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范文

时间:2023-09-18 08:10:12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篇1

关键词:《庐山远公话》;时间副词

黎锦熙先生②(1924年)认为,时间副词:表示有定时间的词,如日子、月份、季节等,大都是实体词,然而在叙述句中,他们总是在“副位”;还有一类专从“时间流”中区别某种动作的一个时限,或表动时的持续,或表动时的反复;多从实体转做副词,这就叫“时间副词”。《庐山远公话》中共出现11类时间副词即:表过去;表现在;表将来;表初始、终竟;表不定时;表迅疾、短时;持续、长时;表过去表逐渐;表惯常;表重复;其它时间副词。现将对其中两类进行示例分析。

一、表过去的时间副词

这类副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过去,用动作的完成来暗示时间的过去,侧重对往事的追溯,这些事大多发生在距离说话时较长时间以前,常位于句首,或位于动词谓语之前。

1.曾

“曾”,曾经,表示从前经历过或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当“曾”前面出现否定副词“不”、“未”时,表示动作行为或者情况没有发生过。例如:

(1)远公曰:“缘贫道宿世曾为保见,有其债负未还,欲得今世无冤,合来此处计会。一常(偿)百了,事且无疑。”

2.已

本义表停止,用作副词表示情况已经如此,动作已经进行或完成,或者已经达到了某个时点、某个时量等。常用于动词、形容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数量短语前,相同意义的双音节词为“已经”,而“已经”常常修饰数量词谓语句。例如:

(1)远公曰:“今债已常(偿)了,勿致疑。从今已后,更不复作苦。劝门徒弟子欠债,直须还他。贫道为作保人,上(尚)自六载为奴不了。凡夫浅识,不且罪愆,广造众罪,如何忏悔。”

3.比来、比

比来:“比来”,古代汉语副词,最初的用例见于晋朝陈寿的三国志,一开始就是作时间副词,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意义并没有发生改变,即“近来”的意思。“比”,表示近来、最近。例如:

(1)善庆曰:“胎生者:是听法之人,比来两人入寺听经……”

(2)化生者,比入寺中听法,得一句妙法,分别得无量无边,宣义文牵教化。

4.适来

“适来”,犹刚才、犹近来,表示动作在不久前刚刚发生。相当于“刚才”。

(1)老人又问:适来闻和尚妙响,是何之声?

5.才

“才“,表示动作行为在不久前发生,相当于“刚才”、“刚刚”。例如:(1)长大成人,才辨东西,父母即离乡别邑。

5.当时

“当时”,“当即”,义项有“立刻,马上”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很快发生、出现。同义词有“立即”、“随即”。“当即”偏重动作、行为发生的当前时点。例如:

(1)若与我此山不安,汝便当时发遣出去。

6.即

“即”从上古汉语时期词性虚化可用作副词至今沿用,词义一直都有“就、便”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表示动作、行为马上就要发生。例如:

(1)善庆说曰:“涅槃经义,大无恐怖,但请安心,勿令怀忧虑。不问别余,即问上人,涅槃经疏抄,从甚处得来?”

7.早先

早前,预先,事先,表示“知”这个动作发生的很早。例如:

(1)远公曰:只如汝未知时,吾早先知此事。

二、表迅疾、短时的时间副词

这类副词主要表示动作行为之间短暂的间隔,或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迅疾、突然,在这一用法上,复音词比单音虚词运用得更为普遍。有的词语可用于句首或分句语段之间,常位于谓语前。

1.须臾

“须”作为动词有“等待”之意,由“等待”之意引申为“一会儿”之意,常用“须臾”、“斯须”等复音虚词表示。“须臾”可以用于谓语前、句首、分句或语段之间。例如:

(1)须臾母子分解,血似屠羊。阿娘迷闷之间,乃问是男是女。

2.权时

 “权时”相当于“暂时、临时”,有“权且”之意。

 (1)远公也不归旧寺,相去十里已来,于一峻岭上,权时结一草庵。

3.忽、忽然

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某种现象或动作发生迅速,来得突然,出人意料,相当于“很快、迅速、忽然、突然”等。例如:

(1)远公出得寺门,约行百步以来,忽然腾空而去,莫知所在。

4.乍

“乍”,常用在北方的口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发生,意义与“刚”、“初”、“开始”等相近。例如:

(1)是时也秋风乍起,落叶飘摇。

5.即、遂即

“即”,表示动作、行为在说话人说话之后很快发生,相当于“马上”、“立刻”。“遂即”,相当于“随即、立即,表示某一件事紧跟在另一件事情之后发生,或者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是由前一个动作、行为引起的,两个动作间隔的时间短。例如:

(1)是时远公再三不肯,贫道是一界(介)凡僧,每谢君王,请命尼僧,却拟归山,即是贫道所愿。

(2)是日远公能涉长路而行,遂即密现神通。

6.便即

“便即”,常用于谓语前,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紧接前一个动作行为。相当于“即刻、马上”等。例如:

(1)忽忆不来之人,便即心生肺忘,纵有言而能听受,闷闷不已。

7.且

“且”,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暂时的,相当于“姑且、暂且”。例如:

(1)老人言讫,且辞和尚去也。

8.随后

“随后”是表示动作的迅速,相当于“立即”。通常指两个动作衔接紧密,后一个动作紧接着前一个动作发生,时间间隔短。

(1)老人言讫,走出寺门,随后看之,并无踪由,是何人也?

9.看看

“看看”,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看看,估量时间之辞。有转眼义;有当前义;又由当前义转而为刚刚义。”这个词在唐代前已有用例,但很少见。例如:

(1)从此阿娘大命转然,其母看看是死,叫声动地,似剑到(剜)心。

10.陡

“陡”,有“忽然、突然”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短暂、情况突发,某种状态在较短时段内的急剧变化。可修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例如:

(1)树神奉敕,便于西坡之上,长叩三声,云雾( 陡)暗,应是山间鬼神,悉皆到来。

11.就

最初词性用作动词,大约在近古汉语宋元时期词性发生变化,可当作副词使用,一直沿用至现代汉语。词义有“立刻”、“马上”的意思,表示动作、作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发生、出现。例如:

(1)阇梨去就,也是一个志道宵像,所出言问,不合圣意。

12.骤

时间副词“骤”的最早用例见于唐代,表动作行为的迅速或出人意料。有“突然、忽然”之意。例如:

(1)远公便为众宣扬大涅槃经义,直得诸方来听,雨骤云奔,竞来听法。

13.登时

“表“立刻”的意思。例如:

(1)相公处分左右,取纸笔来度与,远公接得(纸)笔,遂请香炉,登时度过,拜谢相公已了,听(厅)前自书卖身之契,不与凡同。(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92年9月,P125一 129

[2] 李海云,《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3] 廖加丰,《现代汉语时间副词来源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篇2

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第一部分

一、主语、谓语

1、主语

多表示人或事物。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例如:

(1)今 天 晚 上 特 别 冷。

主语(偏正短语) 谓语

(2) [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状语(时间) 主语(代词) 谓语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例如:

(1) 笑 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 谓语

(2)公正廉洁 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 谓语

2、谓语

是对主语的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 谓语(状语+动词+补语)

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

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主语 谓语(状+动+补+宾)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

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主语 谓语(形容词+补语)

说话[要]简洁<些>。

主语 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任何困难她都能克服。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例如:

鲁迅浙江绍兴人。

主语 谓语(名词短语)

明天教师节。

主语 谓语(名词)

她 大眼睛,红脸蛋。

主语 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

二、动语、宾语

1、动语

动语和宾语是共存的两个成分,没有宾语,就无所谓动语,动语又决定宾语的性质。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例如:

他终于露出了笑容。(中补短语作动语)

你们要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联合短语作动语)

山坡上下来两个人。(不及物动词作动语)

他昨天哭湿了一个枕头。(中补短语作动语)

2、宾语

(1)名词性宾语。例如:

玫 瑰 花 我 给 你 们 俩 十 朵 , 给 你 紫 红 的 , 给 她 粉 红 的 。

近宾 远宾

近宾 远宾

近宾 远宾

(2)谓词性宾语。例如:

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进攻。(动词作宾语)

谁说女子不如男?(主谓短语作宾语)

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风停了,浪也静了。(复句形式作宾语)

三、定语、状语、补语

1、定语

(1)描写性定语,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例如:

(弯弯曲曲)的小河。青春气息。(风平浪静)的港湾。

(2)限制性定语: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例如:

(晓风残月中)的长城。(野生)动物。(古城大理)的湖光山色。

(3)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

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例如:(红)花、(绿)叶、(新)学校、(好)主意等。

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常常加上“的”,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例如:(晴朗)的天、(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粉红)的脸等。

2、状语

(1)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例如:

他[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 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2)限制性状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例如:

[午后],天很闷,风很小。 [白]跑一趟。(方式) 她的身上[净]是水。(净=全,表范围)

(3)助词“地”: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U非常地热”。形容词里,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比较少,大都也不能加“地”,例如“快跑、苦练、大干”。多音节形容词有相当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例如“热烈讨论U热烈地讨论/仔细看了半天U仔细地看了半天”

3、补语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例如:

这个字写〈错〉了。 她哭〈红〉了双眼。 上课前十分钟你得叫〈醒〉我。

(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谓语中心语多是形容词。例如:

心里痛快〈极〉了。 这几天真是烦〈透〉了。 这家伙讨厌〈死〉了。 比上次要好〈一点〉。

(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

有的同学对许多问题想得〈太简单,太浅〉。 讲的人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他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例如:

远处传〈来〉了他的笑声。 所有的同学都坚持〈下来〉了。 人绝不能轻易把生命交〈出去〉。

(5)数量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动作持续的时间,或者动作实现以后到目前所经历的整段时间。例如:

看了<几遍>。 等了<一会儿>。 来了<两个月>。

(6)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例如:

她生〈在南海〉,却不知道死〈在何方〉。 这件事发生〈在2008年〉。

(7)可能补语:这种补语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或不能实现,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与之间插进“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例如:

这个东西吃〈得〉吃〈不得〉? 作业一定要认真做,马虎〈不得〉。 看得清楚,看<不>清楚?

