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娘第一部范文

时间:2023-11-12 15:00:56

印度新娘第一部

印度新娘第一部篇1

由于自然灾害、政局动荡和经济不景气等原因,许多父母都将包办女儿婚姻视为拯救家庭的手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每天全球有大约3.9万名不满18岁的年轻女孩步入婚姻,目前全球共有5750万“娃娃新娘”。40%的印度新娘是未成年少女,46%的女性在满18岁以前结婚。在非洲,未满18岁的女孩结婚的比例高达42%,即使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也有着29%的比例。有分析人士警告称,按现有趋势发展下去,“娃娃新娘”的人数在2020年会攀升到1.4亿,其中将有1850万“娃娃新娘”未满15岁。

印度

十多岁,本该是无忧无虑花一般的年纪,但在印度一些偏远村庄,大部分女孩都在这个年纪遭遇了被迫出嫁的悲惨命运。在每年5月的结婚旺季,印度数百个地方会举办大型的儿童集体婚礼。其中,不少结婚者的年龄只有10岁左右,有的小新娘甚至还在哺乳期。

童婚形式一般与成年人婚礼没有太大差别,同样是经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最后举行正式结婚仪式。“夫妻”双方在婚礼当天穿戴整齐,尚不会走路的婴儿新人则被放在金属制的大托盘里,在家人的帮助下完成各种婚礼仪式。按照当地习俗,10岁之前结婚的婚后仍住在娘家,待到11、12岁后搬去夫家,此后的命运便由夫家决定,女方家不得干涉。彼时的新娘们不得已都要承担起家庭重任,干着与自身年龄极不相符的家务,遭夫家指责和打骂变成常有之事,有的甚至十几岁就做了母亲。

阿富汗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有关报告指出,阿富汗是世界上早婚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由于贫困状况加剧,阿富汗近年来的童婚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多年战乱造成的贫困已迫使一些父母将未满10岁的女儿匆忙嫁掉以尽早换取彩礼。根据阿富汗法律的规定,男女的法定结婚年龄分别为18岁和16岁,但在这个年人均收入只有数百美元的国家,父母如果将自己未成年的女儿嫁出去,就可以早早拿到上千甚至上万美元的“彩礼”。“高额的回报”导致童婚现象在阿富汗屡禁不止。

在阿富汗,正常迎娶一名新娘,男方需要向女方支付将近九千美元左右的礼金。对于很多经济困难的阿富汗家庭,这完全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很多困难家庭便选择了近亲联姻,这样的话,礼金将会下降到约一千美元的水平。如此为家里增加女丁的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当地农村家庭的欢迎。苏娜姆是生活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一名3岁女童,在父亲的张罗下,她与年长自己4岁的表兄订了婚。婚礼将在苏娜姆长到14岁时正式举行。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指出,由于贫困等原因,像苏娜姆这样的童婚以及买卖婚姻现象在阿富汗地区非常普遍。

遍及更多地区的童婚

除却上述国家,童婚还在也门、尼日尔、孟加拉、莫桑比克、马里、马拉维、乍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盛行。

在也门的很多地区,与低龄女孩结婚被视为一种风俗,对此,不少国际人权组织曾向也门政府施压要求废除童婚。但是对于也门的贫困家庭来说,让女儿成为“娃娃新娘”而换来的聘礼使他们无力抗拒。

在美洲的印第安人中也存在儿童婚礼的习俗。如巴西的印第安人辛族,在男孩长到10岁左右,其父母就会为其找一个两三岁的未婚妻,只是要等到未婚妻长到15岁左右时才能结婚。

在委内瑞拉的亚诺马米族中,女孩子出生几个月后就由母亲抱着去男孩家中订婚。女孩7岁左右,就要到男孩家中帮干农活,待到月经初潮后完婚。

印度新娘第一部篇2

几乎每个到过印度的外国人,都会对这里的厕所留下深刻印象。作为文明古国和亚洲第三大经济体,独立65周年之际的印度,在加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没有摆脱公共卫生领域难题的困扰。这个国家如今竟有大约1.3亿户家庭没有厕所。

根据当地官方的统计数据,孟买的贫民窟中,所有人都是在公共厕所中方便,平均每81人共用一个厕所。有些地方由于贫困人口多,甚至每273人共用一个厕所。厕所都不够,更别提使用卫生纸或便后洗手了。

的确,根据联合国估计,印度有6.6亿人,或有56%的人在室外“方便”。印度的大部分城镇,在靠墙的地方贴几块瓷砖,挖几个坑,就成了专供男人使用的公共厕所;而在广大农村,连这样的简陋厕所也看不到。印度农村发展部部长兼饮用水和环境卫生部长贾伊拉姆·拉梅什不久前坦言,印度已经成为全球“随地大小便之都”,而每天载客量约1100万人次的印度铁路系统实际上是“全球最大的露天厕所”。拉梅什感叹:“这令人蒙羞、苦恼、难过和愤怒。”

在印度,对经济日渐自立的女性而言,在她们的希望清单上,位居榜首的竟是“拥有自己的洗手间”。慈善组织号召女性拒绝无卫生间的求婚者。

一个叫巴蒂的姑娘,嫁入北方邦维什努珀库尔德村的第一天问丈夫:“厕所在哪儿?”丈夫告诉她,“去外面。”巴蒂难以忍受户外如厕,婚后第四天趁娘家人来访逃离夫家,这件事在当地引起轰动。

