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一范文

时间:2023-10-06 02:43:58

走进高一篇1

一(4)卢艺

指导教师苟红梅

几年前,我第一次走进教室时的情景,至今难以忘记。

那时我刚满四岁,爸、妈为了早一点锻炼我的自理能力,正商量送我上学的事,听到“学校”这外陌生的名词,觉得它一定很好玩,还不等他们商量好,便嚷着要他们带我去。

到了上学那一天,大家准备好了一切,高高兴兴地走向校园。

刚来到教室门外,就听得里面吵闹得凶,此刻,心中有一种有生以来的第一次的无以名状的恐惧感涌上心头,不敢再向前迈出一步。妈妈拉着我的手,发现我手心满是汗,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故意说:“小艺,怎么啦?害怕了吗?要不,咱们还是回去算了。”爸爸在一旁轻敲了一下我的背:“怎么会呢,我们的小艺向来是很勇敢的不会因为这点儿小困难就退缩的,是吧?”我没有作声,只是心里更慌张了,更拿不定主意了,但还是鼓起勇气走了进去。

教室里坐满了人。叔叔、阿姨们陪坐在自己孩子的身边,与他们欢快地做着游戏。一见我进来,大家把注意力全集中到了我身上,许多双大大小小的眼睛,盯着我,打量我,羞得我面红耳赤,不敢说一句话,赶紧躲到妈妈身后。大家都一齐哈哈大笑。我简直不能在这里再待一分钟,央求爸爸妈妈快走。此时,从教室外走进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她走到我身旁,用那双温暖纤细的手抚摸着我的头发,安慰说:“小朋友别害怕,到这边来,”说着便拉我到那边空位上坐下,然后自己走上讲台作自我介绍,最后又与我们一起做游戏。开始的约束,在游戏和欢笑中,也就忘记了。

走进高一篇2

走进崇高理念在价值观方面的新贡献

人生正道是奔崇高。

提出走进崇高理念的第一个贡献,在于它为科学的价值观理论增添了一个新的人生价值观理念。

怎么理解和把握走进崇高这一人生价值观理念呢?概言之,走进崇高是指一个人为真、善、美、公、新、福奋斗和奉献的高尚行为和精神境界。

从上述我们对走进崇高理念的界定中,就能够对其内涵、外延、核心、特征和本质获得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从走进崇高的内涵、外延说,真,即真理、真诚、真实等;善,即善心、善意和善行等,目标是促进事物的发展;美,即心灵美、语言美、环境美、行为美等,目标是让世界更美好;公,即公心、公平、公正、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行动等,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新,即新意识、新行动、新事物和新人才等,目标是让世界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福,即人民的民主、自由、平等、共富、文明、和谐等,目标是全人类的自由解放。

从走进崇高的核心说,这就是奉献和创新,其宗旨则是人民的幸福。

从走进崇高的重要特征说,这一人生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先进性以及很强的实践性。

从走进崇高的本质说,它无疑是个社会主义先进的人生价值观。这一人生价值观所体现的乃是一种高尚的人生追求、人生道路、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而这一人生价值观所回答的乃是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走进崇高理念在人生观方面的新贡献

走进崇高,是一条人生的生命导航线。

提出走进崇高理念的第二个重要贡献,在于它为科学的人生观提供了一条新的人生导航线。

走进崇高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人生观的导航线,是由它的内容、特征和地位决定的。走进崇高这一人生价值观,作为人生导航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走进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作为人生导航线,直接规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

第二,走进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作为人生导航线,还直接制约着一个人的人生观的类型的选择。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比如一个拥有走进崇高人生价值观的人,他(她)就必定会选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而拒斥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人生观。

第三,走进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作为人生导航线,它还直接地制约着一个人对一切重大人生问题的抉择和处理,比如,一个拥有走进崇高人生价值观的人,他(她)无论在有关生死、荣辱、成败或苦乐等一系列重大人生问题的处理上,就会做出正确的抉择。

第四,走进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作为人生导航线,还表现在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事宜(学习、工作、休闲等)处理的重要作用上。

总之,把走进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作为人生导航线,而引入人生观理论,无疑是对人生观理论的一个新贡献。

走进崇高理念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新贡献

走进崇高,让世界更美好。提出走进崇高理念的第三个贡献,在于它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想支撑点。为什么说走进崇高理念,能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个思想支撑点呢?这是由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要通过众人的实践来实现的,在这里,每个人的实践又都是在一定的人生价值观支配下进行的。可见,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以及它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支撑作用。走进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支撑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它对精神文明建设者的思想导向作用;其二是它对精神文明建设者的道德规范作用;其三是它对精神文明建设者的情感激励作用。走进崇高,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支撑点,同样也表现在它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想理论支撑作用上。可以这样说,人们践行走进崇高的水平越高,社会主义价值观贯彻落实得就会越好;反过来说;社会主义价值观贯彻落实得越好,就会越有利于实现走进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建设。

我深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中国会以一个崭新的大国形象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另附:

一、走进崇高,就意味着一个人已经走上了一条为真、善、美、公、新、福奋斗之路。

二、走进崇高,代表着一条高尚的人生路,体现着一种美好的人生境界。

三、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之灵为创新,其魂为奉献。

四、献言崇高,意味着把智慧献给崇高;

践行崇高,意味着把才能献给崇高;

献身崇高,意味着把生命献给崇高。

五、献身崇高,代表着人生的最高境界。

六、走出低俗,方能走进崇高。

七、满怀精、气、神豪情,攀登崇高人生路之高峰。

八、高尚的人,选择高尚的人生目标,走高尚的人生路。

九、能否选择一条正确的人生路,考验着一个人的人生智慧。

十、奉献和创造,是走好崇高人生路的两个最佳“向导”。

十一、走进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既是一条人生导航线,又是一种人生观的总开关。

十二、沿着走进崇高的人生路径,塑造美好的彩色人生。

十三、待到人人都能自觉地选择走进崇高人生路时,世界大同就会来临。

十四、走进崇高的人生境界的人越多,世界也就会越美好。

十五、以人为本,是宏观的科学社会价值观;走进崇高,是微观的高尚的人生价值观。

十六、认认真真地走崇高人生路,踏踏实实地做高尚人。

十七、崇高不是梦,它就在眼前和脚下,它就在我们心中。

十八、情在崇高;

欲在崇高;

志在崇高。

十九、谁拥有了崇高,就等于占据了人生制高点。

二十、青春期是人生的春天,也是播种崇高精神的最佳季节。

二十一、躯体的青春是短暂的,富有崇高精神的青春才是长久的。

二十二、人应当永唱青春之歌。

走进高一篇3

【论文摘要】:中国自加入WTO以后,走私犯罪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一些特点,因此,研究和预测这样一种经济犯罪的趋势,对我们将来更好的预防和打击这类犯罪,保障我国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将起到积极作用。

自1999年11月中国加入WTO以来,走私--这样一种严重危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甚至在特定的领域和范围内呈现出日益严重的特点。因此研究和预测新时期中国走私犯罪活动的特点,并探讨其预防对策,也就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与价值。

一、中国现阶段走私犯罪活动概述

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十分重视打击各类走私犯罪活动,尤其是1979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各类走私犯罪案件持续上升。为确保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国家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1987年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和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更是对此作处了明确的规定。但是,我国的走私犯罪活动仍然十分猖獗,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以2000年查处的厦门远华走私案为例,其犯罪金额之大,涉案人员之多,影响之恶劣,为建国以来罕见。而走私毒品的犯罪行为,近年来也日益猖獗。由此看出,我国的反走私活动仍然任重道远。

