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时间短的词范文

时间:2023-11-26 08:47:48

表示时间短的词

表示时间短的词篇1

摘 要:本文对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动宾式离合词的重叠式“VVN结构”的语义特征进行了探讨,探究其所具有的特征,并与其他动词重叠式进行对比,得到了“VVN结构”有别于其他动词重叠式的特点。

关键词:VVN;语义平面;离合词;动词重叠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在之前学者的研究中,一般从动作时量、动作分量两方面考查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邢福义(2000)《说“V一V”》中认为“在动作时量上VV表示V动作的短暂性摆动,在动作分量上VV表示V动作的轻化,短摆是时间义,轻化是程度义”[1]。他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动量小,时量短”能对很多动词重叠式的语义进行解释。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探寻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动宾式离合词的重叠式“VVN结构”的语义特征。

一、“VVN结构”的语义分析

动词重叠表示什么意义,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各家的主要观点有:1.短时貌(王力)、2.稍微……一下(丁声树)、3.多次和一次(王还)、4.不定量(李人鉴)、5.少量(范方莲)、6.尝试态(赵元任、胡裕树)、7.轻微体(张静)、8.加强、减弱和加繁(何融)、9.时量短和动量小(熙、刘月华)等。

我们认为,“VVN结构”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的量”,包括时量和动量,也就是说,它是兼表时量和动量的。就时量说,它表示时量短,就动量说,它表示动量小。

(一)时量短

时量短,即“短时”,指动作持续一个较短的时间。如“乘乘凉”不是一次性的动作,而是指乘一会儿凉;“睡睡觉”是睡一会儿觉。所谓时量短,是一个相对而且模糊的时间概念,不能具体测定。我们说乘乘凉,可能是几分钟,也可能是一下午。“VVN结构”所表达的时量短,是受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动词原式本身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所用时间x。对于一个动词原式,如果它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所用时间是a,而实际时间为b,且a>b,则用“VVN结构”来表达,如“睡睡觉”。二是说话人的衡量标准y。如果说话人以c时间为衡量标准,且c>d,则d就是时量短;如果说话人以d时间为衡量标准,且d>e,则e就是时量短,如“乘乘凉”。这两个因素有时单独起作用,有时则共同起作用。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通常是当“时间x≈时间y”时,即说话人的衡量标准与原式动词本身所代表的动作行为一般情况下所用时间大致相同。

(二)动量小

动量小指动作反复进行的次数,可以是一次,也可以多于一次,但是在说话人看来动作反复进行的次数是相对少的。

“VVN结构”所表示的动量小也是一个模糊的量的概念,但是这和时量短的相对与模糊是不同的。“VVN结构“所表达的动量通常有客观的范围,如“挥挥手”可以表示挥一次手,也可以表示挥几次手。只是这个次数不会无限制地大,并且肯定有个合理范围,这个范围要比“挥挥手”的动量范围“一到几次”大。这种客观范围不受人的主观左右。在这里,“VVN结构”就是把原式的动量往小里说。

动量小具有间断性的语义特征。“VVN结构”表示的动量指的是动作反复进行的次数,而不是动作于某一时间开始连续进行。动作进行不连续,所以具有间断性。动作反复的次数就由间断决定,表达的重点是动作的短暂反复,而不是时间[2]。 “VVN结构”所表示的动量都是和动作不持续有关,动作是一次或短暂反复,但都不是连续进行的,具有间断性。

(三)语气加重

通常认为“VVN结构”表示时量短、动量小,但在一些情况下表示语气加重,也就是时量长、动量大。

(1)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问我如何理解中国‘两会’中的各种信息,我觉得我该好好补补课了。(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1)中“好好补补课”隐含了长时间和多量的补课,接近于“认真补补课”。这能够向我们证明“VVN结构”能够表示语气加重吗?

我们认为不能。表达时量长或动量大的句子中,“VVN结构”前都有附加成分,如“狠狠”、“好好”、“多”、“常常”等。不带附加成分时,“VVN结构”不表示语气加重。我们认为,“VVN结构”结构本身不表示时量长、动量大,在上面的例句中的时量长、动量大是由修饰语表示出来的。这些附加成分加重了句子的语气。不过为什么表示时量短、动量小的“VVN结构”却能被表示时量长、动量大的形容词或副词所修饰,我们还没有找到特别合理的解释。

二、“VVN结构”具有[+委婉/轻松]的语义特征

我们必须承认“VVN结构”在大部分情况下同样表示“动量小、时量短”。但是像“露露脸”、“看看病”、“念念书”、“鼓鼓劲”等词我们不能说它们比“露脸”、“看病”、“念书”、“鼓劲”等的动量小一些,或者时量短一些。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对动作行为有着委婉、缓和、轻松、随意的态度,此时“VVN结构”具有[+委婉/轻松]的语义特征。让我们来举例说明:

(2)她来香港是为了送两个儿子出国念书做准备。(陈实《戴望舒最后的爱》)

(3)运涛说:“老人们说定了,想巴结兄弟念念书,可不知道怎么样?”(梁斌《红旗谱》)

我们不能说例(2)中的“念书”比例(3)中“念念书”的时间长,只能感到前例中的表达较正式,而后例则轻松、随意,这正是“VVN结构”具有[+委婉/轻松]的语义特征的表现。知道了“VVN结构”的这个语义特征,我们也能明白,“看看病”并不是指看病的次数少或者看病的时间短,也不是不深入、简单地看病,而是在口语表达中故意让看病这件事轻松化、容易化。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委婉/轻松]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我们也可以认为,[+委婉/轻松]是“VVN结构”的情态陪义。情态陪义表示情感态度,是主体对基义(所指)的感情、态度和评价。这种情态陪义具有语境标记,只有在口语环境中才能显现出来。

三、能形成“VVN结构”的动词一般不含消极含义

“VVN结构” 在动作分量上表示的是动词原式动作的轻化,语义变轻语气变缓。人们在表达消极含义(这里的消极含义比较广泛,不是指动词的含义,而是看所表达内容是否消极)的时候,通常不会轻缓地表达,所以像“毁容、急眼、降级、缴械”这样通常用于表消极含义句中的动词不能重叠构成“VVN结构”。

有的时候动词是贬性的,但是所在的句子表达的不是消极含义,而是用来调侃、玩笑或表示无所谓时,也是可以构成“VVN结构”的,只是这样的情况极少。

四、能形成“VVN结构”的动词词义不含庄重色彩

有的双音节动宾式离合词多出现在书面语中,适用于正式、严肃或庄重的语境,如“盟誓、转制、烧窑、着墨、保驾、播音、称霸”等。在这样的场合下,这些词本身不宜重叠。又因为“VVN结构”具有[+委婉/轻松]的语义特征,使得表达庄重色彩的动词无法形成“VVN结构”。

五、总结

本文基于语料从语义特征着手对双音节动宾式离合词的重叠式“VVN结构”进行了描写分析。从语义平面看,“VVN结构”表示时量短、动量小;具有[+委婉/轻松]的语义特征;词义中一般不含消极含义和庄重色彩。

总的来说,双音节动宾式离合词的重叠式“VVN结构”,作为动词重叠式的一部分,既适用于一些动词重叠的普遍性规律,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动词重叠式很复杂,类型很多,我们相信,如果在语料的基础上将不同种类的动词重叠式进行句法、语义、语用的对比,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刑福义.说“V-V”[J].中国语文,2000,05.

表示时间短的词篇2

【关键词】介词 with用法

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之间、 词与句子之间关系的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介词和其后的宾语构成介词短语,也称为介宾结构,介宾结构在英语中很常见。同时,介词又叫前置词,顾名思义,是说介词放在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词前面。英语中介词的搭配能力极强,用法也很灵活,掌握好介词的用法对学习英语不无裨益。

with就是众多介词中的一个,with理所当然具有介词的上述属性。习惯上人们把with分为with短语和with结构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学习巩固。with短语在英语中极为常见,with结构是英语复合结构中最常用的一种。学好它们对学好复合宾语结构、不定式复合结构、动名词复合结构和独立主格结构均能起很重要的作用。笔者就with短语,with结构的构成、特点以及用法等作一较全面的阐述。

一、with短语

“with+名词/代词”构成with短语,通常在句子中作状语。

1. 表示“与,同,和……在一起”,例如:

Leave your dog with me. 把你的狗交给我吧。

2. 表示“带有,具有;显出(一种特性)”,例如:

This is the bank with over 200 branches. 这就是设有200多家分行的银行。

They fought with courage. 他们英勇地战斗。

3. 表示“用,以……方式”,例如:

What will you buy with the money? 你准备用这笔钱买什么?

4. 表示“拥护,赞同”,例如:

You are either with me or against me. 你要么支持我,要么反对我。

5. 表示“跟……对抗,和……对立,与……作对”,例如:

Stop fighting with your classmates. 别跟你同学打架了。

6. 表示“随着……;与……同时”,例如:

The wine improves with ages. 这酒越陈越好。

7. 表示“对于,关于,至于”,例如:

What’s wrong with you? 你怎么了?

8. 一些表示“喜怒哀乐”的形容词,对人时要用with来引导,对事则要用at来引导。例如:

Jack was delighted with you. 杰克对你有好感。

James was furious at his brother’s behavior. 詹姆斯对他兄弟的行为大为生气。

9. 用于固定搭配,例如,together with,along with, related with, compare with, deal with等等。

二、with结构

(一) with结构的构成

它由with或without+复合结构构成,复合结构作介词with或without的复合宾语,复合宾语中第一部分宾语由名词或代词充当,第二部分补足语由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或分词充当,分词可以是现在分词,也可以是过去分词。常见的with结构构成如下:

1. with或without+名词/代词+形容词;

2. with或without+名词/代词+副词;

3. with或without+名词/代词+介词短语;

4. with或without+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

5. with或without+名词/代词+分词。

(二)with结构的用法

with结构在句子中多数充当状语,表示行为方式,伴随情况、时间、原因或条件,其用法如下:

1. with或without+名词/代词+形容词

She came into the room,with her nose red because of cold.(with+名词+形容词,作伴随状语。) 她进了房间,天冷,鼻子都冻红了。

2. with或without+名词/代词+副词

With the meal over,we all went home.(with+名词+副词,作时间状语。) 饭后,我们都回家了。

3. with或without+名词/代词+介词短语

The master was walking up and down with the ruler under his arm。(with+名词+介词短语,作伴随状语。) 老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胳膊下夹着尺子。

4. with或without+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

Tom stayed at home all day, with a lot homework to do.(with+名词+不定式,作伴随状语)汤姆整天呆在家里,有很多作业要做。

He could not finish it without me to help him.(without+代词 +不定式,作条件状语) 没我的帮助,他不可能完成。

5. with或without+名词/代词+分词

She fell asleep with the light burning.(with+名词+现在分词 ,作伴随状语) 她睡着了,灯开着。

Without anything left in the cupboard, she went out to get something to eat.(without+代词+过去分词,作为原因状语)橱柜里什么也没有了,她出去弄些吃的。

此外,with结构在句子中也可作定语,例如:

From space the earth looks like a huge water-covered globe with a few patches of land sticking out above the water.

