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题材范文

时间:2023-10-25 08:05:58

革命题材篇1

关键词: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手段的标新立异,人们对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此对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进行设计之际,作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工作人员,采用何种展示空间、色彩与手段,让博物馆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使新形势下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向智能化、现代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对博物馆展示设计进一步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 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原则

1.1 尊重历史事实

变化是历史的规律,展示设计工作人员的任务并不是尽情创作、变换历史来迎合社会公众的需求,而是按照历史的真相,通过展示形式设计语言将革命先烈为寻求解放的英勇、不怕牺牲的精神表达出来,告诉人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应珍惜眼前的幸福,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

1.2 把握主题思想

作为一种理性的感性创作,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设计与一般纯艺术不同,其可以尽情发挥、不受任何约束,能够通过自身的主观判断来体现。而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设计,除了注重个性化外,还应重视外在造型,突出革命题材博物馆的主题特征。因此,在设计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过程中,展示设计工作人员应注重形式设计构想,准确把握展览展示的主题特征,对展览内容整体设计框架进行了解,与内容设计人员反复沟通展览设计内容,从而明确展览主题。

1.3 丰富展示手段

文物是革命题材博物馆的生命,但是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的文物都是纸张文献、生锈的刑具、烈士遗物、枪支弹药和战士头盔,这些文物大部分缺少观赏性。在这种情况下,展示设计工作人员必须创新展示设计思路,丰富展示手段,不断挖掘文物中的潜在价值,通过综合手段将文物展示在参观者面前。

1.4 坚持以人为本

区域空间的展示不仅是展品展览与参观者的空间,也是传递信息与人们交流的重要场所。为了让参观者了解革命题材博物馆的内容,加强展示设计效果,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展示设计人员应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展品展示和展线处理,从而激发参观者的求知体验、实践感悟和自觉参与的热情。

2 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的设计要点

2.1 重视语言与文物的呈现,拓展展示空间

(1)依赖于陈列语言的组合。实现与深化革命题材博物馆展览的主题离不开文字说明。人的差异决定了自身接受能力,不过总是习惯使用大众化的语言作为沟通媒介,进行良好的沟通、传达信息,又称为语言文字与陈列说明。革命题材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创新,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文字说明的创新应做到准确、规范和简洁。适当、准确的文字说明,能够加强博物馆展览的效果。可见,文字说明要想达到规范、准确和简洁,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科学真实。即在设计过程中,将科学性放在设计的第一位,从而客观、合理和真实地反映出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的内容。第二,层次分明。文字说明在确定博物馆展示结构时要科学合理,明确各个部分、展品和单元之间的层次感,突出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将博物馆展览的内在逻辑关系呈现出来,从而明确展览设计的主题,详细表达出每一件展览品所蕴藏的内容。第三,语言修辞简洁。文字说明主要以介绍知识性内容为主,只有将想要说明内容的客观情况真实反映出来,才能确保知识表达的科学性。例如,在修饰文字说明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将珍贵图片、模型、重要文献、雕塑、图表和书画等“展示符号”有机组合起来,通过展示符号之间的衬托与补充,将展品塑造得栩栩如生,让参观者犹如身临其境,体会博物馆展览品想要表达的内容,以此增强空间的感染力。

(2)通过文物特色拓宽展示设计的空间。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的陈列品都是历史内容与视觉形象有机结合的产物。革命题材博物馆的工作即是借助美的感受,将美的内容传递给参观者。例如,在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的设计过程中,可将红军使用过的公文包、手榴弹、手枪以及红军吃过的牛皮带展示出来,让参观者通过参观实物方式,体会当年红军过草地、爬雪山的艰辛。又如,城市文化和奴隶文化,参观者可通过相关文物、器皿,对不同时间、部落的人们日常生活和礼仪制度进行了解掌握。每一个藏品都有自身的背景与价值,通过相应的组织形式来阐述主题和传达信息内容,从而实现传统“欣赏型”转变成“思考型”的空间视觉。由此可见,通过不同的展示设计方法,将展品的社会、艺术、历史、经济和文化等信息呈现出来,营造良好的寓意气氛,突出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的主题,充分启发参观者的想象力,活跃参观者思维,以此提升展示设计的效果,充分发挥展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2.2 重视地域和环境的兼顾,强调展示色彩

(1)通过地域色彩加强吸引力。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设计在保护与弘扬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还应体现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特性。要想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尤为重要。因此,作为新世纪的博物馆,应富于个性化与鲜明的民族、地区特色,这样所展示的展品才会有活力,并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这足以证明,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不是抽象说教,更不是政治运动,而是让社会公众了解当地的历史发展,并将其贯穿教育始终,让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活动中,从而走出一条有价值的红色道路。

(2)通过环境色彩加强亲和力。参观者作为博物馆的主体对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参观者,为参观者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展示设计的亲和力,从而满足参观者的精神需求,达到教育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革命题材博物馆的展览品、解说员、休息椅和空调等,都是为参观者设置的。如果没有围绕参观者,强化服务意识,将展览品所蕴藏的内容表达出来,就很难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此外,在灯光设计上,设计工作人员应了解历史展品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充分结合各种颜色灯光给参观者带来的影响力,并将其落实到展览设计的每一个过程中,以提升展览品展示的效果。

2.3 重视感官震撼和高科技融合,加强展示手段

革命题材博物馆一直以来都以普及历史知识和开展教化活动为重要使命,陈列展示为传播手段,而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化手段,能够有效、全面和直观地将展品蕴藏的内容传达出来,给参观者视觉与听觉带来很大的冲击力,以加强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的科技感与现代感,带动参观者的触觉、视觉与听觉,通过感官体验,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全身心融入革命题材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气氛中,实现和参观者面对面的接触。

3 结语

革命题材类博物馆展示要想做到吸引大众、感动大众、启发大众,就必须从展示空间、手段与色彩创新上着手,争取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情景。并重视展示中的各个细节,通过把握精神、营造良好情景给社会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有效地传达出陈列品所蕴藏的精神,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提高革命题材博物馆的品位与展示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秋.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视觉语言[J].博物馆研究,2013(1):27-32.

[2] 王希凝,黄海燕.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博物馆展示设计[J].大众文艺,2014(1):76-77.