综合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系列走私犯罪案件的情况,可以看出,当前走私违法犯罪活动有下列一些特点:

(一) 走私犯罪活动的涉及范围广泛

走私犯罪活动近年来十分猖獗,不管是从涉案的人员、地域还是种类来看,涉及的范围都十分广泛。从涉案人员上看,不仅一些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公民参与走私活动,甚至一些国家机关、税务、海关、外贸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接受贿赂,支持、纵容和包庇走私活动。许多单位和个人相互勾结共同进行走私贩私活动。少数地方政府的一些部门及其领导人参与或者支持走私活动。从走私的地域来看,已经远远超出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波及到内地甚至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从走私的物品种类来看,几乎囊括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文化用品、文物、毒品等各个种类。

(二) 走私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重特大案件数量上升,危害严重

不论是从走私案件的数量、大案要案数量,还是涉案金额来看,近20年来,我国走私犯罪活动基本上是日趋严重。走私违法犯罪基本上是经济犯罪案件(除走私毒品外),而衡量此类案件,走私数额的多少是判断其社会危害性的一个客观标准。近年来,我国查处的一些走私案件动辄上亿,甚至上百亿。

(三) 走私犯罪活动的手段更加狡猾,花样不断翻新

当前,走私犯罪活动的手段日趋现代化、智能化。20世纪80年代初,走私活动主要是通过海上偷运来进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走私活动充分利用了空中和陆地交通工具的发展,"海、陆、空"相结合,形成了"立体走私"的态势。同时,犯罪分子利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之机,打着兴办合资、合营、独资企业的旗子,以各种手段伪装、掩盖走私活动。有的以进口保税、转口物资为由进行走私,有的伪造批文、清单进行走私,有的采用现代化手段隐藏走私品进行走私,还经常贿买海关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掩护走私活动。

(四) 走私活动向国际化、集团化、暴力化方向发展

在走私犯罪活动中,共同犯罪甚至是犯罪集团相当突出,在一些案值高的走私案件中,往往是多个单位、个人相勾结,共同实施犯罪行为。他们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海上走私案中,不但走私船只吨位大、投入成本多,私货价值高,而且大多是由走私集团精心策划、内外勾结,还经常武装押运。其中较常见的是国内走私集团与境外走私集团勾结,由境外走私集团派遣走私"母船"驶至靠近我国领海的公海,境内走私分子到公海上接驳走私"母船"进行走私交易。

同时,走私分子相互间形成了一整套极为隐蔽的联络方法,加上拥有先进的现代化工具,使其犯罪能量增大又不容易暴露。即使被缉私人员发现,也不易抓获他们。

二、新时期我国走私犯罪活动的特点分析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查处的各类走私案件,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走私犯罪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 国家禁止进出口物品的走私犯罪活动仍然存在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武器、弹药、核材料、毒品、假币、珍贵文物、珍贵动物、珍稀植物、淫秽物品等属于禁止进出口的物品。而走私这些物品,往往比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的利润更高。而获取巨额利益正是走私犯罪最直接的动因。在此条件下,走私分子为谋取暴利而继续走私上述物品就显而易见。

(二) 尽管加入WTO以后关税将大幅度减让,但是关税及进出口环节税依然存在,这也使以偷逃税款为主要目的的普通货物、物品走私活动相应的存在。我们必须看到,走私最根本的驱动力是通过偷逃国家税款来牟取暴利,因此,只要有关税及进出口环节税存在,就必然会有商品的国内外差价存在,走私就肯定会存在。

(三) 国外在一些高新技术产品方面对我国实行贸易禁运政策,也必然导致此类产品的走私活动不会消失。我国本土高科技产业的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IT行业刚刚起步,非常需要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却通过立法禁止向中国出口此类产品和技术。这也使得此类走私活动利润相当丰厚。尤其是此类高新技术产品本身又往往体积小,份量轻,携带藏匿方便,非常便于走私。

(四) 实施《海关估价协议》后,我国海关将由原来的依据"参考价格"进行审价转变为以"成交价格"作为估价定义,即,我国海关对进出口商品估价将按照"实际成交价格",而不再使用现今的"最低限价"的做法。这客观上为价格隐瞒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采取价格隐瞒手法进行的走私现象会日渐增多。

(五)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投资及企业进入我国的领域和方式将进一步扩大。由于在科技开发、经营管理、资金基础、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可否认的差距,这对我国企业,尤其是缺乏竞争力的落后中小企业将是严峻考验,而这也有可能促使少数企业搞歪门邪道,进行走私违法活动,以谋求生存空间。

(六) 国(境)外商人走私可能增多。随着市场对外开放的扩大,外籍企业、人员以及港、澳、台企业、人员的涌入,其参与、组织走私犯罪活动也将增多。

正是基于以上一些因素,我们不难看出加入WTO以后,中国的走私犯罪活动仍然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在犯罪手段上会趋向于高智商、更隐蔽和充分利用高科技。象我们前面提到的高科技产品走私问题,由于其具有价格高、体积小,易携带的特点,随身携带走私是十分容易的。再比如现在十分流行的"电子商务问题",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其将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商品交易形式,而这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为一些特定种类的走私活动提供便利。

三、预防和惩治走私犯罪的对策思考

走私犯罪对国家经济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作为公安机关应该如何更好保障国家利益,为祖国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值得我们深思。私以为,我们公安机关必须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职能作用,采取主动积极措施应对,趋利避害,遏制负面影响,确保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

(一) 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应注重提高广大民警素质,适应新时期打击走私犯罪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公安工作都会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查处走私案件和其他涉外案件中,这也就对公安民警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第一、要具备为中外企业发展提供符合国际水准服务的能力。这就要求全体公安民警在管理工作中必须向国际通行规则靠拢,从服务意识、管理理念、工作水平等方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投资环境。

第二、要注重培养一支专业队伍。从1999年开始,全国各地已经陆续建立了打击走私犯罪活动的专业公安队伍--缉私警察,对于他们和其他相关的公安机关民警,要进行金融、税务、外贸、外语、WTO等方面知识的系统培训,以期建立一支既熟悉公安业务知识,又掌握现代经济知识内涵的专业队伍,着力提高对走私案件和其他涉外案件的处置能力,以不断适应新形式的发展,使公安队伍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专业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二) 加大对境内外犯罪,特别是走私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力度。

第一、必须加强对因走私引起的不稳定因素的情报信息的收集、研究工作。要以受走私冲击最大的经济领域和行业为重点,广辟情报渠道,积极搜集预警性的情报信息,主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将各类走私犯罪活动制止在萌芽状态。

第二、要继续贯彻严打方针,对于出现的各类走私案件,应根据其特点,采取多种打击手段,重点对境内外勾结的走私活动予以"稳、狠、准"的打击,绝不使其抬头蔓延。同时提高对掩蔽性较强的罪案的发现能力,加大对在逃案犯的缉捕归案力度。

第三、加强国内公安机关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在国内公安机关之间、公安机关内部各警种之间要经常联系,互通信息,真正做到协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公安机关和其他单位之间也要加强联系,积极争取边检、外办、台办、外贸、安全、检察、法院的配合支持,对易受走私犯罪侵害的领域、行业、部位切实做到"有防有控",掌握工作的主动性。

第四、要加强与境外警方的合作与交流,建立情报信息互通渠道,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和借鉴有关国家地区在打击走私犯罪活动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逐步积累情报资料为现实的斗争服务。

