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08 18:5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1

意外发现:

爱说话也是天赋

葛震1991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宣化市,父亲葛强是部队教员,母亲谢景波是区政府的一名转业干部。从小葛震就特别调皮好动,遇到什么新奇的东西,都要好奇地摸一摸。

5岁的一天,葛震看到家中的电源插座很好奇,便跑过去摆弄。谢景波发现时,吓了一身冷汗,她跟儿子讲电的危害,葛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可是一转身,他又想去摆弄。无奈之下,谢景波只好拔了插座。可防得了一时防不了一世啊!当她忧心忡忡地告诉丈夫葛强时,葛强对她说,孩子不会因你讲道理而学会什么东西,只有他自己亲身体验了,才能懂得。最终,两人决定让孩子自己触到痛处,感受“血”的教训。

那天傍晚,谢景波夫妇和儿子到部队的花园里散步。葛震看到一盆仙人球,就马上跑过去用手摸。谢景波怕儿子被刺着,跟他讲了一通仙人球刺会扎人之类的话。可刚讲完,葛震又不安分起来。这时,葛强紧拉住妻子的手,示意她装作没看见。此时此刻,葛强明白,最生动的教育便是让儿子体验到被扎的痛。

过一会儿,葛震果然中招。他疼得龇牙咧嘴:“妈妈,仙人球的刺扎人好疼啊,都流血了!”儿子的眼泪让谢景波内心一酸:“自己是不是太狠心了?但不狠心怎么让孩子长记性呢?”就在这个时候,谢景波不失时机地对儿子说:“妈妈告诉过你,有的东西可以看但不可以碰,比如电源,它跟仙人球一样,也会让你疼的,所以,爸爸妈妈讲的话你要记住。”葛震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葛震好奇的心理收敛了好多。可让他们哭笑不得的是,7岁时上了一年级,每次家长会,老师都告诉谢景波说:“你儿子好是好,可就是太爱说话了,上课也不听讲,凳子也坐不住,总爱在课堂上和同学说话,好像得了多动症!”一听说儿子得了“多动症”,这可愁坏了谢景波,可几次警告后,葛震还是老样子。

为此,他们特别咨询了心理专家。心理专家告诉他们,多动症有两个突出表现:活动过多和注意力分散。而且,多动症还可细分为三种情况:极度活跃型、粗心大意型和两者的结合型。专家还说,孩子爱动是好事,不能把孩子好动就说成是多动症,建议再观察观察,如果还一直这样,再到医院进行对症治疗。

谁知这一观察却让他们有了意外发现。一天,谢景波对儿子开玩笑说:“儿子啊,我们现在供你上学,将来你要好好孝顺我们啊!”葛震却狡辩道:“妈,我上学不是你们供的。”谢景波大吃一惊,葛震接着说:“是国家为我们提供学校和师资力量,你们最多是投资了成本而已。孝顺你们是应该,但我更需要回报祖国!”听到儿子这一独到的解释,虽然不乏诡辩的味道,可是一个7岁的孩子,居然能说出这样意味深长的话,葛强夫妇惊呆了。

在此之前,夫妻俩谁都没发现孩子的头脑这么灵活,只觉得孩子太爱动了。他们细细一想,或许爱动的儿子并没有错,别人想有这样的狡辩口才还学不会呢!

为了激发儿子的口才天赋,谢景波夫妇经常给他讲一些名人故事,甚至还买相声小品之类的光盘给他看。

1999年八一建军节,部队和地方搞了一民联欢晚会,其中有一个小品节目需要一只精灵可爱的“小白兔”。编导见葛震机灵可爱,就让他参加表演。葛震当时根本不懂上台意味着什么,禁不住叔叔们的几句好话就答应了。经过几天的排练,那天,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葛震生动地表演着,结果逗得全场人哈哈大笑,还获得了“军营小帅哥”奖。

葛震只是“小试牛刀”,就得到如此的鼓励和盛赞,当初爱说话的“调皮蛋”从此脱胎换骨,这让谢景波夫妇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因势利导:

模拟演讲练出好口才

2001年9月,葛震随着父母工作调动,从河北张家口转学到南京。到南京后,谢景波夫妇始终没有放弃对儿子口才的锻炼和培养,常常把他带到图书馆阅读名人演讲方面的书刊。让父母没想到的是,由于苏南和北方教学的差异,以往一直名列前茅的葛震,成绩居然降到了中下游!一向好强的葛震第一次尝到被“甩”在后面的滋味。加上他一时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从前爱说爱笑的他也不爱和人说话了,上课时也无法集中精力。

谢景波夫妇以为儿子调整一段时间就好了,没想到一向自信的儿子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这时,他们意识到以前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儿子正面临着压力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及时为他降火和减压。夫妻俩商量后决定:暂时把口才训练放一放,先提高成绩再说。

于是,每天晚上,当儿子从学校回到家,谢景波夫妇经常以自己在军队中成长的经历为例,和儿子谈心。为了让儿子彻底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谢景波开导儿子说:“儿子,不论你遇到什么困难,爸爸妈妈永远都是你的坚强后盾。你只要努力了,问心无愧就行!”

母亲的话让葛震感动得热泪盈眶,他默默地制定了一个长期的“渐进战略”:计划在每周一次的考试中把自己的名次提升一两位。没有了压力,葛震不再着急上火,而是心平气和、稳稳当当地看书听讲。他每天按时完成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他的考试名次从中下游一点点地上升,半年后,已稳稳地跨进了前五名。

在南京外国语学校读初一时,葛震告诉母亲,班里有同学要参加学生会主席的竞选。这个消息又调动起谢景波的神经,她鼓励葛震参加,父亲还为他准备了充足的演讲资料。

几天后,葛震放学回来告诉他们,他在演讲前还正常,可上台后却相当紧张,结果落选了。面对演讲的第一次失败,谢景波夫妇仔细分析,以为是准备资料不对头,可与儿子谈心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是因为突然从农村来到城市,内心里总觉得比城里孩子差一截,所以面对那些来自城里的竞争选手,他控制不住自己的紧张。

孩子失利竟然还是出于不自信!谢景波感到非常震惊。这让她意识到,孩子毕竟是孩子,你不能让孩子超越成长的任何一个阶段。为了儿子的成长,谢景波夫妇决定利用儿子擅长的演讲来增强他的自信。

爸爸借来一盘著名演讲家邵守义的演讲光盘,邵守义在里面一口气背诵了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场面一下把葛震惊呆了,也让他看到了自己的目标和差距。

为了更有效地锻炼儿子的口才,谢景波夫妇在家里设置了家庭模拟演讲会,经常定期定题开展演讲。首先,先定好选题,再从文化市场和图书馆搜集资料,让葛震默背下来。然后,每天晚上完成功课后,谢景波夫妇坐在沙发上当观众,葛震就面对着他们演讲。演讲结束后,谢景波夫妇对照光盘中的演讲给儿子提意见,再让儿子重新演练。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葛震的演讲水平提高了,而他也从演讲中获得了自信。

