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文凭范文

时间:2023-11-19 02:02:16

成人高考文凭

成人高考文凭篇1

高考制度的恢复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来说无疑是一个信号:即中国开始朝现代化迈出了必要的一步。而对于因而处于迷惘苦闷的一代青年来说无疑是一次机会:即平等公正地选择命运。

高考制度的恢复,与其说是教育制度的恢复,倒不如说是知识尊严的恢复。从1977年到1985年的8年间,中国共有几百万青年通过高考和自学获得了全日制高等院校和成人高等教育的高等教育文凭。文凭成了一代青年的成才理想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标志,追求文凭成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热点之一。

然而时过境迁之后,“文凭热”却像一位害羞的少女,在中国社会生活热点中悄然退却。

为什么?福兮?祸兮?

知识和金钱的优势转换

中国进入80年代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经商热潮的兴起。

不容讳言,在中国这块缺少商品经济传统的国土上头一次从体制到观念强化商品信息所产生的后果是出乎人们意料的。一方面,中国的市场空前繁荣,经商成了发财致富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社会出现分配不公,生产积极性萎缩。刚刚兴起的全民族学习文化的热潮受到严重冲击。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流行。学生辍学经商,教授上街摆摊,研究生放弃学位办实业等等都成为社会新潮。刚刚从“”的政治迷狂中清醒过来的中国青年又被置身于商品的诱惑和压迫之中。

刘京生高中毕业那年,北京城里那条叫秀水东街的胡同还没人摆上摊子。当刘京生看到自己的邻居和同学小三春风得意地在邻居们的羡慕目光下坐着出租车到人民大学报到读书时,他的心里曾好一阵难受。没办法,这一切只怪他中学时学习成绩太差,连个中专也没能考上。

后来经人点拨,刘京生在秀水东街摆了个服装摊,当起了服装个体户。每天,他都要在邻居们鄙夷的目光下,登着平板车早出晚归。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秀水东街变得繁华热闹起来,服装摊一个紧挨着一个,他的服装生意也出奇地好了起来。一天下来,多挣上千元,少挣也有好几百。天长日久,刘京生手中的人民币、美元、港币把家里的保险柜都塞满了。终于有一天,刘京生拿出了其中的一部分,买回了一辆崭新的波罗乃茨小卧车,并将车高速开到家门口。在他连续不断地按了5分钟喇叭后,邻居们差不多都围在了轿车旁,舌头都几乎掉到轿车上。就连大学毕业分在中央机关当干部的小三也拍着他的肩膀说:“还是哥们儿混出了模样。”

提到这件事,做了4年国家干部的小三感慨万千。他说:如果自己不去上大学,不拿个破文凭,没准也发了。小三的理由是:刘京生的智商不会在他之上,刘京生能发,他为什么不能发?

有好一阵子,北京城也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写书的不如卖书的”。有识之士指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如不向知识和科学倾斜,这个民族肯定是没前途的。

人生应该允许多样选择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凭热”兴起的同时也隐藏着另一种危机:即社会选择的单一。试想,当千千万万的青年人都把拿文凭当作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通道和手段时,其机会必然有限,成才的途径必然狭小。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日渐深入,中国青年开始感到新生活带来的新机会的日益增多。青年把眼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领域,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他们甚至觉得,只要生活过得充实,有益于身心健康,哪怕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人生也充满了魅力。

王甜甜就是他们中的一个。每天,她都要穿着礼服,打着领结,彬彬有礼地在一家豪华饭店笑迎中外宾客。对于她高中毕业当服务员而不是上大学,王甜甜说:“命运的这种安排并不能说明我是属于弱智。”而恰恰相反,王甜甜认为她的智商并不在她那些考上大学的同学之下。她举例说:“我会做衣服,会弹钢琴,会画画,会摄影,还会烹调,而我的那些上大学的同学都不会。”为什么不去考大学拿文凭呢?王甜甜有自己的看法:“我不认为有个文凭就了不起。我觉得人活在世上的时间太短,只有几十年。如果为了社会的承认,为了别人的认同,为了得到赞许,而不是为了生活本身,我觉得这并不划算。追求知识的途径很多,干嘛非要弄个文凭?我只想活得到太累,别太枯燥,仅此而已。”

王甜甜的看法代表了多少年轻人的观点?没人能说得上来。但不管怎么说,选择文凭和选择生活并不应该是矛盾的。从一个民族的长远利益计,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计,更高的文化水准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远的眼光才是可取的。

被亵渎的神圣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金钱的魔力是出乎人们想像的。文凭,这个自人类有教育以来就一直代表神圣理性的工具也不可能脱离金钱的制约。前几年一些学校和个人为谋取金钱,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幌子下,不惜用文凭的尊严换取金鱼的利益。

赵冬冬就做过两次金钱和文凭交易。他高中毕业顶替父亲进了一家工厂当采购员,后来又跳槽到一家公司搞推销。走南闯北的经历告诉他,要想活得滋润,没有点唬人的东西不成。就拿谈对象来说,男人高中毕业水平撑死了也只能找个中专毕业的女人,要想提高档次还非得去混张大专以上文凭。为此,赵冬冬着实费了些脑筋。北京城的高等学府有的是,但他自知底气不足连校门也不敢进。但赵冬冬见多识广,信息灵通。他发现了报刊上五花八门的招生广告,觉得这是拿文凭的有效途径。于是,他花了几百元向外地一家“函授学院”和北京一家“人文大学”报了名。他觉得这两所“大学”比较“专业对口”。其一:入学不用考试,交钱就成。其二:都有社会知名人士挂名。其三:不用闭卷考试便可获得文凭。有一次,赵冬冬出差外地,顺便拜访了那所函授学院,结果既在他意料之中又在他意料之外:“学院”的牌子挂在一所小学的校门上。回到北京,他又找到那所“人文大学”,与那所“学院”不同的是,“大学”的牌子是挂在一所三流中学的校门上。

