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练习题范文

时间:2023-09-15 10:11:50

大气压强练习题篇1

一、课前实践型练习设计

在上新课前,以往我们仅仅让学生预习教材,布置几道练习题让学生思考,这种做法往往仅涉及到知识一维目标。笔者在新课前的预习时,将生活原型引入练习中,设计体验性实践练习和发现性实践练习,让学生在贴近自己的生活与经验的实地实践中,获得真切宝贵的感性认识,初步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猜想等实践能力。

1.体验性实践练习

体验是认识科学最有效的途径。科学的教学应是建立在学生对自然的感性认识上,并是生活的深化。课前的体验性实践型练习,对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通过实践去认识科学的习惯大有帮助。

例1.在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新课前,学生对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特别是光的反射现象有一些生活的经验,但太粗浅,也并未进行科学的、深入的体验与探究。若能安排课前的体验性实践练习,会得到更多更详细的感性认识。当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有玩具激光灯,这种灯价格便宜,其发出的光不发散,实验效果好。笔者就设计两道实践型练习:

①用激光灯的光直射入平面镜,观察现象。再斜射入平面镜,观察现象。变换斜照的角度或平面镜放置的角度,再观察现象。

②用激光灯的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观察现象。增大或减小入射角,再观察现象。再让激光灯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观察现象。同样增大或减小入射角,再观察现象。

通过做这两道实践型练习,学生体验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通过体验能粗略地探究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规律。学生带着体验成果走进课堂,养成从实践开始认识自然,从实践开始深入思考的作风。

2.发现性实践练习

学生对熟知的自然现象往往熟视无睹,生活中并没有仔细地观察,当然很难有新的发现。课前安排发现性实践练习。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去发现,去猜想,去解释。

例2.在水的沸点新课前,学生对水的沸腾现象非常熟悉,但并没有仔细地去观察、去研究。我分发每位学生一只温度计,设计了这样一道发现性实践练习;每人回家烧一壶开水(用电烧或煤气烧均可)。

①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观测水温变化。

②观察沸腾前水里有无气泡;观察沸腾时,水里的气泡变化。

③让水沸腾烧10至20分钟(注意不要烧干),观察水的质量或体积是否有变化?

④观察沸腾时形成的“白汽”在什么位置。

⑤水沸腾后,停止加热,观察水的现象,并观测水温变化。

⑥对①――⑤项观察发现。得出什么结论?或提出解释或猜想。

学生通过实践发现:

①观测到水未沸腾前,水温一直在上升,到沸腾时水温一直停留在100°不变。得出结论:水沸腾时水温保持不变。

②观察水沸腾前。温度低时无气泡,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出现小气泡;沸腾时气泡大量出现。气泡随着上升越变越大。解释:水沸腾时,内部的水以气泡形式转变成气体逸出。对于沸腾时气泡随着上升越变越大这一现象,大多数学生难以解释,他们给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猜想,其中有的猜想已非常接近正确的解释,如认为可能与水的压力有关。

③水的质量或体积明显减少。解释:水沸腾时,大量液态水变成气体逸出,所以水的质量减少。

④“白汽”形成位置在壶嘴、壶盖的稍上方,不是紧贴壶身的。对于这种现象觉得难以给出恰当的解释。他们也给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猜想,如可能与温度有关,也可能与状态变化有关。

⑤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有同学观察到沸腾马上停止,有同学观察到沸腾还在,过了1―2分钟才停止。对此学生争论不休。但对水停止沸腾后温度下降的看法一致:认为是散热的结果。我及时引导学生:停止加热。壶底的温度比水温高,壶底向水传热,所以水还会沸腾。所以也得出结论:水沸腾要不断吸热。

通过做这道实践型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细致观测的基础上,对科学问题去猜想去解释,尽管猜想很不完善,但为新课教学时进行探究打下实践基础,培养了实践能力。

二、课堂实践型练习设计

笔者在近年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实践型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科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落脚点――活化的模型。

1.科学思想方法的实践型练习

科学课堂教学中,探究问题时需要运用科学思想方法。而科学思想方法若不进行再次地实际运用,大多数学生往往只能停留于知识点上,而忽略科学思想方法,忽略探究的思路和过程,进而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方法。反之,若在课堂实践型练习中得到及时内化,学生不仅内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再次实际运用了科学思想方法,内化了研究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了实践能力。

例3.在《压强》的新课教学时,我演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后,设计这样一道实践型练习:用笔压自己的手做压强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思路,写出实践报告。

学生在课堂上做这个练习时,少数能力很强的同学能自觉地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方法,去设计实验,然后去做实验。有部分同学尽管自觉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方法的意识不强,但在实际摸索实验中已朴素地体现和运用了这种思想方法:他们用改变笔与手的接触面积的方法,但使力一样,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即压强的变化;用使力大小不一样,笔与手的接触面积的方法,来感受压强的大小。并在整理实践报告时不少人明晰了“控制变量法”。这种课堂练习是实践着“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方法。经过练习评价,学生不仅内化了“压强”这个知识点,更主要是内化了“控制变量法”这种思想方法。否则,今后遇到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就很难自发产生朴素的思想方法了。

我作对照实验研究发现:做过科学思想方法实践型练习的班级,在新课上解决新问题时,如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电功与电流、电压、时间的关系等,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科学思想方法自觉性明显强于对照班。新课中学生能自主设计实验思路,顺利地开展自主

探究。而对照班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且自主探究开展得很不顺利。

2.模型活化的实践型练习

科学中的模型抛去了客观对象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学生学习科学模型后,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被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特征所蒙蔽,往往不能联系上模型,或者即使知道是哪一模型的具体表现,但又不知从何分析。为此,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联系生活、科技,另一方面要设计些模型具体化的实践型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4.在杠杆的新课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的模型。但实际上的杠杆具体样式多样,并非是根直棒。我设计以下练习:把老虎钳、羊角锤、剪刀、天平横梁、瓶盖起子和脚踏式垃圾桶(附上练习的辅助材料如钉子、盖紧盖子的瓶子等)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使用这些不同形式的杠杆,并分析它们的结构。在使用这些杠杆过程中,学生体会模型的深刻性,多数学生能在练习中排除非本质因素,找到这些杠杆的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最后我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杠杆”。

科学中模型很多,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但教师若不将模型在实践中具体情境,学生可能只是浅层次地了解,所学知识停留在书本上,而不能学活。

三、课后实践型练习设计

科学课堂教学应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生活、社会紧密相连。课后时间相对充裕,实践的空间更广阔。应安排综合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的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形成正确的科学观,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综合性问题,能动手试验,能有创新。

1.综合探究类实践型练习

例5.在电阻中学习滑动变阻器的课后,我设计这样一道练习:找出日常电器中使用变阻器的地方,并亲手调试变阻器以观效果。如方便动手,弄清变阻器电阻能改变的原理。对于这种综合性的开放练习,学生感到难,但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助,学生能找到像收音机的调频,电扇的调速器,亮度可调台灯的开关等。甚至还有学生画出变阻器电阻能改变的原理图。尽管有些问题学生难以弄清楚,但这种实际经历给其带来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2.制作类实践型练习

科学教材中安排的一些活动可以作为制作类实践型练习。如《设计并安装前、后门电铃电路》,《制作潜望镜》等,我自己也尝试设计一些练习。

例6.浮力学习课后,我设计这样一道练习:用旧牙膏盒(铁皮)分别制作能浮在水面的小船,能悬浮于水中的潜艇。学生反映制小船较易,但要制悬浮于水中的潜艇较难。能成功者大多是运用“悬浮时,悬浮物总体密度与水的密度相等”理论,通过计算来设计制作。

