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然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11-04 14:54:12

含有然的成语篇1

1.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2012年高考重庆卷第14题)

2.解释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012高考全国卷第15题)

面对这种考查“含义”或“含意”的高考题,笔者和同事们曾花费大量时间,试图找出答题思路的不同。结果是,费了力没讨到好。难道“含义”和“含意”可以混用?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阅读文学类文本・鉴赏评价”有这样的表述:“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说明》中,同样的位置,却表述为:“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同样的语境,一个用“含意”,一个用“含义”,是不是二者真的可以互换呢?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需要首先辨析“含义”与“含意”的区别。

一、词义侧重点不同

这两个词中不同的语素是“义”和“意”。《说文解字》:“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 “义”的古字写成“”,所以说“从我羊”,“己之威仪”意思是“自己庄严的容止”。由此来看,“义”的本义是指“仪表、外观”,后来引申出“善、美”“合乎正义的行为和事情”“合理的主张和思想”“意义、意思”“用来周济公众的”“拜认的亲属关系”“假的”等义项(《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含义”中的“义”当取“意义、意思”这一义项。现代汉语中常用这一义项的词还有“广义、狭义、同义词、反义词、褒义词、贬义词、顾名思义”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词语中的“义”字,都偏重指词语本身含有的客观意义。所以《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刘叔新主编,天津出版社1993年版)解说“含义”具有“‘所指的意义客观而确定地存在’的意味”。

“意”,《说文解字》:“志也。从心、旨声。”其中的“志”意思是“心意、志向”,是指内心的想法,所以“说文”说它“从心”。有趣的是,含有“意”这一语素的词语如“意得、意气、意识、意志、意会、本意、任意、词不达意”等,都指向人内心的主观情感。当然,“含意”也不会例外。所以,“含意”的侧重点应是指“含有的主观上的意思”,即指“内心的想法”。《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刘叔新主编,天津出版社1993年版)解说“含意”:“侧重于意思是什么,意味着什么;所指的意义除代表某种事物对象的内容外,还包括、甚至着重地指暗示或提示的意思、倾向、感情态度等;有‘须主观加以捉摸、理解’的意味。”

二、使用对象不同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含义”为“(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深奥。也作涵义。”“含意”的解释为:“(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猜不透她说这话的~。”

我们发现,“词典”中对两个词的适用对象进行了区分,“含义”的使用对象是“词句”,“含意”的对象是“诗文、说话”。但这种划分并不明确,因为“词句”不是诗中的就是文中的,要么就是说话中的。“词句”和“诗文”或“说话”是从属关系。

有没有可能《现代汉语词典》的“诗文”指的是整体,即指整首诗、整篇文,而不指其中 “个别”的“词句”呢?从实际应用来看,我们不说“这首诗的含意”或“这篇文章的含意”,涉及整体时,我们常说“这首诗(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感情)”,所以,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

《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把“含义”的用法界定为“常为语言学的分析、表述所用”,虽然它没有明确“含意”的使用对象,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对“含意”的解说中加以推断:含意常用于文学性作品以及一般论述类文章或者口语表达,因为它们的语言常含有暗示性或主观倾向、感情态度,需要我们“主观加以捉摸、理解”。

那么,结合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的解说,笔者认为“含义”的使用对象应该为“语言学分析、概念”,“含意”则适用于“诗文中的词句或说话”。

各地各版《高考大纲》的“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理解”一项,都对“含义”和“含意”的使用对象做了严格区分,全部表述为:“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种表述中所蕴含的区分,完全符合两词的意义及使用特点。

综上所述,“含义”是指科学性、概念性词句中蕴含的客观性意义;“含意”则是指蕴含在诗文中的词语与语段中的作者的主观想法与情感,或者是话语中说话人的主观意图。

笔者认为,本文开头列举的例1:“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其中的“含义”应该为“含意”。例2“解释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中使用“含意”是正确的。同样,2012年四川卷中“14.根据全文概括‘柴禾’的含义”中的“含义”也应改为“含意”。这样在答题时,顺着《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解说“含意”的几个方面思考就可以了。而《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说明》(2012版)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含义”改为“含意”更恰当。

“含义”和“含意”有不同的使用环境,也有不同的侧重和特指,因而在高考题中不可混同使用,以免造成考生及教师们的困惑,使其质疑高考题的权威性以致失去对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参考资料:

张丁乙《“含义”与“含意”辨》,《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

含有然的成语篇2

【关键词】会话含义;翻译;交际;语用等效

人们在交际中,说话人所要表示的意思有时不能按照字面意义去理解,因此就产生了会话含义这一现象。会话含义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会话含义理论有助于对人们语言行为的研究,对翻译工作者来说,研究会话含义理论可帮助译者准确理解原文作者的含义,并在译文中恰当地传达原文的含义,让读者在阅读时,能通过上下文理解或推导出原文作者的话中之话。因此,该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1.会话含义理论

会话含义就是说话人并没有明确表达,但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明显传达了说话人真正意图的话语。如车上的乘客对司机说,“车上的座位已坐满了。”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你可以开车了。”格莱斯(1975)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一书中提出了会话含义的概念:言语交际的成功是谈话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交际的成功在于交谈双方要遵守某些规则,达成一定的默契。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交际的双方都必须遵守“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遵守了这些原则,交际双方所说的话语就不至于不连贯,因而双方就可以互相配合,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格莱斯提出了合作原则的四条具体的准则:(1)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2)质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3)关联准则(the Maxim of Relevance),(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在交际过程中,交谈双方遵守这些准则就是遵守合作原则。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常常会因为某种原因而违反这些准则,这就产生了会话含义。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就是建立在对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遵守与违反上的。

格莱斯进一步把会话含义分为一般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会话中听话人无须借助某些特定的背景知识就能推导出说话人的会话含义的称为一般会话含义,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会话隐含的含义只有参与交际的双方对某一特殊的语境共享时,才能通过推导得出,这种会话含义就是特殊会话含义。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在叙事时,或在设计小说、戏剧人物的对话时,也往往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制造会话含义,让读者通过上下文和所掌握的背景知识来推测隐含的意义。

2.会话含义的理解与推导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译者首先应准确理解原文,涉及会话含义的翻译,他首先要理解原文中的含义。原文作者有时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有时利用一些修辞手段间接地、委婉地叙事描述,希望读者能够利用上下文、文化语境、背景知识等,通过推导获得作者的真实意思。因此,原文作者想表达的真实意图与文章的字面意义有时并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需要通过仔细研读原文,结合各方面的知识,运用推理或关联方法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含义。译者还应本着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负责的态度,弄清原文的含义,作者要传递的信息,他所希望的读者的反应。

会话含义具有可推导性。含义是根据推导得出的,听话人根据话语的字面意思,根据说话人是否违反合作原则,再结合语境,推导出说话人的隐含意义。这就要求译者理解原文的隐含意义,或根据原文的字面意义推导出作者的隐含意义。译者还应考虑译文读者对会话含义的推导能力。由于中外读者之间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这必然会影响译文读者的推导能力。如果译文读者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译者就必须在译文中提供相关信息,以补足译文读者某些方面知识的缺损。也就是说,译者要减轻译文读者的推导负担,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3.会话含义的翻译

会话含义的翻译应该是语用翻译。“语用翻译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有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何自然1997:186)译者不能简单地按字面意思翻译,这样会导致原文含义的丧失或传达错误的含义,最终导致交际失败。何自然提出语用等效来解决跨文化的交际问题,即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和语用两方面达到等值的效果。译者应把原文的暗含意义在译文中完整地再现,只有当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获得的信息接近于原文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才能算是成功的翻译。

作者表现会话含义的手法丰富多彩,译者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也可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异化、归化、音译、替换、增词、减词、加注、更改标点符号等,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求得翻译的语用等效。如:

(1)My best grades have always been in history and English comp. I don’t talk about my other subjects

我的历史和英语作文成绩一直是最好的,其他的科目我就不谈了。(Buffie 2006:2)

后一句话违反了量准则,说话人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故事的叙述者伊丽莎白只说历史、作文成绩好,不说其他科目,其隐含意义是“其他科目成绩不好”。她不喜欢其他科目,并且由于父母的婚变,学习成绩一直下降,除了历史和作文,其他学科成绩都不好,但她并没有明说,而是说不谈了,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推导出其中含义。译者在处理时,只要通过直译就能保留原文的含义。但在原文语境中,作者一般不会特别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译者在译成目的语时,就会产生文化空白,给译文读者造成理解含义的障碍,因为译文读者不具有原文读者相同的文化背景知识。译者必须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局限,帮助译文读者完善关联,理解作者的含义。一个含义对原文读者来说容易理解,但对译文读者来说,如果缺少相关背景知识,就难以理解,译者可采用增加注释的方法,填补原文的文化空白,译文读者就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了。

译者还要考虑译文读者是否具有合理推导出含义的能力。由于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产生不同的看法,他们在阅读作品时,在对会话含义进行推导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推导方式,或推导出不同的会话含义。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文化差异,不求完全忠实于原作,可求功能对等和语用效果对等。下例选自莎士比亚的《奥瑟罗》第三幕第三场:

IAGO:My noble lord—

OTHELLO:What dost thou say, Iago?

