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0-01 14:12:51

将心比心的故事

将心比心的故事篇1

【关键词】长乐抬阁故事会;高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长乐抬阁故事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俗称“玩故事”,“自楚以来流行于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是将各种故事情节以人的生命活体造型演绎的古老而神秘的乡民行为艺术。”[1]其形式多样,“分为高跷故事、高彩故事、地故事、地台故事四大类型”,[2]造型是无声的,却有鼓、锣、钹等伴乐,辅以会标、彩旗等,于喜庆节假、婚嫁丧娶之时贯街而行,热闹非凡,其中以春节至元宵期间的民俗活动最为盛大。故事情节来源广泛,文学历史、神话传说、当前时事等均可用于造型。

长乐抬阁故事会在造型演绎中崇尚高度,以高为美,在尚高中性喜挑战,为非遗展示的极大看点,如高跷故事、高彩故事等均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一、长乐抬阁故事会“尚高”的美学表现

(一)造型上以高为美,挑战极限

长乐抬阁故事会中的造型以高为美,在地故事、高彩故事、高跷故事中均有不同呈现。如“地故事”中“小头娃娃”将人装扮拔高到远远超过正常人比例的七个半头长的夸张高度。长乐抬阁故事会的高跷故事(当地语为踩高跷)则是非遗的压轴好戏,在该非遗中最具难度,以高度、动态挑战着人的极限,常被精心置于故事队伍的末端。其辅助表演工具高跷一套两根,用粗细适当的长杉木制成,低不到一米,高至四五米,杉木上方有一小块不到两寸宽的踏板连接,便于表演者捆绑于小腿并踩于踏板。展示时表演者勾脸谱、着戏装,徒手或持刀、剑等各种道具直立行走。技艺高超的人能俯、仰、弯、跳灵活自如,常引起围观者的赞叹和尖叫。抬阁的种类繁多,各地呈现的艺术形式各有千秋。如在湖南类似有益阳桃江马迹塘扎故事、涟源珠梅抬故事、郴州宜章夜故事、永州黄阳司扎故事等,但较少踩高跷,或高跷仅限于一至两米,在高度上长乐抬阁故事会独树一帜。

而高彩故事演绎的造型中必有一至数人(一般为婴幼儿)悬于空中。如故事“蔡坤山耕田”中,犁尖上悬空站一小女孩扮演的“农妇”;“西天取经”中,唐僧和悟空非行走于地,而是立于沙僧的挑担上;“包拯出巡”中,四个包拯的随巡人员垒搭至半空……看起来惊心动魄。

(二)技巧上以高为荣,自小培养

长乐抬阁故事会是全镇乡民参与的盛会,全程展示需走完小镇主要街道,约需一两个钟头。表演者大部分是小孩子,但小舞台搭建及推行、高跷者的保护等仍需大人共同完成。长乐人在技巧上挖空心思,以将造型“定”或“行”于空中为荣耀。其中,高彩故事制作最为复杂,需要细心的工序和精心的设计,而技巧的打磨,也是以挑战人的制作技能、潜在耐力、身体平衡性、心理素质等为基础的。如上述“西天取经”中,唐僧和悟空立于沙僧的挑担,需将铁条或竹竿弯曲成形,把演唐僧和悟空的幼儿用特殊技巧固定,才能悬于空中。

逢年过节,长乐人自小便被父母各种扎于“故事”(长乐抬阁故事会中“故事”的设计、制作过程称为扎故事)中,一为表演,二为训练其胆量。尤其是高彩故事中,孩子悬于半空中一两个钟头,并坚持愉悦的状态,被认为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如果有面露惧色或坚持不住哇哇大哭的,很长时间都会被大人叱骂或被同龄人取笑。

(三)比竞中以高为标,方见分晓

“比”是长乐抬阁故事会的核心,一个“比”字贯穿着非遗展示的始终。长乐古镇在外人看来是个整体,实际地域以照壁巷为界,南北向自然延伸,南边为下市街,北边为上市街,并相应组成上下街两个故事会。一到非遗表演时,上市街、下市街故事会两个营垒即开始对阵,知识、机智、趣味、技巧、热闹、出彩等,都在“比”字中体现出来,其中高度的比占了重要位置。

如有时候两大阵营的故事会从各自大本营出发,都玩到了古镇中心位置十字街,“狭路相逢”,外人看来表面都是笑意盈盈,但两大阵营交汇并擦肩而过的时候,一定是悄然把对方的一切落入眼里,并在心里暗暗掂量一番,胜负已然有数,立马神态上的微妙变化都会浮现出来。那个高跷踩得最高的,已是意气风发了。最具难度的高跷故事,常在高度上夺人眼球。你“出”一米,我就踩两米,你踩两米,我就“出”三米(长乐抬阁故事会制作、组合完毕,正式出发、出场的时刻称为“出故事”),最高者达四五米。四米多的高跷重达二十来斤,如果遇到路面不平或者起风之时,前行难度更大,一不小心就容易跌倒。比高的同时,造型也需融入故事情节,并配相应的妆容戏服,如二付高跷可扮“和合二星”,八付高跷可演“八仙过寿”,多的更有“十二金钗”“十八罗汉”“一百零八将”等。“比”到高潮,棋逢对手,高度的差别可以立分胜负。

二、长乐抬阁故事会“尚高”折射的特质

自古到今,长乐抬阁故事会所在地长乐古镇的人在非遗的滋养中呈现出积极的整体风貌,“尚高”的美学意识背后更是折射出该地人的整体特质。

(一)推崇胆识

尚高,意味着要有胆识。“胆识”,在长乐是一个备受推崇的词。具备了胆识,做任何事都有了坚实的心理基础。长乐孩子从小就被浸润在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故事”中。从长乐抬阁故事会“地故事”的演绎在地上行走,到“地台故事”演绎的在每家每户推行的“移动”小舞台上或坐或站安静展示,到“高彩故事”中孩子悬于半空,再到“高跷故事”中能独立踩高跷游走,这一个过程是一个由低至高的技能训练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提高胆量的过程。

