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05 01:08:07

将心比心作文

将心比心作文篇1

刚才,我用很短的时间读完了《将心比心》这篇文章。读完以后,我轻轻的合上书,想到了很多很多。

这篇文章是姜桂华写的。该文章是一个成年日记的形式反映了人世间有许多爱。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与课文题目很相似,这也许就是题目的来历吧。姜桂华的母亲浪费了自己一点点时间,但却让年轻的护士得到了一点点经验。这也就是姜桂华母亲的爱。

在平常,我也感受到过爱。妈妈每天很早起床,为我做饭,我有时尝着不好吃,扔下筷子就走。爸爸每天按时来接我,也时常来的晚一点,我还不停的责怪他。我知道,爸爸的工作很忙,难的抽出一点时间,可他还是准时来接我。

有好多好多人都是爱我的,可我一次又一次地让他(她)们伤心,我真是太不懂事了。

将心比心作文篇2

从那以后,我不再一起胡闹。整天把自己封锁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和别人说话,甚至虐待自己,天真的认为这是给不负责任的父母的惩罚。时间长了,理智告诉我,我的未来不是梦,更不是为别人而生。

同学们,苦难的滋味不好受。今天的我,无怨无悔。生活给我以启迪:让我们关心帮助生活中更不幸的人吧,用我们的爱心去感染那颗受伤的心,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

将心比心作文篇3

关键词比较文学 语文教材 教学策略

2016年9月,我国启用了新修订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其不仅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优势,在课文编排上更是求精而不是求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材的编订不仅要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智慧,还同时提出了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的时代性和世界性的要求[1]。面对新一轮的教材改革和教育需求,新版语文教材不仅承担着延续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还应当面向国际,走向世界。通过对新版语文教材内容、结构的梳理和探讨,笔者发现新版语文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比较文学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国家的特色,用比较文学的眼光看待中学语文教材和课程有利于扩大研究的视野,促进治学方法的改进。故笔者采用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新一版的语文教材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语文教材的评析和使用提供新的视角和借鉴。

一、新版语文教材与比较文学的内在联系

当今中国的语文教育理念与比较文学兼容并包的世界文学视野相契合,教材的编订逐步显示出国际化的眼光和世界文学的经典意识。严格来说,比较文学自诞生以来,它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不断被完善,W科的界定还存在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2]。但是它所提倡的“世界性眼光和胸怀”以及研究方法,与新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一致,体现了宽广的学科视野和面向未来的人文素养。在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式下,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作为主要支柱和研究方法,其研究手段和视角为当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借鉴。作为担任传播知识媒介作用的语文教材在多次的修改编订中也逐步体现出包容、创新、整合的学科意识,这一点与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呈现出一致的发展轨迹。比较文学不仅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新版的语文教材体现了比较文学学科特征,比较文学也作为研究方法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比较文学理论下新版语文教材的剖析

以2016年推行的七年级语文教材(人教版)上册为例,新版教材中,课文数量为22篇,其中外国文学作品一共6篇,与2015年人教版语文教材30篇课文,5篇外国文学作品相比,其结构编排较好地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外国文学作品所占比幅虽然不大,但是很好地穿插在课文篇目中,不仅选文经典而且在编排方式上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从主题、结构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调整。

1.从影响研究的方法看语文课文的选材

影响研究是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作为比较文学领域里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3]。影响研究是一种可靠的、具有说服力的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影响研究的方法,可以做到知人论世方便教学。以新版教材第二单元为例,新版教材选取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与冰心的《荷叶・母亲》作为散文诗二首并列,这种编排方式符合“影响研究”的范式。比较文学的“影响”强调“外来性”,冰心作为文学的“接受者”深受文学“放送者”泰戈尔的影响。“五四”时期,泰戈尔的小诗格式给冰心创作带来了灵感启发,在深度模仿的同时,泰戈尔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也对冰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冰心“爱的哲学”思想将泰戈尔的“爱的实现”理念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新版语文教材中的两首散文诗便是最好的见证。首先泰戈尔的《金色花》想象奇特,充满童趣,将孩子变身为一朵金色花,在母亲身旁嬉戏玩耍。冰心的《荷叶・母亲》以第三者的视角描写荷叶庇护红莲,联想母亲庇佑着孩童,感情真实,细腻动人。在内容上,泰戈尔写出了一个孩子对于母亲的眷恋与回报之情,冰心则借荷叶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两首散文诗内容主题相近,呼应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反映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与感恩,也都是两位作家对爱的哲学的推崇。在课后的阅读提示中,新版教材着重介绍了散文诗的特点并对比了两篇散文诗的不同之处,也特地提出冰心的创作风格深受泰戈尔影响。在旧版的教材中,入选的文章是冰心的《纸船》,相比较于新版的《荷叶・母亲》,《纸船》篇幅较小,在文体上也属于诗歌而不是散文诗,此次的改编使得影响研究的目的更加明显。

2.从平行研究方法看课文单元结构的编排

平行研究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强调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进行研究[3]。新版语文教材单元编排模式较好地体现了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思路,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对象通常都包含具有相同主题的作品。例如,第一单元都是以主题为四季景色的散文为主,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湛秋的《雨的四季》。第五单元分别选取了中国现代作品《猫》、《鸟》,外国作品《动物笑谈》以及中国古代作品《狼》,虽然都是动物为主题,但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作者对于动物的描写却体现了不同的艺术手法和不一样的生活感悟。不同国家的作者对于相同文体类别的作品表达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的寓言四则为例,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历史文化背景、习俗等的差异,在寓言的结构、叙述方式上存在着差别。新版教材分别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前两篇节选自《伊索寓言》,和之前人教版中的课文相同,后两篇分别节选自中国的《吕氏春秋》和《列子》。两则伊索寓言都是先讲述了一个小故事,然后在结尾点明寓意。而中国的寓言则将哲理蕴含在故事的叙述当中,具体的深意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从写作对象来看,伊索寓言以描写动物故事为主,幻想成分较多。中国古代寓言以表现人物见长,历史传说色彩较浓。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主题概念,后两篇课文替换了先前教材版本中的《塞翁失马》和《智子疑邻》。新版语文教材既延续了人教版传统的“以体裁为主”的编排方式,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主题编排”很好地融合进来。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的差异比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知识文化背景。教师有意识地借鉴平行研究法进行比较教学,容易打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用世界性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发现文学的异同与美妙。