革命题材篇2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近期陆续推出的一批文艺佳作为之添彩,其中一些表现创建新中国艰辛历程的作品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在2008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篇目中,特别设立了“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题”。从其中柳建伟的报告文学《开国》、高杰贤的长篇小说《拂晓前的长春》、傅建文的长篇小说《长征谣》、野莽的长篇小说《革命》等,也能看出作家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对以往的“革命书写”模式有所突破的意图。记者近日采访了一些评论家,他们提到,这类题材的文学创作应该在对革命历史进行艺术化的叙述中有新的发现,作家要在尊重史实本身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想像力,通过描摹细节、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达到艺术的真实,进而体现出文本应有的文学价值。

贺绍俊认为,中国革命历史是当代文学一笔重要的资源,在当代文学经典中,革命历史题材和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的分量。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革命历史题材无疑会再一次被开掘,但这也是考验作家的时刻,因为作家如果没有独到的历史见解,就很难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有所作为。这些年来,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少,尤其需要警惕的是那种对革命历史“戏说”、“歪说”或“反说”的不良倾向,因为那样势必将革命历史变得面目全非。我们特别需要有新见解的“正说”。事实上,仍有不少作家在正说革命历史,但有的作品在社会上影响并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站在当代的思想高度来正说历史,只是在重复过去的说法,这是一种“跟着说”,不可能超越过去。站在当代的思想高度来正说历史,就应该是一种“接着说”,即要发展前人正说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向前延伸,将对历史的认识推向纵深。这不仅需要思想的勇气,也需要有智慧和识见。无论是批评界还是文学刊物、出版社以及文学管理部门,都应该向真正“接着说”的作家伸出一只帮衬的手。

王干提到了江奇涛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朱苏进的《我的兄弟叫顺溜》、阎欣宁的《地平线》、龙一的《潜伏》以及欧阳黔森和陶纯的《雄关漫道》等作品,认为这些作品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在尊重历史基本事实的前提下,重新叙述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再现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英勇奋战的精神,在艺术上也能遵循创作规律,受到了欢迎。王干认为,这些作品能够成功,主要还是合理地继承了“红色经典”的创作精神和思想品格,剔除了“主题先行”的思维方式。比如《人间正道是沧桑》展现中国革命20多年的进程时,在结构上成功借鉴了电影《大浪淘沙》的四兄弟模式,把瞿、杨两家和黄埔四兄弟巧妙地结合起来,人物命运跌宕起伏,虽是大题材,但没有说教气,不乏人性和历史的深度,还有政治的高度。阎欣宁的《地平线》写的是古田会议这样重大而严肃的主题,但在叙事风格的选择上少见那种惯有的铿锵有力、落地有声的音调,而是从日常生活出发,注重再现那个时代的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生活细节。这让人想起了李心田当年写就的那部经典作品《闪闪的红星》,清新、质朴,充满了生活的实感。《我的兄弟叫顺溜》也不难看出一些“红色经典”电影和小说的影响,顺溜这一形象常常让人想起“小兵张嘎”、李向阳以及《铁道游击队》中的那些传奇英雄。可见,对“红色经典”元素的合理运用,能让读者和观众感到亲切生动。

施战军表示,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被称为“红色经典”的文学作品,大多数是书写革命历史题材的,这些作品使“中国式的讲史说书”的魅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获得大众普遍的接受和喜爱。让中国人很容易就能够认知的生活记忆与想像,构成小说中英雄和新人形象的情境,典型人物所承载的历史观人生观也深深影响了广大读者。他说,新时期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类题材创作的突破点主要体现在对英雄传奇模式和单一依附历史观情况的变化上,向民间走得更深,更具细节化和立体化,文化的元素更凸显,艺术上更考究,人心和民族共通性的含量更充足。新世纪以来的创作,对现代革命思考更加深远和广博。有的作品将人的具体处境连同革命所必然付出的代价自然地呈现出来,让我们不仅真切地获得重新回到现代革命的现场感,也有形而上求索的特质。还有的作品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大历史背景的关系中展现人心本然的状态,也能让人对在动荡历史中人的内心情感和文化性格因素深深打量。这样的作品都可以看作是对革命历史题村“正史”叙事有益的丰富。一些较为直接地描绘现代革命史的小说,更懂得通过微观描写见证大历史的道理,在自然亲切中充分体现了文学独有的魅力。总之,对艺术的耐心,其实就是对文学和历史的应有尊重。让人物更符合人的逻辑,让史事更符合历史的逻辑,让细节更符合生活的逻辑,让创作更符合艺术的逻辑,才会使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更具有新时代的进步意义。

认为,在革命历史题材写作领域,要不断有所拓展。《历史的天空》《亮剑》以及电视剧《暗算》《潜伏》等作品受到大家欢迎,也使我们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更广泛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复原历史的真实,并进一步深化对历史的体认,本身就该成为作家的一种精神信仰,应该大力提倡。

革命题材篇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发言材料一

近日,**党组书记组织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专题党课学习。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为反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不屈不挠的斗争。

通过开展党史教育,进一步增强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看齐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通过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视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党史学习教育同“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同推动金安教育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党员教师通过学习党史鉴往知来,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干劲,推动金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回顾党100年来的风雨历程,从最初的建立,就遭到国民党的迫害围剿,到慢慢发展,期间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党的领导阶层和路线曾经也走过弯路,但是正是党的自我更新,自我净化功能,让党从实践中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正是靠着共产主义坚定的信念支撑,才能与一个个激流旋涡中奋勇拼搏,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后日益成熟壮大,直至从国民党手中夺取了政权,建立起新中国,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全力以赴进行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把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富强,人民越来越幸福,社会越来越和谐。中国现在走上了康庄大道,不断取得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骄傲,让世界超级大国不能小觑。

党之所以是伟大而正确的党。正是因为党的宗旨意识是扎根于人民的,始终以人民为上。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和灵魂所在。我们要始终牢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就是党的根基。党之所以能够胜利,是因为党的团结,团结出战斗力。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

学习党史,我们要讲团结。要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学习党史,我们要继往开来。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弘扬红色正面基因,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要学习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党性和气节,发扬浩然正气,抛掉个人利益得失,投身于为国家民族兴盛繁荣的建设洪流中,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三观,做一个对社会民族国家有用的人。

学习党史,我们要放眼全局。每个党员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思想境界和见识,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终点。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学习党史,我们要尽职履责。我们要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要思索如何在工作中更好服务群众,群众满不满意就是检验我们工作的成效所在。只有每一个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每个党组织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带领大家齐心协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发言材料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4月25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研讨会,专题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在这一时期,党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时期,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取得万里长征的伟大胜利,锻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一时期,党领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这一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实践证明,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这是我们不断锤炼党性、坚定理想信念的力量源泉。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以不懈的奋斗践行初心和使命。

并就进一步做好学院党史学习教育提出三点要求。

一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追根溯源学好百年党史、继往开来走好新长征路。用心感悟政治伟力,真正学出忠诚的政治品格;用心感悟信仰伟力,真正学出坚定的理想信念;用心感悟初心伟力,真正学出深厚的为民情怀;用心感悟精神伟力,真正学出昂扬的革命精神。

二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

各部门要理解好“为何学”,充分认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抓好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把握好“学什么”,把牢党史学习教育的正确方向;谋划好“怎么学”,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革命题材篇4