第五、积极开展研究,增强对利用互联网络进行走私犯罪活动的防范能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将是人类在21世纪的一种主要犯罪形式。公安机关对利用计算机进行走私和其他更多的犯罪活动如何进行预防与打击,也将是21世纪所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走进高一篇4

【关键词】掘进机;行走机构;履带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工业俨然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的主要支柱。也正是因为现代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得煤炭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煤炭企业在开采中,务必要达到高产高效。而达到高效的前提,则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和机械化水平。因此,作为煤矿井下巷道掘进的关键设备掘进机,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所以,为了能够使掘进机与煤矿生产企业达到同步,笔者以EBZ135掘进机为例,在其行走结构设计中引入全新的设计理念,以适应井下条件、确保掘进机正常工作。

1、对EBZ135掘进机的行走构成分析

EBZ135掘进机的总体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截割机构(2)装运机构(3)液压电气系统(4)行走机构。而行走机构是EBZ135掘进机的主要部份,该机构主要承载掘进机的重量,在井下巷道中带动掘进机的行走,有时在截割机构调整位置进行边角煤的清理工作时作为辅助机构,因此,掘进机的行走机构是十分重要的。在整个掘进机中,行走机构为左右两侧对称,主要是由液压马达、行走减速机、链轮、履带链、张紧机构、行走架等这几部分构成。行走架是采用挂钩及平键与本体相联的,用12个M30高强度螺栓紧固在本体的两侧,保证行走机构与掘进机成为一体,从而保障了整机的刚性和稳定性。

2、EBZ135掘进机行走机构中传动系统的设计

在传统的掘进机设计中,行走机构传动设计大多采用定量液压齿轮泵传递动力给液压马达,马达通过掘进机制造厂自制的带制动器的减速箱将动力传给主动链轮,主动链轮带动履带板使掘进机行走。液压系统是定量系统,其油路温度高,液压元件容易损坏,导致故障多;行走机构传动属于低速大扭矩,减速箱两级齿轮传动,再加上减速箱带有制动器,减速箱整体结构庞大复杂,所占设备空间大,维修困难,而且受国内加工材料及热处理性能不稳定等影响,箱体内齿轮等零件容易损坏。而EBZ135掘进机改进后传动系统的设计中,则采用先进的液压变量及先导比例阀控制,此系统的能耗低,油路温度低,操作轻便,并具有压力切断、负载敏感功能,随地质条件和阻力变化自行调节行走速度,保护各元件性能和整机的可靠性,液压元件的选用上都采用国际品牌,为其可靠性增加了有效保证,同时,在行走机构采用液压马达、行走减速机、链轮高度集成,整体结构紧凑,为掘进机的其它机构设计争取了空间。采用国际品牌力士乐柱塞马达和行走减速机(内置一体式多片制动器),性能稳定可靠,传动力矩大,适应各种复杂工况工作。链轮与减速机直接以Φ430外径定位法兰形式联接,并用高强度M24×180螺栓固定,拆装方便,联结牢固,运转平稳。

3、EBZ135掘进机行走机构履带及其支重型式设计

掘进机能否正常行走主要取决于履带的性能好坏,因此,对于履带的材质和履带板在行走时的受力方式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履带板材材料主要采用ZG35CrMnSi,铸造过程中掌握的不好极容易产生裂纹,从而导致履带板的断裂;EBZ135掘进机履带板材料采用精铸32CrMoV,性能较以前材料耐磨,不易断裂,且可以委托厂家进行这种特殊材料的批量生产,在质量上有切实可靠的保证,传统履带采用支重轮型式,履带板与支重轮是滚动线接触,EBZ135掘进机行走机构履带板的支重型式采用滑动摩擦式,履带与行走架是表面接触,为了保证接触的稳定性,整个机器的接地比压由原来的0.14下降为0.135,以此保证掘进机更有利的行走。为了能够保证履带板表面与钢板的耐磨性,履带板接触面采用的是高强度耐磨性较高的进口钢板K400,其钢板的硬度达到HB400,将其与行走架焊在一起,支撑稳定可靠,耐用时间长久。

4、关于EBZ135掘进机行走机构履带的张紧设计

EBZ135掘进机的行走过程中履带的松紧程度十分重要,要保证掘进机的前进和后退正常工作,就应将履带链的下垂量调整在50mm~70mm的范围内,如果在掘进机行走时履带过紧,则会造成较大的阻力,会导致履带行走异常,履带很容易松动掉链,此时掘进机会停止行走。履带的张紧结构负责调解履带的松紧度。传统履带张紧设计采用黄油枪通过单向阀向油缸中注入钙基脂,使活塞杆受力运动,从而推动导向块和导向轮向外移动,履带随之张紧,该机构靠黄油保持内部压力,黄油有时容易泄漏而失压,造成履带松弛,且靠黄油枪张紧操作比较费力。EBZ135掘进机履带张紧机构是由张紧轮组和张紧油缸组成,履带的松紧程度是靠张紧油缸推动张紧轮组来调节的。张紧油缸为单作用形式,通常与液压系统通过管路连接,以开关阀门锁定,需要张紧时拧开阀门,通入压力油推动油缸张紧履带,方便省力。张紧后靠插板机械锁定,稳定可靠、不会失压。张紧油缸、插板均在履带外侧安装,方便实用,并均配有盖板以保证外形的美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煤炭能源的需求量也不断提高。也正因如此,掘进机作为煤炭生产的重要设备之一,如何选择先进的掘进机设计理念与优质的原件,从而使掘进机能够更好的克服井下的恶劣条件,并始终保持生产运行的稳定性,发挥其行走结构的优秀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加强对EBZ135掘进机行走结构的设计研究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郭向飞,廉浩,宋志文.掘进机行走机构参数的计算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2年16期

[2]李杏粉.JSBZ132型掘进机行走机构的改进设计[J].河北煤炭,2008年06期

走进高一篇5

关键词:自走台车;行走驱动装置;机械传动;输送系统

引言

我司成品仓库引进日本大福自动化仓储系统,自走台车作为成品烟入出库输送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负责成品件烟的入出库作业,直接影响着公司的正常生产营销。在生产过程中要求自走台车可以高效、稳定、安全的运行,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存在设备结构设计不够完善的地方,目前,驱动方式是靠一个电机驱动单个驱动轮,其余三个为从动轮,长期运行后,驱动轮所在行走导轨容易磨损,甚至出现多处凹陷,导致自走台车在该处位置无法正常驱动行走,造成设备故障,影响仓库的入出库作业效率和成品发货。

1 存在问题及分析

目前,应用在成品仓库的自走台车如图1所示,包括四个行走在两个平行设置的导轨1、7上的行走轮2、3、4、5,两平行导轨1通过垫高物与地面具有一定高度悬空设置。

现有行走轮2、3、4、5的驱动方式是靠一个电机驱动四个行车轮2、3、4、5中的其中一个行走轮2,其余的三个行走轮3、4、5为从动轮,且电机偏在一侧邻近行走轮2设置。行走轮在长期承载重物的使用过程中,由电机直接驱动的行走轮2所在的导轨1容易磨损,导致驱动受力不均;且由于两平行导轨1、7与地面是悬空设置的,因此导轨易出现多处凹陷,导致自走台车在凹陷处悬空打滑无法正常驱动行走,加剧导轨1、7的磨损,降低设备运行效率,并造成设备故障。

2 改进方案

为了解决自走台车行走单边驱动存在的问题,通过现场设备勘察,讨论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方案,主要研究内容是在驱动电机不更换的情况下,设计改进驱动装置结构,实现双边驱动,改善受力不均现象。

