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情人电影范文

时间:2023-10-08 05:21:12

父亲的情人电影

父亲的情人电影篇1

父亲曾经对我说,看电影应该坐在电影院里细细品味,才能走进电影所描绘的斑斓世界,在丝丝的细语与隐隐的啜泣声中,与电影中所展现的时代故事有着共鸣的人才会掉下最为真挚的眼泪。父亲是老影迷,他爱电影,因为在电影世界里他能找到他所热爱与追求的,从《鸦片战争》到《马路天使》,从《永不消逝的电波》再到《》。电影陪着他那代人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那里有像“潘冬子”一样的少年成长经历,有像“花儿一样红”的中国革命事业,还有经典影视老歌中传递的真挚情感,都让父亲难以忘怀。

也许是父亲从小喜欢看电影的缘故,我的成长经历中也当然少不了电影。我还记得父亲带我看的第一部电影是《闪闪的红星》,第一部动画电影是《哪吒闹海》,那时的我是坐在父亲的腿上,搂着他的脖子看完电影的。每次我过生日,父亲都会带我去看一部儿童题材的电影,可是那时的儿童电影真的是太少了。有几次,来到了影院门前,看到的是港台武打影片的海报,父亲摇了摇头,无可奈何地拉着我走开了。后来,学校也开始组织看电影了,而父亲越来越忙,我就很少再与父亲一起看电影。

前些年,许多电影院拆建,或是改成歌舞厅和录像厅,以后我也很少再在电影院里看电影。那年冬天,父亲的生日,正好赶上放映《千里走单骑》,我知道那是一部关于亲情的电影,就带着父亲走进了多年未进的电影院。父亲坐在放映厅里,有点吃惊,因为电影院的条件改善了,有了空调,环境更舒适了。当时,不少是父母同子女来观看的。父亲又在银幕中看到了多年前为人们所熟悉的日本老演员高仓健。在黄沙、土包、粗布衣、哨声、干皱的脸庞等简单而又质朴的画面中,父亲的表情愈发的严肃,他一句话也没说,专心地盯着那单调画面的变换。当看到高仓健为儿子的病逝痛苦不已,深爱着对方的两代人彼此含憾终生,父亲落下了泪,我知道那是全天下父亲对子女爱心的碰撞和亲情的流露。影片结束后,父亲主动拉着我的手走出了影院,在漆黑的雨夜中,父女俩的手握得很紧。

很多往事似乎都封存在那些精彩的黑白胶片里。这么多年里,父亲拉着小女儿的手看电影的幕幕场景,恰似不会发黄的胶片,永恒地留在了彼此的心中。

父亲的情人电影篇2

[关键词] 《那山 那人 那狗》;意境之美;人性之美;语言之美

由霍建起执导,滕汝骏、刘烨主演的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是一部反映邮政题材的故事片。该片主要讲述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湖南西部大山深处送信的一位普通乡村邮递员平凡而光荣的一生。影片中没有豪言壮语及惊天动地的场面,没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也没有商业大片中流行的一些时尚元素,贯穿在影片中的只有绵延的山脉以及行走在深山中的父子俩和一条狗、单调而枯燥的一次翻山送信……葱绿的山岭、清澈的溪流、质朴的乡情、简单的对话和动作……平淡极了。但在这平淡中却传达出耐人寻味的无穷韵味。所以影片一问世,就在电影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观众中刮起了一阵“乡村邮递员”的旋风。并且该影片还在国内国际获得了多项大奖,如:最佳男主角奖,五个一工程奖、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演员奖、上海影评人奖、第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印度电影节“金孔雀奖”、蒙特利尔电影节“最受公众欢迎奖”、 日本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等。是何因素让这部“小题材”的电影备受世人的瞩目呢?笔者认为该片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美、人性之美及语言之美不仅彰显了影片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深深触动着观众的心灵。

一、意境之美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借助意象所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意境一般是由众多的意象所构成,追求意境之美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在影片《那山 那人 那狗》中,导演霍建起通过湘西美景及风土人情的呈现,力求构建一部具有唯美艺术风格的影片,以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如果提及湘西的美丽,那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自然风光是不能不说的。影片一开始展现在观众眼前的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就的湘西奇异的山水,迷人自然风光。如,充满生机的山林,那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满眼的绿色。把观众带到一个静谧而充满希望的绿色海洋,让那些习惯了城市的喧嚣生活而心灵浮躁的人们顿时沉静下来。同时绿色也象征着生命,象征着乡邮员事业的生生不息。在闭塞的大山深处,邮递员是山民们和外界联系的一条重要途径。他们的每一次到来都承载着乡亲们的一份希望,一份对外界消息的渴望与期盼。绿色使影片的题材和色彩风格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还有忠实的黄狗“老二”,“老二”虽然只是一条狗,但它也是影片中一个重要角色。它陪伴着老邮递员在大山里默默走了一辈子,是老邮递员忠诚的伴侣。由于常年跟随父亲,当父亲让其陪伴儿子上山送信时,它对主人显得是那样的依恋,怎么也不愿离开。当信被风吹走时它高高地跃起救信,当老邮递员趟水过河后,它会主动为他衔来取暖的树枝,等等。一个个经典画面的呈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黄狗“老二”的有情有义。

此外还有那蜿蜒的山路、层层的梯田、美丽的村落、古朴的房子、潺潺的流水、袅袅升起的炊烟、茶树里若隐若现美丽而又纯朴善良的侗族姑娘、纯朴的山民,等等。导演巧妙地把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使之相互交织与映衬,如同一幅幅古朴、纯净、淡雅而又充满生机的水墨画,自然而又朴实。使观众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的人间仙境。

二、人性之美

电影是视听艺术,影片中没有强大的明星阵容、宏大的场面布局,人物、故事情节极其简单。父子俩,一次普通的山中送信,甚至主人公叫什么名字导演都没有交代。孤独寂寞的山路上演绎着一位平凡的乡邮员的故事。但影片中所展示的人性之美却折射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片中展现了一个个美丽而温馨的场景,其主要体现为亲情之美、爱情之美及敬业精神。

(一)亲情之美

亲情是一种微妙的感觉,是一种本能的不经意的牵挂与惦记。它不需要轰轰烈烈,但需要用心去体会。影片中所流露出的默默亲情不禁使观众为之感动。如,看着父子俩整理邮包,母亲流露出关切的眼神;儿子临行前,母亲亲切叮嘱“路上小心,别喝脏水”;由于常年不在家,面对妻子和儿子,父亲眼神中所流露出的牵挂与愧疚等。一个个经典的镜头折射出亲情之美。尤其是影片中浓浓的父子之情更是让观众备受感动。走了一辈子邮路的父亲要退休了,工作由儿子接替,在儿子上任的第一天,父亲不放心儿子第一次走这么远的山路,来回一趟要走223里,要走三天。父亲是千叮咛万嘱咐,并且亲自帮儿子整理好邮包。但是还是不放心儿子独自走邮路,于是父亲决定亲自陪儿子走一趟。这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正是在这条邮路上,父亲不仅完成了工作的交接和人生的轮回,而且也完成父子之间心灵的交融。片中一个个精彩的画面展示了父子之间由隔阂、冲突到感情融和的过程。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所以父子之间是有隔膜的。因此儿子长这么大,却很少叫过“爸爸”。当父亲听到儿子叫“妈”时,他说道:“妈、妈的,叫得亲。”这种看似嫉妒的语言却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其实,在他内心深处是多么希望儿子能叫自己一声“爸爸”。由于父子之间缺乏交流,所以当他们走在一起时,儿子感到无比的别扭和不习惯,此时此刻的他不知该和父亲说点什么。两人通过同走邮路,彼此之间有了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共同跋山涉水,让他们的心灵慢慢靠近。影片中一个个的细节展示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例如,儿子背父亲过河,父亲感动得留下了热泪;当听到儿子叫“爸”时,内心无比激动,以至于对着黄狗“老二”说:“听见了吗?他喊我爸了”;当儿子走在山间小路上,回头看不见父亲的那种焦急不安,等等,一路走来,儿子终于认识和理解了父亲工作的辛苦与意义。父亲也感受到了儿子长大成人的骄傲。真挚而朴实的父子之情不禁让人动容。

