力量支撑着,那力量不是我们嘴里常常说到的“信念”吗?信念支撑的奇迹跨越了地界,跨越了国界,这就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倒的信念啊!这就是一个伟大国家的精神支柱啊!汶川大地震那时的性命很脆弱,随时都有危险,随时都会离开人世,随时都会在那刹那间阴阳相隔,但是,凝聚千万人的信念,那性命又似乎是坚强的,不可摧毁的,心中存放着“不放弃,不抛弃”这是对于千百万人的鼓励与激志,这又是信念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用信念来解读每一个生命奇迹的字符,用信念来铸成一座无人摧毁的城堡,用信念来重新塑写生命和爱的机遇,在汶川大地震中的人们,把信念当成空气和水,用空气和水来谱写他们的希望之光,温暖之情,关爱之花!

上一篇:清算报告范本范文 下一篇:头伏吃饺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