北京市成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蒋树瑛对此认为:乱发文凭现象在前几年比较严重,“办学者”主要是为了挣钱。既然用钱能买到文凭,神圣的文凭也就不再神圣了。

应该重视的社会功用

文凭之所以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其社会功用是分不开的。不管人们如何脱俗,对待文凭的态度首先考虑的是文凭的社会功用。这种功用应该包括文凭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凭的社会功用决定了人们对文凭的态度。

张国安在北京一家上万人的工厂当翻砂工。翻砂这个活是工厂最脏最累的,一般人都不愿干。因此,有门路有本事的都往外跑。张国安算是个本分人,一没门子,二没路子,但心里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上中学时,他的学习成绩不算坏,背地里还偷偷写过散文、诗歌、小说什么的。前几年,征得厂里同意,报考了电大中文专业,居然考中了,正儿八经脱产背了两年书包,之乎者也学了一大堆。他指望着毕业后不再回到那个烟灰蒙蒙的翻砂车间。没想到,拿了大专文凭回来,工厂还没法安排他。厂里头儿说,办公室已人满为患,搞技术他又不行,没法子,只好哪儿来回哪儿去。张国安也算厚道:人家工厂出几千块钱让咱读书也不容易,干吗非在一棵树上吊死呢?他试着跳槽,自个儿联系了几个单位。可别人都说现在不缺弄笔杆的。没辙,他只好闷在车间干活。有人给他算了笔帐,两年电大,工资加奖金,张国安比别人少拿了5000元。他憋着一肚子气说:这年头有文凭还不如没文凭哩!

但是,他的车间主任对此却有另外一番见解:别看他拿了文凭还猫在车间卖块儿觉得冤,就说找老婆生孩子,我敢肯定,那素质就比没文凭的主儿高。

这车间主任的话倒也实在。拿了文凭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离开艰苦岗位和体力劳动。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也并非文凭就能证明。单纯地靠拿文凭做“跳板”,以换得社会的承认,这种认识是幼稚和肤浅的。只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才智无私地奉献给社会所需要的事业,无论哪一行哪一业,你都会真正实现自我。当然,这并不等于就可以不去重视文凭的社会功用。

成人高考文凭篇2

和一个朋友聊天,谈到了一件和文凭相关的问题:说是某单位上的一名职工,为自己没有中专文凭而发愁,要是该同志有一个中专文凭,早就可以考上工人技师了或其他的职称,由于是硬条件,任何关系没有用让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于是这位职工只好四处找人,或打电话找江湖广告办证的假文凭的骗子,只要函授的中专文凭也可。 在我们生活、工作的周围由于没有文凭的问题而遇到同样的情况有很多。 文凭对于有些人来说为什么这么管用。我们稍微地关注一下:当前,有些单位在用人或技术职称考试方面的问题上总是搞一刀切,如工人招干、技术职称的评比、领导干部提升等等许多方面,客观地要求有高学历的文凭,规定要有较高的学历条件,评聘职称职务、技术职称的鉴定或提拔干部时过分偏重看这个同志的学历,并且互相攀比。一些人为了得到一个叫得响的文凭,就盲目地追求高学历。有些单位上的领导干部恨不得自己的部下都是硕士、博士等高才生。于是一些由于没有文凭而求上进的志士,于是只好想走近路主意,想办法把那些假的东西(高学历的文凭证书)就自然地出现了,别有用心的人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就偷偷地办起了假证公司,搞起了办假文凭“牛皮癣”小广告,四处张贴广告办文凭,电杆上、马路边、公交车的坐椅后面、街市门面的铁皮上、大树上等许多的地方都有贴白条纸的小广告成了一些不怀好心人的追求目标。 在我们生活周围的墙壁、电线杆、大树上那些野广告贴着办证的一些“风景”,常常能够反映出一个个地方最隐秘然而又最急迫的需求。这些屡禁不止的办证“小广告”,过去多是一些声称可以包治皮肤病性病等疑难杂症的江湖游医唱主角,近年来却成为代办各种各样的文凭的人大出风头的地方。由于假文凭真假难辩,实在是分不清。因市场的需求,在那些可以购买假文凭的地求,寻呼号码堂而皇之用斗的字定格在许多围墙和电线杆上。对于搞个假文凭的人来说:他们搞假文凭的目的就是很多提干、招工、技术职称评比、竞争中所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使许多有抱负却不想吃苦的人来说,走近路找人办假文凭也是一个非常圆满的手段,虽说这种做法是歪门邪道,但以个人的糊涂思想去换取个人的利益,满足个人的欲望是行不通的;自己有了假文凭,根本地没有去想一想,真正地到了一个单位或部门,评上了技术职称、走上了领导干部、走上了重要的岗位上,由于自己没有真才实学,总有漏底的一天;当然对于是有本事的人来说,搞上了一个假文凭也就是给了一次难得的机会。稍通世故的人都会明白:学位高些好谋官、或能评上职称等用途。然而,再三想想:花钱能搞文凭,搞了文凭就能谋高官。即使被发现了,他们脸也红都不红地说,又不是“我”一人。如此这样的后果,换来的就是假做真时真亦假。 随着企业深化改革的深入,许多新的技术设备投入生产、工作的岗位上,对拓宽企业职工的技术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过硬的知识本领也无法完成技术更新,最终成为时代的淘汰品。当然,在某些时候,文凭并不代表知识,但“文凭市场”的火爆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对知识的追求。当一种崇尚“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演绎成今天的“文凭可以改变命运”的形式,并进而变成“掺水文凭改变命运”的结果,如此泛滥下去,最终“改变”的就不是个人的命运了,而是国家的命运了。 作为企业要重视人才,不仅仅要看有没有文凭的问题,也要看这个人有没有真才实学,要转变人才使用中的“唯学历论”,要把学历和经历统一起来作为劳动者的信号。对那些有能力、有水平、有特长、经验丰富的有关人员千万别再以学历苛求之,他们可以进修,可以自学、可以函授等多种方式获得相关的知识而不是为了文凭获取学历证书。

try{showAd(3,0,1);}catch(ex){}

成人高考文凭篇3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就业

在法国,经过4年初中学习的学生,要经历高中阶段的分流:普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属于三年学制的长期教育,基本目标是进入高等教育,而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就业。职业教育由职业高中实施,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需要选择职业能力证书、职业学习证书、职业会考文凭等类型的课程与培训。

