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动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9-17 06:50:26

最感动的文章

最感动的文章篇1

一、清晰:表达最纯正的主旨意图

文章是说理明道的载体,体现着作者的精巧构思。写文章最怕理说不清,道不明,最怕离题万里,不知所云。离开了写作主题的文章,都是“废言的合订本”。写文章将主题清晰作为首条原则,方能取舍得当,顺当自然。

写作要求培植好主干,使作文更有目标方向。如在《这也是一种爱》习作中,作者说到自己是一名优秀生,考试失手考了79分,听到成绩后父亲没有责怪,反而说:“你想吃些什么?我明天去买。”着实让作者有想哭的冲动:“虽然很简单,也很容易伤人,但这也是一种爱吧!”透过这样的主题,不难发现:改变原来的叙述模式,让读者从作者的写作中发现一向木讷的父亲对儿子没有过多的责怪,而是主动改变教育方式,让作者深深懂得了父爱,更是让读者体味到“中国式”教育的深刻含义。作者在描述中,始终紧扣父亲不变的神情来主动表达,让读者在近距离接触感受的过程中受到更多的感染。

记叙文应该在遵守“六要素”外,多对文章主题深入研究。教师帮助学生敲定一定的目标方向 后,多让学生认真审题和精心撰写提纲,做到“眼中有题,心中有纲”,指导学生不怕厌烦,大刀阔斧删减,做到“不蔓不枝”。写作后,回望“主干”,能遥相呼应,必要时宕开一笔,有力收束。

二、细腻:反映最真实的情感世界

文章都是“缘事而发”的结果。学生充分调动眼、脑、口、手等多种感官,捕捉细腻的所见、所闻、所感,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与体验。运用细腻的记叙方法来整合资源,使之成为“情感的宣泄点”与“互动的生成点”,更利于学生接受掌握。

细腻的刻画需要细致的观察,描述其中细微之处,定能展现出最为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如在写《我生命中的那簇野》时,一学生就通过细腻的观察来体现不一般的情感世界。文章开头说自己“三天两头跑医院,是名副其实的‘病秧子’,记得一次瞧病回来后,看见前方渠边斜坡上竟然有一大片一大片白色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得那样鲜艳,那样精神”,自己便下车仔细驻足观赏,“只记得那一刻有一幅画面深深地刻印在我脑海里:清凉的风,湛蓝的天,金闪闪的阳光,加上一大片白色的野明艳美丽,清香袭人,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而就在那一刻,她坚定地告诉自己,她要生长得像这花一样美丽……”通过这样的细腻描述,让人感受到野生白的旺盛生命力与活力。在经历了此次事情后,作者“破天荒头一回吃药没有让父母催促,第一次面无惧色,一饮而尽”。因为“我饮下去的是希望,是力量,是渴望生命如花绽放的动力”。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真实的呼声,触摸到真情。

教师要多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运用白描手法的过程中触摸内心最真实的感知,使表达的情感真实有效,紧扣描述的典型与多元。鼓励学生从生活所见中主动摘取相应的表述信息,从镜头取景远近、人称变化、语言长短等方面筛选丰富内容,更利于他们深入感知体验。

三、多彩:刻画最感人的细节

从细节处刻画,更能赢得读者的关注。刻画的多彩多样,让学生在窥见一斑中把握不可言传的妙意,也为写作提供了最为真实、感人的素材。多彩的刻画,能使文章更加闪亮,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刻画细节可通过间接描写,让读者有所感思。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在描述刘和珍被害时,通过对各种部位所受到的伤害――“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和介词“从……入”的运用,自然而然刻画出刘和珍所遭受的不一般伤害,足以衬托出当局者残忍的手段。此外,可运用“惜字”刻画,让读者主动捕捉其中的内涵,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那雪下得正紧”,单一个“紧”字,可见雪的广、大。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刻画细节,使得表达富有生命活力,更有立体层次感。如比喻,形象具体;拟人,生动有趣;夸张,感知深刻,等等。

指导学生运用多彩的刻画来展示细节,能使文章描述更加具体。运用多彩的表现手法,从某处细节入手,展开适当的铺设和描述,让文本意义更加明确。多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在感受不一般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刻画,让表述内容更加生动。多运用对比剖析,能使学生在比照中不断开阔眼界,获得深刻感知体验。