(二)爱情之美

两情相爱,又能朝夕厮守,自然很好。但是,坚贞爱情的真正价值不会因两人的分别而损伤于毫厘。真正的爱情是无怨无悔的,是没有尽头的期盼与牵挂。影片中父亲与母亲的爱情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为了那个她心仪的男人,也就是父亲,母亲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开始了苦苦地等待与守望,直到父亲退休。影片中儿子说:“小时候我很爱看我妈笑,可只有三个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我妈笑得最开心。”我们从影片中儿子的独白中深深地感触到母亲对家人团聚的向往与渴望。虽然她内心渴望家人的团聚,但她却很理解和支持父亲的工作。没有因父亲的常年不在家而抱怨。为了父亲,在漫长的等待之中,她却无怨无悔。“我妈老说我爸在外面苦,从不怪他。”儿子质朴的语言中传递出母亲对爱情的执著与坚守,温婉中带着一种坚韧的美!如今,在喧嚣的现实生活中,等待已经成为一种稀有的现象,有多少女人愿为爱情从年轻美丽等到风烛残年,品尝等待中的孤独与寂寞。“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演变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则必须朝朝暮暮。”父亲退休了,母亲不用再苦苦等待父亲了,父亲和母亲可以安享晚年了,母亲的等待与守望终于有了一个美满的结果。

(三)敬业精神

影片中的父亲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只是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把一封封的信件按时且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一个村民手中。在送信中有一些细节让我们深受感动,如,过河时小心邮件不要被水打湿的画面;当邮件被风刮起他死命追赶的画面;给五婆送信的画面,等等。几十年来,他无怨无悔、恪尽职守。将自己生活的全部都无私地献给了山里的群众。他的高尚的行为不仅使儿子深受感动,而且也感动着在场的观众。同时也为自己的事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邮递员,他用自己无私的爱带给山里的乡亲默默的爱。并且用一辈子的沉默与辛苦爱着家人、乡亲和工作。他爱自己的家人,但更爱那些离不开他的山里人,以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人间大爱默默地、任劳任怨地奉献着自己的一生。让观众产生心灵的震撼。影片中的老邮递员是中国一个典型父亲的写照,他几十年如一日奔走在山间的邮路上,忠于自己的职守,把每一封信都安全及时地送到乡亲们的手中,不求回报、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乡亲们的需要就是他不竭的动力。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敬业、奉献的人生真谛。慢慢儿子对父亲由隔膜变为理解,对父亲的工作发自内心的尊重。其实,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公民,都应该像影片中的老邮递员一样,爱岗敬业,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及我们个人内心的梦想。

三、语言之美

人物语言平淡自然,又饱含亲情。影片中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并不多,但观众通过这些只言片语却能够体会到父子之间心灵的融合及父亲对儿子那种含蓄而又内敛的爱。例如,故事刚开始时,儿子和妈妈告别时说:“妈,你有事就找许万昌,我托过他了。……妈,你回去吧。”而和父亲告别时,只是冲着门说:“我走了。”此时此刻的父亲很嫉妒地嘟囔说:“妈、妈的,叫得亲。”这些看似埋怨的话语,一方面真实地再现了由于父亲常年不在家,父子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所造成的感情的隔膜,另一方面它也写出了父亲对儿子那种深沉的爱。真实的语言之中饱含着温情,通过父子两人同走邮路,彼此之间有了接触和了解的机会。父子之间的情感慢慢融合,当看不见父亲时,儿子急切地叫到“爸、爸”。简单的话语背后传达出儿子对父亲关切的爱。当听到儿子叫“爸”时,父亲的内心是无比激动的,以至于对着黄狗“老二”说:“听见了吗?他喊我爸了”父亲与儿子之间由摩擦和隔膜到理解与融合。这些简单而又质朴的语言传递出父子之间默默的温情。此外还有父亲与儿子在村里等乡亲们来拿信之时的语言场景:儿子说:“那乡里村里也不给写封表扬信。”父亲:“写是写过,我没让发,哪里有自己给自己投递表扬信的,再说……你也要记住了,不兴自己喊苦。”等等,让观众备受感动。

总而言之,《那山 那人 那狗》是中国电影的一朵奇葩,它以唯美的艺术风格、清新、隽永的形象、丰厚的文化积淀,在中国电影界独树一帜。是一部优秀的民族艺术影片。在如今这个喧嚣的世界,金钱、地位、名誉日益成为人们角逐的对象,我们很难看到一个人如此执著、质朴、善良、平静的一生。导演霍建起通过挖掘普通小人物人性中的真善美,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与厚重及其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与气息。演绎这样一种生存状态,想借此唤醒人们心底的温情与美丽,激起人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与渴望,对生命的珍惜。让激烈追逐名利的人们暂停一下追逐的脚步,审视自己,找回人生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霍建起.《那山 那人 那狗》创作杂感[J].电影艺术,1999(04).

[3] 吴玉霞.《那山 那人 那狗》的艺术辩证性[J].电影文学,2010(13).

父亲的情人电影篇3

上文中提到,《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是从两个角度进行故事情节构图,一个是现实角度,一个是回忆角度,这两方面的表现,从现有大多数电影中来看,对于有关过去的回忆,一般的处理形式是通过黑白色彩来进行色彩铺垫,以表现所谓的“逝去”和“过往”,对于现实情节则采用非黑白色彩,以表现“现在”和“希望”,而在此部影片中,对于有关过去的回忆,色彩基调则选择了很多鲜亮的色彩,对于现实部分的表现中,采用黑白的色彩效果。从电影美术的符号观来看,将黑白色彩作为电影中现实部分的色彩基调,是因为现实部分的情节描写是灰色的、悲伤的,影片一开始主要描写父亲的葬礼,在整个情节中充满着亲人离去的悲伤,没有所谓的欢声笑语,没有欢快的气氛,同时情节中通过冬天下雪的场景也比较适合运用黑白色彩效果,更能够烘托现有的情感基调,深冬里大雪覆盖下的原野,苍苍茫茫的白色,冰冷呼啸的寒风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中无情的画面。总的来说,黑白色彩用于现实部分的色彩基调。主要是因为现实中父亲的死亡所带给儿子的悲凉气氛,而相对于现实中的悲凉,有关过去的回忆似乎就充满了温暖和欢快,因此在关于回忆部分的描写中,充满了各种饱满的色彩。总体来看,电影中的现实部分黑白色彩的运用,将影片的情感层次感展现出来,影片的描写也是基于这种层次感展开。这两种情节构图中的不同的色彩基调选择非常不同于诸多现有电影的构图色彩选择,独特而具有说服力,同时容易让观影者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共鸣。当影片开始回忆部分的描述时,能够明显感觉到整个画面的基调变化,色彩选择上逐渐由冰冷的黑白色转变为美好、温暖的彩色。影片中回忆部分的多种美术色彩组合的运用所烘托出的故事情节与影片一开始的父亲葬礼的现实部分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将回忆部分的父亲和母亲纯美的爱情故事展现给观影者。应该说,这些色彩的运用中着重表现在场景的色彩运用中,场景中暖色或者相对较纯的色彩运用主要体现在淳朴的乡土风情和优美景色中,这些都是作为回忆部分的色彩基调,这也正符合回忆部分的情感体现,张艺谋导演通过将回忆部分的多彩的风景和人物色彩进行组合搭配,表达了对于过去美好记忆以及纯美爱情的向往,把母亲过去生活中爱情所带来的幸福感以及满足感立体展现出来,这种立体感来自于回忆部分中的色彩搭配,当然也来自于现实部分色彩基调的对比。回忆部分的色彩基调中,母亲的红棉袄,麦黄色的田间田野,配合以各种乡间的声音,加上母亲纯真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眸,使整个回忆部分的情感效果更有层次感,这其中的美术表现是以一种电影基调、电影背景展现出来的。综上来说,现实部分和回忆部分的美术色彩对比,反映了整个故事情节的情感前后对比,引起了观影者的情感共鸣。

