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26 05:05:42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篇1

一、高中数学教学六种反思特征

1。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反思。我们的教学目标是由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这三大领域所初步构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进行备课时要以教材资料为基础资料,并加以灵活掌握和运用,有效的提高学生知识面、认知面、心理素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发展结果里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期望目标更进一步。

2。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教学预设和整体规划,怎样设计能够更好的安排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练习新知识,我们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这些是我们必须加以思考和预设相关问题。在设计中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讲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时,注意把指数函数与幂函数进行比较,找出不同概念中的相异之处,共同之处。又如,学面角的概念时,可把平面内的“角”类比引出空间中的“二面角”的概念;推到球体的体积公式时,可以用推导柱体、椎体的方法类比出球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在讲双曲线时,注意和椭圆进行类比。对比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不同点,引导学生将新的概念转化为已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概念,使知识产生正迁移。

3。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我们应该清楚,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数学教师的指导教育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发展数学能力的指导活动。如在圆锥曲线的教学中,将双曲线的性质和椭圆的性质进行类比,双曲线中各变量的取值范围、顶点、对称性、实轴虚轴、离心率等与椭圆进行类比,这样学生便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双曲线的离心率与椭圆的离心率都是焦距2c与轴的比,这是相同的地方,但不同的是椭圆的离心率是2c与长轴的比,而双曲线的离心率是2c与实轴长的比,它们的取值范围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做适当的练习。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本身,还要利用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形成技能。要时刻掌握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理解分析方式方法。

4。高中数学教学成果的反思 。所谓教学的成果是指对数学教学反思价值的判断。所谓的教学成果是以下两方面来体现的,第一、是由学生数学基础和学习方法以及数学能力发展等掌握情况来表现。第二、是由数学教师本身的自我教学经验的提高及变化加强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等等,都不难看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成果的反思的重要性。

5。高中数学教师自身的经验反思。 教学活动持续不断的发展是教师反思的一个标志性过程,也是教师队伍成长的必经之路。对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数学难题加以分析,并利用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有效地解决并记录,形成好的案例文件,以免在日后碰到同一难题。改善教师的创造力和观察力,这样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甚至可以把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新结论、新概念、新规律有效地组合形成一套新的教学理论。

6。加强学用结合的反思。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还服务于生活。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心理特征,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前提,其效果要贴近生活,结合实际,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提高自身解决教学中部分数学难题的能力。要以一个良好的教学顺序教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较好的认知过程并逐步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好的接受。

二、高中数学教学反思途径

1。写教学反思笔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所难免,每天下课过后都要写反思笔记,教师要关注课堂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对问题的见解等情况进行分析,课堂上及课后的习题给学生产生不利于学习的反应要进行反思。以免再耽误教学进度,还给学生自身的心理压力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教师对自己每天的数学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以及学生们的学习感受意见等理论上的创新和灵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记录总结教训。有依据并有规律地对不足之处加以总结和分析,使教学质量和教学经验及教案不断的完善。

2。写教学后记。教案本身及课题讲解后,数学教师的教学后记对自身教学见解的成功、失败的记载,有效提升教师的探索性看待问题的高度性有所加强,在教学中如有突发状况,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怎样处理都是我们写教学后记加强自身策略分析的一部分,谦虚对待每一个成功,虚心接受每一个建议。日积月累,自身的应对能力就能够有所提升,让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学能力创造性对学生学习态度有所改善。要及时写课后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发生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策略的突发事件。

3。写教师经验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当教学方法其成功之处加以总结。还有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一种学术探讨,教师的典型课例总结形成文字,倡导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通过上公开课、学术探讨课,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和反省,使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并成为成功的“反思型实践者”。还有就是多多关注一些教学的成功案例,然后在自身的教学模式上吸取别人的成功之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总结、分析。对存在的数学教学问题加以解决。倡导理论和采用理论两者截然不同,但凭借数学教师本身对自己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规划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在数学教学中实践并改进,所倡导的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所采用的理论在数学教学中更能体现合理教学反思的重大意义。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 自我反思 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 反思日记 形象比喻 校本教研 生成性问题

Teaching recollection for teachers under new course standard

【Abstract】 Through childhood place to fix attention on, full made use of the precious resources that acquires from the teaching forefront, the school that opens an exhibition to take strengthening teaching to introspect as topic originally taught to grind. Develop, promote teaching ability, teaching level, go deep in to open an exhibition's study, research for new course standard, the quest valid mode of the class teaching, education of practice to student"adult, become just, success, achievement" principle.

