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诗范文

时间:2023-10-07 12:36:53

友情诗篇1

2、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6、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7、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8、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清蒲松龄

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

10、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11、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3、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14、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15、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16、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17、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18、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9、君有奇才我不贫。清郑板桥

20、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2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2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24、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25、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2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7、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28、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2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友情诗篇2

夏日的微风不断隐触我多少无法述说的清愫,日子一天天悄悄地过去,一个曾经不羁的我,到了今天,心底的激情早已被红尘磨尽了锐角,寂寞的冷情却让自己感觉像一个拄着拐杖孤独站在落满树叶街头的老人,用布满疲惫的思维努力回忆着不再清晰的过去。

是啊,岁月的轴恒古不变的转着,多少风起云涌,潮起潮落,不管我们如何抗争,不管我们怎样以不同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绚烂的以往,终究还是会模糊了生命的轨迹。

在某一些难得的空闲瞬间里,我多想放弃身边的一切,摇身变为一只南飞的大雁,随东流的江河,一路飞去,抛开所有的烦恼和喧闹,找一个能给自己宁静安息的角落。

以前的我,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曾经留恋于网络间久久不舍离去,因为一路走来的路上,我庆幸有那么多知心的你们和我携手共进。我喜欢在挚友们的说笑中放飞自己的心情,并让一颗不知疲倦的心沉醉在你们来自海角天涯的温馨中。

也许是因为生活的压力,也许是自我固执的自卑,今日的我很多时候都习惯于一个人飘泊在网络里。没有了往日热忱,也找不回昨天的激情。我不知道到底是时间改变了自己,还是自己本来就是如此的孤傲自闭?

漫漫人生,我用尽一生的光阴和自己博弈着,疲惫却永久地如影随形。是否因为内心太累太孤独,而渴望在红尘中能够找到你们的友情来慰籍心灵?又是否因为太怕连累了关爱的你们而学会了独处于自我的一份孤寂?

其实,我还是喜欢偷偷地回到我们这么多年以来打造的家园里。因为,经历过经久不衰的友谊,我们早已是真诚相待的“亲们”了,有友情就会有思念,是朋友就会有牵挂。你们的一颦一笑,你们的一字一句,还是会像春雨一般,滋润着我逐渐枯萎的心房……

我真希望时间在我还没有淡忘我们的友情时凝固成永恒;那么,映入我记忆的,将是我和你们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一双双脚印,还有那一对对清澈明媚关爱的双眸。

友情诗篇3

李白——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而在这其中,夸张手法运用尤为娴熟。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

诗人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

在《蜀道难》诗中,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气死,然后天梯玉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山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啸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将进酒》亦是诗人的代表作。此诗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互翕互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镡刻 到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读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为什么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着这样大的才气呢?我们从诗人的诗中能找到理解诗人的钥匙——“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滓同科!”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滓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综观李白的诸多诗篇,大多都饱含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激情,而这种激情通过李白的独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在学习李白诗歌的时候要充分体会这一点。

联系电话:0539:6212792 13969963690

友情诗篇4

论文摘要:吴嘉纪是清初一位较为杰出的遗民诗人,以“冰霜高洁.刻露清秀”的诗风自成一家。本文主要分析了他的送别诗和寄怀诗,并Z,L~L类诗歌的题材内容、抒情风格、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诗人诗歌创作的心理成因及采用多种意象手法,揭示其诗歌创作以凄冷为主调的多样化诗风和善于运用真朴而自然的白描手法的独特风貌。

