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人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10-21 09:39:56

最感人的文章

最感人的文章篇1

在初中语文的写作课堂上一直都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们,那就是学生不能很好地写出带有感情的文章。我们语文教学中提出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最根本的目的并非将学生都培养成一个个写作神童,而是让学会通过写作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可以通过写作反映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但是在语文课堂写作练习中学生上交的文章中很少能看到表达真挚感情的文章,这个问题到底归结于什么呢?我们该如何改进,如何去指导学生学出有感情的文章呢?

一、让学生多读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培养学生写有感情的文章并非可一日而成的,这需要教师指引学生慢慢地进行积累,多去体会和阅读有真实感情的文章,让学生先去看一些别人是怎样用文字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情的,让学生先去借鉴,然后再慢慢去尝试写作,最后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在学生阅读有感情的文章的同时,教师也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多与学生交流,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乐于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情表达出来与我们分享。在教师掌握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之后,那么教师就可以多去花一些时间慢慢地引导学生动笔,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然后再去结合自己曾经阅读过的文章学到的写作手法带入自己的文章,那么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一定不会死板、空洞了。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成为一个有心人

带有感情的文章一定来源于生活中,每个人与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环境,但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那么就观察生活的仔细与否来说,我们可以将人分为生活中有心的人和无心的人两大类。写有感情的文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有有了真实的感情才有在文章中表达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比如,在写到有关秋天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去给学生布置一些课下观察的作业。让学生课间活动时或者放学之后观察身边的景和物,比一比与春天有什么区别,现在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等。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亲自带着学生一块去看一看秋天的样子,体会一下秋天的美,感叹一下大自然的神奇之处。然后回到课堂上面可以让学生共同去讨论一下,各自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和真实的感受。当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了,那么真实的体现在文章上面也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最感人的文章篇2

一、着眼题目,提纲挈领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课题更是文章之眼,它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引用人物的重要言语,可谓是引导学生触摸文本整体并进入文本的有效捷径。

小学阶段很多课文的课题都有这样的作用。比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课讲的是谈迁耗尽了心血的书稿被盗后没有被打垮,而是凭着坚定的信念重新站了起来,编写出新的《国榷》。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厄运”和“信念”设计问题:谈迁遭遇了什么厄运?他是怎样战胜的?又是靠什么战胜的?由这几个问题层层展开,学生一步步走进谈迁,最终理解了谈迁正是因为有着打不垮的坚定信念才能战胜厄运,名垂千史,从而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总避免不了遭受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和谈迁一样有着打不垮、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二、巧抓过渡,明确重点

为了使整篇文章结构清晰,条理清楚,文章往往在中间部分用过渡句或过渡段来架起一座桥梁。抓住过渡句段,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文中事物的特点了。比如《秦兵马俑》一课中,“秦兵马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过渡段就概括了前文所写的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同时又点出了后面写的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找到这一过渡段,学生就能整体感知全篇的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了。与此同时,学生对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构段方法也就了然于胸了。

三、抓住首尾,把握课文

文章的首尾往往会有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是作者情感的凝结。这类句子或在开头总起,或在结尾点题,或首尾呼应,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首尾,便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这类文章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很多,特别是议论文和诗歌。比如《谈礼貌》一课,开头就提出了先以中国的古训“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为引子,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结尾处明确告诉我们“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道理。这样首尾呼应,说明了讲礼貌的重要性。

四、抓住情感,走进内心

情为心声。许多文章无不蕴涵着作者的情感。这些文章或是表达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或是号召人们爱护树木、动物,或是表达对人物品质的钦佩等等,而情感又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的。因此,抓住情感设计问题,可直接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比如《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就可抓住我们热爱祖国这一感情线来设计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学生进入文本,就可找出课文是从壮丽的山河、物产的丰富、民族的多样、光辉的历史、伟大的成就五个方面来抒发爱国之情的。然后再依照这五个方面逐步展开教学,进行介绍交流,展开想象,从而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五、寻找主线,把握思路

许多文章的作者在创作时便颇具匠心地设计了文章的主线。这些主线也是作者的思路。张中行先生说:“思路是‘流动于脑子中的意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要能理解文章的真谛,切实把握作者的思路,并按照特定的思路弄清文章的结构、段落之间的联系,进而深入理解文章,体会情感。可以说主线是阅读的捷径,可以“顺藤摸瓜”,快速达成阅读任务。

