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课堂笔记范文

时间:2023-11-13 13:57:04

梅花魂课堂笔记

梅花魂课堂笔记篇1

关键词 理解类 课后习题 策略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理解”类课后习题呢?我认为应根据“理解”的对象来灵活处理。关于“理解”类习题,人教版教材设置的理解的对象分为理解字词、语句、段落篇章三种。下面我分别从这几个方面谈谈落实措施。

1理解字词类练习题

(1)联系全文进行理解。如五年级上册第6课《梅花魂》一文课后第2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关于“魂”字的理解,我认为“魂”是本文的题眼,是中心,是难点,要学懂了全文才能完全弄明白。所以,在第一课时我给学生留了问题:课文以“梅花魂”为题目,那梅花的“魂”到底是什么呢?仔细学习课文,学完课文后总结、汇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得非常投入。第二课时结束后,学生汇报:梅花的“魂”是“天气愈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2)对比、辨析词语帮助理解。如四年级下册第9课《自然之道》课后第3题:我能说出用上带点词语好在哪里,并把这几个句子抄下来。“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关于带点词语的理解,我的做法是把这个句子和去掉带点词语后的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对比加上这些词有什么好处;另一种做法是把“极不情愿”换成“不情愿”,把“颓丧”换在“沮丧”,让学生辨析两个词的不同之处,进而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为自己在习作中准确用词打好基础。

2理解语句类练习题

(1)以习题为理解全文的切入点,找出课文中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思考、交流汇报来帮助理解。如五年级上册第1课《窃读记》第3题:“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文中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我”的这种心理活动,找出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我把这个题出示在屏幕上,让学生从“快乐”“惧怕”两词入手,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做好读书批注,说出自己的读书心得,通过大家积极反馈读书体会,分享众人的读书成果,形成共识,理解作者“读到书而快乐”和“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窃读而惧怕”的矛盾心理。通过这个比较长的过程,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相当到位。这个习题就完成得很好了。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如五年级上册第13课《钓鱼的启示》课后第3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含义很深刻,五年级学生理解起来的确不易,我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帮助理解,学生由这句话想到了很多,理解深刻了很多,说出的感想也较之前提升不少;可有的学生的理解还是很肤浅,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某些人因为无法拒绝诱惑而走上“违背原则”的道路,严重的可能犯罪的事实,这样一来,学生想的、说的范围更加广泛,理解愈加到位,并形成一种认识,将对他们的人生观的确立也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3理解段落、篇章类练习题

(1)观察、总结法。如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第11课课后第4题: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课标第三学段明确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对于这个练习,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观察文章的结构,想想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之前学过方法加以概括和总结。很明显,只要学生细致观察,就一定能发现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了事情的起因,中间写了事情的经过,结尾写了事情的结果。如此一来,学生也理解了文章的表达方式。并在今后学习中如果遇到相同体裁的文章能准确辨识、理解。

(2)概括、提炼法。如六年级上册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第2题:说说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的联系,试着给每一部分加个小标题。在落实这道练习题时,我先让学生概括各部分的意思,观察、发现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的内在关系,即第一部分写得是“悼念伯父”,接下来的几个部分讲了伯父和“我”及认识的、不认识的人的一些事情,学生就能明白第一部分讲得是“伯父得到很多人的爱戴”这一事实,后面的部分写了“伯父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是按“先果后因”的顺序写的。

总之,以上几种方法是笔者在教学“理解”类课后习题过程中常用的一些策略,这些策略有时也可以相互融合、渗透。

参考文献

[1] 王文平.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小学语文,2007年第3期.

梅花魂课堂笔记篇2

一、捕捉空白,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生情

众所周知,文章最能留给人遐想的空白处也是最精彩的地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善于挖掘文字背后所传递的思想,将“言外之意”揣摩到位。在文本的留白处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趣中进入文章的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在适时地引读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沉浸到文本深处,触摸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而在引读中对原本简洁的语言点的数次敲击,也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将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真正落到实处。

如《梅花魂》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这个句子简单凝练,意蕴深刻。笔者对这个句子做了这样的处理——

(课件出示这一句)

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梅花的秉性”之后)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境遇”一词,一起想象,在怎样的境遇里需要拥有梅花的秉性?