IAGO:Did Michael Cassio, when you woo’d my lady,/Know of your love?

OTHELLO:He did, from first to last:why dost thou ask?

IAGO:But for a satisfaction of my thought;/No further harm

OTHELLO:Why of thy thought, Iago?

IAGO:I did not think he had been acquainted with her.

OTHELLO:O, yes;and went between us very oft.

IAGO:Indeed!

OTHELLO:Indeed! ay, indeed:discern’st thou aught in that?/Is he not honest?

IAGO:Honest, my lord!

OTHELLO:Honest! ay, honest.

IAGO:My lord, for aught I know.

OTHELLO:What dost thou think?

IAGO:Think, my lord!(Shakespeare 2001:102)

这段对话中,伊阿古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特别是关联准则,把某些会话含义传递给奥瑟罗,引导奥瑟罗去猜想他最好的朋友凯西奥和他妻子苔丝狄蒙娜之间有不道德的关系。伊阿古首先违反了量准则,当奥瑟罗问:“Why dost thou ask?”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话中有话地说“for a satisfaction of my thought”,并说“no further harm”,其含义却让奥瑟罗觉得有“harm”。接着,他违反了关联准则,当奥瑟罗问“Is he not honest?” 他重复honest,让奥瑟罗自己去联想。在奥瑟罗问他“What dost thou think?”他故伎重演,重复think,隐射凯西奥不老实。伊阿古正是利用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令奥瑟罗得出错误的推论。

译者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在译文中传达这些会话含义,让译文读者取得和原文读者同样的交际效果。这是朱生豪先生的译文:

伊阿古 尊贵的主帅——

奥瑟罗你说什么,伊阿古?

伊阿古当您向夫人求婚的时候,迈克尔·凯西奥也知道你们的恋爱吗?

奥瑟罗他从头到尾都知道。你为什么问起?

伊阿古不过是为了解释我心头的一个疑惑,并没有其他用意。

奥瑟罗你有什么疑惑,伊阿古?

伊阿古我以为他本来跟夫人是不相识的。

奥瑟罗啊,不,他常常在我们两人之间传递消息。

伊阿古当真!

奥瑟罗当真!嗯,当真。你觉得有什么不对吗?他这人不老实吗?

伊阿古老实,我的主帅?

奥瑟罗老实!嗯,老实。

伊阿古主帅,照我所知道的——

奥瑟罗你有什么意见?

伊阿古意见,我的主帅!(朱生豪译)

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让译文读者产生关联,译者并没有按字面直译,如把harm译成“用意”;把thought译成“疑惑”;把honest译成具有多重语义的“老实”,且把伊阿古的话改成问号;把for aught I know.译成“照我所知道的——”,并把标点符号改成意味深长的破折号;把What dost thou think?译成“你有什么意见?”。对照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发现原文的含义比较隐晦,而译文的含义相对明显,译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了译文读者的负担,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较容易地推导出原文的含义。会话含义翻译就得两者兼顾,既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含义,又要最大程度地照顾读者的推导能力。

综上所述,会话含义所表达的意思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要进行推导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在理解过程中,要考虑语境中的相关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翻译会话含义应采用语用翻译,可采用各种翻译策略,不求字面意义对等,但求语用效果对等。译者还应考虑读者的认知能力和阅读反应,尽量减轻读者的推导负担。

参考文献:

[1]Grice,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Syntax and Semantics:speech Acts, Vol. 3,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2]Hickey, L.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Shakespeare, W. Othello[M].英汉对照,朱生豪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4]Buffie, M. Who Is Frances Rain?[M].英汉对照,谭震华、袁履庄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百家出版社,2006

[5]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张新红,何自然.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

[7]唐德根,欧阳丽萍. 跨文化语境与特殊会话含义的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8]穆凤良,许建平. 源语的意图与识别[J].中国翻译,2001,(4)

[9]李春华,李勇忠. 翻译的语用等效观[J].美中外语,2004,(1)

作者简介:

含有然的成语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 听力教学; 会话含意;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主要的功能在于交际。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得体运用语言的能力,以达到有效的交际。当代学生需要的不仅是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他们还需要具有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以解决具体交际问题的能力,即语用能力。

一.会话含意相关理论阐述

会话含意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会话含意是交际者通过话语的表面意义,根据特定的语境推导出话语的隐含意义,即语用含意或话语的言外之意。它的主要内容在于合作原则以及运用合作原则的准则来产生会话含意。会话含意理论吸引人的地方是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条或多条准则后可能产生的会话含意,且与特定语境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含意的产生与准则的违反有关。

二.会话含意理论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发

对于英语听力教学,理解会话含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重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理解会话含意理论对于提高英语听力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会话含意理论的分析,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⑴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力基本技能,更要概括性地向学生介绍会话含意理论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其在听力理解中的积极作用。听力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基本技能方面,更应该注重运用会话含意理论来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教师可以从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这四个角度分别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听力材料,有意识地准备一些违反这些准则而产生会话含意的听力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训练。

⑵听力材料尽可能的多选择真实材料。

真实的材料,就是普通人用普通的方式说的普通语言。英美人在日常交际时是比较自然的,而学生上课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那种比较标准的,没有任何纰漏的材料,这是不符合实际交谈场景的。在日常交际中,任何人都有可能犯一些语法错误,违反一些原则,但在听力课上听的材料是不会听到这样的句子或段落的。而这常常是我们的外语教学失当之处。

⑶教师可以根据“平衡活动法”,将听说训练相结合,以达到语言输入、练习和交际输出之间的平衡。听力课堂上要尽可能的多进行口语练习。在实际生活中,听与说是并存的,口语表达流畅,听力自然不会过差,所以语言教学不能把二者分开来进行。在听力课堂上让学生多进行即兴会话练习,以此模拟真实环境下的会话情景,可以巩固和提高他们理解会话含义的能力,培养其洞察非语言性暗示的能力。因此,应重视学生在口语中运用关联和推理理论,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和内在化。

⑷补充文化背景知识,扫除学生因风俗习惯差异引起的听力理解障碍。因为,话语意义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理解。研究表明:听的能力不仅与听的技能及其熟练程度有关,而且与听者的其他方面的语言能力,如文化背景知识、思维分析能力以及语用推理能力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该国的文化背景知识。由于不同文化在世界观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会话含意常常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障碍。

听力教学可以利用会话含意的研究成果作为指导,特别是在听力理解能力的训练和测试方面,当学生听得清字面内容而不理解话语的真正意图时,教师应讲授一些有关会话含意的理论,帮助学生增强对含蓄语言的理解,掌握正确的会话解码技巧。在听懂语言表层结构的基础上推断话语的真正含意,无疑会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用能力,而使相互的交际水平得到大大的提高。所以听力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上,即培养学生使用正确思路推断言者话语含意的能力。运用会话含义理论是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水平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刘世娟,孙边旗.英语听力中的会话含意阴[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含有然的成语篇4

摘 要: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广告作为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已渗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本文从各类报刊杂志,广告教材中选取合适的消费品广告,以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采用定性的案例分析研究方法,分析广告中遵守和违背其原则的现象及规律。

关键词:广告语言;会话含义;合作原则

前言 近年来,众多学者从经济学、新闻学、传播学、美学、声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这一新兴领域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而略感遗憾的是,相比以上方面,对书面广告语语言方面的研究尚欠深入。在西方语言学家中,利奇是最早对广告语言文体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的语言学家。但是,将语用学合作原则运用于广告的系统性研究至今为数甚微。本文试图用格赖斯(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 对广告词中的会话含义加以解释和分析,这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本身,还可以为广告语的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具有现实意义。

一.会话含义理论

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言语的交际双方都有互相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有四大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这四条准则只是约定俗成的规约,而非严格的语言规则,所以在社会交际中常常被违反,正是由于违反了这些准则才产生了会话含义。

二.广告语的会话含义

广告交际也是一种交际行为,一种“单向的交际行为”,虽然是单向性的,但是仍然具备回性,这是广告交际行为的特点之一。

(一)遵循和违反数量准则

数量准则要求: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日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小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1 畅、洁、顺、净(派克墨水广告)