六、抓矛盾冲突,揭开疑惑

有些文章存在一些矛盾冲突,而这些矛盾冲突恰好反映了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在这针锋相对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揭开心中的疑惑,最终揭开矛盾,获得对文章的理解。

如《祁黄羊》一课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不计个人恩怨、大公无私的人。但如何让学生体会他的这一品质呢?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一课的矛盾冲突——祁黄羊推荐自己的仇人解狐担任中军尉。因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解狐是他的仇人,而中军尉又是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职位,那他为什么要推荐解狐呢?这个问题一抛出,顿时便引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此时让他们去讨论,学生必然情绪高涨,仔细品读课文来寻找原因,教师自然不必担心学生“浅尝辄止”了。最终,学生抓住文章的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找出原因,认识人物的高贵品质。

当然,文章的体裁不同,文章的内容不同,设计主问题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但只要教师认真品读教材,仔细分析,从学情和本阶段语文学习的课程要求出发,一定能制订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最恰当的主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感人的文章篇3

夜幕降临了,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忽然,有一户人家的书房里吵了起来。原来是一本写满“优秀”字样的作文本里发出的声音,标点符号们都觉得主人因为自己而得奖,感到无比的骄傲。不知是谁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主人的作文屡屡得奖,你们说说谁的功劳最大?

逗号得意洋洋地说:“当然是我的功劳最大了,主人的文章里用我的时候最多,当然是我应该获得最大的荣誉。”句号气呼呼地蹦出来说:“如果文章里只有逗号,没有我,主人的文句不停地写下去,永远没有截止的时候,谁还爱看?怎么能获奖?!”说完,他自负地向四周看了看,希望他的见解得到大家的赞同。

感叹号慢悠悠地走出来说:“你们两个都不行,如果只有你们文章会写得多么的平淡呀!只因为有了我文章才会变得有感情,让读者有读下去的兴趣!”破折号急匆匆的走来,反驳说:“如果文章都用感叹句,人们就会因感叹过多而感到虚假、不实在。”句号和逗号急忙上前附和:“对,对!”,破折号白了抢话的逗号、句号两兄弟一眼,继续说:“我才是最伟大的,因为我有转折、解释的作用。

如果没有我的进一步解释,读文章的人就不会深刻理解语句的意思,还得什么奖!”句号和逗号听了一脸的不高兴。双引号和单引号两兄弟来到前面说:“我们才是最伟大的,我们可是引用人们说的话,这个引用对文章的作用可大了,而且引用的往往都是重点,是文中画龙点睛的部分……”

这激烈的争吵声把主人惊醒了,他和蔼地说:“你们都是我的好朋友,只有你们同心协力地相互配合,我的文章才能获奖啊!”室内又恢复往日的宁静。

最感人的文章篇4

【关键词】语文味;课堂气氛;老师;学生

一、“语文味”及其在阅读课堂中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初中语文味的内涵研究

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初中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语文课教学出语文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准确地说,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因此,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可见,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归宿点和立足点。

(二)语文味在阅读中缺失的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语文味对于初中阅读来说极为重要。良好的阅读教学应该把握语文味的内涵、实质,在具体的教学中结合实际予以实践。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都开设了专门的阅读课程,但对语文味的诠释却各不相同。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过度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掩盖了阅读应有的本质意义,导致了语文味的缺失。

首先,教学内容过于复杂。目前很多阅读教学都强调内容的丰富多样和新颖,这种教学思路固然可以吸引学生兴趣,达到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在实效上却令人堪忧。如许多阅读教学中充斥着各种朗读、听写等等,忽视了对文章词句、意境和作者情感等直观问题的分析,丧失了阅读应有的语文味。

其次,教学媒介过于复杂。当前很多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都使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简化了教学过程,却很可能因为教师对文本理解不透彻而导致教学失败。此外,多媒体形式不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直观的理解,更无从谈起语言品味、情感激发、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语文体验。

再次,忽视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阅读离不开对文章的遣词造句、作者情感、意境阐发等最基础单元的理解,离开了这些要素谈阅读,无异于闭门造车,痴人说梦,以这样的态度教授阅读,是对阅读自身规律的忽视和践踏。目前公开课已经成为了许多学校的卖点,对公开课老师的教学方法的盲目模仿也成为了许多青年教师的通病,正是在这样的浪潮中,语文味逐渐丧失,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涵丧失,阅读教学成了形式的卖场。