其中,法国最传统的职业教育文凭――职业能力证书(CAP)创立于1911年,学制为两年。学生通过学习职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术知识,并参加12周至16周的企业实习,可具备技术工人的资格。目前职业能力证书覆盖200余种专业。

1967年,法国设立了职业学习证书(BEP),学制也为两年。其最初设置时的培训目标也是普通技术工人,只不过它比职业能力证书培训的范围更广。2009年之后,这一文凭不再具备就业功能,而变为单纯的职业能力证明,成为一种向职业会考文凭过渡的中间文凭。

职业会考文凭设立于1985年,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工人和职员。其学制最初为两年,主要接收职业高中文凭获得者。其教学由4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职业和科学技术课,第二部分是普通教育课,第三和第四部分为体育课、艺术教育课和自习。在两年学习期间,学生要在企业接受16周至20周的实习培训。职业会考文凭获得者的基本方向是直接就业,但也允许继续接受短期高等技术教育。2009年之后,该文凭直接接收初中毕业生,学制改为三年,因此同普通和技术高中会考文凭等值。

法国社会鄙视体力劳动

法国高中录取虽无正式考试,但普通高中和技术高中总是选拔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正是这种淘汰式的高中分流机制,导致了职业高中的生源质量差,就业出路不佳,社会地位低下。据统计,在职业高中,工人子女占36%,失业或无业者子女占12%,而高级职员和自由职业者子女仅占6%。同时,法国是一个实行留级制度的国家,只要学生成绩达不到要求,班级委员会就判定其留级。在职业高中学生中,69%的学生曾经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至少留级一年,其中20%留级两年以上。此外,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遍对未来学习与职业丧失信心,突出表现是纪律松弛、缺课率高。职业高中学生的辍学现象也十分严重,在学习职业能力证书课程的一年级学生中,辍学比例高达1/5,而终其学业者也未必能达到基本课业成绩合格,即得不到毕业文凭。在法国20至24岁的青年中,约18%未能获得中等教育毕业文凭。

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法国社会鄙视体力劳动。体力劳动职业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肮脏、劳累、收入低下。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通常是“被定向”的,而且,职业学校的分配是通过信息化软件自动生成的,学生的志愿可能被忽略,许多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之后才发现他们的愿望与现实教学相去甚远。

此外,受法国产业结构的限制,不是每个地区和每所职业学校都能满足学生的职业选择愿望。职业教育系统也存在多部门管理的现象,法国国民教育部、农业部、卫生部等国家部门都是本行业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地方政府参与管理的权力较弱,不能及时调整产业需求与学校教学的对接。承担部分培训责任的企业经常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较少安排适当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极少企业直接录用职业学校的实习生。

政府改善职业教育形象

新世纪以来,法国政府努力改善职业教育的形象,采取多种措施帮助青年找回对职业教育的兴趣,并帮助其树立对未来职业的信心。

2001年年底,法国国民教育部政令批准设置专业高中。专业高中的目标是适应终身教育的要求,促进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提供优质的职业资格,实现职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专业高中与以往职业高中或技术高中最大的差异是,所实施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定位于某一特定的专业,并允许继续进入高等教育。其特点可以概述为培训专业化、文凭多样化、学生多元化和合作多边化。

2009年年初,法国政府开始实施“自我创业”项目,鼓励职业高中毕业生成为“老板”。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年龄原因,大约90万个体企业主面临退休,从而为青年创业提供了适当机遇。许多职业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课,激发学生的创业动力,帮助他们提高创业能力。

同年,法国还实施了更具魄力的职业高中改革,其目标是使职业高中毕业生的无文凭率降为零,并扩大职业高中会考学生的数量,使更多职业高中会考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教育。职业高中会考文凭将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文凭,并且将过去2年职业学习证书加2年职业高中会考的学制,缩减为连续的3年学制。同时,在不同教育路径增设了过渡通道,允许普通与技术高中的一年级学生转向职业高中会考的一年级学习,允许职业高中会考一年级或二年级的学生转向技术高中的一年级学习,也允许职业高中会考一年级的学生转向职业能力证书的结业年级学习,职业能力证书的毕业生也有可能学习职业高中会考的二年级课程。

成人高考文凭篇4

音乐教师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职业,他的培养数量有限,社会需求量也很有限。音乐教师又是一个稳定的职业,文凭会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他们又是如何看待文凭呢?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想法:

陈老师(某艺术院校专业教师):在我看来,学历和文凭是能力的体现,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力的学习和提高。自从学校有了教育学考研点,我产生了考研的想法。现在留校后,考研是我首先面临的问题,本来本科教本科就应该有专业上的进修,而我想通过两、三年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既在专业上有所提高,又可系统地在教育学理论及文化素质方面有所深造。我相信读完硕士学位,我的知识面会拓宽,教学也更轻松更有质量。我还听说有文件规定,以后大学教师没有硕士以上学位就不能上讲台,这对我有此压力。总之,考研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别花钱去买学历、学位,那没什么意思。