最感动的文章篇2

一、在阅读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没有阅读就没有作文,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靠的是长期阅读的积累。而高中语文教学,由于受高考的制约,将阅读与作文割裂开来,即单一地进行阅读训练,没能将阅读与作文融为一体。为此,笔者尝试在教学中注重把作文训练与阅读结合起来:通过阅读加强语言训练,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笔者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精练、简约的语言风格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场景进行描写训练,体现这种语言风格;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布局谋篇,如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小说,要求学生体会文章叙事的层次结构,培养学生条理清晰的叙事能力,学完这些课文之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要求文章脉络清晰;引导学生学习优美的写作风格,包括文章的修辞、论辩以及文章蕴含的精妙思想,如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鉴赏,品味文章凝重的思想及语言风格,特别是渗透在文章里的浓郁感情,感悟鲁迅先生对当时无能政府的恨和对爱国学生失去生命的扼腕叹息等诸多情绪,启发学生,文章要言之有物,要善于把自身的感情化为文字,先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引发感情共鸣。

二、用多媒体作为作文训练的辅助工具

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并推动着课堂教学的改革,为强化学生的作文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1)用视频展示话题作文材料,如我们可用视频展示“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身救学生”的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资料写观后感,从视频材料中提炼自己的观点,大胆地将自己的作品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选出比较出色的文章,然后在班内进行朗读交流。视频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们有了这样的直观感受,写出的文章当然就能情真意切。(2)搭建网络写作平台,题目由学生自主拟定,也可以定期由教师拟定,要求学生定期完成作文任务,然后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指定的网络写作空间,教师要从每期的学生作品中推选出优秀范文置顶,全体学生必须参与赏析与点评。(3)由教师指定,或者学生自主阅读网络信息中有关作文写作艺术、技巧的文章,然后根据平日写作专题独立查询阅读,加强自主训练,使写作技巧内化为自身的写作能力。

三、联系生活,加强作文训练

作文源于生活,说的是我们不断思考,不断积淀,而后经过提炼加工成为文章。学生身边的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作文就要提倡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在生活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作文提高对社会的思辨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

第一,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把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作文材料,要求学生发表看法,写出感情,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例如,笔者让学生针对盛行的“追星”现象发表评论,对社会上的“拜金”现象陈述观点。这些话题,学生最熟悉,所以能深入思考,作文中自然有话可说。

第二,与节日相结合。如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老人节”等,笔者有意引导学生结合节日内涵进行思考,抒发对长辈的感恩之情,或者要求学生站在长辈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作文主题新颖。

第三,结合学校活动。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之所,校园生活往往是他们印象最深的记忆,也最能触动其心灵。例如,学校的运动会、各类比赛活动,学生大都亲身经历过,我们可引导学生将自身体验诉诸文字,学生往往能捕捉到生活中的共鸣点,写出感人的文章。

四、增加练笔,强化训练

学生作文除要按照计划进行有序作文训练之外,还必须开拓练笔机会,经由多次练笔的积累,逐渐形成写作习惯,提升作文技能。为了增加学生的作文训练密度,笔者特别设置了读书笔记、学生周记等常规作文训练项目;增设了热点评说训练,即要求学生根据社会热点、敏感点,进行富有时效性的评说、热议;此外,还设置了“身边事我来评说”作文的项目,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对生活现象发表看法,可一事一议,也可记叙点评。最后以读促写。寒暑假及节日期间,要求学生根据作文要求做社会调查;提倡假期“读名著、赏名篇”写作活动,开学之后进行评展,学生相互交流品赏,甄别遴选,对优秀者给予表彰奖励。

综上所述,高中作文教学必须摒弃应试观念,结合高中生的特点,从长远出发,多措并举,并持之以恒地强化训练,方能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提升作文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最感动的文章篇3

《背影》在中国现代的白话文中,是老少皆知的名篇,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入选中学教科书,直至如今。

对于《背影》,论者所言极多的是父爱如何的周全细致,因而感动了“我”,故而所见的教参多是大谈文章对父爱的刻画,然后将课堂升华为感恩的德育课。然而,他们都忽视了文章的叙述主体“我”,而“我”实际上才是文章正在的重点,文章所呈现的其实是“我”在与父亲的关系中的心路历程,这才是推动文章成形的“暗流”。