大气压强练习题篇2

1.瑜伽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虽然我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天的劳累奔波让我们不愿意再去进行传统的体育锻炼,然而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更加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瑜伽练习解决了以上的弊端,并作为一种健身运动将练习与呼吸的韵律相互配合、围绕脊柱伸展身体完成各种姿势,其中大量扭曲、挤压和伸展躯体、四肢等动作,使脏腑器官沐浴在精神之中,有效调节人体循环系统,从而达到调整美化体态容貌的功效。瑜伽动作设计比较简单、实用它不需要事先特别的训练,专门的基础知识,练习时也比较随意不过分要求动作的规范性和完美性,因此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练习,逐渐演变成一种被大众所接受的健身练习,满足了人们在紧张生活中预防、缓解压力的目的。同时练习瑜伽已成为一种时尚,它的目的不仅仅给人一种健康的体魄,而且给我们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理念。

1.1 调节体重,塑造体型,保持完美身材。

瑜伽练习可以释放能量、净化血液和心灵,双向调节人体体重,重塑肌肉的合理比例,有效的消除脂肪,而对偏瘦的人又能增加体重,使人维持均衡饮食方式。

瑜伽练习原则中强调练习前三个小时和练习后一个小时不准进正餐,饮富含维生素的果汁或纯净水已帮助排除毒素、补充水分、增加饱感。瑜伽饮食主要以素食、蔬菜、沙拉为主,适当补充肉类和低能量食品,这种长期的饮食习惯可以减少身体上过多的脂肪、控制体重还可以有效的增强人的意志力更好地控制美食的诱惑,据资料显示内分泌失调或妇科原因引起的肥胖通过瑜伽练习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瑜伽练习有很强的针对性,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动作练习。尽管瑜伽练习属于静力性运动,但实践证明坚持一小时的训练可消耗350千焦能量,为此长期的练习可有效调节体重。伴随年龄的增长人们发现普遍出现背驼、腹凸、上臂臃肿现象,瑜伽练习能让我们固本强身,舒筋活络,在不知不觉中保持优雅紧致的身体、轻盈灵动的姿态。

1.2 预防、减少疾病,促进身体健康

瑜伽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它不刻意要求动作的规范性和完美性但通过瑜伽练习可以按摩内脏、提升免疫力、促进并调和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各系统机能的平衡,增强身体力量预防各种疾病。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白领女士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颈椎、关节炎、肩周炎、内脏疾病等症状曾出不穷,针对某种疾病瑜伽都有相应的练习如轮的姿势可以帮助放松颈部、保养整条脊柱、促进脊背区域的血液循环,加强脊柱的柔韧性和弹性,长期练习可以使脊柱保持在年轻的状态,同时强健了腕关节、肩关节、髋关节、踝关节使身体全面得到最充分的伸展。瑜伽的各种姿态配合呼吸,通过对穴位和经络的刺激增进气血的流通,调体、调心、调气、增进自然治愈力,给衰退的身体细胞送去新鲜血液,按摩体内各器官并使其恢复,能改善不良趋势并向好的方向发展。瑜伽的各种姿势配合呼吸,通过对穴位和经络的刺激增进气血的流通,调体、调气、调心,增进自然治愈力,给衰退的身体细胞送去新鲜血液、按摩身体各个器官,并使恢复其功能。

2.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适应社会变迁的同时我们的身心也经许多经历;不安,焦虑、不满等各种情绪的累积变成身心无形的重量和压力。在瑜伽的练习过程中,会让人们学到如何专心致志,如何安静下来,不再心浮气躁。瑜伽的神秘之处还在于可以改变人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观念教我们从不断的追求物质享受的余念中解脱出来,让内心积极活跃不再像以前那样为不顺眼的人或事心烦,不再钻入自设的牛角尖,换个角度看问题,海阔天空。智慧的头脑明白真正的幸福有赖于控制自己的心灵,不再为内心的不良情绪所奴役,也正是瑜伽这种独特的方式,在引导人们不断学习,并且在学习中获得无比的快乐。

2.1 缓解心理压力,解除疲劳

心理学家将压力分为消极压力和积极压力。瑜伽可以帮助你正确对待压力,使消极压力最小化,并发挥积极压力的最大作用。瑜伽练习中静坐、冥想的目的在于获得内心和平与安宁,以至达到无限的精神之爱和幸福智慧,是一种释放压力、开阔心胸的最佳时段。我们可以在冥想时抛弃一天中身心的疲劳和不悦,发挥自己最大的想象空间,使其处于最理想最完美的状态,达到真正的身心合一。同时帮助我们将消极压力转化为一种积极生活态度为自己的理想目标奋斗、拼搏。在瑜伽练习最后一步的大休息中,我们单纯地躺着休息,配合缓慢深长的呼吸,全身放松,让身体自然回馈正面能量。

2.2 减轻忧郁,增强意志,提高自信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是焦虑的源泉,瑜伽练习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投入大自然怀抱的那份广袤、清新、怡情、舒心的感受,提升人体与心灵的自愈能力,帮助我们放松紧绷的神经,消除抑郁的情绪,给与我们自信、坚强、轻松和谐、愉悦的能量,让我们在锻炼体能的同时获得深层次的心灵放松,释放所有压力。每一个动作的练习,每一次轻松而深沉的呼吸都在考验和锻炼着我们的意志力,警惕我们要“持之以恒”。

生活中我们都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计划了很多事情,但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失败和打击,不管是外界因素还是自身问题,我们可能会伤心、难过、郁闷。瑜伽练习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心态,点燃希望,增强自信,教我们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待这些问题和不幸,有意识的重新看待自己处境。

2.3 促使身心健康的完美结合

在现代健康观念中,健康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两种健康的完美结合统一。大量调查实践证明,病人的康复情况与心理状态呈正相关变化,所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我们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瑜伽正是将心理与身体完美结合的典例,尤其是冥想练习可以有效地控制,调整心理能量,并将大部分用于身体本能能量的储存和满足感的实现,使身体、心理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演绎出更美的身心协奏曲。

大气压强练习题篇3

摘 要 足球运动中,守门员的呼应声是组织防守、防止丢分的重要手段。但是迄今为止,守门员却很少进行呼应声的练习。在本次研究中,引进气息训练作为呼应声的练习方式,通过对音质评估、守门员自身评估、自己队伍的防守队员以及对方前锋队员的评估,讨论其训练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守门员呼应声效果。

关键词 呼应声 声压 气息训练 压迫感

一、引言

现代足球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代足球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战术上,都是围绕在高速度、快节奏的攻守转换这个主题中进行。掌握好攻守平衡是比赛的关键,因为成功的防守是防止对方取胜的根本。防守的核心在于守门员,守门员在比赛中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不仅是积极组织,配合后卫进行防守阻止对方射门进球得分的关键,同时也是发动进攻的第一人,接球后应当迅速阻止发动进攻,变防守为进攻的指挥者。

然而,现阶段训练过程中,大部分守门员的日常训练包括,身体素质训练,例如速度和力量训练,守门技术训练等,忽略了守门员的气息训练。守门员的呼应声是组织防守和进攻的先决媒介,通过气息训练,提高守门员呼应声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并引入训练的课题。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通过搜索中国知网,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查阅与足球队员呼应声相关的期刊和书籍。充分了解对于我国目前关于足球守门员呼应声的研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二)访谈法。与实验组和对照组守门员、防守和进攻队员面对面交流访谈,进而更深了解其对于守门员通过气息训练对于呼应声的影响效果