3.从跨学科研究方法思考入选课文

跨学科研究又称“科际整合”,专指对于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与人类知识的其他领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4]。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与思考,提高人文素养与思想境界;而工具性要求则需要学生掌握必备的文字基础与沟通技能,提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语言作为传播的媒介,是所有学科知识呈现的载体,从而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就搭建了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平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其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客观对象和主观感情进行结合,通过心理结构这一媒介将语言空间和物理空间在意境中融合,较好地体现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特征。客观对象即指个体意象,多个个体意象联合便组成了整体意象,其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这首小令九个意象看似随意地排列组合,但都紧扣“秋思”,用枯败的滕树、黄昏的乌鸦、落寞的小道、独行的瘦马等将秋的意味渲染出来,形成整体意象,作者将自己置于这幅秋景之中,情景交融,突出漂泊的主题思想。再比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以优美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之景。巧妙的是,编者在这首诗的下面安插了一幅图画,形象生动地将诗中的情景再现。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带给学生的视觉冲击力使学生对诗歌拥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更能身临其境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乡愁,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和情境美。新教材的编订进一步将文学与心理、艺术等学科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理念。科际整合将有效地使语文教材的编排达到多元化,然而@也对语文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三、新版教材教学策略的探讨

2016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紧扣教学大纲要求,从教材的角度上说,教材体现了比较文学学科知识理论,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无论是编排结构还是选材,此次改革都做了很好的优化。将比较文学视作一种方法和理念,可以给课堂注入开阔、创新和思辨的活力,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用比较文学的学科眼光来看中学语文的选材和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新颖的视角,走出思维框架的牢笼,不局限于局部的学习范围,还能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前沿性。在教学策略上,比较文学的普及和应用对当前语文教育教学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1.将比较文学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

将比较文学理念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当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让学生的眼光不局限于当下中国文学,而是有一个世界文学的总体概念,并且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相互影响,写作方法互相借鉴,才会形成文化大繁荣的盛景。语文教材选编中选取适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本身就代表着对它们的认同与接收。例如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泰戈尔对冰心的写作理念和创作方式影响巨大,教师有意识地将它们放在一起横向比较,可以让学生树立学习借鉴的意识,辨别异同。在学习鲁迅作品,介绍鲁迅的时候,提及鲁迅深受外国文化影响,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且在创作上深受果戈里的影响,并创作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对比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到许多借鉴的影子。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也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拓展了文学视野,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2.扩展比较主体的范围和维度

新版语文教材无论是体裁编排还是主题编排,都达到了比较的初步要求。例如将第一单元的三篇写景散文进行对比,比较每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总结精华要素,彻底抓住散文写作的核心要义。在纵向比较上,同样是写冬景,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和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做一个比较,看中国和外国作家在表达上有哪些异同,将共同之处进行分类总结,将异处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学生在多方面的平行比较中,会加强比较的意识,强化多方面思考的思维模式,培养语感,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

3.实现跨越式、融合式教学

比较文学学科的跨越性理念,为构建更开放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多样互补的视野。突破语文学习的单一思维理念,将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并熟练运用,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语文不仅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学科,它还可以将德育和美育深度结合,在文学作品里达到对学生的道德教化以及提高鉴赏审美能力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小说作品或者诗歌作品时,可以通过视频电影的播放还原作品的情节,情景再现作品中人物台词和背景的设置,让影视与文学紧密联合,使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课本,实现学科的跨越式交流。鉴赏诗歌作品时不再单一强调理论知识,让诗画融为一体,在语言文字的渲染下构建诗中的画面感,使学生用心体会真正的情景合一,触景生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在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范畴中,文学与艺术、科学、宗教、心理学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将这样的理念通过教学手段传达出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联系、交叉、汇通,实现学科整体的多维互动。

采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范式来思考新版语文教材,不仅有利于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同时也为广大的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提升空间。学生在中学阶段进行语文学习,教师要从源头开始培养他们的创新、比较、整体的意识,将语文教学目标有效地实现,将语文大纲贯彻到底。这不仅实现了文学教育的目标,也有利于比较文学学科应用发展。新版语文教材的编写从理念上实现了与比较文学学科的紧密融合,教师也需要在教学应用上将理念转化为手段,把比较文学的理念、方法、精神以及相关的知识、原理运用于教学实际中,配合教材的改革发展,为培养真正有眼界、有想法的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 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陈,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将心比心作文篇4

1 观点回顾

文[1]对利用割补法作任意多边形(包括凹多边形)重心的表述如下:确定多边形的重心,可以先将图形分割或填补成两部分,然后分别作出它们的重心,再过两重心作一直线,重心一定在这条直线上;尔后,换一种分割或填补的方法,用同样方法再作一直线,两直线的交点就是这个任意多边形的重心.

文[2]对文[1]阐述的“任意多边形(包括凹多边形)重心的做法――割补法.”提出了质疑.文[2]的观点是:文[1]中提到的利用割补法作任意多边形(包括凹多边形)的重心的方法(即利用面积平分线确定多边形重心的方法)没有理由.并以三角形为例进行了说明.

文[3]对“怎样确定平面图形的重心”提出:探求平面图形的重心,首先要探求出能将平面图形面积两等分的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平面图形的重心.

2 观点商榷

显然,文[2]曲解了文[1]表述的利用割补法作任意多边形(包括凹多边形)重心的方法.而文[3]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有失一般性.

2.1 两条面积平分线的交点不一定是平面图形的重心

三角形的重心是它的三条中线的交点,而三角形的中线可将三角形面积平分,所以对于三角形来说,两条面积平分线的交点是其重心是成立的.但并不是所有平面图形的重心都可以这样确定,如图1是将一矩形的右上角剪去一个小矩形后所得图形,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相关性质,可得其面积平分线A1B1(如图2所示)、A2B2(如图3所示).根据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可知过A1B1的中点O1的分割线C1D1、过A2B2的中点O2的分割线C2D2也都能将该图形面积平分.点O1、O2在图形中的位置显然不同,若两条面积平分线的交点是平面图形的重心,则O1、O2均是图形的重心,即图1有两个重心.这与重心概念产生矛盾,因此,两条面积平分线的交点不一定是平面图形的重心.

