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1 21:02:29

梅花魂教案

梅花魂教案范文第1篇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学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挂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图;

(5)送梅花巾;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玷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6)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得是梅花,实在赞美江姐。声情并茂的导语使学生深深领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总结方法,帮助学习第一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扶”学,培养能力。

1、默读第一件事:吟诗落泪。

2、思考讨论:

(1)“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2)“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四、放手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放”学,发展能力。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五、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谈谈学完课文,你在写作上的收获。

梅花魂教案范文第2篇

1、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有感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结合课外知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外祖父介绍梅花的段落,体会外祖父的内心感受。

教学思路:

赏梅(观其形)品梅(会其神)读梅(入其境)颂梅(悟其魂)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赏梅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什么花?

2、观看梅花园,梅花诗:梅花自古就是人们称颂的对象,人们通过种种方式表达对梅花的喜爱。

二、自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读课文:本文写的什么?

2、引导学生围绕"外祖父爱梅花"质疑:

①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

②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看梅花?

三、轻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最能体现外祖父爱梅的词句。

1、把你画出的词句读一读

2、重点引导感情朗读第3段,体会外祖父爱梅花的感情。

四、理解重点段落,体会"外祖父为什么酷爱梅花?"从外祖父爱惜墨梅图,送墨梅图和梅花绢给我要看出外祖父酷爱梅花,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爱梅花呢?

1、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这段话,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学们听听

3、重点指导感情朗读

①指名朗读,分句朗读

②师范读

③你认为应怎样读?应读出哪些词语?

④指名再读读,评议

⑤齐读

4、小结外祖父介绍梅花的用意,相机介绍我国有骨气的人物,领悟:"梅花魂"。

①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观看英雄人物图

②你还能举出一些具有梅花秉性的人吗?

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

5、自由朗读这段话,谈谈自已的感受

五、自由朗读全文

1、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

2、把文中体会最深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六、总结全文

梅花魂教案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5-0079-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文将依此理念对《梅花魂》一课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梅花魂》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陈慧瑛。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表达了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借物喻人,意蕴悠长,叙事抒情,色彩鲜明。本单元共安排四篇课文,文化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训练重点是学习写景、叙事抒情。本文属精读课文,是整个单元的“例子”。

依据文本特点、单元目标及小学高段的阶段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结合上下文,说说“缕缕幽芳、玷污、顶天立地、秉性、风欺雪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小标题概括往事,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

3.找出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借物喻人、叙事抒情及首尾呼应的,并和同学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4.摘录、积累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其中,用小标题概括往事内容,抓关键词句体会思想感情,揣摩表达方式是教学的重点;而理解梅花的“魂”是教学的难点,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10岁的孩子,生活阅历受限,不可能体会一位即将逝去的老人的内心感受。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观在于在切实加强工具性训练的基础上,渗透人文和涵养人文。因此,语文教学应在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同时,发展人、完善人。所以,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教法学法设计的关键。

(一)教法

依据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规律,教学过程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进行。审题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梅花的“魂”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梅花魂的?师生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然后将学习导向重点,即精读感悟外祖父的件件往事,最后回归整体,总结写法。教学中,以读书指导为主要教法,通过多媒体、观察图画、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大家爱读、读好。比如播放《思乡曲》,在哀婉的氛围中,使大家读出老人无法回归的伤悲;观察并说说课文插图、简介陈慧瑛、收听《我的中国心》,在震撼中,使大家读出梅花精神的铿锵有力。总之,这一切,让同学们沉浸其中,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冗长的讲解,没有重音、停顿的指导,只有师、生、文、情感的共鸣,朗读发自内心,感情自然充沛了。

(二)学法

本课教学除巩固之前的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抓课题质疑、随文标注等学习方法之外,重点采用如何叙事抒情及抓关键句体会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其间,适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达成目标。

三、说教学流程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会读会写生字词,正确、流利读文,整体感知文意,说出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哪几件事;第二课时,有感情朗读课文,概括小标题,抓关键词句领悟梅花魂,学习写法。其中第二课时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分以下几步完成:

第一步,复习导入,认定目标

课件出示两组词:“朵朵冷艳 缕缕幽芳 风欺雪压 低头折节”;“漂泊他乡 葬身异国 华侨老人 眷恋祖国”,让学生读一读,将每组词语连起来各说一句话,于是“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愈是风欺雪压愈精神,不管受到怎样欺凌也不肯低头折节”指向了课文难点,“一位华侨老人漂泊他乡又葬身异国,却怀着一颗眷恋祖国的心”指向了文章内容。然后师生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体现在哪里?此环节,改变单一训练模式,由词到句,将词语积累、文章感知、词语运用整合为一个整体,达到综合训练之目的。

第二步,精读感悟,解析花魂

学生自由读文,勾画标注,然后师、生、文对话,达成目标。过程如下:

1.品读“三哭”。第一次读诗落泪,对其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三句古诗,师生齐读齐背,范读、指名读,读出老人的哀伤。对第二次归国不成,伤心落泪,第三次登船送别,泪眼朦胧部分,播放《思乡曲》,以读代讲,为学习重点内容节省时间。

2.品读“爱惜梅图”。导语过渡:外祖父因思念祖国而落泪,但年纪大了,他无法回到自己的祖国,只能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梅花身上。外祖父又是如何爱惜梅花的呢?默读思考文章第三自然段,划出描写外祖父神情(拉下脸来)、动作(轻轻刮去、慢慢抹静)、语言(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的句子,说一说这样对表现人物的好处,以及将“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改为陈述句,将“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静”中的“慢慢”“轻轻”去掉,再读句子,通过变换形式培养语感。

3.解析花魂。导语过渡:外祖父为何这么爱梅花?课件出示外祖父介绍梅花的一段话。(1)解梅花魂。自由读,用“||”划分层次。师生交流,弄清结构:梅花精神――民族气节――殷切希望。(2)议梅花魂。观图,老人展开墨梅图,说了一段孩子根本听不懂的话,这是为什么呢?预设:莺儿长大了就懂了,或这其实是表白自己的心。陈慧瑛的成长历程又是怎样呢?简介作者,师导入:她生在新加坡,长在新中国,她后来真正听懂了外祖父的话,生再读。(3)观梅花魂。课件出示江姐受刑片段,配乐《红梅赞》,学生情感再一次被激起,于是师生齐读。(4)背梅花魂。师生齐背外祖父的话,情感达到高潮。(5)改“梅花魂”。学生反复读“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一句,师提示本句话哪两个字可以去掉。师生交谈,对比阅读,总结出“才好”可以去掉,这样更加增添语势,突出梅花魂,突出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气节。

师生对话中,教师开始用四字词概括小标题,如“读诗落泪”、“爱惜墨梅”,而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概括,学生也会有意识的用到四字词,如“闻讯痛哭”“颂梅赞梅”“泪眼送别”等,教师随机板书。

第三步,回归整体,学习写法

思考:文章开头结尾有何关系?作者是如何抒发外祖父思乡之情的?因为前面做了充分的读书铺垫,所以,此时水到渠成,学生很快理解了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此环节意在训练学生布局谋篇模式的积累,促使其阅读水平与习作水平的提升,体现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

第四步,拓展文本,情感升华

假如你是莺儿,想象孤独的外祖父会怎样寄托思乡之情?在祖国日益繁荣富强的今天,你最想告诉外祖父和众多海外华侨的是什么呢?

写话练习:我仿佛看到孤独的外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告诉外祖父和所有的海外华侨,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课者在说教学流程过程中,写出板书提纲,以备说板书环节醒目、直观。)

四、说板书

有人说,一份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本节板书设计如下(侧身讲解),按教学思路,先是“梅花魂”居左,后是“读诗落泪”等五个小标题竖向排列居中,再是“首尾呼应”等写作手法居右,最后是“中国心”居“梅花魂”之下。整份板书内容简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美观大方。如下: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首尾呼应