生:遇到磨难的时候;受到欺凌的时候;远离祖国的时候……

师:是呀,中华民族在饱受磨难时,多少有志之士的壮举验证了——(生接读这一句)

师:外祖父背井离乡,在异国他乡艰难生存。多少次,他会想到——(生接读这一句)

师:外祖父如此珍爱梅花,这是想让英子明白——(生接读这一句)

师:多少年过去了,当英子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梅花图和送她的手绢,她的耳畔一定会响起——(生接读这一句)

师:这就是外祖父的心声啊!这就是一个远隔重洋,远离家乡的游子那亘古不变的中国心!

如此引读的设计,教师不同的诉说、几方面的例证,仿佛用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来帮助学生建立情境——外祖父就是这样用心良苦地告诫英子的。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读着这个句子,反复推敲语言点,同时也反复感悟着同一个主题——中国心……这使他们原本对文本比较苍白的感受被唤醒和激活,自身的情感被逐渐调试到极富震撼力的状态上来的。

二、以线串珠,紧扣重点,引导学生读中入情

《礼记·乐记》中讲:“一唱三叹,有遗音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段,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激活文本阅读。在引读时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引领学生紧扣重点语段,反复地在文本中走上好几个来回,走进去,跳出来;读进去,想开来。如此一唱三叹、一板三眼的引读回颂,化作绕梁余音,袅袅不绝于耳。笔者在教学《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时发现,文章是希腊神话故事,情节性比较强,学生对文本内容感兴趣。但是如何抛开情节串讲的弊端,紧扣一个中心引领学生激情朗读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笔者发现课文最后有这样一个句子——“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这个句子中其实蕴藏了很多与文本有关的信息,笔者将它们归纳为三点:①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为人类造福?②普罗米修斯是怎样为人类造福的?③为了人类的幸福,普罗米修斯忍受了怎样的痛苦?

学生们围绕“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这个句子展开三个板块的学习,但每个板块的学习又都回归于这个句子,进行引读。通过三次引读学生的情感真实地升温,朗读也层层增量。这也使笔者第一次在自己的课堂上感受到了引读的魅力。

三、穿针引线,回归整体,引领学生以读传情

当然引读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的。如果学生时时被牵着走,思维永远和着教师的脚步,那么引读就只是通过学生的“接”彰显了教师煽情的“引”,而“接”的内容就会显得徒留形式。但课上到最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到达一定的境界之时,教师如果可以运用引读的方法,将课文内容回归整体,那么无论在课堂气氛上,还是在朗读增量上,都将会更上一层楼。如笔者在教学《牧场之国》一课时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这样的整体回归。

(师引读第二节)绿色低地上,牛犊贵妇人般仪态端庄,老牛家长似的尊严无比——(生接读)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师引读第三节)原野无垠,运河纵横,骏马成群,膘肥体壮——(生接读)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师引读第四节)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绵羊、猪群、小鸡、山羊,悠然自得——(生接读)安闲地欣赏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师引读第五节)傍晚,宁静的草原,无声的低地,成了牲畜们的静谧家园——(生接读)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师激情渲染)是啊,所谓的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生接读)就是真正的荷兰。……在这里教师主要是将课文中的语言作为引导语言,再辅助适当的提炼概括,逐段进行引读,在引读中更进一步地感悟“真正”之内涵,体味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原风光之美,达到了使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受到美的熏陶的目的。而这个引读环节作为教完全文后的总结,应该说对于梳理全文内容、概括提升情感起到了很有效的帮助。

阅读是一种感动,阅读教学是教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去寻找感动的过程。在恰当的引读中,教师能将自己的感动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继而让学生也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喷发出来。这样的朗读才是真实、高效的,这样的阅读才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

梅花魂课堂笔记篇3

关键词:诵读;语文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80-0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语言感知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作用。让语文课堂不再沉默,需给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思维情感在美文的引导下,入脑入心,将识记主动转化为自觉运用冲动,提高语言表达的敏锐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满足学生探究学习的好奇心。