这则广告虽然仅由四字组成,却高度洗练地把派克墨水的各方而优点都涵盖了,以“句句篇无长语”的鲜明特点为广大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食用色素0% ,咖啡因0%,人工甘味0% ,香料0%。淡淡的柠檬香,比水好喝。(莱菌柠檬水告)这则名为“单纯的水”的莱茵柠檬水广告,立意新颖,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告诉消费者该柠檬水在构成成分上的“单纯”特点,突出了产品质量的上乘,使消费者在抉择的一瞬间偏向“0%―单纯的水’,倾斜了。

3 你买汽车不来考虑一下我们克莱斯勒的汽车那你就吃亏了,不但你吃亏,我们也吃亏。(克莱斯勒汽车)

显然,这则广告违反了数量准则的第二条次则:“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产生的会话含义是:克莱斯勒是值得购买的好车,但听起来就像一位邻居大妈在讲话,非常的罗嗦。

(二)遵循和违反质量准则

质量准则是设法使你的话语真实。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1“七喜”乃非可乐,一种比可乐更好的饮料。清新、爽口、不甜腻,饮后无异味,尽取可乐优点。七喜――唯一的非可乐。(七喜饮料广告)

“七喜”汽水的这则广告遵循质量原则,使其广告内容符合七喜饮料的口感和特点,力求将自己定位在“非可乐”型饮料这一独特的类别上,以便与可乐饮料分庭抗礼。最后,七喜汽水终于在缝隙中杀出一条“水路”,成为非可乐饮料市场中首屈一指的名牌饮料。

2 每天送你一位新太太。(太太口服液)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太太”指妻子,“每天送你一位新太太”是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法律不会允许,也无人敢去尝试,这里的“太太”显然使用的不是它的规约意义,这一广告语使用了自知虚假的语言,违反了质量准则。

(三)遵循和违反关系准则

关系准则是指会话要有关联。

1白天服白片,不瞌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白加黑’感冒药广告)

这则广告充分体现了关联性准则,简练清晰地传达出这种新型药物的独特使用要求,即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分别服用两种组方不同的白片和黑片。形成了一股有力的市场冲击波。

2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柒牌服饰)

这个广告语和服饰丝毫没有关联,违反了关联准则。完整的广告是这样的:“生活就像一场战斗,谁都可能暂时失去勇气,当我们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只有改变自己。这个铿锵有力的广告语树立了柒牌服饰的品牌形象,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深深共鸣。

3爱因斯坦大脑思维活跃。飞鹤奶粉添加双歧因子,能够促进大脑发育,使你拥有天才之脑!(飞鹤奶粉)

同样是违反关联准则的广告语。可是爱因斯坦和飞鹤奶粉有什么联系?爱因斯坦是喝飞鹤奶粉长大的吗?显然不是。飞鹤奶粉是用爱因斯坦的大脑做原料吗?显然也不是。商家本想通过这则广告传达这样的信息:喝飞鹤奶粉的宝宝会像爱因斯坦一样思维活跃。但这一广告语的设计却使其效果适得其反。

(四)遵守和违背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是指会话要清晰。它要求会话简短、有序;避免含混不清;避免歧义。

1黑头发,中国货。(奥尼洗发水广告)

这则广告力避行文的烦冗,用铿锵有力的六个字表达出奥尼集团对国货的充分自信,可谓字不虚发,词不虚设, 严格遵守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

2金鸡牌鞋油,为足下添光彩。(金鸡鞋油广告)

这里的“足下”既指代皮鞋,又是对顾客的尊称,从而意味着金鸡牌鞋油既能够为顾客的皮鞋增添亮泽,又可以使顾客因此而光彩照人,幽默风趣的手法取得了一箭双雕的表达效果。

3笨熊,喝!(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

这条广告中,一著名影星称其儿子喝了口服液后聪明了、长高了,然后她儿了把日服液递给身边的玩具熊,说:“笨熊,喝!”这里的“笨熊”很显然,指的是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们,这些孩了们不光是笨孩了还被比喻成笨熊,而目谁喝谁笨熊,这也是这条广告的歧义之处。这种歧义会使消费者心生反感,对这一产品的初始印象分也会油然而降。 从会话含义理论上讲广告双关利用音同的字符,或者利用所指的多样性,违反了会话原则的“方式准则”。但却能达到“AIDA”的效果和目的。 --!>

三 结语

广告语言是一项相对特殊的语言应用系统,它因媒介领域的活跃性特征具备了更多的语言灵活性、多变性而不拘泥于常规性。在广告用语研究中,应更加注重在特定语境下对广告语言的认知与理解,以及它在单向交际过程中所体现的对会话准则的遵守和违背。会话含义理论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人们不再单从语言系统内部去研究语言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会话含意理论,为广告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广告主遵守和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有关准则,增加语言解码情趣,延长吸引受话者的注意时间,增加了广告的魅力,引起注意、刺激需求、维持印象、促进消费。从而达到广告商的最终日的,通过告知来促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顾日国.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黄国文.广告语篇的会话含义分析[J].外国语,1997,(2)

[4]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含有然的成语篇5

论文摘要: 言语交际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实际上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具体运用语言的过程。本文根据关联理论,用实例试分析影响会话含意理解的各种因素,以便日常交际顺利进行。

1. 概述

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为了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是离不开与人沟通的,这就是交际。而具体的交际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场合及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与书面语相比,口语话语具有省略、简化、时效性强等特征,因而对语境的依赖性比书面语更大。而且在交际过程中,在某种场合,有时交际者会出于某种目的或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比如修辞和外交辞令的使用、婉转的批评或拒绝以及用幽默的口吻表示异议等,有意转弯抹角,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字面之下,作为听话人就只有借助语境(context)、透过字面来推导说话人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否则就会使会话中断或者失败。所以,交际的效果与交际者对交际环境,即语境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这是个值得探讨与研究的课题。本文尝试用关联理论分析影响和决定推导会话含意的诸因素,以便交际顺利进行。

2.推导会话含意的理论原则

2.1合作原则是产生会话含意的基础理论

合作原则是生成会话含意的初始理论,根据grice的理论,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都应遵循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合作原则包括四大准则:量的准则(quantity),质的准则(quality),关联准则(relevance)和方式准则(manner)。如果交际双方遵循了这个原则,那么说话人的意思就是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即话语的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grice的合作原则只能解释听话人采取的是合作态度,而说话人又成功地把信息传递给了听话人的交际行为。

下是因为第一说话人遵循说得“尽量少”的准则,提供极其经济的信息量,使得第二说话人在扩充信息时有机可乘,做出幽默。例如:

(1) (two friends are chatting in the pub.)

a: my wife doesn’t appreciate me. does yours?

b: i wouldn’t know. i’ve never heard her mention your name.

a遵循着说得“尽量少”的准则,用does yours来询问b的妻子是否欣赏b。但由于does yours是省略的用法,在上下文中既可以理解为does your wife appreciate you,也可以理解为does your wife appreciate me。显然a意图表达的是前者,而b故意曲解为后者,他说的“不知道,我从没听她提起你”,正是以幽默来戏弄同伴,达到幽默的效果。

但事实证明人们在交际中,往往会有意地违反合作原则,此时话语的意义就不再是字面的所表达的意思了,即非自然意义(unnatural meaning),说话人的意图或目的隐含在字里行间。作为听者,是否理解非自然意义就决定着他是否能够理解话语的真正含意,即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所以合作原则不能充分解释人类所有的交际行为。要想真正理解这种表达法的目的,还需将话语与话语所发生的环境相联系,于是就产生了关联理论。而关联理论可以解释在不合作的情况下,信息的成功传递。

2.2关联理论是理解会话含意的核心理论

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它不以规则(rule)为基础,也不以准则(maxim)为标准,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人们认知事物时总是遵循着一条sperber和wilson称之为关联的原则,即根据与之有关联的信息来认知事物。他们(1986:158;1995:260-66)提出的关联原则是:⑴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认知原则);⑵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交际原则)。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明示(ostensive)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推理者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就要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而推理就是寻找关联。关联指的就是说话人的话语在听话人的语境假设中可以产生语境效果。而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示,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惟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所具备的最佳的关联性(译文参考何自然、冉永平,1998)。sperber和wilson建立的推理模式可用下面这个公式表示:说话人话语+听话人语境假设+演绎推理=语境暗含语境效果交际成功。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关联理论是理解会话含意最重要的手段。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展示关联原则是怎样在明示-推理交际中起作用的。例如:

(2)mike: shall we go to the movies?

mary: 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

从字面意思上看,mary的回答是和问题不相关的,因为mike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提议,他期望对方的回答是接受、拒绝、其他的建议或讨论等,mary的回答是怎样被理解的呢?理解mary回答的关键在于找出关联。为了从mary的回答中找出关联,mike必须根据当时的语境再结合自己的认知环境提出语境假设①,并从中推断出语境暗②。

①     a. going to the movies takes some time.

b. studying for exams takes some time.

c. if you go to the movies, you cannot study for an exam.

d. if you study for an exam, you cannot go to the movies.

e. generally one cannot both go to the movies and study for an exam at the same time.

mary: 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

②     i (mary) cannot go to the movies.