二、影片中的美术载体及其美术特征

(一)美术场景———以路为例在影片中,场景或者景色经过特别的艺术处理以及反复的运用可以展示出特有的视觉效果和心理反应。影片中开始部分是从一条弯曲的路,借由路本身的另一种含义描写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之路,也表达了影片中的主题。影片中,对于路的美术处理运用了许多关于乡间小路的画面,它无声表达了父亲和母亲在爱情道路上的坚韧。在电影中的回忆部分中,父亲和母亲在村子路的两头的场景,预示了他们之间爱情故事的开始。在父亲逝世后,母亲仍然坚持在路上等待,表现了母亲对爱情的坚韧与执著。影片中对于“路”这一场景载体的美术表现,将路的线索作用、贯穿作用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故事情节的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另外比较典型的美术运用镜头中,母亲把一个青花瓷固定摆放在同一个位置,在对青花瓷的描写中,通过远景和中景进行了特写,从侧面烘托了母亲单纯的等待和对父亲真诚的爱意。

(二)美术人物载体电影中色彩的运用,当然离不开对于人物的色彩处理,人物美术造型对于反映故事的时间变化和故事情节起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年轻时候的母亲,扎着小辫子,身上穿着红色的棉袄和花棉裤,结合电影中母亲的一系列的动作,将母亲纯真的乡土气息表现出来,同时正是这种美术渲染也将母亲对爱情的坚持和单纯展现给观众。影片回忆部分的描写中,母亲身穿红色的棉袄在路口等待父亲,镜头多次经过远近的变化,近景、远景、中景的综合运用,反映了当时母亲的心理变化。电影中,母亲为了能够听见父亲的声音,在去村口打水的画面描写中,后边是金黄色的背景以及蜿蜒的道路,加上母亲纯真快乐的笑脸,使得整个画面饱满而又醒目,在此画面的处理中,并没有类似近景远景的切换,基本上是衣服固定的画面,这通过相对静态的表现方式,配合当时的美术场景布置,将母亲对父亲的爱情展示得非常纯真和干净。在母亲等待父亲的路上,画面中背景是在一片金黄色中开始,并在其间不断闪过,又不断闪入,母亲与景色做了完美的融合,画面温暖而又生动。在母亲追赶父亲的车时,奔跑中一幅幅画面穿插变化,整个画面的色彩表现配合母亲焦急的心情,画面透出来母亲真切的情感。在电影的结尾部分中,母亲奔跑在路上,又将我们带入到整部电影中的核心部分———多彩温暖的回忆,这不光是对回忆的再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画面效果,为整个故事带来淳朴和具有回味、反思性质的思考,影片中,母亲和整个场景的布置完美融合,将电影美术的魅力展现出来。

(三)影片中的经典美术画面分析在深秋的季节中,母亲的那件大红的棉袄和周围金黄色背景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美术效果,母亲的红色在一片片金黄色中跳跃,这着实通过这种动感表达了母亲此刻对于爱情的懵懂和情感。母亲在金黄色的树林中等待父亲的画面中,色彩温馨透出浓烈的情感,在逆光中的人物变化又使画面在浪漫中存在一丝羞涩;电影中路边枯黄的野草,反映了母亲内心的焦灼和不安;在母亲盼望已久的父亲到家里来吃饭时,母亲穿着红棉袄站在门内,在温暖的阳光的照耀之下,将母亲热切盼望的爱意展现出来,非常生动,这幅画面不仅留在了父亲的脑海里,也深深印在了观众的心里,是整部影片中最为鲜活、充满想象空间和无限美好的美术画面;电影中的美术画面非常经典,对于其他影片的制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这些画面的表现无疑都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以及故事情节的变化。

三、结语

电影中的美术运用对于电影的整体艺术表现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烘托和渲染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变化,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描写了一个单纯而又热烈的爱情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唯美的电影美术画面。影片中的美术运用独特而又经典,对其中美术运用的分析,不光是对于电影美术艺术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当下国产电影,尤其是国产商业电影中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走形式不走心的视觉设计的一种反思。我们的国产电影要想在世界电影中立足并获得较好的国际评价,仅仅靠所谓的大片制作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展示我们自己独特的文化,而对于电影美术的艺术化运用非常关键。

父亲的情人电影篇4

【关键词】蒂姆·伯顿;《大鱼》;精神分析;无意识;父子关系

《大鱼》是好莱坞怪才导演蒂姆·伯顿于2003年执导的一部影片,延续他一贯黑色怪诞的哥特风格来讲述非同寻常的亲情故事。这部影片曾获得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2004)与第61届金球奖(2004)的三项提名,在描绘家庭亲情题材的众多电影中位列前茅。

一部成功的电影必然离不开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与一个优秀剧本。《大鱼》改编自丹尼尔·华莱士1998年的同名畅销小说,讲述了一位喜欢讲故事的父亲与对此难以认同的儿子多年矛盾的存在与化解。父亲爱德华总爱讲述自己传奇的人生故事,那些经历惊险刺激、非同一般,几乎所有人都会被他吸引,除了儿子威尔。威尔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起初也对它们非常着迷。但随着年龄渐长,威尔对父亲反复讲述的故事已不再相信甚至厌烦,父子之间隔阂疏离,最后在婚礼上矛盾爆发。婚后威尔与妻子定居异地,与父亲鲜有联络。直至三年后父亲病危,威尔回归家乡,重新了解父亲的为人与经历,也理解了父亲苦心,最终冰释前嫌。这部影片非常适合以精神分析的视角解读,一方面,影片人物的言行举止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借由这部影片可以一窥导演内心,为理解其怪诞特异的创作风格找到出路。

一、父亲的夸夸其谈与防御机制

父亲爱德华日复一日讲述他的故事,虽然得到了多数人的欢迎与妻子的理解,但这似乎有悖于常情,毕竟生活中很少有人总是把幻想的故事挂在嘴边。这种反常行为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决定论来解释。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任何看似偶然的行动都具有特定的动机和缘由。换句话说,就是因果论,无原因的结果是不存在的。更具体地说,成人行动的动机是由他幼时的经历早已决定了的。” 知道了这一点,再联系故事中对父亲成长经历的描述,便不难解释父亲这旺盛倾诉欲的原因所在了。

爱德华有一个并不幸福的童年,他身材瘦小,与继父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小镇。陌生的环境和缺失的亲情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不难想象小爱德华心里的孤独和怯懦。当他和小伙伴们趁深夜去探索“女巫”的秘密时,别人都有和自己搭腔的伙伴,只有他自己落单,被女巫抓住。这是爱德华的幻想,也是他童年的梦魇。不幸的童年无疑给爱德华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爱德华想要隐藏、逃避这种痛苦,更想要自己的孩子快乐、幸福、无忧无虑。只是生活处处充满了遗憾,怎样才能守护儿子的幸福呢?爱德华选择编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儿子从小就生活在正能量里。这出于对儿子的爱,更是因为对自己不幸童年的恐惧。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精神世界由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构成,无意识中包含了很多引起羞耻或负罪等不愉快情感的本能与欲望,而这些东西在意识里会引起焦虑,因此会被压抑在无意识里。然而本能的冲动是难以遏制的,它们会经过伪装以另外的形式反映到意识中去。