高跷练习中,从一到三米、四米的挑战如果没有足够的胆识配合逐层递进的训练,是无法完成的。一方面,越高分量越重,一对四五米的高跷重达二三十斤,坚持走完展演全程,需全神贯注,越高难度越大,会耗费极大的体力和心力;另一方面,人在半空中仅靠两根细细的木条把握身体的平衡,同样需要技巧,风的走向、一点凹凸不平的地面、一个上下坡等都会影响团体行走的顺畅度,需要敏锐的判斷、及时的应对。而在走稳的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挥袖、舞刀剑、抖肩等动作,可谓难上加难了。因此,反复的练习中,也养成了胆大心细的特质,并折射于生活中的各个细节。

(二)推崇创造力

以比为乐的尚高美学使长乐人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延续。长乐抬阁故事会的造型取材,既有来自书籍的文学历史,又有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也有当前发生的热议时事。要从众多故事中选取一个片段,并将丰富的元素凝聚于一个或相对静态(地台故事、高彩故事)或行走(地故事、高跷故事)的造型,以小孩演绎,这需要极强的创造力。对经典故事,乡民们反复揣摩、去粗求精;在每年的展示中,他们又不断在自己的生活表象中挖掘、发现和创造艺术品——新故事,并渗透当时当景人的生活情趣、时代特征等。古镇的乡民们既是故事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故事的欣赏者,这种“自我”欣赏背后需有强大的创造力来推动,也造就了精神的洒脱和乐观信念的坚定,使内在力量时时得以充盈。

(三)推崇风骨

风骨,蕴含着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等。古镇乡民对长乐抬阁故事会的主体造型选择中,基本原则便是鞭策假恶丑、弘扬真善美。不论是平铺直述的表达还是隐含的寓意,均偏爱于塑造形态鲜活、风骨硬朗的形象。如岳飞、包公、孙悟空等有正义风骨的人物尤其受欢迎。“贺后骂殿”“单骑救主”“击鼓骂曹”“八锤大闹朱仙镇”等题材中,英雄气概呼之欲出。古镇人自小在各种“故事”的滋养中长大,人人又兼具导演、演员、制作、美编、后勤、观众、评家等多种角色,对风骨的推崇是全镇乡民的共识。

这种风骨往往建立在幽默感上。如高彩故事“屠夫状元”中,屠夫高中状元为喜事,但故事造型中,屠夫夫妇由三四岁小孩扮演,乡民将屠夫高高立于半空的屠刀尖上,屠刀则置于其妇托起的屠凳上,看上去极为惊险又不禁让人莞尔一笑,有不忘本的幽默之意在里面。这种风骨也蕴含了对文化的向往,如“子牙摆课”“屈子行吟”“徐庶荐贤”等故事皆表现了对文人贤士的推崇。

三、长乐抬阁故事会“尚高”的根由

长乐抬阁故事会“尚高”美学的背后有深厚的根基,地域及文化、玩的哲学、生殖崇拜等都对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地域及文化的滋养

长乐抬阁故事会所处地域长乐镇位于汨罗江边,是汨罗江进入洞庭湖前的第一个河流冲积平地,古为岳阳郡,镇内格局严谨,其周围山脉为连云山脉的幕阜山山尾,为该镇竖起一圈温暖的屏障。小镇生态资源丰富且宜居,水运发达,与外界交流较多,在这样环境下滋养的小镇人心态平和而包容,思维方式不受局限,热衷于挖空心思将非遗的美发挥到极致,“高”是其美呈现的极好形式。

同时,长乐镇是具有文化气息的千年古镇,地处举世闻名的中国文化的源头,号称蓝墨水上游的汨罗江北岸。屈原流放至汨罗江畔将楚辞这一体裁发扬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渗入长乐人骨子里。同时,长乐古为岳阳郡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家气概在漫长历史中也逐渐浸入长乐人的性格,多年积累的文化基因也已溶进乡民们的血液。镇虽小,但常年的文化滋养,使人不仅有风范、有文人气度,人与人之间也较为尊重并乐于助人,行事总想追求完美,对故事的造型处理更是如此。而在长乐抬阁故事会中贯穿的形式高、技巧高、智慧高的追求,更表达了其对高水平、高质量生活的向往。如夫妻对外介绍自己的伴侣,不论男女均称为爱人,意为相爱的人,与别处称妻为“老婆”“婆婆”“厨娘”“内人”等,从字义上看便有云泥之别。在长乐抬阁故事会的展示中,大家的角色均自愿自发完成,只要需要,谁都可以是上妆,谁都可以跑腿,谁都可以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既不区分功劳大小,也无贵贱高低,均坦然相对。

(二)玩的快乐哲学影响

在西汉刘安所编《淮南子·精神训》中,有句云:“玩天地于掌握之中”。玩,有玩耍、玩赏、研讨之解。长乐抬阁故事会在当地俗称“玩故事”,可看出长乐人对“玩”有自身的认知,它有着神奇的生命力和令人惊奇的力量。长乐镇取名也暗含这点,意思不仅是永生之乐,更是到另一个世界永久的快乐。这种快乐让长乐人在生存中有了精神上的心灵寄托,也积淀了生生不息的乡民文化的深厚底蕴。长乐抬阁故事会既然是玩出来的,就没那么中规中矩,还带着野劲、带着张扬。一到到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长乐抬阁故事会就吸引大家聚集起来,家家户户开始出动并策划,充满热度并释放出长乐故事的精彩。这个时候,没有什么事能抵得上长乐抬阁故事会的重要性了。从“玩故事”的“玩”可以看出长乐人放松而灵活洒脱的状态。这样快乐哲学的影响是一种自觉意识的内化,使其勇于挑战新鲜事物,勇于冒险,并试图玩出新境界。由此,在对“高”的追求上,不管是形体的高度,还是延伸的技巧、美感、知识含量的高度等都永无止境。