在创作上,表现出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执著追求,对“现实主义精神”的理解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核心问题上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用电影这种“成套”引进的外国形式,来塑造具有中国特色(包括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的人物性格,也就是力求让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典型的中国环境中典型的中国人物,有中国特色的人,有中国特色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必然要包括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感情、伦理、道德。夏衍认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总的来说“在政治上继承了‘五四’和30年代的革命传统,在艺术上发展了革命的现实主义”。[2]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自从1953年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被大力推广以后,它被认为是“最后的创作方法”[3],在这种创作方法的指导下,、吴琼花、洪常青、张忠发、李有国、马本斋、少剑波、高山、李侠、江姐、许云峰、林道静等银幕形象被创造出来,电影艺术家在的“讲话”精神的教育和影响下,继承了左翼文学、戏剧、电影自身的传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阶级和民族矛盾,颂扬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一无所有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社会进步、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长期浴血奋战中,除了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外,在自身来说,精神力量无疑也起了极大的作用,其核心是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这种为信仰而战的精神与情景,贯串在60年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中,被表现得感人至深,对几代中国人价值观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至今仍具有很强的思想震撼力。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以很大的规模与力度展示了这种赋予时代内涵的民族精神。在表达这一伟大理想时,还借鉴了中国传统文艺中那些相对应的至今仍具有活力的思想元素。我们从《红旗谱》中可以发现《杨家将》、《说岳传》等古典小说戏曲中的古代英雄们为保家卫国而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英勇献身的文化因子;在《自有后来人》中,也可以隐约感到元曲《赵氏孤儿》为保存某种真理的种子不被灭绝,而由血缘不同的多位义士组成舍生取义的精神火种,这就是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他们的精神气质,不仅不同于国外某些历史片中的英雄,甚至也有别于苏联的同类影片中的革命英雄,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文化背景)是中国式的,他们不仅被马列主义武装,也在不违背革命利益的前提下,汲取了中国传统道德中健康的伦理精神。如《独立大队》中的马龙,就不同于苏联影片《夏伯阳》中的夏伯阳;《暴风骤雨》在题材上受到苏联影片《被开垦的处女地》的影响很明显,但肖队长同后者中的达维多夫显然也有很大差别。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的民族化道路,整体上和中国电影民族化道路是一致的,但是,这类电影和其它题材的电影相比较,在影片的主题思想、类型、叙事模式,以及美学风格的追求上又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也正因为它体现出来的独特性和一致性,也形成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中国气魄和中国风格的雏形。

一、主要电影样式:战争片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特点之一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斯大林语),尽管斗争的方式有多种,如政治斗争、经济斗争以至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而且银幕上对这些多种多样的斗争都有反映,但武装斗争(军事斗争)无疑是最主要的斗争形式。目前扎堆出现的“谍战剧”,给一些不了解中国革命史的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靠“地下工作者”的大智大勇,这显然是一种错觉。在60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战争片(1950-1960年代的观众称之为“战斗片”)占了很大的比例,成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最富有艺术魅力与最受欢迎的片种之一,是这类影片中最能显示中国元素的一种子类型片。

从革命战争史角度来看,60年的战争片几乎包括了从1927年南昌起义到1949年海南岛战役的大部分著名战役,可以说是一部以银幕方式展示出来的军史。如此完整全面地表达革命战争史,这在世界电影史上似不多见。从最早原始的梭镖到在山沟里小打小闹,历经小米加步枪,直到“三大战役”中飞机大炮,双方卷入官兵达百万人之多,银幕上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创作者几乎是调动了各种可能运用的艺术、技术手段,再现了当年两军拼杀的惨烈、悲壮场面,这种浴血奋战的战争气势的营造,不仅在1949年前的中国电影史上极为少见,就是在世界战争片史上,也是值得一提的。

新中国60年中的战争片是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战争规模气势的营造与铺陈,并不是它的目的,它主要表现的是“人民战争”的主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观。通过广大人民(八路军、实质上是无数穿上军装的工农,主要是农民)的参与战争,体现了战争性质的正义性――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社会进步而战。成千上万的士兵都是自愿参军,为了分得土地,为了获得自由,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战!这一点几乎所有的中国战争片中都没有忽略。为了表达“人民战争”的主题,从早期的《南征北战》到最新拍摄的《沂蒙六姐妹》,许多影片甚至于用大量篇幅表达老百姓对战争的支援――推着小车送粮、抚养伤兵、甚至为了掩护战士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表达这个理念,创作者有时甚至不惜放弃艺术上的追求――中断紧张的战斗情节而插入“军民鱼水情”的场面,通过对“人民战争”主题的表达,极为生动而又有力地得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结论,这个具有历史哲学意味的深度结论,由此更显示了中国战争片与众不同的一个显著的思想艺术特色。

这类影片的形态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从写事到写人,从浮浅的政策宣传到追求较深的历史哲学意蕴。可以说,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直到近年拍摄的《集结号》,其场面与意蕴,已较接近世界上同类影片的水准。

起步阶段的战争片大多在于政策宣传与讲战斗故事,直到1978年“新时期”以后,写人写情的意识日益自觉,最早的是《小花》、《今夜星光灿烂》、《归心似箭》等,后来则有《走出硝烟的女神》等,但这些大都还是抒写处于底层的小人物之间的亲情或战友情。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战争史诗片不断涌现之后,表达高级将领以至领袖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也逐渐增多,当然,大都处在阶级情、战友情和胜利后的喜悦及处于艰险时的危情这些层面上。如《巍巍昆仑》中任弼时出于对的关心,不让他留在陕北,但受到后者一时的不理解而对他大发脾气;《金沙水拍》中“将长征路上的与妻子贺子珍、内弟贺敏仁数次相逢和命运变化置于前景,将身居主要领导岗位的的严格律己,对亲属、战友、民族弟兄的亲情以及他在各种冲突中的情感波澜,作为共同审美目标”[4];《大转折》中、邓小平之间在分手与相逢时相互关切的情景等,都表现得十分真切动人。

当然,作为战争史诗大片,对伟大人物情感的表达,主要是一种对民族、对国家所持有的一种大情怀――政治情怀、历史情怀。在这方面,《大决战》与《大进军》系列,以及《太行山上》等片的表现最为突出,面对惨烈的战争场面,一位元帅曾感叹:我们是为了消灭战争才不得已进行战争的!这比有些国外历史大片结尾时发出:“人呵,你们为什么要互相残杀”的追问要积极得多。