梅花魂 3.闻讯痛哭 借物喻人

(中国心) 4.赠送梅图 叙事抒情

梅花魂教案范文第4篇

一、激发参与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具活力的主观状态。没有持久的兴趣和热情,生命里便会暗淡了许多跳动的火苗。因此,兴趣是激活学生学习欲望的“导火线”,使学生“胃口大开”,饱神食粮的上好“味精”。因而,教学时,我自始至终都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学习、阅读、讨论,给他们以心理的安慰和表达的自由,千方百计地去“逗”他们,激起他们的参与欲望。如讲故事、讲笑话、画漫画,甚至做个健康的“鬼脸”,这都是调节气氛的“验方”,时间短而收奇效,为何不用?如我在教学《老公公》一文时,发现课文插图形象生动、滑稽有趣,文字浅显直白、简洁幽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老公公”前后令人捧腹的动作,并配上轻松活泼的音乐和现场绘声绘色的朗读,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使孩子们在会心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地步入学习佳境。

其实,以往的课堂过于严肃、死板,学生毫无生气,难免会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为课堂的读者讨论交流加一点“色彩”。如在教学《珍贵的教科书》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拿的这本教科书就是指导员用鲜血换来的一捆书中一本,你有什么话对指导员说吗?当我要唐一民同学回答这个问题时,他慌乱中站起来,竟不知从何说起,显然他刚才走了神,连问题也没有听清楚。课堂陷入一片尴尬。此时,我没有采取斥责的方式,而是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瞧!唐一民激动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转而,我又微笑着对唐一民说:“不过,我想同学们还是非常想知道你心中的看法,愿意和同学们分享吗?”于是,我又趁机把问题重复了一遍,他马上领悟到我的用意,并迅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就是这样一句简短而幽默的话语,既化解了课堂的尴尬,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接下来的半节课,我发现不止是唐一民,所有的学生都听得很认真,学得很快乐。

二、提供参与机会,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如我在教学《猫》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领悟“蹭”字丰富的感情内涵,先让学生通过回答理解“蹭”的意思后,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然后让同桌互相表演一下猫“蹭”作者的动作,感受一下“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接着让同学上台与我表演,我当老舍先生,学生当猫,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有的同学表演不够到位,“蹭”的动作太僵硬、太用力,不够温柔,脸上表情不够亲昵,我即引导学生评议,从而丰富了学生对“蹭”字的形象感受,为后面的领悟作了铺垫。

同时,我们也应试着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语文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的课堂。当然,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重要。很难想象,在一个惟师惟书、人云亦云的课堂氛围中,会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应提供更多的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组织课堂讨论,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因而,将“课堂讨论”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在语文课中,我们应提倡“咬文嚼字,议论纷纷”,特别是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句、段,更应让学生品个够、议个够。如我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让学生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的动作和神情的句子,先通过充分朗读,再与同桌讨论交流,探究阮恒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使学生读中感悟,悟中生情,从而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

三、鼓励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参与质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注重的是教师的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质疑。传统的学科教学,教师总是预先在教案中设计许多问题,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而没有提出问题的权利,使得许多跳动的火苗在萌芽中就被扼杀了。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改往日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要变教师“解惑”为学生“质疑”。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热心的辅导者。如我在教学《梅花魂》最后一课时,让学生质疑问难。在质疑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较好的问题。如课题中《梅花魂》的“魂”具体指梅花的哪些方面?外祖父又为什么那样赞美梅花的精神?又为什么会由花及人?外祖父为什么要让作者好好保存那幅墨梅画?学生通过质疑体会到被“重视”的感觉,因而学得特别充实。

对学生质疑问难,同时,教师也应当提倡、鼓励,并引导学生自己去解疑,使学生的参与向深层推进,为提高参与质量创造条件。比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在学完小女孩第五次擦火柴后,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明白吗?”一位学生问道:“如果小女孩的奶奶没有去世,小女孩的命运会这么惨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就启发引导学生想想:“假如奶奶没有去世,她会给小女孩什么帮助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说出了几种可能:奶奶会把小女孩从寒冷的街上找回来;小女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奶奶不让爸爸打她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再一次发问:奶奶如果活着,给了小女孩这样的帮助,小女孩的命运会发生根本变化,她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吗?这个问题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展开激烈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小女孩最终还是无法摆脱悲惨命运的答案。可见,质疑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因此,我们要学会巧妙地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解“疑”,从而使课堂活力四射。

作者单位:

梅花魂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策略;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课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一门基础性的W科,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发挥学生语文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科,在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强调“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社会逐渐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新课改要求不断提高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创新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中寻找语文学习的乐趣。本文分析三种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进“微课”模式,促进有效教学