(三)实用与理想融合的延续

相传长乐人最初为外地迁居至此。高跷最初起源于有海有湖的地区,湖区滩涂常年湿软,尤其洪水暴发后特别明显。古时捕鱼靠手工操作,为了方便在软泥中行走,常扎上四五十厘米的高跷捞鱼捕虾,后来在“故事”的不断发展中逐渐转化为娱乐。迄今,广西东兴市金滩的渔民仍有高跷捕鱼的传统。同时,古时物质匮乏,生命蒙上神秘而神圣的色彩,人对自身还缺乏科学的认识,面对风雷雨电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更是心怀恐惧与疑惑,只能以其朦胧的意识来体验,并试图用一些方法将它们战胜。他们将自然力量加以形象化。神秘的观念、骚动的情感和生活的愿望,都被他们用幻想中的形式表达出来。最原始的审美意识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愉悦,除了实用性,便是来自对壮硕有力的生命的推崇,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来震慑和征服大自然。而长乐人在“故事”两大阵营的竞技过程中,为了胜出对方,高跷越扎越高,最终形成独立的高难度的“故事”形式之一,形成了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质。

在长乐抬阁故事会中,人们对形象进行虚构和再现,“尚高”也恰恰补偿了人对欢乐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如小头娃娃拔高了按正常比例七到七个半头长的身高,把头部缩小,让人有荒诞之感。高跷则将人的腿延长到比宅子还高,仿若升到天上能与神明对话的高度,在视觉和意念上往上直达天穹,驱逐了平素的卑微感,反映了老百姓最质朴的美好念想,撼动着人的心灵。在将理想现实化、现实理想化的过程中,正反映了古人对“高”的特殊感受和追求,折射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虔诚。生活是平静而平淡的,但生活着的人却渴望着奇迹,渴望着不平淡的另一个世界。高跷行走于小镇间,正如一个彩色、游走的大写的“人”字,力道平衡了,“人”字才不至于显得东倒西歪。

四、长乐抬阁故事会的“尚高”美学的现实意义

长乐抬阁故事会的“尚高”美学挑战着生命中的极限,也使该非遗在众多类似非遗中脱颖而出,以其纯粹和幽默来表达对假、丑、恶的鞭鞑,并给人注入继续奋斗的勇气。因了长乐抬阁故事会,乡民们平时即使在不认识字或少识字的状态下,在极为劳累的农忙时节,在清闲的“坐人家”(长乐话,意为闲时串门)说东道西的闲聊中,都有了很好的释放。但凡普通乡民都有点文学常识,能点经论道,这种既能增进友谊又能促使竞争的民间“集体游戏”,给乡民们添了快乐而上扬的乐观精神,使之不会轻易被邪恶等消极情绪和力量打败,增强了“文化自信”[3]这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形成淳厚而稚拙的古风古韵。因此,乡民为自己这一阶层创造的艺术,总是在张扬他们巨大的生命力,使之激昂并找到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余思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故事会造型审美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2):11-14.

[2]余思慧.游走在空中的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22).

[3]習近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C].国务院法制办公室,2016(8):8.

将心比心的故事篇2

一、精心选择第一本――叩击心灵

我通常把《肚子好饿的毛毛虫》这个绘本故事做为师生共读的第一本,一只毛毛虫从卵壳里钻了出来,它不停地吃各种东西,最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生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深深地将学生吸引住了。这个美丽的绘本故事也让学生懂得:自己仿佛就是那一只小毛虫,只要不断地读书,多读这样的绘本故事,终有一天,就会像故事中的小毛虫一样变成美丽的蝴蝶。

精心选择的这第一本绘本,叩击着学生的心灵,将他们对绘本阅读的好奇心与兴趣调动起来,并从中看到了现在的自己,更看到了未来美好的自己。

二、大量引领阅读――快乐体验

新西兰儿童文学研究学者多罗西・怀特说:“绘本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经历了美妙的第一本,接着我便会把很多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绘本故事带到他们面前,一本接一本地讲给他们听,从学生的眼神里,从每一次讲绘本时的欢呼声里,我可以看到他们有多么喜欢这些绘本。

读“鼠小弟”系列绘本,鼠小弟和它的朋友们那可爱善良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所以,当读完12本与“鼠小弟”说再见时,几乎全班所有的孩子都表达了内心无限留恋与依依不舍之情;读《花格子大象》艾玛系列绘本,那只与众不同的,漂亮的花格子大象,让孩子们一见钟情,以至于写绘时,孩子们把跳绳的同学们都想象成了艾玛和它的同伴们,于是,那一次跳绳,一只只大象从绳上跳过的欢乐让小家伙们笑成一团。

三、巧妙设计安排――阅读方法指导

为了点燃学生绘本阅读的热情,让他们更深入、更细致、更广阔、更快乐地进行绘本阅读,方法指导至关重要。

1. “角色+游戏”的方式进行共读。在进行班级共读绘本故事时,我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故事当中来,让他们融入故事情境,扮演其中的角色,在故事中游戏和玩耍,从而更快乐地游走于故事当中。

2. 开展绘本漂流活动。因为之前大量的绘本共读,已经让很多孩子深深喜爱上了绘本故事,所以,他们自己开始购买绘本故事。但个人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此时,我便让学生将自己的绘本故事写好名字带到学校里来,统一放在班级,全班同学传阅这些绘本。每天孩子们如饥似渴地读着这些故事,一本接着一本,故事漂走的同时,却把书的芳香与神韵永久地留在了孩子的心灵深处。

3. 激励家长陪伴孩子共读绘本。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在《绘本之力》这本书中说:“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阅读的书,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因而,我倡导家长能够陪伴孩子共读绘本故事,能够将故事讲给孩子听。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许多家长感觉孩子明显爱读了,每天催促家长给其讲故事,而家长也觉得通过有趣的绘本故事与孩子沟通是个不错的选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4. 借助图书馆的力量激励阅读。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有很多绘本故事,我把这些故事的借阅当作奖品送给那些阅读数量多,阅读兴趣浓的孩子,以此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绘本阅读。为了得到这样的奖励,孩子们比赛读,一个比一个读得专心,读得投入,班级里的阅读氛围越来越浓厚。

这样以课内共读为主、其他自主阅读为辅的多种绘本阅读方法的引领,使学生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形成了阅读的兴趣,为下一步进行文字式书籍的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读写相结合――想象力的培养