二、主要叙事模式:英雄传奇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经典叙事的主要方式是在叙事过程中完成对“个人、亲情、家世、伦常的超越,而达到阶级的、革命的、共产主义理想的高度;由个人经历、一家之仇、儿女私情而达到阶级的共识、私欲的捐弃,将个人融入革命队伍的铁流;由个人故事、家庭命运的独奏而为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的交响”[5]。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编导有意将英雄人物加以夸张和想象,赋予其传奇色彩。这其中有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导演面对的是被上千年的市井文化(戏曲、传奇、说唱)熏陶过来的观众。张爱玲说过,中国观众是难应付的,不是他们低级趣味或是理解力差,而是他们太习惯于传奇了!如果要吸引观众,就是要在故事的传奇性上下功夫。在革命历史题材中出现的传奇是英雄人物运用过人胆略、聪明才智、超强的心理素质、战斗力和对革命的忠诚奉献而成就的一种特殊生活艺术,传奇在“渲染革命历史的神奇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它将革命的历史过程点染得有声有色,因而它在革命的神话化过程中功效显著”。[6]副排长高山“现代花木兰”的故事不断被传颂;李向阳三进三出敌人巢穴,指哪打哪,弹无虚发;杨子荣在匪巢里应付自如,牵着座山雕的鼻子团团转;史更新在敌人铁桶式的包围中安然脱身;肖飞在敌占区如入无人之境,买药、除奸,潇洒倜傥;刘洪们搞物资、端洋行,扒火车如履平地;曾泰孤军深入十万大山,以一人之力为匪徒布下天罗地网。这些脱胎于传统、民间的英雄谱系,充溢着血与火、爱与恨的英雄传奇被一再叙述,人物也在符合民族大众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在一次次复述中进一步传奇化、神秘化、超凡化。“传奇”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充分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更在于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性”地满足人们那超越俗常的“人生欲望”和建功立业的“英雄梦想”,从而为芸芸众生乏味的生活平添了许多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7]

因为受“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的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响,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英雄都来自于普罗大众,他们土生土长,大多数是普通战士或中下级军官,他们以归属于革命和党的方式自觉地归属于人民。不论是、刘胡兰、高山、雷振林、李进,还是李向阳、杨子荣、刘洪等人,编导给这些“在队伍中行进的战士”群体烙下了厚实的民间印记,在本土化的叙述智慧牵引下,他们轻易就能得到同为百姓的大多数观众的心理认同,主人公的非凡成就有可能被最大限度地缝合到观众的银幕梦幻当中。编导尽可能对英雄人物的道德操守予以完美的描述,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私人生活中,两个视域都不能进行随意化处理,在处理正面人物的两性关系时,更是必须事事注意到不能超越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的限度。为了突出表现英雄人物的品质,创作者有意识地忽略他们的一些不重要的缺点,使他们在作品中成为群众所向往的理想人物,这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

革命英雄的豪情壮志与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以至某些江湖义气),在这类影片中得到完善的结合,推陈出新之处随处可见。在新中国电影史上,较早出现并有很大影响的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是《白毛女》,但它主要是一种民间传奇,英雄主义色彩还不是很鲜明突出。随着时代审美潮流的嬗变,在“要创造新的英雄典型”的主流理论话语的倡导下,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英雄传奇作品逐渐增多。如1955年摄制的表现神出鬼没般的抗日英雄李向阳的《平原游击队》、1958年的《英雄虎胆》、1959年表现女扮男装的“现代花木兰”式的《战火中的青春》、1960年表现大智大勇的杨子荣勇闯威虎山的《林海雪原》、1963年拍摄的没有血缘关系但组成三代同堂的革命家庭的《自有后来人》、1964年表现打着共产党的旗号但与真正的共产党在组织上并无关系的《独立大队》……直到新时期的《佩剑将军》,以至近年拍摄的一些影片,无不既具有浓厚的古典传奇的色彩,又有不同时期革命英雄精神的时代特色。它们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又可以说是世界的。早期的这类影片也受到苏联影片《夏伯阳》、《柯道夫斯基》、《肖尔斯》、《区委书记》、《侦察员的功勋》等作品的影响,但拿它们同中国的革命英雄传奇相比,就有显著的不同,无论从人物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还是从影片的叙事方式与影像造型风格,都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同样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英雄,苏联影片人物身上流淌着的是俄罗斯民族那种深沉而又执着忍耐的气血,而中国这类片中的人物则体现与散发着一种传统的“智、仁、勇”精神与侠义豪气,但他们又不违背革命原则。只要把《夏伯阳》与《独立大队》摆在一起,即可看出。至于像美国的《巴顿将军》等片,同中国众多具有传奇色彩的众多“将帅片”比,也会发现,两者之间的英雄气概颇不一样。此外,西方一些富有传奇性的历史片中的英雄人物往往是一些独来独往、天马行空的超人,而中国的革命传奇英雄则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而且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之下的一种革命行动,他们再“传奇”,也不可以违背这些准则。正如总司令所说:“革命的英雄主义,是视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革命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以革命之忧为忧,以革命之乐为乐,赤胆忠心,终身为革命事业而奋斗,而不是斤斤于作个人打算;为了革命的利益和需要,不仅可以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而且可以毫不犹豫地贡献自己的生命。革命是为群众的事业,又是群众自己的事业,而革命的英雄主义,必然是群众的英雄主义。”[8]这样,在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行为,往往要受到批判,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战火中的青春》中雷振林的前期行为。同时,在追求“传奇”的同时,也要尊重历史实际与生活实际,努力做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力求避免为传奇而传奇的胡编乱造。这是它们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奥秘之一。

三、主导美学风格:雄浑激越和诗化影像风格的交融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既然把革命、战斗作为自己的总主题,把“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恩格斯语)作为摄影机瞄准的主要对象,那么,从这种人物身上迸发出的那烈火一般的精神气质,必然会引发出一种“崇高”(壮美)的美学风格,它形成了这一时期电影的基本艺术风貌(但不是唯一的),这种雄浑激越、“黄钟大吕”的粗犷豪迈的艺术风格与气概,贯串与体现在许多影片,尤其是反映革命历史、革命战争的影片中,诸如《南征北战》、《上甘岭》、《风暴》、《青春之歌》、《万水千山》、《红日》、《英雄儿女》等片中,正如这些片名所标示的那样,它们犹如一场接一场的革命风暴,狂飙似的掠过了这一时期的无数张银幕。这种美学风格在更深的层次上则体现了这段历史时期亿万人民为了打碎旧世界、建设新社会而迸发出的山呼海啸般的激情。归根到底,可以说是一种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反映,它在熔铸一代人的刚强性格和培养人们高尚的审美情趣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修辞风格上还自觉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者试图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找到电影艺术表现的灵感、原则、方法或者相似点,赋予电影的叙事、语言、节奏、氛围以民族气质,许多艺术家对电影民族化的探索是自觉的。在具体的实践中,包括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放大、插曲的运用等手段,而对意境的追求又是下功夫最深,也是效果最明显的。考察《青春之歌》、《柳堡的故事》等影片,会发觉这些影片追求的修辞风格首先是整体性的,是浸润在整个作品之中的,环境、造型、静与动、虚与实的关系不但精确,还显示出浓郁的时代和民族特色。在环境选择上,有意识地选择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红旗谱》、《小兵张嘎》是辽阔的冀中平原;风车、水稻田是苏北水乡常见的景象(《柳堡的故事》)。银幕上对社会景象的选择和提炼,作为烘托和解释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段,是有着不容替代的艺术价值的。《红旗谱》在画面构图上,以粗犷豪迈为主,但也有抒情和充满诗情画意的,例如,春兰与运涛在瓜棚架上谈情说爱的画面,构图严谨,调子暖和而稳重,河上送别的一组镜头,使人看后久久不能忘记这对恋人在河上的剪影,和画面左下角波光粼粼的滹沱河。又如江涛在雪天大堤上遇到老驴头一场,构图和色彩明显带有中国国画的风格。而在史东山导演的杰出影片《新儿女英雄传》中,白洋淀地区的自然景观成为影片中一个重要的叙事元素,导演深情地描绘了这片风貌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这部非常写实的影片注入了诗性的成分,这样做既契合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又表达了美丽家园决不允许入侵者践踏的潜在含义。在叙事链条中做到情景交融,使人物的外形动作的内在情致、情节推进和抒情手段有机地熔铸在一起。优秀的导演能够把客观的景物与主观的情绪结合起来,它们是从生活中提炼得来,又符合当时的气氛,因而能感染观众,使观众深为影片中人物的命运所吸引。对意境的追求,使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呈现出一种含蓄、凝练、隽永、深邃的气质,虚实相生,显隐结合,它所激发的想象与韵味,提供了中国电影进一步创造自己的民族风格可能性。