夫家和娘家人都劝巴蒂回到丈夫身边,可她坚持,没有厕所就不进婚房。家慈善机构获悉她的决心后,帮她的丈夫建起一个厕所。令新郎官高兴的是,“厕所启用之日,就是妻子回家之时”。

“我不会让我女儿嫁给一个家里没有厕所的男孩。”中年女子帕格迪说,她让自己18岁的女儿萨斯瓦上完高中,现在又让她在技校上电子课程。印度民间组织“苏拉布国际”创始人帕塔卡说:“我一直告诉政府:如果印度想要成为一个超级大国,首先需要的就是厕所,或许我们的女性将最终改变这种局面。”

直到如今,印度一些乡村之所以不设厕所,是因为村民依旧顽固地认为:在室内设置厕所是不洁的。因此,尽管印度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健卫生,一直开展无偿设置室内厕所的宣传活动,仍遭到村民们的强烈抵制。但巴蒂的举动,极大改变了当地村民的思维,由此带动了全村的“厕所革命”。现在巴蒂所在的村庄,设置厕所的家庭越来越多,巴蒂也因此受到一家民间机构的表彰,并获得“新女性奖”,被奖1万美元。

最新统计显示,印度目前手机用户人数已经达到7亿,超过总人口的一半。但印度只有3.66亿人拥有厕所或能找到厕所使用,仅占总人口的1/3。由于没有足够的厕所,许多印度人只有在路边或野外解决内急,这造成了环境污染。

尽管印度金融中心孟买市内的一个贫民区居住着1万多人,但那里却没有一个正式厕所,电力和干净的饮用水供应也是奢求。与此同时,这个贫民区的手机普及率却相当高,每个家庭都至少拥有一部手机。

印度新娘第一部篇3

《罗摩衍那》是印度著名史诗,对印度文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罗摩衍那》的主人公之一就是印度神猴哈奴曼。他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面如红宝石,毛色金黄,身躯高大,尾奇长,吼声如雷,力大无比。哈奴曼和孙悟空都与风有着密切关系,哈奴曼是风神之子,继承了父亲的智慧和力量,他纵身一跃,就能飞上辽阔苍穹,像风一样伴随着汹涌的波涛疾驰。而孙悟空的出生也与风有着不解之缘,《西游记》在第一回里就详细描写了孙悟空出生的过程,说是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吸取日月之精华,天长日久,孕育出一仙胞,一日迸裂,产出一个石卵,遇风之后化作石猴。

哈奴曼得道于始祖大梵天的真传,专为天地冥三界除恶扬善,他的武器虎头如意金棍在锄妖铲魔、扶正祛邪中立下了赫赫功劳;而孙悟空则是拜菩提祖师为师,学会七十二变、筋斗云和高超的武艺,他使用的兵器是如意金箍棒,与哈奴曼虎头如意金棍很相似。

史诗《罗摩衍那》有一段说的是,哈奴曼偷吃了无忧树园的甘果,被女罗刹发现,结果哈奴曼捣毁甘果林,打死看守,这一情节与孙悟空偷吃蟠桃,盗取仙丹,大闹天宫也十分相似。除此之外,西游记的部分篇章与罗摩衍那的整个故事情节都十分相似。西游记第六十九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描写了唐僧师徒在前往西天取经的途中路过朱紫国,看到其国王张贴黄榜,招揽天下贤士,为其治病,悟空揭了黄榜,并诊断出国王的病情,说国王得的是“双鸟失群之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相思病。原来,数年之前,国王与金圣娘娘于端阳节之日在御花园游玩,突然一阵狂风吹过,金圣娘娘被麒麟山妖魔赛太岁掳走。从此之后,朱紫国王由于日夜思念金圣娘娘,一病不起。悟空了解情况后,先是为国王开了一副药方,然后前往麒麟山,通过与妖魔斗智斗勇,打败赛太岁,救回了金圣娘娘,国王的病也因而痊愈。而《罗摩衍那》主要篇章描述的就是阿逾陀国王子罗摩由于宫廷斗争被迫流放森林,其爱妻悉多被妖魔楞枷城国王罗波那俘获,哈奴曼勇敢机敏,火烧楞伽宫,盗仙草,杀死魔王罗波那,最终救出悉多。这样看来,两者的故事情节简直是如出一辙。

中印文化融合的产物

史诗《罗摩衍那》形成于公元前300年,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罗摩衍那》的故事就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吐蕃地区的藏族学者最先将《罗摩衍那》翻译成藏文,后来中原地区又通过藏文翻译成中文。此外,根据相关学者的考证,傣族史诗《拉戛贺》也是改编自《罗摩衍那》,同时史诗中的故事还散见于佛教典籍之中。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对于博览群书,善于搜集野史秘闻的吴承恩来说,在撰写《西游记》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借鉴了《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的形象。

但孙悟空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哈奴曼,至今难以定论。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同样很早就存在关于神猴的故事,《山海经》记载了关于无支祁的神话传说,无支祁相传为淮涡水怪,面貌类似猿猴,火眼金睛,经常在淮水一带兴风作浪,危害当地百姓,大禹治水时无支祁作怪,惹恼大禹,于是大禹命令神兽夔龙将它擒住,并用铁索将其锁住,镇压在了龟山之下。与《西游记》一书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的故事情节颇为相似。