(三)对照试验法。从学校球队中选出在呼应声评价中无差别的8名守门员,然后将这8人分成气势训练实验组(4人),对照组(4人)进行对照试验。

(四)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8.0和EXCEL2011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对收集和整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演绎

三、研究步骤

(一)首先做出呼应声效果评估单

参考守门员呼应声相关的描述,将所描述中的要素明确的展示给守门员(要素包括:声音明确性、自信因素、迅速判断、对球主导权的掌握等)。以此为参考,让守门员发出可以增强气息的声音,参照以下项目,做出了呼应声评价单。包括发声声压、声音听取的难易度、主导权的判断、从声音中感知的压迫感等。

(二)进行气息训练

为了使实验者产生良好的气息,进行长发声(开嗓子)、强弱发声(运用丹田发声)、短发声(爆发式发声)、大笑法(能够缓和肌肉紧张)、高抬腿运动(使用腹肌发声,鼓足气息)等训练。

(三)试验项目

在呼应声的重要性高的情形下,即采用球处于守门员跟防守队员之间场地的时候的状况应对。当守门员自己处理球的情况下大声喊出“守门员”提醒队友,当防守队员处理球的情况下,大声喊出“防守”提醒队友,以此方法处理球。守门员跟后卫各处理球一次作为一回合,一天进行3回合训练。

(四)实验过程

实验参加者8人进行试验性课题,用普通的噪音计测定发声声压,使用守门员、防守队员、对方前锋队员的评价单进行呼应声的评价。实验方在测试前总共进行一周共21次气势训练。最后对双方的呼应声评价单进行比较。

四、实验结果

(一)关于音质,实验方的发声声压、声音听取难易度的评价提高,可以发现有明显的区别。

(二)关于守门员的自我评价,实验方对于呼应声的自信度等项目有所提高。

(三)关于防守队员的评价,对于呼应声的信赖、判断主导权的项目实验方的评价上升,可以看出同对照方之间的明显区别。

(四)关于对方前锋对员的评价,从声音感知的压迫感、力度的项目,实验方的评价提高,同参照方有着明显区别。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此次研究得出:进行气息训练可以提高足球守门员的呼应声效果。迄今为止,普遍认为足球队员之间的呼应声效果的提高,是比赛经验累积的结果。而此项通过气息训练加强足球队员呼应声效果的对比研究,发现进行气息训练后的实验组足球守门员的音质、发声声压、声音明确性、自信因素、迅速判断、对球主导权的掌握等有明显提高,而对于对方队员从声音中感知的压迫感也明显增强,有力地证明了气息训练可以作为一种练习方法来提高提高呼应声效果。

(二)建议

大气压强练习题篇4

[关键词]神经网络;燃气调压器;故障识别

中图分类号:TM6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212-01

引言

神经网络也简称为人工神经网络(简称ANN)或称作连接模型,它是一种以模仿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的数学模型,这种数学模型可以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ANN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形成一套严密的、系统的理论,广泛应用于国防、电子、化工、机械和电力等多种行业和部门,成为处理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之一。下面笔者探讨了神经网络在燃气调压器故障识别中的应用。

1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1.1 神经元模型

神经网络以计算机仿真的方法从物理结构上模拟人脑,使系统具有人脑的思维特性,是由大量简单处理单元广泛连接形成的以模拟人脑行为为目的复杂网络系统,该系统是靠其状态对外部输入的信息动态处理信息的。神经网络中的节点称为神经元。常用人工神经元模型主要是基于模拟生物神经元信息的传递特性,即输入、输出关系,神经元信息传递的主要特征可以用图1的模型来模拟。

1.2 神经网络的学习方式

神经网络的学习又可以称之为训练,是指在受到外部环境刺激下神经网络调整自身的参数,使得神经网络用一种新的方式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的一个过程。

神经网络可以从外界环境中学习以及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性能,这是神经网络最有意义的性质,通过反复学习样本达到对环境的了解。常见神经网络的学习方式有3种:有导师学习、无导师学习和再励学习。其中,有导师学习也称之为监督学习,是指组织一批正确的输入输出数据对,将输入数据加载到网络输入端后,把网络的实际输出与理想的输出相比较得到误差,然后根据误差的情况修改各连接权,使网络朝着能正确响应的方向不断地变化下去,直到实际响应输出与理想的输出之差在允许范围之内。这种学习算法通常称误差修正算法。BP算法就是这类算法的典型代表。而无导师学习亦称为无监督学习,这时仅有一批输入数据,待诊断的模式类别未知,网络结构和连接权值根据某种聚类法则,自动对模式样本进行学习和调整,直至网络的结构和连接权值能合理地反映训练样本的统计分布。再励学习亦称强化学习,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外部环境对系统输出结果只给出评价(奖和罚)而不是给出正确答案,学习系统通过强化那些受奖励的动作来改善自身性能。

1.3 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能力

现行的故障诊断系统均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需要构造专门的庞大的知识库和数据库以集中专家经验;二是具有串行运行的处理方式。神经网络具有一些传统的线性系统所没有的如下优点:

(1)具有学习能力训练过地神经网络能存储有关过程的信息,能直接从定量的、历史的故障信息学习。可以根据对象的历史数据进行训练,然后将此信息与当前测量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故障。

(2)在神经网络中,信息分散在神经元的连接上,单个的神经元和连接权值都没有很大用途,单个的神经元和连接权值地损坏也不会对信息造成太大地影响,表明神经网络具有较强地兽棒性(受干扰时自动稳定的特性)和容错能力。

(3)并行性各个神经元在处理信息时是各自独立的,分别接受输入产生输出,这种并行处理能力,使神经网络有可能用于实时快速信息处理。

(4)非线性神经网络因具有较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能够有效地实现输入空间到输出空间的非线性映射,成为非线性系统研究地重要工具,也成为故障诊断的一种有效方法。

2 基干小波包的神经网络在燃气调压器故障识别中的应用

2.1 基于小波包的神经网络故障识别的原理

燃气调压器出口压力作为故障特征提取的原始信号,对出口压力进行小波包分解后,取适当的子频带的小波包能量函数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利用神经网络进行故障诊断。神经网络选用BP网隐含层激发函数采用正切S形函数,输出层激发函数采用线性函数,网络训练函数为自适应学习率算法。输入层节点数等于调压器原始出口压力信号的小波包分解子频带能量函数的向量维数,输出层的节点则由故障分类器的类型决定,主要有3类,分别为调压器正常运行、调压器阀头有污物和调压器阀口堵塞。

2.2 经网络在燃气调压器故障识别中的应用

2.2.1 实验数据来源

燃气调压器作为燃气输配系统的重要部件,其安全运行情况影响着整个燃气输配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笔者使用SCADA系统对城市燃气管网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测,通过SCADA系统实现对燃气输气管网的全线远程监控,不仅可以实现对控制工艺的改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而且将在确保安全生产基础上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SCADA监控系统中燃气调压器的监测内容和控制对象是分离的,监视发现问题,经过人的主观判断找出问题原因,决定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远程对现场设备的控制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管理方式通常用于分散监控点和过程控制要求一般的现场。集团下属分公司每天根据压力自动记录纸反映的燃气调压器出口压力的情况来判断调压器是否出现故障,若下属公司工作人员发现压力自动记录纸的压力波动异常或是例行检修,则通知集团总部监控部门关闭调压器前后阀门后进行检修。