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图新的愿望一直没有停止,他们也确实在奋力突破主题和技巧的边界。建国初期,在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朴素影像的强烈质感的冲击,以及苏联电影的造型和蒙太奇思维的双重合力下,也构成了一些新影像系统的创作,《新儿女英雄传》、《中华儿女》、《白毛女》、《关连长》等影片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纪录片的一些拍摄手法,《关连长》中大量运用自然光效也与旧“影戏”的室内布光风格不同。在长镜头的实践中,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在影片中并不多见,但也有运用出色的例子,如那个被多次提及的,影片《小兵张嘎》中罗金保带着嘎子穿过院子、翻墙进入队部的长镜头,充分展现了崔嵬导演娴熟的场面调度能力和摄影师聂晶出色的运用摄影机的能力,表现了人民战争的伟力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思想。影片《》中,在的参军努力失败后,导演用了一个出色的长镜头,从姑娘们送队伍唱着歌走回家去,到和郅振标两人靠在墙头上讲王平的怪话,又恰好被王平走来听见,像一个优美充实的句子。影片《地道战》开场时,两个民兵逆着逃难的群众而上,摄影机升起,民兵进入坑道,摄影机横移,民兵通过人群,摄影机不失时机地升起,跟着战士上坑道,跃过倒卧在地上的老树,到战壕边,战士伏地投入战斗,人物动作连贯,环境关系突出,满足了戏的内容要求。还有在场景转换时采用的急甩手法,像在影片《逆风千里》中,镜头从一个敌军官急甩到另一个敌军官身上,大风中,把几个心怀鬼胎的人物一下子勾连在一起。再比如在构图上大胆地破除平衡,拍摄正常的画面,水平线歪斜,镜头摇摇晃晃是不允许的,但《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被捕前,摄影师有意拍摄了四个地平线倾斜的画面,表现全副武装的敌人驾驶着吉普车,耀武扬威、杀气腾腾的气氛,水平线左右歪斜的画面交替出现,增强了紧张、恐怖的感觉,更引起观众对李侠命运的关注。和传统的中国电影相比,这些手法都是在视听修辞上的创新之处,是难能可贵的。

60年来,中国电影艺术家努力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探索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实现路径,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尽管对民族风格的探索和实践是一个永久的课题,但中国艺术家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前进的动力。

*本文为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课题《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D0877。

注释

[1] 周扬:《周扬副部长在电影局厂长会议上的讲话》(内部文件),1953年11月13日。

[2] 林缦、李子云编选:《在“二十-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回顾”开幕式上的讲话》,《夏衍谈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第47页。

[3] 陈荒煤:《关于电影艺术的“百花齐放”》,《中国电影》,1956年创刊号。

[4] 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75页。

[5] 戴锦华:《电影批评与理论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48页。

[6] 蓝爱国:《解构十七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7] 史博公:《一种题材,别样风采-中国抗战题材述评》,《当代电影》,2005年第5期。

[8] :《选集》,人民出版社,第117页。

孟犁野:中国电影家协会

革命题材篇5

[关键词] 江西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女性形象;女性叙事

“任何文本的阐释都是两个时代、两颗心灵的对话和文本意义的重释。”①历史不可逆、不可再生,影视剧再现的历史,是创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以往史册中或忽略或遮蔽的女性形象、女性故事,遂成了当今文学艺术发掘的对象。从有影响的江西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来看,无论是早期的电影《翠岗红旗》(1951)、《党的女儿》(1958)、《冬梅》(1960)、《杜鹃山》(1974),还是新世纪出品的20集《那时花开》(2007)、26集《杜鹃山》(2009)、30集《党的女儿》(2011)、29集《兴国,兴国!》(2011)、32集《我的传奇老婆》(2012)等,女性形象女性叙事都是影视剧的叙事主体;只是红色老电影于有意无意之间,而新世纪此类电视剧则是有意为之的浓墨重彩,或许,不乏文化产业商业运作,但也是女性意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观念的认同,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的女人们的故事,其女性叙事遂成为别样视野中的红色惊艳。

一、银屏女性:巾帼英雄与伦理女性的重叠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镜头就没忘却女性。如《上饶集中营》(1950)表现了关押在上饶集中营的新四军将士英勇斗争的史实,而该片最感人的是施珍。蒋匪军在皖南事变战场上竟骇人听闻地了她!称施暴者为蒋匪帮,倒是名副其实的。作为叙事符码,施珍不只是一个新四军女战士,而且是一个被蹂躏的纯洁美丽高贵的女性。押到上饶集中营时,她已卧病不起,特务们以“只要自首就给治病”为条件诱逼她,但是她凛然坚拒。她对小学女教员苏琳的帮助在信仰、同志情之外,还渗透着女性之间的姐妹情谊。