高老师(陕北某师范音乐教师,现脱产续读专升本)我读专升本,文凭仅是一方面的原因。我们学校原则上要求所有教师在2003年以前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但达不到要求的人还很多,一时半全儿也不能都达标。且如果仅为文凭,我可以选择函授等更便捷的途径。我选择脱产学习,主要是由于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在基层的五年时间,钢琴、声乐、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我都教过,可发现读大专时所学的知识太有限了,教学时不能得心应手。

这次学习虽和上回读大专时是同一所学校,而感触和以前却不大相同。读大专时,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天瞎忙活,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这次读本科,我从早到晚有强烈的紧迫感,目的更明确了,就是要补充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对声乐、钢琴、即兴伴奏、英语等几门课抓得很紧,时间安排也比过去更合是。

对前途问题,我没有花时间去想它。从心里说,当然希望将来的工作环境比过去好。可是临来上学时,我曾和单位签了合同,单位同意报销上学的一部分开支(约七、八千元),条件是毕业后必须回去。签约时我很不情愿,读远专升本需花费五万元,学校只负担这么小一部分却要困住我,实在不合算。不签吧,我当时就缺这七八千,这年月向人借钱实在不大可能,签就签吧。如果以后有其它发展机会的话,就让这七、八千给毁了。

延老师(西安某师范钢琴教师,现在中央音乐学院单项房子,在北京买了他的第二架钢琴):我不需要文凭,我只想学钢琴。我认为文凭很不值钱,现在的文凭含金量不高,获得文凭的途径也很多、很简单,甚至只要给有些学校交钱,就有了学历和文凭。我选择自费到北京单项进修钢琴有几个方面的考虑:其一,西安很闭塞,交流活动非常少又缺乏学术环境和艺术氛围。其二,陕西参加全国性钢琴比赛常推"光头",有人说是"后门"的缘故,难道年年都是"后门"造成的吗?说到底还是水平有差距。还有,地方院校的课程配置不合理。以钢琴专业来看,北京所开设的钢琴艺术史、钢琴教学法和中国钢琴音乐等课程,地方院校都没有,这将是学生艺术修养方面的一个空白。其三,音乐院校的自身优越感太强烈,以致于影响到教学。一些专业教师不学习、不积累,实际上他们很欠缺,可他们总以为自己是"老大",刚刚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就是例证,音乐院校全军覆没,反而深圳一艺术学校获了奖。我来北京也与北京的"江湖骗子"、一切向"钱"看的教师要比地方院校少得多有关。

总的来说,来北京半年我收获不小。我现在觉得思维观念尤其重要,钢琴学生不能满足于弹几首曲子,更要注重知识面的拓宽,为了练还不错反而会成为专业学习的障碍。以后等我攒够了钱,我会考虑去上海、国外看一看,拓展自己的视野。

王老师(西安某中学音乐教师,现续读三年期不脱产专升本):我们学校对学历没有要求,但鼓励教师上学(自费),且给上学者的学业让路。我们学校教师和后勤人员已严重超编,精简人员应该是很快的事。但这不太影响到我,以我的专科学历完成教学已绰绰有余,况且我还是"骨干"教师。我读专升本是做长远打算,现在多学一点东西,充实充实,将来适当的时候我会考虑换换工作环境。

张老师(曾陆续应聘于几家私立学校,现续读三年期不脱产专升本):文凭是重要的,我也需要上学、练钢琴,巩固一下自己的专业知识。自1996年毕业以来,我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单位。前两年专科文凭还可以,这两年专科生只能去教小学了。目前我的愿望就是拿到本科文凭,然后去一所好一点的中学。也许我会在拿到文凭之前就找到一个合适的单位,有时候找工作不仅仅靠文凭,还有人际关系、能力等各种因素。

要讲文凭,因为对众多"人才"来说文凭是能力考评后个重要指标。但是又不能一味强调文凭,那样只会本末倒置,毕竟文凭不是万能的,有文凭不一定就有能力。

成人高考文凭篇5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误区;矫正

一、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认识误区

(一)成人高等教育就是“文凭”教育

这种认识误区不是指国家的成人高等教育政策和导向,我们国家鼓励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政策是正确的,是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这种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成人高等教育举办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毋庸否认,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出现了过度重视和过度追求文凭的“唯文凭主义”的价值取向。招生学校以能够容易获得成人高等教育文凭为吸引成人学员的手段,教师授课以使学员容易考试过关为宗旨,学员学习以顺利通过考试为目的。其结果是学校为了扩大生源,轻易放低教学要求;教师为了满足学员要求,授课只讲考试内容和“重点”;学员为了考试过关,只是死记考试要点,甚至在考试时作弊。这种价值取向把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掌握新的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放到了一边,从而使成人高等教育的信誉逐步降低。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普教化”

一些人认为,既然成人高等教育也是“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具有同等效力,成人高等教育就应当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设置课程。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知道,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的规律,根据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学习特点而设置的,它需要普通高等教育那样的授课和学习方式才能完成。而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不可能以普通高等教育的方式和要求来完成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在这种错误认识影响下,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基本上没有建立起真正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适合成人教育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照搬了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成高普教化现象严重。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了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的专业课程难以设置,结果是许多专业课程离社会实际需求越来越远。

(三)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可适当降低标准

一些人认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是“成人”,素质、程度参差不齐,让他们拿到文凭就可以了,没必要提出“过高”要求。这种错误认识及其实践的危害性是严重的。降低教学标准和要求已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主要形式――高等函授教育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许多高等学校在举办高等函授教育时,任意简化教学环节的现象十分严重。最主要的教学环节――自学被取消或极度弱化,面授时间过度压缩,辅导答疑、作业、试验、实习被取消,很多学校经常是每门课程面授3~5天(有的甚至更短),紧接着进行考试,学员几乎全部顺利过关。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学实施过程导致了高等函授教育的质量低下。