整篇文章分为两个时间维度:“现在”与“当时”,“现在”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当时”则是作者回家奔丧,父亲送他上火车回北京的那段时间。后者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以“我”目睹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艰难背影而感动落泪为高潮。但是我们细察前文,可以发现父亲之前其实为“我”做了不少事,如决定送“我”去车站、向脚夫讲价、拣定椅子、铺好座位、嘱“我”小心等等。但上述这些行为发生时,“我”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呢?“我”“总觉他讲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心里暗笑他迂”。这里我们就不禁要问,何以之前是年少气盛、满是不屑,后来一下子就被感动了?要解决这问题,我们便须细察此时作者的心理。大凡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自主意识的强化,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父母的关怀当成干涉,继而会将任何带有父母控制色彩的东西从自己的行为中剔除出去,于是就出现了生活中常见的“父母指东他往西”的现象。而此时的作者,正是具备这样心理的一个年轻人。父亲对他的不放心、对他的跟随、对他的周全照顾,在他看来,都是对他的干涉与否定,他所接收到的,都是“你还不行”的信息,这怎能不使其不爽?这股情绪形成的反作用力形诸于理智便是对父亲的否定。那么后来作者的感动是为什么呢?关键就在于情境的不同。之前作者与父亲同样作为行为主体,共同面对脚夫、面对茶房,于是在作者自主意识膨胀的情形下,必然会发生冲突,表现为作者内心对父亲的否定;而在后来父亲买橘子时,作者已经不是一个行为主体,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静静地看着父亲步履蹒跚地为自己做事的过程,这个时候作者内心对父亲的抵触与否定被弱化,同时在看着父亲艰难的背影时萌生的怜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适才自己否定父亲的些许愧疚,最终共同形成了作者强烈的感动。这整个过程的发展和变化,其内在的原因,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自主意识的日渐强化,而产生的对父母在情感上的疏离。

看完“当时”的维度,我们来看“现在”的维度,即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一段其实是令人起疑的,因为从后文可知父亲并没有死,难忘背影的同时却又两年不见,让人不能不猜测期间或有隔阂,这在最后一段中也得到证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几年间,他与父亲的关系是不好的,如文中所言“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从两年的不加理会,亦可知儿子的反应也是颇为强硬的。大凡如父子这样两个男人间的意气,往往不易平复,因为一个要维持权威,一个则年轻气盛,谁都不愿低头。而文中的这场意气最终则以父亲的示弱告终。身心的日益衰退和对儿孙的日益思念最终使他放下了威严,主动与儿子沟通,惦念自己的儿孙,并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心中不免怜悯、酸楚,不禁想起当年父亲送他去车站的情景。之所以想起那个情景,是因为二者的情感脉络是一致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年轻气盛而产生对父亲的疏离(前者是在内心中否定,后者是空间上远离),但也都在目睹父亲的艰难中,由悲悯而酸楚,由酸楚而感念,最终在情感上回归。相同的情感使当年的景象又在脑海中浮现,两相重叠,在情感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促使作者开始反思自己并理解父亲、包容父亲。当年的感动只是一时的情感波澜,现在则化为较为清晰的内心意识,作者的内心,伴随自己的成熟,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父亲回归。

描写亲情的诗文,自古极多。即便现今的中学里,每年考试也免不了写几篇关于父母的文章,诉说自己对父母之爱嗤之以鼻而终为其所感动,几成定式。因为这些事实在是成长中的常态,故屡见于文章中。这些文章,若说叙述完整、描写细腻者,多不胜举。然何以《背景》能传诵至今,历久弥香?极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背影》并非就事写事,而是通过事件,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而这个心路历程,又是人人皆有,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生经验基础的。但凡经过成长历程的人,细读之下,焉能不有感于斯文?