如此看来,孙悟空很可能是中印文化结合的产物,吴承恩将印度神话与中国上古神话糅合到一起,塑造了孙悟空这一崭新的形象。

体现了中印文化的差异

史诗《罗摩衍那》描绘了一个神奇的猴子王国,猴子王国里的众多猴将都是天神之子,如风神之子哈奴曼、将作大神之子那罗,他们都是按照大梵天的旨意下凡帮助罗摩的天神,大梵天无所不能,孕育造化天地万物,体现了古代印度教“梵”是宇宙万物本体的思想。随着《罗摩衍那》在印度民间广为流传,哈奴曼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印度人已将哈奴曼奉为神灵,常年烧香祭祀,供奉哈奴曼的庙宇遍布印度各地。并且在印度,森林广袤,猴子特别多,尤其是恒河猴更加著名,猴子十分受人喜爱,这更加重了印度人对哈奴曼这个自然神灵的崇拜。

印度新娘第一部篇4

戒指被认为起源于古埃及,很可能与古埃及的太阳神崇拜和印章戒指的实用性有关。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神,尊太阳神为万神之王,拉神、阿蒙神、阿吞神是太阳神的不同称谓。太阳神被认为庇护着人类的幸福和平安,同时也象征着美德与永恒,真理与信念。三千多年前的埃及,印章被看作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是印章随身携带十分不便,于是埃及人把印章镶在象征着太阳形状的圆环上做成印章戒指戴到手指上,他们相信印章受到太阳神的庇佑更能保证其权威。印章戒指的权威逐步确立,成为法老王位传递的象征。经过不断的改良,制作日趋精良,其中最著名且经过年代确认的,是一枚蜣螂印章戒指,大概制作于公元前一千年。蜣螂把动物粪便滚成圆球搬运的姿态被古埃及人看作是太阳神的象征,蜣螂把卵产在粪便中更被看作是死后再生和富有生命力的象征,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喜爱。蜣螂戒指寄托了法老希望死后重生再次君临天下的美好愿景。

戒指在古希腊被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物件,神话传说中经常出现。据传普罗米修斯因为触怒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老鹰会日日啃噬他的肝脏。后来赫拉克勒斯把他从悬崖上解救下来,普罗米修斯却要戴上一只镶嵌着高加索山岩石的铁环戒指表示他继续受到宙斯的惩罚。古罗马时代,迦太基名将汉尼拔收缴的罗马战利品中就有三个半山形的金戒指。正是因为戒指具备的重要意义,才会被当作战利品收缴。当时的戒指更多被看作权威和力量的象征,为男人专有,女性在钥匙戒指产生后才开始佩戴戒指。

钥匙戒指的产生源于钥匙的重要地位。正像是印章在古埃及一样,钥匙在欧洲社会同样举足轻重。欧洲社会长期处在动荡不安的战乱环境中,把财产储存在安全的地方就至关重要,人们给所有密闭的空间装上铁锁,如何保护钥匙的安全就变得十分迫切。古罗马人喜欢穿着长方形的布制宽外袍,这种宽大的外袍通常没有口袋,再加上古罗马人对洗澡的钟爱,就特别需要钥匙戒指来保证贵重物品的安全。古罗马人借鉴古埃及人印章戒指的灵感发明钥匙戒指。公元前2世纪前后带有钥匙的戒指开始出现,公元1世纪至3世纪钥匙戒指十分流行。于是,钥匙与戒指结合,使得戒指的象征意义和实用价值再次合二为一。钥匙戒指开始变成财富和权威的象征,在男女双方结合时它开始被当作重要的物件交换,不过基本上被当作凭证在订婚时使用。

戒指与基督教的姻缘

进入基督教时期后,戒指与基督教文化紧密相连,被看作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象征,是信徒与神灵之间所缔结契约的标志。古代基督教徒的墓穴中发现了数量惊人的戒指,说明基督教时代戒指在宗教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影响。教皇戒指是最高级别的宗教戒指,一旦老教皇去世,所戴教皇戒指即被销毁;新教皇一旦当选,刻有新教皇名字的新戒指即戴到他的手上。根据丹·布朗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使与魔鬼》中,对教皇去世时的一系列场景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其中对销毁老教皇的戒指给予多次专门的镜头。神父戒指和修女佩戴的戒指都被赋予某种特别的意义。神父的戒指被解释为“教会与神父之间精神性婚姻的象征”,修女的戒指则被看作是修女与上帝结婚的象征。修女被看作是“上帝的新娘”,因为其决绝带上凄美的色彩,据说这一传统开始于圣凯瑟琳。“上帝的新娘”指的是未婚女性成为修女,终身不嫁做基督教的新娘尽忠于上帝。

圣凯瑟琳故事的起源与基督教的大范围传播有密切关系。早期的基督教是作为群众运动产生的,只能隐秘地传播,长期无法获得统治者的承认,甚至一度遭到统治者的打压。直到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在公元313年于意大利的米兰颁发宽容基督教的《米兰敕令》,基督教才开始正式获得合法地位。凯瑟琳大约就生活在这个时代,可能是4世纪初的人物,据传她具有举世无双的美貌、才智和虔诚的信仰。凯瑟琳最初是异教徒,十岁成为基督徒,宣布和耶稣缔结神圣的精神之婚配,成为“基督的新娘”。她试图劝说罗马皇帝相信迫害基督徒是个道德错误,并成功地令皇后皈依了基督教。据说皇帝派来五十名博学的异教徒哲学家企图说服凯瑟琳放弃基督教,但是这些博学大儒非但没有达成目的,反倒在凯瑟琳的劝说下皈依基督教。皇后和哲学家随后被盛怒之下的皇帝处以死刑。罗马皇帝不甘心失败,用皇后的权位诱惑凯瑟琳,许诺她只要放弃信仰基督教就迎娶她做自己的新娘。可是凯瑟琳早已将身心献给耶稣,她坚守信仰,以处女之身殉教。