(四)成人高等教育应注重经济效益

有人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国家投入少、很多学员上学的目的就是花钱买个文凭,让他们达到目的就行了,学校要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现在,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把举办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学校创收的一个重要手段,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招生数量普遍不足,面临着生存危机。再加上我们国家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的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认定措施,学员只要被招进来,能否毕业完全取决于举办学校。因此,扩大招生、减少教学成本,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认为办成教就是为了创收。

(五)成人高等教育不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多年,成人高等教育更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始终是一种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式发展。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还没有真正形成按照成人高等教育规律运作的内涵发展模式,没有形成独立的成人高等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实践与模式基本是国家以承认文凭为政策鼓励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举办学校以能够颁发正式文凭吸引学员,学员以拿到文凭为目的。于是,学校只要能够颁发文凭,就能够招生;学员只要能够拿到文凭,就去上学。而如何使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持续良性发展的问题则被忽视了,成人高等教育科学理论研究至今尚处于无人重视的状态。由于科学研究的缺乏,导致了其他教育学科对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在内的成人教育学科的轻视。研究水平的低下又使成人高等教育实践缺少理论指导,而缺少理论指导的成人高等教育实践便始终在低层次中徘徊。

二、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认识误区的成因

(一)功利主义的价值追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是一个技术工具理性肆虐,道德理性迷失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实用、功利和物质享受,是知识能够创造多少价值,技术能够带来多少效益,是智力的经济化,能力的商品化,是人才的市场化,学校的企业化。这种技术工具理性也支配着工业社会的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教育追求短期行为、急功近利,背离自身宗旨和规律的功利倾向日益严重。随着成人学历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门类的不断增多,成人学历教育生源的日益萎缩,各办学机构、单位、部门之间的不良竞争、恶性竞争开始显现,有些不规范的办学机构,游离于教育管理部门管辖的边缘,给成人学历教育的良好市场带来一些不良因素。在教育目标上,重成才,轻成人;在教育价值取向上,重经济效益,轻教育质量;在教育行为上,背离教育规律,重结果,轻过程;在教育的途径上,教学成了唯一的途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被排除在人的培养途径之外。“发文凭”“拿文凭”几乎成了成人高等学校及其学生的唯一活动。

(二)成人高等学校自身的不足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招生数量规模的扩大,各级各类学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的问题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普通高校普遍只把精力投入到全日制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上,而把成人教育作为改善学校条件和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的副业来抓,造成成人教育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在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时,无论在师资还是在教学场地的利用上都是优先考虑普通高等教育。成教学生规模的扩大,造成教室、实验室、机房和多媒体教室等一系列的教学设施短缺,相当一部分学校甚至没有自己独立的校舍。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文化氛围、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校园自然环境这些影响教学质量的环境因素也就无从谈起。一些成人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短缺,尤其是师资存在严重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工作繁重。在扩招的影响下,学校师生比例失调,教师人数相对不足,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大,教师除了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以及进行科研、教研工作外,业余时间还要进行成人教学,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教师疲惫不堪,势必会严重影响成教的教学质量。二是师资没有明显的“成人”特色。担任成教的教师都是由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兼任,缺乏专职从事成教的教师队伍,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普教上,在成教教学上投入有限,难以及时适应普教和成教的角色转换。加上教师对成教学生没有深入了解,“因材施教”难以实施,只能从普教中“翻版”过来,没有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导致成教教学普教化。这样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有的办学机构、办学单位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生源,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放松了原来比较正规、比较严谨的教学管理,比如考试方面、日常教学管理方面等等;有的办学单位则采取“宽进严出”或“免试入学”的政策,但为了本单位的经济利益等原因,所谓“严出”也就“严”不起来,也不可能“严”起来。

(三)成人高等学校学生的状况

由于近年来的急速扩招,成教学生入学门槛不断降低,在总分为450分的入学考试中,考生的入学成绩只需180分即可被录取,有时甚至更低。这样的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较低,给教学及教学组织带来严重困难。成教学生绝大部分是已经在岗的从业人员,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他们既要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要抽出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学业,这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方面,他们常常因为“工、学”矛盾突出,不能到校上课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导致出勤率低;另一方面,他们来学习的目的和心态也是不一样的。应当说,很多学员都是想在学习中提高自己方方面面的知识水平,以便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也不能不承认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是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学习的。这样的学员如果不从教学源头加强管理,要想让其成为与其文凭相称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学员间的实际知识水平差异也很大,如不同学历层次学员之间的差异、不同年龄学员之间的差异、不同行业间的差异等等。这些现象的客观存在,无疑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有时不得不降低要求。

三、走出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误区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

国家及社会各行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纠正“唯学历是用”的人才使用观念。由于我们国家经历过不重视知识、不重视人才致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受阻的痛苦时期,再加上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还处于不完善阶段,国家制订重视高等教育文凭的政策是出自重视知识和人才的目的,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由于经验的欠缺和急于迅速发展的心理推动,导致了我们在人才使用观念上产生了急躁心态和追求形式主义的做法。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必将逐步形成成熟的用人观念,真正形成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科学机制。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政府和社会各行业认真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准我们的出发点,克服在使用人才上的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做法,树立保证德才是用的正确用人观念。只要国家和社会各行业树立正确的人才使用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人才使用标准和机制,就会促使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始终没有真正实现突破规模扩张型的发展模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符合中国成人教育特点的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指导,这就要求各方面切实重视成人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应当把成人教育学研究真正纳入到教育科学研究的日程之中,建立起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机制,迅速提高成人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急需在管理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质量评估与监督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采取措施,把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纳入整个教育科学研究发展计划,并实行重点倾斜政策,使成人教育科学研究早日走出低层次徘徊的局面;教育科学研究部门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科学研究观念,转变对成人教育学的轻视态度;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学校及其教师理应当担负起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