成年后曲折的谋生经历在父亲爱德华的口中娓娓道来,简直就是一个充满刺激的有趣冒险:离开家乡的途中,他与身高三米的巨人为伍、马戏团老板竟然是月圆之夜会变身的狼人、在敌军他碰到了美丽的连体姐妹并在她们帮助下顺利回国……这是多么美丽的童话啊!影片临近尾声时,我们看到,那些曾经出现在爱德华的传奇经历中的人物都来参加了他的葬礼,个子稍高的巨人、并非连体的双胞胎姐妹……

看来那些经历确实存在,只是爱德华将他遇见的每一个人、经过的每一件事都看作是非凡的旅程,将庸常也曲折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童话般的美化,使这一切立刻变得无比鲜活。人生中总不免会发生打破心理宁静的内在或外在事件,这时,自我为了驱除焦虑与恢复心理平衡就会做一些努力,这便是心理的防御机制。爱德华拥有孤独的童年与坎坷的成年,这些不愉快的经历是他不愿回想的,把不愉快的经历与负面情感压抑在无意识里,让它们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便是父亲的童话。

二、父子矛盾冲突的精神分析解释

精神分析理

常以“焦虑”、“俄狄浦斯情结”等概念来描述父子之间微妙的心理关系。弗洛伊德认为造成父子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力比多,也就是性本能的冲动。在男孩成长过程中,母亲是他接触的第一个异性,自然而然会萌生出对母亲的爱恋,但父亲是母亲的占有者,也是这个家庭的绝对权威,这就导致孩童年幼时隐藏的仇父心理,极端案例有如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普斯,对母亲的爱恋导致他成年后弑父娶母。这部影片虽对俄狄普斯情结着墨不多,但仍可以寻到些许踪迹。成年的儿子威尔虽然与父亲爆发矛盾,但对母亲却并未疏远;威尔的妻子与母亲正是同一类女性,温柔、知性又独立,总是在他与父亲的僵硬关系中打圆场。

“弗洛伊德将俄狄普斯情结转化为对人的成长的描述,人总是一开始憎恨父亲,进而被父亲训诫、教导,从而实现对父亲的认同。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过程是从本我到自我到超我的逐步实现过程。俄狄普斯情结是这样,代际冲突、尤其是父子代际冲突更是这样。”年幼的威尔曾一度迷恋父亲的童话,在临睡前总要听一段;当与一群小伙伴露营时,与他们一起听父亲讲故事。这时的父亲在儿子眼中是英雄式的人物,是儿子模仿的榜样和值得向别人炫耀的骄傲。这一时期儿子认同父亲,父子关系是和谐而且稳固的。

随着威尔年龄渐长,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对世界有更多个人思考和表达的欲望。此时,父亲的权威形象就成为儿子自我发展道路上的阻碍,表现在影片中每当家人朋友相处时,父亲总是夸夸其谈,威尔逐渐不满父亲无论何时总是主角,夺取了自己应有的受关注机会。这种情绪反映到意识层面,即投射为对父亲所讲述故事的不耐与厌烦,但迫于父亲的权威,这种情绪还是被压抑着。 多年后威尔终于在婚礼上爆发出矛盾,父子关系置于破裂。威尔搬离到另一城市,与妻子开始新的生活,也逐渐摆脱了父亲权威压抑的阴影。三年后的一天,威尔得知父亲病重,在妻子的劝解下决定放下心结。在这一阶段,父子地位已经悄然发生改变,父亲老了,儿子大了,父亲需要儿子的照顾,儿子不再惧怕父亲权威,反而替代父亲处在这段关系的主导地位,所以矛盾消解也只是时间问题。

回家后,种种机缘促使儿子亲身去了解故事真相,更深刻的理解父亲为人,也明白了父亲不断编织童话的原因:现实是平淡甚至残酷的,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享受精彩的故事也是一种幸福。故事到此,威尔对父亲重新确立了认同,父子矛盾归于平和。多年后,威尔也效仿父亲,对自己的孩子讲述爷爷的童话故事。这便是父亲对儿子成长的影响,在无意识中埋下种子,让儿子的人格发展与思维方式都与父母趋于同一。

三、蒂姆·伯顿童年经历与电影创作

《大鱼》是蒂姆·伯顿首部表现父子亲情的影片。2000年,蒂姆·伯顿的父亲去世了,尽管自己与父亲并不亲近,但血缘亲情永远是一种特殊的联系,父亲的去世对他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大鱼》开拍这一年,蒂姆·伯顿自己的孩子即将出世,新的生命促使他对父子关系再一次进行思考。在这种情境下,《大鱼》以明快中稍带阴暗、奇特中展现温情的方式诞生了。在这一程度上,《大鱼》也是导演本人意志与情感的反映,对电影的感悟是理解导演的直接途径。

蒂姆·伯顿的童年没能拥有父母的陪伴,长久地孤独自处使他不善与人交流。少年时期他与祖父母一起生活,青春期的叛逆与隔代相处的障碍也使他们甚少交流。自小便缺乏家庭温暖的蒂姆·伯顿最喜欢的消遣方式便是绘画与看电影。早期经历对蒂姆·伯顿的影响是巨大的,成年后他涉足动画片行业,后来转战导演制片,拍摄了为人熟知的《剪刀手爱德华》、《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等影片。他的创作风格始终是怪诞、阴暗、孤独但又温情的哥特风格,一如幼时的独自幻想。

“由于意识对无意识的压迫与控制,使之只能通过伪装或象征,以另一番面貌出现,而神秘的无意识最强有力的内部能量就是那种生物性的生生不息、源源不断、难以控制的性本能‘力比多’。这种发自于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往往会遭到外界的阻力和束缚,被排挤、囚禁在无意识深处,从而无法得到实现。”为了使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平静,蒂姆·伯顿选择了在电影创作中宣泄自己的情感。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升华,“把为社会所不容的冲动和欲望的能量用于为社会所允许的活动中,尤其是创造性的工作中,这是最健康的防御机制。”就如同为拦阻洪水修筑的堤坝用来水力发

电一样,蒂姆·伯顿将自我压抑的能量转化为电影创作源源不断的灵感。也许是受童年经历的影响,他的电影总是充斥着幽暗的色彩、怪异的情节、幻想中的人物和温情的结局。看完他的作品,心里总有感觉,在蒂姆·伯顿冷酷不羁的外表下和幽暗怪诞的电影风格中,实则是一颗纯净如小男孩般的心灵。

弗洛伊德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较大的主动性。首先,他知道如何去加工他的白日梦,从而使之失去令人刺耳的带有个人印记的声音,为别人提供欣赏的可能性;他也知道如何有效的掩饰它们,以使它们那受到压抑的源泉的起源不受察觉。此外,他拥有处理他所独有的材料使之忠实地表达他的幻想中的观念的非凡能力。”在《大鱼》中父子关系的冰冷一如童年时蒂姆·伯顿缺失的父爱,而当父亲病重,儿子仍能感受到血脉相连回到父亲身边。这正是蒂姆·伯顿在现实中所不能及的,父亲已逝,领悟到这种道理的伯顿再也没有机会弥合父子矛盾,只能把这种愿望化作电影结局的圆满。因此,《大鱼》的创作是蒂姆·伯顿内心欲望的宣泄,是他的幻想在现实世界的重现,导演本人也从这种创作活动中得到宣泄的。

四、小结

电影艺术自诞生起就与精神分析结下不解之缘。198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在巴黎放映了电影,弗洛伊德也在同年出版了标志精神分析诞生的《歇斯底里研究》。精神分析理论为电影创作和文艺批评开辟了广阔的领域和视角,也为普通大众更好的理解电影艺术提供了借鉴。就像《大鱼》中所力图表现的那样,不仅是导演丰富的想象与超人的才华,也不仅是先进科技所带来的舒适观影体验,更是大银幕背后那隐匿于日常生活中最深沉、最平凡却最奇妙的爱。

【参考文献】

[1]韩武石.寻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案例[m].科学出版社,2010.