2.2 从“数理结合”的角度分析文[1]中的“割补法”

重心也是个物理概念(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并指出: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重心上.例如,均匀细直棒的中心在棒的中点,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圆柱的重心在轴线的中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确定物体的重心,但不一定在物体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和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均分别就“重心”这一数学与物理的共同研究对象设置了课题为《简面图形的重心》和《重心》的课题学习,对重心分别有如下的描述:作用于物体的各部分的重力,可以看做一个大小等于各个重力总和的力作用于物体的某一点,这一点就叫做物体的重心;在一块均匀的木板上,例如四边形木板,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点,如果用一个手指顶住这点,木板会保持平衡,这个平衡点就是这块木板的重心,也是这个四边形的重心.

预备知识:

1.均匀的木板指厚度均匀且质量均匀分布的木板.作用于均匀的木板各部分的重力比就等于各部分的质量比;质量均匀分布时,各部分的质量比就等于各部分的体积比;厚度均匀时,各部分的体积比就等于各部分

忽略厚度所对应平面图形的面积比.所以,作用于均匀的木板各部分的重力比等于它们所对应平面图形的面积比.

2.杠杆平衡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OA=F2•OB.(如图4、图5)

结合以上数学和物理知识,我们可以做以下的分析与思考:

将一块均匀的木板分割成两部分,两部分所受到的重力比等于它们所对应平面图形的面积比,且分别作用在两部分的重心上.在两重心连线上选择一个支点,使两重心到支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部分重力的反比(即所对应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反比).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可知木板平衡,该支点就是这块木板的重心,也是这块木板所对应平面图形的重心.

由此可见,先将一任意平面图形分割成两部分,然后分别作出它们的重心,再过两重心作一直线,重心一定在这条直线上.换一种分割的方法,用同样方法再作一直线,重心亦在其上,此两直线的交点就是这个任意平面图形的重心.

根据力学分析可知:将一木板裁掉一部分之后,其受力情况相当于原木块在受到重力的同时,被裁掉的部分还受到一个与该部分重力方向相反,且大小相等的力.在裁掉部分的重心与原木块重心连线的延长线上选择一支点,使两重心到该支点的距离之比等于它们所受到的重力的反比(即所对应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反比).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可知裁减后的木板平衡,该支点就是裁减后木板的重心,也是其所对应平面图形的重心.

由此可见,先将一任意平面图形填补成两部分,然后分别作出它们的重心,再过两重心作一直线,重心一定在这条直线上.换一种分割或填补的方法,用同样方法再作一直线,重心亦在其上,此两直线的交点就是这个任意平面图形的重心.

因此,文[1]中所描述的“确定平面图形重心的方法――分割法”可以探求出任意平面图形的重心.

3 运用“割补法”确定平面图形的重心

3.1 运用“割补法”确定四边形的重心

例1 已知:如图6,四边形ABCD,求作四边形ABCD的重心.

作法:1.连结AC、BD;

2.分别作出ABC、BCD、CDA、DAB的重心G1、G2、G3、G4;

3.作直线G1G3、G2G4;两直线交于点G.

所以,点G就是四边形ABCD的重心.

例2 已知:如图7,凹四边形ABCD,求作凹四边形ABCD的重心.

作法:(同上例)

说明:两例作法第2步根据“三角形的重心是它的三条中线的交点.”作出三角形两条中线,它们的交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因作图中线条太多,图6、图7中没有呈现所有作图的线条.

由例1与例2重心的位置可见,多边形(包括凹多边形)的重心可能在图形上,也可能不在图形上.

观察图6、图7得:两条重心连线所在直线与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位置关系很特殊,似乎有平行关系.可用下面的推理验证:[TS(][JZ][HTK]图8图9[TS)]如图8,因为点G1、G3分别是ABC、CDA的重心,根据三角形重心的性质,可得BG1G1E=DG3G3E=21,所以G1G3∥BD.同理,另一条重心连线与另一条对角线也平行.同样的方法,也可证明凹四边形ABCD也具有这一特点.

因此,四边形中一条对角线分得的两个三角形的重心连线平行于另一条对角线.

利用这条性质可以简化画四边形ABCD(如图9)重心的步骤.

画法:1.连结AC、BD;

2.取BC的中点E,连结AE、DE;

3.在AE、DE上分别取点G1、G2,使AG1G1E=DG2G2E=21;

4.过点G1、G2分别画BD、AC的平行线,两线交于点G.

所以,点G为四边形ABCD的重心.

3.2 运用“割补法”确定任意多边形的重心

对于一个任意n边形A1A2A3A4A5A6A7…An,探求其重心,可先确定n边形被过点A1的对角线分割成的(n-2)个三角形的重心;然后确定由两相邻三角形组成的四边形(如图10中的四边形A1A2A3A4、A1A4A5A6、……)的重心;依次类推,不断[LL]由刚确定且相邻的两个图形的重心,根据它们的面积之比,确定它们组合成的新图形的重心,直至探求出n边形的重心.其中,组合成的新图形的重心,在组合前两图形重心的连线上,且组合成的新图形的重心到组合前两图形重心的距离之比等于组合前两图形面积的反比.任意凹多边形的重心已可用这样的思路与方法确定.

参考文献

[1] 唐兴东.重心与图形面积平分问题[J].中学数学杂志.2009,(2).

[2] 邵亚明.“重心与图形面积平分问题”的商榷[J].中学数学杂志.2009,(6).

[3] 钟拥政.也谈图形平分问题与探求重心[J].中学数学杂志.2009,(6).

[4] 范良火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2).

[5] 左怀玲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6).