(三) with结构的特点

1. with结构由介词with或without+复合结构构成。复合结构中的名词或代词与其后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或分词存在语法上的宾语和宾语补足语之间的关系,但在逻辑上,却具有主谓关系。

(1)如果宾语和宾语补足语在逻辑上有主谓关系,则with结构中的动词用ing形式作宾补:

She sat staring into the distance with tears streaming down her cheeks.她坐着凝视着远方,泪流满面。

She stood there with her hands resting on her hips.她站在那,两手叉腰。

(2)如果宾语和宾语补足语在逻辑上是动宾关系,则with结构中的动词用过去分词形式作宾补:

He ran into the room with his face covered with tears. 他泪流满面地冲进了房间。

With his homework finished, he felt happy. 他做完作业后很高兴。

(3)如果表达某事将要发生,则with结构中的动词要用不定式to作宾补:

With a lot of work to do, he can’t go out for fun. 因为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他不能出去玩。

(4) 如果说明当时的状态,则with结构中的动词常用形容词,副词或介词短语作宾补:

He used to sleep with all the windows open.他常常开窗睡觉。

With the meeting over, we went home. 会议结束后,我们回家了。

He came in with a knife in his hand. 他进来了,手里揣着刀。

2. with结构中,with之后的代词为人称代词时,则用人称代词宾格。例如: He could not finish it without me to help him.

三、 几点补充说明

1. with结构在句子中的位置: with 结构在句中作状语,表示时间、条件、原因时一般放在句子前面,并用逗号与句子分开;表示方式和伴随状况时一般放在句子后面,不用逗号分开。若with结构作定语,则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一般不用逗号隔开。

2. with结构作状语时,不定式、现在分词 、和过去分词的区别: 在with结构中,不定式、现在分词作宾补,表示主动,但是不定式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而现在分词表示正在发生或发生了的动作;过去分词表示被动或完成。

例如: With the boy leading the way,we found he house easily.(小男孩已领过路)

With the boy to lead the way,we will find the house easily tomorrow.(小男孩明天将领路)

He lay on the bed with the bedroom door shut.(寝室被关着)

3. with结构与一般的with短语的区别: with结构具有前述的功能和特点,而 “介词with+名词或代词(组)”组成的一般的with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定语和状语。作状语时,它能表示动作的方式、原因,但不能表示时间、伴随和条件。在一般的with短语中,with后面所跟的不是复合结构,也根本没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

4. with结构与独立主格结构的关系: with结构属于独立主格结构,但在结构上,with结构由介词with或without引导,名词前有冠词、形容词、所有格代词或其他词类所修饰,结构较松散;而独立主格结构没有with或without引导,结构严密,名词前可用可不用修饰语。在句法功能上,with结构可以作定语,独立主格结构则不能;独立主格结构通常在句中作状语,但也可以作主语,而with结构则不能。

独立主格在口语中不常用,往往由一个从句代替,而with结构较口语化,较常用。例如:

There were rows of white houses with trees in front of them.("with+复合宾语"结构,在句中作定语)

A strong man working a whole day could not jump this high.(名词+现在分词构成的独立主格结构,作主语)

The boy said,turning to the man,his eyes opened wide and his hand raised.(独立主格结构,表示伴随状况或行为方式,作状语)

Then last night,I followed him here,and climbed in,sword in hand.(名词+介词短语构成的独立主格结构,作状语,表示伴随情况)

在充分了解with短语和with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及用法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今后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表示时间短的词篇3

[焦点一] 名词所有格如何构成?

[主持人] 具体构成方法如下:在名词词尾加上“‘s”, 可以表示二者之间的所属关系。

1. 一般情况下,在单数名词的词尾直接加“‘s”构成所有格。例如:

Li Ming’s football李明的足球; Kate’s cat凯特的猫

2. 以-s结尾的复数名词,在词尾直接加“‘”构成所有格。例如:

the teachers’ chairs老师们的椅子; the students’ books学生们的书

3. 不以-s结尾的复数名词在词尾加“‘s”构成所有格。例如:

Children’s Day儿童节; men’s shoes男鞋; women’s clothes女士服装

[焦点二] 使用名词所有格时应注意什么?

[主持人] 名词所有格多用来表示有生命的人或事物之间的所属关系。具体使用时,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1. 若表示两个人各自所有的两个东西,则应在两个名词后面分别加上“‘s”, 而且后面要接复数名词;若表示两个人共同拥有的一个东西,则只能在后面那个名词后面加上“‘s”, 而且后面要接单数名词。试比较:

Tom’s and Mike’s rooms汤姆和迈克的房间(两人各有一间,共两个房间,不是共同拥有)

Tom and Mike’s room汤姆和迈克的房间(两人共同拥有的一个房间)

2. 一些表示日期、时间、距离、城市、国家名称的无生命名词,也可以通过加“‘s”构成所有格。例如:

a month’s time一个月的时间; today’s newspaper今天的报纸; Beijing’s spring北京的春天; twenty minute’s walk步行二十分钟的路程; the city’s parks城市的公园

3. 如果“‘s”后面跟的是表示“商店”、“教堂”或“某人的家”的名词,则这类名词通常被省略。例如:

at the doctor’s在诊所/在医务室; to my uncle’s到我叔叔家

[焦点三] 如何使用“of短语”表示所属关系?

[主持人] 表示无生命物体之间的所属关系时,常在名词后面加上“of短语”。例如:

the legs of the table桌子的腿; the hands of the clock闹钟的指针; the name of the hill小山的名字; a map of China一幅中国地图

注意: “‘s”结构与“of短语”可以相互“转换”。一般来说, “‘s”结构都可以换成“of短语”,但是,并非所有的“of短语”都可以变成“‘s”结构。所以,对于无生命的名词来说,最好还是用“of短语”来表示所属关系。例如:

the boy’s new bike = the new bike of the boy那个男孩的新自行车

the twins’ bedroom = the bedroom of the twins这对双胞胎的卧室

the room’s door = the door of the room房间的门

但是,“教室里的画”的英语表达应为a picture of a classroom, 而不是a classroom’s picture。

[焦点四] 什么是双重所有格?

[主持人] “双重所有格”是指既含有“...’s”结构,又含有“of短语”的结构,即“of + ...’s”结构。“双重所有格”可用来表示“整体中的一部分”,也可用来表示“感彩”。例如:

an old friend of my father’s我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表示“我父亲众多朋友中的“一个”)

an English book of your brother’s你哥哥的一本英语书(表示“你哥哥众多书籍中的“一本”)

this lovely son of your sister’s你姐姐的这个可爱的儿子(表示“情感”)

that big nose of Tom’s汤姆的那个大鼻子(表示“情感”)

注意:“双重所有格”和只用“of短语”表示的所属关系在意义上是有区别的。试比较:

a photo of my mother’s我母亲的一幅照片(照片是我母亲的,照片上的人却不一定是我母亲)

a photo of my mother我母亲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就是我母亲)

好了,现在大家应该弄清什么是名词所有格了。下面,就请大家做个翻译练习,看看自己是否完全掌握了名词所有格的用法。

1. 安的帽子

2. 露茜和莉莉合用的卧室

3. 妇女节

4. 女孩子们的图画

5. 书桌的腿

6. 一幅安徽省地图

7. 我哥哥的一位好朋友 8. 他妹妹的一张照片

9. 我的猫的名字

10. 比尔的钢笔和汤姆的钢笔

Key:

表示时间短的词篇4

摘要:现代汉语口语中有一种句式,叫做“NP了”句式。它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加“了”构成,表示“到达什么程度或者地步了”的语法意义。例如:“都大学生了”“都局长了”。“NP+了”中“NP”代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但不是所有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采用层层拓展的方法,运用丰富的实例,对“NP了”句式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做全面的阐释,从推移性和顺序义上探析“NP”深层次的时间性与量级性。

关键词:NP语义特征时间性量级性

(一)

“NP”的结构构成和语义特征

汉语中的名词可以直接作谓语,这是汉语和印欧语之间的差别之一。在汉语的句型系统中,这种句子叫做名词谓语句。“NP了”句型正属于名词谓语句的一种。“NP+了”句式由两个基本成分构成:(1)名词或名词性短语;(2)助词“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能进入“NP了”句型的名词性词语主要是时间名词、指人的名词性词语、处所名词、数词或数量短语、指同一种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名词和语境顺序义名词。

1.“NP”是时间性词语。主要包括两种情况:“NP”是表示时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带上“了”意味着时间由一点到另一点的推移。

(1)都十二点了,怎么还不睡觉啊?

“NP”是表示时段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带上“了”意味着时段由短到长的推移。

(2)这对年轻的小夫妻一直蜗居在后龙里,都两年多了。

2.“NP”是指人的名词性词语,代表同一系列范畴的某一等级、某一阶段,具体又分为三种类型:(1)衔位名词。根据马庆株先生的研究,衔位名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表示学历的词语;第二,表示军衔、学衔和其他专业技术职称的词语;第三,表示官职的词语。例如:(3)人家都副主任医师了,你才是医师。

(2)年龄名词,其特点是各个词语之间的时间间距和界限往往是模糊的。例如:

(4)都老大不小的人了,还跟着孩子一样淘气。

(3)关系名词,其特点是双方关系发展的某一阶段。例如:

(5)都老夫老妻了,还这么客气干什么。

3.“NP”是处所名词。例如:

(6)都南京了,快到上海了。

(7)――“车现在到哪了?”――“西安了。”

4.“NP”是数词或者数量短语

数量短语中的数词由于本身就可以自然组成连续的链条,所以数量短语出现在“都+NP+了”句式中很常见。例如:

(8)都三个人了,实在挤不下了。

5.“NP”指同一种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

(9)人家都楼房了,你还平房呢!