③     既更改了mike的认知环境,同时得出它所花费的处理努力又较小,因而mary的回答的关联度是较大的。因此,mike认为②是mary的真实意图。

3.影响会话含意理解的诸因素

3.1 互明是理解会话含意的基础

交际双方能否达到互明是话语获得关联的基础。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即自然信息)和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即话语背后的意思)的明示— 推理过程。首先,交际双方应该达到互明(mutual-manifestness)。互明指的是交际双方共同明白的事实或交际者之间对共同话题的相互明白的表现,那么说话人为什么要施以明示行为呢?因为只有通过明示行为,才能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建立联系,没有这种联系,说话人将无法改变他人的认知环境。可见,说话人施以明示行为并与听话人达到互明,既有认知意义又有社会意义。所以,交际改变说话人与听话人相互之间的认知环境。但是,互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交际能否继续,持续多长,取决于听话人对说话人话语的明白度(grice,1975)。其次,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 关联性。这就需要听话者对说话者的话语进行推理。这种推理是一种思辨过程,它要求听话者对说话者的明示行为(ostensive)中所表达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刘绍忠,1997)。任何一种明示行为在它的信息意图背后都隐藏着交际意图;或者说,寻找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首先要理解他的信息意图或字面意思。一旦了解了字面意思,听话人必然进一步去寻找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可见,关联理论是与交际者认知能力紧密相关的,而互明又是理解会话含意的基础。如果交际双方不能互相明白,话语就无法建立适当的关联,最终造成误解、冲突。

下面这段对话选自ernest hemingway 的《一天的等待》(a day’ s wait)。

(3)(context: the boy was nine years old. he was waiting to die the whole day because he heard the doctor said to his father that his temperature was a hundred and two.) 

boy(b for short):①about how long will it before i die?

farther(f for short):②what?

b:③about how long will it be before i die?

f:④you aren’t going to die.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b: ⑤oh i heard him say a hundred and two.

f: ⑥people don’t die with a fever of one hundred and two. that’s a silly way to talk.

这个话语误解可以用关联认知理论进行分析。在话语最初①,boy问farther他什么时候死,他的明示行为的话语意图显然是让farther知道:他一整天都在独自一个人勇敢面对死亡,farther对儿子的问话感到震惊、不理解,因为他知道儿子的体温是华氏102,发烧不会危及到生命,并产生出与之最相关联的话语②“ what?” 和④“you aren’t going to die.”“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以及⑥“that’s a silly way to talk.”此时farther误以为儿子因为发烧而在说糊话,由于双方不能互相明白,话语就无法建立适当的关联,最终造成误解。在日常会话中,交际双方由于社会、心理的因素,话语意图随时在改变,要时刻达到完全互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sperber和wilson认为,如果交际双方能始终保持互明,为“完美关联”建立基础,那么它的社会意义就要远远大于认知意义了。

3.2 语境对会话含意的推导和理解起着决定作用

对于会话含意的理解而言,语境是一个开放的范畴,要正确理解话语就要纵观交际者交际的各种主观因素(言语使用者的目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经历、修养、爱好、性别、处境、心境等)和客观因素(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前言后语等),并使之与话语普遍、有机地发生关联。语境是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而不是预先设定的条件,所以理解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会话含意的理解,取决于交际双方对语境统一的建构和把握,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也是心理活动的结果。例如:

语境:一位母亲抱怨自己儿子调皮。另一位与她谈话者说:

(4)a boy is a boy.

如果不联系语境,仅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没有任何交际价值,但遵照会话原则去推断,他一定是要表达一种意思,而且是话中有话。这时听者就需要靠智力去产生语境含意,这个人很含蓄地道出他的个人见解,使听话人自己思量话语的言下之意。如果这位母亲能准确地将语境与话题相联系,并运用她所掌握的男孩的特性这一共有知识,话语后面隐含的意思就可以推导出来,即“男孩本身就比女孩调皮”或者“调皮是男孩的天性,不必过分指责”。尽管话没有直说,但表达的意思远远超出了字面本身,而且这样说,既给这位母亲留了面子,又帮助她解决了困扰她的问题,使人感到这个人讲话很有分寸。因此,在面对面的交际中,双方更应当仔细地察言观色,以捕捉住每一个语境信息,否则,交际会陷入困境。

3.3 认知能力是建构和谐语境的根本

在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是相互依赖的,听与说的角色也在频繁地交替,如果彼此心有灵犀,那么交际就会十分顺畅。反之,假如一方说的话另一方听不懂,也就是无法将字面意思与说话的时间、场合、环境、讲话人的心情、语气、肢体语言等相联系,或发生关联,或者听者对这一切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交际就会中断或失败。所以,交际者的认知能力是语境生成的绝对因素。例如:

语境:在餐厅里。

(5)a: there is a dead fly in my soup.

b: yes, sir. it’s the hot liquid that kills it.

理解这组对话,不能只看字面,否则会得到与讲话人的意图完全相反的解释。对于客人的投诉,服务员用幽默的口气回应,起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作用。当然,对于话外音的理解只能靠双方构建的和谐语境,而且双方的和谐程度越高,交际的效果越好。

由于交际对象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不同,继而他们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地位也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明白程度自然会有所不同。况且说话人本身的意图实际也是一个动态的变量,这就需要听话人时刻都要注意调整自己对对方话语的明白度,重新进行推理,这些都直接影响听话者能否有效理解说话者意图,也影响交际是否能够成功。 

4.结论

含有然的成语篇6

关键词:被言说者 显际 隐际 关联理论 自由充实

一、引言

言语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含义区分之特性、如何区分、区分是否足以捕捉话语阐释中所涉及的意义层面和类型方面远未达成一致。在隐含结论推理过程中,起着关键前提作用的是命题而非很笼统的被编码的语言意义。因此,话语显性内容有两个选项:被编码的语言意义及更丰富的内容,前者是完全显性的,但不构成被传达的命题,后者是被传达的,但非完全显性,包括话语中无语言对应形式但因考虑语境关联性而产生的意义成分。两者皆是听者借助语用所得,但是,显性传达的命题是被语言编码的内容之发展,部分为语用推导出,而隐性传达的命题为完全语用推导出。然而,还需考虑另外两点:第一,格赖斯的言说/隐含之别与我们所讨论的立场不一致;第二,与显性/隐性区分密切相关者还有语义和语用之别,阐明前者需要考虑其与后者的关系。

二、言说与隐含之区分

被言说者为言语之真值条件内容,言语之含意(被隐含者)是额外被传达的命题,不含于真值条件命题中(彭玉海,2003:31~39),被隐含的命题可现于会话中(即取决于说者在遵循某些会话交际的某些理性原则这一假设)或者常规性的(即大都由“but”和“moreover”等短语的常规意义所生成)命题中。

下文例(1)可说明此真值条件/非真值条件之别,“this”是指在说者和听者面前的伦敦红色双层巴士。

(1)This looks red to me.

在光线良好且无物阻碍视线的情况下,此话语显得奇怪,但可传达对巴士的红色特性有某种怀疑,话语奇怪性或非适宜性不在话语真值条件内容之内,故而还可产生“此物在眼里看上去是红色的,但的确是红色的”这一会话含意,两个判断之间有某种对比,置于许多语境中可能说不通,但无碍其真值条件内容(显性陈述),此命题在语境中可完全真实。因而,被言说者是真值条件性的(如果错误则话语是错误的),被隐含者则是非真值条件性的(如果错误,话语只是奇怪)。被言说者(话语真值条件内容)与句子常规意义密切相关,但不等同被编码者或常规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可能含歧义性或指示性成分,需要消除歧义和落实指称方能完全识别说者所表达者(Grice,1975:44~45)。格赖斯所谓的显性内容概念介于脱离语境的被编码的语言意义和很大程度上语用充实的内容之间,据此,被言说者(显性内容)等同于句子的真值条件内容。

语用学领域关注的是基于格赖斯会话准则系统(质、量、相关性、方式)及其合作原则的会话含意是如何产生的,显性/隐性之分(言说/隐含)和语义/语用之分有效吻合,然而,格赖斯的“被言说者”能概括显性话语内容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2)一位母亲对膝盖割伤的孩子说:你死不了。

a.你(Billy)不会因那个割伤而丢掉小命。

b.你(Billy)不要再对那件事大惊小怪了。

(b)显然是含意,而(a)是她显性传达的,常规语言意义和代词 “you” 的指称之落实所传达的命题是“Billy不会死”,似含Billy永生之意,而这位母亲意图传达的并非此意。再看一例:

(3)Jim:Would you like some supper?