第二部分

四、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

1、与定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定语中心语”)

定语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有时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定语中心语。它跟前面的定语组成偏正短语,多用来做主语,有时也可做宾语等。例如:

(经济)的振兴 要靠科学技术。

主语 谓语

定 中

(他)的家里(有)(一只)(小)(花)狗。

主 语

谓 语

定 中 动

定 中

2、与状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状语中心语”)

状语中心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有时也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它跟前面的状语组成偏正短语,用来做谓语。

现在 [已经]深秋了。

主语 谓 语

状 中

有的同学 [上课时][在下面][悄悄]地讲话 。

主语

谓 语

状 中

3、与补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补语中心语”)

补语中心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可能由短语充当。例如:

那位学生 昏倒<过去>了。 我们的校园 打扮得<真漂亮>。

主 谓

主 谓

中<补〉

中<补>

五、独立语

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它的位置较为灵活,句首、句中、句末均可。

1、插入语:插入语的作用是使句子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例如:

用“毫无疑问、不可否认、不用说、十分明显、尤其是、主要是、特别是”等表示肯定或强调或特别值得注意。

用“看来、算起来、我想、充其量、少说一点”等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有时为了表达这种推测或估计不是说话者做出的,只不过是引用别人的意思,就会用“听说、据说”等来说明;有时说话者希望听话一方接受自己的见解,又不愿用一种强调的语气,就会用“请看、你想、你瞧、你说”等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能同意所说的内容。

用“总之、综上所述”等表示总括性的意义,点名下文是对上文归总而来的结论,或者指出由此及彼,说明另外的事情,这种词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使上下文更好地连接起来。

还有一些事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的,通常用“也就是、包括、正如”等来表示。

2、称呼语:用来称呼对方,引起注意。例如:

你来啦,老师。

3、感叹语: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等感情和应对等。例如:

嗯,我这就走。 啊,多么令人兴奋的景象啊!

4、拟声语:摹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加强表达效果。如:

呼——呼——狂风夹着沙石扑来了。 砰,砰,门外响起了枪声。

句子分析示例

(全体)同学 [都]做<完>(语法)作业了吗?

主 语

谓 语

(定)蛑 [状]

动 宾

中〈补> (定)蛑 语气词

A 衣服 洗<干净>了。

|主||谓|

|述<补>|

B 坑 挖<浅>了。

|主 ||谓|

|述<补> |

C坑 挖<深>了。

|主||谓|

|述<补>|

三个句子都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从句子成分来看,都是“主语+谓语+补语”的结构。

A句表示动作完成了,并达到了预期的结果。

B句表示动作完成了,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C句既可以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达到预期目的(坑的深度达到了事先的要求),也可以表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坑的深度超出了事先的要求)。

她[把衣服]洗<干净>了。

她[不]同意这样做。

(问题)的核心[可以]归结为(自尊心)问题。

第一句去掉修饰成分后,变成“他洗了”,表意不清;

第二句去掉修饰成分后,变成“她同意这样做。”意思相反;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篇3

关键词: 分词; 逻辑主语; 单词

中图分类号: G623.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62-01

分词(短语)是高考语法与词汇部分和单词拼写题中的高频考点。近年来随着题干长度的增加以及突出语境理解的要求,都使教与学的难度增加。做题时,如果遇到对分词(短语)形式的考察,要按照以下步骤解题:

(1)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设空在句中的成分(如:状语、定语或宾补)

(2)找准相关动词的逻辑主语,确定该动词与逻辑主语之间是主动还是被动关系

(3)搜索句中相关的时间信息,确定非谓语动词的时态

(4)将自己选定的非谓语动词形式置于句中,看是否符合语境,完成交际任务。

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找准分词(短语)的逻辑主语是解题的关键。

一、分词(短语)作宾补,其逻辑主语为句中的宾语

分词(短语)作宾补,句子的谓语常常是使役类和感官结果类动词。只要牢记三种宾补形式含义的区别,再结合句子中的宾语判断语态(主动和被动),宾补的正确形式是很好判断的。

如:You will see this product made in this factory______wherever you go.

A to be advertised B advertised C advertise D advertising

解析:该句子中有一个wherever引导的状从,在主句中谓语为will see,属于感官结果类动词的形式。宾语this product(后面有made in this factory后置定语),所以设空是对宾补的考察;宾语this product不能发出advertise这个动作,所以应该用被动含义的形式;感官结果类动词宾补的三种正确形式含义有别:B advertised(被动)、 C advertise(主动,全过程)、D advertising(主动,正在进行),所以该题正确选项为B。

如:The spokeswoman said at the news conference that they were considering having the term the Russian group strongly objected to___.

A changing B changed C change D being changed

解析:该句子里有一个that引导的宾从,宾从的谓语为were considering,宾从的宾语为使役类动词having短语,在这个短语中,设空是having的宾补;宾语the term不能发出change这个动作,所以应该用被动含义的形式;使役类动词的三种正确形式含义有别:A changing(主动,持续性)、B changed(被动)、C change(主动,短暂性),所以该题正确选项为B。

二、分词(短语)作定语,其逻辑主语为分词(短语)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

如:(2010.重庆)Many building s in the city need repairing ,but the one____first is the library.

A repaired B being repaired C repairing D to be repaired

解析:考察非谓语动词形式作定语。The one 与 repair 之间是被动关系,可以排除C项的现在分词的形式;A项表示“修缮过的”,时间错误;B项表示“正被修缮的”,时态也错误;D项表示“将要被修缮的”,符合句意。所以选D项。

再如:(2010北京海淀期末练习)The silence of the library is sometimes broken by a sudden cough or the sound of pages ____.

A turning B turned C being turned D having turned

解析:该分词的逻辑主语为pages,与turn之间构成动宾关系;同时,表示“书页正在被翻”用being turned,A和D都是主动结构,所以选C 项。

三、分词(短语)作状语,其逻辑主语与句子的主语一致

如:(2008辽宁 )He was busy writing a story ,only ____once in a while to smoke a cigarette.

A to stop B stopping C to have stopped D having stopped

解析:stop的逻辑主语为he ,此题不涉及语态的考察。A项表示出乎预料的结果;D项表示动作先于谓语动词完成;C项表示将来完成;只有B项表示伴随主要动作was writing所发生发生的次要动作。结合句意“他正忙着写一个故事,只是偶尔停下来抽支烟”,所以答案为B。

再如:____in the car accident , Jason could scarcely move his legs and was sent to the hospital right away.

A Having injured B Being injured C Injured D To be injured

解析:动作injure与其逻辑主语he之间是动宾关系,所以应该用表示被动的分词形式,把A项排除;B、C、D项考察时态的区别,题意指“先被汽车伤害,因为腿部无法移动,后被送往医院” ;B项表示“被伤害的同时”,D项表示“将被伤害”,C项表示“已被伤害”,所以选C。

四、在独立主格结构中,分词(短语)有自己的逻辑主语

有时句子中分词(短语)的逻辑主语和句子的主语不一致,此时应在作状语的分词(短语)前加上它自己的逻辑主语。常见的形式是名词\代词+分词(短语)等以及with(out)+复合宾语。其功能是用一个句子表示两个(以上)不同主语所做的动作或者存在的情况,使语言更加生动,但口语中极少使用。

以下的例句中都用到了独立主格结构:

The boy was crying with the toy broken. ( break 与the toy 之间是动宾关系,broken表示已经被完成的行为)

Without anyone noticing , I stole into the room.(anyone与notice之间是主谓关系,noticing表示正在进行的状态)

More time given, we can finish the work.(=If more time is given …)

Thousands of eyes fixed upon her, Nora felt on edge. (As thousands of eyes were fixed upon her , …)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篇4