二、提升阅读课堂中语文味的对策分析

(一)品词析字,加强对字句的理解

程少堂先生在阐释语文味时强调的第一点就是语言品味,通过对优秀文章的语言的品味分析,获得最基础的文本理解。语言品味的关键在于对文章遣词造句的理解,也就是对词句的理解。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的主题或风格,在字、词、句的选择、应用、安排上也各不相同。比如,《,你在哪里?》一文,里面讲诉作者对总理敬仰,要理解这种感情,需要对在哪里这个词有着深入的理解。而要理解这个词词的含义,需要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背景和层次安排等有一个了解。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引导,在逐个了解上述因素的基础上,最终深刻理解背景的含义。这样原汁原味的语文教学,体现了语文味这一要素在阅读课堂中的重要意义。

(二)激发意境,强调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文章有其路,也有其独特的情感。对文章情感的准确,深入的理解,是读懂文章、了解文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语文味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要理解作者的情感,需要在通读文章,对文章有一个基本了解的前提下,逐段的分析文本脉络,最终归纳出作者真实的感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对文本理解的升华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在《苏州园林》一文中,自然段描述了园林的“图画美”,为了使学生对这种描述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可以要求学生将那些能使自己感受到景象的词句圈出来,仔细品味,感受作者融入其中的真情实感,沉入到那种的场景中。而学生的思想感情从那样一个高度凝念的状态回到课堂上,对文段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准确触摸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

(三)简化过程,加深阅读教学的基础训练

阅读教学中离不开教师幽默的、独特的、富有启发意义的教学手法,这也是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关键。但我们更需要看到,失去了语文味的阅读教学是华而不实的,失去了语文味的阅读课堂是空中楼阁,阅读教学离不开语文味。当前诸多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手法,强调了技巧性,却忽视了阅读中最朴质的那一份情感,忘记了对文章最优美的哪一些词句的感悟,而这,恰恰是语文味最本质的体现。就如程少堂先生所言,语文味是阅读学习的逻辑起点,也是其逻辑终点,通过品味语文味这样一个循环,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对文章最真实、最直观的感悟和体会。

【参考文献】

[1]丁雅静.语文教学应多份艺术美、活动美、表达美[J].内蒙古教育,2011(14).

最感人的文章篇5

关键词:语文;当代散文;教学;文本细读法

运用“文本细读法”解读当代散文时主要从语境、情感和语言三个方面入手,剖析文章的主线,然后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所以,研究“文本细读法”在高中当代散文中的运用就要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分析其具体的作用。

一、细读语境

1.对语境把握的三个方面

语境是指文章的前后文形成的语言环境,同时它也给语言的表达规定了环境和场合,所以把握语境可以帮助理解文章,进而更好地解读文本。在高中语文当代散文的阅读和教学中,对语境的把握主要从语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三个方面进行。

语篇语境强调的是文章前后文的联系。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散”,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分散在多处的描写和叙述中,这时单个的字、词、句表达的含义无法帮助散文的阅读和教学。如果把文章的主线把握住,从全文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联系到具体的句子中,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要让他们联系上下文,从整篇文章出发,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文章的内涵。情景语境是事件发生的场景,即文章的感知情景。情景语境主要是文中描述的人物事件发生的场合,也包括对人物表情的描写、说话人的语气和表情等,这些细节最容易体现出一个人的情感,进而烘托全文的思想和感情基调。社会文化语境是指文章叙述时间发生的社会大环境,这其中包括了作者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中人物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解读社会文化语境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如在阅读和教学鲁迅的文章时,一定要联系社会文化背景,才能解读文章深层次的内涵。

2.对学生语境意识的培养

把握语境是学习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是教师在散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散文时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境思考问题,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把自己带入文本的语境,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方便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

教师在散文教学时一定要先把自身带入文章的语境中,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然后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思路。这样做,学生就会习惯性地把握散文的语境,形成语境思维,锻炼自己的语境意识,然后通过教师在语境中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答案,就会更好地解读文章的情感和思想。这种做法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进入作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还方便了教师的教学,让整个散文教学在正确的主线下进行。

3.对和谐课堂语境的构建

语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文章的观点,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尽量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和作者的写作思维保持一致。所以,在现代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构建和谐的课堂语境。

教师在当代散文教学中引导课堂的语境,然后让学生交流自身对文章的看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自习阅读文章,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思考教师的问题。这种和谐课堂语境的构建和“情景教学法”有相同的原理,都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思考的热情。

二、细读情感

1.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是把握散文最好的办法,这会使读者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阅读文本,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还原作者的思想。这种教学手段最大化地使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作者的写作感受相通,使学生的思维接近作者的思维,得出的问题答案也更加接近正确答案。