吴嘉纪(公元1618—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别号陋轩,安丰场(今东台市安丰镇)人,是清初较为杰出的遗民诗人,史载其“与人交,性冷难合”,…因而其交际有限。较之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他一生游历不广,活动范围主要在东台、泰州、扬州之间,最远也只到过南京、镇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吴嘉纪的著作《陋轩诗》中,却有近三分之二为送别、寄怀类诗歌,涉及的人物有五十多人,这说明他非常重视友情,对“两心不觉胶投漆,因诗与我成相知”(卷十五《管鲍篇呈汪舟次》)的友谊十分珍惜。明亡后的十五年间,吴嘉纪蛰居东淘,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与王太丹、荚、沈耽开等遗民诗人交流、唱和。“右诸子皆为明儒,萃生于万历年间,同处东淘左右。国变后,隐居不仕,沈冥孤高,与沙鸥海鸟相出入。结社于淘上,有所怀抱.寄托诗文”。由于共同的遭遇,许多遗民结成了比较固定的“遗民小社会”.而遗民诗人之间笃于友谊。歌颂友谊之真挚、热烈,在中国历代诗人中也确乎少见。晚年,悲凉和孤独的共同境遇使得他们更加渴望用友情来相互抚慰,因而友谊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怜朋友少,只是别离多”。(卷十四《送缄子》),朋友分离自然会恋恋不舍.因而怀友、念友诗作频出。综观吴嘉纪的交往对象,大多是不甚出名甚至是无名的人物。因此他们送别诗中也无对奢华酒宴及纷繁歌舞情景的描写,但诗人对于朋友的感情却是真挚醇正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类诗歌中。

一、送别类诗歌

《诗经》云:“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涕泣如雨。”E3]古人送别如此伤感,皆因交通不便,相见甚难。津口渡头~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因此,自古以来,送别、寄怀成了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吴嘉纪送别诗的写作内容主要表现为对朋友旅程的描写,或实或虚,或忧或喜,或春光明媚,或愁云惨淡。如其《送乔东湖之吴门》(卷八)云:“出门忽大笑,雪尽见青山。挂席东风来,浦禽鸣关关。草木带行李,春晴无愧颜,前路游趣佳,掉头海岸远……”好友去苏州,诗人牵手相送,两人交谈甚欢。送别路上春光明媚、草木翠绿、小鸟鸣唱.好似诗人正携友游春。送别的苦楚诗中无迹可寻,“挂席东风来”、“前路游趣佳”等句隐含了诗人对朋友游历东吴的欣喜和祝福。再如《送王季鸿之西泠》(卷三):“西湖春二月,桃李争芳妍;观者皆快意,游子独怆然!此乡虽云乐,不如归旧川。”同样是春光明媚的季节,但对于漂泊求食的王季鸿来讲,西湖的美景、桃李的芳香却抵消不了思乡和穷困的悲愁。诗人不禁为老友掬一把同情之泪。同时,诗人还在诗中想象了朋友在旅程中的情境,如《送汪左严北上》(卷三):“村冷鸡早鸣,桥危马暗渡。悚星照童仆,残梦经道路。淮甸隔云望.金台仰面遇。三策献庙廊,知音笑相觑。”诗人仿佛是伴随着汪左严一路北行,其境其景犹如身临其境。对于朋友的离别,吴嘉纪很少流露出如“沾巾”、“涕泪”等儿女情长.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却溢于言表:“看君策斑马,自首搔天涯。”(卷三《送汪左严归新安》)“去者方愉悦,送者忽彷徨。”(卷三《送程翼士》)“后夜酒醒思旧伴,乌啼残月不胜愁。”(卷四《送吴仁趾》)“采花带叶故乡路,独倚杖黎看去人。”(卷十《四月一日,送汪梅坡之东亭》)面对老友离别,诗人时常感叹:“酒伴纷纷去,天涯独黯怀。”(卷八《送汪三于鼎归新安》)希望朋友们“别时去我远,记得频回顾”(卷十四《忆老朋》)。吴嘉纪的送别诗虽有离愁别绪之抒发.但没有故意渲染离别的痛苦、无端的哀怨,而是以一种较为平和、自然的情调和坦率的情感,给人一种恬淡、真挚的感受。

吴嘉纪还有一些在清廷做官的友人,特别是诗人晚年,好友汪楫、汪懋麟等都一一出仕,诗人一方面坚守自己的民族气节,另一方面也对朋友们的选择表示理解,在为友人欢喜的同时隐藏的却是自己心酸的泪滴。如卷三《七夕送王阮亭先生》其一:黄河新秋时,凉风吹去舫。帆底宦游人,欲发重惆怅。月高银汉斜.双星默相向。回首望广陵.烟树浮新涨。一鸟失其群,云宵自飘扬。