圣凯瑟琳在中世纪晚期成为基督教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圣人之一,11月25日成为圣凯瑟琳纪念日,全球各地的教堂在这一天都会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在欧洲,修女们像圣凯瑟琳一样为追求上帝的世界选择在修道院过有信仰的生活。她们大多是有教养的上层社会的女性,放弃世俗生活的优渥条件,把一生都奉献给上帝的事业。9世纪前后,院长为进入修道院成为上帝女仆的女子举行仪式,庆贺她与上帝结婚,并将戒指赠与她。修女的戒指虽然与世俗的爱情无关,可是因为其奉献牺牲精神充满圣洁的光辉。

戒指在婚姻中的出现

文献资料的记载印证了古罗马人在订婚时使用戒指的风俗,学者进一步考证认为这起源于用金钱购买妻子的 “买卖婚”习惯。当时的女孩儿被视作父亲的财产,男方想顺利娶到心上人就必须向女孩儿的父亲交纳一笔款项“买”到婚姻。为了证明这笔款项已经如数交到未婚妻父亲手上,未来的新郎就在订婚时把戒指送给姑娘。不过互相交换戒指的习俗还未完全形成,更多的时候戒指被男方作为金钱和契约的凭证交给未来的新娘,未来的新娘一般不会给男方回赠戒指。戒指仅是一种非严格意义上的证明,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即使送了戒指,姑娘改嫁悔婚还是有可能发生的。后来,印章戒指与钥匙戒指结合,订婚戒指的法律效力开始确立。男方在缔结婚约时把钥匙戒指交给女方,代表把钱财等贵重物品交给妻子,是对未来妻子衣食无忧的生活的保证。而未来的新娘一旦接受戒指,就必须对未来的丈夫保守;如果在新婚时,丈夫发现她已不是处女之身,有权追究她的法律责任。总之,赠送订婚戒指标志着缔结婚约,有关婚姻的钱财也已经被妥善处理。为了心爱的人付出钱财,并把这种付出用钥匙戒指象征化,正是对爱情最务实的承诺。女孩子看重的并不是金钱,而是男孩儿肯付出的心。戴着对爱情承诺的戒指筹划婚姻的相关事宜,等待成为心爱人的妻,这种等待都变得美好起来。

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很快就产生出在举行婚礼时将戒指作为信物赠送对方的习惯。罗马教皇尼古拉一世(858—867年在位)指出戒指是结婚的证明,是有关结婚戒指的最早说法。关于交换结婚戒指的记载最早出现于1027年,缪尔在所著的《罗马结婚戒指的起源》一书中说:新郎把金戒指送给新娘,新娘则用铁戒指交换。马克西姆一世与玛丽公主的故事使得将结婚戒指作为爱情的信物这一浪漫传统流传。据说法国玛丽公主拥有绝世的美丽,奥地利皇帝马克西姆一世为了赢得玛丽公主的芳心,将一枚钻石戒指戴在玛丽公主的手指上。后来两人走入婚姻,象征爱情的婚姻戒指广为流传。英国结婚戒指的传统也颇为浪漫。起源于英国的结婚宣誓,与今天我们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看到的场景颇为相似。在教堂的婚礼仪式上,新郎说道:“我拿着这枚戒指,宣布与你结婚,将这金银送给你;我以肉体崇敬你,以今生所有的财产给予你名誉。”新娘则回应道:“我把你作为丈夫,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晴天,还是乌云密布的阴天;无论是好的时候,还是坏的时候;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无论是健康,还是生病,我们至死永不分离。”现在国内婚礼上通常采用的婚姻誓词大概就发源于此:爱她/他、安慰她/他、尊重她/他、保护她/他,像你爱自己一样。不论她/他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贫穷,始终忠于她/他,直到离开世界。有情人最浪漫的婚姻誓言就是相携相守,直到永远,戒指为证。

《圣经》认为“人类无法将与上帝合二为一的东西分开”。结婚戒指是具体体现基督教的教义的象征物,交换戒指通常在教堂神父的见证下进行,是根据上帝的意志而进行的行为。新郎新娘一旦交换戒指戴在自己的手上,就表示他们是通过上帝的意旨而结合在一起的人,是一辈子的承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他们分开。也许正因为这层美好的寓意,现在新人们在结婚时通常会选择一对漂亮的结婚戒指佩戴吧。不过,婚姻是一种受到上帝美好祝愿的契约,在基督教社会想要离婚毁掉这种契约是相当困难的。为大家熟知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教皇不肯批准他离婚的请求。