[关健词]人称指示说话者听话者亲密度

一、人称指示和语用分析

人称指示是指通过篇章中词汇和语法特点来解码篇章信息。斐尔莫(Fillmore)和列文森(Levinson)将人称指示分为五类: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此文将从语用角度出发来分析人称指示。人称指示“无法避免的把主观性引入到自然语言的词汇结构”(Lynons1977,646).在说话人使用语言的时候对人称指示的选择上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多数语言基本上存在三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是指说话人,第二人称是指听话人,第三人称是指除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人。说话人对人称指示词的选择会表现出说话人在特殊的情况下对听话人的感情、态度和与听话人的关系,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会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英语与汉语中说话人如何选择人称指示来增进感情。

列文森(Levinson1983)提出了“指示中心”的观点,指示中心是指把说话者作为中心点来解释人称指示词。根据指示词与指示中心的距离,指示词可以分为近指指示词(proximaldeixis)和远指指示词(distaldeixis)(Levinson1983,81)。Lyons也提出了“情感指示”(empatheticdeixis)的说法,也就是说说话人选择近指指示词还是远指指示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的心里经验,说话人选择人称指示词来缩短他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从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友谊、亲密关系或者是疏远、冷淡。

耿德本提出了情感等级(empathyhierarchy),说话人与参与者X之间通过语言传达的关系被称作情感价值,情感价值用E(x)来表示,说话人面对不同的对象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价值,耿德本的人称情感等级可以如此表示:E(1st)>E(2nd)>E(3rd),也就是说,情感价值最高的是第一人称代词然后是第

二、第三人称代词。人称指示词的语用分析

1.第一人称复数代替第一人称单数

1)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介绍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结合了结构法和交际法两者之长处的教学法是我们多年从事英语教学的经验总结。(Thespeakeristheonlyonauthorofthispaper.)(何自然1988)

2)Wehavebeenobservingthephenomenonforyears,butatthisstagewearestillunabletobeveryspecificaboutitsnatureoritscause(何自然1988).

当说话人在谈论自己的所获得的成绩时通常用复数形式来表示谦逊,在这种用法上英语与汉语有相似之处,英语和汉语中的第一人称复数形式都有包括式(we-inclusive-of-addressee)和排除式(we-exclusive-of-addressee)之分。包括式和排除式在英语中主要表现为“letus”和它的缩写“let’s”上,“Letus”有时包括听话人有时排除听话人,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到底是包括还是排除,而“Let’s”通常只是包括听话人。在汉语中,“咱们”是包括式而“我们“是排除式,但有时也是包括式。当说话人主动地向别人提供帮助时,说话人通常用“let’s”来代替“letme”来表示听话人也是这个动作的参与者从而减少给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矛盾保全了听话人的面子。在汉语中说话人用“咱们”、“我们”从而使自己进入到了听话人的情形而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加深了感情,这样就实现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为了寻找共同点,说话人也通过用人称代词“we”、“咱们”、“我们”把听话人引到自己的情况下。

莱考夫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说话人可以利用指示词的包括式和排除式来达到交际的目的,以下是美国总统里根的一段演说:

“bybeginningtorebuildourdefenses,wehaverestoredcredibledeterrenceandcanconfidentlyseekasecureandlastingpeace,aswellasareductionofarms.AsIsaidWednesdaynight,Americanisbackandstandingtall.We’vebeguntorestoregreatAmericanvalues:thedignityofwork,thewarmthoffamily,thestrengthofneighborhoodandthenourishmentofhumanfreedom.Butourworkisnotfinished.”

在里根总统的这段演说中如果我们不考虑篇章,我们就不知道这里“we”和“our”指的是谁,实际上“we”和“our”都是指美国政府、美国人民或者是两者,里根总统这样用的目的是要让美国人民认同他们的目标与美国政府达成一致。

2.第一人称代替第二人称

根据不同的场景说话人会表达不同的情感,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说话人会选择用第一人称来代替第二人称,这样说话人就把自己引到听话人的情况下从而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例如,一个领导来到一户人家说“咱们家(你们家)今年过得怎么样?”汉语中还有以下例子:

3)你要记住,我们(你)是学生,我们(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4)同志,咱们/我们这儿有万宝牌电冰箱卖吗?

这种用法在英语中也很常见,例如一个妻子对饭前不洗手的丈夫和孩子说“Wewashourhandsbeforeandafterdinnertokeepfit.”,一个父亲提醒他的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到了,他可能这么说“Tom,whatarewesupposedtodo?”,这样就比较具有说服力,听话人就很容易接受。

这种指代信息使得听话人听起来比较亲切,所以这种用法在正式场合主要是长者或者是领导会这么说,在非正式场合消费者或者家长这么说。

3.第一人称代替第三人称在汉语中,第一人称经常用来指代第三人称,例如:

5)第一年分水的时候确实影响了我们农民的收入,……

这个句子里第一人称“我们”实际上是指“他们—农民”,用“我们”代替“他们”这样就有效地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表示出亲切的关系。4.第三人称代替第

一、二人称

因为第三者不是会话的直接参与者,所以第三人称代词是远指指称。所以说话人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会让人感到有距离感。在某些会话场景中,说话人不用“你”或者“you”来指代听话者而是表示第三人称的名词短语,例如,在厨房的一位妻子对她懒惰的丈夫说:“Wouldhishighnesslikesomecoffee?”这位妻子用“hishighness”来代替“you”显示出她与懒惰的丈夫的距离和不亲密感,幽默嘲讽的口气也暴露无遗。第三人称代词也常常用来表示责备,例如,Somebodydidn’tcleanupafterhimself.

但是,如果第三人称代词或者短语用在长者与小孩之间的对话中,情形就完全变了,它不再是表达不满和责备而是表达亲密,增进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感情,这在英语汉语中都很常见。例如,

6)宝宝乖,宝宝快别哭,妈妈带你上街去买糖糖。

7)这回你就听老师一句话吧!

8)Baby:Mum,tellusastory.

Mother:Ok,butifItellyouastory,willyougotosleepforMama?

这说明第三人称代词有时可以缩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距离从而让人感到亲密感。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与汉语中人称指示词的使用在缓和人际关系,增进感情方面有很多共同点,这些人称指示词能帮助说话人很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说话人在日常交流中要学会使用这些人称代词,巧妙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Jaszczolt,K.M.MEANINGINLANGUAGEANDDISCOURSE[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Levinson,Stephen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3]Lyons,John.Semantics,2vols.Londonand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7.

[4]关德英.“人称指示在汉语、英语中的语用对比分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7]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篇5

关键词:现代汉语 体词 谓语 语义

体谓结构是指由体词或体词性短语作谓语的主谓结构。如:

(1)明天端午。

(2)八菜一汤皆美味佳肴,但没上酒。(方方《白梦》)

例(1)中,谓语“端午”是一个名词;例(2)中,谓语“皆美味佳肴”是一个偏正短语。

为方便行文,以下简称体谓结构。其中,体词包括:名词、数词、量词、代名词。体词性短语包括:定中短语、体词性联合短语、同位短语、量词短语、方位短语、“的”字短语。由此,体谓结构的基本结构式为:X・NP或X・N。为使行文简洁,下文一般不详细区分NP和N,而一律用X・NP表示。必要时,X用“X”标示,NP用“NP”标示。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体谓结构,尤其是副名组合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将立足于X・NP的语义类型,对X・NP结构在语义方面呈现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至于句法、语用方面,笔者将另撰专文予以探讨。

一、X的语义类型

从句法成分上看,X可以是谓词或谓词性短语、主谓短语、分句、单句、部分体词或体词性短语等。从语义上看,谓词或谓词性短语、主谓短语、分句、单句都表示一个事件,而体词或体词性短语的语义分类相对复杂一些,它可以表人物、时间、处所、数量等。因此,我们将X的语义类型概括为如下六类:

(一)表时间。如:

(3)昨天中秋节。

(4)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例(3)中的“昨天”是一个时间名词,例(4)中的“一年”是一个表时间的数量短语。

(二)表处所和地点。如:

(5)芦苇丛中阵阵蛙鸣。

(6)每逢阴雨天,三里黄河道上一锅粥,自行车寸步难行。

上述两例中的“芦苇丛中”“三里黄河道上”均是方位短语。

(三)表事件。如:

(7)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8)活着空屋冷炕打光棍,死后孤坟野狗一棵树。(刘绍棠《烟村四五家》)

例(7)中“大姑娘坐轿”是一个主谓短语,陈述了“谁-干什么”这样一个事件;例(8)中“活着”“死后”分别是助词短语、方位短语,陈述的是人所处的生与死两种状态,是作者对主人公凄苦遭遇的简短总结。

(四)表人。如:

(9)虽然不能人人皆美女,但懂得扬长避短却不失为恋爱正道。(《女友》)

(10)“咱俩一正一副,同心合力!”蔡椿井一拍桌子,“今年要拿九百六,平均每人每月收入四十元。”(刘绍棠《烟村四五家》)

例(9)中的“人人”是泛指,而例(10)中的“咱俩”是特指。

(五)指事物

这里的“事物”指除时间、处所、事件、人之外的一切物体和现象,既包括有生命的,也包括无生命的;既包括抽象的,也包括具体的。如:

(11)狡兔三窟,草木皆兵,长命百岁,表面一套背后又一套。

(六)指数量。如:

(12)我这样给你开价吧,一万字两千块。

(13)八个人一个房间。

例(12)、(13)中,“一万字”和“八个人”均为数量短语。

二、NP的语义类型

临界是一个被广泛用于很多学科的概念,语言学界也已引入(彭睿,2011)。体谓结构“X・NP”中“NP”的语义类型也可以用临界和连续的观点来分析:世间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语言现象也不例外。具体到句式,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体词谓语句两两之间也有交叉区域,而且还存在“三不管”地带。其结果就是,有些体词谓语句处于与动词谓语句临界的状态,有些体词谓语句处于与形容词谓语句临界的状态,还有一些则处于与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两者交叉的状态。

这样,我们可以分出五种不同的体词谓语句:与动词谓语句临界的,与形容词谓语句临界的,与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都临界的,处于体词谓语句内部边缘地带的,处于体词谓语句内部核心部位的。这五类体词谓语句的判断性该如何排序呢?若用连续的观点来看,叙述、描写、判断可以看作一个及物性逐渐减弱的连续统:

强叙述性 强判断性

―――――――――――――――――――及物性渐弱

动词谓语 形容词谓语 体词谓语

其中,最左端的具有强叙述性和弱判断性,是典型的动词谓语句;最右端的具有强判断性和弱叙述性,是典型的体词谓语句;中间的是形容词谓语句。

由此,我们可以将体谓结构的谓语NP/N分为五类:

第一类,最不典型的体词谓语,与动词谓语临界;

第二类,中间状态的体词谓语1,与动词谓语和形容词谓语临界;

第三类,中间状态的体词谓语2,与形容词谓语临界;

第四类,不太典型的体词谓语,与典型的体词谓语临界;

第五类,典型的体词谓语。

NP的语义类型正与它的典型性有关,下面我们将分组讨论。

第一类,与动词谓语临界的体词谓语。

这类谓语主要表职称、官衔、学历、身份等,有“变化”义。如:

(14)a.老王早就处长了。

b.老王早就当/提/是处长了。

(15)a.她已经大学生了。

b.她已经是/成为大学生了。

这样的体谓结构一般后带“了”,可以认为它是动词谓语句的省略式。可见,“了”在完句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视。而且,这类句子还经常带有“早、就、已经”等修饰限定性成分。

第二类,与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临界的体词谓语。分为两个小类:

1.表存在、处所,有“存在”义。如:

(16)a.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

b.蓝蓝的天上有白云朵朵。

c.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的湖面点点清波)。

上例中a与b表达的意义基本相近,但b句中的“有”字比较明确地展现了其动词谓语句的特点;与a相比,c句则更明显地体现了体词谓语句描写性的特点。

2.表主语所指的拥有物,X・NP或NP・X之间有“领有”义。如:

(17)a.她一对双胞胎儿子。

b.她有一对双胞胎儿子。

c.她一对双胞胎儿子,一个体贴的丈夫,看,多么幸福的家庭!

例(17)a中,X・NP之间存在领属关系;b中主谓之间加动词“有”变成了动词谓语句;c中两个体谓句同时排列,对“她”的“幸福的家庭”进行具体的描述,凸现了具有形容词谓语句特点的一面。

第三类,与形容词谓语临界的体词谓语。也有两类:

1.表呈现出的态势,有“状态”义。如:

(18)a.山上,漫山遍野的杜鹃花。

b山上,杜鹃花漫山遍野的。

(19)a.关云长,美髯公。

b.关云长,髯很美。

上两例中,a句都是定中短语作谓语,b句都是主谓短语作谓语。区别在于:体词谓语句的描写性比较强,而主谓谓语句的陈述性比较强。另外,体词谓语句因其简短、随意而更具口语风格,这在例(19)a与b的比较中表现得更明显。

2.表性格特征、品质,有“性质”义。如:

(20)a.你,绅士;他呢,瘪三。

b.你呢,很绅士;他呢,很瘪三。

例(20)a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由两个体词谓语分句构成。两个分句分别对“你”的品性、“他”的作风进行了界定:你是绅士,他是瘪三。

例(20)b也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由两个形容词谓语句构成。其中,“很绅士”“很瘪三”是近些年流行开来并已引起学界广泛讨论的副名组合现象(邢福义,1997),类似的用法有很多,如“很阳光”“很淑女”等等。

相比之下,a的判定性更强,而b的描写性更强。

第四类,不太典型的体词谓语。

这类体词谓语表数量(时量、重量、年龄、价格)、单位量(频率、分配)、顺序或计数等,有“数量”义。如:

(21)a.他孩子从小喝奶粉,现在三个月四袋。

这样用的体谓结构所表示的语义可以换算为分数形式,如上例:

(21)b.他孩子现在每个月需要4/3袋奶粉。

第五类,典型的体词谓语。

这类体词谓语表人物的姓名、籍贯、种族、出身、成分、所属工作单位等,有“判断”义。如:

(22)a.张艺谋,导演。

(23)a.小王O型血。

这类体谓结构的主谓之间可以加判断动词“是”,也可以有较长的语音停顿。即上述两个句子可以变换为:

(22)b.张艺谋是导演。

(23)b.小王是O型血。

当然,a与b的区别主要是:性质上,一为体词谓语句,一为动词谓语句;形式上,体谓结构更简短。

Hopper and Thompson曾于1980年和1984年两次基于对话语中突显前景信息策略的认识,揭示了语言结构中及物性的一系列普遍特征,认为可以从十个方面来检验句子的及物性。

项开喜(2001)则进一步研究,认为体词谓语句的谓语类型与它的及物性一致。以此为据,我们在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体词谓语句之间,即上述的五大类、七小类谓语之间,建立了一个连续的及物性的语义变化序列:

①变化义>②存在义>④状态义>⑤性质义>③领有义>⑥数量义>⑦判断义。

综上所述,①变化义、②存在义的叙述性都比较强,我们将它们归为一类并命名为变化义;④状态义、⑤性质义的描写性比较强,我们将它们归为一类并命名为性状义;③领有义、⑥数量义、⑦判断义的判断性比较强,我们将它们归为一类并命名为判断义。

三、X・NP的语义搭配关系及制约

(一)X・NP的语义搭配关系

在上两节,我们已经讨论出X有六大种语义类型:1.表时间,2.表处所,3.表事件,4.表人,5.表物,6.表数量。NP有三大种语义类型:1.变化义,2.性状义,3.判断义。

而体谓结构中X和NP并不是简单机械地一一对应,它们的搭配图示呈不规则的网状。这样,我们得出了体谓结构的十种语义结构类型。具体如下:

1.时间――判定。如:

(24)今年五月二十八号端午节。

2.处所――判定。如:

(25)北京,中国的首都。

3.事件――判定。如:

(26)她大学毕业已经三年了。

4.人――判定。如:

(27)及时雨,宋江。

5.物――判定。如:

(28)今天的电影票我买的。

6.处所――存在。如:

(29)左边飞机场,右边火车站。

7.事件――存在。如:

(30)百万富翁沿街讨饭――巴黎新景观。

8.物――存在。如:

(31)天上一个太阳,水中一个月亮。

9.物――数量。如:

(32)这套公寓才八十多万。

10.数量-数量。如:

(33)一人一个苹果。

综合起来看,上述十种语义结构类型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语义搭配关系:

1.同一关系,包括“时间――判定”“处所――判定”两种类型。

2.相属关系,包括“事件――判定”“人――判定”“物――判定”三种类型。

3.空间关系,包括“处所――存在”“事件――存在”“物――存在”三种类型。

4.时间关系,包括“人――变化”“事件――变化”两种类型。

5.数量关系,包括“物――数量”“数量――数量”两种类型。

(二)X・NP语义搭配的隐性选择限制

1.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典型的例子是颜色系列在体谓结构中的应用。如:

(34)*a.他天生满头浓密的灰头发。

b.他天生满头浓密的黑头发。

a不能成立而b却能成立,就是因为“灰”在这里受到了它所在的颜色系列中“黑”的制约。尽管头发可能是“灰”色的,但由于汉民族形容头发时,“黑”是个强势颜色词,因而人们会把“灰”归入“黑”。所以a一般不成立。

2.语义自足性原则的制约。句子的自足与不自足多指抽象的句子。所谓抽象是相对具体来说的。具体的句子有形式、意义和内容,抽象的句子只有形式和意义,没有内容。如果把具体的句子也包括在讨论范围之内,那么,缺乏时间因素的句子大都是不自足的。因为句子既叙述客观事实,又表达说话人对事实的主观态度。主观方面主要是语气,每一个句子必定有特定的语气。客观方面主要是时间因素。句子表示时间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有显性的,有隐性的,这是成句的必要条件。如:

(35)a.我大学生。

b.我大学生了。

a缺乏时间因素,所以是不自足的;b加进了表示已然的动态助词“了”,语气和时间因素齐全,因而是自足的。

3.特定格式的制约。这是不言而喻的,比如数量对应式,要求X与NP都含有数量;又如“X的NP1,X的NP2”式的对举式要求必须形成“X的”结构作主语等。

4.特定句类的制约。如陈述性的体谓结构要叙述或说明事实且具有陈述语调,疑问性的体谓结构要有所体谓并具有疑问语调等。

5.相邻成分之间语义的制约。表现比较明显的是并列成分的排列顺序以及音节数目的制约。如:

(36)a.他思想政治80分,数学60分,视听说70分。

b.他数学60分,视听说70分,思想政治80分。

在同等条件下,a的可接受性可能不如b高,究其原因:在对处于平等地位的三个并列成分进行排列时,要考虑到相邻成分之间的制约,人们习惯上会按音节数目的多少进行升序排列。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项目编号:XJK011CGD048]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彭睿.临界频率和非临界频率――频率和语法化关系的重新审视

[J].中国语文,2011,(1).