诗人对王士稹深怀知遇之恩.虽知与王“出处虽不同,吾曹各努力”(卷三《七夕同诸子集禅智寺硕公房,再送王阮亭先生》),但在1665年秋王士稹离扬赴京仍让当时扬州许多遗民文人“耆老泪盈把”。诗人借“鸟”的意象对王阮亭的前程表示祝福对于汪楫、汪左严等人的出仕,诗人既赞扬他们的才能,义能对他们进行善意的忠告。如《自淘上至竹西,送汪舟次之赣榆教谕任》(卷八)中对汪楫既有“可怜天下才.逡巡就小官”的惋惜.又有“良骥不好枥.美瑜不恋山”的鼓励,更有“黄鹄已高翔,鸥鸟难随飞”的自励。诗人常对友人提出劝告.如“依然是负米,勉矣宦游人”(卷八《送汪左严之太湖教谕任》)、“爱憎实自致,攀条君寞哀”(卷八《诗四首赠程云家》)、“羊裘懒与轩车近,恐使弹冠薄钓缗”(卷八《正月六日,王于番邀同程云家泛舟西溪》),可见诗人对朋友的玉洁冰心、真挚感情。

二、寄怀类诗歌

吴嘉纪寄怀诗数量也较多,由于诗人独寓一隅,对远方的朋友思念已久,故情动于衷而发于言。诗歌显得更情深味醇。如《寄吴公调》(卷一):“昔日穷愁里,看余发旧林,悬知游子况,尚在故人心,书去梦魂远,花开离别深,喈喈啼绿树,求友愧作禽。”友人分别后的情况一直为诗人所关心,梦中不由想起昔日读书交游之景.诗人恨不得变成一只禽鸟飞向友人。可见其思念何其之切。诗人惦念友人,更关心他们生活的细节,如:“春风至芜城,曾否苏疚疾?”(卷j三《早春寄汪三韩》)“问君远归来,.啼无衣?”(卷十五《寄吴介兹》)诗人对那些奔赴家乡的友人有“饥雀恋空仓,赢骥怀故轩”(卷四《寄汪虚中》)之理解,安慰他们“荣达事事好,不如老亲傍。人生得终养,短褐庸何伤!”(卷七《寄邓孝威》)

吴嘉纪重友情。不仅因为其时常感到孤独。更是其内心情感渴望的表现,因而是一种寂寥中更为炽热的情感。诗人有“不得来携手,思君颜色凋”(卷二《寄程浊庵》)的思念之苦,有“同心思离居,白发禁久别”(卷五《寄汤严夫》)的心灵相交,更有“极尽余生乐,朝朝扣尔门”(卷五《秋日怀孙八豹人六首》)的重逢盼望。特别是对于与自己一样漂泊求食的友人,诗人常在诗中为他们的命运呜不平,如他的好友王又旦,诗人以“扬州青铜镜,多年陷泥滓;雕文已半蚀,妙质幸犹在。”(卷五《古意寄王黄湄》)来痛惜其不得重用。同时.诗人还以“悠悠天地间,真赏那易得”(卷四《寄汪虚中》)来劝慰失意的朋友,以“黄金散尽归乡邑,惟有贫交不忘君”(卷十一《寄澄塘吴仁夫》)来表达自己对友情的忠贞不渝之情。

吴嘉纪还有一些酬赠诗,多为应酬而作,如《十月六日罗母初度赠诗六首》(卷二)、《程临沧、飞涛两尊人双寿诗》(卷三)、《诗四首为隆阜戴节妇赋》(卷十)等,诗中多为歌德颂节之语,其艺术价值相对较低,故不在此赘述。自古以来,“柳”已作为留别的意象存在于诸多送别诗中,而吴嘉纪的送别、寄怀诗中较少有些意象,出现“柳”字的只有两处,其一为“暮春作客意无赖,况复折柳天一涯”(卷十二《送汪叔定》)。此处“柳”被组合成“折椤”一词,也不过是送别的代称,并无更多的含义。其二为“何日鸣琴重到此?海鸥陧柳最相思”(卷七《送分司汪芾斯先生归钱塘》)。此处“柳”作为景物衬托相思之情,已非蕴含无限凄离别情之“柳”。