Sue:I’ve eaten.

Sue所言为“Sue在过去的某个时候吃了东西”,但她意图表达且Jim会认为她已经表达的是她今晚吃了饭。需将此命题用作语用推理过程的输入,便得到Jim的问题之被隐含的回答:Sue拒绝吃晚饭的邀请。

按格赖斯之意,“被言说者”具有如下特性:(1)为说者意欲表达者之一个方面,说者意图要听者从其话语中获取之,与含意无二;(2)与所说出的词语(句子)的消除了歧义和确定了指称的常规意义密切相关(Grice,1975:44)。但是,许多话语不能两者兼顾,单个意义层面通常不能兼顾自然语言句子的语义和显性传达的内容,后格赖斯学者对此情形有三种不同的反应。

三、后格赖斯立场

(一)最简主义和语用充实的“被言说者”加含意

根据最简主义的观点,应舍弃格赖斯对“被言说者”的第一个要求,“被言说者”并不一定是说者所意指者,若从语用(基于含意)方面来看,则更明显。

(4)a.Everyone screamed.

b.The door is locked.

c.There is milk in the fridge.

d.I’ve had breakfast.

(4)a所言说者为“每个人都尖叫了”,但被意指者更具体(如每个观看恐怖电影者都尖叫了),(4)b所言说者为“只有一扇门,此扇门是锁着的”,但被意指者(暗含的)为“语境中某扇门被锁着”,被言说者直接反映结构的语义,并不是所意指者的一部分。(4)c和(4)d被言说者分别为“冰箱中有牛奶(也许只是架子上变味的一两滴)”及“说者的生活中并非完全没有早餐”,二者都是笼统命题,在语境中比说者意指者(含意)具体得多:“冰箱中有可加入咖啡中的牛奶”,“说者在说此话之时已吃过早餐”。

许多话语没有显性传达却暗含了说者意在传达的命题,但在上例中说者直接而明晰地传达了相关命题并对其确信无疑。在(4)d中,说者传达了如下内容:她在最后几个小时中吃过早餐,因而不饿。这两个命题中,前者直接建构于被编码的语言意义,而后者不是,前者是判断说者是否说了真话的基础,是推导出后者即更深层(被隐含的)命题的基本前提。

被编码的(常规的)语言意义和显性话语内容是有差异的,语言具有非完全确定性,需要语用充实过程来弥合这种差异(Atlas,2005;Carston,2002),话语的真值条件内容为说者所说或声言者,所以,若将(4)中的句子置于适当语境化的话语中,说者所意指和所说大致为:

(5)a.观看某部恐怖电影的每个人在某个时候都尖叫了。

b.我们站于其前的门是锁着的。

c.冰箱里有合适的牛奶可加于咖啡中。

d.今天早上我已经吃过早餐了。

概言之,还原说者显性意义所涉及的语用充实的某些过程是自由的,不为指示词之类的语言形式成分所激发,而完全因语用所得(如语境关联性之考虑),这是区分语境语义与语用语义的方法。

(二)语义性的“被言说者”加上被传达的内容的两个层次

针对格赖斯难题,“被言说者”的最简主义语义概念尚不足应对,还需被传达的(说者意指的)语用充实内容层次,该层次不同于含意。Bach所主张的被言说者接近被编码的意义,但包括诸如 “I”“you”和“today”之类的指示词指称对象的落实,不需要考虑说者意图,不属于语用问题,他认为,被言说者为语义概念,不一定是说者意指者,含为听者推理所用的语言确定的输入,隐性的被传达的命题为标准的格赖斯含意及隐性意义即隐含于被言说者中的被传达的命题(Bach,2001)。上文例(2)中,“Billy不会死”为被被言说者,“Billy不会死于膝盖上的伤口”为隐性义,而含意为“Billy不应该对伤口大惊小怪”。

有关被言说者概念这一语义导向问题不少。第一,“she”和“that”等指示词,在此层面上没有落实具体指称,落实指称涉及语用过程,“she”和“that”的语义(分别是某个女性和某个远距离实体)显现于被言说者中,被言说者概念既含被编码的限定又含语境提供的内容,是次命题性的。第二,被言说者概念和句子的语言编码表达型意义可起相同作用。例如,还原意图表达的话语意义需要语境依赖的语用过程,“你死不了”的逻辑形式为此过程的输入,语义性的解释却非说者意指,“被言说者”概念显得多余。若放弃“被言说者”概念,传达的命题(说者意指的)的隐性义和含意,通过语言提供的内容中的语用充实(即完成和扩展过程)可得知隐性义(冉永平,2005:343~350),而含意完全通过推理所得。

(三)语义内容加语用性的“被言说者”和含意

按后格赖斯研究的一个语义立场,语义具有语境非敏感性和命题最简性,存在被言说者和会话含意语用概念之别,所有显性指示词的指称皆可语用确定,语义可以是完全命题性的,是任何一般化的语言模块之输出(Cappelen & Lepore,2005)。“He is ready”的语义内容可表示如下:

THERE IS SOME X SUCH THAT αIS READY FOR X

α表单数概念(由指示性标记“he”所引发),“ready”伴随隐含论元以作为其词汇语义的一部分,此语义内容是完全命题性的,可真值评价的,不同于说者所言说或陈述者,被言说者为语用概念,也是会话含意,听者需弄清“he”具体所指及“ready”之隐含论元的具体内容,方能还原为说者言说和意指者,而如果关注语义和语用之别,言说和含意当属语用。

此语义立场的语义为句法所驱动,可从形式上追溯,异于语用(说者意义),后者区分了两类被传达的命题:被言说者或被陈述者和被暗含者,被言说者或被陈述者与语义内容关系更密切,而被暗含者完全是语用推导出的。据此,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可区分如下:最简语义给予的命题,虽通常未被传达,可视为话语的显性内容,将被传达的命题统称为隐性内容(计琦、张绍杰,2009:156~160)。但此区分悖于说者、听者的有关对说者显性传达的内容的直觉,仅重新标示语义与语用之区分而已。因而,如下两个区分更妥:语义与语用之区分(句子语义,不管是命题性与否,都独立于语用)和两类被传达的(或语用)内容(直接与间接、主要与次要、被言说与被暗示或显性与隐性)之间的区分。

四、关联理论中的显性与隐性之区分

(一)显义与语义充实过程

对显性与隐性区分持语境主义语用立场乃基于关联理论的认知框架,承认被标示为显义的显性说者意义的层面,话语所传达的命题,若为话语所编码的逻辑形式的发展,则为显性的,非若是,则为含意(Sperber & Wilson,1986:95;Wilson & Sperber,2004)。例(6)Amy的话语中语言编码的意义(或逻辑形式)是图式,据此图式语用上发展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构成她直接声言(显性传达)的显现于(7)中的命题:

(6)Max:How was the party? Did it go well?

Amy:There wasn’t enough drink and everyone left early.

(7)There wasn’t enough alcoholic drink to satisfy the people at [the party]i and so everyone who came to [the party]i left [the party]i early.

显义可显性程度不一,取决于还原之所需的语用推理量,构建被声言的内容之关键基础和框架为解码的语言内容,显性与隐性之分与语义与语用之分不等同但可相互交错,语用过程有助于显性话语内容(显义),某些词语(如“but”“moreover”和“anyway”)被编码的内容(格赖斯常规含意)限定听者理解含意时的推理过程(Blakemore,2002)。按关联理论,语用过程饱和和自由充实有助于显义生成,饱和(saturation)是指需要找到语言标示的变量或空位之意图表达的内容,参与对话语之被解码的表征义的语用延伸(为括号中的问题提供答案)。

(8)a.Paracetamol is better.[than what?]

b.It’s the same. [as what?]

c.He is too young. [for what?]

d.It’s hot enough. [to what?]

e.I like Sally’s portrait.[portrait in what relation to Sally?]

交际中,这些句子须有此“完成”过程方有完全命题形式及话语显性内容,虽无必要让显性表达的成分显示语境体现,但其逻辑形式中有一空位,即标示饱和要求的隐性指示语,词项“better”“same”“too”“enough”包含这些隐性成分。自由充实涉及对被解码的语言意义的语用充实,在许多语境中对阐释下面句子要考虑括号中仅根据语用理由提供的成分:

(9)a.She has a brain.[a high-functioning brain]

b.It’s going to take time for these wounds to heal.