(10)我的计算机系统都WindowS-XP了,你才是2000。

“楼房”和“平房”都是房子,“WindowS-XP”和“WindowS-2000”都是计算机系统,只是彼此的先进程度是不同的,新旧程度也是不同的。

6.“NP”是语境顺序义名词

某些名词就其本身的词汇意义来看,没有任何顺序性或者时间推移特征,但是它们所表示的事物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下获得了顺序义和时间性,也是能够进入“NP了”句式的。例如:

(11)――“现在该谁了啊?”――“王小利了。”

(12)――“该上哪道菜了?”――“夫妻肺片了。”

(二)“NP”的时间性与量级性

1.“NP”的时间性

从上述“NP了”句式的语义特征分析中,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能够进入这种句型的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总特征是与时间因素有关。众所周知,“空间性是名词的典型性特征,而时间性则是动词的典型性特征。”名词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可以弱化空间性而具有时间性,但并不是所有名词都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获得时间性。有人把部分普通名词的时间性特征分为内在时间性和外在时间性。我们这里重点讨论的是外在时间性名词。

(1)时间性特征的认知获得

名词的语义结构本身不包含时间性,但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流转中,可以临时获得时间性,具有这种功能的名词,我们称之为外在时间性名词。外在时间性名词的时间性特征是人类认知的产物。比较下面两个例子:

(13)她都学士了,你还用考她吗?

(14)她都博士后了,你还用考她吗?

我们不难发现,例(14)比例(13)的可接受度高得多,原因就是在“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这组代表学位的名词中,学士位于顺序链条的初端,一般人并不难达到那种程度,所以人们赋予这个词的社会评价要远远低于其他三个词。

(2)顺序义名词的时间性特征

现代汉语中具有顺序义的体词性成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词义本身具有顺序义,另一种是词义本身没有顺序义,具体的语言环境使之临时获得顺序义。本身具有顺序义的名词主要有时间名词、指人名词和数词。临时顺序义名词大多是处所名词。固定的处所名词所指的地理位置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但如果正好位于同一系列的各个点上,它们就有了顺序义。例如,“南京一镇江一常州一无锡一苏州一上海”。这些名词的特点是其顺序方向是可以互逆的,但是其起点不可以充当“NP”。

一般情况下,顺序义名词在句法功能上可以相对自由地谓语化,这属于“语法化现象”。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类具有时间性特征的名词的研究有助于解释名词谓语句和“NP了”句式存在的根源问题。

2.“NP”的量级性

“NP了”句式中的“NP”有的本身潜藏着量级的特点,有的在语境中临时获得。我们把“NP了”句式的量级性分为大量、小量和极量。具体分析如下:

(1)“都+NP+了”句式大多数时候用于表示“大量”,例如:“都第一名了,进步得好快啊,真有出息!”

(2)“都+NP+了”句式有时用于表示“小量”,例如:“都中学生了,那大学生、研究生做什么?”说话人主观上认为“中学生”的学历等级太低了,句式表示量级低。

(3)“NP了”句式有时还用于表示“极量”,所谓“极量”是指“NP”本身是表示人们普遍认为的客观大量或客观小量。如以下实例:

(15)都冠军了,还不好好庆祝一番!

(16)都倒数第一名了?你成绩滑落得太快了!

例(15)中的“冠军”是体育竞赛的第一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最大量值。例(16)中的“倒数第一名”表示排名中最低的等级,表示客观存在的最小的量。

表示时间短的词篇5

关键词:项城方言 无标记被动句 语法构成

项城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居黄河冲积平原南部,淮河主要支流沙颍河中游。项城西邻上蔡县、商水县,东连沈丘县,北与淮阳县隔河相望,南与平舆县接壤,东南与安徽临泉县毗临。项城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漯项片。

无标记被动句是汉语里的一种常用句式,正如王还先生指出的“主语是受事的句子,‘被’字句很少。如果学汉语而不能用‘被’字句以外的各种被动句,也是寸步难行。”在现代汉语中,无标记被动句所占比例远远大于有标记被动句。无标记被动句在项城方言中,使用频率也较高,如“衣服刮掉唻衣服被风刮掉地上了”“鞋擦干净了”。在形式上,项城方言中的无标记被动句跟主动句结构相似,没有明确的语法标记,但它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都受到一定限制。本文主要从结构形式入手,对项城方言中的无标记被动句的构成成分进行分析。

项城方言中无标记被动句具有与主动句一致的句法结构,基本结构为NP+V+了/着/过。可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NP+V+唻①/唠唻

她哩头发剪唻。她的头发剪了。

衣服洗唠唻。衣服洗过了。

2.NP+V+宾+(唻)

工作理出头绪唻。

她叫“黑妞”。她被大家叫作“黑妞”。

3.NP+V+补+(唻)

汽车开走唻。

白菜卖唠完唻。

衣服洗哩可干净。

4.NP+状+V+(唻/唠唻/着[t?u?]哩)

任务快完成唻。

桌子都擦唠唻。桌子已经擦过了。

墙正刷着哩。

5.NP+状+V+(补)+宾+唻

消息已经传到军营唻。

玻璃还没安到窗户上哩,就下雪唻。

车都撞个窟窿唻。

6.NP+(状)+V+哩得+补+(唻)

村里柏油路修哩可结实。

信都撕哩稀巴烂唻。

从上述句法结构来看,项城方言中无标志被动句有“主语、谓语(谓语中心)、宾语、状语和补语”五种基本的句法成分。其中谓语的构成比较简单,主要为单双节的动词。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其他四种句法成分的构成情况。

一、主语的构成

NP一般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例如:

(1)车很快修好唻。

(2)盖楼哩钱已经还完唻。

(3)他说过哩都忘唻。他说过的话都被他忘了。

(4)钱唻,车唻,银行卡唻,全扔唻。

例(1)~(4)中的主语分别是名词;偏正短语、“的”字短语和名词性联合短语。

二、宾语的构成

在项城方言的无标记被动句中,因为受事NP在句首作了主语,谓语动词后面一般不再带宾语,但也有一些句式动词后带宾语,宾语主要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例如:

(5)裤子撕唻个大口子。

(6)胳膊打断唻一只。

(7)苹果送给他唻两斤。

(8)她哩衣服借给隔壁哩王红唻。

(9)大门上粘唻几张“喜”字。

(10)正些金子要打成成对哩。这些金子要被加工成成对的。

例(5)中的宾语是名词;例(6)中的宾语是数量短语;例(7)中的间接宾语是代词“他”,直接宾语是数量短语“两斤”;例(8)中的宾语是偏正短语;例(9)中的宾语是数量短语作定语的偏正短语;例(10)中的宾语是“的”字短语作宾语。

少数宾语还可以由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充当。例如:

(11)煮哩鸡蛋忘记吃唻。

(12)小孩儿严禁吸烟。

(13)晚饭安排去莲花酒店。

(14)会议推迟至下午两点。

例(11)中的宾语是动词;例(12)中的宾语是动宾结构的词语;例(13)中的宾语是“动词+处所词”所构成的动词性短语;例(14)中的宾语是“动词+时间词”所构成的动词性短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名词性宾语成分出现在及物动词之后,且其是对谓语起解释说明作用的。动词性宾语成分一般出现在致使性动词之后,这种致使可以是主观意愿的致使,如“做、买、卖、调度、协调、安排”等;也可以是非主观意愿的致使,如“忘记,严禁”等。

三、补语的构成

根据补语和谓语中心V的搭配情况,我们把补语分为带“哩”字的补语和不带“哩”字的补语两类。

(一)不带“哩”字补语的构成

这类补语与谓语中心V直接组合,我们又可以根据补语的构成情况,再分为两类:

1.由词充当的补语

这类补语主要是由一般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或者名词充当。例如:

(15)车开走唻。

(16)电脑搬出去唻。

(17)衣服洗干净唻。

(18)信都撕成碎片唻。

例(15)~例(18)中的补语分别是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名词。在这一类补语句式中,否定式是动词前面加“没”,句尾的“唻”省略。例如:

(19)车没开走。

(20)电脑没搬出来。

(21)衣服没洗干净。

(22)信没撕成碎片。

2.由短语充当的补语

这类补语主要由介词短语、数量短语充当。例如:

(23)席子铺在堂屋唻。

(24)信寄到上海唻。

(25)苹果咬唻两口唻。

(26)这一招用唻几百次唻。

例(23)、(24)的补语是介词短语;例(25)、(26)的补语是数量短语。

(二)带“哩”字补语的构成

谓语中心V与补语之间有“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得”,根据充当补语的词或者短语的性质,可以进一步将这类补语分为两类:

1.由词充当的补语

这类补语主要是由一般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充当。程度副词充当的补语仅限于“很”等少数词。例如:

(27)事情办哩成。

(28)这道题做哩出来。

(29)左手用哩少。

(30)衣服洗哩干干净净。

(31)车上塞哩满满哩。

(32)这小孩讨厌哩很。

例(27)~(29)中,“哩”后的补语分别是动词、趋向动词、表数量的形容词;例(30)、(31)中,“哩”后的补语都是状态形容词;例(32)中,“哩”后的补语是程度副词。

2.由短语充当的补语

这类补语主要是由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充当,谓语中心V与补语之间必有“哩”。充当补语的动词性短语主要有主谓短语、状中短语及中补短语。例如:

(33)他晒哩眼睛疼。

(34)她冻哩跟小猫样缩着。

(35)那个小孩吓哩哭了起来。

例(33)~(35)中的补语分别是主谓结构、状中结构和中补结构。

充当补语的形容词性短语主要有三种结构:主谓、状中和联合。例如:

(36)剩饭吃哩我恶心。

(37)这次考试表现哩很好。

(38)风筝放哩可很高可高。

例(36)~(38)中的补语分别是形容词性主谓短语、形容词性的状中短语和形容词性的联合短语。

四、状语的构成

在无标记被动句中,状语有简单形式和复杂形式两种。简单形式是指由单个的副词、助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和介词短语等充当状语,如例(39)中的状语。复杂形式是指两个以上不同状语的组合,如例(40)中的状语。

(39)他哩好应该肯定。

(40)我哩论文已经很多次认真哩修改过唻。

鉴于状语的复杂形式情况较多,本文暂不分析。根据状语的构成情况,首先我们可以将状语从结构形式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词充当的,一类是由短语充当的。

(一)由词充当的状语

根据充当状语的词的性质,可以进一步将状语分为以下四类:

1.副词充当状语

副词充当状语最为常见,内部情况较复杂。根据副词的性质,又可以再分为:限制性副词、评注性副词和描摹性的副词。例如:

(41)作业已经写完唻。

(42)任务最终圆满哩地完成唻。

(43)森林大片大片哩地砍掉唻。

例(41)中的副词“已经”在时间上进行了限制;例(42)中的副词“最终”和“圆满哩”渗透着说话人对整个事件的一种态度;例(43)中的副词“大片大片哩”是对“森林被砍掉”的描写。