将心比心作文篇5

《作家作品》

屈原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

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发展了“楚辞”。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等。

《国殇》选自《楚辞九歌》,用于祭奠为国捐躯的将军。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全诗概括而生动地描写了楚国将士不畏强敌,英勇杀敌,义无反顾的场景,歌颂了他们刚毅勇敢,视死如归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死难将士的深沉哀悼和由衷的敬佩之情。

二、词语解释

首身离兮心不惩。惩;悔改;

凌余阵兮躐余行。凌:侵犯;

援玉抱兮击鸣鼓。援:拿着;

身既死兮神以灵。以:而;

三、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描写楚军将士英勇杀敌,最后全军覆没。

第一句,描写将士披甲操戈,准备战斗;

第二句,描写两军交锋;

第三四句,描写敌人兵多势众,楚军英勇战斗;

第五六句,描写敌人冲进楚军军营,楚军伤亡惨重;

第七八句,描写楚军将士勇武不屈;

第九十句,描写楚军全军覆灭,横尸疆场,天昏地暗,场面壮烈。

作者依照战斗的进程描写,展示了战斗的全过程,表现了楚军将士的英勇杀敌,义无反顾的精神。

第二层,祭奠楚军阵亡的将士的亡灵。

这一层是诗人对阵亡的将士们的深情礼赞。

前四句,描写将士们征战的精神,礼赞将士们刚武英勇,视死如归的精神;

后四句是感天动地的礼赞,活时凛然浩气,死后也是灵魂不散,虽死犹生。

《学习要点》

场面描写完整,真切。

描写战争场面十分真切。前十句,记述楚军披挂出阵,与敌人交锋,兵败身死的全过程,层次十分清楚。既有大的场面,又有细节描写,还有气氛渲染。

善于运用气氛渲染铺垫。

作者描写出战斗场景的气氛,从而引出对死者的礼赞。如旌旗蔽空,流矢交坠,鸣金击鼓,血撒疆场的战斗场面的惊心动魄的气氛,衬托了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楚军将士威武不屈的精神。

《重点段落分析》

诗的第一部分。

描写内容:见《课文串讲》;

划分层次:见《课文串讲》。

《陌上桑》(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汉乐府本来是西汉设立的音乐官署。以后就把这个官署内收集的可以唱的诗称为乐府诗。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诗,无言叙事诗。

《主旨》

叙述使君调戏采桑女罗敷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赞美了罗敷女的坚贞和智慧,讽刺使君的愚蠢,反映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和无耻。

《课文串讲》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起因。描写罗敷劳动情景,服饰容貌的美丽

第二部分:事件经过。描写使君调戏罗敷,遭到严词拒绝。

第三部分:结局。描写罗敷夸夫。

《疑难词句》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坐:因为。

秦氏有好女。好:美女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颇:略微

何用识夫君,白马从驪驹。从:跟从。

《学习要点》

1、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特征。

形象美,心灵美,机智勇敢。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比如文中的环境描写,从环境描写来看,属于正面描写;但从表现罗敷的美丽来看,又属于侧面描写。尤其“行者见罗敷,——”更是侧面描写,没有描写罗敷如何美丽,而是从旁人的反应衬托出罗敷的美丽。

《重点段落分析》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夸夫表现罗敷对自己夫君的忠贞,对使君的嘲讽,蔑视。使使君相形见拙,无地自容。

2、划分层次。

分为五层。

前四句。描写夫君地位显赫。

“青丝系马尾”四句,描写夫君的财富。

“十五府小吏”四句,描写夫君官职。

“为人洁白皙”四句,描写夫君的美貌。

侧面描写,借他人评价。

《短歌行》(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曹操东汉未年建安时期诗人,他的诗大多以乐府旧题表现新内容。

他的风格基本是苍凉悲壮。

《短歌行》是一首乐府旧题。

一、本文主旨

本诗写作于曹操晚年,抒写了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怀。在诗中,他感叹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诗中虽也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愁闷,但作者的精神实质是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的。

二、词语解释

1、对酒当歌。当:面对;

2、但为君故。但:只是;

3、何时可掇。掇:拾取;

4、契阔谈宴。契阔:聚散;

5、枉用相存。问候枉驾前来的贤才。

三、课文串讲

全诗共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八句,感叹人生苦短,忧思难忘;

第二层,(青青子衿——心念旧恩)求贤不得的忧愁和诚心纳贤的态度。

分为四小层。

(1)(——沉吟至今)自己对贤才的思念;

(2)(——鼓瑟吹笙)表示对贤才真诚欢迎的态度;

(3)(——不可断绝)贤才不易得,自己忧心不断;

(4)(——心念旧恩)希望老朋友能前来,为自己举贤荐能。

第三层,(月明星稀——)惋惜贤才未得明主,自己有广招人才的信心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学习要点》

分析前八句的内容。

前四句,感叹年岁已老,功业未成,“譬如朝露”用比喻手法,感叹人生苦短。接着四句,写政治抱负未得实现,心情苦闷,想借酒浇愁。

分析诗中思贤若渴的情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用来表达对贤才由来已九的思念之情:“呦呦鹿鸣”借用来抒发诗人热烈欢迎贤才到来的情景。下面着重描写诗人求贤不得的惆怅和苦闷,设想众多贤才故友远道前来的幻影,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无比思慕的心情。

作者描写贤才无所依托,殷切希望贤才来到自己身边,助己完成统一大业。

诗中“月明星稀”四句,比喻当时贤才流散各地,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借用周公的典故,以周公自比,渴望得到更多的贤才,建功立业。

重点掌握本诗运用比喻的手法。

“譬如朝露”来比喻人生短暂;

“我有佳宾,鼓瑟吹笙”比喻自己由衷地礼贤下士;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没有明主可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比周公,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重点掌握善用典故的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表达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真情;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佳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表达作者对贤才梦寐以求的思念;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出自《管子》,抒发作者渴求贤才的心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作者礼贤纳士的心情,和天下统一的期望;

《重点段落分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思贤若渴,希望得到贤才辅佐的心情。

找出比喻的手法。

前六句。

用典句。

将心比心作文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 教育策略

引言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够充分协调自己的知、情、行,使之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近年来,越来越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等使得学生的思想以及心理扭曲变得越来越严重,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前学校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都有一定的帮助。语文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心理引导。语文教育中的各种素材,比如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等,都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形成一种积极的引导。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复杂的信息环境使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