[considerable time]

c.I’ve had a shower. [today]

d.It’s snowing. [in location x]

e.Mary gave John a pen and he wrote down her address.[and then] [with the pen Mary gave him]

因为歧义消除和饱和,每句无需这些成分也可表达命题,但在多数语境中此最简命题(说者意在表达者)不会被传达,(9)a和(9)b仅表达无关紧要的真理,不难确定明显谬误的情况,而(9)c和(9)d模糊而笼统,相关性不够,不能提供足够信息,似不能成为说者之意图传达者。多数语境中,被充实的命题决定话语含意,若作为显义被传达出来,便知(9)a的含意(她是某个学术性职位的合适候选人)及(9)c的含意(说者并不需要在那里淋浴)。理解话语就是还原说者意图传达的那些命题,最简命题若不相关,没有提供信息,对话语理解无甚作用。

充实的情况有两种:(1)语用提供的表显义的成分没有显现于语言形式中(Recanati,2004),(2)语用过程没有提供全新内容成分,只是调整现有的语言意义成分(Wilson & Carston,2006、2007)。

(10)a.Boris is a man.

b.Buying a house is easy if you’ve got money.

c.Let’s get rid of the empty bottles.

d.This policy will bankrupt the farmers.

阐释(10)a和(10)b涉及概念缩小语用过程。在多数语境中,命题“Boris为成年男人”是真实的,但未提供什么信息,词汇编码的概念“男人(MAN)”可被强化为“理想的男人(IDEAL MAN)”或“典型的男人(TYPICAL MAN)”,而“只要花一笔钱就能买一幢房子”显然难成立。此两句中被传达的概念仅为词汇概念之概念义的一部分。阐释(10)c、(10)d需将被编码的概念扩大,“bankrupt”在某些语境中为概念的模糊用法,或为夸张,传达“政府政策造成农民可能比原本预料的贫穷得多”这一含义,传达的概念之概念义比被编码的概念之概念义宽广。几乎所有话语中都会调整语境中的词义,理解真值条件内容(话语的显性内容)需考虑之。

(二)对显义/含意区分的挑战

不少语义学家质疑上述那种自由语用过程中的存在,不认可语用“侵扰”话语真值条件内容的这种自由(King & Stanley,2005),唯一能够影响显性话语内容的语用过程是饱和(除歧义消除外),未曾为语言形式所规约的语用获取的意义是会话含意,自由充实过程无系统性且不受限制,预测了没有显现的的显义内容成分(Stanley,2002)。

(11)a.Jane answered every question.

b.Jane answered every question on her syntax exam.

c.Bruce likes Sally.

d.Bruce likes Sally and he likes his mother.

(11)b中的斜体成分乃通过自由充实理解(11)a而得,在某些语境中理解(11)c时此类成分高度可及和相关,但有两个因素阻止(11)d中斜体成分的出现:(1)含意理解乃整体性推理过程(在完整的命题形式上运作),而自由充实为局部过程;(2)话语阐释是推理过程,但语言逻辑形式的语用充实有助于传达最佳关联阐释,是合理的。因此,语境关联的命题形式,例如(11)d中“BRUCE LIKES HIS MOTHER”不构成显义(话语的真值条件内容),仍为独立的命题形式,充当推理性阐释(如含意理解)深入的前提。

对于如何判定某个语用所得的话语意义成分是否有助于显性内容或被隐含的命题,关联理论与新格赖斯语用学亦意见相左。例如,“and”在某些情况下表达因果关系,具有非饱和性(即不为语言形式成分所要求),按新格赖斯语用学(Horn,2006;King & Stanley,2005),其为会话含意,从“and”推断出的因果连接关系具有真值条件相关性,为显义的一个成分(Recanati,2004),而按关联理论,它体现了显性内容自由充实(Carston,2004)。

对于夸张、隐喻和转喻等非字面义用法,按最简主义观点,被字面上编码的概念是被言说者,被言说者并非说者意图表达者,非字面用法之效为含意,格赖斯认为,“被言说者”为语用概念,说者意图表达者只出现在含意层面上(Camp,2006),而按关联理论,包括夸张和隐喻的某些修辞用法体现了词汇概念调整,涉及扩大和缩小,因而也影响显义(Wilson & Carston,2007)。

然而,不能说已找到适用于所有情况的万无一失的标准,尚需在话语阐释方面有用武之地的语用原则和过程模式,方能洞察在传达显义和含意时语用所得的意义如何与语言意义相互作用。

五、结语

说者可明确传达某一思想和命题,而表达形式并未完全将此思想或命题编码,受众的语用推理能力可补此不足,节省说者的表达努力和听者的加工努力。当然,必要时可增加显性度,但完全显性(完全语言编码)是否可能?在涉及自由语用充实的情况时,增添额外的词汇材料可使被传达的内容完全显性,如果正确和确定性的阐释至关重要或可能有不合作的阐释,虽然进一步的语言修正可表达某个更明晰更确定的内容,交际者可以是完全显性的。借助说者-听者交际的语用能力,多数模糊性或开放性的语篇在一般交际中很少引起问题,完全编码(完全显性)绝无必要,面对面的说者和听者可利用相关的共享语境信息和他们之间的心灵感应提示,其话语也不能完全显性。使用隐喻可能意在达到某些特殊的认知效果,但无一语词仅在字面上就能将我们想要传达的概念编码,听者可根据关联性作出推断,适当语用调整被编码的意义。从字面上寻觅隐喻意义并将其编码的概念,势必错失目标意义,失去隐喻的简洁性所达到的效果。要传达的概念与用语言系统所编码的概念难以一一对应,完全显性不可能实现,不同情况下势必诉诸语用阐释的成分。

参考文献:

[1]Atlas,J.Logic,Meaning,and Conversa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Bach,K.Conversational impliciture[J].Mind and

Language,2001,(9):124~162.

[3]Blakemore,D.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Camp,E.Contextualism,metaphor,and what is said[J].

Mind and Language,2006,(3):280~309.

[5]Cappelen,H.& E.Lepore.Insensitive Semantics:A Defense

of Semantic Minimalism and Speech Act Pluralism[M].Oxford:Blackwell,2005.

[6]Carston,R.Thoughts and Utterances:The pragmatics of

explicit communication[M].Oxford:Blackwell,2002.

[7]Carston,R.Relevance theory and the saying/implicating

distinction[A].In L.Horn & G.Ward(eds.).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C].Oxford:Blackwell,2004:633~656.

[8]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A].In Peter Cole and

Jerry 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41~58.

[9]Horn,L.The border wars:A neo-Gricean perspective[A].

In K.Turner& K.von Heusinger(eds.).Where Semantics Meets Pragmatics[C].Oxford:Blackwell,2006.

[10]King,J.& J.Stanley.Semantics,pragmatics,and the

role of semantic content[A].In Z.G.Szabo(ed.).Semantics versus Pragmatic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1]Recanati,F.Literal Mea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2]Sperber,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95.

[13]Stanley,J.Making it articulated[J].Mind & Language,

2002,(1~2):149~168.

[14]Wilson,D.& R.Carston.Metaphor,relevance and the

emergent property issue[J].Mind and Language,2006,(3):404~433.

[15]Wilson,D.& R.Carston.A unitary approach to lexical

pragmatics:relevance,inference and ad hoc concepts[A].InB.Roberts(eds.).Advances in Pragmatics[C].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7:230~260.

[16]Wilson,D.& D.Sperber.Relevance theory[A].In L.Horn

& G.Ward(eds.).Handbook of Pragmatics[C].Oxford:Blackwell,2004:607~632.

[17]计琦,张绍杰.后格赖斯语用学——语境论视角下的语用过程

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56~160.

[18]彭玉海.非真值意义的语言学价值[J].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2003,(2):31~39.

[19]冉永平.词汇语用学及语用充实[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

(5):343~350.