2.2.2 燃气调压器故障识别

为了验证小波包能量检测技术在燃气调压器特征提取的有效性,本文对燃气调压器在无故障、调压器阀口堵塞、调压器阀头有污物这三种不同状态15天SCADA系统所检测调压器实际出口压力值进行特征信号提取,调压器出口压力值为一天内每五分钟取一个数,一天共取288点作为分析信号。

为了验证小波包能量检测技术在燃气调压器特征提取的有效性,对分别采集的燃气调压器在无故障、调压器阀口堵塞、调压器阀头有污物三种不同状态出口压力信号,利用小波包基函数db4分别对其进行3层小波包分解,分别提取第三层从低频到高频成分的信号特征,每个节点都代表一定的信号特征,共得到8个频带。每种燃气调压器状态15组出口压力数据,其中10组作为训练样本,5组数据作为测试样本。考虑到篇幅有限,这里不全部列出。表1为燃气调压器不同状态测试样本归一化数据。

结论

比较测试结果与理想输出状态值可以看出,诊断结果较为准确,可以证明神经网络对燃气调压器故障识别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仲京臣.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研[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4.

大气压强练习题篇5

力度控制的心理方法

・心灵的想象

“所有歌手和教师都知道,音质和音量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受着思维的调节和控制”。(威尔科克斯)“只要你的脑海里出现一个弱音,声带便会实现自动调节”。(艾波曼)“对一个音的方方面面的要求――音高、强度、音量、集中等等――都来自大脑的听觉中枢。”(巴赫尔)

・间接方法

科林斯引用西德尼的话说:“大部分歌手的问题在于,想让事情发生但却做不到。他们应该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只要坚持不懈地在音质上下工夫,音量自然会逐渐发展”。(拉尔森)“一个不受辅音阻碍、不让喉咙感到紧张、能在共鸣腔内‘回旋’的元音能让人感受到力量,能把它唱出来”。(彼德森)“我们并不是刻意让声音变得柔弱或洪亮”。(蒙特尔)

力度控制的技巧方法

・身体动作

一些作者认为。身体动作对力度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强音的演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部肌肉的正确使用”。(塔彼德)“腹肌张力越大,声音振动幅度越大,力量也越强。同样,声门闭合得也就越紧,以增大压力”。(阿诺斯)“美化声音的唯―方法就是发展双腿和躯干的协调运动。我们越放松,声音越会充满力量”。(贝克曼)

・共鸣和声音力度的关系

声音的力度和共鸣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教师都将两者做为一种技巧来培养。“正确的弱音演唱总是以充分的头腔共鸣为基础,而不是靠来自喉咙和颈部肌肉的压力”。(福斯)“高强音的演唱应该丰满,但应以共鸣为主”。(凯萨雷)“经过训练,歌唱演员能够通过最柔弱、最低沉,乃至最高亢、最洪亮的声音来表达生活中一切充满矛盾的情感。实现这一目的要靠共鸣腔,它们能让你唱强音时保持轻松舒适的感觉”。(兰佩尔蒂)“嗓音的产生是呼出的气息受到了来自声带的阻力,从而发生振动的结果;随后,在声音通过不同的共鸣腔体的过程中,音量逐渐得到加强”。(贝克)

・呼吸和声音力度的关系

呼吸及其相关的过程(气息释放量和气息压力的多少)也是力度变化艺术的一个要素。“唱极强音比极弱音要耗费更多的气息”。(艾波曼)“无论上行还是下行练习,都要自始至终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气息。这一原则对于强音和弱音――无论高音还是低音――的演唱都是一样的”。(阿博迪)“唱某个音时――无论弱音还是强音――耗费的气息越少演唱效果越好”。(伯德尼)“决定声音强度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增加强度需要增大气息压力,这又会导致整个呼吸道内肌肉力量的增强”。(雷德)

・强弱练习技巧

一些作者鼓励歌唱演员采用弱声的练习技巧,认为这是保护嗓子的一个方法。“硬要用原本正确的技巧唱过高的音,与用拙劣的技巧演唱一样会对喉咙造成损害”。(鲁宾)“良好的歌唱很少是大声的”。(费里曼托)“用很大的力量直接唱高音总是非常冒险的”。(福斯) 将近半数的作者和职业歌唱演员都主张采用高声练习的方法。

“我认为,应该放开歌喉练习那些完美的角色和歌曲……就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耶里扎)“教师非常主张学生在尝试轻声歌唱之前,先掌握大声歌唱的技巧。这并不意味过分地大声练习。要记住,优美、轻柔的声音与低弱的声音不同,它们并非缺乏生气;在发音强度的良好控制方面,它是所有声音中最强有力的”。(萨勒・布朗)

一些作者认为,大声和轻声练习对发展良好的歌唱都有积极意义:

轻声歌唱有助于美化音质。唱中强音有助于发展丰满自然、不受阻碍的声音,并能练好开元音。(阿吉尔)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不要经常唱极弱音,极强音也要少唱。歌唱演员对自己歌喉的控制要像对说话嗓音的控制那样自如,让丰富多彩的力度给观众带来惊喜。(罗赛利・米勒)

・渐强渐弱发声法

无论做为练声曲还是精湛的歌唱技巧。渐强渐弱发声法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阿克塞对它的解释是:“它是一个意大利术语,字面义为‘声音的安放’。指在比较舒服的音高上演唱一个力度先强后弱的音,这个音长而平稳。开始时渐强,随后渐弱…一经过这样的练习,你就能演唱优美而富于表现力的音o’, 福斯建议“一开始,渐强渐弱发声法应只限于比较窄的音域范围,千万不要唱得太高”。雷德觉得渐强渐弱发声法只适合“换声点前后的两三个半音”,因此“中央C上面的F便是这种练习所允许的最高音”。

渐强渐弱发声法中的渐弱唱法是难度最大的声乐技巧之一。韦斯特曼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只要学生在渐强的最高音处停止,增加气息的支持,渐弱就会自然出现。此时,要想将气息支持保持住,让音的力度逐渐消失,只需想象这个持续的音在渐弱总结

声音的力度与轻重的艺术和歌唱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大部分声乐教育文献都将这一问题纳入声乐教学的其他方面讨论。

菲尔德几乎没有找到如何从生理上控制力度变化的材料。在本研究所跨越的时间范围内,爱斯特姆、胡森、罗格斯、罗斯、鲁宾等人的试验研究都在这一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鲁宾发现“在音量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气流并不是起支持作用的主要因素”。他的研究表明“喉头的抵抗要重要得多”。胡森从生理方面解释了歌手的歌声如何才能充满力量。爱斯特姆发现初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歌唱演员在声音的强度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异。当然,他的意思是,强度的控制来自于实践和经验。“一般来说,高声歌唱和轻声歌唱两相比较而言,歌唱演员对前者的把握更精确。经验丰富的歌手认为自己对歌唱强度的控制主要靠生理感觉,而缺乏经验的歌手则更依赖于听觉感受。”

罗格斯发现音高对强度的控制非常重要。“总而言之,唱一个很低的音时,强度的控制最主要靠来自声门的抵抗(喉的控制),随着音高的升高,这种抵抗越来越弱,当音高达到最高时,强度则几乎完全由呼吸肌肉控制。”