2.在无标记被动句中充当状语的主要有表示必要的和表示可能的两类助动词,有“应该、可以、能、要”等,例如:

(44)旧哩习惯早该改唻。

(45)这些字应该记住。

(46)这些瓜果可以吃唻。

例(44)中充当状语的是表示主观上必要的助动词;例(45)中的是表示客观上必要的;例(46)中的是表示可能的。在我们所搜集的语料中,没有发现表示意愿的助动词,这可能是被动句语义排斥的结果,因为表意愿的助动词一般表示的是人的主观愿望。

3.名词充当状语

名词充当状语,可以是处所、时间、材料等名词。例如:

(47)这种衣服巴黎买哩着[t?u?]。

(48)那家店明儿开张。

(49)这种剑铁做哩。

例(47)中充当状语的是处所名词“巴黎”;例(48)中充当状语的是时间名词“明儿”;例(49)中充当状语的是材料“铁”。动词充当状语的比较少见,如:“任务提前完成唻”中充当状语的是动词“提前”。

4.形容词充当状语

充当状语的形容词主要是“难”“好”“易”等性质形容词和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例如:

(50)这个道理难想通。

(51)这个问题好解决。

(52)这道题易算错。

(53)三姐弟活活熏死唻。

(54)红薯慢慢儿烤熟唻。

例(50)、(51)、(52)中充当状语的是性质形容词;例(53)、(54)中的是形容词的重叠式。

(二)由短语充当的状语

充当状语的短语主要有状中短语和介词短语,少数动宾短语和名词性短语也可充当状语。

1.介词短语充当状语

充当状语的介词短语主要是表示处所、时间、工具和方式的短语。例如:

(55)他哩论文在杂志上登出来唻。

(56)那栋房子在2007年就卖唻。

(57)作业用红笔批改过唻。

(58)消息用鸽子传出去唻。

例(55)中的介词短语表示处所;例(56)中的介词短语表示时间;例(57)中的介词短语表示所用的工具;例(58)中的介词短语表示方式。

2.状中短语充当状语

充当状语的状中短语主要是由“不”加助动词以及“很”“不”等加形容词组成。此外,副词加代词组成的状中短语也可以充当状语。例如:

(59)这件事不应该提起。

(60)那家店很好找着。那家店很容易被找到。

(61)风筝就这样刮走唻。

例(59)充当状语的是助动词加“不”组成的短语;例(60)充当状语的状中短语是由“很”加形容词组成的短语;例(61)中的状语是由副词“就”加代词“这样”构成的,“这样”指代的是风筝被风刮走的方式。

3.动宾短语和名词性短语充当状语

动宾短语一般是由动词“有”或者“没有”加名词组成的,名词性短语比较少见,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例。例如:

(62)他脸上哩疤没办法瞧好治好。

(63)门“当啷”一声打开唻。

例(62)充当状语的是“没有”加“办法”组成的动宾短语;例(63)的是名词性的同位短语。

五、结语

综上所述,项城方言中的无标记被动句从表层结构来看,由受事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在其五种基本构成成分中,谓语最为简单,由单双音节的动词充当;其次是主语和宾语,主要是由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充当;补语和状语的构成最复杂。

(本文系浙江财经学院校级课题“河南项城方言中兼表被动和处置的‘叫’字句——兼论类型学视域中杭州话与中原官话的对比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注 释:

①相当于语气助词“了”,统一译为“了”。

参考文献:

[1]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赵永清.对被动句的再认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3,(6).

[4]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

文,2004.

[5]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

[6]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J].中国语文,1981,(2).

[7]马建中.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9]王还.“把”字句和“被”字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10]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配价研究[A].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

配价语法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1]郭锐.述结式的配价结构与成分整合[A].沈阳,郑定欧.现代汉

语配价语法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表示时间短的词篇6

关键词:介词短语 状语 补语 易位

一、引言

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状补易位是汉语重要的语序现象之一。如“在黑板上写字”和“字写在黑板上”,其中的介词短语“在黑板上”既可在谓语前作状语,又可在谓语后作补语。张黎(2003)认为,如果以核心动词为视点,那么核心动词前的成分同核心动词后的成分呈现“镜像”分布,这种现象称为汉语的“镜像”表达。我们将在同一句中介词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构成的介词短语的“镜像”表达,即介词短语可在谓语前作状语或谓语后作补语,对谓语进行修饰或补充且基本语义不变的现象,称为“介词短语状补易位”。现代汉语介词短语作状语和补语的能力是不同的,介词短语常作状语,少数可作补语、定语、宾语、主语等句法成分,既能作状语又能作补语的情况较少。许多学者对介词短语状补易位现象做过各有侧重的研究。学界关于“在+处所”结构及其位置因素的研究比较深入,自熙(1981)以来,介词短语“在+处所”受到了语法学界的广泛关注。范继淹(1982)、张W(1997)、俞咏梅(1999)、宋文辉(2007)等从不同角度对介词短语“在+处所”进行了研究。

我们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归纳出现代汉语中常用介词共87个。

单音节介词(57个):

挨、按、把、被、本、奔、比、并、朝、吃、冲、除、从、打、顶、对、赶、给、跟、管、归、和、将、讲、叫、借、尽、就、可、连、临、拿、齐、起、让、如、顺、替、同、头、往、为、问、向、沿、以、迤、因、由、于、与、缘、在、掌、照、准、自

双音节介词(30个):

按照、本着、比较、除非、除开、除了、除去、除却、从打、错非、打从、对于、根据、关于、基于、及至、鉴于、经由、随着、通过、为了、为着、一从、依据、因为、由打、由于、自从、自打、作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这87个介词为例,对现代汉语介词短语状补易位现象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不可易位的介词短语

(一)唯状性介词短语

唯状性介词短语是指在相同句法语义等条件下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的介词短语。介词短语作状语是主要的语法功能,大部分介词短语在句中一般只能作状语,可表示动作发生或状态呈现的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等多种语义成分。当介词短语表示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等语义成分时,一般只能作状语,不能作补语。在我们统计的87个介词中,除了“给”“往”“向”“于”“在”“自”等介词介引的介词短语可作状语和补语等句法成分外,其他介词介引的介词短语一般只能作状语。通过对CCL语料库中相关例句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谓语中心成分较复杂时,介词短语通常只能作状语。

1.谓语动词重叠或带动态助词“着”“了”“过”。例如:

(1)一辈子也不愁吃穿,高兴就到办公室里坐坐,不高兴就〔在家里沙发上〕躺躺,以为这样便是最理想的生活。①

谓语中心是动词重叠形式“躺躺”,修饰动词重叠形式的介词短语一般位于动词前作状语指明动作发生的处所等。

(2)周末集中健身者大多是一星期前五天〔在办公室里〕坐着,基本没有运动,身体实际上已经适应了这种状态。

谓语动词“坐”后带动态助词“着”,修饰动词加动态助词形式的介词短语通常作状语。

2.谓语动词带宾语或谓语动词是述宾式复合词时,为了保持句子平衡,介词短语通常作状语。例如:

(3)大千世界,什么也没说,但是它最终一定会〔向我们〕呈现某种真理。

(4)“大大”确实可爱。每天我们不在家的时候,它会自己〔在笼子里〕睡觉。

例(3)谓语动词“呈现”后带宾语“某种真理”,例(4)谓语动词是述宾式复合词“睡觉”,这时介词短语“向我们”“在笼子里”通常作状语来修饰谓语。

3.谓语动词带补语(结果补语、数量补语、趋向补语等)或谓语动词是述补式复合词时,介词短语通常作状语。例如:

(5)应该在二十岁之前开始写,〔在三十q之前〕写完。

(6)菲力夫妇〔在这里〕住几天,我想只有对我们的工作更有帮助。

(7)他迅速脱下自己的救生衣,〔向那个战士〕扔了过去。

(8)坚冰终于〔在1990年初〕打破。

例(5)谓语动词“写”后带结果补语“完”,例(6)谓语动词“住”后带数量补语“几天”,例(7)谓语动词“扔”后带趋向补语“过去”,例(8)谓语是述补式复合词“打破”,通常使用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形式对谓语进行修饰限制。

4.介词短语受部分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限制等。例如:

(9)记录载明我在12月26日的一次会议上曾经〔对他们〕说,我完全不相信这个安排是可行的或合适的。

(10)专利侵权的损失赔偿额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计算。

例(9)和例(10)中的介词短语前有副词“曾经”和能愿动词“可以”,介词短语在“对他们”和“按照以下方法”通常作状语修饰谓语。

谓语中心词除动词外,还有少数形容词。例如:

(11)任何人,不管好人、坏人,都有父母,〔在父母眼中〕都很可爱,老鼠在父母眼中可能是可爱的孩子呢!

谓语中心词是形容词“可爱”。通过对语料的检索发现,当句中使用“比”介引的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程度、性状等方面的比较时,谓语中心词为形容词的情况较多。例如:

(12)不过我们都知道他的错误〔比我们〕少。

(二)唯补性介词短语

唯补性介词短语是指在相同句法语义等条件下只能作补语,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的介词短语。据我们考察,只有“给”“往”“向”“于”“在”“自”等少数几个介词介引的介词短语能作补语且在一些情况下只能作补语,表示动作到达或状态呈现的处所、时间、对象等语义成分。例如:

(13)借词虽然音义都借,但语音、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的结构规则。②

“自外语”表示来源。“自”介引的介词短语作补语表示事物的来源或出处时,动词限于“寄、荐、来、出、选、引、抄、录、摘、译、转、引、发、援引”等。(张斌,2001:758)

(14)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步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

“给下一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给”后常为名词或人称代词或名词性短语。

(15)面包车奔驰在从珠海开的公路上。

“往无锡”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介词“往”用在少数有移动义的单音节动词后,如“飞、冲、奔、逃、调、开、通、漂、扔、寄、升、送、派、发、邮、运、驶”等,“往”后跟处所名词。(张斌,2001:539)

(16)独具民族特色的藏医藏药已走,逐渐为全国人民所喜爱。

“向全国”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引导的介词短语作补语时,动词限于“飞、走、航、开、飘、漂、驶、流、倒、通、划、杀、投、推、射、转、指、冲、引、刺、吹”等位移动词或方向动词。(张斌,2001:574)

(17)他们筹款的方式是允许赞助人把姓名刻。

介词短语“在剧院的石板上”表示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熙(1981)指出,出现在“V+在+L”中的动词都包含一个共同的语义特征“附着于某处”,例(16)中的动词“刻”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736)中的动词义项是“用刀子等在竹、木、玉、石、金属等物品上雕成花纹、文字”,可见动词“刻”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