“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六课《梅花魂》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分析文章中梅花高洁坚韧的品性,从而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切眷恋。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着重介绍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即“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认真体会文章中所介绍的梅花精神,感悟外祖父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学生了解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每一个段落的基本大意,就变得特别轻松了。“微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所学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宏观的想象,便于学生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倡导“四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

现阶段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实行从“师本教育”向“学本教育”观念的改变,要求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形成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不但能掌握知识,而且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西门豹》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掌握基本生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地破除迷信并为老百姓除害的,分析具体的细节描写,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学、对学、群学、展学”四学的模式进行学习,即课前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去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呢?你们的办法和西门豹相比,哪个更好呢?”使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对学和群学的讨论,之后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的观点和看法,给大家进行展示。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引入“分层教学”模式,促进有效教学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普遍不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各有差异,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分层教学法”很有必要,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平等发展。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陶罐和铁罐》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词语并且理解文章的寓意。由于学生的水平不一样,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小组,C组同学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所以对他们而言,教师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生字和生词,比如“轻蔑、御厨、争辩、和睦相处”等。B组同学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他们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生字和生词之外,还需要对文章进行基本的段落划分,理解每一段的具体含义并且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进行小组内部的交流。针对A组的学生,由于他们本身语文理解能力比较高,所以他们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生字和生词之外,还需要对文章的具体含义进行升华,深刻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需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之心”。分层教学模式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课堂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平等发展。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组织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云丽.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5(2).

梅花魂教案范文第6篇

一、 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实则空洞乏味

案例:

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的时候。向学生展示了精美的教学课件。为了能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就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精选了与课文匹配的画面,其形态美和色彩美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并且,对教师画面进行了动画效果的处理,景象不断变化。甚至,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的时候,教师还利用课件动画对学生进行表扬。整个课堂过程非常热闹。

思考:

辩证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未必就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课件的使用,应该能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提高为目的。否则就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或者束缚了学生对话文本活动效度。教学中,应该使课件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显然,这一教学案例中的课件使用,已经束缚了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整个课堂看上去非常热闹,学生情趣盎然,都在关注课件,但是,这是学生对精美的教学课件本身的兴趣,对融合进课件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件欣赏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错过了。在无形中,干扰并且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与想象能力。对于这样的课件,我们应该给以热闹适当“降温”,因为,我们应该通过课件,引导学生以课件为媒介,有效地对话文本,让课件促进高效课堂的产生。

二、展示频繁,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案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课文《詹天佑》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火车如何爬上青龙坡,用动画效果设计,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前进。并且,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在教师的演示过程中若有所悟。

思考:

曾听说,江苏常州在某次阅读教学竞赛中,提出了一个限制性的要求:不得使用教学课件辅助教学,为了展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笔者以为,如此做法虽然有极端的嫌疑,但是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当下,在多媒体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一个很时髦的话题的时候,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依赖于课件。我们应该思考:在我们的课堂上,课件是不是必须使用?阅读教学离开了课件,我们的教学效果会不会打折扣?笔者以为:教学中,可以不用课件的时候,完全可以放弃课件。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观看火车的行走路线,虽然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有帮助,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画出火车怎么样爬上坡的线路图,学生便会清楚地了解火车行进的过程。解决这样的教学难点只需要很短的两三分钟,而且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其他的时间,便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学习的效果得以最优化。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是否使用教学课件,笔者以为:非必须,则不必,只要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三、课件看似丰富,却让学习主体被动接受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梅花魂》一文时,在教学课件运用上,笔者关注了这样的几个环节:

一是播放了“梅花怒放”的影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梅花品格清高,在此基础上,板书课题,导入新课的学习;二是听课文录音,对课文有整体印象;三是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生字,在点名读生字的时候,如果学生读准确了,教师就会点击汉字,出现一个卡通说话:“你真聪明!”之类的点评;四是讲外祖父的话设置成课件,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模仿;五是将每个生字的笔顺设置成课件演示;六是播放“送梅花图”的录像;七是在课堂教学结束环节,教师播放影音文件《我的中国心》,并且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教学。