(三)成人高等学校要科学定位

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者是以国家信誉作担保而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文凭的。如果主办者不纠正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始终以不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实施成人教育,不维护国家高等教育文凭的信誉,其后果必然是非常严重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如果得不到保障,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最终必定会为维护自己的信誉而放弃对成人高等教育文凭的承认或重视(其实,这种迹象已经开始出现,如职称评定、招工招干时有的就开始要求必须具备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文凭等),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者。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者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按照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实施教学过程,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各个教学环节和各项管理。唯有如此,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四)成人高等学校的学生要认清自己的使命

成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知道,成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如果只是以追求高等教育文凭为价值取向,就会故意降低对主办者的教学和管理要求,这实际上是对自己追求个人发展的一种背叛。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受教育者就会对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采取应付的办法,甚至会出现为了考试过关而作弊或投机取巧的现象,这更是与接受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的。这样,受教育者虽然得到了一个高等教育文凭,但他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和失去了许多机会,还会对自己的毕生发展产生阻碍。随着社会人才使用观念和机制的成熟,仅靠一张不断贬值的成人高等教育文凭是难以迎接现代社会挑战的。为了实现个人的毕生发展,为了使自己能够真正迎接现代社会的挑战,成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必须确立以追求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内容的教育价值取向。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真正达到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同时也为成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高标准发展形成一个真正的需求和促进群体。

参考文献:

[1]张峰.关于成人教育本质属性的探讨[J].成人教育,2006,(1).

[2]安雪飞.新时期成人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崔振林.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5,(6).

[4]李盛聪,刘幸.论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5]张晓辉.关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问题的几点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1).

[6]罗世乾,张玉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6).

成人高考文凭篇6

时下,只要官做到一定级别,交足了“学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一纸高学历文凭,上课、考试和论文答辩只是走过场而已。对此,部分高校和官员之间大多配合默契,心照不宣。而这位王局长看来是史上最诚实的局长了,一语道破天机,说出了许多官员获取文凭的真相。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官员们的学历也是一路高歌猛进,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但他们是如何把这些博士帽、硕士帽戴到自己头上的,公众早已心知肚明,“学历打假”的呼声也一直不绝于耳。而有关部门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甚至支持官员们花钱买文凭,还美其名曰培养“学习型”干部。各类高校也精于此道,大肆向官员批发文凭,一方面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打通了关系,何乐而不为?

在王显亮同学的眼里,教育本来就是愿买愿卖的商品,我是买方,学校是卖方,文凭则是卖方负有交付义务的标的物,客户支付了价款,卖方却不及时交货,还搞些破考试来刁难,简直就是“无良奸商”!这位重申考场纪律的考区负责人对“顾客就是上帝”这条商业宗旨领会得不够深刻,冒犯了“客户”,才使“客户”暴跳如雷,破口大骂,将大家都心领神会的潜规则挑明了:“这是啥考试,还弄得和真的一样,我掏钱买文凭,你有啥资格管我!”

报道上说,王显亮此言一出,考场一片哗然。可能他的这些官员同学们都在埋怨:“兄弟,做归做,何必说出来呢,搞得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在笔者眼里,王局长够可爱,真诚实,一把扯下了许多官员向高校花钱买文凭的遮羞布,不管这个钱是不是自己掏腰包,但终归进了校方的口袋嘛。

王同学可能会为他的“诚实”付出代价,那就是犯了“众怒”,在不合适的场所说了不该说的话,即将戴上的学位帽也要弄丢了。但是,这场闹剧所折射出来的“权学交易”,在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学位授予制度、整个社会特别是组织人事部门没有树立科学的学历观之前,还会继续大行其道。