与此同时,谢景波夫妇还从作文着手,每次无论儿子写得多坏,她都会从中挑出一些出彩的字句,鼓励儿子大胆地想象和创作。同时,他们还教儿子看书时,用最简洁的语句把主题描述出来。没想到这招真灵,葛震的作文总能让人耳目一新,观点特别鲜明。一天,葛震回来特别高兴地对谢景波说:“妈妈,老师今天让大家以妈妈为题即兴演讲,结果我把你教我如何写作文的经历讲给大家听,他们不仅夸我讲得好,更夸妈妈好!”从葛震春风得意的脸上,谢景波又看到了儿子的自信。

上高中后,南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经常开展名人演讲模仿比赛。一次,葛震要模仿的是林肯在格里斯堡的演说。经过家庭模拟会一番精心准备后,他胸有成竹地开始角逐。谁知比赛那天,葛震抽到第一个上场演讲。临上台前他看见台下坐满了观众,刚刚酝酿的情绪,也被催场的叫声打散了,不免有些紧张起来。但由于事先做好了准备自信十足,他很快调整好状态,镇定从容地进行了精彩的演讲,结果稳稳地把特等奖收入囊中!

放弃北大: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这次成功之后,葛震的兴趣和热情开始“井喷”。此后,他参加过多次学校组织的模拟联合国辩论大赛,两次获得学校辩论赛的最佳辩手,还连续三年都是学校文艺汇演的主持人。

更让谢景波欣喜的是,2007年5月,一次小学优秀生报告会邀请葛震去演讲。他和父母商量后,决定以自己的经历,用《会说话的孩子是块宝》作为主题来演讲。没想到,这堂课收到了奇效,很多家长都感叹不已。演讲结束后,有个家长提问:“你说爱说话的孩子是块宝,可很多孩子有时候说的是废话,这也是宝吗?”葛震滔滔不绝地反驳:“孩子爱说话说明他在思考问题,有个思维活动过程在里面,一旦扼杀,很可能让孩子不敢思考或者不敢表现,更严重的是容易失去自信心和表现力。家长的作用就是要把孩子爱说话变成会说话……”葛震的观点把那个家长说得哑口无言。

儿子越来越出息,谢景波夫妇反而睡不着觉了,在鲜花和掌声铺就的道路上,连大人都把持不住自己,何况是一个学生。他会不会翘尾巴?和同学们能不能和睦相处?谢景波夫妇知道:所谓人才,就是指德才兼备的人。他们想到培育孩子的爱心,因为只有拥有仁慈善心,人格才会日趋完善。

于是,谢景波夫妇经常鼓励儿子在课余时间做一些公益活动,譬如为妈妈单位同事的孩子做义务家教等。一次,葛震要到益障中心做义工,他问母亲:“妈妈,你会不会认为我耽误学习啊?”谢景波慢慢地说:“儿子你错了,妈妈对你献爱心是大力支持的。因为我知道没有爱心的孩子,既不会与人相处融洽,更不会孝敬父母。”葛震大笑:“还是妈妈英明!”还有一次,他听说一个家境贫穷的同学的母亲生病住院了,没钱治病,他问谢景波:“妈妈,我可不可以帮他组织一次捐款活动?”看儿子如此懂事,谢景波拿出5元、10元、50元和100元各一张,然后对儿子说:“孩子,这事你要跟老师商量,至于捐多捐少,妈妈也让你选择!”

2008年12月,葛震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校内考试获得保送资格。在葛震面前,一个选择是令所有人都向往的北京大学,另一个是北京外交学院。面对人生的选择,葛震征求父母的意见。葛强对他说:“儿子,我认为你应该选择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固然好,但没有外交专业。以你的条件,我觉得更适合在外交学院深造,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葛震对爸爸说:“其实,我早就选好了,只是故意考考你而已。”说完,哈哈大笑。

2009年初,葛震如愿收到外交学院保送的录取通知书。那天,谢景波把儿子带到南京一家饭店里,对儿子说:“儿子,你爸爸不在,今天破例,由你负责点菜!”拿起菜单,葛震兴奋地说:“老妈,我真不客气了啊!”正当他点到一半时,父亲突然推门进来,葛震吓得赶紧收起菜单:“老妈,你不是说爸不会来吗?你是想我又挨批啊!”这时,葛强笑了笑说:“儿子,今天你点吧,爸爸不会怪你的。以前不让你点,是因为你小,我们怕你有了太多优越感,就不知上进了。现在爸爸告诉你,你要上大学了,已经是大人,是个男子汉了。我们都是平等的,所以,从现在开始,这个家你也要担起责任和义务。如果爸爸不在家,你就是一家之主,要保护好妈妈……”

谢景波夫妇相信,他们家的男子汉一定会朝着人生的最高境界飞得更高更远。

专家点评

陆传文(家庭教育指导师)

文章中葛震父母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家长学习和借鉴:

1.遵循规律,让孩子亲身体验到后果

葛震的父母有较强的教育意识,能够主动遵循孩子学习的规律。对于5岁的孩子来说,说教是苍白无力的,反而是亲身体验能够让他印象深刻。葛震父母没有阻拦孩子触摸仙人球,就是为了让孩子体会到“触摸仙人球”的行为,会导致“痛”的后果,从而体会到自己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会接受父母的意见并保护自己。

2.发现优点,对孩子有针对性地培养

观察是父母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技能,通过细心的观察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很多孩子的天赋都是在观察中被发现的,譬如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葛震父母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爱说话代表他头脑灵活,善于思考和表达。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强化了他的口才特长。“演讲模拟会”等活动的训练使孩子学会模仿和学习,进一步发挥了特长。

3.及时支持,增强孩子的自信

孩子在遇到挫折产生不自信的情绪时,最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此时父母的态度可能让孩子摆脱困境,也可能加重他的自卑。而葛震的父母做出了及时和正确的选择:一方面,他们支持的态度让葛震减压后轻装上阵;另一方面,他们肯定孩子演讲以及作文的表现,帮助孩子重建信心。父母的宽容和支持是孩子最好的强心剂。

除此之外,葛震父母还注意培养孩子的爱心。有了坚定的道德基石和做人的准则,葛震才成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E-mail: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有效课堂是教师一直追求的永恒主题。在现今的时代条件下,为了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采取多种手段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课堂打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了建设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学习字词时,教师可以利用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在猜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对字词记忆深刻。如,一口吃掉牛尾巴,猜一个字――告;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有个人,只有一寸长,猜一个字――府;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猜一个词语――雨伞。除了利用猜谜的方式,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鲸》的学习为例,文章中主要介绍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鲸,学生整体上对鲸不算特别了解,在上课前教师需要提前查找介绍鲸的视频,可以选择《人与自然》中与鲸相关的视频,上课时向学生播放视频,直观地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展示在学生的眼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运用,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认真的备课活动