(18)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现代化起始。

介词短语“于19世纪中叶”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起点,“于”介引的介词短语作补语时,谓语动词多为非持续性动词。

介词短语作补语时对动词的选择比较严格,主要为典型的动词即动作行为动词,多倾向于单音节动词,如例(13)~(17)中的动词“借、传、开、走、刻”。

谓语动词带宾语或谓语动词是述宾式复合词时,介词短语通常作状语。只有部分单音动词带“(数)量词”+名词”或疑问代词作宾语,介词短语可作补语,如“放一包火柴”“抓了什么”。(张W,1997)

谓语中心词除动词外,还有少数形容词。例如:

(19)在他的眼里,她是个最美的女子,美,就是她满身都长了疮,把皮肉都烂掉,在他心中她依然很美。

例(19)的谓语中心词是形容词“美”。通过对语料的检索发现,当句中使用“于”介引的介词短语作补语时,谓语中心词为形容词的情况较多。例如:

(20)教师应忠诚。

三、可易位的介词短语

介词短语作状语或补语不是随机的,状语与补语的对立制约着介词短语的使用,并制约着介词短语状补可换位结构的语序变化。“给”“往”“向”“于”“在”“自”等少数几个介词介引的介词短语除了能作补语外,在一些情况下还可作状语,进行状补易位。例如:

(21)a.中国残联一位部门领导人〔给他〕送人参等营养品。

b.中国残联一位部门领导人送人参等营养品。

(22)a.我挂上电话之后,马上快步跑,他说他会在那里等我。

b.我挂上电话之后,马上快步〔往河堤的方向〕跑,他说他会在那里等我。

(23)a.她眼睛盯着,直到看不见了,才走去。

b.她眼睛盯着,直到看不见了,才〔向车站〕走去。

(24)a.1982年高中毕业后进入了大马士革医学院,专攻眼科专业,〔于1988年〕毕业。

b.1982年高中毕业后进入了大R士革医学院,专攻眼科专业,毕业。

(25)a.他住。

b.他〔在北京〕住。

(26)a.故事的大部分描写楚雪克与四个女人的关系:钦佩他才能的贝蒂,费特松博士的女友西丽亚,他寓所中的使女〔自乡间〕来的特克拉,马克思主义者杜蕾。

b.故事的大部分描写楚雪克与四个女人的关系:钦佩他才能的贝蒂,费特松博士的女友西丽亚,他寓所中的使女来的特克拉,马克思主义者杜蕾。③

介词短语“给他”“往河堤的方向”“向车站”“于1988年”“在北京”“自乡间”在例(21)~例(26)中均可状补易位。状补易位后虽语义接近,但表达重点不同。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句子是叙述性的,突显谓语中心;作补语时句子是描写性的,突显介词短语表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介词短语可状可补时,动词通常具有存在、出现、消失、时间等语义特征。“在”介引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或补语通常表示状态的持续,谓语中心词常有滞留义,如“住、睡、坐、写”等。

“在+处所”的语义指向有前指施事和后指受事的差别。施事处所功能不能置于动词后,受事处所功能则可以变换,关系意义复合的语义在同一语境中同时指向施事主语和受事宾语(俞咏梅,1999)。当介词短语的语义指向施事时,例如:④

(27)a.他在教室里写字。

b.*他把字写在教室里。

介词短语“在教室里”语义指向施事“他”,介词短语只能作状语,不能作补语,又如“在飞机上看海”等。当介词短语的语义指向受事时,例如:

(28)a.他在黑板上写字。

b.他把字写在黑板上。

介词短语“在黑板上”语义指向受事“字”,介词短语可状可补,又如“在领子上绣花”等。当介词短语的语义指向施事和受事时,例如:

(29)a.他在山上架炮。

b.他把炮架在山上。

介词短语“在山上”的语义同时指向施事“他”和受事“炮”,介词短语可状可补,又如“在院子里种花”等。

除此之外,介词短语作状语或补语时都紧紧围绕着谓语中心,在语义上也是指向谓语中心的。介词短语的语义对介词短语与所修饰成分的语序有直接的影响,介词短语的语义指向不同,状补是否可易位的情况也不同。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短语状补易位现象,主要从不可易位的介词短语(包括唯状性及唯补性介词短语)和可易位的介词短语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一)谓语动词重叠或带动态助词“着”“了”“过”;谓语动词带宾语或谓语动词是述宾式复合词;谓语动词带补语(带结果补语、数量补语、趋向补语等)或谓语动词是述补式复合词;介词短语受部分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限制;介词短语表示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等语义成分。当符合以上特征其一时,介词短语是唯状性的。

(二)谓语中心语是典型的动词即动作行为动词,且多倾向于单音节动词;部分单音动词带“(数)量词”+名词”或疑问代词作宾语。当符合以上特征其一时,“给”“往”“向”“于”“在”“自”等介词介引的介词短语是唯补性的。

(三)“给”“往”“向”“于”“在”“自”等介词介引的介词短语可状可补。谓语中心词具有存在、出现、消失、时间等语义特征;“在”介引的介词短语表状态持续且谓语中心词有滞留义;“在”介引的介词短语的语义指向受事或同时指向施事和受事。当符合以上特征其一时,介词短语通常可进行状补易位。

(本文为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6YCX148]。)

注释:

①本文语料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下文简称CCL语料库),下文凡不注明出处的例句,均来自CCL语料库。

②关于“借自外语”及下文例句中的“传给下一代”“开往无锡”“走向全国”“刻在剧院的石板上”等,因句法和韵律的不对称,应划分为“借+自外语”或“借自+外语”尚存争议。本文关于词和短语的划分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凡词典中没有单独列出词条解释的,我们均认为是短语。

③例(21)~(26)中的a句均出自CCL语料库,b句都是由a句状补易位变换得来,其合法性已经过多位汉语母语者的语感测试,证明都是合格的句子。

④以下例句均出自俞咏梅(1999)。

参考文献:

[1]范继淹.论介词短语“在+处所”[J].语言研究,1982,(1).

[2]宋文辉.再论影响“在+处所”句法位置的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4).

[3]俞咏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J].中国语文,1999,(1).

[4]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张W.论决定“在L+VP”或“VP+在L”的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2).

[6]张黎.“有意”和“无意”――汉语“镜像”表达中的意合范畴[J].世界汉语教学,2003,(1).

[7]中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1).

表示时间短的词篇7

aldialectsinChina.ThesameistruefortheotherAsian-PacificlanguagesoftheSino-Tibetan

,Malayo-PolynesianandSouth-Asianlanguagefamilies.Reduplicationcanbedividedintothree

types,morphological,lexicalandclausal.Thisarticle,however,mainlystudiesthelexicalred

uplication.Itsmainfunctionistochangethesize,thequantity,thefrequency,thedegreeorth

etime-durationwhichthebaseformdenotes.Thisarticlemakesanattempttosubcategorizelexi

calreduplicatesinChineseinthehopethatthesesubcategoriescouldthemselvesformasystem

withenoughexplanatorypower.

1.词语重叠与“量”范畴

1.1词语重叠

重叠是使某语言形式重复出现的语言手段,是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又称“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

、南亚语系等亚太地区语言中常见的现象。重叠之前的形式称为“基式”、重叠之后的形式称为“重叠式”

。由基式到重叠式的生成过程、重叠式的语言表现和重叠的作用等异常纷繁复杂,但从语言的不同层面看,

大约可分为非词重叠、词语重叠、语句重复三类。

a)非词重叠:非词重叠的基式为一个音节(如“猩、乎”)或一个语素(如“哥、妈”),重叠后构

成一个词(“猩猩、哥哥、妈妈”)或一个构词成分(“乎乎”)。显然非词重叠是构词法层面的重叠。

b)词语重叠:词语重叠的基式为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重叠后构成一个超词成分,如:

家——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通红——通红通红(的)

一口——(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家、通红”都是词,“一口”是数量短语,它们的重叠式都不是一个词,而是超词。由此可见,词语

重叠不是构词手段,而是属于构形法和句法层面的语法手段。

c)语句重复:语句重复的基式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乃至一个句群,重叠之后构成一个短语

、一个句子、一个句群、甚或语篇,属于句法和超句法层面的重叠。语句重复的特征之一是重叠式中间可以

有停顿,如:

你做什么呀?放下!放下!

走哇走哇,一直走了三天三夜。

“放下!放下!”中间用“!”标明停顿;“走哇走哇”也可以说成“走哇,走哇”,中间可以有停顿

。因此,从本质上说,语句重复与前两种、特别是词语重叠的最大差别,不在于基式和重叠式所代表的语言

单位的大小,而在于这种停顿所包含的许多语法性质的不同。

本文主要在普通话的范围内讨论词语重叠现象。考虑到关于重叠形式的研究已有不少,本文把讨论的重

点放在重叠的表义功能上。

1.2重叠意义的确定

确定重叠意义的基本方法,是比较基式和重叠式的表义差异,这种意义差异就被认作是重叠的意义。因

此,基式和重叠式的确定都相当重要。在确定基式和重叠式上必须注意:

a)词语重叠的基式必须是一个词或短语。如“红通通”的基式是“通红”而不是“红通”,因为“通

红”成词而“红通”不成词。所以“红通通”是BAA式重叠而不是ABB式重叠。

b)注意多义基式和同形重叠式。当基式不只一种意义或用法时,重叠只可能在一种意义或用法上进行。

如“精神”是多义词,分属名词和形容词;“精精神神”是在形容词的意义和用法上的重叠。再如“上上下

下”是同形重叠式,一是双音节方位词“上下”的AABB式重叠,重叠式含有“所有、每一”(“上上下下

都是一条心”);一是动词“上”和“下”分别重叠以后再并立合用到一起,表示多次反复(“他上上下下

跑了好几趟”)等。

c)没有基式就没有重叠式。如“热腾腾”从表面形式看与“红通通”相似,但是“热腾”、“腾热”

都不成词,因此,“热腾腾”不是词语重叠式,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d)共时性观念。本文不把基式和重叠式看作语言发生学上的历时性概念,而是看作语言共时系统中的

两种相关的现象。比如“喷香”,即使是在语言发展史上后于“香喷喷”产生,仍把它看作是“香喷喷”的

基式。

不同的语言手段可能与重叠同时或先后发生作用,因此有必要甄别哪些意义是重叠造成的,哪些是其他

语法手段造成的。比如:

短短儿的眉毛黄黄儿的脸

短眉毛黄脸

“短短儿、黄黄儿”同“短、黄”比较,有程度减弱、情感亲昵等差异。不能把这两种差异都看作是由

重叠造成的。“短短儿、黄黄儿”是先重叠后儿化,因为有

短短的几个月人就变了个样。

脸黄黄的,难看死了。等只重叠不儿化的现象存在,而没有作形容词用的“短儿、黄儿”等形式存在,

可见,重叠的作用只是减弱程度,亲昵是由儿化造成的。

重叠的语法意义是有层次的,本文试图把不同层次的语法意义梳理成由基本意义引申发展而形成的系统

,并希望这一系统对汉语方言和其他语言也有一定的解释力。这一目标决定了在确定基本意义、引申意义和

引申方式时,不仅要有系统的观念,而且也要有类型学的观念,即不仅要有普通话的根据,同时也要有方言

和其他语言的旁证,虽然文章中并不一定要处处把旁证材料都列举出来。本文重在考察重叠的语法意义,但

是,也兼顾到对于确定基本意义、引申意义和引申方式有帮助的语用意义。

1.3“量”范畴

“量”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范畴,这种认知范畴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就形成语言的范畴。表达量范畴的语

言手段很多,词语重叠就是这诸多手段中的一种。所有的词语重叠都与量的变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

可以说,词语重叠是一种表达量变化的语法手段,“调量”是词语重叠的最基本的语法意义。

不同词语的重叠、词语的不同重叠方式、重叠式出现的不同的句法位置,都会带来表量的各种差异和由

此而生的其他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a)次范畴不同。量的次范畴可以分为四种:物量、数量、度量、动量。

b)量变维度不同。量变维度有两种:加大、减小。

c)引申的语法意义不同。

d)附加的情感色彩不同。

下面分别讨论四种次范畴的具体情况,并注意量变维度和引申意义,必要或方便时也兼顾情感色彩。

2.物量

具体事物都具有空间性。空间性是指事物的长、宽、高及由此形成的面和体等。空间性具有一定的量,

这种量称为物量。物量的变化从理论上讲有加大(空间的拓展)和减小(空间的收缩)两个维度,但是由词

语重叠所表达的物量变化没有加大的〔1〕,只有减小的。如:

(A)纸条儿——纸条儿条儿

(手里攥了一把纸条儿条儿)〔2〕

烟末儿——烟末儿末儿

(漏下来的都是些烟末儿末儿)

水泡儿——水泡儿泡儿

(河里冒出很多水泡儿泡儿)

圆圈儿——圆圈儿圈儿

(纸上画满了圆圈儿圈儿)

(B)洞儿——洞儿洞儿

(小洞儿洞儿里掏出个大螃蟹)

面儿——面儿面儿

(石头都碾成了细面儿面儿)

(A)类的基式是双音节儿化名词,采用ABB方式重叠后一儿化音节;(B)类的基式是单音节儿化名词

,采取AA式重叠。在实际话语中,重叠式前常带有形容词修饰语。两类基式的意义都表示细小的事物,其重

叠式的意义比基式更显细小。在西北和西南方言中,这种重叠相当普遍,并具有极强的构词和构形功能;徐

州话甚至还可以有“边儿边儿边儿、头儿头儿头儿”的AAA式重叠;但普通话中却相当有限,这大约是普

通话中有较为发达的“子”尾,在形式上限制了这种重叠的运用。

3.数量

事物、处所、时间、行为等,都可以以一定的单位进行多少的计量,这种量可称为“数量”。物量表达

的是物体自身的大小,数量表达的是物体等的多少,二者是不同的“量”。词语重叠表达的数量变化,基本

上是向加大的维度变化〔3〕,有“多数”、“所有”(包括“每一”)、“定量反复”、“逐一”等次数

量范畴。

3.1多数

“多数”是词语重叠数量变化的核心语法意义,量词、数量结构、个别数词、代词等重叠都可以表示多

数。表多数的量词重叠式一般用作描述性谓语和定语。能这样用的量词是一部分单音节的自然量词,包括借

用的名量词。度量衡量词、多音节量词无此用法。例如:

白云朵朵,锣鼓声声。

阵阵春风拂面,缕缕清香扑鼻。

数量结构常用ABB式重叠,也可用ABAB式重叠。数词限于“一”,量词的范围比上述量词单独重叠

时稍宽。这种类型的重叠式常作定语和状语,但有时也可作谓语。例如:

一枝枝怒放的梅花,争艳斗丽。

草叶上挂着一珠珠鲜红的血。

脸上被荆棘划破,一道道的渗出血来。

三叶树环绕山丘,一行行,一层层,郁郁葱葱。

算你们运气,人家也当兵,一茬一茬的复员了,都没有赶上打仗,偏偏让你们这一茬的赶上了。

电话线被坦克轧得一节一节的。

“数量名”结构也可重叠表多数,例如:

他只管一封信一封信地往外寄,不管人家看不看,回不回。

数量结构的ABAB式重叠和“数量名”结构的重叠,其间常可加进“又、接、连”等词语。能重叠表多

数的数词不多,常见的是由两个位数词构成的合成词“千万”、“万千”的重叠,如“千千万万、千千万、

万万千千、万万千”等。〔4〕

“谁、什么、哪里、哪儿、怎么”等;“这么、这么着、某、某人、如此、等”等代词重叠可以表示虚

指的多数,这与藏缅语族的一些语言(如藏语、傈僳语、载瓦语、景颇语等)用疑问代词重叠表示“复数”

是同样的现象。一般是重叠两次,但也可见到重叠三次的,重叠三次所表示的数量并不比重叠两次的更多。

例如:

他们一见面,就是谈论谁谁买了什么什么,谁谁又怎么怎么了。

谈起小学的同学,某人某人现在搞什么工作……

谁谁谁去北边那条路,谁谁谁去南边那条路,谁谁谁去镇南堡,谁谁谁朝东北方向追。

3.2“所有”和“每一”

“多数”是一种模糊量,当对多数引进新的计量观念时,就会由此衍生出一些新的语法意义。一是把多

数推向极限引申出“所有的”周遍意义,一是引入“批量”的观念而引申出“定量反复”的语法意义。先说

极限引申。

词语重叠可以由表“多数”衍生出表“所有的”周遍意义。单音节的具体名词、时间词、量词等,都有

此种重叠式〔5〕。重叠式一般是作主语、定语和状语,作定语和状语时一般不能加“的”或“地”,一般

不单独作宾语〔6〕。例如:

人人都是英雄汉。

篇篇文章都充满了激情。

这种事总不能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如果是多音节词,只选用其中的一个语素进行重叠,如“学校

、商店”只能重叠为“校校、店店”。

单音节方位词不能重叠,用对举方式构成的双音节方位词可有AABB式重叠,如“里里外外、前前后后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等。这种重叠同“家家户户、村村户户、秒秒分分、岁岁年年”等不同,“家户、

村户、秒分、岁年”都不成词,可见它们是AA重叠式的合用,〔7〕其功能与AA式大体相当。

“所有”和“每一”是对周遍意义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表述,前者的着眼点在总体上,后者的着眼点在个

体上。汉藏语系的许多语言,凡有此种重叠式的都往往表示“所有”和“每一”两种意义,是具有较大普遍

性的。

3.3“定量反复”和“逐一”

“定量反复”是由“多数”加入“批量”观念后衍生出的一个次数量范畴。数量结构的ABAB式重叠和

数量名结构的重叠,都可以表达这种语法意义。例如:

饭不能两口两口地吃,要一口一口地吃。

时间很紧,得三辆车三辆车地并排往前开。

当数词是“一”时,常可由“定量反复”引申出“逐一”的意义,数量结构也可采用ABB式重叠。例如

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搜过来,看他往哪儿躲。

车厢一节节地搜过来,看他往哪儿躲。

单一个数词“一”重叠,也可表达“逐一”的意思:

他把事情一一交待清楚了才离开。

表达“定量反复”和“逐一”的词语重叠式,多作状语,并常带“地”字。

4.动量

动量〔8〕,是指动作行为的力度、涉及的范围、活动的幅度、反复的次数和持续的时长等。动词是句

子组织的中心,句子中所出现的成分几乎都可能与动量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物量、数量和下面要

讨论的度量的变化,都可能与动量有关。这里主要讨论动词重叠对动量的影响。

能重叠的动词主要是可控性动词。单音节动词有AA、A一A、A了A、A了一A等重叠式。一般的双音节动词

有ABAB、AB了AB等重叠式,“理发、游泳、鞠躬、睡觉、散步”等用AAB式重叠。〔9〕动词重叠最常

见的作用是“减小动量”,即赋予基式所代表的动作行为以反复次数少(次少)、持续时间短(时短)的意

义,但也有“加大动量”的现象。

4.1次少时短

一般说来,持续性动词的重叠,多表示持续的时间短,非持续性的动词具有可反复性,重叠多表示反复

的次数少。〔10〕但是,动词的持续性与否不是一刀两断的。许多动词在不同的角度看或在不同的语境下,

或是持续性的,或是可反复性的;如“闻”,在“闻了一会儿”中是持续性的,或是强调它的可持续性的一

面;在“闻了一次、闻过几回”中,是反复性的,或是强调它的可反复性的一面。有些动词是持续性的还是

可反复性的,其特征并不明显,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如“动员、理发”等。因此,许多动词重叠式可以兼表

次少时短,或不能清楚地分出是表次少还是表时短。例如:

她凑近玫瑰花闻了闻,香,真香。“闻了闻”既表示闻的次数少(至少一次),也表示闻的时间短,难

以分清或根本不需要分清是表示次少,还是表示时短。

动词加“着”常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它的重叠式不仅表示动作正在进行,而且还意味着一个新的事件出

现。例如:

说着说着,他就来了,真是说曹操曹操到。

扯着扯着,就把衣服给扯破了。这是减小动量在进行体中的一种表现。而且持续性和非持续性的动词都

有此种用法,因为持续的时间短,必然是持续,反复的次数少,必然在反复。持续和反复都可能与进行体发

生关联。属于南岛语系的台湾高山族布嫩语、百宛语等,可用重叠动词词根的方式表示进行体,可见从语言

类型学上看,动词重叠本身就可能与“进行体”有关联,只不过它在普通话中还没有发展为一个语法范畴。

4.2轻微和尝试

表示次少时短,并不必然地伴随着动作的力度小、幅度小,例如:

陶坷庄严地向母亲点点头。“庄严”这一修饰语说明“点头”的力度和幅度不会小。但是,表示次少时

短的动词重叠式,在大部分情况下确实包含着动作的力度和幅度的减小,从而使这些重叠式具有“轻微”“

不经意”等意味和使语气缓和、委婉的作用,并成为祈使句的一种重要的礼貌表达式。例如:

进屋避避雨吧!