一、精选美文诵读,熟记于心

经典是浓缩的精华,美文佳作如同心灵鸡汤,有味道更有营养。精选美文诵读让学生带着虔诚和渴望大声朗读,产生熟记于心的效果。精选课文精彩语段、语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美文的精选应体现时代性和经典性。如在《梅花魂》的诵读指导中,我先用余光中脍炙人口的《乡愁》作为“引子”: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对爱国之情有所感知。在此基础上顺势导入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梅花的品性是什么?外祖父酷爱梅花,有着怎样的深情?要求学生朗读“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语段,体味其中的情感,以梅花的顽强意志与品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情感。

选取的文章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生活化和现代化,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有所发现和察觉,加深感知。注重点拨指导,鼓励学生针对美文的精彩点予以拓展延伸,融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帮助活化认知。鼓励学生反复朗读,尝试摘录其中有哲理性和经典性的语句,并能灵活自如地予以背诵,积淀语言知识素养。

二、倡导多元诵读,识记入脑

千人读哈姆・雷特,各有所异。依据学生认知、理解、情感等方面的不同,尝试运用多样化的诵读方式加深识记,能轻松入脑。多元化诵读,让学生综合运用眼、口、脑等多种学习感官,能在形式多样的阅读中主动调整学习状态。

诵读方法的多样化,让课堂余音袅袅,笑声不断。如在《月光曲》的诵读中,笔者要求学生以自我默读的形式,就“通读全文,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感知课文。播放贝多芬《月光曲》,让学生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小声阅读,体味“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读出其中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通过大声朗读,围绕课文第8、9自然段,进行反复朗读,要求学生能够背诵第9段,并要求他们通过联想体味月光下的恬静和柔和之美,感受大海的汹涌澎湃。

多元化的诵读,让学生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以默读为基础,要求学生准确筛选有效的信息,整体理解感知文章。营造朗读的气势,让学生在发现课文精彩的基础上有效调整学习策略及方法。鼓励学生群体对话阅读,注意语调、语速、语音等变化,让学生能够全面感知阅读素材的精彩,并引导他们尝试不同的方式诵读,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

三、创境指导诵读,论记有法

情由境生。创设情境指导诵读,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语言学习情境中主动识记,产生识记主动性。学生融入情境诵读,读出的不仅是语感,也能使认知情感更加丰富,为积累知识和文化内涵奠定基础。

创设情境指导诵读,给学生更多有效思维点拨和愉悦朗读氛围。如在《七律・ 长征》诵读指导中,为了能让学生读出“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笔者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大声朗读,以播放革命歌曲渲染气氛,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以音乐的节奏配合,展现红军的壮举,让学生获得深刻的认知体验。要求学生设想,假如你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遇到这样的困难,有何感想?让学生能围绕中心进行深入朗读感知。

创境指导诵读,使学生的认知思维更加开阔。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兴趣点,找出他们关注的内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帮助他们加深理解识记。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室、操场等教学资源设备,创设与诵读内容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在与教材相似的情境中主动诵读和积极识记,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准确性。组织学生大胆表达诵读认知,将识记自觉转化为实践运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诵读发出的不仅仅是读书的声音,也体现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和渴望。让学生张开嘴尽情地朗读,会给他们更多自由的遐想,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引导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的认知思维更加丰富,认知情感更加丰满,会使语文教学更有深度、广度,不同凡响。

参考文献:

[1]孙淑红.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学中国人,2015,(6).

梅花魂课堂笔记篇4

一、悬念导入,扣人心弦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总是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总的来说,悬念的设计要“新、精、奇”,一下子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既可浓缩全文,也可截取片段;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省、留有余味、引人入胜。如某老师在教学《祝福》时,用“祥林嫂是自杀的还是他杀的”设置悬念导入。

需要指出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卖关子、设卡子,那样就失掉了悬念的意义,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了。

二、故事导入,妙趣横生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咬文嚼字》一课时,就可运用如下故事导入:相传,一次苏东坡与苏小妹及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诗。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个字,成为诗眼。苏东坡当即加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思考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黄山谷吟咏着,玩味着,不禁拍掌称妙。《咬文嚼字》这篇课文注重说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接受,用一个故事导入就变得生动有趣,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诗歌导入,意蕴厚重