含有然的成语篇7

关键词: 合作原则 译者 启示

一、引言

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格莱斯(Grice)在解释自然语言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作原则。他认为会话参与双方想要实现成功的交际就必须遵守合作原则。事实上,自然对话中通常隐含着言外之意,即发话人的真正意图。这就要求听话人根据当时的语言环境去推导、猜测,从而获取发话人的真正意图。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是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双重交际和对话。译者作为作者、译文读者成功交际的中介,也必须遵循合作原则的指导,这样才能提供准确无误的译文。本文将简要介绍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的推导,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合作原则在被遵守和违背两种情况下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何指导作用。

二、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

格莱斯(Grice)认为对话交际中参与双方首先必须愿意合作,否则就不可能进行交谈。这一总的会话指导原则就是合作原则。具体来说,合作原则包含四条准则(maxims)。

(一)数量准则

1.所说的话正好满足当前所需的信息

2.所说的话不要多于要求的信息

(二)质量准则

1.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三)关系准则

要有关联

(四)方式准则

1.避免晦涩表达

2.避免歧义

3.简洁明了(避免不必要的赘述)

4.说话有条理[1]

如果说话人完全按照上述四条准则进行交际,那么我们所得的就是他们在交谈过程中所用词、句本身所具有的、不需要推倒就能理解的字面意义[2]。但是,在事实交际中,说话人通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一个准则或几个准则。为实现成功交际,听话人必须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白说话人说话的隐含意义。格莱斯把这种隐含意义称之为“会话含义”,即通常所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三、合作原则对译者的启示

(一)合作原则的遵守对译者的启示

格莱斯认为会话交际双方是相互合作的,共同遵守合作原则。合作原则不仅适用于口头交际,而且适用于翻译。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书面交际活动。译者首先与原作者交际,理解原作的含义和原作者的交际意图。然后,再将原作的含义与意图准确传达给译文读者。不管是与原作者,还是与译文读者交际,译者作为交际的一方,都必须遵守合作原则才能成功实现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交际。

1.数量准则

数量准则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恰当地传达原作品的信息,既不要增加原文中没有的内容,也不要删减必须译出的内容。例如,合同中涉及价格的翻译。

原文:Total value:US$2,300,000.00(Say:US Dollars TWO MILLION THREE HUNDRED THOUSAND ONLY)

译文1:总价:2,300,000.00美元

译文2:总价:2,300,000.00美元(大写:贰佰叁拾万美元)

两种译文意思完全一样,但译文1没有把括号中的部分译出来。事实上,只要合同一方随意改动数字,其后果就会非常严重,而译文2同时译出了大小写,表达完整、规范,并无任何漏洞。因此,从合作原则的角度来看,译文1删除了原文的部分内容,不能给译文读者提供交际所需的全部信息,违反了数量准则,而译文2恰到好处地提供了原文的内容,符合数量准则的要求。

2.质量准则

质量准则要求译者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翻译时既不能随意更改原文意义,也不能因为译者对原文理解不到位或由于粗心而出现错译、误译。例如:

原文:The process of cloning ananimal is technically very complex and undertaken in highly sophisticated academic and commercial environments.

译文:克隆―成年动物的过程从技术上来说非常复杂,并且是在极为周密的学术和商业环境中进行的。

译文随意把adult译成“成年”。“克隆―成年动物”给译文读者的印象是“克隆动物―诞生即已成年”。事实上“adult animal”是指克隆动物诞生时其外形与非克隆动物诞生时的模样并无区别。《英汉科技大词典》中adult的释义之一是“成体”。因此,adult animal应译成“成体动物”[3]。译文没有对“adult”的科技含义进行深入的理解,歪曲其意,造成误解。显然,译者没有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违反了质量准则。

3.关系准则

关系准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上下文语境,尤其是当译文涉及特定的文化、语言信息时,译者必须充分考虑文化的差异,力取在译入语中找到最佳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信息。例如,有人将“The angle child and the dragon mother.”译为:“天使般的孩子和像龙一样的母亲。”众人皆知,“天使”一词来自于西方宗教,而“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西,二者互不相关联。译文却将二者放在一处,读来别扭。显然,译者违反了关系准则。熟知中英文的人也知道“龙”与“dragon”在意义上无关联。“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华名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但是,在西方“dragon”是指一种有长尾,有翼、有爪、口里喷火的凶残怪兽。《圣经・启示录》中这样描述: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4]。“dragon”是邪恶的代表、魔鬼的化身。因此,又有人将此句译为:“天使般的孩子,恶龙般的母亲。”中国读者仍然感到困惑:“龙”怎么还会有“恶龙”“善龙”之分,“龙”和“恶”似乎没有关联。我认为,此句最好译成:“天使般的孩子,魔鬼般的母亲。”这样,原文的意象被准确传递给了译文读者。

4.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要求译文简洁明了,避免晦涩和歧义。例如:The scientists have found recently some shrimp-shape microorganisms,which are the relative of the shrimp and supposed to be the source of excellent food.

原译:最近科学家在海底发现了一些虾状微生物,是虾的亲缘。科学家认为,这将是极好的食品的来源。

显然,译文“极好的食品的来源”表达模棱两可,存在歧义。“极好的食品的来源”既可以理解为“极好的食品/的来源”,又可以理解为“极好的/食品的来源”。前者“极好”指食品,后者“极好”指来源[5]。根据句意应译为:“……这将是极好食品的来源。”这样,译文既消除了歧义,准确传达了原文的信息,译者也遵从了方式准则。

(二)合作原则的违反对译者的启示

成功的交际要求译者必须遵守上述四个准则,严格按照各准则的要求提供准确的译文。但是,交际中说话人往往故意违反某个准则,导致会话含义的产生。对于违反合作原则的表达,译者应该如何做才能实现原文与译文的语用等效呢?我认为,当会话含义产生时,译者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并推导出会话含义。格莱斯指出,会话含义的推导可以依据以下几个条件:

(1)所用词语的常规意义以及可能涉及的任何常识

(2)合作原则以及它的四个准则

(3)话语使用的语境,包括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

(4)和话语相关的其它知识背景

(5)交际双方对交流内容相关的信息都有一定的理解[6]

正确推导出会话含义以后,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翻译。

1.直译

如果译文在不改变原文形式的情况下仍能保留隐含意义,则进行直译。因为直译简单,读者读译文就如原文读者读原文,译者也往往偏爱这种方法。例如,在下面的例子中,译者直译不仅能准确传达原文表层意思,会话含义也随着译文进入译语语境。在译语语境中,读者也能推导出会话含义。

例1:

A:How did the English exam go today?

B:We had a football match with Class 2 and we won.

甲:今天的英语考得怎样?

乙:我们与二班踢了一场足球赛,我们赢了。

例2:

Daughter:Mom,I want to have some sweets?

Mother:Look,how lovely the bird is!

女儿:妈妈,我想吃糖。

母亲:乖,看那只小鸟多可爱!

例1和例2的原文都违反了关系准则,但是原文和译文语境相同,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对话中的隐含意义,所以在不失原文语言形式的情况下,直译是最佳方法。

2.意译

英汉两种语言虽有相对应之处,但因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的差异,两种不能一一对应的地方仍有很多。为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只能采取意译的方法把读者不熟悉的文化因素去掉,直接传递隐含意义。例如:

甲:小王,和你女朋友进展怎样了?

乙:一切顺利。等着吃喜糖吧!

译文:

A:Hi,Xiaowang.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 with your girlfriend?

B:Everything goes well.We are going to get married.

原文“吃糖”即“吃喜糖”,是中国文化有的表达,指结婚。英语中没有这一说法。显然,译者不能把它译成“have some candy”,这样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所以,“结婚”这个言外之意就必须译出来,译文与原文才能实现语用等效。

3.仿译

当交际的一方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个准则产生会话含义时,对于译者来说,翻译能采取直译固然最好。如不行,采取意译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译者把隐含意义全部明白无误的译出来,那原文中固有的修辞手段、风格等将消失殆尽。因此,除了直译和意译,译者可以尽量采取仿译。仿译就是在译语文化中找到文化功能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方式来替换原文中的话语。这样既保留了原文的会话含义,又能让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例如:

A:Did Bill accept your proposal?

B:He is a mule.

译文:甲:比尔接受你的建议了吗?

乙:他是头骡子。

例句中B明显违背了关系准则,但看似不相关联的话,隐含的意义却是“He is as stubborn as a mule.”,意指Bill固执倔强,没有接受B的建议。译文对原文进行了直译,读者不禁会问:“骡子”与“建议”有何关系?事实上,读者熟悉的译语环境中,相似的词应该是“驴”。汉语中常说“倔得像头驴”。因此,译文改成“他是头驴”,译文读者便能猜测出言外之意“倔得像头驴”,即不肯接受建议。仿译对于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表达无疑是最佳选择。译文中不仅能保留原文的会话含义,而且能让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不管是直译、意译还是仿译,交际一方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时,译者必须先准确理解原文的表层意思,推导出会话含义。然后,在翻译中采取恰当的方法,最大程度地实现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四、结语

翻译是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双重交际。译者作为中介,在翻译时首先应准确理解原文表层和深层含义,再按照合作原则四个准则的要求向读者提供准确的译文,实现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成功交际。当合作原则被一方违反时,译者应该始终相信原文作者是合作的。其故意违反某个准则,一定是为了表达某种含义或取得某种表达效果。因此,译者必须灵活利用合作原则,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最大程度地使译文与原文实现语用等效。合作原则对译者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从本文的实例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合作原则并不是一个死的理论,它需要译者的智慧去合理利用,为读者创造出最佳的译文。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何兆熊.新编英语简明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92.

[2]周文伟,徐亚纯.论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在诗歌意境中的运用[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4):133.

[3][4]方梦之,范武邱.科技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97,112.

[5]圣经(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M].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2:445.