《翠岗红旗》(1951)镜头聚焦主角向五儿,她是红军北上后留在赣南的普通农村妇女的缩影。当新婚丈夫江猛子随部队长征后,怀着身孕的她接着遭遇的是父亲和妹妹被敌团长萧镇魁杀害,无家可归的她只有隐姓埋名流落他乡,生下孩子小鸿,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到地主封之固家当奶娘。但她的心永远向着共产党,多次送出情报给游击队。1949年解放赣南时,萧镇魁负隅顽抗,向五儿母子也被抓上翠岗,但她机智地让小鸿下山接应,将敌军一举歼灭,却原来师长就是她的丈夫江猛子!向五儿作为妻子、母亲、女儿、姐姐等伦理关系中多重符码与革命女性符码重叠,主旋律与伦理泛情化叙事结合,其真实感、亲和力,贴近生活,催人泪下。影片在大获好评时仍遇到非难,指责者认为该片没有突出党的领导,过多展示了敌人的残暴,没有写出“老苏区的人民的斗争”等,幸亏伟大的拍案而起:“《翠岗红旗》这部影片使人很受感动,有的地方催人泪下。向五儿在白色恐怖如此严重情况下,依然坚强不屈,等待红军归来,这怎么不是英雄形象呢?”他还对该片主演于蓝说:“和我一起看了三遍,主席很称赞,并嘱咐干部不要忘记老苏区人民。”这部影片外的真实事件,比影片本身更发人深省。

《党的女儿》根据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党费》改编,但《党费》的故事发生在山东老区,然而,影视剧皆将故事的发生地改变到赣南,留在原中央苏区的女性,其符号化的作用和意义都更深。影视剧皆没改变原著的故事情节和催人泪下的高潮。这就是原著的题目——党费!故事临近结尾处,玉梅不仅将自己仅存的一块银元交了党费,而且给山里缺盐的游击队筹集了一篮子咸菜作为党费,久未吃盐的女儿妞妞偷偷拿了一根咸菜,被她发现一把夺了过来!在女儿的抽泣和玉梅的眼泪中,观众读懂了作为母亲的玉梅和作为党员的玉梅内心的纠结,在骨肉亲情和游击队同志情之间,亲情必须让位。苏区女人对党和同志的赤诚,在今天也许会认为不可思议,但是回到那个年代,如果人人都亲情第一,那还有什么革命?至今玉梅的形象仍让观众接受,说明了作为大写的人的价值观并未完全解构颠覆。

同样,《闪闪的红星》中与潘冬子相依为命的母亲,在丈夫北上后,将革命和家庭重担一肩挑,等待着红军归来,最终英勇牺牲,她们是普通又特殊的女人群,多重身份符码的重叠,已于不知不觉中将“家庭叙事”与“革命叙事”合为一体。这类叙事模式与删除家庭背景和人伦亲情相比,不仅真实还原了当年苏区普通人的生存现状,而且让当今和平年代的观众产生心理共鸣。

这些影片的导演绝大多数是男性,他们当然没有女性身体体验,也可能没有自觉的深省的性别意识形态内涵,但是,他们在叙事主题、主体对象和内容情节方面却是明白无误地选择偏向女性,印证了歌德所言:伟大之女性,引领我们飞升。②

二、女性叙事:主旋律高扬与民间传奇缝合

女性意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别意识,标识着社会对女性的态度。1989年始,以沃霍尔发表《介入的性别化差异》为标志,开始聚焦于叙事话语的性别含义。凯斯认为男性、女性叙事者都可能采用“女性叙述”。

电影《杜鹃山》将主旋律与民间传奇相结合——被视为山里土匪的雷刚义劫法场,为的是从枪口下抢一个共产党当他们的党代表,以指引航向。这个被抢下的共产党员是女性柯湘,“家住安源萍水头,三代挖煤做马牛”——柯湘原来是江西安源妹子。

电影《井冈山》(1993)让贺子珍的形象正面进入观众的视野,而新世纪金韬的“红色三部曲”长篇电视剧中的贺子珍,其形象作为一个红军女战士、妻子、母亲的宽阔的胸襟和倔强的个性,皆得到了丰满充实和立体化呈现。

29集电视连续剧《兴国,兴国!》,女性形象处理更为圆熟,女性叙事也从辅助成分到与男性叙事平分秋色,该剧虚构与纪实相结合,从北伐写到五次反围剿,史诗般的壮阔,高扬的是主旋律,但又有名副其实的民间传奇贯穿其间,更兼多种情感纠结跌宕起伏。三妹夏冬笑本与男主角谢勋东定了亲却有名无分,父亲之命偏偏让二姐夏迎秋嫁给了谢勋东,夏迎秋心仪的却是革命者陈云甫,于是碰撞出许多故事,但是两人在腥风血雨的战场上,在盘根错节的人际纠葛中,反而越走越近,心心相印。后成为叛徒的黄石则倾心夏冬笑,这又勾出恩怨情仇,故事复杂但经络分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谢勋东战死。夏迎秋带着他们的女儿金穗在如血残阳中回首,悲壮又荒凉。女性的见证伴随男英雄的成长,英雄的形象赢得女性永恒的回眸。同时,夏家二妹夏迎秋和三妹夏冬笑之间的姐妹反目和终难割裂的姐妹情谊做到了有张有弛,一波三折。女性叙事溢于声画,尽管编导皆为男性。

《兴国,兴国!》的编剧刘奎序再接再厉又写出32集《我的传奇老婆》,极力渲染的是“传奇”,这当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与娱乐化消费相吻合。与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一以贯之的严肃作风相比,不能不说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依然是红军北上后的赣南故事。该剧仿佛将《杜鹃山》中的男女主角性别对调,“火凤凰”正是土匪的美丽女儿,郝山水则是革命烈士之子,又有留洋学音乐的经历,为继承烈士父亲遗志上山,却错接“火凤凰”,“火凤凰”并未将错就错,而是将他送到苏区。红军长征后,“火凤凰”劫郝山水上凤凰寨,终被郝山水以坚定的信仰改造成了革命者,并且演绎出一段回肠荡气的传奇爱情。剧名调侃般为《我的传奇老婆》,很是合情合理,也不出格。男主角的名字可能也是编剧几度来赣南的真情实感——好山好水,加上传奇老婆,就是“好山好水好女人”!女性叙事中到底是男性的视角男性的叙事。

三、寻找历史纵线与现实生活横线的交叉点

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上,王愿坚早就有自己清晰的阐释:“有了当代意识就像有了一把特殊的雕刻刀,使我们能够对历史进行艺术创造,历史的纵线和现实生活的横线,一定有个十字交叉点,谁找到了这个交叉点就找到了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共振点……就真正如黑格尔老人说的:你找到了,你就永恒。”③

巾帼英雄与伦理女性符码重叠,革命叙事与伦理叙事交融,这无疑是现代性改造的合理路径。因为“家”始终是一个维系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塑造民族共同情感记忆的核心角色。家承载着中国百姓特有的文化心理积淀,在文艺作品中,“家”既是情感和精神的归宿,又是深受百姓认同并富有消费情趣的象征形式,女性叙事将严酷的斗争冲突与伦理化、家庭化叙事缝合,以“小家”折射阔大的社会历史空间。