为了实现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认真详细的备课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教师通过细致的备课,能了解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以《少年闰土》的备课活动为例,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先生的生平,结合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大致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教师也需要查找与文章联系紧密的《故乡》中的内容。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查阅资料,资料收集充足后,再次阅读文章,明确文章中的写作重点及学生在理解时的难点。备课时,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有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学期一开始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语文能力测试,通过测试判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根据学生不同的语文水平,设计不同的课堂问题。如,对于基础较差的,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词语的读音、意义等问题。教师也可以插入相关的视频,如少年闰土的动画视频,以方便学生的理解。为了完善自己的备课工作,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查看相关的微课视频,汲取视频中的优秀部分,提高自己的备课水平。除了在上课之前的备课活动,课堂结束后教师也要进行备课工作,根据课堂上获得的学生反馈信息,确定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自己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打分,进行自我反省。

三、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更加切身的感受。以《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为例,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获得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播放在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出现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人事件,如,在汶川大地震时有这样一位父亲,他背着一个箩筐,上面盖着一条被子。当路人问他在箩筐里装的是什么时,他缓缓地抬头说,这是我儿子的尸体,这位父亲亲手在废墟中挖出了儿子的尸体。教师用缓慢低沉的语调向学生介绍这个事件,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父母之爱。随后,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家长做过哪些事情?学习了本篇文章的内容后,你想对父母说些什么?通过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为父母做的事情太少了。作为本篇文章的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一项特殊的任务,如,学生在回家后帮父母捏捏肩、洗洗脚、收拾一下餐桌、洗一下碗碟等。

四、有效的师生互动

为了实现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注重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以《泊船瓜洲》的学习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紧扣“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还”字展开教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古诗,寻找古诗中与“还”字相关的字词,如,“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一”“只”“数”字;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字等。随后,教师询问学生:为什么作者不能还,通过向学生展示王安石的生平情况,让学生体会诗人进行变法时的坚持不懈。教师紧扣一个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层层深入,最终理解古诗中的主要思想感情。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认真备课,通过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课堂,在课堂中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 留守儿童;灾后心理辅导;适应;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G62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96-02

1 个案档案

刘杰(化名),男,1998-09-13出生于四川省广源市青川县大桥镇某乡。父母均为现在该生就读小学所属街道范围内的一个工厂的工人。孩子来自典型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汶川地震后于2008年8月底转入我校就读,而此之前与祖父母生活在农村,就读于所属村小,属于典型的留守儿童。

2 问题概述

初来学校刘杰给人胆怯懦弱的印象:蜷缩在自己的座位上,不能大大方方的坐在位子上;不论上课还是课间都不敢跟人交流,一双大眼睛总是在小心翼翼的观察四周。接下来,在老师的鼓励下很多同学会主动与他交流,但是问题又来了:同学随意的拿起他桌上的一件文具想借机与他套近乎,可他非常紧张的把文具抢回来,并且把意图与他交流的同学推的很远。课间排队或者游戏时同学们间互有推搡,一旦碰到他,他会变的非常激动,疯狂的追打其他同学,把同学摁倒在地拼命的捶打。

1 原因分析

3.1 没有有效监护

小杰在2008年下半学年转入我校之前都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属于留守儿童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比上代监护好在,监护人还是直系血亲,监护人一般会尽心尽力。但是这种监护有它无法弥补的缺陷。(一)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祖孙关系,一般监护人会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孩子。老人觉得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缺乏父母之爱已经非常可怜,做为爷爷奶奶心中更是不舍,这种看似善意的爱却毁了孩子。(二)祖孙辈年龄差距大,思想观念不同,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加之老人们对很多新事物并不了解,祖孙之间“代沟”的形成难以避免。(三)老人家年纪大了,精力也比较有限。孩子年纪尚小,多新生事物充满了兴趣和激情,但是年老的爷爷奶奶无法配合他,长期如此他对祖父母一代的信任和崇拜就会减退甚至消失,最后爷爷奶奶可能无法对他进行有效的管理。

3.2 父母关爱的缺失

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有计划的培养他与人交流的勇气和方法,也很少有与人交往的机会。他与人正常交往的能力远远不如生活在正常家庭的孩子。因而他渴望交往又不会交往,渴望爱又不会表达爱,时间久了,这样的体会变成了一种痛苦和压抑,最终导致孩子心理上的异常。最开始他渴望和父母在一起,这种渴望长期没有得到满足,于是父母在他的心里逐渐生疏,最后虽然来到父母身变,这时的父母对他而言就像是陌生人。此时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不能自然的亲近自己的父母,隔阂早已产生,并非一朝一夕。

在班级中他成绩不好,作业马虎甚至经常不做作业。当老师给全班听写默写时他都全对,但是你让他单独默写他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同学们多次举报他考试作弊。课间与人交往经常是以打架的方式,而且他也会选择比他弱小的,比他强的他不会去惹,这样一个经常欺负其他孩子的坏孩子形象就出现了。

3.3 父母的愧疚心理助长了孩子的恶性发展

刘杰的父母都是性情温和的人。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时候,他们每次回家都给孩子买很多的零食,怕孩子委屈了,私下里还会给孩子很多的零用钱。给了一堆的零食给孩子却没有时间告诉孩子:什么叫分享。孩子觉得难得的零食应该属于自己,他小心的收自的享用,自私就这样渐渐的形成了。每次父母给的数额巨大的零用钱没有人指导他怎么花,他会买各种各样的小贴画,小玩具,参加小店里的抽奖。

虽然地震后,父母把孩子接到身边,但是他们对孩子的心态还只是愧疚。任由孩子撒谎,把钱拿去上网,责备无力。而且当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时,父母首先觉得是自己一手造成,不是孩子的错,对孩子的行为缺乏指导和矫正,仅仅停留在愧疚当中。长期下去孩子就算来到了父母的身边,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在工厂工作的父母,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早出晚归,自己也根本没什么时间去真正的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

3.4 灾后第一时间里没有得到正规的心理指导

地震发展之后,孩子所在学校出现了房屋倒塌,有一个学生在地震中遇难。孩子所在的村镇也有很多人在地震中失去生命,或者落下身体的残疾。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危机事件之后,不做心理辅导,可能表面上看似度过危机事件了,但还会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若干年后,有的人仍然会回想起那些场面,出现情绪扰动、从噩梦中惊醒等现象,或被相似的情景重新唤起创伤的记忆,造成创伤的累积。还有一部分人,长期无法度过危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抑郁等。因此对他的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刘杰的亲人虽然没有在此次地震中丧生,但是地震的阴影也或多或少会有。有校友丧生,有同乡丧生,有新闻上每天报道的死亡人数。这样的外部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抹不去的。在一堂“感悟生命,情系灾区”的班会课上刘杰抽泣了,讲述起自己身边发生的悲剧,可见灾难在他的心中是存在的,并且已经在他的心中留下烙印。而这个孩子在灾难后没有专业的心理 辅导,忙着重建家园的爷爷奶奶没有时间照顾他,也没有地方照顾他,于是他被父母接到了父母工作的城市。虽然来到父母身边,当工作忙碌的父母哪有时间去时刻关注他,他的孤独只是换了个地点而已。接着来到学校,城乡的差异使他与其他同学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没有自信反而有些自卑。他害怕周围的同学,充满了防备同时又极具进攻性。