最感动的文章篇4

小学语文阅读题,是小学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题型,并且题型呈现方式多样,但各类题型各有其特点,笔者从教多年,总结了一定的阅读题解题方法,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记叙文的常规问题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的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内容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二、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最感动的文章篇5

关键词:语文;阅读;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深入,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下面笔者就从教学实践出发,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对语文阅读学习进行探索和讨论。

一、课前初读文章

初读,顾名思义就是初次阅读,具体就是在教学新课前,我们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性阅读。初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和中心思想,同时,初读还要求学生注意发现新词汇并及时查阅工具书清除这些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课堂精读奠定基础。我们在初读阶段要注意找到文章的重点段落以及比较难理解的词句,然后分门别类做好标注,坚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驱动学生初读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笔者会提前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初读作业,参照文章的特色和重点分析文章,并提出对文章理解的思路。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课前先通过各种资源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创作风格,接着再借助工具书将生字词查询整理并学习掌握,如,斑鳌、油蛉、赤练蛇、木莲藤、何首乌、覆盆子等比较生疏的动植物名称。让大家在初读中,看到百草园中轻灵的动物和鲜活的植物等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都充满了童趣童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并领悟到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留恋和深情的回忆。诸如此类经典课文文字优美,经久不衰,充满灵性和生机,让人读来不禁神往。

二、课堂精读文章

学生在课前初读中首先了解课文内容,其次也初步了解了文章的文学意义和思想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配合,指导学生精读。由于初读时学生已经对不理解的字词句进行了了解,所以接下来的学习就是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章中优美句式的写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别是那些能够给人带来启迪和美感的经典篇章,更要带领指导学生进行精读,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视觉。在精读时,不要忽略老师的示范朗读。通过读,探寻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美,通过读,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的文学意义。

《背影》这篇文章非常适合有感情地朗读。为了能更好地渲染感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最好先充满感情地给大家示范朗读。文中对父亲去买橘子时爬月台“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等经典描写,让人感觉语言亲切,富有韵味。这是作者以一位普通儿子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父亲最普通不过的动作。这里娓娓读来,会悄悄触碰我们心里那个最敏感的部位,不禁让我们想起自己父母爱的经典性动作,细腻的情感汇集成一条温柔的小溪,绵绵不绝地在我心中缓缓流过。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文章朗诵,我们应把指导朗诵作为一个难点内容。要突破朗诵难点,就要先注意“背影”这样的关键词,然后师生一起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进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品味文章的美,学习文章的经典写作方法。

三、课后延伸阅读

由于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量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所以课外阅读也成为学生能否优秀完成语文学习的基础条件。学生课堂时间很有限,学生要学会自觉安排自己的课外阅读时间。因此,学生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应该根据教学教材内容,确定学生延伸阅读的范围。比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就应该布置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鼓励学生对任何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写读书笔记,对优秀段落进行背诵,对优秀篇章写读后感。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学生会根据自我需求把阅读作为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探索。当然,语文阅读方法还有很多种,比如,重点阅读法、目标阅读法、比较阅读法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拘泥于某些固定模式,而要指导学生体味和灵活掌握各种阅读方法,自主探索新的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案,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此外,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语文修养,为完善学生文学内涵修养作出贡献。

最感动的文章篇6

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是中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学习主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主观欣赏过程,更是一种学习个体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于文言文的意境中,从中感受文章的丰富意蕴,感知作者的情怀,并通过情感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彩。

文言文的朗诵教学既是理解文章主旨的有效途径,也是再现文章主旨的有效手段,还是对理解效果进行反馈的具体手段。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教师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借助于多种形式和不同深度的朗读,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建立起认知结构,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这样,形式多样并有梯度的朗读训练,能加深学生对文本与思想的理解,使学生从中体验复杂的情感、思想和道德内涵,拉近现代中学生与洗尽铅华的文言文间的认知距离。让初中生在朗读中真正的去品味那幽幽书香,浸润千年的风华。

二、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这是现代教学所积极倡导的教学方法

有的学生过分依赖老师,总希望老师多讲;也有的学生以参考书作为拐杖,不肯动脑。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之大忌。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要知道,“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笔者在教《〈孟子〉二章》时,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接着自读注释,利用学生自己手头现有的资料和课文注释扫清语言障碍,感受文章内容。老师适时适当加以点拨并提出若干思考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学生在自学本文时可采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如两章短论各有什么特色,中心怎么突出?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归纳,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讲民心向背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最后归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章的论证方式加以比较,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能力,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能自行归纳前一章是将中心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阐明了“人和”的实质。而后一章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先举事例,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通过两章对比,学生更全面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提倡“学生自主”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特别是文言文,自主学习也要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因学生基础而定,有时也应该加以必要的讲解。