菲尔德大胆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声音响度的控制是人的一种天生的、非获得性状。如果这一理论能够得到有说服力的客观依据的支持,力度控制的教学将毫无必要;歌唱演员的任务将不再是培养一种并不存在的新技巧,而是将这种已经具备的技巧发展完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人们仍在不断询问力度控制的方法。大多数观点主张音量是由气息压力控制的。这种观点得到了美国声乐教师学会以及试验研究的支持。

支持高声练习和轻声练习的作者数量均等。他们经常提醒人们,不要养成在力度变化的任一极端练习的习惯。克里斯蒂又补充了另一个观点:“高声和轻声练习都应该做,但一定要运用不损害嗓音的技巧。仅用高声和轻声中的一种方法演唱,会导致嗓音发展不平衡。建议学生去寻找能唱出最佳音质的力度和音域,并在每次练习的开始阶段反复练习……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唱歌,而不是声音多高多低……只要发声方法自如,极轻和极高的声音都有助于嗓音的发展和音质的改善。”

大气压强练习题篇6

关键词:整体协调体姿气息共鸣连贯

要想把歌唱好,良好的歌唱技术是根本保证,而良好的歌唱技术只有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勤奋而正确的练习,才能逐步获得。作为一名学习声乐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反复的发声练习和歌唱练习。正确的练习方法是提高发声技术的基本条件。在练习中,发声技术各方面的整体协调尤为重要。

经常讨论起每天都在“练什么?”答案基本都是笼统而模糊的“练发声”、“练气息”、“练唱歌”、“练歌唱技巧”等。那么,具体“怎么练?”大部分人回答的便是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练习气息的具体运用;练习高音;解决喉挤的问题;放松舌头和下巴;让声音更甜美等。

每个练习的具体技术方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谈,其共同的特点基本全是局部练习。尽管可以将其视为难点的解决,但这种一味关注局部练习的方法是不正确的,而应该注重发声练习的整体统一,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一套完整而成形的发声技术及其练习方法:

一、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

对于歌唱者来说,人体是一个绝妙的人体乐器,它对人类音乐艺术的诠释、表达、渲染、体现,是世界上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

在乐器制造中,必须做到全部材料质地上乘、各个部件标准精确、制作工艺细腻精良,才能制造出优质乐器,才能发出最好的声音。同样道理,人体乐器也必须打造成优质精良的歌唱乐器,方能发出最美好的声音。这个“优质精良的乐器”就是整体、统一、松弛、通畅、全方位协调配合的歌唱状态。而这种歌唱状态就是歌唱各部分的最佳配合,以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歌唱状态。

二、歌唱各部分的协调要求

要想具备协调统一的整体歌唱状态,在发声练习中就应该注重具体技术细节的正确练习。对歌唱各部分的正确要求,就是具体的技术细节。歌唱技术大致分以下几部分:身体姿势、气息运用、歌唱腔体、声音位置、咬字技术、音乐线条。下面将歌唱各部分在练习中如何进行整体协调的具体要求分述如下:

1.站立姿势

这是一个常常被很多人忽略的问题。在站姿上不讲究,甚至长期形成某种毛病,如低头、仰脸、哈腰、鼓肚、弯腿、伸脖子,手势动作僵硬机械不协调等不好的姿势。这些姿势首先来说不雅观,直接影响表现形象,更主要的是对正确歌唱状态的形成造成很多麻烦,产生诸如歌唱通道不畅,气息控制失调,声音易造成挤、卡等到不良发声状态,成了歌唱状态的错误组成部分。如果强行去改毛病,便会唱出很不习惯的声音甚至基本唱不出声音。可见,没有一个良好的姿势,就不可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最佳歌唱状态。

那么,在练习中,站姿应该双脚站稳,身体直立,颈椎、胸椎、腰椎在一条直线上,眼睛和面部平视而略仰,自我有一种挺拔、高大、兴奋、自信的感觉。由此也想到,面部表情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演唱时闭眼、瞪眼、歪嘴、包牙、皱眉头、翘嘴唇等都是一些不良习惯,给人以视觉上的不协调,必须重视起来,严格而认真地去克服掉。

2.气息运用

气息是歌唱的生命、动力和基础。有人说:“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也就基本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以本人的学习体验和实际效果来看,感觉气息应吸到后腰的双肾处(当然这只是一种意念和感觉)。这样一是吸得深,二是上胸部处于放松状态,不易引起“端气”的毛病。在用气的时候,正确地说,应保持腰围的扩张状态,但是很多学习者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总是掌握不好,达不到气息深沉、通畅的效果,关键是未把腰围扩张的原理搞清楚。这里面有个“因果”关系的协调统一问题。比方说,用一个充了气的圆气球,放在上下掌之间,用两手掌上下对气球施加压力,就会看到由于手掌上下的压力,气球变成了扁形,气球的四周向外扩张出来。气球本身是不会扩张的,它的扩张取决于手掌上下的压力。在这里,手掌的压力是“因”,而气球向四周的扩张是“果”。同样的道理,用气时,腰围的扩张状态取决于上下给予气息的压力。上下给气息的压力是“因”,腰围扩张的状态是“果”。只有对气息施以均匀、稳定的压力,才会产生腰围扩张状态的保持。往往我们在用气之前,首先做出腰围扩张的状态,这是主观上用肌肉撑起的一种僵硬扩张状态,“因果”不协调,不但用不上气,而且极易造成往上端气的毛病,自然达不到气息通畅的结果。

另外,在给气息向下施以压力的同时,会明显感觉到后腰部有一个强有力的用力部位,这个部位就是气息的支持点,这也是气息乃至歌唱练习的协调中心。

3.歌唱腔体

歌唱时各共鸣腔体应该是充分打开的,如此才能使气息声音通畅。正确的协调方法是首先用“半打哈欠——叹气”的办法把喉头放在最低位,同时用颈部向四周扩张的力量把喉咙打开,再向下做一个深咳气的动作,这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颈窝(两锁骨之间的坑)下方的深处有一个着力点,这个着力点就是我们感觉上发出声音的地方。头部两侧的颌关节用向上抬上颌(上口盖)的力量打开,不可用向下拉下巴的办法来打开颌关节,那样将会牵动下巴,容易造成下颌和舌根的紧张,形成卡喉咙的毛病。在主观感觉上,下巴在歌唱中永远处于无重量、无神经的状态,好像不存在一样。就是下巴存在紧张问题,也不要用任何办法去直接放松下巴,那样做,下巴很难放松,甚至越“放松”越紧,因为在意识中仍有下巴的存在。而是要把注意力和用力部位集中在对上口盖的使用上,如此与其它部分的正确状态相配合,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在歌唱的共鸣腔体中,一种是可调节共鸣腔,如口咽腔、喉咽腔;一种是不可调节共鸣腔,如胸腔、鼻腔、头腔。但在我们歌唱主观意识上,都要把它们置于可调节的状态下,在意念上是可以调整控制的。这一点,是要经过长期的整体协调统一练习才能体会到的。

4.声音的位置

声音的高位置,是指充分的头腔共鸣,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面罩共鸣。获得充分头腔共鸣的声音,是一种集中、明亮、松弛且具穿透力的声音。歌唱感觉比较松弛,音色比较明亮优美。运用哼鸣练习,可协调获得高位置声音。