关于结婚戒指的习俗和佩戴方法

结婚戒指因为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在各地的习俗中被做了许多限制。结婚戒指在婚礼仪式前是不允许随便佩戴的,在仪式结束后用其它物品随便更换更是不被允许的。在仪式上交换戒指的时候,只要能叫出对方的名字就可得到幸福。一旦不小心把戒指掉落在地上,就会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交换戒指必须相当慎重。据说,在交换戒指的时候,新郎如果粗心大意,没有把戒指戴到新娘无名指的第二关节之下,那么新娘必须立即自己将戒指推至第三关节。如果不这样,据说恶魔就会侵入第三关节而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女神自己想和新郎结合,从而对新娘与新郎的关系造成损害。安徒生的童话《冰姑娘》中就有过类似的传说:冰姑娘是死去的妖魔,她嫉妒两个年轻人的婚约,于是偷了未来新郎的订婚戒指,并将他拉入湖底,举行了“死亡的婚礼”。另外还有一种有意思的说法。在德国,新郎在给新娘戴戒指的时候,如果新郎能够一下将戒指穿过新娘的第二关节的话,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一家之主;否则,将来的生活中很有可能就是老婆掌权。因为有此说法,在新郎给新娘戴戒指时,新娘就故意将手指弯曲。通过结婚戒指争夺未来婚姻家庭的主导权的说法,使得结婚戒指具有更多欢乐的内涵。

印度新娘第一部篇5

关键词:《十分钟年华老去》;时间;生命;水;隐喻

一、引言

《十分钟年华老去》是2002年由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各拍10分钟,串成的一部150分钟的电影。每位导演在10分钟内所选择的主题和题材不拘一格。

整套片子的主题是时间,而时间,无疑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对于时间的感悟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讲,实际上就是对于生命的感悟。时间背后所蕴藏的实际上是对生命短暂的感伤和存在意义的追问。人生年华易老,在时间面前我们总是显得那样渺小。然而也正因如此,人类才拥有更多潜能去抓住有限生命活得精彩绚烂。

在这套片子里,充满了很多象征和隐喻。串联起整套短片的流动的水的画面,和导演们名字出现的方式,都给人营造出时间的流逝感。由于我对影片中的隐喻和各种意象感兴趣,本文将会比较伯纳多・贝托鲁奇的《水的故事》和维多・艾里斯的《生命线》这两部片子关于生命的隐喻。前者是充满印度东方哲学的短片,后者则好似田园诗卷,将故事娓娓道来。

二、对《水的故事》生命隐喻的分析

(一)《水的故事》故事主题。整个故事以“水”作为发展线索,用环形叙事法讲述了一个印度裔男子的奇异经历。他遇到了一位老者,而后在取水过程中又邂逅一位意大利女子,和女子结婚生子多年后,再出现在老者面前,老者说:“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我已经等了一上午了。”男子闻声便给老者跪下了。这个故事的颇有中国古代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中“南柯一梦”,以及《枕中记》中“黄粱美梦”的意境。

(二)《水的故事》对生命的隐喻。此短片名为《水的故事》,文中也的确是靠水来连接整个故事,水出现了四次,每次都是在很关键的地方。

一是印度男子出去为老者取水时的河水。伴随着的还有河边大片的芦苇,芦苇在画面中的出现也预示着主人公以后会遇到的波折。二是印度男子在浴室里洗澡时候的水。这里的水象征着生命的源泉。短片与导演一贯的大胆风格不一样,这里只是很含蓄地展示了性。印度裔的男主人公在洗澡的时候,镜头顺着水流往下,然后男子的生殖器包裹在内裤里面的镜头转瞬即逝。男性生殖器的出现也象征着一种生命力,以及生命的起源。三是婚礼上女主人公破掉的羊水。羊水的破裂代表着新生。意指生命得到了延续。四是汽车掉进的河水。在影片的后段,印度男子的汽车掉进水里,这里象征生命中不好的事情,象征着失去。水可以是平静流淌的,水是生命之源,但同时水又是致命的,危险的,水也可以吞噬一切,包括宝贵的生命。

(三)《水的故事》中的东方意象。另外,还有一些细节的呈现也属于隐喻。如影片开始的牛眼和结尾的牛眼。影片中女子与男子婚后,酒吧卷页门上的猴子、大象的图案。不论是牛还是猴子、大象,这些动物都与印度宗教文化中的意象暗合。在印度教的教义内容中,牛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母牛与印度神学中的转回转生教义有关。另外,印度古老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哈努曼也是智慧、勇力的象征。同时,在印度人看来,大象这种动物也是力量、智慧、善良的象征、

在这里,不得不谈到印度教中最深刻的宗教洞见――众生一体观:在宇宙论的意义上,所有生命都是同一宇宙生命(梵,Braman)的不同化身和肢体。究极而言,所有生命皆是同体共生。印度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梵的自我分离与幻化,同时又总是处于一种回归最初渊源的不息趋向之中。生命在千劫万世的轮回中,就行进在重返终极之梵这一永恒的“故乡”的中途。①影片中犹如“南柯一梦”的男主人公何尝不是回归最初渊源呢。一切都发生了,但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导演贝托鲁奇对东方意象也有一种执着,无论是拿了九项奥斯卡的《末代皇帝》还是《小活佛》,他都发表了他对东方的向往和崇敬。在次短片中,还是萦绕着浓浓的东方气息。整个故事充满了东方人的哲思。尽管短片相对晦涩,但令人看后难忘,让人会忍不住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生终究是怎么样一回事。