【Key words】Self recollectionRecollect abilityTeaching recollectRecollection diaryVivid parableSchool oriented studyCausing problem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进一步推进,教师加强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反思十分必要。教学反思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显著的推进作用,经验加反思是教师学习的法宝,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1 自我反思

1.1 自我反思。所谓自我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反思是人们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依据所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具有虚心、专心、责任心是反思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师进行自我反思需要有自我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2 反思的内容。教师反思的内容相当广泛和丰富,教师反思的范围和内容一般可简化为五类,即:教学反思、教育反思、理念反思、行为反思和社会生活反思。

2 教学反思

2.1 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材内容、教学常规、教学方法、教学习惯、教学理念、教学效果等的反思,是教师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

2.2 教学反思的四个环节。确定内容,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实验验证。

2.3 教学反思的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即预设性问题反思)、教学中反思(即教学中生成性问题反思)、教学后反思。

2.4 教学反思日记的撰写。教学反思相对教学论文而言撰写比较随意,可以是反思日志,教学后记,教学札记等形式,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想、思考和困惑记录下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可以围绕下列问题开展:①这节课你认为最精彩的教学片段是什么?为什么?②这节课你认为最糟糕的教学片段是什么?为什么?③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④哪些学生的表现有了进步?⑤是否如你所希望的?发生了什么?⑥上课时改变了计划的是哪些内容?为什么?⑦引入课、结束课方式是否合适?⑧生成性资源及利用状况如何?⑨重、难点是如何突破的?⑩所选课堂练习是否合适?怎样改编更好?

2.5 教学反思日记。

实例1(关于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反思):人教版(2002年),高一化学教材(必修)第二章第二节钠的化合物中关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性质实验教学中,我将实验加以改进,指导学生探究,探究①反应为放热反应;②反应产物为NaOH 和O2,从而得出反应化学方程式:2Na2O2 + 2H2O = 4NaOH + O2。

为了检验产物NaOH的存在,我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先变红,振荡后褪为无色!于是我设问:变红表明生成了什么物质?――学生回答:生成了NaOH。

我原打算通过实验验证得出产物有NaOH即止,但没想到立即有学生质疑:后褪为无色是为什么呢?我立即对学生的质疑表示肯定和赞赏,并指导学生探究。

于是,有学生从课本上看到了“过氧化钠是强氧化剂,可以用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回答:是因为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有漂白性。迅速有学生反驳:褪为无色时Na2O2已经与水反应完全了,试液中没有Na2O2 ,褪色不应是Na2O2漂白的原因!

我十分兴奋,我没有料到学生会这么活跃,善于思考、质疑,于是我赞赏的同时,再设疑:“非常好!可能是生成了什么物质具有漂白性呢?猜测一下!”并指导学生从Na2O2中O22-与H2O2中的过氧根类似,再从质量守衡(原子守衡)角度分析可能是什么物质。迅速有学生回答:H2O2!

很好!我进一步乘胜追击: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反应生成了H2O2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关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性质实验到此为止)

教学反思:今天这一节课令我十分兴奋、激动,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我没有料到学生会这么活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今天这一节课我成功之处在于:没有回避课堂生成性问题,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成功、成就感,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的指导、探究。

不足之处:①我没有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能力:后来我才了解到,学生从初中《科学》课本中已学到了关于H2O2的反应:2H2O2 2H2O +O2;②我没有准备好验证H2O2存在的试剂,没能及时让学生对猜想、探究结果进行验证,给学生一个满意、完整的结果,下一节课我将用约5分钟时间补上上节课的验证实验!

3 课堂教学反思的撰写

3.1 对多数教师,即便是教过多年、多届的“老教师”,课后写好课堂教学反思也是十分必要的。课堂教学反思要注重自我反思、问题反思和教学重建,对一堂课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反思: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学得怎样,也可以从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学生的学习习惯,自己教学中的进步点和突出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3.2 课堂教学反思。

实例2 :下面是我在“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节教学后,针对学生作业中所表现出的常见错误进行归纳、总结后进行的课后反思。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节根据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计算常见的有三种情况:①根据题目所给物质的质量列比例式;②根据所给物质的物质的量列比例式;③根据标准状况下所给气体体积列比例式。初学时学生很容易混淆,出现以下四种错误,需要及时纠正,我通过对学生所犯错误用以下四个成语进行比喻、评价,让学生印象十分深刻,纠正非常及时,效果十分理想。

错误①:牛头马面。

例1:将2.36g干燥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加热至反应完全,得到448 mL(标准状况)O2,计算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分数。

有学生通过先求KClO3的物质的量,再求KClO3的质量,在求KClO3的物质的量时有学生根据n(O2)=■= 0.02mol,这样列比例式:

2KClO3 2KCl + 3O2

245 96

n 0.02mol

■=■

这类学生所列比例式的前项表示质量,而后项表示的是物质的量,前后含义不一致,所列比例式是“牛头与马面”的组合,不正确,称谓“牛头马面”型错误。

错误②:张冠李戴。

例2:用足量的NaOH 溶液将448 mL Cl2(标准状况)完吸收,计算生成的NaClO的物质的量。

有学生先求出n (Cl2)=■= 0.02mol

再这样列比例式:

2NaOH + Cl2 = NaCl + NaClO + H2O

21

0.02mol n

■=■

这类学生因为粗心大意将Cl2的物质的量放在了NaOH的下面,于是所列比例式也不正确,此谓“张冠李戴”型错误。

错误③:鱼目混珠。

例3:已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与一定量的12mol/L 的浓盐酸反应,生成了标准状况下的Cl2 1.12L,求参加反应的浓盐酸的体积。

有学生直接这样列比例式:

MnO2 +4HCl(浓)MnCl2+ Cl2 + 2H2O

4×22.4 22.4

V1.12L

■=22.41.12

这类学生将根据体积列比例式错误的应用在求溶液的体积上,此乃“鱼目混珠”。

错误④:得意忘形。

例4:还是在例1 的计算中,有学生直接利用生成的O2的体积,这样列比例式求KClO3的质量:

2KClO3 2KCl + 3O2

245 22.4

m 0.48L

■=■

这类学生所列比例前后项含义一致,但由于高兴过度,忘了O2前面的计量数3,没有将22.4乘以3,实属“得意忘形”所致!