思考: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在教学中高频率的课件使用,使得教学课件成为了维系整个课堂教学的命脉。教师就像是讲解员成播音员,学生成了这台戏剧的“看客”。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主体地位就这样被课件霸占了。

笔者以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内在动力才有可能被充分激发出来。并且在一定的时间之内,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怎么样才能有效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现成的模式方法。笔者以为:学生主体地位的显现,应该渗透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当然,也包括教学前的准备以及教学后续活动等。设计教案,课件设计,作业设计,课堂学习等环节,都应该在潜意识里思考学生的主体地位。否则,所设计的只是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所表演的“剧本”。

梅花魂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有效课堂 语文教学魅力 构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像于永正老师的简单语文,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语文,还有窦桂梅老师的深度语文等无不是老师所追求的教学境界。他们都是语文老师心中崇拜的偶像。有的“热心”于课改的语文教师一味地模仿他们的大师风范,教学理念虽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因盲目地追“星”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是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采用特级教师的教案执教,课堂上往往就出现一些教学行为的偏颇:过于关注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的本质是“学语习文”,阻碍了课堂有效性的发挥,这样一味效仿的语文课堂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无疑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对文本和课堂生成进行有效处理。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学语文要加强训练”,当然,这里所说的训练不是机械串讲,肢解内容,而是立足于语言学习,通过潜心解读文本,创设多种方式,优化训练手段,进行扎实有效的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有效课堂,让学生声情并茂地阅读,大胆地诉说,尽情地表达,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展现出语文课堂的无限魅力。

一、优化读的训练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它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并联想到情感等,全方位地参与、多角度地感悟课文中的语言蕴涵,品味文字的情趣,是语言文字训练中最基本的形式。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文本’。”学习语文重在实践,重在训练,而读又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为有效的训练,我们应该变多余的分析为扎实认真的阅读训练。

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的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而受到熏陶。如我在引导朗读《天鹅的故事》时,先让学生选择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一位学生读“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段话时声情并茂。这时我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语速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看与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在该生重读后,我再让他们自己练习也读读这句话。这样,学生的朗读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大胆诉说探究

教师如同导游,只需把学生带到某一处,而其中的景色之美则是需要他们自己尽情去品味的。在课堂上,如果学生都开动脑筋,大胆发言,激情四射,那么埋藏在孩子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会萌芽、生根,并茁壮成长起来。我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的《乌鸦喝水》一课,结尾是老师引导孩子说说乌鸦聪不聪明问题时,一位学生提出异议:“老师,乌鸦是很聪明,但是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显然这个问题不在老师的预设范围内,一时之间让老师惊慌失措,但他马上调整状态让那个孩子说出自己的理由。“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昨天我和小伙伴玩过了,他的瓶子里子装的水多,投进石子后,水漫到了瓶口;我的瓶子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而书中只说瓶里有半瓶水,若是小半瓶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听了这位学生的回答,那位老师摸着他圆圆的小脑袋,由衷地称赞道:“真聪明,今天你让老师和同学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老师!”之后那位学生自豪地笑了,神采之中多了一份自信。听完课后,我不禁释然,敬佩那位老师对于课堂的生成能进行有效的处理。他能耐心地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老师出其不意地给予学生一次大胆质疑诉说的机会,既让所有的学生及听课老师在说中探究、发现了知识,又尊重了学生。课堂生成这样的有效处理不正展现了语文的魅力吗?

三、画中想象体验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选择多样的手段进行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率。对文本内容用画画的形式加以再现,既能体现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分析、判断,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不失为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好办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诗时,我先配乐范读,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语言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既享受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四、写中升华延伸

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把所思所疑充分表达出来,使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以假设情节的延伸、发展,让学生有感而发,写出对课文的自悟自得。如在教学《梅花魂》时,我设计了“给外公写信”的练习:又是一年过去了,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面对梅花,你想对葬在异国他乡的外祖父说些什么呢?源于阅读教学的理解体验,孩子们的短文写得情真意深。又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学生围绕“父子情深,父子间的相互信赖”,写话感动人心。这样的练笔,充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知识储备、感情等诸多因素,促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的较好的训练。