哼鸣时,首先要感觉到所有腔体已全部打开,然后同时用“哼——吸——叹”的办法哼出高位置的声音。

“哼”的感觉是:头部的鼻窦、蝶窦、额窦都从里面撑开,鼻根或眉心有一种向里“绷”的感觉,舌头轻轻堵上后鼻道出口,形成哼鸣状态,哼出来的声音走向是向后向下的。

“吸”的感觉是哼出轻松、明亮的声音之后,把舌头轻轻离开后鼻道出口,这时声音变成一个圆润的半哼半唱的“啊”,用顺着上腭往里吸气的感觉,把声音深深向后向下吸下去。

“叹”的感觉和“半打哈欠——叹气”的感觉一样。

“哼——吸——叹”分解开是三个动作,但要通过练习把这三个动作协调统一成同时发出的一个整体动作,发出来的声音才会有半哼半唱的感觉,明显感觉到自然的明亮、轻松、通畅。

“哼——吸——叹”用力的方向是向后向下的,发出声音的实际走向是向前向后的,这又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另外,哼鸣练习是内部气息与腔体的协调统一。纯哼鸣时,嘴巴无论是轻轻打开,还是轻轻闭上,或是做咀嚼的动作,对发出来声音的音色、通畅与稳定应该毫无影响。

5.歌唱咬字

发声练习仅仅达到气息、腔体的协调统一是远远不够的。我个人认为,声乐形式表现音乐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声乐的语言表达,主要表现在咬字方面,咬字清晰、语言准确、吐字优美、字声结合完整是歌唱咬字的目的。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歌唱咬字训练,因为歌唱的咬字和语言的咬字是两回事。语言咬字就是一般的讲话,而歌唱咬字就需要和声音、气息、音色、音乐等歌唱技术密切配合并融为一体,才能达到理想的咬字效果。所以,科学、系统、严格的歌唱咬字练习,是整体协调的发声练习中必须而重要的。

歌唱咬字训练的方法很多,精通“十三辙”,掌握中国语言的咬字规律和吸收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母音连接”、“母音变形”等咬字技术都是很重要的。在我们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正确而协调的歌唱状态尚未形成,理想的声音效果还没有定形与巩固时,咬字是不可能清晰的。我们练习时,往往把字咬得过于清楚(过死),而破坏了声音的统一和音乐的连贯。因此,应做到“松中咬、动中咬、似咬非咬、气中咬、声中咬、清楚为巧”,一定要在行腔的过程中咬字,而不能咬住字以后再行腔。在声音松弛通畅,音乐线条连贯的基础上咬字,把松弛的声音作为语言的载体。尽管可能会出现咬字太松而不清楚的现象,也要循序渐进,慢慢进行协调,待正确的歌唱状态和声音建立起来且巩固以后,再细致讲究的完善咬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正确的咬字部位不在嘴里,而在胸部的“剑突”周围。我们人体胸部的肋骨像“人”字型,向两边分开,“人”字的夹角处,有一块似三角形的小骨,这就是“剑突”,歌唱咬字和换字的部位应放在这里,就像咬字的嘴长在这里一样,每个字都从这里向前发出。要把气、声、字在这个地方融合在一起,以此达到声音的统一和通畅。

6.音乐连贯

整体协调突出一点就是连贯。任何的音乐表现形式中,连贯的音乐线条都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连贯的音乐线条是音乐表现的精髓和灵魂。

声乐表现形式中,音乐线条的连贯更为复杂,它要求五个连贯,即气息连贯、声音连贯、咬字连贯、音乐连贯、感情连贯。发声练习中就要把这五个连贯很完善地融合在一起,一定要脑子认识清楚,理解准确,方法得当,并坚持不懈地进行协调统一的练习,以达到理想效果。

综上所述,声乐发声技术的练习,一定要方法正确,从整体出发,各方位协调统一。只有坚持从技术上将各部位最佳状态进行整体协调,才能达成一个良好的歌唱状态。

参考文献:

[1]薛良.音乐知识手册2.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2年.

[2]薛良.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2年.

[3]赵梅伯.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4]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

[5][美]杰罗姆·汉涅斯著.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歌唱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大气压强练习题篇7

论文摘要:本文为强调歌唱发声练习的整体协调性,从其重要性出发,以练习时的站姿、发声的气息运动、共鸣腔的运用、发音点位置的保持、咬字的圆润准确,以及对音乐的流畅表现来展开综合阐述。

要想把歌唱好,良好的歌唱技术是根本保证,而良好的歌唱技术只有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勤奋而正确的练习,才能逐步获得。作为一名学习声乐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反复的发声练习和歌唱练习。正确的练习方法是提高发声技术的基本条件。在练习中,发声技术各方面的整体协调尤为重要。

经常讨论起每天都在“练什么?”答案基本都是笼统而模糊的“练发声”、“练气息”、“练唱歌”、“练歌唱技巧”等。那么,具体“怎么练?”大部分人回答的便是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练习气息的具体运用;练习高音;解决喉挤的问题;放松舌头和下巴;让声音更甜美等。

每个练习的具体技术方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谈,其共同的特点基本全是局部练习。尽管可以将其视为难点的解决,但这种一味关注局部练习的方法是不正确的,而应该注重发声练习的整体统一,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一套完整而成形的发声技术及其练习方法:

一、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

对于歌唱者来说,人体是一个绝妙的人体乐器,它对人类音乐艺术的诠释、表达、渲染、体现,是世界上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

在乐器制造中,必须做到全部材料质地上乘、各个部件标准精确、制作工艺细腻精良,才能制造出优质乐器,才能发出最好的声音。同样道理,人体乐器也必须打造成优质精良的歌唱乐器,方能发出最美好的声音。这个“优质精良的乐器”就是整体、统一、松弛、通畅、全方位协调配合的歌唱状态。而这种歌唱状态就是歌唱各部分的最佳配合,以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歌唱状态。

二、歌唱各部分的协调要求

要想具备协调统一的整体歌唱状态,在发声练习中就应该注重具体技术细节的正确练习。对歌唱各部分的正确要求,就是具体的技术细节。歌唱技术大致分以下几部分:身体姿势、气息运用、歌唱腔体、声音位置、咬字技术、音乐线条。下面将歌唱各部分在练习中如何进行整体协调的具体要求分述如下:

1.站立姿势

这是一个常常被很多人忽略的问题。在站姿上不讲究,甚至长期形成某种毛病,如低头、仰脸、哈腰、鼓肚、弯腿、伸脖子,手势动作僵硬机械不协调等不好的姿势。这些姿势首先来说不雅观,直接影响表现形象,更主要的是对正确歌唱状态的形成造成很多麻烦,产生诸如歌唱通道不畅,气息控制失调,声音易造成挤、卡等到不良发声状态,成了歌唱状态的错误组成部分。如果强行去改毛病,便会唱出很不习惯的声音甚至基本唱不出声音。可见,没有一个良好的姿势,就不可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最佳歌唱状态。

那么,在练习中,站姿应该双脚站稳,身体直立,颈椎、胸椎、腰椎在一条直线上,眼睛和面部平视而略仰,自我有一种挺拔、高大、兴奋、自信的感觉。由此也想到,面部表情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演唱时闭眼、瞪眼、歪嘴、包牙、皱眉头、翘嘴唇等都是一些不良习惯,给人以视觉上的不协调,必须重视起来,严格而认真地去克服掉。