成人高考文凭篇7

2017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好风凭借力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他如何挣扎仍没法爬上去,只好呆在那里。公山羊觉得口渴极了,来到这井边,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欢,马上镇定下来,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劝由羊赶快下来,与他痛饮。一心只想喝水信以为真的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当他咕咚咕咚痛饮完后,就不得不与狐锂共商上蟛的办法。狐狸早有准备,他狡猾地说:“我倒有一个方法,你用前脚扒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议,狐狸踩着他的后脚,跳到他背上,然后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狸上去以后,准备独自逃离。公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狐狸回过头对公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的跳下去。”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先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以下为切合题意:①做事要先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然后再去做。②不要盲目信任他人,要善于思考。以下为符合题意:③要信守诺言(讲诚信要看对象)。④做事要三思而后行。⑤不要被甜言蜜语所蒙骗。⑥山羊为什么会上当受骗?以下为基本符合题意:⑦为人要诚实,不要过河拆桥。⑧不要被利欲驱使。⑨遇到困难,不要慌张,要等待机会。写作指导:材料中的故事出自希腊的《伊索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聪明的人应当事先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然后才去做。不过,作为题意材料作文的素材,这道作文题又是很具开放性的,考生对材料理解的每一个侧面、每一个角度都可以看作一个话题,都可以构思作文,因而能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议。如果从公山羊的角度写,可以总结教训,谈“三思而后行”,谈“主见与轻信”,甚至可以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从狐狸的角度写,可以获得启示,谈“困境中求生存”,谈“急中生智”,谈“借的智慧”;如果结合狐狸与公山羊来写,可以运用对比手法,谈谈“聪明与糊涂”或“合作”问题,等等。由于材料中提到“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的事,考生很可能大谈“诚信”问题,然后搬出2001年高考的优秀作文来,走进宿构的误区,陷入抄袭的泥淖,以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习作佳作:好风凭借力狐狸失足掉进井里,在山羊的协助下,它又跳出了井口。这便是“借”的智慧。滤过浮躁的气息,褪去历史的枷锁,中国在经济浪潮中寻找前进的方向,可赶超西方,路在何处?曰:借!“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季的波诡云谲,一季的风生水起,没有石桥玉楼,没有秦砖汉瓦,可上海这个背倚滚滚长江面向浩瀚大洋的城市,却能独占经济螯头。这其中,“借”功不可没。依稀记得百余年前“师夷长技”的呐喊,未曾忘怀传播西方文明的先驱徐文启;黄浦江上声声汽笛仍在耳畔,四方土语与欧美语言交会……就是这么个敢于“借”的城市,不愿充当伤痕斑斑的独孤英雄,不喜欢长期处于孤芳自赏的形态,坦诚地向世界“借”文化,“借”技术,“借”经验,“借”人才,于是迎来了德国大众,迎来了赫赫总裁,迎来了发展的神话。崇洋而不媚外,在“借物”中一跃站到了世人面前。“偷来梨蕊三分白,皆得梅花一缕魂。”似乎北京在“借”方面更胜一筹。淡去了轰轰烈烈的历史,远去了鼓角争鸣,却依稀保留着王者的气魄,而又融入了某些时代因素,北京借来的,是一种精魂!背靠长城,面南而坐,端肃安稳,尽管沉淀了千年文化积习,却不排斥时代潮流。这里没有铺天盖地的外商,却有中科院——那种执著、钻研的精神;这里没有那许多叱咤商界的CEO,却有鼎鼎大名的学者导师——那种拼搏、实干的精神;没有一夜而起的众多“欧式建筑”,却有古朴庄严的四合院——一样凝结着智慧。借来的精神与其固有的精神融合,让北京平稳中蒸蒸日上,不标榜清高出世,不排斥别种文化,似浅实深,似散实精,在“借”中腾飞!北京和上海,如两条巨龙,引领我们走向“借”的坦途:可以借来他国技术并化为我有,可以引进外来资金为我国创造财富,可以借西班牙的斗牛士精神、日本的大和精神、美利坚的“山姆大叔”精神、德意志的爱国精神,结合中华民族的“老黄牛”精神,汇成国民赶超精神,让民族复兴不再是梦!好风凭借力,已将京沪推向世人面前;好风凭借力,正将中华巨龙推往云端;好风凭借力,让我们乘着它一飞冲天!【教师点评】材料作文,理解角度不同,得到的启示也就不尽相同。本文能在正确领会寓言中心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从狐狸脱险的角度看出“借”的智慧。又以上海与北京的发展为例,较好地阐述了“借”的作用和意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诗句的引用既使得文章主题显豁,又增添了文章的气势与魅力。而排比句段的运用,也使文章平添许多文采与灵气。范文:借力上青云帆本无力,却凭借风的吹动远航海上;风本无形,也凭借帆的张扬舞动姿形。石本粗劣,却借浪的冲击而圆润晶莹;浪本平静也借石的阻挠昂扬飞溅的激情。相互凭借,让原本平凡的事物彰显除生命的风采。善借于物,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皆可成为成功的依凭。熊熊大火,曹营伏尸百万,若不是周郎借于东风,只怕已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了,敌军压境,众寡难敌,阿基米德借于阳光摆出“明镜阵”,才免去了城破人亡的悲凉境况。善借,可助成功;善借于人,可成就一方霸业。刘备,在群雄割据的兵荒之年,欲申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戎马平生,潦倒无成。三顾茅庐寻高贤,精诚所至,借于诸葛亮的智慧谋略,北抗曹操,东联孙关,西举巴蜀,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成就霸王之业。若不是他善借于人,蜀汉政权只怕永远是梦幻的海市蜃楼了。刘邦成就帝业,是靠借张良,萧何,韩信等一批谋臣武将的殚精竭虑;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借于长孙无忌,魏征,马周等人的直言劝谏,鞠躬尽瘁。但这些不饿不该默默无闻的人,不也正是借了帝王的赏识才得以名垂史册,光照千古么?借,其实是可以成为相互付出,各有回报的双赢行为,在你将自身之力借于他人时,无形间也已借助他人而焕发了自己的光彩。诸葛亮将自己的智慧借给刘备,也从刘备那儿借到了信任,一介山野村夫,纵有经邦济世之志,何以实现?凭借赏识和信任,孔明身至武乡侯,官封丞相,泱泱蜀汉,他施展经纶,严明法度,直抗曹魏,功盖寰宇。没有二人的相互凭借,怎么能各自大展宏图,创建不朽的功业呢?紫藤萝与枯树的相互凭借,使柔弱腐朽的身躯变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人与人之间相互凭借,使弱小的个体成为强大的力量。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不正是结成相互凭借,扶持的集体才能在生存竞争中胜出吗?相反,如果不懂借助他人,相互凭借,失败和苦痛必然将至。“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武将马谡不停王平之言,痛失街亭;霸王项羽不纳范曾之谏,乌江自刎。这都是不借助他人智慧,一意孤行的后果啊!当今社会,合作的重要日益凸显。我们只有学会合作,借力给他人,也凭借他人的力量,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无愧于人生。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简评:本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先从自然之景入手,揭示其蕴含的道理,然后由物而人,由个人而社会,结构完整清晰。行文中论据使用概括得当,从文中可看出作者有丰厚的文学历史知识,作者信笔写来,洋洋洒洒,令人惊叹。另外,文章语言精练,多用整句铺排。这样由点而面,由浅入深地构思文章,乃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成人高考文凭篇8

关键词:大学 毕业生 文凭 价值 贬值 高等教育

一、我国大学文凭的价值现状

2011年12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1年《社会蓝皮书》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举行。蓝皮书指出,国家重点教育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中,文凭出现贬值现象。当大多数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逐年上升时,这些名牌大学毕业生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月薪水平正在下降[1]。