所述的四个行走轮包括前轮组和后轮组,其中后轮组为两个从动轮4、5,前轮组为两个主动轮2、3。两个主动轮2、3固定连接在一传动轴6的两端部,且于该传动轴6的中间位置固定装设有一链轮7,以保证主动前轮组行走动力的平衡性,改善原有行走轮受力不均的现象,实现更稳定的传动。于四个行走轮2、3、4、5上方的自走台车本体上设置有一电机安装架9,驱动电机8固定在该电机安装架9。驱动电机8通过一链条驱动传动轴6上的链轮7,以带动传动轴6转动,进而带动传动轴6两端部的两个主动轮2、3同时行走两个平行设置的导轨1、10上。

3 改进效果

改进后,通过查询半年内自走台车故障履历表,并无再出现相应的“行走超时”等故障维修记录,运行导轨的磨损现象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有效地解决了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长时间的运行中得到验证,效果明显,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4 结语

通过改进成品仓库自走台车行走驱动装置,原有行走驱动方式改为两个行走轮同时驱动,且固定装设在传动轴上的链轮居中设置,以保证主动前轮组行走动力的平衡性,改善原有行走轮受力不均的现象,实现更稳定的传动,提高自走台车传动效率和延长设备寿命,并达到降低设备故障率的效果,有效提升成品烟的入出库作业效率。

参考文献

[1] Product Manual AR/RS . DAIFUKU

[2] 郭仁生.机械设计基础[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01)

走进高一篇6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走私工作

(一)清醒认识反走私工作面临的形势。当前,反走私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一般贸易渠道价格瞒骗走私和加工贸易渠道伪攫贸易性质、擅自销售、假核销走私以及减免税货物伪报征免性质、擅自销售走私等较为突出,走私团伙操纵的“化整为零”式走私活动仍很猖獗,、废物、文物等非涉税走私活动明显增多;企业守法诚信体系不健垒,行业性走私问题比较严重;相关法律法规反走私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切实提高对反走私工作的思想认识。近年来,有的地区和部门对反走私工作还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认识,有的甚至出于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乃至个人利益,干预缉私执法,致使有的案件得不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理,影响了执法效果,损害了法治尊严。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反走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讲政治、讲大局、守法纪。正确处理反走私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坚定不移地合力开展反走私工作。绝不容许任何单位、任何个人为走私说情,更不能干预办案。海关等执法部门要严明纪律、排除干扰、依法治关、依法办案,严厉惩处走私行为。

(三)坚决贯彻反走私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始终坚持反走私“不动摇、不松懈、不麻痹”,继续贯彻落实年全蓄打击走私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和各项政策措施,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反走私的各项部署,切实履行职责,同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推出新举措,不断加大反走私工作力度。

二、突出重点,打防结合,切实提高反走私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坚决打击和防范进出口渠道走私活动。海关等执法部门要针对走私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提高发现能力、防范能力和打击能力。一是要坚决打击伪报、瞒报、低报以及模糊申报、境内外相勾结、“洗单”等价格瞒骗走私活动,同时进一步规范企业的价格申报行为,认真开展价格核查工作,深化估价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海关估价能力,加强价格监控监管书增强反价格瞒骗能力。二是要坚决打击伪报贸易性质、擅自销售、假核销以及少报多进、多报少出、高报单耗、“假工厂”等加工贸易渠道走私活动,同时加强对加工贸易企业的风险评估,强化实际监管,完善保税核销制度;加大进厂核查、核销力度。促进加工贸易规范、健康、有序发展。三是要坚决打击以“假合资”、篡改技术参数等方式伪报征免性质骗取减免税,以及擅自转让、出租、销售减免税设备的走私活动,同时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针对现行减免税政策措施执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深入调研,完善相关规定,加强后续管理。

(五)坚决打击和治理偷运走私。珠江口、北部湾、闻南、粤东等走私重点水域移东北、西南陆路边境等重点地区各级政府,要根据偷运走私活动的特点、规律,研究反走私工作部暑,确定打击重点,深入开展专项或联合行动。群体性走私较为猖獗的地方,要认真开展走私重点村镇整治工作,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海关等执法部门要坚持“破大案、打团伙、摧网络”,坚决打掉那些长期为害一方,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成员众多,呈现集团化、专业化特征的重大走私犯罪团伙。公安祝关要严厉相处暴力抗拒缉私事件。

(六)坚决打击和防范走私货物交易行为。工商行政管理等执法部门要认真分析走私贩私的新情况、新特点,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监督检查,适时开展打击商品流通领域走私贩私专项活动,依法查处走私贩私和买卖无合法进口手续及擅自销售减免税进口商品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海关、公安警执法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坚决取缔走私货物集散地和营销场所;严防已经关闭静的走私货物市场死灰复燃。有关管理部门要研究实施商品监管关口“前移”,把好市场主体的入门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走私货物进入市场销售,切断走私货物销售渠道。

(七)坚决打击和防范与走私相关联的非法资金流动。海关、公安、外汇、银行等部门和单位要加强信息交流和情况沟通,密切合作,坚决打击与走私活动有关的非法资金流动,切断走私资金链,离时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等洗钱犯罪活动。

(八)坚决查处大案要案。海关等执法部门要加大办案力度,坚决查处偷逃税额巨大、犯罪情节恶劣、社会危害严重的重大走私犯罪案件。为了保证办案质量和执法效果,海关等执法部门要加强与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的沟通配合,确保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海关总署要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进一步完善打击走私犯罪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走私犯罪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对重大、复杂、疑难和社会影响较大的走私犯罪案件,海关总署要及时通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便他们加强对下级法院、检察院的监督指导。

三、强化管理,规范行为,促进企业守法自律

(九)加强企业进出口诚信管理。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主管领域的诚信体系建设,打破信息分割状态,推进互联互通,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将违法失信企业列入“黑名单”,通过严密的诚信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守法自律。要发挥“电子口岸”在防范和打击走私、骗汇、骗运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十)加强企业进出口行为管理。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活动特点的认识和把握,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健全和规范管理割度,加强企业诚信守法教育,提高企业自律管理能力。商务、海关、工商、质检等部门要广泛应用风险管理、后续稽查、贸易调查、市场调查等方法和手段,加强对企业进出动的全程监督和管理,建立科学、动态、有效的企业诚信守法分类管理制度和机制,实现严密监管和高效运作的有机统一。

(十一)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各行业管理部门、企业主管部门要坚持惩处与教育并重,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督促企业开展自查自纠,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行业性走私较为突出的问题,加强与海关等执法部门的沟通配台,教育和引导企业积极配合办案,维护法律尊严;同时深入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制订管理措施,完善管理办法,促进企业规范经营。

四、完善法制,公正执法,严格依法办案

(十二)加强法制建设。海关总署、法制办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有关方面的力量,在深入调研论证基础上,研究解决反走私工作中遇到的执法疑难问题,修改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加强行政解释工作;要积极向立法机关提出建议,推动解决新形势下走私罪名的必要增设、完善刑法关于走私罪的趣定和刑法与海关法的相互衔接问题;要配合做好有关工作,推动司法机关出台有关罪名的起刑点和定罪量刑标准的司法解释等。