(二)走出学习误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由于文言文与学生的日常语言习惯距离较大,比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消除学生的学习误区,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向学生灌输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佳作,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优美的遣词造句,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而不仅仅单纯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习引向更高的层次,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故事性强、有注释的文言文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文言文。由粗知文章内容,到了解文章结构、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作者透过作品中人物刻画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随后,说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进而提升学生的自我阅读水平。

总而言之,要抓好初中文言文教学,老师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创新,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当然,解读文言文,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

本文系2015年度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之研究”(课题编号:JYYB-2015058)相关论文。

最感动的文章篇7

一、张弛有度,环环相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注意他们什么时候处于兴奋的状态,什么时候处于松弛的状态,控制好教学的速度,既要让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体现教学的严谨性,也要注意不要让学生过于紧张,对教学产生疲劳和厌烦的情绪。

如《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学,首先让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来梳理文本的情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一开始的时候能积极地投入自主学习,但是过不久就有些松懈了。这个时候要果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提示,针对学生最初自主阅读的时候往往只关注文章中笔墨较多的那些人物,却忽略其中另外的一些关键性内容的情况,向学生提出“文章的主人公到底是谁”之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被调动了起来,很快发现了和贝尔曼有关的情节,这时候他们就能够清楚地把握住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了。这时再环环相扣地提出和主人公有关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对主人公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师如果能够张弛有度地控制教学,收放自如,那就能让学生在兴奋中积极吸收语文知识,同时也在放松中缓解疲劳,进行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二、起伏有致,层层推进

一堂课始终平铺直叙,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对教授的内容也会缺乏兴趣;相反,如果教师能够让课堂教学环节体现出起伏有致的状态,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那么将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学生的精神在一节课的4分钟里前5分钟是最松散的,此后的30分钟是最容易集中的,而最后的10分钟他们又无法集中注意力了,教师要注意这一点,让教学起伏有致,从而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

如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在学生注意力最松散的五分钟内,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歌曲《荷塘月色》,并播放展现荷塘美景的多媒体课件,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之后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结构,将文章明暗两条线索整理出来。在学生的注意力又渐渐地松散开来的时候,可以将教学内容推进到让学生分析作者思想感情、找到文章文眼等方面。这样的教学任务安排显得错落有致,层层递进,学生从了解文本表象内容的基础上递进到了感悟文本精神情感方面的层次。学生在找到了“心里颇不宁静”这个文眼之后便可以进一步集中精力分析文章的情感线索,从“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情”等语句中感受到作者在赏荷过程中的心情变化从而更好地和文本产生共鸣。教师还可以在下课前进一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想想文章第三段中的抒情独白并未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中心呢?这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品味文本。

在学生思维松散的时候采用一些方法调控教学节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松散的注意力再次集中起来,重新调动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有所提高。

三、动静结合,方法多变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动”的能力,同时更要关注学生自主阅读、思索钻研方面的“静”的毅力。将动静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让教学方式更为多样化,促进学生手脑结合,在做中思,在思中学,从而减少学生思维的疲劳,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

《老王》这篇文章的背景是“”时期,这段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距离比较遥远,学生可能很难把握住文本中的深厚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教学节奏,让教学动中有静,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在指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动”起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交流一下,说说在自己的身边是否也有些不幸的人,自己平常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在学习了《老王》这篇文章之后,是否有所触动。在学生充分动起来、参与到讨论中之后,教师可以总结学生的观点,并让学生静下来,再次回到文本阅读之中,在深化思考中更好地感悟文章的主旨。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夫妇为什么关心老王的事情呢?”“作者夫妇已经很关心老王了,可是为什么结尾还是觉得很愧怍呢?”“应该愧怍的难道只有作者吗?从作者的愧怍中能够感受到怎样的呼声呢?”让学生深入思索这些问题,使得他们在静静的感悟之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感受到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控制课堂节奏的时候把握好动静,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得到训练;而在思考的环节中,他们也能够更为系统地进行知识的内化。掌控好这样的教学节奏能让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