[2]魏巍.摭谈精神分析心理学视阈下的父子代际冲突——以《背影》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2(8).

[3]林静.黑暗童话中的精灵[d].南京师范大学,2006.

父亲的情人电影篇5

但是,他的父亲不冷不热地说:“电影局的审查好通过,你觉得观众的审查能通过吗?”

父亲的话让年轻人不由得苦笑起来……

这个年轻人就是曾经拍摄了《寻枪》、《可可西里》等影片,先后在国际上荣获40多项电影大奖的著名青年导演陆川。而他的父亲则是著名反腐作家陆天明,他的作品《大雪无痕》、《省委书记》、《苍天在上》等,在社会上影响深远。

从小到大,陆川很怕父亲。陆川白小很喜欢看电影,一直梦想着长大后拍电影。高中毕业时他想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当叫‘考电影学院要文艺团体推荐。他想,要是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当编剧的父亲愿意推荐自己的话,自己成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准有戏。

谁知,陆天明无情地拒绝了陆川的清求,还自作主张地在他的志愿表上填了军校,并说,年轻人就是要多吃苦才好。父亲这样独断专行,陆川真是恨死了!为此,他跟父亲大吵一架。

1995年,陆川从国际关系学院外语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国防科工委当翻译。一天,他骑车从北京电影学院门口经过,在海报栏里发现一张导演系招收研究生的简章,便瞒着父亲悄悄地去报了名。

因为父亲冷酷,拒不援手,陆川在复习时更用功了,他憋着一口气,一定要证明给父亲看。幸运的是,他最终以第一名的总分成为当年被导演系录取的三名研究生之一。

令陆川诧异的是,考上电影学院后,他却发现父亲很高兴。他有些不明白了:父亲不是不支持自己考电影学院吗?

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那段日子,陆川很忧郁,也很难:两年多时间,他把一个名叫《寻枪》的剧本反反复复修改了十几遍,然后骑着车四处自荐。眼见陆川一天比一天瘦,陆天明却没有鼓励他,更没有帮助他。

陆川将本子给了不少导演和制片人,都如泥牛人海。后来,他想到了姜文,于是冒昧地将剧本给了姜文一盼。没想到,姜文看了本子很兴奋,愿意出演他的电影。

更没想到,陆川自己因《寻枪》而浮出水面,且该片先后荣获台湾2001年度优良剧本大奖、2002年度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2002年度最受欢迎的电影等多项荣誉。

陆天明看过《寻枪》,列电影本身未作评论,却对陆川说,好电影应如一道佳肴,有着可口的美味汤汁、诱人的斑斓包彩、丰厚得令人吃惊的细节,以一种催眠的方式控制观众的注意力,影响观众的认知,陶冶观众的精神。

从小时候起,陆川就特别渴望得到父亲的肯定。但陆天明对儿子陆川最大的一次表扬还是在陆川请父亲看了他编剧的第二部电影《可可西里》之后。

2004年10月《可可西里》公映时,陆川特地买票请父母亲和弟弟看。母亲偷偷地对陆川说:“你跟我们一起看吧!”话音刚落,母亲又说:“要不,你还是不去吧,万一电影拍得令你父亲失望……”母亲的话让本来很怕父亲失望的陆川更加惴惴不安了,于是,他便在街上心神不定地闲逛。他真担心父亲对自己的电影不满意而中途离开!

陆川就这样熬到了电影结束。看到面无表情的父亲一言不发地走出电影院时,他心里更忐忑了。便问父亲:“爸,您在想什么呢?在构思您的小说吗?”陆天明听了,答道:“行!”父亲答非所问的话让陆川悬着的心陡然落下了一半。果然,父亲继续说:“有这部片子,你就站住了!”

父亲的话让陆川心里彻底踏实了。要得到父亲这个评价多不容易呀!他的限泪一下子就滚了出来!

陆天明对儿子的爱,是不愿意表白的爱,他更愿意用行动来表达。陆川并不知道,当《可可西里》的票房直逼千万时,父亲借与陆川所在的华谊影视公司老板王中军一起看该片的机会,帮儿子说了不少好话。后来,陆川从王中军口中得知此事,一下子愣了,心里顿觉波涛汹涌。

陆川慢慢地发现,父亲原来是那么在乎儿子的一举一动,在乎儿子的快乐与忧愁。

拍摄《南京!南京!》时,他三度得了急性阑尾炎。每次阑尾炎发作,父亲都会在第一时间焦急地打来电话询问,或者急匆匆地赶到医院看他。

父亲对他的生活了如指掌,就像安排了间谍在他身边似的。父亲这一次又一次“焦急”,让陆川鼻子酸酸的:这个外表冷淡、日渐苍老的父亲,原来是那么慈祥,那么爱他!

父亲的情人电影篇6

[关键词] 弱势群体;父爱;社会责任;温情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曾明确表述过意见,他认为电影与小说有严格的区别,其要点在于从感受层次上着眼,电影的“形象直观化”的特点有助于人们的理解,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对于后者则反之,即他的想象空间更为广大,这就需要我们从电影语言方面分析和阐述电影艺术。

孤独是容易被人类所理解的情绪,易使观众与之共情,动容,这也是自闭症常常被影视作品表现的原因。《海洋天堂》这部国产电影的中国形象正是在我们当今现实社会福利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下孕育而生,审视社会,这就有了主人公在这个空间中与命运斗争的存在。电影一方面让我们开始重审自闭症患者及其他精神状态障碍者在当今社会中的生存情况,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遥远情感回忆以及亲情间的舐犊情深。片中过于沉重的情感负担,使得整部影片的情感导向从对孤独的描述转向关爱层面。所以这部影片反映了社会上还有许多像大福这样的人,呼吁人们关心和帮助这些弱势群体,影片从探究心灵和审视社会展开叙述。

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影片的题材定位

中国有句俗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生子,子当父,人类才能生生不息。然而父亲要表达对儿子的呵护和爱,比起母亲来说更含蓄也更复杂。有人说父亲与儿子像是一对连体的生命,一个眼神,便胜过生命的脐带。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感情,是父子?是兄弟?是朋友?是仇敌?没人能表达清楚。对于中国人而言,安身立命是一生的追求,然而许多事往往事与愿违。在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里,这两个颇有张力的命运在观众的心目中引起了巨大的波澜,深刻而又细腻,让人替他们的不幸而忧愁,为他们真挚的情怀所微笑,为他们温馨人生而流泪,在洋溢父子的泛爱主义氛围下,导演的温情理想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平民色彩浓郁的温情,又被包裹在写实主义的影像策略之中,因此显得非常动人,但是,在温情理想背后,潜藏着无法消弭的内心无助。这点导演对这一题材的把握很到位。影片的不同情节,使不同年龄、身份、阅历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影片开头交代主要人物在大的全景中,一片,把观众带进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中,一叶孤舟,父子俩为何在这,带有一定程度的悬念,观众很想看个究竟。在跳进大海之前,这位父亲表情带有一种无助和失望的情愫,这种失望与严肃的表情将自己和儿子的双腿同绳子绑在一起,影片以父子俩跳进大海拉开了整个影片的序幕,整个影片色调暗淡,人物被处理成渺小的形象,这种悲观情绪从影片一开始就设定下来。《海洋天堂》片名妙语双关,及故事所发生的事情围绕海洋展开。所谓“天堂”其实就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中;天堂是一种境界;天堂是人类心灵追求的目标:只有不断追求,才有不断的实现;赋予诗意的概括力,令人感到清新,使人思考。