[2]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7,(2).

[3]Hopper,Paul J.and Sandra A.Thompson.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J].Language,1980,(56).

[4]Hopper,Paul J.and Sandra A.Thompson.Lexical Categories in Universal Grammar[J].Language,1984,(60).

[5]项开喜.体词谓语句的功能透视[J].汉语学习,2001,(1).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篇6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里出现了一种既不是句子,也不是从句,却相当于由名词或代词加上分词或分词短语构成的,用于修饰整个句子,而不是一个词或词组一种独立结构――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中的名词或代词与其后的分词或分词短语构成逻辑上的主谓关系。这种结构与主句不发生句法上的联系,因此不用考虑它内部的动词及其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独立主格结构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状语从句或其他状语形式,但多数情况下却因为它内部动词的逻辑主语与主句主语不一致而不能转化为分词形式。且独立主格结构的位置相当灵活,可置于主句前、主句末或主句中,常由逗号将其与主句分开。充分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一语法,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应试的能力。

一、独立主格结构的构成形式

1. 名词或代词+现在分词:现在分词表示前面的名词或代词主动进行的动作或状态有时,现在分词being在独立主格结构中可以省略。

eg. The weather fine, we went to a beautiful beach.

= The weather (being ) fine, we went to a beautiful beach .(天气很好,我们去了一个优美的海滩)。

2. 名词或代词+过去分词:过去分词表示前面的名词或代词被动完成的动作.

eg. Her glasses broken, she couldn't see th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 Because her glasses were broken,she couldn't see th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因为她的眼镜摔坏了,她看不见黑板上的字)。

3. 名词或代词+名词(短语)

eg.Many people swam this afternoon, some of them women and children.(今天下午许多人去游泳了,其中一些人是妇女和儿童)。

4. 名词或代词+形容词(短语):形容词(短语)说明前面名词或代词的性质或状态。

eg. The weather cold, we decided to stay at the hotel.(天气很冷,我们决定呆在旅店里)。

5. 名词或代词+介词短语

eg.The teacher came in, a book in his hand.(老师进来了,手里拿着一本书)。

6. 独立主格结构有时可在其前加上介词with。

eg. You can see a small house with a beautiful garden.(你能看见一栋有个美丽花园的小洋房)。

She fell asleep with the lamp burning. (她没熄灯就睡着了)。

二、独立主格结构的用法

独立主格结构在句中一般作状语,表示时间、条件、原因、伴随状况等。

1) 表示时间 如:

His homework done (=After her homework was done),Tom played computer games.

2) 表示条件 如:

The water being enough(= if the water is enough), the fish may be alive.

3) 表示原因 如:

There being no buses (Because there were no buses),we had to walk home.

4)表示伴随 如 :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篇7

关键词:对比分析 内部构造 语法功能 语义特点 某些用法

一、内部构造的对比分析

1、内部结构

“理发”由动素“理”和名素“发”构成,是动宾式结构;“着想”由动素“着”和动素“想”构成,是偏正式结构;“看齐”由动素“看”和形素“齐”构成,是动补式结构。

2、内部凝结性

(1)“理发”内部可插入一些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理(一)下发,理了三次发”等,插入的成分“一下、三次”语义指向“理发”这个动作,作“理发”的补语,其中“下、次”是动量词;②“理(一/这)个发,理个什么发”等中的插入成分“一/这个、什么”作“发”的定语,其中“个”是名量词,“什么”是代词;③“理了发、理过发、理着发”中的动态助词“了、过、着”则表示“理发”这个动作发生的不同状态及时间,有的也可置于“理发”的后面,如“你刚刚理发了吧?(了1+了2)/忙什么?我正理发着呢。”;④还有一种是在某些语境下,把“发”放到“理”的前面,如:理一个这么帅的发才10块,(这个发理得)值!/瞧你那样儿,你的发也该理理了。

(2)“看齐”内部亦可插入少量成分,如“看得(很)齐,看不齐”,表示可能性。(例句:这一行的人怎么半天还看不齐呢?)

(3)“着想”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

综上可见,三者中“理发”的离合性最强,“看齐”的离合性较弱,“着想”则凝固性强,没有什么离合性。

二、语法功能的对比分析

1、能否重叠

(1)着想:可以完全重叠,重叠形式跟大多数动词相同,为“着想着想”;

(2)理发:可以部分重叠,只在某些语境中使用,重叠形式主要有:“理理发”(你也该理理发了。);“理了/一理发”(上午我看了看书,理了理发,时间就过去了。);“理发理了…”(怎么理发理了40分钟呢,太慢了!);“发…理理”(你的发也该理理了。)等。

(3)看齐:不能重叠。

2、能不能直接受程度副词“很”等修饰

三个词都不能直接受程度副词“很”等修饰,不过可以说“发理得很好”、“(队伍)看得很齐”、“很为/替别人着想”。

3、能否跟动态助词“着、了、过”搭配

(1)理发:可以跟“着、了、过”搭配,且“着、了、过”置于“理”与“发”之间,构成“理着发、理了发、理过发”,其中“着、了”也可置于“理发”之后,构成“理发着呢,理发了”,但“过”不能置于“理发”之后。

(2)着想:后面可跟“过”,构成“着想+过”。(例句:你可曾为我着想过?)

(3)看齐:不能跟“着、了、过”搭配,“看齐了!”中的“了”是表示祈使语气的语气词,不是动态助词“了”。

4、三词都可作谓语,都是不及物动词。其中“着想”(表示“为某人或某事的利益考虑”义时)作谓语前面必须加“为/替…,从…”等成分,不能单独使用。

5、能否作除谓语外的其它句子成分

(1)理发:还可作主语、宾语、定语。

例句:理发多少钱?(主语)/这儿的理发技术不错。(定语)/我想一会儿去理发。(宾语)

(2)着想:不能单独作其它句子成分,必须和“为/替/从”构成一个整体作为“为/替/从着想”来使用,可作多种句子成分(参见本文“标题三语义特点的对比分析”中的相关内容)。

(3)看齐:少见作谓语外的其它句子成分。

6、其前是否可用介词短语作状语

(1)着想:之前必须带固定形式的介词短语“为/替…,从…”作状语,否则语义不自足。例如:我们应该多为下一代着想。/你什么时候替我着想过?/一定要从大局着想。/不能说:×你着想过吗?

(2)看齐:多数情况下前面要加“向/和/与/跟…”之类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少数情况下不加状语,可看作是在特定语境下该种状语的省略。例如:向前看齐!/整个队伍看齐了!(在场的人都知道向哪儿看齐,故省略方向状语)

(3)理发:之前不一定要有介词短语作状语,当需要引出“理发”的对象时,要用介词短语“给/为…”等作状语,如:请给/为我理个发。帮我理一下发吧!我刚刚理了发。

7、能否带补语

(1)着想:可以带“一下”等少量的补语,且补语位于其后,“着想一下”的语气效果跟“着想着想”的语气效果相当,有请求、尝试的意味。

(2)理发:可以带“一下、一次”等作补语,且补语多置于“理”与“发”之间,构成“理(一)下发,理了三次发”的形式;少数情况可后置,如“理发一次多少钱?”。还有一种带补语的情况,需要先重复动词“理”(可看作“理发”的一种特殊重叠方式),然后才可以加补语。如“你怎么理发理了半天呢,我都等急了。”再有下句:“理一个发才5块,这个发理得值。”后半句中不仅“理发”二字顺序颠倒,也加上了补语“值”。

(3)看齐:一般没有补语,因为它本身的“齐”就是“看”的补语,再加补语显得语义臃肿不顺。

三、语义特点的对比分析

(一)静止状态下三词的语义含量及义项多寡

1、三词的语素成分、语素组合及语义含量

(1)“理发”中“发”是“理”的动作对象,二者合起来就只表示“修剪头发”,很难从中再区分出其它含义了。

(2)“着想”一词内部结构可以和“联想”一词的内部结构比对,其中语素“着”意为“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在别的物体上”,含义较语素“想”具体一点,是用来表示“想”的方式的,因而整体上可看作偏正结构;二语素合起来以后的主要含义体现在语素“想”字上,含义是“(为某人或某事的利益)考虑”,除此再别无它义了。