在读这些绘本故事的同时,我也让孩子们根据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动笔写一写、画一画,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1. 个人独立完成属于自己的写绘作品。比如将故事讲到一半就停下来,让他们猜一猜下面会发生什么,写一写,画一画;故事讲完后让他们将故事续编下去,模仿作者的样子创作出自己的故事;根据故事中相同句式进行仿写等等,这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写绘作品,个人的想象力在其中彰显。

2. 小组合作创作整本的绘本故事。例如在讲完《蚯蚓的日记》这个绘本以后,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了10个小组,每组6人,布置任务,让他们仿照这个绘本故事去创作“大象的日记”、“蝴蝶的日记”、“山羊的日记”、“恐龙的日记”等属于自己的绘本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世界中遨游,创作出了一本本精彩而有趣的绘本故事。

通过“读―写―画”这个过程,不仅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合作性,从而更提升了他们对绘本的兴趣,为将来多读书、读好书埋下种子。

将心比心的故事篇3

家有小女七岁多,我们并不指望她成为什么人物,但她应该具备现代人的一些基本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恰恰应该从现在这个年龄开始。为了这一点,我们会将其融汇于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比如,孩子很喜欢听故事,所以,妈妈基本上每天都绘声绘色地给孩子念一段故事,而且会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对孩子提出各种问题,启发她大胆想象,然后,与故事中的情节相对比。如果她的答案好,妈妈会特别表扬她很有创意。如果答案与书上的情节一样,妈妈会赞许地说:哇,你的想法居然与书上的完全一样哟!你真聪明。当然,孩子的答案基本上会与书上的不同,这时,妈妈还是会表扬她,因为,她认真思考了。

我讲的故事比较特殊,一般是在往来于爷爷奶奶家的路上,而且,是由孩子命题。起初孩子对这个建议比较抵触,因为,不好的题目会被我否定,还要重新想题目,这对于急于想听故事的她来说,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呀!不过,难事不仅仅只是对孩子而言,对我来说也有难度,因为,一旦题目确定下来,我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始讲故事,否则,孩子会喋喋不休地催促,令你的头都要炸了。这些即兴编纂的故事,我也会像她妈妈那样与孩子互动,在碰到一些问题或故事情节的发展时,还要装做打电话给孩子,通过电话的方式,询问故事里的相关问题。孩子对这种形式感到很好玩,非常愿意参与进来。有时,我们还会在故事讲完后,与孩子一起讨论故事里的人物与情节,甚至让孩子更改故事情节,并按照孩子的想法重新编一个故事。终于有一天,我们鼓励孩子给我们讲个故事,孩子学着我的样子说:你出题目啊……当我们第一次听到孩子的故事时,那种喜悦的心情真的是无法形容。

我与孩子妈妈都很喜欢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抽象性与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会时常给孩子听一些古典音乐,并启发孩子通过音乐去感受自然、表达情感,体会音乐里的故事与人物。虽然,这项工作不会立竿见影地看到成果,但是,我们深信,在孩子幼小心灵深处的某一个角落,一定已经为它留下了一席之地,在将来的某一天,它一定会对孩子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当然,我们给孩子听古典音乐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希望孩子能懂得音乐语言,懂得欣赏音乐,这样,在她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在遇到困难时,还是独处寂寞时,无论是在人生巅峰时,还是在低谷时,都有音乐陪伴着她,这将是我们家长送给孩子的一份终身礼物。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兴趣点是经常变化的,抓住这些兴趣点,并循循善诱地施教是十分重要的。记得有一段时间,孩子对成语很感兴趣,我们选择了一些通俗易懂的、夸张有趣的成语给孩子讲。比如,怒发冲冠、心花怒放、万紫千红等等,告诉孩子夸张的手法,是对人物、事物描述的一种非常形象、常用的手段。记得有一次,刚给孩子解释完一个成语,我们便让她也用一种夸张的手法说一件事,孩子沉思片刻后说道:我要到月亮上去给星星们讲故事(那时她还在幼儿园中班)。说实话,我们真的被她的回答惊着了。

教育孩子需要细心与耐心,更需要家长不断地学习,细心地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耐心地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这是我们做家长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珍惜这段时光,因为,孩子能有几年时间,像现在这个年龄段那样,整日围绕在我们身边,认真地聆听我们的话呢?

将心比心的故事篇4

作为清代最具当代性的说唱艺术形式,西游子弟书是清代改编《西游记》(或曰重述、再现西游故事)的说唱文本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同时,与宝卷、鼓词蔓子活等大段文本相比,西游子弟书以精短取胜,是说唱小段的主力军。更为重要的是,与宝卷、鼓词等相比,西游子弟书在重述、再现西游故事时,有显著的个性特征,这突出地反映在其重人情而轻神魔的叙事倾向上。笔者考察现存西游子弟书文本发现,尽管照搬小说情节、文字,但它们往往择取原著中描写人事人情的段落,对于其神魔部分,则往往进行弱化或删斫,从而形成独具个性的叙事倾向。

神魔故事本应以神魔情节为主体。所谓神魔情节,并非泛指所有侈谈鬼怪、称道灵异的情节,它有一个既定的统一的模式,即再现神、魔双方矛盾冲突发生、维持、消解的过程(或其周期性重复),而这一过程的重心或焦点是以呼风唤雨、驱神役鬼、用器使咒、变物幻形等内容为套路的神魔斗法。胡胜在《明清神魔小说研究》中指出,神魔小说以呼风唤雨、变幻莫测的神魔斗法为主,冯汝常《中国神魔小说文体研究》也认为神魔小说以虚构对立双方相斗为情节模式,均强调斗法在神魔故事情节中的突出地位。

既然西游子弟书的叙事重心不在神魔上。那么,子弟书作者们的叙事兴奋点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在人情二字。