中国是诗的国度,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青少年一般喜欢诗词、格言、警句等,有的学生还专门备有笔记本,广泛收集。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语文不无启迪意义,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例如某老师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是这样导入的: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之情的呢?今天,我们来品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情别绪。简短的导入,让学生既领略了古人无与伦比的诗情,又深深地进入了离别的情境。学生全情的投入,使得整个课堂情感氤氲,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转贴于

四、歌曲导入,先声夺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老师的导入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中学生大多爱听歌曲,许多学生都随身携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听歌,有时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听。鉴于此,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可以从歌曲《丁香花》入手,使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传达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如此下场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司马迁之《鸿门宴》。”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

五、情感导入,动人心扉

俗语说:“情之所至,金石为开。”以情动人,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极好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教师一上课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比如讲《春》一课时,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春天,你展现出明媚的阳光、缠绵的丝柳,黄鹂啼婉,繁花争艳……”抒情语调的吟诵配着明快的音乐使学生沉寂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

六、意境导入,诗情画意

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抒情散文时,可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优美的意境之中。比如我在教学《说“木叶”》时,时令正值春天,我灵机一动,作了如下的导入:现在窗外正是莺飞草长、春意盎然,然而我们这节课却要把大家带入另一个季节——秋天。叶落知秋,诗人伤怀。看到北雁南飞,落叶飘零,《西厢记》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湘夫人》中惆怅的湘君:“袅袅兮球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哀怨的思妇:“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渡河北》也有“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的名句。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叶”成为古代诗人们笔下钟爱的一个形象。“木叶”是什么?为什么诗人们如此青睐它?让我们走进作家林庚的《说“木叶”》中去解开谜团。学生被优美的意境深深吸引,很快就进入了学习情境。

梅花魂课堂笔记篇5

民族的灵魂

古往今来,历史的车轮如狂风般呼啸而过,卷起的风沙曾湮灭多少辉煌?!然而,一直有一群人昂首在天地之间!他们是历史的弄潮者,他们永远忠于自己民族的灵魂,他们称自己为:中国人。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诚然,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便有的民族精神,它作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支柱,屹立千年,以至于时至今日,这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仍深埋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之中。

灵魂是不可弃的。若连灵魂都可以遗弃,又谈何精神?又谈何民族?然而,中华民族历却又不乏丢失灵魂的时候。君可记得曾经的丧权辱国?君可知晓*中的人心惶惶?这都是我们曾经的"落魄"。但君又可记得虎门上空熊熊的热浪?君又可知晓粉碎四人帮时的举国欢庆?没错,中国人一直未曾忘记他们民族的灵魂!那是他们永恒的,不屈的精神!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这是鲁迅对曾经的中国人的告诫。而这句话又是否适用于现代中国人?我们中不乏缺少民族精神的人,没有上进心,崇洋媚外,民族歧视者怕是大有人在。然而人们总以一种抱怨教育、抱怨社会、抱怨国家的心态回避问题,而不是从自身调整。而那些问题也并未有所解决。我们是不是该反省,我们是不是错了?我们是不是已经丢失了民族的灵魂?我们是不是应该正视这"惨淡的人生"?!

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坚定不移的磐石,是勇往直前的激流,是不朽不折的古树,是昂首挺胸的雄狮!

中国人可能不是最伟大的民族,但中国人绝对是不向任何人低头的民族!所有的辉煌我们都记着,所有的屈辱我们也记着。因为我们知道,这辉煌是所有屈辱的血泪支撑起来的!我们要让所有的后代都知道,中国人面对屈辱并没有妥协,而是在忍辱中丰满羽翼,等待崛起后的一飞冲天!

正如毛主席所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不能遗忘曾经,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所有的屈辱与辉煌,更要铭记那永垂不朽的民族的灵魂!

延伸阅读:其他优秀范文两篇 眼界无穷世界宽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无己、无功、无名,所以拥有了三秋。"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阳光敞开胸怀,拥有了全世界;人打开门窗,才会永远行走在至真、至善、至美的阳光里。这就是中华儿女传扬和践行的"眼界格局说"--眼界无穷世界宽!