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威胁就是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负面信息,这些信息对学生的心理、思想都会产生一定的侵蚀。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的传递使得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但正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很多信息是负面的,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比如有的媒体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暴力事件进行大肆渲染报道,以一种偏离了正轨的视角去报道暴力事件,然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各种社会事件的辨别能力较差,因此很容易受到这些社会暴力事件的影响,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社会失去信任、感到恐惧等,从而影响其身心发展。

(二)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水平不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校教师共同的责任,不仅在心理课、思想道德课程上要进行相关的教育,语文课堂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同时也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当前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对于语文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没有充分认识,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还不够,因此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只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加强对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应用。

(三)课外活动开展较少

语文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还应该加强延伸至课外教育。在课外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心理发展进行更好的引导,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但当前很多学校的语文教育都没有深入到生活中,没有做到接地气,因此导致学生在生活中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

(四)教学工作的评价模式老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为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活力,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考核与评价工作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甚至根本没有将心理健康的评价纳入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因此使得教师不能积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导致因为一些心理问题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

二、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在教学中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内涵之一,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首先,在语文课堂上,要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学过程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情感互动。要在语文课堂上实现成功的心理教育,也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就营造良好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掌握。因此,加强心理教育需要教师调整自身的情感状态,以真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与学生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关于诚信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教材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述与诚信相关的故事,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到诚信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为了营造课堂环境,还可以加强对音乐元素的应用,比如讲解《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可以加入舒缓的音乐,教师带着感情叙述着文章中的内容,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那种送行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中,让学生明白离愁别绪是人之常情,从而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其次,要加强对周围环境的净化和控制,比如语文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正能量的视频、新闻等,让学生可以接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形成一种正确的观念,对社会上的各种暴力事件进行抵制。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加强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要把握语文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对自己的道德素养进行培养,从而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起到榜样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人文精神以及传统文化的应用,使得这些素材可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首先,要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入。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当前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尤其是各种信息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文化以多元化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将传统文化制作成幻灯片,与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耦合,还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置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环节,将课堂的一部分时间划分出来,用于传统文化的讲解,学生可以通过表演节目、讲故事等形式,将传统文化讲出来,使得文化可以得到有效的弘扬,从而唤起更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改变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其次,要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能够保证学生以一种积极健康的状态去生活和学习,防止心理问题出现,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以及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相应的作用,从日常教学以及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加强自身亲和力的提升,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更多人文主义精神理念,引导学生之间要互相合作、互相交流,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避免各种消极行为的出现。

(三)加强课外活动的拓展和延伸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实践的过程。语文教学不仅指课堂教学,同样也包括课外实践教学。课外实践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往往比课堂上的教育更为直观。因此课外实践教育既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中,应该要多进行课外实践教育,从实践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比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网络平台,各种实践活动消息,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报名参与进来;又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去敬老院服务、做志愿者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在实践中可以看到人性关怀的力量,从而能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纠正,以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去生活、去学习,而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各式总结报告的撰写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再如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后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方名著等进行阅读,从而将自己读书之后对名著的内涵与主旨的了解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对其中的各种人性问题、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等进行探讨,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自己的一些心理问题,创新发展。

(四)将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评价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

语文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附属内容存在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评价体系的完善。在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将学生的心理状态作为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比如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诚信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将学生的心理水平的考核与语文教师的教学充分结合,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语

通过分析可知,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强语文思想能力的训练,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和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强语文课堂上的人文精神以及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结合课外实践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

参考文献

[1]海门市包场中心小学课题组.让文本与学生心灵对话――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

[2]李仁琼,钟富彬.探寻语文教学本真,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

[3]祝建军,潘革新.让文化互动植根于语文教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

[4]郭玉群.“三结合”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

[5]李成龙.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

[6]苏兰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

将心比心作文篇7

关键词: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艾略特 奇思妙喻

一、引言

T.S.艾略特是20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和评论家,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歌和文学评论对现代文学影响深远。他重视文学传统,并从文学传统中汲取养分,为诗歌的新发展探索道路。17世纪玄学派作为文学传统的一部分,为艾略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也为他的诗学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史蒂夫・埃利斯(2009)在其书中谈到艾略特将玄学诗人作为欧洲传统的一部分,将玄学派的“奇思妙喻”视为情感与思想的结合,也提到了艾略特诗学理论源于玄学诗人的诗学理论,由此可见艾略特受到玄学派影响之深。

根据约翰・安东尼・卡顿(1928)编撰的《文学术语与文学理论词典》,奇思妙喻是作者花费心思构想出的奇特的比喻,包括暗喻、明喻、夸张或矛盾修饰法,目的是通过其蕴含的才智与独特性达到使读者感到惊奇与快乐的效果。奇思妙喻也分为不同的种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玄学派所使用的奇思妙喻,这一手法成了约翰・邓恩为代表的17世纪玄学派诗人标志性手法。到了18世纪,人们认为玄学派诗歌过于牵强与反常而淡出文坛。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沉寂,在二十世纪初T.S.艾略特的诗歌与诗论使之又恢复了生机与活力。艾略特将奇思妙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大加赞扬,他认为“奇思妙喻是对某一修辞手段精雕细琢、推演深化,使其进入创造性思维所能达到的境界”(李正栓&李云华,2009)。在他的《玄学诗人》一文中,他赞扬了玄学诗人试图寻找语言对等物去表达思想与情感所做的努力。这里的语言对等物就是指玄学派所使用的奇思妙喻,其中所运用的客观具体的意象恰好符合艾略特所提倡的用客观对应物去表达思想情感的想法。