4 问题解决尝试

4.1 指导家庭教育

刘杰的家长非常朴实,是中国千万农民工的代表。他们朴实善良,爱自己的孩子。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背井离乡来到大都市。在城市生活中发现自己与城市的距离。没有文化,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没有技术,只能做低收入的工作。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工作让家庭富裕起来;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过上比自己那代人跟更好的生活。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基于此我们需要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指导:①注重孩子的卫生教育。孩子的衣服可以旧,但不可以脏。刘杰的衣服总不那么整洁干净:扣子掉了没补上;领子袖子不干净;衣服看不出原色而且皱巴巴的;白鞋子永远也不白其实这些虽然看上去不是什么大事,但家长得认真对待,因为一个孩子生活在集体中,要和其他孩子融合在一起就必须有共同点。其他孩子都很整洁,而一个脏孩子与大家在这个方面就有些格格不入,自然受到排挤,无法与大家自然融合。所以家长首先要重视孩子的个人卫生,让他在这个方面和其他孩子一样。

②很多孩子的家长认为自己没文化没能力教育孩子,认为家长只要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没办法的。他们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坏是因为孩子的个人素质不行。但这样的观点必须改变。“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虽然时间久远,但却明确了教育子女是自己无法推卸的责任,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老师是孩子在校信息掌握人,家长不要觉得跟老师交流不好意思,而是要经常多跟老师接触,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便于抓住一切机会教育孩子。

③家长还应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多花时间陪孩子。怎么陪?孩子写作业有困惑,家长可以坐在孩子身边陪他,帮他一起思考,陪他渡过难关。周末有时间和孩子多进行语言交流。创造情景,例如:一起去公园,一起做饭,一起打扫卫生等。这样才能更近一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孩子对家长也不会感到那么陌生了,孩子跟家长亲近了,他才能更理解家长,明白家长的苦衷。

4.2 激发班集体的教育力量

①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让儿童教育儿童”比单纯的教师教育更有效。集体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班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这类特殊的孩子,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感受到尊严与温暖。这样他们才会对班级产生向往感,感到亲切。因此我利用班会队会等课对全体同学进行教育。让大家知道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需要关爱,每个人都需要机会。给班干部们做思想工作,让班干部带头和他一起玩耍。逐渐形成互帮互助,互相关爱的气氛。

②老师多关注,多点时间来谈心:基于他的特殊性,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可以很广,不拘限于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喜怒哀乐,消除他的困惑与迷茫,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他是老师心中最牵挂的学生。生病了,我把他送到医务室;体育课受伤了,给他擦药,鼓励他男子汉要勇敢;生日到了,给他送一件他小礼物,让全班同学为他庆祝。我还尽量找他的闪光点,每次的举手发言都会鼓励他。渐渐的他有自信了、也有上进心了,有了学习的兴趣成绩也上来了。进步的他又得到老师的称赞,同学的羡慕,越来越有自信,心理也越来越明朗。这样教育的效果逐渐展露出来,孩子的内心开始良性发展。

③挖掘社会力量 协助孩子成长:孩子进入城市,也就从原来的农村社区,来到现在的城市社区,融入社区是必要也是自然。社区会给这些外来建设者的孩子怎样的帮助了?六一的慰问、暑假寒假的社区活动,不管是本户居民的孩子,还是外户居民的孩子都享有同等的权利。让这些孩子自然的觉得自己就是这个社区大家庭的一员。那觉得自己只是这个城市的外人的想法就会逐渐淡漠,孩子的自尊心才会不断增强。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小杰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发言非常积极,课间和其他同伴们一起嬉戏。总之,一个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开不了教育。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营造一个关爱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象刘杰这样的特殊的群体正处于教育的重要阶段,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才能使他融入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中来,让他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刘电之 教育科学出版社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4

切斯特菲尔德说过:“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教学工作也不例外。40分钟的课堂教学,注重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入情入境,真正学有所得。而在这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的过渡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重难点,毫无赘言的过渡语,在每一堂课中都如穿针引线般,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佳境,提高教学效率,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过渡语的设计呢?

一、引人入胜 悬念过渡

一个好的问题,一个精彩而恰到好处的悬念可以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学习,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课上,以达到亲切自然、引人入胜的目的。如我在教学《钓鱼的启发》一课时,说:“面临道德选择,我们就好像做一道有难度的选择题。课文的作者面临的是一道怎样的选择题呢?他最终是怎样选的?结果怎样?请大家默读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设悬的过渡语,一问连着一问,一环套着一环,语言通俗易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起思考,还激起学生继续往下读的欲望,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探知渴望,形式上水到渠成,内容上意味无穷。

一连串的问题,不仅有悬念,而且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去理解课文,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还领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悬念的设置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事先酿成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他们通过深入学习来解开这个富有诱惑力的疑团。因此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以后学习活动的总的照应。

二、情感渲染 引导过渡

古人云:“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因此教师对那些情感型课文,应该始终抓住激情点,用生动的过渡语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作者、教师、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对地震有所认识与感受,体会到地震是多么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从而激发

学生去阅读课文,了解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再通过激情过渡语铺垫每个转折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老师从中引导学生理解: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顾他人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接着老师深情地说:“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36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过。)

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激动人心的场面就通过朗读来体会,最后老师配乐述说,渲染感人气氛:“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这样抓好激情点渲染过渡,既自然、流畅,又扣人心弦,更使学生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的确,美的语言像蜜糖,粘住学生的心,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在教学这类的课文时,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桥》《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慈母情深》等文章,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过渡语,不但让学生感受美的语言,更让其感受到美的情感,起到感染作用,触动学生最敏感的神经,让学生经久不忘。教师以情动情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引起学生共鸣,入情入境地学习,体会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作者、教师、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三、穿针引线 连贯过渡

一堂课中,如果所教学的内容是几个段落或几个层次所组成的,教师在段与段、层与层间的过渡可以根据各段各层间的内在联系或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进行过渡。这样前后一贯的过渡方式,如裁缝穿针引线。一个个教学环节好比颗颗珍珠,各个环节活动间的过渡语则是串联珍珠的丝线,缺少这条线,再好的珍珠也成不了美丽的项链。如我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绘本阅读《爱心树》。课始,老师直接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讲故事,大家开心吗?”接着师述:从前有一棵树,这是一棵什么树呢?出示画面学生想象。后来,这棵大树喜欢上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怎么样?那么,大树看到它喜欢的男孩发生了什么变化?男孩每天跑到树下采集树叶,给自己做王冠想象自己成了森林之王,想象一下男孩还会做些什么?——就这样逐步引入,激励小朋友去思考,去想象。就这篇课文整体来看,老师设计的过渡语串起了阅读学习的主线,且语言优美、生动。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时有这样的引入:“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不仅这样说,他还这样做……尽管遭受着苦难,他还是这样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曾这样告诉自己……”这种穿针引线的朗读方式,将英雄的言行巧妙融合,引导着学生层层深入地朗读英雄的话语,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将英雄的形象烘托得愈加丰满,更将课堂的情感推向高潮。因此,过渡语应从教材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发挥教师的个人优势,准确而又简洁、亲切而且生动、通俗中不乏时尚、机智下充满幽默,富于变化,合乎情理,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引领学生有滋有味地学习,使每一位学生有所思、有所得。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5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学习父父亲了不起,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的品格,学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1.定向诱导

①师:同学们,看到“地震”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②出示课件(地震录象)。③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④质疑课题,梳理有价值问题,并作为学习目标。

2.自学探究

2.1出示学习目标:

①自由读文,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②地震中这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③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④读完课文你最想了解什么问题?