三、对《生命线》隐喻的分析

(一)《生命线》故事主题。《生命线》这个故事相对于《水的故事》来讲,显得更加通俗易懂,描绘是犹如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一切都是静静的,导演维克多・艾里斯多次运用类似“鸟鸣山更幽”的手法来发现庄园里的安静。直到新生儿脐带出血了,开始危机显现,最后在厨娘的巧手下,婴儿转危为安。整个片子光照自然柔和,生活气息浓厚。

(二)《生命线》对生命的隐喻。在色调上导演选择了消色黑白灰作为影片基调。一方面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平静宁和,另一方面,是利于故事悬念的形成,由于没有彩色,在片中多次反复出现的血印染被单造成了观众的错觉,误以为可能只是尿床了。从故事的结局来看,新生儿得到挽救,这是一件让人觉得有希望的事情。

首先,透露了片子讲述故事的背景,报纸有一张照片,可以看出照片上的三个军人以及后面旗帜上的纳粹标志。这就是本片的特殊背景,战争时代,生命往往被轻易糟蹋,因此更显得弥足珍贵。回到色调上说,有这样的黑暗时代背景,用黑白调定影片来表现就可以理解了。第二,水是生命的象征,而水罐是由厨娘在操控,说明了厨娘在片中的象征意义。最终是厨娘使婴儿转危为安。第三,还是水,水罐与照片的对称分布,更像是生命与战争的对立。第四,关于印染,片中有水的印湿和血的印湿,两者都意指生命,但血的印染是生命的逐渐丧失(婴孩死亡的可能性),而水,又一次和生命联系在一起。

婴儿最终还是度过了危机,村庄又恢复之前的宁静祥和。新生儿的生命线,就是全人类的生命线。战争过后,时间过去后,一切都会走向好的方向。

四、结语

《水的故事》和《生命线》均以水来隐喻生命。水能孕育生命,水也能威胁生命。回到整套150分钟的电影,短片与短片均为摇曳的水波为连接,也正好说明水对于表达时间、表达生命的重要性。水是一种可塑性极强的东西,正如生命的多个可能性。同时,水流的消逝也是不可逆的,正好与时间一样,在我们目前的世界观和科技文明面前,时间是还没办法逆转的。但宇宙浩瀚,或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时间的更多奥秘。而在时间的奥秘之外,关于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讨论将不会停息。(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谢芳.意大利导演伯纳多・贝托鲁奇电影艺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10

[2]徐蕊.贝尔纳多・贝尔托鲁奇:隐喻体系下的大师风格浅析.大众文艺,2008年09期.第34页

[3]欧东明.印度教的“自我之战”教义.南亚研究季刊.2009年04期.第95页

[4]王兮.人生的主位与客位――电影《水的故事》解析.四川戏剧,2014年01期

注解:

①欧东明.印度教的“自我之战”教义.南亚研究季刊.2009年04期.第95页

印度新娘第一部篇6

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傣族民间有个感人的故事。

传说,古代农时由一位叫捧麻点达拉乍的天神来掌管。但是,捧麻点达拉乍凭着自己法术高明,神通广大,乱显神威,为所欲为,想降雨就降雨,想降温就降温,弄得人间冷暖失调,雨旱混淆。天神英达提拉决定对给人间降灾降祸的捧麻点达拉乍进行制裁,但由于捧麻点达拉乍法术高明,众神仙都不敢动他。于是英达提拉找到捧麻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把她们父亲如何作恶的事说了出来。七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本来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就很不满,听了英达提拉的话更是义愤填膺,决心大义灭亲,为人间消灾除难。姑娘们私下商议,要除掉十恶不赦的父亲,必须把父亲的生死秘诀探出来。捧麻点达拉乍在谈笑中不知不觉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诀:火烧、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头发做成“弓塞宰”(意为“心弦弓”)。

一天,姑娘们把父亲灌得酩酊大醉,趁他酣睡时,悄悄拔下他的一根头发,做成了“弓塞宰”。当她们把“弓塞宰”对准捧麻点达拉乍时,他的脖子就断了,头颅一落地,就冒起火来,到处蔓延。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姑娘把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轮流抱在怀里,直到腐烂。轮换时,姑娘们都要打来清水,泼在自己身上,冲去满身的污迹遗臭。

为了纪念那七位大义灭亲、为民除害的姑娘,傣家人欢度新年时,都要举行泼水活动,以消灾除难,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傣历新年里的“腕脑”,就是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腐烂的日子,泼水活动就在这一天举行。

泼水节一般为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除夕,是送旧岁的日子,常有划龙舟、放高升等传统活动(放高升即燃放自制的土火箭)。第二天(或第三天)为空白,它既不属于旧的一年,也不属新的一年,而是旧年和新年之间的空日子,所以这一天(或两天)人们可自由安排活动。第三天为傣历的元旦,也是傣历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传说是“日子王到来的一天”。这一天清晨人们便身着盛装开始忙着做一些佛事活动;到午时,忙碌的妇女们便担水为佛洗尘(即“浴佛”),求佛保佑傣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至此欢乐的泼水活动便开始了。

泼水是泼水节最主要的传统活动,人们相互泼水,相互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泼水传递了男女青年们真挚的友谊和爱情,表达了人们相互间的祝福,圣洁的水把人们一年的辛劳汗水、烦恼忧伤冲得干干净净。把欢乐和圣水洒向远方来客和过路人,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把友情传给四面八方的朋友。传统活动还有丢包求偶、跳孔雀舞和雄壮潇洒的象脚鼓舞、文艺表演、体育竞赛、商贸交易、物资交流等。国内外许多贵宾与游人都曾到此与傣家人共度欢乐的泼水节并结下了长存的友情。