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眼中充满自我的孤芳自赏,桀骜中透着孤寒,所以它只能绚烂一隅。"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满眼功名的你争我抢,积极进取中透着自我,所以它们只能哀叹春之归去。"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渡人渡己的物我合一,平和淡然中洋溢着高尚与豁达,所以桂花与秋永恒。它不将群芳争艳视为进取,也不将自我封闭视为高洁,而是将全部精神用于酝酿:每一粒花都凝聚了秋之精华,每一次呼吸都散发着灵魂的芳香!为什么柳永热情地歌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什么人们殷切地期望"蟾宫折桂"?因为桂花是深深体味秋之真谛的哲人,是深沉、浓郁、成熟的象征。它彰显了秋天,也彰显了自己。

人在理解宇宙的运行中提升境界。"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窗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原来阳光与人都在成长。当阳光的眼界与身影由窗棂间、窗户、庭户扩大至天下时,它拥有的世界也由一床、室央、一堂扩大至四方。魏源正是在太阳的运行中领悟了眼界和境界提升的关键:所受者小,所见者浅;所受者大,则所见者博。满足于一米阳光的人怎能体味真正的光明与温暖;睁开双眼看世界才能拥抱时代,拥抱世界。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庄子笔下望洋向若而叹的河伯,用巨钩巨饵、踞会稽、投竿东海的任公子,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还有"抟扶摇羊角而上"的大鹏......汪洋恣肆的笔端分明流淌着两个词:眼界与格局。哲人的话言犹在耳,社会上却早已喧嚣着浮躁、自我、狭隘与浅薄。君不见,"秀"成了"规定动作":秀颜值,秀财富;秀孩子,秀爱人;秀仁善,秀孝顺!到底是要彰显对方,还是虚荣自卑自私自利地彰显自己?君不闻,"保护自己"成了"必修课":不与陌生人说话是保护自己的法宝;思想和内心是不敢被阳光触碰的堡垒;"世界那么大"的诱惑敌不过"社会充满陷阱"的恫吓!到底是阴霾太多还是我们自我封闭太小家子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落霞成就了孤鹜,还是秋水彰显了长天?"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成就了赤壁与黄州,还是命运与历史成就了大师?我想,成熟的人一定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拥有大眼界和大格局才能趋向真善美的境界。是为"眼界无穷世界宽"。

扫除腻粉呈风骨

时下,人们喜欢美容,买贵重的化妆品。一项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会化妆的女性平均收入往往高于不化妆的女性,而且显得更聪明。所以,化妆的女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女人一定会化妆,一定会更注重仪容仪表。爱化妆是爱美之心的表现,这种心里人皆有之,但只注重这外在的“浅碧深红”,而忽略了内在的“芳香馥郁”,岂不是有徒虚表之嫌?

李清照描写桂花诗说:“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我想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年代确实离我们远了一些,不施粉黛想清新脱俗的女子也不多见了。我总认为,每天化一点淡妆不仅会让自己的心情好,也美化了风景,何乐而不为呢?但仅仅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施粉浓眉,翘首弄姿,妖艳惑众,而内里却“空空如也”,岂不是俗不可耐?因此,表里如一,内外兼修,才能芳香馥郁,这应是我们追求的“”。

艰苦朴素是一种美,但绝不是不修边幅;适当的修饰但不能妖艳,这样可以被世人接受。一个人无在家,还是立足社会,都应有责任和担当精神,才能顶天立地,堂堂正正活出真我。而不是为别人活着。可巴金说过:人不是为了吃米而活着。那么除了吃穿住以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恰如恩格斯所言:人生的境界是有所作为。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不凡气质,舍弃行尸走肉的“空皮囊”,就“必须敢于正视??敢当。”人有了精神气,往往就敢于担当。

外在之美不可少。试想,如果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在笔试成绩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面试选择是素面朝天、穿着打扮的颓废者,还是愿意选择精心修饰的朝气者,答案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美容打扮一番无可厚非。而金玉其外,虚有表面,缺少涵养、文化和能力,就是缺少内在之美的底蕴,这样的人能走多远,令人怀疑。因为韶华易逝,青春难再,能留得住的只是“芳香馥郁”的人格魅力。