吴嘉纪送怀诗中以“酒”为意象是较多的。与友人诗酒话别是历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它既是一种礼俗,又能反映诗人的别愁心理。元人杨载《诗法家薮》中指出:“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韩愈《知音者诚希》诗有:“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写出了以酒为知音送行,并寄予了某种企盼。嘉纪喜好饮酒,他的好友方文说他:“平生无所好,寓意诗酒中。酒多令人病,诗多令人穷。”吴嘉纪诗中则有“悲歌饮浊酒,醉上黄金台”(卷五《送汪长玉之蓟门》)、“酒当邗水劝,冷傍破衣生”(卷十三《至邗次日,送希文往真州》)、“劝尽村醇人转醒,停杯问汝往何处”(卷七《送吴苍二归新安,兼怀汪虚中、扶晨、于鼎、文治、郑慕倩诸子》)、“后夜酒醒思旧伴,乌啼残月不胜愁”(卷四《送吴仁趾》)等,正是这酒的悲壮,酒的祝愿,酒的醇浓,使虚与委蛇的应酬之气荡然无存.滤出的是诗人真挚的情感和心意。

吴嘉纪送别、寄怀诗中还出现“月”、“烟”、“雨”、“水”等意象,如“水阔邗江月,梅深皖国春”(卷八《送汪左严之太湖教谕任》)、“不寐听鸣雁,芦中晓月圆”(卷一《送汪耳公之沙丘》)、“春风几人别,暮雨一舟孤”(卷一《送吴仁趾》)、“浩荡烟波上,忘机一海鸥”(卷五《送汪溶之西泠》)等,这些意象的运用,能更好地衬托出淡淡的离别情思和对友人远去的怀念。寄寓着恬淡而又深沉的相思之情.传达出袅袅的离情别绪。

友情诗篇5

关键词:李白;送友人;古诗词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旷古绝今的伟大诗人李白的这首《送友人》,据说在唐人五言送别律诗中堪称空前绝后、独领。诗人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他和友人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这首感人肺腑、情真意切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经典、精致之作,是在我们南阳有感而发、一挥而就的。诗人与友人结伴尽兴游玩之后,便要依依惜别,策马辞行了。友人姓甚名谁已于史无据,但其与太白友谊的真情实感却是情意绵绵、动人心弦的。诗中所描绘的南阳名城地理轮廓也是极为符合的。那么,在此就让我们随着太白的诗思来漫游驰骋一下,对其中的真意作一个简单的艺术赏析吧。

第一、二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是说送别友人之处――古宛名城南阳。诗人与挚友走出东郭城门之外,因不忍就此离别,便并肩缓辔,行了一程又一程。诗人极目远眺,只见城北横亘着青翠的紫峰、独山山峦,城东闪耀着澄澈见底的白水清流自北往南环绕城墙一路向西默然而去。开头这两句诗对仗极工。“青――白”“山――水”“横――绕”“北――东”“郭――城”。字字成对,天衣无缝。色彩间杂、远景近物、方位准确、动静有序。起笔不凡、气势恢弘。两句既有汉赋起首处的精致、豪放韵味,又具晋诗牧歌般的田园、质朴风骨。诗笔率有古意、令人神往,又可谓诗中有画,画出一幅秋高气爽、景致分明的辽阔、清新、壮美、秀丽图景。

第三、四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与朋友就要在此分手,从此便成为天涯孤旅,诗人不禁觉得无限感伤。二人从此一握,或许便成永诀。我的朋友,你不正像那孤独的蓬乱的杂草那样,随风翻转、飘忽不定?不知何时能再相见,远隔万里,独自奔波。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对挚友前程的担忧,其情思一往情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对挚友处处无家处处家,不知何处是吾家的无限关怀和深切同情。当然,诗人不也正是如此吗?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时难别亦难。落笔比较自然,笔法相对舒缓。此二句并不拘于对仗,两句乍一看时显得突兀,但却给人以言之凿凿、令人信服之感。前句是铺垫,后句乃必然。

第五、六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对仗非常严切,且又写得那么清新婉转、那么顺畅自然。李白有许多送别诗,常用“浮云”“落日”暗示离别之情,以之作喻。写尽了人世间的“失意游子”“伤情离人”,堪称挽唱、绝响。同时,诗人又十分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为比喻来表明心迹、吐露心声。晴空历历、白云悠悠、千载飘浮、独来独往,象征友人孑然一身、形影相吊、飘忽东西、不由自主。远望天边夕阳慢慢西沉,似有不忍遽然落山之意。隐喻诗人对朋友的怅然离别,内心也充满了无限惆怅之情。也或许,在诗人的心目中,夕阳要比离人幸运得多,因为夕阳有西落但还有东升,而离人呢,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死别已吞声,生离更伤情。