(十三)坚持公正文明执法。海关等执法部门要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式,切实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命线,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努力从实体上、程序上、时效上全面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正确处理好打击与保护、管理与服务、惩戒与教育的关系,努力体现反走私工作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十四)排除执法干扰。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坚决维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坚决支持执法部门依法办案和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检察权、审判权,绝不容许任何单位、任何个人以任何借口,向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提出超出法律规定的各种要求,凡因干扰执法造成案件正常诉讼进程受阻或出现该捕不捕、该诉不诉、重罪轻判等后果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海关等执法部门要加强与司法机关的沟通配合,坚决排除执法干扰,坚持严格公正执法,切实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有关行业管理部门、企业管理部门需向执法部门、企业管理部门需向执法部门反映特殊情况的,一律通过全国打击走私综合治理治理部际联席会议向海关总署提出;有关地方需向执法机关反映特殊情况的,一律通过当地打击走私综合治理机构向全国打击走私综合治理办公室提出。

五、加强领导,健全视割,强化反走私综合治理

(十五)全面落实反走私工作领导责任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本地区反走私工作的领导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将反走私工作领导责任制逐级落实到基层。对走私严重、反走私不力的地区,全国打击走私综合治理办公室要加强督查和业务指导,督促当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扭转局面。对问题严重、责任淡薄,措施不力,局面失控的要依纪依法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十六)建立健全各方协作的反走私工作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互相配合,加强协作,制订案件移交、信息互换、执法协作等方面的警系配合办法,形成重大案件联台督办、重大问题联合调研、重要情况相互通报等工作机制。财政、海关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办案协作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反走私工作的积极性。

走进高一篇7

近年来,各方关心、支持和共同推动农业“走出去”的良好工作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国农业“走出去”方兴未艾。2011年农林牧渔业对外投资存量34.1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8%;对外投资流量7.98亿美元,较2005年1.05亿美元增长了6.6倍,但仅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07%。根据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初步统计,截至2012年5月,我国在境外设立农业企业598个,约占我国境外企业总数的3.7%,已与93个国家(地区)开展了农业合作。出于对资源禀赋、运输距离、东道国国情、基础设施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我国农业“走出去”企业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按企业数目由

高到低排列)。

农业“走出去”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部分,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紧缺、人口增长、市场扭曲、农产品能源化、金融化等诸多瓶颈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农业“走出去”仍存在四个主要问题。一是与其他行业相比,难度大、起点低、增量少、实力弱,处于弱势地位,与农业的战略地位不相匹配,作为优势外交资源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农业“走出去”与境外农业资源的丰裕程度尚未紧密结合,与目标国需求尚未统一,结合实际对农业“走出去”思考的深度不够,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的科学性亟待加强。三是我国各省(区、市)农业“走出去”的规模失衡、分布不均、措施有限,尚未形成行业部门成体系的支持手段和方式,统筹各方资源和条件的优势尚不充分。四是我国农业“走出去”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对其内涵认识不统一、不深入,国内经验对农业“走出去”的指导仍显不足,企业投资行为与政府工作机制结合的紧密度不高,缺乏整体部署和规划。作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推动者和实践者,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积极探索推进农业“走出去”的思路和方式,研究提炼出相关理念,形成四点思考。

围绕一个战略,下活“一盘棋”

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概念

“一个战略”即农业“走出去”战略,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农业“走出去”包括农产品出口、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农业对外援助等,早期农业“走出去”以农产品出口和农业对外援助为主。狭义的农业“走出去”是指我国大陆各类企业以多种方式在全球不同国家(地区),在农业领域进行的直接投资活动。早期农业对外投资规模较小,主要是企业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开展国际贸易和加工销售等。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快速发展,农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日益扩大,逐渐成为农业“走出去”新的发展趋势。

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2007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明确指出要“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注册品牌,开展海外市场研究、营销策划、产品推介活动”。2008年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都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建立稳定可靠的进口粮源保障体系,提高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能力”,为实施境外农业资源开发合作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思路。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国际农业科技和农业资源开发合作,制定鼓励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农业“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国内政策环境日益完善。2006年,商务部、农业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推动我国农业“走出去”。2008年商务部和农业部牵头成立由14个部门组成的对外农业合作部际工作机制。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牵头、27个部门组成的“走出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08年,农业部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农业“走出去”。2011年,农业部与国家开发银行在北京签署规划合作备忘录,2012年4月双方签署《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合作协议》及《开发性金融支持我国农业国际合作协议》,将进一步巩固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在支持农业“走出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这些扶持政策和协调机制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

农业“走出去”一盘棋理念的提出

目前,外部环境对我国实施农业“走出去”总体有利,是我国农业“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原国家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推动农业“走出去”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明确指示要抓好统筹规划、部门政策协调和重大项目支持等工作。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业国际合作工作会议的讲话上指出,对农业“走出去”要观全局、计长远、算大账,并提出了抓好农业“走出去”一盘棋、大力推动农业“走出去”的重要指示精神。

所谓农业走出去“一盘棋”,即整合多方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农业“走出去”,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协调的良好局面。可见,围绕着农业“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政府搭建的多双边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灵活运用各级政府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机构的金融、保险等政策,培育大型跨国企业集团,设立企业集群、投资集聚的农业投资合作区,将农业“走出去”这盘棋下好、下活,对促进农业“走出去”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两种需求,做好两个结合

认真研究国内外两种需求

1.目标国对我国农业“走出去”的需求

目标国对我国农业“走出去”的需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世界各国农业资源配置与利用不均衡,应在全球范围内予以统筹平衡。非洲的欠发达国家面临着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农业技术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等挑战,需要经济较发达的农业强国向其输出资金、技术、种质资源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粮食供给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下,亚洲、南美洲的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资金匮乏,亟需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恢复经济增长;农业技术遭遇瓶颈,亟需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实现升级;此外,高失业率、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2.我国对农业“走出去”的需求

农业“走出去”是我国经济发展、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自然产物。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以动态视角揭示了一国国际直接投资地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当前是我国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机遇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GNP达到4610美元,已经进入人均GNP在2000-475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表1),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为企业“走出去”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国内部分企业形成了较强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对外投资大规模增加,企业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基本条件。

我国农业“走出去”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举措,是作为优势外交资源保有相应权益、维护产业安全的需要,是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发两种资源的需要,是缓解国内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实现农产品直接保障和间接保障的需要,是我国农业“产业外扩、产品回国”的需要,是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更是不断开拓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培育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需要。

扎实做好两个结合

1.目标国需求与我国需求相结合

实现目标国与我国农业“走出去”需求的有机结合是促进农业“走出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密切关注五个结合点。一是外资引进与资源开发相结合,不断扩大我国有效对外农业投资规模,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发境外农业资源,保障两个粮食安全和两个农产品供给。二是技术和人才引进与试验示范相结合,输出我国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有经验、能力强的专家在境外从事农业生产,加强试验示范,优化品种,积累成功经验。三是境外生产基地建设与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相结合,推动农业“走出去”逐渐由单一环节、单一品种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在农业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形成主动权、话语权和掌控权,形成农业“走出去”整体战略。四是产品目标国供给与全球统筹平衡相结合,在保障我国适度的利益目标,建立稳定的国际主要农产品供应渠道外,照顾到目标国政府和农业生产者利益,满足当地居民需要的大宗粮食作物,带动就业,在多方合作中赢得更大的利益空间。五是境外生产与产业转型和升级相结合,通过农业“走出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调整国内农业生产和贸易结构,促进整个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2.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与企业目标相结合

我国企业“走出去”主要有三个动机。一是市场导向,在国内市场接近饱和的情况下以巩固、扩大和开辟市场为目的,绕开贸易保护主义,维持原有市场或开辟新市场。二是降低成本,企业出于国内自然资源的限制,利用国外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利用汇率和关税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获取经济利益。三是全球战略,企业在政府引导、政策带动下参与农业“走出去”战略,在拓展市场、获取资源的同时服务于我国国家战略。