2.气息运用

气息是歌唱的生命、动力和基础。有人说:“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也就基本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以本人的学习体验和实际效果来看,感觉气息应吸到后腰的双肾处(当然这只是一种意念和感觉)。这样一是吸得深,二是上胸部处于放松状态,不易引起“端气”的毛病。在用气的时候,正确地说,应保持腰围的扩张状态,但是很多学习者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总是掌握不好,达不到气息深沉、通畅的效果,关键是未把腰围扩张的原理搞清楚。这里面有个“因果”关系的协调统一问题。比方说,用一个充了气的圆气球,放在上下掌之间,用两手掌上下对气球施加压力,就会看到由于手掌上下的压力,气球变成了扁形,气球的四周向外扩张出来。气球本身是不会扩张的,它的扩张取决于手掌上下的压力。在这里,手掌的压力是“因”,而气球向四周的扩张是“果”。同样的道理,用气时,腰围的扩张状态取决于上下给予气息的压力。上下给气息的压力是“因”,腰围扩张的状态是“果”。只有对气息施以均匀、稳定的压力,才会产生腰围扩张状态的保持。往往我们在用气之前,首先做出腰围扩张的状态,这是主观上用肌肉撑起的一种僵硬扩张状态,“因果”不协调,不但用不上气,而且极易造成往上端气的毛病,自然达不到气息通畅的结果。

另外,在给气息向下施以压力的同时,会明显感觉到后腰部有一个强有力的用力部位,这个部位就是气息的支持点,这也是气息乃至歌唱练习的协调中心。

3.歌唱腔体

歌唱时各共鸣腔体应该是充分打开的,如此才能使气息声音通畅。正确的协调方法是首先用“半打哈欠——叹气”的办法把喉头放在最低位,同时用颈部向四周扩张的力量把喉咙打开,再向下做一个深咳气的动作,这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颈窝(两锁骨之间的坑)下方的深处有一个着力点,这个着力点就是我们感觉上发出声音的地方。头部两侧的颌关节用向上抬上颌(上口盖)的力量打开,不可用向下拉下巴的办法来打开颌关节,那样将会牵动下巴,容易造成下颌和舌根的紧张,形成卡喉咙的毛病。在主观感觉上,下巴在歌唱中永远处于无重量、无神经的状态,好像不存在一样。就是下巴存在紧张问题,也不要用任何办法去直接放松下巴,那样做,下巴很难放松,甚至越“放松”越紧,因为在意识中仍有下巴的存在。而是要把注意力和用力部位集中在对上口盖的使用上,如此与其它部分的正确状态相配合,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在歌唱的共鸣腔体中,一种是可调节共鸣腔,如口咽腔、喉咽腔;一种是不可调节共鸣腔,如胸腔、鼻腔、头腔。但在我们歌唱主观意识上,都要把它们置于可调节的状态下,在意念上是可以调整控制的。这一点,是要经过长期的整体协调统一练习才能体会到的。

4.声音的位置

声音的高位置,是指充分的头腔共鸣,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面罩共鸣。获得充分头腔共鸣的声音,是一种集中、明亮、松弛且具穿透力的声音。歌唱感觉比较松弛,音色比较明亮优美。运用哼鸣练习,可协调获得高位置声音。

哼鸣时,首先要感觉到所有腔体已全部打开,然后同时用“哼——吸——叹”的办法哼出高位置的声音。

“哼”的感觉是:头部的鼻窦、蝶窦、额窦都从里面撑开,鼻根或眉心有一种向里“绷”的感觉,舌头轻轻堵上后鼻道出口,形成哼鸣状态,哼出来的声音走向是向后向下的。

“吸”的感觉是哼出轻松、明亮的声音之后,把舌头轻轻离开后鼻道出口,这时声音变成一个圆润的半哼半唱的“啊”,用顺着上腭往里吸气的感觉,把声音深深向后向下吸下去。

“叹”的感觉和“半打哈欠——叹气”的感觉一样。

“哼——吸——叹”分解开是三个动作,但要通过练习把这三个动作协调统一成同时发出的一个整体动作,发出来的声音才会有半哼半唱的感觉,明显感觉到自然的明亮、轻松、通畅。

“哼——吸——叹”用力的方向是向后向下的,发出声音的实际走向是向前向后的,这又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另外,哼鸣练习是内部气息与腔体的协调统一。纯哼鸣时,嘴巴无论是轻轻打开,还是轻轻闭上,或是做咀嚼的动作,对发出来声音的音色、通畅与稳定应该毫无影响。

5.歌唱咬字

发声练习仅仅达到气息、腔体的协调统一是远远不够的。我个人认为,声乐形式表现音乐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声乐的语言表达,主要表现在咬字方面,咬字清晰、语言准确、吐字优美、字声结合完整是歌唱咬字的目的。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歌唱咬字训练,因为歌唱的咬字和语言的咬字是两回事。语言咬字就是一般的讲话,而歌唱咬字就需要和声音、气息、音色、音乐等歌唱技术密切配合并融为一体,才能达到理想的咬字效果。所以,科学、系统、严格的歌唱咬字练习,是整体协调的发声练习中必须而重要的。

歌唱咬字训练的方法很多,精通“十三辙”,掌握中国语言的咬字规律和吸收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母音连接”、“母音变形”等咬字技术都是很重要的。在我们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正确而协调的歌唱状态尚未形成,理想的声音效果还没有定形与巩固时,咬字是不可能清晰的。我们练习时,往往把字咬得过于清楚(过死),而破坏了声音的统一和音乐的连贯。因此,应做到“松中咬、动中咬、似咬非咬、气中咬、声中咬、清楚为巧”,一定要在行腔的过程中咬字,而不能咬住字以后再行腔。在声音松弛通畅,音乐线条连贯的基础上咬字,把松弛的声音作为语言的载体。尽管可能会出现咬字太松而不清楚的现象,也要循序渐进,慢慢进行协调,待正确的歌唱状态和声音建立起来且巩固以后,再细致讲究的完善咬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正确的咬字部位不在嘴里,而在胸部的“剑突”周围。我们人体胸部的肋骨像“人”字型,向两边分开,“人”字的夹角处,有一块似三角形的小骨,这就是“剑突”,歌唱咬字和换字的部位应放在这里,就像咬字的嘴长在这里一样,每个字都从这里向前发出。要把气、声、字在这个地方融合在一起,以此达到声音的统一和通畅。

6.音乐连贯

整体协调突出一点就是连贯。任何的音乐表现形式中,连贯的音乐线条都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连贯的音乐线条是音乐表现的精髓和灵魂。

声乐表现形式中,音乐线条的连贯更为复杂,它要求五个连贯,即气息连贯、声音连贯、咬字连贯、音乐连贯、感情连贯。发声练习中就要把这五个连贯很完善地融合在一起,一定要脑子认识清楚,理解准确,方法得当,并坚持不懈地进行协调统一的练习,以达到理想效果。

综上所述,声乐发声技术的练习,一定要方法正确,从整体出发,各方位协调统一。只有坚持从技术上将各部位最佳状态进行整体协调,才能达成一个良好的歌唱状态。

参考文献:

[1]薛良.音乐知识手册2.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2年.

[2]薛良.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2年.