2.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文。

2.3自学成果展示:

2.3.1课件出示:昔日、拐弯、挖掘、控制、开辟、拥抱、爆炸、废墟、欢声笑语、破烂不堪

①轻声读词语,哪些字音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呢?

②情境学词:回想刚才的录像,你觉得哪几个词你从录像中就理解了?

③小结:理解词句我们可以借助文本、借助字典,还可以借助画面。

2.3.2课件出示:根据句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时间)在——(事故)中,——(谁)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谁)的故事。?

2.3.3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2.3.4读完课文你最想了解什么问题?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哪能看出来?

2.4再次探究:自学探究:哪些句子最能表现出父亲的了不起?划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并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

2.5自学成果交流展示:过渡:从刚才的自学中,我们发现同学们划出最多、最有感触的是父亲用双手挖废墟的场面。(以诗句的形式出示第12自然段的前两句)

十二小时, 他,满脸灰尘,

二十四小时, 双眼布满血丝,

三十六小时…… 浑身衣服破烂不堪,

他,不停的挖着, 到处是血迹……

没人再来阻止他。

师: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可以读出很多的联想。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看看自己能读出什么来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主要抓住以下三点随机点拨。)

2.5.1感受“父亲的挖”。

①感受“挖的时间长”:多长的时间呢?(36小时)

师:同样表示挖掘的时间,这句话为什么把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一个个罗列起来呢?读读这两句,比较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出示句子:他挖了三十六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的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生:第二句更加突出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

[练习——指导(关注快慢轻重的变化)——齐读]

②感受“父亲挖掘的辛苦”:父亲的动作只有一个字——挖。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你还能读懂什么?

[引导学生看插图]提示:他带工具了吗?用什么挖?挖的是什么?再读——

这里的“挖”还可以换成什么词?(掰、抱、拣)从这么多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辛苦)再读——

③感受父亲很坚定。

师:研读:“没人再来阻止他”。都有什么人阻止他?为什么要阻止他?(课件出示: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再读课题,体会危险一直在这位父亲身边。师: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呀?(学生体会父亲的坚定)(板书:坚定)

2.5.2感受“父亲可怕的样子”。

①理解形象:“破烂不堪”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血迹”是什么样的?

②丰富形象:他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③感情朗读:

3.讨论解疑

3.1讨论:是什么支撑着让父亲如此坚定的挖着?

出示: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不论……我总会……)

品句:这句话到底有什么魔力,让这位父亲拥有这样巨大的力量,支撑着他留在这片废墟上坚持挖掘?

3.2回放画面,感情朗读。师:所以,正是这一语千金的爱的诺言,支撑着父亲走向废墟,不顾劝阻,不畏艰辛,挖了38个小时,这位父亲真了不起!伟大的父爱真了不起!

4.反馈小结

4.1此时此刻你一定心潮澎湃,你想对文中的父亲说什么?拿起笔写一写吧。

4.2拓展:阅读地震中其他震撼的故事。

小结:这位了不起的父亲会有一位怎么样的儿子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从儿子身上寻找奇迹出现的原因。

[板书设计]

父亲 “挖” (坚定信念)

了不起 “不论……我总会……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6

一、案例简述

案例:本人教学七年级陕教版思想品德第八课第一目《理解父母》,为了了解孩子对母亲的了解程度、孩子具有多少感恩之心及感恩的行动时,特此设计以下问题:“你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你父母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你父母最喜欢的业余爱好是什么?”“你父母口头禅是什么?”“你父母最喜欢吃的食品是什么?”“你生病时妈妈通常怎么做?”有几位七年级的女生,她所填写的答案基本上都是两三个字,比如“不知道”“是”“不是”等,没有任何感彩。

二、案例分析

当前部分学生不懂得感恩、不会感恩、不感恩。经过认真分析,认为是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致: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感恩之心弱化。在经济浪潮的冲击和拜金主义的侵蚀下,过分强调利益最大化,有些人利欲熏心,过河拆桥,顾不上感恩了。我们的下一代耳濡目染,自然不能独善其身,纯洁的心灵也就难免不被其玷污,致使负恩、忘恩。

2.学校片面教育,缺乏正确教育引导。①重理论而轻实践。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现实以及学生的生活脱节,教育的价值很难体现,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道德体验,甚至造成道德行为的缺失。②重知识的传授而轻情感的体验。部分德育教师上课讲空道理,学生成了存储知识的机器,不懂得理论知识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无法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由此而厌恶道德说教而产生逆反心理。

3.家庭教育不当或教育缺失所致。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爱得深,为了孩子,他们可以牺牲一切;有的家长只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于是父母包办了一切;家长们在无形之中让孩子表达孝心、爱心的时间和空间被“过多的爱”填满了。孩子理所当然在接受着许多爱,却并没有想到要付出爱。农村家庭父母大多素质偏低,对子女管教无方、粗暴生硬,扭曲的爱使子女感受不到温暖,孩子只一味地接受爱而不知付出。

三、采取的对策及方法

有人说:孩子们天生并不缺乏感恩之心,而是缺乏正确的引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1.加强感恩意识教育。父母和教师通过孝敬父母、回馈社会等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感恩榜样;学校通过课堂教育、感恩专题教育、感恩主题征文、读书报告会等活动进行正面教育和趣味性渗透教育;组织观看“CCTV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战士陈健、歌手丛飞感恩事迹,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2.丰富感恩情感。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来历,反思成长的历程,感悟母亲怀孕生产的痛苦和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关注十大孝子评选……培养学生的报恩情感;通过写感恩日记、作文,学唱感恩歌曲,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影剧片;让学生参加亲属丧葬仪式、捐赠现场会等生活情境,升华学生的报恩情感。

3.实践感恩行动。教育学生在得到爱的同时,还要学会去回报爱,懂得感恩,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践行感恩父母:我在《孝敬父母》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说句感恩的话”的环节,活动中学生用简朴的语言表达了最真诚的感谢,同时也流露出对父母的无限感恩之心。课堂教学后教师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要求家长签字证明,并在班级交流:有的学生帮父母叠被铺床,还有的帮妈妈洗衣服,这次活动父母们都称赞不已,而学生也通过活动有所感悟。

践行感恩老师:教师节,引导学生举办主题班会、学习园地,开展庆祝活动,学生亲手做一张贺卡,写上祝福的话语送给老师。配合学校组织好“感恩老师”演讲比赛、尊师征文活动。学生从“感恩老师”系列活动中体会到了老师培养学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践行感恩社会: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积极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新闻,抗震救灾成了学生每天必谈的话题,学生自发进行捐款:有的学生将压岁钱、零花钱捐了,有的学生将本周买菜的钱捐了,只好吃白饭;有的学生将本周乘车回家的钱捐了,打算步行回家;学生从活动中懂得了我们要感谢帮助过我们的人,也应去帮助一切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感恩接力永不停息!