印度新娘第一部篇7

第一招:如数家珍

结婚当天,新娘衣着单薄,闹洞时,宾客可以想法子让新人互玩划拳游戏,输一拳即褪去身上衣物或手饰一件,直到---不能再褪了为止。

第二招:高跟杯酒

怂恿新娘让新郎为了表示对她此文来源于网意深深,想法子让他用高跟鞋,连喝三杯。

第三招:圆桌武士

让新郎新娘拿凳子坐到桌面上,共饮同心酒。

第四招:此文来源于网的苹果

为了表示绵绵情此文来源于网,要新娘削苹果喂新郎吃,但苹果皮不准削断,断了的话,罚新娘长吻新郎十分钟。

第五招:要你好看

要新郎猜新娘新婚之夜的内裤是什么颜色,猜对了,新娘献宝,只要露出一点点,表示答对即可;猜错了,要新郎只着内裤「要求亦可跑洞房三圈。

第六招:热情冰块

首先要求新郎将新娘抱起来,接着,好友两三人将事先备好的碎冰块,倒入新郎怀中,然后众人一起拥抱这对新人,让新郎冷得过瘾,跳上跳下,以免圆房时,热情过度。

第七招:四面埋伏

事先想办法潜入洞房,躲在不易查觉的角落或衣橱,再把预先录好警报鸣笛声响的录音带转到最大声,适时放出,让这对新人吓上一大跳,而躲在各处的暗桩一起窜逃,在洞房里叫闹一阵,再祝新人「早生贵子。

第八招:此文来源于网情汽球

在床单下放置汽球数粒,请新郎新娘一起躺下,以表示此文来源于网情坚贞,共赴落难。

第九招:巧克旗袍

由女性贵宾把巧克力放进新娘旗袍内「新娘当然是坐着,再要求新郎如数检取,一粒也少不得,否则要求新郎改用嘴巴逐粒寻回。

第十招:香酥巧克

由女性好友,用巧克力汁在新娘胸口挤出心形甜,然后要求新郎当众舔尝,以示心心相印。

第十一招:洞房上锁

事先把洞房房门锁上,钥匙则藏到某处或某好友身上,再让新郎寻找,每找不到一次,新娘则必须让来宾亲一次,直到找着为止。

第十二招:错此文来源于网结晶

故意放个借来的某家婴儿在床上,以造成短暂的误会。

第十三招:旧此文来源于网重演

要新人当众表演求婚时,最逼真的原始场面。

第十四招:寻找此文来源于网妻

把新娘藏诸某处,再由新郎寻觅,直到找着为止,才准送进洞房。

第十五招:旧情绵绵

要新人双方各招出过去男女朋友交往的人数、长相、经过,否则不准同眠共枕。

第十六招:生辰八字

要新郎猜新娘正确的农历出生年月日,答错了做马让新娘骑。

第十七招:哑口无言

买本号角出版社出版的「看笑话,用其中的创新谜语考考新人,答不出来,男宾各亲吻新娘一分钟。

第十八招:比手划脚

出题目「比手划脚的游戏,考考双方的默契,所出题目愈糗人愈好,譬如:你们都还是处女吗?她的三围?你此文来源于网我吗?我今天穿红色的,二十点上床,妳今天很漂亮(不用保险套)等等。

第十九招:此文来源于网的黑痣

听说新娘的肚脐眼上方三公分处,有一颗痣,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可不可以请新郎为新娘揭开谜底?

第二十招:昨日重现

要新人在众人面前重演当年约会情景,包括亲热、搂抱、牵手等动作,直到宾客满意为止。

第廿一招:七步成诗

以头到脚,身体各部器官为题,由两人轮流成诗或成词,如胸:胸有成竹;主考官为客人,假设客人不满意答案,可要求另一方吻该部位!

第廿二招:胡椒飞天

预先在花炮里混入胡椒粉,在新郎新娘进洞房时,炮火猛放,后果有得收拾了。

第廿三招:三围新裁

要新郎手环抱新娘的身裁三围,丝毫不差才过关,任何一围有误,罚新郎正面抱起新娘,口口相连走洞房三圈。

第廿四招:春泥护花

为了表示新郎对新娘护此文来源于网情谊,要新郎当众用大围巾包裹两人,为新娘换上简便家居服,如果有穿戴异常时,新郎即罚酒三杯。

第廿五招:此文来源于网的软糖

要新郎用嘴去衔结婚喜糖(软糖)给新娘吃,一共得吃三十粒,当然,新郎可以帮新娘吃,如果新郎不吃,别的男人也可以代替哩!