这里的人情是广义的,既指情感、情绪,也包括世情、风情的呈现。

人情的表达与呈现,本也是百回本《西游记》的重要内容,所谓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小说中所描写的神魔人物具有人间的情感,他们的思想、行为、语言,以及相互间的关系,都是人间世情万象的投射。然而,从叙事倾向的角度看,人情毕竟不是百回本小说的重心所在。作为西游故事的经典文本,小说的叙事模式堪称神魔故事典范,即再现神魔冲突发生、维持、消解的过程(或周期)。在西天取经部分的每一个段落,几乎都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小神魔故事。本书所谓串糖葫芦式的结构形态,其实就是以神魔冲突周期性重复为主体的叙事流程的外部表现。同时,百回本对人情的体现是漫画式的,寥寥数笔即活画人物,折射世态,寓针砭于其中,绝不见典型世情小说那样对人物情态心理的深度模拟与呈现。

而西游子弟书颠覆了人情与神魔的比重,将前者尽可能放大,对后者则大刀阔斧地删削。子弟书作者无心敷演神魔呼风唤雨、用器使咒、变物幻形的各式套路,反而将心血与笔墨都倾注在描摹、再现人物情感、情态方面,且不乏细致描写心理活动的段落,使西游子弟书呈现出迥异于其他西游说唱本子的叙事倾向。

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笔者以为,主要在于两点:一是题材类型方面的,即清代神魔故事与世情故事合流的大趋势;二是体式特征方面的,即子弟书自身的艺术品格和表现习惯。

将心比心的故事篇5

讲故事的魅力

新闻事件以故事的形态出现往往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同样,作为继文学和电影之后最重要的叙事载体――电视媒介特性决定了电视更擅长新闻故事的形式,因为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很快地让具体的形象进入观众的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观众的脑中。

美国王牌新闻节目《60分钟》是一个享有40多年盛誉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这是一档定位于“硬新闻”的节目,每期节目由三个独立的故事构成,而且风格非常老派而保守,但是节目连续22年高居收视率前10名,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善于讲故事,所以有人说它首先是给耳朵讲的故事,其次才是给眼睛看的节目。无独有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美国另外一档电视新闻杂志《20/20》则定位于“软新闻”,每期一小时的节目主要由三个小专题构成,主要是用曲折的情节和有悬念的新闻故事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而这档节目也在美国缔造了电视界的传奇。看起来,对于外国受众来说,讲故事的手段真的是“软硬”通吃。

讲什么样的故事

硬题材通过故事具象化 对外宣传报道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阐明中国的立场以及内外政策,介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取得国际上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并促进中国和各国的经济贸易以及文化科技合作,这样就难免涉及一些比较硬的政治题材。这样的题材,三言两语很难和外国人讲清楚,如果就事论事来报道,外国受众会看得一头雾水。而如果用微观的人物故事切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2009年大连电视台外宣栏目《英语新闻》播出的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片子,大部分的题材是通过人物故事来反映新中国60年的变化,比如大连人田桂英,讲述她是如何从一名普通的渔家姑娘,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并被拍成电影,最后受到多次接见的。再如关于中国航空事业,主要把镜头对准中国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大连人戚发轫。通过描述这些人物的经历,展示了中国人的“爱国心、民族情、强国梦”。

经济类题材也是外宣报道中经常会遇到的,而这类题材往往比较枯燥,不太容易吸引观众注意力。如果能从微观的故事入手,往往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比如大连电视台《英语新闻》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特别报道――“外商企业巡礼”特别节目中,避开介绍企业如何成功,取得了哪些骄人的成绩,而是讲企业中人的感人故事。如长年捐资助学、支援农村教育的日本独资企业――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注重环境保护、在大连建立的美国固特异全球首个绿色轮胎工厂等等,这些故事化的内容使外资企业的形象报道显得格外生动、感人,经济类的题材以故事为载体变得具象化,仿佛触手可及了。

软题材通过故事立体化 日常生活类题材会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例如2010年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周,常见的报道手法往往是多少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多少海外学子有留在大连工作的打算,我们则通过讲述一两个海外学子的故事,告诉观众国内的创业环境的吸引力,这样的方式使得观众对创业周活动不只停留在活动本身,而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再如大连电视台外宣栏目已经连续三年坚持在国际“三八”妇女节时推出特别节目,把镜头对准那些在大连生活工作的优秀中外女性,讲述她们在大连的生活工作情况。通过报道大连的中国优秀女性,让国际友人知道中国妇女正在不断提高的社会地位,以及她们的生存状态。通过故事的讲述,中国人的普通生活在外国观众的眼中变得立体化,不再是遥不可及。

突发事件通过故事人性化 灾难题材对于外国受众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这类题材往往不缺乏关注的目光,但是如何使这类报道出彩,讲故事是重要手段,因为故事无疑可以起到超越国界、震撼心灵的作用。这一点在各大媒体对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个体的命运、家庭的悲剧和群体的情绪成了关注的重点,每天观众都能从电视上看到对生命的关怀和救助。而在地震一周年后对地震灾区的重访报道中,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再次成了焦点,以央视英语频道为例,他们选取了一系列与地震相关的人物,比如有的将镜头对准地震期间怀孕的妇女,虽然经历了巨大悲痛,她们有的已经顺利地将孩子生产下来,在各界的救助下生活得很好;有的将镜头对准地震中失去丈夫的妻子或者失去妻子的丈夫,在克服了巨大悲痛之后,他(她)们又重新组建了家庭;还有的将镜头对准地震中失学而经过救助又重新复课的孩子,这些都让外国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人在面临巨大灾难时的坚韧和爱心。

讲故事的几个要点

多一点背景解释 我们向海外观众讲中国故事,必须进行不同文化背景的解释。如宣传一些先进模范人物公而忘私的事迹,必须要把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怀和支持(也包括他们的家属和亲人的谅解和合作)做充分的叙述,使外国观众看到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情温暖。对于宣传抗震救灾数过家门而不入的某领导,如若不加解释,外国观众会认为连自己家人都不关心的领导,怎么能够做好一方百姓的父母官呢。再如报道居委会的老大娘们如何热心地为邻里服务,东家进,西家出,如果不介绍中国人“远亲不如近邻”的社会传统,不说明中西文化关于“个人隐私”的不同观念,那就反而印证了某些西方记者把居委会说成是“小脚老太太侦缉队”的描述。