企业是我国农业“走出去”的主体,多年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将国家“走出去”战略目标与企业目标高度统一,通过政策、资金、项目等加强对企业的引导,才是促进农业“走出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是企业市场开拓与国家开发战略相结合,将企业的市场开拓行为建立在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集团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的基础上,实现决策部门、金融部门和企业集团之间纵向一致、横向协调的战略体系。二是企业资源开发与国家“走出去”战略规划相结合,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计划性和长期性,明确重点产品和重点区域,确保农业资源开发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三是企业经营与培育跨国企业集团相结合,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长期发展目标,通过对外投资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增强企业实力,打造企业集聚效应。

整合三方优势资源,开展三个层面工作

农业“走出去”一盘棋理念为新时期开展农业“走出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该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积极整合中央有关部门、部内各行业司局和地方农业部门三方优势资源,稳步开展三个层面工作,进一步推进农业“走出去”。

农业“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应做到统筹谋划、协调发展,确保农业“走出去”步调一致、行动统一

农业“走出去”是国家“走出去”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农业、商务、税收、海关、财政、外交、质检、保险、金融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要实现农业“走出去”战略,首先要统筹谋划,通过政策、规划、机制等方面创新,清晰构建国家农业“走出去”战略框架,形成推进农业“走出去”“一盘棋”格局。

1.出意见。应出台《关于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把农业“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意图,联合对外农业合作工作相关部门上报国务院,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明确要求,以更高的高度、更明确的方向指导和推动全国农业“走出去”工作。

2.健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对外农业合作部际工作机制”平台,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务实协作。我部作为牵头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工作程序,设置专职化部际工作小组,负责协调、服务和督促工作机制下确定的重要行动部署。着力引导部际工作机制会议有步骤、有计划、分批次地专题研讨农业“走出去”过程中在管理、公共服务、扶持政策等层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和现实问题。

3.促政策。在部际工作机制基础上,促进各成员单位在扶持政策上有更多作为和突破。财政、税务、商务、国资委、农业等政府部门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信保公司等金融部门应积极研究并推动补贴、税收、企业资本金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形成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4.抓信息。启动“企业对外农业投资合作信息统计系统”,建立“走出去”农业企业数据资料库和信息统计网络,加强信息采集,实现对外投资统计系统的对接和数据共享,实现农业“走出去”信息动态采集,困难问题及时了解,政策需求远程掌握,依托数据资源编制《中国农业“走出去”(年度)报告》为各级政府和“走出去”企业研究与决策提供支撑。

从行业管理部门上,应做到强化基础、整合资源,确保农业“走出去”措施落实,效果明显

为更好地挖掘与整合农业部内各行业司局优势资源,提高对农业“走出去”的引导、统筹管理能力和水平,形成行业管理部门推动农业“走出去”“一盘棋”格局,应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机制,整合资源。建立农业“走出去”部内工作机制,与现有“对外农业合作部际工作机制”实现有效对接,在部内实现资源统筹、协调管理和信息共享。确定年度农业“走出去”重点工作任务,定期召开会议,协调相关政策措施制定等,建议尽快着手召开第一次农业“走出去”部内工作协调机制会议。

2.编制规划,谋划重点。围绕“走出去”国家战略和农业“走出去”总体部署,编制《农业“走出去”发展规划》,分析资源潜力,确立战略主线,设定战略目标,构造空间布局,明确节点步骤。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明确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产品;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理清农业“走出去”的运作模式;从管理体系的角度明确“走出去”的职责分工(行业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从企业主体的角度划分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梯队;从实施保障的角度提出农业“走出去”的重点项目和政策体系。

3.利用平台,强力推进。积极利用我国和农业“走出去”重点规划区域的现有合作机制和援外平台,以及农业部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部行合作金融支持服务平台,按规划布局有序设计出一批全球协调一致、区域特点鲜明的分区域重大项目,通过机制促开发、援外促开发,强力推进农业“走出去”。

4.突出区域,关注产业。农业“走出去”一方面要突出周边、拉美、非洲等境外重点区域和次区域的空间布局和战略重点,稳定我国粮食进口渠道和价格,增强我国在国际大宗农产品产业链条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支持沿海、沿边省份利用地理区位和地缘优势,与相关合作区域在历史和经贸往来基础上发展更紧密的合作关系,着重巩固和强化国内重点区域的对外开放战略。

在引导企业“走出去”上,应做到上下联动,确保农业“走出去”引有方、助有力、扶有为

要实现农业“走出去”的国家战略目标,就要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推动农业“走出去”的工作网络,中央政府出思路、定方向,加强宏观指导,出台各项政策,注重顶层设计,积极争取资金,着重发挥指导和引导作用。地方政府按照国家农业“走出去”战略总体部署,认真谋划和推动本地区农业“走出去”工作,最终形成“中央带动、地方推动、企业主动”的“走出去”一盘棋格局。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到引有方、助有力、扶有为。

1.设计项目,带动企业“走出去”。围绕建立粮食、大豆等生产加工物流体系,建立天然橡胶、棉花、油棕等战略型产品境外产能调配体系,巩固和提高公海渔业捕捞体系等规划任务,落实境外农业资源合作开发规划(2010-2020年)提出的重大项目。对在外发展有基础、承担项目有意愿、能利用项目促开发的企业,鼓励其承担或参与多双边合作机制和领导人承诺后续行动框架下的政府间合作项目。

2.强化手段,支持企业“走出去”。一是设立境外农业开发合作技术和人才支持项目,重点支持开展境外战略性、紧缺性农产品基地建设的跨国经营企业。支持内容包括: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研发,聘请农业科研院所专家的人员费用;企业驻外员工培训费用;企业向专家技术咨询的费用等。二是加快建立中央和地方农业“走出去”专家信息交流平台,积聚中央及地方农业“走出去”相关政策、经济、管理、技术、外事等领域专家人才,为政府间多双边合作和企业“走出去”项目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保障。

3.拓宽渠道,帮助企业“走出去”。一是充分发挥农业援外工作的示范和桥梁作用,利用援外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中心和“南南合作”等工作所具有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帮助,满足其对技术、品种和农业专业人才需求,降低投资成本与风险。二是基于非农企业和农业企业“走出去”的不同特点,积极引导各级农业部门为企业寻求合作渠道,采取企业间合作配套的方式,形成“捆绑式”“走出去”模式。三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利用国际交流协会和即将成立的苹果产业协会等行业组织,鼓励和支持其依据自身优势健全服务职能,促进“走出去”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协调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和咨询服务等。

4.注重实效,鼓励企业“走出去”。一是将地方农业部门促进农业“走出去”的绩效作为申请专项的考核指标,对“走出去”推进工作基础好、意愿强、思路清、成效丰、地方有配套的省份给予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对符合农业“走出去”战略需要的企业给予倾斜支持。专门设立“骨干企业特别支持项目”。对符合国家战略需要,有利于提升我国对外农业合作形象、促进国内产业发展的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和机制保障方面,给予更大力度、长期持续的支持。使一批企业尽快脱颖而出,支撑起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框架和规划布局。

实现四个加强,落实四个推进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品供给偏紧、依赖贸易调节供需缺口风险增加、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更大的资源约束等背景下,农业“走出去”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为落实一盘棋理念,开展好重点工作,应以“四个加强、四个推进”为突破口,进一步推动农业“走出去”战略。