2.融入学生的阅读感受

学生的散文学习不仅是追求学会思考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习散文过程中产生的阅读感受,这是当代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应该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阅读散文时,会根据自身积累的社会经验考虑问题,然后才是将自身带入作者的角度体会文章,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过程。鼓励学生融入自身的体会让学生进入到文本当中,感同身受地思考,不仅印象深刻,还更好地还原了作者的情感,方便了学生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3.细读语言

文字是自带含蓄属性的,再直白的表达也附带了思考的延展性。散文更是这样,有时一段朴素的表达在结合了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后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向。所以,在阅读散文和进行散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语言的风格和内涵。

语言的风格是根据作者的不同划分的,如朱自清、冰心、鲁迅、周作人等都有自己的语言表达风格,有的清新,有的深刻,有的朴素。把握了语言的风格后,就可以根据作者的习惯性表达方式来思考问题,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感情。语言的内涵则是文字背后隐藏的更深层含义,需要读者在仔细品味后结合其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挖掘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把握文章的思想和表达的深层含义。

总之,高中语文当代散文教学中,过多地追求学生思考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忽视了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学生思考环节。“文本细读法”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体验,更好地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也保持了学生的思维和作者的思维一致,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要更好地挖掘“文字细读法”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使新课程改革更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甘雪晶.“文本细读法”在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运用[D].海南师范大学,2014.

2.张盼.高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4.

3.胡正仙.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最感人的文章篇6

关键词:引读;外貌描写;教学流程

我最欣赏他的课主要有三点:

一、雁过无痕的引读

他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悟第一自然段的审美感觉,熟读背诵第一自然段”这一教学目标的处理得非常好。我们都知道背诵是语文课堂上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学生也是比较怕背诵课文,很多老师也会把背诵放在课后让学生去背。在教学这个自然段时他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指名个别读。教师指导: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边读边想象。(读书时心里要想到所读的画面和情境)我们齐读。这些颜色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读。你能把色彩和景物连起来读吗?指名读。

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后两句谁来读?用一个字形容眼前的闰土?我们要学会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你能读出他的英勇无畏吗?这段话很有意思,有点像惊堂木一拍,像什么?

谁来用评书的方式来读一读?教师示范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点评。

画面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读出那种静态和动态的画面。生齐读。

作者用什么让我们觉得这景色很美?带着这种动静相结合的感觉再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教师以评书的方式读课文,在学生的多次朗读中,不仅理解了这段话的意思,而且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这就是“雁过无痕”的教学方法,这视为高超课堂教学

方法。

二、外貌描写的处理之妙

罗老师通过一个问题“请找找描写闰土的外表的句子”,让学生找出来并且读读,再让学生说说闰土是一个怎么的人。学生说出了闰土是一个勇猛无畏,憨厚老实的人。让学生知道要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而且罗老师还运用丰子恺对人物的绘画来分析鲁迅的写少年闰土的外表的写作特点,让学生知道了外貌描写不是把所有的特征都写上,而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两三点来写,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对学生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策略非常到位

整节课的安排非常紧凑,思路清晰,运用各种策略让学生真正走入了文本,理解了课文。

这节课的脉络是初读、梳理文章脉络、指导朗读、研读课文。罗老师按这样的教学流程,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结构,让学生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文章的重点部分,抓住文章中的第一段和外貌描写来朗读,这样的处理让课堂最有特色、最感人、给人印象最深刻。使学生在读中能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接着让学生品味课文时,抓住了重点字、词、句去细品,也抓住了文章的细节、动人处让人去回味。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能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罗老师在教学研读课文这一环节时,让学生找出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而且要用四字词语概括出来。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同时提升学生的概括

能力。

总之,这一节课让我知道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教学目标为

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准;还要结合文章的写作手法,在阅读课中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尝试抓重点,抓主线,抓朗读,让学生与文本更亲近,让课堂更活跃、更有感染力。