多一点悬念和冲突 好的故事有两个要素构成――冲突的情节和悬念。有了矛盾冲突简单的故事往往也能让观众爱不释手;在结构的布局方面,可以多多借鉴电影和电视剧手法设置重重悬念。《60分钟》在每个时长约13分钟的短片中,几乎每三分钟就会出现一次悬念,一个大的悬念下面又套着众多小的悬念,在观众心里形成一个接―个的疑问,破解,再疑问,再破解,在接连破解每个小疑问的紧凑过程中,最后通过讲故事破解其中最大的一个悬念。

多一点镜头语言细节 细节是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人物的个性通常在他们的一些细微的动作和表情中得以充分表现。比如美国女飞人乔伊娜冲过终点时,总是俯身在地亲吻跑道;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总是以特定的微笑显示着她的镇定从容。不同人物的这些言行细节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对此电视记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复杂的,有时候千言万语难以表达出来,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有可能表现出来。比如大连电视台在采访某外国人时,发现采访对象与她的丈夫进出门总是会有一个动作,进屋时丈夫总要非常绅士地帮助妻子把外衣脱下来,挂在衣架上,而出门的时候总是主动地把衣服取下帮妻子穿上。记录下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对于表现夫妻二人的恩爱胜过千言万语。

细节是需要记者去发掘和营造的现场要素。在表达个人的观点、情感、希望、态度等方面,细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善于在对外宣传报道中讲故事,就能够使我们的报道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能使我们的宣传内容“润物细无声”地为观众所接受,起到入耳更入心的效果。

将心比心的故事篇6

关键词:影视艺术;低碳美学;叙事风格

0前言

对于影视艺术来说,故事魅力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所以叙事便成为影视作品美学机制中的核心。从理论角度看,叙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其一为故事,其二为叙述,观众从影视作品中所获得直观感受便是故事内容。因此,如何将故事更加精巧地呈现给观众,是影视艺术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纵观当前我国的影视艺术市场,虽然不乏一些叫座的作品,但却很少有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究其根本,便是在叙事上存在问题。

1低碳叙事的概述

所谓叙事,实际上包含了多个要素,绝大多数奥斯卡最佳影片之所以会被人们奉为经典,其原因便在于运用了低碳叙事的艺术文本,如《泰坦尼克号》《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国王的演讲》等。[1]因此,影视艺术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以低碳叙事美学为基础,掌握低碳叙述方法。而低碳叙事美学的定义则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情节上要尽量真实,符合叙事的根本因果规律,提升作品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设置悬念与高潮,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第二,素材选取是叙事核心,特别是对人物的刻画要真实,并将真实客观的人性表现出来。第三,审美效应要自由深刻,抓住受众的真实心理,通过作品来透视受众内心,从而挖掘出受众深藏起来的真实人性。与高碳叙事相比,低碳叙事方法更重视作品的真实性,以激发受众人性,从而引起受众对作品的思考,将健康积极的态度传达给受众。

2低碳叙事的素材选择

素材是故事的骨架,也是叙事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当前我国很多影视作品都存在素材虚化问题,这与低碳美学所崇尚的叙事风格大相径庭,倘若连素材都虚化,那么叙事会变得毫无意义。从低碳叙事美学的角度来看,素材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重视对历史素材的运用。例如,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电影《末代皇帝》和英国影片《铁娘子》都是从重大历史事件中取材的,这种取材方式的优势在于,历史是客观的,史册中所记载的事件都是真实的,所以更容易取信于受众。另外,受众虽然对这些历史事件有所了解,但并未亲身经历,容易激发受众的好奇心。真实的历史素材虽然可以成为低碳叙事的基础,但为了进一步提升其低碳性,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提炼与加工。第二,重视对现实素材的运用。例如,我国电视剧《蜗居》《公安局长》《老有所依》《空镜子》《结婚十年》等,都是取材于现实素材,这种取材方式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单纯的照抄照搬,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历练与升华,其优势在于能够让受众感觉比较亲切,引起受众共鸣。但想要直击受众内心,还需要有满足真实性的大前提,大体上讲,现实素材可以分为两种:其一,社会事件,如《蜗居》反映的是买房难问题《、黑洞》反映的是反腐问题《、老有所依》反映的是养老问题;其二,世俗现实,这类作品的题材绝大多数都围绕着家庭与婚姻,如《裸婚时代》《婚姻保卫战》等,通过出现在真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压力来凸显人性。[2]第三,重视对新奇素材的运用。这类素材在好莱坞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阿凡达》《变形金刚》《2012》等,主要利用的是观众的猎奇心理,通过现实中不存在的情节来吸引观众,从而激发出自由情感。

3低碳叙事的叙事视角

所谓叙事视角,指的是故事讲述的角度,不同的视角为受众带来的审美效果也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受众对作品的兴趣和情绪。低碳叙事视角需要以真实性为基础,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与生活逻辑相符。从低碳策略的角度来看,影视艺术作品的叙事视角可以分为两类:第一,限制性视角。电影《萧红》便是一部典型的,运用限制性视角进行叙述的作品,其运用前提便是叙事人一定要生存于世。从美学效果上讲,其所扮演的角色相当于作品的导演,也正因如此,这种叙事视角与非限制性视角相比,具有更强的真实性与可信性。但萧红其人已经作古多年,由其自身来叙事就会产生一种逻辑漏洞,这也是限制性视角中的叙事缺陷。[3]不过只要把握好美学尺度,这种缺陷还是能够避免的,如电影《1942》便通过影片开头的独白,很好地将观众带入到了剧情中。第二,全知视角。这种叙事视角又被称为“上帝视角”,看似在整个故事中不存在叙述者,故事在时间的推移下自行发展,这也是绝大多数作品所运用的叙事角度。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电影《疯狂的石头》,影片中的所有人都如同“井底之蛙”般只能看到自身视野,而观众则站在上帝的角度上透视所有人。这种叙事视角虽然很难设置悬念,但更便于表达出故事的真实内容,有着更加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也符合低碳叙事的基本要求。

