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异的印度

时间:2022-09-25 12:14:55

和中国一样,印度也是一个在近代屡遭西方文明侵扰的东方古国;和中国一样,印度在当代也迅速崛起,并日益找回自己的民族自信;和中国一样,印度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环境压力。

但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印度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又是什么样呢?

在大多数国人的脑海里,恐怕对印度的印象总是和神秘的宗教、大量的贫困人口联系在一起。稍微“博学”一点的人,可能会知道印度还有个“宝莱坞”和“生产”高科技人才的印度理工学院。

假如国人对印度怀有兴趣,但又缺乏了解当今印度的详细资料,那么不妨借助一下别国人士的视角和描述来打开认识印度的大门。站在这个角度上,看新近出版的《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In Spite of the Gods: The Strange Rise of Modern India)一书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一书是《金融时报》记者爱德华•卢斯(Eward Luce)的力作。在撰写此书之前,卢斯在印度游历5年,采访了当代印度政界、商界、学界的诸多要人,与不同党派、宗教、种姓的人士也多有接触。有趣的是,《金融时报》原中国首席记者金奇(James Kynge)也写了一本颇有影响力的书――《中国震撼世界》(China Shakes the World)。“龙象”的崛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让媒体找到了新的热点。

言归正传,正如书名所言,该书无意描绘一个充满宗教气息的古老印度,而只想展现一个充满世俗气息的新印度,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印度。但印度在崛起的历程中却充满着许多怪异――这些怪异丝毫不逊于那些令人费解的瑜伽动作。

印度崛起的第一怪异体现在经济和教育上。印度一反“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价值链,采取了由高到低的逆向路线。从总体来看,印度经济让人有“基础薄弱,下盘不稳”的感觉。截至2006年,印度服务业居然占到整个经济总量的一半,而农业和制造业合起来才占了另一半。这样的产业结构估计在当今世界上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想想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刚过40%,工业化,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发展,那绝对是如火如荼。

印度在教育上也反其道而行之,优先发展高等教育。深受西方文明洗礼的尼赫鲁,在印度独立之初,就将大量资金投于建设面向中产阶级的大学,其中包括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在84%人口是文盲的印度,尼赫鲁给高等教育的预算拨款竟然和初等教育一样多。这在当时自然备受指责。时下印度的高等教育,每年能培养出100万名工科毕业生(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却才达65%)。靠着这一人才优势,印度创造了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业,科技实力已经位列世界第三,仅在美国和日本之后。尤其领先世界的软件业,更是成了印度外汇创收的主要来源。1991年,印度的外汇储备不足10亿美元,可到2006年却已攀升到1400亿美元。当然,到底是基础教育优先还是高等教育优先,对于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永远是一个很难的选择。

印度崛起的第二怪异则体现在政治上。印度的民主政治,就像是水果沙拉大拼盘,杂乱而又多样。在文盲众多的条件下,印度实现了民主选举,这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比较少的,而且估计也比较难复制到其他国家。

但与此同时,种姓制度却仍“千年不改”。在印度,一个政党的社会基础越狭窄,它在收集选票方面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各个低等种姓的政党,都只热衷于通过强调种姓差别来获取选票,而不是努力去消磨种姓间的“天壤之别”。结果,投选票等于投种姓,这居然造就出了一个由24个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

除此以外,印度的民族主义也有相当的市场,并日益成为印度政治的重大变数。秉持激进民族主义的印度人民党致力于营造一个排外、单一的印度,只承认印度教,而将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一律视为外来种族,并最终酿成了2002年的古吉拉邦暴乱,导致20多万穆斯林无家可归,而这也和国大党建立多样复合印度的主张背道而驰。

因此,当代印度展现的是一个中世纪传统和现代景象并存的分裂画面。如果你开车行进在印度的高速路上,路边屡屡可见发光的广告牌,上面尽是耀眼的手机、轻便的苹果电脑、优美的假日别墅。可就在不远之处,却是一望无际的印度农村,和那以三千年不变的姿势赶着牛犁地的农民。如果你到印度北方的村落,或许还会听见人们患结核病的干咳声,就像牛鸣和寺庙里的钟声一样寻常和久远。

不过在怪异和多样的背后,似乎又有着内在的统一。这一点上,正如卢斯所言,印度人就像是沙滩上的一桶螃蟹,每当有一只螃蟹试图爬出桶时,其余的螃蟹就会把它拽回去。虽然饱受宗教、民族、种姓等矛盾冲突,印度却依然保持着统一,并且开始能够从容应对这些冲突。在经济上,印度在保持高科技优势的同时,已经开始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以转移那多达4.7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显然,多样而分裂的印度正在进行整合。至于其未来,恐怕依然是个谜,也许,这正是现代印度让人着迷之处。

上一篇:法国,开始向香烟告别 下一篇:中国企业多元化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