不同意象的并置、无相似性的事物的类比是玄学派的奇思妙喻的主要形式。邓恩的诗歌中不乏奇思妙喻的例子。在其《告别辞:莫伤悲》一诗中,他使用了很多具体而奇特的意象表达忠贞不渝的感情。他将爱人的灵魂比作金箔与圆规。他们的灵魂合二为一,如同金子良好的延展性,即使距离遥远也不会断裂。如果他们分开了,他们就会像圆规的两只脚,妻子的灵魂是定点,是中心,他是另外一只脚,围绕妻子转动,即使走远也会倾听妻子的召唤,当他归来时,他会与妻子合二为一。初读此诗,读者可能会感到疑惑,灵魂如何与金箔和圆规产生联系,经过诗人的解说,读者会被这种奇特的比喻所折服。正是其所包含的智慧与新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国内外对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研究中还没有专门分析其中奇思妙喻的研究,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艾略特是如何在这首诗歌中运用这一手法及其达到的效果。

二、《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奇思妙喻赏析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早期诗歌的代表作,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展现了上层社会一位庸庸碌碌的中年男子无法对爱人表达爱意的矛盾心理。他渴望爱情,却胆小、犹豫,不知道如何说出心中的爱,而最终以放弃告终。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诗歌反映了现代人的失意与孤独的心理状态。艾略特运用了许多奇思妙喻来增强诗歌的新奇性,同时表现诗歌的主题。

让我们走吧,你和我,

此时黄昏正朝天铺开

像手术台上一个麻醉过去的病人。(赵萝蕤译)

诗歌一开始艾略特就用到了一个奇思妙喻,他将黄昏与被麻醉了的病人作比。黄昏是一个时间概念,而病人则是特定状态下的人。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却被诗人联系在一起,迫使读者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当读者经过分析发觉其相似性时,自然会对这一奇特的比喻印象深刻,进而体会到其中所含的深层意义。

黄昏是白天即将结束的时刻,“代表向夜晚的过渡,而上流社会暗示个人或历史的衰落”(Dickey,2009:123)。夜幕渐渐落下,光明慢慢地被黑夜吞噬,正如病人被麻药麻醉一样,渐渐地失去知觉。进一步去看,我们知道这首诗描述了普鲁弗洛克的矛盾心理,那么不仅黄昏像一个被麻醉的病人,而且他的心理也像被麻醉的病人,丧失了做出决定的能力。他犹豫不决,不能采取任何行动对他的爱人唱出情歌。因此,被麻醉的病人也可以指普鲁弗洛克的矛盾心理。通过阅读下面的诗节,我们可以得知这里手术台指的是女人们放置胳膊的桌子,暗指他将要被那些女人仔细审视如同医生检查病人的内脏一般,于是他的不安与怯懦就这样表露出来。通过描写普鲁弗洛克的心理,艾略特为读者展示了那个病态的社会及身处其中的病态的现代人。

街道一条接一条就像用意阴险的

一场冗长的辩论

把你引向一个压倒一切的问题……(赵萝蕤译)

这几句中,艾略特将贫民区的街道比作一场引向一个重大问题的冗长的辩论。乍看这个比喻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对于主人公来说就变得合情合理。事实上,这个冗长的辩论是满腹烦恼与疑虑的普鲁弗洛克内心的挣扎,是“你”和“我”之间的争辩。他将内心的冲突投射到他所见到的事物上,那脏乱的街道与他烦乱的内心就与无休止的辩论联系起来了。那街道将把他带到心爱的人所在的地方,让他不得不面对她,向她表达自己的爱,而这个引向重大问题的辩论就是决定如何向爱人表达自己的爱,因此他走在街上,渐渐接近他的目的地,而此时的他还没有拿定主意。烦乱与令人厌恶是街道与这个辩论的相同之处,主人公的心态是连接两者的纽带。这个奇思妙喻反映出普鲁弗洛克的心理状态――消极与怯懦。“啊,不要问‘指的是什么?’”(艾略特,2006:1),“让我们去拜访”(同上)。他拒绝直面问题,而是选择继续赶路来暂时逃避这个问题。

那黄雾的脊背摩擦着窗玻璃,

那黄雾的口鼻摩擦着窗玻璃,

它用舌头尖舐黄昏的各个角落,

在排水沟的潭潭上徘徊不去

让烟囱里掉下的煤灰落在它背脊上

偷偷溜过阳台,突然纵身一跃,

又注意到这是一个柔和的十月夜晚,

在房子附近蜷起身子睡着了。(赵萝蕤译)

这里的奇思妙喻与前两个不同,这里所使用的是延伸比喻,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与隐喻成功地结合起来并且贯穿整个诗节。这一奇思妙喻与艾略特在《玄学诗人》一文中谈到的金主教所使用颇为相似。艾略特(1950)称赞亨利・金在《葬礼》一诗中将迫不及待去见亡妻的心情比作一个旅程的写法。艾略特用黄猫作为黄雾的客观对应物,将黄雾扩散的过程比作一只黄猫游走到睡着的过程,用猫的动作体现雾的动态。通过“摩擦”、“舐”、“徘徊”、“纵身一跃”、“蜷”和“睡”一系列动词,读者能够想象出黄色的雾弥漫于城市各个角落的样子。用这个奇思妙喻,艾略特给读者呈现出了一只慵懒的猫的形态,避免了直抒胸臆的方式,并且通过这一具体而生动的意象,将社会环境与普鲁弗洛克的心理状态也反映了出来。这是黄猫在排水沟旁徘徊,让烟灰掉到它的脊背上。它周围的环境令人感到厌恶,象征着工业文明的没落。另外,猫从“徘徊”、“摩擦”、“纵身一跃”再到最后“睡着”是一个由动态到静态的过程,反映出普鲁弗洛克的――“终于无为的欲望”(Williamson,1967:60),与诗歌开头“被麻醉的病人”相呼应,说明他逃避问题,消极无为的心理状态。猫象征着休止的欲望,诗中主人公看到黄雾的静止,想到时间也许也会停滞。下一诗节他用“而且实在还有时间让沿着街道滑行的黄烟用脊背摩擦窗玻璃”来暗示自己还有时间在路上犹豫,还有时间思考。

我已经熟悉这些眼睛,都熟悉了――

那些用公式化了的片语盯着你看的眼睛,

而我在被公式化时,狼狈地趴伏在一只别针上,

我被别针别住,在墙上挣扎,

那我又该怎么样开始

吐尽我生活与举止的全部烟蒂头?