4低碳叙事的情节构建

传统叙事方式通常是以时间为发展脉络的,而戏剧冲突的呈现者需要有头有尾,这便是故事中情节的重要意义,也是吸引受众的主要因素。因此,叙事情节的需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开局设计。这一部分是受众对整个故事的第一印象,如影片《大白鲨1》中的开局就非常具有震撼性,让观众一下子就进入到整个故事的叙事中来,这种开局也被称之为“热开局”。还有一种开局为冷开局,如《阿甘正传》,通过一根羽毛将观众带入情节。第二,激励事件设计。这一部分的作用是对故事有一个推动,其中的固定因素有两个:一为伏笔,二为分晓。这一部分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一定要将故事主角的生活轨迹打乱,如《潜伏》中的余则成,便是因为刺杀而改变了原本的生活轨迹,从而推动来故事发展。[4]第三,高潮设计。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精华,如《大白鲨1》中最经典的血腥危机场面,能够让受众肾上腺素激增,通过无比真实的场景来带动观众情绪,让受众觉得整个故事都是真实的,符合低碳叙事的设计手法。第四,结局设计。这一部分分为开放与闭合两种,但无论哪一种结局,都需要符合整个故事的因果逻辑,并成为故事的升华,只有这样,才符合低碳叙事风格。

5结论

在如今高碳叙事充斥的影视市场中,低碳叙事风格显得弥足珍贵,低碳叙事能够陶冶人们的身心,将人们内心深处的自由情感激发出来,更注重艺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无论素材方面、视角方面,还是情节方面,影视作品运用低碳叙事的方式,都更能引起受众共鸣,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立新,段雪琪.论低碳表演——一种新型影视表演艺术理念的建构[J].当代电影,2014(07):153-158.

[2]徐丹.从影视艺术角度解读展示设计主题的演绎——析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示的设计表达[J].四川戏剧,2014(12): 99-101.

[3]赵延红.从低碳叙事视角浅谈电影叙事——以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为例[J].视听,2015(10):73-74.

[4]陆邵明.分形叙事视野下江南传统园林的空间复杂性解析——以醉白池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06):160-165.

将心比心的故事篇7

关键词:故事;党报;可读性

新闻的可读性离不开故事,对于新闻记者而言,讲故事是方向,也是趋势。

读者对都市报情有独钟,是因为其中有其关心的故事及接地气的事件。作为党报,如何让群众爱看,需要我们去探究和创新。

党报体制决定了新闻的严肃性,但党报表现形式则是可以灵活改变的。比如“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栏目就将基层百姓搬上了报纸版面,这些鲜活内容增强了党报的可读性,赢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如此看来,今后,讲故事是党报新闻的一个“主攻”方向。然而,将党报内容故事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笔者认为,从杂乱新闻分类中可以理出党报的“三大分块”,即会议报道、调研报道以及民生新闻,要想报道耐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是会议报道从简,领导讲话从少。会议报道只要将领导核心思想表达出来即可,为增加可读性,可增加一些花絮,适度描写与会者反应和一些生动细节,也可以从会场抓特写,辅助时政类会议报道,这样的新闻有人情味,具有吸引力。

二是调研报道要有故事和情节。调研是动态的,因此,完全可以以故事口吻表达。将领导接地气、亲民心的话写出来,通过描写几个场景、几个细节,最后将调研核心和盘托出,既让读者不感觉味如嚼蜡,也让调研核心在文中蕴含吐芳,一箭双雕之举便此生成。

三是民生类新闻要多用故事。民生新闻最接地气,也最容易让读者接受,但要让民生新闻有“看点”,作者还需多番斟酌,在角度把握、细节揣摩、人物刻画上都要技高一筹。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经济类新闻需要生动化、通俗化,对于一些生硬数字、生僻概念,就需要通过市民反应、与之前比较、图片解释等,在参照系作用下,数字才能变得直观可视。

如此看来,党报新闻适合讲故事,那么如何讲呢?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一些记者往往会感觉到提笔忘字,这也情有可原。因为新闻报道的开头是最难的,作为统揽全局、奠定基调的导语一定要谨慎落笔。以下一些思路可供参考:

一是场景描写法。要切中契合主题的环境和现场,可写景,可写人,可写生动活泼的场面,可抓取现场一些小片段,通过现场素描渲气氛、定基调,这样的开头能将读者拉进记者布设的局里,让读者身临其境而不能自已,只能让读者乖乖就范读下文。场景描写要注重动词的使用,动态的情景总能吸引眼球,比如“雪下得正紧”,一个“紧”字浑然天成,将雪景、人心一览无余。用精准的动词奠定通篇的精彩,不失为上上之策。

二是设置悬念法。这种布局最能体现作者水平,也能将读者的胃口调到极致,以循循善诱方式,引导读者进入意境中,让不绝入耳、跌宕起伏的故事牵引读者的味觉。比如,“陈立决定去揍一个医生。这个医生在五天前救活了他的孩子。”这是《南方周末》2011年11月18日刊载的《弃子》的开头。仅这一句,就能吊足读者胃口,“为什么别人救活了孩子却要挨揍。”这就是悬念,读者必定要刨根究底,读个究竟。

三是开门见山法。这是比较传统的写法,对于一些吸引公众眼球的突发状况,读者并不喜欢兜圈子、设悬念,而是尽快一睹真相、知晓结果。比如,今年1月5日发生在宁夏银川市的公交车纵火事件,事件发生后立刻引发舆论爆炸,各种小道消息四处传播。央视新闻第一时间,快刀斩乱麻刊发快讯:“今天上午,银川301路公交车失火,14人死亡32人受伤,宁夏公安厅指挥部发出协查通报。嫌疑人马永平有重大作案嫌疑。”简介人员伤亡及犯罪嫌疑人情况,以平叙方式将事件讲清楚即可,后续再介绍事件来龙去脉,对于突发事件,先做速度,再做深度,先讲事实,再讲故事。

开头有了,接下来就是主体部分。是层层递进、还是倒叙追溯、或是对白穿插,这些皆因作者爱好而定。笔者认为有几个细节需要注意。

一是语言如何表示。不能简单地只是“说道”“告诉记者”“讲道”等等,以动作带出直接引语是很好的选择,比如“王洋摆摆手,蹙着眉目沉思片刻,‘有了,我有办法了’。”这样的表述可以将人物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物成为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