梅花魂课堂笔记篇6

【关键词】政治课堂;文学知识;诗意;感悟

政治是什么?在不少人眼里,政治是枯燥的、无味的和深奥的,他们觉得政治课堂更多展示的是难记的概念、冗长的原理、冰冷的说教和复杂的关系;有些人则认为政治教师感情淡漠,缺少审美情趣,没有艺术的品位,政治课堂不像语文课堂那么充满诗情画意、情真意切。他们说得肯定有失偏颇,但综观我们的政治课堂,确实也多多少少的折射出以上的一些问题。

其实,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把课堂的主席台还给了学生,就是要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因此,政治课堂理应是精彩洋溢的、智慧飞扬的和富有创造的,政治课堂同样可以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那么如何让政治课堂富有诗意呢?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翱翔的水鸟在江河碧波的反衬下,更显得羽毛洁白莹亮;怒放的山花得到青翠的山峰映照,更显得红艳明丽,如火吐焰。杜甫运用绘画艺术中颜色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强化景物的色彩效果,深化了诗人意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相互陪衬的现象,政治理论与文学知识也存在着相互衬托,相得益彰的道理:文学知识以其形象性、生动性、艺术性,常使学生浮想联翩,经久不忘。相对而言,政治课中讲授的政治理论是较为抽象的,难免给学生活泼不足,严肃有余的印象。那么,能不能在政治课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文学知识,以增强其教学效果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文学知识,不仅可以营造诗意化的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扩充学生的智慧,同时还让学生感悟知识之美,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滋润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品读历代诗词,赏析名句佳章也是中学政治课教学和考试中常出现的重要内容。

1. 使用文学语言,借住语言之美,增添文化韵味,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也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剂,是顺畅地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沟通心灵的良好媒介。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如果用充满情味的文学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抓住学生的眼、耳,牵动学生的心,让他们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从而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习兴趣,让课堂具有浓厚的文化韵味,将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文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阅兵式,借助美轮美奂的画面,高亢有力,激昂嘹亮的解说:“盛大阅兵仪式壮我国威、振我军威,集中展示了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集中展示了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精神风貌和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集中展示了我军捍卫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决心。。”洪亮的声音、动作一张一弛,富有感染力,学生就会觉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 借用文学形象,营造意境之美,领悟文化神韵, 增添教学魅力 优美深远的意境 ,留下纵横驰骋的空间,给人以无限的启迪与遐想,令人咀嚼,使人回味。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其形象的事例或比喻,将政治课形象化、艺术化,能激起学生精神上的共鸣,在领悟文化神韵的同时,活跃了思维,教学效果升华到最佳状态。例如,在讲授“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时,可借用语文教材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葛朗台和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等,这些在文学作品中描绘得栩栩如生的拜金主义形象必然引起学生由衷的厌恶和鄙视。通过这种借助文学作品生动形象而又有深刻内涵的教学,批判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切向钱看”的现象,其产生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3. 运用文学体裁,创设思辨之美,折射文化风韵,增强教学感染力 政治课肩负着教学和教育的双重任务,将文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高级形式,具有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治课教学中可采用的文学体裁有诗歌、楹联、寓言、小品等。尤其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诗歌,在我国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这些蕴含着深隽哲理的诗句,凭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给人们以智慧的启发,对真美善以大胆的颂扬,对假丑恶以无情的揭露。这些哲理诗词本身熠熠闪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所有时代的人类的共同的财富。师生品读和赏析诗句佳章,可增强政治课的韵味和教学形式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素养和品位的提升,也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同为咏梅诗,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凄苦无助,无可奈何,只有孤芳自赏。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而笔下的梅花,虽处在冰冻百丈的悬崖之上,环境恶劣,但她却迎寒盛开。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梅花魂课堂笔记篇7

在金秋送爽、桂花飘香的季节里,一个神圣而响亮的名字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这就是您——可亲可敬的人民教师。曾经何时,我就想写一首诗来把您颂扬,可却怎么也难以表达您平凡中孕育的那份伟大;我很想填一首词来为您歌唱,可却至今没有找到足以歌颂您奉献精神的华美乐章。