(3)“看齐”是一个动结式结构(动补结构的一种,),“齐”表示“看”的结果,三者中语义含量最大,含有“看了、齐了”这两层字面义。

2、从《现代汉语词典》中三者的义项来看:

“理发”只有一个义项“修剪头发”;“着想”也只有一个义项“(为某人或某事的利益)考虑”;“看齐”有两个义项“整队时,以指定人为标准排齐”、“以某人或某种人为榜样”。

对比三者的义项来看,三个词的义项多少似乎和它们的语素成分、内部结构及语义含量有关系。“理发”一词的语义含量较少,意义过于具体明确,加之现实生活中缺乏相关或相似的事象加以引申,故保持单一义项。“着想”一词的语义含量也较少,其意义比较抽象模糊,故其义项引申也较少,只有一个义项。“看齐”的语义含量较丰富,且该语义有具体和抽象的两面,义项引申的弹性空间较大,故有两个义项:1.整队时,以指定人为标准排齐;2.以某人或某种人为榜样。两义项中,前一义项含义具体,侧重“看”的动作,后一义项含义抽象,应是通过相似引申由前一义项得到,强调语素“齐”的效果。

(二)从语义、语法、语用三角度对比分析“为(替/从) 着想,向(跟/和/与) 看齐,给/为/替理发”三种结构

谓语(动词)往往是整个句子的枢纽,句子通过其谓语动词与句子的主语、宾语、状语、补语成分发生一定的语法关系和语义联系来运转,句子语义的顺利表达也需要通过谓语动词与其它句子成分主语、宾语、状语、补语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具体的语言使用情况当然也受到词语自身语义特点的制约。 下面所谈内容即是从这个角度来观察的。

1、“着想、”在使用时,前面必须要加“为(替/从) ”这种介词短语作状语,完全不能单独使用;“看齐”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前也要加“向(跟/和/与)”这个介词短语作状语;而“理发”则只是在需指出“被理发者”时在前面加上“给/为/替”或是需要出现理发的时间地点时在其前加上“在”等介词短语作状语,其它情况下完全可以离开介词短语状语单独运用。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在于“理发”一词本身带有宾语(理+发),语义自足性较“着想、看齐”强,另一方面又因为其内部凝固性较“着想、看齐”要弱(这二点均见本文“标题一内部构造的对比分析”),因而相对于“着想、看齐”来说,“理发”一词使用起来更独立自由灵活,有更多的可使用环境,对介词短语这样的状语依赖性较小。

与之相反,“着想、看齐”二词本身都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内部构造中也不包含宾语成分,加之能与它们搭配的补语又很少,这样它们语义的自足性较弱,能独立使用的语言环境很少或者没有,导致二词对其前的介词短语状语的依赖性较大,它们就与其前的介词短语状语共同出现在语境中。久而久之,它们的关系也变得近乎半凝固了(相对于成语的完全凝固性来说),二词与其前面的介词短语状语在使用中也就形影不离了。

2、分别出现在“着想、看齐、理发”前的“为(替/从) (着想)、向(跟/和/与) (看齐)、给/为/替(理发)”的三种介词短语有其特点。

其一,从语法功能看,三个介词短语都是放在三个动词前作状语。

其二,从语义上看,当三个介词短语中的介词宾语都是名词或代词时(尤其是表示人的名词时),如“为祖国着想、向雷锋看齐、给我理发”,其中的介词宾语“祖国、雷锋、我”的语义指向分别是其后面的不及物动词“着想、看齐、理发”。

似乎可以这样说,“祖国、雷锋、我”分别在意念上做了不及物动词“着想、看齐、理发”的宾语,可以表示为“×着想祖国、×看齐雷锋、×理发我/理我发”。(说明:此处和本文别处的符号“×”表示这种表达方式在汉语中不存在,是违反汉语语法的。)

是不是因此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这三个(甚至更多的)不及物动词虽然其后面不能跟名词宾语,如本例的“祖国、雷锋、我”,但可以将前置介词短语中的介词宾语作为这些不及物动词的“意念宾语”?

当然,这只是一个设想而已,限于本文的要求,这里不能展开讨论。

3、“为着想”中介词“为”的宾语情况和“为着想”这个结构所能担任的句子成分

首先,“为着想,向看齐,给理发”中的介词“为、向、给”的宾语都可以由名词或代词(“给理发”中“给”的宾语只能是表示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来担任。除此之外,“为着想”中“为”的宾语有时还可由动词性的词(短)语或形容词性的词(短)语担任。例如:

他是为你着想才劝你少喝酒的。(人称代词)

高考过度关注:为孩子着想还是社会心理畸变?(名词)

为健康漂亮着想,建议还是少熬夜的好。(形容词)

我们应该为增加生产着想。(动宾短语)

支队(团)后勤处要为司务长第二任职需要着想。(偏正短语)

人人都需尽自己的一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着想。(主谓短语)

其次,“为着想”这个中结构除了主要作谓语外,还可作其它成分。例如:

保持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作定语)

教学生六年,为学生着想六年。(作谓语)

为职工群众着想是基层政治工作的出发点。(作主语)

我们革命队伍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宾语)

我为客户着想赢来了订单。(作连动结构中的谓语/状语)

四、某些用法的对比分析

(一)否定形式

1、理发:可直接在前面加“没(有)/不”进行否定,如:你昨天没有理发吗?/时间有点晚,要关门了,不理发了。也可以在“不/没”与“理发”之间加入其它成分,如:嗨,这段时间太忙,一直没顾得上理发。/我不会再去那儿理发了,理发师的水平不太好。

2、着想:“不”“没”等否定词不能直接用在“着想”前,要用在“为、替、从”等介词前。例句:我们不为下一代着想,谁为下一代着想?/人家可没有为我们着想。

3、看齐:可直接在其前加“没/不”,如:注意!这一列的第三个人没有看齐!也可以在“不/没”与“看齐”之间加上其它成分,如:不是向左看齐,要向右看齐!

(二)疑问形式

1、着想:不能用“A不A”,“A没A”提问。只能在前面用“为不为”,“是不是”,“要不要”,“应该不应该”“有没有”提问。

例句:你有没有为我着想过?

我们是不是应该替孩子们着想?

你应该不应该为父母着想一下?

光顾眼前,要不要为今后的长远利益着想?

你为不为年轻人着想?(×你为年轻人着想不着想?)

2、理发:可以有如下疑问形式(1)可用“A不A”及其变化形式,如“你理发不理发?/你理不理发?/你理发不?”;(2)也可用“A没A”及其变化形式,如“你理发没理发?/你理发了没?/你有没有理发?/你发理(理发)了没有?”(3)还可在前面用“要不要、想不想”提问,如“你要不要/想不想理发呢?”(4)其它形式,如“你理发吗?/你理发了吗?/不理个发吗?”

3、看齐:可以有(1)“A没A”及其变化形式,如“看齐没看齐?/看没看齐?/看齐了没(吗)?”(2)可以用“向不向、和不和、跟不跟”后加“看齐”提问,如“向不向他看齐?”(3)可以在其前加“要不要、想不想、应该不应该”提问,如“要不要向榜样看齐?/应该不应该向真善美看齐?”

(三)“看齐”作为及物动词用法的出现

长期以来大家大都把“看齐”一词当作不及物动词使用,但现在出现了“看齐”一词被当作及物动词使用的用例。试看以下两组例句:

A组例句:

住建部:一线城市"房产税向上海看齐"

佛山再添潮流站 潮人坊向香港“潮”特色看齐

二沙商用物业租金与中信看齐 成立企业商务接待处

陶瓷卫浴行业生长向三四级市场看齐

B组例句:

广州天河写字楼乙级看齐甲级 价格涨了两成

教师工资看齐公务员 将推教师住房优惠政策

为什么:2010年广州金沙洲楼市看齐珠江新城?

广州新拆迁办法征民意 最高补偿看齐一手楼价

江宁诸多楼盘,我们选择看齐万科,不应该是看齐价格,更多应该是看齐产品。

据了解,目前该项目依然对外严守报价体系,但暗示价格将看齐霄云路8号、钓鱼台七号院... 全区采用人车分流,将阳光与绿化引进车库打造生态停车场,采用专业甲级写字楼环氧停车坪,车位配合高达 1 :1.2的比率;并重金打造了与五星级酒店看齐的双重入户...

上面这些例句都是从网上一次性搜集到的,主要是房地产的广告标题或句段。A组例句中的“看齐”都作不及物动词使用,B组例句中的“看齐”却都作及物动词使用。这显示了什么呢?