二、“父爱是海洋,胸心似海洋”:影片整体的故事情愫

影片发生在当今一个被社会忽视的弱势群体身上。以自闭症这类精神疾病为切入点,向我们讲述这群人的生活状态。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位叫王心诚的父亲与他患有孤独症的儿子大福之间为了生存所做的点点滴滴。大福无法自立生活,大福的母亲在大福年幼时,无法承受儿子有病的打击自杀去世,王心诚独自一人抚养儿子长大,父子俩相依为命,在得知自己患肝癌晚期时,他甚至想带着儿子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他希望在临终前为儿子安排好生活,却找不到任何愿意接受大福的社会机构,虽有一种痛,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着,最后终于有愿意接受儿子的机构,却发现大福在这里失去了生气,大福生水,在父亲工作的海洋馆里游泳是他最快乐的事情,他还在这里结识了惟一的好朋友表演杂技的玲玲,大福成了同样孤单飘零的玲玲最好的倾听者,为了能让大福快乐的生活下去,留在心爱的海洋馆,父亲给自己制定了几乎完成不了的任务,教会大福在海洋馆“上班”。他费尽心力地教会大福自己煮鸡蛋,自己坐公交去海洋馆,在海洋馆里拖地,为了不让儿子感到孤单,他甚至不顾自己病重的身体,自己扮成海龟,陪着大福游泳,他告诉大福自己会变成海龟,会一直陪在他身边。当他在为孩子整理衣服时,突然问了一句。 “大福,爸爸要是不能陪你了,你会想我吗?”自闭症三个字给了我们答案,自闭症的孩子永远活在自己心中那片狭小的空间,一位为儿子付出这么多的父亲,终究得不到孩子的思念,那个镜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留下了一份无奈。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从而很好地表达了一个作为父亲身上的种种无奈以及这种弱势群体在这个社会中的孤立与无助。显而易见,影片在现实社会这一角度增加了一层精神分析和社会批评的魅力。

三、影片叙事结构中的人物刻画

影片从两条线索对应地表现安排儿子归处与教会儿子自理两个环节。所以,影片在叙事上采用的是双线平行交叉的叙述方式,朝着一个方向递进的方式,主线是以父亲在临死前为儿子安排生活,副线是通过柴姐、校长、领导、玲玲的帮助,最终使儿子成长自理。前者是构成整个叙事的核心,对人物角色的横向刻画,是人物形成轮廓的关键,后者纵向的描绘人物,目的是使人物性格丰满,探寻人的心灵。全片通过简单而又流畅的叙事,顺利地将世俗生活中的感动娓娓动听的传达给需要感动的观众。紧接着围绕叙事线展开一件件小事的细节描写更是表现了主要人物的角色的性格。

片中的主要人物是父子俩,大福和父亲王心诚,片中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慈父的形象,他的性格是内敛的,他和柴嫂的爱情对他来说都是奢侈的,同样他是细心的,于细心中传递着温情,夜晚为儿子缝制衣服,有着真正触人心魄的力量。他多次强调狗不要放在电视上以及父亲教儿子自己坐公交,体现出父亲的谨小慎微疼爱孩子的一面,父亲不会游泳,但在儿子出现危难时还是不顾自身生命去救儿子,亲情的执著战胜了畏惧,他是坚强的。父亲拖着病重的身体陪儿子游泳,这个更衬托出父爱产生惊人的能量和毅力,父亲找儿子,儿子躲起来以及儿子让父亲给他脱衣服时大福不停地笑,是父子情深的真实写照。父亲把儿子送去福利院后,又开始想念儿子,空荡荡的房间,想起父子一起生活的种种,对儿子做法开始理解,前期的铺垫到这里得到升华。电影始终贯穿着一句话“大福,真乖!”“大福,真聪明!”这是父亲独有的教育方式,当大福抢走了玲玲的球时,马戏团的人怎么也哄骗不过来,父亲来了,从他手中夺回了球,情绪失控的大福狠狠地咬着父亲的后背,父亲没有推走大福,而是把他抱得更紧,任凭他发泄,这就是父爱的伟大,让人为之动容。父亲教会大福自理,这在我们正常人看来稀疏平常的事,然而对一个孤独症的孩子来说却是办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感受小人物的伟大,同样他逐渐放手的同时,也给儿子很多成长空间,这些点点滴滴,竟然如此历历在目。

片中的大福有孩子的性格,有时很调皮,很敏感,也很孤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是有感情的,但不会表达自己,喜欢整理东西,爱游泳。片中大福对花似乎情有独钟,通过复述的叙述方法,多次对花这个景物描写,反映出大福和花一样是需要保护的,剧中小狗玩具不断出现,刻画了大福的成长过程,推动剧情发展。大福和父亲分开的那个晚上,他焦躁不安,他不允许别人给他脱衣服,除了父亲,只有见到父亲后他才平静,让人看了很揪心,他希望父亲永远陪着他。片中父亲过世时渲染环境气氛的空镜头天空和对小花的描写,看不到大福流泪,甚至看不出他的脸上有任何伤感的痕迹,深刻的表现此时大福对生命的理解。结尾处闪回,对往事的追叙,表现出大福对这一事件的主观感受,使观众透视人物内心世界。

片中的玲玲是个孤儿,她跟着奶奶生活了下来,虽然生活不如意,但她没有抱怨,她和大福一样孤单,没有朋友,她更能理解大福。片中导演安排了一场戏就是大福拿了马戏团的道具球,而玲玲对团员说你们走开点,会吓着他的。如果说玲玲的作用,就是让大福的心灵更加成熟,当玲玲教大福接电话的时候也是一种成长教育,大福和玲玲之间不用交流,他们互相理解彼此,大福喜欢玲玲,后来玲玲走了,大福很想念她,自己跑出去找,看到大福不见了,是电影中的一个小冲突,后来在一个麦当劳的长椅上发现大福抱着麦当劳的小丑,我们知道大福是多么的怀念玲玲。玲玲就此成为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角色,这个角色代表着进入孤独症者,让孤独症不再孤独。这是导演希望在片中指向的一种价值,当然玲玲的加入使得片子本身不致太过单调,使电影丰富许多,她的演艺给故事多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感动。

片中的柴嫂一开始她就被设成对王心诚有好感的女人,这么明显让我们无法理解她图什么,在当下社会,女人都会对这种家庭避之不及,后来她用裸的语言承认了自己的感情,她觉得王心诚是个可以依靠的好男人,他对大福的爱已经证明了这一切,当她得知王心诚得癌症的时候,知道他俩没有可能,依然还是一如既往的对他好,连自己的收音机坏了都不舍得买,却肯大方地给王心诚啤酒和鸡蛋。为了找一个合适的载体,导演把影片中的柴嫂扮成了一个“母爱”的最佳代言人,她作为王心诚的妻子对比而出现,片子对这段感情着墨不少。

四、结 语

首先这是一个充满爱,感人的故事,温情而不煽情。影片所讲述整个事件基本上比较简单,它探究人的心灵,述说着骨肉之情,淡淡的爱情,朋友之义以及执著的信念,使我们有着莫名的感动。电影通过具体的小事,以小见大,审视社会,是对弱势群体的终极关怀。

故事结尾含蓄有力,当我们看到大福按照父亲教给他的所有一步一步走下去,当玲玲在拨响海洋馆的电话的时候,大福看向那个电话,我们知道,这个故事有一个美丽的结局,通过细节中的微妙变化,以及人物表情和个人情感的转变,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一种社会情感,呼吁我们应当从心底里关注我们身边的弱势群体,更好的帮助这样的群体让他们在社会上很好的生活下去。结尾看上去平淡无奇的细节,却很温馨感动,在总体构思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可以说,影片始终围绕爱这个主题,尽管这种爱带有悲彩,却升华了影片主题,产生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书亚.《海洋天堂》:关于“痛苦”的影像表达[J].电影艺术,2010(05).