请您给咱看看,指点指点。

当人们表意的侧重点转移到这些伴随性的意义、色彩上时,次少时短的意义就会退居到次要的地位或者

完全被忽视,于是便可能引申出新的语法范畴。“尝试”就是从中引申出的一个语法范畴〔11〕。动词重叠

一般表示命令、请求,或者希望进行的尝试,其后可加“看、看看、试试”等。例如:

不信,你病病看?要不了三天你也得瘦一圈。

你踩踩试试,破不了,结实着呢。能这样用的动词范围较大,一些非可控动词(如“病、咳嗽、梦、醒

”等)也可重叠表尝试。重叠式嵌“了”,可在一定语境中表示刚进行过的尝试。例如:

他踩了踩,没破,还算结实。

我试着张了张嘴,果真张不开。

此外,一些跟心理感受有关的双音节动词或形容词的ABAB式重叠(如“高兴高兴、欢喜欢喜、喜欢喜

欢、快乐快乐、舒服舒服、新鲜新鲜、幸福幸福、温暖温暖”等),当带有“使动”意味时,常表示让他人

或自己有某种体验或经历,例如:

只是觉得在知青户太闷人了,想换个环境,新鲜新鲜。

难道我们相互温暖一下,或者说是让我来温暖温暖你,一切就会好起来的吗?这种重叠意义虽然与上面

所言的“尝试”有所不同,但也可归入广义的尝试范畴。

4.3多量

动词重叠也有“加大动量”的情况。两个意义相近、相反的单音节动词重叠合用,表示动量繁多,如“

吵吵闹闹、拉拉扯扯、搂搂抱抱、吃吃喝喝、说说笑笑、来来回回、上上下下、出出进进”等。

两个动词重叠式的先后位置,理论上是不固定的,但有一些在习惯上是有序的,如“吃吃喝喝、说说笑

笑、来来回回”等一般都不倒过来说。这常使人们把这种重叠合用式当做一个整体看待,生发出一种整体的

抽象或比况的意义,某些动词的意义也逐渐非实指化。

动词或简短的动宾结构重叠三次以上,表示反复的次数多,并有厌烦之意。例如:

结婚结婚结婚,一张口就是结婚,烦死了。

吵吵吵吵,一天到晚就知道吵,叫人耳根清静一会儿不行吗?这是典型的口语格式,在许多方言中也都

可见到。

4.4惯常

动量加大并不必然地伴随着动作的力度和幅度都加大。只表示反复次数多但不表示动作的力度和幅度加

大,并附带有“轻微”或“不经意”意味的动词重叠,可以表示经常性、习惯性或悠闲性的动作行为。这种

语法意义可以称为“惯常”。例如:

人老了,养养鸟,种种花,下下棋,聊聊天,管那么多闲事干什么。

清晨起来,到处走走,打打拳,踢踢腿,一天都舒服。大约是受“养养鸟、种种花”之类重叠方式的影

响,一些动宾式的双音节动词多依AAB方式进行重叠,如“上上课、唱唱歌、跑跑步”等。

5.度量

形容词和一些副词,用来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等的各种各样的性状。性状各异,有色度、深度、长度、

亮度、硬度、速度……,但都具有一定的程度性。度量就是指这些各种各样的程度的高低。刻画度量有多种

语言手段,但无疑重叠是其重要的手段之一。表达度量的重叠以形容词重叠为主。因此,下文主要讨论形容

词重叠,其他词类的重叠随文说明。

形容词常分三大类:非谓形容词(或称“区别词”),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非谓形容词不能重叠

。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多数能重叠,重叠方式为AA〔12〕;重叠式也可合用为A(,1)A(,1)A(,2)A(,2),如

“瘦瘦小小、胖胖大大、高高大大、高高低低、红红绿绿”等。一些单音节副词也可AA重叠,如“最最、白

白、狠狠”等。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约有1/6可以重叠〔13〕,主要重叠方式为AABB;一些消极意义的形容

词可有AXAB式重叠,且含贬义,如“马里马虎、土里土气、糊里糊涂”等,个别形容词还可有ABB式重

叠〔14〕,如“干净净、硬棒棒、暖和和”等。

在状态形容词中,后加叠音语缀或无意义音缀的不能重叠,如“水汪汪、臭哄哄、黑咕隆冬、酸不啦唧

”等;其他常用ABAB的方式重叠,如“雪白雪白、碧绿碧绿、笔挺笔挺、通红通红、喷香喷香、锃亮锃亮

”等〔15〕;个别可有BAA重叠式〔16〕,如“喷香香喷喷、闪亮亮闪闪、冰凉凉冰冰、崭新新

崭崭”等。

5.1程度加强

度量的重叠形式虽然复杂多变,但表达的意义却比较单纯,一般都是表程度加强。双音节重叠式都加强

程度,例如:

一对细长细长的眼睛,那么明亮,脸上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肖群秀摸她脸,滚烫滚烫,……

当孩子的时候,衣服总是整整齐齐的。

欢欢喜喜退出了掩蔽部。

暖和和地睡一觉。

副词“非常”和许多带程度副词的形容词短语也可这样重叠表程度加强,如“非常非常(聪明)、最大

最大、很高很高、顶红顶红”等。两个意义相反的形容词重叠合用表示复杂多样,这也是程度加强的一种表

现。例如:

数过了伤口,大大小小挂花四十四处。

路面高高低低,崎岖难走。

入夜,红红绿绿的彩灯,编织着城市的梦。

单音节形容词和副词,重叠后作状语或补语,一般表程度加强。例如:

高高地坐在一辆弹药车上。

他悄悄过去,冷不防卡住了那个报话兵的脖子。

三令五申讲了,偏偏还要违反,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断头处燎得黑黑的。

把钢盔压得低低的。

此外,单音节拟声词可用AA式重叠,如“啪啪、叮叮、嘀嘀”等。有时还可有AAA式重叠,例如:

接着格格格地笑起来,……

双音节拟声词有AABB和ABAB两种重叠方式,如“叮叮当当/叮当叮当、咕咕噜噜/咕噜咕噜、劈劈

啪啪/劈啪劈啪”等。拟声词重叠有使所拟声音加长、多变的作用,意义与上述的形容词重叠大体相似,也可

归入形容词重叠这一类中。

5.2程度减弱

单音节形容词,有不少并不是因调量的需要而重叠的,而是句法上要求重叠。例如:

远远向将军伸出一支干瘦的小手。

一头青丝在短短几天之内,以至是一夜之间化为霜雪。

她们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这就难了。以上句子中的形容词不重叠,句子就不成立或不顺畅。在此种

情况下,重叠式也可能兼表程度加强,也可能不明显地表示程度加强。虽然“远远、短短、空空”都可能表

示较大的度量,但在程度上与其基式“远、短、空”有多大的不同,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的,最大的差异主

要是“生动”与否。这种现象为重叠表示程度减弱提供了重要的中介。熙(1956)指出,性质形容词重

叠式用作定语和谓语,“不但没有加重、强调的意味,反而表示一种轻微的程度。”这些被称为“形容词生

动形式”的重叠式作定语和谓语是描写性的,从而加强了本有的“生动性”。

6.总结

词语重叠的主要表义功能是“调量”,使基式所表达的物量、数量、动量、度量向加大或减小两个维度

上发生变化。

词语重叠对物量的调整非常有限,只能让它向减小的维度变化,表达空间缩小的意义。对于数量,词语

重叠只能让它向加大的维度变化,核心语义是表“多数”,并由“多数”加入定量观念而引申出“所有”(

包括“每一”)、“定量反复”和“逐一”等次范畴。对于动量,词语重叠可让它向减小和加大两个相反的

维度发生变化。减小动量的基本语义是表示“次少时短”(动作反复的次数少、持续的时间短)。由次少时

短派生出“轻微”、“不经意”的语用含义,并由此进一步引申出“尝试”语法范畴。加大动量的基本语义

是表“多量”,并由多量与“轻微、不经意”结合引申出“惯常”的语法意义。对于度量,词语重叠主要是

让它向加大的维度变化,表达“程度加深”。由于句法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在特殊情况下词语重叠也可使度

量向减小的维度变化,具有“减弱程度”的功能。

词语重叠的表义体系可以简略图示如下:*

减小

─物量───空间缩小

│加大定量─所有(每一)

├─数量───多数──┤

│─定量反复──逐一

调理─┤

│加大轻微

│───多量───────惯常

├─动量─┤

││减小轻微

│───次少时短─────尝试

│加大

│───程度加深

─度量─┤

─────程度减弱

句法需求

附注

〔1〕用词语重叠表示物量加大变化的现象,在全世界语言中也很罕见。原因大约是语言中有大量的表

示物量变化的手段,如数量词语的修饰描述、形容词及其重叠式的修饰描述等。因此,下文要谈到的用词语

重叠表示物量减小变化的现象虽然存在,但也相当不发达。

〔2〕凡用例标出“儿”的是必须儿化的,其他情况一般不标出。

〔3〕“一点儿点儿”也许是个向缩小的维度变化的特例。

〔4〕参见卢卓群(1979)。“三三两两”因“三两”不成词,不属此类。

〔5〕在河南泌阳话中,不仅有AA式重叠,还有AAA式重叠,而且重叠式中的每个音节都可儿化。AA

A比AA多点强调意味,因为AA已表“所有的”,不可能再增加数量。徐州等方言也有AAA式重叠。

〔6〕汉语的主语位置一般是有定的,宾语位置一般是无定的。周遍意义属于有定范畴,因此作主语最

为顺当。“把”的宾语可以是有定的,“你总不能把篇篇都读到”也成话,但不如“你总不能篇篇都读到”

来得自然。至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说法,只是特例。

〔7〕这种形式应记为A(,1)A(,1)A(,2)A(,2)。但是,这种形式与AABB式的分野也不是绝对的。在

语言的发展演变中,“日夜、分秒、村寨、时刻”等,已经成了词或逐渐词化,“日日夜夜、分分秒秒、村

村寨寨、时时刻刻”也便可以视为ABAB式重叠。

〔8〕熙(1982:66—67)把动作反复次数的多少称为“动量”,把动作延续的时间长短称为“时

量”。本文“动量”的含义与之不同。

〔9〕动词的这些重叠式,在动量的表达和其他语法功能上都有种种差异。萧国政、李汛(1988)就曾

讨论过动词V—V式重叠与VV式重叠的不同。因篇幅所限,本文对这些差异不作深究。

〔10〕刘月华(1983)指出:“如果动词表示的是持续性动作,重叠后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如