梅花魂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小班化 教学策略

现如今,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如何上好语文课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其主要原因在于语文科目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汉语是我国的母语,学好语文是保证学生良好沟通,促进各科成绩逐步提升的前提。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效率和表达沟通能力,而且是衡量我国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班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手段。为了切实实现小班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保证创新思想的应用,并逐步改进教学策略,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从而抓住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课堂的良好氛围。

一、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的意义

小班化教学思想由来已久,与以往的多人数、集体上课相比,小班教学更容易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一种教学新趋势。教育公平、教育价值观等理论是其基础依据,经实践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班化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展现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策略研究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班教学不是一句空谈和口号,要确保语文课程小班化教学的时效性就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他们实际的内在诉求,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并与他们成为朋友。另外,教师还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建立良好沟通的桥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小班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氛围的构建是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班教学,目的在于使教学更公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小班课堂的环境氛围营造,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简练的、富有幽默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适当地采取互动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例如,教师可以编制一些简单的猜谜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习。

(三)采用更具生活气息的教学策略开展小班教学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对策,教师要根据教案的设计实施课堂授课,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增强小学语文小班教学效果,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将生活融入教学。

1.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由于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提出,小学语文小班教学应该更富有生活气息。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契机,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其中。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慈母情深》的时候,可以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课堂教学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并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2.采用多媒体设施构建一个生活化教学的场景。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将计算机、互联网、交互白板等新兴设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它能为学生创建一个有效学习的环境氛围,刺激学生的感官,并改变以往的单一教学策略,使参与小班教学的学生都有亲自动手的机会,真正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其中。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梅花魂》时,就可以利用大屏幕展示梅花的姿态和气节,进而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

(四)丰富小班教学的评价手段

教学评价是体现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小班教学的课堂人数较少,给每个学生都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改变以往的单一考核模式,把每堂课的最后几分钟都留给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展示,并记录最终成绩,使其成为教学评价的内容之一,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创新精神,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转变学习方式为目标。针对这样的现象,开展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它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改变教学策略,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董蓓菲.小学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梁丽文.混合学习促进小班化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3,10:65.

[3]周桂华.刍议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2,30:54.

梅花魂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板书构思 设计类型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所掌握吸收知识的多少。而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吸收知识又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的充分发挥。所以,一位优秀的成功的教师总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精简得当的语言,简单有效的方法,以及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使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获取更多知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哪一个环节才是关键呢?放下新课新授不说,板书设计无疑就成了一堂课中的点睛之笔。

一、板书的作用

板书,是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完美,教师与学生在黑板上用文字、图形、符号等再现和突出教学主要内容的过程。它又被大家称为教师的“微型教案”。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形象直观,构思新颖,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虽说板书字数不多,但可谓个个精辟,字字珠玑。一堂课的板书设计,不仅直接反映授课人对课堂知识点的领悟与理解,对教学活动中主体的个性了解及授课人对教学技巧方法的驾驭能力,还影响到教学过程中主体对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因为首先,板书浓缩了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其次,新颖美感的板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再次,它能清晰展现出文章的层次、结构。最后,它还能为学生留下遐想的空间,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如何构思板书

板书虽说浓缩了课本与课堂精华,但在设计板书时必须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内容、不同题材的文章设计出不同的板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从课文结构找突破口。

有些文章结构简单、思路清晰,学生看后一目了然。类似这样的文章,在板书设计时,可用线条形式,一线贯穿文章始末。这样文章中心有了,结构也有了,学生自然易于理解掌握。如《风筝》一文:

(二)从课文标题找突破口。

有些文章题目就已点明了中心,那么在教这样的文章时,可引导学生从标题突破,板书亦可如此。如《我不能失信》这篇文章。

(三)以中心词为突破口。

有些文章,全文都围绕着某一个词语来做反复阐述。那么,教师在处理这样的文章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关键词来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突破口。这样一来,往往事半功倍。如《槐乡的孩子》一文,“槐乡”就是本文的关键词,所以上课时以此词为突破口即可。

(四)以中心段为突破口。

有些文章,中心比较明确突出。教师在教时,亦可直奔主题,解决教学难点,突出重点。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得轻松,亦易于掌握文章内容。教师在教课时,可直接奔向课文重点段落,指导学生找出住宅的特点。板书时亦可从重点段落着手下笔。如《蟋蟀的住宅》。