[3] 戴剑平.世界百部经典电影导读[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4] 张生军.影视形象艺术真实情感的视觉震撼[J].电影文学,2009(23).

[5] 汪开庆.中外优秀电影欣赏16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父亲的情人电影篇7

青年演员夏雨,因《阳光灿烂的日子》而一举成名,影片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电影节大奖。由他主演的电视剧《康熙秘史》正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热播,夏雨在剧中扮演的康熙,成熟睿智,与从前的稚嫩少年形象判若两人。

夏雨曾有过不同寻常的童年,也曾有过失而复得的亲情。夏雨的父亲是著名旅日画家秦生,他们都极具个性,在行为方式上截然相反,但亲情却时刻牵引着这对奇特的父子,让他们在热切的拥抱和相互的理解中,父亲成长为父亲,儿子成长为男人!

年轻影帝难了的心愿

夏雨从来没想过要演戏,虽然父亲曾经是个演员,但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像父亲那样激情洋溢的人。他不善言词,性格比较内向,没有在人前展示自己的欲望。夏雨无可无不可地来到北京,到剧组试了戏。很快,姜文就决定由名不见经传的夏雨出演《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男主角,当时夏雨年仅17岁。

在与姜文的合作中,夏雨第一次见识了电影,见识了演艺,也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艺术基础。

影片拍完了,夏雨回到了青岛,他必须继续完成学业。而这次回青岛,夏雨已经明确了自己将来要走的路:高中毕业后报考中央戏剧学院。直到这时他才知道,其实他骨子里承袭了父亲的艺术气质,而这是父亲给他的最好礼物。夏雨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耸了耸肩说:“你自己决定吧。”父亲一如既往地认为,儿子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完全是他自己的权利。

1994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参加了在威尼斯举行的第5l届国际电影节。剧组曾多方联系夏雨,可夏雨回到学校后,沉下心来念书,与剧组再无联系,因而错过了前往威尼斯的机会。谁也没有料到,这个没能出席电影节的初出茅庐的无名演员,竟一举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夏雨成为该电影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影帝。

消息传到国内,由于当时手机还不普及,夏雨连传呼机都没有,剧组的工作人员费了好大功夫才找到他,第―句话就是:“我的天,可找着你了,你知道吗?你得大奖了!”

夏雨轻轻地“哦”了一声。他没有意识到,这个大奖对于他的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秦生得知夏雨获奖的消息后,马上给儿子打来了祝贺电话。

听着话筒里传来父亲的声音,夏雨突然想哭,他知道自己也可以让父亲为他感到骄傲了。

不久,夏雨又凭着《阳光灿烂的日子》获得了第一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夏雨打电话对父亲说:“爸,谢谢你。如果不是你,我不会有机会成为明星。”秦生说:“我从来没打算让你成为明星,我只是给了你一个机会,路是你自己选择的,自己好好走。”

1995年,夏雨顺利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四年大学,学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秦生没有主动向儿子提出要负担他的学费,夏雨也没有找父亲要钱,他甚至谢绝了姑姑的资助,坚持自己出钱自己读书。而在这四年大学生涯里,尽管艰苦,但夏雨没有接拍一部戏。

出名太早对于夏雨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存在巨大压力。进入大学校园,他不再是影帝,不再是明星,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但如果学校里有汇报演出,一定会有很多人慕名来看他。众目睽睽之下,夏雨觉得自己是背负着“影帝”的桂冠在表演,紧张极了,生怕表现不好令人觉得名不副实。那一段时日,夏雨的心里有着难以言说的失落感,他很想与父亲好好谈谈,在他看来,父亲是唯一了解他的内心,也了解他的苦闷的人。

秦生依然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往来着,他的画越来越受瞩目。一天,秦生打电话说要见夏雨,夏雨兴冲冲地赶到父亲的住处,他有多少话要对父亲说啊。可―进门,他就听到了喧闹的声音,父亲的朋友们早就到了,他们像往常一样,海阔天空地聊着。秦生骄傲地向大家介绍:“这是我儿子,夏雨。”他看夏雨的目光虽然充满着爱意,但很快就转过头去,与朋友们聊了起来。

夏雨落寞地坐着,他知道,这一次又没有机会与父亲单独相处了。夏雨的心微微地痛着,其实在他与父亲共同生活的一年中,他们就是这样过来的:家里永远有很多朋友,永远很吵闹,永远没有一个安宁的时刻让他与父亲独处,也从来没有一个适当的机会向父亲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份远隔多年的感情,如果不说,父亲也许永远都不会明了。而离异后的秦生专注于画画,一直没有再组建家庭。从感情上说,夏雨是他唯一的骨肉,他对夏雨的爱是无法比拟的,但有着自己独特的疼爱方式。

这以后,无论是夏雨到杭州,还是秦生到北京,夏雨总想找机会与父亲单独在一起,两个人好好谈一谈。夏雨不是个喜欢多说话的人,但他愿意跟爸爸说很多的话,只要爸爸愿意听。但每一次,秦生身边总是有一大群朋友围绕着,夏雨一次又一次地在父亲的朋友们中间沉默下来,最后兴味索然地与父亲告别。

1995年,秦生决定到日本发展。直到他离开,夏雨也没能找到一个与父亲单独相处的时机。父亲的远行,再次带走了夏雨无法割合的亲情和爱。

1999年,夏雨主演了由女导演胡安执导的电影《西洋镜》,他在影片中扮演中国第一个电影摄影师刘京伦。此时,夏雨已经不太像姜文了,无论是为人还是演戏,夏雨都更加沉稳了。

最期待的大奖:让父亲紧紧地抱抱我

2000年11月,夏雨惊喜地得知,《西洋镜》是第十三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唯一一部入围的华语片,他作为主演将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东京国际电影节。夏雨兴奋极了,东京,是父亲所在的城市啊,他可以见到久别的父亲了。

临行前,夏雨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秦生很高兴:“来吧,儿子,我想死你了。”

夏雨认真地说:“爸,从小到大,我很少向你提什么要求,这一次我能不能提个要求呢?唯一的―个要求,就是无论如何你给我一天的时间,让我们父子单独相处,我有很多话要对你说,行吗?”秦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没问题。”

夏雨一到东京,就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他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的,日本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大篇幅地报道了《西洋镜》,并预测夏雨是最有希望获奖的演员。

大奖揭晓了,《西洋镜》没有得到任何奖项,但夏雨却不觉得有多失望,他只想着电影节赶紧结束,好去见父亲。父亲答应他了,一定会与他单独见面,这才是他心目中的“大奖”啊!

夏雨终于见到了父亲,却非常失望。就像从前在国内一样,父亲这里早已聚集了许多朋友。夏雨把父亲叫到一边,有点生气地问:“不是说好就咱俩吗?”