第廿六招:三寸金莲

要新郎猜新娘的脚丫子有几公分长,猜错了,要求新郎穿新状的高跟鞋走洞房三圈。

第廿七招:弹簧有此文来源于网

为了表示新郎孔武有力,将来才能持家,所以要新郎抱新娘入洞房,并且在弹簧床上走五圈,新娘不准掉下,如果新郎体力不继,可由别的男人代劳。

第廿八招:情歌接唱

印度新娘第一部篇8

纱丽,丝绸变幻的妖娆模样

印度女孩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双漂亮幽深的大眼睛、那热情奔放的舞蹈和迷人的笑容。身袭一身漂亮的纱丽,身材更显凹凸有致,令人着迷。一段简简单单的彩绸,不缝不缀,在身上盘来绕去,竟能变幻出万般花样,成为千年时尚,常盛不衰。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看似复杂刻意,其实却简单随意。不论你是高、是矮,是胖、是瘦,纱丽都适合你。它既能帮你掩饰缺憾,又能助你凸显优点;它既能从头到脚包裹全身,又能充分显露出体现女性美的身体部位。

不穿纱丽的人很难了解到,它还是一种多功能的服装。例如巴露(印地语“Pallu ”的音译),即纱丽在身上缠到结尾一米多长的一段,它通常是从右后臀绕过来,斜盖胸前,搭在左肩上;它还可以从后背拉起来盖过头顶,既能用作头巾来遮挡似火的骄阳,又可用作手巾擦拭突如其来的雨滴。除使用功能外,印度女性还可用巴露含蓄地表达感情:新娘用它遮住脸庞以掩饰羞涩;晚辈见长辈时用它盖过头顶再垂至前胸以表示尊敬;故意将它猛地往肩后一搭可以表示愤怒不满,甚至抗议;任其随风飘摆或滑落则流露出欢乐和无拘无束。

外国人乍看来,纱丽的种类似乎仅仅是花样颜色的区别和面料质地的不同,但印度人则可以从纱丽看出着装者来自哪个地区,估计出她的身份、年龄和社会地位。印度妇女的纱丽收藏体现出她们的贫富等级,是她们一生中的很大一笔财产。

吉祥痣和发际红

给客人点红,这是印度给予尊贵来宾的一种传统礼遇。其实,印度人,特别是妇女,更多的是给自己点红。只要去过印度就可以发现,印度妇女,不分老幼,不分贵贱,都在前额正中点一个红点,这称之为吉祥痣,在印地语中叫“迪勒格”。朱红色的一点配在暗色肌肤上效果很奇妙,人一下就变得妩媚了。

按照传统的方法,点吉祥痣时要用朱砂、糯米和玫瑰花瓣等原料捣成糊状点在前额的眉心。据说这本来是一种宗教符号,可以消灾避邪。印度古代的瑜伽学者认为,前额的眉心是人的生命力的源泉,必须涂药膏加以保护,因而,至今仍有不少印度教苦行僧前额点上朱砂。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用朱砂点吉祥痣的方法正逐步被淘汰,女士们大都用市场上买来的一盒盒现成的吉祥痣,用的时候取出贴在前额上,不仅方便,而且尺寸、颜色多种多样,可以供挑选,以搭配不同色泽的衣服与首饰。

“发际红”是印度已婚妇女使用的红色粉末。在婚礼上,新郎会将“发际红”抹到新娘头发的分界处,表示她已经嫁人了。后来,“发际红”成为了已婚女子日常着装的一部分,一旦成为了寡妇,则不得再涂抹发际红。一旦守寡她们就要抛弃吉祥砂痣与珠宝,并且穿上素衣。

环佩叮铛的心酸枷锁

在印度,与男人打交道的机会要远远超过女人,大多数与游客接触的工种,几乎全是男性,餐厅、旅店服务员、商店小贩、公交车司机售票员等……

印度女人呢?

行走在印度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那些无所事事的男人,目光游离表情麻木,大家聚在一起聚众不闹事,只等时间慢慢流逝,就在他们的旁边,身着艳丽纱丽的女人,正忙碌中,有的还背着孩子,手上的活儿却是一刻停不下来。

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乡村的田野、城镇的工地,那些印度的女人,头顶烈日,默默的劳作中。疏通地沟、搬运粪土、打扫街道、筑路工地等,技术等级要求不高的重活粗活基本都是女人的事。她们的孩子与她们一同生活在凌乱不堪的工地,无人看管。除了那些重活儿、粗活儿,剩下的当然是生育,在印度,常常碰到印度人骄傲的说:“我们即将超过你们,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

在印度,已婚妇女须在鼻子上穿孔,戴上贵重的金属鼻环,有的还用金链将鼻环与耳环相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面饰。除了鼻饰、耳饰之外,已婚女子还必须佩戴脚铃,这种粗重的金属脚铃,总是发出叮铛的撞击声。据说,脚铃不光是为了美观辟邪,更重要的用途是防范新娘招蜂引蝶,做出越轨的事来。

印度妇女的头顶功夫相当的牛,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那些粗活重活几乎被勤劳的印度妇女给包了。在拉贾斯坦邦,常常看到她们头顶着水坛、木柴、沙袋、砖头、水泥和牛粪的劳作场景,让人折服。听说,女孩从小就被认为是“赔钱货”,几乎没有社会地位,一般家庭的女孩从4、5岁开始就练习头功,头几年练平衡,平衡练好后开始顶水坛,再大一点就开始头顶超级货物、干粗活儿。男尊女卑,古今中外皆有,但印度教却把它淋漓尽致地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是印度的嫁妆和殉葬习俗,更让人不可思议。据说女孩到了该出嫁的时候,没有钱的人家是嫁不出去的,因为在印度出嫁女儿是要给男方家里送彩礼的,印度男人娶了老婆就等于得到了一大笔财富。

上一篇:空间留言大全范文 下一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