四、难易协调,照顾全面

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必然会有难点和重点,教师在安排教学节奏的时候要控制好难易程度,一味安排难点,会让学生的精神始终紧张,而一味安排容易的内容也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不同,协调教学难易度也有助于进行分层教学,全面地照顾到班级里的全部学生。

在学习《鸿门宴》这篇课文的时候,能否控制好教学内容的难易,掌握好教学节奏,对于上好这篇课文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例如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来疏通课文,了解文本中的生词,掌握“举、为、谢、斗”等古汉语词汇,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等的文言文语法内容。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给学生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着重理解文本的人物形象,了解文章是如何分析“义”这个问题的。这些内容是本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所在,教师在着重教授这部分重点的时候依然要考虑难易交错的教学方法。有的问题可以较为简单,如让学生思考“文章第二段写了哪些事情,对文章的情节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有的问题则可以更为深入,如让学生通过分析张良和项伯的话来讨论古人心中是如何看待“义”这个问题的,我们现代人又要如何看待古人的观点。

李如密专家说:“教学艺术节奏就是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用富有美感和规律性的变化来组织教学。”如果高中语文课堂充满律动的节奏感,将使得学生更好地明确教学目的,更有利于他们把握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时刻注意课堂生成,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和情绪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教学节奏,从而让课堂充满律动之美。

最感动的文章篇8

实现有效的语文个性化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对传统的阅读教育作出多方面的改进,具体策略如下。

1.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意识进行指导。阅读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阅读地位,学生能够通过个性化的语文教育来提高其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老师要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意识,加强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时,还要开展各种个性化阅读教育活动,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并且将其运用语言表达出来,加深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小学生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在情感体验上并不深刻,他们对文字的欣赏能力也不强,在阅读过程中,他们并不理解什么叫做个性化阅读,不具备很强的个性化阅读意识。因此,老师要对他们进行仔细辅导。

2.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个性化阅读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依靠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这样才能够增强他们对个性化阅读的认识。如果学生对阅读完全不感兴趣,即使学校强制性安排他们进行阅读,也无法使他们的阅读成绩取得进步。在个性化阅读教育过程中,要想使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提高,老师一定要采取特别的教育方法。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模式,或者是由学生领读课文,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老师还可以将文章中的情景再现,使学生被文章内容所感染,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鼎湖山听泉》一课中,老师可以通过示范阅读给同学们做榜样,通过老师富有感情的阅读,把学生带入课本中的情景当中,使他们能够细心体会那种安静的感觉,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3.改变学生传统的阅读方式。在个性化阅读教育过程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因此,老师要更加重视教学方式的改变,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文章。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老师的引导。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对阅读知识进行仔细讲解,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特征的阅读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够实现其教育的有效性。

4.通过示范阅读对学生进行指导。老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处理,采用优美的语调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阐述出来,把文章中具有故事情节的内容着重朗读。例如在《月光曲》一课中,老师要把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时的那种激动的心情读出来,首先让学生去体会与领悟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学生带入情景当中,然后引发同学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最突出的部分就是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老师在读的过程中要把两个人对话的那种氛围读出来,最后安排学生来朗读,观察他们是否已经领悟到文章中所体现的情感。

5.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进行指导。由于小学生在心智上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比较简单,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枯燥的书本知识可能无法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阅读一些具有故事性的东西。因此,老师要在个性化阅读体验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丰富的情感内容。由于学生在知识理解上存在差异,对文章的解读自然存在区别,老师要善于让学生表达他们通过阅读文章之后的感受。例如在《要下雨了》这篇文章中,首先老师要对文章的语言与阅读节奏进行揣摩,然后通过阅读文章,感受下雨之前大自然发生的变化,使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而更好地了解大自然。

6.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阅读环境。阅读教学是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的最有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与学生进行对话,以此来调动和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阅读环境。在这样是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熏陶,在这种不受约束的空间里,他们才能够完全展示出特有的个性,主动去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从中获取更多知识。

二、结束语

个性化的阅读教育绝对不能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一定要改变以往单调的教学方法,开创具备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了实现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教育,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及兴趣爱好来设计教学内容。同时,老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并且对其阅读方法进行正确指导,加强学生的阅读活动和训练。本文主要研究了实施个性化阅读教育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加强学生个性化阅读教育的具体策略,给以后小学生的阅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上一篇:陇国公范文 下一篇:春运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