当前大学毕业生不仅面临着就业压力,同时也面临着低工资的威胁,毕业生们不得不接受一些较低月薪的工作,这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努力争取到的大学文凭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蓝皮书指出,“985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初职月薪在2006~2008年增长微弱,而2008年之后则略有下降;“985高校”博士毕业生的初职月薪在2005~2010年期间基本变化不大;只有硕士毕业生的初职月薪增长明显。这些数据毫无疑问地表明,“985高校”的大学文凭也在贬值。

蓝皮书还表示,目前名牌大学本科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初职平均月薪只能达到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月薪水平,那么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最初收入,肯定低于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月薪。

因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学文凭贬值的迹象和趋势已日渐显现出来,这一现象与趋势应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和思考。

二、我国大学文凭贬值的成因分析

2.1 我国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和就业机制的市场化。二十多年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上大学由国家担负较大部分的费用,大学生只需掏很少一部分费用,而且国家实行统一分配的就业制度,大学生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工作无忧,因而,二十多年前的大学文凭意味着较高的收入、有保障的工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然而,二十多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实行,使得大学生要为自己的高等教育买单,从而增加了大学生自身的高等教育的投入成本,同时,就业机制也已逐步市场化,实行就业的“双向选择”制度,国家不再包分配,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一旦遭遇经济不景气,大学毕业生当保姆、卖猪肉等“新闻”一再冲击人们的心理和眼球。因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学文凭仅意味着一般的收入、残酷的就业竞争和普通的社会地位。大学文凭的“含金量”下降。

2.2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大众化。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人力资源也无疑受供求关系的支配。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当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为大众化阶段;在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在1988年为206.6万人,1998年增至340.87万人,是10年前的约1.7倍,在此期间,大学生数量还相对较少,属于“稀缺品”;1999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到2002年,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骤达903.3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实现15%,标志着我国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截至2011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为2308.5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得进一步发展[2]。连年的扩招,大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使得大学生早已不再是“精英”,而是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

2.3 我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着一定的错位和信息不对称。在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现实中,职业训练变得越特殊,学校教育与劳动需求不相吻合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很多领域里,明确定义工作所需的知识是很难的,要想让职业知识转化为大学的课程,必须把工作岗位上实际所需的多种具体的、具有实践性的工作岗位技能逻辑地体系化为职业知识,不过这在现实中极为困难[3]。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就面临着一个矛盾和悖论:一方面,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份起码比农民工收入要高得多的体面工作;另一方面,即便企业愿意开出更高的薪水,但是他们往往发现找不到合格的员工。跨国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就面临着这一窘境。根据上海美国商会对美国企业的调查,37%的受访企业表示挖掘人才是他们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经营难题。《麦肯锡季刊》的一份调查指出,44%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人才短缺是他们实现“走出去”战略的最大障碍[4]。大学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素养与社会需求出现了明显的错位,学无所用,用非所学,不能够转化为生存技能和社会财富,因而,大学文凭所代表的大学生的独特社会价值“贬值”了。

2.4 青年人对于大学的态度观念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日本高等教育学者金子元久将大学入学阶段前学生的阶段转换设定为两个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确定选择型”,是指学生在大学入学前的阶段,已经对大学毕业后的人生道路有了一定的预见,与此相应,选择大学的专业;第二种类型称作“暂定选择型”,就是说,学生在对大学教育的意义未必具有明确定位的情况下,作为暂定的选择进入了大学学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所带来的大学入学机会的扩大使升学选择的意义赋予变得模糊不清,结果大学校园里这类学生迅速增多[5]。因而,大学中途退学的学生也很多;与此同时,许多青年人不再视大学为人生唯一的出路,而是选择靠自己艰苦奋斗,如自主创业等,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5 社会上逐渐营造出一种轻视大学文凭的环境和氛围。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着所谓的“大学教育无用论”,认为在如今这个大学生泛滥的年代,大学生已经“不值钱”了,还不如早点自谋出路,因而引导很多学生不再选择走大学这条路,结果造成社会对于大学的一种轻视态度,无疑降低了大学生的“身价”与“地位”,使得企业劳动力部门得以凭靠大学教育无用论体系的支撑,来压低大学毕业生的工薪水平,使大学生的工资水平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2.6 大学文凭所代表的大学精神与品格的贬值。大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以其独一无二的知识与创造力来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传承。但是,随着大学教育质量的下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凸显,特别是近年来学术腐败等问题不断走向公众视野,各种“假文凭”、“假学历”事件频频发生,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再那么神圣与圣洁,以往大学所代表的知识价值、文化积淀和社会良知形象,也在人们的心目中打了折扣。大学是有精神的,而这种精神是通过大学的师生来体现的。因而,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学文凭的“贬值”,无疑也包括一张张大学文凭背后所代表的大学精神、文化的贬值。而这也恰恰是最令人担忧的[6]。

此外,我国的高考体制与应试教育制度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高考具有一考定终身的影响,因而它成为了整个教育交响曲的指挥棒。这种应试教育体制的结果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通常能够取得很高的成绩,但个人能力很弱。而企业在看重文凭学历的同时,往往更注重员工的实际能力和创造性。所以,他们对于这种体制下的中国大学生不甚“热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文凭贬值的现象与问题已日益凸显出来,这无疑对于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对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乃至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安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而,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加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促进我国大学文凭的“保值”、“增值”,已成为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此,希望能够引起相关决策部门的关注和教育工作研究者的探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社科院报告称名牌大学文凭正在逐年贬值[N].重庆日报.2011,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2,08.

[3] [5]金子元久著,徐国兴译.大学教育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中国大学文凭的价值[N].社会热点.2011,11.

[6] 梁微.大学文凭贬值“贬”掉了什么[J].教育与职业.2010,03.

上一篇:初一地理知识范文 下一篇:经典一句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