通过以上四个成语对学生作业中所表现错误的形象比喻、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对号入座,形象、生动,记忆深刻。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列比例式的三种情况:若已知所给物质的质量,列比例式时,在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下边,即比例式前项应是该物质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其相当分子质量;若已知所给物质的物质的量,则比例式前项应是该物质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所表示的物质的量;若已知的是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则比例式前项应是该气体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22.4所表示的体积(单位为L)。

4 加强教学反思

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将随机反思和阶段反思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多写教学后记,最好一课一得,通过课后教学反思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诊断,找出教学过程的成功与不足,以便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提高,这种反思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教师的教学反思也是一种校本教研。反思要结合新的教学理念进行,特别要反省传统教学观念下的旧的教学习惯,通过对自己教学习惯的理性思考,促进自己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师通过反思,明确方向,不断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反思,把教学的失误变为教育教学的宝贵财富;通过反思,培养教师的两种能力:实践的理念化能力,理念的实践化能力。

我们每位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我们现有的宝贵教学资源,使我们的教学通过从实践到反思,再从反思到实践,再到反思,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努力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我们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承国.以备考组为单位的校本教研.武汉三中

2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篇3

一、依据中考热点,确定复习专题

从历年的中考试题看,虽然都是全新的卷面,但若仔细地进行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相通性,可谓是一脉相承,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围绕中考试题的热点、难点,对重点题要狠下功夫。以某一重要的数学知识、技能或数学方法为切入点, 精心整合一些新颖的,具有代表性的专题,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让学生把每一个知识点弄通透,达到花费时间少,见效快的复习效果。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越来越被命题者青睐,见于此,精心整合《图形面积牵手反比例函数》,还有很多小专题如《矩形折叠问题》、《二次函数的a b c的符号问题》、《函数比较大小有高招》、《相似基本图形的运用》、《圆的切线证明—知垂直证半径,知半径证垂直,借助垂直证垂直》、《中考数学中最值问题的解决策略》、《函数平移选基准》、《函数图像联姻—排除见分晓》、《特殊直角三角形边之间数量关系---测量物体高度中的应用》等中考热点小专题,可为提高学生的中考数学成绩助力。

二、围绕知识点,精心设置专题

当我们确立好专题以后要精心设计,这也是对教师经验和能力的考验,教师要潜心研究中考试卷,广泛参照相关中考资料,根据自己经验进行精心的筛选。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有梯度设置,做到“浅”中见“深”具有启发性;选择例题要有可研究性,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较大限度发挥习题的潜在功能,使效益最大化。这对学生的数学后续学习,可以起到很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专题设置还有一种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并且整理小专题。比如复习垂径定理之前,先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近几年中考中对这个定理是如何出题的。很多学生会在上课之前把自己找到的题目告诉老师,老师将典型题拿出来共同学习,教师作以适当拓展补充,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对这一定理的理解就会比较深透,上课的情趣也会比较浓。另外,还需教师课后适当将此专题整理归档以备后用。

三、利用课堂教学,有效指导专题

精心设计好的专题都是有一根主线,每个题型设置围绕某一知识点渗透教法和学法以及数学思想。教学应是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学生的思考也是有方向和目的,这时应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活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不能急于呈现答案及解题方法。教学时要舍得花时间,不要害怕课堂的寂静,凡是学生能观察的尽量让其观察;凡是学生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凡是学生能总结的尽量让他们总结,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当学生思维堵塞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将精编例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自主探索、反思、拓展,让学生从问题的表面看到本质,使其思维及时得到升华。让题目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学生大脑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如此这样,我们就不会为一道道新题而束手无策。有时设置的专题不一定一节课完成,需要两三节课才能上完,直至学会为止,最后以文本和课件形式展示给学生

四、课后潜心反思,弥补完善专题

记得有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坚持写三年教案的老师不一定是好老师,但坚持写三年课后反思的教师一定是好老师”。专题的教学更需要反思,反思选题是否有研究性;反思习题设置的梯度和精度,哪些需要改进和补充;反思问题的设置是否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反思数学思想和方法能否迁移到其它专题的学习;反思新课程理念的渗透等等。长期潜心研究下去,一个个精致小专题很快出炉。同时也促进自己很快成长,在自己教坛生涯中储存一份最宝贵的资料,我们不再为中考怎样有效复习而发愁。最精彩的课永远在下一节,最有效的复习永远在下一节。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篇4

“策略”是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寻找应对的方法、策略,但是策略不等于方法。在参考大量文献中,我发现许多学者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相混淆,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季浏学者就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区分,揭示了教学策略的本质教学与反思。他指出“现代教学策略关注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思维变化过程,强调课的结构的完整性与呼应性,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师连贯的、递进的。同时现代教学策略关注个体的进步,期望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能够各自获得成功”。下面对混淆定义进一步整合梳理:

1.1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关系

大部分文章出现的问题就是将这三者的定义杂揉到一起,交叉使用。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教与学采用的方式与手段。例如:讲解、示范、情景教学、重复练习等等。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形式,亦或包括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亦或某一教学环节。这是一种固定、高效且适合多种教学的范式。如:“快乐教学”模式;而教学策略属于两者之间的中位概念。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因此,合理辨析三者定义,将更有利深人研究。这三个概念的关系是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教学方法又服务于教学策略

I.2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观念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教学策略无非是教学思想的集成,观念和技巧的关系应该是绝对的统一,教学观念支配和决定着教学技巧,教学技巧则从属于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的。教学观念是教学引导者的思想呈现,包括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包括技术风格、知识呈现、思维方法等等。教学设计是在上课前对教学流程的计划管理。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材料、教学方法等教学过程的前期呈现。而教学策略包括教学观念,两者都具有可操作性,也都是对教学行为的顺利实施添加的一味重要作料,但是教学策略更多讲究行动上的教学,而教学观念则讲究思想上的深化

2.体育教学策略反思的研究现状

经历史研究证明,教学策略的反思视角并不明朗,主要出现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教学策略将教与学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者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绝对的统一,往往在具体研究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对二者定义不加区分。第二,教学策略在研究中偏向教的策略方法,往往不注重学生学的策略,导致教学失去主心骨。教学策略本没好坏之分,但如若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对教学策略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2.1国外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策略的反思在国外研究相对成熟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是史密斯的教学策略研究,他开启体育教学策略研究新起点,为课堂管理和教学提出高效的时间策略。还有G3g0的“教师七要”,对教师做出具体规范。之后J.S.Kounin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反思,提出防范式课堂管理策略,主要包括留有余地的教学计划,关注学生的集体活动形式。后期Brophy又对防范式课堂管理策略做出合理补充,充分将学生自尊心放在首位,建议教师了解学情和学生爱好,讲究学生和老师的学习,避免使用命令式语言。R.Johnson提出教师和同伴、同伴与同伴的合作关系。他指出根据教学形式的不同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问题的解决。特别指出的是R.M.加涅的研究指出,“我们第一要指出教师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第二要指出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这也对教学策略的反思进行了细致的问答。他主要从教学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上进行分析,得出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对教学引导全体学生达到最优

2.2国内体育教学策略反思研究

中国关于体育教学策略反思研究还是比较少的,主要是针对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情况下的反思,这给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树立了根基。从表I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位居反思第一位,而教学策略是否得当仅占了第七位。这说明教学策略在实践反思教学中往往受到忽视。再加上新教师近年来的扩招,教学策略的反思仍停滞不前。我国关于教学策略出现系统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皮连生的指导性和发现性教学策略。随着教学问题的出现,教师水平及能力的高低,教学结构化的不良领域已经有“赤子”苗头。这也是教学反思研究难点所在,教学策略的提取不是简单知识的提取,而是将所有知识依据具体问题进行合理运用,特别强调结合实践进行教学。针对突发状况也是考虑到老师的反应能力和应对措施。有研究指出,教学策略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和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

3.问题讨论

3.1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反思力度不高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体育教学策略反思角度比较广泛,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技术、学生主动性、教学评价等等,但是体育教学策略反思研究数量少之又少,且不成体系。这就大大限制了体育教学反思的关注度,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3.2大量新手教师的渗人,教学策略反思力不从心

新手教师可以说是一种财富,不仅体现了时代精神,也大大满足了新时代儿童的发展思维。但同样从教学水平上看,很多新手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往往将反思的视角定位在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上,忽略了教学策略的反思。从而使教学策略反思力不从心

3.3教学策略反思界限不清晰,易误导教师的实践教学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同时,我发现教学策略定义不清晰,这也导致了教学策略反思混乱,反思水平较低,难以抓住教学策略本质。因此在教学策略反思中易误导教学实践或者反思角度出现问题

3.4教学策略反思与社会新兴领域脱节

随着科技发展,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策略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教学策略反思被忽视的现象屡屡出现。这种反思视角已经严重与新兴社会脱节,不利于国家在体育教育上的长久发展

4.总结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篇5

一所学校的成功不在于它有多少漂亮美丽的建筑,而在于它有多少爱教育、爱孩子、爱学校的好教师。教师才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所有先进的理念都需要教师来实施。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学校各项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人才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所以学校应该始终把教师的培养工作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什么样的教研形式更有效呢?

一、思想的引领――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很重要的一点:

每位儿童都是一位潜在的天才儿童。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也就是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所以教育要发生改变,要创造适合每一名儿童的教育,而非现在我们所做的“发现和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我们的应试教育就是在“发现和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教育应该从打造“龙”转向培育“才”!