第七、八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两句诗和三、四两句诗相比,都不拘泥于对仗,而注重于内心真情实感的抒发,显得情真意切。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友人离去的挥手之间,有多少深情厚谊尽在不言中。友人回回首,向诗人挥挥手,诗人也挥挥手,劝友人别再回首了。而恰在此时,却出现了“萧萧班马鸣”。班马,离群之马也。班马嘶鸣暗示不忍离去。两位好友过从甚密,连他们的坐骑都厮磨生情了。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道别、频频致意。二人胯下的马匹也要和他们的主人一样天各一方了,便禁不住引颈长嘶,似也不忍更不愿分离。这两句别有新意,独出心裁。太白化用古典名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深情,可谓鬼斧神工、画龙点睛。

本诗情景交融、别致新颖、不落俗套、功夫天成,是自然美与人情美的完美结合、和谐统一。诗中峰峦叠翠、城池相间、浮云独去,落日流连、挥手作别、班马伤感,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缤纷的色彩,鲜明的形象,令人耳目为之一新。诗作绘声绘色、大气磅礴,既无失魂落魄的悲观情绪,更无失意落寞的哀怨情调。本诗结尾也很有意思,止于萧萧马鸣。感觉戛然而止、意犹未尽、似断非断、将了未了。虽已结尾,但仍令人感到依依不舍、低回不已。看似结尾却不甚完满,这也许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它会使读者感到思接千载、回味无穷。这正可体现出完美文学作品所产生出来的无穷魅力,给欣赏者们各自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和余地。就像每个莎士比亚的欣赏者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哈姆雷特一样。

友情诗篇6

我的朋友名叫诗歌,他有无穷无尽的知识,也有许许多多的类型。有思乡的;有抒情的;送别的;还有咏物的……说也说不完。

它带给我许许多多不同的感受。每当读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时候,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一看到明月,就想起了故乡。每当读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一棵柳树,好想是用碧玉做成的,万千柳条像丝带一样低垂着。每每读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都会联想到:送别老朋友,心中是多么的不舍和留恋啊,诗人与朋友的情谊深厚,不忍分离。

每一句诗所表达的意境也是不一样的。如:富有爱国情怀的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描写事物的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件事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送别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往日朋友的留恋和不舍的情感。思乡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远离了已久的故乡的思念之情。

读每一句诗时的情感和语气都不同。这源自于诗人想抒发的感情不同。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用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跟诗人的心相系。

诗带给我不同的体会,是因为诗的体裁不同,有的诗豪情万丈;有的诗激情洋溢;有的诗依依不舍……

所有的一切都是我这位神奇的“朋友”制造出来的,他不仅跨越了千古,更在我们的心里建起了一座与古代相联系的桥梁。而诗则是这座桥梁的缔造者!

友情诗篇7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李白因为参加永王李磷的幕府工作。因而得罪唐肃宗而被捕入狱,后来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在押解之下从洞庭到巫山,还没有赶到夜郎就遇赦放还。作为李白的好友,杜甫当时远在秦州,还未得知李白遇赦的消息。所以时时担忧好友李白的安危。在写了《梦李白二首》之后,又作此诗,以表达对友人真挚的思念之情。

首联从季节入诗,以诗遥寄对挚友李白的思念和牵挂。凉风,秋风。以凉风而起悲秋之情,是古代诗人普遍的心态。诗人借秋天的悲凉,为全诗奠定悲凉深沉的基调。作者身居远离李白的秦地,已是秋风萧瑟,草木枯竭。满眼的寒意,而远在他方的好友你现在又有怎样的感触呢?遥遥的牵挂,深情的思念,真切的问候,足以凸显诗人对挚友的真情。