让我们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播撒下感恩的种子,感念师生情,回报父母恩,传承中华美德,让世界变得更加温馨、美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7

5・12地震,什邡遭受重创,满目疮痍,而医院大楼,也成为危房。面对着滞留在房内的18名产妇和20多名孕妇,桂逢春焦头烂额,直掉眼泪。摇摇欲坠的产房和亟待救助的产妇,分处在跷板的两头,中间悬着的,是她这位副主任医师焦灼不安的心。

这时,她突然想到了素全,那个罗汉寺的和尚。医院与罗汉寺仅一街之隔。她想,为解当下之急,将产妇安置入寺院空地是良策。地震前,她曾在电视上见过他,但没有过任何来往。

硬着头皮,她去找了素全,说明来意。

他沉默了一分钟。第一个念想,当然是不妥――佛门清净,要避讳女子,更何况是待产的孕妇。可那么大的灾难,怎能不救?

他答应了。

但旋即院内40名僧人、30名居士中,反对者居多。大家的意思只有一个――产妇入寺,犯大忌。

他一声令下:必须无奈件接受灾民,无条件提供生活用品,把寺院的东西无条件供给产妇使用!

安置下产妇的当晚,天气骤变,如注的大雨和大风倾斜而来。在寺内的空地上。油布、竹竿、篷布和旧门窗被用做材料,支起一个个遮雨避风的帐篷,保护着产妇和新生儿。纷乱中,产妇的一顶帐篷被风吹散,素全让僧人四处找寻塑料布,抢修帐篷,又搬出僧床,妇使用。

凌晨,孕妇要临盆,分娩在即。医生们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诊断,发现胎儿头盆不称,必须在寺庙里找地方剖腹产。医生隐悠有些担心;这是禁地,能让住就不错了,血淋淋的手术,怕是不妥。

没承想,素全一口答应,行!他说。答应让她们进庙,就已经料到会在寺里生孩子。既然已经进来,后面的事情就不应再犹豫。

没有产床,素全想起了寺里的禅凳,三张禅凳拼成一张床;没有电,就打着手电照着,僧人加大夫,组成一支接生队伍……

清晨七点半,寺内传出一声婴儿清亮的啼哭,素全双手合十,欣慰地笑了。

此后孕妇临盆,都被抬进庙内房屋生产。

很快,素全发现了一个让他尴尬的情况。寺内是绝对禁杀生吃荤的,但产妇身子弱,需要滋补,他慎思之后,写下了几张布告:寺内只允许给孕妇和产妇炖鸡吃肉,一般灾民不得在寺内杀生,一旦发现,立即赶出寺庙。

于是,产妇的家属开始炖鸡煮肉,寺内飘起肉香的时候,出家多年的僧人闻到肉味,蹲在地上呕吐不已……

别人都说他温文尔雅,慈眉善目,一派恬适超尘的佛家风范。谁知道,高僧也有嗔怒的时候。

那一次他下乡救灾,巧逢遇难学生家长向政府反映情况。一个副主任不耐烦,教训起了家长:你们死了几个娃就不得了啦?就成刁民了?他怒气顿起,上前去对骂:你怎么能这么说话,要是死的是你家孩子呢?

这出于义愤的一幕,传播开来之后,有人开始说他,虽为僧人,原来也是个性情中人啊。殊不知,事后他为自己当时的意气用事,怀有那么深的悔意。

而他更大的嗔怒,则是赶走了他的徒弟。

其实,从入寺沙弥做起,他一路走来,更懂得徒弟的艰辛。曾经他给师父做侍者,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去地里采摘最新鲜的蔬菜烹调。某日,师父顿然对他起火:你都出家了,成天只知道吃!早这样,干脆回家去吃好了!

受训之后,他不再过分照顾师父饮食,厨房做什么菜就给师父打什么菜,不管冷热软硬。没想到招来师父更大的怒气:我们佛教尊师重道,你连师父的生活都不管,还有什么善根出家!

风雨人生 花香满径

他气得跑出寺院,连夜搭车回到成都的家里,心想,出家还受这么多窝囊气,不如不出家!可是气消了之后,师父稍稍给了他台阶下,他又赶紧回到寺院。

做了别人的师父之后,他却大发雷霆,赶走了自己的徒弟。

地震后,寺里年轻的和尚都随素全下乡救灾,年老的则留守寺庙给避难灾民和医患做饭,维持寺内的秩序。素全发现,他的徒弟能强,居然独自在房间里上网。

他一怒之下,赶走了能强。“死那么多人,受那么大灾,都不能感化他,说明他与佛无缘,留他没有意义了。若是平时懒散点还能原谅,今日之过,不可谅解。”

他的话,字字珠玑,句句为善。

地震后,他以62万票当选什邡十大抗震英模。他找到宗教局,要求退出,理由是:出家人,不愿意抛头露面,亦不愿接受什么荣誉。对方说:这样做,能让更多人关注什邡,并非关注你个人,而是救助什邡的善举。

听到“善”字,他欣然同意了。

那些在危急之时,于寺庙里出生的孩子,已经快一岁。他把他们抱在怀里,满脸的欣慰和欢喜,任凭他们撕扯他的眼镜,也毫不在乎。

有记者问他,从5・12以来,破了多少次戒?