有人说,教师是平凡的。是啊,三尺讲台是您展示人生风采的舞台,两尺教鞭是您演奏生命之歌的指挥棒;一块黑板,记录着您拼搏奋斗的足迹,一支粉笔满载着您无限的希望。深夜里您一丝不苟地备课,课堂上您精彩生动地授课,办公桌前您认真仔细地批改作业……这也许就是您工作的全部。四季交替,岁月轮回,您时时恪守着自己的职责,兢兢业业,不知疲倦;“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您刻刻静守着这份平凡,勤勤恳恳,永不乏味。这一切的一切,都缘于您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学生的一片挚爱之情。因而,您选择了做一名教师,也就选择了平凡的人生。

其实,平凡的人生无时无处不蕴藏着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伟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谓诠释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与伟大。课堂上,您激情飞扬,用辛勤的汗水播种着科学,播种着智慧,播种着力量,引领着莘莘学子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课堂下,您爱心涌动,用谆谆的教诲为学生启迪着理想之花,点燃着信念之光,净化着心灵之窗,指引着代代求知者在人生的道路上徜徉。为了祖国未来的希望,您甘为社会进程中的一块铺路沙石,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您愿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推动着一只只小船航向远方。您不象牡丹那样绚烂妖娆,却有着米兰一样的淡淡幽香;您不象玫瑰那样热烈奔放,却有着梅花一样的坚忍不拔;您不与百花争奇斗艳,却有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的渴望。哦,也许这就是您平凡中的伟大。

教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您用一生书写着奉献的篇章。您似园丁,用慈母般地乳汁哺育着满园的桃李,用深深爱意滋润着处处心田;您似红烛,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耗尽自己,照亮别人;您似春蚕,用尽最后一份力,吐尽最后一根丝,用生命满足人们对美的向往……您甘当人梯,默默奉献,要说您还要求有什么回报的话,那也就是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渴望。缘于您,世界才有了一批又一批足智多谋的政治家、运筹帷幄的军事家、优秀卓绝的科学家、救死扶伤的医学家……也正因为有了他们,历史的车轮才滚滚向前,世界的文明才不断发展。因此,在世人心中,您永远是知识的传播者,文明的推动者;永远是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

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再次庄重地举起手,向可亲可敬的教师敬礼!

梅花魂课堂笔记篇8

2022最新关于感谢师恩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时光的车轮飞速辗过十四岁的无知,十五岁的迷茫,十六岁的懵懂,迎来了十七岁的季节,一个收获的季节。这四年的路我们走的辛苦而快乐。四年的生活,我们过的充实而美丽,我们流着眼泪却伴着欢笑,我们踏着荆棘,却嗅着万里花香。

  但你可曾想到是谁在背后默默的注视着我们,支持着我们?

  是老师!老师从鲜衣宝马到洗尽铅华,一撮撮日渐花白的头发将一拨一拨的学子从一介凡夫俗子培养成国家栋梁,从白丁素裹培养成才子佳人。老师辛苦浇灌的那是祖国的未来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老师执著一生最恰当的写照。曾经的饱读诗书,曾经的儒雅舒卷,曾经的激情演讲,最终都凝聚成莘莘学子身边的颗颗汗水。老师是蜡烛,是园丁,是人梯,是工程师……所有的赞美的词藻却总也抵不过这个亲切地称呼——老师!老师,三尺讲台见证了您的辛苦,洁白的粉笔书写了您的一生,您用滴滴心血化作道道红钩,谆谆教诲勉励国家栋梁。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灯光长明,在慢慢的长夜里,有您伏案的身影,青丝之间添华发,三尺讲台荡笑声。您用友爱缩短着心与心的路程,您用阳光融化冷漠的冰雪,您就是那向导引领我们走进科学的殿堂。啊!辛勤的园丁,桃李芬芳是您的欢乐,默默奉献诠释您无私的心灵。!