龙――统一规格的人上人

才――百花齐放的人中人

教育者应该关注“一个儿童在哪些方面更聪明,而不是哪一个儿童更聪明!”这样的思维来上课的话,我们的课堂一定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这些观念深入人心,是学校应该首先做的事情,学校通过以下方式来引领教师的思想:

(1)每月一讲

观念决定行动。可以邀请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师德的示范、引领,帮助老师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学生观等。

(2)每周故事

利用学校的各种活动,尤其是教研活动,选取一些经典的故事对老师们进行培训,让老师们真正理解“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真正践行“教书”向“育人”转变,“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

二、科研的浸润――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的专业价值体现在哪里?――教育智慧

(1)在一周一次的科研活动中,努力做到理念落地,关注每一位学生。

(2)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中,通过集体备课、名师课堂、同课异构、说课评课、交流反思等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3)每月一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老师们追求上进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她们都懂得进行这样的活动对自己的成长非常有利,对自己是极大的锻炼。学校要多组织一些活动,让教师通过活动快速成长。比如教师朗诵比赛、写字比赛、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白板过关比赛等一系列的比赛,想办法让老师们把心思放在课堂上,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反思的提炼――优秀教师成长的捷径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训,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让反思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习惯,上完课及时进行反思,这样可以很好地促进我们的工作。如果每位教师都用心得来写反思,把自己课堂的得失一五一十地描述出来,写下课堂上自己的收获与失败的地方,那么对自己的教学绝对有很大的帮助。

四、团队的力量――提升教师合作能力

群体比个体有力量,形成合力,让所有的老师学会研究,学会分享,懂得共赢!

如果能让老师们都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就会成就了我们一节节充满睿智的课堂!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让教师感受到自己在团队中,就会更加有责任感,更加团结一心,更能促进所有教师的共同成长。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93-01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1 何谓教学反思

所谓“反思”,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判断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教师自评、自省、自励、自己总结提高,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教学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同行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动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实施者,又是评论家。反思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两者相互沟通的桥梁。

2 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

2.1反思日记

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之后,千万别忘了记下自己的得失,并与其他教师分析,便于今后扬长避短。

2.2观摩自省

通过组织现场观摩,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发现问题,思考辨析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改进自身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

2.3同伴互助

“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在一起,通过调讲活动,采用说课、上课、评课形式,彼此交流,共同讨论解决教学中带共性的问题,最后达到资源共享。

2.4专家引领

作为一个教师,要让自己迅速成长,专家引领起着重要作用。要么请专家听课后赐教;要么观看教学录象,通过对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品味、模仿、学习,吸取他们的教学长处和优秀品质,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3 如何写教学反思与后记

3.1教学反思与后记的分类

(1)感想式。将课后的感受、体会写下来(包括对教材重难点的确定、落实,前后知识的衔接,以及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估计,能力发挥水平的界定等),可长可短,最为普遍。试想,课前已有研究,课中给予规律性的点拨,经过训练的反馈,必有所得,及时记载,总结备案,本身就是站在新的高度看问题。可以概括为:教学点滴,有感而发,可长可短,总结备案。

(2)实录式。实录给人以启迪,成为学习借鉴的典范。教师进入教学内容的科学、艺术境界,必然产生共鸣,激情奔放,就会发掘出教材深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导引学法,培养能力。这种成功发挥的教例,弥足珍贵。可以概括为: 教例典范,启迪借鉴,

记录经验,弥足珍贵。

(3)存疑式。教学中学生质疑,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或不能从教材中领悟到的问题摆在老师面前,而这些问题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记载下来,自然是宝贵财富。教学中,学生积极的发问是我们的提倡,学生所问,反映学生所感兴趣的,或不能从教材中领悟到的,又没有列入难点,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中可能没有想到。这些质疑反映学生与教材、学力方面的关系,或是有求异求新的兴趣,记载下来,可使教法贴近学生,可引导学生激活思维,是宝贵财富,不能等闲视之。可以概括为:质疑发问,激活思维,反映学情,引为借鉴。

(4)比较式。用比较的方法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的讲解、启发、演示等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艺术等,进行记录、整理、比较、评价。用比较的方法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的讲解、启发、演示等教学内容、教学艺术,进行记录、整理、比较、评价。从比较对象分,有“自比”和“他比”。“自比”是将自己先后讲的同一个课题内容,以不同学生获得学习效果的优劣作比较;“他比”是与别的老师比(同一节课的内容,看设计,看展开方式,看效果),补记比较。可以概括为:自比他比,比中有得,处处留心,皆成学问。

(5)拓展式。跳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局限,从某一角度将综合的有关材料或相关专题内容放在一起探讨,深化理解、研究的层次,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的好方法。综合对照分析的方法。跳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局限,从某一角度将综合的有关材料或相关专题内容的教学(或复习、应用)放在一起探讨,深化理解、研究的层次,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的好方法。可以概括为:跳出局限,积累深化,综合分析,精炼升华。

3.2写课后札记、随笔形式的反思

写教学札记、教学随笔,可以不拘形式。课后有什么感受、认识,或发现了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新的教学设想,有什么,写什么。这种教学札记,有助于知教知学,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对于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种教学札记,是教师最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记授课“亮点”。按照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将授课者最值得肯定的地方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设计“败笔”。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应吸取的教训和改进的重点。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篇7