颔联写景抒情,语意双关,表现对友人前途的担忧。因为友人被流放。诗人也不知李白的近况,只有盼望鸿雁能送来李白的信息。潇湘洞庭。水涨浪高,艰难险阻不断,挚友你一定要小心啊!“秋水多”一语双关,不仅实写秋天江水湖水的高涨,还暗示了友人李白前途的坎坷,对友人的关心和忧虑可谓是细致而周到。

颈联由对友人的牵挂联想到其身世,同时也为李白遭遇不白之冤表示愤慨。李白因才高而遭厄运,魑魅喜人过而食之。奸佞小人也总是陷害君子和有才能的人。这句诗不仅高度概括了古来有才智之人多遭陷害的普遍情况,更表达了对友人遭受这种不公平待遇的愤慨和不满,也是给友人的叮嘱,提醒友人谨防奸佞小人。

尾联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屈原,抒写“欲说不能”的严酷的社会现实。李白因为被流放,要过江湘,而爱国诗人屈原也是遭谗放逐,自沉汨罗,他们的遭遇何其相似!诗人李白满腹冤屈无人可诉,这又是多么残忍的悲剧!屈原已逝,诗中不说凭吊。而说“共语”,不说“赋诗祭汨罗”,而说“投诗赠汨罗”,这样就不仅把屈原写活了,而用屈原如果有知,应当同李白诗歌相交的假设,来加强李白遭遇的悲剧色彩。

友情诗篇8

看标题,推意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推知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送友人入蜀》这个标题包含“送别”和“入蜀”两层意思。又由于是送别诗,不免俗套,要对友人出外求官作一番劝勉。诗的大意是:友人由秦入蜀,李白与之谈到具有悠久历史的蜀地 ,形象地描绘出蜀地山之高路之险,告诫其应知悉权贵当道、世路艰难的现实,当乐天知命,安贫乐道,并真诚地劝勉友人切勿强求功名利禄,以来慰人,以表达朋友间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看作者,知风格,明手法,用诗家语。一般的说,高考所考诗歌的作者,要么是教材里出现过的,要么与教材中的作者同属一派,要么是与所遇到的作者风格迥异的另一派。无论哪种情形,都需要看作者,因为看作者,就可以知道诗人他的诗歌的基本风格,其诗家语就可以在考场里运用。如说风格,李白的雄健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孟浩然的恬淡静远,陶渊明的平淡醇美就应该了解 ;说手法,李白的极度的夸张,丰富的想象,磅礴的气势,脱口而出 、不事雕琢的浑然天成,不讲法则中却有法则的不主故常等等就应该掌握 。

知章法,析层次。“所谓章法,无非是语言表达的逻辑顺序,布局谋篇的方法。”古诗的章法,无外乎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或者写景中含情三种形式。作者按照题目的要求,在选定的章法里,用语言表达的逻辑顺序来体现其诗歌的主旨 、写作的目的。这首《送友人入蜀》属于先写景后抒情的形式,作者李白按照诗歌题目的要求,分写“入蜀”和“送别” 两层意思。“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 ,春流绕蜀城 ”首、颔、颈三联是写入蜀。首联用“蚕丛路” 代蜀道,用听说,委婉地总说蜀道不易行。颔联用“起、生”两个动词,以工整的对仗细写秦蜀边境的栈道之狭窄、陡峭、高危, 形象生动地把“不易行”三字包含的“险”“惊”之意具体化,想象诡异,境界奇美,气韵生动,见出李白炼字的功力之深厚,艺术造诣之炉火纯青。颈联从由下往上和由上往下两个角度,用诗眼“笼”字状栈道被树木笼罩的景色,以突出树的茂盛,但仍是写山 ; “绕”字写山被蜀江春水环绕的美景,这一联的两句写“夷“写’喜 。前三联写景“ 由险而夷” ,写情“由惊而喜”,情景相生,写足了“入蜀”之意,为尾联蓄势,使尾联(“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对热衷功名的朋友的劝勉、宽慰和温情提示之意水到渠成 ;又用一典故(君平,严遵的字,汉朝人。他隐居不做官,在成都买卜为生 ),以过来人的身份把“送别”的客套变成了真诚的关心、爱护,李白对朋友的赤诚之心由此可见一斑。掌握了诗歌的常用章法,又仔细分析了题目在诗歌中怎样一一被写到的情形,从理清诗歌各联组合的逻辑顺序入手,解读正文每句诗,弄清其意思,再合并每句诗的意思 ,最后归纳其所属的层次,这样章法就清楚了,层次也分明了,诗歌的主旨和写作目的就被概括出来了。