他脸上顿显庄肃,细细数着,庙宇变产房,破“戒血光”;寺院飘肉香,破“戒荤腥”;当街与人对骂,破“戒嗔怒”;当选抗震英模,破“戒荣誉”……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8

不幸降临儿子成了智障者

倪震依然记得儿子出生的那天。1960年的一天,身怀六甲的妻子在菜场做营业员,她突感身体不适,便来到了菜场附近的一家医疗服务站准备检查身体。谁料,她刚跨进服务站的门,羊水便破了,妻子紧张的不知如何是好,等她回过神来,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已经呱呱坠地了。此时的倪震却远在郊区学习,全然不知所发生的一切。

三天后,倪震匆匆地赶回了家。看着白白胖胖的儿子倪文彬,倪震欢喜极了。然而好景不长,一天,他在哄孩子时发现,孩子竟然全身在抽搐,一种不祥之兆掠过倪震的心头。他急忙抱着出生才几天的儿子来到附近一家大医院就诊,但让倪震失望的是,这家医院一连检查了好几天,也没查出个结果来,而孩子的病情却眼看着一天天严重起来。万般无奈下,倪震只能和爱人“偷偷”地把儿子抱出了这家医院,辗转到市区的几家著名医院就诊,没想到最后孩子被确诊为癫痫病。当时,抱着孩子的倪震差点晕过去,他不敢相信,这么活泼可爱的儿子竟然会得癫痫病。然而,事实却不容他怀疑。据当时的医生说,这孩子早点送来就好了,病情不至于会这么严重。

倪震愤怒了,要去找那家大医院“兴师问罪”,谁知那家大医院却主动找上门来了。医院的来意很明确,你钱也没付清就“偷偷”地溜走了,他们是来催款的。一听说医院是来要钱的,倪震气就不打一处来。延误病情还没讨个说法,你倒来讨钱了。倪震一阵质问,医院自知理亏,再也不敢提钱的事了。

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倪震四处打听有无治愈此病的秘方。听说江苏有医生能治疗癫痫病,倪震便抱上儿子三下扬州、泰州、南京等地。那时,倪震和妻子每月收入才100元不到,除了家中孩子和自己的生活外,还要给长辈生活费,经济条件相当困难。但只要听说有秘方,手头再拮据,倪震和爱人也要从牙缝里挤出给孩子治病的钱。倪震结婚时送给妻子一块英纳格名表,妻子多年来一直不舍得戴。然而,那一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为了给孩子治病,妻子和倪震便商量是否把名表给卖了,虽然倪震相当舍不得,但几番权衡之下,还是无奈地将家中最值钱的名表和自行车都给卖了。

再苦再累也要把儿子的病给治好,这是倪震的心愿。他从朋友处听说,把老虎的大便放在阴阳瓦片(房屋瓦片)上,然后再放到炉子上边烘边用手捻成粉,放在胶囊里给孩子吃,就可以治癫痫。要想得到老虎大便,这可难坏了倪震。虽然他居住地的虹口区和平公园里养着几头老虎,但当时正值“”时期,公园里比较乱,要想得到老虎大便还真不容易。倪震打了单位介绍信,才弄来了老虎大便。

老虎大便,一般人会捏鼻而过,但是倪震却把它当成了“宝贝”。一大包的老虎大便,放在阴阳瓦片上,然后再放在煤球炉上烘干,此时散发出的异味足以把人熏晕过去,但倪震却忍着难闻的异味,开始了其制“药”的历程。他一点点地把烘干的大便捻成粉,再放进买来的胶囊,哄骗倪文彬吃。由于经常要捻,倪震两手的皮都撕裂得疼痛难忍,冬天捻得直冒汗。倪文彬看着父亲制“药”,闻着难闻的味道,不知这是啥东西,说什么也不肯吃。无奈,倪震自已拿粒胶囊吞咽下去,才能哄得儿子学着他样把“药”吞下去。然而,“药”是吃下去了,病情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

这时,又有人告诉倪震说,吃蝎子也许能有用。倪震便四处打听,得知山东出蝎子,便立即起身连夜坐火车赶往山东购买干蝎子。蝎子不能单独饮用,只能配在中药里煎着吃。于是,当时已人到中年的倪震到处去抓中药,每次都要背上30多包中药回家。有时上公交车,由于包的体积太大,司售人员不让他上车,倪震只得徒步回家,常常累得连上楼梯都十分困难。就这样,倪震日复一日地为儿子的病而奔波……

亲情陪伴教儿武术延缓病情

癫痫病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知什么时候突然会发病。50年来,为了儿子,倪震和妻子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晚上,倪文彬刷牙时,倪震和妻子都要站在他身后,因为此时往往是发病摔倒的时候。然而,他们这样每天站在儿子身后,慢慢引起了儿子的警觉和反感。一次,倪文彬刷牙时,发现老俩口又站在了他的身后,气愤的连牙也不刷了。从此后,夫妇俩每到儿子刷牙时,为了不让儿子注意,便想着法地找“事”做,在房间、走道、厕所间来回 “忙忙碌碌”地保护儿子。

一天,正在上厕所的倪文彬突然发病,听到声响的倪震立刻从房间里冲到厕所,此时,儿子浑身上下都沾满了粪便,全身发抖,倪震不顾一切用尽全身力气把儿子抱了起来。一回到父亲的怀里,倪文彬便渐渐地清醒了过来,喃喃地说:“爸爸,我对不起你”。倪震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父子俩抱头痛哭。这种情景,对于倪震来说,不知有过多少回。

父爱给了倪文彬生活的勇气,也使倪文彬懂得了如何回报父亲。每次看到父亲为了自已而累的满头大汗时,倪文彬总会说,我最爱我的父母,他们为劳了一辈子。每当听到儿子的这番话,倪震夫妇就会眼眶湿润,同时也感到无比的欣慰。

为了帮助儿子活动筋骨,让他延缓病情。倪震和妻子经常带着已成人的倪文彬,到住家附近的鲁迅公园去早锻炼。渐渐地,倪震发现儿子经常会站在公园里,目不转睛地看习武的人,眼神里透露着好奇。倪震从小在家习过武,后来又在公安部门工作过,所以对武术还有一点点研究,好不容易儿子喜欢上一样东西,他这个做爸爸当然要支持,于是,倪震就当起了儿子的武术“教练”。

站立、推手、扎马步……,一招一式,看上去颇有点武术的架式。“教练”只要一挥手,倪文彬便学着做,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这是武术教练在带教徒弟呢!对于常人来说,扎马步似乎是并不难的事,但对于一个智力残疾人来说,要完成三、五分钟的马步动作却相当困难。然而,不管有多难,倪震都会手把手地教,每天都会让儿子坚持五分钟半蹲,以锻炼儿子的毅力。经过坚持不懈地练习,如今的倪文彬做起简单的武术动作已是像模像样了。从此,每天早上,鲁迅公园东南边的草坪旁便多了一对爱好武术的父子俩。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倪震发现习武的简单动作,不但使智障孩子的手脚变得灵活了,而且还使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有了新的提高。原先在家很少说话的倪文彬,现在话也多了,还能到社区里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一天下午,倪文彬下楼到花园里参加社区治安巡逻,几个外来人员见倪文彬一个人巡逻,便指指点点地嘲笑他,有的人索性动手动脚的要欺负他。殊不知,已有点武术功底的倪文彬对这些人早有防备,一个反手便将对方推出了五、六米远,吓得几个外来人员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还在嘀咕:这个人好像不戆嘛,蛮正常的。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的人再也不敢欺负倪文彬了。

除了对武术的爱好,倪震发现儿子还特别爱唱歌。打儿时起,倪文彬只要一听到广播里有歌声,便会坐下来静静地听,然后跟着唱。倪震看到儿子那么喜欢听歌,便买了许多磁带来放歌让儿子跟着学,他鼓励儿子说:“唱歌能治好你的病,只要坚持唱,一段时间以后就能上舞台演出了,到时候爸爸妈妈和哥哥妹妹一起去看你的演出,为你鼓掌喝彩。”一番话,说得倪文彬高兴极了。