  就像那春蚕献出一生的忠诚,就像那冬梅吟唱早春的歌声,老师,您的一生就是将一块普通的石头打磨成玉石的过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从顽皮的稚童到青涩的少年再到豆蔻的青年,您都是我们尊敬的对象。您站讲台,写教案,寒来暑往,洒下心学点点。有劳动就有收获,中考在即,我们九年级的学子们坚信不久的将来,您辛苦工作的土地上会硕果累累,桃李飘香!

  我们对您的感激一言难尽,每一缕阳光是我们的祝福,每一丝细雨都牵着我们的感恩,就让我们真诚得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2022最新关于感谢师恩演讲稿范文   老师,请允许我代表我班全体同学,向老师送上我们深深的祝福,祝;老师节日愉快,一生平安。

  老师,是您在我们懵懂的时候,引领我们走向知识的殿堂,让我们拥有了快乐。

  老师,是您在我们犯错误的时候,引领我们分辨是非,让我们懂得做人的标准。

  老师,是您在我们遇到难以逾越的沟壑时,引领我们学会坚强,让我们懂得自立自强。

  老师,有了您思想的滋润,我们这片花园才争芳斗艳。 老师,有了您无私的奉献,我们颗颗幼苗才茁壮成长。 老师,有了您渊博的知识,我们才感受到文明与希望。 曾记得,三尺讲台上,您挥洒人生的天地,让我们感受知识的魅力,给我们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

  曾记得,欢乐课间中,您释放自己的青春,让我们放飞理想,畅游翱翔。

  曾记得,曾记得,曾记得。

  无数曾记得,这里只能幻化成我们诚挚的祝福,祝;老师 幸福,快乐。

  老师,您用无悔的誓言,点亮我们人生的路,您用无情的皱纹,换来我们远行的帆,您用自己的人生铺就我们成功的路。

  有人说,老师,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您是蜡烛,您是春蚕,这些都无法表达我们对您的感恩与敬意,只有从心底向您说声,谢谢您,老师,老师 ,谢谢您!

2022最新关于感谢师恩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老师》。

  老师,从来没有想过该用怎样的语言去赞美您,从没有想过该用怎样的词藻去形容您,从来没有想过该怎样诠释对您的爱。

  独在异校得日子有些凄凉,度日如年的日子似乎漫长,年少的我们有些轻狂。看着老师脸庞刻下的烙印,愧疚无处可藏。感恩,就在此生效。感恩,彻底从心底绽放。

  当鸟儿婉转歌唱,它在感恩父母;当草儿随风摇摆,它在感恩大地;当鱼儿欢心跳跃,它在感恩大海。而我们在一举一动间,可曾想过感恩。

  老师的爱,无私中透漏着平凡。像一股暖流,渗入我们的心田;像一阵春风,给我们温暖和温馨。我们的老师,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簇拥的鲜花。一支支粉笔是你们耕耘的犁头。三尺讲台,是你们奉献的战场。

  您虽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雕塑着一批批学子的灵魂………

  每个老师都有烦恼,但他总会选择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每个老师心目中都有他的好学生,但他知道在他的心底必须装着所有的学生。

  每个老师都有令他烦恼的学生,但他知道教育需要等待、需要耐心。

  每个老师都要承受工作的压力,但他心中最大的压力一定来自学生的期盼。

  每个老师都会获得工作的酬劳,但最大的酬劳,一定是来自内心的愉快,这种愉悦无法用语言形容,无法用金钱衡量。

  老师,您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辛劳浇灌,用心血滋润。您是人民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又一次旭日东升,又一度秋风送爽,又一个收获的季节,菊桂飘香。老师。在您忙碌的身影后,在您不倦的指缝间,又一个教师节悄然而过。在我躁动的音符间,在我懵懂的记忆里,在我成长的里程中,我想说:“谢谢有您一路陪伴。”

  感恩老师,并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表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

  课堂上,一道坚定的目光,一个轻轻的点头,你在专心地听课,这便是感恩;下课后,在走廊里看到老师,一抹淡淡的微笑,一声礼貌的“老师好”,也是感恩!用优异的成绩,用可骄的成功,用你一点一滴的进步来告诉老师,“老师,我能行”,更是对老师的感恩。

  鲜花可以枯萎,沧海可以变桑田。但我们感恩的心不能变,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感恩老师!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范文 下一篇:清明节作文二年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