较早研究反思的有英国的洛克(J.Loke)和荷兰的斯宾诺莎(B.Spinoza)。洛克认为反思是对思维的思维,而斯宾诺莎则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作“反思的知识”。此后,对反思作了较系统论述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J.Dewey)。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How We Think)一书中,把反思界定为“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在论述反思的同时。杜威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理念,并总结了反思性思维的五个形态:在情境中发现疑难;在疑难中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做出假设;对假设进行判断推理;通过行为检验和修正假设。杜威的思想作为反思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反思性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的肖恩(Donald Schon)。他在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性实践者》(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中,把反思性教学描述为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并提出了“行动中的反思”和“对行动的反思”两个概念。在同一部著作中。肖恩对反思性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反思性教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既是从业者,又是研究者,教学与研究融合于一体。第二,反思性教学探究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本人觉得最有趣、最有意义’或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即一切研究活动源于教师自身的需要。第三,反思性教学中的研究有别于专家型的理论研究,各种新思想、新方法的形成主要通过教师的反思产生。第四,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过程,伴随着教师本人大量系统性的观察、艰苦的思索和理性选择。第五,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不仅包含理智因素,也包含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情感体验影响到他对自己的实践及其后果的看法。

此后,反思性教学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我国,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国学者熊川武在1999年发表的著作《反思性教学》中,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二、反思性教学与教师自我发展

1 反思与教学能力提高

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积累实践性知识;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师有效地使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它作为教师自我评估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反思与教育模式转变

反思性教学对传统教师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把教学经验的获得与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这意味着应从新的角度思考教师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方式,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给在职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与反思机会,使他们能从直接经验中获得有效的个人知识,充分发挥教师本人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3 反思与科研意识成长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下意识判断起关键作用,现有学习理论不能对所有问题作出有效解释,因而采用新的方式思考和研究这些活动,有可能给教学专业化带来突破性进展。在实践中对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然促进教师科研意识的成长和发展,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科研“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最终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教后感:反思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这里提到的实际上就是教师要及时记下自己的教后感。教后感是教师教学重要的思想积累、材料积累、经验积累,它能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材料,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分析和评价,以提高认识、改进教学行为。要写好教后感,关键是不要记流水账,要有真切感受,要记录有意义的过程、情境、观点和启示。以下是笔者记教后感的一些体会。

1 反思成功之处

及时记下每节课的“闪光点”。“闪光点”可以是一节课中精彩的开场白。有利于在课一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兴奋状态。俗话说,“Well began,half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科研成果表明,好的lead-in(导人)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向学生“输送”知识这一环节上。因为青少年在这一生理阶段上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而“闪光点”也可以是某个精彩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兴趣和共鸣,从而吸引学生去积极参与思考。“闪光点”亦可是教学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哪怕只是一个细节。比如笔者在一节课上翻译I wonder whether he will come tonight一句时,一改往常的措词:“我想知道他今晚是否将来”,而突然想到更地道的翻译“我心中盘算着他今晚是否会来”。这里把wonder翻译成“盘算、纳闷”更口语化,使人感到亲切。能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wonder之意;另外把will翻译成“会”,能更准确地体现其语言功能“表可能性”。虽然这只是在语言表达上稍作变通,却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从此事中得到的启示就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粗糙的翻译有时会掩盖作者的原意。

2 反思失败之处

人们常说:“No man is wise at all times,”汉语里也有同义说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一堂课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些不足之处,如重、难点处理不当,教学安排不妥,时间安排过紧或过松等。及时将授课中的这些遗憾记录下来,有助于以后吸取教训、改进教学。如《新目标》英语设置的环节多,旨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综合发展学生。但是如果授课时间安排不合理,便可能造成不能完成教学计划,甚至影响教学效果。笔者在讲授九年级第二单元(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第一节课时,由于对used to的用法讲得过多过细,并将其与be used to作了详细的对比讲解,结果占用时间过多,造成教学内容无法按照计划讲完。这样,一方面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使学生对重难点used to的用法产生了畏惧感。在教后感中,笔者经过反思,认为下面安排更为适宜:首先对本课作整体处理,即把本课中的各板块如Language goal,Listening,Pair work,Grammar Focus等在规定时间内按大纲要求按部就班讲授完毕,使学生对本课的任务有个清晰的认识;而对于本课中的重难点used to以及其与be used to的比较,可以再另外安排个时间进行系统的讲练。这样会更利于学生掌握其用法。

3 反思“后进生”转化的方式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篇8

摘要: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下国内数学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数学教学要在教学方式上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核心素养的成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一课的教学,要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探究和练习,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即关注探究过程,注重交流对话,以学生错误为跳板;展现数学知识和问题背后丰富的思维过程,体现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素养。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 反比例函数图像 教学设计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应当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具有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的特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征求意见稿将其列为数学课程的主要目标,并将其分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个方面。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下国内数学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2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基础上,首次让学生走出“线性世界”,探索画非线性函数图像的操作方法的引导课,也是后续研究反比例函数性质以及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奠基课。这节课基本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获得基本的操作技能;(2)经历反比例函数图像是双曲线的探究过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3)获得数学探究的成功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其实,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方法,体现了众多的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深入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提供较好的借鉴。

一、前测设计与完成

要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学生需要具备以下基础:一是画函数图像的基本操作技能,即“列表、描点、连线”;二是研究一次函数图像的基本方法,即“观察猜想、多点连线、简化作图”。为了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上述基础以及在函数图像方面已经拥有了哪些素养,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供学生课前完成。

问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象限内画周长为10的矩形OAPB,使得点A、B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

(1)满足上述条件的矩形OAPB有多少个?