敲百家鼓成智障儿的大队长

因为自家孩子的原因,倪震对智障家庭总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今年已是七十三岁高龄的他,1995年退休后,报名参加了复旦大学法学院的成人自学考试,他想学点法律常识,好为一些有困难的智障家庭做些事。

退休后的倪震学学课程,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倔强的他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死记硬背地学完了18门课程,以每门都在76分以上的成绩拿到了复旦大学法学院大专毕业文凭,创造了六十三岁获大学文凭的纪录。

学成后,倪震先后被多家律师事务所聘用,每月收入平均都在5000元以上。同时,倪震还被推选为虹口区智障人亲友会副理事长。他一上任便走访了地区里的近百户智障人家庭,发现许多智障孩子整天只待在家里看电视,连家门都不出。 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病情越发加重,使家庭承受了沉重的压力。

2003年秋天,经过一番思考,倪震决定放弃律师工作,专心做他的智障人亲友会的工作。有人说,倪震好傻,放着几千元的律师工作不做,却要整天和一帮“戆兮兮”的智障孩子在一起。可倪震不这样想,“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像疼爱儿子倪文彬一样,对于其他智障孩子,倪震也特别的关心。想到儿子习武以后比从前灵活多了,倪震灵机一动,“与其让这些孩子们整天在家里看电视,不如把他们也带出家门活动活动筋骨。”

于是,倪震挨家挨户上门去动员,说服家长把孩子交给他,让他们走出封闭世界,融入到社区中。可动员了几个星期却没有一位家长让孩子走出家门,倪震急了,这可怎么办?倪震又邀请了几位亲友会的家长到自已家座谈,听听倪文彬讲习武的体会。不听不知道,一听还真开了眼界。几位亲友会的家长回家后立马动员孩子走出家门,到倪震创建的合唱队来报到了。就这样,一支小小的智障孩子合唱队成立了,倪文彬成了合唱队的第一位队员。倪震托人刻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和《社会主义好》两首歌歌词,让孩子们学唱。可刚一开口,就把倪震吓坏了,这哪里是唱啊?简直是在吼叫,一些孩子口齿不清,根本无法唱出歌词!刚上阵便遇到了挫折,倪震不禁犹豫了,是打退堂鼓,还是坚持练下去?退,意味着孩子又将回到那封闭的世界,坚持下去却是困难重重。那么多家长信任的眼神都看着倪震,一连数天的反复思量,让倪震下定了决心:为了孩子们,一定要想办法坚持住,绝不能退缩。今年已四十八岁的倪文彬也“鼓励” 起了老爸:要坚持噢,我为你加油。

一筹莫展之际,倪震在去早锻炼的路上,看见有一群市民在街头打腰鼓,有节奏的鼓声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他心想:“孩子们虽然口齿不清,但手脚都很灵活,如果改打腰鼓,不但能活动全身的各个关节,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音乐感、节奏感,有利于恢复他们的身体机能和思维能力,这不是一举多得么?”于是,倪震组织的小小合唱队摇身一变成为了小小腰鼓队。而倪文彬由于年龄的关系退役了,成了腰鼓队的编外队员。每次练习,倪文彬都会去关心,看到父亲满头大汗,他都会上前去帮着擦汗。

从没打过腰鼓的倪震,居然要组织智障孩子们打腰鼓,这让一些人感到,这老头是不是“疯”了。“他真是闲着没事干,一个健康人有福不享,却整天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这些闲言碎语每天都充斥在他的耳旁。但倪震管不了那么多了,在他的心里,智障孩子并不傻,应该和正常孩子一样生活,他们也可以成为“艺术家”,活出精彩来。

最初的腰鼓队里只有十来个孩子,因为没有场地,只能选择在街头的绿地旁学腰鼓,这却引来围观人群的阵阵讪笑和指指点点。倪震看着孩子们惊慌失措的眼神,决心要找到一个像样的练习场地,这样才能确保正常练习。可是,要想找到这么个场地可比当初动员孩子出来练习还要难,他四处奔走到处求人,但别人一见是一群智障孩子,便一口拒绝了倪震的请求。万般无奈下,倪震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又找到了虹口区密云学校,学校领导被倪震的一片痴心所打动,决定伸出援助之手,助其一臂之力,提供操场作为练习场地。当孩子们得知这一消息后,都欢呼雀跃了起来。

一个难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冒了出来。没有经费、没有师资、没有器材……,怎么办?没有经费,大家就凑份子:倪震把当年自已做律师时赚的钱拿出一部分买了6只鼓;缺少演出服,智障孩子的家人便凑在一起,自已设计、采购、裁剪、缝制;请不起老师,倪震就每天早上到街头去“偷师”,学人家腰鼓队的动作,然后学回来再创编,将腰鼓、舞蹈、中国功夫融合在一起,有人形象地比喻倪震的腰鼓队是“百家鼓”风格。

由于童年时的一场大病造成的发育迟缓,已经二十二岁的张心蕙看上去却只有十岁左右的模样。那么多年来,面对着周围人异样的眼光,母亲吴蕾莉在外从不谈论自已的孩子,“别人说起孩子的时候,我总是选择走开”。直到3年前,她听说了倪震的腰鼓队是由智障孩子们组成的之后,吴蕾莉将信将疑地把孩子送了去。到现在张心蕙已经成了队里的骨干了,人也变得开朗许多。

多年来,“亲”爷爷倪震成了智障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每次排练时,只要他一出现,孩子们就会很快聚集过来,和倪震握手、拥抱,随后才投入到排练中去。

春去秋来,不论酷暑严寒,这些智障的孩子们都从没间断他们的学习和排练。对于他们来说,排练的这几天就像是他们的节日一般,一早起来,就催促家长赶紧送他们去排练场地。“因为在这里,有平等交流的环境,还有亲密无间的小伙伴。”倪震说话时,眼睛一直都没离开过这些孩子。

从当初的十几个孩子,到现在的一百零七名孩子,孩子们越玩越起劲,鼓敲得越来越娴熟,信心越来越足,家长们也越来越开心。排练场上,家长都很兴奋,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同样一句话:“倪震和他的这支腰鼓队救了我们的家庭,也救了这些智障孩子!”倪震则是会心地一笑说,这是他应该做的事,能看到这些孩子开朗的笑和快乐的生活,是他最大的快乐!

几年来,在倪震和亲友会家长的帮教下,这些智障孩子已经把腰鼓打得滚瓜烂熟,达到并超出了倪震当年的目标――让智障孩子们的身心得到运动和放松,“找回了原本该属于他们的生活”。有些智障孩子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有些人还在社区“阳光之家”活动室当起了其他智障孩子的小老师。

上一篇:过八达岭有感范文 下一篇:简历中自我评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