含有然的成语篇8

关键词:关联理论;明说;隐含;交际失误

我们知道,言语交际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它是直显性的,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推理性的。交际中语言的使用使其成为明示直显的,通过对语言的处理,听话人能够意识到说话人有以话语方式来传达其信息意图的意图。如果语言是完美的交际手段,语言交际是且仅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即明示交际。然而说话人传达的信息多于他所表达的内容,语言交际的明示性唯有通过认知推理过程才能得以补充完整,也就是说,听话方必须从说话方所表达的内容及其他可获得的信息(语境)中推论出其意图。

一、交际中的明说和隐含

通过上面的讨论,成功的交际意味着听话方能够尽可能接近的理解说话方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与此相关的另外两个重要概念就是交际中的明说和隐含。明说指的是说话人的话语与他要示意的意图之间有系统的联系,听话人只要能理解说话人话语的命题形式就能明白的字面意义。明说意义源于逻辑形式的丰富,即话语的命题形式。一个命题式是一个完整的命题,通过解码,消除歧义和明确指称而得以丰富,这是基本的明示。说话人意图的明示部分由于高层次的明示而得以完整,借助部分语境即可完成和丰富,这包括明确话语的施为用意及其命题态度。

在关联理论中,隐含指的是语境隐含,指说话人的话语和意图之间没有系统的联系,也就是说,隐含是对说话人意义的间接表达,是说话人示意的话语加上语境知识的基础上推理而得出的。关联是指导听话人明确隐含的唯一准则。因为隐含是说话人说出明显关联的话语时明确希望听话人能够理解的语境假设及含义。隐含分为隐含前提和隐含结论两种。隐含前提是听话人从记忆中提取或通过发展其记忆中的假设图式而来,隐含结论则是从话语的明示含义及语境的相互作用中演绎而来。涉及到隐含,有一个隐含力度的概念值得注意。从某假设出发可推导出众多力度强弱不同的隐含,其中完全确定无疑的前提和结论的力度最强,说话人对此复完全责任,而听话人必须找到该含义才能使其理解符合关联原则。弱隐含指的是它有助于理解,但并非是必要的,因为说话人暗示了其可能有一系列相似的弱隐含,听话人对此负责。

二、话语理解的认知过程

综上所述,可以说我们的话语理解是从作为语码的句子意义开始的,这种句子的意义在和语境的作用中以各种方式得以充实和完整,只有这样,听话人才能理解说话人的意义。听话人首先是理解作为语码的句子意义,然后以最少的努力在明说的层面上对这个句子意义加以充实,在隐含的层面上对它加以补充,最后使得理解符合自己所期待的关联为止。因此,为了获得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必须经历几个阶段,包括确定明说(基本明说和高级明说)、调用隐含前提和处理隐含(得出强/弱隐含结论)。

我们用下面的这个例子来说明Peter是如何理解Mary的回答的。

Peter:DidJohnpaybackthemoneyheowedyou?

Mary:No.Heforgottogotothebank.

一是Peter进行话语的解码,同时明确he的指代对象,消除bank可能具有的歧义,由于这是Mary针对Peter之前的提问做出的回答,Peter有理由认为这一回答是具有明示直显性和关联性的,可以明确he指代的就是John,bank的一个歧义RiverBankRestaurant(餐厅)也可以排除掉,而是指银行。这样以来,话语的基本命题形式得以确立,明白了句子的字面意义,句子的明说含义得以理解,即,John忘了去银行。二是根据个人的百科知识调用相关的隐含前提,Peter理解到没去银行意味着无钱还款,这个隐含的前提和明说含义相结合,Peter就可以推论出John忘了去银行,所以无法还钱的强隐含含义。三是结合个人的背景知识,Peter还有可能推论出John下次去银行时就会还钱的弱隐含结论。

对话语理解过程的了解,对进一步理解分析认知层面上的交际失误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它指出了交际失败可出现于明说含义的理解、隐含前提的调用以及隐含含义的推论的任何一个阶段,另一方面也确定了交际成功的最低条件。可以这样说,明说含义的确定是复原说话人信息意图的最低条件,是理解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基本前提,是交际成功的基础,而根据话语的相关明示性,听话方调整认知语境,调用恰当的隐含前提,对话语进行推理,是理解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关键所在,一旦隐含前提有所偏差,交际失误将在所难免。

三、关联理论对交际的启示

通过上文对认知角度下的交际实质的讨论,我们了解到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明示行为的承担者是说话方,他需要通过说话或其他的任何非言语手段引起听话方的注意,传递他的信息意图,同时他还通过这句话向对方表达更深层次的目的,或者说他的交际意图,这是体现在说话方的示意行为。而听话方的任务是调用结合相关的认知语境,对说话方的话语做出尽可能符合对方意图的推理。话语的理解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包括话语明说含义的确立,隐含前提的调用,以及隐含结论的推导,在此过程中的任一阶段的误差都将导致交际失误的产生,而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交际双方共同的协作努力。下面,我们将从交际主体为出发点,谈一谈避免交际失误的可能性。

第一,从说话者角度看避免交际失误的可能性。作为说话者,应尽可能地以足够相关明示的行为传递他的意图。在交际的实际活动中,说话方需要考虑到交际对象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文化背景以及诸如性格特征等这些社会个人因素,主动调整言语行为,确保话语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能以足够相关明示的方式传递给对方。这一点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在语言方面,说话方应尽可能地使用与对方的能力和背景相符的语言,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听话方在获取明说含义的解码、确定指称和消除歧义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为听话方的进一步的信息加工、提取说话方的交际意图提供基本的保障。如果说话方能够注意到自己在交际中语言运用的模糊性,避免使用不确定的语言,那么也就可以避免交际失误的产生。另外,在语言运用方面,说话方也不能忽略对方的认知能力、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应最大可能地使自己话语的隐含前提与对方调用的隐含前提相一致。也就是说,尽管双方在认识语境上的不同是必然的,说话方应该尽可能地建构处于同一情景中的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的重叠部分,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听话方在推理过程中调用错误的隐含前提而导致的话语隐含意义和交际意图的错误理解。

第二,从听话者角度看避免交际失误的可能性。听话方,是交际行为最终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对于说话方来说,重点关注的是“明示性”问题,那么,“推理”就是听话方的任务所在了。由于具体演演算过程中的法则是演绎法,从一前提到相对应的结论,不与逻辑向背,因此推理过程是必然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推理话语意图的前提存在着差异,同一话语未必能推理出同一结论,这就是交际失误出现的根本所在。推理的正确与否,取决与听者能否准确的获取对方话语的基本明说含义,在此基础上,从认知语境中调用合适的隐含前提加以推理,得出话语的隐含含义而得以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因此,作为听话方,为了能够尽可能的避免理解失误,在语言方面,必须具备足够准确丰富的语言知识,以避免在理解话语明说含义的解码阶段可能出现的障碍,为话语的进一步推理理解提供基本的保障。这一点在跨文化交流中尤为重要。交际失误的原因就在于语言知识的欠缺。在语言运用方面,在交际活动中,听话方应加强自己的语用敏感性,充分调动主观能动因素积极的去识别与对方话语可能相关的一切信息,这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认知结构能力、甚至年龄性格特征等,调整自己的认知语境以扩大与对方认知语境的交叉之处,调用正确的隐含前提推理出与对方话语尽可能相符的隐含含义,了解对方话语的交际意图。

总之,交际活动中的话语理解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由于话语理解误差而导致的交际失误,同时有助于帮助我们尽可能避免交际中失误的产生。作为语言的使用者,我们应该尽可能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这一点在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中尤为重要;其次,我们应该以各种渠道充实个人的社会百科知识,扩大个人的语境储备,丰富个人的认知环境;另外,作为交际者,我们应该注意提高个人的语用敏感性,充分接触、了解并熟悉使用中的语言的特殊的动态的特性,为我们进行有效的言语交际活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Blackmore,D.LinguisticFormandPragmaticInterpretation:theExplicitandtheImplicit[A].InLeoHickey(ed.)ThePragmaticsofStyle[C].NY:Routledge,1989.

[2]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Oxford:BasilBlackwell,1stedition,1986.

[3]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Oxford:BasilBlackwell,2ndedition,1995.

[4]Thomas,J..MeaninginInteraction:AnIntroductiontoPragmatics[M].Longman,London,1995.

[5]Wilson,D.&D.Sperber.RelevanceTheory[A].InLaurenceR.H.&G.Ward(eds.),HandbookofPragmatics[C].Oxford:Blackwell,2003.

[6]黄清贵.话语误解与关联理论-交际中“话语误解”现象的实例分析及其现实意义[J]

福建外语,2001,(02)

[7]曲卫国.也评“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02).

[8]严世清.关联理论与交际[J].山东外语教学,1997,(01)

上一篇:宋词爱情范文 下一篇:将心比心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