[3]赵梅伯.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4]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

[5][美]杰罗姆·汉涅斯著.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歌唱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大气压强练习题篇8

取材方向一:教材中的插图

教材插图不仅“亮化”了教材的形式,而且活化了教材内容,大大增强了教材的使用功能。这些插图具有科学性、直观性、辅、趣味性等特点,充分挖掘教材插图的内涵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例1】(2012年江苏卷第12题)(2)密闭在钢瓶中的理想气体,温度升高时压强增大。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分析,这是由于分子热运动的__________增大了。该气体在温度T1、T2时的分子速率分布图象如图所示,则T1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T2。

解析: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分析,物体温度升高,分子平均动能将增大,因此,速率大的分子比例增大,对应图中的图线T2,所以,T1小于T2。

点评:此题来源于选修3-3第33页图8.4-2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图象。理解教材上一些重要插图,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取材方向二:教材中的问题与练习

教材上的“问题与练习”,是学生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也是用来衡量学习效果的。高考命题源于教材上的问题与练习,可抑制教辅泛滥,减轻学生负担。

【例2】(2012年福建理综卷第14题)如图,理想变压器原线圈输入电压u=Umsinωt,副线圈电路中R0为定值电阻,R是滑动变阻器,V1和V2是理想交流电压表,示数分别用U1和U2表示;A1和A2是理想交流电流表,示数分别用I1和I2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I1和I2表示电流的瞬时值

B.U1和U2表示电压的最大值

C.滑片P向下滑动过程中,U2不变、I1变大

D.滑片P向下滑动过程中,U2不变、I1变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交流电的三值:有效值、最大值、瞬时值的关系以及理想变压器原理和动态电路分析。在交变电流中电压表和电流表显示的都是有效值,答案A、B均错误;由理想变压器原理可知,副线圈两端电压U2不变,从电路可知当滑片P向下移动时,电阻变小,电流I2增大,输出功率增大,所以输入功率也增大,电流I1增大。答案选C。

点评:此题是根据选修3-2第43页问题与练习第5题改编的,情景几乎完全一样,原题是问答题现改编为选择题。这启示我们,真正弄懂教材上的基础练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可赢得高考。教材上的“问题与练习”是教材编写专家精选的练习。为了跳出“题海”,对教材上的“问题与练习”一定要熟练,真正会做。

取材方向三:教材中的例题

新课标教材上的例题不但教给学生解题方法、深化知识,也给学生解题提供了范例。高考命题源于新课标教材上的例题,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例题的导向作用。

【例3】(2012全国新课标卷第20题)如图,一载流长直导线和一矩形导线框固定在同一平面内,线框在长直导线右侧,且其长边与长直导线平行。已知在t=0到t=t1的时间间隔内,直导线中电流i发生某种变化,而线框中感应电流总是沿顺时针方向;线框受到的安培力的合力先水平向左、后水平向右。设电流i正方向与图中箭头方向相同,则i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可能是( )

解析:题中要求线框中感应电流顺时针,根据楞次定律,可知框内磁场要么向里减弱(载流直导线中电流正向减小),要么向外增强(载流直导线中电流负向增大)。线框受安培力向左时,载流直导线中电流一定在减小,线框受安培力向右时,载流直导线中电流一定在增大。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是由选修3-2第四章第12页例题改编而来。原题是已知线框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分析线框的运动方向,此高考题作了拓展和延伸,增加了难度。教材上的例题是教材编写专家精选的为学生示范的题目,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些例题的解题方法,并适当拓展与组合。

取材方向四: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的题材非常丰富,主要有科技成果、重大事件、科学家的研究或猜想以及与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新课标教材中,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最新科技成果、科学发现以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介绍了物理知识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例如,选修3-1第一章第2节介绍了库仑实验,选修3-2第四章第1节“以划时代的发现”为题介绍了“电生磁”和“磁生电”的研究过程。这些材料都是学生必须知道的,高考对这些内容也加大了考查力度。

【例4】(2012江苏卷第12B.(1)题)如图所示,白炽灯的右侧依次平行放置偏振片P和Q,A点位于P、Q之间,B点位于Q右侧。旋转偏振片P,A、B两点光的强度变化情况是( )

A.A、B均不变 B.A、B均有变化

C.A不变,B有变化 D.A有变化,B不变

解析:此题考查光的偏振知识。偏振片对入射光具有遮蔽和透过的功能,可使纵向光或横向光一种透过、一种遮蔽。旋转偏振片P,PQ放置的方向不同,通过P的光线有一部分不能通过Q,A、B两点光的强度A不变,B有变化。答案选C。

点评:此题是根据新课标教材选修3-4第十三章第63页中“光的偏振”内容改编成的试题。本题不仅要知道白炽灯光是自然光,而且要知道自然光经过偏振片后就变成了偏振光;不但要知道现象,更要理解产生的原因。

取材方向五:教材中的新增内容

新教材的新增内容往往体现着对学科发展、科技前沿内容的渗透,高考对此不会轻易放过,而许多教辅材料则关注不到这一点,造成备考漏洞。例如:新课标教材增加的选修3-1第二章第11节“简单的逻辑电路”,选修3-2第六章“传感器”,选修3-2第四章第5节“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种情况”,选修3-2第四章第7节“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新课标高考大纲增加的实验(探究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实验,探究动能定理实验),新增加内容中有一些在近年高考中已经考查。

【例5】(2012年上海卷第7题)如图所示,低电位报警器由两个基本的门电路与蜂鸣器组成,该报警器只有当输入电压过低时蜂鸣器才会发出警报。其中( )

A.甲是“与门”,乙是“非门”

B.甲是“或门”,乙是“非门”

C.甲是“与门”,乙是“或门”

D.甲是“或门”,乙是“与门”

解析:要蜂鸣器发出警报,必须乙的输出为“1”,因乙只有一个输入,所以乙是“非门”,输入是“0”,并且报警器只有当输入电压过低即输入为“0”时蜂鸣器才会发出警报,所以甲是“或门”。本题选B。

点评:本题考查逻辑门电路有关知识。逻辑门电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作为新增内容,要知道其原理,了解其应用,但不要增大其难度。新教材新增加内容都是教材编写专家认为高中学生应该知道或必须掌握的内容,高考为了引导高中教学正确使用教材,其命题一定会兼顾新增加的内容,因此高考备考不要忽视教材新增加内容。

取材方向六:教材中的新增栏目

在新课标教材中,新增加了一些栏目。如做一做、说一说、科学漫步、STS、思考与讨论和课题研究等,这些内容对拓展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重大作用,是新课标教材的一大亮点。因此,在高考备考中要围绕重点知识,关注这些新增栏目。

【例6】(2012年重庆卷第16题)如图为伽利略设计的一种测温装置示意图,玻璃管的上端与导热良好的玻璃泡连通,下端插入水中,玻璃泡中封闭有一定量的空气。若玻璃管中水柱上升,则外界大气的变化可能是( )

A.温度降低,压强增大 B.温度升高,压强不变

C.温度升高,压强减小 D.温度不变,压强减小

解析:设玻璃泡中气体压强为p,外界大气压强为p′,则p′=p+ρgh,且玻璃泡中气体与外界大气温度相同。液柱上升,气体体积减小,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V/T=C可知p/T变大,即p′/T变大,BCD均不符合要求,A正确。

点评:此题取材于新课标教材选修3-3第七章第14页“科学漫步”栏目中“形形式式的温度计”。新教材上“说一说”栏目有很多可以作为高考命题的题源,教学和备考时要多加关注。新课标教材上的新增栏目丰富多彩,给学生提供了思维、讨论、说、做的素材,教学中要用好这些栏目,为高考加分。

上一篇:新学期黑板报内容范文 下一篇:曾经最爱的女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