这表明,“看齐”一词已出现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种用法并存的局面。尽管目前“看齐”作不及物动词是主要用法,但其作及物动词后面可以跟宾语的新用法已开始出现,而这在以前被认为是违反语法的。怎样看待“看齐”作为及物动词这种新用法呢?无非两种意见,要么认为这种用法是违背或超越“看齐”本初用法的错用或滥用,要么接受这种用法,并将之看作是以“看齐”为代表的某些不及物动词的及物化现象。我倾向于接受后一种意见,因为语言(包括语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变化的,或许目前以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是这种变化的一个过渡时期,即“看齐”由不及物动词逐步变为及物动词,或许未来“看齐”一直会有这两种用法。这两种变化趋势的发展结局取决于“看齐”一词的两种使用方法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消长情况。

结语:本文通过对“着想、看齐、理发”这三个不及物动词在构成、语法、语义、语用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了三者在这四个方面的某些共通性和特殊性 ,加深了对汉语中不及物动词里的部分小类别及其细微方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增订;

[2]刘月华、潘文娱、故所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5月;

[3]兰宾汉、邢向东主编,《现代汉语》,中华书局,2006年;

[4]袁博平《汉语中的两种不及物动词与汉语第二语言习得》,《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3期;

[5]陈昌来、胡建锋《带受事成分的不及物动词的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

[6]芜菘《从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看汉语走势》,《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一期。

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篇8

关键词:立刻 马上 语义 句法 语用 偏误

在汉语中表达时间意义的方式有很多,时间副词是一种常用的手段。以时间副词所表达的时间差异来划分,“立刻”和“马上”都属于短时类副词,对这两个时间副词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陆俭明、马真(1985)认为,两词都“表示行为动作在说话之后或另一行为动作之后紧接着进行、发生或完成,强调相隔的时间很短”[1]。付江(2007)认为,“马上”与“立刻”相比,“马上”所表示的时间区间伸缩性大,具有模糊性,带有主观性,可表将来时间;而“立刻”更具客观性,只能表示现在时间[2]。唐依力(2011)指出,“立刻”的语法意义是“主观认定动作或状态将在瞬间发生”,“马上”的语法意义是“主观认定动作或状态将在随后的较短时间内发生”[3]。徐振鹏(2011)强调了二者的语用差异,除了语体色彩不同,二词对语境的要求也不同[4]。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两个时间副词进行了分析,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两个词的教学情况却鲜有人涉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对“立刻”和“马上”的差异进行梳理与分析,进一步论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使用这两个词产生的偏误,以及解决这些偏误的教学策略。

一、“立刻”和“马上”的区别

含有语素“立”的短时类副词并不少见,如“立刻、立即、立时”等。《说文解字》中对“立”的解释:“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立”本义为“站立”,后来语义逐渐抽象化,演变为表短时义的时间副词。唐依力(2011)提到古代汉语的时间副词中,最早表示某件事或行为紧接着前一件事或行为而发生的时间副词是“立”[5]。“刻”从西周开始可表时间,作为一种计时单位。王海保2004)认为,“刻”是中国古代有具体数量的最小的时间单位,因而当和“刻”相关的词语修饰动作或行为时也就具有了“快速”和“短时”的意义[6]。元明时期,小说兴盛并俗化,“立”和“刻”开始广泛连用。例如:

(1)“立刻就有了,你放上桌子先吃。”(元・《老乞大新释》)

(2)“桧索笔署名,手颤不止,落墨污坏了奏牍。立刻教重换来,又复污坏,究竟写不得一字。”(明・《喻世明言》)

“马上”是名词+方位词的结构,原义是“在马背上”,后引申为短时义“迅速”。聂小丽(2001)发现,表短时义的“马上”在元曲中已经出现,“马上”由方位短语虚化为时间副词的过程完成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得到广泛使用[7]。现代汉语中,“立刻”和“马上”是一组常用的近义词。

(一)语义范畴的区别

第一,“立刻”和“马上”作为时间副词,都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或某件事情发生”。一些词典用“R上”来释义“立刻”,大多情况下二者可通用。但是,“马上”时间跨度大,具有模糊性,表达相对主观的时间;而“立刻”更着重于某一个固定时点,具有精确性,表达相对客观的时间。“马上”所表示的时间距离要比“立刻”长一些。吕叔湘(1996)指出,“‘马上’所表示的紧迫性有时幅度大,而‘立刻’没有这种情况,它表示的都是即将要发生的”[8]。因此某些情况下“马上”不能换用成“立刻”。如:

(3)a1.国庆节马上到了。

a2.国庆节立刻到了。

b1.我姐姐马上要结婚了。

b2.我姐姐立刻要结婚了。

“国庆节”与表现在的时点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结婚”也不是一个瞬时动作,句中使用“马上”表示中间有一个时间过程。

第二,作为不定时的时间副词,“马上”和“立刻”都可以表示“即将发生”。但“马上”表将来时,未然性大于已然性,即还未发生的动作或情况在说话后不久才发生;而“立刻”在语义中强调正在进行或发生的一种状态,表示某种行为或情况在说话的瞬间已经完成或发生了,已然性大于未然性。如:

(4)水马上开了。

水立刻开了。

“水马上开了”强调这个时候水快要开了,还未沸腾。而“水立刻开了”所强调的状态与说话之间具有快速连贯性,往往在说话的瞬间水已经沸腾了。

第三,“立刻”多与表示状态变化的形容词、心理动词及感官动词连用,因“立刻”时间跨度小,易突显出这种状态变化上的瞬时性。如:

(5)a.一提到结婚,他的脸立刻红了。(他的脸马上红了。?)

b.看完这几张图,心立刻就暖了。(心马上就暖了。)

这些表情、心理动态都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人们习惯性使用“立刻”来修饰这种瞬间动态。相比而言,人们对“马上”的接受程度更低。

第四,“立刻”在句中连接两个事件时,这两个事件之间往往有因果关系,“马上”则不一定。如:

(6)a1.看见妈妈来了,小宝立刻迈着小腿跑过去。

a2.考试时间快结束了,老师要我们立刻把试卷交上去。

b1.快拿行李,马上要登机了。

b2.铃声响了,老师马上来了。

很明显,例(6)中a1、a2都存在因果关系。如a1中因为“看到妈妈来了”,所以“小宝立刻迈着小腿跑过去”。b1也存在因果关系,但b2中“马上”所连接的“铃声响”和“老师来了”这两个事件之间并不存在因果联系。如果把b2改成“铃声响了,老师立刻来了”,因果关系就凸显出来了。

(二)句法功能的区别

“立刻”和“马上”作为时间副词,它们通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如:

(7)a.她觉得难以忍受,立刻哭了起来。

b.请你马上通知王处长开会。

(8)a.站在暖炉边烤了会儿,他的脸色立刻红润起来。

b.孩子一哭,我马上心烦意乱的。

这是“立刻”“马上”基本的句法功能,但它们在句法功能上也有区别。

首先,“马上”作状语有时可以前移,可以移到主语的前面,“立刻”作状语一般不能前移。如:

(9)a1.他马上就要离开北京了。

a2.马上他就要离开北京了。

b1.她立刻打电话给老师了。

b2.立刻她打电话给老师了。

例(9)中,“马上”可以放在主语“他”前面,但“立刻”不行,一般不说“立刻她打电话给老师了”。

岑玉珍、玄书君(2013)指出,“马上”作状语如果移到主语前,后面一般有“就”或其他副词配对使用[9]。例如:

(10)a.马上太阳就下山了,我们得快点回家。

b.天晴了,马上心情也会好起来。

其次,“马上”可以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其后用时态助词“了”结尾,与“了”共现,“立刻”不可以。“n+了”常常表示[+过程]的语义特征,“马上”表时间弹性大,可长可短,正好和[+过程]的语义特征相匹配;而“立刻”时间跨度小,无法和[+过程]的语义特征相匹配,所以“立刻”不能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如:

(11)a.马上中秋节了(立刻中秋节了)

b.马上就冬天了(立刻就冬天了)

“马上”表示现在距离“中秋节”和“冬天”还有一段短暂的时间,而“立刻”间隔太短,不能在句中使用。

(三)语用区别

第一,“立刻”“马上”语体色彩不同,“立刻”多用于书面语,具有书面语的特点,严谨正式;而“马上”更口语化,在口语交际语中应用得更多,语感轻快。如:

(12)价格一放开,市场立刻“活灵活现”了。(厦门商报《魔力来自无形的“手”》2001-12-18)

(13)美国宣称,巴格达现政权必须立刻“解除危险武装”,并排除了同伊拉克进行任何谈判的可能性。(厦门商报《美断然拒绝英建议》2002-9-1)

(14)修网队那伙姑娘仔马上就要来了,叫她们瞧见,多嘴多舌的……(《鲨鱼侦察兵》)

(15)“保持镇定,向我们靠拢,我马上就到!”(《杜丘之死》)

例(12)、(13)中,“立刻”书面语色彩浓厚,语料库里还包含一些专业名词。而例(14)、(15)中,“马上”倾向于口语化,用于口头表达和俗白文字,语料词汇通俗纯朴。

第二,时间副词在语用上具有某些情态功能,“立刻”在时间上所表示的紧迫性更强,使用“立刻”语境上要比使用“马上”显得更加紧迫。如“叫他立刻回来”与“叫他马上回来”相比,“叫他立刻回来”更具命令性和强迫性。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例句中感受这种语境差异。例如:

(16)那巡捕得了这句话,立刻三步并作二步,急忙跑了出来。(《官场现形记》)

(17)一个个都立刻上前,跪倒请安。(《号英雄传》)

(18)“您马上会得到回答,”教士说,“是这样,您知道,刚才我说我是个教士,其实我只不过是个传道员。”(《堂吉诃德》)

(19)叶开没有马上回答这个问题,他将视线透过风沙,望向远方的群山,看了很久,才说一个字。“走。”(《边城刀声》)

从例(16)、(17)中可以感受到语境上的紧迫感,巡捕得到命令后跑出来、人们上前跪安之前都接收到了来自上级的一种命令性质的讯息。为形容人们反应速度快,句中使用“立刻”而不用“马上”。例(18)、(19)则显得句中人物从容得多,得到答复和回答问题,都有一个短暂等待的过程,“马上”可表示这种时间上的间隔,并且句中人物被动性小,语境命令性不强。

二、“立刻”和“马上”的偏误类型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由于目的语掌握得不好,经常会产生一些规律性的错误。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立刻”和“马上”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通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拿二者进行互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掌握其区别,便产生了大量偏误。通过记录、收集柬埔寨学生的课堂及课后语料,并结合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山大学语料库的留学生语料,整理后发现,留学生使用“立刻”和“马上”的偏误类型主要有错序、误用、缺位、误加等。下面对留学生偏误例句进行分析。

(一)错序

错序是指汉语语言单位在句中的位置或语言单位的排列顺序发生错误。由于对目的语掌握不够和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很多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错序。例如:

(20)他立刻没有去学校。

(21)因为昨天我生病,所以马上没完成作业。

(22)我马上打算回日本。

(23)铃声响起,立刻我们放学了。

(24)等她回来,我就马上走了。

例(20)、(21)中,“立刻”“马上”与否定副词“没有”“没”连用时,应置于否定副词的后面;例(22)中,“马上”不是修饰动词“打算”的,而是修饰动词“回”,所以应该放在“回”的前面;例(23)错在“立刻”作状语不能前移,不能移到主语“我们”前;例(24)中“马上”与“就”搭配顺序不当,“马上”应放在关联词“就”的前面。对比发现,柬语中的“立刻”“马上”多置于句中,一般放在主语后修饰谓语动词和整个句子,这与汉语中“立刻”和“马上”的用法相似,所以柬埔寨学生对“立刻”“马上”与主语位置的学习偏误情况较少。而在英语国家中,表“马上”“立刻”意义的副词和副词短语如“immediately,at once”等多置于句首和句尾,因此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容易混淆“立刻”“马上”在句中的位置,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产生错序偏误。

(二)误用

误用是指在句中错误地使用语言单位。由于对目的语的语义、语用知识学得不透彻,留学生在学习某个语言单位时容易受到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影响,或在学习策略上过度泛化,不自觉或自以为然地在句中使用其他语言单位,产生误用。

(25)老师,他回家拿课本,立刻回来。

(26)我高中毕业就立刻来到北京,在语言学院开始读书。

(27)有很多妇女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少成就,能贡献自己的才能,但可惜的是当她们一结了婚就立刻辞职。

(28)我的父母立刻向公司请假,我和弟弟兴高采烈地等着上飞机的日子的来临。

分析可知,例(25)~(27)属于“立刻”和“马上”两词误用,这是因为学习者未充分考虑到语境和语义,未分清“立刻”与“马上”在时间跨度和语体色彩上的不同;例(28)错用“立”类短时副词,此处应使用表紧接关系的“立即”,而不是“立刻”。

(三)缺位

缺位是指表达过程中遗漏句子成分。留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由于害怕犯错误,在学习策略上容易采取回避措施,这导致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容易出现缺位、遗漏。学生对目的语掌握得不充分,也容易在实际运用中遗漏一些语言单位。

(29)急得父母亲(马上)抱我到离家三十公里的城市求医。

(30)一听到叫声,他(马上)去了。

(31)出发前一晚,我很紧张,睡不好觉。当日一上火车(立刻)睡着了。

(32)看到这本书,我很喜爱,我(立刻)买了。

例(29)、(30)中遗漏了时间副词“马上”,例(31)、(32)中缺失了“立刻”,留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语境,应用短时副词“立刻”“马上”来形容时间短暂或时间紧迫。

(四)误加

误加是指在句中添加多余的无效语言单位。第二语言学习者往往意识不到这类偏误,但这样的偏误句子会让汉语母语者感到别扭。如:

(33)你现在跟我走,我们立刻没时间了。

(34)我喊了好几次,他立刻都没听见。

(35)周日去逛街,去买衣服的时候,马上丢了钱包。

例(33)中“没时间了”本来就表达时间紧迫的概念,它与“立刻”在句中不能共现;例(34)中“立刻”多余,学习者可能是想表达“对方已听到,但对方为躲避我,立刻假装没有听见”;例(35)中,“丢钱包”是已发生的事情,不能使用“马上”,“马上”表将来义。

三、偏误成因及教学建议

(一)偏误成因

造成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刘(2000)在《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将偏误来源概括为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五个主要方面[10]。留学生在学习“立刻”“马上”时出现的各种偏误,主要成因是:

第一,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消极的一面即负迁移影响。一方面,通过语料分析可以发现,在学习“立刻”“马上”这组辨析词时,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特别是初级阶段学习者受到负迁移影响较大,容易弄错“立刻”与“马上”在句中的位置。这是他们在学习汉语时借用了母语中表同义的短时副词的使用习惯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影响也同时存在,文化不同,学生在语境认知上不一样,语用上容易产生偏误。例如,柬埔寨主流社会对教师很尊重,学生看见老师常常行双手合十礼,路过老师面前俯身前行等。如果学生忘记带书,或者想向老师请假,就容易说出“我回家去拿书,立刻回来”“老师我明天不来,后天立刻回来”这类句子,以表示会尽快回到课堂。

第二,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影响。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中,对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差异掌握不充分,一方面容易造成失误,另一方面容易过度泛化,即把掌握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类推套用在其他目的语上。留学生学习“立刻”“马上”这组近义词时,不仅有误用的情况,混淆二者的用法,也有误加的情况发生,在不该使用“立刻”“马上”时,主观地将它们套用进句子中,产生无效的Z言单位。

第三,不当的学习策略也会造成偏误。在学习“立刻”和“马上”时,有些学习者采用迁移的学习策略,即利用第一语言来理解目的语,省略了建立目的语概念和形成目的语思想思维能力这个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确实可提高效率,但是未考虑两种语言在概念结构上的不同,是不可取的;有些学习者过度泛化,用类推的方式根据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近义词互相释义,在这个过程中是难以分辨“立刻”与“马上”的区别的;也有学习者采用简化的学习策略,只记住“立刻”“马上”最常见的通用法,这种不完整的掌握特别容易造成偏误。

(二)教学建议

罗晓杰、孙琳(2003)认为,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它是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11]。所以我们要正视偏误,将偏误理论应用到第二语言教学中来。

第一,在教学活动中,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或群体特点,如国别、年龄、学习动机、学习层次等一系列因素,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第二,注重对比教学和课堂操练。对比教学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总体上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针对性原则,并在课堂上做到讲练结合。吕必松(2007)指出,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进行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活动的言语操练,直至学生熟练地掌握所学的言语现象[12]。词汇教学更要注重结合具体语境,创造言语交际环境。在“立刻”和“马上”的词汇教学中,首先要在课堂上对两词进行对比分析,充分考虑到学习者母语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进行辨析。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不同的情况进行言语操练,注意特定语境下两词的含义,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对短时副词在时间跨度以及语体色彩上的不同。

第三,在词汇教学的三个阶段中,解词都要浅显易懂,准确科学。面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经常从同义词、反义词角度来进行词汇释义,这样确实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要注意把握度,不要让学生似懂非懂,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在词汇的实际运用中过度泛化,产生偏误。总的来说,在进行“立刻”“马上”这类近义词教学时,不能简单地以词释义,一概而论,而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层次的高低,辅助辨析讲解和实战演练。

第四,对于学生的偏误,我们要通过大量的语料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进行偏误分析,分清偏误类型和偏误程度,找到偏误的成因和规律,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

在纠错过程中,注意要有原则地循序渐纠,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不要矫枉过正。

总而言之,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结构、语义、功能相结合的教学,也要重视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在运用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教学的同时,要以汉语理论为基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汇[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85.

[2]付江.立刻和马上的异同[J].南开语言学刊,2007,(2).

[3][5]唐依力.立刻和马上的功能差异[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4).

[4]徐振鹏.时间副词“立刻”与“马上”的语义及语用分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1,(7).

[6]王海.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7]聂小丽.试说副词“马上”的由来[J].高等函授学报,2001,(1).

[8]问逑.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岑玉珍,玄书君.汉语副词词典[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11]罗晓杰,孙琳.偏误理论与二语习得[J].外语学刊,2003,(2).

[12]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古人名言范文 下一篇:消防宣传口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