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强力推进农业“走出去”

加强领导,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统筹中央有关部门、农业部内各行业司局和地方农业部门,整合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农业和非农行业的现有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新的可行资源。通力合作,完善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政策保障机制,出台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加强对企业的宏观引导,实现我国农业“走出去”效益的最大化,强力推进农业“走出去”。

加强研究,制订规划,有序推进农业“走出去”

我国农业“走出去”尚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规模小,且多为企业个体行为,无序竞争,缺乏清晰的规划和战略思考,造成投资效率低下和资源严重浪费,应在深入研究和系统规划的基础上有序推进。要高度重视这项基础工作,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一是加强与有关部委和机构的联合研究规划,解决农业“走出去”政策和机制协调问题;二是加强与农业部各系统的联合研究规划,解决我部支持“走出去”的手段和发展方向问题;三是加强与各省(区、市)农业厅(委、办)的联合研究规划,解决我国农业“走出去”规模失衡、分布不均的问题;四是加强与企业联合研究规划,解决企业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和产业、区域布局的科学性问题。

加强沟通,信息共享,共同推进农业“走出去”

农业“走出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在各个层面加强沟通,促进“四个带动”,即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东南沿海和边境地区带动中西部内陆地区,资源丰富、市场容量大的地区带动资源紧缺地区,比较优势突出、“走出去”起步早、规模大、经验多的非农企业带动农业企业“走出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共同推进农业“走出去”的良好局面。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尤其是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启动“企业对外农业投资合作信息统计系统”,建立“走出去”农业企业数据资料库和信息统计网络,摸清情况,形成机制,实时反应,有序引导,搭建政府、企业和驻外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为决策层提供参考,为科学构建农业走出去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为企业提供全面、权威的投资信息。

加强合作,利用平台,扎实推进农业“走出去”

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目标国多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开展友好而富有成效的农业合作,规避风险,利用多双边合作平台,扎实推进农业“走出去”。充分发挥“南南合作”和境外试验示范等援外项目的合作优势,在援外项目中引入企业参与机制,积极拓展农业援外项目新功能;充分发挥境外展览、推介活动等多双边农业交流合作平台的作用,将企业行为纳入政府间合作框架,建立政府引导、各种力量共同参与的“走出去”模式,降低企业的前期投入成本,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扎实推进农业 “走出去”。

走进高一篇8

“走起”不容易,先固化再优化

谢春禄(浙江省杭州二中校长助理):浙江的高考改革方案采用“3+3模式”,统一高考招生共6门科目,3门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和外语,考生根据拟报考学校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个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选考科目。“高中要不要走班”面临两种选择:要么不走班,按照7门选考3门的方案,就会有35种组合,那么把相同组合的同学组成各种班(有些组合人多还得分成几个班,这样一个年级原本13个班现将超出35个班),这必然要求学校大量引进教师,但这显然不太现实。所以,高考改革必然带来“走班制”。

“走班”之后,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全校是39个班,那么教学楼就建了39间教室。“走班”之后,学校就得加紧搞基建,教学楼得重新布局,现在我们的许多课都只能安排在实验室里上。“走班”对学生上课时间的影响也很大。现有的10分钟课间时间本来是给学生放松和上洗手间的,用来“走课”的话,够不够学生从这间教室走到那间教室?匆忙的课间长期下来会不会影响小孩的身心健康?即便走到了另一个教室,又怎么把控这堂课学生有没有迟到,有没有旷课?“点到制”如果做不好,一堂课的质量就会大大下降,一节课是40分钟,如果每次拖占5分钟,这节课损失不小。另外,“走班”的学生只是选择了相同的课程组合,却未必是同一个班的,因此当老师想给学生布置作业或者通知事情时会觉得很乱,不知道该找谁把事情布置下去,班主任管理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任课教师更多地参与,形成成长导师制。我们学校现在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选课和选师同步,如果没有学生选上某位老师的课,这位老师就失去了正常的高考科目教学,只能被安排教普通选修课,因此他会感到压力巨大。而如果只有5名同学选同一位老师,这个课上还是不上?不上,老师不服;上,一个人教5名学生,资源浪费。当然“走班”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临时性的,随着上级部门的统筹安排,学校教师与学生的磨合,相信自主选科与“走班”上课给学生的良性发展意义更加深远!

马占武(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我们学校在2000年就立足本校实际,尝试并实施了选课与“走班”教学。当时学校实行的是平行分班,但学生的差异比较大,有考700分的,也有考300分的。所以当时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高一之后行政班不变的情况下,从高二数学、物理、化学3科开始实行选课“走班”教学,将成绩优良的、较好的、较弱的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材料,C层次的学生,给他们提供的东西就少一些,老师讲得更细一些,这样确实能解决一定的教育问题。但它也带来我们管理上的很多不便,比如考勤、教学秩序、班级管理等问题,因为虽然行政班是不变的,但上课的时候,学生要分别“走班”到不同的教室去,班主任或者教A层次,或者教B层次,或者教C层次,总有一部分行政班的学生教不到,班主任就不容易了解这部分学生,随之对他们的指导方案也就不大跟得上,在管理与教学上存在矛盾。

现在我们还在进行着选课“走班”教学,但只是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参与,不足全年级人数的5%。学校提供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方面及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方面涉及7个学科2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选课“走班”教学确实发挥了具有学科特长学生的优势,也为大学提供了他们真正所需要的学生。但是,这种模式在满足更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方面做得还不够,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选课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和规划,在“开得了”和“开得好”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马健(天津市南开中学副校长):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有两个问题。一是“走起”之后,学校的办学规模到底多大才是最合适的。一个学校的学生应该控制在300人、800人,还是1 000人、3 000人?如果规模过小,因为涉及一个成本问题,为少数学生开设课程不太现实,只能把某几种组合砍掉,只剩下几种主要组合提供给学生选择。如果规模过大,短期内一些选课人数剧增的高中科目,可能会产生教学场地和师资不足的状况,面临的困难也很大。如果一个年级有4个班,三个年级就是12个班,怎么“走”合适就面临一个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或者调配的问题。二是“走班”对学校管理特别是教学管理肯定是有影响的,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师资队伍的问题。我们现在仍是班级授课,班级管理,“走”起来之后就会有几十种组合,再分层次的话,可能组合更多。在选某种组合或者选某一门课时,如果选的人数过少,会带来成本问题,也会带来对教师考评的问题;如果选的人数过多,教师不够,就面临新招老师的问题,而且为了满足学生的选课,只能依靠现有的老师上大课,如果100个人一个班的话,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就不一定能够得到保证。再延伸考虑,假如今年选修历史课的学生特别多,历史老师不够,那么学校新招几位历史老师,但是几年后历史课可能又不热门了,变成地理课很热,那么历史老师就成富余,地理老师又不够了,可是人社部门对人事编制都是有要求限制的,学校想再增加招聘地理老师未必是件容易的事。

有热就有冷,有冷就有热。学校能不能促进教师的流动,或者是区域性的教师互相借调、调配?在一个学区片里面,能不能通过网络技术以在线网络教育等方式对常规学校教育进行补充?总之,“走”起来更好,先固化、再优化,一点点去探索,毕竟“走”出这一步很不容易。