秦生解释说,这些都是老朋友,听说夏雨来了,都想见见,他无法拒绝。夏雨无言以对,以后的几天里,夏雨跟着父亲到处去见朋友,高朋满座的时候,夏雨的心却孤单得要命。看着与朋友们大声说笑的父亲,夏雨在心里暗暗赌气:爸,你可真不守信用。而秦生却根本没有顾及儿子的不快。

分别的时刻很快就到了,秦生送夏雨到机场。夏雨办好手续后,跟父亲说了声“再见”就头也不回地进了关口。秦生在这边等待着,心想儿子无论如何都应该回头再看他一眼吧?但是夏雨没有回头,他负气地走进了候机厅。他知道身后是父亲期待的 眼光,但他却不能原谅父亲如此不守信用。等他再回头时,已经看不见父亲的身影了。站在飞机廊桥口,夏雨哭了,而关口外的秦生也早已泪流满面。

2005年5月14日,在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夏雨凭借在影片《独自等待》中的出色表演荣获最佳男演员奖。当时,许多朋友为夏雨庆祝,而夏雨却有些伤感地说:“其实我得过很多奖,可我最想要的奖,就是让父亲抱抱我啊!”

2006年1月,秦生回国,夏雨带着一个朋友赶去看望父亲。秦生穿着印花衬衣,头发黑亮,活力四射。一见夏雨,他就像对待兄弟一样搂住夏雨的肩,洒脱地谈笑着。但他的身边依然是高朋如云,他依然没有时间跟儿子多说什么。从父亲那里出来,朋友感叹道:“你爸也太时髦了吧,比你能打扮多了,他哪里像快60岁的人哪,看起来像你哥哥似的,我明白了,你总是说到了70岁也要穿花衬衣、玩滑板,原来是受你爸的影响啊!”可夏雨心情非常糟糕,和朋友一起去了一家酒吧,喝了很多酒。那一晚,借着酒劲,夏雨不停地唠叨着自己对父亲的不满和怨恨。

第二天酒醒时,夏雨发现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正担心地看着他。见夏雨醒了,朋友认真地说道:“夏雨,你知道自己一晚上都在说些什么吗?其实,我觉得你父亲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爱你的方式跟普通的父母不―样。你有没有觉得你的心态还停留在17岁,你还在迷恋滑板,一见到朋友就向大家展示你新买的变形金刚,你这是不想长大的赖皮。也许你可以选择不长大,但你身边的人不都是彼得・潘,你父亲从前不会宠你,现在更不会。他有他自己的生活,而你也要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没有权力选择父母,你的父亲是这样的,你就必须接受。你不是小孩子了,你必须长大!”

夏雨一下愣了,沉思良久,一言不发地流下了热泪。

朋友又去找秦生,向他说起了令夏雨伤心欲绝的机场离别,说起了夏雨一直渴望着父亲的拥抱。秦生的眼睛湿润了,他说,他不像传统的中国父母,把儿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在他看来,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思想行为都应该由自己做主。最后,他说:“不过这并不妨碍我爱他。你告诉他,我也在一直等他回头再看我一眼。”

秦生要回日本了,夏雨赶去送父亲。因为路上堵车,当他赶到父亲住的宾馆时,秦生已经上了宾馆的出租车。夏雨迫不及待地追了上去,大声地叫着:“爸爸,爸爸!”

听到夏雨的呼喊,秦生回过头来,他看到了夏雨眼里不能掩饰的泪光,也看到了儿子心里久远而深刻的渴望。父子俩再也没有说―句话,他们在马路边紧紧地拥抱着,那仿佛积郁了千年的泪水奔涌而出……

父亲的情人电影篇8

母亲去世后,我怕父亲太孤单,便把他接到城里住一段时间。父亲平日话少,来城里多时,没有结识到什么朋友,只是每天在家看看书,读读报。我中午在单位吃饭,晚上才回家吃,所以父亲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为我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每天我一下班,父亲便会为我开出热气腾腾的饭菜,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完。饭后,我有许多属于年轻人的节目,没有时间陪父亲聊天,我便劝他多出去走走。

父亲也很听我的话,每晚都出去散步。有一晚,他带回来一条长毛小狗,浑身脏兮兮的,眼角有一块疤,是条被人遗弃的流浪狗。父亲细心地照顾那只小狗,并为他取名“小美”。我笑父亲这名字取得太俗了,父亲也不理,天天“小美小美”地叫得很欢。

小美经过父亲的悉心照料,一天一天漂亮起来,毛发把眼睛旁边的小疤痕盖住了,便完全是一条神气的纯种西施犬。小美调皮可爱,每天它变着法子向父亲撒娇,父亲大大的鞋子,是它最爱的小床。父亲对小美宠爱至极,把它放在环保购物袋里,露出头来,然后带它买菜、逛街。即便是不允许带狗狗进入的电影院里,他也会教小美暂时屏气凝神地在袋子里埋头待上一会儿,等进去了,看见没有人监督着,便让小美露出头来透透气,还时不时不时细心地向小美说解电影里面的内容。小美也很乖,总是静静地陪父亲看完电影,从不捣乱。

我每天上班忙着工作,下班忙着玩,其实并没有多少时间来陪父亲。幸亏有了小美,可以让我心里的歉疚感因此减轻。但有时我看到父亲只顾着与小美细细地喃呢,又会忍不住嫉妒。有一天当我看见他笨手笨脚地给小美缝制一件碎花绸缎衣服时,终于忍不住脱口而出:“爸爸,我小时候你可是连块花布手帕都没给我买过,你也从来没有带我去过看电影,你对小美比对我好多了!”父亲呆了呆,才懂得回答:“以前,我太忙。”

有一晚,吃完饭后,父亲从衣兜里掏出两张电影票,有点不好意思地对我笑笑,说:“今晚,我买了两张电影票,我们仨一起去看场电影吧!”我那晚上正好没事,便问父亲去看什么电影,父亲高兴地答:“喜洋洋与灰太狼,你小时候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我排了好长的队,才买到的!”我吃惊地看着兴奋得像孩子似的父亲和他脚下同样兴奋,欢蹦乱跳的小美,不禁哑然失笑,父亲真是越活越像小孩子了。我也没耐心去看这些幼稚的电影,只胡乱推说还有一个工作计划没完成,要在家里赶工,让父亲自己去看。

父亲有些微的失望,但他还是强笑着,低头逗弄着小美,说:“那太好了,我和小美可以一人占一个座位了!”看着父亲和小美亲密离去的背影,我不禁哭笑不得。

几个月后,我开始谈一场新的爱情。男友有时来我家,看到父亲,觉得拘束。父亲主动地对我说,我还是回去吧,等将来你们有了更大一所房子,我再来陪你。我不同意父亲的话,但父亲很坚持,决定要回乡。

父亲走的时候,没带小美,说是让它陪我解解闷。然而父亲还是不舍,到家后便打来电话。他有点羞涩地说:“我能和小美说会儿话吗?”我把小美抱到电话旁。它听到父亲的声音便兴奋地叫着,绕着电话转来转去。起初我听不清父亲在说些什么,在小美不老实地乱动,按了电话免提后,父亲的话便清晰起来。

父亲却不知道,依然在说着他不肯让我听见的悄悄话:“小美,将来等你嫁人了,不会忘爸爸吧?如果爸爸有一天老得走不动了,你也不会嫌我吧?要是你有难处了,一定记得最先和爸爸说,知道吗?还有,你的那个男朋友,你要好好考察考察他,别像爸爸我,脾气坏,工作忙起来,连花手帕都不知道给女儿买,而且居然从来没有陪女儿去看过一场电影……”

上一篇:开工报告格式范文 下一篇:事物说明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