我又该怎样大胆行动?(赵萝蕤译)

此处,艾略特使用的奇思妙喻将普鲁弗洛克想象被女士们审视的窘态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女士们世俗的眼光中,主人公变得异常不自在,他将别在自己华丽领带上的别针想象成穿过自己喉咙将自己钉在墙上别针,而他自己就像一只可怜的爬虫,在那里痛苦地挣扎。通过这只被钉在墙上的爬虫来比拟普鲁弗洛克当时的窘境如此形象与贴切。在他的内心,他的挣扎与无助正像那只被充满恐惧与痛苦所折磨的爬虫一样,他不知道如何面对那些女人,更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同时,通过这样具体形象的事物,艾略特避免了情感的直接表达,达到了他所预期的非个性化的效果。

我应该是一对褴褛的钳子

慌张地爬过沉寂的海洋那样的地板。赵萝蕤译)

普鲁弗洛克还在想象应该如何面对那些女士,应该与她们谈论什么。他担心看到她们的胳膊会使他语无伦次,不着边际,想着跟她们讲讲路上见到的人。想着想着,他突然觉得自己是一只慌张地爬行在海底的螃蟹。在这一奇思妙喻中艾略特将普鲁弗洛克比作一只褴褛的螃蟹来表达主人公想要逃离尴尬处境想法。他像一只螃蟹那样悄无声息地偷偷溜走,在沉寂的海底,没有人能察觉他这只窘迫的螃蟹。如同上面一个奇思妙喻一样,这里通过将主人公的心理具象化、动物化来达到他内心想法的目的。

而下午,黄昏,睡得又是那么安详!

被纤长的手指安抚过,

睡着了……困倦地……或者它在装病,

卧倒在地板上,在你我身旁。(赵萝蕤译)

这里再次出现了猫的意象,这个奇思妙喻是将下午或黄昏比作困倦的猫,又是将两种不相关的概念作类比,把黄昏的宁静比作安睡的猫,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安静与舒适,而这样的状态与主人公窘迫的心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主人公借黄昏的宁静来分散自己内心的惶恐,使自己获得片刻的安宁。因为此刻他再次想到了拖延,想到饮茶吃甜点之后再去对诉说自己的爱意。

不可能说清我究竟是什么意思!

但正像一盏幻灯把神经的图案投射在屏幕上:

这是不是值得(赵萝蕤译)

他开始怀疑表达爱意的价值,“而且到底这是不是值得”(艾略特,2006:5),他开始假设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没想好,他便立刻了自己的想法,“我完全不是这个意思。不是,完全不是。”(同上)又经过一系列的拖延之后,他还是对怎么表达好自己的意思毫无信心――“不可能说清我究竟是什么意思!”。(同上)这里艾略特将说清自己的想法比作幻灯把神经的图案投射在银幕上构成一个奇思妙喻、形象而又新奇。他运用了新科技的事物,拿医生为病人诊断病情的设备用于展现普鲁弗洛克的想法,使他的想法像做CT一般一览无余。随后他又开始怀疑是否值得这样去做。这样主人公不断地设想,不断地,最终都没有踏进他要去求爱的地方,因此这是一首没有唱出的情歌。

三、奇思妙喻的效果分析

艾略特之所以选择这一手法,原因之一就是它符合他所提倡的诗学理论――非个性化与客观对应物。“非个性化”是指提倡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不要刻意流露个人情感,应该不断自我牺牲,消灭个性。“客观对应物”其实是艾略特为实现非个性化而提出的一个途径。提倡诗人在表达情感时运用具体的事物(一系物体,一个情景,一连串事件)作为特定情感的载体,而不是像浪漫主义诗人那样直抒胸臆,感情泛滥。事实上,这两个诗学理论都是艾略特为反对浪漫主义诗歌所提出的,也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

奇思妙喻可以视为客观对应物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它是由具体的意象所构成的。首先,通过奇思妙喻达到的效果就是“非个性化”。艾略特运用这一手法,使用具体的事物作为表达主人公心理的载体,可以避免直抒胸臆。比如,在上文中提到的“被麻醉的病人”,“钉在墙上的爬虫”就生动地表达了普鲁弗洛克的心理。当读者看到由具体的意象构成的类比时,内心的相应的情感就被调动起来,通过联想他们就能身临其境般地体会主人公的心理。这样,诗人就可以避免直接表达情感,避免影响读者对诗中人物情感的判断。

其次,奇思妙喻这一手法本身就具有使读者感到震惊的效果。这里也不例外,艾略特运用了许多不同的事物构成类比。这些很少有人能够想出的比喻就会给读者带来新奇感,被诗人放在诗歌的情境中,读者经过思考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合理性。就像将黄昏比作被麻醉了的病人这一比喻,通常人们很难将这两种不同概念的事物联系起来。当读者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黄昏预示白天的结束正像被麻醉的病人预示着失去知觉一样,同时与主人公的心境联系起来,就是贴切合理的。

再次,由于艾略特使用了许多具体而又熟悉的事物构成奇思妙喻,用以描述难以表达的人物心理,这样就能够达到真实生动的效果。在他描写黄雾的时候用猫的一系列动作来展现雾笼罩城市的状态。“摩擦”、“舐”、“徘徊”、“纵身一跃”表现出雾气弥漫、流动的景象,活灵活现地浮现于读者的脑海。而猫的“蜷缩”与“睡着”表现了静态时的黄雾,同时也反映了普鲁弗洛克不作为的心理。因此,不管是黄雾的特征还是普鲁弗洛克的心理状态都通过猫这一个喻体或客观对应物生动地展现出来。

最后,艾略特的奇思妙喻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这首诗歌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由于上文提到的两个效果――惊奇与生动,自然奇思妙喻就会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些奇特的意象所构成的画面就会留在读者的脑海中,达到令人难忘的效果。这一点对当时作为一名诗坛新秀的艾略特来说尤为重要。

四、结语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作为艾略特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具有他早期诗歌的特征,由于在一时期受到玄学派影响较深,使得诗歌颇具玄学派的特点。奇思妙喻可以被视为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的一种,通过使用这一手法不仅达到了非个性化的效果,而且为诗歌增添了几分幽默感与讽刺性,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艾略特对玄学派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他对这一个手法的运用还是一较新的研究角度,因此还有待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1]Cuddon,John Anthony.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and Literary Theory[Z].3rd ed.Oxford:Blackwell ltd.,1928.