看注释,调储存,巧解题。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注释,要么提示难点,要么提示背景,总 之,一定对解答题目有帮助,考生千万不可不看 :有时可能“一脚提醒梦中人”,对考生 理解某个难点起到豁然贯通的作用,可能由此顺利地解答出关于诗歌的某个难题。如《送友人入蜀》中的“君平”就需注释,不然考生读本诗就会被没有考查意义的词语难住,而“蚕丛路”,就只需考生借助《蜀道难》中教材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里“蚕丛” 一词注解的记忆和在此诗中的转换(“蚕丛” 由蜀国的开国之君代替蜀,“蚕丛路”就是蜀道)。对教材中的注释和一些历史事件、背景平素多记忆一些,多储存一些,考试时遇上了,解答诗歌试题的难点就会迎刃而解,胜任愉快。

明考点,读文题,据此规范答题。关于古诗文的鉴赏,《考试说明》要求赏析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题设点不外这几个方面 ,只是每次考试出题有所侧重罢了。明白了考纲的以上要求,通过看标题,析层次,剖章法,看注释,调储存,知风格,明手法,就能推测出诗歌的主旨,概括出它的表达技巧 ,再运用平时训练诗歌时概括诗歌的专门术语、常用评语,就能够据此依题意要求答好题目。如《蜀道难》,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生动地描绘了蜀地山川的雄伟险峻。“他以气势夺人,其气可谓奇、 逸、壮”,其诗声调铿锵,句法富于变化,韵散兼用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对友人入蜀的担忧。借助教师对这首歌行体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以上分析,对照《送友人入蜀》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看看 哪些是一以贯之的,表述时就可借鉴、套用;哪些发生了变化,就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写出自己的分析结果。一般地说,规范答题的答案包括:①形式上要点明是修辞、活用、或句法;②内容上要分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或思想感情;③效果上可以诗中形象或作者角度的介入来分析表达效果。④教师在平时要提醒考生注意,解答高考诗歌题时一定要引用诗中的字或词或句子,对此作简要的分析,但不要架空分析,只写出结论,而要材料和观点统一为宜。如所举的两首诗,它的想象的丰富,声韵的铿锵,对朋友的真诚是一致的。前首诗极度的夸张,夺人的气势,句法的变化,韵散的兼用确实是它所特有的;后首诗的对仗之工整,形容之工巧,作法之细密,“杜律之细者亦不过乃尔 ” ;表达的主题 ,前者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朋友的关心,后者表达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对世道的讥刺。这些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结果。当然,这些术语只能由教师平时介绍,学生细心辨析、用心记忆,考试时才会恰当地运用,从而规范地解答好题目。

无论是平时练习或高考时答题,鉴赏古诗都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都要有善于新旧联系 、比较辨析的意识,才能够由已知推未知,由旧知得新知,解答好高考诗歌鉴赏题。就拿《蜀道难》和《送友人入蜀》来说,二者在内容上有同有异,在理解上可以互为佐证,前者是后者鉴赏的背景和注脚,后者是前者的参照和印证。前者是歌行体诗,学术界大多认为无寓意,后者属五言律诗,寄寓世路之艰难。两首诗都是李白初入长安时送友人入蜀所作,都写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前者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瑰丽、神奇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后者 却恬淡静远,气定神闲 ,恰似朋友之间在拉家常;由秦到蜀,一路写去,写景“由险而夷”,写情“由惊而喜”,情景相生,以典作结,劝勉友人在世路艰难之际切勿强求功名利禄,而应听天由命,安贫乐道,表达“慰人”之意。读两首诗,有相互生发之效,这就是比较阅读,其实考点已蕴含其中, 不必如答题之问一般机械地提出和作答而已。

以上只是自己研习诗歌和进行诗歌教学的粗浅体会,如果有些许价值,则是万幸,以此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①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M 】。百花文艺出版社。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林东海《唐人律诗精华》。【M】人民文学出版社。

上一篇:希望就在前方范文 下一篇:怒火雄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