然而,过度的现代性改造往往会适得其反,如20集《那时花开》。以“那时花开”命名者,早有流行歌、时尚舞和现代电影,该剧将三个加入红军的少女定位于“那时花开”,如若演绎成功,将历史与现实对接,能取得载道与商业双丰收,遗憾的是该剧尚欠火候。三个女主角全然符号化定位:望郎媳谢琴英苦大仇深,后成长为红军宣传队歌手;本土商人的女儿柳月雯本是追逐爱情来到苏区,却被爱人——特科系主任陈少卿蒙骗控制,在威胁利诱中不得不为;上海地下党烈士夫妇的女儿黄丽丽在送往苏区时几经坎坷,后成为中央苏区的舞蹈明星;在情感纠葛方面,谢琴英与长生是一根藤上的苦瓜,在误以为长生牺牲后,与山歌团长相恋,而政委欧阳剑也爱她,后来她的这三个恋人和顾岩的妻子梁娟都相继牺牲,谢琴英在历经思想斗争后嫁给了已成为红一团政委的顾岩;特派员顾岩原忠于左倾路线,在事实面前终于清醒后,主动请求假叛变打入特务组织,因要保密,这又引起了谢琴英的误会和蔑视……无论是情节还是情感皆盘根错节扑朔迷离,但过度的天马行空,所向披靡,生死酷烈加时尚浪漫,所谓的红白之间的秘密交通线说开辟就开辟,说破获就破获,一派虚拟,这就是缺乏生活结出的涩果,仿佛成了《碟中谍》和《无间道》的红色本土版。作品的质量和厚重并非与时间的积淀、年纪的大小成绝对正比,但是,纵览新近的江西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好莱坞类型片的流水制作已然形成雏形,类型化的故事、符号化的人物、流畅生动的叙事和制作过程。这是好事抑或隐藏着一种忧虑?

随着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西风东渐,无论是从叙事内容还是从叙事形式进行探讨,显然还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从江西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关注女性叙事情节结构、女性叙事话语、叙事形式对性别的建构等,并非水土不服,相反,探索女性的历史记忆,有益于这类影视剧的健康发展。红色革命历史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和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们必须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审美观,必须拒绝迷离和流失,坚守精神家园,传承革命精神。

注释:

①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页。

②[德]歌德:《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737页。

革命题材篇6

通过认真学习领会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深入研读《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五章第六章,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行了回顾思考,下面结合我本人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交流一下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回顾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纵观我党辉煌历史,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都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实现新的历史跨越。新中国成立时期,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坚强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这一“建国论”的科学指引下,中华民族实现了新中国成立“站起来”的革命奋斗目标;改革开放时期,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坚强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这一“富国论”的科学指引下,中华民族开启了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些年,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团结带领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强国论”的科学指引下,中华民族开始加快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起来”的胜利步伐。实践证明,每一次的重大理论创新都带来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大提升,都引领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发展。开展理论学习,就是要进一步感悟理论伟力,切实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政治自觉,不断推动党的事业取得新辉煌。

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回顾中华民族近代历史,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无数仁人志士在解决中国落后挨打局面的道路上探索着救国救民之策,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然而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但无法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命运,总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伟大的科学理论指引。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引中华民族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中国之治”也与“世界之乱”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伟人存千古,思想启后人。马克思主义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进入新时代,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

深刻感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展,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今时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灵魂,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总结开创性、独创性的实践经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政治定力和理论自信,也是我们党在思想上成熟、理论上自信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在当代中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深刻感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历史上首次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制胜法宝。我国曾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国家救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扶危济困、改善民生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追求,从先秦诸子百家倡导的“仁爱”“民本”“兼爱”“大同”等思想理念,到中国共产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使命追求,消除贫困始终是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向往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

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先后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工作力度,扶贫开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地区经济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绝对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开发进入了脱贫攻坚新的历史阶段。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亲自挂帅出征,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扶贫重要论述。扶贫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充分展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务实的思想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扶贫重要论述武装了全党和广大扶贫干部,通过大规模的理论培训,又深化了广大扶贫干部对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解和理论运用,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掌握了工作方法,坚定了工作信心,使8年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首次得到历史性解决。实践证明,扶贫重要论述这一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理论武器,为世界减贫工作提供了中国

方案,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实践价值和国际影响。

深刻感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不惧艰难的努力奋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实现,这也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指明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也为做好下一阶段“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指引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它蕴含着整个民族的梦想和追求,体现着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行动指南。作为党员干部,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就必须按照指引的方向,步调一致向前进,更重要的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好、贯彻好,彻底解决学习不系统、不深入问题,真正的学懂、弄通、做实,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专题研讨发言材料范文二

为深入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按照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要求,市发改委于4月X日至4月X日开展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党史学习教育第一期专题读书班。会上,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简史》重点篇目,围绕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开展研讨交流。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行了回顾思考,下面结合我本人的思想,交流一下心得体会。

学习党史,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必要前提。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在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新时代。学习党史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提高工作能力。了解我们党和国家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了解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助于汲取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的执政经验。作为一名党员,要知党爱党,知党爱国,坚定信仰信念、淬炼党性修养、厚植为民。特别是针对青年党员,更要加强党史宣传和教育,要正确且及时地引导广大青年党员在学习中继承发扬好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使其能深刻领悟我们党在这百年来经过不断检验得出的真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富裕中国。”

学习党史,是恪守为民初心的必经之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党百年奋斗、风雨不改的初心。2021年新年来临之际,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一重大成果,是在党领导下取得的辉煌业绩。同时明确未来5年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过渡期,确保脱贫人民不再返贫。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党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投入疫情防控救治,最大限度减少疫情传播、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取得令世人艳羡的成绩,这离不开我们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全国人民的积极配合。国人在面对艰难困苦时能完全信赖和依靠我们党,始终保持上下一心,是我们党百年来一心为人民,得到人民衷心认可的体现,也是我们学习党史,恪守为民初心的强大精神动力。

革命题材篇7

关键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大学生;挫折教育

大学生挫折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引导高校学生净化心灵、涵养性情和提升思想境界及建立自我防御机制的重要任务。深入挖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精神内涵,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是新形势、新情况下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念,拓宽教育渠道,与时俱进地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一)

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教育、德育教育等,还要重视学生的挫折教育。大学生挫折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学会自我调整,提升抗挫折能力,形成稳定、健全、优良的人格,形成知行合一、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处理好个体与自身、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对高校深化素质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当前,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学生挫折问题不断增多,校园事故时有发生,大学生挫折教育开展效果不是很理想。

(1)学生的综合素质未得到有效提高。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注重过级率、考研率、就业率等,在大学生意志、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力度不够;学校教育规划大多没有挫折教育内容,挫折教育的系统性不强,主要靠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进行,教育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关注。挫折教育课外活动的开展主要以野外生存训练、挫折夏令营等,活动效果缺乏科学评估,挫折教育效果不明显。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高校持之以恒地开展,而很多高校往往是出问题再进行教育,预防教育重视不够,在大学生挫折教育方面对策探究不多。