[2]Dickey,Frances.“Prufrock and Other Observations:A Waling Tour”[A].A Companion to T.S.Eliot.Ed.David E.Chinitz.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9.

[3]Ellis,Steve.T.S.Eliot―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M].Chippenham:CPI Antony Rowe,2009.

[4]Eliot,T.S.The Metaphysical Poets[A].Selected Prose of T.S.Eliot.Ed.Frank Kermode.Orlando:Harcourt Brace & Company,1975:59-67.

[5]Eliot,T.S.The Complete Poems and Plays 1909-1950[M].New York:Harcourt,Brace& World,inc.,1952.

[6]Williamson,G.1967.A Reader’s Guide to T.S.Eliot.Bristol:J.W.Arrowsmith Ltd.

[7]李正栓,李云华,邓恩奇.思妙喻艺术解析[J].名作赏析,2009(07):107-113.

[8]T.S.艾略特著.赵萝蕤,张子清,等译.荒原――T.S.艾略特诗选[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将心比心作文篇8

关键词:罚点球,心理素质,培养

 

足球罚点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可分为罚点球队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守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两个环节:

一.罚点球队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罚点球队员在执行罚点球时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比起守门员所承受的压力更为巨大。论文写作,心理素质。所以,对罚点球队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显得更为重要。论文写作,心理素质。

1.经常性原则:

教练员对运动员罚点球心理素质的培养应从最基本罚点球态度入手,要在每一次训练课结束前半小时内进行罚点球训练,使之成为每次训练课结束时的必修课,长期坚持下去,定会对罚点球队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稳定作用。具体训练方法是:教练员可提示队员:“现在就是正式比赛,你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来踢点球。”并将队员分为主踢队员和非主踢队员,主力门将和非主力门将进行罚点球比赛。所有这一切均按大

赛标准进行。罚点球队员可肩并肩、手握手并排站中圈附近,象征一个队伍同心协力。

其他队员也可模仿观众的嘘声、口哨声、吹喇叭声等干扰罚点球队员踢罚点球;也可模仿主场观众静静地期待着你将点球罚进,准备庆祝时的那种气氛;还有教练、同伴对你抱有殷切希望的压力······。总之,对罚点球队员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压力,进行干扰。通过这种实战训练来培养罚点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认识到:罚点球就是与压力、干扰、国人的期待连在一起的,是谁也离不开谁的。是不可能象平时踢点球那样百发百中的。教练员还要让队员知道:“把每一次练习罚点球都当做是关键比赛,是决定生死存亡的比赛,带着压力,抗着干扰去练习罚点球,长期坚持下去。那么,在真正的比赛来临后,罚点球时,你就会“熟能生巧”。论文写作,心理素质。

2.加强队员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心理学上,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就是既能不断克服各种各样的内部障碍,又能不断地克服各种各样的外部障碍,坚持到底,不达到目的不肯罢休的人。加强对足球罚点球队员意志品质的培养,教练员应利用榜样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应该好好向我们的邻居韩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学习。韩国队七次打进世界杯足球决赛,这与他们那种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分不开的,他们曾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品质在韩日世界杯上战胜过足球强国意大利队,打进了世界杯的四强。创造了亚洲的奇迹。看他们踢球,我们看到了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他们不惧怕世界任何一只球队,敢和任何一只强队过招,即使输了,也让赢的强队赢得不痛快。这就是韩国队在足球场上的气质。我们的队员就是要学习“大韩民国”这种民族精神,为国战斗,坚持不懈,每一个队员都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罚点球时,要有一种必胜的信念。教练员要经常对球员灌送这种信念,使我们的队员在罚点球时脑子里总有这样一种印象:就是要和韩国人比一比,我们也要将球罚进,比他们还要厉害。论文写作,心理素质。

3.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比赛开始前,奏双方参赛国国歌,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现。当我们与外国队进行比赛前,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比方说,我们中国队与日本队进行比赛前,我们就应该抽出一段时间来给队员放映历史爱国主义影片,像《南京大屠杀》等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影片,来激励我们的队员,使他们在罚点球时脑子里想到过去日本人对中国人在历史上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现在,我罚点球了,我一定要将球打进日本队的球门。为国复仇!这样,利用影视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使我们的队员体内产生巨大的气功力,来打进点球。从而培养队员的心理素质。

4.对罚点球要有信心:

罚点球队员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罚球时,脑子里要有平时罚进点球时的影像,要调整好呼吸,放松自己的心情,要排除干扰,使用假动作、时间差来迷惑守门员,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完全集中到罚点球的力量、角度等技术方法和稳定性上,不要考虑过多的结果,要相信自己,树立良好信心。论文写作,心理素质。

二.守门员守点球心理素质的培养:

守门员除了具备罚点球队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外,还应针对守门员具体职责进行心理素质培养。论文写作,心理素质。虽然守门员相对罚点球队员心理压力稍少些,但是,守门员也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首先,守门员在防守点球时,应拿出一种震慑力,象钢铁长城一样,威慑对方球员;其次,还要做到知己知彼,如:2006年在德国世界杯足球赛上,德国队与劲旅阿根廷队以点球决定胜负的那场半决赛上,德国队年轻的门将莱曼除了受到老门将卡恩的鼓励外,还收到点球教练员的一张字条,这张字条告诉莱曼:阿根廷队最后一位罚点球队员坎比亚索常踢点球的方向。这样,莱曼心里就有数了,最终扑到了那粒点球,使德国队打进了决赛。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对足球罚点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要将上述观点融为一体,成为合力。让罚球队员或守门员一站在罚球点上,就不惧怕罚球,唯我独尊,有信心,有能力将球罚进或扑住。

【参考文献】:

(1).吴月英.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障碍与心理训练(J).体育科技. 2007. (3)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含有然的成语范文 下一篇:描写战争的诗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