二是语言要符合身份。在写作过程中,一些作者往往忽略了人物身份。比如说,“王老汉望着三头黄牛高兴地说道,这些牛妈妈马上就生牛娃了,我们的生活就好了。”乍看没问题,但细细揣摩似乎觉得不妥,农民不会说“牛妈妈”,而是说“乳牛”;不大说“生活”,而会说“光景”,在言语表达时可以加工,但一定要在符合人物身份的基础上加工,谨记:农民的乡土语言越土越好。

三是长短句结合。长短相间的文字,韵律感和故事性都会自然溢出。长句子太多容易让读者感到疲惫,短句子太碎让文章容易显得过于零碎。因此,在表述过程中一定讲究章法,长短结合才会形成抑扬顿挫之美感。

结尾既是总结,也是展望。可简介新闻背景,让读者明了新闻要讲什么,交代新闻涉及的相关知识面,扩大新闻辐射面;也可呼应开头,做到首尾一致、相互照应,整齐匀称的新闻结构能深化新闻主题和内涵;也可展望未来,以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渴望结尾,新闻是现在,但新闻不能仅停留在现在,有时,新闻需要跨度到未来,这就需要结尾处的展望激励斗志、砥砺品格;也可以描写场景结束,通过情景塑造、动作以及情态描写,让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更具魅力,但是这些内容必须有所指、有所达,能充分表达人物的情绪和感情。

党报新闻不能四平八稳,而是要讲究变化和曲折,而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故事,故事既能让纸媒焕发活力,也让党报找到一条砥砺前进的路子。其实,这些模式在《中国青年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已运用地比较成熟,但在党报领域,似乎还比较迟缓。

将心比心的故事篇8

给孩子讲故事

做会讲故事的父母 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对于孩子爱上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越小越喜好模仿,大人手捧一本书,他会好奇,会跟着学。所以,从孩子背起书包、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我就向家长建议“亲子阅读”。让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孩子能享受到与独自阅读不一样的阅读快乐。

在女儿几个月大的时候,我就给她讲故事了。我轻轻地读着,她就那么静静地听着,好像能听懂似的。通过讲故事,3岁的女儿学会了自己吃饭,自己穿简单的衣服,有时还能帮忙做一些事,和他人相处时知道礼让、分享、感谢。除此之外,女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相比身边同龄的孩子要强些,而且我能很轻松地利用故事书将女儿从电视、手机之类的电子屏幕前吸引过来。讲故事成了我和女儿之间最静最美的乐事。

听故事是孩子特有的阅读方式,通过听故事,孩子更早地接触到各类词汇,有助于语言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孩子性情。而且,小孩的思维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当他们沉浸在故事情节的时候,会在头脑中构建画面,帮助理解故事,有助于其思维的发展。切勿忽视孩子的早期阅读。要想孩子喜欢阅读,首先你要做一个会讲故事的父母。

做会讲故事的老师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老师义不容辞。学生都喜欢会讲故事的老师。“老师讲的有意义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忘不了故事,就忘不了这位老师。讲故事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我开学第一课不是讲规矩,而是讲故事。我给初次入学的孩子们讲了《最最奇妙的鸡蛋》。一双双灵动的眼睛注视着我,好奇着,担心着,3只母鸡会下什么样的蛋呢?每当一只母鸡生出奇妙的蛋时,孩子们惊奇不已。当第三只母鸡下了一个四四方方的蛋时,孩子们感觉又惊奇又好笑。故事带给我们的笑声,消除了初次见面的陌生,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从那以后,我带进教室里的书,孩子们都会争相借阅。我也会时常跟孩子们借书看,并把书中有趣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样就让孩子们对同伴之间的故事产生了阅读的兴趣。

让孩子讲故事

如果把听故事比作牵着手走路,那么我们更多的是要孩子学会自己走路,也就是自主阅读。只有当父母、老师的故事无法满足孩子对于故事的渴求,或者从自主阅读中体验到成就感的时候,孩子才会对自主阅读产生兴趣。因此,我们就要伺机让孩子讲故事。

午间阅读的铃声已经响起,当我正在为孩子们不爱读书而苦恼时,一个小女生走到我身边说:“老师,你开学的时候不是说要让我给大家讲故事的吗?”我说:“可以啊!”她就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虽然还不是很熟,但她是第一个主动提出要给大家讲故事的人。噼里啪啦……在大家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她笑了。

“我期待着更多小朋友的精彩表现!不知道下一个勇敢的故事大王是谁呢?”我想,何不将“讲故事”继续下去呢?“好!你们利用多看一些书,选择最拿手的故事,我们找个时间来一个讲故事比赛,选出我班的‘故事大王’。我将讲故事延续至今,每学期都会举办“故事大王”“小嘴巴”等比赛,让孩子们喜爱阅读,并提供给他们展示的平台,体验阅读的快乐和成功。当然,在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让周围的学生专心听,否则孩子会觉得自己讲得不好,有受挫感,以后就没有兴趣讲了。同时,还要肯定孩子所讲的故事,增加他们的自信,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一起讨论故事

阅读不只是浮光掠影地扫过一排排文字。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体验,看完一本书,心里总会荡起层层涟漪,并且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心得,希望听听别人内心的想法,祈求共鸣。因此,组织低年级学生讨论的书籍最宜从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开始。一次有效的讨论需要一个好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必须懂得尊重孩子们的想法,乐于聆听他们的意见并认真讨论,同时能够把握讨论的主题和方向,并且少问“为什么”。指导老师要能确认阅读讨论是活的;读者可以从中互相学习,而不仅仅是交换彼此主观的意见而已。

有效的讨论,不仅会让孩子们听到其他人对于某一细节的不同看法,或者是由此而联想到的记忆中的某些事,而且会感受到他人的阅读热情,会激起他们再次共同阅读讨论的欲望。

结束语

丰富的阅读环境,有助于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故事的童年,为他们讲述精彩的故事,鼓励他们讲述,甚至演绎故事,并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意见。相信在故事中成长的孩子一定会爱上阅读。

上一篇:绿色低碳环保手抄报范文 下一篇:写给爸爸的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