(2)家庭对挫折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当代大学生大都是实行计划生育后出生的,他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承载着父母的殷切期望。在挫折教育方面,许多家长不注重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忽略孩子的全面发展,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是有出息,未认识到挫折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重要内容,除了学习,还要培养孩子人际交往、抗压等能力。

(3)大学生在接受挫折教育方面主动性不强。由于专业知识学习是大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即使有心理问题,他们也不愿寻求帮助,害怕自己隐私暴露。此外,高校开展挫折教育活动的科学性不够,让很多学生积极配合参与不够,挫折教育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

1979 年后荧屏上相继出现了《报童》、《曙光》、《大河奔流》、《大渡河》、《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四渡赤水》等电影和《长征》、《恰同学少年》、《井冈山》《延安颂》等电视剧。这些影视剧以真人真名表现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突破了以前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反映不知名的小人物、小事件。有关部门还对此类影视剧的人物形象规定为“担任过或曾经担任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这类影视剧着重要表现的是我党我军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主要是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形象。学界把反映真实的重大历史事件,真实的重大历史人物的影视剧称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

此类影视剧以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手法艺术化地再现了革命前辈们在血与火的斗争中的丰功伟绩,“既是历史, 又是艺术;是历史的艺术化, 也是艺术化了的历史”,浸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内涵、思维习惯等。“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此类影视剧作为一门艺术,其自身具有育人功能,开展此类影视剧教育,是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值得广大教师重视。突出此类影视剧的育人功能,教师可深入挖掘影视剧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特别是革命前辈们在党的领导下,为建立新中国,敢于与一切反动势力进行可歌可泣的斗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精神,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共同理想等,都是当前教育中大学生需要的营养。因此,探索影视艺术教学规律,创造性地与大学生挫折教育教学相结合起来,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形象地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甘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革命前辈们不管在革命一帆风顺,还是处于低潮时,都以“看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望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的良好心态,坦然面对革命形势,以大无畏的精神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始终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教师可深入挖掘革命前辈的这种精神内涵,充分利用影视中无产阶级革命家事迹来指导学生认知自我,学会适应环境,敢于面对困难,增强意志力,构建有效心理防御机制,提高抵抗挫折能力,坦然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压力。

(1)汲取无产阶级革命家主观能动性思想,增强独立意志。说:“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以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战争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影视剧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敌强我弱形势下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依据战略形势运用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等思想。电影《四渡赤水》深刻反映了红军普通“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乐观无畏精神和红军将领“调虎离山袭金沙用兵真如神”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智大勇。由邵钧林任编剧,金韬导演的电视剧《井冈山》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革命胜利,想尽一切办法保存自己有生力量,实现工农红军井冈山会师的战略意图。影片一开始通过其弟弟毛泽覃把一本《三国演义》的下册送给了从未过面得,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朱毛会师的引子,虽然两人从未谋面,可都心知肚明朱毛领导的红军要会和在一起才是中国革命的正道,从上下两册《三国演义》要合并展开井冈山会师的历史讲述。表面上是两本书要合并,实则随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爆发和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井冈山成为“朱毛”红军会师的必然选择,他们的会师是顺应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将直接影响到中国革命的发展。教师可在教育教学中深入讲解革命前辈这种对待战争的态度,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建立良好心态,做好对干事创业困难的准备,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每一件事情。

(2)吸收无产阶级革命家敢为人先精神,增强抗挫韧性。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是一部反映为首的湖南青年成长的故事片,影视剧歌颂了他们敢于反抗不合理的制度、敢于为人生理想拼搏奋斗而进行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电影《长征》以全局性的视角第一次完整地全景式地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通过对敌我斗争和党内斗争真实再现和红军对自然困难斗争生动传神地描写,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困难面前,敢为人先,敢于斗争,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排除万难,转败为胜、创造历史奇迹。教师可在影视剧教育中对学生开展韧性教育,教育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锤炼心理品质,树立坚韧不拔的意志,树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3)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主义情怀,培养乐观品质。电影《相伴永远》别出心裁,选取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富春和蔡畅一生永不言弃的爱情作为叙事视角,艺术地、诗意化地再现了李富春和蔡畅一生。该片以爱情为主线贯穿始末,叙写了李富春和蔡畅的“巴黎之恋”、“遇难香港”、“为迎接新中国而战”和“在历史的曲折中抗争”,把李富春和蔡畅从相识、相知到相恋及在中国革命的历史斗争中的相扶、相帮和相助诗意再现,歌颂了他们在革命斗争及困难面前,始终保持乐观主义情怀,始终不离不弃、相濡以沫。教师可进行此类影视剧教育学生树立乐观精神,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心理中充满理想,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4)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国情怀,增强责任意识。拍摄于1991年的影片《和他的儿子》对人性人情作了进一步挖掘,该片表现了与的父子亲情,把一代领袖在得知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时,内心情感的复杂刻画得淋漓尽致。肩负起两重角色。一方面,作为国家领导人,是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在战场上牺牲是正常的事情。另一方面,作为儿子的父亲,他也是人,他有父亲对儿子的拳拳深情。影像中的会流泪,会发脾气,会寝食难安,这是一个父亲应有的正常表现,是对儿子的爱的正常体现。电视剧《井冈山》中除了是领袖,也是人,作为领袖,他关心下属,关爱士兵,坚决同秋收起义的左派作斗争,采取不同的策略争取了井冈山土匪袁文才、王佐;作为人,也有对妻子的深厚感情,为贺子珍的一片真心所感动,当在政治上遭到组织上的误解时,他也难过,痛不堪言,发出了男人比女人更爱家,比女人更脆弱,在外面闯得头破血流时更想念家的肺腑直言。因此,教育中可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意识,树立敢于担当的心理品质,面对困难挫折时,多想想家庭,多想想父母,多想想兄弟姐妹,多想想未竟的事I。

总之,开展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教育教学是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一种手段。深入挖掘此类影视剧的丰富内涵,以此为资源与时俱进地与当前大学生心理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教育教学,不失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举措,我们应当重视。

参考文献:

[1]潘万秀,万丽玲:《电影艺术新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2]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军事文集(第二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革命题材篇8

按照此次中心组集体学习要求,围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进行了系统地学习思考,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巩固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转型期,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探索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深入学习领会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党的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我们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积累下来的,饱含着成败和得失,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从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间,虽然曾走过弯路,出现过挫折,但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做了重要准备。下面谈几点体会:

我们党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归根到底就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近年来,我与党员干部一道以民生改善为目标,坚持百姓需求在哪里,基层工作就推进到哪里;群众困难在哪里,党员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真正让基层党组织成为

“主心骨”,让党员干部成为

“领头雁”。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党,我们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何实现这个初心,怎么才能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这是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基层党员干部直接与群众打交道,能够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我们要注重搜集和发现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回应群众的诉求。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观念。基层党员干部,一定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搜集群众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质量和效果。要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应对各类风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

上一篇:马背上一路走一边顶范文 下一篇:天空下着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