最感人的文章篇7

一、以小见大,构思新巧。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鲁迅语),他一生的创作达九十三卷之多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列宁)。给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写纪念文章,极易写成作家评传,会让一般读者感觉繁冗乏味。茨威格打破了这种纪念文章的常式,独辟蹊径,避繁就简,以托尔斯泰墓为构思对象和线索,让人耳目一新。谒墓思人,由墓之朴素而对比联想到托尔斯泰一生伟大、繁富的精神创作,折射出托尔斯泰崇高、光辉的人格。这样以实写虚、以小见大,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二、比衬增色,主旨突出。托尔斯泰墓是朴素的,它“远离尘嚣、孤零零的”“只是一个长方形土堆而已”。为了突出其朴素美,为了避免平铺直叙,文章很讲究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对比手法运用于文章始末。文题“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最美的”英语短语是“The best beautiful”,它是比较级的最高形式,只是隐略了众多比较对象。这一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撩发读者急欲探美览胜的阅读兴致。文章每段起首句照应文题,也用对比手法一再交代托尔斯泰墓(比其他人的墓)“更宏伟”、“更感人”。耐人寻味的是:这样开门见山引起读者心理上的期待,与实际上坟墓的朴素又构成内在的反差。如第二段中“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与紧接的“它只是……没有……没有……没有……连……也没有。”语义结构上的对比打破了读者思维平衡,开启想象空间的闸门,激发读者缅怀托尔斯泰的生平、人格。文章结篇也用对比,融叙述、议论、抒情为一体,既营造了托尔斯泰墓虽朴素而庄严肃穆的气氛,又涌动着读者“内心深藏的感情”,言尽而意无穷。

文中衬托手法用来轻灵活泼。托尔斯泰种树的往事像童话般纯真、美丽,衬托出托尔斯泰对幸福的执着向往、高尚的人格,也反衬了他饱经忧患的一生。第二段中关于墓地景物的描写,意在反衬墓地的宁静、肃穆,生动的照应前文“远离尘嚣”“孤零零”的朴素。

最感人的文章篇8

关键词:阅读;整体感悟教学法;模式

整体感悟教学法强调的是整体。语文的文章都是言语和意义的统一体,作者在言语形成过程中,将其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也就表露出来,而我们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从言语分析入手,对文章进行肢解分析,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学生听,忽略学生自己的解读过程和对内容的认识,颠倒了阅读中读者与文章的关系,长期以僵死模式对文章进行阐释,造成学生与文章和作者疏远与隔膜。

为了指导学生形成自觉的整体感悟的能力和习惯,提高整体感悟的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保证学生有充分感悟文章的时间,同时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整体感悟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通览全文,初步感知

要让学生明确了解文章的背景,如是谁写的,什么时间写的,在哪里写的,为什么写,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写的,写得怎么样等等这一系列有关文章全局性的问题。从而形成最初对文章的认识。

二、保留最原始感悟,互动感悟

原始感悟指的是学生在初步熟悉读物的内容之后,随之而生的一种原始感觉。这种感悟是学生在毫无功利的情况下,和文本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和价值判断。这也是最真实的体验,这种原初感悟会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乐趣。

教师应该重视和尊重学生的原始感悟,我们可以把阅读所得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讲给大家听,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方面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能通过听取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从而在师生的互动中形成对文章的阅读期待。

三、形成正确的阅读认识

学生有了最初感悟时,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文体和语体的知识,在学生形成阅读期待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最初的阅读有直观性、表层性和不确定性,能使学生从读物中退出来,以冷静的头脑、理智的思考感受文章,形成自己对文章独特的见解和体现,从而形成正确的阅读认识。

四、培养整体评说

当学生已经有了正确的阅读认识时,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直觉过渡到整体评说。整体评说,实际上就是“理智思考”。在阅读中,教师不仅应当重视学生阅读初感,更应当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评说。如: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的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可以抓住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用理性的头脑,全面的观点去归纳、总结文章的内容意义和言语的表达形式。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也是阅读能力的练习。

阅读整体感悟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只强调基本阅读方法的自由选择和灵活多变。在具体的课堂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如下

问题:

1.教学应充分体现个性自由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放飞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将注意的中心由作者作品转移到自己身上,超越文章,建构新意,培养思维,激发创造力;在个性化的阅读当中,获得由个性化到社会化的经验技能;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冲撞、融会与发展,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

2.教学应充分体现整体感悟

因为整体感悟既强调了“整体观照—系统解构—整体综合”的阅读方法和过程,不破坏选文的整体性,也反映了整体—局部—整体,概括—分析—综合,模糊—清晰的认知规律。

3.教学应充分体现互动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要在师生的互动中,保证全体学生个性阅读发现和创建的思维流程正常进行,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整体感悟。这是局部感悟上升到整体顿悟的必要措施。

总而言之,整体感悟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符合教学实际的,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只要我们能充分地发挥其优势,就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上一篇:放不下的是你范文 下一篇:人生格言警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