(2)请画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组成的图形。

(3)若OA、OB的长分别为x、y,请写出y 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它的图像。

问题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象限内画面积为6的矩形OAPB,使得点A、B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

(1)满足上述条件的矩形OAPB有多少个?

(2)请画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组成的图形。

问题1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重温一次函数图像的形成过程,为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提供经验。问题2以学生熟悉的矩形面积作为情境,赋予反比例函数以几何意义,其目的有二:一是淡化函数概念,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以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二是延迟图像生成,让学生观察点P的位置,“拟合”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组成的图形,感知新的“曲线”。

学生解答问题2(2)的典型错误如图1~图3。图1表明,学生虽然找出了符合条件的几个关键点,但是受到一次函数图像的影响,画成了折线段;图2表明,学生虽然认识到符合条件的点不在一条直线上,但是又思维定势地画成了圆弧;图3表明,学生已经具备了画函数图像的基本技能,但是对自变量的取值缺乏深刻认识,因此没有画出完整的图像。

学生的解答反映了他们的认知基础。已经学过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知识,了解画函数图像的三个步骤,尤其能够熟练画出线性函数的图像。但是面对第一次出现的“分支曲线”,在认识上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如受到双曲线的渐近性、不连续性和现实模型的局限性的影响,不一定清楚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不一定明白双曲线为什么与坐标轴无限接近而不相交,不一定理解探索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思维价值。

为此,教学中既要运用已有探究经验的正迁移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又要区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重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利用几何意义努力克服负迁移;既要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设计有层次、多类型的问题,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价值,又要运用学生对陌生问题和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变学习挑战为发展机遇,让认知短板成为能力跳板。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充分探究,认识图像

为了帮助学生将所学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建构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认识,笔者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引导学生交流前测问题2的解法,展开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探究——

师 (出示图1)图中画出的矩形的面积是否为6?满足条件的点P就这4个吗?

生 图中所画的矩形面积为6,但是满足条件的点P不止这4个,还有比如点(1.5,4)。

师 这位同学跳出了格点的限制,很好!点(1.5,4)在所画的折线上吗?

生 (众)不在。

师 (在图中标出该点的位置)满足条件的点有多少个?

生 有无数个,比如(4,1.5)、(1.2,5)、(2.4,2.5)、(5,1.2)等等。

师 请同学们在所给的坐标系内描出这些点。它们到底能构成怎样的图形?

生 (展示图2)它们应该都在圆弧上。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我发现点(1,6)、(2,3)、(3,2)和(6,1)到点(6,6)的距离都是5,所以我画的是以(6,6)为圆心、5为半径的圆弧。刚才在图中标出了(4,1.5)、(1.2,5)、(2.4,2.5)和(5,1.2)的大致位置,发现这些点好像都在这条圆弧上。(迟疑片刻)我认为这些点都在以(6,6)为圆心、5为半径的圆弧上。

师 刚才这位同学借助图形直观得到了“满足条件的所有点都在圆弧上”的猜想。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4个小组,计算(4,1.5)、(1.2,5)、(2.4,2.5)、(5,1.2)到(6,6)的距离。

(学生完成后交流展示——)

生 (代表第1小组)我发现点(4,1.5)与(6,6)之间的距离为24.25<5,故点(4,1.5)不在这条圆弧上。

生 (代表第2小组)我发现点(1.2,5)与(6,6)之间的距离为24.04<5,故点(1.2,5)不在这条圆弧上。

生 (代表第3小组)我发现点(2.4,2.5)与(6,6)之间的距离为25.21>5,故点(2.4,2.5)不在这条圆弧上。

生 (代表第4小组)我发现点(5,1.2)与(6,6)之间的距离为24.04<5,故点(5,1.2)不在这条圆弧上。

师 你们通过计算,判断出点(4,1.5)、(1.2,5)、(2.4,2.5)和(5,1.2)都不在以(6,6)为圆心、5为半径的圆上。直观是模糊的,运算却是精准的。数学家华罗庚讲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是难入微。我们应养成数形结合思考问题的习惯。

生 我发现点(0.5,12)也是符合条件的点,显然这个点不在以(6,6)为圆心、5为半径的圆上。

师 你不仅跳出格点找点P,而且跳出所给的坐标纸找点P。这样确实容易发现点(0.5,12)不在这个圆上,非常直观地说明所有满足条件的点组成的图形不是圆弧。请问:点P的横坐标能取哪些值?

生 (众人恍然大悟)点P的横坐标在这个问题中可取一切正数。

师 由此可看出,满足条件的点P既不在直线上,也不在圆弧上,那么符合条件的点P究竟组成怎样的图形呢?(出示图3)我们接着看这位同学画的图,请他介绍一下他的画法。

生 我虽然只描出了4个点,但是由问题2(1)可知符合条件的点有无数个,就用平滑的曲线将它们顺次相连。

师 你是怎么想到用平滑的曲线将它们顺次相连的?

生 设OA、OB的长分别为x、y,因为y随x的变化而变化,且xy=6,所以它们之间满足的函数关系式为y=6x。根据画函数图像的“列表、描点、连线”三步骤,我将(1,6)、(2,3)、(3,2)和(6,1)四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相连,就得到了图中所示的曲线。

师 他发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依赖关系,联想并建立了函数关系式,从函数图像的角度认识图形。其实,数学史告诉我们:函数概念的萌芽就是起源于图形中两个变量的相依关系的。他具有较好的数学抽象和转化能力,这些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给他热烈的掌声!