三、板书的类型

板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板书该怎样设计呢?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我小结出以下几种板书类型。

(一)简笔画型。

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况内容,再配上精简的文字说明,使得全文内容或重点难点跃然而上,一目了然。此类型形象、直观、化难为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在讲人教版第九册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时,我的板书如下图:

(二)概括型。

围绕中心,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如人教版第八册第14课《小英雄雨来》(左图),人教版第十册第20课《景阳冈》(右图):

此类型较为普遍,特别适合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当学生不易于找出文中的层次和归纳中心时,概括型板书能帮助学生小结,抓住中心层次,理清文章思路,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全文。

(三)列图表,类比型。

如人教版第十册第11课《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此类型适用于描写人物或内容上是类比或反衬的文章。这样一来,使得文章内容不仅得到了归纳,而且使得文中人物形象跃然于黑板上,学生易于区分善恶美丑的品格,从而思想得到熏陶和升华。

(四)唯美型。

制作一定的教具,让课堂变得唯美起来。如人教版第七册第3课《鸟的天堂》如图:

此类型不仅能点出文章重点,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美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了。我相信如此精美的板书,一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受到美的熏陶。

四、板书的时机

有了精美的礼物,还得找到适当的时机才能让他的主人获得更多的惊喜。板书也是如此。那么怎么选择恰当的板书时机,使得整堂课自然清新而又流畅呢?

(一)讲课前的适当准备。

有些文章篇幅较长,文章内容比较复杂或作者安排的文章主线非一条时,教师可以在讲授新课前做适当的准备工作,以免在课堂上因时间紧凑而慌了手脚。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来人往时所走的道路,也可以引申为人生走向成功之路。

(二)板书在讲授之时。

有些文章的中心是需要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去把握的。像这样的文章,教师在新授之时就必须边讲边指明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如《梅花魂》一文。作者是在写自己的外祖父。作为一名旅居在外的侨胞老人,他是多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啊。随着文章的深入,作者的感情也渐渐地加深加浓了。文章开头是因读古诗引发清泪落,到结尾是因年迈不能归国而热泪盈眶,情感越来越浓厚了。所以,板书应在讲授时边讲边书写。这样才能让学生加深印象,易于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讲授之后的“点睛之笔”。

有些文章,只有在学完通篇后方能清楚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像这样的文章就有必要在讲授新课结束之时写“点睛之笔”的板书。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教学安排的目的。如课文《金钱的魔力》,教师在讲授完了课文板书时,可以在“见人不见钱”时人物的态度与“见钱不看人”时人物的态度之间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从文中人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嘴脸认识到那些嘴脸中充满了“唯利是图、认钱不认人”的腐败丑陋的气息。那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总之,板书设计应该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不要拘于陈规,要做到百花齐放。只要能将作者的写作思想和教者的教学思路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掌握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想,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板书设计就是好板书。

参考文献:

梅花魂教案范文第10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认知能力,促进思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小学生心理特征具有明显的好奇心,而且坐不住,记忆力不集中。在思维特点上又以形象思维为主,且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如果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让学生欣赏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画,还配上优美的乐曲,让学生感受了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游荡了漓江,感受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

二、突破重难点,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语文学科的难点一般是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学生感到陌生,教师难以用语言讲清楚。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变难为易。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第十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大屏幕展示拉萨布达拉宫,教师简介拉萨概况,让学生了解高原的情况。在理解课文时,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片,知道了当时的气候恶劣和高度缺氧的环境,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夜以继日的工作,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了。这类课文如果没有图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环境与列车通往拉萨的情景,学生很难理解课文,理解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教师难讲,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的重难点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陶冶学生情操,德育教育一起抓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道德情操,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且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摆在重要的位置,语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而,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语文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把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到语文教学内容中。教学五年级上册《梅花魂》时,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此紧扣课文,挖掘教材内涵,恰当运用多媒体的丰富资源,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既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又使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效果。

四、多媒体教学促进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习作需要,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习作情境,提供习作材料,促进读写结合。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感到写作文时无话可说。计算机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写作素材。这些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计算机有利于学生认知,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还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可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都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进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取最多的知识,优化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充满活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上一篇:鸿门宴教案范文 下一篇:桂花雨教案范文