果动词表示非持续性的、但可以反复进行的动作,重叠后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少。”

〔11〕壮语、布依语、畲语、拉珈语等语言,都有动词重叠表尝试的现象,不独汉语一种语言所有。此

外,黎语动词重叠表示“不经意”,跟尝试也相当接近。

〔12〕徐州方言可有AAA式重叠。厦门方言可有AAAAA式重叠。

〔13〕见李大忠(1984)。形容词能否重叠的规律尚不明晰,大约与四个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音节数

目、意义类属、内部结构、语体色彩。

〔14〕在中原官话等方言中,ABB式相当发达,如“整齐齐、结实实、四方方、现成成、囫囵囵”等

。李宇明(1995a)曾对河南泌阳话中的这种重叠式进行了论述。

〔15〕有些双音节性质形容词也可ABAB重叠,重叠之后所表意义类似于动词重叠的“尝试”义,如“

漂亮漂亮、辛苦辛苦、痛快痛快”等,可看作形容词的动词化的一种表现。李宇明(1995b)已专文讨论。

〔16〕吴方言浦田话等方言中,还有大量的AAB式重叠,如“血血红、碧碧绿、笔笔直”等。在浦田

话中,双音节的性质形容词甚至也可较自由地AAB式重叠,如“认认真、大大方、普普通、狡狡猾”等。

参考文献

蔡权(1990)廉州方言形容词的特殊形式及其用法,《方言》第4期。

陈亚川郑懿德(1990)福州话形容词重叠式的音变方式及其类型,《中国语文》第5期。

陈淑梅(1994)湖北英山方言形容词的重叠式,《方言》第1期。

戴庆厦徐悉艰(1992)《景颇语语法》,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范方连(1964)试论所谓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4期。

范继淹(1962)重庆方言名词的重叠和儿化,《中国语文》12月号。

何汝芬陈康(1981)台湾高山族的阿眉斯语,《语言研究》第1期。

李蓝(1987)贵州大方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方言》第3期。

李大忠(1984)不能重叠的双音节形容词,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宇明(1995a)泌阳话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及有关的节律问题,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八届学术讨论会(1

995年10月,武汉)论文。

——(1995b)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ABAB式重叠,待发表。

李人鉴(1964)关于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4期。

梁德曼(1987)成都方言名词的重叠式,《方言》第2期。

刘村汉等(1988)广西平南白话形容词的重叠式,《方言》第2期。

刘丹青(1986)苏州方言重叠式研究,《语言研究》第1期。

——(1988)汉藏语系重叠形式的分析模式,《语言研究》第1期。

刘月华(1983)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1期。

刘自力(1987)仁寿方言名词的重叠式,《方言》第2期。

卢卓群(1979)说十百千万的组合,《语文教学与研究》第2期。

吕枕甲(1988)运城方言重叠式的韵律特征,《语言研究》第2期。

施其生(1988)汕头方言动词短语重叠式,《方言》第2期。

唐志东(1988)信宜方言前字变音重叠式,《语言研究》第2期。

涂光禄(1987)贵阳方言的名词重叠式,《方言》第3期。

汪平(1987)湖北省西南官话的重叠式,《方言》第1期。

汪国胜(1994)大冶方言语法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还(1963)动词重叠,《中国语文》第1期。

萧国政李汛(1988)试论V—V和VV的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邢福义(1990)《形容词短语》,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现代汉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发兴(1987)湖北长阳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方言》第3期。

詹伯慧等(1991)《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

张宁(1987)昆明方言的重叠式,《方言》第1期。

张惠泉(1987)贵阳方言动词的重叠式,《方言》第2期。

张光明(1992)忻州方言形容词的重叠式,《方言》第1期。

张树铮(1990)山东省寿光方言的形容词,《方言》第3期。

甄尚灵(1984)遂宁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方言》第1期。

郑懿德(1983)福州方言单音动词重叠式,《中国语文》第1期。

——(1988)福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方言》第4期。

中国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198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四川民族出版社。

熙(1956)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语言研究》第1期。

——(1961)说“的”,《中国语文》12月号。

——(1982a)《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1982b)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方言》第3期。

表示时间短的词篇8

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第一部分

一、主语、谓语

1、主语

多表示人或事物。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例如:

(1)今 天 晚 上 特 别 冷。

主语(偏正短语) 谓语

(2) [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状语(时间) 主语(代词) 谓语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例如:

(1) 笑 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 谓语

(2)公正廉洁 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 谓语

2、谓语

是对主语的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 谓语(状语+动词+补语)

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

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主语 谓语(状+动+补+宾)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

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主语 谓语(形容词+补语)

说话[要]简洁<些>。

主语 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任何困难她都能克服。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例如:

鲁迅浙江绍兴人。

主语 谓语(名词短语)

明天教师节。

主语 谓语(名词)

她 大眼睛,红脸蛋。

主语 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

二、动语、宾语

1、动语

动语和宾语是共存的两个成分,没有宾语,就无所谓动语,动语又决定宾语的性质。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例如:

他终于露出了笑容。(中补短语作动语)

你们要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联合短语作动语)

山坡上下来两个人。(不及物动词作动语)

他昨天哭湿了一个枕头。(中补短语作动语)

2、宾语

(1)名词性宾语。例如:

玫 瑰 花 我 给 你 们 俩 十 朵 , 给 你 紫 红 的 , 给 她 粉 红 的 。

近宾 远宾

近宾 远宾

近宾 远宾

(2)谓词性宾语。例如:

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进攻。(动词作宾语)

谁说女子不如男?(主谓短语作宾语)

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风停了,浪也静了。(复句形式作宾语)

三、定语、状语、补语

1、定语

(1)描写性定语,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例如:

(弯弯曲曲)的小河。青春气息。(风平浪静)的港湾。

(2)限制性定语: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例如:

(晓风残月中)的长城。(野生)动物。(古城大理)的湖光山色。

(3)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

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例如:(红)花、(绿)叶、(新)学校、(好)主意等。

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常常加上“的”,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例如:(晴朗)的天、(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粉红)的脸等。

2、状语

(1)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例如:

他[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 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2)限制性状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例如:

[午后],天很闷,风很小。 [白]跑一趟。(方式) 她的身上[净]是水。(净=全,表范围)

(3)助词“地”: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U非常地热”。形容词里,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比较少,大都也不能加“地”,例如“快跑、苦练、大干”。多音节形容词有相当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例如“热烈讨论U热烈地讨论/仔细看了半天U仔细地看了半天”

3、补语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例如:

这个字写〈错〉了。 她哭〈红〉了双眼。 上课前十分钟你得叫〈醒〉我。

(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谓语中心语多是形容词。例如:

心里痛快〈极〉了。 这几天真是烦〈透〉了。 这家伙讨厌〈死〉了。 比上次要好〈一点〉。

(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

有的同学对许多问题想得〈太简单,太浅〉。 讲的人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他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例如:

远处传〈来〉了他的笑声。 所有的同学都坚持〈下来〉了。 人绝不能轻易把生命交〈出去〉。

(5)数量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动作持续的时间,或者动作实现以后到目前所经历的整段时间。例如:

看了<几遍>。 等了<一会儿>。 来了<两个月>。

(6)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例如:

她生〈在南海〉,却不知道死〈在何方〉。 这件事发生〈在2008年〉。

(7)可能补语:这种补语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或不能实现,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与之间插进“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例如:

这个东西吃〈得〉吃〈不得〉? 作业一定要认真做,马虎〈不得〉。 看得清楚,看<不>清楚?

第二部分

四、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

1、与定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定语中心语”)

定语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有时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定语中心语。它跟前面的定语组成偏正短语,多用来做主语,有时也可做宾语等。例如:

(经济)的振兴 要靠科学技术。

主语 谓语

定 中

(他)的家里(有)(一只)(小)(花)狗。

主 语

谓 语

定 中 动

定 中

2、与状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状语中心语”)

状语中心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有时也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它跟前面的状语组成偏正短语,用来做谓语。

现在 [已经]深秋了。

主语 谓 语

状 中

有的同学 [上课时][在下面][悄悄]地讲话 。

主语

谓 语

状 中

3、与补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补语中心语”)

补语中心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可能由短语充当。例如:

那位学生 昏倒<过去>了。 我们的校园 打扮得<真漂亮>。

主 谓

主 谓

中<补〉

中<补>

五、独立语

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它的位置较为灵活,句首、句中、句末均可。

1、插入语:插入语的作用是使句子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例如:

用“毫无疑问、不可否认、不用说、十分明显、尤其是、主要是、特别是”等表示肯定或强调或特别值得注意。

用“看来、算起来、我想、充其量、少说一点”等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有时为了表达这种推测或估计不是说话者做出的,只不过是引用别人的意思,就会用“听说、据说”等来说明;有时说话者希望听话一方接受自己的见解,又不愿用一种强调的语气,就会用“请看、你想、你瞧、你说”等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能同意所说的内容。

用“总之、综上所述”等表示总括性的意义,点名下文是对上文归总而来的结论,或者指出由此及彼,说明另外的事情,这种词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使上下文更好地连接起来。

还有一些事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的,通常用“也就是、包括、正如”等来表示。

2、称呼语:用来称呼对方,引起注意。例如:

你来啦,老师。

3、感叹语: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等感情和应对等。例如:

嗯,我这就走。 啊,多么令人兴奋的景象啊!

4、拟声语:摹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加强表达效果。如:

呼——呼——狂风夹着沙石扑来了。 砰,砰,门外响起了枪声。

句子分析示例

(全体)同学 [都]做<完>(语法)作业了吗?

主 语

谓 语

(定)蛑 [状]

动 宾

中〈补> (定)蛑 语气词

A 衣服 洗<干净>了。

|主||谓|

|述<补>|

B 坑 挖<浅>了。

|主 ||谓|

|述<补> |

C坑 挖<深>了。

|主||谓|

|述<补>|

三个句子都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从句子成分来看,都是“主语+谓语+补语”的结构。

A句表示动作完成了,并达到了预期的结果。

B句表示动作完成了,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C句既可以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达到预期目的(坑的深度达到了事先的要求),也可以表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坑的深度超出了事先的要求)。

她[把衣服]洗<干净>了。

她[不]同意这样做。

(问题)的核心[可以]归结为(自尊心)问题。

第一句去掉修饰成分后,变成“他洗了”,表意不清;

第二句去掉修饰成分后,变成“她同意这样做。”意思相反;

上一篇:伤了你的心范文 下一篇:其实幸福很简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