(学生鼓掌。)

生 在这幅图中,我看到所画的图像还有一点问题,那就是图像不应该是一段,还应该向上和向右延伸,因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所有正数,如(0.5,12)、(8,0.75)等。

师这位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发现错误,“自主感悟”是学数学的一个好习惯。(出示图4、图5)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像,“诊断”一下这些图像有哪些缺陷。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生思考、交流后汇报——)

生 第一幅图中的图像不平滑,而且图像与坐标轴应该没有交点,因为x≠0,y≠0。

生 第二幅图中延伸部分的图像不应该“拐弯”,因为当x>0时,x越大,y越小。

师 刚才两位同学分别从函数图像的画法和函数表达式的特征两个层面给予了解释,那么函数y=6x(x>0)的图像究竟是否平滑,是否可以“拐弯”?(同步演示,一个截图如图6)我们可以借助几何画板,由大到小改变步长,增强点的密度,直观感受点的分布规律。由此我们很容易知道,反比例函数y=6x(x>0)的图像是平滑的,与坐标轴无限接近,但是不会相交。

师 下面,请同学们画反比例函数y=6x的图像,在画图像之前思考函数y=6x的图像与函数y=6x(x>0)的图像有何联系与区别。

生 因为两个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不同,前者是x≠0,后者是x>0,所以反比例函数y=6x的图像应在第一、三象限,而函数y=6x(x>0)的图像只在第一象限。

生 (出示表1)我观察所列的表格,发现(1,6)与(-1,-6)、(2,3)与(-2,-3)等都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可以猜想反比例函数y=6x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因此只需画出函数y=6x(x>0)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像。

师 刚才两位同学根据“式”的特征,猜想出反比例函数y=6x的图像位置及其对称关系,这是认识函数及其图像“由数到形”的基本策略。下面,请同学们在所给的坐标平面内画出它的图像。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后,请两位学生分别展示他们画的图像,如图7、图8所示。)

师 同学们经历了画反比例函数y=6x的图像的过程,现在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个图像的“品貌”。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一看位置,可知图像在第一、三象限,与坐标轴无限接近但不相交;二看趋势,可知每一支曲线从左到右呈下降趋势;三看对称性,可知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二)巩固练习,强化画法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理解,笔者设计了以下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完成。

练习1反比例函数y=-6x的图像可能为()。

练习2在反比例函数y=kx(k≠0)中,自己取k的值(小组内不要相同),然后说出此函数图像的特征,并写出你的发现。

练习3已知函数y=6|x|。

(1)猜想:由x、y的取值情况,可推测此函数的图像在第________象限,与坐标轴________(“有”或“无”)交点,关于________对称;

(2)画图:在所给的坐标系中画函数y=6|x|的图像(草图)。

接着,笔者呈现一些生活中的相关图形(具体图形省略)。

(三)学以致用,首尾呼应

为了呼应前测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应用,笔者设计以下应用练习,引导学生完成。

练习4请用图像说明:是否存在周长为10,面积为6的矩形?

(四)课堂小结,形成体系

笔者引导学生从“探”“画”“识”“用”四个视角进行反思与归纳,把课堂活动中的积极要素内化为个体知识体系,形成图9所示的网络结构图。

三、教学分析: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在教学方式上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数学核心素养本质是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因此,核心素养是在学生“主动寻求真知、解答疑惑”的过程中养成的。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而不能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1)关注探究过程。从直线到圆,再到其他曲线,是历史上人们认识曲线的自然顺序。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几何问题的探究,让他们经历了这一历史顺序,从而在探究过程中,落实了核心素养。(2)注重交流对话。在本节课中,教师始终扮演者引导者的角色,未曾代替学生说过一句话。这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自我“对话”,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反思、修正、感悟自己的数学观点。(3)以学生错误为跳板。针对学生画出的错误的反比例函数图像,教师没有贸然否定,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由此展开探究。可见,在本节课中,学生的错误为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核心素养的成分

数学核心素养表现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因此,核心素养是在数学知识形成或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现的。为此,教师要展现数学知识和问题背后丰富的思维过程,而不能简单地呈现结果。

本节课的主体部分是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探究和练习,其中体现的核心素养分别如表2和3所示。从表2和3中可见,本节课体现了六类核心素养。在函数图像的作图、辨析和对称性探讨过程中,要计算点的坐标以及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故涉及数学运算素养;以数御形,判断点是否在直线或曲线上,判断图像的趋势和性质,涉及直观想象素养;从几何问题中抽象得到函数模型,涉及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素养;在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探究过程中,包含猜想与证明,即先通过若干特殊点在同一个圆上的性质,错误地得出所有点也具有该性质的结论,再寻找反例,否定上述结论,涉及逻辑推理素养;从一组数据中寻找规律,涉及数据分析素养。

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要实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课堂转型,教师要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从关注知识到关注能力和品格、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以及从关注输入到关注输出的转变。

本文系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与江苏省扬中市教育局合作项目“基于核心素养养成的课堂转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9).

[2] 章建跃.高中数学教材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6(7).

上一篇: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范文 下一篇:雨巷朗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