“走”起来才能“活”起来,学区统筹是趋势

沈献章(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我们学校走的是一条“行政班教学”和“走班制教学”相结合的道路。“走班制”主要有3种模式:第一种,完全开放的“走班”模式。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90多门国家选修课程、20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每个学期的第一周是学生选课的日子,我们把本学期所有开选修课老师的课程内容和照片做成展板在校园展示出来,也放在学校网上,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第二周开始试听,学生如果感觉老师的讲课很合自己胃口,就可以确定选择这位老师的课;如果觉得不合适,可以再选其他课程。只要上课时间不冲突,想选几门就选几门。第二种,以年级为单位,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学科“走班制”教学,高一年级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必修+选修课程联合“走班”教学,高一年级部分班级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学科“走班制”教学,初一年级课外拓展课程、初二年级综合实践课程“走班”教学。第三种,高二、高三文科班数学、英语实行分层“走班”教学。因为如果让行政班里考50多分的学生跟考150分的学生一起上课,“想吃的吃不饱,不想吃的吃不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就解决了两极分化的问题。

“走”起来才能“活”起来。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已成为学校发展的方向。

“走班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走班”在自主学习能力强、自觉性强、自理能力强的学生身上有很大优势,这类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有潜力的学科来学习。但是对不爱学习、自觉性差、基础差的学生,没有班主任管理的“走班制”就不适合了。在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模式下,同学科的教师一块集体研究打磨课程内容,这门课往往会讲得比较精透。但在“走班制”模式下,老师自始至终是一个人上一门课或者一门课的某一部分,跟其他老师联系少了,这对青年教师的进步和成长是有不利的。

薛丽霞(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校长):我们学校目前“走班”的初步安排跟人大附中相似,基本实现了校本选修课程的全校“走班”,大概每年提供给学生选择的课程有120~150门,但是由于受学校地域位置面积、教室数量所限,学校目前实行的是以初高中学段内的“走班”选修,会人为增设一点开课门槛,以保证能够根据实际的场地和师资条件调配资源。同时我们在初中年级部分国家课程中尝试开展全年级的“走班”分层选课,从目前看实践效果蛮好,但这种尝试可能还是基于学生学业能力水平基础之上的一种分层和“走班”,并没有完全实现高考改革目标下的学生选课概念,所以现在课程组合的方式还很少,希望通过摸索为这一轮改革积累课程和管理上的经验。

东城区的区域面积比较小,学校数量也相对较少。比如我们学校总共有230多名教职员工,在排列组合课程时,教师人数少,排列组合的可能性就少。有没有办法实现教师身份的穿越,让其他学校的老师为我所用?虽然从人事制度的角度讲,老师不太可能一下子失去原有学校的身份,但是在教师使用上,我们希望能将教师的学校身份模糊化,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将各所学校教师资源统筹起来,盘整特色课程,让教师成为“学区人”。区域内资源整合、统筹使用是大势所趋,比如“北京翱翔计划”的很多项目就引进了大学的、实验室的专家和资源,这部分社会资源如果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可能会是今后解决教师问题时,不能说是最主要的,但至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而前面老师提到的“历史热”,如果能够实现在区域范围内盘整师资,科目今年热、明年冷而引起的教师紧缺、教师过剩的风险必定会有所降低。

不搞“一刀切”,找到每个学生的“发动机”

于振丽(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我们学校从2011年开始全面的分层选课,学生选择的依据,一是学习内容,二是学习方式,比如有的孩子擅长自学,有的孩子适合老师引导一下学习,有的孩子适合同伴合作学习。“走起来”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师资、教室数量和学生管理模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挑战,学校应该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要打破年级的界限,打破传统的学期约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教学,比如,高一要把7门选修课程(包括生物)开足,还要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帮助学生选择好就业、生涯方向。高一、高二两年循环开设学考和选考课程。在学生管理模式上,管理责任可以由多位老师共同承担并根据需要动态更替,即设立导师、咨询师、常规及自习管理、小学段及研究性学习、教育顾问、选课排课等分布式领导项目组。此外,教室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班化将教室合理切割,增加教室数量,取消教师集中办公室,改为学生教室,通过建设功能教室,让功能教室成为老师的工作室。如果学生的选择过于集中于某一学科,这门学科的老师会明显不够,而另外学科老师却出现过剩现象,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通过老师的跨校交流解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需求较少的学科的老师承担分布式领导工作来调节,教师的工作量应该是教学工作量与承担分布式领导工作量的总和,在教学上,要变教师的教为中心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对学生的教育要变管理和控制为陪伴和引领。

新一轮高考改革使学生从扬长补短到扬长避短,有利于找到每个学生的“发动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从程序公平、机会公平向内容公平迈进了一大步。

刘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预测我国的“走班”上课大体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突显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充分的课程选择权,培养优长,发展个性;另一种是应对高考改革,依据学生高考选考科目“走班”上课。显然前一种是主动“走”,要彻底改变教学体制,课程设置力争百花齐放;后一种只是被动“走”,能少走就少走,能不走就不走。目前不少学校正在想办法按学生的选考科目集中编班,比如“物理、化学、历史”班、“化学、生物、地理”班……这种应试编班,似“走”非“走”,与课改的初衷有很大差距。由于条件所限,要求所有学校“走班”上课一步到位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新高考实行后,“走班”上课会呈现出多种形态,发展的方向应当给予正面引导。

从全班统一上课到一个学生一张课表,“走班”上课给学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整个教育系统都要发生深刻的改变,就像欧几里得几何公理体系,改变其中一条“平行公理”,就会形成一整套全新的非欧几何。彻底的“走班”上课,确实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然而,适合的教育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学校来说,都是最好的教育。即使同是发达国家,像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很多中学还是坚持班级授课。“走班”上课绝非只有优点,没有缺点。例如,学生管理,思想教育,安全防范,教学研究等方面,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实行“走班”上课必须千方百计地扬长避短。

全面实行“走班”上课需要有一定条件作保障。例如上课的班额不宜大,学校课程必须丰富,与之相关联的教师人数和质量、教室数量和专业化水平都需要有很大提高,教育经费也需要有大幅度的增长。此外,师生和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也是“走班”上课成功的关键。我国的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优质学校基本具备了“走班”上课的条件,可以率先走起来,积极探索实验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欠发达地区和基础薄弱学校,在适应高考变化的同时逐步“走”起来,循序渐进,最终实现理想的教育改革目标。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与地区不同,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实行走班上课绝不能一刀切。

“走班制”实际上涉及很多方面,包括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课改设计、教学安排、培养模式、学生管理、师资水平、师资评价,理念问题等等,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各自负起责任,共同协调,推进改革,也需要家长、学生、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总的来说,一要深化综合改革,没有综合改革,单项改革就很难推进;二要针对国情进行差异化改革,例如目前西部地区若要实现全面“走班”确实不具备条件,“走”不起来;三要将高中改革与大学改革相结合,例如考生按照“专业+学校”填报志愿,高校要求的3门选考课程怎么组合亟须研究。如果按照专业大类、学科大类招进了学生,将来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考上了物理系,但却没有选考过物理课,他只是化学、生物考得好,那么高校该如何培养这些学生?大学学分制又该如何保质保量?这些问题都将反过来会对未来的高中教育产生影响。

当下高校所面临的改革实际上已经迫在眉睫了,有的大学现在还在静等,认为上海、浙江2017年才开始全面实施高考改革,自己暂时不急准备。殊不知改革的计划将面临很复杂的一系列问题,基础教育、高中阶段的压力很大,大学的压力更大。高考改革不仅倒逼高中改革,也倒逼着大学的改革。大学更应有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高考改革积极主动推进自身改革与发展。

上一篇:四季课文一年级范文 下一篇:缅怀革命烈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